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大众传媒对中国消费的作用(定稿)
《经济法》结课论文
大众传媒对中国消费的作用
【摘要】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可小视,通过大众传媒宣传国家政策、社会热点、商品消费等。大众传媒走进大众生活,但也因为部分传媒私有化等造成了消费导向偏差、利益性较强,大众消费受到困扰等。针对大众传媒特点和作用采取政府干预等措施可有效促进消费,维护消费者权益,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促进社会公平。
【关键词】大众传媒消费导向消费者社会公平大众传媒的传播特点和作用
1.1 大众传媒的传播特点
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是以报纸、电视、网络、广播、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为载体传递时事热点、体育赛事、娱乐、财经、科技等新闻内容的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众传媒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开始,纸介传播就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风行,《新青年》、《晨报》、《民国日报》等平面媒介开启了中国传媒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和在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帮助下,广播也成为了当时传播新闻的途径。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进入了百姓的生活。一直到今天,电视、手机、电脑等传播工具飞速发展。大众传媒已不再是仅仅的信息传递,而是具有一定的政府职能的文化标志,是文化的传递和国家政治、经济导向的依托,人民生活的反映。
当代的大众传媒在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科技的发展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要求,大众传媒呈现出发展快、覆盖广、时效强、影响大、注意度高、权威性强、说明性强、表达形式多样等特点。
1.2 大众传媒的作用
大众传媒使得社会信息传递变得准确而快捷,让现代人们的认知得以同步,极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并以其独有的方式广泛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丰富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演变。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大众传媒对消费的促进和保护作用
2.1 大众传媒促进消费
当今消费社会有如下的特点。消费人群数量庞大;全球化的消费;消费内容的多元化[2]。通过大众传媒宣传商品正是商品生产企业的销售战略之一,采取大众传媒宣传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让更多的人了解商品,并产生消费心理。如果该商家为知名企业,更会由于品牌效应吸引消费者眼球。大众传媒宣传的新颖形式和广泛性促进了消费者产生购买某种商品的欲望进而购买商品。
采取活动冠名、赞助等方式,借助媒介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促进消费。连续两年中央电视台春晚都由“郎酒·红花郎”杯作为赞助,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收视率较高,在此大型晚会活动上赞助,并重复播出,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经营利润,同时也掀起了大众消费的热潮。
当代的时尚群体追求潮流、重视外表、重视产品知名度,以拥有某种产品作为一种时尚。
[3]“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的广告语,使哈根达斯在中国的众多店面在各大节日人满为患。
成为了大城市消费群体时尚的标志。也带动了青年和高消费人群对奢侈品的消费。
迷信和价值观的影响,在广告等的宣传下也会加大购买。例如,耐克以对号作为企业商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1
标,很多高考、中考考生在考试前疯狂购买耐克鞋,希望能够带来好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购买力。
2.2 大众传媒保护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享有的权利以及生产、经营者应该承担的义务。大众传媒保护消费者权益主要是采取信息传递的方式引起社会各界重视,并得到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支持,使消费者的权利不受侵害。3·15晚会已经举行了23年,通过现场直播、网络转播等形式揭穿了无数的骗局、陷阱和黑幕,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3·15晚会等众多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平台和媒介成为了规范市场秩序、传播国家法规政策的桥梁纽带,成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力的方式。
2.3 大众传媒协调政治、经济
大众传媒受国家管理,为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一定调节作用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民经济也会随着涨幅。在此情况下,政府对大众传媒进行控制和监管,使其与国家大的方针政策相符,利用其信息传递和导向作用与国家经济方向保持一致。在通货膨胀时,由于物价上涨导致购买力下降,大众传媒进行媒介监督、加大宣传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缓解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大众传媒产生的消费问题
3.1 媒体与厂商的利益化
霸权理论认为大众传媒是为特殊利益者服务的[4]。在我国,传媒业发展主要包括广告等媒介宣传,很多企业与大众传媒有合作关系,在很多情况下,传媒为企业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产生了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引诱消费者购买等不良现象。
三鹿集团在事发前就一直进行广告宣传等媒介宣传,但并未被发现企业产品问题,企业拥有“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等殊荣。大众传媒并未发挥其媒体的监督、保护作用,而是凭借利益关系进行宣传,造成了消费者购买欲望增强,最终导致数千名婴幼儿患病,数百人肾衰竭[5]。可见媒体与厂商的利益化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消费者,在刺激消费的同时出现虚假宣传现象,影响消费者消费,给消费者生命财产造成损害。
大众传媒大部分由国家控制,也有少部分媒体私有化。由于其受个人或某企业占有,所以其舆论监督意识和媒体保护消费等方面执行力较差,主要为其个人或其企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诱导。
3.2 媒体监督滞后性
3·15晚会有效揭露企业的生产、销售中的问题,但同时也凸显了媒体监督的滞后性。当下媒体监督,大都是在企业问题已经凸显,已经造成后果,而后媒体对其生产流程、进货渠道等一系列过程进行走访、曝光。没有企业的事发,似乎媒体并未发挥其监督的作用。三鹿奶粉、地沟油、苏丹红等食品以及生活用品均是在出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后,媒体才开始发现问题,媒体的作用不是警示消费者在发现问题后不要购买此类产品。
