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3 11:2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嘉峪关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嘉峪关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第一篇:嘉峪关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嘉峪关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一、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2010年,全市共有人口 21.8万人,全市面积2935平方公里,市辖三区,计有3个建制镇,17个建制村,7个街道办事处。城市道路总长度334公里,日供水能力10.1万立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100%,燃气普及率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67%,道路清扫面积480万平方米,清运垃圾210吨,生活垃圾处理率100%,污水排放量2680万立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3.13%。城镇发展空间潜力较大,加速城镇化进程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二、“十一五”城镇化发展回顾

(一)城市建设情况

2005年-2010年,城镇总人口由17.22万人增加到21.8万人,增加了4.58万人,城镇化水平由88%上升到91%,平均每年增加0.6个百分点。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48.62万立方米/日增加到2010年的83.9万立方米/日,增加了37.28 万立米/日,人均生活用水量由2005年的150.2升增加到2010年的157.53升,普及率一直保持100%,建成区道路长度由2005年的228.3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282.4公里,增加54.1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13.83平方米增加到16.82平方米,城市气化率一直保持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由一般简单处理到现有的一座垃圾处理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1.52%到36.67%,城市人均住房居住面积由2005年的23.36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30.74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水平增加了7.38平方米。

(二)建制镇建设情况

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至2010年用水普及率已达100%;建制镇实有道路长度186.2km。村镇群众生活环境大为改观,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三)村庄建设情况

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市加快了村庄建设工作进程,先后编制完成了新城村、河口村、黄草营村等五个村庄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全市各村庄发挥自身优势,多方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新建房屋结构统一为砖混结构,邻街为统一形式门面,后留院则配以卫生畜圈、卫生厕所、杂物间、沼气池等配套设施,极大的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卫生。

截止2010年年底,实现农业增加值2.46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865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工资性收入2039元,比上年增长12.6%;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万元室”、暖棚养殖“万元院”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和观赏树种育苗“万元田”、林木休闲餐饮“万元园”高效产业,不断增加平均亩效益5000元以上高效田面积,2010年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0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0.41%。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十一五”期间,每年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班60余期,培训农民6000人以上,实施“阳光工程”农民技能培训1000人,到2010年,三镇从事非农产业人数达到5615人,非农产业人均收入372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3%。同时,城镇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城镇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驻地人口分散,城镇功能弱,城镇产业化基础薄弱,基础设施略有滞后;城镇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不明确,经济结构趋同等问题,需在“十二五”及今后发展中解决。

三、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实施城镇化战略,一方面要消除阻碍城镇化进程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人口向城镇集中营造体制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协调,为人口向城镇集中创造物质基础。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有利于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增长动力;有利于保护资源、生态和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城镇化,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任务。

(二)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市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改革体制、研究政策、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努力向“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宏伟目标前进。推进城镇化进程,努力实现三个结合,一是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二是与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工业相结合;三是与信息产业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

(三)推进城镇化的基本思路

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规划为龙头,在优先发展城市的前提下,优化城镇布局,提高城镇的吸纳、辐射功能,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集聚,提高城镇的规模档次,发挥城镇对区域经济支撑点的作用,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更快发展,最终形成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城镇管理、城镇经营和城镇经济发展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使城市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1.城镇规模等级化。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务院对甘肃经济发展政策倾斜的历史性机遇,以酒嘉经济区发展为主轴,以市区为中心,新城、峪泉、文殊相环绕的“田园”构架为左翼,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努力使我市成为甘肃省域次中心城市,现代化的工业、旅游和生态宜居城市。

2.城镇布局合理化。以市区为核心,以峪泉、新城、文殊为重要结点,采用“点—轴布局模式”,合理布局城镇,形成往北为甘肃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镇,嘉峪关北部发展的重要城镇,以长城旅游、特色养殖和种植为亮点的现代化小镇(峪泉镇);往东以魏晋墓、狼行湾旅游、特色种植为亮点的现代化小镇(新城镇);往南以商贸流通、文殊山旅游服务和特色种植为亮点的现代化小城镇。

3.城镇职能协调化。通过城镇发展因素分析,制订符合实际,并且与自身的等级地位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形成职能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4.城镇建设现代化。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实施城镇现代化战略,努力创造和谐的城镇空间、建筑景观、功能布局和绿化环境。

5.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全市城镇体系规划,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梯度转移,健全城镇整体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以规划为龙头,按照“一心三点”的城镇发展战略布局,做大中心城区,做优城镇—峪泉,做强城镇—新城、文殊,形成三个城镇密集区和三条城镇带,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实现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的合理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以水资源、绿洲土地资源两项制约嘉峪关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因素为调整依据,引导农村居民点向生态环境相对良好的地区集聚,尽量减轻农村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交通引导原则:分析市域规划道路交通条件,引导农村居民点向交通沿线集聚,增强农村居民点与各等级发展极点联系的便捷程度。

——优势凸显原则:分析行政村现状人口、土地规模,结合对其经济发展的综合考虑,原则上不再保留规模小、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潜力不佳的农村居民点。

(五)城镇化发展的目标

到2015年,全面形成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体制框架、政策框架和规划体系。2015年城镇常住人口达30万人,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到95.6%。

到2015年,保持现有建制镇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结合区划调整,行政村由现状17个撤并为15个。

