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动态综述文献目录排序

时间:2019-05-13 11:1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动态综述文献目录排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动态综述文献目录排序》。

第一篇: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动态综述文献目录排序

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动态综述

文献目录(08-09)

编:按国外、国内、区域、省域、市县、乡村、社区分类,同一地区按时间顺序分。

一、国外:

1.周小辉,屈胜喆,夏沁田.论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J].科技创业月刊,2009,(10).2.李涛,曾建民.论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J].经济论坛,2009,(6).3.北京市科学学研究中心.恼人的问题如何变成宜人的风景——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对北京的新启示[J].科技智囊,2009,(7).4.李芳凡,廖成丽.我国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时机选择——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5.李城.国外城乡一体化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资讯,2009,(21).6.卢中华,王郡华.城乡一体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5).7.孔祥利.战后日本城乡一体化治理的演进历程及启示[J].新视野,2008,(6).8.郭利辉.城乡一体化取向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以德国乡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经验为指导[J].经营管理者,2009,(9).9.丁国光.意大利城乡一体化调查(上)[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7).10.丁国光.意大利城乡一体化调查(下)[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8).二、国内:

1.余茂辉,吴义达.国内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J].乡镇经济,2009,(7).2.陈宗明.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索[J].浙江经济,2009,(16).3.李栋.各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与实践[J].华章,2009,(17).4.于小英.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益探索[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5.吴晓林.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两个误区及其政策建议[J].调研世界,2009,(9).三、区域:

1.申群喜,王世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构建城乡一体化养老体系探索[J].乡镇经

1济,2009,(1).2.蒙永胜.城乡互动产业协调 推动绿洲城乡一体化[J].新疆财经,2009,(1).3.黄武,陈敏,王爱玲,陈明新,邓文娟.深化区域合作 助推城乡一体化——金堂与锦

江、武侯跨区域合作的调查与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1).4.龙兴海,罗湖平.“3+5”城市群建设谋划——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09,(7).5.李盛刚.关于推进西北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

学,2008,(6).6.黄明哲,赖路成.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江西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四、省域:

1.武晋军.完善生态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京西南现代都市生态环保

先进村发展情况调研[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3).2.师云.城乡一体化发展——北京的新目标[J].科技智囊,2009,(2).3.夏占义.加快农村改革 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北京市2009年

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2).4.于志明.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上海城乡一体化[J].上海农村经济,2009,(3).5.王建增.河南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机制创新[J].商业时代,2009,(2).6.袁红起,黄涛,万传银,张春雷.城乡一体化建设在河南省的应用探讨[J].科技致富

向导,2009,(10).7.杜琳,钟志奇.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重庆城乡一体化发展[J].中国市场,2008,(5).8.陶济.从农村工业化到城乡一体化:浙江模式的创新演进及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

理论研究,2008,(6).9.赵杰,黄子倩.广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

考,2009,(41).10.宋田桂.基本现代化视角下的苏南城乡一体化[J].特区经济,2009,(1).11.张晓阳.贵州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对策建议[J].贵州财经学院学

报,2008,(6).12.马雪松.以江西省为例谈促进城乡一体化[J].华夏星火,2008,(11).13.秦庆武,王新志,崔向东.山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J].理论学

刊,2009,(1)

14.张飞,常英伟.三大重点 加快推进海南城乡一体化进程[J].今日海南,2009,(7).五、市县:

1.宋葛龙.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及启示——鲁、苏、浙五市县的调查[J].政

策,2009,(5).2.韩冰,刘相.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诸城调查与思考[J].求是,2009,(17)

3.郭艳华.城乡发展差距的成因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选择——以广州为例[J].南方

论丛,2008,(3).4.彭小萍.构建广州城乡一体化新格局[J].南方农村,2008,(3).5.欧阳知.推进从化市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12).6.史金善.顺德:从城乡一体化到城市化[J].南方农村,2009,(2).7.成都:城乡一体化的模式探索[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3).8.路小昆.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观察与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5).9.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课题组,周龙弟,李敏,李晓冰.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

