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存在的三个问题
高校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存在的三个问题
1.两账分设,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全面、不充分,不能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规模扩招以来,基本建设进入了高峰期。高校的基建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自筹、银行贷款和国家拨款。高校不同渠道取得的基建资金进入基本建设领域后,在基本建设过程中使用,形成相应的投资支出,这些投资支出构成高校未完工基建产品即在产品的实际成本,是高校资产的一部分。但由于两账分离,投资支出只在基建会计中反映,不在财务会计中反映。只有当工程项目完工交付使用后,财务会计才将完工基建产品的成本即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的成本登记入账。因此,高校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完整、充分地反映其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即使按规定,高校在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表时合并基建报表中来源于财政性资金的基建拨款及其形成的基建投资和基建结余资金,但对于基建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或其他非财政性资金的高校来说,合并基建报表后的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仍然不能全面、完整、充分地反映其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
2.两账分设,导致高校会计信息失真。按照规定,高等学校作为贷款主体向银行取得的基本建设投资借款,要在财务会计中反映,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将取得的银行借款拨付基建时,财务会计做借记“应收及暂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基建会计在收到拨付的基建资金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基建拨款一本年自筹资金拨款”科目;这部分资金在基本建设过程中使用时,基建会计做借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待工程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财务会计才根据交付使用资产的价值做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应收及暂付款”科目。由于工程项目建设期长,往往要跨年度有的甚至跨几个年度,因此,基建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的高校,在较长的时期里,资产负债表中会有大额应收及暂付款。而这部分资产在基建会计报表中又以银行存款、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形式存在。两账分设,既虚增了资产,还不便于报表使用者理解。
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以及《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基建投资借款利息应记入建设成本,但由于两账分设,高校作为借款主体向银行借入的基建投资借款在财务会计中反映,支付的借款利息作为支付当期的事业支出反映在财务会计中,不记入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导致固定资产价值低估。因此,用银行贷款进行项目建设的高校,由于两账分设,会计处理的最终结果是既虚增资产,又低估资产价值,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转
3.两账分设,增加了管理和核算的中间环节,降低了管理效率,增加了管理风险。由于两账分设,基建资金的划拨、资产的交付,以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国家基本建设拨款的使用等,需要在两套账之间增设相应的管理环节,设计相应的内控程序,同一笔业务,需要在两套账中分别记录,导致重复劳动,也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管理风险,降低了管理效率。
第二篇: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客观必然性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客观必然性
一、税务会计概述
税务会计是进行税务筹划、税金核算和纳税申报的一种会计系统。通常人们认为税务会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自然延伸,这种自然延伸的先决条件是税收法规的日益复杂化。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多数企业中的税务会计并未真正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延伸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系统。
税务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对财务会计中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的会计处理与国家现行税收法规不相符的会计事项,或者出于纳税筹划的目的,进行纳税调整或重新计算。因此,税务会计并不是要求企业在财务会计的凭证、账簿、报表之外再设一套会计账表(纳税报表及其附表除外)。各企业均应设置专职税务会计人员(办税员),大企业还应设置专门的税务会计机构。税务会计资料大多来自财务会计,在进行纳税调整、计算,并作纳税调整会计分录后,再融入财务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之中。随着各国税制的逐步完善、会计的不断发展,以及税收的国际协调、会计的国际趋同,税务会计也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目标不同。财务会计从本质上讲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全貌,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税务会计则侧重于提供税收计缴方面的会计信息,其首要目的是促使企业按照现行税法和征收办法正确计缴应纳税款,履行纳税人的义务。
2.对象不同。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包括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退出等过程,而税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只是与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即与计税有关的资金运动。这就是说原来在财务会计中有关税款的核算、申报、解缴的内容,划归税务会计并由税务会计作为核心内容分门别类地阐述,企业财务会计只对这部分内容作必要的提示即可。
3.核算基础不同。税收制度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结合,因为计算应税所得是要确定纳税人立即支付货币资金的能力、管理上的方便性和征收当期收入的必要性,这与财务会计所采用的权责发生是相矛盾的。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这两种会计基础同时交叉使用,是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在核算方法上的重要区别,也是税务会计核算方法上的显著特点。它是指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基础同时确认当期收入与费用标准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即平时会计记录以现金收付基础记录;年终结算时,再以权责发生制加以调整。联合基础实际上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联合运用。其优点是可以减少平时记账工作量,终了,又收到权责发生制的效果。我国税法中显示的税务会计基础实际上是采用联合基础。例如,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或者分季预缴。月份或者季度终了后15天内预缴,终了后4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
