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社会意义1(共5篇)

时间:2019-05-14 13:4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社会意义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社会意义1》。

第一篇: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社会意义1

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社会意义

唐菲菲

(农学院

07农学

校内8#230 ***)

摘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中国有九亿农民,这样就导致有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可以说农民工进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农民工

新生代

保障

意义

今年暑期,身在农村的我对家乡的农民工外出打工进行了一番调查。因为我的父母亲和两旁亲戚基本都在外地打工,所以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生活状况也是有点了解的。

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是,在农村仍然有大部分的农民外出打工,寻求出路。据我的调查,我们家乡的农民大多于江苏、浙江等省份务工,也有部分比较年轻的新生代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谋求发展。对于较长的农民来说,他们仅仅是因为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太小,满足不了家庭的物质需求,他们也许并没有过多的考虑精神层次的需求。对他们来说,每月一千多元的工资已经够多了,他们因为没有读过多少书,也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技术,大多数从事体力劳动,拿着完全靠体力挣来的钱财来维持自己及家庭其他成员的开支。他们吃苦耐劳,更加勤奋,一年四季在异乡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第一类农民工的生活及工作状态,他们创造的价值对整个社会来说也许是微乎其微的,可是他们依然任劳任怨地工作着。

还有一类农民工是那些比较有想法的,他们进城的目的并不仅仅限于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条件下,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带着壮志未酬的心情来到陌生的城市,他们并不是想在短时间内完成不可能达到的目的,也不会随大流似的跟随打工浪潮辗转于几个城市。在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已经盘算好了将自己定位在哪个城市的哪一片天空。然后用几年甚至上十年的时间去争取,去创造,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里,我可以举个实例,那就是我的爸爸,他就是第二类农民工。在江苏省的江阴市,他已经摸打滚爬十一年了,带着他的几个小工匠,现在已经在江阴市扎了根。每年暑假我都会去那儿跑一趟。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我终于看清楚了他们的在异乡的工作及生活状态。住在集体工棚里,每天都和那些刚建起来的一座座高楼大厦打交道,虽然生活得还算可以,但是每天的工作都是很重的体力活,不过相对第一类农民工来说,他们所创造的价值远远不止一月千元的死工资。不过随着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们也并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愉悦,他们不再会为金钱而那么卖命地工作,也在逐渐地像城市生活靠拢。

再有一类农民工就是现在非常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为崇尚平等尊严的工作,宁愿在外面漂着也不愿回到乡村;他们会用一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个山寨版的苹果机。相对于父辈,他们更注重生活的质量,而不是做赚钱的机器。据调查,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是因为不满足单调而紧张的日程。从一位在服装厂的亲戚那儿了解,她说:“其实我的想法好简单,找份工作,不要太累。但厂里的活儿并不好干,打工的日子和自己想象的根本不一样。累,太累!手要跟上流水线的速度,稍稍跟不上,就得看厂长的脸色,自己也不安生。”刚出去的那年,因为对服装加工流程并不熟悉,她经常被厂长骂,总之,在外的生活很不如意。而我们那儿也有许多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并不在乎金钱,更别说自己省吃俭用地省钱了。他们会毫不心疼地拿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去买比较时尚的衣服、鞋子、手机等等。他们像那些城里的上班族一样,懂得装扮自己,懂得享受生活!还有一些人,他们年纪轻轻,在外摸打滚爬几年后,就开始着手自己做生意了。创业固然很难,但是他们有着满腔的热血,即使在此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也会像那些专业的决策者一样,有魄力地一个一个解决问题。

这些农民工在为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民工潮”的兴起,劳动力的大量流入城市,填补了城市劳动力不足的缺口。现在,农民工逐步在城市市政建设、环境卫生、家庭服务等行业取代了城里人,成为这些行业里的主力军。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为农民工撑起的保护伞却很小。因此,农民工的有关问题必须认真负责地解决。

一、高度关注农民工问题,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对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建筑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民工己成为促进社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推动力;开展推动农民工培训工作对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己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务院研究室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称:农民外出务工己成为促进改革的推动力。

(1)“农民工跨地区流动就业蕴含着深刻的体制变革因素,是推动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报告说,农民工的巨大浪潮冲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域界限和部门界限,使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的机制成为现实,促进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促进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促进了通过市场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机制的形成。

(2)国务院研究室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称:农民工进城打工,有利于沟通城乡关系,调整城乡社会结构,缓解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提高农民工素质对建设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据国家统计局发布,多年来,全国建筑劳务经济收入一直居于农村非农收入第一位,各地发展建筑劳务经济,加强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很高。进入城市、进入建筑领域的农民工,绝大多数劳动所得带回家乡投资兴业,用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影响农村的生产生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

1、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迫切需要开展培训促进就业。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非常艰巨。目前,我国农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在2001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8.6%。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开展农民工培训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向全职非农转变的就业关键问题。

2、已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迫切需要通过专业培训提高素质。

目前,全国已经有1.1亿农民工进城务工,并己成为劳动密集行业的主力军。农民工目前在煤炭采掘业占到90%;在建筑业占到80%;在纺织业占到70%;在服务业占到60%;农民工已经成为新时期的工人阶级主体。但在政治觉悟、文化理念、专业技能、组织纪律性等各方面距离现代化的工人和将融入城市的居民来讲,有相当大的差距。除了国家政策和各级政府制定加强农民工建设的法律法规外,加强进城务工农民工培训教育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主要途径。

多年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民工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应当看到,当前的农民工培训工作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激励政策不足以及培训资金缺乏、培训手段亟待加强和培训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所有的用工企业都应当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意义,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出发,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二)建筑业发展需要打造高素质的农民工建设者

1、几千万建设大军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农民工建设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

贯彻落实科学的人才观,我们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目前全国建筑业使用农民工3800万人,占建筑业从业人员的80%;北京市则使用农民工近百万人,是首都建设的主力军。建筑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他们是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更多的农民工钻研技能、自主成才,是打造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和较高管理水平新型建筑主力军的重大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施工总承包企业已经与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务分包企业形成密不可分的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用工模式;对使用的农民工加强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人员素质是“保工期、保质量、保安全、保稳定”的必然要求。

2、农民工的素质关系着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农民工的素质,不仅决定建筑质量和安全生产,而且关系着建筑业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从前几年全国和北京市发生的建筑质量安全事故来看,多数是由于农民工技术水平不高和安全处置不当造成的。据新华社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伤致残人员近70万,农民工占大多数。

总承包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力,没有长期稳定合作的农民工队伍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出发,下大力量开展对进场农民工的培训不仅仅是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关系着企业切身利益,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不仅是安民富民的需要,也是树立“以人为本”观念,改变建筑业粗放管理,低素质就业状况,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的需要。

二、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主要任务

(一)开展引导性的素质培训。

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保护、城市生活常识、城市文明教育、保障社会和谐教育,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引导性培训要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影、录像、文艺演出、互联网等手段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

(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所有进入建筑施工企业的农民工,都必须经过安全培训,岗位资格培训和施工现场教育。

在农民工输出地进行的职业技能资格取证培训和施工企业开展的班前培训,业余培训要紧密相结合,为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发挥作用。

三、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现状:

1、国家和北京市已经开始高度关注农民工培训工作,在2007年3月30日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加大向农村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服务的政策倾斜力度。企业培训经费的三分之二要直接用于一线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但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机制,一些企业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比例,而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政府没有足够的农民工培训保障体系,而大部份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刚刚起步或者培训流于形式。

2、北京市建筑业普遍在项目部建立了“农民工夜校”,有了对农民工培训的组织架构,迫切需要充实、加强和完善培训实质工作。

(二)问题及原因: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1、存在的主要要问题:

