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9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推荐)

时间:2019-05-13 13:4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009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009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推荐)》。

第一篇:3009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推荐)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许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而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现状。应该着力转变观念,增加投入,大力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Enhancement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to enhanc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innovate ability Chen Kai

Abstract:The 21st century are the knowledge economy times,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mainly will manifest for the innovation talented persons competition.Many universities all extremely tak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innovate ability raise,but universitys campu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s without doubt train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innovate the ability important carrier.At present in the campu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exists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nnovates ability to take,present situations insufficiently and so on investment insufficiency.Should exert oneself the transformation idea,the increase investment,carries out extracurricular technical innovation

vigorously,establishes the reasonable effective competitive system,promot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innovate ability raise,meets the new time need.Keywords:Campus culture University studentEnhancementInnov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068-03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不仅要求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有更大的发展,而且在文化建设方面也要有更高的飞跃。高等院校是培养国家建设者的主要阵地,其校园文化建设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作为素质教育主要途径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必须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1.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它不仅是指在校园内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还应包含学校的历史、优良传统、校训、校风学风、人文素质等内涵,从不同侧面体现出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创新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创新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局部进行某些变革。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新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石,是新技术、新发明、新思想的源泉,是现代人才的标志。

按照我国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新标准,真正的人才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简言之,真正的人才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和开展创造性的活动。纵观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人才的培养仍主要基于高等学校的教育。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深造的同时,一般通过两方面来提高自己:一是通过课本上固化的知识学习来提高技术水平;二是通过学校校园文化的熏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开阔大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质,同时,也会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一种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最终能在工作中以创新为己任来推动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校园文化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高校营造一种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形成非常重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2.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2.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创新能力培养隐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不少高校虽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但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目前,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是文化活动繁多,但很少有高校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这就反映出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此外,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一直注重的是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传授,疏于大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因此,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较为突出的薄弱环节,相当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把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中心地位。

2.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不完善。目前,很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竞赛体系、激励体系、培训体系等,极大程度上约束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如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与课程设置、专业学习没有联系,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少,没有利用教学实习基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

2.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投入不足。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依靠大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兴趣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果让大学生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在创新过程中因缺少资金而无法进行实际操作,大学生会逐步失去创新的兴趣。目前部分高校中相应的实验设备及学生科研资金投入不足,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是他们不去涉足创新而是受客观条件限制而无力创新。不少高校也没有采取相关支持创新培养的激励措施,无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

2.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关活动的开展不多。不少高校精心设计自己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是一个

可喜的现象。然而,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大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相关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开展不多,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而且,不少高校在开展活动时,过多追求形式,不注重活动内容。在活动的设计上,有的没有考虑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刻意追求轰轰烈烈,过多注重某项活动的参加人数,忽略了活动内容和教育效果,导致活动科技含量不高,从而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从多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1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高等院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单靠学校某一职能部门的工作是做不到的,需要全校都提高认识,上下齐心协力去做,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1.1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认真重视,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给予组织保障。

3.1.2其他部门要齐抓共管,科技处的管理重点应该是对大学生科研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重要项目的组织协调,帮助大学生尽快进入科技工作角色等;其它部门如设备处、财务处、研究生处等相关的职能部门应当围绕学校既定的大学生科研培养目标,在管理服务职责范围内,完成相应配套实施细则的制定;再次,教研室作为教学与科研的纽带,既要让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又要注重委派优秀教师充当大学生科研的导师,要注重培养创新型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3.1.3学校要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长期规划,要把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中心地位,有计划地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各二级学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也应充分考虑如何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大学生真正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施展才华,充分发挥创造精神。

3.2制定机制,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创新体制。如何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逐步建立和健全合理有效的创新体系。

要完善科技创新组织建设,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和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评审委员会,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在组织上保证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要建立系统的竞赛机制和竞赛体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培养和发现一批尖子人才,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建立相应的激励评价体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外科研活动中来,并制订一些奖励措施奖励大学生的创新成果,如对在科技竞赛、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在其选修学分和综合测评中采取加分的方式给予鼓励;要建立系统的创新活动和实践培训体系,针对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创新活动和创新培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对产品开发及专利申请的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另外,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必须加强高校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进一步构建合理的创新的课程体系。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院(系)、跨学科选修课程;其次,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使学生接受较系统的创造性思维原理与创新技法