启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2).10.李晓冰.西部地区加快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有益探索——成都市与昆

明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比较和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09,(7).11.仇广先.无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J].上海农村经济,2008,(10).12.顾吾浩.碧野新城秀苏南——无锡市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考察见闻[J].上海农村

经济,2009,(9).13.邵燕.江阴市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与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

报,2009,(2).14.傅庆雷,张本效.对义乌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时代经贸(下旬

刊),2008,(5).15.徐桂英.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嘉兴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J].乡镇经济,2008,(3).16.黄坤明,施祖麟,车文辉.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城乡一体化在嘉兴的实践[J].中国

发展,2009,(1).17.徐学勤.嘉兴“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4).18.顾玲,王芬兰.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速[J].江苏农村经济,2008,(4).19.中共苏州市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J].苏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08,(12).20.于淑娥.和谐社会建设视角下的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以山东省青岛市城乡一

体化实践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8,(4).21.李龙臣.山东省新泰市:构建城乡一体化框架 实现中心镇建设新跨越[J].城乡建

设,2008,(4).22.景洪庆,唐小明.“四条线”“三步走”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雏形——关于新泰市城

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3).23.吕吉声,王彤.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以山东省龙口市为例[J].山东省农业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24.魏玉栋,付晓.青州 勇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J].农村工作通讯,2009,(12).25.肖承发.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体系——以山东莱芜为例[J].中国金

融,2009,(1).26.齐春宇.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小额信贷体系创新——基于临沂市的分析[J].临

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1).27.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鄂州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

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J].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2009,(13).28.付明星.对推进武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学习与实践,2009,(6).29.民建湖北省委员会.创新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产业政策[J].世纪行,2009,(8).30.张君良,肖庆文.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石狮市对县域新型城市

化道路的探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31.张林俊.贵阳市建设新农村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乡镇企

业,2009,(7).32.王高峰.阿拉善盟城乡一体化建设探索[J].理论研究,2008,(5).33.李东升.积极推进城乡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的调查[J].理

论前沿,2008,(17).34.段喜中.当代愚公的新道路——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求

是,2009,(1).35.杜光华.安阳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09,(4).36.关付新,唐璐.贯彻科学发展观 推进城乡一体化——对河南省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调查[J].学习论坛,2009,(7).37.魏尧.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马鞍山市为例[J].理论建

设,2009,(1).38.冯强.长春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对策及重点[J].新长征,2009,(7).39.阮日生.湛江:突出“六个作用” 推进城乡一体化[J].中国城市经济,2009,(1).40.谢瑞武.争创推进城乡一体化样板县的主要做法、成效和体会[J].四川省

情,2008,(4).41.中共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路高信.科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陕西省神

木县调查[J].红旗文稿,2008,(22).42.韩文.山西平鲁的“城乡一体化试验”[J].中国经济周刊,2009,(2).43.王海星.水利工程建设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思考——以青海互助县

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4).44.许倩瑛.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研究——以天津市蓟县为例[J].城

市,2009,(6).45.韩振燕,韦永生.劳动就业服务城乡一体化探讨——以广西A县城乡就业服务状况

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9).六、乡村:

1.汪家驹.虹桥镇坚持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化村强民富[J].上海农村经济,2009,(9).2.叶祖成.马陆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查报告[J].上海农村经济,2008,(9).3.林胜谈,陈春火.六驿村:走向城乡一体化[J].源流,2009,(8).4.北京市委研究室课题组,王新,葛天慧.农民自主开发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丰

台区草桥村的发展之路[J].前线,2009,(9).5.宋国恺.失地不失业 失地不失利——关于北坞村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思考[J].中国

土地,2009,(2).6.谭维克.做好北坞村试点 探索城乡一体化新路[J].前线,2009,(8).7.胡睿宪,叶远强,冒小飞.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关于门头沟区冯村发展情况的调研[J].前线,2009,(5).七、社区:

1.周爱萍.对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以莲都区为个案[J].经

济研究导刊,2009,(13).2.姜朋.浦东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湖湘论坛,2008,(2).3.中共上海浦东新区党校课题组,周国华.浦东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条件与路径选

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4).4.王忠海.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解析及政策取向——以北京市房山区

为例[J].调研世界,2009,(6).5.谢功卓.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城乡一体化——汉南区着力打造中部城乡一体化示

范区[J].学习与实践,2008,(2).6.张琼.清浦城乡一体化路线图[J].江苏农村经济,2009,(5).

