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西游记》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小说。
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大约有三。第一,是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它主要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的50多个故事,大都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故事则尤为引人入胜。
第二,是善于塑造人物。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几个人物形象,都能使人过目不忘,都已成为这一类人物的代名词。
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他由仙石化成,手持一根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金箍棒,能够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他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四十九天,反倒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世间一切妖魔鬼怪。他闹龙宫、闯冥府,使得四海龙王和十殿阎王俯首帖耳。他大闹天宫,打败十万天兵天将,令玉皇大帝也无可奈何。真是一个桀骜不驯、敢作敢当的英雄。后来,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出生入死,制服了无数妖魔鬼怪,为取经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他保护唐僧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他自己也修成正果。他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小说中另外一个惹人喜爱的人物是猪八戒。猪八戒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投错了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脑的形象。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因此常常当众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够知错改错,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其可爱之处。
第三,是充满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在小说中,天府、龙宫、仙境、地狱是打通了的,人物可以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玉皇大帝、东海龙王、天兵天将、妖魔鬼怪等可以共同登场;自然界的虎豹熊狮、花鸟虫鱼,甚至骷髅等都可以变成人形兴妖作怪;有法力的人物可以变形、钻心,无所不能。另外,书中还写了许多宝物,如太上老君的金刚套、观音菩萨的杨柳净瓶、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人参果等都使人眼花缭乱,遐想万端。
在中国小说史上,《西游记》的贡献是巨大的。鲁迅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列有“神魔小说”一类,毫无疑问,《西游记》是这一类小说的代表作。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西游记》,古代神魔小说将黯然失色。
【阅读建议】
读这部小说,应当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力图走入《西游记》所创造的那个神奇、美妙的世界。《西游记》属古典白话小说,语言文字上与现代白话差异较大,阅读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障碍,对此则不必深究。
【精彩片段】
天王各居四维,众天兵各挨排列阵去讫。这真君领着四太尉、二将军,连本身七兄弟,出营挑战,分付众将,紧守营盘,收拴了鹰犬。众草头神得令。真君只到那水帘洞外,见那一群猴,齐齐整整,排作个蟠龙阵势;中军里,立一竿旗,上书“齐天大圣”四字。真君道:“那泼妖,怎么称得起齐天之职?”梅山六弟道:“且休赞叹,叫战去来。”那营口小猴见了真君,急走去报知。那猴王即掣金箍棒,整黄金甲,登步云履,按一按紫金冠,腾出营门,急睁睛观看。那真君的相貌,果是清奇,打扮得又秀气。真个是: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
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
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罗双凤凰。
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赤诚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大圣见了,笑嘻嘻的,将金箍棒掣起,高叫道:“你是何方小将,乃敢大胆到此挑战?”真君喝道:“你这厮,有眼无珠,认不得我也!我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二郎是也。今蒙上命,到此擒你这造反天宫的弼马温猢狲,你还不知死活!”大圣道:“我记得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我心要骂你几声,怎奈无甚冤仇;待要打你一棒,可惜了你的性命。你这郎君小辈,可急急回去,唤你四大天王出来。”
真君闻言,心中大怒道:“泼猴,休得无礼!吃吾一刀!”大圣侧身躲过,疾举金箍棒,劈手相还。他两个这场好杀:
昭惠二郎神,齐天孙大圣,这个心高欺敌美猴王,那个面生压伏真梁栋。两个乍相逢,各人皆赌兴。从来未识浅和深,今日方知轻与重。铁棒赛飞龙,神锋如舞凤。左挡右攻,前迎后映。这阵上梅山六弟助威风,那阵上马流四将传军令。摇旗擂鼓各齐心,呐喊筛锣都助兴。两个钢刀有见机,一来一往无丝缝。金箍棒是海中珍,变化飞腾能取胜;若还身慢命该休,但要差池为蹭蹬。
真君与大圣斗经三百余合,不知胜负。那真君抖擞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青脸獠牙,朱红头发,恶狠狠,望大圣着头就砍,这大圣也使神通,变得与二郎神身躯一样,嘴脸一般,举一条如意金箍棒,却就是昆仑顶上擎天之柱,抵住二郎神:唬得那马、流元帅,战兢兢,摇不得旌旗;崩、芭二将,虚怯怯,使不得刀剑。这阵上,康、张、姚、李、郭申、直健,传号令,撒放草头神,向他那水帘洞外,纵着鹰犬,搭弩张弓,一齐掩杀。可怜冲散妖猴四健将,捉拿灵怪二三千!那些猴,抛戈弃甲,撇剑丢枪;跑的跑,喊的喊;上山的上山,归洞的归洞:好似夜狸惊宿鸟,飞洒满天星。众兄弟得胜不题。
却说真君与大圣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正斗时,大圣忽见本营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真君见他败走,大步赶上道:“那里走?趁早归降,饶你性命!”大圣不恋战,只情跑起。将近洞口,正撞着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一齐帅众挡住道:“泼猴!那里走!”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做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作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
正嚷处,真君到了,问:“兄弟们,赶到那厢不见了?”众神道:“才在这里围住,就不见了。”二郎圆睁凤目观看,见大圣变了麻雀儿,钉在树上,就收了法象,撇了神锋,卸下弹弓,摇身一变,变作个雀鹰儿,抖开翅,飞将去扑打。大圣见了,嗖的一翅飞起去,变作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见了,急抖翎毛,摇身一变,变作一只大海鹤,钻上云霄来。大圣又将身按下,入涧中,变作一个鱼儿,淬入水内。二郎赶至涧边,不见踪迹。心中暗想道:“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果一变变作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溜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青;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鱼,鳃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那大圣就撺出水中,一变,变作一条水蛇,游近岸,钻入草中。二郎因他不着,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相似,径来吃这水蛇。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见他变得低贱(花鸨乃鸟中至贱至淫之物,不拘鸾、凤、鹰、鸦都与交群),故此不去拢傍,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踵。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真君前前后后乱赶,只见四太尉、二将军,一齐拥至道:“兄长,拿住大圣了么?”真君笑道:“那猴儿才自变座庙宇哄我。我正要捣他窗棂,踢他门扇,他就纵一纵,又渺无踪迹。可怪!可怪!”众皆愕然,四望更无形影。真君道:“兄弟们在此看守巡逻,等我上去寻他。”急纵身驾云,起在半空。见那李天王高擎照妖镜,与哪吒住立云端,真君道:“天王,曾见那猴王么?”天王道:“不曾上来。我这里照着他哩。”真君把那赌变化,弄神通,拿群猴一事说毕,却道:“他变庙宇,正打处,就走了。”李天王闻言,又把照妖镜四方一照,呵呵的笑道:“真君,快去!快去!那猴使了个隐身法,走出营围,往你那灌江口去也。”二郎听说,即取神锋,回灌江口来赶。