媒体的作用并非警示,而其监督的滞后,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国家对大众传媒的控制和法律的限制以及媒体信息传递等的强化导致的。滞后的信息是以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做出牺牲为代价的,这样的牺牲是不值得的,滞后的传递是媒体监督的失职和对消费者的不尊重。
3.3 执政驾驭下的保守性
由执政党控制的大众传媒,在宣传主流思想文化的同时,引导国民支持、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以及经济制度。媒体的宣传代表了国家的要求和指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媒体的保守性,对于大众消费及其信息反馈要符合社会主流文化,不能与传统道德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相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媒体传递信息的片面性和不及时性。
其次,各级政府对媒体管理程度不同也造成了媒体发挥作用的大小及信息反馈的程度不
同,很多地方的大众传媒完全由政府控制。造成了与政府有经济往来的企业正面信息较多,政府也会对其合作伙伴有所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判断,存在误导消费者购买的情况。对策建议
4.1 引导传播正确的消费文化
大众传媒拥有先进的技术媒介,通过技术媒介的处理,文化和各种观念可以被转化为令人乐于接受和便于接受的感官符号,比如影像符号、音乐符号等。比起抽象的文字符号文化,用感官符号来表征文化更能吸引大众。因为它无需凭借一定的文化资本去获得,也无需人们借助逻辑和抽象思考能力去思考,并且这种文化享受能带来感官上的舒适和放松。符号化了的文化可以被附加到商品的价值中,文化的符号价值能提高商品的价值,有利于商品的销售;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又能带动文化符号价值的消费,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当然,利用大众传媒构建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不是简单的将主流文化通俗化、感官化以迎合大众的口味,关键在于利用大众传媒先进的媒介技术创新文化形态。在将主流文化符号化的过程中,突出主流文化的人文特征和对大众日常生活的关怀,为实现主流文化与商品的结合创造可能。并且通过大众传媒的话语优势将这种可能变得自然、合理,实现主流文化与商品的融合。从而扩大主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主流文化对消费领域的影响和控制,顺应消费时代意识形态控制的新形式和新途径,进一步确保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稳定。[6]
4.2 提升消费者思想意识
大众传媒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通过宣传教育,提升消费者思想意识和理性购物意识。开辟网络平台购物指南、购物技巧、防止受骗等相应栏目,在购物前必须阅读后才能购买。在日常购物中,开展平面媒介宣传消费注意事项等,有效避免消费者盲目消费和感性消费。使消费者养成良好的购物习惯,促进消费合理化和消费者权益最大化。
引导消费者树立可持续消费意识,从而推动了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第一、提升消费水平。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个性化、互动性、亲和力等优势,催生更多消费产品、消费方式、消费需求,拉动整体消费水平。传统媒体也可以不断创新,如延伸与收视率高的节目相关的消费产品、鼓励有创意的植入性广告等。[7]
4.3 完善法律监管体制
引入媒体监督概念,一定程度上赋予大众媒体对消费行为等进行监督,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大众传媒应该明确其传递信息的目的。法律加强对媒体的监督,促进媒体信息传递的全面性、真实性、时效性,防止传媒在信息传递中掩盖事实,蒙蔽消费者。
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维权途径。规范、统一行政执法主体,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强化行政执法手段,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简化诉讼程序等。[8]
4.4 促进转型发展
调整传媒经营方式,进行企业转型,完善企业经营战略,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和传媒传播功效。不断与时俱进,走进大众生活,贴近实际,以转型促发展,以转型完善大众传媒体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盲目消费,并使消费达到最大效用,符合大众需求。
4.5 促进可持续发展
传媒可以通过新旧传媒形式融合和传播内容不断创新,扩大对满足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消费品的传播,引出消费者合理消费。第三、变革消费方式。媒体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介环节,它们可以为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信息沟通,同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可以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实现可持续消费要求的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对生产者也会产生影响。传媒可以以生态建设标准为基础,从吃、穿、住、用、行等诸多方面推行绿色消费方式。[7]
未来的大众传媒在国家和大众的支持下,一定能更加明确传媒职责,按照法律法规有效监督和保护消费行为,努力营造绿色、健康、理性的消费环境,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为大众消费提供正确、积极、向上的指引,促进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升消费者的购买理性化和可持续性上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长鑫.大众传媒推动现代生活[J].群文天地,2012,12:114.[2] 罗小东.试析大众传媒对消费社会的推动[J].新闻界,2010,06:75-76.[3] 刘小欧,高胜勇.大众传媒对消费群体及消费欲望的构建[J].中国传媒科技,2013,16:40-41.[4] 季乃礼.大众传媒中的霸权理论[J].宜宾学院学报,2012,09:22-26.[5] 李俊英.从“三鹿”案件看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J].北方经贸,2012,10:57+64.[6] 徐海波,王萍.论“消费社会”中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功能[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26-29.[7] 王荣子.传媒在消费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8] 顾正祥.浅谈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缺陷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8,27:39-40.
