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策略(共五则)

时间:2019-05-13 11:1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策略》。

第一篇: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策略

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策略

我国城乡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特点,特别是在社会领域的二元割裂极为严重。我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而且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交流不断扩大,有不少制度改革使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所谓城乡协调发展,并不是使农业和工业这两个不同的产业形态同质化,也不是使农村和城市两个不同的景观趋同化,而是通过调整目前不合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使城乡获得平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藉此消灭传统城乡差别,特别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巨大差距,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产品市场化、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新模式。

当前城乡协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

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割裂的一系列制度,有很多已经被相关法律法规固化下来,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并持续影响着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进一步推进。

(一)城乡割裂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构建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是追求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在城乡之间差别巨大,成为是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矛盾。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将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直接与城市户口联系起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劳保待遇,也以病假、生育、退休、死亡等单项规定的形式逐步完善起来。城市的集体企业,大都参照国营企业的办法实行劳保。城市就业人员除享有劳保待遇外,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城市社会福利制度还保证了具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可享有多种补贴,在业人口可由其所在单位近乎无偿地提供住房。总之,具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可以享受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和工伤等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而广大具有农村户口的农民,则不能享受任何相关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只能靠自己出钱。

(二)城乡割裂的财税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和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并采取一系列抑农促工、强城弱乡的财税手段来保障这一战略的实施,造成我国城乡差距的迅速扩大。一是在财税收入上,加大农业和农村剩余向工业和城市转移。1952-1989年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国家从农业中获取了9716.75亿元。加上农业税1215.86亿元,共达10932.61亿元。二是在财政支出上,重点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在城市,一切公共设施的建设经费和开支均由国家、政府和全民单位负担。但在农村,农民必须自己出钱办中小学、办医疗、文化事业、道路、水电几乎农村中的一切公共设施。这种城乡严重割裂的财税体制,严重制约着城乡协调发展。

(三)不对称的城乡土地制度

城乡土地的不对称性,使农村无法与城市平等地分享由发展机遇带来的资源收益。一是农民土地包括宅基地的使用权收益和附着物所有权收益很难流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流动。应当尝试对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边界进行界定,对征用土地用途进行严格限定,缩小国家强制性征地范围,以使其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缺乏对农村强制征地的严格限制,而且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偏低。现

行的补偿标准配合广为施用的征地权利,而且征地后的土地增值收益大都流向了城市,已经导致社会的不满和政府对征地权的滥用。三是农村土地承包法虽然为承包农民提供了更大的交易土地的自由,但没有提供以承包权进行抵押的法律基础。四是与城市居民拥有的处分其房屋的权利相比,物权法草案对农民在处理房屋及其房屋下面的宅基地方面的权利限制的过于严格。

(四)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户籍制度对于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城乡有别的各种劳动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制度,这一系列的政策保障大部分都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但实际却是拥有城市户口的可以享受,农村户口的则不能享受。二是户籍制度中对居民户口身份迁转的严格限制。根据政策规定,只有少数几种特殊情况才有资格申请将农村农业户口转为城市非农业户口并迁入城市享受相应待遇。三是城乡有别的户口管理制度削弱了户籍制度在人口信息统计方面的功能。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是根据居民的城市户口或农村户口身份进行建立的,这样,在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就不能很好的考虑城市的实际居住人口规模,造成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教育、医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特别是长期居住在当地而没有当地户口居民的需要。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要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关键在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形成城乡之间不公平的制度因素,从根本上缩小和消除城乡差距。

(一)着眼长远、逐步推进

我国城乡分割,时间跨度长,城乡差异巨大,涉及人口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等方方面面,很难一时全部解决。尽管为了推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国家已经做出了几十年的努力,但是一直到目前为止,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城乡之间分割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对于我国来说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逐步推进。

(二)统筹考虑、重点突破

造成我国城乡分割的原因很多,既有农业农村和工业城市相比自身就处于弱势地位的自然规律,更有我国长期以来城乡有别的体制性原因,特别是城乡有别的各种社会福利、公共服务、财政税收等一系列政策,使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和农村更是雪上加霜,造成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而且城乡差距拉大的幅度也不断加大。因此,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统筹考虑当前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种种制约因素,重点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

(三)以人为本、深化改革

随着城乡差距的迅速拉大,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出现了不少的缺位、错位现象,使得本来就在经济方面处于弱势的农民在获得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难度很大。农民的医疗、养老只能依靠自己,不能获得政府在这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造成很多农民有病没钱医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很多。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深化改革,使城乡