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3.3增加投入,激发大学生浓厚的创新热情。根据目前多数高校大学生“想创新而又缺乏创新条件”的现状,高校应适当增加在大学生科研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并完善相关的实验室等硬件设备。学校应面向大学生开放一批实验室,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提高学校实验室的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共享,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建立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并能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如广东医学院在2005年给予10万元的大学生科研经费,2006年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至20万元,支持和奖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得到资金保证;加大科技创新典型宣传,规范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此外,也应对大学生科研的指导老师增加投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大学生科研应有专门老师负责,引进导师负责制,制定有关的工作目标、规章制度及优惠政策,例如对老师吸收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优先立项;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工作量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给予课酬;将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作为教师评定职称的一项标准;如果学生获奖,指导老师也相应获奖等等。当然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也包括校园建筑、景点、雕塑、宣传橱窗、名人标语等等,这些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也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也起了一定作用。

3.4开展活动,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文化蓬勃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单是保持心理健康的良药,更是开启人智慧源泉的钥匙,造就和谐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来说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更是直觉、顿悟、灵感的发源地,是原始创新思维的发源地。所以说在校园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是必要的,它会开阔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大大地丰富大学生的创新潜质。

开展学术讲座、科普讲座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要建立有效的载体。要积极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普及性科技创新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向学生介绍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广东医学院每年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举办校、院两级科技创新系列活动和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成立本科生科研站或科技指导协会(小组),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收到良好的效果。参加各种创新竞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挑战杯”全国、全省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重要的科技创新竞赛。

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使学生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延续性的特点,因此高校应重视建设一些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基地,以这些基地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强化其孵化功能。如广东医学院加强与企业、医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了三十多所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和二十多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人才竞争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必须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中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和开展必要的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辟广阔的天地、营造良好的氛围、搭建创新的舞台,使大学生在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参考文献

〔1〕邹晓燕.论创造性人才的独立性人格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0,(5)〔2〕常初芳.国际科技教育进展,科学出版社,2002

〔3〕邹富汉.大学学习生活导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4〕曹卫真.网络教育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01,(06)

〔5〕张书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济南)》 2003(11)〔6〕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清华大学出版社

〔7〕刘文初.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形态人大《高等教育》2005(8)

第二篇:大学生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大学生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创新也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国家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有力资本,自主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而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又得力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

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设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相当敏捷;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大学生经过不断的脑力劳动,大脑皮层下产生某些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神经联系会彼此刺激,产生灵感。然而灵感往往是短暂的、昙花一现,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会使灵感成为现实。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的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包括新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及物化能力;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

提高创新能力我们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一方面,在大学里面我们大学生应该主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园囿于大学校园,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科学的态度也很重要,这需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聚精会神,真正深入到一个问题的每个层次中,否则效率的下调只会使瞬间的灵感顷刻溜走,任何新发现都是在长期的思考论证中得以立足的,搞实验的人必须要有思考的习惯,这是研究的前提所在.;持续积累夯实基础知识,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奇异事物以及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我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展开创性思维的内在动因。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思维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实验操作是锻炼我们大学生观察能

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最重要途径;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开始。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知识是我们大学生培养创新力的基础。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越扎实,我们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就越能开阔视野,思路越宽广,越易于产生灵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打好学习基础。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勇于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可以使自己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全国性的大学生赛事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竞赛,在学校举办的科技创新大赛,可以培养我们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善始善终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更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是一种“闯”和“试”。要提高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培养坚韧不拔、善始善终的创新精神。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潜力,培养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大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件任重而道远的的任务,但它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作为大学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善始善终地参加各种科研竞赛活动,逐步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更应该刻苦学习深入钻研,积极主动地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成功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未来命脉的重要支撑,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社会各界人士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钱学森说到“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我们需要认真反思。而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中国的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其原因和解决方法。

一、加强自主性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社会要进步就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同时也应该具有个性和自主性的人,只有实现了人的独创性和自由发展,人才会成为自己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使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和谐,而且能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自主性有利于人全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

实践证明,大学生的自主性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的主动性就愈大,从而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可见,大学生的自主性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水平,呼唤大学生的自主性意识是促进、提高学生自主性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学生自主性意识的觉醒,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的参与自身的发展,以达到他们自主性的充分发展。由此可见,加强对大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二、当前在大学生自主性意识培养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方式制约了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培养。中国的家长很少能做到把未成年的孩子当作完全平等的人来看待。家长总是无条件地支配孩子的行动,按照自己的而不是孩子的意愿设计儿童的活动。因而到了大学阶段,该要进行自我做主和创造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决策能力,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弄不清白己究竟需要什么,该追求什么。没有了自己的选择,没有了自主性,又如何谈得上创造性。