第二篇:大众传媒的作用研究
大众传媒的作用研究
(文献综述)
关键词:大众传媒
作用
影响
一、什么是大众传媒[1]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指在传播路线上用以传达信息的报纸、书籍、杂志、电影、电视、因特网等诸多形式。
二、大众传媒的特点[1]
1、地位稳固。
2、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3、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大众传媒的上述三个特点,使得它们比其它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众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它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都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它一般社会群体。
三、大众传媒的种类[2] 第一类: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口语和体语; 第二类: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
第三类: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和计算机通讯等
四、大众传媒的功能[2] 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
文化传承功能:它传播前任的只是与经验;记录同代人的探索与创新;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
监督功能:它能及时报道和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舆论导向作用;揭露社会上的一些假、恶、丑现象,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娱乐功能:它提供了大量文学、艺术、休闲方面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陶冶我们的性情。
五、大众传媒的作用
大众传媒对决策制定的作用非常显著。威尔伯·施拉姆等学者就指出,“媒体很少劝人怎么想,却能成功劝说人想什么。”
大众传媒对政府决策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其主要作用就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等。大众传媒在公共决策的具体作用表现如下:
1、收集信息,传播信息
大众传媒也不是机械地收集信息,而是要把所有的信息加工和分析过后,提供给公众。这样对公众在了解信息的过程中能很好地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当然现在的大众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中有时也会误导大众。
2、提高决策的认知度
大众媒体和决策都面对同一个对象——大众。大众媒体通过不断宣传,使大众了解政府决策的内容。同时大众媒体对一些潜在的社会问题的报道,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应,迅速引起高层决策者的注意。
3、大众传媒有“焦点效应”的作用
大众传媒反映的是社会和大众的需求,他们不断向外传播信息,使得决策者在信息的获取上了解到大众的需求,在制定决策上从大众的需求出发。在政府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同样不断向大众进行宣传,使该决策的制定具有一个焦点,由此而形成社会舆论,促使政府决策反映大众利益。
4、大众传媒能够扩大公民参与决策
大众传媒宣传的问题来自社会,而大众传媒通过直接采访等方式,使得大众能够把自己的利益向决策层反映,而决策层也有了来自大众最直接的声音,使得在决策中能够充分体现大众的利益。[1]
五、大众传媒对我党的影响
长期以来,大众传媒对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在过去革命斗争岁月,我们党最大限度地利用电台、报纸等传播工具,抨击、揭露黑暗,宣传、指引光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战胜艰难险阻,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由于时代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之过去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地采用面对面、手把手、心交心的思想工作方法。“一帮一、一对红”曾作为普遍的工作方式。这种“直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是一种亲切自然、富有成效的方法。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加,信息需求量迅速增大,加之现代传媒技术飞速发展,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对象、手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较为简单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单从人们获悉党和政府的最新文件精神这点来看,过去是层层传达,多以内部信息渠道方式运行;而现在,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几乎在同一时间从大众传播媒体中获悉。通过大众传播,广大社会成员逐步进入一个信息共享的全新天地。
江泽民同志特别重视新闻传媒工作,他指出:“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掌握实际情况,正确引导舆论,是党的宣传思想战线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我国报纸、刊物的数量很多,广播电视网遍布全国,每天同广大群众见面,随时随地影响着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引导舆论,至关重要。”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直接面向群众,传播信息及时迅速,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是理论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道德建设的有力工具和重要渠道。[3] 大众传媒作为政府开办的一项事业或政府组织经营的一个产业部门,其所有者赋予它的唯一职责就是发布决策者认为应该公布的信息并动员社会大众拥护和支持决策者的各项决定。[4]
六、大众传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5] A、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极大地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达到省时、省力、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第一、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其时效性,尤其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具有了平等的参与权,不管你身处何方,身份如何,只要你能操作电脑上网,就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发表意见,在统一平面上,以互相平行、交互的方式从事信息文化的制造、交流与利用。而且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文化内容,没有时空的限制,可以在各自的计算机前纵观人类文化长河,横观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征。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大事,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这种迅速、及时、准确的传播方式,有利于教育者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及时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加强网络空间的正确舆论导向,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第二、教育对象和教育信息内容的广泛性。由于大众传媒突破了地域上的限制,使得接受面即受众增加,使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媒体获得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使信息内容也具有广泛性,通过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络,人们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第三、教育活动的替代性。随着大众传媒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替代功能。首先,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的开发和研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减轻或者替代教育者的重复性劳动。其次,计算机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可以在理论研究上替代现实世界。通过计算机虚拟现实的技术,教育者可以逼近现实地投入到虚拟环境中处理、研究现实教育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教育者增强预见性,更好地控制教育过程和把握教育对象。最后,把传统大众传媒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络上,实现网络宣传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整合、互补,从而拓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信息来源,并通过对大众传媒的理性分析,提高人民群众对各种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大大增强网络宣传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第四、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大众传媒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等特点,实现了多种感觉形式并用,可以增加信息的获取量。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选用,可在屏幕上创造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充分调动听、说、视、触等各种感官,再现生活场景,并可以进行角色表演和体会。从而将宣传教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入网络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使严肃的宣传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人们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可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
