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心理素质
如何提高心理素质?这是很多大学生非常关注的一个有关心理健康的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心理素质提出几点建议: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得到社会和别人的认可。大学生进取心强,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应正确引导他们的理想与抱负促使大学生树立符合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基础上,结合理想与现实,切合实际想想应如何去做,一步一步不断提高自己,克服自卑与自大的心理,寻找自己正确的定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
2.高校需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力度
高校在注重大学生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高校心理咨询的重心应以预防为主,同时注重解决大学生在各个成长阶段所产生的冲突,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辅导课,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多提供些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寻找到自我,增强自我的成就感,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校园内的各种媒体如广播、校刊、网站等,在影响大学生成长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充分利用这些传媒,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对教师开展广泛的心理素质知识培训,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指导。总之,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3.逆境练习,磨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为了使大学生将来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应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创造和设置一些能够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并能充分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的特定困难,磨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困难使大学生暴露其“弱点”然后给他们提供一些解决困难的方法,这样的逆境练习不仅能使大学生真正认识自我、体现自我,而且体验了紧张、艰苦又有趣的现实生活、磨练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逆境练习增加了大学生的实践知识,实践是磨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最好形式。4.通过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挫折对个体心理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影响。在高校阶段,可以有意识地开展挫折教育,利用挫折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当的经受挫折能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愈挫愈勇,百折不挠。
5.学校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结合、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对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运用各种方式加强学生的教育,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大学生都是住校生,与父母难得一见,缺乏心理、情感的沟通,常常感到孤独,学校引导大学生与父母多沟通,有利于帮助他们解决烦恼与问题。学校-家长-大学生相互交流努力为大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6.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感染大学生的心灵
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过程中环境。只有达到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和谐、图书馆文献资源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图书馆快速发展的整体和谐。
第二篇:怎么提高心理素质
怎么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提高方法
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提高心理素质
(1)自我肯定。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向发展,自我肯定,保持坚定的信念,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2)抛弃自卑。自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二是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三是自我评估偏颇。要抛弃自卑,首先要战胜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要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评估。
(3)增强自信。
(4)心理调节和情绪调节。
增强人的心理素质
生长在孤儿院里的一名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笑没有回答,取出一块石头让男孩拿到市场上去卖,条件是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真卖。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里,意外地发现有好多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越出越高。
男孩高兴地向院长报告时,院长让男孩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结果有人开价比昨天高十倍买这块石头。最后,院长让男孩拿到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身价又涨了十倍,由于男孩坚持不卖,一块石头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生命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意义。大家能不能像这块石头一样,自我珍惜,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有价值呢?心理专家认为,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因素能够对心理产生作用,但是,一般性的心理活动不会给人的健康带来明显的影响,能让人察觉到的影响人生理健康的心理活动通常是强烈的、快速的或持久的。累了痛了哭了,是否能正确地感知并认识自己的心理,学会调节、释放和自我按摩,为自己做一次心理修炼?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人生是用一串串无数的小烦恼组成的念珠,乐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有许多关于心理调节的方法介绍,大家不妨选择适合自己的并经常为自己做做心理按摩。深呼吸是最快、最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而心平气和、气定神闲、心安理得、心旷神怡等最方便最见效的做法就是深呼吸,以此调气调息,摆脱情绪的纷扰,找到理性的回归。还可以采取音乐疗法、运动疗法、旅游疗法、艺术疗法、洗浴疗法等。“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这句话也许能让人们终生受益。