首先,从农民工整体来看,对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强烈渴望和迫切愿望,但具体到单独的个体和实际的培训工作中时,却不然。据调查,不少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政府下达指标,由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培训走形式,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学习热情的农民工却由于受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培训时间,培训教材,培训实效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很难积极参加培训。

其次,从农民工分布情况看,农民工比较多的企业往往为民营、外资企业,又以建筑业、采掘业、服务业居多,其中不少企业认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产任务“能干”、“够用”就行,对农民工提高技能水平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使不少农民工只能长期从事低级体力或简单熟练工种。

第三、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加上企业的培训师资队伍不稳定和缺乏教学经验,这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2、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一些农民工受自给自足思想束缚,视野较窄,没有永久成为工人和城市居民的准备,对个人职业生涯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

不少农民工外出打工并没有明确的职业选择目标,不知该不该学、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因而对参加学习的积极性较不高。

2)由于建筑总承包企业在用工制度上采取的是成建制分包办法,不直接管理农民工。用人单位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不愿有较多投资。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实施培训。这就导致一些农民工虽打工数年,但在职业技能方面并无长进。因此,不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科技和生产水平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一些劳务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在逐年下滑。于是出现了一边是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一边是用人单位发愁招不到合格人员和优质承包队伍的“民工荒”难题。

3)对农工民的一些培训课程的设置和培训形式不符合农民工现场工作的实际需要,企业的师资队伍又是临时拼凑水平低下,造成企业培训积极性下降、农民工感到增加业余负担,使培训工作难以为继。

四、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农民工培训将是我国今后教育的一个重点,国家正在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用工企业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尽快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一方面要逐步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不断探索企业在农民工培训上适应本企业需要的特色培训之路。

(一)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办好“农民工夜校” 农民工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关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更关系到建筑总承包企业的“安全、质量、工期、效益”,关系到企业的品牌和市场竞争力。所有的企业经营者和参加农民工培训的教师要充分重视,热心投入到“夜校”的培训工作中去;而且要转变过去搞职业培训的观念和模式,积极创造受农民工欢迎的培训模式。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培训不是把物质条件创造好了再开展培训,而是要在施工现场“因地制宜”开展培训;坚决杜绝把“农民工夜校”办成让农民工厌倦的走形式场所。而应当千方百计组织和吸引农民工从指令到自愿来参加培训。要教育和吸引农民工认识到接受培训的好处,激发其参加各种培训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让农民工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政府满意”的目标。

(二)要掌握农民工培训的特点,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

1、办学形式要多样化。

对农民工的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目前,在北京住总集团开展的班前10分钟列队教育和业余时间专题教育就是两种适应施工现场的农民工培训形式。在开课时间上可采取班前班后短时培训和业余集中授课相结合,学制上也可以采取职业技能课程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总的原则是要紧密结合现场实际需要,要达到“有用则学、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真正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现场管理。在教学手段上应采取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光盘,有利于农民工在业余时间自学。

2、办学对象要层次化。

开展农民工培训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采取“因人施教”办法。<1>、对于外施作业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高中级职业技能知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

<2>、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密切结合本工种要求,有一定技术难度的、中初级职业技能知识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

<3>、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从事低技术含量工种工作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的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方面培训。

<4>、要普遍开展城市文明、法律法规、农民工维权、食品安全、健康卫生、交通安全等方面普及教育。

3、办学方法要多元化。

一是各企业和夜校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利用社会力量和己编制的农民工培训教材,组织农民工参加适应本企业需要的师资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二是编制适应本企业需要的企业教材,创造适应本企业需要的农民工培训画册、图片、DVD等;在施工现场有声有色开展培训活动。

4、办学内容要实用化。在教学培训过程中,要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脱离教材,始终本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随机应变、因人施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尊重对象、适应环境;故事案例、提问解疑。摆脱程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多采用互动式教学,也可以采取知识竞赛等方式。使农民工的培训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5、要建设一支有水平、有能力、热心农民工培训的企业师资队伍。

各企业都要抽调有理论知识、有实践经验、有传授能力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农民工培训师资队伍中来;各级党政领导也要成为农民工培训的讲课人员,宣贯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农民工培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授课能力,实现“教学相长”。要通过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同时,提高教师骨干的管理能力和理论水平。

(三)要充分发挥“农民工夜校”作用。

“农民工夜校”是建筑业的一个创举,她使农民工培训形成了系统,形成了常年运转模式。希望所有夜校都创造出适应本项目部、本企业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农民工,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农民工管理人员。让夜校成为培养人才、提高员工素质,促进企业发展,闯市场、创品牌、创效益的重要途径。

总之,农民工培训是个系统工程,“农民工夜校”是个新生事物,需要各级领导和全体教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创具有建筑业特色,为农民工和用工企业欢迎的培训之路!

虽然现在很多企业都在为农民工缴纳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商业保险,有力地保障了农民工的权益。但商业保险不能代替社会保险,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例如,在建筑行业,农民工流动性比较大,建筑业又是事故高发行业,国家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即使不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所在单位仍然要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赔偿。然而,建筑业层层转包的现象非常严重,农民工一旦受伤,一些小老板、包工头就会跑掉,没有人为农民工撑起保护伞。另外由于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发生工伤事故时,他们不知道用工伤保险条例来保护自己,往往私了,得到一点钱后就被单位开除,一旦旧伤复发,老板拒不负责,他们就找政府上访,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农民工群体的保险服务工作,是保险业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内容。怎样使保险业对做好农民工保险工作、完善流动人口保障体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第二篇: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

《城市农民工生活现状——他们和社会那条鸿沟》

关于农民工在湖北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在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现象比较普遍,他们的生存状况普遍较差。我们小组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更多的了解中国现在农民存在的问题,了解农民在城市的生活,民工的生存状况已经得到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自身素质不高造成维权意识不够、没有技术只能普遍从事苦力工作、生活质量不高、精神世界空虚做了他们平日里过节,工作,生活中的一些细则。还有了解了他们孩子上学问题,知晓劳动法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调查后了解是因为城市要发展,城市建设需求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着这正好应了农民的心,很多人觉得种田没出路,农村不可能一年四季都有地种,农闲的时候,闲在家,不如出去找活干。到城市打工收入比较客观。不过与之俱来的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个寒假,我们小组简单的做了几项调查。

关于农民工孩子上学的处理问题

多年前自己在县城读书,那时就听说很多同学跟着父母到外省去上学,但是,很多都要求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还逼迫家长写上自愿为学校捐款的纸条。这分明就是给农民工一个难题,无疑给他们增加了经济和心理上的负担,本来是迫不得已到城市去打工,但是孩子在家又没人照顾,心里担心加想念,更怕孩子没人管教,学坏了,最终挣了钱误了孩子的塑材成人之大问题。于是想着把孩子接到身边来,但是孩子不上学又不行,可教育是一种资源,如果一个城市的教育资源免费对外地开放,势必造成本地孩子的教育资源不足。因此很多学校对外地民工孩子就学设置了障碍,这就明显的给农民工又添加一难题!

