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胜利社区基督教传播现状的调查报告
09-10学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胜利社区基督教传播现状的调查报告
基督教在中国有四次传入的曲折经历,展示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长历史和独特意义。在这长达1300多年的基督教在华传播过程中,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交锋得以展开,彼此相识和兼容的范围不断扩大。基督教是一种普世性的宗教,它不仅在中国的大城市发展壮大,也在广大小城镇及农村地区生根发芽、繁衍发展。这次笔者走进胜利小区,采用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对典型(或重点)人物的访谈,了解基督教在小城镇的传播及现状。本次调查一共选取了10名信徒。
一、近距离接触信徒
针对信徒,分三个大方面来了解情况:
(一).传播现状
1.信仰主体:
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龄、何时信教、教龄)
2.信仰对象:
1对基督教以及基督教教义教规的了解与认识 ○
2对圣经的熟悉程度 ○
3对基督教节日的了解程度 ○
4供拜的圣物 ○
3.信仰行为
1日常行为 ○
2群体行为 ○
(二).传播原因或信仰原因
1.信教缘由
2.基督教如何传播
(三).传播的影响
1.对自身的影响变化(身体和心理)
2.对家人的影响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信徒基本情况
该社区被调查的信徒大多为女性,只有一两个男性,且年龄偏大,都是中老年人。自第一个信徒以来,信教的人在数量上变化不大,随着信徒年龄增大死亡后,人数在原有基础上减少,社区中并未发展出大批的新教徒。据信徒讲是由于年轻人忙着挣钱、学业,没有时间。
1.在调查的信徒中,有10个信徒。其中共9名女性,1名男性(见图表一),40——50岁的有4人,50——60岁的有2人,其中一名是男教徒,60——70岁的有1人,70岁以上的有3人。教龄有10年以内的,10年到20年的,20年以上的,其中10—20年的占到了46%。
男女信徒年龄分布
人数
40--50岁
60--70岁 年龄
男女人数分布
图表一
教龄分布
图表二
2.对基督教以及基督教教义教规的了解与认识。在调查的10个人中,多数人认为信主可以治病,基督教教人好的行为(不打人,不骂人、不生气等)。另外,大家还认为只有主是全知全能,除了主以外的神都是人创造的,都是受到主的旨意而创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人的创造。杨大娘说只要诚心信了,主就知道了,做什么事情主都知道。向主认罪,不偷不抢不打人不骂人,主就会保佑你。
3.对圣经的熟悉程度。因为年纪大了眼神不好、没上过学不识字等情况,很多大娘大婶儿大叔大爷不识字,自己没有办法读圣经,主要是通过听别人讲道,因此对圣经的了解各自不同(访谈时,由于匆忙,有1位大婶儿未涉及到这个问题)。有4个人读圣经,其余人都是在聚会上听姊妹讲或在教堂听讲道的人讲。平时也会读一读《新旧约全书》《赞美诗》等
对圣经的了解程度
人数程度
图表三
4.对基督教节日的了解程度。10个人都知道有圣诞节,也都参加过社区附近教堂的圣诞节仪式,但能说出来历的只有3人,这3人还知道基督教的其他节日,如复活节、布道会等。这可能是因为年纪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信息闭塞。
图表四
5.供拜的圣物。10人身上都不佩戴十字架之类的饰物。有7人家中贴有十字架之类的饰物,说在家中向十字架祷告,与神沟通,祈求平安;3人家中没有十字架之类的饰物,认为只要心诚,主是知道自己的,就会保佑,近年教堂开始免费赠送十字架圣物。6人能说出十字架的来历。
86420
贴有
不贴
图表五
6.信仰行为。基督教的日常规范是没有硬性规定的,全凭自觉。多行会与主更加亲近,但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经过访谈,了解到,信徒在家中,一天三祷告,周四周日是去教堂听讲道的时间。有9人在家坚持一天三祷告,1人不祷告。
7.信教缘由。10个信徒都认为信主好,信主要求不打人、不骂人等,教人做好事。在这个大前提下:有6人是因为有病,1人受家庭影响,2人因为闲着没事,1人单纯觉得信主好。认为主可以治好病占了60%。
信教缘由
图表六
8.信仰途径。在被调查的10人当中,5人是经别人传教,说信主可以治好病,说信
主有诸多好处;4人是自己信的;1人受家庭影响。
信仰途径
家庭影响
人数
自己信的别人传教
2缘由
6图表七
9.对自身的影响变化。因为信主身体好的人有6个,10人都说在精神上变化很大,信主后变得开心愉快。
10.对家人的影响。信徒告诉我们说,全家只要有一个信主的,就能保佑全家平安。因为信主要求不骂人、不打人、不生气等,家庭气氛变得好很多。
三、家人的看法
调查了9位信主的家人。
(一)、对基督教的了解认识。
4人认为是响应国家号召,教人学好的;1人认为是一种神,省钱;1人不懂;1人听身边人说可以治病,觉得挺好的;2人认为是聚在一起乐乐,老年人聚在一起唱唱歌,聊聊天。
家人对基督教的认识
543210
人
数
国家号召,教人学好
神,省钱
娱乐方式
看法
可以治病
不懂
图表十
(二)、对信徒的看法。
被调查的9人都认为信主后,家人身体好多了,但也可能不是因为信主,而是老年人聚在一块儿,聊天唱歌,思想负担减轻,病也就好多了。还认为信主后行为变好很多。因此支持他们信主。当问到为何自己不信时,都声称自己忙,不得闲。有1人不信,认为是假的。
(三)、对自己的影响。
容易相处,家庭气氛变好,没其他影响。
三:其他居民的看法。
根据年龄分布,选取了5个15----24岁的学生,5个25----55岁的中青年,4个60岁以上老人
(一)、对基督教的看法
在走访的14个从学生到老年不同年龄层的居民后发现,大家对基督教的看法
中,有4人认为是教人做好事的;3人认为是国家支持的;2人认为是娱乐活动; 2人指出是宗教,不是迷信;2人不清楚;1人认为可以治病。学生应该是走在时代的前端,在学校接受科学技术知识,因此认识应该更全面也更科学,但经过访谈发现,这个社区里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对社区里的这一现象没有太多见解与看法,知识面也很狭窄,大多是听大人们讲讲。社区里也没有公开讲过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因此社区里人对基督教的认识差不多也是听信主的人或来讲道的人讲的,也有的是从电视、网络上得来的。
(二)、对教徒的看法
一半人认为信主的人变化都不是很大,平时有些小活动,老年人聚在一块儿,聊天唱歌,思想负担减轻,可以愉悦心情;还有一半人认为病也没变好,信主是自娱自乐。
(三)、对自己的影响。
所有人都坦称附近居民的信主行为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
四、中共党员的看法
本次调查一共走访了4位中共党员。
(一)、对基督教的认识。
4人都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人积德行善、尊老爱幼,教的都是好事,觉得信主和信别的神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不骂人、不吵架、有爱心、思想好,教的都是好事儿;2人认为不可以治病,主要是由于思想开放,精神作用,封建迷信的原因。1人认为是一种娱乐。
(二)、对基督徒的看法。
与自己无关,不去管,也没啥看法。3人认为共产党员不可以信教,但有1人说共产党员可以信教,而自己由于忙,没有信。
(三)、社区里没有召开过党员专门讨论宗教的学习会议。
通过调查的结果,得到以下认识:
(一)人们对基督教的认识不全面、不清晰,甚至有曲解的方向。
经过调查发现人们对基督教的概念很模糊。60%的基督教徒认为基督教可以治病,说信主教人好的行为(不打人,不骂人、不生气等)。这样看来,基督教成为一种道德约束力,一种道德行为,而不是一种宗教。不可否认宗教具有一定的道德精神作用,但更多的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在信徒信教的缘由中,我们发现由于生病占到了60%。信主可以治病在人们的心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很像农村的封建迷信,求神治病。一大婶告诉我信主与信其他的神没太大区别,哪个对自己好就信哪个。尤其是请神保佑,类似巫术的行为,像东北盛行的跳大神一样。
令我吃惊的是,在对信徒家人的调查中,有45%的人认为国家号召信主。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国家对宗教的态度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人们把基督教当作一种道德约束力,一种娱乐方式,模糊基督教的独特性、本质性。基督教有可能会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由道德或娱乐而取代。基督教的民俗化影响,中国思想的博大精深,最后可能的结果是被中国古老的思想所同化。
(二)对国家政策的了解不够。
我国对宗教的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团结广大宗教界爱国人士和信教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自觉尊重宗教习惯。一是深入了解党和国家所制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二是作为信教的群众要按照我国的有关规定,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不应当在宗教场所以外的地方进行宗教活动和布道、宣教,宣传有神论或者散发宗教传单和其他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出版发行的宗教刊物。三是警惕境内外反动非法宗教组织对我国的宗教渗透。接到散发和邮寄的非法宗教宣传品或参加宗教活动的邀请信,切不可轻易参加。
但在调查中发现,人们认为国家对基督教的传播积极支持,且大力鼓励。这一方面与传教士有关,也与人们偏听偏信有关。
(三)整个社区中基督教的发展趋缓
据了解,教徒大部分都是老人,并没有发展多少新教徒。整个基督教的发展呈下滑趋势,而且会随着教徒的年老体衰而越来越少。
(四)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不够。
国家政策规定共产党员不许信教,但在与党员的交流过程中却发现,75%的党员认为共产党员可以信教,只是由于自己忙没有时间信。社区里没有组织党员进行过此方面的研究学习。
我认为,学生应该是走在时代前端的人物,在学校接受科学技术知识,因此认识也应更全面更科学,但在调查中发现,这个社区里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对这一现象没有太多见解与看法,知识面也很狭窄,大多是听大人们讲讲,有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可能接触的多一点,因为在很多大学外教会在课堂上讲述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其实在现在这样一个多元的社会中,多汲取些课业以外的东西还是很有必要的,它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对西方人的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所以对于我们这一代80后甚至90后,念书期间不要仅限于应付考试,还应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格完整、全面发展的学生。
第二篇:苍南基督教调查报告
苍南基督教调查报告
目录
(一)总体概述
一.信仰人群 二.入教的原因
1.家庭,自身因素 2.环境,情感因素 3.中西文化因素 三.教会活动 1.平时活动 2.特殊的活动 3最近兴起的活动 四.开追悼会
五.教里会里的收钱,支配情况 六.参加之后的内在变化
(二)理论分析
一.积极方面
1.教化、规范功能
2.维系功能 3.调节功能 二.消极方面 1.盲目性 2.排它性 3.神人性
4缺少孝悌传承
(三)结论