居民都能均等获得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的机会。

(四)探索立法、规范运作

我国城乡分割不仅历史长,涉及面广,而且还通过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城乡有别的相关政策,这样,就通过法律法规固化了城乡有别的体制,这也是造成我国城乡之间不能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要通过相关程序,对影响城乡协调发展,有违社会公平的法律法规进行废除、修订或完善。同时根据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实际需要,从构建城乡统一的发展环境出发,探索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这些法律法规来规范推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作重点

我国城乡严重割裂的二元结构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形成后,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和惯性,很难一时全部打破和改变。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应着眼于突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兼顾,稳步推进,重点突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

(一)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框架尚在完善之中,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分阶段进行,集中财力优先安排。

1、义务教育体系

建立城乡均衡的义务教育体系,关键是要建立稳定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资金渠道,减少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继续加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突出县级管理职能,提高省及中央政府的投入责任。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同时启动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2、医疗卫生体系

构建城乡均衡的医疗卫生体系,要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城市医疗保险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协调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全民统一的医疗卫生保险体系。一是加大省及中央政府对农村卫生服务的财政支持,明确政府在乡镇卫生机构建设中的财政支出范围,加强政府对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的预算支出,缩小卫生服务的城乡差距。二是建立与个人收入相联系的政策性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考虑到国家财政实力和个人支付能力,可以在既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市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与个人收入相联系的交费机制,即在国家政策性投入为主的基础上,个人收入越高,交费越高。三是建立全国可以自由流转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医疗保险之间的流转机制,逐步推行全国统一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3、养老保险体系

随着城镇养老保险由企业养老保险到区域保险再到全国统一养老保险的演变,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开

始走向社会化,这为推进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提供了契机。目前,农村的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方式为“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贴为辅”,城市的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方式则采取“国家、企业、个人”三三制原则。从城乡协调发展和公平的角度考虑,今后应根据国家财政实力情况,逐步建立起全民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一是在养老基金筹集上,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国家财政补助体系,来负责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采取小额度广覆盖的原则,居民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交纳不同的商业性养老保险。二是要建立全国可以相互流转的养老保险体系,为营造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提供保障。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

建立城乡统一的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等在内的要素市场体系是推进城乡协调的主体内容。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要清除生产要素流动壁垒,构建城乡统一大市场,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等。

1、金融市场

建立城乡均衡的金融市场体系,关键是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强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适应农村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一是要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高金融业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二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针对农户生产规模小、抵押担保能力弱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信贷经营机制,通过农户小额信贷和联户贷款等方式,不断增加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适当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发育、培养民间金融机构,并强化农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金融组织的支农责任。四是积极发展农业保险。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从特定品种入手,积极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办法和模式。同时,加快发展面向“三农”的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商业保险。

2、劳动力市场

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是把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仅要把扩大城镇就业、降低城镇失业率作为重要任务,而且要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充分就业作为重要目标。实行城乡统筹就业,要求把进城农民作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纳入统一的管理和服务,逐步做到权利平等,消除在就业方面对农民不合理限制和歧视,促进形成城乡统一、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

3、土地市场

我国农村与城市土地制度仍然维持着二元性,农民对土地的权利一直处于相对弱势。土地市场改革需要采取整合性方法,应该在统一与平等对待城市和农村土地这一总目标的指导下,采取稳健的步骤来整合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市场、土地权利及城乡规划与管理。一是使农民更充分并有保障地实现与土地权利相连的潜在经济机会,促进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有更加同等的权利。二是比照城市居民拥有的处分其房屋的权利,赋予农民相应的处理其宅基地及房屋的相关权利,适度放宽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范围。三是严格限制强征农民土地,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让农民真正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在征地过程中,可以探索以承包地换社保和医保,以宅基地换城市经济适用房的做法。

(三)建立切实有效的支农惠农体系

我国农村和农业为了支持城市和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目前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因此建立切实有效的支农惠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财政支农体系

要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现实矛盾和薄弱环节,着力强化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明确各级政府财政支农责任,努力增加预算内支农资金,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和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一是建立财政支持下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渠道。改变中小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办法,逐步把县以下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围。国家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土地出让金中的纯收入,除了用于支付失地农民外,应主要用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二是要加大良种补贴范围和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大农机购机补贴资金投入,并逐步扩展到相关农资领域。

2、农业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并不断完善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农村发展,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积极促进农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二是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要积极规范并不断壮大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多样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其在行业自律、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市场营销、打造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三是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体系

