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就业情况调查[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11:2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汝城县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就业情况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汝城县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就业情况调查》。

第一篇:汝城县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就业情况调查

汝城县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就业情况调查

总体来说,我县农村人口到城镇落户程度化不高,农村人口城镇落户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我县是山区贫困县,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村城镇化进程不快,所能容纳的农村人口有限,就业机率低。

一、农村人口到城镇落户程度不高

近几年我县农村人口向城镇落户除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被征收的农转非外,主要是城镇个体经营户、进城买房户的农村人口落户城镇,务工或其它落户城镇的较少。抽样调查表明:个体经营户、买房户的农村人口落户城镇的占农村人口落户城镇的75%以上,其中户主40-50岁的占了78%,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镇较少;其它25%不到的农村转移落户人口主要是城镇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属、亲戚,属于不就业、投靠人员。同时,从公安局得知我县近五年来几乎没有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城镇居民。

二、农村人口城镇落户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我县是老、少、边、穷山区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加上目前交通不发达,导致二、三产业全面落后,城镇二、三产业所能容纳的劳动力非常有限,目前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已经很困难,可以留给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职位只有苦力活、服务员等且数量极少;同时这些职位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少、社会保障低、安全事故发生率高;抽样调查得知,我县农村人口城镇就业主要分布在建筑苦力、餐饮和商场服务员、老爷车出租等,占整个农村人口城镇就业人员的76%以上,而这部分人仅占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10%左右;被调查人员80%以上的人认为当前城镇就业形势严峻、找到工作或好职位很困难;同时工作的连续性不能保证。可以看出我县农村人口城镇落户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三、我县在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城镇落户就业方面的举措

我县是小县,县城面积小、能容纳的人口不多,二、三产业不发达、城镇化程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县委、政府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首先是县城扩容,将行政中心南移,县城面积增大三份之一,从而使县城能容纳更多的人口;其次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用打造“开放、活力、生态、文明、和谐”“五个汝城”和把汝城建设成为湘、粤、赣边际中心县城来招商引资办企业,扩大就业机会;鼓励农民“零手续”进城办厂、开公司;再是用实际行动关注和重视城镇农民工的生产、生活状况;用足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工的正当合法权益;切实加强劳务市场管理,维护劳务市场秩序;强化对劳务人员培训,稳固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机会。

四、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思考与建议

以农民进居城市、以城市覆盖农村将是以后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发展方向,抓好农民工市民化对构建“五个汝城”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意味着农民工居住地域的转移与职业身份的变换,更意味着农民工生活方式、角色意识、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的变迁,这就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心理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战略高度重视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逐步为农民工市民化营造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理性的、健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在仅可能的领域尽快让农民工与市民“同城待遇”;二是要促进制度创新,为农民工提供市民化的同等平台,改革农民失地补偿制度,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制度;三是要大力开发农民工人力资源,同时加以培训、利用,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能力;四是要以人情化的方式,促进农民工的身份认同、资源共享、融入城市文明,让农民工从思想上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就业规划

文章标题: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就业规划

今年来,县委、政府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五原县转移就业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的五年,我们将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种植创新、养殖突进、工业强兴、三化推进”的整体发展战略,按照对外输出和就地转移的原则,使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现将“十一五”期间我县农牧民转移和培训规划制定如下:

[最规范的文秘资料网-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写材料的都知道!]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加快推进我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的市场就业机构,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我县的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为农牧民就业创造宽松环境。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占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50以上;农牧区劳动力培训占转移就业人数的60以上。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人口进城、工业入围、产业集中和要素聚集,积极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实现就业,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预计到2010年,全县城镇率达到53以上,为有效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就业,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走好第一步。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对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摸清情况、统筹安排,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列入当地发展计划目标,层层分解,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要及时总结推广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的经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工作。

(二)加快发展经济,努力扩大就业渠道

发展经济是解决城乡劳动者的根本出路。要把经济发展与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起来。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民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依托我县新兴的重化工等龙头企业和特色市场以及工业园区、商业区和生活区的建设,促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最大限度地实现农牧区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益。

(三)逐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

要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所有求职的城乡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农牧民工的职业素质,严格实行就业准入,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规定,规范企业招工行为,消除一切制约农民工就业的障碍,维护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全方位地为农牧民开放,实行免费职业指导、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训练等一系列就业服务。全县利用五年的时间完成镇(街道)劳动保障平台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网络建设,使全县的镇(街道)办事处的劳动保障平台真正达到符合“六到位”的标准。

(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建立以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等各类职业院校和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社会力量和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城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农牧民参加职业技术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农牧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就业训练中心的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农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对农牧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开展以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怎样找工作、劳动合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劳动安全、维护权益和城市生活常识为主的引导性培训。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订单式定向培训,使更多的农牧区劳动力掌握专项职业技能,对职业培训结业的农牧区劳动者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行“市场引导培训,培训带动鉴定,鉴定促进就业”的机制。