——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高。形成比较方便、快捷、规范的城市交通网络,逐步形成环城路和绕城路;以酒钢热电厂热电联供为主要供热形式,同时以区域锅炉房作为补充,原有小锅炉房全部改造为换热站;在西气东输管道至嘉峪关市东南角建设高中压调压站,逐步实现以天燃气为主煤气为辅的供气格局;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全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上升。

——城镇经济明显增强。到2015年GDP达545亿元,平均保持25%的增长速度,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4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5亿元。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四、城镇化发展的重点

在加快嘉酒经济区域发展的同时,着力发展南市区,积极扶持三个建制镇的发展,不断增强其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能力。城市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条件,进一步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以提高内涵和质量为主,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到2015年,市域常住人口增长到30万人,力争把三个建制镇建成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点,镇区人口达6700人,乡村人口达1.33万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必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农村供水、供电、道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突出发展中心城市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新科技大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我市需要加快建设具有新能源综合开发综合利用主的工业、旅游现代化次区域中心城市。以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扩大城市规模、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功能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巩固现已形成的以冶金工业为主体,化工、电力、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为辅工业体系,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推进嘉峪关酒泉一体化进程。

我市要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坚持优化主体、完善功能、强化管理、拓展外延、扩大辐射、带动发展,促进城市中心区的外延扩张和功能提升的基本思路,重点抓好讨赖河南两岸新区的开发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优先发展新区”的原则,吸引机关单位和广大市民积极搬迁到新区,通过新区的开发建设,促进旧城区的改造,达到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相得益彰。加大居民区小街、小巷治理步伐。结合中心城区绿化、美化,建造部分小高层住宅。抓好燃气、污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环境整治。健全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强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功能。

(二)重点加强三个建制镇的建设

1.文殊镇位于市区东南方向,距离市区十五公里左右。在“十二五”期间要形成以新文公路为主轴,以现有镇政府和兰新二线高铁客运站为两心的空间发展格局。以镇政府为中心东西两侧布置驻镇单位办公区,政府南侧布置中心广场与镇区文体休闲娱乐中心(影剧院、农村培训中心、文化站等);搬迁置换粮管所、供销社、新建一个集贸市场,搬迁农机加工厂,拆除兽医站,农机站,农技站,经管站等服务性建筑,新建一栋农业综合服务大楼与工商税务综合服务大楼,加油站搬迁至河口村村委会旧址,同时对其附近的两户农宅进行拆除搬迁至新规划的小康住宅示范

区。

2.峪泉镇位于市区东北方向,在天下第一雄关脚下,距离市较近。“十二五”期间,结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世界文化遗产公园、监测中心、长城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同时本着“以人为本”和“创建和谐社区”的原则,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雅的新农村示范小区。

3.新城镇位于市东部,是距离市区最远的一个镇。“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镇区道路工程、管网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完成镇政府办公区及广场、文化休闲娱乐中心、野马湾高新农业示范园、农村示范小区、集贸市场、汽车站、供销社的建设。

五、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推进城镇化工作,重点是抓住机遇,高标准要求,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发展讨赖河新区,加快发展三个建制镇,以达到增强城市集聚功能的目的。

(一)深刻理解中央政策对未来我市发展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

国办《意见》中多处提到我市的发展问题,也对未来我市的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但总的来看,这些意见还只是政策导向性的,只是提出了一个框架,如何把国家的政策措施真正转化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如何提炼国家政策对我市城镇化发展的理论指导,还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着眼全局,力足实际,加大分析力度,仔细研究,吃透精神,着眼长远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二)坚持城乡通盘规划,同步建设

1.科学合理的制定城镇发展规划

根据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准确预测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吸收借鉴先进的规划理念,修订充实《嘉峪关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完成《嘉峪关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各镇总体规划的修编。要按照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保持城市规划的适度超前性和持续性,并对城市中心区和重要地段做好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保证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通信综合网络建设规划、行业发展规划以及全市生产力布局的衔接与协调。要通过酒嘉一体化总体规划,实现嘉酒间联系由分散向集聚发展,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向城市、镇集中;生产要素向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集中,向交通沿线集中。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广大农民和城里人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进一步完善村镇体系,建立规范的村镇规划制定、批准与修订机制,强化规划法律地位,保证村镇规划的有效实施。实行城镇规划同步,使农村和城市在发展空间上同构划、基础设施上同建设、要素资源上同配置、发展成果上同分享。

2.“十二五”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控制性详规工作目标

城市总体规划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并保证城市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科学性,引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蓝图。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理清发展思路,从实际出发,考虑规划的前瞻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2012年完成总体规划、三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和所有行政村的建设规划和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实现全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面覆盖。到“十二五”末,完成全部行政村的建设规划和整治规划的实施。行政村安全自来水使用率达100%,给排水系统完善。乡村道路硬化率接近100%。农村沼气或太阳能入户率达100%。建立集中养殖区,实现人畜分离。村庄道路和农户庭院内外实现绿化。

(三)加大政府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力度

政府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主体,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部门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城乡划、建设、管理进行具体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载体,是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发展速度和城市的市容市貌、城市景观等,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城市道路、给水排水、园林绿化、环境卫生、风景名胜、城市交

通、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燃气及各种综合管线建设等项目,工作量大面广,难度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城市管理是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规划、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四)努力发展城镇经济

1.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基础设施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是城市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树立经营城市的观念。一是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按“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采用BOT、TOT等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经营资金。三是建立良好的银政合作关系,扩大资金来源,筹集运营资金。