4.处理依据不同。财务会计只是遵循会计准则,依照会计制度处理各种经济业务,会计人员对某些相同的经济业务可能有不同的表述、出现不同的会计结果,应该认为是正常情况。而税务会计不仅要遵循一般会计原则,更要严格按现行税法的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因而会计处理具有强制性和确定性,一般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也不允许在计算口径和方法上存在有悖于税收法规的情况。税务法规与会计准则存在某些差别,其中最主要差别在于收益实现的时间和费用的可扣减性上。
5.计算损益的程序不同。损益表看到的利润总额,财务会计按照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方法计算得出企业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的财务成果,即会计所得。税务会计是在会计所得的基础上,按照税法的要求,进行调整后,才得出应税所得。当财务会计的核算结果与税务会计不一致时,财务会计的核算应服从于税务会计的核算,使之符合税法的要求。实务上,企业对税务会计的处理均依附于财务会计处理,即采取平时按财务会计准则进行,等到期末结算申报时再按税法规定加以调整的方法,一种帐外调整的方法。
由上可知,虽然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有一定的相似和重叠之处,但税务会计发挥着财务会计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是一种必然趋势。
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是一种必然趋势。
1.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体化,财务会计也随着发展变化。由早期简单记录发展到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由原来计划经济下对单一的会计主体提供信息发展到现在为多方提供信息的学科。税务会计是伴随财务会计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完善,以服务于不同经济主体的需要。而建立税务会计,有利于保证税法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对于促进财务会计有着重要意义。
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发展财务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由最初简单的计量与记录行为发展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为企业的经营管理、长期决策、强化经营和管理服务的完整的方法体系的学科。
税务会计是随着经济发展、通货膨胀、高利率等,导致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产生了重要变化,税收征纳双方都认识到最少纳税原则和最迟纳税原则对国家税收收入和企业经营成果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税务会计便由此慢慢地产生了。
我国计划经济下,国企一般只需对政府负责,一切都是政府的,再加上税收制度和税种少而简单,因此税收与财务会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税法与财务会计制度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导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高度集中统一。
3.建立税务会计的必然性
①建立税务会计是法律、制度、准则差异的必然要求由于财务会计制度与准则是规范企业的核算行为,保证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律手段,其服务对象是企业,为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决策等服务,而不是政府。而税法是规范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和征收办法,依法缴纳 税款,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因此,必须逐步分离税务会计,即能保证企业全面、真实核算的需要,也保证国家财税收入的需要。
②实务差异是建立税务会计的客观条件由于税法的影响,导致财务会计在核算上无法脱离税法的影响而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真实核算,无法提供较有公众利益的财务报告与报表。这些实务上的差异,成为我国税务会计单独设立的前提条件。
③建立税务会计有利于完善税制及税收征管企业配备有专门税务资格会计的人员,并根据税收规定及时核算企业税收,并及时申报纳税,正确履行纳税义务,有助于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上缴;也有利于税收管理部门对企业税收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有助于税务机关发现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及税制的不完善之处。
④建立税务会计有利于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建立税务会计分离,有利于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合法减少应交税款。
⑤建立企业税务会计有利于会计准则向国际惯例靠拢我国新的会计制度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但是,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税务
会计,税法将影响和制约着财务会计发展进程。
⑥建立税务会计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互相作用程度将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关系。从上述分析,它们从政策、实务等已存在较多的差异,如果没有解决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它们将会反作用于生产力。
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及会计改革和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公众利益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趋同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已为建立税务会计提供了法律基础、客观条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已是必然趋 势,既保证企业依法经营及纳税,也能强化征纳双方的管理意识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税务会计的作用
税务会计的职能制约着税务会计的作用,税务会计的作用又是税务会计的职能在一定的运行条件下的具体体现。税务会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会计核算贯彻税法,有利于发挥税收的作用
税务会计是融税收法律法规和会计核算于一体的特种专业会计,因此,通过对企业的税务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会计核算,既可以促使企业按照税法规定,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又可以分析纳税对企业单位的影响,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调整产品结构,从而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生产、调节消费、调节经济的作用。
(二)反映企业纳税义务的履行情况税务会计依据税收法律法规,计算企业的各种应纳税款,并通过会计核算,准确、如实地记录税款形成和缴纳的情况,可以反映企业作为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对于负有纳税义务的企业而言,运用税务会计核算资料,可以随时了解本企业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并可从中发现未按规定计算缴纳税款的问题及原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以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三)监督企业正确处理分配关系
