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有感

时间:2019-05-13 12:2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有感》。

第一篇: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有感

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

——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古代是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先哲们也纷纷针对个人修养的境界提出过自己的见解。而在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对中国古人的修养标准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加明确应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儒家

孔子所提倡的个人修养以“仁”为核心。而“仁”是人的性情的真的并且合礼的流露。一方面,人不应该矫揉造作,应探索并追随自己的内心。只有在直视自己欲望的前提下,才能推己及人,反之则无法“通天下之志”(《论语补疏》)。但另一方面,人又应该自觉地接受礼法的约束,不能任意妄为。在不断平衡自身欲望与礼法约束的过程中,人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境界。孔子并不十分看重个人行为的社会意义,虽然如果人们都能合礼地流露自己的欲望,对社会有利无害,但孔子看重的确是个人自身的“心安”。这一点可以从孔子一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卫灵公》、“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的人生追求中看出。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圣人,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一方面,他同样认为为人处事的出发点应该是个人的性情而非对结果等多方因素的理性判断;另一方面,他发展了孔子的学说。首先,他将个人修养扩张到了政治层面,主张统治阶级推行仁政。其次,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同时又指出人们提高自身修养,最后达到圣人的方法是“将此‘四端’扩而充之”。最后,孟子还提出了“浩然之气”的说法,把它作为“个人在最高境界中之精神状态”,而要达到此种状态,则要“集气”,并做到“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公孙丑上》)。

荀子与孔孟同样把性情当做君子为人处事的依据,他认为祭祀“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礼论》篇)。但与孔孟不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若要提高自身修养,则应该“伏木为学,专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悬久,积善而不息”(《性恶》篇)。荀子还提出,在人积善的过程中,礼法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一方面,礼法可以约束个人的行为,抑制人性中的恶念;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化人民,动之以情,最后让人达到“仁而且智”的境界。

墨家

与孔子孟子不注重结果,只注重个人性情的修养不同,墨子把“功”、“利”当成个人修养的重要指标。墨子强调功利并非为己,而是以自己的切实行动救世。墨子所强调的行为准则也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为求人民之富庶,墨子提倡“节用、节葬、短丧、非乐”;为防止战争对社会的危害,墨子倡导“兼爱、非攻”;为使人们兼爱,墨子注重制裁,并提出了“非命”之说。可以说,墨子心目中个人修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是个人对社会人民的有益影响。然而,墨子的某些看法过于理智而匮于人情,是以被荀子批判为“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天论篇》)。

道家

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由此可知,老子所提倡的个人修养是应该是顺其自然,而不要诸多束缚限制。同时,老子以为万物变化,自有其“通则”,凡通则皆可谓之“常”,而人则是“知常曰明”,如能依常而行,则叫做“袭明”。这说明老子认为个人的修养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这规律可从自然中得来。老子更进一步指出,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事物一旦发展到顶点,就会变为其反面,是以,老子认为,为人应该遵从天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着。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第七十七章),达到一种“包含有屈之直,有拙之巧,是谓大直大巧,即‘正’与‘反’之‘合’”。唯有如此,才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庄子在许多方面承袭了老子的学说,但也在某些方面进行了创新。首先,庄子认为世间万物,无有不好,人应该“在知识方面取消一切分别,而至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境界”。其次,庄子认为,既然万物皆好,人便应“休于天钧”,平和地或着说是乐观地看待一切,包括月盈月缺等自然现象和生离死别的必然事件。庄子还认为,圣人应该是“无己、无功、无名”,唯有如此,方能无所待,而“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获得无限制的、绝对的逍遥。

后世圣人对个人修养的看法

程颢

程明道认为人本与天地一体,只是因为“多执个体以为我”,故与世界割裂开来。而人修养的目的,就是破除界限重新回到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而“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所以人修养的方法便是不断朝“义礼智信”的方向发展,最后达到“仁”的境界。达此境界后,心如明镜,能照物而不为所动,即能“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物来而顺应”,“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明道文集》卷三)。

朱熹

朱子提出了“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语类》卷九十四):太极。同时,他认为每人心中皆有一太极,之所以世间有恶,是因为“当其(理)实现于气,则为气所累而不能完全”。为了去除“气禀之弊”,人应该“存天理,灭人欲”(《语类》卷十三)。同时,为寻求天理,即所谓太极,人应该格物致知,以穷其理。