2.积极优化城镇经济结构。依据城镇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强化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通过扩大对外合作、加大资本市场运营力度、发挥民营企业机制优势等途径,加快培育和壮大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结构,形成比较优势。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工业项目。各城镇要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中心城市配套的工业服务,积极吸收中心城市转移出来的加工业。

3.突出发展城镇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城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主渠道,也是实现城镇功能的载体。在继续抓好流通和交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突出培育和发展旅游、信息、科技服务、非义务教育、金融保险、房地产和社区服务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有计划地建立分布合理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培育文化旅游等新的发展领域;积极发展信息、技术、评估、咨询等社区服务业。中心城市要规划建设服务功能较强的城市商贸中心区,以不断提高中心城市的服务能力和资源吸引力。处于城市周边的城镇,要重视围绕城市的需要,发展休闲服务业、住宅和文化娱乐,形成为城市服务的卫星城、休闲度假娱乐城。

(五)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1.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交通建设要与城镇体系布局相衔接,着眼于发展大交通,建立大网络。重点强化主骨架、主枢纽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枢纽、各城镇为节点,干支衔接、畅通便捷,铁、公、空、管配套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市内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统筹建设城市道路、停车场等,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市内路网密度。中心城市要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和功能布局,优先发展多层次、立体型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加强城市出入口道路建设,并与公路主干网相连接,提高路网效率。

2.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信息网络。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重点抓好信息网络和应用工程建设,尽快建立联接国际国内、覆盖全市大部分的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建设酒快速通道,逐步形成区域性信息高速公路。积极组建覆盖面广、容量大、速度快的公共交换与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和建立一批公用和专用的高质量、大规模、动态信息库,大力发展网上可视电话、视频点播、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网络信息服务。加快实施互联网中心及媒体数据处理系统工程,把我市建设成信息化城市。

3.建设安全、稳定、高效的城镇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开拓居民用电市场,进一步加快城镇电网改造,改造现有城镇居民住宅配线,提高供电的质量和可靠性,实施城镇光亮工程。有效提高民用燃气普及率,中心城市要稳步发展管道燃气,各城镇以液化气为主。

4.建设优美、和谐、舒适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要按照城镇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实施“蓝天绿地”工程,使城镇整体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态系统逐步实现良性循环。鼓励城镇进行绿化和美化,大幅度增加城市绿地空间。城市新区建设,要确保绿化用地,并做到同步建设。旧城改造要尽可能留出空间用于绿化,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生态环境。

5.建设完善的城镇排水系统。“十二五”期间,城市要全部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逐步实

行雨污分流,各城镇要配套建设污水排放设施,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加强城市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监测系统。改革垃圾收集、储运、处理体制,运用市场机制,建立健全垃圾清运、处置的收费政策,促进垃圾的减量化和无害化。

六、积极探索综合开发道路,发展城镇产业支撑体系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化水平越高,生产力水平也越高,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也越强。城镇化发展,作为我市而言,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实质非常艰巨的工作,我市是一个因酒钢(集团)公司的建设而兴建的城市,城镇产业结构单一,而且三镇距离市区较远,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靠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辐射功能是很难实现的。只有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做精做强钢铁主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各城镇协同发展。以完善、配套城镇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为目的,实现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嘉峪关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嘉峪关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的攻坚时期。为了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体育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国家体育总局、甘肃省体育局《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五年来,全市体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体育事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谋求发展,适时提出了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的战略目标和打造体育品牌赛事的重大举措,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市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科学发展新成就。

1、群众体育蓬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建立并完善了符合我市实际,内容涵盖组织领导、规章制度、群体社团、群体队伍、场地设施、赛事活动、体质监测及体育宣传等方面的全民健身基本框架体系。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发展迅速,成立各级体育社团及体育俱乐部10个,群体工作专兼职人员队伍进一步扩大,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到200余人。围绕全民健身宣传月、青少年阳光体育、春节亿万农民健身等主题活动,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每年都组织12项(次)以上全市性的群体竞赛活动,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日益增多。农民体育、伤残人体育、老年体育、职工体育得到进一步加强。2006—2010年,我市29个单位和集体获全国和全省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3人获全省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2人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

2、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坚持“精兵强项”发展之路和龙头带动发展战略,坚持“三从一大”的科学训练原则,合理调整项目布局,不断完善训练机制,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到8所,建立了3个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06-2010年向省和国家输送体育后备人才73人,为国家培养输送了杨艳玲、那玉波、敖长荣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籍运动员获得4枚铜牌,占甘肃代表团奖牌的40%。杨艳玲代表中国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坐地排球比赛,荣获冠军。在省十一和十二届运动会上,运动成绩保持全省前列,奖牌和总分均创历史新高。我市体育健儿在近五年间共获得省级以上各级各类赛事金牌76枚、银牌43枚、铜牌55枚,有200余名运动员达到运动员等级标准,有6人7次破5项省纪录。市体校获“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3、体育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以电脑体育彩票为支柱,我市体育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截止2010年底,体育彩票销售累计5457万元,提取公益金270万元,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体育场馆广开渠道,在满足训练、比赛需求的同时,加快市场化运做的步伐。体育健身娱乐、体育服务、竞赛表演等发展较快,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4、体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建成了能容纳7000人的体育馆、15000人的标准体育场、综合馆、网球馆、汽车场地越野赛场、曲棍球场、铁人三项训练基地等一批大型体育基础设施。便民健身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在全市城市社区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8条,健身休闲广场11个。3镇17个行政村全部建成了“一乡一站”、“一村一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截止2010年末,我市共有符合普查标准的各类体育场地373个,占地面积819517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3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种类齐全、衔接配套的体育场馆设施,为我市全民健身、训练竞赛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优良环境和条件。