2、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大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发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许多大学生对形势认识不清,看问题不全面,甚至形成片面追求自身功利的观念。

3、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意识。传统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教育经验的积累,同时历经各个不同时期的不断改革和丰富,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教育体系。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自主性意识的培养

针对当前在大学生自主性意识培养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为更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变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

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自学能力差,学习被动的具体情况,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打破原来培养人才的模式,多运用讨论法,学习上也可以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习的中心。

2.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更多地培养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由和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认为学校凭借恐吓、压力和权威管理学生是一件最坏的事,它破坏了学生深挚的感情和真诚、自信,养成学生驯服的性格。”他说的也就是不能压抑和扼杀学生的个性。3.变传统的管理教育方式,突出自主性

正面教育要善于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式在许多方面,脱离了社会现实和青年学生思想的实际,不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当前的思想教育方式和内容也要向靠近现实、贴近生活的方向转变,青年学生的自主性意识教育正是适应了这种变革的趋势,抓住了青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发展的特点,在现实的层面展开引导教育。大胆放手启发自律。大学生已具有了独立的要求和思想意识,行政命令方式或一包到底的做法不仅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自主性意识的培养。高明的教育应该是大胆放手、宏观指导、启发自律,只是在关键的时候和必要的方面给以原则性指导,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性意识。对学生要爱护尊重,严格要求。大学生自尊心强,迫切需要别人尊重自己,所以,教育工作者不要居高临下,总是对他们发号施令,首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要严格要求他们,具体做法上要多鼓励少指责,这样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有利于促进其自主性的完善。

第四篇: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式,是全体校园人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合,是一种团体意识,是维系学校团结的一种精神力量。大力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必要前提,这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一致。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保障其传播优秀的思想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而保证学校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同时,在高校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得到传承。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校园文化相关理论概念

(一)文化

国外对“文化”的研究很多,较早给它做了相对精准解释的是英国学者泰勒,接着许多学者都对“文化”做了解释,但未形成统一定论。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整理了相关164个解释,整理分析后认为“文化”很难进行解释,勉强作了一个自己的解释,即文化是“一种源自行为的抽象概念”。

在我国,“文”本义为各种交错的纹理,随时间的变迁,引申出其他内涵。一是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象征符号,二是由伦理之说引出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三是在前两个意义基础之上,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和字面意思都是改变,从开始的事物形态的变化逐渐发展为教行迁善之义,而将两个词合在一起是在西汉以后。现代我们所用的“文化”概念,是19世纪末从日本转译而来的。现在我们更多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和意义的总和,是全体人类在社会生活和实践的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校园文化

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社会活动。这些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课外活动,所有课堂教学以外的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第二,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人创造的各种校园综合环境的总称。这些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所有成员的意识和观念的总和。第三,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些学者认为在学校的生活中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办学条件,来进行补充,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在教书育人这个主体环境下,以师生为主体,以教育为导向,以学校支持和管理为辅助,全面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目的,由全体校园人共同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及其创造的全过程。按照表现形态把高校校园文化可分为高校物质文化、高校精神文化和高校制度文化。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

1.目标一致性。以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创造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来教育鼓舞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为校园活动的顺利执行提供保障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主体,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实现人们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素材的方式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校园文化也作为途径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目标的真正实现提供了有效载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目标一致。

2.文化同质性。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定具有文化属性。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下产生的,反应师生的物质形态和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文化属性,在课堂中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是在社会实践中提取的理论精华。这些思想都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人类文化的精髓。

3.功能互补性。高校要发挥其育人功效,更多的是通过精神文化来实现的,它引导学校的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同时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做出巨大贡献。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贡献,具有一定的激励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存在交叉,两者之间相互独立,但也有互补。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其自身的优势,引导大学生接受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社会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当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成后,就会建立起相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当学校部分成员的价值观、行为取向和标准出现偏差时,校园文化就会发挥它的导向功能。

2.创新功能。创新功能是指校园文化本身具有的创新因素及对其中生活的成员的创新意识的激发。一方面,校园文化包括了多种多样的知识内容,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灵感。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对情感、兴趣、等的培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凝聚功能。凝聚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巩固成员之间的团结和融合功能。当一种价值观念在校园中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同后,就会使师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就会把全体师生的思想凝聚在一起,激发其共同的奋斗目标,进而使精神情感化为巨大的合力。

4.规范功能。规范功能是指校园文化为其成员提供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总体上看,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上基本是正确的,但大部分只是停留在认识的水平上,实际行为不尽人意。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保证当他们离开校园的时候,也能符合社会的需要。

