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现状综述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现状综述
姚胜卓
【摘要】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学业、就业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诸多因素直接引发相应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甚至造成悲剧。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本文对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五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并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点工作。如今,我国学者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大量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检索了近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文献个研究成果,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定义
什么是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的观点,各个学者的看法不一样。
李彬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是一种持续良好的心境,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其认识活动、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正常的、适应的调控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李宝利、牛东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大学生在正常发展的潜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魏学庆、唐瑶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状态,即对人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衡,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综上所诉,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虽然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未作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我们对此也有了大概的轮廓,即人在对待问题时的一个良好状态。其他学者并未提到此观点。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
综合各位研究者的成果可以得出,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情感问题、性健康问题和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学业问题包括学习压力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情绪问题包括抑郁、情绪失衡。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人际关系不适、社交不良、个体心灵闭锁。焦虑问题包括自我焦虑、考试焦虑。情感问题包括爱情困扰、友情困扰。性健康问题包括生理适应不良、性心理问题。大学生适应问题包括生活能力弱、自立能力弱的情况和大学生对挫折心理承受力弱。其中人际关系和感情问题成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问题,占绝大部分。
此外,李建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上自我调适能力差,是“被宠坏的一代”,由于应似教育的弊端,使学生们易养成依赖性和惰性,到大学后独立面对、解决问题和困难时,就不知该怎么办,于是会陷入心理的困境。
管永红、高玉敏认为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的影响日益扩大,大学生们热衷于把网络当成派遣的对象,网络心理问题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结合相关资料,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综合裴学进和李宝利、牛东的文献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分布特点:
(一)频率分布特点:调查表明,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就学生咨询中最常见的问题做出回答,排在前几名的内容是:人际关系84%,恋爱问题57%,神经症44%,学习问题36%和情绪问题36%。
(二)年级分布特点:参加心理活动健康教育活动的人数中,低年级人数明显多于高年级。且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某种规律性,集中表现为一年级的适应问题、二年级的人际交往问题、三年级的恋爱情感问题、四年级的择业就职问题。
(三)性别分布特点:男生咨询的问题比较分散,且各项比例均较低,而女生多集中于在人际交往和恋爱、情感问题上。
(四)地域分布特点:城市学生涉及的心理问题较广泛,但比例均较低;而农村学生的问题则多集中于人际交往、自卑情绪和环境适应等。
(五)性质分布特点: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质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布以多数发展性心理健康问题为主,少数障碍性的心理健康问题为辅,即在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真正患有神经症的少数,多数人主要表现为适应不良和情绪低沉。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渡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得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识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各位研究者的成果可以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大致可分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其前三者为客观因素,个人因素为主观因素。
一、社会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王迪认为由于高校扩招,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大。部分同学没有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因此找工作时屡屡受挫,自尊心受到很大打击,而长产生焦虑的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周航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而言,更是容易受到社会上唯利是图、钱权交易、职业道德败坏等风气的影响,从而产生愤世嫉俗、消极厌世等不良心理。
马俊玲、葛蓉认为由于基础教育在我国城乡和东西部地区存在着差异,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收费制度的实施,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别,使得部分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而面对的一些不公平的就业竞争,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力量,加剧了他们生存与发现的孤独无援的心理。
二、家庭因素也是引起大学生心理的问题的重要因素。
彭艳飞、李春生认为不当的家教方式也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的家长强迫学生念自己不喜欢的学校和专业,以致上学后对大学没感情,对学习没兴趣,甚至退学。
周航认为,受到传统思想影响的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没有将培养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忽略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大多采用粗暴的方式方法,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
王迪认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溺爱型,导致子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利己、骄横和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他人相处,从而产生心理异常。
邵俊英认为大学贫困生的特殊家庭环境使得他们的心理年龄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生理年龄,许多情况使他们忧虑和紧张,贫困生存在着将来如何通过自己成就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
三、学校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彭艳飞、李春生指出,个体所处环境的巨大变迁也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大学生从中学走进大学,生活环境的变迁、新人际关系的适应、新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与未来发展定位等。都极大地影响大学生们当时的心理状况。