不过,我听说很多大型工厂有申请过办学校,专为了工人的孩子,看来他们对农民工还是有点关心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那么没人性!但是这样的情况还是少数。关于农民工住房问题

通过几年来对身边看到的一些农民工的了解以及我们这次调查的结果,我们了解到建筑工地上都是搭建临时居住和办公场所,用石膏板和钢架建造的,基本上是宿舍的样子,上下铺的。不过呢,这些是建筑公司出钱,无需工人掏腰包。居住条件还是比较符合。但是呢,以前的工人很苦,有的地方农民工干活晚上干到11点,然后再到用帆布支起来的帐篷里忍受夏天的酷热和蚊子和冬天的寒冷和凄凉,第二天早上还要忍受住前一天的酸通睡眼惺忪的4点多就要爬起来,吃的是啥呢?是一大锅没有多少油的挂面汤,很多人是根本不想吃啊!但是你不吃也是要干活的,干不好可能还要被开了。

有些农民工是几个合住一间房,用以减轻租房费用的负担;而在工地打工的绝大多数农民工(97.4%)是住在工地的,有些条件较好的工地造临时宿舍,有些工地则是根本没有宿舍,直接让员工住在新建房的地下室里,虽我前面提到过有些建筑工地给提供住宿单位,但是,能给农民工能提供住宿是单位只占招工人数的20%左右。这就导致那些农民工除去吃、住开销,一年下来的节余并不多,还要再寄回家一些,剩余的就少之又少了。

关于农民工生活条件问题

农民工虽说在社会的地位不高,但是他们也为城镇做了不少贡献,现在国家对农民工越来越重视,在农村,交通不便,医疗业不方便,虽然辛苦了一点,但是每天都有钱,只要劳动就有钱,比在农村来的直接。并且要多些。生活还是有改善的,有时候可以一家人租一个房子住,一家人也算过的比较好。但是在城市生活,他们经常因为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方式,许多人的精神上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精神处在“亚健康”危机。

不过,对于农民精神上的“亚健康”危机,政府已经引起重视。从文化局送片进工地,到文明办评选来京务工人员“文明之星”,再到市总工会为民工建图书室,买电视机,政府各个部门已经开始为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进行了努力。

在子女就学问题上,所有的农民工都一致认为应该让他们上学,可见时代的变迁已经让人们“读书无用”的观点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不过,子女就学问题也是农民最重的负担之一。有82.1%的民工认为经济因素会或将会影响子女的就学。我们采访过程中,发现一位清洁工,月收入只有500块钱,几乎全部用来供儿子读书。而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他们不惜借债来交昂贵的赞助费,这样的负担可想而知。还有一位民工的孩子,因为没钱交费,读到初二就辍学出来打工。现在杭城虽然有不少民工子弟学校,但可能是由于经费问题,或是教学质量不如其他学校,或者户籍的问题,导致了不少民工的孩子要交赞助费、做借读生。这无形之中大大加重了民工的经济负担,体现了杭州在接纳外来打工者时仍然有些不公平。尽管中国的国情是教育资源稀缺,但由于应届学生人数在不断减少,加之杭州的经济实力,希望能够为民工子女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减轻民工的负担,使他们更加专心工作,避免农民工世世代代素质低下的问题。想到这些都心酸,不过现在还是改观了很多,农民工的懂法律的多些了,加上国家的照顾,现在农民工的生活总算好多了。

虽然这些努力是探索性的,但其积极意义是不容小觑的。因为长期以来,城市的管理者,对于农民工都是“只管手脚,不管头脑”,他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防范农民工的犯罪行为上,放在“严查、严管”上,而对于农民工的利益、情感需求等精神世界的问题则很少过问。这样的“防范式管理”导致了许多弊端:其一,农民工的利益、情感需求一旦被忽视,无法诉求,就有可能成为一些过激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诱因;其二,防范式的管理有着诸多副作用,尤其是当少数素质低下的管理人员借管理之名为自己或为自己所在的小团体谋取私利时,这种管理方式就蜕变为一种侵犯外来民工合法权益的工具。

关于城市是如何接纳和对待农民工问题

当前城市对农民工实行的实际上是“经济接纳,社会排斥”的做法,主要表现在:允许农民进城打工,经济上进入,但不承认他们在城市的社会成员资格,进城农民不能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歧视性政策等。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不可避免地会给城市管理带来新问题,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应有新的理念和措施。

我们小组在调查当中,发现了几点问题,并且对此提出看法。要逐步改变把进城农民工排斥在社会保障之外的状况,妥善解决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

工至少可以分成三大块:一块是已经市民化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面已经工作多年,也有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他们的生活风险和工作风险实际上跟市民没有太大的差别了。第二是流动性质的农民工。他们既没有市民化,又不是单纯的农民,这类农民工人数特别多。第三块是季节性的农民工。由于农民工构成的复杂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不能搞一刀切,应当根据农民工的需求与目前的条件,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方针,积极探索多种保障形式,根据农民工的需求和改革条件的成熟度,分步骤地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要允许和鼓励长期进城务工农民尽快融入城市,完成身份的转换。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适时到位的服务,帮助进城务工农民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过去害怕和限制农民进入城市有当时的背景,主要是农产品供应不足,城市又不能提供就业机会。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要有新的认识、新的政策和管理方法。第五,统筹考虑农民工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涉及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重新分配的问题,城市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需作相应的调整。进行这种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对促进城市社会安定和谐、健康发展,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

现行的城乡分割制度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直接体制性原因。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因为户籍制度至今并没有根本改革,所以,虽然农民转入了二、三产业和城镇,但他们的户籍仍是农业户口,农民的身份没有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经济上,农民工从事的是重、苦、累、脏、险的劳动,但没有得到应有报酬,农民工和正式工人同工不能同酬;在政治上,农民工干了工人的活,但没有得到工人的身份;在社会方面,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多年,始终是城市的边缘群体,融不进城市社会,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城乡分割制度下出现的农民工现象,应该是权宜之计,不应演变成一种长期的制度。农民工这种制度使劳动力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不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显然,它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相容的。农民工问题表面看是要解决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在就业方面的不合理限制,使农民工享有应有的公共服务等问题,而实质则是我们国家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产业工人队伍、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城乡关系的问题。关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

从工种看,一般都以苦脏累、无技术特长的工作为主。如建筑工地、普工、缝纫工、清洁工等。依据社会分层理论,以职业划分,这类工作属于无技术而又收入不高的最下层。尽管社会的分工呈现金字塔型,此类下层工作将占大部分,但农民工自身的问题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一大原因:知识水平低,职业技能低,素质修养又低。这从民工受教育程度(表1-3)可以看出:虽然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69.3%,约有17.8%的外来农民工是文盲,约有12.9%的农民工是小学文化水平。所以,工作难找,就业困难,工资水平不高,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用正当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所幸的是,当问及“有没有想过接受再教育”这个问题时,大部分青年民工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但都苦于没有钱、也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不过在对城建局的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的每个区都开办免学费的民工学校,而内容主要是基本知识(文化、法律)培训。

还是那句话,农民工书读的少,知法懂法的人少,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利用合法的权利来保护自己合法的权益,有近一半的农民工(47.9%)并不了解自身享有的合法的权益,尤以在工地打工的。为主。有些人认为只要老板比较好,发生事情就会负责任的。这种缺乏必要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以情代法的心理,导致了包

工头拖欠工资、延长工时等不法现象,也使政府的一些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关于维权的方式,有很多人表示不知道,而选择找有关部门的有44%,但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也找到一位三轮车工,他表示他对劳动保障局等政府部门已经失去信心。原因是他有一次去银行存300元钱,被银行职工扣下,也曾经去市政府门口示威,但政府毫无反应。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姑且不论谁对谁错,因为也没有办法了解。但这其中,一方面是自己选择方式的不恰当,如果用合法的方式、适当的途径去投诉,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而另一方面,这也是政府的工作还不到位的表现。还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农民工在菜市场卖点东西,由于是外地人,能力薄弱,我眼睁睁的看到那个管菜市场的人把他的货砸烂了丢在地上,我采访他时问他为么不报警,他说,他完全不相信那些当官的人了,以前报过几次,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人家当地人还是帮当地人,像他们没钱没势力,就只能被人欺了。我好是心痛,恨那些当官的人,竟然如此对待外来农民工。

