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该抓好两件事(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3 12:0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干部该抓好两件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干部该抓好两件事》。

第一篇:基层干部该抓好两件事

基层干部该抓好两件事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直接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能否协调稳步发展,决定着人民能否和谐稳定生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上,基层干部作为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一方面要倾听民声、保障民生,另一方面要促进落实政策抓一方经济发展,工作琐碎复杂,问题五花八门。

基层干部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问题。面对基层工作的复杂性、草根性,基层干部更应该深入一线,深入实际,沉到基层,把工作做实,把对象核实,把效果落实。笔者认为,统筹好这两个问题,要求基层干部在思想上高度认可“群众利益无小事”,随时随地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敢于作为、乐于作为、善于作为,用实干精神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政府能否统筹发展与和谐,体现的是执政良心,展示的是爱民真心,彰显的是发展决心。

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这两个问题,还要求基层干部妥善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因利益问题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变化,已成为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原因,基层干部应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努力使改革中利益受调整的群体得到合理补偿。只有让发展带来的利益增量为多数群众共享,才能真正做到统筹兼顾,才能让发展行得通、叫得应,才能让和谐落到实处、惠及群众。

第二篇:浅谈校长该如何抓好教学工作

浅谈校长该如何抓好教学工作

一、在学校工作中要把教学工作摆第一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校长只有把学校最本质的东西——教学摆在第一位,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因为,教学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在学校诸多工作中,校长应把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但这个位置不容易摆正。

我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旧的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打破,而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形成,在这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我们当校长的遇到了一些非人力所能解决的困难。

如过去学校办学经费、条件改善、工资待遇等一切都由政府包了。而在这个转型时期,教育迫切需要校长在办学中发挥自主意识,一切依赖上级的等、靠、要、望的做法行不通了,办学经费需要争取,条件改善需要发动群众。权利下放了,责任下放了,相应的事也下放了,于是我们的校长为这些棘手的事务所困,教学这个中心自觉不自觉地突不出来了。

又如,改革开放以来,教师对校长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个人收入的多少等,往往也委之于校长,校长要管的事情太多了。这样使得校长们常常是人在课堂上心在外面转,心不焉又怎能抓好教学工作呢? 当然,也还有一些主观认识上的问题。如:一谈到把“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有人就认为:这不又是在搞“智育第一”了吗?“智育第一”不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吗?其实这种看法是狭隘地理解“教学”这个概念了。教学不等于智育,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主要靠教学工作来完成,“智育”只是教学工作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绝非它的全部。

诸多的原因,使我们的校长们把教学工作摆在了学校工作的第二位、第三位了。这种现象可以理解却不能赞同,而且一定要纠正。

因为,21世纪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纪,工业社会将向信息社会转变,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几千年来人类主要以直接劳动作为财富的巨大源泉的时代将淡出,代之一个新的以知识生产力为伟大动力的时代。这开始变化向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一个高质量的教育。这个全新的、高质量的教育不通过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又怎能实现呢?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所以,我们必须理直气壮的全心全意的抓好教学这一中心工作。

校长怎样才能把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呢?

首先,要端正认识。校长面对两难选择,常常身不由己,摆不正这个位置,无法超脱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一时半刻的事,它牵涉到教育的投入机制,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我们的校长在这种背景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一方面办学是需要支持的,但上级和人民群众支持的恰恰是一些最信是过的地方和学校,钱要投在有用的地方。如果一所学校本身管理不善,人心涣散,质量低劣,试想上级领导、人民群众愿意花这个钱搞投入吗?即使争得了某一次机会,但这也是没有根基的,是短命的。

还是让我们把自己的事办好吧!教学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偏离了这个中心,忘记了历史的教训,就是我们工作的失职。