B、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众传媒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调、陈旧的缺陷,它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种多样的素材和信息。大众传媒不断地为受众提供新的人文精神。大众传媒可以无条件地传递人类的公理、正义和良知,可以客观公正地揭露和抨击阻碍社会进步的丑恶现象,从而净化和提升人类的精神。大众传媒还对社会发展的热点、疑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宣传,进行追踪报道,进行深入讨论。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热、疑、重、难点问题,亦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大众传媒为大家明确方向、弄清是非、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转变人们思想观念提供有益帮助。
C、大众传媒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首先,网络的交互式沟通将吸引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引导,把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的直接教育方式变成为间接方式。信息网络交互式传播的特点,使人们在网络中接受宣传思想教育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强制性方式,而是随时可与宣传教育网站开展思想交流。这种互动式、引导式的宣传教育,可大大提高思想“灌输”的有效性。其次,网上教育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把许多无法单纯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借助声像、动画等手段形象地表达出来。
七、如何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新闻传媒有针对性、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要利用传媒搞好形势宣传。这应该作为一项最基本的经常性的工作任务。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带来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同时,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各种纷纭复杂的问题,急需释疑解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通过大众传媒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形势宣传和教育,让广大的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等等各个阶层、各种群体的群众看到大好形势,坚定信念,增强信心。形势宣传工作,要努力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要求去做:“经常地、自觉地以大局为重”,“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把它变成人民群众自己的主张”。
第二,要为党和政府改革措施的出台做好舆论先导工作。我们的改革进入了制度更新、利益格局调整的攻坚阶段,任何一项措施的出台都会触及一些群体的利益。干部分流、职工下岗、金融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等等,每项措施的出台,都需要做大量适时甚至是超前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新闻传媒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社会沟通,注意研究和利用好大众传媒,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努力加强社会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加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群众的相互沟通。在专项改革举措推出的整个过程,都要注意向社会宣传和解释政府的政策、措施;注意了解和引导社会各界对改革决策的舆情。
第三,注重发挥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在大众传媒中的有效作用。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干部,熟悉和掌握相应部门和领域具体情况,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看待相关的问题,他们的声音,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能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如中央电视台的一组“部长访谈”节目,就受到观众好评,同名书籍出版后,又受到读者欢迎,进入了畅销书排行榜。最近,香港电台推出的“特首家书”节目,即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以写信方式给市民解释政府的方针政策、施政理念,将特区政府面对亚洲金融**的下一个财政的负担透露给大家,把解决困难的具体措施用家常话讲出来,既可信又倍感亲切,可称为利用传媒开展工作的又一成功范例。而专家学者作为某类领域从事研究的权威人士,能够运用长期积累的理论知识和深刻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公正、客观、推己及人的态度和立场对公众关注的问题作出解释,易于为人民大众所接受,不致在群众中造成偏听偏信的问题,如水利专家谈水灾、地质专家谈地震等,都可以产生其他人无法替代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第四,适时推出典型,发挥舆论引导和典型引路作用。先进人物是我们时代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完美统一,具有先进性和广泛性。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和徐虎等一批英模人物,他们的事迹通过新闻传媒,感动和激励了亿万群众,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英雄主义精神使我们的历史脚步有了节奏感,使我们的时代生活有了朗朗阳光。在今年抗洪救灾斗争中,新闻传媒对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作了及时充分的报道,激励了广大军民的斗志,增强了必胜信心,对夺取抗洪救灾的最后胜利发挥了促进作用。我们处在一个需要英雄而且能够产生英雄的伟大时代,各行各业都产生了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新闻传媒应该大张旗鼓地搞好时代英雄和模范典型的宣传工作。[3]
八、大众传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6]
一个城市发展与大众传媒的作用和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大众传媒,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等。实践证明,大众传媒已经深深影响到一个城市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座富有生机活力的城市,需要有强大的传媒力量来推波助澜。
大众传媒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当前,中国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城市不仅需要大众传媒实时记录、见证城市发展的辉煌历史,也同样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科学发展与和谐进取的城市文化,这必然要求大众传媒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打造成为科学发展与和谐文明城市的思想文化先锋,成为凝聚广大市民精神力量的重要纽带和平台,成为城市性格和城市灵魂的铸造者。这是城市发展的现实赋予大众传媒光荣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大众传媒承担着推动城市的科学发展与和谐文明事业建设的历史使命。当下,大众传媒正由分散走向融合,从粗放式经营走向集约化经营,不断提升传媒的公信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现在,我国传媒产业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结构日益优化,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城市的建设、管理和发展也越来越需要大众传媒的文化软实力配合。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一个重要的管理手段。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声音越来越需要依靠大众传媒向当地人民群众传播,而公众了解社会、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也大多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来获得各类信息的。大众传媒对城市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考察大众传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大众传媒对城市政治文明的推动作用体现为:一是使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及时传达到基层和社会公众;二是反映和监督地方政府工作,使其在良性有序轨道运行;三是成为城市管理者与市民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和透明度,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四是通过舆论监督,反映群众呼声和建议,维护市民合法权益,推进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顺利开展。
