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学科质量分析——郑州市教研室

时间:2019-05-13 12:5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学科质量分析——郑州市教研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学科质量分析——郑州市教研室》。

第一篇: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学科质量分析——郑州市教研室

2014年高三一测语文学科质量分析(简析)

一、2013年新课程高考语文学科命题新趋势分析

2013年全国课标卷,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命题,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注重语文能力的考查;稳中略有变化,创新契合考纲精神,试题难易适中;关注现实生活,洋溢着时代气息。

1.依标扣纲,体现课改理念。

2013年全国课标卷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13年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命题,全卷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根本,凸显了语文特点,蕴含丰富的文化特质。如第二大题8、9两题古代诗歌阅读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10题名篇名句默写篇目全部出自课标推荐背诵的64篇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之内;第三、四大题选考文本阅读中探究性试题的设置,着重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第五大题16题通过给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17题图文转换题,通过写“中国环境标志”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

2.稳中有变,试题难易适中。

就全国课标卷本身而言,连续多年格局不变,板块设置、题型分布、考点安排、赋分情况都基本一致,体现了全国课标卷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2013年全国课标卷在保持承继稳定的前提下,不着痕迹地追求着创新。其中最大的变化是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一改往年考查“仿写”的形式,而是在第17题考查了图文转换题,通过写“中国环境标志”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

与2012年全国课标卷(平均分99.13分,难度系数0.66)相比,2013年全国课标卷难度系数虽然也是0.66(平均分99.17分),试题难易适中,但由于2013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平均分46.52,比去年(平均分44.62)高出近2分,其他试题的难度要略大于2012年。

3.关注现实,洋溢时代气息。

2013年全国课标卷体现了对现实的高度关注,语言材料紧扣时代的脉搏,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如第五大题13、14题句子的选择(涉及课堂、快递、过度治疗等内容),第17题图文转换题,让考生写“中国环境标志”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引导考生关注环保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又如第六大题写作,今年仍是新材料作文,材料内容贴近生活,可引起学生思考:切割好钻石既要有老切割师的经验、技术,同时需要要有年轻徒弟的勇气。作文材料看似与现实无关,实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材料可引发这样的联想: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但现在改正进入攻坚阶段,更需要年轻人的勇气和胆量去锐意进取,不患得患失,专心致志搞经济,排除私心杂念,摒弃外在干扰。可见,今年的作文材料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特质,既贴近考生生活,又暗合社会现实。这就提醒考生要关心现实,紧跟时代步伐,而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二、2014年语文学科高三一测命题意图

1.形神兼备,模拟全国课标卷。一测作文评卷,像高考一样,采用的是双评形式:

一、二评打分误差在一定分值以内的,取二者的平均分;

一、二评打分误差超过该分值的,三评,三评分与一、二评分接近者(在一定分值以内)取平均分;三评分与一、二评分均超过一定分值的,上交组长仲裁。

2.依标扣纲,体现新课程理念。一测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13年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命题,全卷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引导语文教学回归根本,突出强调语文能力和素养。

3.注重落实,规范阶段性复习。第一阶段复习。按照我市毕业班复习安排,第一阶段复习(2013年8月下旬—2014年元月上旬)为基础知识复习阶段。教学内容与进度:(1)建议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模块的教学;(2)建议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文章写作与修改》模块的教学;(3)必修1-必修5教材的复习。因此,一测命题我们有意识地体现这一复习要求,引导学生关注课本,重视基础。

4.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新热点。这一特点在第五大题13、14、15题句子的选择,16题根据所给材料概括北京市出台的高考改革三年“时间表”,17题根据一段文字补写恰当的语句等都有所体现,从而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新热点。

三、高三一测中学生呈现出的薄弱环节及解决思路

(一)我市学生总体表现分析

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2014年一测试卷的难度与我省2013年全国课标卷基本一致。

(二)我市学生在知识维度上的表现

表22013年河南省高考语文试卷各知识点得分率情况

纲》规定的范围之内,试卷客观合理地考查了相应的知识点。从各知识点的得分情况来看,考生在“古代诗歌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两个知识点的得分率较低,可见学生古代诗歌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全市学生在能力维度上的表现

从表

4、表5可以看出,2014年郑州市一测试卷全卷能力层级的分布比较适当。从各种能力层级的得分情况来看,学生的理解(B级)能力、鉴赏评价(D级)能力和探究(F级)能力相对较弱,下阶段需加强这三方面能力的训练。

四、语文学科下阶段备考建议

(一)核心问题及应对策略

从我市学生在知识维度上的表现来看,考生在“古代诗歌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两个知识点的得分率较低,可见学生古代诗歌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对考生答卷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古代诗歌阅读”得分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会通过分析具体诗句理解古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再加上答题不讲技巧,故而失分较多。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得分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理解较肤浅,没有读懂小说的主题,以致对小说标题的含义不能很好地解读,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准确,再加上审题意识差、答题不讲技巧,故而失分较多。

所以,第二阶段“古代诗歌阅读”部分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需要多读诗歌,精读诗歌。读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拆分诗句,合理组合。将每句诗拆分成相对完整的若干小片段,然后根据语境,结合情理,将这些片段予以合理组合,进而准确完整地把握诗句意思。②把握诗句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把握作品的脉络。这样才能使读过的内容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片段。③确定内容诸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一人还是多人、人物之间有何关系)、景物、事物、事件、环境等要素。④注意内容上是否有时空转换和虚实变化。⑤理解有“四要四忌”:要联系全篇,忌断章取义;要辨明古今词义,忌望文生义;要注意古诗语词的特殊组合,忌一味按现代汉语的结构模式机械理解;要合理补充,忌随意发挥。

2.增强学生辨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3.增强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需要总结各种常考题型的答题格式,如“句子赏析”题为“手法+表现+作用”,“形象分析”题为“形象特点+分析”,“炼字”题为“词义+手法+所表现的内容+作用”,“思想感情”题为“感情特征+分析”,等等。

4.帮学生整理各类题型的典范答案,让学生熟读记忆。这既有助于学生掌握答题模式,又能使学生优化自己的语言。

第二阶段“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学生读懂小说的能力。可以从分析结构,把握情节;分析形象,把握性格;分析环境,把握作用;分析技巧,把握主题等方面入手,进而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

2.加强审题训练,明确审题要求。每次审题时要求学生在题干上画至少三个圈,弄清楚三个问题:①答题范围,从选文的哪一部分作答;②问题内容:形象、主题、作用等;③答题方式:简要概括、简要分析、结合全文、联系现实。

3.增强分点答题意识。①强调分条作答。多讲分条的好处,比如可以促进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使得思维更严谨、更具条理性,答案清楚、不会造成阅卷时露点等;②强调分条时要讲究角度。比如作用题,内容上的作用是一条,结构上的作用是另一条。再比如探究题,提出观点是一条,结合文本是一条,联系现实又是一条。条与条之间一定要区分开角度,一个角度举一个例子即可。这一点,还要从平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入手。

(二)教学建议

1.熟悉大纲要求,明确考试范围。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2013年全国课标卷考查内容和试卷结构都完全符合《2013年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明确了语文高考的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要求“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这个规定实际上明确了高中语文教学和备考的方向,以此为基础,我们应该合理调整选修课程的安排,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2.研做高考试卷,参悟命题规律。纵观近几年的新课程高考试卷,其考查内容、考查形式、试题结构、试卷题量都相对稳定,这便于教师和学生在总复习时把握复习重点和命题规律。高考试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所以,研做高考试题,应该是高三语文教师的必修课。考什么(内容)和怎么考(方式和难易程度),高考试题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我们只有认真研做高考试卷,了解这些命题特点和各类文本的选文特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但是,考试大纲和试卷整体的相对稳定并不意味着每年的考题固定不变。因此,我们在备考中,一定要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对考点不能轻重不一,应立足于考点的全面复习,点点落实,同时对照近三年的试题,在常考点、必考点上多花一些时间,下多一些工夫。