5、赛事举办成绩斐然。2004-2010年,我市先后成功举办了六届国际铁人三项赛、一届航空动力悬挂邀请赛、一届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两次全国甲级篮球邀请赛以及甘肃省第十

一届运动会、甘肃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甘肃省第七届残运会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赛事,其中国际赛事1次,洲际、全国赛事8次,省级赛事5次。国际铁人三项赛已成为我市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6、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深入开展。认真贯彻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强化依法行政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了《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的学习,制定了《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中各项依法行政的程序、目标、要求。体育行政执法机制基本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体育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逐步完善,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为“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工作,为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体育工作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确立了体育工作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继《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之后,国家相继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彩票管理条例》、《反兴奋剂条例》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使各项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日益法制化、规范化;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支持甘肃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成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更高追求,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已成为人们的内在需求,体育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我市“十二五”期间实施“两个中心,八大基地”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文体休闲宜居城市目标,进一步拓展了体育发展新空间,成为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新契机。

(三)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挑战。我市体育事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对诸多的矛盾与挑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仍将是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群众性体育设施规划面积不足,分布不合理,体育场馆开放利用率较低,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总量不足与现有体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并存,仍制约着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扩大体育资源、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在全省还不明显,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资金投入、激励政策、竞赛制度和管理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全市体育产业总体处于发展初期,已经形成的体育经营项目市场规模较小,产值较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较小。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有待加强;体育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体育科技、体育教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十二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努力解决阻碍和制约我市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和矛盾。

做好“十二五”期间的体育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富民强市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改革创新中拓展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创造体育事业的新辉煌。

二、“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为宗旨,紧紧围绕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目标,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体”、“人才强体”、“依法治体”、“品牌带动”战略,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健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独具嘉峪关特色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着力提升群众体育活力,着力增强竞技体育实力,着力打造体育产业竞争力,推进嘉峪关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向西部体育明星城迈进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城乡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建设、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和体育健身指导网络建设,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真正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全民参与的群众体育新格局,着力提升群众体育活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着力增强竞技体育实力,优化运动项目结构。坚持科学指导下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努力在省内外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加快健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扩大体育产业规模,着力打造体育产业竞争力。逐步建成与大众消费水平相适应,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新格局,全市体育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方法,整体推进我市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法制、体育交流、体育宣传等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我省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坚持指导和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指导群众健身,为改善全民身体素质服务、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服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引导群众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坚持全民体育与品牌战略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基础,增强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坚持机制创新和法制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体育后备人才、运动员和教练员队伍建设,促进全市体育可持续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提升群众体育活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上水平

1、主要任务

-——到201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提高到40%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全市人民的健康素质明显改善。

——到2015年,有2个镇达到省级体育强镇标准。

——到2015年,基本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农民和企业职工体育活动,积极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加快体育组织网络建设,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素质。每年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人以上。全市城镇居民每1000人、农村每2000人中至少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90%以上的健身活动站点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经营性健身场所从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要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到2015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突破1000人,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

——大力推进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小学生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到2015年学校施标率巩固在100%,适龄学生达标率巩固在99%,优秀率达到45%。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生体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健全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加强市、区、镇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关注公民的亚健康问题,提高公民科学锻炼能力。

2、具体措施

(1)适时出台《嘉峪关市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团体和公民不同层面的责任和义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身权益,努力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的全民健身运动机制。

(2)以基层体育为着力点,以体育创强创先为抓手,把农村、社区、企业、学校作为群众体育重点,加大宣传力度, 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体育健身观,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体育活动成为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特色体育学校作为重要抓手,在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户外活动和体

育锻炼的热情。强化体教合作,每年组织全市性学生体育赛事不少于12场次。

(4)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关注残疾人、城市下岗工人、农村贫困农民、城市流动人口的健身娱乐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使全民健身惠及各类人群。

(5)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挖掘和发扬传统体育运动。结合我市自然地理特征,开展融体育与休闲于一体,具有民间、民俗风情的、富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群众体育活动。

(6)建立各级群众体育管理机构,健全体育组织管理网络。培养一大批体育社会指导员、体育志愿者等体育骨干,加强科学健身的组织指导工作。

(二)增强竞技体育实力,体育竞赛创造优异成绩

1、主要任务

——在2013年全运会上,力争有一批嘉峪关籍运动员参赛,并夺取奖牌。

——完成省十三届运动会和第六届全省运动校运动会的参赛任务。第十三届省运会上,嘉峪关代表团金牌数、奖牌数、总分三项指标中,有两项指标位次列全省前5位。

——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农民运动会、中学生运动会的参赛工作,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举办国际铁人三项赛、汽车越野赛、滑翔比赛等重大国际国内赛事,提升具有我市特色体育品牌赛事的影响力,——加强体育人才输送,“十二五”期间,累计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人才不少于30人,向体育院校输送体育人才100人以上。

——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达到3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达到3个。

——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提高组织赛事的专业化水平。“十二五”期间,要通过多种渠道,着力培养一支业务精、素质高、作风硬的高水平裁判员队伍,力争完成各运动项目等级裁判员300人的培养任务。