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他坐中间,点查香火: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正看处,有人报:“又一个爷爷来了。”众鬼判急急观看,无不惊心。真君却道:“有个甚么齐天大圣,才来这里否?”众鬼判道:“不曾见甚么大圣,只有一个爷爷在里面查点哩。”真君撞进门,大圣见了,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这真君即举三尖两刃神锋,劈脸就砍。那猴王使个身法,让过神锋,掣出那绣花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赶到前,对面相还。两个嚷嚷闹闹,打出庙门,半雾半云,且行且战,复打到花果山,慌得那四大天王等众,提防愈紧。这康、张太尉等迎着真君,合心努力,把美猴王围绕不题。
【点评】这一段描写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智斗法。二人都武艺高强,擅长变化。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他们斗法的过程,可谓异彩纷呈,扣人心弦。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其中奇妙的构思与神奇的想像。
第二篇:《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西游记》: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1、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2、体裁:长篇神话小说
3、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起保护唐僧取经等三大部分组成。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终成正果
4、精彩情节点击: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
5、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
6、孙悟空形象:
①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
②出世:仙石化成。
③本领:手持一根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金箍棒;能耍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四十九天不死,反而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世间一切妖魔鬼怪。
④*格:桀骜不驯、忠心耿耿、聪明幽默、爱憎分明、勇敢机智。
7、猪八戒形象:
①身世:原是仙界天蓬元帅,因醉调嫦娥,被贬下凡,投错了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脸的模样。
②*格: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忠勇、善良、勇敢、知错就改、淳朴憨厚。
8、艺术特色:
①善于说故事,可读*强。
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5、阅读感受: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相关练习:
1、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2、《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赏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例: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大闹天宫。或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如三打白骨精
4、选择《西游记》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结合社会生活,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
参考示例: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人物*格)。今天,能有孙悟空这样的人来执法,社会就会多一些公正(联系社会生活)。
5、《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6、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
7.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
8.沙僧:沙和尚,悟净;猪八戒:悟能。
第三篇:走进神话世界
走进神话世界
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指导学生了解课外阅读方法,进行有关神话的趣味积累,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和希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感受历史文化的璀璨与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和希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感受历史文化的璀璨与美好。
三、教学准备:学生自读三年级的课外阅读书目《中外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动画《哪吒闹海》
一、创设情境,感知神话人物。
1.知道这部动画片叫什么名字吗?对了叫《哪吒闹海》它选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封神榜》。同学们,大家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指名说。你能把它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吗?(学生上黑板写名字)
2.知道这么多神话故事,大家真了不起!在这些神话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引导说话——说出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特点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本领大,呼风唤雨,乐于助人,与自然作斗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为民造福、„„)
师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很多事情人们无法解释,以为神在起作用呢!其实神就是人们心目的英雄,在神话里,他们本领高超,去代表人去和恶劣的自然做斗争。
重点点评:老师知道同学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哪吒和沉香了,因为他们都很善良和孝顺是孩子们的神。
3.其实啊,刚刚大家说到的故事,有的已经走进我们的语文课本。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每一册都有神话故事。
除此之外,我们的课外书中还有很多。中国神话那里有?不光我们手里的《中外神话传说》,向《诗经》、《左传》、《国语》、《庄子》、《山海经》、《楚辞》,乃至于唐诗宋词里都有,神话故事太多了,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我们读过的神话仅仅是神话世界中的一滴水呀!今天我们就借助《中外神话传说》这本书,走进神话世界,更好地读懂神话。
二、品神话,读懂故事
品读《盘古开天辟地》
1.打开目录,同学们会发现《阿里山》和《世界最初的七天》这两个故事之间空了一行。看到了么?分隔的前部分是中国古代的神话,后半部是外国的神话。中国部分的第一个故事《盘古开天辟地》都读过了吗?谁来说一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出示说话训练:读了《盘古开天辟地》,我知道了天和地起源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____,宇宙混沌一团,像___,是___用他的神力,开辟了___,他的___ 变成了世间的万物。)
2.在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情节呢?
指名交流评价
3.喜欢神话故事,不能仅仅知道故事的情节,咱们要想领略神话故事的丰富内涵,不仅要细细品读字句,有时还要结合文字,展开大胆的想象。
4.教师边读边做标记,边指导学生想象画面。老师以自己的读书感受指导学生如何读书。注意师生互动。
实物展示全文,教师边带学生读,边现场做记号。
品读盘古开天辟地的这一段,体验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如:轻而清、重而浊。教师指导:遇到好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在旁边做一下记号
品读盘古手撑住天地,不让天地合拢的这一段。做一下动作,想象当时的画面感受盘古的伟大。教师指导:读后的感受往往是珍贵且易逝的,可以在书旁的空白处写下来。
小结:我们这样一读啊,书中的人物好像活了过来一样,情节也更生动了,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这样读书才会越读越有趣呢。
5、总结板书:我们刚才是怎么读这一段的呢?书中好的语言,可以划下来。
精彩的情节可以反复读,并展开想象,有了感受可以写下来,有疑问也可以写下来。感受深刻的地方要有声有色的读读。实在喜欢还可以背背。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中,都带着这样的方法读书,收获一定会很大的。
板书:
做记号
想画面
写感受
品读《愚公移山》
1.利用同样的方法,自主读第二篇神话。教师巡回指导。
2.课文后面还有两个问题呢,出示思考。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她是怎么创造人类的?
