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墨子节用思想
简析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
论文摘要:作为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有其独特而深刻的消费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节用”的消费行为规范方面。墨子兼顾功利主义与节俭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对构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消费伦理,培养节俭之美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消费行为规范:“节用”
墨子主张的消费行为规范,概括地来说主要是“节用”。赵靖先生评价说:“在墨家的经济思想体系中,生产论实际上成了节用论的从属部分。在墨学十大纲领中,经济方面的纲领只有一个:„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墨翟几乎把一切经济问题都纳入节用的范畴下,把节用看做是解决一国经济问题的不二法门。”墨子主张节用,源于他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深刻认识。那种不顾生产对消费的决定和制约,盲目追求奢侈消费的行为,是治国的七大忧患之首。传统社会中,农业生产是古代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风调雨顺与政通人和对一个国家和人民来说相当重要。一方面,风调雨顺意味着五谷丰登,衣食有望,否则“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溃,五谷不收谓之饥”,遇到灾荒之年,民则无所仰,仕者大夫亦损禄,以致“尽无禄”,“禀食(口粮)而已矣”,国家也因此岌岌可危;另一方面,政通人和对农业生产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政治清明的时候,人民能休养生息,“不误农时”,保障农业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不像兵荒马乱的时候,劳役和徭役繁重,疲于奔命,民不聊生。然而,农业生产有赖于天时地利,不稳定的因素较多,自然条件又非人力所能及,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加强农业生产外,在消费方面只能是尽可能地节用,“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作为财富的最大消耗者,统治阶层更是要注重节用,杜绝奢侈浪费,“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基于上述认识,墨子倡导节用,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节用,以及节葬短丧。
在衣食住行方面,墨子制定了详细的节用之法,其日:
衣:“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缔络之中,足以为轻则清,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采不知喜也。何则?其所道之然。”
食:“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日: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
住:“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也,不为也。”
行:“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制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人不饰,此舟之利也。”
墨子还指出,遇到欠收灾荒之年,统治者还要相应地减免税收,压缩开支,降低生活标准,与民同甘共苦,“岁馑,则仕者大夫以下皆损禄五分之一。旱,则损五分之二。凶,则损五分之三。溃,则损五分之四。饥,则尽无禄,禀食而已矣。”
至于丧葬之礼,墨子非常反对:“又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对于国家和民众的财富精力是很大的损害,因此,墨子主张节葬短丧。他说:“上士之操丧也,必扶而能起,仗而能行以此共三年。若法若言,行若道,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晏退,听狱治政。使士大夫行此,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瘭。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人,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也。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缍。细计厚葬,为多埋赋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富之说无可得焉。‟
从这些节用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从衣食住行方面给出的详细规定来看,它们主要是一些消费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在消费问题上,墨子的观点是那些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的消费,是切合实用的消费,也是正当的消费,反之,则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奢侈消费,是不正当的消费。“节用”的消费行为规范,正是对那些奢侈消费的道德约束和限制,这些行为规范连同与之相关的消费思想一起构成了墨子消费伦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墨子在注重节用的同时,也强调生产之重要性。他以为要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使一切人民皆能维持一定的消费水平,就必须加强生产。故谓“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除了生产之外,还要注意防范不时之灾,即所谓“国备”,他说:“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墨子观察到了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要加紧发展生产,另一方面,节俭消费、抑制需要、适当积累亦是不可少的。在物质财富不丰盈的古代社会,墨子的节用不仅反映了小生产者及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也是一种消极地适应低水平生产的有效消费方式和生活态度。第三,古代社会,广大小生产者和平民生活贫困,节用是他们本来的持家之道。墨子对衣食住行的节用规定,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阶级而言的。墨子批评当时统治阶级不满足实用,追求享乐,形成奢侈挥霍之风,为衣服,“以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碾,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衣服”;为饮食,“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冬则冻冰,夏则饰噎”;为宫室,“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为丧葬,“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为满足享乐消费,统治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其必然结果是“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尚俭节用,本为先秦各学派所推崇,而墨子及其弟子不但身体力行,自奉甚俭,还制定了具体的标准和内容,对消费行为予以规约,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统治阶级。墨子这一节用的思想已经超越了纯经济学的意义,闪烁着伦理智慧之光。
二、节用的价值指导与目的:“兴天下之利”