1.警惕壮大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总体概述
我选择苍南县舥艚地区(现要划入龙港范围内)中魁路上的一座基督教堂作为调查。我是由于上小学才搬家到这地区的,原先这里的信仰不是很清楚,但是邻居们几乎都是信仰基督教的。父亲不让我接受这种观念,认为宗教是迷信,以下的调查内容来自于我的邻居以及我日常和他们接触的感悟。一.信仰人群
教堂里大约有3千多人。教堂里一般都是中年人和老年人,主日学里的都是小孩,而团契里的都是高中生和大学生。二.入教的原因 1.家庭,自身因素
和我同龄的邻居是因为父母信仰基督教,所以她从小就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对它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就信有上帝的存在。在这个教堂里也有的人遭逢家变,家道中落或者疾病缠身,邻居有人会提议他们改信基督教。而他们在信仰改变之后家境也跟着变了,因此认为信仰上帝可以拯救自己,并且让其家人也信。2.环境,情感因素
比邻而居却没有信仰的人,为了表示自己不是异类或不合群,也会志愿加入。一方面是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怕孤独。邻居们都信仰基督教会有个共同的话题,而不信教的人无法参与谈话,从语言上就隔绝了人际交往。有些寡居的老人,平时在家无事可做,子女又不在身边,教堂里的人们可以弥补子女对老人的关怀。年纪大了的人总会对死亡产生恐惧,所谓的信仰只是让人心里有个依托,死后会进天堂,永享安康。3.中西文化因素
由于现在什么都讲究一体化,有些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也会加入基督教。西方人的思想是受他们的宗教,基督教的影响,正如我们中国传统的思想是儒释道三家统一的思想一样。了解一个国家先从文化入手。三.教会活动 1.平时活动
教会活动很多,平时每个星期天都要去教堂礼拜。每天5个祷告:晨起,早 饭前,午饭前,晚饭前,睡前。2.特殊的活动
复活节和受难周这2个节日国外很重视,中国教会还没意识到他们的重要,一般都没过。所以我不是很清楚。每年的平安夜和圣诞节是教会里比较盛大的活动,家家户户几乎都会欢聚在教堂里。但是近几年,这两个节日已经渐渐扩大到非信仰基督教的人们也开始过圣诞节,基督教的节日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来了。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们的文化渗入。
洗礼又名受洗、受浸预示着从此归入基督,代表与耶稣同生共死的一个仪式,每个真正的虔诚的相信上帝的基督徒都会接受洗礼。还有领圣餐,即喝葡萄酒和吃饼。酒代表耶稣的血,饼代表耶稣的身体,为的是要纪念耶稣为我们舍命。
3.最近兴起的活动
最近几年兴起的基督教活动有:青少年夏令会,为青少年传讲福音;团契,专门为在外求学的青年基督徒成立的,让他们在外也能有一个正常的礼拜。每年 暑假都有福音布道会,主要宣传福音,让人们认识上帝。这些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兴盛。四.开追悼会
先由家人代表上来评讲这个人的生平,然后唱诗班献唱,接着牧师讲道,主要流程是这样的。追悼会上不烧香,不会跪拜,至亲的手上不会绑白绳子。五.教会里的收钱,支配情况
教会里有奉献箱,不会主动收钱,信徒在每个星期天都会主动奉献。有时教会每个月会有固定的奉献,特别是圣诞节前夕会有大量的信徒奉献(奉献是没有金额规定的)。奉献的钱一般用于教会的装修,购买设备,每个礼拜天的伙食,聚会、活动时的经费。也有全职为教会服侍的人的工资和出去传福音的经费。若有多余会用来资助贫困家庭。
六.参加之后的内在变化
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比较注重饶恕,宽容,忍耐。信仰者不轻易发怒,学会谦卑。认识自己是有罪的并且相信真有上帝的存在。
(二)理论分析 一积极方面
1.教化、规范功能
不论信仰者是盲性还是理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信仰者的精神层面是积极的。对于他的行为规范具有导向作用,都是劝人向上的。当有了过错时可以向神父忏悔,对于抑郁情绪的抒发有好处。2.维系功能
基督徒们只有一个信仰,崇敬上帝,所以他们的群体会有统一的行为和思想,内部成员都能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社会生活稳定。这也有点像中国的血缘宗族一样,同姓氏的总是特别团结,因为我们同宗同族。但是基督教所维系的是人和神的关系,而不是人和人的关系。3.调节功能
基督教的很多活动能增进人和人之间的联系。他们每星期礼拜时见一面,不用表达问候也可以知道对方健在,安好。刚兴起的夏令会,也是一个让学生们交流的方式,同龄人总是特别有话聊。但他们又将范围缩小,将话题引到“主”的身上。
二.消极方面 1.盲目性
由于信仰的人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的思想比较固执。而孩子在未形成理性思维之前是由家长灌输给孩子的,孩子信仰这个是为了让家长放心,自己是个乖孩子。大多数人是出于群体化的原因而参加的,是为了突出自己不是个人化,渴望群体的接纳。有的老年人信上帝是持着一个保佑家人的心思的,这和传统中国人信佛教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个神拜拜而已。很多老头老太太在是人生终末的时候,开始寻找人生的意义,在人生终结的的时候,才会发现以前的追求都没有意义了,人的灵魂对死亡的惧怕,开始寻求永恒的真理,所以信基督教。2.排它性
基督徒认为精神上无法认同耶稣所为的人,在情感上是冷淡的,无法感受到“上帝之爱”,吸引他们的只能是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他们势必成为金钱的死囚,并且走向一条通往深渊之路。这种观点有点片面,基督徒将信仰上帝的和不信仰上帝的隔绝开来,在某种程度上是把人隔离了。绝对化地认为不和他们同一信仰的人不是他们的同类。民俗信仰应该是具有包容性的,但是这点我在基督教身上并没有看到,反而觉得他们的宗教具有排它性。基督徒不会和有其他信仰的人结婚,宗教观念的不同就不能在一起。本来婚恋和宗教本身就没关系,硬是将其扯到一起,未免也太强人所难了。难道为了和喜欢的人借个婚还要先去信仰上帝?上帝他老人家管的也太多了吧!3.神人性
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也是高高在上的神,他是下凡拯救人的,世人得仰望他。而佛教里的佛是人而不是神,且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基督教崇尚集体性,所有人必须遵循的是敬仰上帝,带了点强制性。而佛幻化成任何角色,只要有心向善皆可成佛,它不要求所有人必须如何做。就像屠夫只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而基督教徒得经过炼狱才能洗清罪孽升上天堂。天堂只不过是另一个上帝管辖的地方,不论你在人间还是天堂都得受上帝的管制,无形中便将自己降了一个等级。而佛教里提倡人是有升值空间的,你的等级是高的,只是自己还未觉悟。4.缺少孝悌传承
中国人讲究孝悌,注重长幼尊卑,不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丧礼上。基督教的追悼会形式过于简单,没有中国人厚葬的风气也没有展现孝的成分。生活就是一个舞台。中国式的葬礼其实是一种教育方式,是做给子孙后代看的,让他们学习孝道文化的。基督教式追悼会抹杀了这一教育理念,他们的方式是为了纪念,让大家铭记逝者,或者可以说是一个欢送会,因为逝去的人已经去见上帝了,大家应该祝福他。
(三)结论
基督教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但要警惕他们过于壮大。
基督教的存在为当地的人们提供一种信仰模式。人有信仰,精神上便有支柱。但是中国的信仰是家族式的,一般家里大部分人信什么,另外的小部分人也会跟着信,特别是虔诚的长辈。这就造成盲从。
基督教本是西方人的信仰与他们的生存模式有关,而沿海地区相对内陆地区来说比较开放,易于接受外来产物,但人们并不一定就有分辨优劣好坏的能力,一律全盘接受。可以适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篇:从功利主义中看基督教传播
从功利主义中看基督教传播
一、基督教与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有广义、狭义的分界。广义上的功利主义强调的是功利价值、以功利为衡量事物价值尺度的价值观。而狭义上的功利主义是指以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1]
那功利主义究竟和基督教有什么关系呢?基督教强调的是心灵自身的净化,也就是通过人与神的接触、忏悔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快乐,如果按照边沁的理解功利主义内涵“幸福最大化”,在追求幸福这一点上与宗教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慰藉与快乐也可以算是功利主义的一部分,那更不用说那些因为畏惧末日审判或是犯罪过后期望得到宽恕的人,这样的相信更是功利主义的部分。而且在《圣经·约伯记》中也体现出神早已预示到这一切,耶和华在天上临朝,上帝的众子侍立在旁,撒旦也在其中。耶和华提及他的忠仆约伯,说道“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①。撒旦却就约伯的忠诚向上帝挑战,指控约伯只为了物质利益才事奉上帝。上帝若容许他把约伯所拥有的一切都夺去,约伯必定会舍弃忠诚。撒旦就是因为看穿了多数信徒对于物质的追求,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向上帝提出了质疑。虽然最后约伯依然对上帝保持了忠诚,但是凡是出现在《圣经》中的必有其道理,而撒旦所说的有其存在的价值,也充分体现出了其实在基督教信徒中,依然有着大量的因为追求功利而信奉神的人,约伯的忠诚就是为了警示不诚心信奉的世人。“神迹”或“特殊的感应”对民众皈依基督教信仰具有催化作用。[3]它只能影响人们去开始相信基督教,但这种相信很快就会因为困难而动摇。例如《圣经》的《出埃及记》中提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走出埃及,以色列人在开始是真心的信奉上帝还是因为畏惧上帝所降下的神迹才跟随摩西?他们当初就是希望跟随摩西出埃及后能得到更好的生活,但却一一违背上帝戒律,而当遇到生存问题时就第一时间质疑耶和华,这不是典型功利主义的特征吗?
所以,只有那些得到神的感召,通过灵与上帝沟通的人才是真正的信奉上帝的人,而那些出于任何目的,不管心灵上的慰藉或者是物质上的追求,去信奉上帝的行为,都是与基督背道而驰,但当今社会却拥有大量的这类人,而又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批人,在宗教的传播上就应该采用与以往不同的方式。
二、基督教传播中的功利主义
如果说功利主义直接体现在基督教文化中,这确实很难找到任何的论据支撑,但是却不能排除基督教在传播手段中没有碰触到功利主义的范畴,或有目的性地针对特定人群的需求来传教。从民众最初接触基督教信仰的动机与途径来看,大多数人是在生活或生命处于危机或困境之下开始接触基督教信仰的,可以说,基督教信仰最初是作为“逃遁的武器”为信仰者所选择和使用。[4]例如,许多留学生到了海外,总会有牧师主动上门关照,给予心理辅导,邀请其参与教会活动,甚至提供食物,住宿等帮助,让留学生们开始接触基督教,从而传播 ①《圣经》中约伯记:1:8 教义,让留学生们开始信教。西方很多传教士在传教的时候就利用了留学生的特点——内心的寂寞空虚,留学生需要内心慰藉,传教者就利用这些“内心慰藉”去达到传教的目的,去完成自己心中所谓的“使命感”,获取内心的满足与受人尊重的快乐。双方都带着目的地去完成各自心中的需求,从而基督教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了功利主义完成了传播。
在基督传播的过程中,功利主义是最须要避免的,也是最难以避免的,因为大多数人选择继续笃信基督的动力,要么就是与神的真实交流(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如此),要么就是带有目的性的功利,或许是心灵的慰藉,也或许是物质的追求,但不管怎么样,没有这份功利的动力,就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所以利用功利主义可以算是最简单而又最便捷的手段,让人去开始接触基督教,相信基督教。
