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规划与专业规划的释义与分析

时间:2019-05-13 11:1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项规划与专业规划的释义与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项规划与专业规划的释义与分析》。

第一篇:专项规划与专业规划的释义与分析

专项规划与专业规划的释义与分析

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的有关专项规划简称为专项规划。(百度定义)

城市专项规划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规划意图而对城市要素中系统性强、关联度大的内容或对城市整体、长期发展影响巨大的建设项目,从公众利益出发对其空间利用所进行的系统研究。

按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现阶段城市专项规划可分为三类,即总体规划所附属的专项规划,完善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和指导城市开发的专项规划。

1、总体规划所附属的专项规划

它从技术上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性性,主要是指道路交通、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电信工程、供热工程、人防工程等。

(国家规划文件上相关内容)

2、完善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

它是随着实践的需要而不断新增的内容,主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新观点在城市建设上得应用,新问题在城市建设上的对策和总体规划中复杂问题的系统化。列如城市生态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城市亮化工程规划等,这些规划一般应独立于总体规划单独编制。

3、指导城市开发的专项规划

在对城市中系统性强关联度大的要素进行开发时我们必须关注开发活动的系统性,不能局部地独立地看问题。列如城市开放空间规划、城市滨水区规划、城市商贸设施布局规划,它们着重于从整体上用联系的观点来优化土地利用和强化建设管理。

专业规划

着重于专业本身和技术研究。《江苏省城市天然气利用专业规划》、《山东省城乡环卫一体化专业规划》

第二篇:专项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区别

专项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区别

一、编制的主要内容与原则

专项规划是指有关综合交通、环境保护、商业网点、医疗卫生、绿地系统、河湖水系、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综合防灾等与城乡空间布局关联度较大的规划。其内容包 括各专业设施的发展规模、规划原则、空间布局安排等。专项规划应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不得违反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原则。

专业规划是指有关主管部门负责的相关专业的规划。

二、编制主体

城乡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有关专项规划由规划局负责组织编制;镇总体规划中的有关专项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本部门的有关专业规划。

三、制定和审批程序

(一)制定计划

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专项规划、专业规划编制计划。专项规划可与总体规划同步编制,也可在总体规划编制前或后,根据需要单独专门编制。

(二)委托编制

编制主体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或水平的设计机构承担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三)组织论证

1、编制主体同相关部门组织前期论证,确定编制的原则及方向。

2、规划编制单位负责与其他有关部门及单位对编制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论证。

(四)审查报批

1、编制主体会同县规划局及相关主管部门组织规划初审;

2、根据初审意见修改后报县规划局,由县规划局协助县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

3、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修改后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4、对公众意见进行研究,决定是否采纳,修改后的方案由编制主体组织相关单位评审;必要时,应报县规划委员会审查。

5、审查通过后,编制主体按规定报审批机关审批。根据《重庆市城市规划条例》的规定,专业规划涉及规划用地和空间布局的,应符合总体规划,并在报送审批前应征求县规划局意见。

(五)公布宣传

专项规划、专业规划经批准后,由审批机关公布。由编制主体印制规划成果,将成果发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并组织宣传活动。

四、修改

编制主体可以根据建设发展的需要,组织对专项规划、专业规划进行修改并按原程序组织审查后,报原审批机关审批。

第三篇:应用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项规划

应用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项规划

一、建设基础

(一)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将精力主要投入本科教学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鼓励高层次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上课,并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作为二级学院考核的重要指标。2011-2015年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一直保持在98%左右;以2015/2016学年计,教授人均授课达到140课时、副教授达到人均200课时。

学校通过修订或出台《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教育教学能力考评办法》、《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开展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双周测试与集体答疑辅导”、“课程过程化考核”和“本科生系列导师制”等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育教学中,并在“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的推动下,本科教学更加规范。

(二)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初步构建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特色专业体系

学校现有49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农学、文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轻化工程入选上海市特色专业;轻化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入选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风景园林入选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十二五期间,学校瞄准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规划蓝图与发展需求,对接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增设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复合材料与工程、交通工程、通信工程等新专业;对接现代绿色化工产业的发展需求,优化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轻化工程等专业的培养模式;对接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改造升级了会展经济与管理、风景园林、文化产业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以行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新建了“安全+土木”、“现代制造+工程管理”、“电气自动化+轨道通号技术”等复合型专业方向。初步创建了专业链与产业链的衔接机制,形成了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干学科,经济学、法学、农学、文学、艺术学协调发展,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体系。

