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之我见(共5篇)

时间:2019-05-13 13:4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犯罪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犯罪之我见》。

第一篇:大学生犯罪之我见

大学生犯罪之我见

人们的传统观念一般会认为,学历越高犯罪的可能性越小;而大学生即使犯罪,也是和计算机、智能化联系在一起的。但这种观点与事实相差甚远,学历与素质不成正比。据调查大学生日渐突出,且成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犯罪人数5年上升近三倍,其中以盗窃、抢劫等侵犯财产型反犯罪居多。

我先来谈谈,最近那个发生在我们身边,却又震惊我们的案件——东南大学一女生遭前男友割喉。

11月5日上午7点半左右,在南京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一名女大学生在校园内遭遇一名持刀男子纠缠,双方发生冲突,持刀男子将女生喉部割伤,又在其腹部捅了一刀,随后,闻讯赶到现场的校园保安将行凶男子制服,并将受伤女生送到附近医院抢救。据知情者称,行凶男子是受伤女大学生前任男友,由于听说女友另有“新欢”,急忙从老家赶到学校试图“拯救爱情”,可因女子执意分手,该男子因爱生恨做出过激行为,最终酿成校园惨剧。我觉得发生这个悲剧,以及其他一些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分为两类:外因和内因。

首先,大学生犯罪的外因有:

1.社会文化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都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的年代也是中国对外开放迅速发展的年代,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的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对大学生起着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西方、港台文化中所宣传的私有化、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则在社会上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本案中的行凶男子,冲动之下下此毒手,如此暴力和血腥,和他平时接受的非健康的文化影响是脱不了干系的。以割喉这种残忍的杀人方式来解除心中的愤懑,在电影,电视剧作品中屡见不鲜,他能冲动下使出这种方式,我想肯定是受到了这些不太健康的文化的影响。

2.市场经济深刻地影响、塑造大学生的行为、思想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获得飞速发展。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成员,当然当代大学生也是被影响的一部分。这种影响是两面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巨大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有相应的消极一面。由它带来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种混乱。

市场经济的带来的无序性,也对本案行凶者产生的潜在的影响。在他行凶前,并没有考虑这合不合法,是不是正确的,而是直接下手。

3.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无论经济条件好坏,都对自家的“骄子”给予过多溺爱。有的父母不惜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设计舒适的环境;经济条件好的,更是把孩子当作 “掌上明珠”,要啥给啥。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甚至导致犯罪的发生。这是一些大学生盗窃案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案中,我想,家庭的教育一定也是存在问题的,凶手如此冲动,任性,在家中肯定是被宠坏的。而面对女友另寻新欢,就过激杀人,这种对问题的处理能力,排解痛苦的方式寻找问题,想必也是家庭教育不足的表现。

其次,再分析一下内因:

1.大学生自身需要的偏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追求享乐的需要。这是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类需要偏斜。据有关调查

盗窃犯罪约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左右,居大学生犯罪的首位。这种犯罪行为的发生大多与这些大学生追求享乐的心理需要有关。这类大学生的家庭条件往往并不困难,但他们追求高消费,享乐成了优势需要。一旦经济“吃紧”,向家里伸手难以满足时,便产生盗窃的动机。调查显示,女生只占犯罪大学生的极少数。其中,从事卖淫和盗窃的则占到了70%,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满足享乐。

满足报复的需要。在大学生的犯罪类型中,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等这类人身伤害的犯罪是仅次于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类案件中约有30%是由于大学生极强的报复心理所引起。有的大学生恋爱不成,因爱生恨报复对方。有的仅仅因为一句玩笑话或一点小事,认为被对方侮辱便杀害或打伤对方。

本案中的行凶者就属于此类,为了报复女友的另寻新欢,便进行了凶残的报复行为。寻求刺激的需要。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如果在求知欲中低级的情绪体验——寻求刺激成为优势需要时,往往会迎合那些情调低下的东西或满足自我畸形的求新求奇的心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其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他们心理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加上大学生人生体验浅,而社会又极其复杂,故若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还表现在:他们心理的脆弱性上面,这种心理的脆弱,主要有原因有:

A 对自我的要求过分高于自身的素质、能力;B 客观生活环境困难;C 父母过度关怀。本案中,这一点体现的尤为明显。凶手心理极度不成熟,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行为将对他人,自己的家庭和社会造成怎么样恶劣的影响。

3.个人化个性化倾向

面对改革浪潮,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就出现了个人化、个性化倾向。这种倾向是对不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反对”,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如果不能把握合适的“度”,就很容易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从而容易产生犯罪。本案中,凶手显然价值观念十分的个人化,女友和他分手,他自己受到伤害,就觉得不能排解了,于是别人的生死反而不是什么大事了。

