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陈惠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近年来,江苏省如皋市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选准发展路径,强化工作措施,做足“六化”文章,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初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探索出一条具有如皋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一、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大力推动农村规划全覆盖,加快推进规划一体化进程
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是解决“农村发展仍然滞后”矛盾的现实路径,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规划,才能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
突出规划的系统性。坚持以长远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和开阔的视野指导城乡规划设计,加快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形成以城乡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三次产业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全面实现了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城乡控制性详规、镇村体系建设规划、产业体系规划、交通、电力、通信、水务、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绿化、旅游规划等专业规划全覆盖。
坚持规划的科学性。注意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引导城乡建设走布局集中、城镇集聚、用地集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认真研究和掌握如皋城乡的功能分区、产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人口规模、资源承载、产业发展、交通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和安排,使规划既能体现如皋的人文历史、自然禀赋特色,又体现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使“长江明珠、长绿宝土、长寿古邑”的独特魅力持续放大。
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牢固确立“规划就是城市宪法”理念,严格城乡规划的制定、审批和修编管理,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组织机构与工作制度,加强城乡规划实施部门的协调,强化城乡规划的社会监督,把城乡规划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坚持以“三大合作”为载体,大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进程
产业发展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与重点,只有加速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使产业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渗透融合,相互促进。如皋坚持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为载体,以“三资”投入为抓手,重点突破传统农业、特色产业、设施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社区股份合作社分别达390家、315家、43家,总量列南通第一、全省前茅。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紧紧围绕“高效农业面积、生猪规模养殖、家禽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58%、62%、96%”的目标,加快发展花木盆景、瓜果蔬菜、栽桑养蚕、优质畜禽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规模健康生态养殖。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推动高效主导产业规模扩张,建设花木、湖桑、优质稻米和畜禽四大“十亿产业”板块,高效农业规模化走到了江苏前列。
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商品化。以稻米合作社和协会为龙头,做到品种、技术、质量、管理和销售“五个统一”,着力提高水稻和特色小杂粮的商品率,目前稻麦合作带动面积30万亩,特色小杂粮商品率达80%。
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园区化。创新设施农业合作经营模式,促进设施农业基地与学校、企业、大超市及大市场对接,实现设施农业快速扩张。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依托,全面建立镇村土地流转中心和服务站,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推动设施农业园区发展。
大力推进品牌农业外向化。充分放大“苏•皋长寿”品牌效应,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吸引“三资”投入项目农业,累计建成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2008年农产品创汇列全省县(市)第一。
三、坚持以全民创业为平台,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快推进创业就业一体化进程
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安国之策,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如皋进一步优化创业就业的扶持机制和服务环境,大力构筑培训、创业、转移三大平台,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不断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
积极构筑新型农民培训平台。率先在全省实施“镇镇通”网络管理制度、农民培训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开展技术型、订单式、整建制、外向化培训,每年开展技术、转移、创业培训分别超过20万人次、2万人次和1万人次。
积极构筑全民创业平台。通过组建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开通民营经济网站,成立市级民营经济项目库、创业担保公司和农民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发展村级特色产业集中区,倾心打造创业平台,引导、推动广大百姓自主创业。深入实施“双强”、“双带”和“千名能人、百亿投入”返乡创业工程,有序开展民营经济升位竞赛活动和“民营经济发展明星村”、“民营工业亿元村”、“小康示范户”、“创业明星”争创活动,把全民创业不断向纵深推进。
积极构筑劳动力转移平台。依托江苏省沿江(如皋)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大力培育、扶持、发展一批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全面健全了市、镇、村三级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围绕区域产业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采取灵活培训教学模式,增强农民就业本领,使劳动力能够多向技术含量高、收入水平高的岗位转移,2008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70%以上。
四、坚持以“三集中”为抓手,大力繁荣壮大农村经济,加快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
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如皋坚定不移地推进“三集中”,以工业化、城镇化为火车头和主动力,以农业现代化
为助推器,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经济发展联动机制。
以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化。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规划建设了以三大开发开放主体功能区为龙头,其他镇级产业集中区为基础的产业集中发展体系,三次产业集聚呈现出协调并进、各具特色的良好格局,有力地推动了三次产业集聚,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民市民化。加大招商建镇、招商建区力度,全面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进程,城市化水平年递增4个百分点。不断完善和提升城镇规划,高效突破招商建镇,加快镇区拆迁改造。加快推进城镇工业集中区、农民集居功能区、综合服务区的基础建设和功能配套建设,镇(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入运行。