(三)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行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十二五”期间,学校十分重视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驱动课程改革,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工程相对接”的原则,率先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风景园林、土木工程等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中探索依据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研制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本贯通”、“双证融通”、“以赛代训”等教学改革,科学设计对接职业标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在学校应用型专业中示范推广。学校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德国FH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工程创新学院,并以工程创新学院为载体和试验田,实施对接生产过程的系列教学模式改革。如:6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创新了“工程对象教学”、“实验驱动型教学”等教学模式,实施了“3+1”的校企合作培养方案;全校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4个“四年不断线”教学改革;165门课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实施了“过程化考核”教学改革。学校还通过不断完善预科学分制、“分级教学、分类培养”制度、第二校园经历和跨国企业国外实践游学等举措,为学生提供了渠道多元的个性化成才之路。“面向普通生源能力发展的多层次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获2013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构建综合素质培养平台,初步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学校先后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和“三创教育中心”,不断完善全校综合素质培养平台。相继实施了全校性“院院有赛事、人人都参与”学科竞赛普及化,将青年职业见习、学科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鉴定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等举措,初步搭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学科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体系,实现了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综合素养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培养。

学校持续不断探索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合作办学组织体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院两级的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启动实施“双百工程”建设(一百门校企合作示范课程、一百个校企合作示范实验项目),组建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联袂担当负责人的工程教学团队,校企合作编写教材和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学校按照“模拟现场、贴近企业、中试规模、成线联动”的要求,重点建设了现代工程教育训练中心和都市工业品制造可视化训练中心综合平台;拓展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了150个校外骨干实习基地和13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室,采取系列举措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取得新的进展。与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化工与制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IT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和与中石化上海石化校外实习基地获批为上海市属本科高校校外实习基地;“都市轻化工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轨道交通运行与安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后列为国家级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还分四批立项建设了13个校级示范性实习基地建设。

(五)深化探索两级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健全了校、院(部)两级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了由分管校长、分管教学院长领导的校级和院(部)二级教学督导队伍,形成了校、院(部)两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规范了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学建设。

深入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工作,要求全校49个专业以专业规范依据,认真研究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要求,对照上海市专业评估的要求寻找差距,制定评估计划,落实发展举措。目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了上海市第一批专业选优评估试点,全校另有27个本科专业通过了专业达标评估。学校还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率先引入独立第三方评价机构,持续开展毕业生培养质量调研,逐步完善了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和学生发展满意度为主要依据的教学自我评估制度。

二、“十三五”建设与发展目标

适应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和上海市实施教育综合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应用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体现“本科水平、技术特长”的特征,促进本科教学质量实现结构、特色、成效的协调发展。

1、全日制本科生达到16500人。

2、本科专业总数控制在50个左右,其中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专业20个以上。

3、提升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新增课程350门,实施过程化考核的课程达到500门。

4.培育建设各类教学团队,其中专业责任教师团队60个,核心课程教授团队300个。

5.完善与行业企业共建的校内外教学平台,建设300门校企合作课程、200项校企合作实验项目,60本应用型优秀教材。建设60个示范性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在20个以上专业实施“双证融通”。

6、加快推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完善国家、市、校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系建设。“三创”教育学生覆盖面达到70%。7.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制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启动并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8.培育凝练教学成果奖,争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以上,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以上。

三、建设任务

(一)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建设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 坚持把优化专业布局结构作为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战略,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以及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战略,推进全校本科专业的深层次改造。

根据《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和《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的要求,加强应用型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的对接。在进一步厘清全校所有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建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以引领全校的专业建设,并在上海乃至全国应用型专业转型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使学校成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二)坚持立德树人,创新与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按照“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工程相对接”的原则,实施以行业应用型人才素质与能力需求“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双证融通”的培养方式,探索制定具有鲜明应用型特征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质量标准。

构建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知识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训互补、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互融”为特点的一体化培养体系。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标国际同类学校和专业,搭建以学生为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平台,形成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能充分反映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最新成果,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形成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运行机制