税务会计能发挥会计监督和税务监督的双重作用,促进企业正确处理分配关系。根据会计监督的要求,税务会计有权拒绝有损任何一方利益的不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有权向税务机关反映问题,并应按上级要求进行自查。根据税务监督的要求,税务机关通过税务稽查,根据税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资料,检查纠正不符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错误行为,以维护税法的严肃性,正确处理有关各方的收益分配关系。
(四)维护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
税务机关可以通过分析一般纳税企业,尤其是有进出El退税业务以及享受减免税优惠待遇的企业提供的有关纳税情况的会计信息,结合自身的税收会计核算资料,对企业的纳税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地解缴入库,保证出口退税业务以及减免税待遇的真实性,从而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此外,国家在依法征税的同时,也要根据现行税法规定,明确维护纳税人依法进行税收筹划以及充分享受包括减免税在内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合法权益。
(五)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税务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特殊的会计管理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核算、监督和参与决策,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税收是企业外部环境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时不容忽视的客观条件。企业对税收方面情况的关注、了解和应用是通过税务会计来实现的。税务会计以税收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依据,全面、真实、连续、系统地记录和核算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务活动,监督税务行为,并参与涉税决策,从而能有效促使企业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及会计改革和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公众利益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趋同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已为建立税务会计提供了法律基础、客观条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已是必然趋 势,既保证企业依法经营及纳税,也能强化征纳双方的管理意识提供了有效途径。
第三篇: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信息系统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迅速普及。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和决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高校培养新型会计人才的关键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是,从目前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该文分析了会计信息系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效果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实践
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日益普遍,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学科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目前高校的开设情况来看,会计信息系统已普遍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其在新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然而,在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1.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作为财会相关专业的必修主干课程,主要讲授会计专业人员必备的多门类、跨学科的综合基础知识。当前,大多数本科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授课照本宣科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和实习实践脱节。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在社会经济的应用上对其实践性的要求也非常高。在教学中,虽然授课方式上采用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上机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学生并没有在上机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在理论教学中,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所以它在理论上授课难度也比较大,学校的教师会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理论教学中,理论授课的时间大大多于上机实践的时间,并且理论上的授课与实践上机上的授课并没与直接关系,它们的联系也不紧密。
在理论课堂的学习中,教师主要采取“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甚至很多高校教师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他们并不管学生到底有没有听懂,而更加关注课程讲授的进度。再加上目前的应用型高校课堂学生的到课率不高,很多学生认为脱离了高中阶段后就没必要像大学一样每天上课,应用型高校对学生到课的管理也不是很严格,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专业课选上,公共课不上”的情况。很多学生即使到课,在老师的授课中,他们可能并没有认真听讲,很多学生在课堂下面玩手机、聊天,这些都导致理论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非常差。而在上机实践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布置一些实验模拟让学生完成,但是这些实验模拟往往是让学生机械的完成,老师会把实验的步骤给学生,学生也只是机械的按照步骤完成,他们并没有想为什么这么做,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得到实验结果。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只要完成了课堂任务,得到了实验的结果,上机实践教学也就结束,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中并没有紧密联系,导致两者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脱节,这也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很学应用型高校在实际对教师的招聘中并不是专业对口,这就造成了一些教师并不是“科班出身”,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是“现学现卖”,他们本身就没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学生的学习中更难有比较大的突破。