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市畜牧局文件
青岛市畜牧局文件
青牧办发[2007]63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开展第二批奥帆赛食品备案基地遴选工作的通知
各市、区畜牧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确保奥帆赛食品供应安全,按照青岛奥帆委的工作部署,根据《青岛奥帆赛食品备案基地和供应企业遴选工作方案》规定,青岛市畜牧局将组织开展第二批奥帆赛农产品(畜禽类)食品备案基地的备案认证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备案认证种类:肉鸡、蛋鸡、肉牛、奶牛、生猪、肉
羊、肉兔等。
二、申请程序:各申请企业到所在市区的畜牧主管部门领
取《奥帆赛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表》,填好后连同其它申请材料于2007年7月15日前送达所在市区的畜牧主管部门。
三、备案初选:各市区畜牧主管部门组织人员于7月20日
前对辖区内申请企业进行初选,并将初选合格企业名单报青岛
市畜牧局防疫处。
四、备案认证:青岛市畜牧局将组织专家于7月23日开始对各申请备案企业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对养殖场进行现场检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备案认证。
各市区畜牧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按时做好初选及材料上报工作。奥帆赛农产品备案认证实行属地管理,各市区畜牧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的备案企业养殖场进行日常监管。要按照《关于加强奥帆赛食品备案养殖基地监管的通知》(青牧办发
[2006]78号)文件的要求,确保备案企业不出食品安全隐患。青岛市畜牧局将对备案企业的养殖场实行动态管理,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对抽查不合格的备案企业取消备案。
联系人:王焘电话:85065216***
电子邮箱:wangtao1178189@163.com
附件:
1、青岛市奥帆赛畜禽备案养殖企业认证标准
2、申请奥帆赛食品备案企业所需材料
3、奥帆赛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表
二○○七年七月六日
附件一
青岛市奥帆赛畜禽备案养殖企业认证标准
一、申请备案企业应具有完全受该企业自控、符合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的养殖场。
二、备案养殖场家禽一批存养量不低于5万只,牛不低于200头、羊不低于500头,生猪不低于1000头,肉兔不低于2000只。养殖场周围设有有效隔离设施,确保防鼠防鸟。
三、备案养殖场具有符合法律规定(《畜牧法》第四十一条)的养殖档案和健全的饲养管理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制度、饲料及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
四、备案养殖场须有以场长(经理)负责的动物卫生防疫小组。具有健全的、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动物卫生防疫制度(包括日常卫生管理制度、疫病防治制度、用药管理制度、消毒制度等)。
五、养殖场内设置饲料加工及存放区、饲养区、兽医室、病死畜禽隔离处理区、粪便处理区等合理分区,防止交叉污染。
六、养殖场周围一千米以内无其他畜禽养殖场、医院、畜禽交易市场、屠宰场、化工厂、垃圾处理厂以及污水排放管道等污染源。
七、养殖场需至少配备一名具备助理畜牧兽医师以上职称的兽医技术人员,或者取得畜牧兽医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并接受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培训和考核。
八、养殖场的各车辆出入口设置与门同宽、长3-5米、深10-15厘米的车辆消毒池及喷雾消毒设施。
九、养殖场区出入口设有消毒室及消毒设施,人行通道、畜禽舍门口设有消毒池或消毒垫。
十、兽医室内药物放置规范(改为储存符合规定),记录详细,配备有必要的畜禽解剖诊疗设施。
十一、养殖场内无禁用药品和未经国家批准的药品,所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不含违禁药物成分。(剧毒药品、杀虫、灭鼠药物单独房间存放,并专人看管。)
十二、养殖场内运料通道和粪便通道分布合理,不互相交叉污染。
十三、养殖场所有工作人员均应着装整洁,身体健康,每年定期体检一次,无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人畜共患病。
十四、养殖场内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并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对水源进行一至两次监测。
十五、具有与生产相配套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粪便处理设施及污水排放设施。
十六、养殖场内不交叉饲养其他动物。
备注:获得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的优秀企业,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兽医规范(GVP)、良好生产规范(GMP)、良好卫生规范(GHP)等质量控制技术,通过HACCP、ISO、出口认证等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质量认证的生产基地和企业,可优先考虑,上述企业应当提供六个月以上的运行记录以证明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附件二
申请备案企业所需填写及准备材料
1、填写《奥帆赛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表》一式三份,要求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2、畜牧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养殖场《动物防疫合格证》复印件
3、场区平面图、行政区划位置图
4、饲养管理制度,包括畜禽疫病防控制度、消毒制度、兽药、饲料和添加剂使用管理制度、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以及畜禽出入场制度等。
5、提供通过的认证证书及六个月以上的运行记录以证明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6.专业技术人员的资质证明。
第二篇:青岛市人事局文件
青岛市人事局文件
青人办发„2008‟150号
关于转发山东省人事厅《关于做好2008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各区(市)人事局,市直各单位人事部门,驻青各单位及相关企业:
现将山东省人事厅《关于做好2008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工作的意见》(鲁人发„2008‟51号)文件转发给你们,并将我市今年职称申报评审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申报范围
申报对象须是在我市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与用人单位确立了人事、劳动关系的在职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申报要求
(一)根据省人事厅《关于做好2008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工作的意见》(鲁人发„2008‟51号)文件精神,“各市、各部门(单位)组织事业单位申报推荐时,要认真研究该系列(专业)专业技术岗位需求情况,结合岗位设置情况组织申报。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数已超过按实施岗位设置管理规定应设置的相应岗位数15%的,要从严掌握,一般不再推荐申报”。1
为落实好这项要求,全市各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完成情况,组织好今年各系列职称的申报推荐工作。对现有资格人数超过新设岗位数15%比例的事业单位,不再接收其申报推荐材料。
(二)继续实行个人申报、民主评议推荐、单位审查、主管部门审核的申报推荐办法。单位组织申报推荐时,要按照省人事厅的要求成立7人以上在相应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对申报人的学术、技术水平进行评价,提出推荐名单。单位根据专家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提出的推荐名单,综合考虑申报人员各方面情况后确定推荐人选,经公示无异议推荐上报。专业技术人员当年不得同时申报晋升两个系列(专业)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受组织派遣赴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符合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申报条件的优先申报推荐。