按照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建设要求,做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与产业、行业、企业开展紧密沟通与深度合作,将企业从单纯的实习基地扩展为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并完善校企理事会制度。特别是瞄准产业先进技术的创新与升级,与在行业中具有代表性和引领作用的企业、行业协会加强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真正实现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人才培养规格对接产业发展的需求。

依托学校产研合作和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础,进一步推动产学合作。加大与行业、企业共建联合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人才培养工作室、职业资格能力培训中心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力度,依托“校企双百工程”,共同开发课程、实验和教材,特别是开设综合性、工程实践性、研究探索性实验,形成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市级示范性校外实习基地为引领,以人才培养工作室、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基地、骨干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的多层次、多元化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激励机制。

创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质量标准,并加强对专业质量标准达成情况的监督评估,引入第三方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与反馈完善。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创建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教学工作两级管理体系,构建高效的教学管理服务和支持信息系统,完善教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以高等教育五位一体评估体系为指导,逐步建立健全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结果和学生发展满意度为主要依据的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制度。深入实施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通过足够的师资队伍和完备的支持条件保证各类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并通过完善的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进行持续改进。

四、建设举措

(一)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育行业特色鲜明、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应用型特色专业。

根据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继续厘清全校所有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对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紧密对接行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大力支持、重点建设。充分发挥专业责任教授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大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组织调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制定专业质量标准。

发挥招生制度改革与专业建设之间的联动作用,并引导办学资源向社会声誉好、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行业的专业汇集。重点培育20个以上行业特色鲜明、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应用型特色专业。参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及国际等效专业认证标准,加强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分批试点,以点带面,在专业认证方面取得突破。充分发挥学校理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特色和优势,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的新机制,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深化“贯通”试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组织各专业深入调研中、高职各阶段人才培养情况,校企共同研究确定“贯通”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要求,探索建立中本、高本、本硕相互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大力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完善“双证融通”的培养机制,探索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融入课程考核,并以此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开展问题导向、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改革。加大各类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力度,在现有4个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的建设基础上,继续遴选申报4-6个市级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继续做好做实3个中-本贯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拓展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贯通培养试点改革,探索应用型本科与专业硕士培养贯通模式,全面搭建现代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立交桥。

(三)落实核心课程教授制度,以课程群为单位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组织引导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充分调研,确定学生的主要行业面向和就业岗位群,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专业课程模块。根据不同行业及岗位群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将岗位能力转化为专业能力,进而分解成能力要素和对应的知识点,构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线,相互支撑、相互交融、层层递进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建设60个专业责任教授团队和300个核心课程教授团队,以此为抓手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课程资源的数量,提升课程的内涵质量。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设计体现职业能力需求、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组成的课程群和由“核心技术+相关技术”组成的“技术包”,使之成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本单位,并能够通过积木式的灵活组合,以满足不同生源学生的成长需求。

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专业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打破专业及学院的“围墙”,重点加强跨学科的教学组织和跨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增加学生在不同专业中的选修课程空间,增加学生的跨专业技术复合型能力。进一步提高开设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新增专业课程300—500门,其中双语课程(全英语课程)70-100门。建立相应的课程管理和改进机制,整合提升已有课程内涵,不断引入业界最新技术及行业标准和规范,充实和改进课程内容。

深入改革课程评价制度,推广实施课程过程化考核。将教学过程评价与期中及期末考试有机结合,将课程评价分解到教学全过程,使学习评价从单一考试成绩的传统方式转变为“多个阶段、多种形式”的过程评价,形成一套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课程评价制度和考核体系。

(四)加强通识教育,完善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完善学校通识教育中心建设,以“人文精神及明德修养、科学精神与技术创新、企业文化与职业素质三大模块”为核心,设立并建设人文课程研究与开发、科学课程研究与开发和企业文化课程研究与开发三个分中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优秀传统文化与工程师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应用·前沿”教授研讨课建设,立项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15门,新增优质通识教育课程80门,并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与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统筹通识教育活动、校内讲座、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公益志愿、社团建设等,探索建设具有鲜明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