王迪认为,近来高校持续扩招,不断加大力度进行校园硬件建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教育的重视,课程设置不科学,重知识实践,缺乏培养学生正确应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周航认为学校教育的的失误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得不够,高校普遍把高等教育作为大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的准备,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被摆在了必要的位置上。工作滞后,从而使一些学生心理问题加重。
魏学庆、唐瑶认为大学生学的是专业知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
李彬认为校园文化的影响,如出国热、打工热、考研热等,会使学生心情浮躁、急于成功,出现追求眼前利益等现象。
四、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彭艳飞、李春生认为当今部分大学生本身存在着严重的人格缺陷,偏执、强迫、自负、多疑等不良人格,都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周航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比较脆弱,思维模式单
一、情绪易失控、抗挫力差,一个小小的困难都有可能把他们的精神击垮。
李宝利、牛东认为认为大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渴望与异性接触与交流,在恋爱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的复杂的微妙的情感体验,容易导致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特别是感情受挫后的报复、轻生心理。
李殿录认为大学生受自我焦虑的影响,如长相、胖瘦、高矮等,有的学生总感到自己的先天条件不够理想,因而非常自卑。
马俊玲、葛蓉认为一些贫困生不能正确看待自身的贫困,对自卑弱势归因的偏差,加剧了贫困生自卑妥协心理的形成,不少贫困生对自己目标、抱负偏高,而对挫折的容忍力又偏低,极易造成心理问题。
管永红、高玉敏认为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道德观念影响日益扩大,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不利。少数人过分迷恋网络游戏,出现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
王迪认为,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毛病会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受挫,出现自卑、对周围充满敌意等心理症状。
四、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大学生是未来的国之栋梁、社会建设的主力大军。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培养一种健康的心理生态,不仅是大学生自身的长远要求,也是社会的迫切需要,对于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以下一些观点:
彭艳飞、李春生从学生的角度指出,一、大学生应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其次提高对挫折的受挫能力。
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有规律地学习、锻炼、休息,科学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
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挥潜能,维护身心健康。
五、求助心里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
王迪认为,一、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二、对学生开展抗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
三、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住渠道的作用,1、开啊好哦心理健康教育课。
2、建立专业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心里弱势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帮助。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完善心里普查和干涉机制。
四、加强学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水平,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五、加大贫困学生的助学工作力度。
裴学进指出,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首先,心理学基础理论;其次,健康心理(包括心理咨询学)基础理论;再次,高等教育基础理论。
二、编制(修订)评定大学生健康状况标准,其一,编制全新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定标准。其二,修订已有评定心理健康状况的标准,建立大学生常模。
三、规范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实践操作。首先,宏观层面的规范;其次,中观层面的规范;最后,微观层面的规范。
魏学庆、唐瑶提出大学生心理问题必须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同时入手。主观方面,大学生可以进行健康心理自我营造。首先要了解自我及悦纳自我,其次要注意控制情绪及保持愉快心境。最后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客观方面,其一,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其二,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其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四,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其五,营造氛围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管永红、高玉敏指出要加强对新生的精神关心和心理疏导,正确利用网络文化,提高对网络的心理控制能力,重视网络道德教育,优化网络环境,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积极解决好困扰学生的心理问题
邵俊英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一、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指导贫困生学会运用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卫机制,首先,要注意指导贫困生正视贫困,引导他们立志在贫困中崛起。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二、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三、要使勤工助学与成才教育有效结合,使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和综合能力。
周航认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秀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的有机结合。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在密切关注学生成长的同时,还要和家长和社会保持联系和适时的沟通,全面反馈学生身心状态,加强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形成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李宝利、牛东还指出,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必修课,要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豁达人际交往态度。另外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自主性强、重感情、易冲动等,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处理恋爱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裴学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的问题探释思想教育研究
2007.52、王迪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健康问题研究陕西师大学(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8.43、李宝利、牛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教育发展与研究
4、彭艳飞、李春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及对策信息科技2010.55、周航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湖南第一邮农学院学报2010.56、李殿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27、魏学庆、唐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职业教育
8、李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教育探索