陆九渊

陆象山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年谱》),是以如果人能顺其自然,心自然能“应物而不穷”。故人应该“任心直往”,方能与天地呼应,而不能给自己留下“自私”、“用智”的余地。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王守仁

王阳明与陆象山同为“心学”的大成者,他同样认为破除宇宙与人之间的界限是人修养之根本。但他提出了不同的途径。王阳明认为孟子所谓“四端”即是“良知”,扩充实行良知即是“致良知”。人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即可“致其良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从而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除此之外,王阳明还强调“本体虚明”,即对外物可有情感,但却不能执着于物,为物所累,而应努力达到“终日有为,而心常如无为,所谓动静合一者也”。

应该说,不同学派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对修养的最高境界与达成途径有自己的理解与定义。通过纵览他们的思想,我确实受益匪浅。

第二篇: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读后感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页码:302 页

内容简介: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正文:

读《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有感

郭训财

一直对中国哲学很感兴趣,人类文明的历程,进入了多元化时期。有人预言,未来世界将是基督教、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三足鼎立”和互相冲突的时代。这一看法是否成立,尚待斟酌;但它说明了一个事实: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不仅在东方世界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这是文明发展的事实。人们都承认,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的问题和它涉及到的各个层面。在当今科技和工具理性支配一切的时代,这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个问题愈发凸显出来了。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 明,道家重无为,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 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儒家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历来备受 推崇,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光彩照人,可鉴后世。

一、儒家的思想的精髓及发展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学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就是说,我们要有道德勇气,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担当道义,甚至不惜杀身以成仁。儒家 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只要挺立了道德自我,以良知作为主宰,我们就 能超越世间各种境遇,超越本能欲望,以超越的精神,干日常的事业。儒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其实,“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 自己的,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 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 自尊,又尊人。“仁”就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要站 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先秦儒学的精神,首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天地最伟大 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易》以天地为准则,天地生生不息的功能也就是《易》变化无 穷的功能。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的,宇宙是一刚健的大化流行,人也应该据此而自 强不息。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先秦儒学的 “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 于天上、地上、人间;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 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先秦儒学在汉唐时期演变为汉唐经学,在宋明时期又演变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把汉 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 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整个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理学家的最高理想是“孔颜乐处”,即“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宋明理学对 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 了重要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升到本体 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精神与特征 儒家有重视道德教育与修养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奋 发立志”与“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宣扬那种孜孜不倦、临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事 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不问安危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把个人完成的社会责任作 为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育与修养手段。儒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逻辑、哲理。它内涵丰富的知识,但它超知识;它有自身的逻辑,但它超逻辑;它有很深的哲理,但它超哲理。它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它是探讨“人生的 方向”,它触及的是人们“心灵”和“心性”的最深处,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真性情、真生命、真 智慧。对于传统儒学的精华,我们必须以自己的生命去体验,以自己的身心去研究,以自己 的心灵去撞击,以自己的生命去呼应与契接,以安身立命的角度去体会。读圣贤书,所学何 事?应把握好自己的心性,守住心性,守德勿忘,行善为本,助人为乐,弃恶扬善,真正做 到:平心如性,苦苦修炼,从幼到老,从生到死,遇事做到大公无私,为人做到心品纯正,待物做到问心无愧。这样我们才能抵制欲念,克服软弱,战胜邪魔,达到清静平和的境界,才能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合拍、沟通、感应。儒学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强调时代的悲情和个人真实修养的感受。对它的理解与把握,取决于你对人类、对民族的命运关切所达到的深度。如果你没有“兴慈运悲,不舍众生”的理 解态度,没有很强的历史文化意识,没有长期刻苦的修炼体验,是很难把握其思想义理之真 髓的。只有坚持真实修炼的人,才能逐渐使自身与外界绝对地统一与协调,决不为个人自身 狭隘的利益考虑,与天地同乐,也与天地同悲,而又能积极地参与为人类社会服务的伟大潮 流,彻底地超越自我,从而消除了心灵中一切邪恶自私的颠倒妄执,净化了心灵,那么他的 生命才不会徒劳地消耗在欲念和烦恼之中,而是通向宇宙生命的永恒。