农民工的生活质量较差,住房、子女就学问题仍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第三篇:浅析中国城市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

历史与社会学院

社会工作专业08级

唐珊

20080510147

浅析中国城市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

【摘 要】: 社会排斥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社会主流关系网络之外,不能获取正当的经济、政治、公共服务等资源的过程或者状态。中国农民工在城市中遭受着经济、政治、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等多层面的社会排斥问题。这种排斥通过制度机制、群体机制、市场机制等四种机制得以运作。面临社会排斥,农民工在城市中主要采取自我隔离和积极融入两种适应策略。社会应该采取全面的,系统的对策,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

【关键词】: 社会排斥 农民工 机制 对策

我们无法确认是谁第一次提出了“民工潮”这个概念,但时至今日恐怕谁也不会忽视这一现象。它既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现象,也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中国农民一向“安土重迁”,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连绵不断地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这种大规模、潮汐性的跨区流动即“民工潮”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从根本上讲,“民工潮”形成的根本性原因是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从八十年代初起,随着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农村普遍推行,农民在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的同时获得了在农业劳动之外寻求就业和收入的权利,使出去务工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了供求平衡、丰年有余,改变了粮、油统购统销制度,这样就能够满足进城就业农民食品供给,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经济结构偏差和收入差距的存在,是“民工潮”形成的直接动因。与城市和农村二、三产业相比,农业比较利益一直是低的,同样付出体力却可以赚到更多的钱。而那一亩三分地,种出花来,所能得到的收入也是极其有限的。而沿海地区先发型经济增长和城市体制改革对劳动力的需求,直接拉动了“民工潮”的形成。沿海地区因为凭借优惠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惠率先实施了外向型的经济战略,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工业及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成为吸引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主要因素。我们党和政府及时调整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政策是它的体制性原因。[2]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经历了深刻的调整,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以及利益关系出现了很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出现了明显的“社会排斥”现象。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理论得到很快发展,不仅对基于西方福利国家的传统理论假设提出了挑战,而且对欧洲国家的社会

政策(social policy)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制度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农民工虽然长期居住于城市,但无论在生活、工作,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社会排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农民工在城市遭受的排斥也是多维度的,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网络、文化、社会保障与教育、空间等方面。[3] 那么产生社会排斥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遭排斥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农民工遭受排斥,究其根本,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别户籍制度。在我国,农民工遭受社会排斥究其根本,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特别是户籍制度。我国的户籍制度是在工业化建设缺乏建设资金的情况下采取的对策。它将人口的大多数限定在农村,仅允许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享受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我国户籍制度的核心———属地管理和身份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了严格的限制人口流动的管理体系,且重点是限制农民向城镇的流动。1956年到1957年,政府先后六次做出了关于制止农村人口外流的指示,采取各种强制性措施禁止农民进入城市。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允许农民自带口粮到集镇务工经商和落户,到20世纪90年代降低农民进入小城镇的门槛以及部分大中城市户籍制度的微调,户籍制度的社会功能已大大削弱,但其巨大的历史惯性作用、人口流动的限制或明或暗地依然存在,特别是对大中城市管理者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事实上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转不可缺少的生力军,但城市对农民工的管理却是异常的繁琐和苛刻。因孙志刚事件而被取消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和遣送条例》就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城市管理中对流动人口的行政不作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一个证明。城市对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太过随意和粗放,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空间和活动空间都受到很大约束,农民工成为虽置身城市但处境艰难的城市边缘人和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因为户籍的限制,需要持有暂住证、务工证、健康证、计划生育证、临时户口证、就业登记证等在内的达14张之多的证件。[4]

(二))用工与务工平台的错位

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下,不仅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劳动力市场处于二元分割状态,就是在大中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也存在着事实上的二元市场,即进城农民的就业市场与城市居民的就业市场同时存在。从相对意义上,这两类市场是相互分割、相互独立的。即使在进城农民工的市场上,农民工务工与用人单位的平台也远远没有实现对接。前些年,正规的招聘会对农民工是排斥的,农民工求职只有靠自己在家乡的社会网络资源,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

谋职;有些农民到非法的黑中介那里,或站在街头等着雇主上门。这样因找工作被骗,对于农民工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4]

(三)就业机会的不均等

就业歧视目前在我国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城市也制定了外来劳动力分类管理政策,对就业工种、专业、人数、使用期限作了全方位和近乎苛刻的规定,从而使歧视系统化、彻底化、公开化和制度化,以此来禁止和限制外来人口,特别是禁止和限制农民工进入某些岗位就业。如上海,1995年2月13日上海市劳动局发布了《上海市单位使用和聘用外地劳动力分类管理办法》将行业工种分为三类:A类为可以使用外地劳动力的行业工种;B类为可以调剂使用外地劳动力的行业工种;C类为不准使用外地劳动力的行业工种。限制的行业和工种包括金融和保险行业, 各类管理业务员、调度员、商场营业员等。这样的职业保留法规是在户籍和就业体制改革进程中发生的,足见农民工就业的艰难。进城的农民即使有了一种非农化的职业,在我国身份体系仍还是农民,与仍然滞留在农村的人口没有什么区别,享受不到国家给予市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在户籍制的屏蔽下,城市农民工处在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很难进入城市生活的主流。

(四)农民工素质较低

农民工自身受教育水平较低,素质普遍较差,这是农民工被社会排斥的表面和直接的原因。这使得他们即使有从事高层次工作的机会,也因不能胜任而失之交臂,从而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操作性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以及传统服务业等对文化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的工作。文化素质的低下与专业技能的缺乏,使大量农民工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也使许多企业对农民工们望而却步。

当前中国城市中农民中遭遇的社会排斥问题不利于城市中社会稳定和社会融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形成了严峻挑战。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社会排斥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1.社会排斥不仅导致农民工边缘化地位的代内再生产,而且导致其代际再生产。首先,社会排斥影响农民工子女的人力资本积累。由于被排斥在城市基础教育安排之外,农民工子女要进入城市正规学校就读,往往就必须交纳高额的借读费,大多数农民工经济收入有限,难以支付,只好让子女进入民工子弟学校就读。与城市正规学校相比,这类学校无论是教学条件、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质量,都有巨大的差距。因而,与城市居民子女相比,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着远为低劣的基础教育。一些农民工子女甚至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整天流浪街头。对于许多农民工家庭来说,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费用还勉强能支付,而高中、大学阶段的昂贵收费,则让他们难以承受,一些农民工子女由此失去了上高中、大学的机会。其次,社会排斥影响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资本积累。由于农民工与城市主流社会在网络与空间上相对隔离,农民工子女从小就生活在高度同质化的生活圈子中,他们很容易积累起以亲戚、老乡等同质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而难以积累起以与城市居民的异质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而后者往往能为农民工提供更为有效的社会支持。第三,社会排斥导致农民工子女难以摆脱边缘性的贫困文化。由于遭受多维社会排斥,农民工往往体现出物质生活贫穷、生活环境恶劣、与城市主流社会相对隔离、生活方式传统、自我认同消极、对主流社会缺乏认同等一系列特征,这些特征相互交织,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边缘性贫困文化。农民工子女长期生活在其中,很难从中摆脱。

2.社会排斥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不仅不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而且影响到城市社会的整合、稳定与发展,以及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宏观进程。

3.造成被排斥着巨大的社会焦虑和心理压力。一些农民工在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打击下,可能产生各种报复社会的行为。这一系列问题都将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其危害绝不容忽视。

