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

时间:2019-05-13 13:1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

第一篇:**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

一、研究背景

工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柱,工业企业是发展工业经济的主体,而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广大的企业员工。目前,我市工业企业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已成为促进工业企业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正如**市委书记王国平书记所说:我市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不仅属于老**人,同样属于新**人。

外来务工人员

是我市非**户籍、在**市区工业企业务工、以企业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所有人员,更是280万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在杭工作生活状况,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帮助我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实际困难,进而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我们开展了本次本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调研活动。

二、研究概况

本次调研以本市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国有改制企业、私营企业等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为主。在各区(市、县)的经发局、发改局、经贸局以及工投集团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们向有关工业企业发放《**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和《**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现状调查问卷》两套问卷,区域和行业覆盖率均为100%其中发放《**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现状调查问卷》1份(其中中策橡胶4000份,作为深度研究样本),回收10856份,回收率为90.47%,其中有效问卷7852份,有效率为72.33%;发放《**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现状调查问卷》1001份,回收903份,回收率90.21%,其中有效问卷628份,有效率为69.55%。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详细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工作现状以及他们迫切需要的政策支持,先后考察了机械、轻工、化工、纺服、电子以及建冶行业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企业近10家,其中包括**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浙江新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策橡胶等典型企业;先后走访了市工会、市劳动保障局、市社会保障局、市农办、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座谈会若干次。

参加此次调研的外来务工人员中男性比例为56.1%,女性为43.9%;年龄在35周岁以下占82.7%,35周岁以上的17.3%;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为55.3%,高中学历占31.1%,大专及以上为13.6%;从事建筑冶工业11.5%,纺织服装业28.3%,电子信息业14.6%,机械制造业39.1%,医药化工6.5%;政治面貌中,群众占67.2%,党员4.7%,团员28.1%。

三、现状分析

(一)就业现状

1、就业渠道。自发外出和亲戚老乡介绍仍是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主渠道。调查对象在工业企业就业渠道中,依靠自发外出和亲友或老乡这种强关系实现的占49.6%,通过劳务市场应聘、学校或劳动机构推荐、职业介绍所介绍和家乡有关部门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等方式解决就业的比例之和为28.5%。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外来务工人员依靠强关系提供社会支持进城就业的比例大大下降,一方面,长期城市流动经验使外来务工人员对地缘亲缘关系的依赖程度在减弱,城市独立生存能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市委、市政府近几年出台的各项政策支持的结果,免费的就业信息平台、免费的各类就业中介机构等的构建进一步为外来务工人员大大降低了就业的搜寻成本。

2、就业领域。劳动密集型企业仍是外来务工人员进入的主行业,但已经出现向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过度的明显趋势。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易进入、需要的技术和技能水平低、劳动契约松散等就业成本低的特征,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进入;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受制于素质瓶颈,调查对象中,农民工以初中及以下学历占55.3%,没有技术职称的比例高达66.3%,初级技术职称的有19.9%,中级以上职称总和只占13.8%,技术等级中,65.8%的外来务工人员持有上岗(操作)证,17.5%的为初级工,而中级工以上的总和仅为16.6%。所以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只能进入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调查对象中,75.3%的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在技术要求相对偏低的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行业,而技术要求偏高的电子信息、医药化工行业之和为24.7%,这个比例结构与5年前80%以上农民工集中就业在非正规部门或正规部门非正式就业的数据相比,已经大大改善,这是近几年**市产业升级转型的客观结果,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各类技能培训、不断完善新**人的各项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政府主动作为的结果。

3、就业报酬。低报酬仍然是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收入的主要特征。调查对象中,月工资收入1500元以下所占比例为68.5%,1500元--元占20.7%,元以上的有10.8%,所统计的月工资收入包括社会保险和个人所缴纳部分以及各种加班工资。平均日工作时间8小时以上的比例高达69.8%,18.5%的调查对象表示工作中没有双休日,有54.6%的双休日能休息一天。根据调研数据推算,70%的外来务工人员日平均工资低于**市最低保障工资日均水平,87%的小时工资收入低于**市最低保障工资,低报酬是这一群体工资收入的主要特

征。

4、就业培训。调研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培训状况方面与5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51.2%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受过短期职业培训或教育,受过初级以上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比例已达22.4%,仍有26.4%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从没有受过任何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一方面,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意识加强了,另一方面,与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巨资投入的各类培训直接相关。

(二)社会保障与住房保障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明显大幅上升。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下,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意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得益于相关政策和有关部门的认真监管。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外来务工人员在杭获得的社会救助及社会福利非常有限。外来务工人员的居所分布随着**大部分企业的外迁,有了较大的变化,由原先的大分散的格局走向小集中区域。

调查对象中,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解决住房问题:自行解决住房的有66.1%,最大的变化则是出现自己买房住买房住的可喜现象,比例达到了2.9%;而入住企业提供的集体宿舍的比例上升到了32.4%。结果显示,97.1%的外来务工人员没有自己的住房,居住的临时性特征十分显著。

从调查结果看,通过市委、市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约48%的调查对象认为打工以来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其中,15%的认为好了许多。总计5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住房状况长期以来没有多大改观。

调查对象中,公积金的征缴比例严重偏低,出现企业与外来务工人员对此的双拒现象:由于政策层面上没有相关的硬性规定,企业缺少缴付公积金的积极性,甚至为降低经营成本拒缴;而公积金本身用途的单一性,对于没有能力购房或改变租住房屋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言,从每月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作为住房公积金,必然使每月现金收入减少,这是不能接受的现实,因此也拒缴。