4.法律知识淡薄

大学中虽然开设法律课程,甚至从初中,高中起,便有这样的课程,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一般的课程学生的心态也不过为了考试而已,没有真正把法律规范记到心里。

本案中,凶手显然没有法律常识,肆意的报复,必将为此付出代价。

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的办法,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针对这些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我们必须找出一些预防的方法来。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比较关键:

1.注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追求目标,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 A)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增强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试,做事前理智思考。B)注意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放弃自卑心理,充满信心地对待生活,能够接纳他人,使自己的心理处于轻松愉快之中。C)注意引导大学生

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指导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

3.强化各方面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大学生应具备多种能力。学校要进行全面教育,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的现象,我们强调要强化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我果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4加强校园内的内部管理,及社会各部门的共同教育,共同管理。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保证校园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学校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各项困难。

5.对大学生的培养与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社会个部门也都负有重大责任。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

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减少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第二篇:对当前挪用公款犯罪之我见

对当前挪用公款犯罪之我见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的犯罪与日俱增,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犯罪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有效地遏制和打击挪用公款案件的发展势头,现就当前挪用公款犯罪的原特点、原因及对策,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挪用公款犯罪的特点

1、主体年龄偏低化,年轻女性犯罪的突出。由

于财务会计、银行职员、证券从业人员中,年轻人和女性的比重越来越大,挪用公款犯罪主体的年龄结构也趋向偏低,且女性犯罪逐步增多。

2、犯罪主体扩大化,党政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突出。

3、挪用数额趋大化,领导干部犯罪突出。

4、作案手段多样化,不择手段地“虚、空、假、骗”突出。

5、犯罪动机复杂化,投机、钻营的突出;犯罪呈现连续化,炒股买债券牟暴利的突出。

6、犯罪技巧智能化,刚毕业新分配的大中专生突出。挪用公款的犯罪大多有较商的文化知识和智商水平,他们利用所掌握和微机电脑、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和现代技能,乘其普及推广使用、多数人不懂的现况,妄图隐蔽作案掩人耳目。

二、挪用公款犯罪的原因

1、从主观原因看,一是以职谋私的特权心理,启迪其利用职务便利损公肥私,从“有权不用过时作忘废”而行,到“有权滥用永久作废”而终。二是超越现实的攀比心理,诱发其私欲膨胀,心理失衡攀比高消费,而不是正当竞争,导致思想上的防线崩溃走上犯罪。三是见空钻营的投机心理,激发其见缝就钻,碰机就捞,有利就钻。四是瞒天过海的侥幸心理,催化其出现经济越轨行为,挪用时人不知鬼不觉,到头落个聪明反被聪明误。五是感情用事义气心理,用哥们义气代替法律和道德约束,虽一时满足了亲朋好友的要求,却长期坑害国家、集体及自己。

2、从客观原因看,一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由于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工作中易出漏洞,致使某些投机分子利用职务之便钻了政策、制度接轨的空子。二是市场经济中出现的负效应,特别是货币媒介的诱惑力,致使某些领导干部滋长了金钱至上的不正当竞争意识,故而滥用手中掌管的财权,为追逐金钱不惜违法乱纪,以身试法。三是发展党员重数量轻质量,提拔干部重年轻化、知识化、轻革命化、专业化,用人关把得不严,即顺利入党、提干、提拔重用,掌管金融财政职权,造成鱼目混珠,滥宇充数,给国家、集体、单位造成损失。四是财经规章制度不严密,防范措施落实不够。发生挪用公款犯罪的单位,大多是有财经管理制度没具体防范措施,或有防范措施却没有抓没有管,或管得不力没落在实处。客观上形成了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条件。五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互相制约机制不务。

三、遏制挪用公款犯罪的对策

1、学理论抓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素质,做到防患于未然。首先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引导人们处理好公仆与主人、权利与金钱、先富与富的关系,自觉抑制封建特权和金钱至上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二是扎扎实实地抓好法制教育,真正落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

2、加强针对性的思想政府工作,提高勤政廉洁的意识。结合反腐败斗争,要经常利用外地和本地的大案要案典型事例,或者组织观看勤政廉政事迹展览,用真人真事进行形象化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反腐倡廉、自觉防范的意识。

3、强化财经制度堵塞财务漏洞,尽快完善内部监督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财经新业务将不断增加,对财经战线要不定期地整顿,彻底改变企、事业单位、厂矿、机关,在银行多头设立账号、各种信用卡、空白支票的混乱状态。从财经制度上要日趋完善,手续上要严格把关,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定期轮换岗位制,按章操作,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各项财务要严格按内部监督机制运行。