第二篇: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述评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述评

摘要: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就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背景与意义、概念与主要内容、理论与实践的演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对此方面文献进行述评。

关键词:城乡关系;二元结构;经济社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10-0118-04

当前,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任务的顺利推进。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顺利实现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历史任务,中央提出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时代命题。

一、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在西方学者中,刘易斯最先提出了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结构问题。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含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一种是仅能满足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部门,这一部门以传统的农业为代表;另一种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远比前一部门高的城市工业部门。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分割,“三农”问题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这正是中央提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原因

针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林毅夫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战略,而这一战略与当时劳动力丰裕和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特点相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价格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以计划为基本手段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制度为特征的“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同时,为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新中国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高帆、秦占欣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的迂回生产程度和中间产品使用大幅度提高,但农村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由于农业分工水平赶不上工业,导致二元经济结构难以顺利转化。黄坤明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一系列农业和非农政策,包括价格政策及工商业、财政、投资、行业管理政策等。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性及其影响

王国敏、朱志萍认为,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表现为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和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为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长期分割所造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于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制度。这样,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共同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双二元结构”。任保平认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其表现是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而每一元中又分为两层:从城市看是现代工业与传统工业并存,从农村看是传统农业与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并存,而且不同层次之间关联程度差,表现出刚性结构。二是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转型二元经济结构。具体表现为工业化的二元性、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就业结构的二元性、城乡市场体系的二元性和区域经济的二元性。

王国敏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影响深刻而漫长,使“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首要的持续性难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二元社会结构使农村和城市长期分离,农民和市民的社会地位不平等。第二,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差距拉大。第三,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第四,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严重落后于工业和其他产业。陆学艺认为,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城乡居民在政治上地位不平等,在经济上实行不等价交换,在社会上实行非普惠制。这样,农民被束缚在有限的耕地之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使“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三)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农业部产业政策发展司课题组的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造成我国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根源。

刘奇、吉炳轩认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基于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准确判断和把握而提出来的,是重构国家发展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厉以宁认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是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之后另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经济体制改革。顾益康、邵峰认为,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不仅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治本之策,更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陈峰燕认为,推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有力抓手。

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念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侧重于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界定城乡一体化。杨荣南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把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应雄认为,城乡一体化指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侧重于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来界定城乡一体化。甄峰认为,从系统的观点看,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是一个整体,其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地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各种时空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杨荣南认为,城乡一体化涉及“自然―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是城乡复合生态系统演替的顶极状态;朱志萍认为,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规划建设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侧重于从融合与合作的角度来界定城乡一体化。石忆邵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城乡之间竞争与合作的耦合联动发展;洪银兴、姜作培认为,要从融合的角度看城乡一体化,即城市与乡村两个不同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结为一体,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共同繁荣的过程。侧重于与传统体制对比的角度来界定城乡一体化。杨荣南、张雪莲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为解决城乡之间的矛盾和资源的合理配置而提出来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的优势和作用。顾益康、邵峰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建立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侧重于从区域空间规划的角度来界定城乡一体化。李同升、厍向阳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从区域角度出发,寻求区域持续、协调、全面的发展

途径;它不是空间的均衡化,而是在明确城乡分工、相互促进基础上的双向发展过程,是一个有效聚集、有机疏散、高效协作的最优空间网络系统,是区域内城乡关系演化的高级阶段和最终目标。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为城乡居民创造一个物心俱丰的生存环境,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乡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发展是内陆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内容主要有城乡政治一体化、城乡经济(产业)一体化、城乡社会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制度一体化、城乡人口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城乡市场一体化、城乡管理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