(五)加快农牧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农牧民工的特点,实行相关的社会保险措施,用人单位和农牧民工要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城镇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失业保险条例》为其招用的农牧民合同制工人办理参加失业保险手续,由单位履行缴费义务,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后,应当为符合条件的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

全县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为农牧民工参加工

伤保险。

逐步要为不稳定就业的农牧民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探索和建立适合不稳定就业农牧民工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

(六)建立和完善进城就业农牧民权益保障制度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在安全生产设施、劳动保护条件、职业病防治、使用童工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

强对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支付工资和兑现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七)取消限制农牧民进城务工的一切不合理规定

各有关部门应对现行有关政策进行清理,对不利于农牧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性政策应坚决取消。要进一步疏通农牧民进城务工的渠道,改善农牧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单位用工、子女入学、管理监督都要一视同仁。

(八)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

要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和信息网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对农牧民进城就业的认识。定期开展以“改善农牧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农牧民工权益”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增强用人单位依法用工和农牧民工依法维权的意识,以便做好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工作,使我县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就业规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就业规划。

第三篇: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

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

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必然经济、社会现象。改革开放后,通过兴办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以及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中走出来,规模性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业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演绎时代喜剧的同时也蕴含着双刃剑的另一面刀锋。如何实现农村青年的有效就业和有序流动,已经成为关系我国整体实现小康的重大问题,对于首都北京而言更是影响和谐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延庆县、海淀新区等农村积聚的地区为重心,随机性地调查走访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50名曾经转移就业现在在家的青年和50名一直在家的农村青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查转移情况,探讨了其背后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思路与对策。

一、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北京是中国的国都,城市化进程速度和水平都相对较高,随着超级大城市城区的扩大和各个新区的开发,一批又一批的农村青年离开故土,走向转移就业之路;同时,在改革开发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氛围下,更多的农村青年未雨绸缪地走出家乡农村,前往异地谋求生计之路和发展之途。

在北京市境内的农村青年纷纷转移就业的情况下,呈现了一定的自我特色:

(一)转移就业目的地多在其家乡附近,离开北京市的占少数,离家越远女性越少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143名在没有离开县区就业,81人在所属县区外但没离开北京市,两者相加224人,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三,男女比例是124:100。另外还有51人在附近的河北、内蒙古等地,男女比例是34:17,。另外,还有15人在较远的地方,仅占总数的5%,男女比例为4:1。

(二)转移的途径以熟人介绍为主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中,其中亲戚介绍和引导的有87人,同学等社会关系引荐的75人,二者相加162人,接近总数的55%。另外,通过单位直招的35人,人才市场的64人,还有39人是通过政府辅助途径出去的。

(三)转移就业青年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中,20岁以下的有27人,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21到25岁之间的有118人,26到30岁之间的有87人,二者相加占225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另外30到35岁之间的有38人。

(三)转移就业青年的职业种类多样,职业层次偏低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中,75人从事服务业,占总数的四分之一;71人是一般职员的,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一;64人为技术人员,占总数五分之一强;26人成为管理人员,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另外有54人无法给自己职业划定归属。

(四)转移就业青年的月薪多在1000-3000之间,月净余薪金多在300-1500之间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中,34人月薪不到1000元,102人月薪在1000-2000元之间;87人月薪在2001-3000元之间,另外有57人月薪超过300元。月净余薪金方面,56人剩不下300元,67人剩余301-800元间,75人剩余801-1500元间,71人剩余1500-200元间,31人剩余2000元以上。

二、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主要问题和原因

透过以上几点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农村青年劳动力就业的如下几个问题:

(一)农村青年整体素质偏低,与非农业生产的要求出现错位

在笔者调查的300名实现了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42人上过小学或者根本就是文盲,158人初中毕业于肄业;二者相加210人,占总数的70%;高中毕业或肄业的68人,中、大专毕业的只有32人,仅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强。在高中或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人中,有183人没有经历过任何培训,占总数的五分之三。这种低学历、缺乏职业培训的整体情况,决定了他们无法完全适应非农业的生产要求,大都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所挣薪金普遍偏低,转移就业的农村青年普遍层次较低的重要原因。

(二)就业观念陈旧,主要是家庭观念、京城虚骄心理障碍较重,甚至缺乏必要的现代意识

在笔者调查50名一直在家务农未实现移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21人对饭店端盘子、家政等行业等服务业存有偏见,不愿外出做“伺候人”的事;12人有天子脚下公民的虚骄心理,不屑于到北京之外的地方就业。在笔者调查50名曾经外出就业但现在在家的青年中,有28人因为结婚后家庭因素不想出外就业,13人因无法再在离家近的地方工作而不想去较远的地方务工。这两种情况的出现,致使许多农村青年纷纷折翼回乡,影响了他们的持续发展,也制约了转移就业的农村青年的发展高度。