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体系,并不意味着要撤销现有的户籍制度,而是要制定出没有城乡差别、能够惠及全体人民的包括平等的就业机会、居住机会、教育机会、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的综合型社会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迁徙和居住的自由,剔除附加在户口上的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等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的制度,平等对待新进城落户居民与原城镇居民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和定居,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以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依据的户口申报制度。目前,可以考虑放开地级市及部分省会城市对外来人口落户的限制。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作者:贾若祥,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第二篇: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对策(DOC)

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把“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增强发展协调性的重要内容。本文重在把握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分析城乡区域在基础设施和基础公共服务不协调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的任务,工业化、城镇化为根本途径,市场机制为基本手段,党和政府为统筹主体”的发展思路,提出构建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等五大体系的具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协调发展,经济,内涵,发展思路

I

目 录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意义.................................................1

(一)、城乡协调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现实选择.........................1

(二)、城乡协调发展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1

(三)、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2

二、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2

(一)、交通基础设施.........................................................2

(二)、水电基础设施.........................................................3

(三)、通讯基础设施.........................................................3

(四)、教育基础设施.........................................................3

1、师资力量方面...........................................................3

2、硬件设施投入方面.......................................................3

3、学生方面...............................................................4

4、教师福利待遇方面.......................................................4

(五)、医疗保障基础设施.....................................................4

1、保障对象区别对待.......................................................4

2、管理效率低.............................................................4

3、医疗资源配置不公平.....................................................5

4、参保受益面过窄.........................................................5

三、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5

(一)、经济层面.............................................................5

1、建立科学的经济一体化规划...............................................5

2、建设中心重点城市.......................................................5

3、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5

4、建设新型乡镇企业.......................................................6

(二)、社会层面.............................................................6

1、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6

2、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6

3、推进城乡就业劳动一体化.................................................6

4、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7

(三)、教育层面.............................................................7

1、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7

2、完善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7

3、建立城乡教育资源互动共享的运行机制.....................................7

(四)、医疗保障方面.........................................................7

1、拓展医保覆盖面.........................................................7

2、改革户籍制度...........................................................8

3、均衡配置医疗资源.......................................................8

4、加大政府投入...........................................................8

四、结束语.......................................................................8

II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协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城乡协调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城乡协调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带动我国九亿农民奔小康,走上富裕道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通过政策和体制的改革,协调城市和乡村,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关系,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共享社会基础设施和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支撑城乡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业虽然在我国经济产业中占的比例不大,但是作为一个拥有九亿农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覆盖人群要全面,如果到2020年我国在速度和总量上完成了小康社会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算不上真正的实现了小康社会目标。我们必须打破乡镇、农村、城乡之间的界限,不断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保证我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一)、城乡协调发展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现实选择

我国城乡经济不平衡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过低,其不仅难以满足其自身的生活需求,更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消费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动力,但农民因为收入过低,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直接影响到农村市场的发展,无力对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撑,进而影响到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城乡协调发展是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我国农民数量大,农村贫困人口多,而且农业又是我国经济的薄弱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薄弱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突破点就在于 1

处理好“三农”问题,通过城镇协调一体化发展,兼顾农村,共同协同推进,实现工业带动农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富裕。正如总书记在一些重要会议上对“三农”问题做了重要的阐述和部署。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深入阐述了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问题,突出“食为政首”的战略布局,对农业农村的重点工作作了部署,对处理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基本原则,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产品的质量与品安全,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方面,他也做了全面阐述了“三农”工作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基本问题。如果不协调城乡发展,不仅“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城市的许多问题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三)、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要求,精心谋划未来五年美好的蓝图,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努力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互促互动,有机融合的发展格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核心就是全面。覆盖的人群要全面,涉及领域要全面。如果到2020年我国在总量上完成了目标,但城乡发展不协调,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因此,城乡协调发展,既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

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基础设施主要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构、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基础。

(一)、交通基础设施

我国城区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严重,乡村道路窄而且面损严重,经常可以看到大面积路面损坏却未及时修补。城乡道路规划良好,公路线路覆盖面广,农村道路覆盖面不及城区,农民群众出行虽然大有改观,但有的偏远地区道路少。农村公交、班车少,农民出行不便。

(二)、水电基础设施

城市水电采用网络管理,给市民带来便利。但农村供水电基础设施受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农村居民用水和用电状态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有的农村地区缺乏排水系统,农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造成农村水资源污染的加剧,由于农村降水无法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开采地下水。由于农村水资源的缺乏,农村电网的建设运行落后于城市。许多农村电网仍是六七十年代的设备和线路老化严重,容易断线,线路与房屋、树枝、通讯线路等物体安全距离不够。农村电能损耗大,电价居高不下。农村普遍电压不稳定,用电可靠性差。