三、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今世界的教育 传统和现代化是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生生不断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都是片 面的。成功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相反相成;失败或不大成功的现代化则是一个单向运动的过程,现代因素简单摧毁传统因素,或被传统因素所摧毁。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改革的阻力,尤其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革新的动 力。当前中国正面临外来思想大量涌入的新时期,我们应从世界发展新趋势着眼,清理我们 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有价值的要素,使之与现代化需要的外来新要素整合,所以我们面临着对 传统文化(包括儒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历史任务。儒学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些重要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土壤,主要是: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 与社会体制,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长期稳定的生活环境,这些前提条件在现代社会已不 具备必然性,但不能由此而否认儒学的现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家族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 本的关系,农耕社会可以说是人类最为简单的生产方式,正因为这是最基本、最简单、最原 始的,因此也最接近人的本性,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宇宙之间关系的基 本逻辑,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浓烈的人性气息和人情味的儒学原理也许是以最简朴、最 原始的形式体现了人性的本来面目和人类生活的基本原理。真理往往是朴素的,最基本的东西往往是最稳定、最具有恒定价值的。在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漫长的社会历史中,儒家探索并实践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做人”的原理,形成了深邃的人文智慧。人类的人伦秩 序和价值体系虽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变化之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中总还是有某 些不变的基因作为稳定和支撑的力量,因为人类永远不可能远离自己的本性和根基。可以说,儒学的基本精神与特质就在于发现并体现了这个基因和根本,而且人伦原理与其他文化形态 相比,具有更大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体现了民族精神、民族生命的连绵不断,根本不可能 全盘“化”掉,这说明民族传统事实上是既离不开、又摆不脱的,人伦原理的价值具有相对的 性质。现在人们有感于道德的滑坡,道德的沉沦,在当今商潮澎湃、人必曰利的氛围中,我们 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金钱至上、贪污、腐败的挑战。一个人,一个民族生活在世界上总是要有“家”可归的。然而工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带给当代人的病痛 就是精神上流落街头,无“家”可归。在钱权交易、升官发财、功名利禄、巧取豪夺的追逐中,人的心灵方寸之地,人的良知是良我之所,已告沉沦,失去了心灵的归乡与故园,因此儒学所 讲求的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所提倡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所尊崇的气节操守和道义担当,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所重申的做人原则和治世原则,所阐述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而且 还有普遍的价值和永恒的意义。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道德生命、文化生命,一个民族糟蹋道德生命、文化生命,同时 也就等于糟蹋了民族生命。道德生命、文化生命不可摧残太甚,一个民族是经不起这样摧残 的,真正的有识之士所考虑的是应如何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挺立自己的道德人品,调治当下的人文环境,孕育出能够托起中国未来现代化所需要的德业 俱健、素质极佳的跨世纪的人才。就全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来说,不借重于自己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资源和传统美德,是根 本不可能成功的。西方现代化以古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精神和近代人文主义作为自己的 源头活水,东亚现代化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宋明理学作为自己的源头活水,中国的现代 化必定不可能将传统优秀文化弃之如敝屣。否则那就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人们在当今的现 代化建设中,已开始惊呼中国物质资源的匮乏,然而还没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精神资源由 于近世以来片面地践踏传统所造成的严重匮乏。物质资源的短缺是一个有形的问题,精神资 源的匮乏则是一个无形的问题。无形的问题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所以,当前重新发现、挖 掘、回采儒学丰富的精神资源是有重大意义的。西方的现代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确实应该 成为其他各国学习的范例。我们之所以对西方教育加以重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 19 世 纪以后,西方教育已成为很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共性,从整个人类教育发展 史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来看,研究西方教育也是对 19 世纪以后整个人类教育发展史的共性的认识。