9、李彬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810、管永红、高玉敏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学术纵横
11、马俊英、葛蓉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及对策潍坊学院学报 2009(6)
12、邵俊英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网络财富
13、黄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14、战新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科技信息2007(12)
15、黎云羲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社科纵横2007.8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摘要] 为了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分析恋爱心理的规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文献,对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恋爱动因、恋爱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调查及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大学生恋爱心理恋爱观
恋爱观是指人们对待择偶和爱情的基本看法和态度。近年来,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伴随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大学生恋爱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和择偶态度,是一个国家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一、国内大学生恋爱观研究现状
(一)大学生恋爱现状
有资料表明,2000 年有56.4%的大学生谈过恋爱。[1]2003年熊吕茂等的调查显示,曾经谈过恋爱以及正在谈恋爱的学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62.58%。[2]2004 年郑长波与李晓毅的调查显示有69.95%的学生曾经或现有男(女)朋友。
(二)大学生恋爱普遍性的主要原因
1.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大学生大都处于17-24 岁,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性意识增强,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恋爱欲望强烈,积极构思配偶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恋爱实践。这是大学生恋爱的生理因素。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满足、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等。进入自由的大学校园中,对曾因学业而压抑的情感需求大部分通过恋爱的方式得到满足。一些男女大学生虽暂时没有谈恋爱,但仍会对恋爱有所期待,从而产生价值感的缺失,孤独感、失落感也会涌现,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
2.社会环境因素
影响大学生恋爱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观念变化、大众媒体宣传、高校环境等。当代社会,西式的恋爱观通过报纸、影视、网络等
手段冲刷着中国人传统的恋爱与性观念,而走在社会前端的大学生自然也成为受其影响的弄潮儿。并且大学阶段脱离家庭独立生活,急需情感上的依托,而自由民主的高校又为此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二、大学生的恋爱观
(一)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
2003 年熊吕茂等人对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62.58%的调查学生曾经或正在谈恋爱,支持谈恋爱的占总人数的22.22%,认为无所谓的占67.95%,而持反对态度的仅为1.28%。
[2]2005 年袁立的调查发现,在其调查的大学生中81%想谈恋爱,46%正在谈恋爱,只有18%的学生不想谈恋爱。[4]2006 年潘昕、赵凯等人的调查显示,其所在学校的大学生恋爱人数达到了1/3,对于恋爱问题的支持度达到了75%,持反对态度的甚至为0。[5]大学生恋爱的倾向非常明显,爱与被爱的需求十分强烈。
(二)大学生的恋爱动机
在2003 年熊吕茂等人对于恋爱原因的调查中,45.63%的大学生选择“寻找情投意合的伴侣”,16.5%选择“为了丰富精神生活”,4.12%选择“为未来积累经验”,1.03%认为“有人爱可以证明自己有魅力”,还有32.99%选择了“其他”。[2]从这些数据上看,大学生恋爱的动机还是很高尚的。但也有调查显示不同情况。2002 年肖莉的调查显示,51.3%的学生谈恋爱是为了消除空虚和寂寞,16%认为是互相攀比,15.1%是寻求刺激。[6]2005 年袁立的调查显示,在恋爱的主要目的上58.40%的大学生选择了“感情寄托”,20.3%选择“学业上的帮助”,而“尽早确立婚姻关系”的仅占0.7%,还有0.55%是为了炫耀自己。[4]2004 年张运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指向“体验爱情”和“充实生活”的共占了65.9%,而指向婚姻的只有11.0%。[7]同年张跃的调查得到了和张运生相似的结果。[8]这说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够端正,只重过程不重质量,甚至出现攀比、从众等心理。
(三)大学生的择偶心理
调查显示,对于择偶标准,女生选择男生以责任感强、善解人意、才华出众、幽默健谈居前4 位。而男性选择女友的标准则是善良、温柔可爱、善解人意、漂亮、有才华。由此可见女生最重视恋人的责
任感,而男生最重视女友的品性。这也充分说明传统的择偶观仍然影响着现代的大学生,但家庭财富、门当户对已不再为现代知识女性所看重。
(四)大学生的两性观念
大学生的两性观念是一个敏感区域,对大学生恋爱行为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2003 年熊吕茂等人调查了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选择“只要有爱情就可以”的占36.67%,选择“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48.67%,“应受道德谴责”的占10%,“应受行政处分”的占
1.33%,还有3.33%的学生选择“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人类爱情的必然性,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宽容,在对待两性关系上表现得过于随意。2004 年廖迎春、陈志衡、周爱云等也得出类似结论。[9]但2005 年袁立的调查却得出不同的结果。在其调查中,大多数同学对于“大学生发生婚前行为”持否定态度,农村大学生表现更为突出。对于校园内出售避孕套的问题上,有52.58%的学生认为“这样会助长大学生性行为风气”,7.61%认为“伤风败俗,不能理解”,只有39.71%持肯定态度。在对同居看法的调查中,有53.68%的学生持否定态度,47.53% 认为高校禁止大学生同居的规定很有必要。[4]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的两性观念还是严谨和保守的。
(五)对于失恋的态度
大学生中“有情人”虽多,但失恋问题也显得格外严重。失恋带来的焦虑、抑郁、悲伤等情绪会导致当事人身心受到伤害,不及时引导将带来严重后果。在诸多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正确、理智地面对分手。2004 年巴方调查得出,对于搁浅的爱情,90%的学生明确选择理性分手。[10]同年张运生调查大学生失恋后的做法,主张“不成恋人做朋友”的为49.0%,“发奋学习驱散失恋痛苦”的为36.5%,“寻找新的朋友抚平创伤”的为10.6%,“报复对方”为2.4%,“悲观厌世”为1.6%。[7]2005 年袁立的调查也得出相似的结论。
[2]但仍有部分学生的思想极端化、易冲动,应加以注意。
三、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问题
(一)恋爱年纪低龄化
受社会上的早恋现象及校园内高年级同学恋爱行为的影响,大学生刚进大学就谈恋爱的比例飞速上升,初恋年纪也逐年下降,身心不够成熟。
(二)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待恋爱问题有着不成熟的方面,表现在择偶标准上重外表、轻内在,恋爱方式上重形式、轻内容,恋爱行为上重享乐、轻责任。
(三)恋爱动机不端正
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虑、孤独或从众心理。部分学生把恋爱当作证明自己美丽的重要途径,不与婚姻人生相联系,缺乏责任感。
(四)爱情与友谊尚未泾渭分明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友谊则是同学、同志或朋友之间不分性别的一种真挚高尚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往往忽视异性间的真挚友谊,有时误把异性间的正常交往过早贴上“爱情”的标签,在概念的区分上存在很大问题。
(五)失恋
失恋所带来的焦虑、悲伤、痛苦等情绪致使当事人身心遭受极大伤害,造成严重的心理挫折。如不及时引导、化解失恋学生的消极情绪,会导致学生的身心疾病,甚至带来严重后果。
(六)网恋
网恋的虚幻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它的不确定性、隐蔽性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导致社会恶性事件的发生。网恋费时费钱,引发学业危机、经济危机,并导致其现实人际、兴趣、生活环境的疏离关系的疏离。网恋还极易造成不健康的恋爱观、人生观,对他人不信任,喜欢幻想,不务实,不负责。
四、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建议
(一)净化大众传媒,调控主流文化