4、从严考核选才,注重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财经金融队伍。首先应选配好各级领导班子,要严格按四化标准选拔干部,特别须注重革命化和专业化,真正把德才兼备、事业心责任感强的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其次要严把进人关,对新招、新调、新进的职工,必须进行岗位培训,强调严格考试,择优录用。

5、严明金融财经纪律,增加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一是组织专人定期对账目进行检查审计,发现总是随时立案查处。二是设立群众举报箱,对群众反映经济问题的蛛丝马迹,要一查到底。三是及时清理清点单位的暗账、暗款,严防犯罪分子乘隙从单位应收款中截留挪用。四是对各种经济犯罪分子要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决不心慈手软。

第三篇:精神病人犯罪问题规制之我见

精神病人犯罪问题规制之我见

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精神病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前几日,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名身患间歇性精神病的妇女草菅人命,相继杀死了其两任丈夫及亲生儿子。经司法鉴定,其杀人之时处于精神病发作期,因此,该妇女对其杀人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对于这样的处理,邻居感到惊恐不安,他们觉得此人像一颗重磅炸弹一般,时时危及着自身的生命安全。像这样的案件比比皆是,屡见不鲜,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1600多万精神病患者,精神病犯罪的多发性及其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已不容忽视。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由此可见,在我国,犯罪嫌疑人一经鉴定为精神病人或者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处于精神病病发期时,那么,公安机关立案的应撤销案件;已移送起诉的,检察院应作出不起诉决定;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应作出终结诉讼的裁定。值得注意的是,这条规定并不意味着精神病人犯罪在法律上不被认定为犯罪,而只是表明由于精神病人不具有责任能力从而不承担刑事责任。精神病人由于意识及意志方面的缺陷,法律对其进行保护,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符合刑法罪责相适应的原则。但是,一概将行为人放回社会,不仅被害人的心理得不到慰藉,更重要的是将极大地威胁到社会其他成员的利益。这种作法的缺陷可见一斑。其一,精神病人犯罪多为凶杀等暴力性的犯罪,社会危害性及人身危险性都很大,法律采取一味的“放任”态度将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其二,精神病人犯罪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法律对精神病人的保护仅仅停留在事后不承担责任的程度,是无法根本保护精神病人合法权益的,使得精神病人犯罪的严峻性问题的解决失去了有力的保障机制;其三,由于有关精神病人犯罪方面的法律弱化了其应有的威慑力,且对精神病的鉴定事宜,法律未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因此,社会上有些人可能利用法律的空白,假装精神病人来逃避法律责任。针对精神病人犯罪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完善。对于精神病人发病时的怪异行为,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当精神病人发病时演化成暴力犯罪时,危害后果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关于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案件屡见报端,对他们的治罪量刑成为各方争议的热点话题,一方面,对他们的行为按照正常人犯罪进行处罚,可能有失法律的公平与严谨,而另一方面,他们的行为的确给被害人及亲友造成无法弥补的伤痛,更给公共安全埋下隐患。

法律界人士指出,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法律上主要分为三大类,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以及无刑事责任能力,《刑法》对于这三类犯罪的刑事处罚也有不同的解释

案例一 发病杀人监护人被判赔106万40多岁的曲某是山东人。1989年,他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4年后结婚,婚后经常因琐事和妻子发生争执,1995年离婚。2002年开始,曲某的精神状态出现异常。2005年他离职去北京,并以街头卖画、画素描为生。2006年,家人将他带回山东看病,病历记载:疑心、被害感3年,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但曲某否认有病,拒绝吃药,又偷偷来到北京。可悲剧却发生了,2010年6月26日,曲某在北京与邻居曹先生家人发生纠纷,一怒之下将曹先生一家3口杀害

事发后,司法鉴定显示,曲某患有精神分裂症,实施违法行为时受精神病性症状支配,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评为无责任能力,因此撤销对曲某刑事责任的追究。曹先生的亲属将曲某告上法庭,索赔民事损失130余万元。法院认为,2006年曲某曾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其监护人未全面履行监护职责,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监护人应承担相应责任。对于曲某本人财产不足以赔偿原告合理损失的部分,应由监护人负责赔偿曹先生的亲属106万余元。

案例二

锤杀好友男子被确定患精神病现年27岁的陈博林出生时脑细胞受损,体质孱弱。16岁时陈博林与同学阿亮结为至交。2008年11月28日下午5时许,失业的陈博林决定去投奔阿亮,遂徒步行走5个多小时到达阿亮供职的兰州市皋兰县忠和镇银龙加油站。次日凌晨3时许,睡不着觉的陈博林对营业室的设备十分好奇,就在阿亮的指导下试着打开保险柜密码锁。柜门打开陈博林瞥见一沓现金后顿生歹念。凌晨5时,陈博林借外出如厕之机窃得柜内的2170元营业款,准备开溜时忽听到阿亮一句梦呓,误以为被发现,竟用一铁锤将阿亮砸死。而后,陈博林还拿走阿亮口袋内的6元钱和手机逃离