(三)城市融合现状

关于反应城市适应程度的工作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中,外来务工人员工作之余以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和聊天、逛街作为主要的休闲方式,另有50.1%的选择睡觉作为其主要的闲暇方式。与此相适应的,样本选择很压抑的占15.2%、平淡甚至无聊的占66.6%、累得顾不上精神生活的占4.3%、很丰富的占13.5%。调研显示,流动经历和城市文明体验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素养、个人责任感、自我依赖、风险意识、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提升作用明显,近70%的调查对象对自己在杭的生活总体满意(50%左右的调查对象有定居倾向),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城市生活的强适应能力,利于定居转移目标的达成。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状况呈纺锤型心理结构,这一心理结构反映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理性。

外来务工人员的自我维权能力也存在一个提高的过程。在问卷列举的多项与外来务工人员权利义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中,除了59.3%的表示了解《劳动合同法》、46.6%的了解《**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试行办法》外,对其他法规的了解均在20%以下,有22.5%的调查对象表示以上法律、政策都没有了解过;而对您是否知道**出台了《**市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办法》的选项中,5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不知道。调研结果显示了在杭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意识和市民意识相对薄弱,外来务工人员对法律性规则的低水平认知,一方面与他们自身的教育和社会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相关政府在法律宣传上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总体而言,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城市管理、政治生活的愿望与意识相对单薄,存在明显的过客心理。在您关注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的重大举措一项的回答显示,67.8%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关注过打造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活动,46.8%的知道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而83.3%的调查对象根本不知道工业兴市战略;而在另一项与外来务工人员利益息息相关的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和落实新**人生产生活八个有工作的了解状况中,有约40%的选了八个有之外的有娱乐、有奖金。调研结果表明,外来务工人员的政治参与行为显示缺失,政治认知水平有待加强,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城市管理、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渠道应进一步拓展。

四、主要困境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十五期间,外来人口对浙江gdp的贡献率达到了21.4%,让这些对**经济做出贡献的新**人更好更快地融入**,市委市政府为此做出了多年的努力,尤其是为实现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农民工在杭安居乐业的八个有的目标,已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由于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以及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价值观的演变,目前,这一群体要更好更快地融入**、安居乐业,还面临以下主要困境:

(一)就业困境

1、技能培训局部滞后于动态的市场化需求。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在培训方面的财政投入较大,成效明显,但具体的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存在多个部门多头培训,部分培训内容与动态的市场化需求有所脱节。因此导致资源分散、培训质量不高,进而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二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高流动性以及降低成本的短期视角,多数企业按照全体职工工资总额提取培训经费后,绝大部分经费只用于上岗前的一般技能培训,能够对员工进行可持续性职业发展的系统培训很少。技能培训难以切实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

2、素质提升的预期与就业环境存在落差。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已有大幅提高,对自身素质进一步提升的预期比老一代要高得多,而这种预期受现实环境制约:首先,一方面,由于对培训的远期收益认知不清晰,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培训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大多属于生存型工作,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不可能有时间、精力和财力实现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其次,没有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预期,提高自身素质技能的积极性被抑制,难以造就城市公民的责任感和素质;最后由于企业使用外来务工人员多从短期效益出发,对掠夺性使用成为企业的行为偏好,不注重工人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其始终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产业领域。这些状况都会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及其后代的后续发展,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在杭融合的实现。

3、升迁诉求存在现实难度。通过岗位职务变动实现地位上升是现代社会地位变迁的主渠道,这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面临现实难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所从事工作一般都是以体力劳动为主、流动性强、收入不高且艰苦的工种,这些都是社会声望很低的职业。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没有相关的档案制度、劳动制度实现业绩累积(如工龄、职务、职称的累积),进而不能获得地位累积。由于从事的多是技能低的劳动,通常不会对劳动组织的组织目标形成影响,劳动地位也难以提高。

(二)社会保障困境

由于相关硬性规定的执行,多数工业企业为外来务工人员缴付社会保险的比例数据显示较高,而实际上,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积极性并不强,原因在于:

1、保险筹资费率高、接续难。目前我市社会保险的五大险种,单位须缴纳工资总额的33%左后,保险费率过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为逃避社会责任,瞒报应参保人数或将单位缴费责任转嫁给个人,影响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积极性,实际参保率偏低。省际之间及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衔接,当外来务工人员在不同省份的城市之间流动时,转移手续繁琐,甚至有制度缺位,多数人会选择退保,导致参保中断。

2、基金管理的统账结合模式影响部分权益保障。原有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混账管理模式,引发了个人账户的巨大空账缺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外来务工人员对社会保险的信任度;而以后的统账结合模式从制度上化解了个人账户的空账风险,但只对那些可能定居**的外来务工人员有吸引力,只有他们才能够享受社会保障的社会统筹部分,对于多数没有能力定居**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只能是降低其暂居**的生活收益。

3、社会保障供给模式单一,缺乏一体化设计。外来务工人员是一个异质群体,不同类型的外来务工人员对社会保险的需求存在较人差别。而目前实践中**社会保障模式供给单一,没有注重进行切实有效的分层分类,不能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多样化的保障需求。同时,社会保障政策的设计未能一(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体化,甚至出现重复参保缴费而未能提高保障水平的现象。另外,就业状态不稳定、总体收入不高等因素也较大程度上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积极性。

(三)住房困境

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流动人口的有房住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已实际开工13.88万平方米,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但进一步解决和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仍困难重重,主要原因在于:

1、理想居住预期与市场高房价形成巨大反差。8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定居意愿十分明显,而通过对有定居意愿的调查对象关于如果在**定居,你将如何解决自己及家人的住房问题的调查的统计分析发现,半数以上调查对象希望通过购买经济适用房解决定居转移住房问题。总体看,选择买房解决城市定居住房问题的比例是租房的一倍。而现实状况是,这一群体的月平均收入不到1500元,与**目前主城区突破15000元的商品房均价相比,显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这一群体理想中的预期根本无法实现。