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我们要通过优化教学方法,使教学、训练、反馈融为一体,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教材复习课”要注重基础(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注重落实(识记,背默)、突出重点(古诗词,文言文;文体特点)、形成系统(归类,总结)。“试卷讲评课”不能平均使力,学生出错率低的知识点可略或省,而学生出错率高的知识点则需重点突破;要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要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注重落实。“专题复习课”要做到明确考纲,确定目标;专题训练,教给方法;归纳总结,提炼规律;反馈矫正,突出重点;实战演练,拓展延伸。等等。

4.统一安排,三段复习。

第一阶段复习(2013年8月下旬—2014年元月上旬):基础知识复习阶段 第二阶段复习(2014年元月上旬—3月下旬):专题复习阶段

(1)教学指导思想

本阶段复习可结合选修教材,对“高考方案”中必考和选考的知识专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2)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标《考试大纲》,把握命题变化趋势。

②本阶段复习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并配以综合测试题组织复习。(3)教学内容与进度

专题复习(2014年元月中旬—3月下旬)(4)考试安排

2014届第二次质量预测(2014年3月28-29日)考试内容:高考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试卷形式:同2013年全国课标卷

第三阶段复习(2014年4月上旬—5月上旬):综合模拟训练阶段

(1)教学指导思想

要求以模拟测试的形式进行考前练兵,及时反馈讲评,巩固知识,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取得应考经验。

(2)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要精选试题,规范练习,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培训解题技巧;要针对模拟测试中发现的学生复习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查缺补漏。

②第三次质量预测之后,要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复习的时间,但不可放任自流,老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教学内容与进度 综合模拟训练、查缺补漏。(2014年4月上旬—5月上旬)(4)考试安排

2014届第三次质量预测(2014年5月5-6日)考试内容:高考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试卷形式:同2013年全国课标卷

5.做好分析,针对训练。

利用网上阅卷的有利条件,做好学校、班级、个人的一测分析,针对一测学生答题中暴露的问题(见前)进行强化训练,并指导学生总结规律,掌握做题技巧,提高应变能力。

撰稿人:朱建军

第二篇: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英语学科质量分析——郑州市教研室

2014年高三一测英语学科质量分析

一、2013年新课程高考英语学科命题新趋势分析

2013年是河南省普通高考英语采用含听力的全国课标卷的第三年。试题的命制基于课标和考纲,力求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试题注重双基、突出语篇、强调应用、重视能力,测试的价值取向正确,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试题是题型结构稳定、题量适中、梯度明显、难易搭配适当、重点突出、选材丰富、紧跟时代、贴近生活,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能够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013年高考英语试题有五个主要特点:(1)基于课标和考纲,以能力立意为核心;(2)保持基本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和创新;(3)立足“双基”,注重能力,突出应用理念;(4)关注测试内容的教育意义,关注考生的思维能力;(5)阅读理解部分仍然保持较大的阅读量。2013年高考英语试题的难度系数为0.51,是近三年难度最大的试题。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其难度都比2011年、2012年逐渐提高。三年来,试题的整体难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请看下面近三年河南省高考英语课标卷的考试情况对比表(客观题平均分不含听力):

二、2014年英语学科高三一测命题意图

201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英语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实验版《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其说明命制,旨在诊断我市高三英语教学完成考试大纲及其说明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达到的能力要求的情况,一则让考生了解自己达到的水平、发现自己复习备考中存在的不足,二则让教师了解考生的复习备考效果、发现考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及时采取措施,与考生一起共同解决复习备考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复习效果、整体提高考生的英语水平的目的。

命题时,我们不仅关注考生应该达到的知识和技能层面的要求,而且还关注测试内容的教育意义和考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完形填空通过一件小事谈及朋友给人的第一印象到最终成为挚友,教育考生要对朋友理解、宽容和帮助,弘扬社会主旋律。阅读理解A篇通过外国人对中国烹饪方法改变原因的推断,宣传中国的饮食文化;B篇通过举例说明美国人使用了很多与“狗”相关的习语,让考生了解语言典故,开阔视野;C篇讲述Candy Lightner发起的Mothers Against Drunk Driving,告诫人们遵守交通法规,关爱生命,拒绝酒驾;D篇以科幻形式讲述金星人对地球的探测,警示我们要热爱家园、保护环境,积极同污染作斗争;任务型阅读以“你是一个节俭者还是一个花钱者?”告诉人们要厉行节约;如此等等,这些情景材料在完成测试任务的同时,对考生进行了诸多方面的教育,也对一些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

高三三次质量预测命题考试的整体规划是:一测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检测考生的“双基”达标情况;二测全面考查考纲内容,突出能力立意,检测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三测重在查漏补缺,强化“双基”,全面检测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实现与高考的稳步对接。

另外,我们对试题的难易度把握较好,本着接近高考、但又稍难于高考的原则命题。请

1三、高三一测中考生呈现出的薄弱环节及解决思路

高三一测多数考生的英语成绩在70-110分之间,占63.28%。70分以下的占34.26%,90分以下的占70.08%;90分以上的占29.92%,110分以上的占0.47%。可见,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是今后一段时期的艰巨任务。(注:不含听力,卷面满分为120分)

整套试题中,考生的客观题得分率为66%、主观题得分率为50%,各大题型的得分率由高到低依次是:阅读理解(68%)、完形填空(67%)、单项填空(57%)、书面表达(54%)、短文改错(45%)。

根据网评数据和抽样分析,本次考试中考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三个:(1)不能灵活运用语法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动词时态、固定句型和惯用法掌握不准;(2)识别、判断、纠正语篇中语言知识错误的能力欠缺,突出表现在短文改错中,有一半题目的得分率低于50%;(3)不能有效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清楚、连贯地表达意思,写作能力亟待提高。37%的考生的书面表达未达到平均水平,其中25%的考生的书面表达成绩在10分以下(满分25分)。为此,我们提出如下的解决思路,供参考:

(一)加强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提高识错和纠错能力

关于英语语言知识,我们着重对考生在本次考试中表现最不理想的短文改错提出解决思路。短文改错中设置的错误基本上都是考生在书面表达中常犯的错误,没有生编硬造的错误,错误的设置非常真实、自然。在常见的语法项目中,重点考查冠词、名词、介词、副词、连词、动词时态、代词、形容词和非谓语动词等的基本用法。该题不仅考查语法基础知识,而且还考查行文逻辑关系。

由于很多考生对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把握不准,找不到错误、找不准错误、找准错误但改不对,另外也有不少考生答题不规范,这些都导致了该题作答不甚理想。因此,教师要指导考生识错、纠错的思考方法,点拨答题技巧,促使考生规范答题。教考生以语篇为整体、以句子为单位,从词法、句法和逻辑关系等方面来诊断错误,从语法着手、兼顾行文逻辑改错,尤其要从整体上把握短文的时态和语态。要求考生学会分析句子结构,弄清词性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常用介词的用法,弄清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还要弄清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告诫考生不要随意改变词义,除了行文逻辑出错以外,所改错误多数是在同根词上作修改。强调答题的规范性,使考生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做题。另外,教师要总结归纳短文改错的命题规律,使考生熟悉常用词类如名词、冠词、代词、介词(短语)、(短语)动词、连词等的常考点及命题方式。例如:名词通常考查其单、复数及所有格形式,命题形式为“错词”;连词通常考查其行文逻辑关系,侧重并列、因果、转折等关系的考查,命题形式为“错词”、“缺词”。教师还要指导考生将语法学习与改错相结合、将书面表达与改错相结合,让考生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在不断纠错中提高对语篇的校验能力。