专家解说
邢根溪认为: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的积淀,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
肖汉仕教授这样解释: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结构中所具有的状态,品质与能力之总和,其中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方面是指获得知识的多少,也指先天遗传的智力潜能,但我们主要强调心理潜能的自我开发与有效的利用,在非智力方面,主要指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大小以及所体现出的行为习惯与社会适应状况。
刘岸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整体素质的基础。它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质和能力等心理因素的总和。
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除智力因素以外,决定和影响人活动的一切非智力因素都可以称为心理素质,亦即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和。
无锡市中小学心理教育课题组研究认为: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是使人的素质各部分“联系起来”成为能动发展主体自身的内部根据。
因此,对心理素质做如下界定: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王希永等人认为:所谓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心理素质作为一个普遍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就其内涵而言,心理素质所反映的是人在某一时期内的心理倾向和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人进一步发展和从事活动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就其外延而言,心理素质包括人们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活动结果。人们在对心理素质进行概括、分析和评价时常常使用人格、个性、心理品质等概念,这些概念同心理素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含义。可以这样认为,这些概念是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对心理素质的不同表达方式。其实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不能等同或替代。人格、个性这两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而心理素质是一个非集合概念。
心理品质所反映的是结果,是个人在某一时期、某一场合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征,它是多种心理素质的高度凝结,如记忆品质、思维品质、注意品质、意志品质等等。而心理素质所反映的既是结果更是过程,它比心理品质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的外延。
测试题
以下八道心理素质测试题,每题只能一个选择,然后根据括号内的分数累加起来,看看总分是多少,就能大致了解心理素质和应付能力。
1.你骑车闯红灯,被警察叫住;后者知道你急着要赶路,却故意拖延时间,这时你———
a.急得满头大汗,不知怎么办才好 b.十分友好地、平静地向警察道歉 c.听之任之,不作任何解释
2.在朋友的婚礼上,你未料到会被邀请发言,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你———
a.双手发抖,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 b.感到很荣幸,简短地讲几句 c.很平淡地谢绝了
3.你在餐馆刚用过餐,服务员来结账,你忽然发现身上带的钱不够,此刻,你会———
a.感到很窘迫,脸发红 b.自嘲一下,马上对服务员实话实说 c.在身上东摸西摸,拖延时间
4.假如你乘坐公共汽车时忘了买票,被人查到,你的反应是———
a.尴尬,出冷汗 b.冷静,不慌不忙,接受处理 c.强作微笑
5.你独自一人被关在电梯内出不来,你会———
a.脸色发白,恐慌不安 b.想方设法自己出去 c.耐心地等待救援
6.有人像老朋友似的向你打招呼,但你一点也记不起他(她)是谁,此时你———
a.装作没听见似的不答理 b.直率地承认自己记不起来了 c.朝他(她)瞪瞪眼,一言不发
7.你从超市里走出来,忽然意识到你拿着忘记付款的商品,此时一个很像保安人员的人朝你走过来,你会怎么办?
a.心怦怦跳,惊慌不措 b.诚实、友好地主动向他解释 c.迅速回转身去补付款
8.假设你从国外回来,行李中携带了超过规定的烟酒数量,海关官员要求你打开提箱检查,这时你会———
a.感到害怕,两手发抖 b.泰然自若,听凭检查 c.与海关官员争辩,拒绝检查
心理素质测试题答案:选a得0分,选b得5分,选c得2分 1.(0~25分)你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很容易失去心理平衡,变得窘促不安,甚至惊慌失措。2.(25分~32分)你的心理素质比较强,性情还算比较稳定,遇事一般不会十分惊慌,但有时往往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3.(32~40分)你的心理素质很好,几乎没有令你感到尴尬的事,尽管偶尔会失去控制,但惫自来说,你的应变能力很强,是一个能经常保持镇静,从容不迫的人。
第三篇: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
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七大方面,教育内容的选择也从七个方面入手,具体包
括自我意识训练、智力训练、情感调控、意志培养、个性塑造、学习指导和交往
指导七个方面。
自我意识训练 1.自我意识及其意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
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
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
位置与作用等)。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由于个体能洞察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自我意识的
成熟被认为是个性基本形成的标志,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同时,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个
体的社会化。
由于自我意识在人发展过程中是循序渐进进行的,是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和自我调控三种心理成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心理素质
教育是在其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劳动,采
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我们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和调整自我,促使