2、租赁价格影响居住环境和质量。外来务工人员总体收入水平较低,但用于居住费用支出的比率却较高。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占68.5%,每月支付租金在200元以下的约占60%,而每月支付租金在700元以上的仅有2.04%。如果按流动人口月收入1500元,每月支付租金200元计算,外来务工人员每月用于居住的开支占其总收入的13%。屋租赁市场价格太高,而较低收入水平和已经较高的居住费用支出比率使外来务工人员只能选择房屋租赁价格较低的农村和城郊结合部,根本无法考虑居住的环境和质量。同时,租赁房屋供应主体以私房居多,保障型环节十分薄弱。一是租赁行为不规范,租赁当事人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租赁纠纷多。二是违法出租房多,在质量、消防、卫生等方面存在系列安全隐患,社会治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显然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城镇租房的隐性成本,制约了自我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能力。

3、住房公积金模式收效甚微。湖州模式开启了外来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先河,**部分企业也尝试为外来务工人员缴存住房公积金,目的是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利用公积金贷款买房,自己解决住房问题。而这一群体实际利用公积金贷款买房的比例极低,实施的现状表明,限于当前收入水平,用公积金在城镇购房,对于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五、对策建议

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合是一个逐步、有序的过程,当前这一群体在杭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努力下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政府中的主动性作用不断提高,但鉴于这一群体本身特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如何更好地成为新**人仍缺乏一个系统的框架,还需要政策和制度上的不断完善。

(一)稳定就业对策

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环境,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适应能力,以促进其更好地融入**。这些必要的改善措施包括:

1、健全职业培训机制,提升就业能力

(1)继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健全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体系,是增强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继续探索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团体与个人共同分担的教育培训经费保障的合理有效机制。首先,进一步明确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经费的财政预算安排,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其次,强化用人单位对在岗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责任,用人单位应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并按外来务工人员占全部职工的比例安排在岗培训经费;最后,向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

(2)整合有关培训资源、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目前**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多头格局非常明显,不仅资源分散导致极大的浪费,而且市场化的培训机构违规欺诈等的违法事件屡有发生,加大了监管成本,因此,有必要整合有关培训资源,保障培训经费的集约使用。面对当前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有所脱节的现象,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动态趋势,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强培训效果。

(3)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培训动力。一是建立初次就业的劳务开发培训基金。由就业中介机构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初次就业的农民工就业中介机构签订培训合同后,领取由就业中介机构、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统一监制的代金券,到指定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培训期满后,学员凭培训合格证和代金券到用人单位上班,用人单位在约定期限内返还就业中介机构;二是提升技术资格证书的就业准入地位,形成技能劳动者的评价、选拔、使用机制;三是是将培训与待遇的结合。对考取专项能力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外来务工人员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适时发布技能人才的指导工资标准,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培训的动力。

(二)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降低运行、搜寻成本。网络求职已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新渠道。目前企业用工信息和农民工要就业的信息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缺口,网络信息的发布不系统、不完整、不全面,因此,构建完善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社会各方支持的信息支持模式已成为网络时代必不可少的政府公共服务环节。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不仅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而且为农民工寻找就业机会提供便利,降低搜寻成本,可以真正做到外来务工人员和企业用工实现互惠互利,减少盲目性。

2、严格规范用工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首先,应进一步规范工资收入。将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纳入城镇职工工资保障范围,切实实行同工同酬;建立工资保障准备金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其次,根据行业特点,制定企业劳动标准与工作时间的限制性规定,对计件工资的企业规定每日或月最高工时标准,以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心健康权和休息权;最后,切实改善劳动条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

(二)相应的住房保障对策

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的根本在于建立相应的住房保障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其融入**的住房需求,形成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的长效机制。

1、建立法定保障实施机构。首先,建立相关部门联动的法定住房保障实施机构体系,统一管理政府财政支持下的保障住房及保障资金。其次,建立法定住房政策性银行,集中各类政策性资金,用于支持农民工保障住宅建设,并将公积金贷款业务转到住宅政策性银行,进而统一并扩展政策性个人住宅信贷渠道。第三,成立专门的住房贷款保险机构,一方面对住宅政策性金融业务提供存、贷款保险。一方面对无相应抵押品的低收入户所需住宅贷款提供担保,通过该机构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得到最高住宅贷款。第四,相关部门负责对各住房保障实施机构的政策执行状况进行监督。

2、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展保障住房房源。保障住房来源可以有以下几方面:①财政拨款新建,建成后的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都归政府所有。②政府在二、三级市场上收购价格位置适中、小户型为主的二手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③房地产开发商代为建造。政府出让某一地块的土地使用权时,规定中标开发商必须提供相应数量的合适小户型房屋,政府以成本加一定的利润率收购或冲抵土地出让金。④利用闲置厂房、学校、仓库等改建成适合农民工居住的住房。另外,开发商提供的、用以冲抵土地出让金的空置商品房和社会捐赠也是路径之一。

3、用工单位应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扶持力度。企业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工作:①为外来务工人员修建或租用安全、整洁、方便务工的住房;②没有条件的而企业发放住房补助,并落实措施保证外来务工人员这笔钱专款专用;③全面落实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企业承担相应保障资金;④支持地方政府建立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基金,履行企业应尽义务。

(三)全面的社会保障对策

1、根据真实诉求分类分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需求。外来务工人员在公共决策中缺乏话语权,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表达机制,了解其真实利益诉求。在了解掌握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真实诉求的基础上,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具体意愿,分层分类解决其社会保障问题。

2、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机制。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管理既要考虑保持与现行制度的衔接,又要适合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和需要,需要相关部门设计一个确保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的管理模式。其一,严格规范用工制度。政府已经在着手严格规范用工制度,要求企业在雇用外来务工人员时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其二,制定合理的个人保险基金转移办法。其三,建立合理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基金筹集途径。

3、健全相关规章,完善司法保障措施。要使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建立起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制定一系列适应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规章,并在政府的主导下,明确规范主体各方的社会保障职责。同时,应逐步完善司法保障措施,如果没有严格公正的执法,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依然是无法真正解决。

