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三化推动学习型社会创建”政府工作计划
坚持研究科学发展观制度化,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始终坚持把学习研究科学发展观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任务,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以增城市委党校为载体,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训基地”,坚持借助“外脑”制度,成立了增城科学发展专家委员会,先后与中央党校、中央政策研究室、新华社、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合作,建立了“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增城研究基地”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训基地”,积极建设全国学习研究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阵地之一。举办了“科学发展南方论坛”,先后邀请了100多名专家学者到增城调研讲学,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树立科学发展新理念。坚持学习制度常规化,通过开设“科学发展增城论坛”,每周举办一次以上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加深党员干部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编写科学发展观教材,不断完善科学发展的“增城模式”,总结提升科学发展理念,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文化活动常态化,提高市民综合素质。抢抓增城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机遇,制定《增城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推进市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增强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和竞争力。坚持以文化旺产业,以产业带文化,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艺演出、科教研发和主题公园等文化产业。坚持每年办好广场音乐文化节,打响广场音乐文化品牌,形成产业带动效应,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建设一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村(居)多功能文化站室,基本实现一镇一站(文化站),一村(居)一室(文化室),一人一册(书),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推进城乡文化共享。运用政府策划、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方式,让广场文化活动深入镇村,带动群众广泛参与读书、音乐、舞蹈、书画等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先进的文化教育人、陶冶人、塑造人,不断提高市民文化修养。
第二篇:以三化战略推动新农村建设
以“三化”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赴肥西小庙镇挂职调研报告
潘集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董术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近年来,小庙镇党委政府坚持贯彻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三化”战略,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稳步有序推进,成效明显。有力地验证了“三化”战略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本人根据组织安排,于8月至9月前往小庙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挂职锻炼,在县委组织部、小庙镇同仁无微不致的关怀和诚挚无私的支持下,我得以圆满地完成挂职任务。挂职期间,本人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都受益匪浅,并较为直观地感受到了“三化”战略对新时期乡村建设所起的的积极作用,在思想上引起了极大震撼,在思维上带来了新鲜理念,在思路上得到了一定扩展,对于潘集今后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和思索。现特将本人挂职的所见所为所感所获汇报如下:
一、“三化”战略的科学内涵
“三化”战略最先由现中组部部长、原江苏省省委书记李源潮于2006年在江苏省第六次领导干部学习会上提出。“三化”战略的核心是牢固树立城乡统筹的理念,突出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探索出一条符合区域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道路。其实质就是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把多数农村劳动力变成工人,让农村人口收入的主体来自工业。实行以工带农、以工投农、以工改农,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经
济效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减少农民来致富农民,通过加快城市化来繁荣农村;促进城市就业市场向农村开放,城市优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服务业向农村拓展,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即充分利用已经具有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发展基础,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回报农民。现今,“三化”战略已经成为体现科学发展观“协调”要素、打破“二元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针之一。
二、小庙镇推进“三化”战略的成果
小庙镇位于省城合肥西郊,为肥西重镇,共辖3个社区、1个居委会、26个村,镇域面积198.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8万。小庙镇东与合肥市科学城、蜀山区相接;西邻淮军故里圩堡群;南倚国家级森林公园紫蓬山风景区;北距高刘新桥国际机场3公里,淠史杭总干渠环抱镇区北部。近年来,小庙镇党委政府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改变普遍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了新农村建设必须具备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扭转了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通过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既在农村发展和改革上下功夫,又跳出农村圈子来解决农村问题,既挖掘农业的内部潜力、增加农业效益,又突破农业局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从根本上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9年全镇财政总收入实现60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00元。在全县09综合评比中,荣获“目标考核第二名”和“招商引资一等奖”; 在2009年全市乡镇综合经济社会考核中,获得2008“十强乡镇”和“十快乡镇”称号;2009年被确定为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单位。2011年,跻身“中部经济百强镇”和“全国经济百强镇”。