笔者认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应包括以下八方面内容:一是城乡建设规划一体化,即统筹城乡道路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改善农民生存环境。二是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即健全城乡结合部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业服务体系,发展城乡互动的农村现代化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三是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即发展“双富”产业,尤其是富民产业,使现代农业及其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产业成为三次产业部门之间既分工又协调发展的平台,改变历史上形成的先进的工业与落后的农业并存的状况。四是城乡经济主体一体化,即城乡市场主体一体化,城乡共办企业,加快企业成长,尤其是实现农业企业化和农民市民化。五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即教育资源适当集中,形成镇办小学、县办初中、市办高中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树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实行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六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即以“县城――大镇――大村”三位一体为载体,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并与城市有关设施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七是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即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线,同时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八是城乡生活方式的一体化,即鼓励城乡生活方式的趋同,提高生活质量。

三、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演进

张雨林认为,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并非是理论工作者学术论证的产物,而是首先由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景普秋、张复明指出,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小城镇的发展、乡村城镇化的推进等密不可分,城乡边缘区成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一块试验田。1983年,苏南地区最先使用了“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城乡一体化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探索阶段。二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是侧重于对城乡边缘区进行研究的阶段。三是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是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开始建立,研究内容日渐丰富的阶段,四是2002年至今,是城乡一体化理论迅猛发展、日臻完善的阶段。

洪银兴、陈雯认为,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农村改革及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分离问题,尤其是使封闭型的城乡关系逐步走向开放,城乡壁垒中最难突破的户籍制度也开始松动,但并没有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此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进入21世纪,随着学术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央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思路也不断明晰。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同时,针对城乡二元结构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并将其列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首。2004~2010年,中央连续推出七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并于2005年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同年,国家批准成都和重庆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并提出加快“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发展

浅析城乡发展一体化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战略措施,深刻认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因、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开始发生了新变化。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减小。但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研究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举措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原因

(一)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中国二元经济矛盾,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方面可以落实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可以消化过剩产能,第三方面可以保证经济增长。我们现在所推动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与之前启动的“城市化”进程是不同的,当时的概念注重于大城市的外延和无限的扩容,而本次则更注重中小城市群,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巨大的内需扩容的空间,也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分拆与重塑的过程。现在农民工进城,但他们并没能真正的融入城市,每年春节又出现返乡客流这种人口的不正常流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他们享受不到城市的待遇,没有城镇的医疗保险,他们建了很多高楼大厦自己是没法住的。农村发展滞后,很多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的、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对于建设新农村也不利。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在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动力,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根本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国情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的发展,在资源、土地方面更加宽松,也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都转移到北京、上海是不可以的。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使农民享受教育、医疗、廉租房等城市公共服务的前提。中央的重大举措将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逐步稳定下来,为消费提供较大的增长空间,并推动城乡差距的解决和维护社会稳定。

(三)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由于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占中国人口3/4的是农村人口,实际上我们3/4还在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实践上讲,是由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决定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据统计,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饮水不安全、一些村庄还不通公路、一部分农户还没有通电,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人均医保支出、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等都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1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难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长期游离在城乡之间,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举措

(一)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

双向的城乡一体化不是仅仅以城带乡那么简单,需要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做文章:一方面要增强城市的辐射功能,比如城市的相关发展项目应向农村延伸或转移,也可在考虑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城乡一体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另一方面农村要提高接受城市辐射的能力,比如农村要制定向城市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根据本地资源的特点,选准与城市对接的项目,以便于城市产业的延伸和转移。就统筹城乡发展来说,强化政府服务职能,重在强化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对农村服务的职能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涉农信息服务、涉农项目会办服务、政产学研协作服务、涉农人才培养服务、银企合作融资服务等等。目前应高度重视这几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以项目推进服务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专项资助计划。如就秸秆处理而言,政府可以用科技项目推进的办法来促进秸秆还田或秸秆能源的综合利用。二是要着力搞好面向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服务,建立布点合 理的专业技术站所,形成能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 捷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三是着力打造面向农业现 代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业务向农村延 伸,并完善涉农金融担保制度,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目前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 主,远不能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金融网点,并鼓励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新型 金融组织。