(二)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高考考试大纲对写作提出了两项能力要求,即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考试说明又从语言知识的应用方面对写作能力要求做了详细的说明,强调在书面表达中,要准确使用语法和词汇,使用一定的句型、词汇,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见,考纲对书面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鉴于考生在本次质量预测考试中书面表达的表现情况,我们建议教师:

1.重视常用基础词汇的使用。将考试说明中常用于书面表达的词汇挑选出来,参考高考书面表达范文,用这些词汇编写汉语句子,让考生进行汉译英训练。侧重考生选词、拼写的训练。逐渐地,提供写作要点,规定表达范围,让考生自己组织句子进行表达,重点抓考

生表达的正确性与得体性。

2.加强写作基础知识的训练。书面表达要求考生写出100个左右单词的短文,对大多数考生来说,不需要使用很多较高级的词汇和较复杂的语法现象或句子结构。只要围绕提纲或内容要点组织通俗易懂的句子,用英语表达出来即可。因此,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考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例如:训练考生弄清词性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学会正确使用简单句的五个基本句型及There be句型,把握好主谓一致,把握好写作中常用的时态,适当使用句子之间的过渡词语等。在考生的写作基本功练得比较扎实时,再教他们如何使用较高级的词汇和较复杂的句子结构,使其书面表达水平逐步提高。

3.加强限时训练,引导考生自评、互评,教师尽量少评、精评或个别点评。教师每周要对考生至少进行一次限时写作训练,一般控制在20分钟左右,督促考生不查阅词典或工具书、独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督促考生写后一定要自己先修改,再认真誊写,养成自觉纠错、修改的好习惯。为了培养考生识错、纠错的能力,提高考生的鉴赏能力,教师要告知考生不同档次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引导考生互评,使其感知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让考生在相互评改和交流中学会用英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对考生每次的习作尽量做到全部批改,在课堂上重点讲评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尽量做到少评、精评。对于多数考生,教师尽量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点评时,不要只局限于纠正考生的语言知识错误,更重要的是,关注考生的篇章结构的布局、内容要点的组织、语句表达的切题与得体等。写作训练要常态化,每节课上最好能让考生练习写2-3个英语句子,教师可点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作课要以训练考生动手多写为主,以考生自评和互评为主。建议展示、点评优秀考生的习作和参考范文,正能量引领。

四、英语学科下阶段备考建议

从第一次质量预测考试之后,转入第二阶段复习备考工作,直到3月下旬。该阶段,首先要完成7-8模块的复习工作,然后以专题复习为主线、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专题复习。教师要以考纲中的语言运用技能要求为抓手,以知识板块为突破口,分专题对考生进行指导和训练,全面提升听、读、写能力。可以按照听力、语法与词汇知识、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六个专题对考生进行指导与训练,使其在适量的训练中巩固复习内容,掌握解题技巧,提高综合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专题复习以考生练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培养和提高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月下旬,我们将进行第二次质量预测考试。之后,转入第三阶段复习备考工作,直到5月上旬。该阶段的中心工作是搞好模拟训练,做好查漏补缺,全面提升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以考纲中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为抓手、以语言运用技能的提升为目标,按套题对考生进行模拟考试训练,也可根据考生的薄弱项目按专题进行强化训练,整体提升考生的听、读、写能力。

下面,我们提出几点复习备考建议,供参考:

(一)认真研究考纲,细化解读考纲内容,依据考纲进行复习

在第二轮复习之前,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考试大纲,把握考纲的考查内容和要求,把握高考的命题趋势。要认真对比新、旧考纲,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看考纲是否有变化?是否有新增内容与要求?

考纲中的考试性质、考核目标与要求是备考的指南,其中的语言知识、语言运用项目以及附录中的语音、语法、功能意念、话题项目和词汇都是高考考查的内容。因此,在第二阶段复习中,必须把考纲内容目标落到实处,依照考纲进行复习。

考纲说明中只对考试要求(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做了说明或解读。由于考纲附录内容较多,各个附录的条目仅做了罗列,没有说明具体考查哪些内容、考到什么水平或程度。为此,教师很有必要花些时间认真研究考纲,细化解读考纲内容,尤其

是附录内容。

(二)潜心研究高考试题,掌握命题规律,复习备考做到有的放矢

考纲及其说明是命题的依据,高考试题是考纲及其说明中知识与技能的具体体现。教师要潜心研究近几年(至少是近五年)全国各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认真归纳总结试题考查的重点知识和主要技能,探索其命题规律,把握其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复习备考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建议教师分工协作,按照考纲要求的语法项目、功能意念项目以及各种语言运用技能项目,将近五年全国课标卷以及各自主命题地区的高考试题分类逐一分析、总结、归纳,推断出其命题的双向细目表,总结命题规律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高效地指导复习备考工作。

(三)重视词汇,督促考生加强记忆和应用

按照考试大纲说明的要求,考生需要掌握约3000个单词,这是高考命题的词汇范围。在下一阶段复习中,要想方设法督促考生突破考纲词汇,要求他们不仅要记住词语释义、词性,还要掌握常用单词的主要用法和搭配。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上的词汇表中的词汇只有词条和词性,没有词义,也没有词组、短语或惯用法,不便考生记忆和使用单词,建议教师选用规范注释的新高考词汇表。

教师要对词汇给予足够的重视,督促考生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记单词,掌握高考要求的3000个左右的单词是高考英语的最基本要求。建议考生从课文中找出生词,读准单词,掌握词义,掌握它们的最基本用法,同时记忆常见的引申义,还要掌握单词的基本变换形式。记单词最好放到句子、篇章等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记忆效果较好,并且在遗忘之前及时复习。另外,还要督促考生加快循环复习单词的频率,不要老是只复习前面的单词而冷落后面的单词。

(四)进行专题复习指导,弱化语法,强化读写训练,提升考生的应用能力

第二阶段复习的主要工作是分专题进行复习和训练,全面提升听、读、写能力。要按照考纲考查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对考生进行听力、语法与词汇知识、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六个专题的复习指导,归纳近几年新课程高考英语考查的知识要点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对考生进行切实可行的做题方法指导,在适量的练习中巩固复习内容,提高综合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专题复习以考生训练为主,以教师讲解为辅,着重培养和提高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题要精选精编,把握好广度、深度和难度。

弱化语法不等于不重视或忽视语法,而是对语法提出了更高的语用要求,注重交际功能,把握好语法复习的度。考纲中规定的语法项目都要复习到位,既要保证语法知识复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结合高考试题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可采用多种形式复习语法,以练代讲,精讲多练,练中归纳,练中提高。

在专题复习中,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复习,更要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要重视语篇,突出读、写两个专题,包括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注意训练考生的做题技巧,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复习专题时,可以穿插综合训练,如将语法复习与词汇运用、短文改错、书面表达相结合,将阅读理解与完形填空相结合,将书面表达与短文改错相结合,将阅读理解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也可以用整套试题进行综合训练。