大众传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一是传媒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大产业。它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和发展;二是通过经济信息的发布和传递及经济政策宣传解读,满足市民和企业等单位从事生产、生活的信息需求;三是宣传报道当地企业和提供广告服务,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和品牌创建。另外,大众传媒的对外传播可以更好的展示一个城市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大众传媒可以将一个城市塑造成令人神往的中外游客旅游度假目的地,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发展的推进作用表现在:一是通过知识积累和文化遗产继承,发挥教育与社会化功能;二是通过新闻报道和栏目内容的价值导向,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专栏、专版,提升当地文化品位和水准;四是通过现代传媒举办的各类活动,活跃城市文化气息;五是通过现代传媒所承载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等,让市民感受时尚和流行文化魅力;同时,大众传媒的发展对其他文化产业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与大众传媒的联姻,是大众传媒发展的全新起点。在这个更高、更大的舞台上,中国传媒将以更足的底气、更富创造力和影响力来积极参与城市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活动,实现大众传媒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党委、政府和百姓民生。随着大众传媒资源整合不断深化和优化,各种媒体日益融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大众传媒产业的升级,奏响中国传媒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合作共赢新时代。
九、大众传媒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7] 大众传媒所代表的社会舆论被称为一种并列于立法、行政、司法的“第四种权力”,它对公共政策过程具有着重要作用。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Massmedia)的简称。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当新型大众传播工具出现后,新闻传播成为了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活动。大众传播工具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不断变化,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效果也越来越大。技术进步作为器物性质的发展,没有内在灵魂的支撑,其发展没有实质的意义。而构建在公开、透明形式特征,坚持公平、正义的批判精神的大众传媒被广泛誉为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以外的“第四权力”。权力的相互牵制,是实现国家机器良好运作的基础。
A、大众传媒对政策议程设定的影响随着政治民主的发展,政治生活的参与者日益多元化。相应地,作为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公共政策,其参与主体也日益多元化。大众传媒正日益成长为公共政策的一大重要的参与主体。大众传虽然不是正式的权力,但对政策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能对政府行为构成直接的舆论压力。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以及监督都有着重要影响,但其影响最集中地体现在影响公共政策议程的设定上。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一些问题能得到官方主体的重视,而另一些问题却没有被列入议事日程,在很大程度上与大众传媒有着紧密的联系。大众传媒对政策议程设定的影响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大众传媒与公众联合,共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对政府提出政策要求,从而受到政府的重视,使得此问题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在一个民主社会里,公众的意见无疑应该成为公共政策制定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但在现实生活中,公众总是处于政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一方,且公众实际上处于原子化的分散状态,因此对政策过程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而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就在于它掌握着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既有关于社会问题的信息,又有关于官方行为及政策意向的信息。大众传媒通过报道能将个体声音放大,起到一种“扩音器”的效果。但大众传媒在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向政府提出政策要求时,如果没有公众的支持,就会显得孤掌难鸣,影响力有限。由此看出若公众与大众传媒相结合,那无疑是优势互补,有利于对政府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使得政府重视相应的问题,并将该问题纳入政府的政策议程,这样大众传媒实际上即为政府设定了相应的政策议题。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就是先由大众传媒发布相应的新闻或信息,然后唤起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接着媒体进一步收集、反映公众的意见进行报道,同时可能还提出一定的政策要求,在这些压力下,官方即会做出回应,对一些重大的问题予以研究,进而做出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相应的公共政策的出台。
(二)在我国,大众传媒影响政府政策议程的设定还能通过一条特殊的渠道即“内参”,当然这主要是一些官方传媒。大众传媒的记者能深入社会了解情况,反映社会现实,提供真实信息,做出“内参”,直接送达决策高层,影响政策议程。将大众传媒为政府提供在政治体制内部无法获得的信息以及大众传媒所作的“内参”这些功能扩大一下,可以看出大众传媒还提供着更加广泛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引领着公众的关注和思考,而且同样影响着政府官员注意力的分配,指示他们必须关注哪些社会问题,需要为哪些问题做出决策,这实际上就是在为政府设定政策议程。
(三)政府的政策议程既有新项目议程,又有旧项目议程,并且以后者居多。因此,大众传媒对政策议程设定的影响还体现在它对旧项目议程设定的影响上。大众传媒往往会对政府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报道,有利于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以利于政府及时针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追踪决策,对原来的政策项目进行调整和改革,从而实现对旧项目议程设定的影响。《中国青年报》对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政策执行效果的跟踪报道,促使政府部门推进新一轮医疗改革,就体现了大众传媒对政府旧项目议程的设定及进行追踪决策的影响。B、总结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了公共政策过程中相当重要的参与者,它公共政策议程的设定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主要源于大众传媒有着巨大的信息优势。大众传媒本身就代表着一种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一种公开性,它往往也是公众进行意见与利益表达的一种渠道,由大众传媒来影响政策议程的设定以及影响整个公共政策过程,有利于政府相关决策的民主化与公开化。保持大众传媒一定的独立性和自由,让其深入社会,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现状,有利于政府及时地发现社会问题并及时地加以解决,同时可以结合大众传媒所反映的专家与民众的意见来制定政策,减少决策失误。鉴于此,在一个民主参与的社会中,大众传媒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应该得到积极发挥。我们党和国家在保留对一些官方媒体的控制来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的同时,还应该给予其他一些媒体充分的独立性和自由,使它们深入社会,反映社会的另一个侧面,反映社会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政府提供政府本身很难知道的信息,促进社会问题的化解。这样对国家政府、对社会都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就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的设定及公共政策中的积极作用来谈的,当然也不可忽视其消极影响。如大众传媒在反映民意的同时,还会操纵民意,因此不能把大众传媒等同于民意。大众传媒往往有自己的利益、观点和立场,有时也会夸大事实,或者屏蔽掉一些事实,因此在关注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的同时,也不可以完全轻信,还需要有其他的信息渠道。当然,笔者认为大众传媒在公共政策中的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