以农民集居区建设推动居住社区化。精心编制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将全市所有村(社区)规划为453个新型农民社区,全市建成农民集居房45814户、入住35954户,其中多层70多幢、百户以上社区110个,极大地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积极实施“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农村承包地换社保”及相关配套政策,鼓励建设多层和高层农民集居房,激励农民进城进镇居住。扎实推动土地复垦整理,先后整理土地近两万亩。
五、坚持以生态市创建为统领,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进程
如皋始终坚持把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健康、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城乡人居环境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努力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人民。
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以“六清一绿”为重点,推进农村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农村环境洁净化,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按照“底清、面洁、流畅、坡绿、岸净” 标准要求,推进河道疏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促进林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大力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
着力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以江苏第一的日处理能力15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运为契机,全面建成 “户集中、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置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建立起垃圾收集、绿化、河道、道路和公墓管理五位一体的农村环境综合管护机制。
三级联动开展城乡创建。以国家生态市创建为总抓手,全面发动市镇村三级积极投入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优美镇、卫生镇村、生态村创建活动,继续加大城乡绿化、污水处理、河道疏浚、生态修复、环境安全等重点工程推进力度,加快推动城镇执法、环卫保洁、园林绿化、道路养护等城市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
六、坚持以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大力推进成果普惠于民,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
城乡一体化机制基本建立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皋逐年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结合城乡空间和人口分布,通盘考虑和统筹配置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资源,坚持既重视规模和数量、又讲求质量和档次,既满足当前现实需要、又考虑将来发展趋势,既防止应建未建、又杜绝重复建设。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为关键,迅速提升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3.9亿元,全市同时具备机械耕作和排灌条件的农田占可耕地的95%以上;日供水60万吨的区域供水一期工程已于去年底正式通水,水质关键指标在江苏继昆山之后第二家达国际标准;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水平全省领先;镇级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全覆盖,居江苏全省前列。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城市优质社会事业资源延伸农村,大力兴建标准高、设施全、管理好、收费低、服务优的教育、医疗、文体设施,使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尽快提升,农村居民的疾病防控和卫生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农民的业余文体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全面构建公共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城乡社保扩面工程,全力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保障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保体系,努力做到“能保则保、应保尽保”。在江苏率先实行“五保合一”;在苏中率先实施农村养老保险补贴政策,目前农保参保率达98%以上;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规模企业用工必保,失地农民即征即保;大力推进“爱心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党员干部与贫困户“一帮三”结对帮扶工程,镇镇村村建立“爱心超市”,扶贫攻坚工作连续三年获省先进,年内将全面消除贫困。(作者系南通市副市长、如皋市委书记)
联系地址:江苏省如皋市海洋南路行政中心
第二篇: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模版)
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2007-12-25 23:27:4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2)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通过学习新农村建设的资料文件,赴遵义地区参观考察,深入拟定的试点村调查研究和县级干部研讨班的系统学习,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个关系问题
(一)重大与具体的关系。温总理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是关系到实文章来源于第1文秘网本资料权属第1文秘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第1文秘网更多资料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政治上、战略上、稳定上等方面充分说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不仅仅是三农本身问题,是全国、全社会政权问题。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事业、党建等诸多方面,但最具体、最迫切的任务是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最长久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建设新农村同农民的关系最密切、利益最直接。所以,我们加快建设新农村,意义重大,同时又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直接、具体。
(二)长远与紧迫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城乡互动、协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不能一蹴而就。胡锦涛同志指出,“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要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当前,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体制尚未建立。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因此,建设新农村又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绝不能等待观望。包头市工业城市变化非常大,但农村、农业发展滞后,构建和谐社会,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务必要求主动抓紧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主体,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单依靠投资是不够的,必须激发广大农民的自主创业潜能,引导农民经过投工投劳等形式,辛勤劳动,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
各级政府是主导。主要经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增加投入、典型示范、地区部门帮扶等形式,动员和组织农民建设
新农村,但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从以往经验和教训来看,完全靠政府包办可能会出问题。