与儒家哲学之根本观念不同,儒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而墨家则专注重“利”,专注重“功”,”“功”和“利”是墨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其“兴天下之利”的功利主义思想,虽然不是直接思考消费伦理问题的,但客观上还是对墨子节用、节葬等消费思想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墨子言利。他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日: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认为,一切行为,皆以“兴天下之利”为其价值目的,而“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则为一切价值之最终标准。与墨子相反,儒家区分了义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与利是相对立的;墨子则认为义利是一致的,义,利也。墨子认为天下奠贵于义,有义则治,无义则乱,义是利于天下的。墨子的利,指公利,也是道德的最高原则,善恶之分皆由此为标准。在墨子看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人民之“富”与“庶”,凡能使人民富庶之事物,皆为有用,否者皆为无益或有害,“一切价值,皆依此估定。”人民的富庶既然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大利,因而,有关富民养民,丰衣足食的实现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墨子强调,“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财利不足,就要反过来注重按农时耕种,遵循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食不足,则要节用,反对奢侈,去除无用之费,才能“兴利多”。
以同一理由,墨子认为儒家坚持厚葬久丧,守孝三年,是对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害,使财
贫,人寡而国乱,“足以丧天下”,应该予以去除。墨子的“节用”之法之于国家百姓人民的“富”、“庶”、“兴利多”的意义十分重要,于国于民都是须臾不可少的,其经济伦理价值也因此凸显出来。
基于“兴天下之利”之价值指导,墨子倡导近于苦行主义的节用思想。当然,墨子并不是要完全的禁欲,而是节制一些人的非基本的欲望,以求天下人最基本欲望的满足。墨子反对美服、美色、甘食、安逸,是要牺牲目前的一切享受,以求人民皆能维持生活。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以自苦为极”的消费伦理思想,皆是“兴天下之利”,为达到利民、利国、利天下之目的。
三、墨子消费伦理思想的局限与意义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中,墨子的消费伦理思想独树一帜。墨子及其弟子以为世上人人皆须勤苦节欲,所谓“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在消费问题上墨子力主节用以及自奉甚俭的生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墨子提倡的所谓“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是种固定的、僵化的、较低的消费标准。
墨子指望人们能遵循“节用之法”,从而抑制侈靡浪费,化解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在物质财富不充盈、饥寒交迫的古代,墨子的思想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是,从社会发展的长远前景来看,随着生产的扩大,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多,社会需求和社会消费也在增加,这是不可遏制的历史潮流。因而。“墨子企图极大地限制甚至取缔人们除基本生存需要之外的一切消费,实际上就违反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行不通和不会有什么结果的。而这,就正是小生产劳动者的狭隘眼界的悲剧。”从现代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人为地限制消费,满足于仅仅食饱衣暖是不可能的。消费与生产互相影响,消费已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充分必要条件,成为了国民经济运行的原动力。并且,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转向了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其次,墨子不能理解到,在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下,即使劳动人民加紧发展生产,厉行节约,统治阶级也会加大剥削力度满足他们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得在消费问题上只能是统治阶级奢侈而劳动人民始终贫穷。这里,我们看到了墨子消费伦理思想的局限。
显然,墨子独特而深刻的消费伦理思想还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首先,墨子主张不论平民百姓还是统治阶级,人人皆要节用尚俭。儒家也尚俭,但俭的具体标准是依礼而行,以礼为度,所谓“俭不违礼”,“用不伤义”。就是说,消费要符合个体名分地位和身份,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等级消费,反映了儒家仁学道德观的不平等性。而墨子相信,“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希望通过推行节用的基本道德规范,限制统治阶级的奢侈消费,消除消费上的不平等现象,实现其“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政治理想。墨子的消费思想有着统治阶级所缺乏的重视生产,讲求平等互爱的伦理精神。其次,墨子的节俭以“国家百姓人们之利”为旨归,体现其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墨子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但其所求之“利”是“利天下”,为了天下百姓之富庶安康个人牺牲一切亦在所不惜,由此,《淮南子·泰族训》记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还踵”。墨子及其学派“先天下之忧而忧”,对国家社稷和人民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把勤苦节用作为毕生的道德信念并亲身践履之。毋庸置疑,墨子这种自奉甚俭,无私奉献的思想和行为,对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道德建设是大有裨益的。第三,墨子及其追随者作为同广大劳动人民有密切联系的一个学派,重视生产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其兼顾功利主义与节俭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对构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伦理,培养节俭之美德,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二篇:兼爱思想。墨子
试论墨子的兼爱思想
摘要: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墨子的兼爱思想虽然没有在历史中占据统治地位,然而对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维持社会的安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兼爱思想提出的历史大背景以及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思想进行阐述来说明其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墨子
兼爱
和谐社会
墨子的思想极其丰富,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学、军事、逻辑、管理、教育思想诸多方面,其以“兼爱”思想为核心范畴,具体思想蕴含在亲士、尚贤、非攻、非命大取等诸多内容中,将其时代价值发掘出来,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一、兼爱思想提出的背景
墨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正值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这一时期的周王朝势力衰微,已经无力维护大一统的局面;社会上因诸侯争霸、贵族倾轧导致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纲纪废弛、礼乐崩坏。这种动荡的社会局势使处于社会下层的庶民、奴隶等倍受摧残。墨子出身工匠,是小私有劳动者和平民中的一员。墨子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使他对这种摧残有深刻的感触,因此,他的思想中含有反对贵族统治、诸侯争霸,渴望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内容;同时,他关注平民的劳动者的社会经济生活,渴望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反对传统的周礼和法制度。立足于混乱的现实,墨子提出了其思想的核心即“兼爱”思想。
