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时间:2019-05-13 12:2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第一篇:促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促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周德志 陈文梅

一、改革增值税制度,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

(一)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优惠税率,将两档税率改为一档税率

我国现行增值税对一般纳税人实行两档税率,通常情况下为17%,对一些初级农业产品、农用机器和机械化、半机械化农具、以及小农具产品等实行优惠税率13%,购进免税农产品抵扣税率13%。国家制定这项政策的初衷之一在于给农民实行低税优惠,而政策执行的结果却很难达到效果,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两档税率带来的高征低扣现象使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企业税负高,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企业购进初级农产品的抵扣税率为13%,经过加工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增值税销项税率多为17%,这样一来,对这类企业的增值额实际课征率比一般企业多4个百分点。不但没有体现增值税本应有的优势,还使这类企业的发展受到抑制。随着传统农业逐步向商品农业转变,农产品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速度缓慢、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难等新的问题,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范围,向加工业、商业、科技业拓展,形成了生产、加工、科技、服务、销售的产业链,这种创新为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宽敞的道路。它使农民从自给半自给封闭式的旧农业轨道走上了市场化经营的新征途,使农业经济融入了市场经济,融入了全球化经济。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大力支持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企业的发展。重庆市目前有农业产业化企业2300多家,对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中央能减轻这类企业的税负,使它们轻装前进,发展得更多更好。

2.两档税率带来的高扣低征现象使生产农业机械、器具的企业长期无税,但农民没有得到实惠。按照现行增值税税制规定,用于农业生产(包括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的各种机器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农具、以及小农具产品生产企业,其主要生产原料、燃料、动力的进项税率为17%,而销项税率为13%,中间相差4个点,只有当这类企业的毛利率达到31%以上,才有可能产生增值税。目前这类企业的全国平均毛利率一般在10%左右,所以,它们将长期无增值税。之所以给它们低税优惠,是因为政策制订者认为增值税是价外税,税低则转嫁给产品的消费者——农民的就少,农民就能得到实惠。事实上,无论是价外税还是价内税,税收是否转嫁取决于产品的供求关系,如果某产品供不应求,征税的结果是消费者承担税收;如果与之相反,则由厂商承担税收;如果界于其间,则由厂商和消费者共同承担。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国家对这类产品实行低税带来的利益往往被中间商挤占。中间商用低价从厂商买进产品,再利用占有市场的便利抬高售价,农民很难真正得到由于低税所带来的好处。我们建议对这类企业仍然按17%征收增值税,国家可以把这部分税款作为农民购买农用机械、器具的补贴,在购买时发放给农民,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3.现行增值税制度让进销农产品的中间商得到利益,农民没有得到好处。一般纳税人企业购进农产品时,可以按照“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而这种“买价”是含税价格,如果换算成不含税价格,进项税额的实际抵扣率就不是13%了,而是14.69%。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将其收购的农产品以原价销售出去,并且按照13%的税率计算销项税额,那么,企业就会得到相当于不含税价1.69%的“倒挂”留抵税额。换言之,如果某一般纳税人进销一批免税农产品,那么,国家不但得不到1分钱的增值税,反而还得退给该企业相当于不含税销售额1.69%的税款。

综上所述,两档税率带来的不规范很不利于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于有着广大农

村社会、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占有相当比重的重庆市。所以,目前增值税的两档税率制度对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呼吁尽快调整增值税税率制度,对增值税仅实行一档税率,要么统一为13%,要么统一为17%。如果在全国统一改革难度太大,我们希望中央能先选择重庆作为试点,以支持重庆的统筹城乡发展。