(三)继续落实信息化申报的要求,使用“青岛市职称申报系统”报送申报数据的系列,各单位可从青岛人事政务网“职称专家”栏“相关下载”中下载程序进行安装。
(四)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仍使用2004年省人事厅印制的统一规范表格(有关样式、说明见山东人事信息网http://的“职称评审”栏)。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材料的报送、受理仍按《关于报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有关问题的说明》(鲁人职字„2004‟6号)文件规定办理。市属高校和民办高校向省高级评审委员会呈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材料前,须先经市人事局审核同意。
(五)专业技术人员要实事求是地填写申报材料和提供各种证明材料,并在《山东省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中“任现职后主要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登记(或个人总结)”栏的最后填写如下承诺语:“本人承诺:所提供的个人信息和证明材料真实准确,对
因提供有关信息、证件不实或违反有关规定造成的后果,责任自负”。同时要求各呈报单位审核申报材料的职称工作负责人员要在申报人员承诺语后签字确认。各系列的评委会办事机构对不符合要求的申报材料不得受理。未经主管单位人事部门审核把关的材料,不得呈报。
三、标准条件
(一)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标准条件组织申报推荐和评审。各级评审委员会要认真贯彻公正、公平和综合评价原则,坚持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评审的主要依据,突出业绩,贡献和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基层和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要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和转化生产力的能力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使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优先得到培养和重用。
(二)严格破格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标准条件,对符合《山东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破格申报指导条件(试行)》(鲁人发„2005‟15号)破格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须由受委托承担高级评审委员会日常事务工作的办事机构组织专家进行审核并测试或答辩后,单独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破格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按照青岛市《关于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有关规定的汇总说明》(详见“青岛人事政务网”职称专家栏)和相关系列的要求执行。
(三)职称外语、计算机有关政策严格执行省人事厅《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发„2007‟19号)和《关于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发„2002‟9号)、《关于海外留学回国等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免于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通知》(鲁人发„2006‟7号)文件要求,办理职称外语免试、外语考试成绩放宽和免于计算机考试的人员,应按文件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四)继续完善卫生人机对话、工程面试答辩和教育说课评估为主要特点的社会化评价体系。晋升卫生系列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应参加青岛市统一组织的卫生人机对话考试;晋升工程系列中高级职称,应参加青岛市统一组织的工程专业面试答辩;晋升教育系列中高级职称,应参加青岛市教育局组织的说课评估;否则不能参加下一步的专家评议评审。
(五)对中央驻青单位委托我市评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须由主管单位出具委托代评函,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都应符合我省我市有关政策规定。
(六)为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允许已取得一个系列(专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再申报评审或报考其他相近系列(专业)同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须从事相近专业工作一年以上,并取得符合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要求的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成绩(原资格已有要求并参加考试的,提供已取得的证书)。
四、加强管理
(一)上报《评审工作方案》。各系列中高级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要认真做好申报材料审查、整理、分析汇总工作,拟定本系列《2008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工作方案》,并于评审会议召开前20日报市人事局审定同意后组织实施。
(二)组建评审委员会。严格按照《山东省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组织办法(试行)》(鲁人发„2002‟26号)及有关规定调整组建各级评审委员会。各系列中高级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上报评审委员会调整组建意见时,同时报《青岛市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备选人员情况表》。
(三)实行评前统一审核。各系列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将审核通过的申报材料和评审数据一同报市人事局集中复核,《申报人员汇总表》在报送审核时应加盖单位和主管部门公章。有条件的系列主管部门,可以提前在申报阶段采取与市人事局联合办公形式对当年晋升申报材料集中审核,以提高工作效率。
(四)全面实行网络评审。今年我市各系列中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统一使用“青岛市职称评审系统”。各系列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要及时报送申报材料、评审数据,按照市人事局日程安排集中组织评审。市人事局负责对各系列实行网络化评审的指导和培训工作,评审系统、支持设备等由市人事局统筹安排。
(五)各评审委员会要严格按照《山东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试行)》(鲁人发„2002‟26号)文件规定的程序,认真组织评审。
(六)完善评审结果公示公布制度。各中级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在评审工作完成后,及时将评审工作总结、评委会会议纪要、评审结果鉴证单(附后)、评审通过和未通过人员名单(统一采用《青岛市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人员和未通过人员情况表》报送,表格附后)及其他相关评审会议材料报送市人事局,经审核后组织异议期公示。由各中级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将异议期公示通知和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及时通知呈报部门逐级反馈到申报人员所在单位进行公示,并在办事机构所在部门(单位)的信息网上进行公示,市人事局同时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期满后,各中级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形成异议期公示情况报告,送市人事局核准,公示无异议的行文公布。未经公示的评审结果不得公布,公示期内有异议的要认真调查核实。授权系列高级资格评审结果的备案工作按省人事厅《山东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试行)》(鲁人发„2002‟26号)和《关于报送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有关材料的通知》(鲁人办发„2001‟74号)的规定办理。