——提升训练效率,新增等级运动员200人。业余训练队伍规模适度扩大,体校在训人数达到500人以上。

2、具体措施

(1)继续实施以输送为主的金牌战略,建立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合嘉峪关人文特点的业余训练布局体系。调整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力争使优势项目保持优势,潜优势项目成为新的金牌增长点,集体球类项目有良好表现,基础项目和落后项目有新突破。

(2)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市体育运动学校要通过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真正发挥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国家级基地的龙头作用。要协调各方、加大投入,积极引进高水平教练员。争取在市体校设立1—2个省级专业训练项目。鼓励和指导传统项目学校、业余训练网点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开展业余训练。

(3)加强体教结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拓宽业余训练面,吸引学校、家长、学生共同支持体育、参与业余训练。加强对阳光后备人才基地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在申报创建、活动组织、监督检查等方面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在选拨人才、扩大影响、场地开放上的优势。

(4)高度重视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加强全体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及竞赛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整顿赛风赛纪,加大问责和处罚力度,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

(三)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打造体育产业竞争力

1、主要任务

——到2015年,初步形成包括健身娱乐、运动休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体育彩票等结构较为合理的体育市场和产业体系。

——到2015年,体育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达到0.8%,体育产业就业人数超过2000人。

——建成较大规模的高、中、低消费层次并举的营业性健身休闲服务场馆、会所超50家,经营总额超1亿元。

——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产品制造基地或企业1个,体育产品总产值达1.2亿元。——体育彩票销售总量稳步上升,年均增长15%。

2、具体措施

(1)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体育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位置,研究出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市场,形成多元投资的体育产业新格局。

(2)以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作为重点,向社会提供健身运动、健身指导、健身咨询、技能培训、运动康复、体质测试、健康评估和信息咨询等门类多样的服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健身娱乐需要。

(3)积极有效推动体育用品的品牌建设,充分利用我市工业资源条件,积极发展健身运动器材、健身休闲用品及延伸产品,形成我市体育用品制造业。

(4)利用区域优势和特色,推出各种户外运动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康体娱乐设施,建立一批体育旅游线路,并培育经营主体、开展体育旅游服务。

(5)努力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积极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体育赛事,引导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化运作。

(6)精心培育、积极开拓体育彩票的销售市场,充分挖掘市场潜力,逐年递增体育彩票销售量。

(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体育设施现代化

1、主要任务

——完善市、区、镇(社区)三级体育设施网络,“十二五”期间,新建一座5000平方米的市级全民健身馆。100%城市街道和90%社区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3镇和17个行政村的公共体育设施上台阶。城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普遍建有全民健身设施。

——推动乡镇(社区)全民健身中心、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建设。到2015年,建成20个乡镇(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5平方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进一步推进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具备开放条件的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要达到100%。积极引导、鼓励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

2、具体措施

(1)加快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完善体育设施布局,改造和建设一批示范性的体育健身设施。在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与环境配套,向休闲化、园林化发展。加强城市新建居住小区健身设施的规划、监督和管理,结合老社区改造,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体育健身设施,为社区居民健身提供更好条件。

(2)加强现有体育场馆的管理和使用。竞技体育场馆设施要着力扩大项目的多样性,提高承办各项赛事的能力。群众性体育场馆设施要以市全民健身中心为主体,以村、社区体育设施为配套,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要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推动具备开放条件的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3)完善体育场馆运行机制,提高体育场馆资源的综合开发和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市全民健身中心硬件配套、交通便利的优势,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以健身锻炼和竞技比赛为主,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体育活动主阵地,全面提升综合利用效率。

四、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的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政府任期考核目标。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落实体育投入政策,调整支出结构,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发挥好体彩公益金的作用,与财政投入形成互补,构建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城乡体育事业发展。认真贯彻执行《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创新体育发展体制,拓宽体育发展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夯实体育发展基础,增强群众体质。

(二)深化机制改革

坚持立足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在群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参与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加快体育社会化、生活化进程。坚持规模效益和精品效益并举,不断完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竞赛及训练单位负责人和教练员考核、激励机制,深化内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坚持转换运作机制,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全面提升体育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坚持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不断强化体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体育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各类资本和要素进入体育经营领域,营造社会力量积极办体育的良好氛围。

(三)重视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服务宗旨,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树立良好形象。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增强制度约束,形成长效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勤政为民的干部队伍。建立、健全体育人才培养制度,坚持按需出发,走精兵之路,注重向外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大力引进紧缺人才、优秀人才。推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完善公推公选、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轮岗交流等选才用人机制,努力培育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练员、运动员等优秀体育专业人才队伍。

(四)积极宣传引导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与各级各类媒体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体育风尚。着力增强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培养广大群众良好的健身习惯。要及时总结、宣传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经验,形成人人关注、关心、支持体育的良好局面,为推进体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加强《嘉峪关体育》网站建设,不断丰富内容,建成以体育新闻动态发布、政务公开、体育资料查询、健身知识介绍等为主要内容、有较高知名度的嘉峪关体育门户网站,不断提高体育网站的社会影响力。

第三篇:沅江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沅江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促进城镇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结合全市城镇建设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市 “十一五”城镇化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建设具有湖乡文化特色魅力水城的目标定位,不断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城镇面貌显著改善,品位和档次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以沅江市区为核心,以中心镇为骨干,重点镇为纽带,一般镇为网络的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结构体系。