(二)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

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关键是要落实 好强农、惠农、富农的相关政策。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 给。”现代农业是农村发展极为重要的基础,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现代农业以规模经济为基础,为此要注重打造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发展良好、辐射带动有力、功能布局合理、公共产品配套、生活设施齐全、城乡面貌清新、农民安居乐业、城乡 一体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园区带动高效农 业、设施农业、设计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吸引投资,将土地流转给有投资能力的农业生产大户和有金融机构支持的农业合作组织;另一方面要将农民原有分散的联产承 3 包地,通过流转向专门从事农业 生产的人集中,改变一家一块田或一家几块田的零 散生产经营状态。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充分 保证农民的利益,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在流转过程 中增加权益收入。(三)坚持改革创新,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强大动力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城乡两方面都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农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要针对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机制在农业农村中不断深化、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更普遍应用等新情况,在切实保障农民各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财产权益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要在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和服务能力的同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组织化程度

三、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 4 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第四篇: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研究部署,通过了《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我市深化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出了清晰的路径图。

《实施意见》指出:当前我市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必须抓住时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把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基础,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以继续推进人口劳动力梯度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投融资体制创新为突破,以加强党的领导和基层基础建设为保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探索实践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关键是要夯实“一个基础”、突出“两个重点”、实现“三个突破”、落实“四个保证”。

夯实“一个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丰则基础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市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已基本形成四大优势产业带和十大主导农产品,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阶段。

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实施意见》提出要建成首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市,落实好五个方面的主要举措。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构建“一区四带二十园一百基地”,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区域发展新格局。强调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开展粮食功能区建设;二是加快培育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使其成为我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力量,并以此为依托,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组织开展农业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推进新型农业业态和资源循环利用;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江河流域治理,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优质高产农田比重,以粮食功能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重点,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突出“两个重点”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快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延伸与对接为切入点,积极实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举措。按照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配套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部署。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强调搞好统筹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配套衔接,明确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居住集中、产业集群的形成;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村庄整治。加快城乡一体的路网、电网、信息网、供水网和污水处理网的“五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入实施“百千工程”,大力开展洁化大地、绿化村镇、美化庭园的“三化”活动,加大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力度,强化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村庄河道治理、农村固废垃圾处理和循环利用,加快建立管护长效机制;三是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努力把有条件的村率先建成农村新型社区,整合服务资源配置,发展提升社区各项服务业。继续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农民集聚居住,降低集居点建设配套成本;四是加快农民城镇化转移。着力改变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状况,促进更多的农民到小城镇定居创业。强化县级政府在统筹城乡、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余姚、江北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全市提供经验和示范。

——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为着力点,让广大农民较为充分地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一定程度上是城乡一体化制度建立健全的重要标志,也是各级政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应尽职责。按照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实施意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各类社会保障扩面覆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

时提高保障标准,探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的均衡配置,逐步实现市域和县域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资源等统筹协调。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积极探索市场化供给与政府采购服务、公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运作效率;三是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完善落实相关政策,继续引导山区等偏远地区移民,对无能力脱贫的农户全面纳入低保范围。

实现“三个突破”