社会有必要采取全面、系统的对策,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促进他们尽快融入城市。从西方的发展经验看,更多的农民成为工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更多的城市农民工成为名符其实的工人阶级是社会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政策制度进行创新,更新观念,消除对城市农民工的各种政策歧视,还他们国民待遇,让他们有迁徙和定居的自由。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政府应加大制度改革的力度,彻底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居民户口差别,使农民工获得与城里人同样的居民地位,不再是城市里面的“二等公民”。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一定程度上是带有身份制特点的歧视性制度,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不能与当地的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他们在就业、政治参与及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受到全面排斥。可以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农民工无法在城市获得市民身份、从而遭受社会排斥的制度因素。为此要促进农民工权利保护,首先应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以改变现有

迁移人员所处的“人-居分离、职业身份-户籍身份错位”的状况,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使户籍制度回归其应有的登记职能,逐步直至完全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其他职能。

2.改革现有就业制度,构造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目前,我国就业市场的管理基本上是城乡劳动者由两套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分别管理。政府对城市劳动者就业实施正规的劳动合同、人事档案、下岗证、失业证等;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实行许可证、计划生育证、暂住证等。这种管理方式是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市场得不到公平待遇的根本原因。为此我们必须要构筑一个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平等就业、确保农民工获得较为稳定收入的制度环境。要进一步打破城市政府对市民就业的保护壁垒,撤销城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政策,建立起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劳动法。要加强对企业特别是私营、外资企业的用人管理,农民工与用人单位要依法建立规范的劳动关系,以确保农民工合法的基本权益。另外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的落实,切实提高他们的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5] 3.建立分类分层的劳动社会保障政策。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与生活,遭遇着城镇劳动者可能遭遇的各种生活风险,如工伤事故风险、疾病风险、失业风险、其他意外生活风险以及生活贫困等,国家应当赋予农民工社会保障权,政府应当承担起为农民工构建合适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的责任。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社保政策都集中在社会保险项目,忽视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项目;过分注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未来收入保障项目,而忽视工伤、医疗、生育等短期保险项目;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加之各地社保制度的“碎片化”现象严重,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很难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转移而导致许多农民工流动或者返乡时只有选择退保。这些现象的存在致使目前农民工三险参保率过低,现有的农民工社保制度形同虚设,不能起到应有的对农民工的保障作用,因而必须对现有的社会保障加以完善。在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我比较赞同郑功成教授的观点,按照分类分层保障原则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即按照工伤保障优先、特殊救助与疾病保障随后、养老保险分类分层设计的思路来落实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6] 4.建立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农民工子女作为“第二代移民”,是未来市民化的主要对象,缺乏公平的教育机会将会诱发新的不平等。一方面应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使地方的这种谋利行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于有悖于公平保护原则的地方性制度应积极加

以监管;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加大纵向转移支付的力度,同时要协调流出地政府和流入地政府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的实施,使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再成为流入地政府的负担,更有效地保护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7] 5.建立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恶劣的住房条件、频繁地搬家让农民工没有稳定感和安全感,有了稳定的住处对他们来说才真正意味着在城市安了家。然而目前城市高企的商品房价,对于低收入的农民工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障碍,农民工即使达到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或限价房条件,也不能享受住房保障政策。

6.城市人员要善待农民工,给农民工一个公平的环境。一是城市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要善待农民工。在依法、依规定对流人城市的农民工进行必要管理的同时,政府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程序、管理办法和管理机制。如在实践中可以实行欠薪保障基金制度,即当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时,劳动部门可动用欠薪保证金向农民支付工资。从制度上、法律上着手,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坚决清除限制歧视农民工的不合理政策、规定。对歧视、虐待农民工的雇主、用工单位依法依纪严肃查处。因企业原因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时,企业须支付给农民工补贴,企业不得向农民工收取抵押金、保证金等不合理费用,不得扣押农民工身份证件。要加大对城市管理人员的教育、规范和监督,使他们既履行管理职能又善待农民工,要坚决预防、制止和惩处个别刁难、侮辱甚至伤害农民工的部门和个人。二是市民应重视和理解农民工,以温情善待农民工。作为城市居民应当重视农民工对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的贡献,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温情;克服潜意识中瞧不起农民的思想,城里人、农民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更何况城里人上溯三代其实也是农村人。总之,城市人员只有重视和善待农民工,城市居民和农民工才能和睦共处,城市社会生活才能健康稳定。

综上所述,农民工是这个社会中弱势群体,他们从事着足以辛苦的工作,却从未得到过公正的待遇,只有社会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才能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参考文献: [1]: 李景治、熊光清.政治排斥问题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2006,(4)[2]:吴月华:汹涌的“民工潮”,如何让你回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系 [3]: 李景治、熊光清.政治排斥问题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2006,(4)[4]:曾 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

[J].新华文摘,2004(8).[5]:王春光.我国城市就业制度对进城农村流动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6]: [ 18 ]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6).[7]: 曲正伟.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基于公民身份缺失的归因[ J ].教育科学,2008(2).历史与社会学院

社会工作专业2008级 唐珊

20080510147

第四篇:关于农民工生存,与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生存,与社会问题调查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从农村不断向城市涌入了一批又一批的务工人员,他们是农民的身分,但做的却是工人的工作,我们称这样的人为“农民工”

最近几年中国不断出现与农民工的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让社会大批的人关注的就是,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我本着深入了解农民工的生活与工资问题的基本原则,到本校(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了解一批正在为学校修建教学楼的一批工人,他们其中就有的是农民工,在他们休息之余,我和他们谈论起了关于2007~2010年有的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他们有什么看法,其中一个老者就向我诉说了一个关于他亲身体会到了关于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据他说,那是在2008年左右,他在浙江的某一个工地上做工,一天的工资大概就60元左右,在那里干了又三个月,快要临近春节的时候,都要回家过年到老板那里去结账的时候老板却说叫他们等几天钱还没有得到,就这样等了几天之后,老板还叫他们等几天,眼看就要到春节了,每一个人心里别提有多么的焦虑,就这样老板将发工资的事情推迟了半个月,半个月之后,还是没有得到工资,这是他们才发现自己受骗了,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候,有一个好心人叫他们去找政府解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领回了工资,但春节已经到了。

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并不是只有这个老伯遇见其中还有很多人,我在网上看见了这么一则新闻,新华网拉萨12月6日专电(记者黄兴张京品)再有个把月,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就要陆续返乡过年了。但每逢年终岁尾,“农民工工资拖欠”总是成为不少人的“心头病”。拖欠农民工工资是对劳动者正当权利的践踏,应让拖欠者付出沉重代价。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年年提,年年有。但细想想,问题的根源并不难找:建筑企业或包工头未能按时、足额给农民工发放报酬。解决此顽症有必要加大对拖欠者的惩处力度,让其不敢拖欠、拖欠不起。同时强化相关政府部门的行政责任,使农民工维权有去处,解决有帮手。

拖欠者为何如此大胆,侵吞农民工的血汗钱?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其惩处力度不够,欠薪带来的收益远高于其背负的成本。因而,只有让欠薪的成本大幅度提高,高于其带来的收益,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才会逐渐减少。

应该说,各地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黑心企业”惩处力度都有所加大。但政府监管有必要进一步增强。事实上,如果相关部门提前加强监管执法,很多工资拖欠就会闷死在萌芽状态。

合家团圆的新年就要来了,农民工在外辛苦一年,就盼着回到家乡过个欢喜年。血汗钱被克扣是对农民工及其家庭巨大的伤害,更是对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

权利的践踏。相关企业应把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作为义务无条件执行。相关政府部门对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也应拿出更多“硬手腕”来。

我很赞同这则新闻,当我们这种靠劳动吃烦的阶级人民,在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国家就会发布响应的法律来维护我们自身的利益,就关于这两年来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的通知,如下:

2010年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紧急通知。

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把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作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细,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争议调处力度。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监察、财政等部门和工会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做好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及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相关工作。