三、“三化”战略推动小庙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
(一)工业化致富农民。
小庙镇党委、政府将工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号召全镇上下强化“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的理念,确立“工业强镇”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抢抓中部崛起的重大机遇,主动融入合肥市“141”工程,建好合肥市西大门,发挥区位优势,整合资源,营造重视工业聚集区建设的良好氛围,把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聚,政策向工业倾斜,突出工业的战略地位,实现与合肥市高新区、经开区、科技城等区域互动发展,互利共进。通过招商引资、承接合肥产业转移、打造工业集聚区发展园区经济等措施,不断提升工业化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庙镇工业集聚区的建设,集聚区工程于2006启动,总体规划7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2.5平方公里,建成区已形成三横二纵的网格式路网布局,供水、供电、排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区内已初步形成以机械制造、加电配套、服装加工、生物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体的产业体系。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全镇农民从一产转移到二、三产业的速度不断加快,工资性收入不断上升。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2009即到达6089元。
(二)城市化带动农村。
面对长期积累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小庙镇坚持集聚发展、梯度发展、内涵发展的村镇体系发展方式,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农村规划打造具有“中心镇——副中心集镇——中心村——基层村”四级结构特征的村镇体系结构。以镇区周围的居民点首先向镇区集中,与镇区相融成为一体;搬迁村庄至镇区为产业发展腾出发展的空间;规划大柏,将军,雷麻和北分路为镇域的次中心镇;对其它距镇区较远,经济较差的村庄以完善其公共服务设施和提高环境质量为主的原则,加速治水改土、抓紧培肥改土、积极调整作物布局和产
业结构。此外,小庙镇还极开展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通过赵老家、塘南两个工业区安臵点,对小庙村灯塘村民组进行综合整治。完成了对大柏、雷麻、硕大塘、栀树、袁中、小庙、马场、街北、五十墩等中心村规划。
(三)产业化提升农业。
小庙镇地处城乡结合部,既有传统农业的存在。又具有城郊型农业的特点,在种植业方面,通过8万亩水稻、6万亩油菜、3万亩棉花三大高产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强化测土配方施肥、公共绿色植保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农业产业化,全面提升种植业效益,确保粮油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小庙镇还是全省家禽养殖第一大镇,家禽年出栏量接近4000万只。全镇有森淼集团、老母鸡农牧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及4家市级龙头企业,有13个养殖业“一村一品”村,有13家种禽场,三个大型苗禽孵化场,一家饲料厂及两个畜禽产品分割加工厂,产品远销欧美及国内各省市,养殖业及其链条产业年总产值近20亿元。苗木花卉是小庙镇新兴产业,全镇共有7000亩生态林及5000亩苗木花卉生产,镇党委政府还在拐岗村通过招商引进礼仪鲜花生产基地,花卉示范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即将投入生产。蔬菜生产也是我镇的重点产业之一,在现有基础上,全镇规划建设2个大棚蔬菜基地及3个露天蔬菜基地,生产面积达到6000亩。小庙镇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服务,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促进养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扶持苗木花卉及蔬菜基地建设等方式,正在迈入现代化农业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四、加快实施“三化”战略的思考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富”。
以扩大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特别是针对当前劳动用工结构性短缺的形势,进一步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一技之长,走
上技术工种岗位,提高工资收入水平;以全民创业增加农民投资性收入。把坚持“项目兴乡、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让更多的老百姓通过转当产业工人增加收入。以服务工业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积极探索农民土地入股建设工业园区途径,既为经济发展搞好配套服务,又为农民增加资产性收入。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村稳”。
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提高财政支持、补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水平与质量,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加快推进中心村、农村集中居住点的规划建设。继续开展“三清”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努力实行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同等就业、同工同酬,提高全社会劳动力资源配臵效率。逐步在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实现城乡统筹,最终实现城乡保障一体化。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丰”。
锁定优质高效,发展新产业。抓好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以培育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提高农业的市场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促进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加强扶持引导,培育新组织。引导合作组织逐步向产前指导、产中服务、产后销售等领域延伸,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综合竞争力。加快改革创新,形成新机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机制,逐步发展各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努力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贷款难问题。抓好乡村农业机构改革,建立高效的农村服务体系。