(五)精选模拟试题,搞好模拟训练,查漏补缺,提升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模块复习和专题复习之后,考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了清楚的认识。到复习的第三阶段,即模拟训练阶段,全国各地的质量预测题、教学诊断题、调研题、高考仿真模拟题、高考冲刺题、知名重点学校的压题卷或猜题卷等已经大规模地涌向市场,其中有很多试题都代表一个地区的水平,都是众多命题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这些预测题是在给高考把脉,是在探索高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有较高的信度。建议教师群策群力,发挥

备课组的智慧,精心选择一些贴近高考的模拟试题对考生进行训练,以提升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切忌“拿来主义”或“剪刀 + 胶水”懒省事的做法,也不要过于迷信名校试题,更不要把精力用与猜题和押题上。除了三次质量预测考试之外,我们教研室每年都命制有三套考前测试题,以原创为主、改编为辅,难度略高于高考,命题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前瞻性,可以满足不同学校进行模拟考试使用。

模拟训练时,一定要按照考纲的要求,对考生进行限时训练,听力内容也要按要求进行。从知识到能力、从规范做题到心态调整全面训练考生,并密切注意高考动态和信息。另外,还要对考生进一步点拨解题方法与技巧,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

综合模拟训练练的是整体效果,但不可过于密集,可将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结合起来,穿插进行,以防把考生搞得过于疲劳。每次模拟考试之后,要精心评讲,针对考生的薄弱环节加强单项训练,以补缺复习中的疏漏和不足。要多留给考生一些自主复习、吸收、消化的时间。

撰稿人:黄利军

第三篇: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物理学科质量分析——郑州市教研室

2014年高三一测物理学科质量分析(简析)

一、2013年新课程高考物理学科命题新趋势分析1、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物理试题题型更趋平稳,难度增大。常规型题占总题数的多半,考生感到亲切而不陌生。但试题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要求提高,因此试题难度增大。

2、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在考查方式上力求创新。比如24题结合数学坐标分析物理问题、25题用平行板电容器与导体棒切割磁感线模型相结合。

3、注重联系科学、技术、社会,但是并不牵强附会。比如20题结合科技前沿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考查万有引力的知识;21题结合我国航母辽宁号考查动力学知识。在没有合适的情景时,也不勉强。

4、试题重通法、淡技巧。

二、2014年物理学科高三一测命题意图

1、质量预测整体规划

高三一测,主要考查高考必考部分,着重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检查复习的范围是否面面俱到,有没有遗漏。

2、难度分析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理综高考试题一直比较容易。随着课改的深入和使用新课标卷的省份越来越多,试卷的难度不能满足不同地区的需要,高考理科综合从2013年开始,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了两套难度不同的试卷。河南采用了新课标一卷,该试卷难度较大,考生明显不适应。

高三一测的命题范围是高考必考内容,二测、三测模拟高考,分为必考、选考。高考物理太难,所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发挥指导中学物理教学的作用,三次质量预测的难度都不能完全按照高考难度进行。一般地,难度控制在0.5左右,一测稍微容易一些,二测稍微难一些,但不追求高考的难度。

试题内容在研究高考命题趋势的基础上,突出主干知识,兼顾覆盖面,追求全面发展,兼顾高考知识点出现的规律,但是不强化猜题押题的意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五种能力的考查。试题注重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背景材料,绝不牵强附会。

三、高三一测中学生呈现出的薄弱环节及解决思路【侧重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

1.不理解物理实验的深层含义,只知道依样画葫芦。例如为什么要进行逐差法求平均值?为什么要进行图象法求平均值?

2.审题能力欠缺,不能完整把握题目呈现的物理情景。

3.对公式表示的规律认识不足,乱套公式。

四、物理学科下阶段备考建议【侧重教师备考方法的改进】

1、兼顾时间和内容做好计划

我第一次见到苏联高考习题集时,惊叹怎么会有那么多题目呢?经过30多年的高考,单单是我国的高考题也难计其数,所以,我们不可能将所有题目都做一遍。按照题目做计划是行不通的。因此,上课不能比谁讲的多,要比效率,要比效果。要按照考点和能力要求设计复习计划。

2、找准学生薄弱环节,提高复习效率

目前各学校普遍存在以考代练、以考代讲的现象,人微言轻,希望大家能通过每次考试找准学生的薄弱环节,失分原因,有针对性的讲解,有针对性的重组试卷,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3、每天一题,解决规范问题

每次考试,都出现大量因为不规范而丢分的现象,郑州一中陈老师曾介绍过每天一题,规范解答,作为作业。

撰稿人:范廷贤

第四篇: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生物学科质量分析——郑州市教研室

2014年高三一测生物学科质量分析(简析)

一、2013年新课程高考生物学科命题新趋势分析

2013年新课程高考生物学科命题除了遵循往年的注重基础知识,同时兼顾对能力的考查,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等特点之外,出现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高中生物》三本必修教材所占的分值基本均衡。

2011年和2012年生物学科高考试题中,三本必修教材所占的分数都不均衡,且差异较大:2011年的试题是必修1(44分)所占比例过大,必修2(8分)和必修3(23分)所占比例较小;2012年的试题是必修3(42分)所占比例过大,而必修1(17分)和必修2(16分)所占比例较小。2012年高考评卷期间,我们将这种严重不均衡的情况与生物学科同时也是理综学科命题负责人杨帆老师进行了交流,在2013年的高考试题中,《高中生物》三本必修教材所占分数不均衡的现象得到了纠正,估计2014年和今后的高考试题中,三本必修教材所占分数仍然会同2013的情况相似。

2、遗传学试题考查的是实验设计能力,且难度较大。

2011年和2012年的遗传学试题所考查的内容均不涉及实验设计,而2013年考查的则是实验设计能力,且难度较大,试题所占分数为12分,我省学生平均得分为1.28分,难度为0.11,尽管评分标准放的很宽,但仍有64.29%的学生得零分。

二、2014年生物学科高三一测命题意图

2014年生物学科高三一测命题意图是:

1.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试题力争做到不偏、不怪、不苦、不涩、不超纲。

2.注重知识点的覆盖。

尽可能多地涉及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且3本必修教材所占的分值基本一致。

3.突出重点,与新课程高考保持一致。

重点章节重点考查,且年年考查。这是高考一个永恒不变的命题指导思想。简答题分别是:31 题:植物代谢;32题:生命活动的调节;33题:生态;34题:遗传。重点章节占分较多。

4.继续强调新旧教材一些知识的变化。

比如选择题的第5题和第27题。

本次一测生物学科试题的难度为0.63,介于2013年高考和2012年高考之间。(2013年高考难度为0.60,2012年高考难度为0.66)二测试题将全方位模拟高考,对于一测反映出的教学问题、存在的盲区、生理实验设计等在二测试题中力争有所体现,难度定在0.55-0.60之间。三测重点是查漏补缺,难度定在0.60-0.66之间。

5.遗传学考查的内容涉及到实验设计。

为了与2013年高考遗传学命题方向相一致,本次一测非选择试题的第34题,就是对学生进行有关遗传学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

三、高三一测中学生呈现出的薄弱环节及解决思路

本次高三一测中学生呈现出的薄弱环节较为突出的有以下两点:

1、一些相似概念的区分。

学生对生物学中的一些相似的概念分不清楚,往往混为一谈。如:中枢神经与神经中枢、基因 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等。选择题的第24题,13.5%的学生选择了选项C,选项C成了本题干扰最强的选项,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认为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为同一个概念。非选择题32题的第(1)小题,有一处的答案应为中枢神经,很多学生错写成神经中枢。