1、主要指标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20多亿元,城镇化水平由“十五”末期的35.5%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44.2%,年均提高1.7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达26.34万。南大膳镇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镇,三眼塘镇被列入省级重点镇,四季红镇被列入益阳市级重点镇。

2、城乡规划成效显著。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聘请专业规划机构,对沅江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城市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公共设施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和研究设计,至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区面积将达23KM2。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成了各建制镇总规的编制,增加了村庄整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并完成了50个新农村整建规划。

3、城镇体系初步形成。沅江市的城镇主要集中在市域公路干线沿线,形成了“一核三轴两组团一走廊”的城镇空间体系。以重点镇为骨干,以一般镇为纽带,以乡场集镇为节点,形成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

4、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20多亿元,先后开工新建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几十项。建成了桔城新区,逐步建成了3个公园和一条人工运河,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及部分污水干管,湘北区域电网,天然气二气源站,启动了旧城改造和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城市公园、广场、市场、医院、道路桥梁等公用事业设施逐步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5、建设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到2010年底,全市建筑企业发展到10余家,其中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二级企业2家,开发房屋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为国家创税上亿元。全市建筑、房地产、勘察设计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产值、上缴税金占全市GDP和全市税收总额的份量越来越大,其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

6、城镇“载体”作用日趋明显。我市城镇在一定区域内,发挥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职能作用,成为功能辐射、资金聚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载体。中心城区的中联重科、辣妹子公司、通威饲料、岳纸集团,南大的乌鲤养殖、建材生产,四季红的木线条加工、腐乳制作、谷酒成酿,黄茅洲、草尾等镇的高效农业和苎麻加工,三眼塘镇的汽车运输等行业,不仅开辟了新的就业门路,而且实现了产业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

二、我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水平较低。目前城镇化水平只有44.2%,距2010年规划目标45%还差了0.8个百分点,实现2015年城镇化水平50%就较为困难,略低于全国、全省同期平均水平。

2、城镇结构体系不合理。中心城区聚集辐射功能不强,小城镇规模小,缺乏产业支撑,辐射和带动能力弱。城镇体系分工不十分明显,空间配置缺乏协调,未能构成优势互补,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大部分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而且仍体现在农村居民点的层次上,功能差,基础设施不配套。

3、城镇服务功能不强。城区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综合服务功能不强,聚集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的能力较弱。

4、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除市区外,绝大部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不足,其中尤以文化科教设施较为缺乏,城镇功能发挥不够,辐射带动能力弱,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力不强,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市域内共享基础设施缺乏,城镇之间的发展和建设缺乏统一协调,各自为阵现象突出,且极不平衡。

5、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经济的总体效益不高,部分城镇既无能力容纳大批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进入城镇,又不能够有效反哺农村;产业发展存在规模小、链条短、现代化水平低的状况,缺乏产业支撑,难以刺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有效集聚;低水平重复建设、分散建设状况依然存在;重建轻管现象还比较严重等。

6、经营城市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经营城市理念尚未真正确立,市政公用事业、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不快,经营管理体制不活,公用事业、城镇基础设施和无形资产尚未真正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使用权招、拍、挂起步较晚,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7、城镇规划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规划应有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发挥不够,规划编制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的广度与深度都还不够,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编制需要加快进度,规划设计发掘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够,城镇建设缺乏个性、特色和风貌。规划监督和执法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三、我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生态旅游城的“魅力水城”目标定位,把推进城镇化与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壮大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培育产业支撑,加强城镇规划,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镇管理,突出文化特色,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宜居、宜商、宜游的“魅力水城”。

(二)发展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城镇化发展目标是:全市城镇化水平51.5%,年均递增2%,城镇化基础设施总投资61.07亿元,年均递增3亿元,城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6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0%,城区路灯装置率、亮灯率100%,城镇供水能力达20万吨/日,自来水普及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吨/日,处理率达95%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吨/日,污水处理率达95%。

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其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是:

1.科学编制城镇规划,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依据。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操作性和针对性,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局部突破、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突出重点与城乡统筹的关系,完成我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城区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集镇、村庄规划编制。加快编制与城镇建设发展相配套的城镇燃气规划、城镇道路规划、城镇电力电信规划等专项规划。优化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高城镇土地综合效益。实施规划评审制度,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建立完善规划公示制度和验收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率,增强规划透明度。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完善城镇给排水体系,完成桔城水厂8万吨改扩建、建制镇水厂新建和改建、给排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配套等工程,不断提高城镇给排水保障能力。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城镇供水能力达到20万吨/日,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加快实施城镇燃气建设工程,实现日供气量30万立方米,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实现城区集中联片供热。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形成便捷、通畅的城镇交通网络,提高城镇道路通行能力。加快城镇青少年、老年、妇女儿童文体科教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文化生活质量。实施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快城区景观建设,启动五湖连通工程,新建沿湖风光带、郭家湖、蓼叶湖、后江湖三大城市公园和体育公园,广泛开展绿化合格单位、园林式单位等创建活动,增加城镇景观,扩大城镇绿地面积,提升城镇品位。启动洞庭湖湿地旅游项目建设,扩大赤山岛、龙虎山等景区规模。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城镇信息化水平。(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见附表1-7)