其次、要正确处理抓教学工作与抓其他工件的矛盾。

中小学校长既是学校的管理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居于领导地位,校长应善于给自己定位。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主任对校长说:让我们分担一些你的工作吧!”文中介绍一个新上任的校长下决心要把学校工作搞上去,因此他事无巨细,事必躲亲,为的是怕下属部门负责人“捅漏子”。德育主任该做的检查,他要亲自督阵;教导主任该召开的会议,他要代替召开;总务处是老师意见最多的地方,他干脆深入进去,大小事都由自己拍板敲定。学校各项工作像无数条绳索系在这位校长身上,不管拉动哪一根绳子都牵动着校长。别人问他当校长的体会,他苦笑着说只有一个字“忙”。在学期总结会上,几位主任语重心长地说:“校长真辛苦啊!下学期让我们分担一些你的工作吧!”这篇文章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题:这位校长这样履行职责值得仿效吗?不值得的话,该怎样做呢?我认为:

(1)校长要善于摆正自己和班子成员的关系,把事情分给不同的人、不同层次的人去做,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要抓大放小,抓主要工作,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校长不仅要调动群众干事的积极性,还要善于调动群众谋事的主动性。校长再能干,能想出几十个点子,也仅是几十个点子,如果大家的思维全打开了,都能出主意,就可能是成百上千个。只有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校长对教育理念、办学特色的追求。校长是集体智慧的代表,也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抓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矛盾。

(3)校长还要善于理顺关系。校内与校外、上级与下级各方的关系融洽,工作阻力小了,效率也就会高了,就能腾出时间抓中心工作。什么是领导艺术?平衡协调就是一种领导艺术,校长要会做平衡协调工作。

第三,校长只做自己该做的事。何谓校长该做的事?当前主要有三件:第一是研究好办学思想,并要将这一思想化为全体班子成员的统一思想;第二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第三是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作一个样必须要有办学追求,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种思想和理念立意要高,要瞄准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方向;要脚踏实地,立足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校长只有树立了这种追求,才能引导教师向更高境界,更高层次迈进。校长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把该别人做的事还给别人。

二、在教学工作中要把课堂教学摆第一

苏霍姆林基曾提出了三个口号: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他说:“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好校长,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家。”校长是领导全校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主要组织者,他不仅要具备一个优秀教师的一切素养,而且还应具备有比一般优秀教师高出一筹的素质,要成为“师者之师”。

校长如何走进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呢?

一是上课。我们的校长都是从优秀教师岗位上选拔上来的,过去都上得一门好课。但当了几年校长以后,有些校长就感觉到,我已经不是一个优秀教师了。有的没有再教自己擅长的科目所致;有的是陷入了行政事务堆中,没有时间去钻研自己学科的教学方法了。当了几年校长,反而不能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什么有用的建议了。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一个校长渐渐变得不会上课了,就很难领导教学了;教长不兼课了,就没有了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又怎能指挥教学,领导一个学校呢?校长负责制,确实使校长感到责任无处不在,但教育的问题实际是教学的问题,教学的问题主要是课堂教学问题,作为校长一定要妥善处理好教学与其他事务的矛盾,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课堂教学上,要坚持上课。教育是一种奉献,校长多兼课,兼主课,既是一种奉献精神的体现,也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重视,因为你用事实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一个内行的管理者,更是一个在行的教师,为教师做出了表率。只有先成为教学上的权威,才能成为权威的领导。

坚持上课,能从教学实践中获取改革的动力。我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担任过小学校长的,并长期坚持教一个小学毕业班的语文,而且每年接的都是“差班”。当时正是“片追”最严重的时候,当校长事情多,不能搞加班加点,而又要把“差班”教成“好班”,校长才有权威。因此,当时我就开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可以说,我现在在教学研究方面能有点滴成绩,其思想源泉、改革动力就来源于课堂教学。我体会到,很多事情是逼出来的,校长要逼自己才能成为优秀校长、成功的校长。