二、兼爱思想的内容
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爱无等差,利他思想。
兼爱,即爱人如己,不分人我,彼此等同之意,表达了墨子“爱无差等”的思想观念,这就突破了血缘亲疏远近和贵贱等级之分,凸现了人的平等性地位。墨子反对“别”,即反对划分彼此人我,只顾自己的行径。墨子认为正是自私和利己造成种种矛盾和等级差别,这是社会罪恶的总根源,所以墨子主张兼以易别。“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要人们走出个人利益和家族利益的狭隘圈子,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并使得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得以满足的情况下,自身的利益也能得到实现,把立足点放在他人的利益和幸福上,‘兼”,实质就是利人,是在于调和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以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至上,但也并不否认个人合理的利己要求。
2、追求和平
“非攻”同“兼爱”可并称墨子思想中的非暴力论。墨子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与侵略。但墨子只是主张非攻,并不主张非战。敌人来犯,仍要坚持自卫的正义战争。墨子多次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也是墨子主张“非攻”的动机与目的,墨子主张用非攻业即和平的方法进行统一,表现了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思想的源泉之一。
3、尚贤也是墨子“兼爱”思想的重要体现
墨子重视贤士的作用,强调尚贤的重要性,提出不论出身高贵与低贱,一概以贤否衡之而决其举黜,认为尚贤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这就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界限,反对世卿世禄和任人唯亲的主张。墨子认为,对君主而言,没有比用贤更为紧迫的了。并且墨子主张不拘一格地尚贤使能,应“不辨富贵、贵贱、远迩、亲疏”。并且墨子主张要给贤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激励。对贤者,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就是说,既要给与优厚的物质待遇,又要赋予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同时还要赋予其职权使其能充分发挥其才华。
三、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和谐的影响上。
1、从微观角度来分析
从笔者对兼爱思想的内容上来看,首先兼爱思想利他思想的提出,提倡人们追求自己合理合法的利益时也要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减少私人冲突事件,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条件。
其次,尚贤的提出,任用贤能,为有才能的人提供发展的平台,这会在总体上提高社会的文化素质。这样一个理性的体制可以激发人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欲望。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墨子的尚贤思想中,贤者,并非只是指有才能的人,墨子主张人们的思想品质也是十分重要的,重视人自身的修身养性,注重人自身的发展。品行为重,君子要明察身边人的善行予以借鉴,看到品行差的人要反省自己,以此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即使有恶人影响,也不会起作用。也就是说君子要有所作为,必须首先修身。不但要时时反省和借鉴,还必须善于处理人我关系。作为一个道德主体,当遭到别人的反对时,首先要反躬自省,审视自身有无缺陷,有则改之。墨子主张“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明多从对方的角度替对方考虑,避免发生误解与冲突。墨子还提出君子还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这也是君子为人的根本所在。这说明墨子注重人的主体价值,认为要想实现人生的价值,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断地从多方面进行修身养性,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从此点来看,尚贤为社会和谐的建设提供了一批有才能且自身和谐的主体。
2、从宏观角度来分析
首先,从非攻思想的角度来看,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动荡因素,世界面临着战争的威胁,从以前的海湾战争到现今的伊拉克战争,伊朗、朝鲜的核武器事件都威胁着世界的和平。非攻,反对不义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运用非攻思想,采取对话等和平的手段来解决纠纷,而不是仅仅诉诸于武力来解决,一方面可以维护世界的和平,另外可以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从而促进世界的发展以及为人们的生存提供和谐的环境。
其次,兼爱利他的思想也可以用来指导国家间的合作,合作是双赢的、双方向的。兼爱与交相利有着一定的交集。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不断发展,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达成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中,可以充分体现兼爱思想,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也应适当的兼顾他人的利益,否则,只顾自己利益,他人必定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合作就不能实现,只有充分考虑双方利益,尽量实现双赢,才能使合作成为可能,从而维护世界的和谐发展。
再次,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关系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必要条件。当今世界上有约65 亿人口,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 多个民族,6 000 多种语言,还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只有不同民族、宗教、信仰之间实现和平共处,“和谐世界”才有实现的可能。兼爱思想使得多种文明之间可以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为和谐世界在文明上创造实现的条件。参考文献:
【1】江畅.墨子的兼爱理想与世界和谐的建构[J].伦理学研究,2006,【2】王晓飞.墨子的兼爱思想及现代意义.哲学研究.【3】鞠明霞.墨子的兼爱思想及其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意义.学术视野.69期
【4】宋景城,王彪,王晓丽.论墨家“兼爱、非攻”思想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8,7.【5】赵保佑.墨子“兼爱”: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中州学刊.2006,2.【6】黄玮,刘丽琴.墨子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广西党史,2006
第三篇:墨子的“非攻”思想浅谈
墨子的“非攻”观浅谈
历史系2013级周庆学号:20132010118
摘要:墨子首倡“非攻”,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的墨子思想体系之中,具有深厚的理论背景,墨子为“非攻”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与此同时,非攻思想内部 也有着客观矛盾的存在。研究和分析墨子的“非攻”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墨子整体的思想结构乃至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墨子“非攻”“兼爱”义利观实践矛盾
墨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趋向崩溃,封建制萌芽的时期。这一时期,各国间的相互攻伐及大国对小国的兼并战争越来越频繁,给人民的生活以及交战国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反对这种频繁的攻伐兼并之战,墨子应运提出了“非攻”的主张。