(三)劳动力市场发育不成熟,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动呈现盲目性随机性和分散性

由于劳动力市场的法规政策不健全,政府办的职业介绍所数量少,劳动力供求双方信息不畅通,导致农村青年劳动力盲目流动,基本上以熟人介绍为主。在笔者调查50名一直在家务农未实现移转移就业的青年中,有15人因为没有合适的信息和途径而未能转移就业;在笔者调查50名曾经外出就业但现在在家的青年中,有7人 因为以前的介绍人或相关人脉丧失而被迫回乡。市场发育不成熟造成的信息不通畅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和发展潜力。同时,这种随机性和盲目性,还给不良企业用工不规范带来了机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用工随意性很大,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随意延长工时,有意克扣工资,不为职工参保,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基本权利没有保障在笔者调查的300名转移就业农村青年中,有134人或用人单位没有签定劳动合同,权益得不到保障,或经常拖欠工资,期望与现实落差较大,但又无可奈何,只能盼望着回家。

三、北京市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路和对策

面对这些情况和问题,我们要多措齐发,标本兼治,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密切联系实际情况,开拓就近就业的特色道路

根据北京农村青年普遍不愿离家太远的现实,探讨就近就业的特色道路。在这方面,北京业已出台一些措施,如建立并实施“纯农就业家庭”转移就业援助制度,延庆县发挥城乡手拉手就业协作机制的作用,先后与西城、朝阳两区建立了“城乡手拉手”和“所际手拉手”就业协作关系,形成独特的就业模式。这些措施和制度,需要进一步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范围,直接促进北京农村青年转移就业。

(二)紧紧抓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要加大农村科教投入与宣传力度,大力开展以文化技术培训为主的农村成人教育,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技术培训网络,力求按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进行有的放矢地专门培训,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还要提高他们相对于非农业生产需求的切合程度。同时,还要进行人文主义或职业引导教育,可以通过宣传、示范等方式,启发、引导农村青年走出大山,离开小家,走进城市去闯世界,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我们相信,素质得以提升、观念也实现转变开化的北京农村青年们一定会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就业环境,实现自身个体和群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全面保驾护航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北京都城的特殊地位,有必要充分政府职能,全面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事宜。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职介网络,提高劳动力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范化管理,在现有劳动力市场等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由各级劳动、人事、群众团体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统一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体系。努力实现省、市、县、乡、村和全国的互联互通,向外出务工青年提供准确信息,提高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效能。二要强化跟踪管理。从招工培训、上岗签证、矛盾纠纷到续签合同等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和服务,同时可效法内蒙古巴

林左旗实行“四不输出”,严把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四关”的例子,为农村青年把好就业观;四要建立和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法律法规,考虑出台农村劳动转移就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手段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保护青年民工的合法权益;五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安全保护体系,取消对民工进城务工的各项限制性政策,取消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等对农民分等级的就业制度,让他们真正享受“国民待遇”,以解决就业的后顾之忧。

第四篇: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和落户的积极意义

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和落户问题,对这些人在当地社会的融入及管理有哪些积极意义?

就嘉善而言,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推行新居民积分制,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居住和落户问题,对于促进农村人口市民化、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1.符合新居民留善意愿,有利于促进社会融合。

随着新生代新居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社会二元结构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据粗略统计,嘉善现有34万新居民中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有长期居住或落户嘉善的意愿,其中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占据大多数。他们渴望长期留在城镇工作和生活,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新居民子女在流入地出生成长,实现本地化的诉求十分强烈,与父母辈相比,二代新居民在外出动因、心理定位、身份认同、发展取向、职业选择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从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从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只有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解决他们的生活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并不断融入本地社会环境,才能促进地域交流,文化融合,避免造成新的社会断裂。

2.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确保社会稳定。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管理制度,城市昂贵的-1-

居住、生活成本以及高标准的迁移落户门槛等,使得农业转移人口难以长期在城市定居。一方面奔波于城乡之间,付出往返流动的成本;另一方面在家乡保留承包土地和宅基地,影响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造成在家乡投资建房而又常年闲臵的资源浪费。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坚持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积分制政策,推进劳动就业、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户口性质相关的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形成外来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对于维护当地社会稳定,促进繁荣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3.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有利于拉动投资增长。

农村劳动力不完全转移将使农业处于兼业化经营状态,对农业生产会产生消极影响。推行积分制制度,使符合条件的新居民在城镇定居落户,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耕地资源向专业农户集中,提高农业的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新居民在城镇定居或落户后,有助于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拉动投资规模持续健康增长。从非生产性投资看,将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衍生出大量公共服务需求,带动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对城镇住房尤其廉租房的需求将显著增加。非生产性投资作用于社会事业,不仅可减少盲目上大项目造成的投资重复和浪费,而且有利