(五)加强“三创”教育,将创新创业创意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三创”精神和能力为目标,以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为重点,多措并举开展“三创”教育。将创新创业创意(三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三创”教育有机结合。在研制专业质量标准中纳入对“三创”教育的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意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三创”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通识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另一方面,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以学校“三创”教育中心为引领,以二级学院“三创”工作室、学生学科型社团为纽带,以教师激励计划为契机,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工程创新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试验田作用,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继续推进“院院有赛事,人人都参与”的学科技能竞赛和科技创新工作,扩大师生交流,将“三创”教育和活动的学生覆盖面提高到70%以上。

(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相融与互动,探索建立与之配套的组织机制、协同机制、保障机制以及运行管理模式。紧紧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校、院两级教学工作委员会,完善校企联席会议制度,促进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组成工程教育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教学改革;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与相关行业企业建设校企人才培养工作室,共同培养人才,共同解决技术难题;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与相关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创意教育,创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继续推进校企合作课程、实验和教材建设,建成校企合作课程300门、校企合作实验200项和校企合作应用型教材60本。建设2-3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0-1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造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和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形成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实际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进跨学院、跨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利用学科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完善内部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建立以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自我评估体系。

以“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为指导,完善教学自我评估制度,重点考察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实施评估专业和专业认证,着力提升专业与产业结合程度、实验实习实训水平、“双师型”教师比例和质量等。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校院两级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对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指导作用,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完善教学工作两级考核指标体系,增强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引导二级学院将发展的关注点从单纯追求资源扩展转变到关注质量提高上。以实施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和绩效考核为契机,完善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将激励教师投入本科教学的各项制度措施常态化,建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

五、预期成效

(一)建成一批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对接的应用型专业 经过五年的建设,使我校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更为合理,专业体系与产业、行业的对接更加紧密,建成一批应用型特征鲜明、行业高度认可、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教育水平的本科专业。

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到16500人,本科专业数控制在50个左右,其中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20个以上。应用型专业内涵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一批教学成果,争取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生源质量稳步提升,首选志愿专业本科新生占比50%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一次性毕业专业对口率平均达75%,社会各界对我校办学质量高度认可,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二)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质量标准和教学规范。以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为引领,研制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专业培养方案,构建能与相关中高职专业与有效衔接的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标准和教学规范,并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积累试点专业建设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成果,引领学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推动学校的多数专业以行业和岗位要求为导向培养人才。

(三)形成具有鲜明应用技术大学特色的教学管理及质量保障制度 形成一套更好地服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本科水平、技术特长”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校院两级教学工作权责关系更加明晰,两级管理体制下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内部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对二级学院的教学工作考核更加注重绩效因素。

以搭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为目标,改革现有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模式,形成一套与“贯通”培养相配套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教学状态常态监测,形成富有成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探索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制度;强化教学与学生管理的互动机制,支撑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成语释义与典故

【汉语文字】出尔反尔【汉语拼音】chū ěr fǎn ěr【英文翻译】1.to go back on one's word;to contradict oneself2.now yes, now no【词语解释】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字词解释】尔:你。反:同“返”;回。反尔 :意谓你怎样对待人家,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责备反复无常的人

【近义词】反复无常、翻云覆雨【反义词】说一不

二、言行一致、一言为定

【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典故】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然而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 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汉语文字】扶老携幼【汉语拼音】fú lǎo xiã yîu【词语解释】扶老携幼中“携”意思:带领。扶老携幼意思是:扶着老人,搀着孩子。形容所有人都出动(老人孩子也不例外)。【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夫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典故】春秋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食客,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做冯谖(音:宣)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母亲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而孟尝君却不知是为其好,并怪罪冯谖。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人们带着老人,甚至连孩子也抱了出来,出城百里相迎。孟尝君笑道:“先生给我买的‘义’,我今天看到了!”