另外,由于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在不断变化中的社会科学,并且知识更新上比较快,即使是“科班出身”的教师,在大学的教育体制下,他们很多人都忙于“搞创收”,在校外做一些兼职,对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不能与时俱进的完善。很多大学在编制自己的教学书籍时也满足于在以往版本的小修小补,在信心技术系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上并没有大的突破。一些教师甚至在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教学中一直用同一本教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以这些教案为主,这显然不能适应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总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就在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善,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没能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在教学比重中的关系。应用型高校认为应用型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完全是一门理科性的社会科学,他们认为学校和学生都应该把实践放在第一位,并不重视甚至是忽视对理论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上机实践课比较多,并且在全部的课程中占绝对的主题地位,而忽视了对理论的教学。在这些把会计信息系统定位于理工性质的学校中,学生一般都是实践应用能力强,而理论比较薄弱,这也可以说是理科学生的一般特点,而笔者认为应用型高校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的优势更加突出的同时也要弥补学生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一些应用型高校的另一种“极端倾向”是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教学,这些应用型高校可能是在实践教学的条件上并不具备,比如说一些民办学校的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或者教师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也可能是这些应用型高校在教学目的的制定上出现偏差,它们认为这些实践能力是学生应该在社会上学习的东西,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是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在实际的课堂设置中,这些学校会把理论教学放在第一位,而只有少量的教学实践用于实践教学忽视干脆实践教学。这些都是不能正确处理好理论和实践教学比重的现象,对于学校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效果和对学生的培养上来讲都是十分不利的。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本课程的学习不像其它课程那样实用,但是它对系统的理解过程中是向程序设计更高层次迈进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于计算机、会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将是对学生自信心的严峻考验。由于本课程讲授的理论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所以学生们一般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也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改进的对策
密切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应用型高校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课堂中的讲授要与实践上机紧密结合。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一门偏重于理科性质的的学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但从理论上来看可能不好讲,并且这些理论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可能听起来比较吃力,单纯的从理论角度讲授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践课程来教学,学生一般对实践都比较感兴趣,因为实践毕竟是活生生的例子,教师可以再这些具体的例证当中穿插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这样的话学生不但易于接受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让他们感觉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知识,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并且枯燥的理论。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的素质。应用型高校的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些知识渊博、有个人魅力的教师很可能他们的课堂每次都爆满,而那些知识能力欠缺、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他们的授课很可能只能依靠每次“点名”来保证到课率。在应用型高校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中也是这样,如果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功底都比较深厚,如果教师在讲的幽默风趣,这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里面愿意学习这门课,这样的话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达到高效的教学目的,实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会计信息系统方面人才的目的。
正确处理教学中实践和理论的比重安排问题。不同的应用型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授课中实践和理论的安排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一些传统上一直具有会计信息系统实践优势的学校,在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比较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高教学中理论教学的比重,因为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理科学校”,学生的理论水平一般都不高,重视对理论教学的教授也恰好弥补学生在理论方面的欠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那些在理论教学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研究方面一直有相对优势的学校它们的理论教学水平比较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也相对比较高,这在无形中都会促进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对于这些学校要适当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比重,让学生在理论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提高实践水平。
3.结语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结构复杂并且不断创新的学科,目前的应用型高校教育并不能科学的培养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应用型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实现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目的,从而为社会培养在会计信息系统方面优秀的人才。