4、落实困难企业稳定岗位计划。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稳定在岗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形势稳定。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允许阶段性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率、允许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等等,鼓励困难企业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实现保就业、保增长、保稳定。制定实施困难企业稳定岗位计划,并建立面向企业的普遍走访和重点联系制度。

第二篇:新形势下定海区外来务工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一、社会背景

近年来,随着舟山大桥经济的来临,我区大开发、大建设进程日益加快,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外来务工人员逐年递增。根据我区公安部门统计,目前我区外来人口已超过十万,约占我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其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占到外来人口的九成以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成为我区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然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思想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现实情况,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现今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我区外来务工人员思想道德建设现状

(一)人文素养与道德意识

文化程度偏低,人文素养欠缺。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其文化素质差、道德水平低下、文明意识不强和法律意识淡薄,其行为方式和自身形象与城市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不能相符,甚至抗拒政府管理和执法,给我区的法制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因为个人素质问题,不太注意卫生,乱倒垃圾、随地吐痰。在部份外来务工人员身上,还经常会发生一些小偷小摸的事件,这些都使当地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有看法,导致一些摩擦的发生,而且外来务工人员结帮派现象比较严重,一旦利益受到损害,就容易拉帮结派。外来务工人员来自欠发达地区或偏远山区,他们远离家乡、工作繁重、生活圈子窄,接受信息量少,加之社会上部分人员对外来务工者仍存有岐视,使他们的心理产生自卑感。价值取向偏差,道德意识淡薄。由于文化素质、思想意识、经济收入、工作性质以及老家陋习影响等因素,导致外来务工人员价值取向偏差,道德意识相对低下。外来务工人员以“赚钱”为第一目的,价值评判标准均以钱来衡量,道德意识薄弱,道德行为缺乏自觉性。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对企业或用工单位发展漠不关心,对当地的各项事业发展事不关己。他们认为今天在这里打工,明天很有可能离开,只要不少给钱就行。加上多数用工单位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建设,重劳动投入、轻文化关怀,忽视思想道德教育。

(二)阵地建设与宣传教育

利用宣传窗、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建立固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学习活动场所(“新居民”活动室),定期宣传精神文明、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在社区设立“道德点评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实现新老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评选文明新居民,树立模范典型,在他们身边树立先进榜样,促进他们积极进取。成立外来人口法制学校,聘请有关干部、律师、社区民警,举办公民道德、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提供法律咨询等,利用晚上或双休日等空闲时间,组织他们观看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法规、禁毒等内容的教育片。还组织他们参观劳教所,通过劳教人员的现身说法,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三)主题活动与道德实践

主题教育,陶冶道德情操。举办每年一届的“新老居民文化节”,各乡镇街道和企业单位举办外来建设者运动会,突出“运动、健康、团结、和谐”这个主题,营造了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在每年的“三八”节、母亲节、国庆节、中秋节、元旦春节等期间,各乡镇街道组织“新、老”居民登山比赛、新老居民共同欢度立夏节、“温情十送”新居民、“春天的愿望”、“八进社区”、迎春联欢会等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上台唱歌、跳舞、表演节目,和当地群众一起联欢、交流工作生活,消除隔膜,增进友谊。

道德实践活动,参与文明创建。建立新居民义工服务站,整合社区新居民义工资源,组建了宣传、治安、环卫等5个义工队伍,从中选拔出威信高、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人员担任组长,并让这些组长在社区的综治、卫生、计生等组织机构中担任一定的职务,发挥他们积极的作用为社区居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服务,与当地义工共同开展法律、卫生、文化、科技“四进社区”、“践行出门六件事、争做文明定海人”、集中卫生整治、“创卫大行动”、“文明出行你我开始”文明交通劝导等活动,切实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

三、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基础相对薄弱,价值取向偏差严重

工作环境差,经济收入差。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传统服务业,从事低技能的体力工作。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多数以“短工”模式工作,有些自谋职业,从事小摊小贩的生计。居住条件差,人文环境差。主要居住在老城区、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居住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较多,且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家属集中居住,居住的人文环境也相对恶劣。

道德追求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其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思想道德建设不能架空而论。在生活拮据、居无定所的情况下,导致了价值取向严重偏差,物质成了唯一追求,精神追求已变的不再重要。尤其是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多样化、利益格局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阵地建设有待加强,宣传教育实效性不强

外来务工人员普遍文化程度偏低,作息时间无固定,生活无规律,流动性大,结构复杂,如何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宣传教育,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近年来,全区的文体场所建设力度逐年增大,“健身路径”和室内外文体活动场馆数量逐年增多,但多数集中在城市社区、新建小区或农村新社区,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地方建造的文化活动设施就很少。如果外来务工人员自主到其它文体活动场所,就会感到“不方便”、“难为情”和“去不起”。目前道德宣传教育阵地均以厨窗、画报等固定式为主,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来讲,实效不强。在各乡镇(街道)及规模以上的建筑工地等均设有民工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学习培训提供了平台,但组织学习培训内容单

一、次数不多、参加人数少,致使民工学校未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宣教活动参与人数少。近几年,在各级单位、部门组织的文体活动中,非常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共同参与,但参与人数少,对于近十万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个群体来讲,参与率还是很低的。在组织的宣教活动中,参与对象也大都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而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还是没能加入其中。再者,活动次数相对较少,往往集中在几个节庆活动中。宣教活动缺乏全面性和长效性。

宣教活动形式相对单一。根据调查,在各级各部组织的各类宣教活动中,邀请外来务工人员上来参加的多,而下去到他们的工作一线、居住区、甚至是家里实施活动的极少。不能切实有效地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乐于享受、易于接受、便于参与的精神文化活动。因此针对外来务工人员这一较特殊群体,如何组织贴近实际、符合需求、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活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加强。