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教师可以将生物学中的相似概念进行挖掘整理,给学生做一个专题报告,1在平时的测试中,有意识增加这方面的训练力度。

2、新旧教材的差异。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一些具体知识点上的描述有变化。如免疫调节、跨膜运输方式、高尔基体的功能等。本次考试的第27题就是针对免疫调节这一知识点的变化设计的试题,考查的内容并不难,但只有35.5%的学生能够正确选择,成为了选对率最低的一道选择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在学生身上,而是在于教师,从听课调研的情况来看,一部分教师对新旧教材的差异关注不够,对高考的变化关注不够,仍然是按照旧教材的说法进行授课的。

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教师要认真阅读教材,并与旧教材进行比较,找出变化点。同时把最近几年相关的高考试题认真的研究一下,确认知识的变化。

四、生物学科下阶段备考建议

针对高考的变化和听课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特对下阶段备考提出如下建议:

1、搞好专题复习。

一测考试之后,我们总是说,要转入第二轮复习,也就是以专题为主的复习,我们所倡导的专题是什么形式的,该如何选择专题,下面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1)专题复习要打破教材的章节界限,构建知识的横向联系。

如育种专题、细胞分裂专题、细胞分裂与遗传等。

(2)高考常考的内容,但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章节讲述这些知识,如:实验设计、概率计算、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图表类试题的解答等专题。

(3)专题的选择还应该依照学生有需求(学习的薄弱地方),教师在此处有好的思想、方法和一定的综合能力。

专题的选择而不应该是再按照教材安排的章节顺序,如:种群与群落专题、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专题、环境保护专题等。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一轮复习的简单、快速的重演。基础知识很重要,但它是第一轮复习要重点解决的,而不是第二轮复习要解决的重点,第二轮复习就是要构建横向的知识网络,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有所拔高。

(4)专题复习宜小题大做,而不宜大题小做。

如:像遗传学中的计算这个专题,选题太大,决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完成的,可以将这样的专题分割成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如:遗传学中的概率计算、基因互作(基因致死、基因型致死)的计算、概率的再分配计算等。

2、上好试卷讲评课。

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会较多地进行试卷讲评,试卷讲评课要注意效率,不要题题都讲,也 不要有选择性地讲解,要按照我们生物学科探讨总结的试卷讲评课的模式进行授课。我们的模式为:

(1)自查自纠;

(2)同桌(小组)互助;

(3)班内交流;

(4)教师总结、强化训练。

该模式体现了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实践证明有效性较高。

3、实验设计仍是训练的一个重点。

要让学生都明白实验设计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区别,生理实验设计的一般规律:取材分组、一组处理,一组对照、相同条件下培养、选择一项生理指标作为观察对象、得出结论。验证性实验结论是明确的,探究性实验的结果是需要讨论的,讨论的格式是若A则B等。遗传学实验设计要归类:探究性状显隐性的,基因位置判断的,核遗传还是质遗传,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规律,某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还是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等。在方法上,教师给出试题后,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先设计提出方案,再让学生讨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补充,教师最后再出示答案,并作点评、总结。

撰稿人:张俊杰

第五篇:河南省郑州市2012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

河南省郑州市2012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的答案应用2B铅笔填涂在相应位置),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I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上世纪末,散文创作空前繁荣。其中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呈两极化发展:一方面是思辨化、大型化,即所谓“大散文”,如文化散文、思想随笔等;一方面呈情感化、软化、细化趋向,即所谓“小散文”,特点是侧重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小散文”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消解了文学的审美性,而呈现出一种所谓的“散文的消费性格”: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也有人把它归纳成一种模式——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加上娓娓倾谈的小情调,加上模糊不清的小感悟,给在快节奏、重功利、轻人情的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一种廉价的抚慰。同样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所谓“明星写作”。它因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而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不过,就整个发展趋势看,“小散文”也好,“明星写作”也好。轰动的热潮都不会维持很久。相反的,那些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深入人的心灵境域,抵选人性深处的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倒是有着长久的文学生命力。它们或者采用平实、自然的话体风格,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使人感受到冬天炉边闲话、夏日豆棚啜茗的艺术氛围;或者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流露着一种浓酽的文化乡愁;或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选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文化散文的兴起,有其现实的、社会的根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面时全球化的浪潮,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批判意识、超越意识大大增强,审美趣味发生变化,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文学艺术的含义与功能随之也发生了转换。文学观念趋向多样与宽容,各种文学话语、理论话语逐步呈现出表现自我的自觉性,放弃以往散文创作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摆脱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对文学的扭曲,致力于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终于使散文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了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由于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也好,读者也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这构成了今日散文繁荣兴盛的基础。

(节选自王充闾《文学创作与生命体验》)1.下列关于“小散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散文”具有情感化、软化、细化的趋向,其特点是侧重于表现都市生活的细微感受,关心世俗红尘中自身的瞬间体验。

B.“小散文”虽然把散文的自由、随意和飘洒发挥到极致,但它同时也消解了精深的生命探求和文学的审美性。

C.“小散文”的“消费性格”表现为短短的篇幅、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其共有模式是温馨感人的小故事,加娓娓倾谈的小情调,加模糊不清的小感悟。

D.“小散文一能给现代生活中奔走的人们带来廉价的抚慰,但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它和“明星写作”一样,所引起的轰动热潮不会维持太久。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具有思辨化、大型化特点的“大散文”是上世纪末最火爆、最活跃的散文形式之一,但它却不及“小散文”和“明星写作”那样能引起轰动的热潮。

B.“明星写作”能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既是因为作者本身的广告效应,又是因为它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和对于成名的期待与想象。

C.“大散文”选材多样,可以抒写达观智慧的人生经验,可以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与反思,也可以以理性视角、平常心理和世俗语言表达终极性、彼岸性的话题。

D.因文学环境的宽松、心态的自由和生存方式的转换,作家和读者中都存在着回归文学本体、张扬人文精神、重视生命体验,从而获得较高的美学品质的审美期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想随笔和文化散文之所以具有长久的文学生命力,是因为它们体现着浓重的人文精神,体现着审美意识与历史感,能深人人的心灵境域,抵达人性深处。

B.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的浪潮,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人们审美趣味、文化观念、生活观念的变化等都对文化散文的兴起产生了影响。

C.以往的散文创作追求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受到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的扭曲,而今日的散文创作已摆脱了这些影响。

D.对新的表现领域与抒写方式的探索,使散文能以自由的心态、优雅的格调、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以外祖朱巽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天禧中,巽守雍,命随所取浮图像入见。仁宗方权听天下事,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宫,辞以母疾。诏迁官知楚州粮料院。郡仓积米五十万,陈腐不可食,主吏皆惧法,毋敢轻去,长卿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历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岁漕米至八百万,或疑其多,长卿曰:“吾非欲事羡赢,以备饥岁尔。”议者谓楚水多**,请开盱眙河,自淮趣高邮,长卿言:“地阻山回绕,役大难就。”事下都水。调工数百万,卒以不可成,罢之。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召长卿议,长卿曰:“本祖宗榷茶,盖将备二边之籴,且不出都内钱,公私以为便。今之所行,不足助边籴什一,国用耗矣。”乃条所不便十五事,不从。

改陕西都转运使。逾年,知庆州。州据险高,患无水,盖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长卿凿百井,皆及泉。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长卿访得唐故道,辟为通涂。加集贤院学士、河东都转运使,拜龙图阁直学士、知定州。

熙宁元年,河北地大震,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神宗知其能,转兵部侍郎,留再任。明年,卒,年六十六。