二、深入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普遍检查的基础上,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建设领域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抓紧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在建工程项目支付农民工工资情况逐一排查,发现拖欠工资问题或欠薪苗头及时督促企业妥善解决;对反映投诉的建设领域工资历史拖欠问题,也要认真加以解决。要加强行政司法联动,加大对欠薪逃匿行为的防范、打击力度。对因拖欠工资问题引发的劳动争议,要开辟争议处理“绿色通道”,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当即立案,快速调处,力争在春节前办结;对符合裁决先予执行的拖欠工资案件,可以根据劳动者的申请裁决先予执行。

三、督促企业落实清偿被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主体责任。各类企业都应依法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不得拖欠或克扣。建设工程承包企业追回的拖欠工程款应当优先用于支付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因建设单位或工程总承包企业未按合同约定与建设工程承包企业结清工程款,致使建设工程承包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建设单位或工程总承包企业先行垫付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因工程总承包企业违反规定发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由工程总承包企业承担清偿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责任。

四、加大力度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对于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已拖欠的工程款,要由本级政府限期予以清偿;涉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先行垫付被拖欠的工资。对于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已拖欠的工程款,要督促建设单位限期还款;涉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先行垫付被拖欠的工资;对不具备还款能力的项目,可采取资产变现等措施筹措还款资金。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向人民法院提供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的信息,帮助建筑业企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对已通过诉讼程序进入执行阶段的拖欠工程款,要配合支持人民法院加大执行力度。对因建设单位破产等特殊原因,致使拖欠工程款成为“死账”的,由有关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妥善解决。

五、加快完善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的长效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抓紧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的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月足额支付。要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分包行为,加强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从源头上防止发生拖欠工程款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地方政府未能解决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除极特殊的项目外,一律不再批准其新建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对有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一律不得批准其新开发建设项目和为其办理用地手续。对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建筑业企业,要依法对其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和新开工项目施工许可等进行限制,并予以相应处罚。

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置因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坚决防止事态蔓延扩大。对于拖欠时间长、涉及数额大、一时无法解决的拖欠工资,要通过动用应急周转金等资金渠道先行垫付部分工资,或给予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必要的生活救助,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做好疏导工作,引导农民工用理性合法的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一面鲜红的党旗,上面是镰刀,和斧头,镰刀象征着我们国家的农民,斧头象征着我们国家的工人,当我们的农民与工人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是不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也受到了侵犯,维护工农的利益,就是维护共产主义的利益。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国家的经济高速的发展,这当中离不开我们农民工的不辞艰辛,在烈日下也要忙于干活,这就是我们党的精神在困难面前尽一切力量创造一切幸福的生活,总结:农民工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的关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艰苦奋斗。侵犯农民工的利益就是侵犯整个社会的利益,就是侵犯中国共产党的利益。

第五篇:智慧城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一,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进一步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智慧生态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所谓“生态智慧”,是以信息化为驱动,结合清洁技术的深入应用,推动城市生态转型和高效运转的建设运动,旨在通过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和开发建设模式创新,综合运用信息科学和技术、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去改变城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建设生态高效、信息发达、经济繁荣新型现代化城市。

生态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今年8月27日,发改委等国家八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多次提到了食品药品安全,把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化体系列为主要目标,要求在食品药品领域建设具有溯源追查,社会监督等功能的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自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后,食品安全一直是中国从百姓到最高领导关注的一个焦点和热点。最近一些年来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发案数量居高不下,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社会反响强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于食品安全实行社会共治,是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一个关键举措,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维持安定的政治局面,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也是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无锡市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物联网用于食品安全的实践

在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上,无锡凭借智慧产业与智慧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政府服务能力突出、典型应用和组织体系建设领先的优势,荣获全国智慧城市第一名。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倡导的全球智慧城市试点计划于2014年8月 7日揭晓,无锡市与意大利特伦托市从全球数百个申请城市中胜出,与最早入选的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一起,组成全球3个试点城市。无锡市凭借在全球物联网领域的独特地位和推进物联网示范应用的显著成效,得以入选。

2014年无锡市推出了《智慧无锡建设三年行动纲要(2014年-2016年)》,《纲要》明确通过“一中心、四平台”即无锡城市大数据中心、电子政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城市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经济运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民生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智慧工业、智慧农业、智慧商贸、智慧金融、智慧旅游等一批应用的建设,将应用范围扩展到民生各个方面。

从2012年起到2014年,无锡启动“智慧城市”计划,在全市九大领域开展30多项重点示范工程建设,让物联网全面融合到市民生活当中。其中就包含了食品安全的内容。为保障市民菜篮子的安全,2011年下半年起,无锡一批超市和农贸市场开始试点推行“肉菜溯源系统”。2012年底,已在市区范围内全面建成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无锡还将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性食品质量溯源管理物联网基础技术平台,扩大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标签的食品安全可追溯范围,进行源头供应、处理、流通(包括批发、配送、零售和团购等)和消费各个环节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管理,实现对地产环境和农产品相关信息的实时采样、传输、处理和远程监控的智能化。重点选取果蔬、畜禽、水产三个子项目分别实施。

然而,目前,无锡市依然存在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消费者与生产者、监管者——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当前无锡的监管模式中,食品经营者、消费者、其他社会力量如第三方认证和检测机构、中立的科学力量等并未有效调动起来,社会共治的局面有待建设。只有完善制度强化政府行政监管、引导其他各类主体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才能治理好食品安全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善食品安全的总体形势,不仅需要让物联网融合到市民生活中,还要注意发动整个社会协同努力,实现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

三、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在中国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13》显示,食品安全成为公众最不满意的前三大事项之一,也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2013年12月23日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习主席强调,“食品安全社会关注度高,舆论燃点低,一旦出问题,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再加上有的事件被舆论过度炒作,不仅重创一个产业,而且弄得老百姓吃啥都不放心。‘三鹿奶粉’事件的负面影响至今还没有消除,老百姓还是谈国产奶粉色变,出国出境四处采购婴幼儿奶粉,弄得一些地方对中国人限购。想到这些事,我心情就很沉重。”“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党在中国执政,要是连个食品安全都做不好,还长期做不好的话,有人就会提出够不够格的问题。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下最大气力抓好。”

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吸取福喜事件教训,食药行业实行全程监管。通知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举一反三,完善监管体制,切实管住管好,不搞变通、不打折扣。国务院要求深刻吸取“上海福喜事件”的教训,督促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机构改革尚未到位的地方,要保持部门间协调配合、上下贯通,按原渠道部署和落实相关工作,保证工作不断、运转顺畅。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发挥统筹协调、督促指导作用,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明确监管部门职责,推动各方齐抓共管、社会合力共治。

因此在中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四、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走社会共治之路

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从复杂性来看,现代食品行业 “产业链条长、时间跨度大、从业主体多、安全因素复杂”,还面临环境污染、非法和不当添加、运输贮存环节不完善等诸多传导性的安全问题。食品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巨变并互相作用,消费者希望一年四季都吃到干净、美观、可口、易于加工的高质量的食品,必然面对反季蔬菜以及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传统农业和食品工业面临向现代化转变,生产的规模化带来了更多化学制品的使用。此外,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由传统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诚信的道德困境,转型期不安全感带来的浮躁功利心态驱使一部分人采取赌博的、非理性的短期行为方式来牟取暴利。从长期性和艰巨性来看,欧美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奋斗仍然面临“马肉**”、“肉毒杆菌污染”、“粉红肉渣风暴”;我国食品量大面广的消费总量、“小、散、乱、低”的产业基础、尚不规范的产销秩序、相对缺失的诚信环境、滞后的企业主体责任意识、薄弱的监管能力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全面解决;尽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已在进行改革,但真正整合、融合形成全力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正处于并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处于易发、高发期。