一、“非攻”思想的基本构成作为墨子思想结构体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攻”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方授楚教授更认为,“非攻”思想乃是墨子思想结构体系事实上的核心:“夫以统摄诸目,则兼爱自较概括,此乃逻辑上之体系也。若就事实上之体系而言,或先因当时战争惨酷,乃倡 ‘非攻’之说,进而更倡‘兼爱’,以
①为‘非攻’理论上之根据也。”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墨子“非攻”思想是具
有充分的内涵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非攻”不是“非战”。墨子所反对的是具有侵略攻伐性质的不“义”之战。钱永生认为“反对攻伐侵占,是为非攻的本意”②,但是,墨子同时主张的是“义”战,因此,墨子对于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持赞赏和支持态度的,因为这种战争是符合“义”的。墨子将这种具有“义”之性质的战争称之为“诛暴”。其次,为了使“非攻”得以顺利实现,墨子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手段来保障其实施。这些手段,总的来说,有两种。其一,即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重视守备。冯友兰先生说:“墨翟反对兼并战争,但他不是简单的和平主义者;他只主张非攻,而不主张非战。他反对攻。却讲究守。他不主张去兵,① 方授楚《墨学源流》,中华书局、上海书店联合版,1989年第76页.②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而主张备兵,主张备兵自守”③,墨子特别注重守备,认为这是达到非攻和国家安全的有力手段和强有力的保证。墨子墨子《七患》中之第一患和第四患皆是强调不重视守备的危害,《墨子》一书自《备城门》以下皆是城防守备技巧。其二,一旦侵略攻伐性质的不“义”的战争发生,就应当积极救守,这是为实现“非攻”的补救手段和策略。但是,救守主要是通过战争来得以实现的。通过自卫守御的战争来制止侵略攻伐性质的战争,这是为实现“非攻”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从长远来看,这又是符合“义”“利”的原则的。这种积极救守方针,也只能当成一种补救的万不得已的手段去实施。
二、“非攻”思想的理论依据
在墨子的思想结构体系中,存在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实际上也为各种思想提供了理论性的支持。但就墨子“非攻”观来说,其理论依据应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兼爱”的事实性要求“非攻”和义利观念的催生。
学术界一般认为,“兼爱”是墨子思想结构体系的核心所在,“非攻”以“兼爱”为理论基础,是“兼爱”的自然推论。这种较为普遍性的说法不无道理。《墨子*兼爱上》云:“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天下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理想追求,他希望“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国若其国”,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得到太平。而为了达到这种“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境界,就需要“非攻”。因此,我们可以说,从逻辑上说,墨子由“兼爱”导出了“非攻”这一命题。但是,我们所必需认识到的是并不是“兼爱”则必然“非攻”,也不是“非攻”完全来源于“兼爱”这一命题的要求,这二者间,“从终极意义上说,不非攻则不能达到兼爱的境界,不兼爱则不能够实现非攻,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依赖和制约。”④我们应当可以这样说,“兼爱”这一命题为“非攻”思想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但并不是唯一性的理论来源,而“非攻”也并不是需要完全顺应“兼爱”的思想要求,二者既是互为依托的关系,也存在着彼此独立的成分。
“非攻”思想的另一大理论来源应当是贯穿于墨子整个思想结构始末的义利观念。墨子思想实际上是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的。墨子认为,发动侵略攻伐性质的战争,既不“义”,也不“利”。《墨子*经上》云:“义,利也。”因此这实际上最终归结于“利”的问题。那么,“利”又是什么呢?《墨子*大取》又云:“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志”,旧作“之”,据孙诒让校正⑤,其意为:义,就是有利于人类;不义,就是有害于人类。这可用其动机与效果作为分辨的标准。墨子反对侵略攻伐,因为这实际上造成了不义不利的后果。这种后果,既体现在③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9页
④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⑤ 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245.被侵略攻伐的国家之上,有体现在发动侵略攻伐的国家之上。这种不“义”之攻
⑥伐的最终后果是“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计数”,使得国力凋敝,民生困苦,社会倒退。由此来说,侵略攻伐实在是天下之大害,应当坚决反对和制止。所以,墨子从义利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一理想与现实交融的要求。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墨子对于“非攻”的理论性论证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论述攻伐侵略之大恶,二是指出“非攻”所带来的大义与大利。在这二者的鲜明对比中,得出“非攻”必须得到贯彻实施的理论根据。这样一来,我们对于墨子为什么主张“诛暴”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这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必然要求。
三、从“止楚攻宋”看“非攻”的实践
“非攻”思想作为墨子思想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墨子为促进其实现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以实现其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追求。在这些大量的实践工作中,最广为人知也是最为成功的案例当属墨子止楚攻宋了。总的来说,墨子“止楚攻宋”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艰辛曲折的过程,可以看成是“非攻”思想在事实上取得的一个胜利。下引《公输》全文: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郑,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日:“请献十金.”公输盘日:“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日:“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日:“然,乎不已乎?”公轮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炙:”子墨子日:“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雄,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日:“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雄也;荆有云梦,犀兑糜鹿满之,江汉之鱼鳌奄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雄兔极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板栖、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王日:“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赚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困有余.公输盘拙,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困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炙.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炙.”