3.交流。指名2人上讲台,根据实物展示台,展示自己的读书感受。
4.大家这么快就掌握了老师教会的方法,真是棒!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
看后教师提醒: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可是书中有很多是动画片中没有的。老师建议大家看了动画以后,再找文字读一读,感受会更深的。
三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计划与教案
走进童话世界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学会读懂童话。
2、掌握读懂童话人物和道理的方法。
3、通过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复述故事情节、理解童话中深刻的含义。
教学内容
一、激发情趣,揭示专题
1.课件展示: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画,仔细看。
2、你认识他们吗?
(白雪公主、美人鱼、丑小鸭、灰姑娘、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同学们真是过目不忘啊,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他们的?
(真是见多识广,知道这么多的故事,真了不起。这些都是美丽的童话人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世界,去认识他们吧!)
板书课题:走进童话世界
二、呼唤旧知、指导文本。
1.“课前,同学们都已经读过老师发给你们的童话故事了吗?
你知道这些童话都是谁写的吗?(郑渊洁)。
郑渊洁是著名的童话大王,他写了很多小朋友们喜欢的童话故事,现在老师想来考考大家,(出示图片)这是谁?”(是郑渊洁童话中的人物)
皮皮鲁:喜欢他吗?你为什么喜欢他?
鲁西西:知道她吗?她是鲁西西,是皮皮鲁的妹妹,等会我们就去认识她。
舒克、贝塔:大家都看过动画片。
2、通过读书同学们认识了皮皮鲁、舒克、贝塔等这么多可爱的童话人物,看来读书可以让你收获很多,那么你是怎样去读这些童话故事的呢?谁能介绍一下你读书的方法?学生介绍。
(这样简单的泛读只是让你们对童话有一个大致了解,要想读懂童话就必须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走进童话故事的情境当中,像人吃东西那样,要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现在我们就一起静心细读郑渊洁的另一篇童话《鲁西西系列----女明星和图钉公主》。)
(你的读书方法真是太好了,让你收获这么多,今天就把你的方法教给同学们,用你的方法来读一个新的童话故事《鲁西西系列----女明星和图钉公主》。)
3、出示问题:童话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你觉得哪个人物最有特点,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请同学们抓住展现这个人物形象的段落、句子、词语多读几遍,用笔划一划,也可以在旁边写下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请同学们(用这位同学教给我们的方法)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把这篇童话读一遍。
学生自由阅读后提问:童话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你觉得哪个人物最有特点,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说得很好,很全面,我觉得这第二个苹果的故事可以让你先读,课下的时候读一读,不要忘了同学们,有空讲给同学听听。
(五个人物全说:老师觉得也挺有特点的,有没有同学能起来说一说。)
说得也不错,而且是独特的视角,有创意,第三个苹果的故事你可以先睹为快了。其他同学可要加把劲了!(看来同学们真正的把这篇童话中的人物读活了,对,就是这样,读懂童话首先要读懂人物。板书:读懂童话要读懂人物)
4、但是我们仅仅读懂人物是不够的,还要知道这篇童话要留给我们什么,作者写下这篇童话是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在小组内学习,把你的体会在小组内交流探讨。
学生自由交流。
小组汇报。(同学们讨论这么热烈,收获一定不少吧)哪个小组的同学能起来说一说。读了这篇童话,你有什么体会?这一点你从哪个人物身上体会最深?说得真好,你们小组合作学习可真有效率,奖给你们第四个苹果的故事。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观点?从另外的几个人物身上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也就是说读懂童话还要读懂道理。)
三、小结方法,鼓励读书。
1、到了现在,我发现同学们已经真正的把这篇童话读懂了,那现在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到底是怎么读童话的?思考一下我们用什么方式去读懂人物的呢?(如果给我们一本新书,或者去学校图书室借一本书,我们能在上面圈圈画画吗?不能,要爱护书籍。那我们碰到好词好句又该怎么办呢?对,摘录,做读书笔记。真是好办法。)然后又是用什么方式去读懂道理的呢?(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获得知识,集思广益。当你在家里或别的地方读书碰到问题时,也可以拿到学校和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读一篇童话是这样,读一本童话书也是这样,读更多的课外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理解人物形象,感悟世间真理。
2、童话是一扇窗子,展现美好辽阔的视野。童话是一弯清流,洗涤疲惫尘垢的心灵。迷人的童话永远不会过时,它以其永久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希望大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读更多的童话,更多的课外书。好吗?同学们给了老师一个读书的承诺。
四、拓展延伸
1、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吧,每人写一句倡导同学多
读书、读好书的宣传口号,把我们的读书方法宣传出去,让我们的校园到处都是朗朗书声。拿起你的纸和笔,现在就行动!