然而,西方文化教育的内涵并不仅仅只限于“民主”与“科学”,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其中 有过度发展的个人主义,漫无限制的利得精神,日益繁复的诉讼制度,轻老溺幼的社会风气,紧张冲突的心理状态等等,所有这些不但未必能适合于其他国家,而且也已引起西方人自己 的深刻反省。从西方国家来看,现代化在某一阶段就需要重新调整人与物、人与人、人的自身与内心 的关系,所以他们要向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的儒学、道家、佛学学习,追求道德理 性,追求和谐,追求人的价值,也就是说他们要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寻找重新调整 他们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类与宇宙自然关系的方法原则。比如西方国家普遍存在子女 与父母的沟通问题,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教育问题,老年人的养育和精神上的孤独问题,环境 污染与生态失衡的问题等等,这些西方现代化社会的焦点问题,他们觉得中国的一些社会伦 理和家庭教育原则可能有用,他们从中国家庭伦理教育进而检讨到社会伦理教育和社会人际 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和中国社会形成一个相反的潮流,当代中国青少年刚要肯 定自我,从家庭里面走出来,提出参与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一个是从东往西,一个是从西往 东,时间在这里发生了错位。现在西方社会出现的后现代化的要求,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 统教育可以提供的;在中国社会里出现的现代化的要求刚好又是西方文化和科技教育可以提 供的。这是世界发展的一个很自然的趋势,虽然它是多源头的,但最后总要统合在一起。也 就是说从一个整体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来看,要把一个现代化的要求与一个后现代化的要求整体化。现代社会要关心人的问题,肯定人的生命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西方的“工具理性”不能完 全代替“价值理性”,因此我们应深深挖掘儒学丰富的思想资源,这对于加强现代人文主义思 潮和影响,遏制科学主义片面发展“工具理性”所造成的种种现代弊病,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 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并不是完全没有现实意义的,不是只有观赏价值的博物馆中的 陈列品,而是可以给予现代人以相当重要的启迪。越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儒学的 人文关切和“天人合一”的理想对人类的启迪和警示作用则越大。20 世纪是人类社会大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以空前速度提高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经受到各种各样困扰的时 期。当前世界各国,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不论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如何,都普遍认识到人 如能源大量需求,资源日益耗竭,环境加剧污染,类社会发展到 21 世纪必然会遇到几大难题: 不治之症不断出现,人口恶性膨胀,生态严重失调,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与自然的同盟关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系遭到严重破坏等等。这些难题如不及早重视解决,势必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害。依靠现有的科学技术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难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为了改善 21 世纪 科学、文化和人类生存发展,要更新思想,更新观念,要展示一个不受机械规律硬性制约的,具有持续创造力的宇宙形象。于是西方科学界又一次把眼光转向了中国,求助于东方儒学传 统,“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是最大的生命整体观。儒学追求的是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这对于 21 世纪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以及对于促进现代科学技 术中局部与总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宇宙自然相沟通相统一的新的发展模式和 方法论有重大意义。所以挖掘儒学有价值的观念,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和生态得以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几大难题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困惑,是很有帮助的。儒学以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不应片面地理解为科学技术知识的传递,还更应强调道德 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育民族精神,淳化代代人风,提高人的心 灵素质,帮助人们修养身心,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不管现代社会科技、商 业如何发达,不管我们所从事的现代职业如何先进、精密,人性的培育,心灵境界的提扬,人们从实然的人向应然的人的超越,总是不可代替的。这对于人类、国家与人的自身来说,都是生命攸关的大问题,因此人类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建设层面是人性的培育、道德境 界的提扬。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未来的教育应当把人的心性建设放到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一定的高度,对人类心 性的关怀,才是终极的关怀,最根本的关怀。当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吸取各国 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把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统合起来,为创建现代世界文明,维护世界和平和生态平衡,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论教研员的人生境界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奉贤区教育学院 庄骏