我们自我意识健康发展。
2.自我意识训练内容。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
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
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
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
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
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
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
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
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
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
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
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
二的观点评价自己。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
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
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
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
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
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对我们进
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
满,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
(3)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
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
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
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
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为提高我们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
制转变。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
,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你才会进行检查。针对这种现象,你应学
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监控能力。心理素质,是靠长期比赛一点一点地提高的。它应该是和比赛的经验成正比 的,所不同的就是因人而异,也许有些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也许有些人心理关 总是过不了。但是,心理素质始终还是可以靠后天的锻炼的。有句话说得好,“艺高人胆大。”如果说自己的技术水平到达了一定的高度,那么心里面自然就会比较踏实稳定。反之如果要用自己不足的实力去向强手挑战,就需要在一定的比赛经验上加以自身的全力投入,才有可能打出自己的水平。想要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还是应该把自己的水平提高,才有提高心理素质的资本。在实力并没有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谈心理素质没有太大的意 义。如果说双方实力相近,那么往往看谁可以发挥得好一些,这个时候就靠自己的状态的调整了。先说几个影响发挥导致失败的原因。1 求胜心过重。心态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技术的发挥,这就是很多业余的爱好者遇弱不强,遇强却不弱的原因(心理放松,没压力,技术能充分发挥)。2 练球不足。很多朋友是打落点、打控制的,这样就需要有手感做保证,在未练球(包括
括 练球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大失水准。3 打法相克。业余爱好者往往忽视这一点,其实以己之短,遇彼之长是非常常见的事,这 就取决于个人的调整和适应能力了,而这一点往往是业余爱好者最欠缺的。4 不合适的器材。业余爱好者也往往忽视这一点,认为自己反正水平很差,拿什么拍子都 差不了很多,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除非对不会打球(没有丝毫手感可言)的人来说什么拍 子都差不多。手感越是细腻的人,对球拍也越挑剔,而往往手感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水平的高低。5 思想包袱。这一点和第一条有些类似,往往生在领先,眼看就要胜利的时候,最容易出 现心理的变化。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无论业余或者专业)。金泽洙也一样在 0:16 的 时候把握不住自己,丢掉了几乎到手的胜利,何况我们业余爱好者。所以自身状态调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比赛的的胜利。调整的方法很多。比如说比赛一开始就全力以赴,认认真真地对付每一个球;赢了一个球就握紧拳头叫喊一下,振奋一下,多小跑一下,;打失了一个球,让自己冷静一 下,重新振作投入比赛。这些都可以很好的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排除杂念也是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杂念之一:想赢怕输。比赛没人想输,但比赛时脑子里老想这个就影响你打好球。求胜心切,容易蛮干,关键时 候手脚又放不开;怕输就更没戏了,先一个怕字你还能干什么?胜利是一分一分赢得的,不用多想结果,就想把每一个球都打成好球。杂念之二:环境影响。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让你孤单无助;拉拉队(尤其是有很多 ppmm)的喧闹,不习惯的场地条件,让你头昏眼花心烦意乱。没关系,多出去见见世面,不要太在意观众,这会儿你是主角,这是你的舞台不是他们的,打好你的球要紧,打好自然可以得到尊敬。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的 提高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只有通过比赛来不断的获得,因此多打比赛也是提高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阵不同打法的对手来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总之学会承受,学会面对,学会管理自己的情 绪,学会事情发生时从好的地方暗示自己,学会事后总结自己,学会从别人的事例中开导自己,学会战胜自己的弱点,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学会开发自己的潜力,学会不求回报地去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学会满足,学 会每天一个好心情阳光地迎接明天。。。
总之:当知道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以后,你就学着会完成以上的行为,你会慢慢乐在其中,当发生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去承受,而不是去防备,这时心理素质已经培养出来了。祝
你成功!