出示图片。
你的口号非常棒,可以拿出去做宣传了,看来这五个苹果折腾地球的结果得让你公布给大家。一定有宣传效果。
同学们的口号都非常好,非常有号召力,我们可以就此开展一个宣传活动,也可以把你的口号加上说明的文字发到网上去,让全国各地的学生都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
2、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苦思的刹那;
世界上最舒展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让我们拿起书,以书为伴,畅游在多姿多彩的课外阅读中,让阅读成为我们终生的承诺。板书设计:
走进童话世界
读童话要读懂人物要读懂道理
第四篇:湘西世界沈从文笔下的一个现代神话
湘西世界沈从文笔下的一个现代神话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8-08-28 11:22:00 ]作者: 李美容编辑:Studa_hasgo12
2【内容提要】
沈从文采取反复叙事的方法,构筑了神话化的“湘西世界”。实际上,“湘西世界”是针对现代人审美精神的丧失,人生的散文化,而籍神话的形式,为现代人找寻生存依据的一个审美世界。沈从文在这个审美的“湘西世界”中,旨在用无功利的“爱”来表达神话世界的纯度,向现代人敞明生存的意义。
【关键词】 神话;审美;现代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作者面对纷繁扰攘的都市,在对故乡的回忆和想象中,建构的一个艺术世界。这个“湘西世界”宁谧、优美、自然、生气蓬勃,往往被人称颂为一曲田园牧歌、一首乡土抒情诗。其实,“湘西世界”是一个富含更深厚意义的世界,是沈从文在神之解体的时代为生存失去依持的现代人找寻的一个现代神话。
一
神我们是看不见的,然而,我们处处都看见神一样的东西,而且最先、最重要的,是在一个明智的人的心中,在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作品的深处见出它。[1]我们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见到的“神“,首先显现在《龙朱》、《凤子》、《神巫之爱》、《媚金 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一系列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的古老传说的作品中。在这些小说里,有关湘西的巫术宗教、人物传奇、奇风异俗,无不深深的烙着神话的印迹,赋予了“湘西世界”神话特质,使人感受到湘西民族的高贵神性。上述奇幻的故事,让我们在显在的层面上见到了“湘西世界”的神性,而在“湘西世界”的深处,还藏匿着一种隐在的神话因子,那就是时间。
时间是神话世界的真正核心。卡西尔指出:从基本意义上来讲,神话一词体现的不是空间观而是纯粹的时间观。它表示借以看待世界整体的一个独特的时间“侧面”。[2]神是由时间构成的,只有借助于时间,神才从无数非人格的自然力量中被选择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而凌驾于那些力量之上。同样,时间在沈从文建构的湘西神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所尊奉的神性在时间的延展形成的历史中显现出来。
“湘西世界”是一个静谧、和缓、永恒的世界。它的时间是近乎停滞的,“湘西世界”的神性也就在这静止的时间中积累和显现。无时间性的意识正是神话时间的特质,神话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神圣的、神话的时间内,与日常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日常所生活的时间具有不断流逝、刹那生灭、去不复返的特性。而神话所展现的时间却是循环的、可重复地被实现的。“湘西世界”就处于这种永恒的神话时间中。[3]在构成“湘西世界”世界的小说中,时间推进极其缓慢。沈从文采取反复叙事的手法,让无数相似的事件重叠起来,使“湘西”生活处于恒常状态,时序维持在同一个方向上,一天一天进行下去,仿佛从来没有变化,把“湘西”留在永恒的和毫无疑问的神性中。如《边城》,整个故事就是在对端午节的三次反复叙写中展开,每个端午节都是小城四面八方的人齐聚酉水河边,敲锣打鼓赛龙舟,赛后捉鸭子,每年如此,似乎
几百千年来从未变过。另外,边城男女在有月亮的中秋晚上整夜唱歌,在新年里舞狮子龙灯。“这些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摘自《边城》)不仅边城的节日给人一种抛开了历史时间而自动循环运转和存在的恒定感,其日常生活似乎也处于一种无限循环之中。“冬天的白日里……间或有什么男子,占据在自己屋前门限上锯木,或用斧头劈树,劈好的柴堆到敞坪里去如一座一座宝塔。间或可以见到几个中年妇人,穿了洗得极硬的蓝布衣裳,胸前挂有白布扣花围裙,躬着腰在日光下一面说话一面做事。一切总永远那么寂静,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摘自《边城》)无数个冬天已经过去了,可边城中的男女仿佛仍然在那个地方,做着同样的事。整个“湘西世界”近乎处于静止的时间中,映照着一层高贵、光辉、朴素的氛围。透过这样的叙述,读者被牵引到一种新的时间里,如同临现在神话中,世俗的、历史的时间暂时地、象征地被废除、隐没和超越,取而代之的则是神圣的、神话的时光。这样,作者与读者都借着故事的叙述而被卷入了另一种光阴。在那个境界里,世俗的、历史的时刻已被隐没和克服了,他们已浸润在一种超越延展性的、永恒的、可一再临现的时间之中。[4]正是由于突出了时光的主宰地位,时间才在沈从文的湘西作品中显现出结构贯穿的力量,神话的血脉由此在“湘西世界”流淌。
二
神话是人类最初感觉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人类为自己的生活世界所寻得的一种意义,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神话就象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一样,它总带有娇爱、稚气、散漫的特点,丝毫不带有功利的目的。因此,神话的世界是一个超功利的、审美的、诗意的世界。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增长,随着自然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式的泛化,人通过神话的感觉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消失了。正如诺瓦利斯在《断片》中所言,这个世界的意义早已丧失,上帝的精神得以理解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5]人陷入一种空虚之中,感觉自己没有依傍。实际上,随着神话的消失,现代人已失去了一个中心点,失去了内心的灵性,失去了审美的生存,失去了诗。想起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科学精神所引起的直接后果,便会立刻想到神话是被它摧毁的了;由于神话的毁灭,诗被逐出她自然的想象故土,变成无家可归。[6]这个没有神话的现代社会,就是一个没有诗意、没有审美精神的,冷冰冰的金属世界,尽管物质已无比丰富,但人的生存变得荒诞、丑陋、毫无意义起来。
西方现代社会这种神性丧失殆尽的现实处境,随着西方文明的东渐,也移植到了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国本是一个审美的国度,但是,启蒙运动的兴起,把西方现代文明奉为圭臬,工具理性、技术思维替代了中国人秉有的审美直观,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被冲毁得面目全非。面对这种情况,宗白华不无忧虑地写到:中华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与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平和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涂染下),文化的美丽精神不能长保了,灵魂里粗野了,卑鄙了,怯儒了,我们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我们丧失了生活里旋律的美(盲动而无秩序)、音乐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斗争)。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没有了音乐。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的意义、文化意义的最高价值。[7]