(三)歧视观念难以彻底转变,心理反差造成道德认同感缺失

受传统文化和管理方式的影响,一个地方普遍存在排外心理。同时由于外来人口自身素质形象以及对本地社会管理和治安造成的影响,导致社会也普遍存在对外来人口的歧视心理。因此,政府和社会对外来人口的关心程度也不高,重管理、轻服务现象还存在,尤其是一些用工企业重使用,轻教育,忽视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外来人口计划生育、教育培训和劳动就业问题方面的制度也不健全,没有真正重视外来人口为新的居民,从思想观念、心理上、管理服务上来接纳外来人口,忽视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培训、文明教育和精神生活。

大多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言行举止和生活方式与城市文明不太协调,再者爱城乡二元结构及各种歧视性政策的影响,身体进城了,但是社会地位并未进城,心理上与城市存在着隔阂,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产生偏激思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心理上的反差,致使他们缺少道德认同感,难以融入到城市的文明中,缺乏为城市文明建设做贡献的热情。

四、对策思考

(一)注重服务、提供保障,突显道德追求

当地政府要设身处地多为外来务工人员考虑,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做一些实事,引导他们勤于工作、艰苦创业,让他们首先能安居乐业,不断提升生活水平。把思想道德建设结合到工作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去,让道德追求逐渐成为更多外来务工人员的人生追求,纠正外来务工人员不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实现由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向管理服务并重的模式转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保障和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有效管理。构建区、乡镇(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平台,各职能部门做好横向联动工作,合力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坚持统筹规划,把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纳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总体规划,加强政策推进,使共建共享的主体从本地居民扩展到广大外来务工人员。例如核拔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教育专项经费;如探索以政府为主,鼓励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的多形式集居点建设模式;如在政府指导下,建立新居民自治组织,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大力推广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逐步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技能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办各种形式的民工学校、职工学校和补习班、培训班,开展文化知识、法律常识,交通知识,文明礼仪等各方面教育,组织劳动技能培训,搭建就业指导平台。

(二)以人为本、贴近实际,加强道德教育

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用工单位,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外来务工人员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互帮互助、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空暇时间少、文化水平低、文体生活匮乏、流动性大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教育活动使得他们能通俗易懂、乐于接受、便于参与。积极开展“上门服务”活动,把活动的场所转移到外来务工人员的集居点或是家中。

积极宣传外来务者通过讲文明、学文化、守法律等方面来提高素质的典型事例,评选文明新居民,加强典型宣传。用身边的人和事感染新居民,以点带面,营造一种浓厚的新居民争当“四有”公民的社会氛围。让外来务工人员共同参与“社区(企业)道德点评台”形式的道德评议活动,指出和点评不道德不文明行为、表扬道德文明行为。借助报纸、电视、电台等各类宣传媒介,采取宣传图片展览、分发文明倡议书、进行文艺演出、道德大讲坛等各种形式,加大宣传文明教育的力度,引导辖区内广大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言行,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组织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到街道、社区、行业的文明创建工作中来,参与不文明行为劝导,参与卫生整治等活动。

(三)以文化人、创新载体,提升道德水准

继续加强文化教育,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准。

要建设完善文化场所。要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公益性文化设施的作用,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阵地建设,对文化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服务不断向外来务工人员延伸,社区公益性文化活动阵地要就近、便捷地向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开放;同时在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地方,建设文化设施,健全职工俱乐部、民工之家、活动中心等,方便他们参加。

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要根据小型分散、简便易行的原则,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地方文化和民间文化活动。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消费能力,多提供免费或廉价的运动场、棋牌室或其它娱乐项目,多组织一些“露天电影”、“纳凉晚会”、“广场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多设计一些类似“新老居民文化节”、“外来建设者趣味运动会”等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多出台一些诸如“文化一卡通”、“社会服务一卡通”、“免费开放场馆”等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的优惠政策。根据外来务工人员来自五

湖四海的特点,多开展让外来民工演家乡戏、唱家乡歌、话家乡情等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五、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文明水平,促使我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真正融入到“定海第二故乡”,充分发挥其人生价值,更好地为我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积极为创建文明城区、构建和谐定海作出努力。

第三篇:浅谈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研究论文

本文从地域归属感与群体归属感两个层面调查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较低,经济因素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重要因素,以下是“浅谈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研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员。由于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之间存在相互磨合过程,不仅存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适应问题,而且更表现为心理上的渐渐融合,因此本文采用城市归属感来描述这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并以地域适应、身份归属、心理归属3个方面为指导,参考罗忆源(2003)和李芳(2009)的研究设计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以宁波市为研究对象,在各个劳动力市场发放问卷,对此问题展开实证研究。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从性别看,男性占56.8%,女性占43.2%;从受教育程度来说,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被调查者占12.5%,初中占47.7%,高中或中专占34.1%,大专占4.5%,本科占1.1%;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占62.5%,未婚占37.5%,有子女的占54.5%;从年龄看,集中于16~35岁,在宁波的打工时间集中于1~5年,在宁波打工时间在10年以上的仅占7.95%;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工作时间集中于8~12小时,占68.18%;年收入水平集中于1万~3万元,占69.32%,处于宁波市平均收入中低水平。

2、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2.1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总体状况

(1)地域归属感现状。主要是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城市状况、消费水平、户籍等方面调查地域归属感,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愿意遵守宁波市的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的意愿最高,平均值达到4.125分,处于较高的水平。而对于获得宁波市户口的意愿最低,平均值仅为2.92分。综合来看,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市的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48分,处于中上水平。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气候、地理位置等地域因素具有较高的期待,表现出较高的归属感,但是受到全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房价过高的经济环境影响,在宁波买房这一行为意愿上,外来务工人员又表现出稍低的归属感倾向。