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它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社会上的部分书籍、报刊、影视、网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国家应进一步作好对大众传媒的引导和治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向不良的社会现象宣战,以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治理高校周边环境,还校园一方净土
高校周边环境理应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强屏障。但是,伴随着学校周边环境恶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协调一致,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与惩治力度,还校园一方净土。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校园文化在学生发展方面可以起到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开启智慧的作用。但现今社会一些非主流文化给校园文化带来了不良影响。教育工作者应站在一定的高度,予以重视和引导,以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提倡建立志同道合的爱情,要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言谈文雅,举止大方,恋爱中要平等对待。还要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学会适当的情绪调节、宣泄和转移,来保证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恋爱心理问题,正如我国著名性学专家吴阶平教授所言:“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为懊恼,已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以后不必担心。这样便不会有任何不良的后果。”这样才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促其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爱情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活又往往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怎样处理好两者关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生课题。
参考文献:
[1]郝文斌,冯丹娃.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最新动态和对策研究———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和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2]熊吕茂,肖瑛,祁淑静.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现象透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4).[3]郑长波,李晓毅.大学生恋爱动机调查与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袁立.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5]潘昕,赵凯,吴薇薇.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J].中国地质教育, 2006,(2).[6]肖莉.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及恋爱观教育探析[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7]张运生.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与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4,(8).[8]张跃.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J].中国校医,2005,(6).[9]廖迎春,陈志衡,周爱云.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引导[J].心理健康教育,2004,(2).[10]巴方.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与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04,(4).[11]马忠丽,张玉堂.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成因及对策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2,(4).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研究
华东政法大学团委
内容摘要
政治信仰,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理想社会模式及其社会政治理论的笃信、追求与自觉。本文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在时代发展变化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有失偏颇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信仰 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政治信仰,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群体或个人,对理想社会模式及其社会政治理论的笃信、追求与自觉。政治信仰植根于内心,以人的自我意识的生成为基础;扎根于社会,是现实生活的内化和人们道德人格的升华;籍由内省产生,并依赖于人们心中的尊崇。有无政治信仰或者信仰到什么程度,是一个社会成员是否参与政治生活以及参与到什么程度的重要依据。作为社会群体与个人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对于推进政治社会化、统一社会意识形态、坚定社会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年在任何社会制度中,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和幻想。任何有远见的民族,都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在中国,大学生又是青年中文化水平较高、政治基础较好的群体,他们的政治素质、政治信仰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影响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重心由“思想至上”转移到“科技至上”、“经济至上”,使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边缘化,其中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已经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修身齐德、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课题以上海松江大学园区各高校大学生为考察对象,综合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文献研究、座谈、访谈等手段,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进行深入探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37份,有效率为91%。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突出的现象和问题
1、政治态度比较明确。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比较鲜明,政治情感趋于理性,主流积极向上。他们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改革进程,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尤其对与自己有切身利益的问题思考较多。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与直接受益者,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青年,他们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国家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学会了从国情出发,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和看待问题,审视形势。同时,他们积极肯定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成就,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在问及“你对现在的政治制度的看法”时,多数大学生认为“是好的,但要完善”;在问及“你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时,42.8%的大学生选择“充满信心”,45.1%的大学生选择“较有信心”。
2、政治理论素质相对缺乏。大学生在繁忙的专业课学习与缤纷的社会活动之外,几近无暇参与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理论能力不强。在问及“政治信仰”的确切含义时,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不清楚。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76.4%的同学不知道校团委理论研究会的职能,即便是理论研究会成员,经常参加理论学习的也仅占28.2%;与此相对应,每年理论研究会都有两次征文,每次收到的有效稿件可达400份以上,但文章质量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获奖作品的质量和深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低水平的文章也越来越多。