二是听课。听课是校长了解教学情况,指挥教学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

“应试教育”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是一张试卷的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简单易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在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下,小学只考语数,其他科目取消考试,那我们又怎样科学、全面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呢?虽然,我们实行了工作量化,但教师的劳动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生产,是一种较复杂的创造性劳动,量不能代替质。最好的方法是深入课堂。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反映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课前准备等,这些都是在试卷上反映不出来的,而又恰恰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校长听课,就可以了解教师上课的情况和学校教学实际,这是校长指导教改的关键,也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

校长听课能发现先进典型,“名师”出自“名校长”,一个好的校长,能带出一批好教师,能搞活一所学校。校长听课也能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发现问题,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校长听课还能增进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凭借听课,校长能挖掘教师的闪光点,交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给教师以激励;发现问题也能以共同探讨的方法进行分析,甚至争论,教师也容易接受你的观点。校长听课还是一个极好学习的途径:一堂再优秀的课,也会有不足之处,一堂较差的课,也可能有某一可取之处。听课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思考、评价、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每学期我都坚持听课近百节,通过听课,我对全镇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做到了心中有底,有利于知人善用;通过听课,我与教师沟通了思想,结下了友谊,因为在课堂上,我与他们同时体验了教学的苦与乐;通过听课,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情况,知了他们的需要和感受,体会到教学改革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更是孩子们内心的呼吸。如果不深入到教师中去、学生中去、课堂中去,我就没有发言权。校长听课,还得注意“备课”。这里“备课”的意思是校长要熟悉所听课的教材内容,了解学科教学大纲要求,做到心中有底进教室。否则听课后,不知其然,更道不出个所以然,就有失校长的威信。

三是评课。评课要讲究方法。“上课是反映教师一般的教育素养的一面镜子,是衡量教师的智力财富的尺度,是评价教师眼界和知识面的标准。”因此,校长听课后,教师都期待给予中肯的评价。评课的过程,既是校长与教师共同探讨研究教学方法的机会,也是校长指导教学、培训教师课堂。校长听课和评课,不应以领导者、检查者自居,特别不能将一节课简单地分成几条优点和缺点,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教师,而应与教师志同道合,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的规律性,找出难点,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发现教师的缺点,最好找教师个别交谈,互研互磋,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切不可以找“差错”的方式来听课、评课,那样只会疏远干群关系,于己于人都没有好处。

课堂教学是经验丰富的校长工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听课和分析课堂是校长解决这一中心问题的重要工作。经常听课分析课,才能掌握教学情况,只有掌握了大量事实和进行了大量观察,才能指导教师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开了课堂,校长抓教学就进入了“盲区”。“课”是滋养思想的源泉,是研究教学的活水。

校长坚持上课、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的确是把课堂教学摆在了第一位,进入了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但真正要成为“师者之师”还必须加强学习,不同岗位需要不同的智能结构,拒绝学习是老化的标志,心理状态老了。我们都有这样一个感概:现在当校长比过去当校长难度要大多了。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高了,对校长的要求更高了。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校长,不懂教育规律是不行的,今天的校长,只懂教育规律是不够的。因为,我们过去办教育,仅仅是从一个学校的角度,仅仅是从教育目的实现的角度,当人类进入新的千年的时候,教育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面对21世纪我国向中等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迈进和提高国民平均素质的要求,中小学校长如何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一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我们每一位校长去思考、去探讨、去实践!

第三篇:浅谈校长该如何抓好教学工作

浅谈校长该如何抓好教学工作

[摘要]: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抓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容易,责任重大,那么,校长该如何抓好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呢?第一,在学校工作中要把教学工作摆第一;第二,在教学工作中要把课堂教学摆第一;

[关键词]: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陶行知先生说:“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的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的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陶老说的做校长不容易,我理解主要是指校长抓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不容易,责任重大。那么,校长该如何抓好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呢?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谈。

一、在学校工作中要把教学工作摆第一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校长只有把学校最本质的东西——教学摆在第一位,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因为,教学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在学校诸多工作中,校长应把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但这个位置不容易摆正。

我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旧的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已经打破,而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形成,在这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我们当校长的遇到了一些非人力所能解决的困难。