(2)群体归属感现状。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的统计项共6项,其中,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生活习惯的适应性平均分达到了3.72分,为群体归属感6项统计项中最高,表明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的生活习惯适应良好,能够遵从城市的作息习惯、生活方式。除了对社会组织活动的参与与自身身份的归属2项,其他几项均在中值3分以上。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参与程度平均分为2.54分,对自身身份归属的认识平均分为2.76分,两者表明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社会融合过程中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己对城市的归属感,而是采取了被动的方式;而从社会活动组织者来说,各类社会活动往往忽视了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举办的社会活动极少。对于自身身份的认识上,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界定。综合来说,宁波市鄞州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平均得分为3.13分,相较于城市地域归属感低,处于中等水平。

(3)整体城市归属感。问卷通过直接询问外来务工人员未来的打算以及离开宁波后的去向选择调查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整体城市归属感。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的调查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针对宁波市地区,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这一特定城市的归属感;二是相对于农村针对城市的归属感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表示会留在宁波,仅有2.27%的人表示想尽快离开宁波,说明在宁波务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宁波的城市归属感比较高。在假设不得不离开宁波的情况下,34.09%的外来务工人员仍然选择在城市打工,说明被调查者具有较强的城市归属感,39.77%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不知道,仅有19.32%的人选择离开城市回老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在宁波打工比较满意,暂时未考虑其他选择。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与其针对宁波市的城市归属感的得分分别为3.46分和3.51分,均处于中上水平,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对宁波市具有较强城市归属感,但相较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对于宁波这一城市的归属感略低,因此还需进一步提高。

2.2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素

问卷调查了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经济因素、城市因素、自身因素、群体因素、家乡因素共5个因子。其中,经济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最大,平均达到了3.37分,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影响程度均在3分以上。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程度得分均值为3.08分,影响程度较大。影响最小的是家乡因素,责任田、老家经济和城市户籍平均得分均在3分以下,家乡因素平均得分只有2.53分。该统计结果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自己将要去打工的城市关注度比自己老家高,家乡的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外来务工人员更多的是关心宁波这个城市的消费、收入水平,自己能否在宁波挣到钱,能否负担起在宁波的生活消费。

2.3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分析

不同的人群对于城市归属感具有不同的感知,针对不同年龄、婚姻状况等人群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

城市地域归属感方面,不同婚姻状况的外来务工人员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数据发现,未婚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平均水平为3.61分,而已婚者均值为3.26分,可见未婚的被调查者的城市归属感高于已婚的被调查者。

城市群体归属感方面,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年均收入均表现出了显著差异,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的被调查者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均值分别为2.90分、3.08分、3.19分、4.16分,呈逐渐增长趋势,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认知上具有更高水平,同时也说明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更加容易被当地群体所接受。年收入水平在2万元以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均表现出较低的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均值都小于3分,年收入水平在3万~5万元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现出最高的群体归属感,均值为3.69分,而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均值为3.33分。

2.4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影响因素与城市归属感显著性分析

城市归属感可以区分为城市地域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调查中所归纳的5种因子分别对城市归属感、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以及城市整体归属感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城市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群体因素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自身因素对城市群体归属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在群体归属感的感知上具有不同的差异。而家乡因素因其显著性指数为0.377、0.904和0.774,均大于0.05,因此,在影响因子和各城市归属感水平显著性检验中,家乡因素的显著度指数没有达到要求,对因变量的影响不显著。

3、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问卷调查结论与讨论

3.1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特点

第一,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地域归属感特点。调查样本集中于宁波打工1~5年的年轻群体,他们普遍表现出对宁波交通、硬件设施、气候地理等客观因素较高的期待,这些期待使他们产生对宁波较高的城市地域归属感。

第二,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群体归属感特点。城市群体归属感处于中等水平,身份归属感较低,外来务工人员被动融入当地群体,城市群体归属感提高缓慢。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归属感其中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不清。对自身身份的认识是评价城市群体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个指标上,调查者表现出较低的水平。

第三,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整体城市归属感在调查期内处于中上水平,变动性比较大。从整体上来说,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表现出较高的城市归属感。但是,有一大部分人在调查问卷中选择了“不知道”,这说明在这一段时期内,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还处于中等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不同的变动。

第四,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个体差异。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在城市整体归属感和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上具有差异。文化程度高的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归属感的含义,也比较容易被宁波当地群体接纳。收入水平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应宁波的消费水平,享受宁波提供的更多资源。因此,在不同文化程度与不同收入水平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间出现了城市归属感、城市群体归属感水平的差异。

3.2 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影响因子中,经济因素包括宁波市的租/住房成本、生活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外来务工人员最关注的仍然是在宁波工作能够挣多少收入,是否能够承担在宁波生活消费的水平,是否能够在宁波获得比老家更好的生活水平。同时,经济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社会地位,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群体的关系。

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相比,该调查结果显示,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因素中的社会保障福利、就业机会和群体因素中的当地居民态度同,并不如其他学者认为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的最主要因素。

4、结 论

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水平总体不高,政府和用人单位应该重点从经济因素和城市因素着手来提升他们对宁波市的归属感。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归属感能够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宁波,在宁波长久工作居住,有助于经济建设的稳定,有效避免“用工荒”现象的出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第四篇:外来务工人员入会的难点与对策

外来务工人员入会的难点与对策

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日益增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已逐渐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分散性、弱势性特点,以及当前非公企业工会工作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因素和工会自身建设方面的因素,其加入工会组织的问题迟迟得不到根本解决,长期困扰着各级工会组织。