3、政治参与热情降低。高等教育由往日的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使得大学生的优越感、成就感逐渐淡化,亦不再像前辈那样激进狂热、豪情万丈,积极充当“社会精英”的角色。在问及“你是否有当人大代表的想法”时,46.4%的大学生选择“有”,41.2%选择“现在没有”,12.3%选择“从来没有”;在问及“你是否喜欢参加各种类型的选举活动”时,7.3%的大学生选择“喜欢”,28.2%选择“比较喜欢”,34.1%选择“不太喜欢”,8.3%选择“很不喜欢”。由此可知,当代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在整体上趋于降温。
4、政治信仰出现淡化倾向。伴随着政治理论的缺乏和政治参与热情的下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不容乐观,出现了淡化倾向。在问及“你的政治信仰”时,48.2%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29%的大学生选择“个人主义”,22.8%的大学生选择“宗教或其它”。在访谈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即使是选择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些学生,政治认知与政治行为也是脱节的,这样的政治信仰不是真正的信仰。调查还显示,只有12.5%的大学生把信仰共产主义作为入党动机,令人忧心。
(二)原因分析
首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大量新兴事物和思潮出现,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某种意义上被边缘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引起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各种思想大量涌现、多样并存,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社会价值判断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日益模糊了人们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判断力与荣辱感。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的涌入亦使青年形成了价值观念的“去中心化”。大学生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弱势群体,在这样的荡涤中或裹足不前,或无所适从,或偏激狂热,从而造成政治信仰缺失。
其次,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把大量的政治现象和政治信息展现在人们面前,大学生在早期形成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及政治信仰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大学生处于校园的亚社会环境中,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尚不健全,多数尚未形成政治价值认同,在此状况下,必然直接影响他们政治信仰的状况。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对学习边际收益的心理预期中正处于边缘地位。市场技术成本和道德成本分离的现象是促使学生产生重技轻德心理取向的直接原因。市场趋利性和课堂道德性的现实差距已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接受性心理障碍。一旦大学生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与社会现实产生反差,就极易形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当前教育方向与现实的相悖,更大程度地将这一矛盾凸显出来。当代大学生不习惯于说教式的灌输,而我们的思想工作方式趋于传统和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一些社会负面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坚定的政治信仰。社会风气的低俗化、拜金主义现象,以及贪污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对于充满激情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以用冷静、全面、客观的态度来对待的。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课程安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其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关心国家和社会的现状、前途与命运,进而指导他们的社会行为。而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是重要内容。但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比如,我们比较重视思想意识和政治立场、观点的培养,但对于大学生的政治技能教育则不够。又如,课程安排不尽合理,有些高校受师资力量所限,各专业开设思政类课程的时间不一。由于合理的课程次序设置对于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系统学习,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是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度、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的有效途径。
(二)提供参与平台,提高参与意识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政治的接纳度和接受性还是积极的,造成他们政治参与度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没有适当的参与平台,因而出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被边缘化的情况。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关键在于“参与”,重点是提供“机会”和“平台”,亲身参与其中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要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细小事件中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做了才能有认同,才可能提升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与主动性。
(三)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凝聚青年思想
共青团承载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时代责任,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思想凝聚,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上发挥积极作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体现积极作为。长期以来,团组织在自身建设上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面对新情况,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区域联动机制,在服务大学生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的思想,让大学生由认同团组织到认同党的事业。此外,团组织要进一步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推动大学生热情投身和广泛参与,只有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才能共同体认。
(四)依靠传统文化,提升向心引力
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内化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先进文化的根基。在培养大学生政治信仰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功能,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染、凝聚大学生。共青团组织必须积极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青年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构筑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基础,进而坚定政治信仰。
(五)创新工作模式,择优培优树优
面对存在的问题,共青团应在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方面明确定位,整合资源,发挥组织优势,健全工作机制,拓展工作阵地,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模式,努力将正确的政治信仰牢牢印刻在当代大学生心中。
学校课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而高校共青团组织亦可在这一过程中有所作为,例如,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政治信仰教育纳入团校教学体系之中,开展以坚定政治信仰为主题的团日活动,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设施在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的作用。此外,共青团要建立健全“择优培优树优”机制,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动线,以线影响面,从而形成规模效应,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六)明德知耻崇法,促进“精神和谐”