2009年10月23日,陈博林涉嫌抢劫罪在兰州中院受审,其辩护律师提出陈博林具有狂想症等精神疾病的观点。休庭后,法院建议该案退回补充侦查。后经鉴定证实陈博林系精神病性状的抑郁症患者,作案时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后法院一审以抢劫罪判处陈博林无期徒刑,并向被害人家属支付21万余元赔偿款。

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精神病人的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得分开来看,案例一中,曲某长期患有精神分裂症,且案发时曲某正在发病,因此他是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所以法院对他免除了刑事处罚。需要强调一点,对于这类案件,原、被告要求进行精神病鉴定的,必须向司法机关递交鉴定申请或重新鉴定的申请,是否同意鉴定由司法机关决

定。

对于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法律上主要分了三大类,完全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以及无刑事责任能力。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主要针对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的患者,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具有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因此,对于他们在精神正常时候的犯罪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二,对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他们是介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之间的精神病人。这种人并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不能像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那样不负刑事责任,对这种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案例二中,陈博林在犯罪时具有控制能力,但经过法医鉴定患有抑郁症,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因此法院作出了这样的判决。

具有杀人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如果不做安置,不仅被害人家属的心理得不到慰藉,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一般将他们安排到公安部门下属的安康医院进行治疗。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作为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责任,致使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造成他人经济损失或人身伤害的,应负责赔偿损失或承担医疗费用,情节严重的一并追究法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如果精神病人杀了人,其监护人就应当承担责任,通过监护人履行民事赔偿来维护被害人的权利。

通过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来履行赔偿,我想强调一点,已经成年的精神病人,且其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及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这类精神病人,《民法通则》规定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以及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等。没有以上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如果精神病人杀了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可以向上述具有监护义务的个人或单位提出民事赔偿要求或追加他们为民事被告。常亮就我国现有的法规及条件来讲,一些精神疾病犯罪嫌疑人发病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一旦精神病人犯罪,其强度是相当惊人的,因此,许多关押场所不能也没有条件收押这些患有精神病的人员。我认为可在现有看守所或监狱设立精神病专区,配备精神病专业医护人员,制定实施详细的监管制度,实现分区关押。同时,对这些特殊人群,收监期间必须体现出更多的人道关怀,需要给予他们必要的监测、治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公众利益,以及这些特殊违法人群的合法权益。

更多精神病人基本上处于“家庭监管”的状态,且往往承担不了长期且巨额的治疗费用,他们一旦发病,其监护人的自身安全往往都很难得到保障,就更别说履行监护义务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应当从公共安全的高度出发,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我认为,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有固定的财政预算,专门为承担精神病人的治疗费用而设立一个公益基金,将对社会公共安全有隐患的精神病人送到医院治疗。同时,还要完善对刑事被害人的国家救助制度,通过国家对特定范围的被害人予以经济照顾。

一、加快精神病卫生立法进程。

精神病人之所以会危害社会,是因为其心理健康存在缺陷,那么,对精神病人最直接的保护无疑应当是治疗。近来,由于社会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凸显出来,因此,《精神病卫生法》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提上议事日程。《精神病卫生法》主要应当对精神病人的政治权利、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等方面加以保护,同时,对政府医疗措施、费用等相关方面,以及法律责任加以规定,切实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加快精神病卫生立法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病人的犯罪问题。

二、刑法的修改和完善。

从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精神病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只是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仅在必要的时候,才由政府强制医疗。而“在必要的时候”这样的规定过于抽象,可操作性不强。实践中,常常因无法把握,而使该规定留于形式。因此,我国刑法应当作相应的修改。例如,规定精神病人犯罪必须送到专门的医疗机构进行强制医疗,直到其经评估被认定为确实康复,不致再危害社会,才能准许其回归社会。与此同时,应对监督评估的主体、程序等进行严格规定,保证评估认定的有效性、合法性。英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澳门地区的法律都有相关规定。

三、设立精神病人强制医疗机构。

与法律的修改相适应,我国市级以上的地区应当设立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机构,专门收治犯罪的精神病人。这里的“强制医疗”意味着犯罪的精神病人必须被送入强制医疗机构进行医治,而不是“在必要时”,才由政府强制医疗。“强制医疗机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监管机构,只是设施及条件更象医院罢了。