(七)认真办理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信访事项。各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要按照《关于规范职称信访举报事项调查核实情况的通知》及有关规定,对信访事项逐级调查核实,提出明确意见,由调查人、有关单位负责人签名后,将《山东省职称信访举报事项调查核实情况表》及有关核实材料上报。
(八)落实监督制度,严格工作纪律。今年的职称评审工作将由市人事局统一安排,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监察局工作人员担任各系列职称评审工作的社会监督员。各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要严格落实各项监督制度和工作纪律,对违反规定程序及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直接责任人及其有关部门(单位)相关责任人员,要按照《关于处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违反政策纪律问题的暂行规定》(鲁人职„1994‟9号)、《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意见》(人事部令第3号)严肃查处。
五、精心组织
(一)根据省人事厅的统一部署,2008年青岛市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工作总的安排是,8—9月组织申报、评议推荐和呈报; 11月15日前完成评审;12月底前完成审核工作。
(二)评审工作结束后,各区(市)人事局和各系列中高级评委会办事机构要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于2009年1月底前报市人事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市人事局将对各中高级评委会及办事机构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不断提高评审质量。
二〇〇八年八月四日
主题词:专业技术评审意见通知
青岛市人事局办公室2008年8月4日印发
第三篇:玉溪市畜牧局文件
附件:
2009玉溪市农业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1 篇
1、烤烟典型缺钾症表现的农艺性状及相关营养元素分析 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杨绍聪 吕艳玲 段永华
二等奖7 篇
1、烤烟气候性斑点病与植株和土壤的营养关系
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杨绍聪张艳军吕艳玲
2、彩色马蹄莲试管苗移栽育苗技术的研究
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张军云 杨向红 李 恒
3、澂江县无公害菜豌豆生产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澂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费 勇李惠芬吴金花
4、华宁县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华宁县农业局罗兆昌
5、一起人畜共患炭疽病的诊治报告
玉溪市畜牧兽医站薛涛杨耀兰吕素珍
6、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玉溪市兽药饲料监督检验所毕朝安刘双玲
7、玉溪市生猪养殖小区建设管理探讨
玉溪市畜牧局周家富周文忠
三等奖37 篇
1、大白菜新品种“秋绿60”推广应用
通海县种子管理站普永泉王兴福罗永刚
2、土壤硫铁元素偏高对玉米自交系生殖生长影响研究 通海县种子管理站普永泉刘广和资菊丽
3、云南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
—1—
通海县种子管理站刘广和普永泉代丽娅
4、玉米杂交结实主要的制约因素及提高杂交结实的技术途径 通海县种子管理站刘广和普永泉陈孝华
5、如何通过种子检验提高玉米制种质量
通海县种子管理站资菊丽蔡成向
6、农业科技推广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玉溪市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总站杨绍聪 吕艳玲 段永华
7、金雀花的茎段培养及试管繁殖
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张军云王文智李 恒
8、小麦新品种“云麦53”的选育
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施立安
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于亚雄
9、玉溪高产环境下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初探
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普双有董 广
10、浅谈澄江县菜豌豆平衡施肥技术
澄江县种子管理站适秀安
澄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施红珍
11、测土配方施肥对作物产量的效应分析
江川县大街镇农技农机工作站袁颖存
12、扑草净对蚕豆田杂草防除试验
江川县大街镇农技农机工作站袁颖存
13、蔬菜大棚漂浮育苗技术
江川县种子管理站毕其六
14、浅析峨山县除虫菊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峨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周美兰
15、澂江县菜豌豆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澂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费勇李惠芬李成春 —2—
16、加强农药管理确保农业安全
新平县植保植检站杜春明李钊
17、烤烟有机肥前移施用对品质和产值的影响
玉溪市土壤肥料工作站金萍杨义三杨绍富
18、名特优南瓜品种易门姜饼瓜
易门县种子站谷长宏罗国祥
易门县农技站法绍荣
19、推广玉米间套大豆技术 防控玉米病害增值增效
易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吴志林马琼芬尤剑英
20、易门县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
易门县植保植检站高朝元 飞光林
易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马琼芬
21、易门县农作物种子市场经营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易门县种子管理站许云祥
22、易门县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调查及综合防治技术易门县植保植检站高朝元 飞光林 许慧仙
23、易门县坝区油菜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
易门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刘贵元
易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陈向东李明芳
24、开发秸秆饲料、发展肉牛生产
玉溪市草山饲料站毕朝安
新平县草山饲料站张继林
25、红塔区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红塔区畜禽改良站谢洪武
红塔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张海鹏 朱丽艳
26、创新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探索畜禽健康养殖之路
红塔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张海鹏
—3—
红塔区畜禽改良站谢洪武
27、加快推进玉溪市牛冻精改良的思考
玉溪市畜禽改良站张谷
28、不同杂交组合育肥猪生长及屠宰性能观察
玉溪市畜禽改良站王红琴张先勤张谷229、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玉溪市农经站刘灿辉 易门县农经局李克秀 澂江县农机化学校卢世凤 易门县农机管理站王云华玉溪市农业信息中心赵艳丽玉溪市农业信息中心杨光荣 玉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王文智 通海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蔡丽萍钱汝林 玉溪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黄莲英 易门县农广校苏正华 30、易门县村组债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31、浅谈拖拉机使用中的节油技术
32、对易门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33、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玉溪农村经济发展