(二)加快增值税转型步伐,提升第二产业升级换代的能力

增值税从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的现实意义是能较好地适应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资本有机构成加快的投资发展趋势。这点对于重庆尤其重要。重庆传统产业和产品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重低,以冶金、机械、兵器为代表的重工业在重庆工业中所占比重超过70%,结构不合理导致重庆市工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低,工业化进程步调不一。在重庆城乡统筹实验区率先实行增值税转型,一是有利于现有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出口贸易增加,促使重庆市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二是有利于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增强三峡库区招商引资的政策吸引力;三是推行消费型增值税所减少的税收收入,可以通过经济总量的扩大和可持续发展来弥补。2002年重庆市国税局曾经测算出重庆市当年减税数据是18亿元,但这个数据仅考虑了由于新增固定资产带来增值税留抵税额的增加而引起的增值税的减少量,没有考虑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带来的产品增加而引起的增值税的增加量,所以实际影响数小于18亿,重庆市完全有能力承受。在当前增值税转型已经陆续在东北和中部地区试点的情况下,我们希望增值税转型能尽快在全国范围推广,如果仍然存在困难,希望中央能将增值税转型的政策率先落实到重庆。

(三)提高个体工商户增值税起征点

现行个体工商户增值税起征点是月销售额5000元,我们建议调高到10000元。根据调查,重庆市个体工商户的毛利率在5-20%之间。按照最高毛利率20%计算,月销售收入为10000元的个体户,月毛利为2000元,现行税费率为5%左右,小门面的每月租金平均按500元计算,这样一个个体户的月净利润为1000元左右,平均分摊到一家三口,人均月收入只有300多元,低于重庆市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并且,实行城乡统筹后,进城农民多,调高增值税起征点,从根本上讲有利于为广大农民进城从事个体经营减轻税收负担,使农民真正增加收入和得到税收优惠。另外,提高增值税起征点,还有助于降低税收管理成本和提高征管工作效率。而且,从5000元调高到10000元,税收损失小,对重庆市国税收入的影响不大。根据测算,调高增值税起征点后,税收减少数约1.5亿元,相对于年收入达300多亿的重庆国税收入总量来说影响不大。

二、完善进城农民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以城带乡做好税收政策上的准备

进城农民指从农业部门转移过来的已经从事或者准备从事工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包括农民工和从事其他非农职业以及已经进入城镇处于待业状态的农民。由于目前重庆市农业部门所占的就业比重较高,农业部门的收缩意味着很多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工商业和服务部门,预计近几年将有1000万左右的农民进入城镇寻找工作。但是,现行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所鼓励实现再就业的人员是有所限定的,是指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国有企业的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并不包括进城农民。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补充完善进城农民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大量转移做好税收层面上的准备。

(一)通过制订与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私营、个体经济发展

目前,重庆市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轻工、纺织、手工艺品和商贸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他们在解决就业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等量资金投入,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税收优惠政策应向这类企业倾斜,实行社会保险补贴和减免税收政策,提高这类企业安置进城农民的积极性。另外,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门类广、服务性强、劳动密集的特点,对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有着任何别的行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因此,以税收优惠或减免为主

要政策手段,综合利用各项财税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第三产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地发展是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进城农民就业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如组织进城农民开展家庭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及其它服务业,通过一定期限内免征或减征此类组织或企业的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二)以人为本,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投资,提高进城农民素质

从重庆市的现实情况看,进城农民普遍素质低下,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技术进步,社会各产业对非技术劳动者需求大大减少。当前,从过剩部门调整下来的劳动力不能适应新行业部门技能要求,尤其农业劳动力,使得重庆出现失业人员日渐增长的同时存在着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行业人才缺乏状况。在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竞争力的大小不再由先天继承的自然条件所决定,那些越稀少、越难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高级生产要素(如高级人力资本、先进技术等方面)才是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解决进城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根本。积极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加强对进城农民就业前培训、技能培训与再就业培训以及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全面提高进城农民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

三、注意运用间接减免,促进重庆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打下基础新的企业所得税税法已经在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次的两法合并有利于统一企业所得税制度,使内外资企业处于同等竞争的地位。但是,两法合并并没有消除企业所得税原有的一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弊端,主要是直接减免多,间接减免少。深圳曾在九十年代末期采取了一系列让企业得到实惠的政策:允许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2年,1年折一半,允许人员工资全部据实扣除,允许公益、救济性捐赠全部据实列支等。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深圳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针对重庆传统产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较弱的状况,可以借鉴深圳模式,除运用减免税和优惠税率等直接优惠形式之外,要加大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亏损结转、纳税扣除和放宽税前扣除标准如缩短坏帐损失确认年限,允许人员工资、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公益救济性捐赠在税前全额扣除等间接优惠形式的运用,以此推动重庆市二、三产业的发展,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庆社会科学院:《辉煌历程1997-2007重庆直辖十周年经济发展巡礼》,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2. 姚荣玉:《浅论我国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中国税务报》2007.01.30。