十、大众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8] 公共事务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所体现出的公共性特征使它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正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把大众传媒建构成社会领域的“公共空间”,是充分发挥我国大众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的有效途径。
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部门在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这一价值取向上的契合之处以及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与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在信息传播机制、社会整合机制方面存在的互补现象,是两者发生内在联系的关节点,而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正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以及它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在联系,不仅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也决定和影响着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作用的发挥。预警作用
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而言,大众传媒的预警作用通常体现在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特别是对涉及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危的紧急突发情况,作出快速反应和及时报道,以引起公众的警惕或帮助人们了解突发事件和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2003年SARS危机之后,我国传媒对此次危机中主流媒体长时间的集体失语失真,造成传媒预警作用的彻底失灵,对疫情的扩散蔓延产生了直接影响的后果进行了深刻反思,在突发事件包括危机事件的报道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做到了信息发布的及时、真实和公开。典型的是2008年春夏之交我国主流媒体对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地震所作的连续32天的现场直播报道。
事实表明,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公开,是任何负有社会责任的大众传媒所应该葆有的信仰与原则,及时、真实和公开地报道新闻,可以成为社会抵御突发性社会恐慌的预前反应,并且,从效率的角度看,这样的预前反应是成本最小的控制措施。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如果一个社会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关涉公众利益,特别是公众的切身利益的负面真实情况被隐瞒住,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很危险,整个国家就仿佛被放在火山口上。任何社会都不可能避免天灾人祸,但是却有可能依靠媒体迅捷的信息传播所产生的预警作用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
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体共同的社会责任。为此,政府在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应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增加公共信息传播的透明度,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大众传媒在危机管理中的预警作用,及时发现危机存在的前兆,及早采取预前措施,尽量把突发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议程设置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是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新闻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新闻传媒选择或突出报道的某些内容会受到受众特别的关注。这一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可以“重构环境”的机构,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式,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但为什么某些潜在问题突然显性化,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并进而直逼决策层;相反,另一些问题却始终寂寞无声,最后不了了之。对比两种迥然相异的情形,我们可以发现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社会公众而言,不理想的、不规范的、不能令人满意的社会现实状态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要成为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对象,还必须经过一个认识上的逻辑发展过程。这就是社会问题→公共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社会问题的标志是出现公意性诉求。而当公共权力主体意识到社会公共问题已经妨碍整体社会发展,充分了解公众的公意性诉求并认同这种公众的政策诉求时,公共问题就会变成公共政策问题。而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对推动这个认识上的逻辑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本身,最大范围地接触社会公众,所以对于社会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首先作出强烈反应的是大众传媒。另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信息传递的公开性、直接性、迅速性,它能快速把少数人发现和提出的社会问题及对政策的期望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它对社会问题或某一突发事件大规模地连续性地加以报道,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大众传媒不仅对事件本身进行客观报道,而且会加以评论,以引导公众对事件性质的认知程度,引发公众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不断提高公众对政策问题的认知度,这就使媒介议程转化成了公众议程。而公众议程大多是涉及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因而会呈现社会舆论的“焦点效应”。而“焦点效应”又往往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就会促使政府接受来自公众的愿望和要求,进而对公共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
这正是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作用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舆论监督作用
我国党报有自己的舆论监督传统,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政治民主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受众的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为适应这一新情况,我国新闻传媒开始就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政策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照,也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同时,受众对社会领域中不良现象的批评也常常见诸媒介。由于媒介对社会信息具有放大的功能,加之媒介在我国具有其他社会机构所不具备的社会公信力,受众意见一旦被媒介刊播,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类似舆论的影响力。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中国质量报告”等栏目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些栏目较好地发挥了媒介舆论监督的功能。而且随着民众表达利益和要求的权利开始合法化,大众传媒作为公众的代言人,在形成政府与民意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氛围有了很大改变,在一定层次上突破了其固有的一些局限性,出现了跨层次、跨地区、跨类型媒体舆论监督互动的现象。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成本,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和传播格局,促进信息更快、更广、更全面地传播。虽然它自身的发展和它与传统媒介的整合仍处在发展变化中,但传统媒介已由开始的如临大敌到目前的和平共处、相互渗透。网络使新闻传播更具活力和张力,也使新闻传播具有了交互性,使受众拥有了发言权和参与感,双向互动促进了广开言路,益于政府决策和对舆情的掌握,及时通过灵活的政策与技巧调控舆论。它推动我国新闻政策走向宽松,让更多的普通人拥有了表达思想与意见的渠道。、近年来,网络传播大大促进了媒介间的协作,媒介之间的融合、交叉拥有正在成为中国新闻业新一轮改革的亮点,政策性的扶持已经有所表现。因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党和政府以及传统媒介都不能无视民意的存在,尽管有时网络受众的意见会千差万别,但正是这种意见市场的存在,一些观点在相互碰撞中进行着“自我修正”,促使人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有效沟通作用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已经从权威行政转向服务行政,需要大众传媒发挥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功能,通过双向对称传播,使民意得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提高政府服务的针对性。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传媒功能曾经较为单一,更多的是“唯上”,它多依附于政府组织,以政府权威的意志为导向来整合社会,而大众话语往往是虚拟的、被悬置的。具体地说,由于我们单纯强调大众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导致了传媒的泛政治化,舆论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其社会沟通功能被抽除。我们知道,沟通本应是一种真诚的对话,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信息的互换,它需要双方彼此平等、相互宽容,这样才能消除误解,达成共识。