四、监护制度的完善。

精神病多由心理健康问题所引起,对犯罪的精神病人的保护,不应仅仅停留在事后控制,而更重要的,应该是“管端控制”,即事前预防。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对病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的精神病人,家人的关怀和照顾对病情的恢复和控制更为积极有效。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使病人舒心从而稳定病情,同时,可以在最初防止病人在病情复发的情况下对他人造成伤害,因此,监护制度的设立和完善必然是事前预防最有力的保障。目前,我国《民法通则》第二章第二节对监护制度进行了规定,第十七条规定了哪些人可以担任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民法通则》第十八条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该条是对所有无行为能力人以及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的职责作出的笼统规定。目前,我国法律尚未针对精神病人的监护问题作出具体、明确、详实的规定,然而,基于精神病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的特殊性,法律应当对这

一人群的监护制度作出特别规定。例如,监护人的职责应当包括对精神病人进行严加看管和医疗,而不应仅限于作为一种精神病人犯罪后的补救措施;对于精神病人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损失,监护人应进行赔偿。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赔偿责任。但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尽了监护责任”的界定标准。笔者认为,监护制度的完善应当从监护人的范围、监护人的确定原则、监护人的职责、政府作为监护人的特殊职责以及对于流浪的精神病人监护责任的确定等方面进行。

综上所述,精神病人犯罪问题的严峻性不仅表现在数量及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方面,还包括对该问题的处置,以及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因此,对精神病人犯罪的管理和控制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必须提上议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最有力的武器,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我国的精神卫生立法工作,并对有关的单行法规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切实保障精神病人以及其他公众的合法权益,使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真正得到体现。

第四篇:大学生犯罪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犯罪的调查报告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刑事案件中,出现了一个本不该出现的犯罪群体:大学生。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天之骄子们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带着这些问号,笔者对部分大学生犯罪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犯罪特点

(一)犯罪类型: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比较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男大学生生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笔者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所犯的是涉嫌盗窃罪,近来也有女大学生卖淫的犯罪现象出现;

(二)涉案金额(后果):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审查结果为不起诉);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大多数为轻伤;

(三)侵害客体: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故意伤害罪一例、盗窃罪一例);

(四)强制措施:大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

(五)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六)人员成分: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现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情况。

(七)年龄结构: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八)户籍特征:以外地来京上学的大学生为主。仅有两例本地学生犯罪案例。

(九)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思想放松,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但已无

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不可否认,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和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社会竞争持续加大。

据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也在持续加大,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苗头。一项对此进行的专题调查于本月启动,专家学者就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拟制定相应措施,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犯罪大学生心理原因分析

(1)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大学生犯罪当中,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犯盗窃罪的大学生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鬼使神差般地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仅有一例是出于好奇、刺激的心理去偷窃;犯故意伤害罪的大学生多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待到把人打伤后又追悔不已。

(2)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犯罪主体全部是大学一、二年级(包括大专)的学生,尤以外地学生居多。外地大学生初来北京求学,远离家乡和亲人,周围环境变动很大,心理处于学生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自己囊中羞涩,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孤独感也油然而生。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贯懒散的学生这时如果没有人从旁开导,容易走上歧途。

4、诱使大学生犯罪的“导火索”分析

诱使大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诱使犯罪的导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给思想不良大学生以可乘之机。在盗窃案例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随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视线之内的地方,引发了思想不良的大学生顺手牵羊;故意伤害案例中,被害人对有暴力倾向(或醉酒)的大学生缺乏防范意识,不懂得适时避让,以退为进,结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四、笔者意见

道德观念、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说,学生违反校规,应该教育为主,处分为辅。除开除学籍之外学校还有许多对于学生的处分等级,如批评、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保留学籍的前提下的处分,都是一种教育的辅助手段,也就是说,学校在做出这样的处分之后仍然实行对学生的教育义务;而开除学籍则不同,是学校单方终结与学生共同达成的上述契约关系,不再履行对学生的教育义务。因此开除学籍必须合法,有理、有情,还要有依据。学院的管理者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学生不遵纪守规,也是学校缺乏传导有效性、教育者缺乏教育艺术的表现。如果传导失败,学校应当检讨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改善。我不否定从严治校。但从严治校不是动不动就开除学生。宪法规定公民具有受教育的权利,一个人经过规定的程序,譬如考试录取等程序就可以享用这种权利。开除学籍是对于这种权利的一次剥夺,因此它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学生违反校规,难道学校管理者、老师就没有一点责任?咋就开除学生了事?