(四)点与面的关系。当前,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是抓试点建设。根据基础条件、农民愿望等因素,选择新农村本文来源于第1文秘网本资料权属第1文秘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第1文秘网更多资料建设试点。通过不断总结新农村建设的试点经验,推进面上工作。同时,在面上,涉及国家政策和关系农村方面的工作要整体推进。如,农业方面的“三补一免”、教育方面的“两免一补”、卫生方面的村镇卫生院建设、广播电视方面的“村村通”以及交通方面的道路建设等等。所以,加快建设新农村,要坚持试点起步、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五)城市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过去,在不同历史时期,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但是,这次提出有着很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特别强调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全面小康进程;
二是特别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动员全社会参与。目前,我市农村依然处于落后状态,城市工业处于工业化的发展中期,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和能力。所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的任务,更是城市支持农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点在我市具有特别明显的特点和意义。我理解包头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应该是城市支持农村,共建农村美好家园。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方式
(一)开展调查研究。温总理指出:新农村建设不缺认识、不缺口号、缺的是“实招”。“实招”从哪里来?需要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县、乡、村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初步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目前,我局已经组织四个工作小组,分别深入到四个重点农业旗县区进行调研。
(二)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围绕包
头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研究提出包括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重点、建设时限、方法步骤、保障措施和工作机构等内容的具体实施方案,经研究同意后,认真组织实施。目前,我局按照市领导要求,正在研究核实全市新农村建设实施具体方案。
(三)抓紧编制试点规划。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组织力量对试点进行规划编制和审批。做到规划一次编制、项目分年建设、整体逐步完善。在编制试点村村庄规划的同时,兼固生产发展规划,同步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我理解试点规划重点是村庄规划,但应该生产规划,否则是不完整的。
(四)加快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按照整体启动、试点起步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
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三篇: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通过学习新农村建设的资料文件,赴遵义地区参观考察,深入拟定的试点村调查研究和县级干部研讨班的系统学习,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个关系问题
重大与具体的关系。温总理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是关系到实文章来源于大秘书网http://www.xiexiebang.com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政治上、战略上、稳定上等方面充分说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不仅仅是三农本身问题,是全国、全社会政权问题。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事业、党建等诸多方面,但最具体、最迫切的任务是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最长久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建设新农村同农民的关系最密切、利益最直接。所以,我们加快建设新农村,意义重大,同时又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直接、具体。
长远与紧迫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城乡互动、协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不能一蹴而就。胡锦涛同志指出,“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要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当前,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体制尚未建立。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因此,建设新农村又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绝不能等待观望。包头市工业城市变化非常大,但农村、农业发展滞后,构建和谐社会,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务必要求主动抓紧推进新农村建设。
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主体,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单依靠投资是不够的,必须激发广大农民的自主创业潜能,引导农民经过投工投劳等形式,辛勤劳动,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
各级政府是主导。主要经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增加投入、典型示范、地区部门帮扶等形式,动员和组织农民建设新农村,但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从以往经验和教训来看,完全靠政府包办可能会出问题。
点与面的关系。当前,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是抓试点建设。根据基础条件、农民愿望等因素,选择新农村本文来源于大秘书网http://www.xiexiebang.com建设试点。通过不断总结新农村建设的试点经验,推进面上工作。同时,在 面上,涉及国家政策和关系农村方面的工作要整体推进。如,农业方面的“三补一免”、教育方面的“两免一补”、卫生方面的村镇卫生院建设、广播电视方面的“村村通”以及交通方面的道路建设等等。所以,加快建设新农村,要坚持试点起步、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城市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过去,在不同历史时期,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但是,这次提出有着很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特别强调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全面小康进程;二是特别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动员全社会参与。
目前,我市农村依然处于落后状态,城市工业处于工业化的发展中期,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和能力。所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的任务,更是城市支持农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点在我市具有特别明显的特点和意义。我理解包头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应该是城市支持农村,共建农村美好家园。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方式
开展调查研究。温总理指出:新农村建设不缺认识、不缺口号、缺的是“实招”。“实招”从哪里来?需要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县、乡、村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初步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目前,我局已经组织四个工作小组,分别深入到四个重点农 业旗县区进行调研。
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围绕包头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研究提出包括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重点、建设时限、方法步骤、保障措施和工作机构等内容的具体实施方案,经研究同意后,认真组织实施。目前,我局按照市领导要求,正在研究核实全市新农村建设实施具体方案。
抓紧编制试点规划。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组织力量对试点进行规划编制和审批。做到规划一次编制、项目分年建设、整体逐步完善。在编制试点村村庄规划的同时,兼固生产发展规划,同步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我理解试点规划重点是村庄规划,但应该生产规划,否则是不完整的。