第三篇:创建学习型社会工作总结
自20xx年2月,市委顺应时代潮流,站在事关***市全局、事关***市未来、事关***市发展的高度,作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战略决策。
1、夯实基础,构建学习体系。学习组织体系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只有让城市的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每个细胞都成为学习型单元,学习型城市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市实际,成立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办公室,构建了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乡镇(场)村镇、学习型家庭六类学习型组织体系。每类组织都由有关部门牵头负责,并相应成立了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标准和创建规划。近两年来,五类学习型组织牵头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科学谋划,积极协调,认真落实,真正起到了牵头抓总作用。市直机关工委牵头的学习型机关建设,先后举行了机关干部计算机比武、创建学习型机关经验交流会;市妇联牵头的学习型家庭建设,成功地举办了学习型家庭报告会、“幸福家庭”才艺大赛、“学习之家”万人签名活动;市委组织部牵头的学习型村镇建设,通过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并结合农村远程教育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确定了11个学习型示范乡镇,35个学习型示范村(居),召开了全市建设学习型村镇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和全市建设学习型村镇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市民政局牵头的学习型社区建设,紧紧围绕“七个一”工程建设(即一所能容纳50人学习的居民学校,一个藏书量达20xx册以上的图书室,一个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的书报阅览室,一个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党员电教室,一个面积达30平方米的宣传橱窗,一个学习广场和一个健身广场),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财政拨一点,单位援一点,社会助一点,社区筹一点),筹措资金100万元,新建、改建、扩建200多个设施项目。
2、注重导向,明确学习目标。市委《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xx年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市。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对市民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至20xx年底,50岁以下的市县公务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学历要达到大学本科,乡镇公务员和国家工作人员要达到大专;到今年年底,50岁以下的公务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电脑操作要达到中级水平,或者能够熟练操作,处理公文;城市居民要掌握1—2门适用技术,农民要掌握1—2门致富技术。在这些目标的指引下,全市干部群众钻业务、学技术、考职称、拿文凭、捞“知本”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创学活动以来,全市有700人参加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有687多人参加了劳动部门举行的就业和再就业技术培训,有6万多农民参加了各类技能培训。学习已成为吐鲁番城乡的“流行语言”和热门话题,成为领导报告的“主题词”,群众茶余饭后的“口头禅”。全市新华书店、图书馆、文化宫等文化场所,党校、电大、电脑培训、外语培训、艺术培训等学习培训场所都异常火爆。
3、强化考核,完善学习机制。机制是创学工作能否高效、持久开展的关键。20xx年创学工作一启动,我们就着手研究机制问题,从考学内容、考学方式、激励措施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台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市直各单位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对在职学历教育、科研成果、撰写文章、岗位培训进行表彰奖励。市委宣传部、市国税局、市财政局等22个党委的干部职工人人都制订了学习计划和学分计划。《办法》的制定和出台,有效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单位为了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学习上,重新调整经费预算,紧缩接待开支,保证学习经费。一些干部职工在这些办法的激励下,开始把业余时间用在学习上,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业务上。
4、设计载体,丰富学习活动。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努力使学习“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为干部群众学习丰富载体,搭建平台。
第四篇:创建学习型社会工作总结
创建学习型社会工作总结:
2003年2月,市委顺应时代潮流,站在事关吐鲁番市全局、事关吐鲁番市未来、事关吐鲁番市发展的高度,作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战略决策。两年来,全市创学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各类新型人才为目标,夯实工作基础,强化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制度,丰富活动内容,加强理论研究,深入宣传推介,具有吐鲁番特色的创学模式初现端倪,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重点抓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本站地址:找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
1、夯实基础,构建学习体系。学习组织体系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只有让城市的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每个细胞都成为学习型单元,学习型城市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吐鲁番市实际,成立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办公室,构建了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乡镇(场)村镇、学习型家庭六类学习型组织体系。每类组织都由有关部门牵头负责,并相应成立了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标准和创建规划。近两年来,五类学习型组织牵头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科学谋划,积极协调,认真落实,真正起到了牵头抓总作用。