德国历史学家迈内科说:“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总是面临着滥用权力的诱惑,面临着逾越正义与道德界限的诱惑。”规范权力,制约权力,是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所以说,大学管理者的权力也必须规范,建立约束机制,不能是管理者说开除就开除,否则,这类随意开除学生的现象就会继续发生。

1、犯罪学专家:这仅仅是开始

综合北京市各类大学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违法犯罪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种变化与大学教育、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关。

从大学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来看:一方面,随着大学教育的开放,民办大学等各类大学的增多,在校大学生数量在急剧增多,伴随学生增多的同时,大学内部对学生的管理弱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学校并没有提供相关的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大学生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教育。

从经济发展来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金钱观念、个人主义意识。越来越多的学生无法“两耳不闻窗外事”,特别是家境状况不好的学生,不得不考虑上学的经济来源等问题。

从社会结构的变化来看,价值观念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整个社会很长一段时期内将处于价值失范状态。各种规章制度、各种道德规范的控制力越来越弱,特别是随着大学亚文化的发达,强化了学生的越轨心态、浮躁心态,使他们越来越追求功利化的目标。

2、教育专家:大学生法制、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中央财经大学伦理学专家韦彦凌教授就如何预防、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提出以下三点:

(1)加强品德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受环境影响非常大,有时因一念之差就可误入歧途。院校应引导学生加强道德修养,使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尊、自爱和互爱的意识,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在生活中相互攀比,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侵袭。同时要特别注意对一些平时表现不错的同学的教育和培养,不能使其成为了品德教育的死角。

(2)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目前,我国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仍很薄弱。有些人在实施盗窃行为时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对此,各大专院校应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另外,各大专院校应与司法机关加强联系,由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结合所办案件,对学生进行现实的法制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将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结合起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针对大学生犯罪应实施挽救和教育的政策

国家培养一个拥有丰富文化知识的大学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对犯罪的大学生进行挽救,使其仍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由于大学生犯罪,相对于社会一般人员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小,也容易改造,且犯罪后认罪态度一般都较好,案发后能够积极主动退赃。因此,笔者建议对大学生犯罪应当区别对待,充分体现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调查报告 姓名:陈光华学校:肇庆电大班级:

学号:03秋法律大专 037222231

第五篇:大学生村官之我见

“第十五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

大学生村官之我见

指导老师:张焕英 学生姓名:蔡昌浩 年 级:2008级 班 级:公共管理类 学 号:***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大学生村官之我见

蔡昌浩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类 400715

摘 要:选派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执政能力,促进城乡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这是1项全新的改革和尝试,一些相关的制度和配套机制还很难及时到位,观念的转变也需时日。因此,剖析“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助于建立科学、稳定的“大学生村官”制度。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政策;长效机制

引导与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从“西部志愿者计划”到“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直至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计划,都取得了突出成绩。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作为一项创新性工作,不仅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渠道,更为新农村建设输送生力军,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新鲜血液,“大学生村官”指的是,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选聘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已经当选村支书或村委主任的工作者,又称大学生村干部,村官之所以打上双引号,因为它仅仅是一个借用的简称,只是媒体在宣传时简化标题之需,而非混淆党内职务与行政职务之别。

1.“村官”背景

1.1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原因分析

第一,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尤其农村在人才方面一直出现严重匮乏的局面,这也成为了广大农村地区日益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领导干部的素质问题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

第二,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滞后,现状让人担忧,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现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任的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领导能力偏弱,视野相对狭隘,难以摆脱小农意识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显得较为僵化和落后 第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优秀人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不少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就待业在家,不少人虽然愿意献身农村,但由于农村传统的用人观念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干部产生方式,使他们报效无门,难以进入农村干部队伍之中。

第四,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并以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为重点,大学生村官计划自1999年在海南省局部试点实施以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在我国不少地区广泛试行2005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1.2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深远意义

1.2.1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新的力量

农村基层是我党执政的基石和各级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大学生村官”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发展的热情和积极的进取心,他们以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身份投入工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增添了新鲜血液,让“大学生村官”在党内重大活动,推进党内民主等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发挥作用,既让他们在了解农村,熟悉农村中尽快成长起来,又让他们在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增长工作才干中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做出贡献。1.2.2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以后,大部分能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特长,积极为发展农业、致富农民、建设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有的利用计算机知识,负责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阵地,推进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有的结合所学专业,在种植、养殖果蔬栽培等方面加强探索和实践,带领村民致富;有的依托党员服务中心,工作室等为村民提供法律、心理等各类咨询和服务;也有的运用所学知识参与村里的一些规划,管理和建设等,为农村带去了新观念、新知识,“大学生村官”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1.2.3为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创设平台

选聘优秀大学生任“村官”,让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更有利于大学生在农村基层丰富阅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为整个干部队伍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养储备力量,经过锻炼,从中选拔出一些表现突出者充实村,镇干部队伍,为大学生尽快成长成才创设了平台。