西方现代文明的蔓延,使现代中国丧失了音乐,丧失了审美精神,丧失了生存的神性。对此,沈从文与宗白华一样是十分警觉和惊惧的,并对现代文明进行了不遗余力地反思与批判。在《八骏图》、《绅士的太太》、《薄寒》、《有学问的人》等一批作品中,沈从文对那些代表现代文明的都市知识者进行了描摹和刻画。《八骏图》中,八位上流知识者表面看来,个个温文尔雅、仪表体面、身份高贵,然而他们情感矫饰、性心理变形扭曲,表现出一种病态的生命形式。他们的生存已被内心的欲望和外在的知识理性撕裂,处于一种异化状态,遑论诗意和高贵。《绅士的太太》中,一群上流社会的男女,生活奢华,精神糜烂堕落。人与人之间处处是一种算计和利用的关系。人生被利欲填塞,完全丧失了灵性和诗意。不仅在都市,现代人已变得荒诞不经,沈从文还敏锐地看到,农村也呈现出堕落趋势。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进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8]
正是在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神性、人生诗意普遍丧失的情况下,沈从文“湘西”神话的意义凸现出来了。他用一套笔墨构筑“湘西”神话世界,就是立意在“神之解体的时代”,在文学中创造一尊“艺术之神”,并希望用这个抽象的神,“阻止退化现象的扩大,给新的生命一种刺激与启迪。”[9]实际上,沈从文构筑“湘西世界”,就是在现代中国审美精神丧失后,藉神话的形式,构筑的一个审美世界,一个生活着一种新型的人的自由的世界。他想凭借这个神话般的审美世界,与现实的庸俗世界相对立,为生命委顿、生存失去依据的现代人,重新找回灵性,找到诗意的栖居之所。
三
现代社会由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不断扩展,工具理性和技术思维的膨胀,带来了世界的普遍异化,人的灵性的丧失,生存根基的失落。沈从文就是要在众人冥冥于追名逐利时,在“湘西”大地上,追寻神灵隐去的路径,追寻人失掉的灵性,为这个普遍异化的、神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世界,找寻一个神话般的审美世界。
沈从文的这个“湘西”神话世界是一个“爱” 转驻顾盼的审美世界。针对整个生活世界出现的轻狂和功利态度,出现的人与人之间庸俗的物质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的灵性的丧失,人生的散文化,沈从文在“湘西世界”里以无功利的“爱”,来净化现实,达到神话世界的纯度。这种爱,首先表现为超拔的情爱。在“湘西世界”中,情爱是超功利的、美仑美奂的。《边城》里的傩送为了美丽的翠翠,宁愿要渡船而不要碾房,在一个月圆之夜,在翠翠的窗前唱了一晚的情歌,优美的歌声把女孩的灵魂从梦中浮起去摘了一大把绿茸茸的虎耳草。在这个世界里,男男女女可以为爱情不计名利,不计得失,甚至可以爱得发狂。沈从文在《龙朱》中断言:“女人们对于恋爱不能发狂,不能超越一切利害去追求,不能追她顶欢喜的一个人,不论什么种族,这种族都近于无用。”《龙朱》中的龙朱,是一个完美的带有神性的苗族青年男子,作者对他得不到爱情的寂寞孤独的极力渲染,对他执著地追寻爱情的再三咏叹,正印证了德国浪漫诗哲施勒格尔的一句话:只有通过爱,通过爱的意识,人才成其为人。[10]在沈从文看来,只有通过爱,人才能靠近神,领受神性。爱的意识给“湘西世界”披上了神性的光辉。
“湘西世界”里的爱其次表现为纯真的亲情和友情。在那里,人与人之间没有贫富等级、是非利欲,个个都重义轻利,清心寡欲。每人都有一颗厚道而简单的灵魂,但在他们单纯、淡泊的生活里,却涌动着浓浓的情与爱。老船夫与孙女翠翠之间、三三和母亲之间,有着绵密的人伦亲情;边城里从船总顺顺,到老马兵,相互间促膝闲聊、帮贫问苦,有着暖暖的邻里之情;少女夭夭和老水手成了忘年交,有着纯洁无邪的友情,等等。这些纯真、质朴的情与爱,使平凡人的每个平凡日子都变得温馨感人。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人便会欣喜地,用神性度测自身。[11]“湘西世界”里的人正有着这样一种诗意般的神性。摆脱了世俗的功利的束缚,平静质朴的生活下,有着真实饱满的情感和诗意的人生。审美精神贯注到了每个日子里,每个人身上,人成了审美的人,人生成了审美的人生。
“湘西世界”里的爱还表现为本能的性爱。在沈从文看来,凡是人的本真情感,都是神圣不可违拗的。因此,他给本能的性爱赋予神性而大加赞美。在“湘西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顺乎人的本性生命冲动而出现了一个奔放的情欲世界。《雨后》中一对互相爱悦的乡村少男少女,在自然在陶醉中,做了神圣的游戏;《夫妇》中,夫妻两人兴之所致,在太阳底下做了阵顶撒野的行为;《采厥》中的阿黑和五明,因生命已逐渐成熟,两人就在草坪上玩一点新鲜玩意儿。“湘西世界”里这个浪漫、天真的情欲世界,显然不是情欲的放纵,而是雄强的生命和率真的天性的流溢。这些任性而为,自由自在的享受两性欢娱的男女,显示出了生命的光和热,生活的美与诗。
“湘西世界”里的爱还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现代社会,技术使人从大地分离开,自然成了盘剥和利用的对象。人离弃了充满神性的自然,同时也把神性逐出了自己的心房。从此,人生活在冷冰冰的金属环境中,已无家可归。在古代,人们通过对神的想象,使自己周围无生命的事物、冷漠无情的自然环境,变成了一种语言难以描述的音乐。一种神奇的特质如同美妙的雾蔼和月光,回荡在万物之上。从而这个世界才成为可以接受的居所。[12]在“湘西世界”里,一条小溪、一座白塔、一条渡船、一片竹林,人身边各种各样的东西,仿佛都具有无穷意味。无论是三
三、夭夭还是翠翠,“湘西世界”里的人,对一条狗、一塘鱼、一棵树,以及房前屋后的每一样东西都怀着无限的温爱。人与自然达到了高度地契合。“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酉水中游许多无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摘自《边城》)在这里,人在自我忘却和近乎无意识的状态下,作为宇宙伟大和声的一个音符和自然融为了一体。天、地、人达到了如此的和谐一致,似乎又回到了诸神还未抽身离去的古老社会,远远地甩脱了现代的金属环境。
总之,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爱在人与人、人与周围万物之间流淌充溢,人处于审美心境中,生活在诗化世界里,灵性普照大地,人诗意地栖居着,而时间凝固,神性显现,人的生存意义向心灵麻木、精神委靡的现代人敞明。
参考文献:
[1]施勒格尔文集[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5.[2][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19.[3] 郑薇.神话重构:沈从文湘西作品的时间纬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4.[4]关永中.神话与时间[M],台北:台湾书店,1997,114-115.[5]伍蠡弗,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51。
[6][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33。
[7]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45。
[8]沈从文文集[Z],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338。
[9]沈从文文集[Z],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379。
[10]施勒格尔文集[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80。
[11]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93。
[12]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17。
第五篇:道德衰败:一个神话?