(三)、通讯基础设施

城市宽带网络、电话通信网、移动通信网和通信网覆盖全区。城市居民入网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多,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计算机。但农村宽带、电话通信网等覆盖面低,有的偏远地区根本没有宽带和通讯网络,而且农民因为入网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宽带、通讯等入网率低。更因为经济的压力,农村拥有计算机数量很少,互联网发展滞后。

(四)、教育基础设施

1、师资力量方面

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一个优质的教师团队,许多优秀的教师资源拥向城市,从而影响了农村的教育质量。农村教师工作量大,一周基本上每天都有课,并且有的学校的老师代几个科目,还得完成每学期教育局布置的相关任务,繁重的工作量导致农村教师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考虑教学的质量,只能例行公事,完成任务,并且农村教师身心的疲惫导致许多教师都想调换个好环境,造成了优质教师的严重流失,师资力量薄弱造成教师工作量大,影响工作热情,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硬件设施投入方面

目前,城乡学校教学质量软件上的资源相对是平等的,然而在硬件设施上,农村学校和城区的学校不可相提并论。许多农村学校没有媒体设备,农村学校几乎都不上音乐、体育课。因此,硬件设施的落后目前是农村教育的一个最普遍现状。

3、学生方面

由于农村经济压力,许多农村外出打工务工,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照顾。但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们的爷爷奶奶们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与教师的教育观点和方法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都是学校的了,根本不配合学校和教师去教育孩子。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严重影响到老师教育。

4、教师福利待遇方面

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教师福利待遇低。有的农村学校的教育基本没有福利待遇,导致教师的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而且作为农村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超负荷工作量也不是问题的根本,更重要的是要获得认可和尊重。各地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几乎没有,学校的基础设施及维修全靠学校自己承担,社会救助、投资办学体系在农村基本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校根本没有能力给教师发放福利待遇。

(五)、医疗保障基础设施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能否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从目前看来,农村医疗保障与城市相比较,还存在诸多问题。

1、保障对象区别对待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是按照居民的户籍属性来划分的,农业户口居民享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城镇居民则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二者在缴费基准、保障水平等方面有所不同,被人为地分割开来,形成两种相对独立的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自己无权自由选择已有保障的类型,一切得以居民的户籍为标准。这种制度设计与我国快速的市场化、城市化格格不入。

2、管理效率低

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的管理模式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分管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卫生部门分管农村合作医疗,民政部门分管医疗救助,形成城乡分离,多头管理的格局。这种管理导致参保人员的保险关系难以调转续接,并且城乡医保管理中心未形成统一 4 的网络及信息的共享,导致许多信息不对等,甚至重复建立,严重影响到医疗保障的管理以及资源的浪费和工作效率的低下。

3、医疗资源配置不公平

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公平性缺失。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的医疗资源则严重短缺。城市医疗资源过分集中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农村医疗资源紧缺,医疗设施不全备,人才缺失,服务质量差,硬件环境建设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要,看病难的问题依然严峻。城乡居民在保障水平上的差异凸显出制度安排的重大缺陷,对农村居民而言,显然是极不公平的。

4、参保受益面过窄

由于农民信息获取渠道较少,加上国家政策宣传不力,导致许多农民对医疗保障认识不足,参保不积极。同时,筹资和保障水平总体不高,部分重病患者参保后个人负担仍然较重。

三、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经济层面

1、建立科学的经济一体化规划

要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城乡经济一体化规划。只有合理规划了城市、乡镇和农村的经济,才能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使城市规划真正成为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有力手段和公共政策,保证了城乡之间的资源合理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2、建设中心重点城市

城市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是“以城带农”,建立中心重点城市,加快建立以大城市为龙头,集中力量,以点带面,优势产业为支撑的城镇体系,着力推进城市经济的崛起,发挥重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城乡互动,区域协调发展。

3、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要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最主要的是发展农村经济。由于我国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公共投入等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需要金融资金支持农业经济资金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帮助农民从金融机构以低利息借到资金来发展农村经济,5

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为农业生产和农民提供更多的保障。

4、建设新型乡镇企业

新型乡镇企业的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产业优化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业转型,抓好机遇,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最终活跃农村市场并带动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社会层面

1、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要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和改造力度,以城市为中心区依托,逐步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向城乡结合部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道路、能源、给排水、供热、垃圾、污水处理、电信、水电等设施方面的投入,逐步完善乡镇、农村的社会功能,切实地做到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建设质量,丰富农村生活。