【汉语文字】点石成金【汉语拼音】diǎn shí chãng jīn 【成语出处】汉·刘向《列仙传》:“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化金,以足逋赋。” 【近义词】点铁成金【反义词】点金成铁【词语解释】点石成金旧谓仙道点铁石而成黄金,今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也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典故】〔原文〕一人贫苦特甚,生平虔奉吕祖,吕祖乃吕洞宾也,相传为道教之祖也。吕祖感其诚,一日忽降至其家,见其家徒四壁,不胜悯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磐石。俄顷,粲然化为黄金,曰:“汝欲之乎?” 其人再拜曰:“不欲也。” 吕祖大喜,谓:“子诚能如此,无私心也,可授以大道。” 其人曰:“不然,吾欲汝之指头也。”吕祖倏不见。〔译文〕一个人特别贫穷,一生虔诚地供奉吕祖,吕祖就是吕洞宾,是道教的先祖。吕洞宾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一天忽然从天上降到他家,看见他家十分贫穷,不禁怜悯他,于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他庭院中一块厚重的石头。一会儿,石头变化成了金光闪闪的黄金,吕洞宾说:“你想要它吗?” 那个人拜了两次回答道:“不想要。”吕洞宾非常高兴,说:“你如果能这样,没有私心,可以传授给你成仙的真道。” 那个人说:“不是这样的,我想要你的那根手指头。” 吕洞宾忽然消失了。

【汉语文字】东山再起【汉语拼音】dōng shān zài qǐ【词语解释】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成语性质】褒义词【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近义词】 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反义词】 风流云散、一去不返、过眼烟云【典故】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汉语文字】东施效颦【拼音】dōng shī xiào pín【释义】效:效仿;颦:同矉,皱眉头。东施:越国的丑女。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近义词】邯郸学步、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亦步亦趋、如法炮制(含褒义)【反义词】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自我作古、择善而从【典故】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稍用淡妆,身着衣服朴素,但是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她实在太美了,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着她。乡下有一个丑女人,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可用扭捏作态一词形容。结果,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和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

【汉语文字】大义灭亲 【拼音】dà yì miâ qīn【释义】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为维护正义而不惜牺牲亲属间的私情。【近义词】大公无私、不徇私情 【反义词】徇情枉法、徇私舞弊【典故】春

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曾经劝谏卫庄公,希望教育好庄公之子州吁。庄公死,卫桓公即位,州吁与石碏之子石厚密谋杀害桓公篡位,为确保王位坐稳,派石厚去请教石碏。石碏恨儿子大逆不道,设计让陈国陈桓公除掉了州吁与石厚。

【汉语文字】乘兴而来 【拼音】chãng xìng ãr lái 【释义】乘兴:乘一时的高兴。兴冲冲地来到 “乘兴而来”这则成语的乘兴失趁一时的高兴。趁着兴趣浓厚的时候到来。比喻高高兴兴地到来。【近义词】败兴而归【典故】王徽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儿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虽说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在山阴(今绍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倒也落得个自由自在。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接连下了几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处盛开着晶莹耀眼的花朵,洁白可爱。王徽之推开窗户,见到四周白雪皑皑,真是美极了,顿时兴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细酌起来。他喝喝酒,观观景,吟吟诗,高兴得手舞足蹈。忽然,他觉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声,那就更动人了。由此,他想起了那个会弹琴作画的朋友戴逵。“嘿,我何不马上去见他呢?”于是,王徽之马上叫仆人备船挥桨,连夜前往。也不考虑自己在山阴而戴逵在剡溪,两地有相当的距离。月光照泻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儿轻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银装。王徽之观赏着如此秀丽的夜色,如同进入了仙境一般。“快!快!把船儿再撑得快点!”王徽之催促着仆人,恨不能早点见到戴逵,共赏美景。船儿整整行驶了一夜,拂晓时,终于到了剡溪。可王徽之却突然要仆人撑船回去。仆人莫名其妙,诧异地问他为什么不上岸去见戴逵。他淡淡地一笑,说:“我本来是一时兴起才来的。如今兴致没有了,当然应该回去,何必一定要见着戴逵呢?”

【汉语文字】功亏一篑 【拼音】gōng kuī yī kuì【解释】亏:亏欠。篑:盛土的筐子。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近义】功败垂成、前功尽弃【反义】大功告成、善始善终【典故】古时,有一个人要筑一座九仞(八尺=一仞)高的山。他堆了一年又一年,不论严寒酷暑,废寝忘食地从远处挖土,再挑土,再堆到山包上,终于有一天,他就要完工了。这一天也如往常一样,鸡刚叫就起床开工,一筐又一筐,眼看着山就要9仞高了,只差一筐土的工夫。但他一摸肚子咕咕叫,天又下起雪来,认为只有一筐土,就回家去了。此后,他总认为只有一筐土而偷懒,所以这一筐土至死他也没堆上,终究这座只差一筐土的九仞高的山还是没有堆成(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第五篇:生态与人类文明名词释义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生态是一种关系;生态是一种竞争、共存、再生的生存发展关系;生态是一种最求人类环境不断进化和完善的过程。