如过去学校办学经费、条件改善、工资待遇等一切都由政府包了。而在这个转型时期,教育迫切需要校长在办学中发挥自主意识,一切依赖上级的等、靠、要、望的做法行不通了,办学经费需要争取,条件改善需要发动群众。权利下放了,责任下放了,相应的事也下放了,于是我们的校长为这些棘手的事务所困,教学这个中心自觉不自觉地突不出来了。

又如,改革开放以来,教师对校长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个人收入的多少等,往往也委之于校长,校长要管的事情太多了。这样使得校长们常常是人在课堂上心在外面转,心不焉又怎能抓好教学工作呢?

当然,也还有一些主观认识上的问题。如:一谈到把“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有人就认为:这不又是在搞“智育第一”了吗?“智育第一”不是与素质教育相悖的吗?其实这种看法是狭隘地理解“教学”这个概念了。教学不等于智育,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主要靠教学工作来完成,“智育”只是教学工作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绝非它的全部。

诸多的原因,使我们的校长们把教学工作摆在了学校工作的第二位、第三位了。这种现象可以理解却不能赞同,而且一定要纠正。

因为,21世纪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纪,工业社会将向信息社会转变,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几千年来人类主要以直接劳动作为财富的巨大源泉的时代将淡出,代之一个新的以知识生产力为伟大动力的时代。这开始变化向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给孩子一个全新的教育,一个高质量的教育。这个全新的、高质量的教育不通过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又怎能实现呢?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所以,我们必须理直气壮的全心全意的抓好教学这一中心工作。

校长怎样才能把教学工作摆在第一位呢? 首先,要端正认识。校长面对两难选择,常常身不由己,摆不正这个位置,无法超脱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一时半刻的事,它牵涉到教育的投入机制,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我们的校长在这种背景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一方面办学是需要支持的,但上级和人民群众支持的恰恰是一些最信是过的地方和学校,钱要投在有用的地方。如果一所学校本身管理不善,人心涣散,质量低劣,试想上级领导、人民群众愿意花这个钱搞投入吗?即使争得了某一次机会,但这也是没有根基的,是短命的。

还是让我们把自己的事办好吧!教学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偏离了这个中心,忘记了历史的教训,就是我们工作的失职。

其次、要正确处理抓教学工作与抓其他工件的矛盾。

中小学校长既是学校的管理者,也是学校的领导者。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居于领导地位,校长应善于给自己定位。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主任对校长说:让我们分担一些你的工作吧!”文中介绍一个新上任的校长下决心要把学校工作搞上去,因此他事无巨细,事必躲亲,为的是怕下属部门负责人“捅漏子”。德育主任该做的检查,他要亲自督阵;教导主任该召开的会议,他要代替召开;总务处是老师意见最多的地方,他干脆深入进去,大小事都由自己拍板敲定。学校各项工作像无数条绳索系在这位校长身上,不管拉动哪一根绳子都牵动着校长。别人问他当校长的体会,他苦笑着说只有一个字“忙”。在学期总结会上,几位主任语重心长地说:“校长真辛苦啊!下学期让我们分担一些你的工作吧!”这篇文章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题:这位校长这样履行职责值得仿效吗?不值得的话,该怎样做呢?我认为:(1)校长要善于摆正自己和班子成员的关系,把事情分给不同的人、不同层次的人去做,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要抓大放小,抓主要工作,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校长不仅要调动群众干事的积极性,还要善于调动群众谋事的主动性。校长再能干,能想出几十个点子,也仅是几十个点子,如果大家的思维全打开了,都能出主意,就可能是成百上千个。只有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校长对教育理念、办学特色的追求。校长是集体智慧的代表,也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抓教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矛盾。

(3)校长还要善于理顺关系。校内与校外、上级与下级各方的关系融洽,工作阻力小了,效率也就会高了,就能腾出时间抓中心工作。什么是领导艺术?平衡协调就是一种领导艺术,校长要会做平衡协调工作。