2009的盛夏至今,光阴何其匆匆!在学院一个又一个的日子,不知不觉快存满七年。高中语文教研员,这个常被戏称为“替人做嫁衣”的角色,在经历摸索、提炼,在尝遍酸甜苦辣之后,似乎走完了从喧嚣到平静的宿命。

懵懂不再,激情褪去,与“教研”的那份恩情是不是也会遭遇“七年之痒”?老实说,前一阵子,不能说心中没有倦怠。虽然一样在动口、动手、动脑,但动情的瞬间委实是少了、又少了下去。你的努力成全了别人的光芒,或者叫喊于众人之间,众人还你以敷衍甚或冷漠,那么,教研员们,我们的自我在哪里?当这些心灵的微光在脑海中划过的时候,我触碰到了自己的无助感和不高尚。

最近,有机会重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感觉居然一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而要深入理解之,阅历、契机皆不可或缺。很幸运,去年年末,在北京清华园的洗礼以及在南京师范大学后山流连时的诸多顿悟,已经为我从《简史》中获得精义设好了铺垫。于是,在儒家“内圣外王”的哲学世界里,获得了自我检省的最好机会,在道家乃至佛家在精神开释之下,也似乎找到了一条重新振作的道路。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氏的这句话对我们理解哲学有帮助,对我们借助哲学成为大写的人则得益更大。比如他所提炼的“内圣外王”四个字,可以启迪我们去准确进行教研员的身份定位。很多时候,我们要么冲得太前,要么退得太后,或者亢奋,或者萎靡,别人看不懂,自己的内心更是惶惑。实际上,中国历代圣哲都非不食人间烟火而终日山林漫游,独善其身的。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于前者,教研员要明白学习研究以及内涵提升的价值,话语权决定自你的人格魅力和学科素养;于后者,我们要懂得管理、指导之方法策略的重要性。两者一体两面,不分轩轾,不可或缺,我们要学习真正的圣人,不以处理日常事务为苦,相反地,正是在这些事务中陶冶性情,以培养自己接近圣人的品格。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对于教研员来说,“内圣”最关键的,是要养成仁爱之心。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因此,在《论语》里,孔子用“仁”这个字时,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道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品德完美便是“仁”一词的基本内涵。教研员常常躲在幕后,他之仁的实践首先要包含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然而,教研员之“仁”难在不仅“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还有另一方面,可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称作“忠恕之道”。“忠”和“恕”乃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头,也是它的完成。作为老师的老师,我们的内心要有衡量行为的一把尺,随时都在使用它来衡量别人和自己。实施“仁”,做一个忠恕有道的教研员其实不难,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内圣”的路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也有具体指引。《大学》所教导的自我修养方法,第一步便是“格物致知”,即对外界事物调查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第二步是“用敬”,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现在,学院给教研员们创设的“格物”机会越来越多,但层出不穷的干扰和诱惑导致“用敬”越来越难。平衡两者关系,对所格之物善加取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对“内圣”的绵韧,“外王”因其刚性,最难坚持。当你刚刚从事教研工作时,会不知所措而处处有措,时间久了,挫折多了,渐而气馁,渐而无为。这种懈怠,与老庄之流的“无为”有很大的境界落差。我突然理解,道家名以“无为”,实则“有为”,而情绪低落者往往将“无为”做到表里如一,其实是很可悲的。

那么,坚持的动力从何而来?我想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我在砌砖。”第二个砌砖工人说,“我在赚工资。”第三个工人说,“我在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房子”。

也许你会艳羡于第三个工人的梦想与成就,也许你会鄙弃前两者的低俗和短浅,实际上三者之差别,不在技术层面,而在境界层面。冯友兰将人生分为四等境界: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在这四种人生的境界中,前两种都是人的自然状态,后两者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前两个境界可以说来自天然,后两种境界则是人自己的心灵所创造的。哲学的任务是为了帮助人达到后两种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因为唯有经验哲学给人的宇宙情怀,人方始可能达到天地境界。当你进入“天地境界”,亦慢慢接近了“内圣”,不仅自信满满,激情洋溢,而且面对“砌砖”的枯燥,既可以心无旁骛,也能够拾级而上,从而“世上最美丽的房子”就在你的手上一层又一层地耸立起来,你的人生境界也就高在天地之间了。

读书亦是行路,借《中国哲学简史》,我对教研员的身份认识突破滞涩,顺利地抵达了又一个彼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以“内圣外王”为训示,格物、用敬,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第四篇:读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最开始接触到“哲学”这个词是因为曾经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我们都知道李小龙的功夫是盖世传奇,但却不一定知道李小龙在华盛顿大学读书时主修的是哲学。哲学与功夫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却极其完美地结合在了李小龙的身上。哲学思想渗透在他一生的事业和生活中,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他能超越一般平庸的习武者,成为一代功夫宗师。我印象很深刻李小龙说过的一句话:哲学会告诉你人为什么活着!