3. 周本庆:《从国际减税趋势看我国税收优惠的发展方向》,《中国税务报》2007.01.30。

第二篇: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

文章标题: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分割的公共财政政策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发展滞后,资源要素向城市快速流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份额持续萎缩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从建立规范的城乡统一税制、调整国

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政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公共财政;问题;措施;要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政府财力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这就需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有利于“新农村”发展的财税政策及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要顺应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趋势,高度关注城乡之间的差距问题,实行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公共财政政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一、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1城乡二元的税收制度,违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

我国长期实行传统的农业税制与现代工商税制并存的二元税制。2006年1月1日,国家废止农业税条例,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是一种短期效果很大的突破措施。但是,完全取消农村税制,会产生新的问题。因为在我国的中西部落后地区,农业税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例如,四川达县农业税款占该县全年财政收入的80.因此,取消农业税会使这些地区县、乡两级财政面临巨大考验,有可能带来涉农收费的反弹。

2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差距在扩大,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

与城市相比,全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特别突出。我国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是两种制度,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国家财政投资,农村的路、电、水、气、通信等基础设施主要靠农民投资建设,国家只给予适当的补助。这种政策安排导致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落后于城市。2005年发行国债近10000亿,而用于农业、农村的投资大约只占1/3.而这1/3还有用于大江大河治理的纯公益性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外部性极强的公共品。在这种投资政策安排下,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3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发展滞后

农村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既远远落后于城市,也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我国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也实行向城市偏斜的政策。财政将大量公共卫生资源、公共教育资源投向了城市,农村获得的公共财政资源很少。

教育经费方面,城市比农村要高23~30左右。公共卫生资源方面,尽管这两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迅速推广,但到目前为止只有1.56亿农民受益,占农村总人口的16.6,还有83.4的农民期待享受这种惠民政策。社会保障方面,在农村目前除了正在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外,唯一比较完善的是“五保户”救助。在农村尚未有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只在个别发达地区才有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安排。

4资源要素向城市快速流动,而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较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劳动力可以进城打工,但不能随便落户进城。相反,在金融和土地等制度安排上,我们却可以促使大量土地和资金快速向城市流动。根据有关方面统计,在过去十年里,农村有7000多亿元储蓄资金流向城市,有1亿亩农村土地流向工业、流向城市。

二、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政策改进的措施

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政策,需要与时俱进,打破城乡分割的旧观念,树立城乡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打破城乡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从根本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给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

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从存量和增量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发展,并不会给财政支出结构带来实质性影响。“十一五”期间,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将国家对三农政策的重点从过去的“少取”转向“多予”,“多予”的核心就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切实把投资重点放在农村,重点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资金需求问题。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征用土地转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一个是存量结构,一个是增量

结构,在现行的资金管理体制下,各地区、各部门都掌握了大量的建设资金,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努力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有条件的地方,步子要迈得更大一些,使财政性建设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要加大支农资金协调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切实解决资金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

2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各级政府应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各级财政支农支出预算的增长幅度。

调整农村财政的投入结构,合理配置政府用于农村的公共资源。一是要调整并压缩粮食流通领域的财政补贴,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减少交叉和中间环节,提高农业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二是要重新配置教育、卫生、文化、乡村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现有财政资源,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三是采取税收优惠、贴息等财政性措施鼓励社会其他力量进入农业农村社会发展领域。

采取区别对待的政府投入政策,加大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财政投入政策。我国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水平较高,对中央、省级财政依赖程度低,而西部和老少边陲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政府财力及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水平相对低,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相应承担不发达地区农村的农村财政投入比重,包括加大直接财政投入、财政补贴、国债资金支持的力度等等。

合理确定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优先顺序,将有限的政府财力运用到农村急需所用之处。由于政府财力要受当期经济增长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财政资金运用到农村建设。这就决定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必须分阶段、分区域地排出优先顺序,应该先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基本生活需要,后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发展;先保证纯公共产品,后提供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