道德衰败:一个神话?(南方周末2013,6,13,“阅读”C19)晏绍祥
道德滑坡似乎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流行词。不少文章都在质问,当今中国道德滑坡严重,表现为正义得不到伸张,助人者蒙冤赔偿;路见伤者担心惹火上身,只能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影响最大的莫过于2011年10月的小悦悦事件)。这些表述给人的感觉,是整个中国社会道德体系彻底崩溃。对于中国这个号称有着数千年文明史,而且一直强调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古老文明国家而言,大有末日将临的味道。仿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除了教会人们发财赚钱,所有传统道德都被弃之不顾,社会道德不是滑坡,简直是彻底破产了。
不过,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都不可避免地出现所谓道德滑坡或者道德崩溃的担心。笔者不了解中国历史,对从古代以来流传到今天的传统道德,也不甚了然(实际当不同的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探讨传统道德时,它们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恐怕也很少有完全一致的意见),但因为多年教授希腊罗马的历史,对古代人谈论的道德滑坡略有认识,这里写出来,虽不免因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有隔靴搔痒之感,也许多少能有点启发。修昔底德开创先例
就目前的文献而论,焦躁谈及道德滑坡问题的,是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作为经历了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代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雅典爱国者,修昔底德对雅典人的“道德滑坡”,感同身受。由于古代雅典要求于公民的道德,主要是对国际的忠诚和贡献,因此,修昔底德有关雅典人道德的评价,主要也是从国家层面着眼的。批评的主要对象,则是伯利克里之后的政治家。抨击的主要理由,则是伯利克里一心为公,从不贪腐,能够领导人民。用修昔底德自己的话说,是伯利克里在领导人民,而不是人民在领导他。而在他之后的那些政治家,因为能力和道德的限制,相互争权夺利,争相讨好人民,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以至于在战争中犯了大量错误,最好在战争中惨遭失败。雅典不但损失了大量人力物力与帝国,连独立都不保。
修昔底德开创的先例,在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演说家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相对于公元前5世纪而言,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既缺乏雄厚的资金,也缺乏强大的军队,在战场上和外交上似乎屡屡碰壁,先受制于斯巴达,后为波斯操纵,最后被马斯顿战败。于是,政治家和思想家们都忙于讨论雅典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其中的不少人,如伊索克拉底、德摩斯梯尼等,再度把眼光转向道德。
对伊索克拉底而言,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强大,源自那时实行所谓先祖的民主,先祖民主的典型表现,就是政治家们道德高尚,一心为国。甚至政治家们之间的争斗,都有利于国家。而公元前4世纪的政治家们,每个人都想着自己的荷包,想着如何从国家和富人那里捞取钱财和官职。德摩斯梯尼谴责的,则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人敏于行动,积极为国尽忠,而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人,只会在公民大会上坐而论,却缺乏行动的精神,坐视马其顿一天天强大,终于丧失了宝贵的自由。罗马人的道德“滑坡”
无独有偶,当罗马共和国进入最后一代100年时,罗马人也开始讨论他们的道德问题了。而且在那时的罗马人看来,共和国后期的罗马所以内乱频仍,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早期罗马时代的道德到共和国后期已经崩溃了。撒路斯特是最早明确点出这一点的人。在《朱古达战争》中,他如此歌颂早期罗马共和国的道德所带来的罗马的强大: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战场上,都培养美德。到处都表现出最大的和谐,人们几乎不知道贪欲为何物。在他们中间普遍存在的公正和善良与其说建立在法律之上,不如说乃是出于本性。争吵、不合和争斗都是保留给他们的敌人的。公民和公民之间所比试的只是看谁能成就更多的功业。对诸神的奉祀,他们是毫不吝惜的,但在家中他们过的却是简朴的生活,对朋友也是诚心实意的。他们通过实现战时的勇敢与和平时期的公正这两种品质,来省察自己、监督国家。
可是到共和国后期,具体说是迦太基被消灭后,罗马的风俗变得不可容忍,掌权的罗马显贵们首先腐败,腐败的原因,则是对财富、光荣和权势的追求:一旦财富开始受到人们的尊敬,并且当光荣、军事统帅权和政权随之也受到尊敬的时候,美德便开始失去其光彩,贫困被认为是耻辱,廉洁反而被说成是一种恶意的表现。因此,由于财富的缘故,同狂妄自大结合在一起的奢侈与贪婪便沾染上了我们的青年一代。他们干着掠夺的勾当,毫无节制地浪费;他们毫不珍视自己的财产,却又觊觎他人的财产;对于节制、贞节,人的和神的一切事物,他们无不采取蔑视的态度;简言之,他们既极为胆大妄为又毫无顾忌。