不过,当今基督教传播方式的扭曲与当今社会的转型有很大的关系,不能单单责怪传教方的功利。随着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社会节奏逐渐加快,人们压力越来越大,单纯的传教已经不能让烦躁的都市人静下心来去领会基督教的教义,而功利主义正正贴合了如今都市人只求结果的心理,对基督教的皈依,心灵压力的倾吐,正正成为基督教得以传播的方式。压力或危机事件的触发是现阶段民众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动力。[5]如果不是通过功利主义合理利用,包括基督教在内的所有宗教在当今社会都将难以生存,而基督教传教者也仅仅是利用了“功利主义”去让人接触了解基督教,而后续的信与不信则依然由当事人决定。所以,对功利主义心理的良好把握,着实有利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三、基督教功利主义在中国
钱穆的《现代中国学术论衡》说道:"中国自身文化传统之大体系中无宗教。"中国古往今来作为一个大国,从来就没有宗教之说,有的都是一些大英雄主义与儒家经典著作。直到国难当前,物资缺乏的年代,人们失去了方向,这时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让他们百求百应的神,带有强烈功利性,每个人都从自身需求出发,这也是当时中国人的特点,也是他们的需要。基督教的传入,人们逐渐转而信教,希望通过央求外地的神从而得到生命的救赎,而维持他们信仰的就是神祗的灵验程度。那怎么样才能让当时的中国人笃信基督教?针对中国人这样的特点,当时的传教士对中国人功利主义心理进行了利用,从而让基督教得以在中国迅速地传播。
方德望(Etienne Faber)神父在陕西传教时,曾通过施洒圣水的方式来驱赶蝗虫。此后因民众没有追随其教义而引发蝗虫复出。当他第二次发挥圣水的神效来彻底驱走蝗虫后,村民们折服于圣水的灵验,纷纷要求受洗,并主动在村庄里建立教堂。[6]
又如,龙华民(Nicolas Longobardi)神父在韶州传教时,曾送一幅圣母像给一个难产的孕妇,并叫她“每天念七遍我们的父和福哉玛利亚,礼敬圣母的其次节日”。孩子顺利出生后,孕妇一家认为“无疑是得到圣母的特别帮助的”。在圣母像带来的不可置疑的灵验的吸引下,全家人皈信了天主教。[7]
这些例子都很好地印证了在当时的中国,如果基督教不通过解决人们内心的诉求,它根本就无法在中国传播,只有通过解决人们诉求的目的,才能让基督教在中国有点点立足之地,尽管这样的传教方式与教义不符,但功利主义在基督教的中国传播上确实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功利心态提供普通民众进入基督教的门槛,对于宗教皈依来说,门槛是最重要的,如果无法吸引民众走进基督教,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后续的皈依。而一旦民众走进了基督教,就有可能在后续的礼拜、诵经、唱诗等宗教活动中,不断加深对基督教的理解,并有望成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8]所以对于不同的地方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特点,基督教要生存,就要改变,在传播方式上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变,功利主义式传教也并非一无是处。
四、功利主义可以成为基督教最初传教的手段,但不能成为其的持续的方式
尽管基督教功利主义的利用,在世界上,在中国内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笔者认为,功利主义仅仅能作为让人初步接触基督教的途径,并不可以以功利主义性质去维持信众与基督教的关系。
功利主义的良性利用,可以成为基督教传教的重要手段,但如果被恶性利用,后果将会不堪设想。例如在14-16世纪的欧洲教会发行的赎罪券,信徒以为教会掌握“功德库”,储存基督无限的恩功,和殉道圣徒的多馀有限善功,可以拨给信徒,以抵减他们犯罪应得的刑罚。当时教会就是利用信徒“原罪”的思想,恶性利用功利主义,在信徒对基督教皈依后依然利用功利主义的思想去欺骗信徒,让信徒自以为获得了救赎而从中获利,导致当时民不聊生,引发后来的宗教改革。
而在《福音时报》曾经提到:“基督教本是最不功利的,传福音却可能把功利传进去。善行是基督徒本该去行的,行善者却可能带着功利主义之心。”[9]例如现在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基督教徒在做善事、公益活动的时候,借机传教,借做善事,宣扬神的伟大与无私。他们就是利用了贫穷人民的心理,在最须要帮助的时候得到帮助,通过不断的馈赠与补贴,维持信众对基督教的信仰。在慈善本来是基督教践行圣经爱人如己的教训,是一种本能和责任,如果为了让别人信教而行善,那么就失去了行善的实质意义。“爱不是为了吸引别人来归向主,而是我们如果爱了,别人就会被吸引来归向主。”[10]神爱世人理应面向普罗大众,而不仅仅是那些有意向信教的人。
所以,笔者认为功利主义思想只能成为基督教最初传教的手段,当民众对基督教有了初步认识后,绝不能再以功利思想驱使信徒,否则结果只会与最初设想越走越远。要想维持信徒与上帝,信徒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就应该通过一系列教会的活动去感召信徒,让信徒与上帝真正建立起雅达的关系,绝不能通过功利主义思想来维持这段关系而不断满足信众的要求,这与圣经的根本思想完全不符。而通过功利主义来维持的关系是经不起风雨的审问,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一旦与诉求稍有不符,这段关系也将随之破裂。
总而言之,在当代日星月异的社会中,功利思想已经占据了大多数人的心灵,在基督教的传播中良性地利用功利主义确实能达到让基督教发展的作用,去功利化,保持基督教的神圣性的观点在这样一个多样的社会逐渐难以立足,但这种功利主义的利用仅仅能保持在信徒刚接触基督教的阶段,绝对不能持久,当信徒全心全意服侍主的时候,就应该摒弃一切功利。
参考文献:
[1] 杰里米·边沁.《道德和立法原理导论》 [M].(1789)[3] 梁丽萍.《社会转型与宗教皈依:以基督教徒为对象的考察》 [J].世界宗教研究,2006(2).[4] 同[3] [5] 梁丽萍.《社会转型与宗教皈依:以基督教徒为对象的考察》 [J].世界宗教研究,2006(2).[6] 谢和耐.《中国和基督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p138-139 [7]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 中华书局,1983 : p 445 [8] 范正义.《试论教徒的功利心态在基督教对华传播中的作用》 [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7 [9] 于欣伟.《牧师探讨慈善与宣教:教会也当慎防陷入功利主义》 [N].福音时报,2012/05/29 [10] 同[9]
第四篇: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状调查报告
民族与宗教《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状调查报告》
刘汉民1 麻 杰2 刘进英3(1.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湖北 武汉 430017;2.3.武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湖北 武汉 430014)[摘 要]本调查报告对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2008年8月(第4期)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1·3 [收稿日期]200731[作者简介]1.刘汉民,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状调研组组长;2.麻杰,武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调研组组长;3.刘进英,武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调研组副组长。另,罗辉权、李永清、郭立巍、朱绍华、方芳、雷剑峰、余顺利为课题组成员。[关键词]武汉 高校 大学生 信教
2007年4月,武汉市委统战部、武汉市民宗委联合组成“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现状调研组”,先后到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7所部属重点高校进行调研。调研过程中,我们召开了有高校统战部、保卫部(处)、国际交流处、学工处、研究生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7次,下发问卷400份,重点走访学生35人,了解了大量情况,掌握了大量数据。总的来看,各高校对学生信仰基督教是非常重视的,管理措施是比较到位的,高校信仰基督教的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很小,也没有出现较大的非法聚会活动和明显的境外渗透活动。现对有关情况和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现状、特点
1、现状:(1)信教人数。我们到7所重点大学座谈了解到的情况是:武汉大学信教学生36人,占全校学生人数(48000 多人)的0.075%;华中科技大学信教学生25人(含天主教4 人),占全校学生人数(59000 人)的0.042%;华中师范大学信教学生5 人, 占全校学生人数(22000 人)的0.022%;中南民族大学信教学生20人,占全校学生人数(19273人)的0.1%;中国地质大学信教学生5 人, 占全校学生人数(21500 人)的0.023%;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教学生人数不详。从两校400份问卷调查情况看,信教学生2人,占问卷调查人数的0.005%。总体上看,信教学生人数大约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万分之七左右。以上是不完全了解的情况,实际人数估计要多些。
(2)文化程度。7所大学座谈了解到的情况是:武汉大学36名信教学生全部是本科生;华中科技大学25名信教学生中,研究生2名,本科生23名;中国地质大学5 名信教学生中,研究生3名,本科生2名;中南民族大学20名信教学生中,研究生1人,本科生19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情况不详。问卷调查显示, 2名信教学生全是本科生。以上情况说明本科生应该是信教学生的主体。(3)性别比例。7所大学座谈了解到的情况是:武汉大学36名信教学生中,女生20人,男生16人;华中科技大学25 名信教学生中,女生15人,男生10人;中国地质大学5名信教学生中,女生3人,男生2人;中南民族大学20名信教学生中,女生11人,男生9人;问卷调查显示, 2名信教学生全是女生。从调查情况看,信教学生中,女生占相对多数。(4)年龄结构。到7所大学座谈和重点走访时,校、院(处、部)领导和师生员工普遍反映, 20岁以下学生(即大
二、大三学生)占多数。如,中南民族大学20名信教学生中, 20岁以下学生有12人, 20岁以上学生9人。问卷调查显示, 2 名信教学生全是20 岁以下的本科生。由此可知,中、低年级学生是信教学生的主体。
(5)地域分布。7所大学的校、院(处、部)领导和师生员工普遍反映,来自农村和小镇的学生普遍比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容易信教。