尺度

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或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或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系统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分)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组分)、结构、功能。

环境

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具有主体特征,同时有尺度和系统的特征。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均起源于自然环境(物质),生命的进化过程和生活史过程需要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生命依赖于环境;环境构成生命系统的基础。人类需求的所有食物来自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人类需求的一切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存所需求的环境依赖自然生态系统良性运转

文明与文化

文明广义地泛指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一切先进成果,以及这些成就代表着的社会的进步状态。

如,城市化、工业化、先进的科学技术、高度的职业分化、完善的政治法律制度、良好的社会风尚、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等。包括精神方面的先进成就,也包括物质技术方面的先进成就,即包括“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广义的文化定义指称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和主体自身的一切活动和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它包括风俗习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认知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等等。

文明一般是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成果(积极的和消极的),具有城市、宗教、政治和军事、依赖经济活动的社会结构、文字记载、艺术和科技等基本特征。

文化产生于人地关系,蕴涵着人地关系,表现着人地关系,影响着人地关系,受制于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根源、途径)。

史前文明时期特点

人类适应自然、依赖自然、畏惧自然,白然主宰着人类,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 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农业文明时期特点

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已有了科学的萌芽; 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如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冶炼和制陶消耗大量木材;农田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

简单和脆弱等。

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人类对自然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一切社会活动被导向利益、效益最大化,以自我为中心,首先是工业社会燃烧大量化石能源,成为大气、水等环境污染与土地生态破坏的源头。其次,是工业制成品原料、主要是矿产资源,伴随着采矿量的直线上升,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再者,是环境污染的加剧还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

生境选择

某一动物个体或群体为了某一生存目的(觅食、迁移、繁殖等),在可利用的生境之中选择某一相对适宜生境的过程。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指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形态特征的生理特性的生物类群。同一个钟的各个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而且彼此交配可以产生后代。种是生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产物。可以通过形态学特征、地理学特征和遗传学特征进行划分。

人(种)

人是动物界的一个物种,人与其它物种间存在着一定的演化关系。

人种是根据能遗传的体质形态特征(肤色、发色、眼色、身体高矮、四肢比列、血型等)划分出来的地域性的人群。

人是现存人科中唯一物种,由如干相当于亚种的族(race)组成的复合种。

人类的两个基本属性: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包括:生境的选择、食物和能量的需求、群体生活等生物学属性;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包括:文化、科学与技术、宗教、政治、军事、经济等文明特征。

环境负荷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

包括:①自然资源供给指标(水、土地、生物资源等);②社会条件支持指标,③环境污染承受力指标(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转化能力及绿化状况等)。

适应辐射

亲缘相同或相近的一类生物因适应多种不同的生境条件而分化成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各不相同的种,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即是适应辐射。

人类起源的几个阶段

(1)南方古猿阶段: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100万年到420多万年前之间。

最早化石为南非汤恩石矿的汤恩幼儿(Taung Child)(250万年前)。根据对化石解剖特征的研究,区别于猿类,南方古猿最为重要的特征是能够两足直立行走。

(2)能人阶段:能人生存的年代在175万~200万年之间,能人能以石块为材料制造工具(石器),以后逐渐演化成直立人。

(3)直立人阶段: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约为170万年前到20余万年前。至今为止,直立人化石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均有发现。采集和狩猎的生活。

(4)智人阶段:包括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阿伦法则

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贝格曼法则

内温动物在冷的气候地区,身体趋向于大;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身体趋向于小。

旗舰种

旗舰种指正在不断减小的种群规模并处于濒危、灭绝状态的物种;这些物种常只分布于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中,并成为这些特殊生态系统存在的标志。旗舰种主要用来引起公众对其保护行动的关注,从而通过保护旗舰种来保护其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旗舰种是一个国家的特有种,那么它就会给公众以深刻的印象。

乡土物种

原产于某一地区或通过长期引种、栽培已非常适应该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生长良好、可正常繁殖的生物。

外来物种

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区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在某一区域。具有侵入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等特点。