然而,撒路斯特并不是唯一如此评论罗马共和国道德滑坡的人,李维说得更加明白: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应当密切地注意这些问题:曾有过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道德;在和平与战争时期,通过哪些人以及运用哪些才能建立和扩大帝国;然后应注意到,随着纲纪逐渐废弛,道德可以说先是倾斜,继而愈加下滑,最终开始颠覆,直至我们既不能容忍我们的罪过,亦不能忍受补救措施的今日。
对李维而言,早期罗马之所以能从蕞尔小邦逐步崛起,最终一统地中海,建立庞大的帝国,是罗马人谨守清贫和道德高尚的结果。共和国后期的内战,是随着财富的增长和贪欲的扩张,导致罗马人物欲横流,道德崩溃,产生了无法医治的弊端。
因此,在具体叙事中,李维十分注意罗马人道德高尚和一心为国的例证,描写了足以表现罗马传统美德的一大批公而忘私、富有爱国热情的政治家的作为:辛辛那图斯亲自耕种自己的农场,奉诏出任独裁官,打败敌人后立刻解甲归田;费边家族自费出征,接替国家的责任对维伊进行战争,最终中伏全军覆没,仅余一丁;卡米路斯攻占维伊,却被罗马人民流芳,但在高卢人攻占罗马后,他立刻率兵赶赴罗马驱逐高卢人,并在罗马人打算放弃残破的罗马迁都维伊时,苦口婆心地说服人民放弃那不当的主张。可惜李维关于共和国末期历史的记载失传,让我们无法了解他到底记载了罗马人道德破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不过,在他之前的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已经对此有所暗示。按照他的说法,罗马人道德的大规模滑坡,应当是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之后,当时他在高扬消灭迦太基的西庇阿无限美德的同时,抨击了大多数罗马人的贪婪和腐败。到公元前2世纪的普鲁塔克时代,所有古代强大的国家,人民无不道德高尚,一心为公。他笔下一大批古代的政治家,从希腊人的莱库古、梭伦,到罗马的罗慕路斯和卡米路斯,都被刻画成为美德的典范。至此,古代共和政治源自公民美德的传统,成为西方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潮流之一。古代道德真的高尚?
有意思的是,近代早期的欧洲,特别是17和18世纪,欧洲人对古代的道德又开始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把古代共和国的存在与发展,与古代人的所谓美德联系起来。马基雅维利等意大利人把美德视为古代国家强盛的根本原因,孟德斯鸠把罗马人美德与共和政治的存废直接挂钩。卢梭更直白,把斯巴达的禁欲、克制和鄙弃财富以及文化上的荒漠化作为古代美德的象征,并把奢侈与道德堕落直接等同。不少人似乎认为,近代欧洲的共和制所以不能实现,盖因为近代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私事,人的道德已经收到奢侈侵蚀,无福消受共和政治了。然而,所谓古代道德高尚,伺候道德不断衰退的说法,也不不过是人们对现状不满,把古代理想化的结果。早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作家赫西奥德已经给人们勾勒出了一个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堕落进程,古代中国的儒家给我们描绘的,也是一个人类道德高尚的大同世界,走向日益堕落的小康社会的历程。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首先是古代是否有过所谓道德高尚的时代,令人生疑。其次是国家衰退与道德堕落是否存在联系,疑问更多。
就雅典而言,她最早的政治家提修斯可能就是个盗匪,曾参与绑架斯巴达公主海伦;就斯巴达而言,据传确立斯巴达政体的莱库古,是否有其人都是疑问,而所谓的道德高尚,就更缺乏证据了。他所确立的政体,显然也是对有产阶级有利。最为古代作家和近代学者称道的早期罗马的创建者罗慕路斯,抛开其本人的出身不论,居然为了争权谋杀了自己的弟弟,又鼓动罗马人借举行舞会之际,劫夺萨宾人妻子和女儿,强行霸占为妻,以至于引起双方的冲突。早期历史上,滥用权力的官员比比皆是。
号为古代圣人楷模的卡米路斯,其清白也不完全没有疑问,以至于连他的朋友都认为,他如果希望避免惩罚,只能选择自动流放。甚至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关键时刻,罗马的那些显赫人物也没有忘记争权夺利。
所以,所谓所有人一心为公的道德高尚时代,不过是后来人创造出来的一个神话。儒家所谓的古代大同,早已遭到法家的解构。今日任何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明白,那不过是儒家的道德乌托邦。
同理,所谓的道德衰落,很大程度上也是神话。早在上世纪初,德国学者霍莫已经证明,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国家仍然是希腊世界的一流强国,它雄厚的财政实力,强大的海军,能干的将领,确保雅典能够立足于战乱频仍的世界,并且在马其顿人逼近之时,勇敢地捍卫自己的独立。如果雅典人真的一心只关心自己的荷包,如何解释那些在喀罗尼亚为国捐躯的将士的行为!牛津大学教授多尔更证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雅典人,较之公元前5世纪早期或者更早时期的雅典人,整体道德水平没有任何所谓的堕落。就罗马而论,虽然共和国末期出现过不少为了权力挥兵罗马的苏拉和凯撒之徒,但同样也有为了共和国战斗到底的西塞罗以及众多其他人等,就私人道德而论,据阿庇安记载,当后三头发布公敌宣告之时,曾经有不少被宣布为公敌的人,或者为他们的妻子,或者为他们的亲属拯救,后来在政治上继续有所作为。
就近代欧洲而言,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与古代比较,今人的道德,在很多方面较古代有很大的提升。妇女的赢得平等地位,奴隶制的废除,职业的相对平等,以及对基本人权的重视,应当无人逗人,早已远远超越古代。然而自近代以来,西方不少人也都在谈论今天的所谓道德堕落问题。而且在不少中国学人看来,今天西方人的道德高尚,适足以成为当下中国人道德堕落的对照。
当下中国真的道德崩溃了吗?