2、特点:根据座谈会、调研问卷和重点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我们将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教特点归纳为四点: 一是隐秘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基督教在高校通过隐秘渠道传播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7.5%。既然传播的渠道是秘密的,信教的方式就不可能是大张旗鼓的了。我们在重点走访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信教问题避讳莫深,不愿过多或过深地与我们交谈,更不愿透露自己的信教身份,对于周围同学是否信教,也不愿作过多说明。7所大学做了大量的调查摸底工作,也只能对学生信教情况略知一二,更足以证明大学生信教的隐秘性。
二是功利性。问卷调查显示, 认为是因为“自己或家人身体不适,寻求神明保佑”而信教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8% ,认为是因为“恋爱、考研或生活压力”等信教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33% ,认为是因为“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或“追求来世幸福”而信教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7% ,三者相加占到了68% ,这足以说明,大学生信教的出发点是希望得到耶稣基督的关怀和照顾,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三是盲目性。问卷调查显示, 98%的受访学生认为,绝大部分信教学生不了解《圣经》,更没有仔细读过《圣经》;95%的受访学生认为,绝大部分信教学生没有接受洗礼或到正规教堂做过礼拜;对于基督是什么,信仰基督应该做什么缺乏最基本的常识和了解,所谓信教,完全是一时冲动,鹦鹉学舌而已,既无周密的思考,也无认真的准备,更没有明确的目标。
四是分散性。隐秘性必然带来分散性,因为学校有纪律限制,也因为学校缺乏氛围,大学生大都是以个体方式参与宗教活动,或到教堂做礼拜,或到外教家中参加家庭聚会等等,很少与人结伴同往。五是复杂性。问卷调查和重点走访后发现,受海外新闻媒体和外教、海归影响走上信教之路的学生占到信教学生总数的85% ,在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大学生的信教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二、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渠道、原因
1、渠道: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教渠道主要有以下五条:一是新闻媒体(包括互联网、电台、电视台等等)的传播。它是大学生信教的主渠道。调研问卷显示, 65%的大学生认为,新闻媒体(包括互联网、电台、电视台等等)是基督教在高校传播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大学生信教的主渠道。特别是互联网,由于其隐秘性、快捷性,大学生们通过QQ和BBS很容易及时获取所需信息,并与境内外有关机构和个人实行互动。重点走访中发现,大学生们非常喜欢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认为它是走向信教之路的快车道。
二是外教和“海归”的传播。虽然各高校明文规定,外籍教师不能在高校传教,也不能在课堂上讲授宗教内容,但是,外籍教师的宗教身份(来自澳洲和欧美国家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基督徒),加上语言课的特殊需要,他们的授课内容中往往不可避免地掺杂有宗教知识。此外,有些外籍教师认为,信仰宗教的学生有责任感,遵纪守法,让中国学生笃信基督有利无弊,客观上助长了基督教在高校的传播。近几年来,适应高校扩招和提升质量的需要,“海归”大量流入高校,这些“海归”一方面带回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同时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带回了宗教。少数“海归”钻政策法规的空子,在高校非法传教,如,李太原在武汉大学非法传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问卷调查显示, 22%的高校学生认为外教和海归是基督教在高校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大学生信教的一条重要渠道。教师非法传教,煸动性更强,欺骗性更大。
三是神学院学生或牧师的传播。重点走访中得知,神学院学生和牧师虽然目前不是在高校传播基督的主力,但未来发展趋势不容小视。
四是大学生之间的传播。对新生事物敏感是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由于好奇心作祟,往往一人信教,多人效仿,一人读《圣经》,众人买《圣经》,一个学校信教,其它学校响应。虽然大部分学生并非真信真行,但客观上容易助长信教的气氛,催生信教的环境。
五是家族、亲友的传播。问卷调查显示, 11%的信教学生是受“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信教的影响”。这些学生要么是家族祖祖辈辈信教,要么是亲朋好友中有人信教,他们从小生活在信教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自觉养成信教的习惯,上大学后依然保持这一习惯。这些人虽然在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是他们信仰虔诚,是比较纯正的基督徒。
2、原因
大学生信教的原因很多,通过调研,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六点: 一是敌对势力的诱导。近几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宗教渗透,他们将大学生作为渗透的重点人群,采取一切方式诱导大学生。如,有些外教打着为学生补习口语、组织学生过洋节等方式接近学生;一些外国政府控制的社团组织甚至到大学游说,只要学生出国后每周进一次教堂,就可以为学生留学或参加学术活动提供方便等等,他们不是直接拉起传教的大旗,而是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使少数大学生不自觉地丧失警惕,变成一名可以受他们指使和控制的信徒。
二是巨大压力的推动。近几年来,高校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虽然大学生求学的机会增多了,但面临的压力也增大了。如,学费上涨带来经济的压力,竞争激烈带来就业的压力,价值多元带来精神的压力等等,少数学生因为感情受挫还要面临情感的压力。当这些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又找不到释放的渠道时,有些人会从宗教中寻求慰藉。通过问卷调查和重点走访发现,信教学生中大约8%的学生是因为承受巨大压力导致心理失衡而走向信教之路的。三是家族信教的惯性。少数大学生家族信教,他们从小受基督文化的薰陶,习惯了与耶稣相伴的日子。如,武汉大学一名学生,从他懂事开始,父母每周带他到教堂听《圣经》,做礼拜,听《圣经》、做礼拜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大学后仍然保持这一习惯。四是从众心理的驱使。大学生普遍有从众的心理,往往一人信教,多人响应。五是社会包容性的增强。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对不同世界观的包容就是一个例证。不少高校师生反映,大学生信教纯属个人行为,只要不触犯国家法律,不影响他人生活,可以理解,没人反对。六是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深入,各种社会问题凸现出来,党员领导干部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人际关系冷漠程度越来越重,金钱魔力影响越来越大等等,使得不谙世事的大学生对现实失望,进而转投入宗教的怀抱。
三、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形式、后果
1、形式:调研中发现,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大学生信教表现出来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参加教堂礼拜。问卷调查重点走访得知,参加周日礼拜的信教学生约占信教学生总数的20%。这些学生基本上是比较虔诚的基督徒,有的从小受家庭影响,有的认真读过《圣经》,有的甚至还接受过牧师的“洗礼”。二是参加家庭聚会。大部分是外语学院的学生,他们与外籍教师来往密切,经常参加外籍教师家庭聚会。家庭聚会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三是参加青年团契活动。这项活动由教堂组织开展,对象都是青年男女信徒。通过参加活动,大家共同学习宗教知识,交流读经感受,探讨宗教问题。此项活动深受大学生的欢迎。
2、后果:大学生信教表面看来是个人行为。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并加以正确引导,也会对大学生本人,对学校和国家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首先,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大学生是潜在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如果大学生信教人数不断增多(问卷调查显示, 56%的学生认为信教学生会不断增多),将意味着受唯心主义世界观影响的学生越来越多。反过来说,信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学生将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将严重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影响党的执政地位。
其次,会影响国家民族利益。问卷调查显示,通过新闻媒体(包括互联网、电台、电视台等)获取基督教信息及有关资料的学生占信教学生总数的65% ,受外教和“海归”影响信教的学生占信教学生总数的25%。在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利用宗教渗透中国的大背景下,学生通过以上两种手段获取基督教信息,瓜田李下,不禁让人生疑。也许这些学生现在还不具备涉密的条件,也无泄密的故意。但是,从长远看,他们的信教身份和涉教渠道的确会对国家民族利益构成潜在的威胁。第三,会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学校是传播科学知识的殿堂,不是传播基督福音的教堂。随着信教学生的增多,与宗教相关的书籍、音像制品和宗教讲座将挤进校园,甚至充斥校园。唯心主义世界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冲突和碰撞将不可避免,这种冲突和碰撞将不仅发生在课外,还会延伸到课内,如果这种形势不断发展,将会严重影响高校的神圣性和科学性,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带来强力冲击。虽然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有影响的学生只占33% ,认为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没有影响的学生占到了66%。这是目前信教学生不多、形势尚好的缘故,我们应该未雨绸缪。
第四,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大学生应该是充满阳光,富有朝气的一代,是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一代。全面了解、认识宗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沉湎于宗教,沉醉于宿命,将禁锢其思维,束缚其手脚,消磨其意志,颓废其心灵。