我们都知道坚忍是一切成就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它是形成强大意志的几个 因素中很核心的一个因素,现在,我们分享运用坚忍的几个方法。这些方法或 来源于成功学经典,或来自 NLP 经典。
坚忍:坚持+忍耐
●
1、什么是坚忍:不受自己情绪的干扰,不受外界眼光及言论的影响,冷静从容地做自己该做的事的能力。不寄望于奇迹、不依赖于他人、不满足于平庸、不放弃诚信,把改变现状,达成目标的责任承担起来。
▲
2、具体方法: 第一个技术: 【宰杀大象技巧】。
你不可能一口吃下一头大象,所以,我推介宰杀大象法。这个方法写在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定律》中,我最信赖的技巧之一。如果你的目标是今天整理十份文件。好,假设你有八小时的工作时间,要做 12 份文件,好,将时间砍成四段,每 2 小时做 3 份,那一小时是一份半,在这一小时内,你就专注于这一份半,不要去想后面还有多少。你会发现,这样心理负担会小很多,你不用一小时就可以做完那一份半,休息一下。重新冲刺!我这阵子在帮一个论坛识别一些书籍,如果没有这个方法,我不可能坚持到最后。所以我相信它的威力。
第二个技术:“给自己一个吻” 【 】
重下决心。这个方法出自伟大的艾琳·C·卡瑟拉在她的《全力以赴》中 提到的。无论何时,当你失败了,做错了,不要责骂自己。要肯定自己已经做 出的努力。如,你支持跑步,13 天,第 14 天没跑。不要骂。要对自己说,虽然 今天我暂时失败了,但我坚持了 13 天,很好。我明天开始要重新努力,这次我 要坚持比 13 天更长。我一定可以的。
接着,我们开始有了一些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一个过程,就是低潮,或阻滞不前。那么,有一个技术会帮到我们。
第三个技术:“我只要一步就好”技巧】 【
这个技巧与【机械启动技巧】一样,是用来突破懒性的。有时,开始做 一件事,你觉得无论如何都不想做。可是情况又不得不做。你可以给自己一 个承诺,与其放弃,不如做 15 分钟,15 分钟后再决定要不要继续下去。结果,当你做了 15 分钟后,往往会觉得要继续做多一个 15 分钟并不是真的太难。
(牛头注,这个技术又叫【每天进步一点点技巧】)
同理,在生活中,有时我们有一些困境,觉得好难过去。这时告诉自已:我只要一步就好。你将精力专注于每一天的生活,不要去忧虑明天。就这样,一天,然后,又是一天,日子就在眼前滑过了。这个技巧来自《心力学》。
进一步的应用,这个技术是包含一个自我超越的观念。所谓进步一点点,不是与别人比,而是与自己
比。今天比昨天棒,明天比今天好。如果我们可以 活五百年,我们可以选择按家人的标准活一百年,按朋友的标准活一百年,按上司的标准活一百年,按恋人的标准活一百年,最后一百年,才为自己活 一活。但是,我们可以活五百年么?不行。所以,我们必须按自己的标准而 活。
第四个技术: 【自我暗示】
不断重复下面这几句话,在空闲时重复,在困难时重复,在突破时重 复,在成功时重复,重复就是力量,重复就是希望,让我们开始吧。
绝不、绝不、绝不放弃。只要生命不息,我就永不放弃。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
●
3、方法的应用建议:现在就开始!现学现用,不断实践,反复行!动,溶入血液。000(请您对文章做出评价)在心理咨询中,经常有学生诉说,自己因胆怯而苦闷、烦恼。与陌生人或异性同学交往时,总是脸红耳赤,说话辞不达意;路上碰见老师,害怕与老师打招呼,情愿绕道走;课堂上老师提问时,尽管自己知道,却不敢回 答或答不完整;在公共场合不敢发言;有些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每到考试时,因胆怯,成绩却考得差等等。
胆怯,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青少年表现得更为明显和普遍。有的学生因胆怯而自卑,并走向自我封闭,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但胆怯并不町怕,心理学家已研究出许多战胜胆怯的 方法,只要你去使用,就一定能摆脱它的困扰,做一个不胆怯的你。
一、记下害怕经过,寻找胆怯根源
胆怯,即胆小、畏缩、害怕、担心。我们究竟害怕和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担心和害怕?搞清了这个问题,就有利于我们战胜胆怯了。你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把自己对某件事胆怯的想法,经过如实记下,过些日子,再来读读,你就会发现,这些令自己担心害怕的事情,实际上根本不值得担心害怕,且毫无必要。比如,你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担心讲错被别人笑话,于是你就胆怯,闭口不言。其实,讲错又有什么关系人的进步就在于不断 地犯错误,只有通过犯错误,你才知道自己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否则,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又怎能进步!我们为什么要闭口不言而丧失这个使自己知错改进,得以进步的机会呢更何况,你即使讲错了,只要 你自己不在乎,别人是不会记在心上的,正如你自己也不会过分注意,计较别人的讲话一样。有什么可害怕呢!