——推进人口劳动力梯度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提升农民创业能力,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潜力所在。按照培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促进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培育一批职业农民。以提高农业技术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加强对现有规模经营农户的培训,有计划选派优秀青年农民进高校或到国(境)外培训考察,继续实施本地户籍学生免费就读在甬高校农业种养类专业政策,逐步建立农业规模经营的职业化农民准入机制并实行专项资助;二是造就一批创业农民。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和各类专业市场,全面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化水平,带动更多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家庭工业参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更多农民就业创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中介服务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农村新型业态,拓展就业创业空间。支持农民出资入股与村集体联合投资建造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和其他物业设施,鼓励农村经营能人领头以各种方式组建经济联合体,带动更多农民创业就业致富;三是转移一批农民。要加快推进以扩权强镇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中心镇培育工程,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力。构建农民进城入镇转移平台,逐步建立以在城镇居住和稳定就业为基本要求,以宅基地有偿退出为准入前提的农民享受城镇居民待遇的机制。抓紧制定农民向市民身份转换实施办法,加快更多的本地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四是保障更多农民。加快推进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引导劳动年龄段内的农村居民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创造条件对超过劳动年龄、未参加养老保险的老年农民给予一定的养老补助,完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可转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住院和门诊有效费用补偿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接轨。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是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破解要素瓶颈制约的重要突破点。按照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要求,《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作出了部署。一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权能,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承包经营权,组建县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落实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扶持政策,把农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深化农村林权等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林业等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和流转服务平台,促进林地、林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二是推进宅基地置换流转。在坚持一户一宅的基础上,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为宅基地明晰权属和置换流转奠定基础。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农村宅基地置换流转试点。探索农户宅基地权益异地置换的途径和办法,制定相应的置换补助政策;三是搞活集体建设用地。要按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盘活村级集体建设用地,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村集体依法通过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开发经营,让农民共享农用地转用增值的利益。抓紧制定出台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政策办法,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转让交易、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四是改革和规范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逐步缩小征地范围。按同地同价原则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

——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解决好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是破解农村发展要素瓶颈制约的重要方面。按照创新农村投融资体制、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的要求,《实施意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投融资渠道。一是加大公共财政主导力度。提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出台,都要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为底线,以增加“三农”投入资金占比为基本要求。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的总量、增量、增幅和占总支出的比重都有较大增加。市、县两级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补助标准和农民参加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补助标准要高于其他地区。健全扶持农业生产的动态补贴机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粮食等重要农副产品的补贴;二是强化金融资金支撑。着力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畅通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引导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全面推行农村小企业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和金融服务。扩大农村担保物范围,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三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加快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综合运用税收、补助等优惠激励政策,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新

农村建设,深化村企结对等共建实施办法,积极探索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的多种投融资模式;四是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要总结推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好做法、好举措,通过支持村经济合作社兴办为产业发展配套的各种项目,开发利用集体所有农地、水源、农业生态等资源,落实征收农民集体土地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加强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监管,增强村集体的服务功能。

落实“四个保证”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落实农村改革发展各项措施,重点在基层。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实施意见》从四个方面对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增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组织保证,提出了落实要求。一是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的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各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落实责任,完善干部考核体系;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三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多渠道选拔村干部,优化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广泛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健全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廉洁工程建设;四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农村信访工作,确保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市长 在市长论坛发言 2009年11月

城乡规划是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2003年以来,我市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规划龙头带动、综合调控和资源配置作用,着力破解城乡分割的二元规划,不断改革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加快构建城乡一体规划,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地规划建设管理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规划,城镇“摊大饼”无序扩张,乡村规划严重缺失,违法建设屡禁不止。近年来,我们按照全域城市理念,将市域*.**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制定城乡建设管理一体规划,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打造最佳人居环境,推动城乡整体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比如,在新型城乡形态构建方面。2004年,按照构建城镇群发展格局、走廊式城市形态、多中心布局结构的空间组织结构原则,提出规划建设**个中等城市、**个新型小城镇、***个农村新型社区、****个聚居点,形成“特大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新市镇-农村新型社区”五级完善的现代城乡体系。这些年来,我们着力推动小城市培育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城市化纵深发展带动新型城乡形态构建。2004年,从***个建制镇中,筛选确定**个优先发展重点镇,目前这些优先镇都已成为产业优势强、人口集聚度高、人居环境优、风貌突出的小城市;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配套建设的***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城乡新型社区,近**万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基本相同的生活条件。“*·**”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市又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总结提炼出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制定实施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规划建设了一批风貌各异、特色鲜明的农民集中安置点和农家院落,实现了新农村规划的创新和突破,并在全市全面推广运用“四性”原则。