[1]胡艳玲.《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商界,2008.08
[2]李 清.会计信息系统原理和实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毛华扬.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孙莲香.会计信息系统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薛祖云.《会计信息系统》学习指导、练习与实验(第3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6]李 清.会计信息系统原理与实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四篇:试论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
试论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
目录
内容提要:.............................3
一、企业税务会计的定义以及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3
二、企业税务会计的发展、作用及特征.................3
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4
四、建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5
主要参考文献:............................7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完善和会计职能的变革,税务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明确。鉴于我国税法越来越健全、税收管理越来越严格、计算要求越来越细化。本文作者认为,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将企业税务会计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分离出来,不仅有可能,而且很有必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会计体制改革和税收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一系列税收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得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逐渐出现差异,它们对会计事项的要求也随之出现了分歧,于是,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问题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企业税务会计的定义以及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税务会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它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令为准绳,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门专门会计。
税务会计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财务会计一样,同属于会计学科范畴。它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来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此,税务会计的资料一般来源于财务会计,他只是对财务会计处理中与现行税法不符的会计事项,或出于税收筹划目的需要调整的事项,按税务会计方法计算、调整,并作调整会计分录,再融于财务会计帐簿或报告之中。
虽然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是,税务会计毕竟是区别于财务会计的一门特殊专业会计,所以它与财务会计又有着一定的差异。
第一,二者的目标不同。财务会计是按照会计准则核算企业的财务成果,并为企业利益相关人(包括银行、债务人、潜在投资者)提供真实相关的信息,便于他们投资决策。而税务会计则是按照税法来核算企业的收入、成本、利润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系统,其目的是保证国家税收的充分实现,调节经济和公平税负,为国家税务部门和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
第二,二者核算的对象不同。财务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包括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退出等过程,而税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只是与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
第三,二者核算的依据不同。财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而税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国家税法。财务会计强调遵循会计准则,依照会计制度处理各项经济业务,会计人员基于自身的理解和情况的特殊性,对某些相同的经济业务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出现不同的会计结果,这是会计的灵活性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具有弹性的正常表现。
第四,二者核算的原则不同。财务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为使报表公允地反映某一会计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允许企业在一定情况下对收益和费用进行合理的估计,而税法则主要是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为了保障税收收入,便于保管,一般不允许企业估计收益和费用。此外,税务会计坚持历史成本,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动,更重视可以预见的事项,而财务会计则可以有所不同,在特定时候,财务会计可以考虑币值不稳的因素,如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企业通过会计计价方法的选择,寻求能够较为合理的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计量模式。
二、企业税务会计的发展、作用及特征
企业税务会计逐渐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分立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会计分支,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开始的。特别是进入 80 年代以后,企业税务会计被人们当作一门学科加以研究。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指出:“很多小企业,会计的目的是为了
编制所得税申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不是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账。即使对大公司来说,纳税也是会计师们的一个主要问题。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极大影响,并促进一般会计实务的改进及一致性的保持。通过税法还可以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如促进寻求更好的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澄清了计税收益的实质和所应包括的,范围等等。”可见,企业税务会计对于企业利用税法取得合法利益以及确保不固纳税方面的任何疏漏而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从 1994 年税制改革以后,税务管理得到加强。增值税凭专用发票抵扣税额方法的实行,使应纳税额的核算逐步走向规范化。对此,各地税务机关试行了在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中培训办税员,指定取得办税员合格证的会计人员办理纳税事项办法。这一办法,完善了企业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可以说是建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的初步探索。