四、防止信教泛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信教过快过滥趋势已经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但要有效防范、扼止这一趋势,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四难”:一是发现难。问卷调查显示, 88%的学生认为基督教在高校传播是秘密传播,非常隐蔽。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学生从网上获取所需要的基督教信息易如反掌,即使学校采取诸多防范措施,但百密难免一疏,学生常能找到可乘之隙。与此同时,遍布大街小巷的校外网吧也为大学生从网上获取基督教信息提供了方便。此外,西方敌对势力设在周边的电台、电视台24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基督福音,也是大学生获取基督教信息的重要窗口。这些渠道和窗口,学校很难监控,更难封堵,大学生偷偷了解,悄悄信仰,学校根本无法发现。
二是辨析难。从传教的角度看,西方敌对势力对高校进行宗教渗透活动,讲究策略,注重方法,他们不是直接派遣宗教教职人员来校传教,而是给传教人员披上合法的外衣,如外籍教师、访问学者、留学生等等,其中以外籍教师为主。外籍教师也不是直接向学生讲授《圣经》,而是从讲授西方文学和西方文化入手,渐进式地灌输西方文化(包括基督文化)理念,对于这种间接传播基督文化的行为,学校不易辨析,也不好处理;从信教的角度看,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来的信教特征不明显,有的偶尔看看《圣经》,有的间或参加家庭聚会,还有的只是不定期地到教堂走走看看等等,他们是冲动、好奇,还是虔诚信教,不易辨析,很难干预。
三是引导难。基督教在高校的传播手段(如互联网)是先进的,传播内容(如平等、博爱、奉献等等)是新颖的,传播效果有时也是明显的。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不活跃,内容不丰富,说理不透彻,将很难达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效果。四是制止难。辨析难必然带来制止难,因为教师是否传教,学生是否信教很难分辨,就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按照《宪法》、《宗教事务条例》及有关宗教政策法规,“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信教与否是纯粹个人的私事。虽然国家规定宗教与教育相分离,但这丝毫不影响学生的自我信仰和自我修炼。此外,高校是教育机构,不是宗教部门,既无处理宗教事务的经验,又无制止宗教违法行为的权力,仅仅依靠现在的手段(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校纪校规等等),无疑是隔靴搔痒,收效甚微。
2、对策和建议
针对大学生信教的现状,结合武汉地区重点高校已经采取的举措。我们认为,防止大学生信教泛滥应该主要做好“八个加大”的工作:一是加大信息收集和处理力度。要建立健全信息制度,使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中国地质大学在全校形成三条网络(一是主干网络,即党委—综合治理办公室—各处室—教工的网络;二是学生网络,即学工部、研工部—校学生会、治保部、班委会—学生的网络;三是专门网络,即保卫部—校卫队—楼栋值班管理人员—学生会治保骨干),编织了一张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值得各高校学习借鉴。要建立健全市校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保证武汉市和各高校经常互通情况,共同防止基督教在高校的非法传播。
二是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虽然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但是我们还是要努力挖掘外因的潜力,充分发挥外因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解决疑难问题是我们党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解决大学生信教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这把钥匙,不仅应该用,而且要用好。我们一定要从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出发,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准确把握学生的脉搏,科学开出对症的良方。只要我们思想不落伍,观念不滞后,紧紧跟上学生的节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最近几年,许多高校加强了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如中南民族大学采取的措施是:明确“一个目标”(即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和正确的理想信念为目标)、打造“两个平台”(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和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平台)、抓好“三项教育”(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法纪法规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强化“四项工作”(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资助工作和学生信息工作),收到了一定成效,受到国家民委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三是加大宗教政策法规的普及力度。宗教政策法规是党和政府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在各高校广泛宣传我国的宗教政策法规,使广大师生员工对于宗教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宗教权利,履行自己的宗教义务。
四是加大对学生的关怀帮助力度。大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很多,如经济拮据、学习压力、情感挫折等等,如果这些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容易使他们在沮丧之余,从宗教中寻求精神慰藉。高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关心大学生,使大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人间真情和诚挚友情。令人欣慰的是,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有效措施,如为了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有的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除了给予助学贷款和奖学金资助外,还优先提供勤工助学岗位(8元/小时,每周不超过8小时);为了使大学生走出情感的泥潭,有的高校(中南民族大学)专门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集预防、干预、治疗于一体的“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大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各高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寝室文化设计大赛、主持人大赛、书法大赛等等),帮助大学生化解消极情绪,缓解精神压力。但是,从现状来看,这些措施还是粗线条的,浅层次的,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然后更好地指导实践。
五是加大对非法传教活动的打击力度。虽然各高校非法传教活动不是很多,但还是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和警惕,要防患于未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包括预防制度、处理制度、善后制度等等,使非法传教活动在高校没有立足之地。六是加大对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严格,非法传教活动往往在高校周边开展。要加大对高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对于非法传教活动,坚决打击,绝不手软;尤其要加强对房屋出租的管理力度,绝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任何人将房屋出租给非法传教人员开展非法传教活动。武汉市将从明年开始,将宗教管理纳入综治目标,各区管理宗教的力度将逐步加大,各高校的周边环境将越来越好。
七是加大对高校统战部门的重视力度。由于人员、经费等条件限制,又受传统统战思维的制约,高校统战部门往往只能重点抓好民主党派工作、无党派人士工作、“三胞”、“三属”工作等等,少有精力和时间抓宗教工作。鉴于高校宗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希望高校党政领导切实从人员、经费等具体问题上重视统战部门,关心统战部门,使统战部门能够将宗教工作做好,做到位。
八是加大高校党校的培训力度。调查中发现,凡是党校办得好,学生党员多的学校(有的高校学生党员数量达到了学生总人数的50%以上),基督教的传播空间就小,信仰基督教的学生就少。要进一步完善党校培训制度,提高党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将越来越多的学生凝聚在党的周围,最终使非法传教活动淡出高校,远离高校。责任编辑:理 言
2008年8月(第4期)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5·
第五篇:湖北省社区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湖北省社区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社区教育即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这种教育形式体现了教育发展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发展社区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为了落实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和教育部职成教司《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社区教育实验试点工作,并成立了由路钢厅长挂帅的实验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以职成教处、省教科所、基教处、高教处、督导办、学生处、发展规划处以及华中师大、湖大等单位的同志为主体的课题研究小组。根据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课题研究小组于2000年8月底至10月初,赴社区教育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几个地区,包括武汉市蔡甸区、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开展了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其目的是要通过典型调查,了解各地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作法、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作法