2、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随着城乡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也日趋变大,特别是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等满足人民公共需求的投入,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公共事业建设基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调整财政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基金支出机构,统筹安排财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

3、推进城乡就业劳动一体化

城乡经济差距的扩大归根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没有活力,农村经济滞后发展导致农民收入低,所以要解决城乡差距,就必须得解决好农民的收入和就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走向了城市劳动市场。为了城乡就业劳动一体化的建设,保障了农民劳动者同城市居民平等享有劳动权利和发展机会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市场,同时要建立以职工教育为重点,以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为目标,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民,6

不断地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提升就业水平,破除农民就业门槛的限制,实现城乡就业的平等化。

4、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在农村的管理方面,要突出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形成适应于我国农村发展的要求的管理体系,打破城乡管理分割的现状,要建立包括户籍管理、劳动市场、资源配置、国民收入分配等国民待遇平等的政策。

(三)、教育层面

1、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

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力度,并明确其在农村教育中所肩负的责任。一方面要增加省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份额,特别是要加大城乡差异明显的城市财政倾斜。另一方面把农村教育投资主体从县级政府上移到省级政府。同时为了在地区和城乡之间进行统筹,城乡管理主体和投资主体都上升到省政府,保证政府对城乡投入力度的均衡。

2、完善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

依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大,农村教育经费仅依靠县乡教育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分担责任,加大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教育经费投资主体责任,健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3、建立城乡教育资源互动共享的运行机制

在我国教育运行机制方面,城乡教育应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进行思考,从改进农村教育做起,实现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与共同享用。要实现这一点,除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使城乡教育资源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

(四)、医疗保障方面

1、拓展医保覆盖面

政府需要扩大新农合的覆盖面,将所有农村居民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来;并且要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缺乏医疗保障的问题;还需要创新医疗保障制度,把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之内;此外,要确保大学 7

生这一新兴群体的医疗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同时,把基本医疗保险与其他商业保险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

2、改革户籍制度

城乡居民的身份平等是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是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体制性障碍。只有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弹性化、人性化的户籍政策,才能取消城乡居民在身份上的界限与差别,建立户随人转,以居住地、职业为基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放宽户籍条件限制可以保障居民对不同医保种类的自主选择权,从而实现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平优先的价值取向。

3、均衡配置医疗资源

通过均衡配置城乡医疗资源,构建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医疗保障新格局。城乡之间医疗设施与医务人员对口援建。城市大型医院通过向小城镇提供医疗设备,培训小城镇医疗人员,医学专家到城镇巡回治疗,从而实现城乡间医疗资源的平衡分配和共享。同时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资格进行一体化审批、管理与考核的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整合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克服多头管理的问题,实现城乡医疗资源的一体化管理。

4、加大政府投入

政府的医疗保障投入总费用偏低、个人的医疗支出比例偏高,已成为制约我国医疗保障城乡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当承担医疗保障的公共财政责任,逐步加大医疗保障的财政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医疗保障的财政投入。国家必须对农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困难区县、困难群众医疗保障的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建立针对农村医疗保障的长效财政预算增长机制,降低医疗救助门槛,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从而尽可能地缩小城乡医疗保障的差距。

四、结束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事业总体布局下,“协调”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城乡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8

通过对我国城乡差距现状做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解决城乡差距的相应对策,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如何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进程

如何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进程

——以贵州省为典型个案分析

王兴骥

一、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失衡的表现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欠发达、欠开发”省情使西部民族地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存在较大的困难和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多数地区尚不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在全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后提出来的。而贵州无论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200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的1.098%,人均GDP仅为全国的36.5%,全国倒数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的57.34%,城镇化水平比全国低16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比全国滞后10到18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有限。

2、农村发展条件弱,缺乏吸纳城市资源的基本能力

一是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难以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有效流动。三是传统农业难以有效吸引城市资本投资农业。四是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供给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3、城乡间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过大致使城乡统筹发展任重道远

自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了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消除了一批中小学危房,扩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但是由于科教文卫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基础差、范围广、规模大,投入仍远远不能满足农民需求致使农民负担加大。

4、农民素质较低是西部民族地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最大的困难

贵州省2006年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9年,全省每100个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14.5%,小学程度占37.43%,初中程度占41.67%,高中程度仅占4.21%,中专程度1.69%,大专以上0.5%,文盲、半文盲以及小学文化程度占51.93%,占去了大半。

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由于缺少技能和知识,向外转移时,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农民素质不高,也导致贵州省农业生产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层面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自然也就无法吸纳城市资金流入农村。进一步地,农民收入也就无法增加,限制了其购买城市商品的能力,城乡间的关联度因此大大降低。