2.“大学生村官”计划取得的主要成就

2.1.优化了村级班子,健全了村级治理

目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着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差、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新形势、新格局的发展要求等现象。大学生村官年纪轻、有知识、有文化、有闯劲,思想解放、头脑灵活,充实到村级班子后,有利于逐步把以往农村干部“大老粗”的形象向“知识型”转变,培养和造就出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新型农村干部队伍。而且,他们综合素质较高,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能够依法办事,从而有利于促进村级组织的民主化、法制化建设。他们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后,使村级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能力结构有较大程度的优化,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村级组织的活力。例如,鹤壁市共有,1018名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为28.3岁,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后,使全市村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了6.5岁。大专以上学历比例从3.41%提高到了16.54%。再就是大学生村官能够结合本村特色,充分运用自身专业技能以崭新的视角,高起点谋划本村长期发展规划,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执行水平。

2.2培育了新型农民,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大学生村官是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的载体他们到农村工作后,其“言行举止”与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发生碰撞,擦出了火花。他们带领农民搞畜牧养殖、种植反季节蔬菜、发展订单农业等,让农民尝到了靠新观念务农、新技术种田、新产业致富的甜头,强化了农民的科技意识。通过举办农业知识讲座、开办夜校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知识和科技水平,培育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2月,鹤壁市大学生村官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670多期,培训农民群众1.8万多人次。大学生村官能够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经济发展上,全方位审视乡情民意,高起点寻找经济发展出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从,2002年鹤壁市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以来,该市1018名大学生村官立足实际和资源优势共创办各类致富项目384个,年销售收入近两亿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800多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2.3构筑了人才高地,促进了人才双向流动

建设新农村关键要靠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净输出地,人才似乎只有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才显得合理,造成了农村人才匮乏的现状。人才困境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瓶颈。大学生村官政策通过鼓励大学毕业生当“村官”,改变了人才单向流动的不合理状况,促进了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搭建了农村人才高地。同时,人才高地容易形成凝聚人才的磁吸效应,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农村创业发展。

2.4拓宽了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越加增大,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村官政策无疑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面对当前城市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生摒弃了“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的传统就业观念,充分认识到在农村蕴藏着无数的机会,把到农村就业视为创业的起点。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虽然57%的毕业生认为,担任“村官”,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但仍有24%的人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3.当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的主要问题

3.1主要问题

3.1.1待遇标准偏低,工作推动困难

工资待遇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村官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就全国范围来看,仅有一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工资待遇水平相对较高。例如,北京市的大学生村官平均月工资为2500元;其余大部分地区的待遇水平偏低,平顶山市的工资待遇水平基本维持在450元左右,而鹤壁市的更低,基本在250元左右。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复杂繁琐,推动艰难。加之村民素质参差不齐,村民观念“百花齐放”,对大学生村官的要求、对农村各项政策的理解支持也就千差万别。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村官觉得自己所面临的工作难度很大。同时,大学生村官反映最大的问题是很好的项目和想法因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而无法付诸于实践。3.1.2角色定位模糊,身份处境尴尬

“当好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员、村级工作的助理员、村务管理的信息员、农村工作的调研员、科技知识的传播员、农民群众的服务员等”,都是政府和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期望的形象描述,但大学生村官的具体工作安排,政策却没有明确的定位。对于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做什么”、“怎样做”、“扮好什么样的角色”等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尚未明确定位。这导致了他们身份的尴尬:然身在农村,但不是村民;然要围绕党政机关工作重心开展工作,但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党政领导干部。这容易使大学生村官远离村里的决策层,缺乏对村级事务的决策权,种种设想难以实现;还容易使乡镇政府对大学生村官随意使用,把他们当成“打杂”干部,不能突出这个群体管理村级事务的独特作用。另外,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能否创办、领办私营企业,应当鼓励还是限制等问题,都没有现成规章制度可遵循。以上两种情况都给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有事可做”“有事能做”“把事做好”带来一定困难,容易导致挫败感,影响着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组织和推动作用的有效发挥。据调查,很多大学生村官都反映说,“有的领导说了村官下去要搞经济,有的说要包计划生育,有的说要包信访”,总之角色定位的模糊,使大学生村官普遍感到困惑。多数大学生村官都遭遇处境窘迫、身份尴尬的难题。在大学生村官看来,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明确的身份:“我们是什么?如果是农民,可我们没有土地。如果是工人,可我们不享受工人待遇。如果是政府工作人员,可我们没有编制,工资跟他们相差一两倍。”名不正则言不顺,尴尬的身份妨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的有效开展。3.1.3专业技能偏离,前途发展困惑

一些大学生村官的专业技能偏离农村发展的需要,难以有效发挥才干。有不少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学知识在农村发挥的作用较低,甚至很低。同时,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结构很杂,与农村所需错位。人才的所供与农村的人才需求发生了偏离。由于在农村前途发展不明朗,一些大学生村官想离开农村。