与财务会计相比较,企业税务会计的特殊性体现在三个万面:
1、企业税务会计要在税法的制约下操作
对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处理方法等,企业可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并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加以选择。但作为企业税务会计,必须严格按照税法(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运作,受税收规定制约,不能任意选择或更改。例如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固定资产的折旧上、可在现行财务制度规定的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限总和法等几种方法中选择,采用其中一种;在存货核算中,企业可在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等五种方法中选择。但企业税务会计只能依照税收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及存货核算方法进行核算,并需报税务机关批准或备案。也就是说,企业的经济行为和财务会计核算涉及到税务问题时,应以税收规定为依据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收规定要求不一致时,应以税收规定为准绳,进行必要的调整。
2、企业税务会计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履行税收义务的工具
企业税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对企业以货币表现税务活动的资金运动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反映和监督,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因为税收规定的计税依据与企业会计记载反映的依据并不总是一致的,处理方法、计算口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异。对此,企业税务会计应有一套自身独立的处理准则,通过税务会计工作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保证企业的税务活动按照税收规定进行,使应纳税金及时、足额地解缴,防止偷、逃、骗、欠税问题发生,保证企业认真、完整、正确地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不熟悉税收规定、未尽纳税义务而受处罚所导致的损失。
3、企业税务会计具有税收筹划的作用
企业税务会计不仅仅是对税务资金运动的反映和监督,而且能通过税负因素分析等方法,使纳税人更加明确地利用合法手段来达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目的。具体地说,是指企业税务会计依据税收的具体规定和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筹划企业的经营方式及纳税活动,使之既依法纳税,又可享受税收优惠,实现企业不多缴税、减轻税负的目的。
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
1、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一套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而不再具体规定企业如何进行会计核算,这就使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产生很大的灵活性。随着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更加明确,即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折旧使得财务会计目标与税法目标差异越来越大,只有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才能使财务会计按照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进行核算监督,才能使会计改革见成效。
2、健全我国税制的需要。税制改革是中国的税收体制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税收调节体系,基本上符合税种健全、税率合理、税负公平的要求,有利于发挥税收征集国家财政收入和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调节经济运行的双重作用。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体制下,稳定税基、规范缴纳行为、优化税收收入水平的要求和各项复杂的计税工作,不可能在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一一体现。有时,企业可能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利用税法的不完善,通过直接调整会计数据、修正某业务财务决策等,实现其少缴税的目的,因而,作为纳税义务人,不论其经济性质、组织形式和经济范围,都需要建立统一的税收会计,以适应依法、合理、准确纳税的需要。
3、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在财税合一的会计体制下,会计提供的信息往往偏重于财政、税务、信贷等部门的需要,忽略了企业自身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不利于企业加强管理的需要。但是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可供选择的范围选择适合于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处理程序、方法、,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而不必完全遵循税法规定的方法来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财务会计人员才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管理上,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的核算工作。
4、提高会计实践水平,维护会计的一致性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资本的高度集中、工商业的高度发展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会计的作用也将得到充分地发挥,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提高会计的质量水平。而税法已明确规定了一些会计处理方法,并且税法具有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有利于会计人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渐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并同时使得会计的一致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5、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税法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的,因而税法高度地体现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而财务会计是根据会计理论和会计惯例进行核算的,体现的是投资者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主要是满足微观企业投资者的需要。由于我国多元投资主体的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此时若财务会计再不与税务会计分离,会计核算继续实行两头兼顾,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使之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若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企业就可以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有利于各投资者的决策,也有利于国家的宏观决策。