泗门镇是余姚市经济最发达的乡镇之一,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220.7亿元,跨入了全国百强乡镇行列,企业多,规模大,外来务工人员集聚。据统计,在企业从业的人数达2.4万人,占全镇职工总数的62%,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入会工作难度大,进展缓慢。针对这一问题,泗门镇总工会按照全总“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工作要求,于今年4月份开始,探索外来务工人员入会的新途径和会籍管理新模式,联合镇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办公室,利用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平台,实行窗口入会和灵活的会籍管理模式,取得了很大成效。至7月底,已有13265名外来务工人员填写了入会申请书和工会会员登记表,全镇各级工会核发工会会员证13265本,外来务工人员入会率达81.2%。目前全镇已建企业工会176家,村联合工会20家,覆盖企业765家,会员达36559人,工会组建和职工入会分别达到95.1% 和94.5%.1、营造一个良好的入会环境。一是认真学习宣传《工会法》和全总《关于切实做好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的通知》,把工会法和有关农民工入会文件及工会会员手册发到村(社区)工会、企业工会和镇有关部门,还通过工会干部培训班和各种工会会议,宣传外来务工人员是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是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加入工会组织是基本权利,也有利于企业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有利于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等等,为外来务工人员入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争取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总工会通过向党委汇报工作和与镇政府联席会议,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外来务工人员入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党委分管领导经常过问这一工作,经常与总工会一起研究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入会工作在镇党委政府达成了共识。三是主动寻求镇外来务工人员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镇外来务工人员

服务与管理办公室,是镇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部门,下设20个村(社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站,镇村共配备57名综合管理人员,遍及全镇各村各企业。利用这个平台,在外来务工人员办理居住证的同时,同步办理入会申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入会问题。镇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办公室也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入会也是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积极主动帮助总工会做好入会工作,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入会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设立外来务工人员工会工作联络网点和入会窗口。镇总工会在镇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办公室建立了镇外来务工人员工会工作联络站,在全镇 20个村(社区)设立外来务工人员工会工作联系点,设立外来务工人员入会窗口 21个,由镇、村综合管理员和村工会主席任联络站点负责人,具体落实入会工作。在全镇形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入会工作组织网络。

3、建立窗口入会和灵活的会籍管理制度。重点建立了四项制度。一是窗口入会制度。凡进入本镇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办理居住证登记时,可同步申请加入工会组织,填写入会申请书和工会会员登记表,经村工会审核,发给会员证。原已入会的外来务工人员,予以登记备案。二是会员会籍属区管理制度。外来务工人员入会后,其会员会籍划至工作地村(社区)工会,会员所在单位已建立工会的,划至单位工会。三是会员会籍流动制度。外来务工人员如工作单位变动,可持会员证到进、出单位工会办理会籍迁移手续,在新单位无须再办理入会手续。四是会员审核制度。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权利和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入会情况,结合居住证登记管理制度,镇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办公室每年在采集外来务工人员信息时,了解其入会情况,未入会的,动员办理入会手续。

4、规范入会操作程序。一是调查摸底。镇总工会会同镇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办公室对全镇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一次排摸,把无业游民、自谋职业者分离出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前期入会准备。二是入会申请。外来务工人员到窗口办理居住证时,同步办理入会申请,已办理居住证,未入会的,由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管理员进入外来务工人员所在企业,动员入会,填写入会申请书和工会会员登记表。三是审核办证。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管理员把入会申请书、工会会员登记表移交给所在村工会,村工会对照入会条件进行审核,并填写工会会员

证。四是发证。村工会办证后交给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管理员,由综合管理员发至外来务工人员。五是确定会籍归属和资料归档。根据会员情况把会籍资料移交给企业工会或村工会,对所有会员情况进行汇总建档。

5、建立入会工作保障机制。一是镇总工会与镇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办公室联合转发了市总工会和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工会工作的试行意见》,确定了入会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实施办法。二是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入会集中行动。6月份镇党委召开了外来务工人员入会工作推进会,并确定6—7月为外来务工人员入会集中行动月,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入会。三是建立了每周通报制度。把各村工会入会的任务、进展情况于每周一向各村(社区)党组织、村工会和镇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办公室通报。四是建立了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把入会任务分解到各村(社区),并纳入村(社区)工会工作目标管理考核,镇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办公室也把入会列入到村(社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站工作职责,入会人数和入会率与奖金挂钩。(余姚市泗门镇总工会)

随着浦江镇“一城九镇”的开发建设,参加浦江镇建设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浦江镇工会根据全总、市总工会关于加大力度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工会组织工作的精神要求,并结合我镇新建企业不断增加的实际状况,今年把外来务工人员最大限度地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确定为工会组织履行依法维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作为工会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来探索。那么,如何做到最大限度地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入会,带着思考,前段时期,我们对全镇的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目前的状况

根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我镇各企业上报在岗外来职工15000人左右,已加入工会的有12500人左右,到目前为止暂未加入工会的有2500人左右。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有些企业在发展会员时,把一些担任管理人员或已经工作2-3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吸收到工会组织中,对进企业工作时间短的职工不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

2、有些企业领导认为,外来职工流动性大,那山高往那山跑,工作不稳定,所以吸收他们到工会组织中来没必要。

3、有些基层工会干部对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入会思想认识不足,认为吸收外来务工人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有些企业业主偏面认为,工会人数多,会增加经费开支,所以主观上不想把外来务工人员发展到工会组织中来。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工会法的宣传力度不够,外来务工人员不了解参加工会组织的作用意义。

2、基层工会干部思想重视不够,他们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入会,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应尽的职责。

3、有些企业不与外来务工人员签订集体合同,因签订合同后要交纳社会保险,所以,把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当作临时工处理。

4、有些外来务工人员本身流动性大,经常不辞而别,跳槽、频繁调单位,没有要求入会的愿望。

5、有些外来务工人员对参加工会组织的认识不足,不了解工会组织是维护他们合法权益的组织。

6、特别是一些建设工地的外来务工人员,本身在一个地方的建设项目是阶段性的,由外来承包者管理,没有人去组织他们加入工会。

四、建议与对策

中国工会十四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工人阶级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要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要加大工会组建力度,坚持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立工会组织的原则。要重点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会组建工作,进城务工人员是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在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巩固工农联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工会组织予以更多地关心帮助,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