于培育数量稳定、素质较高的产业工人,为工业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从生产性投资看,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企业新建和扩建厂房等固定资产投资也将大幅增加。

4.激发新居民参与热情,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大量内陆农业转移人口的涌入使得沿海地区具有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形成了对出口加工产业的路径依赖,缺乏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新居民的定居落户,将适度提升劳动力成本,有助于打破发展惰性,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快速发展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逐渐改变劳动力买方市场格局,形成劳动力供求均衡甚至卖方市场格局,推动劳动力价格上升。另一方面,新居民落户本地之后,企业将承担部分城镇化成本。以社会保障为例,外来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后,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比例将由12%上升到20%,企业的社保支出将大大增加。用工成本提高必然迫使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向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和生产环节转移。同时,当外来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后,将享有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工资待遇、劳动权益,并且有机会通过教育、培训、升迁等途径向社会上层流动,依靠职业、社会地位的改变带动收入增长,他们的身份从“匆匆过客”转变为“主人翁”,将进一步激发新居民参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有利于拉动经济消费。

外来农业转移人口的“候鸟型”转移模式使他们本身及其家属在居住地没有归属感,在公共服务方面,无法享受到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不少人除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外,基本没有其他消费,消费模式单一,消费水平低下。推行新居民积分制,把长期在嘉善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外来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庭对住房、教育、医疗、安全、娱乐等的需求,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对于整体规划、节约能源、防止浪费、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来说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推行积分制,解决新居民落户问题,解除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那么他们不仅更有消费意愿,而且消费模式也会逐渐向城镇居民靠拢,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将逐渐增加,成为未来一个阶段本地区内需增长最强劲的动力。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转移出来,实现农民的非农化,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劳动资源现状

镇辖区内现有21个行政村,206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总人口29797人,现有劳动力资源19461人,城镇人口771人,农村人口28426人,外出务工人数6356人,务农人数占56%,农村现有富余劳动力3125人。

二、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的成因

1.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实际需要大大减少。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耕地上所能容纳的劳动力大大减少。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一现象将变得越来越严重。同时,高科技农业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导致剩余劳动力的增长。

2.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普遍较低,阻碍了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我镇外出务工农村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3%,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率为30.8%。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偏低又在两方面加剧了劳动力过剩,首先劳动者把本该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用在生产上,增加了劳动供给。其次,未受过较

高程度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其创新能力较差,很难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工作机会,无法创造出更多的岗位需求。

三、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变化特点

1、外出务工就业岗位稳定性增加。

2、亲友、熟人介绍仍然是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主要途径。

3、外出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有一定技术特长的明显增加。

4、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劳动力外出就业依然处于自发状态,存在相当程度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就业供求信息不畅,缺乏组织与合理引导。

二是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就业技能,影响其在城镇的收入和稳定就业。在外出劳动力中,从事建筑业,技术工或“大工”的仅占少数,绝大部分做粗活、打杂工。

三是农村依然存在大批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四是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犯,如:工作环境差、缺少劳动保护,拖欠工资,没有医疗保险,少数有养老保险的也不能落实到位等。

五、对策建议

1、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组织引导。一是加快推进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的组建。凡有能力、有条件的,都可以开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介服务业务,多渠道开展劳务信息服务。二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农村外出就业劳动者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维权的农村外出就业劳动者协会。

2、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农广校熟悉三农、贴近农民、覆盖广大农村的农民教育培训系统优势,进一步整合各类职业中专、职业中学、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培训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再建立一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培训基地,做好农村产业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

3、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完善劳务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各级劳动力市场,及时准确地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劳务信息服务,减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效转移。

4、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外出就业的劳务人员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工资制度、合同关系和保护人身安全等方面做出规定,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

下载汝城县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就业情况调查[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汝城县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就业情况调查[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牟定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

    第页 共 15 页 对牟定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 调 查 调查时间: 2011年7月至8月。 调查对象: 牟定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输出)情况。 调查地点: 1、牟定县人事劳动......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按照市委主要领导的要求,全市劳动保障部门联合统计部门组织调查专班,从今年5月初开始,用了三个多月时间,扎......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

    茶陵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协议书(甲方) 枣市镇劳动保障服务站(乙方)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服务,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镇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总结一年来,我镇在上级领导部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一......

    201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计划

    2012年猴场小学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县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县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切实加强我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认......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报告 ***县人力资源工作办公室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按照市委主要领导的要求,全市劳动保障部门联合统计部门组织调查专班,从今年5月初开始,用了三个多月时间,扎实......

    昆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调查问卷1

    附件1昆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情况调查问卷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架构和运行情况1、本县(市)区(①设立了 ;②没设立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导小组;成立领导小组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