高校共青团应把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着力解决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走形式”、“轻实效”、“两张皮”等问题。要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把大学生团结在党的周围,投身党的事业,永远跟党前进。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杨小丰杨国兵
﹙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襄樊441053﹚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现阶段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对构建社会的诚信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襄阳市各高校的走访调查,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了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大学生诚信缺失形势令人堪忧,应对诚信缺失刻不容缓。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探析了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有针对性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愿能为大学生的诚信建设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调查研究;对策探析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孔子认为,人应该有诚信,这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
团队成员对襄阳市襄樊学院、襄樊学院理工学院、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率为100℅。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发现78℅的受调查者受到过他人对自己的不诚信行为,65℅的受调查者对他人有过不诚信行为。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各高校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诚信意识薄弱,不诚信行为涉及学习、经济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诚信缺失形势令人堪忧。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一)、学习、学术方面的诚信缺失
1、无视学校纪律。在与受调查者的交流中我们得知,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更有甚者编造谎言来向老师请假。
2、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尽管各高校为严格考风都出台了一系列较为严厉的惩罚措施,但是仍然有人心存侥幸心理,顶风做浪。尤其随着科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是2010年襄樊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课题“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0DXS073)成果。
作者简介:杨小丰(1990-06-14)男,汉族,湖北襄樊人,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091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的发展,作弊手段也层出新招,出现了专门应考的作弊队伍,使作弊“职业化”。每到大型考试之际,街头“卖答案”、“保证通过”的小广告屡见不鲜,这是为何?有市场才有供给。
3、抄袭作业、论文,蒙混过关。论文是进行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在我们的调查中约83℅的受调查者也认为虚假论文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但是在校园内,许多学生平时的作业论文都直接从网上抄袭、下载;毕业论文则“变相”的抄袭。
(二)、经济生活中诚信缺失
1、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在大学里,奖学金是为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而设立的,而奖学金的评选则往往考察到一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为了这个荣誉,一些人则不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而是请客送礼、投机取巧拉关系。
2、恶意欠缴学费。在各校“不让一名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政策下。一些学生则故意以贫困的理由来欠缴学校学费。从调查中发现,在欠缴学费的学生里,恶意欠缴的学生约占到20℅。
3、助学贷款骗贷逃贷。助学贷款是国家向贫困学生提供的一项重要援助措施,它为贫困学生提供在校的学费和住宿费同等金额的贷款,采用在校期间政府贴息的政策。在此优惠政策下,部分学生在有能力交付学费的情况下实施骗贷,甚至有家长支持这一行为。他们毕业后却不按时偿还贷款,导致银行与学校陷入尴尬境地。
(三)、社会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1、借取他人财物,不按时归还。25℅的学生曾有过借用他人财物而未按约定的时间归还。
2、钱财“取之无道”。在各校的调查中,寝室被盗,丢失手机、甚至笔记本电脑的案件屡见不鲜,破案后发现作案者绝大部分竟是学生。
3、就业求职,制造假简历。草率签约,随意违约。大学生草率签约、任意毁约的趋势愈演愈烈,给用人单位造成巨大损失,成为用人单位一大头疼问题。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此次调查中,53.5℅的受调查者认为社会环境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首要原因。
1、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校园是接收先进先进知识和新鲜学科的先锋,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西方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超前消费的思想也随之渗透进人们的思想,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却未完全建立起来,使得大学生不能坚决抵制这些思想。
2、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极大的发展了我国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同时,利益也成为了人们行为的重要导向,“利益至上”严重的误导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在利益诱惑之下,出现了许多违背良心道德、甚至法律的事情。此种情况让我们很无奈,大学生也难逃此负面影响。
3、信息的侵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递更加快捷,但其负面影响也极为严重。尤其是对网络缺乏监管,不负责的言论、网络诈骗、制造病毒、散步谣言等等丑陋行为在网上肆虐流行,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多的群体之一,深受其影响。
﹙二﹚、大学生自身诚信观不够
在调查中33℅的同学认为大学生自身问题是造成诚信缺失的第二大因素。
1、诚信意识薄弱,对诚信与不诚信缺乏明确的认定、自律能力差。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对社会认识缺乏理性,在不良行为、信息、风气的诱导之下,不知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往往容易把社会上不良风气误以为是社会的本质,降低对自己的约束要求,久而久之则造成诚信缺失。
2、缺乏道德信仰。思想是行动的重要指南,大学生未形成坚定的道德信仰,没有明确的思想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3、急功近利,求利心切。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也同样向往安富尊荣的生活。但没有对自己明确的定位,缺乏务实的的精神,心情浮躁,耐不住寂寞,不想辛苦付出却幻想得到回报。在此心态之下,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诱惑,形
成侥幸的心里。
﹙三﹚、家庭与学校德育滞后
1、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缺乏对子女品德的培养。现在的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只重视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起居,忽视或者根本不对子女进行道德品质的引导,错过了一个孩子形成良好品德的时期。