而大众传媒在公共空间层面上可改变过去那种状况,对各方意见都给予相应的关注,并使在交往主体之间所展开的平等交流、对话、求同、合作是出于本能、发自内心的活动。让公众的意见能够有比较充分的机会和以有效的方式公开地表达出来,不仅能够使政府及时、广泛地了解各种不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而且能够使各种潜在的社会摩擦与冲突的能量在“微调”的状态中得到释放和缓解,避免长期压抑和积累而引起爆发式的冲突和震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群众集体上访冲击政府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没能得到充分的机会和以有效的方式公开表达意见。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则有利于群众意见的公开表达,此外也可为政府工作的不断改进提供相应的服务。
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
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决策过程离不开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参与作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后,将一改“拍脑袋决策”为注重通过听政、议政、民意调查、专家咨询、民众参与等行政参与新方式广泛吸纳民意,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多个决策方案,供决策者抉择,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质量和决策水平。
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参与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在决策形成之前,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可以将不同文化背景、人生抱负、思想性格和能力素质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公开、公正的讨论,使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为政府决策提供资讯和参考,推动政府形成新的决策。二是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作为公共空间的大众传媒可为社会讨论决策提供一个广阔的社会网络平台,在这里,个人、社会组织和团体就政府的决策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交换意见,并提出各自的政见,供决策者决策时参考。大众传媒通过展开讨论,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意见,集思广益,可以启发和促使决策者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使决策更加合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此外,大众传媒还可对决策产生的过程予以监督。三是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大众传媒可通过对决策的解读,深化公众的理解,提高其参与政策讨论的意愿和能力,同时通过公众群体的反映使错误的决策得以取消,使不完善的决策得以完善。总之,大众传媒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和推动政府改革的强大动力源。
结语
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任一国家、任一时代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旨。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信息的枢纽和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现代化和国家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以及它作为社会公器所具有的公共性特征和公共品格,决定了传媒因素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党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部门,应懂得善用传媒的力量,充分发挥它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大众传媒作为社会领域的“公共空间”,将更完整地发挥其协调、整合社会的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推进国家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1】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E5%A4%A7%E4%BC%97%E4%BC%A0%E5%AA%92 【2】 《大众传媒的种类及其作用》http:// 【7】 《论大众传媒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裘敬(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 0046)《管理观察》2011年4月上旬刊
http://f.wanfangdata.com.cn/view/论大众传媒在政策制定中的作 用.aspx?ID=Periodical_glkxwz201110009 【8】 《大众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 曹丽虹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206896/219497/14441425.html
第三篇: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文化
一、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主义,是指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方消费主义渐渐渗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层面,消费主义文化因此而出现。消费主义文化,指的是文化意义上的消费主义,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指为了使被现代文化刺激起来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文化意识形态。在我国,大众传媒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会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同时由于消费具有典型的符号化特征,大众传媒对消费主义文化的蔓延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以下将从我国电影贺岁片的发展来谈谈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我国电影贺岁片走向商业化,这是消费主义文化在电影方面渗透的表现。
(1)电影内容更加符合大众的消费心理,朝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加迈进了一步,但同时也更加具有娱乐性。许多贺岁片早期是比较有思想的,因为它们的拍摄是建立在小说基础之上,是对人性和文化的深层反思,但是现在中国电影跟文学越来越远,大众对于贺岁片的文学期待即审美享受逐渐转向愉悦期待,太过文艺思想的东西多数没有市场,因为受众现在追求的是物质享受和消遣。因此,商业化的电影很符合消费社会的要求,中国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正在朝着消费主义狂奔,而商业化的电影正是帮助他们狂奔的轮子和车子。这就是为什么批评家、媒体在批判这类电影的时候,它们照样能够成功,因为符合大众消费心理。刚刚上映的《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受众的褒贬不一,在表面的搞笑和冷幽默的对白之背后,却是与青春、情感和尘世莫大的疏离。而往往反映社会发展主旋律的电影却日日减少。(2)电影表现形式的商业化。宏大的场面、激动人心的音乐、美仑美奂的画面以及靓丽的演员等视觉表象。启用大批中青年明星尤其是港澳演艺界大腕参演,是一种创新,这对于扩大其吸引力、影响力,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如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变化巨大,从这个角度看,选择对当代青年有影响力的明星大腕参演,就不仅仅是着眼于电影票房号召力,更是长期以来党的宣传文化事业“三贴近”的追求,不失为是一种有效尝试。无论视觉还是听觉表现,贺岁片的编码逐渐走向纯粹供视觉听觉消费的方向,采用现代电影技术,尤其是特技和3D效果,满足受众感官刺激和需要。在市场经济之下,商业大潮的席卷使得电影不折不扣的要为市场的主人受众服务,愉悦价值成为贺岁片不仅是必须而且是首要的考虑对象。(3)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这是消费主义文化在电影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将商品信息的广告融合在影片场景、影片道具、电影台词、主演的生活和使用物品中,给大众留下印象,形成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消费社会背景下,消费是生产力,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电影的销售,广告起了主要作用,尤其是植入式广告。在《非2》中主演开的车都是奔驰系列的,还有最淡定的淘宝网广告,随处可见的旅游景区的广告。在《女人不坏》中苹果电脑的广告,《手机》中所使用的摩托罗拉手机的广告。电影中所使用的符合自身情境表达的广告,是在能够满足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大众消费者消费意义的需要,实际会对大众的物质生活消费进行诱导。但是过多的使用植入式广告也必然会引起大众的不满,因为电影创造者要充分尊重大众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在制造时尚化、标准化的大众文化时,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文化是互动的,但是作为一种体制和