所以那时候在李小龙身上,我就感觉“哲学”这个词,它充满着神秘色彩。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这个假期终于有机会读到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让我对哲学有了很多认识和了解,也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当然的有很多地方很难解读,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中国哲学简史》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爱”和“智慧”两个单词组成。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释合流”“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中国人的宇宙观方面以易经与老庄为代表﹐伦理社会观是以孔孟之说为代表﹐佛家则以宣扬因果轮回、众缘唯心的道理与儒道互相辅助而成。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思想价值观远远走在历史的前沿。

冯友兰教授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而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冯友兰教授在书中说到,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我们仍然需要了解哲学。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

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我们常常对生活带着迷茫,对世界存着质疑,迫切地想知道所有事情的答案,但是我们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或许可以放慢一下步伐,走近“哲学”,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更多我们生活的人生的答案,对世界对自己有更多的认知。有一天当我们明白:“人为什么而活着”时,我想我们已经慢慢接近了我们理想中的自己!

第五篇: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这两个月闲来无事,利用晚上和假期的时间看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和君咨询公司推荐书目中有这两本书,还有两本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也要再今年元旦之前看完。读这些哲学史类的书籍主要是让咨询师对于中外的整个思想体系有个系统的了解。

我自认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文化和历史了解还算深刻,这源于自己成长的环境和家庭。由于妈妈是教师的缘故,大概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首,中学阶段是在爷爷奶奶哪里度过的,虽然当时课业很繁重但是我还是抽空看完了爷爷那里的藏书如《上下五千年》《古文观止》等,当然还有很多描述中共历史的书,因为爷爷是我们县的老干部、老党员。在高中阶段遇到了一名老师她是师范大学刚刚毕业就带我们班的,两年当中给我们推荐了很多优秀的文学读物。加上我们那一届开始使用了新的语文教材,其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加强了古文的学习,有一半的量。像很多毛泽东的诗、屈原的《离骚》、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还有很多著名诗词都在那个阶段深入学习理解的。到了大学之后,由于是经济管理系,所以我们并没有开设大学语文的课程,但是我经常去听一些中文系的讲座,也经常去图书馆借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读,所以也并不曾落下。相反,还认识了几个汉语言文学系的校友,和他们一起交流使自己的文学视野开拓了不少。毕业之后,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哪里的图书大厦总是被我经常光顾,不过以前看书的时候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兴趣,直到看到王明夫先生为和君咨询师列出的书单,总算是找到了一个优秀咨询师要完成的知识体系积累所必须的书目了。

这里并不是自卖自夸的一番言论,而是要告诉大家读哲学史的难度。平常在读其他书的时候如果并不难懂可以一天一本,像普通的文学类、管理类书籍最少也可以一天一百页,但是这次读哲学史每天就读一章,大概二十到三十页的样子。这是因为读它的每一章都是中国一家或者一派的思想精华之总结,其中必然穿插着很多大师的言论,加上又是古文的版本,所以这种书读起来令人非常头痛。但是读完之后,细细回想,真不愧是大师的作品。每一章都用最简洁的话语,论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

冯友兰先生把中国的哲学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个时代,其中子学时代是从孔子至淮南子,这段时期大概是中国春秋战国到西汉这段时间;另外一个叫

经学时代,是从董仲舒到康有为的时代,有两千多年的时间。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在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当中便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今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电视剧当中看到的有很多还是儒家思想的反应。比如今年热播的几部电视剧《家的N次方》《裸婚时代》及最近的《新还珠格格》,中国人对家的观念,对于婚姻的理解都是来源于儒家思想,满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是清入关以来还是以儒家思想来统治天下。像中国古代这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其实都是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

感觉自己目前的水平还不足于评论这部大师的书籍,所以就此搁笔。想想这种大师的书应该是无数人拜读过,在网上发现了这篇名叫淡泊之訫的网友写的读书感悟感觉写得还不错,转载过来以学习之。本来向想写一下,发现只能写一些皮毛,这种表面功夫的文章写了并没有多大意义。转载之文的作者应该是哲学或者文学专业科班出身,要么就是年长的一位朋友,他的认知要比我们这些初读者深刻许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抽空看看这本书和下面这篇文章,不过可能会头痛,要做好心理准备哦。