5.娱乐功能。娱乐功能是指校园文化可以活跃师生的生活,调节生活节奏,增加生活乐趣。师生在学习和工作劳累的时候,通过参加校园文化相关的活动,来协调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更加有效地投身到下一步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高校的领导和决策者没有给校园文化足够的重视,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中起的作用,也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目的结合在一起来理解它的重要性。当然也有很多高校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专门的负责人,有了几个负责人还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的情况,这就导致校园文化相关的活动不能及时顺利开展,校园文化的多方位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有时,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费用不能及时到位,致使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保障,影响校园的整体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

校园文化只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保证其生机和活力。部分高校未能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只是对优秀文化的简单套用,这就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上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没有把自己的特色展现出来。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对本校定位的深刻认识,这就使得许多高校在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上的雷同、校园文化建设的趋同。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对学校整体的规划,这样就导致大量的面子工程、劣质工程的出现。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各种指导学生行为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只是对上级文件要求的简单修改和调整,这就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

(三)精神文化建设未得到重视

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手段,是精神文化的承载,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存在的意义体现。校园文化发挥其作用主要还是通过校园精神文化来实现的,但是在经验中不难发现,许多高校在建设的过程中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建设。高校不断扩招的情况下,学校在校园景点、文化场所和设施方面的投入大,对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投入不够。还有部分高校在评价系统的促使下,只关注可以直接衡量和体现的校园物质文化,而没有给校园精神文化应有的关注度,也没有把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展,使校园文化的建设只存在形式上。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成果不显著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学校的总要求是一致的,都是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很多高校对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缺乏足够的思考,在实际的建设中没有给校园精神文化应该有的重视和关注,也没有把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统一起来,更没有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上。首先,教师没有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人们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有学校团委和宣传部的工作,这就使得大部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被闲置起来,没有发挥其应该起的作用。其次,管理人员的工作模式单一,水平层次不齐,这就不利于他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要求高校必须制定先关的制度和发展规划,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高质量开展。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完善

为了使高校校园文化的长期规范发展,就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全体校园人都为之自觉行动,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标准。从目前校园文化的现状来看,并没有相关的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比较随意,没有标准和规章可以遵循。首先表现在高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同时领导和相关人员对其研究较少,也没有相关的建设体系。另外,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成果的评价不够客观和全面;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之处,也无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做出合理的指导。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的途径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必定以学校的主流文化为基调,体现民主平等的形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当代高校校园建设,必须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最新理论成果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其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到整个学习教育过程中。

十八大提出来“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对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绘制了蓝图,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就必须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全面发展四项任务作为根本目标和教学思路,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校实际、师生实际出发,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侧重点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培养“四有人才”作为大学根本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实际效果。由此看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重视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促进和指导作用。

1.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效用。高等学校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渗透到方方面面的教学工作和教学任务当中,将马克思主义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有效无缝地结合。

第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来指导具体的校园文化实践。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法论根本观点来指导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路线和方向不断深化和强化,反过来高校校园文化反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开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不动摇,并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依据和根本内容。学校是天然的学习场所,尤其是运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思想教育工具,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路线同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2.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功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根本价值目标。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精神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创造可供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生存并茁壮成长的文化土壤和校园环境,采取多种方法鼓励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积极的、正确的、宏伟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努力学习、扎实本领,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伟大事业中去。

3.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时代观念。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和社会主义为旗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凝聚起师生的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校园文化活动必须以宣扬爱国主义、历史人物、历史事迹为主要方向,重点是宣传在近代百年来全国各民族反压迫、反侵略、反封建的重大胜利以及全国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的一条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幸福的康庄大道,以此来不断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其主动参与到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全方位投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处理好不同文化现象、不同文化形态间的关系,研究探索不同文化形态共存并相互促进的方法,保证不同文化形态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大格局中都能和谐有序的得到发扬。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类成长不可缺的精神食粮,有健全人格、激励人们不断发展、引领向上的功能作用,在高校中更应重视文化的诸多功能作用,以此来营造积极向上、发展规范、有序严整的良好气氛,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优化高校校园建设。

1.坚持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不走样。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场所是高等学校,而主要群体是大学生,我们要坚持在高校中积极培育土壤、努力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严谨务实的工作和学习作风,不唯心、只唯实的科学精神,加强高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回归到教学工作的本源,教师以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生以努力学习、成才报国为根本追求。