34、玉溪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3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及成效
36、对农广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3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培育新型农民
—4—
第四篇:青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文件
青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文件
青人口发〔2007〕25 号
——————————————————————
市人口计生委
关于印发《青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
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市人口计生局:
现将《青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青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科学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对确保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以下简称《决定》),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青岛市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决定》,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机制和制度创新,增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推进人口与发展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结构,提高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圆满完成既定的人口发展目标,努力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工作目标
“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到2010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控制在809万人左右,现居住地人口控制在940万人左右;合法生育率保持在97%以上;户籍人口年均出生率保持在10.5‰左右,年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4‰左右。
出生性别结构正常。出生婴儿性别比保持在107以内。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到2010年末,合法生育的夫妇孕前优生咨询及优生四项检测率达90%以上;病残儿家庭再生育优生监护率达100%;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5‰左右。
育龄群众普遍享有优质的生殖保健服务。区(市)、镇(街)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形象统一、布局合理、设施标准、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环境温馨、满足群众需求;已婚育龄夫妇免费享有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达98%以上,避孕节育措施有效率达到96%以上;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常见妇科疾病普查率及建档率达到90%以上,其中生殖道感染患者追踪服务率达80%以上。
新的婚育观念和新型生育文化初步形成。深入开展以创建“甜蜜之家”为主题的新农村、新家庭建设活动,人口计生政策法规、科普知识普及率达90%以上;有利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加大对违法生育的处理力度,违法生育处理率达90%以上,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力争达70%以上。群众婚育观念有较大转变,计划生育自治、自主、自觉进程进一步加快。
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逐年稳定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调整财政层级投入结构,逐步提高市、区(市)两级在总投入当中所占的比重,加大计划生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总投入年均增长13%。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综合改革,落实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着重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和载体创新,完善“四三三”人口和计划生育机制体系,依靠机制创新带动工作发展。加大对新机制建设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整合和落实力度,积极探索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调控机制。围绕破解工作难题,确定创新工作的思路措施,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上升到机制上来,提高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水平,健全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局面,并保证规则健全、制度完善、运转顺畅,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
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青岛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贯彻落实现行生育政策的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等措施。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全面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度。坚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确保基层“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坚持鼓励少生与惩罚多生并举,建立和完善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晚婚晚育宣传教育和政策推动,建立健全人口出生信息预警制度,积极发挥信息引导作用,努力减少出生波动,确保 “十一五”人口发展目标圆满完成。进一步加强基层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对镇(街)、村(居)的分类指导,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镇(街)和模范村(居)实行动态管理。认真落实“黄牌警告”、“重点管理”等制度,对工作严重滑坡的镇(街)和单位纳入重点管理,对相关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落实追踪奖惩。继续狠抓薄弱镇(街)、村(居)帮促和特殊人群管理,进一步研究制定帮促措施,建立巡回指导和专项调查制度,确保80%以上的薄弱村(居)改变面貌。加强班子、队伍、阵地、制度建设,巩固和完善经常性工作机制,搞好孕前型管理和服务。及时掌握育龄人群婚、孕、育、节育状况,引导群众及时落实以长效为主的避孕节育措施。充分发挥村级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引导广大群众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努力提高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村级协会合格率达90%以上。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建立上下联动、动态管理、共同提高的创建活动激励机制。到2010年底,全市60%的区(市)达到国家级优质服务县标准;95%的村(居)达到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合格村(居)标准,其中50%的村(居)达到模范村(居)标准。
(三)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