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其运用材料之广、考证之详、分析之精,向为称道。此书初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著名学者陈寅恪。金岳霖对之都有很高的评价。作为该书上、下卷的审查人,陈寅恪认为此书为清华丛书中的一个‚美备的著作‛,誉之为‚实今年吾国思想史之有数著作‛。主要理由如下:一,此书对中国古代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客观地整理了中国哲学史;二,作者冯友兰‚有史学之通识,纵贯之眼光‛,发现了真、伪材料的各自价值;三,该书下卷‚取西洋哲学之观念,以阐明紫阳之学,宜成系统而多见‛;四,全书取材谨严、精审,持论精(正)确。(1)该书的另一主要审查人金岳霖,有其自己的哲学史观,主张‚哲学要成见,而哲学史不是成见‛。他认为哲学既离不开成见,若再以一种成见去形容其他成见,写出来的书无论从别的观点看其价值如何,总不会是一本好的哲学史。以此哲学史观为指导,金岳霖指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册)‚确是一本哲学史而不是一种主义的宣传‛。冯友兰的态度是‚以中国哲学史为在中国的哲学史;但他没有以一种哲学成见来写中国哲学史‛。

(2)并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册)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作了比较,认为‚我们看那本书的时候,难免一种奇怪的印象,有的时候简直觉得那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研究中国思想的美国人;胡适先生于不知不觉间所流露出来的成见,是多数美国人的成见‛。(3)因胡著是根据于一种哲学的主张而写出来的。两相比较,不难看出金先生的态度。

粗略翻完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印象最深的是先生采取的‚释古‛、‚同情‛的态度以及研究方法的多样。

冯友兰认为清末以来的史学家研究史学的态度共有三种:信古、疑古、释古。这又是黑格尔历史哲学之一例证。‚黑格尔谓历史进化经常经‚正‛、‚反‛、‚合‛三阶段。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正‛也;近人指出前人说法多为‚查无实据‛,此‚反‛也;若谓前人说法虽多为‚查无实据‛,要亦多‚事出有因‛;此‚合‛也。‛(4)他将信古理解为‚正‛,疑古理解为‚反‛,释古理解为‚合‛。信古即认为凡古书所说的都是真的,对之应信之无疑。疑古则相反,它推翻了信古对古书的信念,以为古书所记载的,大多是不可信的。信古迷信权威,疑古抹杀一切。而释古既不像信古尽信古书,也不像疑古全然推翻古典文献。认为古典文献虽然不可全信,然而人们可以凭借它来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部分真相。冯友兰基于对信古合疑古两种治史态度的反思、批判,采取了释古的态度,并且试图对信古和疑古作一辩证的综合。按照他的理解,‚释古便是这两种态度的折衷,这种史比较有科学精神的。‛(5)他也明确地表示,他在写作过程中采取的史‚释古的态度‛。这种释古的态度‚用一种批判的态度,向可疑与可信的各方面探讨,兼有疑古和信古的两种精神‛(6)‚故吾之正统派的观点,乃黑格尔所说之‚合‛,而非其所说之‚正‛也。‛(7)这种态度,既批判了信古派迷信古书的教条陋习,又纠正了疑古派无据而疑的怀疑主义倾向,也正是这一点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与‚释古的态度‛相一致,‚同情的了解‛也是冯友兰在梳理中国哲学史时所采取的基本心态。在他看来,‚同情的了解‛即指‚一个好的哲学史家,在讲那一家哲学的时候,就要站在这一家的立场,把它底思想用同情的态度重想一遍,然后不增不减地加以叙述。‛(8)他认为‚同情的了解‛是一种客观的、科学的治学心态。这种心态要求哲学史家站在古代哲人的立场上,通过思考发现古人在想什么、说什么,侧重把握其思想的理论性和逻辑性,看其是否有所见,是否能自圆其说。如古人确有所见,确有一贯的系统,就是对哲学有贡献。

陈寅恪在冯著《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说:‚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必须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故而,在他看来,‚今欲求一中国古代哲学史,能矫附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9)

基于释古的态度和同情的态度,冯友兰在写作《中国哲学史》时运用了多样、系统的研究方法。如注重史料的搜集和审查;注意围绕思想家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叙述条理性强,极为清晰。而于诸多方法中,他比较重视宋学的方法与阐明的方法。