市直机关工委牵头的学习型机关建设,先后举行了机关干部计算机比武、创建学习型机关经验交流会;市妇联牵头的学习型家庭建设,成功地举办了学习型家庭报告会、“幸福家庭”才艺大赛、“学习之家”万人签名活动;市委组织部牵头的学习型村镇建设,通过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并结合农村远程教育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确定了11个学习型示范乡镇,35个学习型示范村(居),召开了全市建设学习型村镇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和全市建设学习型村镇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市民政局牵头的学习型社区建设,紧紧围绕“七个一”工程建设(即一所能容纳50人学习的居民学校,一个藏书量达2000册以上的图书室,一个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的书报阅览室,一个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党员电教室,一个面积达30平方米的宣传橱窗,一个学习广场和一个健身广场),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财政拨一点,单位援一点,社会助一点,社区筹一点),筹措资金100万元,新建、改建、扩建200多个设施项目。全市已有5个社区达到创建标准,达标面达30%;市经贸委牵头的学习型企业建设,另外,人事、教育等部门,总工会、科协、社科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也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为创学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带动了各类人群、各个层面的学习,形成了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
2、注重导向,明确学习目标。市委《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12年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市。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对市民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至2008年底,50岁以下的市县公务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学历要达到大学本科,乡镇公务员和国家工作人员要达到大专;到今年年底,50岁以下的公务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电脑操作要达到中级水平,或者能够熟练操作,处理公文;城市居民要掌握1—2门适用技术,农民要掌握1—2门致富技术。在这些目标的指引下,全市干部群众钻业务、学技术、考职称、拿文凭、捞“知本”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创学活动以来,全市有700人参加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有687多人参加了劳动部门举行的就业和再就业技术培训,有6万多农民参加了各类技能培训。学习已成为吐鲁番城乡的“流行语言”和热门话题,成为领导报告的“主题词”,群众茶余饭后的“口头禅”。全市新华书店、图书馆、文化宫等文化场所,党校、电大、电脑培训、外语培训、艺术培训等学习培训场所都异常火爆。少年儿童学艺术特长、老年人学健身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和新的生活方式。
3、强化考核,完善学习机制。机制是创学工作能否高效、持久开展的关键。2003年创学工作一启动,我们就着手研究机制问题,从考学内容、考学方式、激励措施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台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市直各单位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对在职学历教育、科研成果、撰写文章、岗位培训进行表彰奖励。市委宣传部、市国税局、市财政局等22个党委的干部职工人人都制订了学习计划和学分计划。《办法》的制定和出台,有效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单位为了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学习上,重新调整经费预算,紧缩接待开支,保证学习经费。一些干部职工在这些办法的激励下,开始把业余时间用在学习上,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业务上。市人事局、市教育局从去年3月起,进行培训、考试,促进了创学工作健康发展。
4、设计载体,丰富学习活动。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努力使学习“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为干部群众学习丰富载体,搭建平台。近两年来,全市形成了学习报告会、专题知识讲座,特别是报告会这种形式辅导层次高、信息量大、学习交流畅通,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据统计,近两年来,市级共举办各类大型报告会100多场次,有很多报告会都引起了轰动,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有效增强了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广泛宣传,营造学习氛围。全市各单位充分发挥媒体和各种宣传阵地的作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每次推出全市性的重大学习活动,新闻单位都精心策划、精心采编,力求最佳效果。《吐鲁番报》、吐鲁番电视台推出了 “大兴学习之风、提升全民素质”、“宣传部长谈创学”等专题专栏,在黄金时段和重要版面浓墨重彩推出。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简报、橱窗等阵地宣传创学工作,为创学工作鼓劲造势,营造氛围。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和市民把注意力转向了学习,投向了书本。
6、加强领导,提供学习保障。市委作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后,全市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总揽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来抓,作为强筋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市委常委会多次研究部署创学工作。各单位主要领导对创学工作也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使创学工作真正成为了“一把手”工程,成为了一项战略举措,使创学工作有了坚强的领导保障、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