机构,大众传媒总是更加主动,更有进取心。虽然大众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增强,但是大众传媒还是积极逢迎、靠拢或争取广大受众,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诱导和操纵消费者,它们左右着消费观念和消费时尚的方向,传播消费主义文化,建构消费意识形态,把越来越多的人都卷入其中,使消费主义文化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消费生活观念与消费方式。
第四篇: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中国的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大众传媒了。
很显然,快速发展的大众传媒已经对未成年的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最大的影响还是电视,电脑和手机。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现实生活中它的危害要大于他的作用。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
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或者我们自己身边的例子就不胜枚举,玩游戏成瘾,网恋,交损友,被骗钱财,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具体一些列子我就不举了,想必大家对听到这种事情已经习以为常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光靠哪一个方面就能解决的,需要学生自己,家长,学校,老师,社会一起的努力,一起给予正确的关注和引导。
第五篇: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论述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今天,由于大众媒介到处都有,人们除了工作和睡觉歪,用于大众媒介的时间超过其他任何活动。”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的论述言简意赅的揭示出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影视,录像,网络,书籍,报刊等大众媒体广泛普及,并以其色彩丰富、鲜活生动等特点,迅速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少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是人类传播能力发展变化进步的表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散布在不同地区的个人或者群体的传播媒体。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大众传媒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大众传媒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这样就形成了由大众传媒构成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有广泛影响力的大众传媒的生活环境。电视和网络等电子媒体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彻底改变。除了家庭、学校教育和同龄群体以外,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第四个重要因素。
大众传媒的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获取与传递信息。从古到今,大众传媒经历了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不断变化,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效果也越来越大。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时代,人们,尤其是青少年,需要获取和接收大量的信息。而青少年通常都会选择最新和最快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比如,互联网,手机等。据统计,中国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媒体是增长最快的消费品。由于青少年对于新媒体需求的增加,新媒体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经是传统媒体数量的二到三倍。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人生中求知欲最旺盛,好奇心最强烈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们需要大量而且新鲜的信息和资讯。大众传媒的存在和发展满足了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渴求和开阔眼界及思路的需求。不可否认,大众传媒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个“第二课堂”。在这个课堂里,空间上的距离被无限缩小。遥远地方发生的事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世界,传到青少年们的眼前。这无疑加快了全球信息资源同步化的进程,使得青少年并不是被禁锢在一个狭隘的圈子之内,而且跟上了整个世界的脚步。这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起到了无比重要而非书本可以取代的作用。其次,大众传媒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和环境。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们需要与人沟通和交流。而许多现代的新型传媒的存在大大满足了青少年们的交流需求,并且丰富了交流的方式。特别是有些青少年最初与人交流时不善于面对面交流,比较内向或者沟通能力不强,这时,如果通过手机或者网络的方式进行交流就更为方便,有效。虽然存在着空间上的距离,但是又能彼此传达信息,解决了那些性格内向的青少年们的问题。而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那些新型的传媒方式也扩大了他们交友的范围,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生活。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和身边的人,不在身边的人,在距离上很遥远的人,甚至是其他国度的人进行交流,这些对于青少年来说都是新鲜而且宝贵的。交流对象的丰富能使青少年更快速地认识社会和这个世界,拓宽眼界。这些都是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由于大众媒体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在中国,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明显加快。而在这个逐步加快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大众传媒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将人的学习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本人行为后果所引起的学习,一类是通过他人示范过程引起的学习。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所造成的影响就属于后一类。在现如今确确实实出现了一些不适合青少年和未成年人接收的传媒内容,比如色情内容,暴力内容,甚至是反传统反道德的不健康内容。对于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受到这些方面内容的熏染之后很有可能会在对世界外部环境的认识和对价值观的概念和正确性上产生扭曲甚至颠覆。这些大众传媒所显露出来的弊端是对青少年的发展极其不利的。面对这些不良的信息内容,青少年缺乏一定的正确的拜别观念和能力,容易误入歧途,导致青少年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这些都是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而大众传媒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产物,同时也是维持这一时代的重要而且必要的工具。当代青少年思维活跃,对信息的需求量大,再加上自身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控能力,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环境的影响。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因此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大众传媒应该坚定地发扬其自身的优点,努力改进缺点,更加完善体制,更新发展传媒方式,坚持传递正确,健康,效率的信息的理念,能够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更加有效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