许多人在谈论现在的所谓道德滑坡时,总喜欢拿过去说事,声称现在的中国人道德严重衰退,而过去曾经道德高尚。对此笔者实在不敢苟同。首先,什么时候是道德高尚的时代?所谓的道德高尚,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恐怕你问100个人,也许会有100个不同的回答。不少人可能会想起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人可能会想到上世纪80年代,还有人也许会想到民国甚至更早的时候。然而那时的中国人真的就道德都非常高尚吗?恐怕不是。远的不说,就说上世纪50-60年代,那时的人们确实在某些方面留下了某些道德高尚的例证,典型的表现是所谓一心为公,绝不徇私。然而,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出现了刘青山、张子善两个大贪污犯。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为了从运动中脱身,不少人都做过违背良心的事。甚至为了完成指标,将一些本来没有任何问题的人打成右派或者反革命,更不用说那时的所谓地主富农之类,很多人甚至得不到基本的人道对待。“文革”时期,高层有“四人帮”,基层有众多的派系斗争,夫妻反目,父子成仇,为了夺权不惜诉诸武力。道德高尚在哪里? 再往前说,如果国民党人个个都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恐怕今天还是所谓的中华民国,中国革命就没有了任何基础。即使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道德,也未必就高尚到哪里去。否则那时也就不用提倡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倡五讲四美了。那时实际已经开始的造假,不过因为媒体不够发达,不为人们所知罢了。那么,请问什么时候是人们心目中道德非常高尚的时代,是明朝和清朝,还是更早的时候?
确实,当今社会正处在急剧的变化和转型之中,传统的道德体系中,有不少已经陷入崩溃或者陷入危机。对此,我们可以部分赞同滑坡论者的观点,某些方面的问题,与我们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密切相关,诸如不计后果的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甚至为了所谓的名气和利益,置基本的道德底线于不顾。更要命的是,道德底线的被突破,很多时候始自所谓的精英阶层或者明星们,影响特别恶劣,影响也随之倍增。但此类案例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则是我们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在提升。人们之所以对“范跑跑”们嗤之以鼻,对小悦悦未能得到及时救助恶愤怒,对牛奶中的三聚菁胺口诛笔伐,一则是因为当今的媒体公开和发达,让这些恶劣案例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另一方面,则显示了大多数人基本的道德认知,显示了社会整体对道德水平要求的提升。举例来说,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今日的芦山地震,大批民间人士或者自己驾车,或者由单位组织,冒险前往灾区救援。至于社会的其他方面,人们日常交往中的互帮互助,乃至患难之际雪中送炭,例证更是不胜枚举。这个时代确实出现了不少父子、夫妻为财产对簿公堂的案例,但我不揣冒昧地说一句,如今主动向父母表示孝心的子女,即使比例不比过去高,至少不比过去少。仓廪实而知礼节,毕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人有意愿,也有能力,向自己家的老人表示心意。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当今不存在道德问题,甚至某些方面的滑坡。我想表达的不过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道德高尚之人,也从来不缺道德败坏之人(即使在事关民族生死的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也都是既有大量的民族英雄,也有数量不菲的汉奸),我们不能片面地根据某些方面的问题,一味指责当今的道德滑坡,甚至为了某些不堪的目的,主张回到那根本不存在的道德高尚的过去。
让道德的归道德,让法律的归法律
而当今人们所说的很多问题,并不完全属于道德范畴。滥用食品添加剂;药品造假;产品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甚至为人师表的教授,有时候也变成了叫兽。但它们中的大部分,不属于道德调节的范畴,应当由法律监管。官员贪污受贿,企业造假,医生滥开药,教师侵犯学生,难道靠道德说教和自律够吗?如果把这些都归因于道德败坏,转而寻求那根本就不存在的道德乌托邦,不免过高估计了道德的作用,也会让道德不堪重负,并且会掩盖我们制度和法制建设某些方面的缺失。
如果我们把《圣经》中耶稣的话略加改造,也许可以说成,“让道德的归于道德,让法律和制度的归于法律和制度”。两者虽然不是泾渭分明,但至少就目前的状况论,道德建设应主要由民间和习俗来调节,法律和制度的建设才是消除某些社会弊病的根本,而且它们的建设和发展,会进一步促进道德的回归和向上。
从这个角度看,清华大学万俊人的看法显得更加理性,也更值得肯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24日第4版)。他指出我们应当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下的社会转型,不能因为部分人的见死不救、道德冷漠和商业欺诈,就简单地判定世风日下,我们必须同时看到大量感天动地的道德英雄,诸如“美丽妈妈”、“勇敢司机”等(也许还应加上芦山地震中的“最美志愿者”和“最美女教师”等)。转型时期的中国,需要的不是模糊的、言人人殊的所谓传统道德,而是现代公共道德,它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其基础是现代法制体系和现代公共价值理念或信念。只有“立基于健全的现代法制秩序,公共道德才有可能建立并赢得公共信任,确立现代社会的公共价值理念或信念”。
笔者希望补充的丝,人类的道德,实际上会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变革和更新,并且在变革和更新中,既突破某些传统的理念,同时也创造新的规范。人类不断追求完美和美好的性情,让他注定会针对现实进行批判,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和进步。而对现实不满的表现,在部分人那里表现为对未来的信心,但对很多人来说,则更希望他自己根本不理解的理想化的过去,就像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人那样,回复到所谓的“先祖改制”。也许若干年后,当中国人遇到新的社会问题时,我们自己时代的正面案例,也会被某些人视为道德高尚的范例,成为那个时代的道德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