㈠ 加强工会法的宣传

利用多种形式和各种场合宣传工会法。要利用人大视察、宣传画廊、黑板报和各种形式加大工会法的宣传力度,使广大进城务工人员了解工会组织的性质和加入工会组织的意义及作用,特别是基层工会组织要采取各种措施宣传工会组织的作用,利用典型事例进行宣传。并在实际工作中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真正使外来务工人员认识到工会组织是他们的娘家,是他们的依靠,积极吸引他们加入到工会组织中来。

㈡ 增强工会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意识

进城务工人员是我国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打破地域界限、所有制界限,把思想统一到工会十四大精神上来,把进城务工人员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是工会组织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他们的神圣使命,不能再忽视这项工作。我镇工会将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加强对基层工会主席的宣传,强调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地做好这项工作。

2、加大考核力度,已组建工会的单位包括所有务工人员,入会率低于95%以上的将作为基层工会主席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3、抓典型、树样板,我们把懋源制衣有限公司作为典型加以宣传,推广他们把签订劳动合同同做好职工入会同步进行的做法,以点带面,逐步使每个企业对组建工会和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统一、有序,同步进行。

4、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企业经营者的宣传教育,正确认识进城务工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充分认识务工人员加入工会组织,调动他们积极性的重要意义。要看到吸收他们入会后通过工会组织加强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遵守厂纪厂规,对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建立和谐稳定的企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企业经营者重视和配合工会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入会工作。

通过前阶段的工作,我镇外来务工人员入会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5月,共吸收小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入会5380人,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认为,今后要积极参加工会活动,积极

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多作贡献。外来务工人员的入会使工会组织进一步扩大了服务对象,增强了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工会的地位。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感慨地说:工会使我们有了一个温馨的家,我们参与浦江开发和建设的积极性更高了。

第五篇: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

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广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前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推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小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可逾越的过程。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企业管理信息化对企业从间接方面讲,它提高了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的知识含量,从直接方面来讲,它通过对流程的优化,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水平。其在企业管理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增强管理功能。企业信息化有助于管理功能的加强。二是提高管理效率。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运行其上的应用系统,可以高效、便捷、经济地管理企业。三是增加管理手段。多媒体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利用,可以使企业通过声音、图象和文字来近地或远程控制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全过程,从而减少产品的不良率和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四是革新管理思想。企业信息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发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它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组织机构的调整或业务流程的重组。这两者的相互作用将帮助企业进行“企业再造”和“管理重握”。

二、苏仙区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一是我区工业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偏低。苏仙区128家规模工业企业,2011,企业信息化投入1823万元,仅占科技投入的1%,其中硬件投入1253万元,软件投入329万元,咨询服务投入242万元。只有14家企业主拥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除了已有的生产资源计划,制造、财务、销售、采购等功能外,还有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产品数据管理,存货、分销与运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定期报告系统),占规模企业的10%,主要集中在电子制造产业和国有企业。其他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 还处于一种人工管理模式,不符合工业现代化管理要求。

二是工业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信息化认识程度不高。通过走访企业负责人和有关职能部门,他们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足。一是对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不够清晰,把实施信息化管理等同于一般的工程技术项目,简单的购置一些计算机而已,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室自动化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层面上,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运用还比较落后。二是对信息化管理是当今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化管理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实际意义不大;三是企业对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缺乏信心,认为企业推进信息化管理为时过早;四是重硬件轻软件,在软件上投入不足。在14家企业主拥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里,软件投入只占30%。五是政府职能部门认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涉及到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不宜作更多的涉及。

三是工业信息化管理薄弱。经信部门在信息化方面工作的主在职责是电子信息产业的行业管理工作,拟定全区电子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战略,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行业服务体系,推动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跟踪推进全区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组织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但到目前为止,经信部门既无管理机构,也无信息专业人材,更无工作经费,很难开展有关工作。

三、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要彻底改变工业企业信息化程度低这种状况,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就必须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以信息化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落实加快推进信息化和与工业化深度溶合,按照“政府倡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特别是大型IT企业在技术、奖金、服务上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实施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登高计划”,确保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一)政府要着力营造环境,加强引导和服务,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的认识,根据企业的需要和承受能力去务实的推进信息化管理。经信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职能,协调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我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用现用信息化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推动信息化建设。要将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新型工业化和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作好组织实施工作。

(二)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咨询,监理、评价机制,加强信息化管理公共支撑体系,扶持建立一批服务企业信息化管理所必要的社会化中介机构。

(三)落实企业“登高计划”。数字企业建设是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对数字企业建设项目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争取国家和省上有关部门的配套资金支持。

(四)加强工业企业信息管理机构力量。针对经信部门无信息管理机构、无信息建设专业人材、无工作经费等“三无”现象,政府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成立工业信息化管理机构,配置专业管理人才,将信息化管理经费列入预算,使全区的信息化管理走入正常轨道。

下载**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状况调查课题论文

    绍兴县马鞍镇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工作状态调查报告摘 要: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镇务去开辟新的人生之路,寻找新的生活姿态。为了进一......

    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暑假学生主题征文 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管理0901 陈凯荣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双汇瘦肉精、老酸奶果冻事件以及毒胶囊事件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问题及调适策略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困问题及调适策略研究组长:赵凯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向.在城区的一些小学,多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关于深圳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曾燕霞学号200830200236 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年级 调查报告题目关于深圳市外来......

    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会计工作是单位的重要工作之一,而会计基础工作又是会计工作的最基本环节。目前,有些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较差,造成了会计基础工作的滑坡,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及有效发挥......

    电子商务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电子商务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病毒 信息安全 加密技术 网络层技术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日益普及我国电子商务安全的问题日益严重。首先,分析了......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吴征(1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班 1001410024) 摘 要: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

    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此文系本人代写,稿费未付,携稿潜逃,强烈谴责欺骗行为,必有恶报应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