长卿无文学,而长于政事,为能臣。性洁廉,不以一毫取诸人。定州当得园利八十万,悉归之公。既没,诏中使护其丧归葬。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宗方权听天下事 听:听凭。B.推首恶一人诛之 推:审问。C.自淮趣高邮 趣:通向。D.时又将弛茶禁而收其征 征:赋税。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长卿“长于政事”的一组是(3分)()

①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②为酌新旧均渫之,吏罪得免

③岁漕米至八百万 ④凿百井,皆及泉

⑤城郭仓庾皆颓,长卿尽力缮补 ⑥定州当得因利八十万,悉归之公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长卿善于处理突发事件。他担任河南府通判时,营房因秋雨被毁,有人造谣惑众城中哗然。为稳定军心,孙长卿赶去安抚士兵,斩杀首恶,并夜宿军营,终使众人心安。

B.孙长卿断案如神。在他担任和州知州时,有人上诉说别人杀了他的弟弟,孙长卿察觉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了他两个问题,就断定是他杀了弟弟。经审问,此人认了罪。

C.孙长卿敢于直言。朝廷要开放茶禁,召其商议。孙长卿认为当初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西北边事购买军粮,而今开放茶禁所得不足补助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会使国用损耗,所以拒绝执行。D.孙长卿关心民生疾苦。泥阳的罗川、马岭一带,山上有一条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惴惴恐惧。孙长卿寻访到一条唐朝时的故道,将它开辟为一条通途。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嘉其年少敏占对,欲留侍东官,辞以母疾。

(2)州据险高,患无水,尝疏引涧谷汲城中,未几复绝。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归朝欢(宋)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②诚何益。归去采,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注]①只轮:代指车。②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8.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意简要赏析。(5分)

9.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寄蜉蝣于天地。,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2)。最是一年春好处,鲍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山那边的景致 茨园

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令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土为什么要抛家剐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扣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来成行。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

“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问。

“随你叫好了。”老人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

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嘌着他看。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

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嗞”了一口。

“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是吧。”老人说。

“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的话。“是吧。”老人却仍是极简洁地答了句。

看得出老人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也就不再顾忌什么,问:“大爷,山那边好么?”“好。”老人说。“怎么个好法?”我问。

老人忽地扭脸看着我。眼睛里,分明是一种嘲笑我问得奇怪的眼神。“就这么个好法。”老人挥手指了指四野,说。

我下意识地四下望了望,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他蹲着,和他一起看他的羊“咩咩”地叫着吃草,听他不时“嗞”他的葫芦。

天黑了,炊烟包裹的山庄里传来唤我回去吃饭的声音。我站起身,看了看仍蹲着的老人,说:“大爷,晚上住俺家吧。”

“不麻烦了。”老人说一句,却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晚上你怎么住?”我忍不住多了句嘴。

“羊怎么住,我怎么住。”老人指了指他那些勾头吃草的羊,津津有味地“嗞”了口葫芦。老人住在山庄东边的一个破窑里。住了三五日,我走的那一天,他也走了。老人赶着他的羊,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

坐上车,当车轮轧过钢轨,把我从乡间往城市运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想家里的景致。乍然间,隔窗望见那牧羊老人仍在走,我忽然感觉到了一阵从没有过的凄凉。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住他的景致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同龄的伙伴不愿与“我”结伴去山那边看看,所以,“我”尽管对山那边充满好奇,但终未前往一探究竟。

B.山庄与山之间,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富有生机,清新宁谧,洋溢着“我”对故乡浓浓的喜爱之情。C.“我”主动与老人搭讪,他不正眼看“我”,嘲笑“我”问得奇怪,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闻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D.标题中的“山那边的景致”,既实指犊牯山那边的景致,又虚指人们曾经有过的一种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

E.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回答了“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询问: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不值得“我”去探寻。

(2)小说一开始就写“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园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寻根”,有人认为是“漂泊”,有人认为小说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

最近出版的《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周海婴之子周令飞说,在父亲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用艺术批评家朱其的话说,周海婴也拍摄了一些空镜头的景观。有些是非常冷僻的角落,比如音乐堂的门口一个人也没有,或者一个院子的边缘,或者一些水泥墩子叠在一起。他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并且“在大风景和大场景中,角落里通常会有一个人”。作为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大半生都扮演着一个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角色,也因此在公众的眼中成为伟大父亲的影子。他似生活在一种家族荣誉的心理负重中。他曾说,“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这固然是荣光的、炫目的、名垂青史的,但也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鲁迅为之取名“海婴”,意即“上海出生的孩子”。1936年鲁迅逝世时,周海婴7岁,实际上对父亲没有什么深刻记忆。他大多数时候是从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认识父亲的。他当然也得到了父爱。许广平著的《鲁迅回忆录》中提到一个细节:在上海,他们家雇了一个善良纯朴的老女工,鲁迅要孩子叫她姆妈,不许直呼其名。每逢吃饭,她都来到鲁迅书房做清洁或者带小孩玩耍。“有一次,她和海婴在三楼阳台上一页页吹纸片,说是放鸢。孩子看到纸片上下飞舞,高兴极了。我们不看犹可,一看,却是鲁迅书架内的一本书被撕去大半本„„因为她是文盲,不懂得鲁迅嗜书如命的脾气,只图博得小孩子欢喜„„但鲁迅并没有责备。”周海婴自己也表示,他从父亲的遗物——如信件,那里面提到他——中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喜爱。

特殊的家庭背景,终使他待人处事如履薄冰。他回忆在北大物理系读书时,同学们打桥牌,跳交谊舞。他出于好奇,偶尔走过去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只知道打牌跳舞”。他一直被公众期待“应该怎样怎样”,他的生活牢牢地“被‘人场’控制着”。他有时候会冷不丁自嘲“我就是个道具”。或者摄影本身是他心灵的梦游。其实他的公共角色背后有一个巨大的精神暗室。周海婴说自己出生100天便被父亲抱去照相馆照相。“自儿时起我对照相并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在镜头前我收敛调皮变成乖乖儿。我10岁便拿起相机记录人生。”“1936年秋末,父亲过世。母亲身体状况不好。一位姓蔡的阿姨建议母亲去杭州休养。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机。很快,她看出我对相机的好奇,经不住我左缠右磨,允许我按了几次快门。这一年算是我摄影的开端。”此后70年,周海婴热衷于是。但他对这件自己热爱的事总是半信半疑。他一直没有自信将照片示于公众,也不能确认这是艺术。陈丹青说他“斯文谦和,老牌的上海文人脾气,随口说几句自贬的玩笑”,确是活画。隐在摄影作品背后的他,却是活泼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的,透着对上海市民阶层的广大的亲切感。在他的镜头里,可以看见上世纪50年代上海殷实人家的私家车库、坐在房顶上反叛的青春女孩、吹哨子的儿童、熟食小贩、修鞋修锁的匠人、街角游荡的乞丐以及1949年上海私人诊所里打针的旗袍女孩。他的视野中,有新式婚礼、点心铺子,有商人、淑女、缝纫的邻人、游黄浦江的活力青年。1950年以后,他所拍摄的画面基本与国家建设、社会风尚相关。如,抖空竹的人、举重的青年、里弄里肌肉结实的健美明星、街头的宣传标语等。他的人像摄影多风格沉郁。他透露了自己:机智而活泛的,敏锐的,对自己多少有些犹疑和不确定,但在自谦中也有明确和肯定。