近两年来,通过狠抓以上六个方面的工作,我市创学工作不断推进,初见成效。效果和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民素质在创学活动中得到普遍提高。干部职工工作技能得到加强,服务水平得到提升。近两年来,共举办法律讲座160多场次,培训达10万人;全市有5万人次参加了普法考试和政治理论考试,216名农民获得绿色培训证书。二是城市形象在创学活动中得到整体提升。通过创建学习型城市,有效净化了社会风气,改善了人的精神风貌,为城市创建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基础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整个城市到处充满着学习的气息,洋溢着文化的品位,展示着文明的形象,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吐鲁番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升。去年10月,我市还成功入选“中国魅力城市”。三是“三个文明”在创学工作中得到共同进步。创学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干部群众紧紧围绕“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吐鲁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共同愿景,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储备了发展动力,积蓄了发展能量。去年,我市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创学是一项创新性强、永无止境的工作,它没有现存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用,完全靠各级党政组织在实践中去探索。因此,如果说两年的创学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那是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高度支持的结果,是六类学习型组织牵头单位和各部门主动配合、主动工作的结果,更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积极实践的结果。但客观的说,我市创学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做法和措施仍在摸索之中,在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从类型上看,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平衡”:一是年轻人与中老年人学习不平衡。45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同志学习热情高昂,一些50岁左右的同志学习态度比较冷漠;二是市直各学习不平衡。单位学习条件较好,激励措施到位,学习比较规范。乡镇的创学工作还存在较大随意性,特别是个别主要领导对创学工作不重视、不支持、不过问;三是机关与家庭、社区、村镇和企业不平衡。相对来说,机关这一块比较规范、主动,其他几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难度较大。从方法上看,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够”:学习手段的吸引力不够、学习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学习资源的整合不够。从原因上看,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缺乏学习动力、缺乏工作创新、缺乏高素质的组织者队伍。这些都是我们今年工作中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重点。
第五篇:创建学习型社会工作总结
创建学习型社会工作总结
自2003年2月,市委顺应时代潮流,站在事关***市全局、事关***市未来、事关***市发展的高度,作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战略决策。近两年来,全市创学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各类新型人才为目标,夯实工作基础,强化部门职责,建立健全制度,丰富活动内容,加强理论研究,深
入宣传推介,具有吐鲁番特色的创学模式初现端倪,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重点抓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夯实基础,构建学习体系。学习组织体系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只有让城市的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每个细胞都成为学习型单元,学习型城市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市实际,成立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办公室,构建了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乡镇(场)村镇、学习型家庭六类学习型组织体系。每类组织都由有关部门牵头负责,并相应成立了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建标准和创建规划。近两年来,五类学习型组织牵头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科学谋划,积极协调,认真落实,真正起到了牵头抓总作用。市直机关工委牵头的学习型机关建设,先后举行了机关干部计算机比武、创建学习型机关经验交流会;市妇联牵头的学习型家庭建设,成功地举办了学习型家庭报告会、“幸福家庭”才艺大赛、“学习之家”万人签名活动;市委组织部牵头的学习型村镇建设,通过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并结合农村远程教育工作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确定了11个学习型示范乡镇,35个学习型示范村(居),召开了全市建设学习型村镇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和全市建设学习型村镇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市民政局牵头的学习型社区建设,紧紧围绕“七个一”工程建设(即一所能容纳50人学习的居民学校,一个藏书量达2000册以上的图书室,一个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的书报阅览室,一个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党员电教室,一个面积达30平方米的宣传橱窗,一个学习广场和一个健身广场),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即财政拨一点,单位援一点,社会助一点,社区筹一点),筹措资金100万元,新建、改建、扩建200多个设施项目。全市已有5个社区达到创建标准,达标面达30;市经贸委牵头的学习型企业建设,另外,人事、教育等部门,总工会、科协、社科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也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为创学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带动了各类人群、各个层面的学习,形成了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
2、注重导向,明确学习目标。市委《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12年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市。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对市民提出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至2008年底,50岁以下的市县公务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学历要达到大学本科,乡镇公务员和国家工作人员要达到大专;到今年年底,50岁以下的公务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电脑操作要达到中级水平,或者能够熟练操作,处理公文;城市居民要掌握1—2门适用技术,农民要掌握1—2门致富技术。在这些目标的指引下,全市干部群众钻业务、学技术、考职称、拿文凭、捞“知本”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自开展创学活动以来,全市有700人参加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有687多人参加了劳动部门举行的就业和再就业技术培训,有6万多农民参加了各类技能培训。学习已成为吐鲁番城乡的“流行语言”和热门话题,成为领导报告的“主题词”,群众茶余饭后的“口头禅”。全市新华书店、图书馆、文化宫等文化场所,党校、电大、电脑培训、外语培训、艺术培训等学习培训场所都异常火爆。少年儿童学艺术特长、老年人学健身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和新的生活方式。