5、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难度大

贫困地区基础差、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是农村小康建设中的最大难点。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374元,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7.34%,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56元,绝对值和增幅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7年,贵州省虽然全面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但农村仍有绝对贫困人口239万、低收入贫困人口439万,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比例均在12%以上,占全省乡村人口的20%左右。而且初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因灾因病等返贫现象十分突出,贫困人口呈现“大进大出”的现象。2000-2006年,全省净减少绝对贫困人口只有58万人。

二、西部民族地区不同类型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难点分析

根据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各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分成城中村、基础设施完好类农村、偏远山村三个类型进行探讨研究。

1、推动“城中村”城乡协调发展的难点分析

一是“城中村”改造缺乏上级配套政策的支撑。二是政策的配套性不够完善而致使农民积极性不高。三是管理体制运行不顺畅。四是集体资产处置难度大。五是“城中村”改造后居民就业困难。

2、基础设施完好类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难点分析

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的问题。二是农村市场发育不足,农村消费环境差。三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能解决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四是城市科技、信息等产业渠道不畅通。五是城市新建产业与农村关联度不高。

3、偏远山村城乡协调发展的难点分析

在本课题中,我们把具有不通公路或只通简易路、耕地质量差、离中心市场远、社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等特征的农村称为偏远农村。推动偏远山村城乡协调发展存在以下难点:一是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此分享城市产业的利润;二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三要着力培育农村精英以加强城乡关联。

三、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与对策方略

1、推动西部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宏观政策

(1)消除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体制性障碍

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首先要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设计。一是要进行城乡一体化的合理布局规划,二要进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三要进行城乡一体化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体系规划建设。要充分利用市场杠杆,在机会均等、价格均等的条件下,让农民自愿分步参与市场竞争的任一发展,从市场经济的收益中缩小城乡差距。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和医疗制度、城乡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的差距,消除一系列影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2)推进工业化进程,为城乡协调发展注入活力

通过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政府获得巨大的财政收入,政府再用公共财政去支持农村,这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贵州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比较低,2009年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而全国已达到46.6%,工业化进程与全国相差10至15年。由于贵州省工业化程度低,使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政府财政收入有限,进而导致城市支持农村的力量不足。

在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工业化发展不足,城市产业不能吸引广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只能流往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为发达地区创造产值,使“刘易斯拐点”理论在西部民族地区失去了意义。要想进入“刘易斯拐点”的良性循环,关键的环节也是着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产业。

(3)推进城镇化进程,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最有效的载体

大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优化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培植新兴产业,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合理规划,完善城市规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贵阳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扶持大城市的发展;创新城市化建设的投资、运营和管理机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城市的聚集效应。

2、改造“城中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对策

(1)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2)积极稳妥处置农村集体资产。(3)解决村民市民化后的社会保障问题。(4)加强“城中村”改造后的社区管理。

3、基础设施完好类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对策

(1)打破城乡产业分割,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这包括加速城乡第二产业对接;推动城市中科技、信息等产业下乡,对下乡产业给予政策支持;新建产业要以城乡关联度高的产业为主。(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购买力。(3)加强农村市场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4)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质量。(5)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健全农村信贷体系。(6)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消费安全感

4、推动偏远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1)保持经济增长,增强产业发展对就业的拉动力。(2)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3)充分利用闲置资产,整合资源,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4)缓解贫困,关注社会弱者,让他们重新回到社会发展的正常轨道。(5)充分发挥乡村精英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

第四篇: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低。环境保护是关系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可是,事实上社会大众普遍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的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概念认识十分模糊,较多关注对负面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对正面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关注不足。

(2)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末端治理模式,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结果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原料的消耗,中间环节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减少资源废物的排放,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我们知道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的成本高,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

(3)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民居住条件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染物每年都在增多,农膜、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量不断增加,使得土壤和水体污染加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频出。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对于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废物都并没有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4)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中心,通过规划可以把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的环境管理有机的联系起来,全面落实环境目标和决定。实践证明: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防治与减轻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经济的根本性措施。但现实中环境规划未得到与经济、城建规划同等地位。城镇经济发展中暴露出工业布局分散、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不利于实施环境污染的集中防治,增加了集中治理和环境监管的难度和成本。

(5)基层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目前,在环境保护中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政策未落到实处,环保经费未得到充分利用,个别干部缺乏环保意识,因此造成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不力的问题。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对一些具有较大污染的企业始终不能进行果断处理与处罚。