他拍摄的动因显然不只是技术原因,他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又有谁的艺术动因是源于技术呢?如同文学、建筑与舞蹈一样,它们的好处全在于对生命状态的自觉。如果没有一个形而上的存在时刻观照,那些艺术堆积就是负担或者垃圾。

有人质疑这些照片的价值。我们狂奔的路上,那路边的树又有什么价值呢?对每一个疾驰在生命路途中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路边那些一晃而过的树。平庸的树会成为被速度拉直的横线条,好的树会留下印记。

(摘编自2011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虽然鲁迅先生很爱儿子,但他去世时儿子周海婴很小,所以周海婴对伟大父亲的记忆都是从父亲的遗物和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得来的。B.鲁迅先生有嗜书如命的脾气,但因为喜爱自己的儿子和对文盲女工的尊重,所以他对女工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喜而和海婴在阳台上撕书玩未加责备。

C.在周海婴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这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

D.文章很少正面描写周海婴成年之后的生活,而主要是透过他的摄影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揭示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E.本文通过记述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对父亲鲁迅的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以及他充满心理负重的沉重生活,交代了他刻苦学习摄影从而取得的突出成就。(2)文章题目中的“历史暗室”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3)周海婴拍摄的照片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如此喜欢摄影?请简要分析。(6分)

(4)从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来看,全文重在写周海婴,而文章最后一段萄线部分却在评价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你认为这样写有必要吗?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目前,校园里“差生”观念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一个标准——学习成绩评价所有的学生,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受到限制,导致野蛮区分孩子优劣的怪事层见叠出。

B,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就是要把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变成栩栩如生的“活语文”,就是要把语文学习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C.目前,政府部门开始了又一轮运动式的突击检查治理“地沟油”的行动。这种“围剿式”的集中整治,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却难以走出“一管就见效,一松就泛滥”的怪圈。D.“织围脖”(即“写微博”)是当前的时尚,如今互联网已迅速进入“围脖时代”,不仅名人热衷于“织围脖”,普通人也纷纷成为“织男”“织女”,乐此不疲。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学校要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减少学生作业量和考试次数。

B.为了缓解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和人口老龄化,《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增加了“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的规定。

C.湖北省中山医院33岁的护士肖芳连续三次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使一位呼吸骤停、心脏停搏的大妈“起死回生”,被网友用手机视频在网上传播后,感动了全国众多的网民。

D.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重大跨越。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要培养他们,请从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开始。

①而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②但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

③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

④而是遍布社会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

⑤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

⑥教育很难独醒

A.②③⑥①⑤④ B.①⑤④②⑥③ C.②⑥③①⑤④ D.①⑤④②③⑥

16.请用简洁的文字对下面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不超过100字。(5分)郑州惠济区菜农韩洪刚承包的60亩萝卜日前喜获丰收,然而由于销路不好,收购价每斤只有四五分钱,他决定免费赠送给市民食用。此事被媒体报道后,短短几炙韩洪刚60亩地里的20万公斤萝卜都有了着落,但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市民的不文明采摘行为,其他蔬菜却遭了秧:韩洪刚套种在萝卜地里的的70多亩红薯,被偷挖走了三四万斤,地边上种的两亩菠菜,也被拔得只剩下三分之一。这让他损失惨重。一些刚得到消息但一无所获的市民还发出了抱怨:报纸登了,拿着报纸来,但是这儿什么都没有,糊弄老百姓,他是一种炒作。对此,韩洪刚既伤心又委屈。

17.仿照所给的句子,续写两句话,使语意前后连贯,构成一组排比句。(6分)与其咒骂黑暗,不如点亮一支蜡烛;。

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一老僧见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迅速将其捞起,怎奈,被蝎子刺伤。次日,这位老憎又遇一只蝎子在水流中挣扎,不假思索,叉迅速将蝎子捞起,又被刺伤。路人不解,问:天师为何不吸取教训?如此毒蝎,由它去吧!老僧曰:蝎蜇人乃天性,不蜇人,失其性,非蝎也;佛救苍生于水火亦乃天性。不施救,失其性,非佛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2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语 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以偏概全,原文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

2.A(无中生有,说“大散文”“不及‘小散文’和‘明星写作’那样能引起轰动的热潮”原文中无此信息)

3.C(说法绝对,原文中“逐步呈现出表现自我的自觉性”意味着散文还没能完全摆脱外在影响,达到彻底的自觉,所以说“今日的散文创作已摆脱了这些影响”过于绝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4.A(听:治理。)

5.D(①是说孙长卿因“外祖朱巽”的关系任该职,不能表明其“长于政事”;⑥是说孙长卿“性洁廉”)6.C(非是孙长卿拒绝执行开放茶禁,而是朝廷不听孙长卿的建议)

7.(1)(仁宗)称赞孙长卿年少而对答敏捷,想留他在东宫侍奉自己,(但)孙长卿以母亲患病为由推辞了。译出大意给2分;“嘉”(称赞,欣赏)、“敏”(敏捷,机敏)、“辞以母疾”(介宾短语后置结构)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2)庆州占据险峻之地,以无水为患,曾经从山谷中挖渠引水以供城中人取水,不久又断水了。译出大意给2分;“患”(“以„„为患”或“苦于”)、“汲”(打水,取水)、“未几”(不久)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交代了早行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荒寒的氛围;暗示行旅的艰辛;烘托旅人黯淡的心情和对羁旅行役的厌倦之情。风声淅淅,白霜满地,说明时值冬初,天气寒冷;宿雁惊起,残月当空,天刚破晓,旅人就踏着白霜上路了,突出了早行之早;萧索清冷的晨景,更衬托出词人行旅的艰辛,心境的悲凉。(5分;总说3分,答出一点给1分;赏析2分,能结合意象、意境分析任意两点即可)9.“转觉归心生羽翼”写词人恨不能立刻插翅飞回故乡,突出了归乡之情的迫切;而愁如云恨如雨,则突出了词人乡愁的浓重。“新春残腊相催逼”写出了时序代谢,日月相催,与“岁华都瞬息”一起表现出了词人年光逼人、年华易逝的伤感。“浪萍风梗诚何益”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命如“浪萍风梗”,浪迹无定之苦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最后几句写出了自己归乡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思念。(6分;思乡、年华易逝、厌倦漂泊、思亲四点之中,答出任意三点并结合词句分析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2)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A.“终未前往一探究竟”,还有我不惯孤独的原因;C.说“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不当;E.对“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理解错误)

(2)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②引出下文“我”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的好奇和探寻,为“我”主动向牧羊老人询问“山那边的景致”作铺垫;③与结尾我远离家乡、重返城市相呼应,突出了我对故乡的依恋。(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只简单罗列概念而无分析,最多给3分)(3)①知足自乐:牧羊时笑意挂在嘴边、眼角,很享受地“嗞”他的葫芦,很悠闲地看羊儿“咩咩”叫着吃草。②不善言谈:“我”主动与他攀谈,他的回答每次都极为简洁。③喜欢漂泊,随遇而安:不断迁徙,羊怎么住,他就怎么住。④喜好自然:觉得辽阔的四野都很好。(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概括和解析各占1分)

(4)观点一:寻根。①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表现出对故土的依恋与回归。②文章标题是“山那边的景致”,文章的主体部分“我”与老人的对话也是重在写“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探寻。③“我”一直对祖上为什么迁徙感到好奇,想要追寻先人曾经有过的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④“我”离乡进城之后,对故乡一直怀着依恋。