2、学校教育重智轻德。“高校德育教育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应试教育下,升学率成为判断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决定因素。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轻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3、评优评模机制考虑因素单一。在学校里,有各种对学生的荣誉以及奖励,但其评选的决定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其他因素几乎忽略不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努力学习,但也导致学生不全面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自身的诚信认识。此次调查中,64℅的受调查者认为提高大学生诚信观最好的途径是大学生自身加强修养。大学期间是塑造一个人品行的重要时期,所以学校必须引导大学生自觉认识诚信这一品德的重要性,要让大学生对“诚信”与“不诚信”划清界限,将诚信道德升华至一种高尚的“信仰”的高度,以此来严格约束自己。另外,大学生在交友时也要慎重,这是因为“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理与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观和态度”[3]。即使身边的人有不诚信的行为,自己也不能随波逐流,铭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净化社会风气,培养社会诚信的道德文化。一个社会的社会风气良好与否,对此社会中的每个人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的调查中,约24℅的受调查者认为社会大力推广诚信是加强大学生诚信观的重要举措。如果社会成员普遍不讲诚信时,那么对大学生如何教育也会显得苍白无力。社会媒体应该加强向诚信的报道,大力宣传和褒扬诚信行为,在诚信方面评优评模,用舆论甚至制度、法律来约束不诚信行为。建立起全民共同意识基础之上的行为规范,使诚信成为一种道德文化,提高全民素质,促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如此最终受益者便是社会中的每个成员。
(三)、完善教育制度,建立诚信档案。近15℅的受调查者认为学校在加强诚信建设方面必须加强监督管制。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4]。这是左传中人生处世的“三立”。也就是说为人处世,首先要树立自己的道德风范。所以学校应该把德育放在与智育同等的地位,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树立诚信观。甚至应该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要明白“先成人,方可成才”的道理。明确德育的重要性后,学校还应该加强管理,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学生考勤方面、日常行为方面、考风考纪方面有一系列的制度,但关键是这些制度是否落实。学校还应该建立每个学生的诚信电子档案数据库,记录从入学到毕业,学生的诚信与不诚信行为。在评优评模时,将诚信作为一个衡量标准,在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也可进数据库查询。这样一来也加强了大学生对诚信的重视度。
(四)、家长以身立信,改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智育德育并重。诚信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的生活细节中正确的引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行举止都会对子女有深刻影响。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应树立德育为先的观念,要把培养孩子的“诚信”、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等各种非智力因素与开发孩子的智力相提并论,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适应目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Investig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onesty and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study
YangXiao-fengYangGuo-bing
(School of Economics,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Xiangfan University,Xiangfan Hubei province, 441053)
Abstrac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in the country's future, their good faith will directly related to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smoothly.So at present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integrity education, improving students' integrity awareness of constructing the social credit system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through to Xiangyang city various universities' visiting survey, through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method, know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onesty and lack of college students' honesty and loss situation, lack of credibility, worrying to delay.This article from family, school, society, etc.probed the lack of sincer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solutions, the good faith construc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lling to play a positive role.Keyword: College students;Lack of credibility;Investigation;Countermeasure analysis
参考文献:
[1] 吴海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N].钱江晚报,2006年8月6日,第A0002版。
[2] 邢连清,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对策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二期。
[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精编版),第15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Z]
作者简介:杨小丰(1990-06-14)男,汉族,湖北襄樊阳人,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091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
手机:***
邮箱:617144675@qq.com
邮发样刊地址(邮编):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7号(441053)襄樊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091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杨小丰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研究
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在其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同时,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因此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压力大的问题,与当今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有很大关联,由于长时间受旧就业制度的影响,我国多数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所以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文章分析研究了我国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必要性;指导
大学生职业规划对其自身的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是大学生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的总体计划,具有粗略性、目标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特点,为一生的职业发展指明了途径和方向。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显现,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就业,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缺乏