又如,在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方面。2003年以来,按照城乡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思路,积极建立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一体推进机制,加快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覆盖和延伸。以构建城乡一体、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网、中心城与外围组团多通道路网、旅游公路网、县道公路网和乡村公路网建设,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为重点,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城乡全覆盖、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和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城市自来水和天然气覆盖农村、村(社区)垃圾集中处置、村村通固定电话和广播电视、移动信号覆盖率***%。

再如,在城乡一体管理方面。从体制机制入手,打破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格局,积极推进公共管理向农村延伸。实施城乡规划一体管理,从2005年3月开始,连续三年出台文件,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将分散于各部门、各层面涉及城乡的规划统一起来,实现城乡发展规划一张图、建设管理一盘棋。实施城乡交通一体管理,改革城市公共交通与旅客运输分隔的管理体制,建立既管城又管乡的新体制,实行近郊公交化、远郊客运化,让更多农村居民享受到公共交通带来的方便和实惠。实施城乡水务一体管理,整合所有涉水部门职能,打破城区乡村管理界限,变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目前,从城市供用水到城区河道管理、防汛、水环境治理、水产业发展,水务局都要全程负责。

二、城乡一体化地规划产业发展

传统的产业规划在城乡产业布局中缺乏统筹考虑和有效衔接,产业发展雷同、区域

间无序竞争等情况较为突出。我们顺应现代产业发展规律,遵循“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理念,一体规划全市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梯度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比如,在引导产业集中发展方面。2004年,出台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将原规模小、布局散的***个工业开发区,调整为**个集中发展区,改变了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局面;2008年,出台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展的试行意见,明确要求实行“一区一主业”,进一步优化全市工业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工业集中度达**.*%。2008年,出台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按照“一核集聚、四城辐射、两带带动”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和“***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积极引导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企业向聚集区集中。

又如,在引导产业集约发展方面。着力强化各类用地规划刚性约束,积极开展园区闲置土地清理,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等用地控制标准,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严格斗硬税收、产出效益等协议内容,不断提高园区单位土地产出效益,有力提升了全市工业集约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出台鼓励发展政策,加快建设青羊工业总部基地、空港总部基地和龙潭总部城等总部经济区,充分发挥总部经济在税收贡献、拉动投资上的综合带动效应,如青羊工业总部基地投资强度达到***万元/亩,税收强度达到***万元/亩。

再如,在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围绕主导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和终端产品,以Intel、中芯国际、友尼森、富士康等重点项目为龙头,积极引进IC设计、制造知名企业,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业务流程外包和软件外包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数字娱乐,着力打造以东软、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为核心的软件产业集群;围绕我市一汽轿车、四川丰田、吉利轿车等项目,积极推进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业发展,打造汽车产业集群。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光电光伏、生物医药等**大产业集群。发挥西南地区金融中心优势,大力引进吸纳金融机构,目前已有英国汇丰、美国花旗、法国安盟等***家中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建设银行、太平洋保险公司等**家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入驻我市,多层次、多结构金融业集群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

三、城乡一体化地规划公共服务

我国过去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严重失衡。我市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肩负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统筹规划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全力保障城乡居民的发展权益。