3.加快城镇住房建设,改善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把城镇住房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保持商品房开发适度规模,积极开发高层住宅,创建标准化住宅小区,增加绿地面积和休闲空间,实现住宅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积极平抑房价,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新增廉租房面积54万平方米。建成一批档次品位较高、社区服务完善的住宅小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平方米。积极培育房地产中介市场,重点发展房地产信息咨询、经纪等中介服务,规范中介行为。加强物业管理,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见附表1—7)

4.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夯实城镇发展经济基础。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扶持壮大城镇二、三产业,加快城镇经济发展。认真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整合项目资源,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一步扩大城镇人口规模。积极培育新型建材、水产品、农产品交易等专业市场,充分调动农民进城创业、兴办企业的积极性,着力培育集镇特色产业经济。

5.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坚持建设扩容与管理增效相结合,不断深化改革,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综合管理、协调高效”的城镇管理长效机制。加大城镇执法管理力度,深入开展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机关单位、商业门店“门前五包”责任制,规范设置户外广告和宣传灯箱,坚决杜绝乱停乱放、乱写乱画等不文明行为,改善城镇环境。加强市政设施巡查检修,提高市政设施使用率。加强社会公德、文明行为宣传教育,增强居民热爱城镇、建设城镇的自觉性,努力营造城镇建设管理的良好氛围。

四、我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对策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及时研究和解决城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抓好城镇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城镇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完善城镇建设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责权利相统一的城镇建设责任体系,确保城镇建设顺利开展。把城镇建设纳入责任目标考核,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兑现,推动工作落实。

2、科学规划,严格落实。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制定城镇建设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统筹安排部署,增强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已经通过审批的建设规划,及时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管理,努力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在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的,严格按审批程序进行。

3、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快建立公平的人口流动机制,规范城镇人口登记管理制度,放宽户口准入限制,增加城镇人口规模。加快建立节约型城镇发展机制,合理确定建设密度,大力推广应用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建立城镇建设土地保障机制,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加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力度,做到城镇建设用地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

4、多元筹资,加大投入。采取市场筹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的办法,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位吸引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民间投资为主体,社会投资共同参与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强项目建设,精心论证、争取实施一批供电、供水、排污、垃圾处理、集中供暖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城镇公共设施条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足额拨付城镇建设维护资金,大力支持重点小城镇建设。创新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等市场化经营的方法和途径,探索以城建城、以城兴城、以城养城的市场化城镇建设新模式。

第四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社区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社区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主要目标

(一)在2011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目标。并对过去的5年进行了总结及肯定,并对未来的5年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工作步骤,即一年完善规划布局,三年取得显著成效,五年实现规模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工作方面,强调了安全生产及消防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及消防应急预案,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及消防事故。要求社区着力做好民生民计工作,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稳定工作,推进辖区全域城

市化进程。

(三)关于自身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着力强化队伍自身建设,以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打造出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构建一支积极向上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将通过各自形式的活动大力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举办党课等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推行“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政务、站务、财务“四公开”制度,加强对街道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要树改革创新之风。二是要树学习钻研之风。三是要树调查研究之风。四是要树敢抓敢管之风。五是要树团结协作之风。六是要树勤俭廉洁之风。

(二)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突出重点,强化保障。要立足于高新区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更好地完善和发挥好社建处的职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多支持和指导,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重点做好社区建设管理、民族宗教、综治维稳等重点性工作。

(三)提高认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关注高新区马金铺新区规划启动的大势,用新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手段来建构社区管理新体制机制。为此,要推进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结合我区和谐社区创建试点工作,以基层党建为核心,构筑“四合一”公共服务新模式,即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作为议事机构,依托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型公共管理服务机制。为了使组织构架在“四合一”管理服务模式中建立更强

有力的联席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的作用,社区居委会的成员要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公共户单位代表、片警中通过依法民主选举产生,采取双向任职的形式。

(四)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是最终落实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单位,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基层社区实现了和谐稳定,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有了保障。和谐社区建设要求到每个社区都要达到“六好”、“十无”、“两满意”等要求,“六好”就是“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标准; “十无”就是楼栋无矛盾、邻里无纠纷、群众无上访、小区无火灾、校园无违法、青年无吸毒、卫生无死角、生产无事故、交通无违章、居民无邪教;“两满意”就是社会各界满意、居民群众满意。经党工委研究后决定,我们正在以国际花园社区设立为创建和谐社区试点。按照“两委一站”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社区,“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推开。在夯实社区基础工作方面,一是要开展好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二是组织辖区公职人员、街道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站党员积极参与居住地业委会的选举,担任居住地的楼栋长,参加社区义工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共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各个社区办公用房优化升级建设工作。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工作模式,创新党组织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抓好社区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社区。高新区在建设发展中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很多问题已经演变成或者正在酝酿成社会矛盾,使我们在维稳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只有通过有效地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把矛盾和冲突消化在基层,才能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将建立及强化各项制度,充分发挥联合调处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出租屋综合管理及服务长效机制、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应急工作机制、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等系列制度的作用;建立及整合队伍,成立维稳突发事件“青年突击队”、“信息收集队”等队伍,加强培训工作以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维稳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格化”巡防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抓好社区矛盾的排查和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阶段。

(六)重视和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新区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中村脏乱差、违法建筑大量存在等不协调现象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对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入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和机制,不断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在做好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备案(档案)安全监管模式,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七)继续关注和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民计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就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只有时刻把居民的利益牵挂心头,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作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大限度地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好面临的实际困难,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三、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各次重要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把高新区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高新区“十二五”规划工作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服务基层的思想,共同营造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