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调研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是模糊的,只有少部分对就业和职业有着明确规划,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对就业以及职业规划没有任何打算。总体来说,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我国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职业规划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因此发展比较缓慢。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滞后,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这种规划意识淡薄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实践经验的不足,对职业信息的获取也只局限于就业指导课、互联网以及媒体的相关资讯等。大学生缺乏职业实践,择业观尚未定型,缺乏职业感觉,对职业没有深刻理解,导致职业意识淡薄。这种现象将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也就无从谈起个人的职业规划,同时也增加 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挫败感。
其次,大学生对职业规划存在认识误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仅局限在表面上,缺乏系统性认识。多数高校在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上,只局限在提供一般的就业政策咨询和一些单位的招聘信息,举办一些就业讲座,教学生一些应聘技巧和就业包装方法等,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和咨询等更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目标缺乏明确性
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确定,是职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关键的作用,并往往决定大学生就业的成功与否。然而据调查,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目标无明确定向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将要进入从事的行业并不了解,对就业单位的发展前景、制度规定、用人要求等都没有进行必要的了解和研究。
在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定向模糊的情形较为普遍和严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清楚、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很多同学由于缺失职业规划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追求,没有发展方向,学习工作缺乏动力,导致社会实践的方向不够明确。在面临毕业就业时,往往表现得茫然失措。
三、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出现偏颇
首先,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导致了人才竞争的加剧,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下,受到冲击的人们的价值观等必然会发生转变。由于利益的趋势,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不能将自身利益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在择业时,都普遍得流向经济发达、发展较好的城市,和热门的行业,这就不利于人才分配的平衡。
其次,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的完善,使得大学生的择业观发生变化,并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由于利益驱动,使得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引进高素质人才形成了难度。拜金主义等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个人的切身利益成为了大学生择业的标准,这就造成了就业领域失衡的状况,热门职业和冷门职业形成了鲜明对比。
再次,大学生择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由于大学生择业时过分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不能够正确处理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实际就业岗位不一致性,是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后发展的一大障碍。
四、当代大学生素质薄弱,职业准备不足
首先,很多大学生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心理素质脆弱,存在自负或自卑的两个极端,自我认知和评价不够客观冷静,从而无法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导致职业理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竞争意识,素质薄弱。
其次,很多大学生个人能力欠缺。有的大学生存在专业知识能力较强,而实践操作能力不足。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实际动手能力,就要求毕业生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部分学生忽视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薄弱,较少参加社会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就处于劣势,往往表现为消极、等待、退缩的就业心态,不能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再次,部分学生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职业准备。调查显示,很少部分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很多学生仍不能客观定位自身。自我认识不足、职业准备不到位,是当前职业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在对自己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才能制定出符合个性性格,能力,特长及兴趣爱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策略。大学生应准确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兴趣,能力和就业环境等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在社会上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
五、当代高校职业规划指导不足
首先,很多高校存在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认识的不足,没有把职业生涯指导放在一个重要位置。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滞后,已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高校忽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多数高校只是提供一般的就业政策咨询和一些单位的招聘信息,举办一些就业讲座,教学生一些应聘技巧和就业包装方法等,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和咨询等更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
其次,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不规范,结构不合理。开设合理的职业指导课程,对于学生提高就业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有许多职业学校的师生对职业指导课程的设置缺乏正确的认识,课程的体系设置不科学、缺乏系统性。大部分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随意性强,缺乏系统管理,没有按照学生不同时期的需要和困惑进行分别指导。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便不能形成系统科学的课程设置,使职业指导工作的作用发挥不出来。
六、职业指导教学的队伍建设落后
职业指导课程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科的知识,这就要求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要拥有丰富的知识理论储备、就业的实际经验,同时还需要对就业政策、就业市场等有深刻的把握。
然而目前,从事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远未达到标准。首先,缺乏专业教学人员,教师中职业指导专业出身的较少;二是缺乏实践经验。当今职业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社会阅历偏少,缺乏社会求职经验,难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造成了在教学中缺乏说服力。职业规划咨询机构的社会接受程度尚比较低,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提供的服务非常不如人意,职业生涯设计的各种服务项目也没有很好的宣传。
七、结语:
大学生职业规划对其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也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赵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8)
[2]英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M].中国石油大学.2009
[3]马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现状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