6、改革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税务会计逐步完善,受到普遍重视,并发展成为重要的会计学科。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越来越多,其投资额也越来越大,而我国在国外投资业务也越来越多,为了符合税收的国际惯例,改善投资环境,防止国际避税,维护我国经济权益和企业利益,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建立独立的税务会计也是十分必要的。
7、发展会计学科的需要。在传统的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财会体制模式下,会计学只能是会计制度的说明,即对会计制度所要求的会计行为、会计方法、会计程序及报表编制作必要的解释,以便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核算制度,而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逐步完善,财务会计已经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会计对财政、财务的变化熟视无睹,而是要在自身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这就是税务会计。它要求所有的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既要明确财务会计的基本要求,又要明确税法的基本知识,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会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建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遵循税法的原则。企业税务会计所反映的企业的税务活动是否合法、正确的标准只能是国家税法。因此,在企业税务会计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税法中有关计税依据与会计处理的规定,这些规定涉及到账簿、凭证、会计基础、会计、计算单位和申报制度,特别是涉及到资产会计处理”,这方面的规定更加详细。企业税务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法规。
2、灵活操作原则。这里所说的“灵活操作”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企业在进行税务会计活动中,对于那些与企业纳税关系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而对于那些与企业纳税关系相对次要或无关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纳税资料真实性的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或省略。二是指核算与监督相结合。因为纳税申报期一般是在企业会计核算终了之后,如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应当在每次预缴所得税的期限内,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送预缴所得税申报表;终了后四个月内,报送所得税申报表和会计决算报表。”因此,企业既要在日常的会计活动中正确核算各种应纳税金,又要做到核算和监督相互配合,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不符合税收规定的行为,以免企业遭受处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寻找适度税负原则。税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为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及债权人提供准确的纳税资料和信息,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对此,企业的税务会计人员应深刻理解现行税收规定的有关精神,在符合或不违反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国家的税收政策是根据全国的经济情况制定的,具体到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某一产品、某一项目,可能因主、客观原因而使经济状况相对悬殊,有的可能获得推迟纳税期或减免税照顾,有的就可能不予照顾。企业一方面要综合权衡各种投资方案、经营方案与纳税方案,使其形成最佳组合,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或每股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税务会计活动,从企业经营收入的取得到利润的形成以及计税、纳税都要真实反映、正确核算,不允许任何隐匿收入和利润的现象发生,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及时、足额地向国家缴纳税款。
4、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即会计核算总体上的客观性、可比性、一贯性原则,会计资料信息质量方面的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原则,会计修订方面的谨慎性、重要性原则。它们体现着社会化大生产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总之,尽管税务会计长期以来被看作财务会计的延伸,但事实上税务会计在许多方面已具备了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会计学分支的学科特征,税务会计已具备了独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发展税务会计,有助于使规范经济生活的立法活动进入快车道,也有助于为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实施解除后顾之忧。
主要参考文献:
1、钟高、龚明晓。论会计准则目标。会计研究。1998;
2、黄菊波、杨小舟。试论会计政策。会计研究。1995,11;
3、李端生、朱力。论现代企业会计政
第五篇:关于基建审计存在问题的思考
关于基建审计存在问题的思考
字号: 小
中
大
| 打印 发布: 2007-2-25 16:45
作者: 刘丽霞
来源: 中油审计服务中心
查看: 739次
近年来,基建投资审计已成为建设单位审计部门的重头戏。但目前各建设单位审计部门在开展基建审计工作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建设单位的基建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事后审计多,事前、事中审计少。目前,各二级审计部门开展的基建审计,大多是工程结(决)算审计,属于事后审计。查出的结算问题还可以补救,但若是存在设计、物资采购或是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事后审计弥补的可能性就很小,且损失很大。为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加强基建工程的事前和事中审计。
2.微观审计多,宏观审计少。基建审计的目的在于加强投资管理,合理使用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但是,工程结(决)算审计只是审核在施工过程中人、机、料的真实发生额,能够较为真实、客观地反映工程造价的实际情况,但对于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是否合理、投资规模是否得当、投资结构是否合理、除工程费用之外的其他费用是否合规、投产后的项目评估如何等问题,都不能得到反映。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宏观反映基建项目是否合理可行,并在运行投产后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根本所在。也就是说目前开展的工程结算审计,只是解决了微观的部分问题,没有对宏观调控发生影响。