二、假设自己不胆怯,寻找机会表现自己
胆怯的人,实际上是自以为胆怯,是自己虚拟的心理感受,用虚拟的心理感受或幻觉产生的情境来吓唬自己,无异于作茧自缚。很多人在登台
第四篇: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为健康下过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把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提高到现代人所必备素质的高度,这表明良好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如果说,古代社会所看重的是人的体力,近代社会所看重的是人的技能,那么,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将越来越看重的是人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期和青年期(13—— 18岁)是心理障碍的易发期、初发期和多发期。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 3万余名中小学生的科学检测,发现约有 32%有心理异常的现象。另有一项心理测试的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只有 17%,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不完全合格的。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中小学生中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出走、自杀等事故的比例有所增加,不少学生有学习恐惧心理。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指导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有着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宗旨其实就是教导学生做人和做怎样的人。
一、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有:
1、学习方面:首先是浮躁心理,轻浮急躁,看不进书,学不进知识,不愿深入,不求甚解,停留于表面的现状。其次是厌学心理,提起学习就头疼,不逼不学习,为老师学,为家长学的思想比较严重。再次是自卑心理,在接连的比赛、考试失利以及其他种种挫折的打击下,逐渐丧失斗志,容易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从而自叹自怨、自暴自弃,最终导致更大的失败和恶性循环。严重者,更是割脉自杀、跳楼轻生。
2、人际方面:首先是自大心理,惟我独尊,目中无人,不谦虚,不谨慎,不容易接受他人的意见。其次是自私心理,不愿帮助他人,害怕同学在学习上超过自己,如在上学期我所带班级中的一名女生,各方面都非常优秀,但却有同学反映不太愿意为其他同学解答疑难问题,就是因为怕别人的成绩超过自己。
3、生活方面:首先是从众心理,最突出的是追赶时髦,追随时尚,凡是流行的东西,都一窝蜂地去追求,并引以为荣。如崇拜歌星影星,穿奇装异服、上网聊天等。这种行为从社会学上看,几乎纯属模仿和媚俗行为。因为它只看到潮流的现象,不问其本质如何,表面上似乎比较前卫,其实质却是缺乏个性和自我立场的表现。再次是攀比心理,有的学生以穿名牌服装为荣,见到别人穿,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去买来,而不顾自己及家庭有没有实力。看到有的学生过生日上饭馆,自己也不能落后,一定要去比人家更高级的场所等等。经济条件欠佳的家庭由于不能满足这些学生的攀比心理,致使一些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种情况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屡见不鲜。
二、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首先,独生子女增多,孩子们常常成为家庭中心,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而变得惟我独尊、自私自利;或家长的期望值太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子女又没有耐心,达不到即简单粗暴打骂等等,这些违背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造成他们的心理变态。据一份材料说独生子女的心理变态率四川为51%,上海、北京均为 50%,这些材料说明一定问题。其次,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如有的家长热衷打麻将或赌博;有的家长游手好闲,这些不检点的行为都会造成学生不良的心理。再次,父母忙于工作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同时,对于新事物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正处于学习阶段,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许多困难,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存在许多障碍。从一些问题青少年的家庭背景材料来看,家庭结构的破坏,父母的失职,父母关系的紧张和不协调或离异是给学生造成不良心理影响的重要导因。
2、社会因素:首先,我国正处在商品经济发展时期,升学就业竞争的压力,青少年缺乏思想准备,很难适应。其次,教育机构对“灌输”式道德教育方法的绝对化理解,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削弱了道德教育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上的重要作用。再次,社会的急功近利等错误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对青少年培养的投入。一方面,在大中城市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里,在盲目的出国留学热的浪潮推动下,许多家长把子女送出国,造成年龄越小的学生不仅学业无成,犯罪率和出轨行为更是日趋增加,此类事件常见诸于报端,这些行为背后的个中原因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在乡村并不少见的便是有家长把钱挪作它用或是舍不得投入;有的家长舍得建造豪华的房子,却舍不得花钱给孩子读书。孩子缺少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未形成完善的人格之前即进入社会,容易接受不良思想而成为不良少年。除此之外,社会不良风气和不健康的文学艺术的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庸俗的思想,贪污腐败、不公平竞争等丑恶现象。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对识别能力比较低、思想比较脆弱、心理素质较差的青少年来说是很难应付的,出现心理障碍的情况也就比较多。
3、学校因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也许是最大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应试教育”主宰、“高考指挥棒”统揽一切、“分数”第一、课业负担过重。学校中有些教师自我要求不严,言行不慎,个别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不尊重、不信任,不能一视同仁,有的对学生讽刺、挖苦、羞辱、体罚、变相体罚,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以深刻的影响。
三、教育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要细心观察学生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并能针对性的给予干预辅助,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