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发达国家的经验是除政府负有主要的监管职责外,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消费者运动的强大推动以及媒体的监督力量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就中国而言,食品安全问题更具有复杂性,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社会监督薄弱,信息不透明;食品的生产者分散,且部分生产者素质较低,生产技术水平较落后,这导致政府监管难度极大。且政府监管中往往存在权力寻租和执法动力不足的问题。将这一问题完全交给政府一方来监管,难以得到满意的效果。国外的经验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范式,即是以多方力量为治理主体实行社会共治。

2013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重典治乱“的整治思路,建立最严格的食品监管制度。调整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最终形成市场、社会与政府共同保障社会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格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多管齐下、内外并举,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凝聚起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

所谓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是指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包括政府监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有关生产经营单位、社会组织乃至社会成员个人,共同关心、支持、参与食品安全工作,推动完善社会管理手段,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协同共治的格局。社会协同共治是创新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的基本思路,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公共服务分散不均、监管力量相对不足和微观环境复杂多变等突出问题的有效手段。实行社会共治,关键是落实各方责任。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自觉树立质量意识,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层层追溯、相互制约机制。政府要履行监管责任,创新监管方式,建立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最严格的科学监管制度。社会要强化监督责任,形成人人监督食品安全的天网,让不安全食品没有市场,让生产经营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让不法分子无处藏身。在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中,现代科技手段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五、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内容

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即是治理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监管部门,还应该包括食品的生产者、食品的消费者及消费者运动、企业和政府行为的监督者——媒体、其他社会力量如第三方认证和检测机构、中立的科学力量等。其中,政府是食品安全的监管主体,生产企业是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消费者和媒体是监督政府和企业的主体,第三方认证和检测机构是保证公信力的一种中间力量,科学研究界是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的技术力量(见图一)。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达成上述力量的通力合作,才能治理好食品安全问题。

图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治的框架

首先,保障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需要政府严格依法监管。

食品安全是一个公共品,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责任,政府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起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的治理中主要职责是:制定和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监管体系和制度;监测国家食品安全的状况、评估和分析食品安全整体风险;承担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安全监督和管理。无论是制定政策、制定标准还是市场监管,无论是审批许可还是执法监督,政府始终是食品安全监管权力者和责任者。所以,政府需要积极履行其监管者的法定职责,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到执法到场、有效处置,确保食品安全。

当然,食品安全监管也有其特殊性。与其它法律的执行不同,在食品安全执法中,执法机构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违法者使用非法添加物的过程瞬间可以完成,且成本极低,其它种类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也不易被发现;而执法机构发现问题则必须依赖高科技,同时会产生巨额资源耗费。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改变这一不对称的模式,需要强调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通过多种渠道形成对违法违规者的多元威慑,包括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政府执法活动和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记录,对企业进行全面监管。第二,实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需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根据现代监管理论,监管可以使风险无限降低,但并不意味着零风险。标准主要针对规范化生产的产品,几乎所有精确的检测都是“靶向性”的,首先需要知道可能有什么才能去检什么。现实中,技术手段无法涵盖所有基于利益驱动的违法添加或不法商贩的恶意隐瞒。换言之,监管部门在穷尽了突击抽检、原料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传统管理方法,以及使用标准、风险评估和检验检测等现代化监管手段后,客观上对潜在风险无能为力。

保障食品安全,首先是公权的责任,同时也是市场的责任。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一切都依靠政府监管是不现实的。食品企业的责任是第一位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所有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生产出来的,如果生产者不生产不安全的食品,如果销售者不销售不安全的食品,那整个社会就不会有食品安全之忧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承担主体责任。既然企业承担了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那么就必须从法律制度上落实其主体责任。例如,食品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应该提高,食品生产的加工环节、原料添加等一切与食品生产安全有关的过程,都应该可控和高度透明。又如,企业生产不安全食品应当承担更加严厉的法律责任。就民事赔偿责任而言,目前的出了食品安全问题被追责的概率偏低,赔偿标准不高,使得企业违法生产的成本太低,不足以使企业有所忌怕。主体责任必须是让违规者忌怕的责任,是让违法者倾家荡产甚至坐牢丢命的责任。所以,提高企业责任承担份额,加大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是社会共治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诚信情况进行评估以及建立“黑名单”制度也是实行社会共治的重要内容。

第三,食品安全社会共治需要行业自律与社会他律共同生效。

企业责任扩展到全面,就是行业责任。所谓行业,就是由一个又一个企业组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必须维护整个行业的利益,而不是个别企业的利益。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共同体的行业利益、共同利益。食品生产如果丢失了安全,当然危及整个食品企业的共同利益和最大利益。所以,食品生产的各种行业协会、组织,要切实承担其职责。一是要把所有食品企业组织起来;二是要制定和完善行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三是对于食品企业履行其行业管理责任。相关的食品行业组织对于那些违法违规的食品企业,不仅要用行规处置,甚至应当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对于食品行业组织要进行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和评估,奖优罚劣,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于行业组织的活动以及绩效进行评估和考核。

当然,行业自律也是有限的。为了弥补其有限性,还需要靠社会监督。不受监督的企业和行业,也会危及食品安全。所以,社会监督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就社会监督而言,有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媒体监督;二是公众监督。广大群众要有安全消费意识,不要被商家的花言巧语蒙住了双眼。一方面,要自觉抵制虚假广告和假冒伪劣食品;另一方面,还要坚决同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只有让无视生命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者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我们的餐桌安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应该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可以以社区的方式对食品安全进行治理,让每一个人——食品安全事件影响最大的群体即消费者、企业,整个食品消费链条上的供应链等与食品有关的各个部门,都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的活动中来。让这些与食品安全问题密切相关的利益群体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管,构成一个社区或者建立一个产业链,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进行传播和验证。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市场选择,必然会使下游企业对供货商的食品安全形成强大的倒逼,这有利于食品安全秩序的形成。因此,信息的畅通和透明,民众的执法参与、法律诉讼,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等,也是社会共治的重要路径。

食品领域的民众维权、公益诉讼,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促使经营者自律;而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法律实施中也具有独特功能。政府应从更广的视野去看待这些力量,对他们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更大的生存空间。民众的执法参与,可以增加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政府有必要合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

例如,近年来,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出台了专门针对食品领域的有奖举报制度,对食品安全法律的实施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这些制度在奖金设定、保密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制度应有功能的发挥。在福喜事件中,福喜方面承认违法行为已经存在数年。这种长期的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必然会涉及很多人。通过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内部举报人,本应能争取到这些人对违法事实的举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奖举报制度并没有发挥人们希望的作用。我们认为应该对有奖举报制度进行完善,摒弃立法过程中过度重视执法部门单方需求和没有能充分保护举报者的安全和奖励偏低的缺陷。

社会力量的参与,最终都是直接或间接促进公权对法律的实施。要形成两种不同机制的最佳合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公权监管,以形成足够的威慑力。福喜事件表明,使潜在的违法者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力,一方面有赖于 “使违法者倾家荡产”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更在于执法者应该有较强的发现违法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首先有赖于对食品企业抽检执法的安排严格保密,何时抽检、如何抽检应该成为执法机密。只有这样,才能时刻维持公权的威慑力。其次,应尽可能提高对食品企业,尤其是存在很大风险的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抽检率。抽检频率越高,抽检越规范,威慑力就越强,食品安全的法律也越会受到尊重和敬畏。