3加快县乡财政体制改革

当前地方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薄弱致使地方基层政府财政紧张与农民负担过重同时并存,减轻农民负担和减少政府收入之间的矛盾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同时由于我国一些地区县级财政也很不宽裕,转移支付的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整个财政体制的调整,建立从上到下的转移支付体系。由此,中央政府应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一是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二是扩大推行省管县财政体制试点范围,省级财政在体制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财政结算、资金调度等方面尽可能直接核算到县,减少财政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以及影响财政收支的客观因素,核定各地区标准化收入和标准化支出,合理确定对各地区的转移支付的规模,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中西部地区农村财政保障能力;四是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

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来自:免费论文网

4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我国已经计划从2006年至2010年,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探索一个长效机制,从制度上根本解决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义务教育问题。还需要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上逐步统一城乡标准。

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国绝大多数的省份于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合作医疗的试点。“十一五”时期,应当继续推广好的经验并使其制度化。最重要的是建立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将各级政府的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若干年内将中央和地方所有财政新增加的卫生投入全部用于农村。建立农民连续“参合”的奖励机制,调动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如果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国用财政支出的0.12就可以全面解决近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对五保户、残疾人员、需要搬迁的移民、患有长期慢性疾病等缺乏正常劳动能力或基本生活条件的人口,继续沿用原来的开发性扶贫方式,不仅成本高,而且也很难根本解决问题。“十一五”时期,我国应尽快建立覆盖全国的农村低保管理和执行制度。可由民政系统专项负责,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对低保所需资金实行专项转移支付,以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中央财政可按统一标准向各地支付发放低保资金,而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生活水准调整本地农村低保标准。

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十一五”时期,可以按照“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探索现阶段的农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由县级政府制定并主导实施,采取“五五制”的办法,个人承担50,村集体和国家承担50.

5深化农业税制改革,建立规范的城乡统一税制

2006年1月1日起国家废止了农业税条例,这称得上是农村地区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是新农村建设中“多予少取”的典型表现。但是,“多予少取”是针对整个中国的农村而言的,就具体而言,还需要因地制宜,有的可以“多予不取”,有的可以“少予多取”。因此,应该立足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制度再创新,通过引入新的农业税制,将改革推向新阶段。

总体方案是:在彻底取消农业“两税”后的5年内,对那些平均收入达到全国最低生活水平2倍以上的地区,基本实行城乡统一税制,以后逐年对达到该水平的地区实行统一税制。主要税种包括:直接对农业生产者征收农村土地使用税(土地资源税)和物业税相结合的财产税,对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村家庭征收农村个人所得税,通过一般纳税人申报、购进环节缴纳以及进项退税和加价补偿假定相结合的办法对农业生产者销售农产品征收增值税。

(1)财产税。可以将税基宽广、税源易于掌握、征收相对容易的财产税作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一是农村土地使用税,按土地登记确定税率,按土地价值确定税负,采用地区差别的幅度税额。同时,由于我国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与此相适应,农村的土地使用税应以村集体为纳税人,这样还可以降低税收征管难度;二是物业税,将农村居民住宅纳入征税范围,实行“低税率、广征收”政策,按房屋用途设置税目,以房屋的评估价为计税依据,采用地区差别幅度税率,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可以调节农村居民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

(2)农村个人所得税。我国的农业生产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农民也应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可以扩大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增加“农林牧渔业生产所得”,使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扩大到包括农业生产者在内的各类公民,同时,在税率的设计上要参照城乡个体工商户的税率水平,并适当考虑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弱势地位,计税依据则按家庭经营的纯收入(总收入减去经营成本、费用、损失)再减去当地最低生活费用来计算。

(3)增值税。要将进入流通领域的农业产品统一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完善流转税制,考虑到农产品作为生活必需品的重要地位,应按低税率征收。对农业投入物的进项税额实行充分抵扣或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低征收率,以减轻农业税收负担、增加农民投资。也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增值税链条。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政策把握的要点