全球变化

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造成的全球性的环境变化。广义的全球变化包括温室气体释放及其产生的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狭义的全球变化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在年际间缓慢上升的现象,即全球变暖现象。

温室气体

对长波辐射有强烈吸收作用的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水蒸、氟氯化碳和臭氧都是潜在的温室气体。

土地利用

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

是一个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土地覆盖

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低碳经济

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京都协议书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根据协议,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国际环境保护合作必须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在率先采取有关环保措施的同时,为国际合作做出更多切实的贡献。

主要应表现在两个方面:向发展中国家额外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参加国际环保合作,或补偿相关经济损失;以优惠的非商业性的条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污染所需的先进技术。

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生态系统

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命亚系统和非生命亚系统等,其中生命亚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命亚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

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营养关系而发生的某种直接或间接联系。

生态平衡

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生命部分和非生命部分)、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在不间断地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

生态危机

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但这种调节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在外界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发生生态危机。

地球系统——盖亚(Gaia)假说

岩石、空气、海洋和所有的生命构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系统。地球上物种的进化与其物理和化学环境的进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地球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是一个能进行自我调节的负反馈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地球母亲的后代,人类不是地球的主人。环境问题是涉及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

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沙化

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遭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湿地

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的道德观念

一般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经济和义务等;第二层次包括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经济和义务等;第三层次包括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人和土地的关系不仅要考虑到经济,也应考虑到人对土地(自然)的义务和责任。

城市

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机能。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代表,彰显时代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焦点。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

城市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大系统。

大都市圈形成的基本条件和标准:

①(较大的)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

②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地区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③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且联系密切;城市与乡村差异不明显;

④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上;

⑤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城市化

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更重要的,它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劳动与生活方式的转化。城市化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类也带来诸多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

利他行为

是指动物以降低自身的适合度为代价,提高其他个体适合度的行为。个体之问的亲缘关系越近,彼此之问的利他倾向就越强。

领域

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婚配制度

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包括异性间相互识别,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要是食物在营巢地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生物多样性

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其中,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各种各样的生物类型和种类;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生境片段化

指生物生存的面积较大而连续的栖息(生境)地由于某种原因不但面积缩小、而且被分割为两个或更多片段的过程。

生物多样性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物资源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组成成分的内在价值,包括在生态、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等领域的价值,而且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价值。

其它:

1谈谈电影阿凡达中的生态伦理观点。

2如何理解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比较人类几个文明阶段对环境的影响。(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

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

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4谈谈你对生命生殖过程中伦理的认识。(可分不同生殖方式讲,有性无性等)5“人类中心主义”是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你认为如何

下载专项规划与专业规划的释义与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项规划与专业规划的释义与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与职业分析报告

    专业与职业分析报告 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基本介绍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煤转化、天然气转化、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建设规划一、专业现有的基本条件 (一)历史沿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的前身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专科),成立于2000年,2010年升格为本科专业,现设有软......

    职业生涯与规划,汉语言文学专业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学院: 文法学院 年级:11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姓名: 赵峰 学号:110109030042 前言: 都说“成功的人生是规划的人生”,踏入大学的校门,我们就再也不能让我们的......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规划(范文)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规划一、动漫专业开设的背景 我国动漫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用人单位急需大量的动漫设计专业人才,为此,我校在艺术专业的办学基础上,开设了动漫设计与制作专......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规划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规划 1.专业现状分析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1978年由建校初期的基本有机合成和无机化工等专业整合而成,是学校核心本科专业之一。该专业自成立之日......

    主持与播音专业建设规划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主持与播音专业建设规划 一、主持与播音专业建设目标 遵循专业建设基本规律,结合山西文化传媒和演艺文化发展需求,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师资结构,加大硬件投入,不断......

    合同风险分析与经营管理规划

    合同风险分析与经营管理规划 一、通用条款25.2条:“甲方及总承包商供应的材料设备,乙方领料时应派人参加清点,并由乙方妥善保管。因乙方原因发生丢失或损坏,由乙方负责赔偿。”......

    《培训需求分析与年度培训规划》考试题A

    《培训需求分析与年度培训规划》 测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 1双环学习关注的是:B A 方法 B价值观 C 能力 D 效率 2要通过培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要提高每个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