(6)环保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在环境保护中,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各大中型企业而言,环保生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环保技术的支持。但是在中国对于环境保护技术上的创新、开发能力还十分薄弱。

二、环境保护的对策

(1)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社会公众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生力军,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国家要建立起各种相关的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可以通过立法逐步来予以支持,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使公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首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要让公众了解自身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检举权和监督权,以便充分行使这些权利。其次要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加强环境信息的发布及时公开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这是公众了解和监督环保工作的必要条件。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化,让企业、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注重发挥环保社团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积极发挥他们宣传环保、实施环保的职能。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不同产业的污染强度不同,带来环境后果也不同。在相同的经济规模下,第二产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最大,第三产业最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产业结构能成功地实现由资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清洁产业转换,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有可能保持稳定下降。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为更好地降低污染物总量,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大力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发展生态工业,形成产业互补生态链。如果能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能源转化为产品,减少排污,将会从根本上控制和解决环境污染。

(3)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国家政府要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加大农村环保经费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农村环保财政预算;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其次,国家应采取政策倾斜,对于注重环保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再者,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渠道。最后,对于农村居民,应加强宣传教育,防止生活污染,要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美化农村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从本质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的农村新面貌。

(4)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顾此失彼。在运用环境管理手段时,不能只偏重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更应该将其与法律手段、信息化手段、科技手段等综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环境管理效果。要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重点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保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环保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以促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

(5)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管力度。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很多基层环保部门,还存在着监管不力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执法监督力度,形成企业内部、政府主管部门、群众三位一体的多渠道的监管机制,使得法律真正的对环境保护起到作用。而部分基层环保部门也应该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着眼于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效益。从大局出发,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将环保经费用在刀刃上。

(6)促进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任何一个企业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注重对企业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的开发,从内而外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国家要从政策上进行鼓励和引导,加大力度致力于环保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比如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等等。

总之,对于环境保护面临的各种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解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五篇: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新闻日期: 2011年09月20日 09:59:39

人民网河南频道讯市六次党代会勾画了濮阳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段喜中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任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城建、发改、规划、交通等部门肩负着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的重要使命。

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濮阳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事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濮阳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强力实施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的意见》、《关于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加快推进城镇化,必须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用市场经济观念经营城市、按旅游景区标准建设城市、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城市”的理念,坚持市、县、乡(镇)三级联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核心”带动、县城“骨干”支撑、小城镇“支点”吸纳的作用,不断增强城镇承载力、带动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实施“北进东扩”战略,着力打造省级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北进东扩”城市发展战略,推进濮阳县城“中心城区”清丰县城一体化,加速濮阳中心城区与现有油田基地、老城区的融合,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形成核心增长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构建豫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型社区四级城乡体系。按照“新区树形象,旧城换新貌,建筑有品位,文化显特色的总体要求,突出城市特色,用2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实施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通过管理、改造、建设、教育等有效途径,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景观、环境卫生、城市管理和市民文明素质的大提升,带动城市竞争力显著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至2011年春节前)以集中整治市容环境“六乱”为重点,启动部分设施改造和规划建设项目;第二阶段(至2011年5月1日前)以城市设施改造为重点,巩固市容环境“六乱”整治成果,有计划地推进城市建设;

第三阶段(至2011年年底)以城市建设为重点,实现管理出规范、改造出效果、城市出形象;第四阶段(至2012年年底)全面展开城市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大发展、大提升。

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管理提升成效显著,城区市容市貌明显改善;改造提升效果明显,绿化、美化、亮化改造进展顺利;建设提升态势良好,濮阳新区和东南片区路网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城区在建房屋加快推进。当前,要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濮阳新区和东南片区建设。强力推进濮阳新区“五纵四横”路网和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长庆路南延、胜利路东延等8条道路建设,年内新修城市道路力争突破50公里。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二污水处理厂、建筑垃圾消纳处置工程、保障性住房、在建房屋建设,完成市污水处理厂脱氮升级改造、地下水源续建工程、外来气源输气工程等项目建设。三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市改造提升。大力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工程,加大力度推进城中村、旧住宅小区、旧商业中心、旧商业街改造提升。四是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树立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理念,严管重罚、严防死守,完善