加快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按照整体启动、试点起步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试点选择、试点模式、试点规划、建设重点、部门帮扶、资金投入、思想发动等具体意见。市委、市政府拟定选择1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目前,我局正在开展选择试点等有关工作。初步想法:试点选择上,要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群众有着强烈愿望的村;试点模式上,推进建设示范村和整治村;建设内容上,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等。
建立有效工作机制。一是明确市、县两级的职责。市级负责指导、督促、协调等,县级重点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实行城区和农业旗县区的结对共建。一个城区和一个农业旗县 区通过结对的形式,形成协同共建。三是市直有关部门、单位、企业等,对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进行帮扶。四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实行目标管理。
三、关于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的问题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20个字,5个方面。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党建等各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完整体系,必须全面把握,协调推进。但首要的任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生产,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它方面都无从谈起。建设新农村绝不等于建新村。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一是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借鉴现代工业组织形式,推进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借鉴工业融资方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农业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借鉴工业质量标准理念,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借鉴工业市场营销理念,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营销。通过以上四个借鉴,加快谋划和推进现代农业。二是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引导农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对现有龙头企业,要加大扶持、服务力度;对在建的龙头企业,要搞好全方位服务,争取尽快投产达效;对拟建的龙头企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从多层次、多形 式、多领域,发展各级、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抓紧成立包头市肉羊、饲草和渔业等协会。关于草业协会,计划在下星期召开成立大会。三是加快发展乳、肉、薯、菜等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实施奶牛和肉羊富民工程、种植业节本增效工程等。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等。四是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加紧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重点是要组织实施主体培训,提高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推进农牧业机械化,推行集约化生产、规范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
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
在最近召开的市委九届九次全委会议和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一五”时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到XX年达到1万元。今年确保5300元,力争5500元。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生产增收。围绕乳、肉、薯、菜四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奶牛、肉羊产业,实施种植业节本增效工程等。二是政策增收。认真落实农业方面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教育方面的“两免一补”以及医疗卫生、社保等相关政策。三是减负增收。工作重点是由减负监管转移到收益性和社会负担的监督 上来,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订报“限额制”和涉农案件“责任追究制”等。节约的也等于增收。四是转移增收。按照全市城镇化和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性培训为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和旗县区,抓住包头市“城中村”改造和煤化工等项目的建设机遇。协调和组织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引导具有一技之长的农牧民转入城市或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实现就地转移。五是扶贫增收。通过实施各种扶贫项目,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农牧民增收。
第四篇: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通过学习新农村建设的资料文件,赴遵义地区参观考察,深入拟定的试点村调查研究和县级干部研讨班的系统学习,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个关系问题
(一)重大与具体的关系。温总理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是为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是关系到实文章来源于xiexiebang.com
本资料权属xiexiebang.com,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xiexiebang.com更多资料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政治上、战略上、稳定上等方面充分说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不仅仅是三农本身问题,是全国、全社会政权问题。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事业、党建等诸多方面,但最具体、最迫切的任务是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最长久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建设新农村同农民的关系最密切、利益最直接。所以,我们加快建设新农村,意义重大,同时又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直接、具体。
(二)长远与紧迫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城乡互动、协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不能一蹴而就。胡锦涛同志指出,“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要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当前,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体制尚未建立。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因此,建设新农村又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绝不能等待观望。包头市工业城市变化非常大,但农村、农业发展滞后,构建和谐社会,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务必要求主动抓紧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主体,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单依靠投资是不够的,必须激发广大农民的自主创业潜能,引导农民经过投工投劳等形式,辛勤劳动,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
各级政府是主导。主要经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增加投入、典型示范、地区部门帮扶等形式,动员和组织农民建设新农村,但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从以往经验和教训来看,完全靠政府包办可能会出问题。