比如,在公共服务建设的设计理念上,坚持从生到死全程服务。关注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需求焦点,实行“量身定做”,努力将优质公共服务覆盖人生全程,确保市民生老病死都有基础保障。出生阶段,出台《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年)规划》,全面推行出生缺陷干预三级管理。儿童阶段,2003年以来,相继出台贫困家庭学生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少儿住院医疗互助金等政策,较好解决了孩子成长父母最担心的教育和生大病两个问题。成年阶段,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和“就业援助******”体系,政府承诺困难人员不挑不捡**小时实现就业,同时,建立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相结合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努力让想干活的人都能工作。老年阶段,着重健全完善城乡社保和基层医疗卫生体系,2008年,结合耕地保护基金的建立,出台农村养老保险办法,目前城区老人床头就有直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键通,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比如,在公共服务建设实施上,坚持城乡覆盖均衡配置。将农村教育、卫生、就业、社保、文化等公共服务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整体谋划,统一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针对农村薄弱的教育基础设施,2004年,我们以国有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由市财政投入项目资本金,同时申请国家开发银行长期贷款,一次性筹集到**亿元建设资金,实施了***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总面积***万平方米。原本需要多年才能破解的历史难题,我们只花了*年多时间就成功解决。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还实施了***个乡镇公立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目前,具有浓郁川西民居风格的农村中小学和乡镇公立卫生院已成为我市农村最漂亮的风景。

针对农民匮乏的社会保障,2004年,在没有上级财力支持的情况下,率先在全省全面推开新农合,让农民第一次有了稳定的医疗保障。2008年,我们出台全市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转移对接办法,实现了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转移、接续,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农村居民享受了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养老和医疗保障服务。

比如,在公共服务提升发展上,坚持扩面深化全面发展。在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差距明显缩小的基础上,以扩面提升为重点,完善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政策,努力将城市优质公共资源引向农村,促进城乡社会全面进步。

2008年,面对特大地震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我市在财政异常紧张情况下,仍然拿出**亿元,建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第一次把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明确每个村(社区)每年都有**万元以上用于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并通过区(市)县融资平台放大规模,较好解决了投资额度不足问题。在资金安排使用上,允许用好融资杠杆,提前把未来几年的财政投入集中安排用于现在发展,具体项目必须民主决策,由群众说了算。我市双流县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纳入市场竞争,试行村级公共服务由政府购买,村民民主管理,达到“办事不养人”,提升了村级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完成后,我们将农村教育重心转移到强化师资力量、提升管理水平上来,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定期服务,加强农村教师业务培训,鼓励城镇学校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努力消除城乡教育“软件”上的差距。

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要科学制定城乡一体规划,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规划全域一体。始终着眼建设*.**万平方公里大都市区,推动市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发展,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

二是坚持规划龙头地位。突出规划的基础性作用,始终以规划为先导,积极谋划和推进各项建设,引领全市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是坚持规划开放编制。广泛借鉴国际国内规划编制的先进理念和办法,聘请国际知名的规划单位和专家参与规划编制,特别是对一些重大规划,采用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方式。

四是坚持规划衔接互通。高度重视并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做到市域三规高度统一和有机融合,增强规划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各项规划顺利实施。五是坚持规划刚性执行。规划一经批准,就是指导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法定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随意变更,坚决遏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真正使规划成为“城市宪法”。我市是全省人民的省会。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借鉴本次论坛成果,加强同

兄弟市州的交流,坚持“两个率先”、“两个带动”,更好地发挥省会城市的作用,努力为全省“两个加快”多做贡献

下载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动态综述文献目录排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动态综述文献目录排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修改

    常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常州市人民政府 (2012年2月16日) 常州市辖金坛、溧阳2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5个行政区,区域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户籍......

    唐山城乡发展一体化

    唐山: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行进在冀东大地,不时能看到一片片新建起的楼群——农村新社区。走进楼群,宽阔整洁的街道两侧,路灯林立、绿草茵茵。休闲娱乐广场、村民活动中心、......

    城乡一体化发展专题调研材料(模版)

    ***镇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专题调研材料 区政府办公室: 按照通知要求,紧紧围绕全区“一核二区三片”的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对全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

    吴江城乡一体化工作动态(2010)18[大全5篇]

    吴江城乡一体化工作动态十八 (总第33期)吴江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吴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12月20日安置公寓房陆续开工一......

    对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的探析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加快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研究部署,通过了《中共**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荐5篇]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刘卫红 政策背景: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绕不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马克思指出: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就......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

    2、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市化

    1. 相关研究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较差;社会保障制度没有覆盖农民和农民工。 上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