2.坚持物质文化的基础地位不走样。物质文化的建立健全不应追求享受和奢华的标准,而是要以有利于于促进大学生的心智健康发展为目标和原则。高校在做整体规划时,要有长远的眼光考量一段时间内的建筑布局、建筑内涵、建筑特色,要将新建的建筑同已有的建筑形成一个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在高校当中加强园林景观、绿化美化的建设,以增强学校的“美”的氛围,体现历史的美感和厚重感;加强运动、娱乐、休闲场所及设施的建设,增强师生体质,倡导团结协作,增加艺术性、趣味性;加强网络媒体、学校社交平台的建设,规范网络文化,抵制恶俗文化,营造健康积极的氛围,通过组织高质量的社团活动为高校物质文化的建设注入活力。

3.重视制度文化的重要保障作用。制度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规章制度的建立,建设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的制度文化对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代,实施高校依法治校,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章程来办事,要在高校内开展有关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党章党规的教育活动,保证大学生在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重大事项民主研究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公开公示接受民主监督,保证师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以实实在在地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增强法制意识,工作学习以法律为准绳,在遇到不公正对待时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卫合法权益。

4.以行为文化为衡量标准。在所有的大学文化活动中,行为文化是最能直观体现大学文化的,行为文化活动是衡量一个学校文化水平的一把尺子。现在大学中开展的绝大多数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可称作是行为文化,如学术宣讲、公益服务、科技比赛以及体育竞赛等,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要从学校的传统出发,要以本校特色为主要依据,挖掘并发展符合时代和社会特征的高校风气。学校各相关部门要加大联合力度,并征求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创新活动的题材和样式,要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相结合,开展富含趣味性,促进运动健身益智和团结协作的活动,在活动中要能体现和反映出来多种素质并有侧重,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汲取营养,全面提升自己、促进身心良好发展、提升想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充实精神生活。

(三)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当今高校发展和建设的主要思路是依法治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者合而为一。高校校园文化是综合评价大学实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已经成为被普遍接受的社会共识,它是高校建设的软实力,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它学校的最明显的地方。人们接受一种文化形态,并受这种文化形态影响并施加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化形态碰触到人类内心深处的某一个点,使得人类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向其靠近,接受并认可这种文化形态,形成归属感。而要想形成这种文化的归属感,那么就必然是富有地域、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具备,也只有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释放,文化才能被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本校特有的一定是传统,而传统的才有可能成为本校校园文化特色。在我国要想规范高效优质地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遵从高校的特殊实际情况,宣扬本校自建校以来所存在并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以之为本校的独有特点并将之不断完善发扬才能使被广大的学生接受并认可,以本校传统文化特色为基础,不断总结和提炼学校发展进程中新的特点特色,海纳百川,吸纳其他高校的有益的符合本校特征的文化形态,构建新的校园文化体系,这样才能永葆学校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丢失本校最根本的文化传统和特色,才能形成本校区别于它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智圆.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1:8,10 [2]杨晓江.美国学者视野中的校园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0(10)56 [3]常丹.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14 [4]郭广银,杨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4 [5]韩国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44 [6]李国泉.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27 [7]徐佩红,翁礼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96 [8]何祖锋.对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8)122 [9]王蕊.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探索[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3:12 [10]郑竹萱,朱方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J].改革与开放,2016(1)12

第五篇: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具有多种独特的正向功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想思政治教育和提高师生员工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与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必须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思考,使校园文化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办学质量的的重要动力。

(一)深入开展校风建设

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扎实开展师德教育,积极建设“厚德博学、善思致用”的优良校风。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努力建设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

(二)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

透到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比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

(四)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精心打造“人文校园”、“数字校园”、“绿色校园”,使校园的规划、景观、环境呈现一种和谐美。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和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积极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文明系处的评比活动,清除校园

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上赌博等情趣低下的活动,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下载3009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3009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作为高校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启蒙和引导的主要形......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只注重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的现象,因此,许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低下,给大学生以后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阻碍,在这......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精选5篇)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经历过高考洗礼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的高中学习中鲜有所闻。这是不难理解的,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考和创新能力相比,后者似乎......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 摘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中国未来建设事业有着长足的意义,也是为提升中国当今竞争水平的必走之路,另外,从中国大学生创新水平现状考虑......

    关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论文题目摘要 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创新也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创新,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讲话稿

    文章标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讲话稿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组建**理工学院奠定基础(2007年3月17日)各位代表、同志们:在我校即将和**大学合并组建**理工学院的前夕,**工业高专......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专题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作为高校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启蒙和引导的主要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外塑形象、内砥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构建具有历史传承、时代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