从总的,情况来看,我省各地开展社区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一般都是在1996年以后才开始启动。但是,由于有关地区和单位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仍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各地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社区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开展社区教育首先要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区居民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为此,各地都很重视作好宣传工作,并注意组织教育工作者和社区居民学习社区教育的知识和理论,以争取全社会对社区教育的重视和支持。1996年,武汉市青山区正式加入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成为《武汉市社区教育基本模式与实验》课题的实验区。此后,连续三年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全国或地区性社区教育理论研讨会(班)学习,派员到外地学习“取经”。同时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组织有关部门和街道的同志学习终身教育思想和社区教育理论。通过学习和培训;全区上下普遍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教育观。青山区钢花村街工委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市、区有关会议精神,学习社区教育理论,提高思想认识,决定将社区教育问题列入工委员的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江汉石油管理局,通过宣传和学习,各单位和各部门对社区教育达成了共识:开展社区教育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益的需要;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面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的需要。
2.建立领导和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体制。在实施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荆州市沙市区逐步形成了政府统筹,多方参与的社区教育格局。1997年,沙市区委、区政府颁发《关于在全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建立区、街道、学校三级社区教育委员会。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由教委、街道办、公安、团委、妇联等部门组成,各部门负责人为委员会委员。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由街道党政一把手担任,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主任由各中小学校长担任。现在,全区己采取纵向分层(区、街道、学校)和横向联体(联合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的方式组建了四十多个社区教育委员会。沙市区还颁发《沙市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章程》,确定了包括街道、妇联、团委、工会、司法、卫生、体育、文明委、文化局、公安局在内的社区单位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它们既是一个整体,又有具体分工。武汉市青山区组建了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全区已有九条街道建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1999年5月以来,青山区先后制定了《青山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章程》《青山区启动社区教育实施方案》《青山区社区教育工作条例》《青山地区实行教育资源共享的暂行意见》等规章制度,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既:区委、政府领导,教委操作,街道承办,驻区单位参与,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三级网络,资源共享,互助互动,发展社区。江汉石油管理局成立了由局领导、局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局办公室、计划处、劳资处、财务处、企管处、科技处、卫生处、局工会、局团委等部处室参加的教育培训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处,统筹管理社区教育。该局重视建章立制,规范操作,致力于建立社区教育运行新模式。教育处团委、学校共青团组织制定建立了《社区辅导员聘任制》《社区少先队工作活动制度》、《社区少先队工作例会制度》《社区少先队工作目标检查考核制度》,教育督导部门将社区教育情况纳入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的范畴。
武汉市蔡甸区也成立了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的书记和区长任组长,23个部办委的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全面安排本地区的社区教育工作。
3.以人为本,抓好队伍建设。开展社区教育,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荆州市沙市区十分重视社区教育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除选派中小学校级干部到街道办任教育科长和选派优秀教师到居委会任专职副主任外,还聘请了100多名劳动模范、工人技师、民间艺人、离退休老干部、老红军、公安干警担任校外辅导员。江汉石油管理局所属的广华二小利用江钻公司的场所和设施,建立了“红领巾快乐艺术园”,聘请江钻股份公司的干部、员工、离退休职工、下岗员工等15人组成校外辅导员队伍,坚持定期开展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学校社区互动,促进教育与社区的共同发展。学校社区互动的核心,是社区服务学校教育,教育服务社区发展。在这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把学校社区互动服务作为社区教育发展的重点来抓,采取双向参与,共同管理,互相帮助等形式来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学校社区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区积极支持和参与学校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和育人过程。荆州市沙市区城区三十所直属中小学都建立了校事会、家长协会、评估委员会等,60多位企事业单位领导参加了校董事会等机构,参与学校重要决策。社区成员和企事业单位同捐款捐物和帮助办厂等途径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并建立了一批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青少年之家,供学生开展校外活动。
针对学生要求学习计算机、外语,而设备不够,师资短缺的情况,江汉油田地测井研究所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免费为学生提供教材、教师、场地和设备。油田广华二小地处江钻股份公司腹地,学校利用公司提供的场地和设施,建立了“红领巾快乐艺术园”,分别开设文娱、体育、艺术、航模、手工制作等20个选修班,聘请公司干部、员工、离退休职工、下岗工人共15人组成校外辅导员队伍,每周集中半天时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项目,坚持定期开展活动。武汉市青山区在各学校普遍组建家长委员会,请社区居民参与学校管理,努力实现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互相沟通和支持。冶金街和冶金小学在“减负爱生”活动中针对学生在校时间缩短而放学后又缺少管理这一新情况,组织社区力量,开展校外社区托管,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效显著,深受家长欢迎。各地政府部门也就改善办学条件和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等问题作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
第二,学校主动为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发展。荆州市沙市区的学校主动向居民开放设施和场地,用于举办成人夜校和各类培训班,供成年人在早晨和节假日等闲暇时间内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学校和街道共同建立居民学校,每年派出上百名教师讲授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家庭科普、国防知识、人口理论、文明新风、防病保健、老年天地、社会新闻和经济理论等闲暇教育课程。全区街道办事处增设教育科,选派学校校级干部出任教育科长,其职责是协调辖区内学校与街道的关系,负责社区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又选派10名优秀教师到10个重点居委会担任专职副主任,具体负责社区教育工作。江汉石油管理局辖区内的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充分利用干部培训基地、学历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和党建研究等资源优势,积极为社区培养人才,为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化水平。江汉石油管理局教育处结合学生和社区实际,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一是开展政治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系列活动。组织青少年志愿者假日上门服务5000多次,参加打扫卫生、植树造林等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校和学生与四川、西藏、南京、黑龙江等省(市)和巴东县及油田周边地区农村、油田内部的少年儿童建立了“手拉手”互助关系,先后有6000多人参加,结成“手拉手”对子3200多对,联谊学校20所,涌现出李丹等一批优秀青少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开展融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内容于一体的课外兴趣活动。教育处与团委联合,深入开展“雏鹰行动”,培训少年儿童10000多人次。荆州市沙市区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星期六科技学校活动,参观江北劳改农场,到武警军营参加军事训练,担任小交警,到大型企业参观和参加劳动,使学生学到了许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