⑥ 王焕镳《墨子集诂.非攻下》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4.第47页.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间中,守间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分析引文,我们可以发现,在墨子“止楚攻宋”的过程中,“非攻”思想是一直贯穿始末的。整个过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墨子分别以“义”和“利”来劝导公输般和楚王放弃攻宋。他告知公输什么是真正的“义”,劝楚王放弃攻打宋国以追求最大的“利”,因为楚国人少而地多,宋国人多而地少,楚国以其有余而争其不足,这是不利于楚国的。通过这种手段,使得楚王攻宋的决心产生了动摇,但是这还是难以使楚王放弃攻宋。于是转入第二阶段,墨子以其墨家先进的守御技术击败了公输般,从而使得楚王从事实上深切认识到攻宋的不可实践性,或者说,让楚王意识到即使能够攻下宋国,也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是弊大于利的。经历了第二阶段,可以说,实际上楚王已经逐渐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念头,只是公输般此时建言杀掉墨子以继续其攻宋之计,才让楚王重新燃起了求胜之心,于是,第三阶段的对弈开始了。墨子坦言已经派遣三百墨家弟子前往宋国协助守城,即使楚王杀掉墨子也无济于事,这就从根本上使得楚王最终放弃了攻打宋国。墨子的目的得以最终实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墨子在整件事情中其实并没有获得什么利益,其最终结果固然是制止了楚国伐宋,但是当墨子回归经过宋国时,“天雨,庇其间中,守间者不内也”。墨子所扮演的实际上是一个中间人的角色,他以实现天下之大义,追求天下之大利为目标,完成“非攻”的具体性的实践。
从整个“止楚攻宋”的过程中,墨子“非攻”的追求或者说是“非攻”的手段得到了较为完美的实现和执行。“非攻”的基本内涵与要求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用义利引导楚王和公输般,为“非攻”提供了理论性的支持;以高超的守备技术,为“非攻”提供现实性的依靠。在理论与实际的双重依托下,最后使得“非攻”得以贯彻。
四、“非攻”思想的限度
墨子“非攻”思想在其思想结构体系中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墨子也为其实现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墨子的“非攻”思想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矛盾,或称为其思想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局限性。关于墨子对于战争划分标准问题,冯友兰先生就认为:“墨翟一般地反对进攻,主张自卫。但以攻守为标准仍然不能区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⑦前文已经提到,墨子是以“义”来作为评判战争的标准的。那么,又该如何来理解这个“义”呢?按《墨子*经上》的说法,“义,利也。”如果按这种方式理解,那么这种“利”又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呢?从战争的经过及其长远影响来看,这种“利”最终应当是被发动“义战”的战胜方所获得,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之举,但其获利方当是夏、商、周部族,而战败方是否获利呢,这就值得商榷。王明增就认为,“按照墨子的理论,利不可能在战争的过程中出现,它只能在战争前或战争后出现。利出现于战争前在逻辑上说不通,所以它只能出现于战争结⑦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20页
束后。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对于一场战争的肯定或否定要看战争后的情况,而这是与“非攻”的宗旨相矛盾的。‘非攻’是反对攻伐战争的,而墨子‘诛’的思想却得出了支持攻伐战争的推论。”⑧因此,墨子在主张“非攻”的同时,同时却又主张“诛暴”,这实际上构成了一组矛盾,从这一点来说,郭沫若先生认为墨子“名虽非攻而实美攻”“只是在替侵略者制造和平攻势的烟幕弹而已”⑨的说法虽然有失偏谬,却也不乏合理之处。
此外,墨子的“非攻”的初衷实际上是反对大国对小国的侵略攻伐,也就是说,墨子是站在维护小国的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他明确规定了大国对小国的应尽义务,就如《墨子*兼爱下》所说“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共之。”但是,与此同时,他又明确了弱国外交的思想,需要小国“敬事于大”,这种弱国外交的思想与其规定的大国对小国的义务构成了事实性的矛盾。也就是说,如果小国不“敬事于大”,那么大国就有理由发动对小国的战争以求“利”,而墨子却又明确反对大国对小国的战争,这两者间的矛盾就显得不可调和了。另外,小国除了“敬事于大”这种委曲求全以维护自身利益,或者说追求自身存在的方式之外,按照墨子的方法,还可以积极发展守御技术,那么一旦不“义”之战发生,小国就可以积极救守。但是,积极救守实际上就已经是一种战争,而且这种战争还是一种主动性的战争,在这样的一种战争中,双方的利益又该如何得以实现呢,这也是非攻思想所遗留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总的来说,墨子站在小国的立场上来阐释其“非攻”的主张,在当是那种礼乐崩坏,奴隶制逐渐崩溃的条件下,无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种主观目的与现实实际的脱离,那么,“非攻”思想中的内部矛盾和局限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五、结语
陈雪良先生说:“《墨子》中守御各篇,是中国古代讨论积极防御的经典之作。它跟《孙子兵法》,恰成古代军事学说中的双璧,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应该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⑩所言是也,墨子以“义”“利”等为基础的“非攻”观,表达出一种“兼爱”以“利”天下的道德追求,一种“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意旨所归。在当今国际多元化以及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盛行的复杂的时代背景之下,“非攻”观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较高的指导意义。建立在对墨子“非攻”观的全面分析和批判继承基础之上的合理运用,无疑会对当代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⑧ 王明增《墨子“非攻”思想的限度》
⑨ 郭沫若《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1965.第118页
⑩ 陈雪良《墨子答客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09页
第四篇: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墨家学派和儒家在战国时期被并称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十大思想主张,并以“兼爱”为核心,其他九项作为“兼爱”的基础深化与拓展。墨子谈兼爱,可惜生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版图吞并时代,统治者只看中他的守城术。但是他的“兼爱”思想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对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繁荣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墨家 兼爱 现实意义 Abstract:
Mohist and Confucianism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known as the “World's school of learning”(“Han Fei-significant learning”).He proposed a “universal love”, “non-offensive”, “Wise”, “still the same” “Heaven,” “Ming Ghost”, “non-life”, “Music”, “prudence”, “festival funeral”, ten thought advocates, and “Universal Love” as the core, the other nine as “universal love” basis to deepen and expand.Mozi talk about universal love, unfortunately born in an era of jungle territory annexed by the rulers defenders look in his surgery.But his “universal love” thinking in today's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market economy, harmony, prosperity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have a positive sens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 Mo-tse;Universal love;Realistic significance 兼爱: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五千多年历史长河滚滚,神州孕育出灿烂繁荣的华夏文化,而中国政治思想则是璀璨华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国政治思想形成了以深层次文化底蕴为内涵的文化体系,在整个体系中先秦诸子思想为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无疑该特别重视,其中最重要的儒、墨、道、法四家中,墨家又尤其不可忽略。其思想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会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一,“兼爱”的理论背景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同样墨子思想的产生也离不开春秋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
墨子(约公元前480—前393)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正值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这一时期的周王朝势力衰微,已经无力维护大一统的局面;社会上因诸侯争霸、贵族倾轧导致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纲纪废弛、礼乐崩坏。这种动荡的社会局势使处于社会下层的庶民、奴隶等倍受摧残。墨子出身工匠,是小私有劳动者和平民中的一员。墨子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使他对这种摧残有深刻的感触,因此,他的思想中含有反对贵族统治、诸侯争霸,渴望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内容;同时,他关注平民的劳动者的社会经济生活,渴望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反对传统的周礼和法制度。立足于混乱的现实,墨子提出了其思想的核心即“兼爱”思想。“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如《墨子-兼爱下》中所说的“譬之日月,见照天下之无私也。”这种普遍的爱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爱人之国如爱己国,爱人之家如爱家,爱人之亲如爱己亲,爱人之身如爱己身,无差别的泛爱众生。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治理国家,稳定天下的良方,只有“兼以易别”的博爱,全然无私的爱才能实现理想的和谐世界,改变社会混乱和动荡的现象。
二,尚贤也是墨子“兼爱”思想的重要体现
墨子重视贤士的作用,强调尚贤的重要性,提出不论出身高贵与低贱,一概以贤否衡之而决其举黜,认为尚贤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这就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界限,反对世卿世禄和任人唯亲的主张。墨子认为,对君主而言,没有比用贤更为紧迫的了。并且墨子主张不拘一格地尚贤使能,应“不辨富贵、贵贱、远近、亲疏”。并且墨子主张要给贤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激励。对贤者,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就是说,既要给与优厚的物质待遇,又要赋予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同时还要赋予其职权使其能充分发挥其才华。三,“兼爱”的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
墨家学派作为先秦的“显学”,曾起过非常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墨子的学说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兼爱”作为其他九项主张的基础,使墨子的思想观点都具有其独创性。墨子以平等为基础的“兼爱”,在当时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是想提倡废除一切阶级或阶层差别。梁启超认为:“简单说,把一切含有‘私有’性质的团体都破除了,成为一个‘共有共享’的团体,就是墨子的兼爱社会。” 正是由于墨子这种超越了时代承受力过于先进的理论是不可能光大的,但墨家的精神却延绵不绝流传了下来,深深影响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政策和各家的学术思想。墨子的思想显示了人的主体性,充分反映了墨子以及他所代表的阶层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也使得墨家学派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四,“兼爱”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
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兼相爱当做是解决一切社会根本问题的根本途径,以为使人们“兼相爱,交相利”是制止社会**的根本办法。“兼爱”,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实行普遍的、无差别的互相友爱。所谓“兼相爱”,就是“视人之国,若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使彼此的利益兼而为一。这样,“为彼,犹为己也”,就会彼此相爱,从而达到“交相利”。
“兼爱”思想对于个人而言,可以正确认识自身,恰当处理日常人际关系;对国家而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同拥有的地球家园,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当代核心价值。
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他们由原来的陌生、独立逐渐形成一个或由共同爱好,或由相同属性而建立的交际圈,这就自然需要建立相互关爱和谐的关系,其中的价值原则俨然可以由“兼爱”构成。近年来,在各个城市奔走助人的“义工”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兼爱”是一种追求大爱的理想,物欲横流的价值社会里,现代人常常迷失自我,生活往往充斥着冲突、纠纷、矛盾,但是,“兼爱”思想有益于唤醒人们心底深处对于爱的渴求,因为“人性善”。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国人民伸出的友爱之手,到王家岭矿难全社会的关注,玉树地震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人们,我们的社会还是充满了大爱。
“兼爱”的思想运用到国际交往中,就是要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如今,倡导和平、反对武力成为世界各国处理国际问题的共识。各个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该被平等地视为国际社会的一员。正如墨子所提倡的“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民族解放斗争,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和平外交政策,再到我国对某些霸权主义国家侵略行经和强权政治的谴责抗议,以及对弱小国家的帮助扶持等,都体现了我国内政外交中的“兼爱”。