观点二:漂泊。①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到了山这边,说明人常会久居思变,渴望离开故土,开拓新的生活空间。②牧羊老人不断迁徙,羊走到哪里,他就到哪里,漂泊就是他的生存方式。③“我”从农村走向城市也是一种漂泊。④先祖、牧羊老人、“我”都处在漂泊之中,这说明人的本性就是不安于现状,渴望追求新的“景致”,漂泊实际上就是生存的常态。

观点三: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①我祖上和我对家族迁徙的态度不同,祖上迁居到新的地方之后,虽不忘故地,死后仍要回归故里,但他们并不打算追寻过去,而我却总有探寻家族过去的渴望。我的爷爷对此不理解,他对我的好奇笑而不答。②“我”从农村迁徙到城市后,依然思念眷恋故园;我站在新的地方,却不一定能感受到它“景致”的美好,因此始终怀念旧地,我对城市与农村的态度始终是矛盾的。③牧羊老人与“我”对迁徙的态度截然相反,他自足快乐,随遇而安。他不理解我站在山这边却想到山那边一探究竟的好奇,我也不理解他永远走下去,不留恋任何美好景致的超然。(8分;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A.不够全面;C.“表明他内心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理解不当;E.“深情回忆和深切思念”“刻苦学习摄影”等语不准确。)(2)①指周海婴早期摄影集,他用相机记录中国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生活;②指他被父亲的伟大形象遮蔽的大半生,他是公众眼中伟大父亲的影子,是被人场“控制着”的道具,大半生都扮演着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公共角色;③指他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和真实自我。(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3)问题一:①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②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③关注市民生活,多人像摄影;④风格沉郁。(3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问题二:①儿时起他就对照相有莫名的新奇和亲切感;②他关注市民生活,对人的生命感觉很有反应;③摄影本身成了他心灵的梦游,他可以在摄影中表现真实的自我。(3分;答出一点给1分)(4)观点一:有必要。①画线部分用巧妙的比喻肯定了周海婴摄影集的价值,而摄影是周海婴真实自我得以表现的重要途径,写摄影集,就是在写周海婴。②含蓄地表达了对周海婴自身价值的肯定,他大半生背负着家族荣誉的沉重负担,活在别人的期待和规定之中,但他也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价值,他终于借助自己的摄影透露了自己,这与标题“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相吻合。③画线部分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人们只关注周海婴头上笼罩着的炫目的荣光,而忽视了他作为个人真实的价值,而结尾告诉我们,不能用太过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好的树会留下印记”,美好的东西自有其价值。观点二:没必要。①文章主要内容是写周海婴其人及其摄影集,但画线部分却撇开这些内容泛泛地讨论什么有价值什么没价值,游离于主要内容之外。②文章的标题是“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写其摄影集重在突出他走出精神暗室,表现真实自我的艰难,而结尾的评价却更侧重于对其摄影作品的价值判断,偏离文章的主题。③前文的相关内容已经肯定了摄影对于周海婴个人的价值,以及其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画线部分再用比喻不痛不痒地肯定他作品的价值,显得画蛇添足。(8分;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B(用错对象,“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此处应用“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等)

14.D(A.语序不当,应把“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放到“改进教学方法”之后。B.宾语残缺,应在“人口老龄化”后加上“的状况”。C.暗换主语,应在“被网友”前加上“这件事”;另外,“用手机视频”也应改为“用手机拍成视频”。)15.C 16.(5分。观点鲜明,有自己的见解2分;言之成理,语言通顺3分。)

参考观点:①市民素质低下;②韩红刚组织不力;③菜贱伤农;④盲从导致集体道德失范等。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示例]这则新闻事件折射出了部分市民素质的低下。拔免费赠送的萝卜无可指责,但在享受别人给予的好处的同时,顺手牵羊,偷挖别人的红薯,偷拔别人的蔬菜,就是一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这件事不仅暴露出一部分市民贪多务得、见了便宜就占的自私心理,也提醒我们,提升国民素质任重而道远。17.(6分;每句3分,其中“语意前后连贯”2分,句式一致1分)[示例]与其痛恨荒漠,不如播种一片绿茵 与其抱怨寒冬,不如燃起一丛篝火 与其憎恶风雨,不如撷取一片彩虹 与其抱怨山高,不如搭起一架云梯

六、写作(60分)

18.参照201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孙长卿,字次公,扬州人。因为外祖父朱巽的缘故,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天禧年间,朱巽驻守雍州,让孙长卿随同运取佛像入见皇帝。(这时)宋仁宗正代(真宗)治理天下事务,称赞孙长卿年少而对答敏捷,想留他在东宫侍奉自己,(但)孙长卿以母亲患病为由推辞了。皇帝下诏升迁孙长卿掌管楚州粮料院。州中仓库积存大米五十万(石),有的年久腐烂已不能食用,主管官吏都怕犯法,没人敢轻易出仓粮食。孙长卿斟酌粮食的新旧,将好米筛选留下,又将陈米用清水淘去泥污,那些官吏才得以免于被治罪。

孙长卿担任河南府通判。秋天,下大雨,军营房屋被毁坏。有人说某些士兵要叛乱,洛阳城中一片哗然。孙长卿赶去晓谕他们说:“下雨毁坏了房屋,还未能修葺,你们怎么有想叛变的意思,恐怕是有人想趁机动摇我们的军心吧?”(孙长卿)审问出一个首恶分子杀了,并且当夜留宿在军营中,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孙长卿担任和州知州。有人上诉说别人杀了他弟弟,孙长卿考察他所讲的不合情理,询问他的家产情况,他回答说:“是上等。”又问:“家中几个人?”回答说:“只有这个弟弟而已。”孙长卿说:“那么是你杀了弟弟。”审问这个人,服了罪,郡中的人把孙长卿视若神明。

孙长卿历任江东淮南河北转运使、江浙荆淮发运使。一年漕运到京的米达八百万(石),有人质疑运的米太多,孙长卿答道:“我不是想要有盈余,而是用来预防荒年。”议论的人认为楚水多风浪,请求开通盱眙河,从淮河通到高邮。孙长卿说:“地势有山为阻曲折回绕,工役大难于成功。”事情交付都水官,调动民工几百万,终于不能完成,就作罢了。当时又要开放茶叶买卖而收其赋税,召孙长卿商议,孙长卿说:“本来祖宗实行茶叶专卖,是为了充作西北二边境购买军粮之用,而且不出京城的钱,公家私人都认为便利。现在实行的措施,不足补助边境购买军粮开支的十分之一,而国家的财用被损耗了。”于是逐条陈奏不便的理由十五件事,朝廷不听。

孙长卿改任陕西都转运使。过了一年,任庆州知州。庆州占据险峻之地,以无水为患,曾经从山谷中挖渠引水以供城中人取用,不久又断水了。孙长卿开凿了一百口井,都找到了泉水。泥阳有罗川、马岭等地,山上构筑有危险的栈道,下临万丈深渊,路过的人惴惴恐惧。孙长卿寻访到唐朝时故道,开辟为通途。改任定州知州。

熙宁元年,河北发生大地震,城墙和粮仓都倒塌了,孙长卿尽力修缮补筑。宋神宗知道他的才能,转任他为兵部侍郎。第二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孙长卿没有文学才能,但擅长政事,是能干的官员。孙长卿性情廉洁,从不取别人一毫财利。孙长卿任定州知州时应得园林之利八十万,他悉数归公。孙长卿死后,皇帝下诏派人护送他的灵柩归葬原籍。

下载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学科质量分析——郑州市教研室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语文学科质量分析——郑州市教研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