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国家财力有限,实行城乡统筹的财政政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承认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差距,是建设全面小康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还不可能完全消除这种差距。所以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政策,要承认城乡差别的现实,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逐步扭转“三大差别”,而不是急于求成,追求一步到位。

2要认识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发展水平的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各地发展极其不平衡,每个地方对农民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活的瓶颈制约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防止一刀切,充分注意三个差异:

一是城乡差异。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有很多的不同,不能一味仿效。新农村建设必须采取适合农村特点的模式进行。

二是地区差异。中西部的农村和农业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所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起点应有所不同。比如说在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有充分财力在农村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而在最贫困落后的地区首先要巩固温饱的成果,在还没有解决饮水的地区要首先解决饮水问题,优先解决农民看得起病、上得起学的问题。

三是发展阶段差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若干阶段组成,应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因时制宜,扎实工作,保证农村的持续发展。

3要注意政策的系统设计

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政策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统一领导,统一规划,配套推进,系统设计公共财政政策,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

第三篇:税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提纲

“税收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初稿)调研提纲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2010

年稳居全球产销第一,但是在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由汽车引发的能源、交通、环境等多重压力。改革现行的汽车产业税收政策,更好地发挥税收在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中宏观调控作用势在必行。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省份,湖北省聚集了东风(二汽)集团为首的汽车产业群。在国家有关汽车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湖北省被确定为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的重点城市之一。本文以东风商用车公司(东风小康车辆有限公司)汽车产业发展为例,从税收政策研究的角度研究探讨,如何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文章将介绍企业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税收问题,对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关键字】节能环保 汽车产业 税收政策

导语: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快速增长,汽车燃油消耗成为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威胁国家石油安全、破坏大气环境;另一方面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研究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税收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的重要意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环境压力等)

二、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国内主要汽车集团公司产销情况及节能环保汽车产销情况

三、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

一是技术研发方面的差距;二是产业化推进方面的差距;(市场环境还有待培育,目前混合动力汽车还处在试运行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节能环保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节能环保汽车价格偏高,与消费者的需求还有差距等,特别是节能环保汽车的售后服务与消费者的需求还有差距等等)

四、湖北省汽车产业发展总体情况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一)2006—2010年湖北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情况

(二)2006—2010年湖北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1.节能环保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情况; 2.节能环保汽车产业产品研发情况; 3.节能环保汽车产业产业应用化情况;

4、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的面临的问题。

一是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研究和产业化支持力度不够,起步晚,范围小;

三是对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重研究,轻产业化,实质性的组织推进不足;

四是财税政策仅停留在示范运行阶段,对产业化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在示范运行上有一定的财政补贴,但在产业化方面目前生产、消费、进出口等方面均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同传统汽车产业没有明显的区分)

第二章 我国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税收政策情况

一、税收政策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调控作用分析

二、我国汽车产业税收政策

1、生产环节的税收政策执行情况(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研发);

2、消费环节的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购置、消费、保有、使用);

3、进出口环节的税收政策执行情况

(三)以湖北省为例,(2006——2010年)节能环保汽车产 业与传统汽车产业税负比较分析(总税负和分税种分析)

(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税收政策执行效应分析

三、汽车产业税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税制方面的问题

1、汽车税制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缺失 ——汽车购置、拥有和使用阶段税收比例不合理;——尚未建立以油耗或CO2排放为基础的汽车税收体系;——税制设计未体现公平原则和产业导向。

2、税制结构中部分税种征收初衷难以体现 ——消费税;——车辆购置税 ——车船使用税。

3、税制调控范围存在空白点

——缺少环境保护方面的税种,对低碳汽车没有相应的税收激励政策;——缺少对汽车信贷等方面的金融支持(汽车消费金融信贷营业税免征优惠政策问题。

4、税制设计与财政补贴政策、其他“收费”之间缺乏整体性

5、企业所得税方面存在的问题

——整车生产企业不能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节能环保汽车生产研发部门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享受问题; ——节能环保汽车风险投资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享受问题。

(二)税收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优惠大部分针对企业类型,对企业的创新研究和自主品牌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对节能环保汽车生产、消费和使用的税收优惠政策操作性太差,难以落实。