城市管理体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增强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按照复合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及绿色低碳、城乡统筹、全域规划、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类规划,实现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全覆盖,引导城乡建设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全面完成县(区)域村镇体系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中心村(社区)规划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县(区)域村镇专项规划、各类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的修编和编制,形成中心城区和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层次分明的发展格局。注重城乡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实现城市(村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三规合一”,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统一配套的规划体系。认真开展了濮阳新区总体方案构想、新区空间战略规划编制方案和濮阳新区规划建设研究等前期工作。编制完成了8个省定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项规划。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区建设与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并重,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濮阳在豫东北区域的中心城市地位。加大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力度,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新型城区。按照“组团式、集群化”发展理念,优化空间功能布局,促进组团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基本功能,构建周边与中心城区的便捷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人的大城市,充分彰显中心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龙头作用。

提升城市功能。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以大项目为载体,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城镇发展的功能支撑。用2到3年时间,打通城市断头路。抓好南水北调受水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和引黄供水系统改扩建工程,提高供水能力,保障供水安全。完成与渝济供气线连接工程,敷设高压外环储气工程,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5%。增加集中供热能力,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工程”,增加中心城区绿量,三绿指标逐年增加,到2012年,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5平方米。启动污泥处置、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置场等环保工程项目。2012年年底前,中心城区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在90%以上。

打造城市水域亮点。加快编制城市水系规划,打造城市亮点。加快濮阳市引黄调节水库建设,谋划金堤河北岸开发,加强马颊河、濮水河综合治理,实施“亲水临河”城市水系工程,引水入城,引水入园,形成“清绿交映、水城一体”的城市水系景观。实现沿河两岸污水排放的根本整治,建设高效可靠的地下污水排放网络,彻底实现城市水系水质的根本好转。

加快旧城改造。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现有建成区内城中村、旧住宅小区和旧商业中心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旧城改造。对设施不配套、功能环境差,但尚可使用的旧住宅小区进行改善。对不具有改善和保护、利用价值的旧住宅小区进行改建,争取2012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旧住宅区改造任务。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2015年前现有建成区城中村要全部完成改造。妥善解决拆迁安置、就业社保、集体资产处置、身份转变等问题,加快中心城区内现有旧商业中心区、商业街区改造,整合优化提升商业业态,加快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功能区。

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按照“向心布局、组团发展、两规衔接、四个层次”的指导思想,构建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一是优化行政区划,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把临近中心城市的县改设区,使中心城市形成一个中心城区、南北两个副中心城区。按照复合型新区的理念规划建设新区,优化居住、产业、生态布局,实现城乡统筹、产业协调、产城互动发展。加速周边县城与中心城区整合,南部副中心城区以濮阳县城为主向南亲水临河发展,作为历史文化和商贸服务区;北部副中心城区以清丰县城为主突出居住、文化、教育功能,作为产城互动和生态宜居示范区。二是提质扩容发展县城。支持南乐、范县、台前县城与周边城镇组团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三是发展壮大小城镇。支持中心镇特色发展,建设专业园区,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向城镇转移。积极推进撤乡建镇,“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经济基础好、特色突出的乡撤乡建镇,建成各具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四是积极稳妥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用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理念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产城融合,产城一体”,以产业集聚区发展为重要载体,实现经济增长和人口集中。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绿色化工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北部的清丰县重点发展食品和家具制造业;南部的濮阳县重点发展医用新材料。其他县城产业错位发展。南乐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范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业;台前县重点发展羽绒服装和石油化工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吸纳就业、促进消费、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产业发展,广泛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人口聚集,加快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形成依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良性互动发展的态势。

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南林高速东延、濮范高速东延、德商高速范县段的规划建设,在我市境内形成“井”字型高速公路网络,实现河南高速公路网与山东和环渤海高速公路网的全面对接,彻底打破豫东北地区的交通瓶颈制约。积极开展市区—东明黄河大桥、柳屯—濮城、清丰—南乐、濮阳县城—黄河、范县—台前等快速通道前期工作。推动三条干线铁路在濮阳境内交会。协助推进晋豫鲁铁路尽快通车。加快郑州经鹤壁、濮阳至济南客运专线、安濮荷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来源:濮阳日报)

下载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策略(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策略(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范文模版]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党的xx大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提出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实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不......

    ~~~镇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作方案

    **镇推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上级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原则、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结......

    浅谈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形势与应对策略

    浅谈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形势与应对策略姓名:陈廷伟年级:市场营销10-3学号:2010442862Tel:***摘要:钢铁素有“工业粮食”之称,钢铁材料是诸多工业的“必选材料”,但我国钢......

    我国环境面临的问题

    我国环境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

    论科学发展观与城乡协调发展

    论科学发展观与城乡协调发展 [摘要]作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要将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中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

    浅谈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李达(天津商业大学 商学院 工商管理1006班 20102876) 摘要:我国物流业面临许多问题: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物流产业设备陈旧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