(四)点与面的关系。当前,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是抓试点建设。根据基础条件、农民愿望等因素,选择新农村本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本资料权属xiexiebang.com,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xiexiebang.com更多资料建设试点。通过不断总结新农村建设的试点经验,推进面上工作。同时,在面上,涉及国家政策和关系农村方面的工作要整体推进。如,农业方面的“三补一免”、教育方面的“两免一补”、卫生方面的村镇卫生院建设、广播电视方面的“村村通”以及交通方面的道路建设等等。所以,加快建设新农村,要坚持试点起步、点面结合、整体推进。
(五)城市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过去,在不同历史时期,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但是,这次提出有着很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特别强调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全面小康进程;二是特别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动员全社会参与。
目前,我市农村依然处于落后状态,城市工业处于工业化的发展中期,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和能力。所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的任务,更是城市支持农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点在我市具有特别明显的特点和意义。我理解包头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主要应该是城市支持农村,共建农村美好家园。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方式
(一)开展调查研究。温总理指出:新农村建设不缺认识、不缺口号、缺的是“实招”。“实招”从哪里来?需要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县、乡、村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初步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目前,我局已经组织四个工作小组,分别深入到四个重点农业旗县区进行调研。
(二)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围绕包头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研究提出包括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重点、建设时限、方法步骤、保障措施和工作机构等内容的具体实施方案,经研究同意后,认真组织实施。目前,我局按照市领导要求,正在研究核实全市新农村建设实施具体方案。
(三)抓紧编制试点规划。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组织力量对试点进行规划编制和审批。做到规划一次编制、项目分年建设、整体逐步完善。在编制试点村村庄规划的同时,兼固生产发展规划,同步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我理解试点规划重点是村庄规划,但应该生产规划,否则是不完整的。
(四)加快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按照整体启动、试点起步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试
点选择、试点模式、试点规划、建设重点、部门帮扶、资金投入、思想发动等具体意见。市委、市政府拟定选择100个行政村(主村)进行试点,目前,我局正在开展选择试点等有关工作。初步想法:试点选择上,要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群众有着强烈愿望的村;试点模式上,推进建设示范村和整治村;建设内容上,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等。
(五)建
立有效工作机制。一是明确市、县两级的职责。市级负责指导、督促、协调等,县级重点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实行城区和农业旗县区的结对共建。一个城区和一个农业旗县区通过结对的形式,形成协同共建。三是市直有关部门、单位、企业等,对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进行帮扶。四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实行目标管理。
三、关于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的问题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20个字,5个方面。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党建等各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完整体系,必须全面把握,协调推进。但首要的任务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生产,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它方面都无从谈起。建设新农村绝不等于建新村。
(一)全力推进现代农业。一是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借鉴现代工业组织形式,推进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借鉴工业融资方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农业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借鉴工业质量标准理念,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借鉴工业市场营销理念,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营销。通过以上四个借鉴,加快谋划和推进现代农业。二是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引导农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对现有龙头企业,要加大扶持、服务力度;对在建的龙头企业,要搞好全方位服务,争取尽快投产达效;对拟建的龙头企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从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发展各级、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抓紧成立包头市肉羊、饲草和渔业等协会。关于草业协会,计划在下星期召开成立大会。三是加快发展乳、肉、薯、菜等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实施奶牛和肉羊富民工程、种植业节本增效工程等。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等。四是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加紧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转变农牧业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重点是要组织实施主体培训,提高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推进农牧业机械化,推行集约化生产、规范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扩大农牧民增收渠道
在最近召开的市委九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全市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一五”时期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到2010年达到1万元。今年确保5300元,力争5500元。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生产增收。围绕乳、肉、薯、菜四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奶牛、肉羊产业,实施种植业节本增效工程等。二是政策增收。认真落实农业方面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教育方面的“两免一补”以及医疗卫生、社保等相关政策。三是减负增收。工作重点是由减负监管转移到收益性和社会负担的监督上来,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订报“限额制”和涉农案件“责任追究制”等。节约的也等于增收。四是转移增收。按照全市城镇化和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性培训为重点,会同有关部门和旗县区,抓住包头市“城中村”改造和煤化工等项目的建设机遇。协调和组织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引导具有一技之长的农牧民转入城市或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实现就地转移。五是扶贫增收。通过实施各种扶贫项目,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农牧民增收。