总之,墨家思想虽没有像儒家文化那样成为影响我国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但其经济思想中的精髓不论对当时还是当今的社会都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意义。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下,墨家的“兼爱”和“节用”还是有一些需要摈弃的糟粕之处,诸如一个社会如果过分地注重节用,抑制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其结果不仅不能积累财富,而且有可能抑制社会生产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有约65 亿人口,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 多个民族,6 000 多种语言,还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只有不同民族、宗教、信仰之间实现和平共处,“和谐世界”才有实现的可能。兼爱思想使得多种文明之间可以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为和谐世界在文明上创造实现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2.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版。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版。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5.梁启超.墨子学案?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海书店影印,1933版。6.高秀昌.论墨子的“兼爱”思想.武汉科技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7.薛琴.论墨家思想的理论基础.邢台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8.黄忠晶.墨子兼爱思想简论.江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9.耿立卿,丛蓉.墨子“兼爱”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沈阳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10.任放.达致和谐:墨子的兼爱思想.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6年第001版
鸣谢
本论文在选题和写作过程中得到李明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李老师在我论文写作中给予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启发。在此,由衷的感谢李老师两个多月以来的指导和教诲。
第五篇:墨子读后感
读《墨子》有感
阅读版本:《墨子》,刘悦霄 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一样的感觉。一千个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翻开《墨子》,拨开重重的历史迷雾走向墨子,靠近他的思想、性格,倾听他沉潜舒缓的低俗,我们讲顿悟生命中的大智慧,洞见历史深处的大光明,获得对自身及周围世界的别样的感受。《墨子》在我看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本百科全书,它涉及了政治、思想、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读完墨子以后的感受。
一、兼爱之道
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墨子出身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是平民,他没有很厉害的父亲,身后没有强大的靠山,他的家境并不宽裕,估计就是一个可以基本维持日常生活的水平。后来因为他才华出众,有不少王公君主向他请教,很多人追随他。但他没有那种终于熬出头的感觉,他没有过上养尊处优的日子,依然穿粗衣,着草鞋。或许正因为这样的出身,他更加的了解平民百姓,才会冲破尊卑贵贱的封锁线,为他们说话,反应他们的心声,所以提出了“兼爱”,他在《兼爱》上中下三篇里,反复说明“兼爱”是根治乱世之道,是促进和谐之理。“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墨子很明智,他很早就从根本上看出为什么当时那个社会会有战乱,就是因为人们不相爱。他列举的那些例子很不美好,“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但一切都是不可磨灭的事实。他希望大家没有贫富的观念,相互爱戴,不以自己为中心。
当然,“兼”是墨子理念的关键词,兼,有“广”和 “全”的意思,还有一个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意思,顾名思义,“兼爱”,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不分贵贱,不分尊卑,不分强弱,不分诈愚。跨越时代的封锁线,彼此相爱,墨子说的明白:“有李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这是他的理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实现了。各种基金会的建立,各种贫困人得到帮助。
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电脑、手机等通讯工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但是,一切依然存在不美好,人们心理的重负、精神上的压力和对未来的忧虑却在一天天地加重。医学报告说,近年来患精神障碍的人数急剧增加,心理门诊人满为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那么单纯,总是或多或少的带着一点利益,这让人感到难过。我们知道,兼爱思想是为全天下的人着想的,我们应该用用胸怀,用宽广的胸怀去爱众人“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爱,因为不爱人矣”。用一颗仁爱之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吧!利益什么的放一放,学会爱人,最后付出终会有回报,“当兼相爱、交相利”不就是这个道理。
二、修身之道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 在人生里,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非凡的素质,有的香盛,有的色浓,很少很少能兼具美丽而芳香的,因此我们不必欣羡别人某些天生的的素质,而要发现自我独特的风格。良好的修养代表着一个人是否走向成功,修身是人格的一种培养,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属于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拥有良好的素质,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做一个真正仁义的人。“夫一道术学业仁义者,昔大以治人,小以任官,远施周偏,近以修身”。我们是世俗之人,就应该明白在这个世俗中的生存之道,虽然世俗,却不失去美好。或许这话很纠结,但我觉得就是这样就好,学会修身养性就是我们该做的第一件事。有人说墨子就是一个自讨苦吃的人,他明明可以过上很好的日子,为什么却选择到处奔波,意义何在。什么是苦,什么是乐,各自的看发不一样。在我看来,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却不失平坦,我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寻找人生路上的平坦,寻找苦中的甘甜。
社会是一个大的群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需要很多技巧。我们无法去要求别人如何做,那就要求自己吧!从自身出发,主动跨出交友的第一步。当然也有墨子也告诉我们一些叫技巧,让我们在交友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这两句语言平易浅近,所说的道理也很朴实。做事的时候多为他人着想,利于别人的事多做些也无伤大雅,不能因为对自己没有好处就不去做。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爱人者必见爱之,而恶人者必见而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相互的,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如果你希望得到一份真心的友谊,那么你自己就应该在交朋友的时候是用心交的,而不是敷衍了事。这些何不为一种修身?