冯友兰认为,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有汉学的方法和宋学的方法之分。汉学的方法主要时解释文字,注重考证和训诂;宋学的方法正好相反,不注重文字的考证、训诂,而注重对文字所表示的义理的了解和体会。在哲学史研究中,宋学的方法优于汉学的方法。这是因为从研究哲学史的角度看,如果只懂得以前哲学家的著作的语言文字而不能了解、体会其义理,那就不能写出符合哲学史本来面目的哲学史。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既重文字和考证训诂,又特别重视对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义理的了解和体会。他说:‚吾非历史学家,此哲学史对于‘哲学’方面较为注重。‛(10)正因为如此,此书才成为一部逼近哲学家的思想,发掘中国哲学本质的名著。

比较而言,冯友兰认为胡适则是用汉学的方法写《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因而该书既有汉学的长处又有汉学的短处。长处是对于文字的考证、训诂比较详细,短处在于处理文字所表示的义理方面,胡著对之的了解、体会比较肤浅,没有得到古人的真谛。事实上,胡著对于资料的真伪,文字的考证,占了较多的篇幅,而对于哲学家们的哲学思想则了解不够,体会不深,讲得不透不细。

另外冯友兰在写作《中国哲学史》时还比较多地运用了阐明的方法。他认为,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近50年间中国学术界对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相合关系的理解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戊戌变法时期,以旧文化理解、评论新文化,其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和谭嗣同;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新文化批判、理解旧文化,致力于找出东西文化的不同点,其代表人物是陈独秀和胡适;三,当今(指20世纪30年代),此时期致力于寻求中西文化的共同点,用一种文化来阐明另一种文化。他说:‚我们现在所注意的是东西文化的相互阐明,而不是它们的相互批评,应该看到这两种文化都说明了人类发展的共同趋势和人性的共同原则,所以东西文化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相互统一的。‛‚我们在哲学专著里,也应该看到同一种精神,我们比较和研究中国和欧洲的哲学思想,并不是为了判断孰是孰非,而只是注意用一种文化来阐明另一种文化。‛(11)冯友兰认为他的《中国哲学史》就是‚用欧洲的逻辑和清晰的思维来阐明‛中国哲学思想的。他的《中国哲学史》成功地完成了他所希望看到的事。他用逻辑的方法阐明、梳理了中国哲学史。正如陈寅恪所指出的:‚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明紫阳之学,宜其成系统而新多解。‛(12)

《中国哲学史》全书从哲学观讲到哲学史,区分‚客观的历史‛和‚写的历史‛,并于其中诠释东西文化的差别,又独辟蹊径,大胆创新,提出了许多新创的观点,产生了极大影响。读《中国哲学史》,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思想的触动,及这种触动带来的思维方式、方法的改变。

注释:

(1)、(9)、(12)陈寅恪《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一、三》

(2)、(3)参见金岳霖《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二》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自序一》

(5)、(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11卷

(7)、(1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自序二》

(8)、(1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14卷

下载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冯友兰论(一)——读《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前几天,一位老先生和我谈中国哲学,说如果我到他那个年纪,对哲学的理解将更深刻。仔细想来,很有道理,人随着阅历的增长,对社会和自身的看......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而叙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而叙序文|朱新艳丁酉年冬月,12席读书会呼志同之友,共读哲学史识诸子百家,知史学传承周周末一聚,聊读后之感他言我语兮,时间瞬息过三册读全者,皆曰获益多吾也......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小编整理)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精选3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中国哲学史......

    读《中国哲学史(故事本)》有感

    读《中国哲学史(故事本)》有感 在学习张怀承教授的中国哲学精华课程之前,便已对哲学感兴趣,被哲学中蕴含的无尽智慧所吸引。学习这门课程,无疑对于我更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史,有着......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希腊哲学的兴起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希腊哲学的兴起李梓杰 袁立壮心理工作室本文是袁立壮老师的学生李梓杰所写的每周感想之一,作者近期在读罗素先生的《西方哲学史》,作者介绍了希腊哲学......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陈店镇初级中学 杨颜 党龄6年 闲暇之余,重新读了冯友兰的这本书,300来页的书本,充满了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感受到了作者“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由冯友兰先生编著,在读这本书之前,内心有一种恐惧感,这么枯燥的书怎么读?可是当我读了两页之后,发现不仅没有自己先前想象的那么......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即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