⑴、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并根据这些行为和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⑵、谈话法: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运用谈话法应注意谈话的内容,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并且乐于回答;谈话应准确、灵活、风趣,不要使学生产生紧张、窘迫感;谈话是以朋友身份平等的态度,不要居高临下,这样学生才能向你吐露心话,才能真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⑶、分析法: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分析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特征。如从学生的日记、作文、练笔、班日志、思想汇报和通信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问题。
⑷、调查法:通过家访、教师的观察记录、学生本人的书面材料、问卷方式以及其他同学对她(他)的评价间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
⑸、档案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及时转介到各级心理保健医疗机构,防重于治,填蚁穴于堤溃前。
2、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家长、教育、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产生,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可利用家长会的形式,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怒力下,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
3、通力合作,形成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依托影视、报刊等媒体,面向青少年开展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系列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着眼于控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发因素,使他们自觉强化人格自律意识和法制约束意识,4、把人格教育贯穿始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格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基本因素,它是个体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内隐和外现的心理特征和行为风格。简单地说,人格就是作为人的资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地位和作用的总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引导学生能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处理好个人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使学生获得分析判断的能力和选择符合道德规范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人才观。要懂得怎样做人和做一个怎样的人,不是考试成绩高才是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多样性的特点,只要能在某一些领域有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就是人才。从而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思想反应的失常。
5、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观念。
丰富的校园生活,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完善知识结构;积极参与课内外的活动能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全面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和谐个性的充分发展和真善美结合。青春期是人学习如何与人、与社会交往的高峰期,学校通过课外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更多的交往对象,更多的交往内容,培养其正确的交往观念和良好的交往习惯,使他们丰富的情感得以释放和迁移。初中生的心理具有相容性特点,彼此之间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感情需求和规范。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宿感和自信心。同时,业已形成的群体心理气氛,对个人品行的感染作用是巨大的,它往往决定个人的行为方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班际、校际间的交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夏令营活动等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集体观念,同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过失,从而使别人乐于与他交往,尽力建立一个良好的群体,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相欣赏、互相包容的集体氛围,使学生健康、愉快的成长。
6、教师要言同身教,以身作则。
打铁还得自身硬,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典范,教师的品德、才智、举止行动,甚至于服饰都为学生所观察、注意,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苏霍姆林斯说:“教师的个人爱好、热情所向及着迷之处恰恰就是那颗点燃学生智慧的心灵之火的炽热火花。”无论如何,明天的太阳照样从东方升起。面对挫折,教师都要充满自信心,切不可把自己灰心沮丧的情绪带进课堂感染学生,更不能把火洒在学生头上。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举止行动表现出对学生期待信任的态度,使学生充满信心并能严格要求自己,暗下决心,不辜负教师的期望。事实上,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期望,经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学生常常会如老师所期望的那样有所进步;反之,就是另外一个样。这种影响叫做“教师期望的效果”。因为,凡是教师寄予期望的学生一旦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他们就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和行为。反之,学生就有可能“破罐子破摔”。
总之,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而老师始终要站在帮助和指导的地位上,不是“指挥员”,而是“政治委员”、“指导员”和“参谋长”。在这样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里,使我们的每个中学生都有健康而美丽的心灵,在他们走过的人生道路上处处散发出芳香,让每个生命都流光溢彩。
第五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国培感悟