按照国家《“十一五”期间农村基层计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站(室)基础设施标准化、形象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能力。重点加强区(市)、镇(街)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改造、扩建和设备配备工作。合理调整各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现有技术服务用房的布局,改善内部服务环境,统一计划生育服务站(室)建筑外观标识,创造温馨舒适的服务环境,到2008年年底前,区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镇(街)计划生育服务站和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全部完成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在全市建立起形象统一、布局合理、设施标准、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环境温馨、满足群众需求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50%的区(市)服务站和1/3的镇(街)服务站达到国家示范站标准。进一步深化镇(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合理调整各类服务站布局,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方便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认真落实《镇街中心服务站、计划生育咨询指导站、区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分站工作规范》,加强对镇(街)服务站的检查和督导,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加强技术服务队伍职业化建设。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畅通职称晋升与资格认定和执业注册的渠道,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评制度,探索建立计划生育系统技术人员相关专业职称序列和考核评审、职称晋升的有效机制。建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赛活动,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
全面推行优生工程。加强面向群众的宣传、咨询和指导,普及优生优育知识。积极实施优生系列化服务,做好婚前检查、遗传咨询、优生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筛查等工作。自2007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免费为群众提供孕前优生四项筛查,倡导有条件的区(市)免费为群众提供婚前医学检查、孕前孕期补充叶酸及其他微量元素等服务。进一步完善区(市)、镇(街)、村(居)三级优生监测和服务网络,认真做好出生缺陷信息的登记和统计分析工作,广泛开展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公众教育活动,普及健康优生知识,提高全社会特别是育龄妇女积极参与预防出生缺陷的意识。
全面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提高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全面推广和实施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落实生殖健康专项检查制度,将生殖健康专项检查与生殖道感染普查预防有机结合,免费为育龄群众开展生殖健康专项检查和孕环情检测服务,提高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加强对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的指导,继续为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提供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加强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评估。指导育龄群众选择安全、适宜、有效的避孕节育措施,特别是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育龄群众采取长效节育措施,提高避孕节育措施的有效率,保护育龄妇女的身心健康。
(四)完善组织网络,强化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进一步完善城市“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对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制定有效的工作措施,消除工作盲区。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计划生育组织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能力。加强封闭物业小区、零星楼座和拆迁村庄的管理服务工作,在未组建居委会的新建物业小区和零星楼座,采取政府出资聘用计划生育协管员的方式,健全基层管理网络。积极探索利用社区综合服务队开展计划生育“网格化”管理服务,努力实现城市住宅小区和流动人口的无缝隙覆盖和全方位管理。加强单位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落实《青岛市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暂行规定》,全面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经济园区、城市居民住宅小区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计划生育责任制,建立起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长效机制和考核评估体系。
(五)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协调配合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计划生育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使流动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待遇,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在流动人口中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积极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维权活动。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备专(兼)职管理和服务人员。将进城务工人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流入地各级财政预算。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纳入社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体系。强化社区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实现流动人口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和跟踪管理。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区域协作制度和部门合作制度,完善流动人口综合治理机制。加强部门间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综合协调,推进跨区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协作。加强流动人口统计和信息化建设,为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增加对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日常巡检次数,加大日常巡检在考核中所占权重,强化日常监控,努力杜绝管理服务漏洞。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经常性管理与服务工作机制,积极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组建计划生育协会,充分发挥基层协会的作用。
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对流动人口开展“关爱加盟、连锁服务”活动的有关内容和制度,建立加盟单位协作网络和信息交流制度,为流动人口的学习培训、居住、工作、生殖健康等提供系列、真诚、有效的服务,把计划生育管理寓于各项服务之中,给流动人口创造一种温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六)加强依法管理和服务,全面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执法水平