三、幸福之道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就是追求幸福吗?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对于母亲来说,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和谐就是幸福;对病人来说,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是幸福;对于旅行者来说,走遍世界各地,领略不同风景就是幸福……..而墨子认为,人的幸福是从“利人”中得来的。何为“爱人”?何为“利人”?其实就是自爱与他爱的关系。
人生而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自私是人的本性,它虽然是个贬义词,但我们不可否认,这就是事实。我们要做的则是把握良知的度,平衡好其中的利益关系。“爱人不外已,已在所爱之中”,兼爱并不把自己排除在外,自己也在兼爱之中。自爱,应该树立自己美好的形象,让社会认可你。自爱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自爱完全不等于获取私人利益。真正的自爱者,有时会牺牲自己的利益,以他人利益为主。
他爱,是对自爱的补充,没有他爱,自爱便是不完整的。“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懂得他爱的道理,人就活出了一定的境界。对自己生活周围的人富有爱心,有句老话不是这样说的吗?“再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身边的朋友、同事与我们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或是一起相伴度过漫长时光,对他们怀有同情和关切之心,能够使自己的生活环境融洽、祥和、温馨。“爱人利人以得福者”爱护帮助他人是能得到幸福的。
四、安宁之道 在这个纸醉金迷的社会中,诱惑有很多很多,稍不留神就会被这种思潮各种时尚各种信息裹挟着奔来涌去,“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使自己迷失最初的方向,甚至误入歧途。因此,我们要以一种平常心去对待这个社会,不去赶什么浪潮;不违背自己的心愿去迎合讨好各种人。把握住自己,从从容容,自自然然。对个人,对人生,对社会保持清醒的认识,遇事不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一个人在人生的起伏变化中未能保持住本真自然的心境。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总有那么几个和你志同道合,也有几个和你背道相驰。与我们不同道的人,对我们也或多或少有意见,而对于这类人,我们就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反驳的最好武器就是沉默、忽视。不要去承认别人对你说诽谤,不要去争个什么,多一点平常心,少一点胜负心,也许对生活的感觉就会大不一样。
当然,人对自己也要以一种安宁的态度,不妄自菲薄,不自以为是,不看轻别人。“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我们要适当地兼听诚实之言,从别人眼里看到不足的自己,努力让自己变得完美。
五、攻守之道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很有可能面对很多的选择,无论大小,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选择都有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而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除了在政治与军事上有许多真知灼见,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领悟生命中的攻守之道。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上位者,作为一个企业的上位者,要统领整个企业的人,必须要有一定的技巧,才可以带领本企业走上致胜的道路。常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二十一世纪最缺的便是人才,墨子已经指出:“所信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并信任他,同时也要爱他,给他恩惠,恩威并施,方能以守为攻。企业的根本是为了利益,但是什么样的利益,才算真正的利益,怎么做才能在获利的同时也得到别人的称赞呢?“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正好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最后,身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在面对各种企业之间的竞争的时候要做到“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对待自己的竞争对手要和善,没有永远的对手,以这样的心态,那么,最终立于不败之地。
《墨子》一书告诉我们各方面的道理,“若皆仁人也,则无说而相与”如果身边都是仁者之士,社会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欺骗,多一点关爱,多一点体贴,少一点责骂,少一点埋怨,只要一点,你会发现生活其实也有阳光。原文出处:
【1】“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出自《兼爱上》 【2】“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出自《兼爱上》
【3】“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出自《兼爱上》 【4】“有李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出自《尚贤下》
【5】“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出自《小取》
【6】“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爱,因为不爱人矣。” 出自《小取》
【7】“当兼相爱、交相利。”出自《兼爱中》
【8】“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出自《修身》 【9】“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 出自《修身》
【10】“夫一道术学业仁义者,昔大以治人,小以任官,远施周偏,近以修身。” 出自《非儒下》
【11】“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出自《非命上》 【12】“爱人者必见爱之,而恶人者必见而之。”出自《兼爱下》 【13】“爱人不外已,已在所爱之中。”出自《大取》 【14】“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出自《法仪》 【15】“爱人利人以得福者。” 出自《法仪》 【16】“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出自《所染》
【17】“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出自《修身》
【18】“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出自《非攻》
【19】“所信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出自《七患》 【20】“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出自《非攻下》
【21】“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出自《天志》
【22】“若皆仁人也,则无说而相与。”出自《非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