5.建立社区教育阵地,拓展社区教育空间。搞好阵地建设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基础,在开展社区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各地都十分注意加强社区教育阵地建设,主要是建立各种社区教育实体,满足青少年学生和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教育和文化活动需求。沙市区确定了街道、妇联等社区单位在建设社区阵地方面的任务和工作职责:街道、居委会负责建立居民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吸引中小学生在节假日、双休日参加活动和培训,帮助家长解除后顾之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委和街道办事处负责建设德育基地;司法局、公安局与辖区配合,组建青少年法律学校。根据这个要求,胜利街、城关办、崇文街、健康巷等单位组组建了闲暇中心和居民学校,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全区中小学建立了40所家长学校,成为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阵地。江汉石油管理局主要采取四种方式建设社区教育阵地:第一,巩固已有的150多个校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如乡校挂钩建立的农村劳动教育基地、厂校挂钩建立的工业劳动教育基地、军校挂钩建立的军训和国防教育基地、警校挂钩建立的法制教育基地等等。第二,开放校外教育活动场所20多处,如井场、地宫、科技馆、青少年宫、文化宫、游乐宫等。其中青少年宫占地面积2.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5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人参加教育活动和文化活动。自1993年以来,文化宫立足于青少年校外教育,开办了美术、舞蹈武术、英语、器乐、写作、体育珠心算等18个专业74个班级,累计培训学生10000多人。第三,创立300多处专门场所,如社区服务中心、青少年技能培训中心、学生文明路段、学生社区劳动卫生责任区、学生社区图书阅览室等。第四,拓展老年活动中心、厂处职工之家、厂处青年书社工人俱乐部等活动场所的功能,使之同时适应青少年学生学习和培训的需要。武汉市蔡甸区把兴办家长学校作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措施来抓,要求家长学校作到“六有”,即有明确的目标、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有固定的教材,有相对稳定的学员、有严格的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武汉市青山区在原有的市民学校、人口学校、老年学校、妇女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钢花村街121社区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一冶工人文化宫等社区教育阵地,现有各类社区教育阵地138个,文化娱乐阵地156个,宣传阵地173个,有效地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发展。
6.统筹规划安排,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各地政府较好地发挥了宏观调控和统筹职能,在挖掘、管理社区教育资源,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武汉市青山区提出社区教育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口号,采取“政企联动,上下联手,多方联合,政企共建”的策略,逐步整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现在,钢花街121社区学校、武钢青少年活动中心、一冶工人文化宫对社区全面开放;武钢职大、武钢管院积极为社区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461技校、武汉科技大学、区青少年宫先后开放校园和场地,供市民晨练;武汉科技大学拟向市民开放图书资源。江汉石油管理局提出了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四种形式:一是无偿共享。对青少年学生和社区居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时事政策教育、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场所,如科技馆、图书馆、烈士陵园等场所,免费开放。二是有偿共享,如专业技能教育资源。三是优惠共享,实行收费的公共设施和场所,如游乐园、文化宫、电影院等,对社区区教育活动实行优惠政策。四是优先共享。凡有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在学生放学后和节假日优先向学生开放。
7.科研先行,向科研要质量,要效益。1996 年,武汉市青山区正式加入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项目,成为《武汉市社区教育基本模式与实验》课题的实验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青山区提出了构建社区教育体系的设想,拟定了工作目标、任务、方法、为基层开展社区教育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实施意见。沙市区也参加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该区历届政府都建立了以主管社区教育工作的区委书记、区长和教委主任等负责同志为核心的区领导决策层定期研究制度。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社区教育理论中心组,统管全区的社区教育研究工作。目前,己初步形成了区、街、校三级社区教育科研网,有50多所学校和企业参加了社区教育实验研究,已出版《社区教育论文集》两册,经验集一册,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研讨会上交流并获奖。
二、基本经验
1.全社会都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和社区教育意识,这是实施社区教育的基本前提。要转变过去片面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要将社区教育放在一定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既把社区教育看作是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指标,又把社区教育当作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来抓。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抓好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问题,促进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2.政府统筹是实现社区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就社区教育而言,无论是其教育对象、教育手段,还是其培养目标和服务范围,都远远超出了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所能控制的范围,而与社区生产和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实施社区教育必须加强政府的统筹职能,由政府出面,统筹规划教育发展问题,协调好教育发展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统筹安排,合理配置社区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政府统筹的基本途径有三:第一,成立社区教育领导和管理机构,如成立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社区教育委员会,其具体职责是对一定社区的社区教育工作实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此类机构必须由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有妇联、团委、工会、司法局、卫生局、体委、文明委、文化局、公安局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第二,由政府颁布有关实施社区教育的规定和意见,作为开展工作的政策依据。第三,由政府组织对社区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
3.处理好社区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调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这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必要条件。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必然要消耗社区单位、各业主和社区居民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有价资源;实行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特别是优惠共享和无偿共享,也势必会影响各业主的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社区单位和业主的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措施,调动其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首先,通过制定政策,明确开展和参与社区教育是社区单位、各业主和社区居民应尽的义务;其次,努力创造条件,使社区单位、各业主和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回报,主要是社会效益方面的回报,当然,也不排除一定的物质利益回报。
4.组建高效运作的社区教育实体是开展社区教育有效途径。实施社区教育主要是通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来实现的,而社区教育活动必须依托一定的实体才能进行。在一定社区内,一个高效运作的社区教育实体往往能够发挥龙头作用,带动整个社区的社区教育工作生动活泼、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青山区的钢花街121社区学校、江汉石油管理局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沙市区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就是这样的教育实体。社区教育实体的发展,除需要政府的扶持外,更主要的是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具备较强的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