第五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章贡区实际,就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初步探讨。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自1995年中宣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以来,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的文化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上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层面上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后者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立足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局部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沉渣泛起,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首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引导农民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第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形成“文明乡风”。
“村容整洁”是农村的外表,“乡风文明”是农村的灵魂,两者都是农村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坚决遏止封建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反动邪教渗透的现象,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要求,是新时期践行“乡风文明”的基本准则。章贡区在全区各镇村的“社情民意点评栏”中专门开辟“道德评议窗”,制作“八荣八耻”宣传牌、宣传单、宣传画,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和开展以“一个评议窗、一块指示牌、一个美德袋、一张新课表、一本美德贴、一本美德册、一张格言卡、一张宣传画、一本童谣集、一面美德墙”为内容的“美德十个一”活动,把总书记的要求贯彻到农村,努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并引导农民提高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章贡区利用农村“临时法庭”、“模拟法庭”、“道德法庭”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同时积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群众文化。章贡区各村充分利用戏台、祠堂、学校、广场等阵地搭建起“邻里大家乐”风采展示活动平台,做到“五有、四化、一互动”:即“有一个舞台、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团体、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展示;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品化、参与平民化;台上台下互动”,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二、大力创新创建载体,丰富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农户这个细胞,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抓住村这个关键,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抓住小城镇这个龙头,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抓住连片创建这个纽带,在整体提高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一是注重发展新型文化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远程教育的不断延伸,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政治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章贡区抓住契机,注重培养民间艺人,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造册,组织引导、农民自发组建了唢呐、二胡、舞龙、腰鼓等演出团体,开展经常性的演出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省、市文明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全面启动“文明帮建”活动,帮助34个自然村建设宣传文化活动室,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群众文化氛围。二是注重培植地方特色文化。农村文化的生命在于特色。近几年,章贡区在巩固和发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民间文化,每年举办一次全区农民文化艺术节,在农民文化艺术节上通过举办“沃土欢歌”文艺演出大赛、“新村新貌”书画摄影展、“好戏下乡”专业剧团巡演、“精品回放”电影村组巡映以及“喜运丰收粮”、“喜运丰收果”、“喜夺胜利果”等农民趣味竞技比赛,从多个层面立体展现全区农村农民的文化特色,给农民朋友打造内容丰富的精美文化大餐。各镇村也纷纷结合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气息,培植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编自导,经常深入各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三、注重创新工作形式。章贡区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创新工作形式,在农村文明创建中实现了四个“变”。一是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三字歌”、“三句半”、民谣、鼓词说唱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了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二是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三是变“被动听”为“主动答”。改变过去“干部在台上宣讲,群众被动接受”的形式,把要让农民知道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通过举办知识抢答赛,或者在文艺演出中穿插有奖问答,让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四是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坐不住、听不懂、学不进”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道德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因此,在工作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完备的制度保证文明创建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及时总结文明创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章贡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是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依靠群众自治组织,发挥“五老”作用,积极探索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评比监督机制。按照《新农村建设公约》和《村民文明卫生公约》等自治章程,在农户中广泛开展“卫生光荣户”、“十佳和谐村庄"、“十佳文明信用农户”、“十佳文明信用村”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使创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规范村民日常行为,转变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三是建立健全群众性文明创建和自我教育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在全区组织开展以“良好风尚到户、思想教育引导到户、知识信息赠送到户、检查评比到户”等“四到户”和每个村“组建一个倡导新风理事会、演出一台新农村建设专题的文艺节目、每季办好一件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培育宣传好一个典型、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志愿者义务劳动、各镇编写一批村规民约或三字歌、三句半、快板词”等“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4+6”文明创建活动,把突击整治与经常性管理有机结合,有效防止了“集中整治一阵风,长效管理一场空”现象的发生。同时积极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了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队,长期开展公益活动,形成“村落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