(三)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税收政策与传统汽车产业税收差异不大,税收政策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力度不大

四、其它配套政策问题

(一)消费环境问题(政府采购引导消费、配套设施支持消费、财政及行政收费政策支持等);

(二)企业自身的产品研发与推广使用问题 第三章、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完善现有汽车产业发展税制的总体思路

改革现有汽车产业税制,构建逐步抑制传统汽车产业发展,鼓励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的税制.1、对现有涉及汽车产业的税种、税率调整建议;

2、开征新的税种

二、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生产环节的税收政策建议(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技术生产、研发及自主品牌创新)

1、对节能环保汽车整车生产及零部件企业给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在企业所得税上给予相应优惠政策;

2、对节能环保汽车生产根据排放标准和燃油消耗给予消费税低税率和零税率优惠政策;

3、对节能环保整车及规模化生产给予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优惠政策。(如企业的兼并重组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整车的规模化生产的增值税、消费税优惠政策等)

(二)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消费环节(购置、使用、保有)的税收政策建议

1、给予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

2、给予车船税优惠政策;

3、出台环保税,对达不到节能标准要求的汽车征收环保税,对达到标准的汽车免征环保税。

(三)促进节能环保汽车产业税收征管建议

建议制定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认定标准,界定优惠范围;

三、其它配套政策建议

(一)政府财政等其它政策的支持

(二)市场环境培育政策支持

第四篇:促进吕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促进吕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特别是在经济陷入困顿之时,文化产业往往能够逆势而上。在目前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税收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杠杆工具,能够扶持和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近日,吕梁市国税局深入基层单位和相关企业开展实地调研,认真梳理分析现行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全面把握现行税收政策对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并针对吕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一、现行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分析

(一)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税收政策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新的精神,2005年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后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号)以及《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2号),规定从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所有文化单位和不在试点地区的试点单位给予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惠及全国2000多家转制文化单位,减免税收达近百亿元。5年的实践证明,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激励文化单位加快转制或改制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34号)及《关于转制文化企业名单及认定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05号),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原有优惠政策并延期5年,执行期限为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特别是对转制后的文化企业继续给予税收支持,有助于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增强文化企业竞争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9年,吕梁市按照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组关于文化体制改任务的安排和批示精神,立足实际、稳步推进、创新思路,积极落实各项任务,改革工作初见成效。当前,吕梁市国有文艺团体制改革、电影公司转企、广电网络整合工作及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目前吕梁市无享受文化体制改革税收优惠政策的相关企业。

(二)支持宣传文化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吕梁市属于资源型经济城市,经济发展以煤焦、冶炼、电力、白酒、农产品等为主,吕梁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少文化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享受税收优惠较少。通过调研,吕梁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有“对全国县及县以下新华书店和农村供销社在本地销售的出版物免征增值税”这一条。2011年全市共有14户新华书店,均属具有独立法人的国有图书发行企业,主要经营:国内外图书、报纸、期刊的批发、零售、租赁;音像制品、文教用品零售;中、小学生的教材、教辅、助学读物供应等。新华书店属企业性质单位,资金周转快慢直接影响企业的运作。当前,由于个人经营的文化用品很多,销售方式很灵活,价格浮动幅度很大,加之新华书店资金周转困难,直接影响了国有书店的销售业绩,通过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和落实,对支持文化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活力,使企业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据统计,2009年,吕梁市共有12户新华书店享受文化宣传企业减免增值税税收优惠,全年共计减免增值税404.9845万元;2010年,吕梁市共有13户新华书店享受文化宣传企业减免增值税税收优惠,全年共计减免增值税815.5829万元;2011年,吕梁市共有14户新华书店享受文化宣传企业减免增值税税收优惠,全年共计减免增值税578.5387万元。

(三)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动漫产品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喜爱的文化产品。中国有3亿14岁以下儿童,超过了美国总人口,可见动漫产业在我国的市场之巨大。但是与此不相对应的是,我国的动漫产业由于专业编剧人员太少、动画剧本酬金低廉、受众群幼稚化倾向等多方面原因,出现了动漫产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与动漫产业发达的国家差距更大。