3、强化考核,完善学习机制。机制是创学工作能否高效、持久开展的关键。2003年创学工作一启动,我们就着手研究机制问题,从考学内容、考学方式、激励措施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台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市直各单位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对在职学历教育、科研成果、撰写文章、岗位培训进行表彰奖励。市委宣传部、市国税局、市财政局等22个党委的干部职工人人都制订了学习计划和学分计划。《办法》的制定和出台,有效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单位为了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学习上,重新调整经费预算,紧缩接待开支,保证学习经费。一些干部职工在这些办法的激励下,开始把业余时间用在学习上,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业务上。市人事局、市教育局从去年3月起,进行培训、考试,促进了创学工作健康发展。
4、设计载体,丰富学习活动。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努力使学习“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为干部群众学习丰富载体,搭建平台。近两年来,全市形成了学习报告会、专题知识讲座,特别是报告会这种形式辅导层次高、信息量大、学习交流畅通,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据统计,近两年来,市级共举办各
类大型报告会100多场次,有很多报告会都引起了轰动,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有效增强了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广泛宣传,营造学习氛围。全市各单位充分发挥媒体和各种宣传阵地的作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每次推出全市性的重大学习活动,新闻单位都精心策划、精心采编,力求最佳效果。《***报》、***电视台推出了“大兴学习之风、提升全民素质”、“宣传部长谈创学”等专题专栏,在黄金时段和重要版面浓墨重彩推出。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简报、橱窗等阵地宣传创学工作,为创学工作鼓劲造势,营造氛围。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和市民把注意力转向了学习,投向了书本。
6、加强领导,提供学习保障。市委作出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后,全市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总揽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来抓,作为强筋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市委常委会多次研究部署创学工作。各单位主要领导对创学工作也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使创学工作真正成为了“一把手”工程,成为了一项战略举措,使创学工作有了坚强的领导保障、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
近两年来,通过狠抓以上六个方面的工作,我市创学工作不断推进,初见成效。效果和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民素质在创学活动中得到普遍提高。干部职工工作技能得到加强,服务水平得到提升。近两年来,共举办法律讲座160多场次,培训达10万人;全市有5万人次参加了普法考试和政治理论考试,216名农民获得绿色培训证书。二是城市形象在创学活动中得到整体提升。通过创建学习型城市,有效净化了社会风气,改善了人的精神风貌,为城市创建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基础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整个城市到处充满着学习的气息,洋溢着文化的品位,展示着文明的形象,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吐鲁番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升。去年10月,我市还成功入选“中国魅力城市”。三是“三个文明”在创学工作中得到共同进步。创学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干部群众紧紧围绕“经济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吐鲁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共同愿景,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储备了发展动力,积蓄了发展能量。去年,我市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创学是一项创新性强、永无止境的工作,它没有现存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用,完全靠各级党政组织在实践中去探索。因此,如果说两年的创学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那是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高度支持的结果,是六类学习型组织牵头单位和各部门主动配合、主动工作的结果,更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积极实践的结果。但客观的说,我市创学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做法和措施仍在摸索之中,在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从类型上看,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平衡”:一是年轻人与中老年人学习不平衡。45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同志学习热情高昂,一些50岁左右的同志学习态度比较冷漠;二是市直各学习不平衡。单位学习条件较好,激励措施到位,学习比较规范。乡镇的创学工作还存在较大随意性,特别是个别主要领导对创学工作不重视、不支持、不过问;三是机关与家庭、社区、村镇和企业不平衡。相对来说,机关这一块比较规范、主动,其他几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难度较大。从方法上看,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够”:学习手段的吸引力不够、学习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学习资源的整合不够。从原因上看,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缺乏学习动力、缺乏工作创新、缺乏高素质的组织者队伍。这些都是我们今年工作中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