3.监督好、服务差。对基建结(决)算的审计,重点审查的是投资项目结(决)算的真实性和建设资金的到位使用情况,以及有无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而对投资效益差而导致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所造成的危害则揭示不够。也就是说,审计监督的职能执行得较好,但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的职能做得不太好。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人员配备不足。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建设单位审计科通常只有一名基建审计人员,有些甚至是兼职的,这给基建审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一是一名审计人员根本无法完成较大的基建审计工作量,例如,某建设单位每年都有重点建设任务,投资上亿元,光是结算书就厚达几尺,一个人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是不可能的;二是一名审计人员无法具备审计中涉及的全部业务知识,仅工程类别就分为土建、装饰、电气、水暖、工艺安装等多种专业,涉及预算定额几十册,一名审计人员无法对所有种类的项目都熟悉,因而难以达到预期工作效果。
2.业务能力不够全面。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对审计人员来说,不象以往的财务审计那样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种类多、规模大、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既要查对帐目,又需审核工程图纸、设计资料,还要深入工地现场勘察,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基建审计人员应具备基建投资学、技术经济学、项目管理学、建筑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计算机理论等多方面知识。而现有的基建审计人员知识面比较窄,不具备多种专业知识,工作中有一定困难。
3.缺乏现代化审计手段。作为一个监督部门,审计手段、审计方式必须与审计对象的管理手段、核算水平和现实情况相适应,才能履行好审计职能。目前,大多数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基建财务和工程结算都实现了电算化,而我们的审计手段却跟不上被审单位的发展,大多数审计部门没有配备基建审计软件。面对大量的结算资料,审计人员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单调琐碎的手工核算上,使工作效率无法提高。
4.对基建审计工作认识高度不够。由于基建审计工作在审计领域发展较晚,加之多年来基建审计的重点都是放在节约工程造价、控制投资上,而对于从客观角度控制规模、调整结构考虑得不多,立足微观着眼全局的观念不强,造成了目前基建审计种类单一,宏观控制不够的问题。
三、改进和深化基建审计工作的方法
1.加强基建审计工作的基础建设。搞好基建审计工作,首先必须要有好的审计模式、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和先进的审计手段,这是发展基建审计事业的基础。
(1)改变现有的审计模式。目前的基建审计方式,大多是建设单位的基建审计人员单兵作战,力度不大;有的即使与基建部门实行联审,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但由于被审单位也是基建部门,因此有些问题不能完全揭示,审计的权威性不够。建议把有关联或职能相似单位的基建审计人员组织到一起共同审计,既能提高工作质量,又能在工作中提高业务水平。
(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分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二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要加强廉政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其中,提高业务素质是最为关键的。培养具备多种专业知识能力的审计通才,培养擅长从客观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审计专家,这是审计事业的发展之本。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除了加大对基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外,更重要的是审计人员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在干中学、学中干,通过“以审代帮、以老带新”等方法不断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审计手段电算化。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工程结算审计与传统的手工审计相比,有两大优势:一是计算快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二是计算准确,排除了不必要的分歧。今后应加快基建审计电算化的进程,注意开发基建审计中其他方面的软件,使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更好地为基建审计工作服务。
2.积极开展开工前审计。开工前审计的目的是控制投资规模,维护投资领域的经济秩序。它不仅仅是资金来源的审计,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基建程序的审核。主要审核在项目建设前期是否按照基建程序办事,重点审查建设单位是否超越审批权限擅自上项目,施工时是否有使用“白图”的情况,以及施工前是否编制了控制投资的概(预)算等。
(2)对投资决策的审核。主要审核在投资前期决策时是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论证,决策阶段所确定的建设标准、建设地点以及生产规模和工艺方法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投资结构是否合理等。
(3)对项目设计质量的审计。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部费用的1%以下,但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却占75%以上。由此可见,设计质量对工程建设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审核工程结算,算细帐,尽管也有效,但毕竟是“亡羊补牢”,事倍功半。在设计阶段进行主动控制,则会对控制投资取得更好的效果。3.加强对建设项目的效益评审。在合法性、真实性审计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是基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对建设项目效益进行评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专家配合和审计人员的大量工作。一般而言,建设项目效益评审的内容包括经济效益评审、社会效益评审和环境评审三部分,而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则是今后工作的侧重点。
4.走基建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的道路。1997年,国家审计署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审计与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有机结合的通知》。将基建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而且能够深化基建审计内容,强化对投资预算的约束。因此,要把探索和规范两项审计的结合方式、重点和内容,作为深化基建投资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5.注重审计对基建项目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的服务职能。要加强建设项目审计结果的综合分析,督促项目管理部门依法、依规开展投资活动,使审计工作不仅仅是对某个项目的审核,而是审核了项目管理工作,从而使管理部门能够完善内控制度,强化投资管理。同时,应本着“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的精神,通过审计,向决策部门反映情况,为有效地监督和调控重点项目、重点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提供可靠信息,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目的。
(刘丽霞 大庆油田供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