(六)做好动员和协调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社区的基础性建设,以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快社区各项工作完成的步伐,并使“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居民群众。

第五篇:十二五发展规划(模版)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院在为晋庙铺镇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卫生、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实施,农村居民对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技术、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发展和壮大,这与做好晋庙铺中心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院积极倡导科技兴院,十分重视医院内涵建设,突出基层卫生院的特色,抓好人才培养,推动医院各科室的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院建设和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医院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方面,要科学规划近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近期发展目标要合理改善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思想文化机构,提供人民群众需要的医疗服务,远期目标应着眼于人才,技术,设备,环境,文化的长期效益,走在学科,专业发展的前列,满足未来的服务群体的医疗需求,做到社会化,区域化,个性化等服务形式的多样化。为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发展,服务,管理水平,特制订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单位基本情况: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成立于1953年,位于晋庙铺镇政府所在地,属一级甲等医院,占地约4300平方米。现有职工44人,其中卫技人员32人,后勤管理人员5人,病床25张。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发展这个主题,认真分析国内卫生发展趋势,在国内大背景下,准确把握乡情和卫生发展阶段特征,坚持特色发展,坚持创业发展,坚持生态发展,坚持和谐发展,明确“十二五”时期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镇未来五年卫生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工作目标:

以农村公共卫生为中心,着力抓好防疫保健各项工作,做好辖区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增添新设备,改善旧设施,并以优质高效的人性化医疗保健服务,为我镇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障。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确立了心脑血管病、痔漏科为重点建设专科,到2014年,各重点专科将建成融医疗、预防、康复为一体,在全镇及周边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今后5年,医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一定资金投入,优先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单位安排在省重点医院进修外科2人,妇产科1人,器械护士1人,麻醉师1人,进修时间分别为1年,计划进修经费2万元,邀请上级医院来我院指导会诊经费1万元。

1、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

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

2、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市级医院、县人民医院等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中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

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酶标仪,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胎心监护仪、洗胃机等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对重点专科房屋进行改造、装修,建立独立的放射楼,使我院的重点专科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努力开创一种“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活力。建立标准化发热门诊、预防接种门诊,不断完善我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二、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全员素质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兴院,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员素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注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医院各级人员整

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根据我院卫技人员的现状和业务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对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卫技人员、各科主任,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使他们了解国内最新进展和动态,重点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参观考察,对于各科中青年业务骨干则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外出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由医院承担外出进修人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卫技人员,医院鼓励他们参加成人教育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2、抓好业务人员的基础培训。对中青年卫技人员从抓基本素质入手,通过举办基础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练习、书面考试等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护理部门每年组织护士进行护理知识技术训练,定期组织“三基”考试,通过组织“三基”学习,训练和考核,巩固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较快地提高中青年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三﹑加强医院外科和妇产科手术室的建设

今后五年,单位计划新建一间正规的普通外科手术室和标准化产科。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全面推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在五年之内辖区内所有城乡居民实现建立健康档案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城乡居民健康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居民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进一步规划好村卫生室和培养乡村医生。

目前我镇29个村卫生所都有40平方米以上的业务用房,计划在5年内,全镇村卫生所全部达标,全面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计划在5年内全镇乡村医生31名均取得执业助理以上资格。根据村级卫生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乡医到州、县级医院进修学习,努力提高乡医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级医疗、防疫、保健工作服务。

六、继续巩固合作医疗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德政工程,能够缓解老百姓因病还贫、因病致贫的现象。计划在5年内,我镇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100%,真正做到政府得政绩,病人得实惠。

七、进一步做好辖区内防疫保健及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进一步做好防疫保健工作是预防重大传染病发生和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的措施。计划在5年内我镇十五苗、二十八针,特别是十五苗接种率达98%。各种传染病报告率达100%,初始结核病转阴率98%以上,传染病发病率低于393/10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小时内处置率1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98/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6/1000,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7%,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5%,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8%,新生儿防视率达到95%。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

防治艾滋病工作。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入,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不断的解放思想,积极进取,认真贯彻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综合性乡镇卫生院,为晋庙铺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

2010年5月26日

下载嘉峪关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嘉峪关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街道“十二五”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梳理今后五年xx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xx街道今后发展战略目标,对于xx街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承接和促进"xxx"以来的快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

    “十二五”发展规划

    盐源县中医院肛肠痔瘘科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医院的统一安排协调下制定本规划。 一, 科室规模 (1开设病床20张 (2)年门诊量600人次,床位使......

    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学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快更好地实现办人民满意的......

    幼儿园十二五发展规划

    开鲁县民族幼儿园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 民族幼儿园在上级领导支持和教育专家帮助指导下全体员工通过近几年的共同努力为幼儿园赢得了较好社会声誉和集体荣誉,十一五期......

    浅谈岑巩“十二五”发展规划

    浅谈岑巩“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国家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关于东南特色经济区的规划布局以及州委、州政府作出的“四圈一区”发展战略,这些都将......

    “十二五”特殊教育发展规划

    “十二五”特殊教育发展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为促进我县特殊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拟《##县......

    国际贸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为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国际贸易系依据上海金融学院“......

    个人十二五发展规划

    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个人十二五发展规划一、自我剖析我从1992年工作至今已有20个年头了。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认真钻研教材,对小学语文一至五年级的教材比较了解。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