第三,校长只做自己该做的事。何谓校长该做的事?当前主要有三件:第一是研究好办学思想,并要将这一思想化为全体班子成员的统一思想;第二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第三是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作一个样必须要有办学追求,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种思想和理念立意要高,要瞄准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方向;要脚踏实地,立足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校长只有树立了这种追求,才能引导教师向更高境界,更高层次迈进。校长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把该别人做的事还给别人。

二、在教学工作中要把课堂教学摆第一

苏霍姆林基曾提出了三个口号: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他说:“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好校长,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好教学专家和好的教育家。”校长是领导全校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主要组织者,他不仅要具备一个优秀教师的一切素养,而且还应具备有比一般优秀教师高出一筹的素质,要成为“师者之师”。

校长如何走进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呢?

一是上课。我们的校长都是从优秀教师岗位上选拔上来的,过去都上得一门好课。但当了几年校长以后,有些校长就感觉到,我已经不是一个优秀教师了。有的没有再教自己擅长的科目所致;有的是陷入了行政事务堆中,没有时间去钻研自己学科的教学方法了。当了几年校长,反而不能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什么有用的建议了。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一个校长渐渐变得不会上课了,就很难领导教学了;教长不兼课了,就没有了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又怎能指挥教学,领导一个学校呢?校长负责制,确实使校长感到责任无处不在,但教育的问题实际是教学的问题,教学的问题主要是课堂教学问题,作为校长一定要妥善处理好教学与其他事务的矛盾,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课堂教学上,要坚持上课。教育是一种奉献,校长多兼课,兼主课,既是一种奉献精神的体现,也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重视,因为你用事实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一个内行的管理者,更是一个在行的教师,为教师做出了表率。只有先成为教学上的权威,才能成为权威的领导。

坚持上课,能从教学实践中获取改革的动力。我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担任过小学校长的,并长期坚持教一个小学毕业班的语文,而且每年接的都是“差班”。当时正是“片追”最严重的时候,当校长事情多,不能搞加班加点,而又要把“差班”教成“好班”,校长才有权威。因此,当时我就开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可以说,我现在在教学研究方面能有点滴成绩,其思想源泉、改革动力就来源于课堂教学。我体会到,很多事情是逼出来的,校长要逼自己才能成为优秀校长、成功的校长。二是听课。听课是校长了解教学情况,指挥教学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

“应试教育”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是一张试卷的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简单易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在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下,小学只考语数,其他科目取消考试,那我们又怎样科学、全面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呢?虽然,我们实行了工作量化,但教师的劳动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生产,是一种较复杂的创造性劳动,量不能代替质。最好的方法是深入课堂。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反映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课前准备等,这些都是在试卷上反映不出来的,而又恰恰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校长听课,就可以了解教师上课的情况和学校教学实际,这是校长指导教改的关键,也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

校长听课能发现先进典型,“名师”出自“名校长”,一个好的校长,能带出一批好教师,能搞活一所学校。校长听课也能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发现问题,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校长听课还能增进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凭借听课,校长能挖掘教师的闪光点,交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给教师以激励;发现问题也能以共同探讨的方法进行分析,甚至争论,教师也容易接受你的观点。校长听课还是一个极好学习的途径:一堂再优秀的课,也会有不足之处,一堂较差的课,也可能有某一可取之处。听课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思考、评价、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每学期我都坚持听课近百节,通过听课,我对全镇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做到了心中有底,有利于知人善用;通过听课,我与教师沟通了思想,结下了友谊,因为在课堂上,我与他们同时体验了教学的苦与乐;通过听课,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情况,知了他们的需要和感受,体会到教学改革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更是孩子们内心的呼吸。如果不深入到教师中去、学生中去、课堂中去,我就没有发言权。校长听课,还得注意“备课”。这里“备课”的意思是校长要熟悉所听课的教材内容,了解学科教学大纲要求,做到心中有底进教室。否则听课后,不知其然,更道不出个所以然,就有失校长的威信。