建立与完善“法制完备、普法深入、执法规范、监督有效”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适时修改《青岛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和《青岛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规定》,及时修改或废止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条款和规定。围绕贯彻实施“一法三规一条例”和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加大对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计划生育干部的法制教育和培训,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制定出台人口和计划生育便民维权实施意见,积极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维护和保障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主体合法、权责明确、程序严密、行为规范、制度健全、监督有效的行政执法体系。完善层级监督机制,提高行政监督效能,逐步拓宽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渠道。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村)务公开,完善民主议事会和有奖举报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加大对弄虚作假、违法行政、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业不正之风的整治力度。加大对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的执法力度,实行重点监控、综合治理,将出生婴儿性别比保持在正常范围。
进一步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提高征收金额到位率。依纪依法从严惩处党员、干部违法生育行为。对违法生育造成恶劣影响的,坚决予以公开曝光。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认真落实《人口计生信访工作规范(试行)》,从源头上消除信访隐患。
(七)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进一步加强少生奖励、服务免费、待遇优惠、贫困扶持、困难救助、社会保障“六位一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新的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奖励优惠政策,逐步形成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全面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计划生育基本项目的技术服务免费制度。农村区市在做好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统筹统发的基础上,完成独生子女备用金保险的清退工作,兑现往年欠发的奖励费。协调有关部门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和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以及制定出台其他经济社会改革政策时,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双女户家庭的优先优惠。加大对贫困计划生育家庭的救助力度,研究探索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和独生子女困难家庭生育补助制度,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大力开展生育关怀活动,拓展计划生育公益金筹集渠道,加大救助力度,严格按照资金使用范围、标准和程序实施救助,确保救助的公正性和实效性。
(八)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切实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
进一步完善大宣传、大联合的宣传教育格局,紧紧围绕贯彻中央《决定》,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理论宣传、群众宣传和社会宣传,强化人们的国策意识、责任意识和人口安全意识。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大力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孩女孩一样好、生男生女顺其自然、计划生育丈夫有责等新的婚育观念和社会风尚,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普及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科学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全方位独生子女教育,促进独生子女心、智、育全面发展。大力宣传避孕节育知识、优生优育知识、中老年生殖保健知识和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针对不同人群,满足他们对生殖保健知识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引导人们自觉抵御不良的生活方式,有效阻断性病、艾滋病的重要传播渠道,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加强各级党政干部人口理论教育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的人口理论教学与科研工作。加强与教育部门配合,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人口和计划生育、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的课程。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宣传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在城市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利用各种文化场所和宣传途径,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先进人口文化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活动。
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促进社会男女平等。制定并落实有利于女孩和女孩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营造有利于女孩以及计划生育女儿户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工作环境,大力宣传巾帼建功、女儿成才、女儿养老等典型事例,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努力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制定和完善有关的规定和制度,加强对B超、终止妊娠手术和药物的管理,严肃查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进行选择性别引产、溺弃女婴、虐待妇女的案件,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深入开展以“甜蜜之家”为主题的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青政发﹝2006﹞44号文件中的各项已定政策,充分发挥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的作用,按照“婚育文明、生活宽裕、和谐幸福、求知育才、生殖健康”的标准,开展以“甜蜜之家”为主题的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将人口计生宣传教育、优生服务、奖励优惠、生殖保健、关爱行动送进农家。全市每年命名1000个“甜蜜之家”示范户,100个“甜蜜之家”创建示范村居和100个人口文化示范广场(大院)。
(九)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