内容摘要: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教师的健康人格对学生健 康的培养的影响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当今社会尚且不易,况且做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来正确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以使其对世界有个正确的态度,能充满信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是多么的不易,但是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的教师必须要尽其所能做到。塑造健全人格、提倡仁慈,施以宽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学生中应是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人。师生关系好,学生认为老师欣赏他,信任他,于是学生就有信心,愿意主动地参与学习,敢于大胆地想象,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来起着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其中既有高科技的挑战,又有生态危机,人口问题,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高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两大技术,成为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个重要标志,它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交往和生活方式。给以阅读、写作、计算为三大基石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有紧迫的对策是:在教育系统中确立和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的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和行为方式。跨世纪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面临的挑战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来完成国民素质的改造工程。其中教师的健康人格对学生健 康的培养的影响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种安宁平静的稳定状态。”从很多心理学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心理健康的内容应该包含有两个最 基本的要素:一个是情感要素;一个是思维或智力要素,而且两种要素体现在人际交往的情境之中。情绪健康是指个体的自我感觉和状态方面的健康。美国心理学家迪思·夏皮罗将情绪健康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l)、追求健康的决心和努力;2)、对不同环境的机动性和适应性;3)、感到生活有意义和值得肯定;4)、懂得自我不是宇宙的中心5)、同情他人;6)、在为别人服务时能够做到元和;7)、有对身心的控制感觉,自己能够做出促进健康的选择和决定。思维健康是指人们根据现实情况去认识世界,并能对现实世界发生的情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对生活的处理具有理性判断的能力。其基本特征是:1)具有面对现实与接纳现实的能力。2)、承担责任的能力。3)、组织与 建构人际关系的能力。4)、合理运用组织策略的能力。孔具有理性的,批判性的思维过程。从以上观点中我们将心理健康理解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否使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稳定平衡,使情绪,需要,认知等因素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并表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即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时所需保持的一种和协的状态。
2、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作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当今社会尚且不易,况且做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来正确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以使其对世界有个正确的态度,能充满信心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是多么的不易,但是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的教师必须要尽其所能做到。
因为教师的职业特点与工人不同,工人生产的产品不带有工人的任何特性。如从一只生产出的杯子中,不能看出其生产者是好人还是坏人;是敬业的还是好逸恶劳的。„而教师的职业具有“同质迁移性”特点,即学生的特点和品格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打上其教师的烙印。如一个态度粗暴,专制型的教师教育出的学生,不是胆小怕事,就是以强凌弱,„ 鉴于此,我们不难发现,育人工作是何等重要。G·stern认为:专断型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很大,但对学生的社会行为,对学习成人的价值观却有深远的影响。奥苏伯尔也得出结论 “教师的领导方式对学生集体的道德和团结有较大影响,如专断的领导控制下的学生更有攻击
性,矛头常指出集体中的弱者”。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
保持止水般的平静心态,以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将教师的公正与宽容统一于一身,是每个教师所必须培养且终身追求的。
三、高素质教师应具备的品质
新时期的中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呢?调查表明:现代中学生都不喜欢“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师,甚至不喜欢“事业型”,“专家型”的教师,却非常喜欢“交流型”的教师,即喜欢“理解学生,待人公平,乐于交谈,幽默慈祥”的教师。一些教育专家综合了一些国家的学者对教师特质提出的若干要求,得出优秀教师的角色期待,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l、朋友、知己、榜样的角色。包含公正、公平、交流、幽默、关心学生,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面向全体学生,歧 视后进生等。是学生承认的可以依赖和信服的知心人而又高于朋友范 畴的教师。
2、专家、学者权威的角色。包含知识结构(最好是II型,下面一横指中 学15门基础学科知识,上面一横指新兴交叉边缘科学的知识,其中一 竖指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另一竖指教育学科的专业知识;两横广博,两竖专深。),能力结构(分一般能力若干;特殊能力如语言文学表达 能力,组织活动与教学能力,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教育教学机智等;基本功扎实;创造 杜思维如创造性操作能力),教育教学的技术与艺术等,是历史文化的 传播者,学生求知的促进者。
3、医生、向导、人师角色。洞悉学生心理,体察学生内心世界,能帮助 学生扫除心理障碍,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适合 其个性特长的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成为学生选择人生道路的 引路人。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节奏的现代生活造成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教师的这一能力显得尤为突出。
综上所述,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政治素质,科学素质和教育素质都提出了高要求,因此教师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刻不容缓。