三是评课。评课要讲究方法。“上课是反映教师一般的教育素养的一面镜子,是衡量教师的智力财富的尺度,是评价教师眼界和知识面的标准。”因此,校长听课后,教师都期待给予中肯的评价。评课的过程,既是校长与教师共同探讨研究教学方法的机会,也是校长指导教学、培训教师课堂。校长听课和评课,不应以领导者、检查者自居,特别不能将一节课简单地分成几条优点和缺点,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教师,而应与教师志同道合,共同探讨课堂教学中的规律性,找出难点,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发现教师的缺点,最好找教师个别交谈,互研互磋,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切不可以找“差错”的方式来听课、评课,那样只会疏远干群关系,于己于人都没有好处。

课堂教学是经验丰富的校长工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听课和分析课堂是校长解决这一中心问题的重要工作。经常听课分析课,才能掌握教学情况,只有掌握了大量事实和进行了大量观察,才能指导教师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开了课堂,校长抓教学就进入了“盲区”。“课”是滋养思想的源泉,是研究教学的活水。

校长坚持上课、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的确是把课堂教学摆在了第一位,进入了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但真正要成为“师者之师”还必须加强学习,不同岗位需要不同的智能结构,拒绝学习是老化的标志,心理状态老了。

我们都有这样一个感概:现在当校长比过去当校长难度要大多了。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高了,对校长的要求更高了。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校长,不懂教育规律是不行的,今天的校长,只懂教育规律是不够的。因为,我们过去办教育,仅仅是从一个学校的角度,仅仅是从教育目的实现的角度,当人类进入新的千年的时候,教育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面对21世纪我国向中等发达的现代化国家迈进和提高国民平均素质的要求,中小学校长如何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一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我们每一位校长去思考、去探讨、去实践!

第四篇:乡镇政府该如何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乡镇政府该如何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张 立当前,农村经济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是势在必行的。只有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农业和农村才有出路,才能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才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了基层乡镇政府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笔者就乡镇政府如何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制定规划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农业和农村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个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考虑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的全局,是要进行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为顺利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作为乡镇政府必须深刻领会中央精神,更新观念,统筹兼顾,科学决策,做好规划。规划主要是包括结构调整计划、方针和政策,资源开发、技术改进和智力开发等方案,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规划要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把中央精神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防止生搬硬套,盲目蛮干。就三都县而言,各乡镇就该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1+1”产业结构的抓好调整,可以采取“竹业+优质果蔬”、“竹业+辣椒”方式等等,依据乡镇的实际情况来作好规划。农业生产结构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压缩不适销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就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而言,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调整中既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又要全面发展一、二、三产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这一切,都需要乡镇政府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科学规划,组织实施,指导结构调整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二、市场为中心,加强宣传引导
作为乡镇政府,要懂得用市场的方法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要彻底改变一切由政府包揽计划和行政命令调整的习惯做法,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农民这个主体在结构调整中既是实施者,也是市场风险承担者,调什么、怎么调的最终决定权应当掌握在农民手中,由农民自己作主,政府职能部门和干部不能搞一刀切、瞎指挥,更不能强迫命令,层层压指标,强迫农民种这个不种那个。这是进行结构调整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切不可背离。但是,强调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等于说政府部门可以无所作为,甩手不管。相反,政府职能部门和干部在结构调整中的责任重大,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好政策宣传引导工作,让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经济结构调整中来,从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使广大农民能充分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既是农村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农村工作中一条不可违反的原则。乡镇政府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同时要制定支持和推动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当前,应加强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引导。

1、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是农业的基础,也是结构调整的基础,在结构调整中一定要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认真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严禁乱占耕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切实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实行粮食收购优惠优价政策,进一步拉开品种、质量差价,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