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所以,政府部门监管力量再大,也不可能包打天下。若发动群众参加监督,则容易发现问题。譬如那些黑加工窝点能骗过监管人员,却骗不过人民群众,因为就在老百姓的眼皮底下。再如:在出租屋内加工“三无”食品,附近居民马上就能发现;滥用农药种瓜果和用瘦肉精去养猪,瞒不住邻居和其他村民。加之监管人员不可能24小时不间断盯住,而老百姓监管则可以实现“全天候”。所以必须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必须发现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难点问题,必须组织和动员人群众参与监管,必须遵循群众路线,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实行群防群治、联防联控。

六、无锡市实现食品安全共治的抓手和对策

无锡市属于中国大陆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不仅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而且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也处于前列,整体食品安全形势稳定,趋向向好,但仍然有待完善。无锡市的食品安全总体情况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该说无锡市也应该在实现食品安全共治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头。

当前,全国、全省正在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理顺多头监管体制,整合监管力量,食品药品监管将迎来新的机遇。但是,要使改革真正取得预期成效,真正效有确保人民群众群众饮食健康安全,关键还在于走群众路线,转变食品监管职能,撬动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治局面。

一是必须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要设立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和监管部门履行责任,食品企业主体责任和社会监督责任,使各类主体进行食品安全监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按照构建安全社会共治体系的要求,提高社会中间层组织的法律地位,完善新闻媒体的法律地位,明晰消费者的法律地位,维护消费者权益。加快对食品标准的整合、清理、修订,促进食品各类标准规范化管理,建立标准数据库,提高标准透明度。

二是创新公众参与机制。从政策制定方面,更加广泛地征求公众意见,听取民意、吸收民智、维护民利;加大信息公开范围和力度,及时公布工作动态,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大力推进有奖举报制度的落实,建立统一的全市食品举报投诉中心,积极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接受举报、投诉,并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让举报者能随时关注到自己的举报由谁在处理,处理到什么阶段,处理结果怎么样,如不满意,向上面哪个部门进行投诉。进一步简化和优化奖励兑现流程,提高举报奖励的便利性,制定法规,切实保护企业内部举报人的安全和利益,激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监管体系,充实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力量,特别要加强基层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资源,真正让基层“兵强马壮”,让食品安全监管的“脚”有力前行。

三是构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立统一的食品诚信信用系统,加快建设企业诚信信息数据库与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公安、工商管理、证券监管等政府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实现信息共享,逐步实现食品诚信信用系统与银行征信系统的全面对接。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用情况,尤其是要发布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情节严重的要实行清退和行业禁入,从而实现对失信企业和相关责任人的信用惩戒,为诚信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真正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是推动责任强制保险。借鉴交通管理第三方强制责任保险的方式,建立全市范围内的食品企业责任强制性保险制度。对违法违规的食品企业,支持消费者通过法律渠道起诉,建立消费者诉讼支持制度,追偿经济和精神损失,逐步尝试以赔偿为主代替以经济罚款为主的法律责任,使违法违规企业真正付出“付不起的代价”,使保险公司发挥食品安全的监督责任,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维权。

五是加快建立追溯体系。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特别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发挥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等物联网用于农业和食品安全的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作用,逐步推广食品电子追溯体系。在白酒、乳制品、猪肉等重点产业和重点行业加快建立电子追溯体系,通过追溯体系倒逼企业向上游进货等各环节层层审查,严把质量关口,为“问题产品”及时下架召回和食品安全事故的有效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六是夯实基层监督力量。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构建“三网”,落实“四化”,形成“五机制”,即:构建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监管网络;落实好“监管格式规范化、责任精细化、监管社会化和方法程式化”;形成“宣传教育机制、责任落实机制、常态监管机制、督查考核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鼓励支持老百姓自行检测或者委托专业部门检测食品质量,监管部门对于群众自行检测或者委托检测的不合格食品应当立即核实,可通知生产经营单位暂停销售。经核实产品不合格的,检测费用由违法企业承担。

七是培育发展社会组织。食品产业链条长、业态复杂,政府监管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汇聚起共同维护食品安全的合力。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新闻媒体等多元主体共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积极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解决好社会中间层组织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长期依附于政府部门问题,使其成为真正独立的社会组织。厘清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职责边界,加快发展行业组织,赋予行业组织一些权力和责任,特别要支持像无锡市农商协会和品牌农产品联盟这样的由企业自主发起的行业组织,推动行业自律。支持培育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评审等机构,为购买社会服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打下基础。建立统一、全面的食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建立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标准认证机构、风险评估机构、信用评价机构的许可制度,整合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检测能力,及时、准确地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加强新闻媒体监督,在确保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真实、有效的同时,及时、准确地发布食品安全信息,保障公众的权益。

八是形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的三方面保障体系。风险交流非常重要。由于消费者普遍缺少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容易形成食品恐慌,因此政府部门、相关的非政府组织、消费者团体应该担当起责任,进行宣传。同时生产厂家在适当时候也要做类似的宣传,使消费者逐渐认识到国产产品质量是值得信赖的。另外,可以让消费者走进食品企业,进行生产环节透明化的学习和透明化的风险交流。

九是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搭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公共平台。食品安全关系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食品安全工作需要公众的声音。政府要搭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信息沟通平台,让公众充分表达意见。搭建协商听证平台,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决策,充分表达意见,提高政策的科学性、透明性;搭建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准确发布食品监督抽检、认证审评、“黑名单”企业等信息,让公众及时了解食品质量安全水平,选择消费;搭建风险信息交流平台,让公众能够科学理解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在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架起桥梁,及时交换信息和意见,弥合各方风险认知的差异;搭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及时向消费者、交易方、监管部门提供确认食品真实可靠的信息,满足各方的知情权,减少食品安全的顾虑,放心消费;搭建产业创新平台,帮助企业利用社会科研力量和外部智力资源,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食品业健康发展。

十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水平。社会共治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要加强与科协、教育、共青团等部门协作,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宣传,提高公众权益保护意识。支持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社会团体积极开展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自律、引导市场消费等方面工作,创新消费教育引导,指导消费者科学合理选择。加强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对问题产品的识别与防范能力,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消费者良好的饮食习惯。结语:

宏观形势和现实条件要求我们必须创新社会管理,转变政府职能,打破“政府包打天下”的传统监管模式,以“协同善治”为导向建设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推动社会共治。实现社会共治,关键在政府。政府要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落实各级政府和基层监管部门责任;加快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积极培育食品行业组织,发挥行业组织在行规行约、标准制定、行业准入、人员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升行业自律水平;加强食品安全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食品安全防范的主动性、自觉性,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管理,构建社会监督网络;推动新闻媒体对食品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及时客观、科学准确报道食品安全事件,并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及知识的公益宣传。政府工作做到位了,其他主体的活动就会跟上。无锡市的智慧城市走在全国前列,无锡市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水平与成效也一定会走在全国前列。

下载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社会意义1(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社会意义1(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农民工融入社会,让生活更美好

    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和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坚攻时期,农民工在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

    无锡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的调查报告

    无锡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的调查报告发布时间:2006-11-07 16:54:08作者:江苏省统计局近年来,随着无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步伐的日益加快,劳动力需求量急剧扩张,......

    城市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城市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摘要】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状态......

    XX县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工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

    XX县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工作生活状况 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背景 按照团省委权益部下发的《关于开展2012年“面对面”活动主题调研的通知》,为真实了解XX县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

    农民工社会融入调查报告(共5则范文)

    良心堡镇农民工社会融入调查报告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日,为了全面深......

    社会转型期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调查研究

    社会转型期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调查研究——以西安为例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程晶 郭洋洋 王志辉 贺涛 徐太强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21......

    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专项调查结果表明

    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专项调查结果表明: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工资收入比较低,生活质量比较差,居住、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休闲方式比较单调,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子女教育问题......

    上高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民工工作情况汇报

    上高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民工工作情况汇报近年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省、市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立足部门职能,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