适应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发展需要,大力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互联互通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网络平台、政务信息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全面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总体应用水平。进一步完善市、区(市)、镇(街)、村(居)四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加强应用系统建设,完善WIS系统,逐步建成以区(市)为中心节点,各级分工合理、管理有序的WIS系统构架;整合现有数据资源,逐步建立以WIS系统为基础,涵盖主要业务工作的工作指导信息平台,实现规划统计、政策法规、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流动人口等人口计生主要业务信息的信息化,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水平,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各级工作提供信息支撑;建立全国副省级城市人口计生统计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副省级城市国民经济和人口计生主要指标的信息交流;搭建面向基层的信息交换交流平台,实现户籍地和居住地之间的信息互通;加强政府相关部门人口信息交流,探索建立人口计生与公安、民政、卫生、劳动、工商等相关部门互通互联的综合人口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完善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系统,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视频会议系统,实现网上例会和在线培训;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管理工作制度;制定出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规范》,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数据和群众需求信息的采集、汇总、分析、使用等工作制度,提高技术服务软件系统管理功能和信息管理质量;加强村(居)级信息化建设,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微机操作人员素质和应用水平上,利用网络开展便民服务,全面实现村居级管理服务信息化;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府公众信息网和内部政务信息网站功能,建立信息网站管理制度,加强系统内部电子办公的覆盖范围和应用程度;进一步规范计划生育服务手册、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和二孩生育证的涉民行政事务的网上办理;依托公众信息网和广域资源网,建立社会抚养费管理信息系统和城市区划分布信息数据库、驻地单位信息数据库,全面实行信访工作网上办理、流转和督查,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十)深化统计改革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改革,建立科学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考评体系
全面落实现居住地统计管理体制。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服务观念和质量观念,不断改进、完善统计服务的手段和方式,为领导决策和基层及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严把统计数据质量关,不断提高统计数据的社会公信度。建立和完善定期报表、专项调查、工作记录、信息共享、综合分析“五位一体”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和动态监测制度,改善影响统计数据的外在环境,建立真实反映人口基础数据的内在机制。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群众满意程度为重点,全面反映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统计监测相关制度规范,提高统计质量。建立人口计生部门与公安、民政部门数据分析对比、汇总上报制度,加强审核分析,及时准确上报各类统计报表和信息。继续开展以纠正育龄妇女漏管、出生错瞒漏报、落实现居住地管理责任为主的集中清理清查活动,切实加大对瞒报、漏报、错报人口出生和出生性别的查处力度,实行常年有奖举报制度,切实提高人口统计数据质量和人口信息的覆盖率、准确率和及时率。
总结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经验,探索既能保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落实、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实际工作水平,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的考核评估方法,完善“科学设标、日常监控、集中核查、落实奖惩”的考核评估机制,推进考核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按照工作基础是否扎实、低生育水平是否稳定、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是否提高以及保障措施是否到位等标准,对党政领导、责任部门、人口计生部门分别进行考核。从落实工作责任、发挥工作导向、减轻基层负担的前提出发,科学设置考评内容,合理分配指标权重,进一步加大日常监控力度,确保考核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十一)开展“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本着以人为本、保障人口安全、优化人口发展和科学可行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长效机制,深入探讨人口自身再生产、计划生育工作和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研究人口数量、变动、分布及生产、消费方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制定全面提高我市及重点区域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综合配套政策和措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献计献策。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宏观调控体系和综合治理机制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好贯彻落实意见,创造性地将中央《决定》的各项重大部署落到实处。坚持和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把各级党政领导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纳入政绩考核,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度,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认真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黄牌警告”、“重点管理”、离职审计、追踪奖惩制度,对工作失职、渎职的相关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宏观调控体系和综合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下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经常性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人口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及与人口发展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协调相关部门在制定经济社会政策时向计划生育家庭适当倾斜。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中的职责,指导、督促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主动参与计生综合治理,配合计生部门开展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形成部门联手、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局面。
(二)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机制