2、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而且可以有力地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乡镇政府应当搞好规划,制定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是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在多层次加工转化中着重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优质名牌产品;二是要调整各项农业建设资金的投资方向和建设重点,加大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加工和转化的力度,金融机构应合理贷款结构,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三是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率,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农产品进项抵扣率,并对企业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引进先进技术,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优惠;四是要重点扶持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基础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支持,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有效地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
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首先,加快发展产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是农民接受市场信息和出售大宗农产品最便捷的渠道,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增加投入,重点扶持,加快建设,完善设施,规范发展。其次,坚持和完善多渠道流通形式。要坚持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在发挥国有商业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购销队伍等渠道的重要作用,积极扶持各类农产品流通的中介组织,发挥它们搞活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再者,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发动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建设,用优惠政策鼓励和宽松的环境条件吸纳更多的市场经营者。同时,要

第五篇:乡镇政府该如何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乡镇政府该如何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当前,农村经济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是势在必行的。只有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和农村才有出路,才能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才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了基层乡镇政府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就乡镇政府如何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制定规划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农业和农村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个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要考虑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的全局,是要进行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为顺利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作为乡镇政府必须深刻领会中央精神,更新观念,统筹兼顾,科学决策,做好规划。规划主要是包括结构调整计划、方针和政策,资源开发、技术改进和智力开发等方案,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规划要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把中央精神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防止生搬硬套,盲目蛮干。就我乡而言,可以采取“竹业+优质果蔬”、“竹业+辣椒”方式等等,依据乡镇的实际情况来作好规划。农业生产结构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压缩不适销品种,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就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而言,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调整中既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又要全面发展一、二、三产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这一切,都需要乡镇政府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科学规划,组织实施,指导结构调整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二、市场为中心,加强宣传引导。

作为乡镇政府,要懂得用市场的方法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要彻底改变一切由政府包揽计划和行政命令调整的习惯做法,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农民这个主体在结构调整中既是实施者,也是市场风险承担者,调什么、怎么调的最终决定权应当掌握在农民手中,由农民自己作主,政府职能部门和干部不能搞一刀切、瞎指挥,更不能强迫命令,层层压指标,强迫农民种这个不种那个。这是进行结构调整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切不可背离。但是,强调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等于说政府部门可以无所作为,甩手不

管。相反,政府职能部门和干部在结构调整中的责任重大,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好政策宣传引导工作,让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经济结构调整中来,从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使广大农民能充分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既是农村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农村工作中一条不可违反的原则。乡镇政府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同时要制定支持和推动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的威力,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当前,应加强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引导。

1、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是农业的基础,也是结构调整的基础,在结构调整中一定要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认真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严禁乱占耕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切实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实行粮食收购优惠优价政策,进一步拉开品种、质量差价,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

2、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而且可以有力地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乡镇政府应当搞好规划,制定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是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在多层次加工转化中着重发展精深加工,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优质名牌产品;二是要调整各项农业建设资金的投资方向和建设重点,加大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加工和转化的力度,金融机构应合理贷款结构,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三是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率,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农产品进项抵扣率,并对企业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引进先进技术,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优惠;四是要重点扶持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基础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支持,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有效地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首先,加快发展产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是农民接受市场信息和出售大宗农产品最便捷的渠道,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增加投入,重点扶持,加快建设,完善设施,规范发展。其次,坚持和完善多渠道流通形式。要坚持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在发挥国有商业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购销队伍等渠道的重要作用,积极扶持各类农产品流通的中介组织,发挥它们搞活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再者,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发动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建设,用优惠政策鼓励和宽松的环境条件吸纳更多的市场经营者。同时,要健全市场法规,维护市场秩序,反对封锁和垄断,使参与

农副产品交易的各方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利可得,公平竞争,尽快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从而保证农副产品能够有序、合理的流通。