四、教师如何构建自己的健康心理,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
(一)塑造健全人格
1、内涵:心理学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带有动力倾向性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的反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与其自身的健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健康的人 格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础。同时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一 定要注意解决与人格或健康相关的三个基本点:控制、坚强和自尊。控制点就是个体根据自身的期望值能够有效地进行控制,并能驾驶外部环境,这种控制一般包括三种类型:行为控制型、认知控制型和选择控制型。“一个重视自己的健康并且内部控制的人,很可能会参与预防性的健康行为。;坚强的人格在帮助人们抵御与紧张压力有关的疾病时发挥重要的作用,它具有三个主要特质:控制、信念和挑战。”身残志坚“即为证明;自尊是一种积极的或良好的自我感受,当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时就能知难而上,增强完成各种任务的信心,它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自我认同感、社会能力和学术能力)和生理因素(长相和一般能力)两方面构成。
2、健全人格的特征:(1)具有清醒的意识和自主行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机体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进行调解和适应,以适应不同环境的各种要求。(2)具有积极明确的人际关系,只有明确的社会角色及角色的作用,才能获得生存的意义。社会成员应根据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用“角色” 或角色定位来展示自己。(3)能够使用内在冲突的可能性与人格的整体观念一致起来。雷帕普特认为 ”所有的行为都是完整的和不可分割的人格。“
3、健全人格形成的一般途径:(1)人们要想拥有健全的人格首要条件是自己对周围社会应保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并为此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要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信自己和善待他们,积极乐观。心胸豁达。(2)能够在发展自己社会性的,智力的以及职业的各种技能方面取得成功,即要有成就感。这要使自己努力工作,有所追求,不懈努力。(3)能够接触新思想,新观念,喜欢与具有独特见解的人打交道。(4)能够保持独立的自我,具有比较强烈的自尊与自爱的价值观,同时又不武断,不自以为是。为了保证教育观念健康顺利地完成,罗杰斯又进一步对“教育者”的人格做了明确的规定:A信任感,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B诚实表里如一。C尊重他人,重视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意见。D同情心,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非条件的积极关心。教育者的人格特质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教育者是否具有积极的学生心理健康观关系到其教育的责任。
(二)、培养民主平等的作用
自古以来,我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 “师道尊严”基础上的,教师的话即是权威,不容质疑。学生对教师只有尊敬服从,谈不到民主交流,直到民主意识已 深入人心的今天,仍然有教师对学生专横跋扈,污辱讽刺,滥施惩戒,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其原因是教师缺少平等民主的心态。自身的修养与时代的要求相距甚远。加强师德建设仍然是必须长抓不懈的工作。如今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民主地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达到教学相长,教书育人。体现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其次教师在这种交流中增长他们的知识与才干,这才是现代教育的师生观。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喜欢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愿意花时间并不怕麻烦地去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就会为教育教学奠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实现 “亲其师,信其道”。(三)、提倡仁慈,施以宽容
儒家有“三达德”(智、仁、勇),西方有“三圣德”(信仰、希望、仁爱),中外圣贤皆提倡仁爱和慈善。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对学生有仁爱之心。教师的仁慈具有情感性、理智性和超越性等待征。吉列根说,“仁慈和关怀是最崇高的善”。教师的仁慈为人类的关怀,超越了血缘情感,表现为真诚,学会倾听,移情思维和无条件地关怀学生。从教育史上看,“教育爱”(师爱)是各社会各阶级教育家取得教育成功的共同秘决。教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可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回流。彼此产生情感的交流,架起师生间信任的桥梁,成为促使学生进步的精神力量,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努力实现教师的希望和要求。在这样一位教师的高尚人格熏陶下的学生,其人格也必然“如沐春风”,促进其自身人格身健康的健全的方向发展。(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
人们为了彼此传达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而实现的沟通称为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具有两个功能:
1、协调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为了协调人们的行为,使之保持平街,避免发生相互干扰及矛盾冲突,就会产生社会公约团体与团体规范。这种
公约与规范之所以发生作用,乃是通过人际交往将社会信息传递给社会成员,从而促使人们的行为相互协调,保持一致。
2、保健作用。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人是社会性的,通过彼此间相互交往,沟通信息、情感,可以增进成员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产生一种亲密感,归属感,促进心理健康。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教师在学生中应是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人。师生关系好,学生认为老师欣赏他,信任他,于是学生就有信f$,愿意主动地参与学习,敢于大胆地想象。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来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努力使自己成为处事民主,尊重他人,善解人意,人际关系和谐有较高威望的人。
教育的全过程是以智力育智力,以思维育思维,以道德育道德,以意志育意志,以人格育人格。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培养出具有健 康心理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