为了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制定了很多相关扶持政策,但由于动漫产业存在前期投入大、经济效益不确定等因素,目前,吕梁市无动漫产业,因而也无法享受相关税收优惠。

二、文化产业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文化产业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税收优惠政策出台时间滞后。国家为了支持和发展文化企业,出台了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给予企业诸多的有利条件,但2011年12月才出台了对2011-2012文化宣传企业继续执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文件,虽然企业根据有关政策条件得到了优惠,但退还或减免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往往滞后,致使企业的资金先用于缴纳税金而造成企业资金的运转困难,相应地影响了企业的周转和销售业绩。

2.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不足,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山西属中国内陆省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我国现行文化税收优惠政策看,未针对文化产业落后区域出台特别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文化产业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1.增强税收优惠的时效性和连续性。当前,我国部分文化税收优惠政策时效性短,连续性不强,导致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后,许多企业在一直在“等政策”,不利于文化企业的长远发展。应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实际,延长文化产业税收优惠减免期限,简化税收优惠审批手续,制定一个合理的、长远的、持续的文化产业税收政策体系,促进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扶持中小企业和不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在发展的初期和市场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难以完全依靠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同时,在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优胜劣汰”也往往缺乏公正性与合理性。因此,必须从税收政策的制定上向中小企业或落后地区倾斜,给予必要的扶持,为其营造有利发展、公平竞争的环境。根据山西文化产业现状,在保留现行文化税收优惠政策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山西等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的税收优惠力度,比如:针对山西省内的动漫产业,将现行“销售其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软件,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优惠调整为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所得税实行“三免两减半”等。发挥税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3.鼓励支持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在推动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方面,税收政策要着力鼓励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业态,利用先进的科技改造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对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要予以必要的政策扶持。政策内容和政策手段要与科技发展相契合。

4.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建设。要为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税收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并予以一定的政策优惠;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要进一步完善税收支持政策;要加大对企业和个人捐赠文化事业的税收支持力度,完善公益捐赠和赞助的税收优惠政策。

5.在支持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方面,继续完善相关税收政策。要研究完善鼓励文化服务在科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税收政策;完善促进文化产品进出口的税收政策;加快税收协定的谈判和签订,建立税收情报交换机制;鼓励中国文化企业在境外兴办实体,推动海外文化

阵地的本土化。

第五篇: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王雅平

【摘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社会巨大的变化,平均每年8%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在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上,我国并未很好地借鉴西方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而是重蹈旧辙,使本来人均拥有量不多的自然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把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对于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的循环发展,以促使我国经济可持续、高效、良性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面的支持,政府的推动和积极倡导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而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无疑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优选择,所以当前如何利用税收政策来推动经济的循环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试图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与实质入手,从促进经济循环发展,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的战略角度,分析了我国传统经济模式下的重重危机,从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文章首先阐述了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在分析了政府干预经济发展多种手段的利与弊以及税收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有效性之后,对税收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在对西方国家利于经济循环发展的税收政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作出总结,并对我国利于经济的循环发展的税收政策进行评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现行税制在促进经济循环发展方面的不足之处。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文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对循环经济发展的3R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根据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3R原则这一政策目标,提出了利用税收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项原则实现的政策目标与我国现行税收政策理念结合的基础之上,分环节对促进3R原则实现的税收政策选择进行了研究,并对新一轮税制改革中我国的相关税收政策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 税收政策 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下载促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艾合买提.吐尔地 (2009年3月) 2009年3月9日——13日,由我牵头,抽调农办、新村办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到17个乡镇场重......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

    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促进节能环保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财政1102李芳20110301578月1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供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加快......

    关于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调研报告转载日期:2012-7-18 21:29:00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李沛霖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并且将它放在“五个统......

    城乡统筹发展

    关于社会管理的思维创新与路径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有着内在的相关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权力与群众的关系。“党建统领、社会协同”其内在的机理是处理好预算跟服务的关系,社会管......

    统筹城乡发展

    申论热点:统筹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衡量城乡统筹......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

    统筹城乡发展

    专题二统筹城乡发展 一、时政背景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此为主题,就是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