4、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必须加强农业科研和推广,将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当前,应主要实行以下倾斜政策:第一,支持农业科技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农业降耗增效技术,发挥科技对结构调整的作用。第二,加大扶持力度,搞好现有先进适用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在推广优良品种、普及新技术、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满足结构调整的需要。第三,严格执行《农业技术推广法》,稳定农技推广队伍,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以增强其推广服务功能。建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的利益机制,把科技推广服务与实际利益结合起来。第四,加大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利用各种办学条件来加大对农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技能的培训,如各种高产栽培技术等,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前要着重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植树种草、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公路、电网、供水、通讯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以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基地、饲料作物生产基地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顺利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保证,政府应高度重视,多向上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协调农村信用社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改善金融服务,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产,对农户的种养业和小额信贷扶贫项目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要引导农民个人和集体增加农业投入。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多渠道引进外资。

6、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可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政府要认真制定政策,发挥扶持引导作用,发展小城镇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方针,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要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政策和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小城镇的政策,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要切实搞好规划,制定有力措施,把农村市场建设、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三、开展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走向市场。农民对变化的市场还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导致种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多,大多数地方缺乏这种条件,不是很重视信息服务,时而发生滞销,造成的农产品积压甚至毁掉的现象,农民利益直接受损。市场信息已成为产品销售好坏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既要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又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要花大力气搞好调查研究,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由搞好市场预测,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主要包括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库存、气象等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好农业生产和

经营管理。政府要把信息服务作为引导农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发挥政府部门信息灵通的优势,建立起“农经网”等权威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同时,要注重组建本乡镇和村的专业营销队伍,保证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畅通。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农业信息管理水平低,农业信息体系不健全,信息服务跟不上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政府要增加投入,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规范信息管理,改善信息处理和传播手段,提高信息工作人员技术素质,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切实做好农民调整结构的信息服务工作。

四、搞好技术示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解决的不只是当前农产品难卖、价格下跌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经济和效益,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要适应这个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把结构调整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下,提高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发展质量型农业。实践证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技术人员通过转包农民土地,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一方面搞试验、示范,一方面向农民出售良种,提供技术服务,使科技对结构调整的作用得到很好发挥。政府要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努力向上争取项目,使上级财政拨出专项经费,作为启动资金,支持各地以现有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基础,有计划、有重点地创办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场,使之成为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优良种苗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在结构调整中发挥辐射带动作

下载基层干部该抓好两件事(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干部该抓好两件事(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9年乡镇政府该如何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乡镇政府该如何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乡镇政府该如何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张立 当前,农村经济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

    乡镇政府该如何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五篇范文

    当前,农村经济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是势在必行的。只有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农业和......

    管理者只需做的两件事

    管理者只需做两件事 一、设立目标. 1、合理。不要和现实的团队发展能力偏差太大。 2、清晰。要有明确的数字来约束。 3、有挑战性。目标要大于跟据团队的发展趋势能完成的实......

    毕业聚会上的两件事

    毕业聚会上的两件事体育 郭运举我担任班任的063班毕业一年的时候,班级的同学组织了一次小型聚会,期间同学们聊工作中的事情,上学时候的趣事、糗事,欢声笑语不断,仿佛又回到了单纯......

    <<闪富先做两件事>>读后感

    这篇文文有两个小标题:克服自卑 脱胎换骨;认清优势 树大格局,读后感。在第一个小标题中讲到了这样一段话,我认为和我心中早有的思想不谋而合:成功就源于一个信念、一种自信,你决定......

    大学教育没教的两件事——龙应台

    大学教育没教的两件事 龙应台编者按:本文是作者在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各位同学: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大学在制度性教育下该教而没有教的两件事。第一,它教你......

    基层干部心得体会

    一要长识。才是识之源,识是德之体,做一名优秀的村支部,关键要增长慧眼独具的见识。一些村干部缺乏对村情民意的了解,说起工作目标高谈阔论,谈起群众衣食住行,则不甚了解,造成干部和......

    基层干部事迹材料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是大地的儿子,朴质如大地上的一块土,山野里的一棵树。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履行着一名基层干部的职责,以那并不强健的肩膀,一头挑着党的事业,一头挑着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