建立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优化公共财政投资结构,进一步加大对计划生育、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人口发展领域的投入。“十一五”期间,要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机制,做到经费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免费技术服务项目、流动人口管理经费以及基层工作人员报酬等必需的政策性、服务性支出需求,把资金投放的重点放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完善服务网络,增强技术服务和科学管理能力等方面。逐步调整财政层级投入结构,提高市、区(市)两级财政投入比例。继续加强对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提高装备水平,增强服务能力。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
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稳定基层机构,优化队伍结构。指导基层在农村镇级综合改革和各级党委、政府换届时,主动当好参谋,积极争取稳定机构、强化队伍,使镇级计生办的性质和人员与履行的职责相适应,重点选好镇(街)计生办主任,优化镇(街)计划生育服务站技术服务队伍结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突出加强村级计划生育队伍建设力度,对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事业心不强的村计生主任及时进行调整。村(居)计生主任工资严格实行“区市统筹、直通车发放”制度,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以突出行业特色的行政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人口统计等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工作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探索研究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加快干部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步伐。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群众观念和服务观念,解决好想服务、会服务、能服务、服好务的问题,使计划生育干部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建设和谐机关活动,倡导敬业、奉献、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努力建设有战斗力、有凝聚力、有生命力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
(四)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十一五”任务落到实处
建立《青岛市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青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机制和民主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对规划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政策措施和落实情况实行中期、期末评估,并根据变化情况对规划适时修订和完善,确保以上两个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的落实。
第五篇:中共青岛市纪委文件
中共青岛市纪委文件
青纪发„2008‟6号
────────★────────
中共青岛市纪委
青岛市监察局 青岛市民政局 青岛市财政局 青岛市审计局 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
各区(市)纪委、监察局、民政局、财政局、审计局,市直各单位纪委(纪检组、纪工委)、监察室(处),中央、省驻青单位纪委(纪检组)、监察室(处):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的号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慷慨捐款捐物,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为加强对这些款物的监管,确保用于灾民救助和帮助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推动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中纪发[2008]12号)和省纪委、监察厅等部门《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鲁纪发[2008]14号)精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确保救灾款物合理规范募集。各单位和个人捐赠的抗震救灾捐款统一由各级民政部门、慈善总会、红十字会接受。市和区(市)民政局要组织和协调好救灾捐赠活动,引导社会各界按照正规渠道,向市、区(市)两级民政部门、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部门和组织捐赠款物。所募集的款物要全部用于抗震救灾,保证捐赠款物的使用符合捐赠人意愿。对违反规定的募捐活动,要及时纠正。对非法募捐、骗取民众钱财的诈骗行为,要协同公安机关坚决予以打击。
二、严格救灾资金和物资管理制度。要制定并严格 执行救灾捐赠资金和物资接收、筹集、划拨等管理办法,做到手续完备、专账管理、专人负责、专户存储、账目清楚,促进救灾捐赠款物管理严格规范。各级民政部门、慈善总会、红十字会接受的抗震救灾捐赠资金,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上缴同级财政部门设立的抗震救灾捐赠资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救灾捐赠款物使用管理方面,要建立严格的使用审批制度,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签字把关。
三、提高救灾款物募集管理的公开透明度。要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规定,建立救灾款物信息披露制度,把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救灾款物募集、管理、划拨的全过程,主动定期公开救灾捐赠款物的来源、数量、种类、去向和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救灾捐赠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对捐赠情况进行汇总,逐级上报并向社会公布。救灾物资采购要按照《政府采购法》等相关规定执行,属政府采购目录范围内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应当按规定进行政府采购,凡有条件的都要公开招标,择优选购,防止暗箱操作。
四、强化对救灾款物的跟踪审计监督。各级审计部门要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对财政和社会捐赠款物的筹集、管理、划拨等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促进建立健全救灾款物管理制度,提高救灾款物运行效率。对审计中发现的违规问题,要责令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整改,坚决纠正。
五、加强对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情况的纪律检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贪污私分、截留克扣、挤占挪用救灾款物等行为,要迅速查办,从重处理;对失职渎职、疏于管理,迟滞拨付救灾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或致使救灾物资严重毁损浪费的行为,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涉嫌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各级纪检监察、民政、财政、审计机关和部门,要密切合作,及时沟通联系,相互支持配合,形成监管合力。要定期汇总分析有关情况,注意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机 关报告。要通过扎实有效的监管工作,保证救灾款物都用于灾区,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中共青岛市纪委 青岛市监察局
青岛市民政局 青岛市财政局
青岛市审计局
2008年5月23日
主题词:抗震救灾 资金物资监管 通知
抄报:市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抄送:各区(市)党委、政府,市委各部委
中共青岛市纪委办公厅 2008年5月23日印
(共印2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