湖北省的社区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武汉市和沙市市的社区教育经验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并受到同行的好评,但从全省来看,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不平衡。从全省情况看,我省的社区教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教育实验研究和实践探索处于自发状态,缺乏全省性的统一要求和统一行动,只有少数地区在“社区教育”的概念下进行研究和探索,而绝大多数地区还在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说,社区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在全省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在实践方面形成规模效益。从武汉市青山区、蔡甸区,荆州市沙市区,江汉石油管理局等单位的情况来看,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有些地区对社区教育的概念理解、把握得比较全面、透彻,能够站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区内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来理解和落实社区教育;有的地方则把社区教育仅仅理解为“社会教育”,在抓社区教育的时候把基础教育撇在一边,由于理论准备不够充分,导致社区教育的发展先天不足,带有较大的片面性。
2.政府统筹亟待加强。开展社区教育的难点是通过政府统筹,合理整合、配置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益。但是,从以上四个实验区的情况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府统筹不力的问题。社区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门在抓,政府虽然有所参与,但是解决问题不主动,不得力。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有关人员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还不了解社区教育在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缺少抓好社区教育紧迫感和主动性。二是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力不从心。从中央到地方,在开展社区教育方面缺乏权威的政策导向。地方政府也找不到充分的政策依据。比如,在青山区范围内有武钢和一冶等大型国营企业,在缺乏权威政策导向的条件下,地方政府要统筹配置社区教育资源献比较困难。在有些地方,行业的“条”和部门的“块”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这也给地方政府统筹安排社区教育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3.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开展社区教育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硬件建设和各种社区资源的调配与整合,必然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各地政府都没有划拨社区教育专项资金,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教育部门和政府的临时性支出。这一状况严重地妨碍了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宣传实施社区教育的目的意义和操作过程,使社会对社区教育的目标、途径、措施和作用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树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大教育观、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终身教育观。通过广泛的宣传,争取广大社区成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实施社区教育的理解、重视、支持与合作,为实施社区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加强政府的统筹职能,加强对实验试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加强政府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统筹职能,关键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我省实际和各实验区的经验,应建立政府统筹、教育主办、社区参与、资源共享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范畴。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开展社区教育实验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此作为各地开展社区教育实验试点工作的政策依据。省和有关市、区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教育、宣传、财政、共青团、妇联、工会、司法局、卫生局、体委、文明委、文化局、公安局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的社区教育实验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或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统筹安排本地区的社区教育实验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有关具体事务。各地要根据省的统一部署,科学拟订实验试点工作方案。要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的内容,定期进行检查评估,并予以奖励和惩罚。
3.分类指导,逐步推广。在2000年8月至2002年12月期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社区教育实验试点工作,力争通过实验试点,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具体明确的操作规范,再向全省推广。各地开展社区教育要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体现特色,而不搞千人一面、一刀切。要在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基础上,突出个性,采取先易后难,办好试点,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办法,推动各个方面的工作全面开展。
4.学校社区互动,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在社区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始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互相沟通、协调,是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开展资源调查,了解本地区社区教育资源的基本分布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统筹安排,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首先,要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建立各类社区教育基地。一是建立德育基地,如在烈士陵园、博物馆、革命斗争旧址、先烈故居等地点挂牌建立德育基地,开发德育资源。二是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如在工厂、农场(村)建立生产劳动基地,在军营建立军训基地,在贫困地区的学校建立“手拉手”基地和爱心基地,等等。三是依托中小学普遍建立家长学校,建立家长教育基地,通过对学生家长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帮助家长提高文化水平、文明修养和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四是加强青少年宫、体育馆、社区(居民)学校等机构的建设,建立社会教育基地。五是调整教育结构,利用本地区的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的条件,建立主要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区学院。
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开发教师资源。可以在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进行统一调配,以满足各类社区教育机构对师资的需求。如安排某个有专长的中学教师到青少年宫担任一定的教学任务。还可以聘请劳动模范、工人技师、民间艺人、离退休干部、公安干警担任中小学校外辅导员和各类社区学校教师。
再者,要注意挖掘、开发社区内的教材资源。主要是以辖区内的文物古迹、历史事件、优秀人物为题材,编写乡土教材,对儿童青少年和社区居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祖国和爱家乡的教育。
学校社区互动,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既要注意政策性,又要注意策略性,既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要符合人之常情。特别是在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时候,要注意作到有偿共享、无偿共享、优先共享和优惠共享相结合。
5.政府对社区教育要有足够的、稳定的经费投入。政府要划拨社区教育专款,保证专款专用。教育等有关部门也应该相应的社区教育专款。社区教育专款的数量要随着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
6.科研先行,依靠科学研究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社区教育实验试点工作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社区教育实验试点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省和各实验区都要围绕社区教育这个崭新的课题,确立研究项目,组织研究专班,制定研究方案,筹措研究经费,开展研究活动。通过研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找到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社区教育途径和方法,促进社区教育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