3.2问题分析

3.2.1选聘质量来看,严把“入口关”还不够

当前,选聘大学生任“村官”比较偏重于大学生的外在表现,如毕业院校、所学专业、表达能力等,而往往忽视选聘对象的内在素质和应聘的真正动机,有相当一部分不愿长期扎根农村,而是将其作为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等的过渡,在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往往有一部分人平时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去钻研业务与村民群众打成一片,而是忙于各种资格考试的复习和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的准备,所以,严把“入口关”非常重要,尤其要考察大学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树立远大理想为农村建设事业奉献青春的坚定性和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纯洁性。3.2.2在农村发挥作用还不够明显

从大学生的适应性来看,首先是语言不适应,如松江区某次选聘的13名“大学生村官”中,有7个是外省籍的,他们在村工作半年来,依然存在与村民群众沟通说不上、听不懂的情况,在走访、座谈中,“大学生村官”也坦陈语言是近期内最大的障碍。其次是需求不适应,村党组织和村民群众最需要的是专业上能与“三农”对口,综合素质较高,踏踏实实,愿意长久在农村发展的优秀大学生,但同时又担心他们在农村工作不适应,不能做到长期扎根,对村里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储备干部的培养等都带来不利影响,这对矛盾客观上也影响了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3.2.3管理尚待完善

大学生村官虽由所在乡镇管理,但由于身份特殊,乡镇党委政府既不能以一名普通乡镇干部去管理和要求,又不能以一名农村干部去对待和使用,在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上大多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另外,大学生村官的学习培训、政策保障、工作考核、督促检查、表彰激励等制度也基本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工作考核、督促检查、表彰激励制度等尚未建立。各种制度的实施主体及其权力、责任、义务有待确定,制度之间的协调性也有待实践检验。这些情况表明,大学生村官的组织管理体系与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很容易导致基层组织对大学生村官使用的随意性和培养管理的杂乱无章,严重者会陷入僵化。

3.2.4影响因素较多

就动机而言,有些毕业生做村官只是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下的权宜之计,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他们看重的是政府提供的一系列优惠待遇,并非主动自愿、发自内心地想服务农村,一旦条件成熟,他们就容易跳槽。就能力而言,多数大学生村官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创业又缺少资金,很多专业不对口,在农村难以派上用场,这很容易使他们在农村难以有所作为。就发展前景而言,虽然《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规定,“要把这批人员作为将来补充乡镇、街道干部的重要来源”。但是,各地县乡政府没有单独增加公务员编制的权力,加之乡镇事业单位超编情况普遍,这些规定落实起来比较困难,容易使大学生村官对发展前景产生忧虑。这些因素,都冲击着大学生村官从事村官事业的坚定性。另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村民的认同度低等因素也影响者这支队伍的稳定性。3.2.5社会联动机制功能弱

目前,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政府主动性强,社会联动性弱的局面。新闻媒体、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尚不能在舆论宣传、科技信息、资金扶持、技术培训、学习交流等方面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干事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稳定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另外,以上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程度有待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社会资源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支撑作用的有效整合。以上因素都限制了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的渠道,缩小了他们的成长空间,容易使做村官的价值感打折扣。3.2.6村官选拔机制缺乏科学性,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

村官计划是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但是,就目前的村官选拔机制而言,选拔过程缺乏科学性。大学生担任村官并非是民主选举产生而是经过考试录取分配的,但是所考科目仅仅是一门行政能力测试,而且这一科目全部是客观选择题共120,题,考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猜答案的情况,运气成分占很大比例,很难考察出考生的真实水平,考试中就会出现差生运气好考出高分,优秀学生状态不好考出低分的情况。农村需要的是有能力的人而并非是老天的“宠儿”,如果进入面试的都是一些能力不怎么样的学生,即使在经过一次面试筛选也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优秀人才,因为真正的人才已被选择题所淘汰。这样的,“运气”,村官怎么能够担任这一职务,发挥应有的作用?

3.2.7原村干部,“官本位”,思想阻碍了大学生村官的成长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近几年针对村级干部的现状提出来的。在此计划开始实施之前各村委会有其完整的村级组织结构。各村委会领导有着他们的培养计划和发展目标,并为这一切竭尽全力,同时他们为了能够继续担任现有职务,和向上发展而积极工作,尽职尽责。,但是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对原村级领导班子无形中产生了影响,对他们前景无形中也产生了一种冲击,论学历,论知识面,论年龄大学生村官们都稍胜一筹。一旦大学生村官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大学生村官就会显得光芒四射而原来的村干部就会变得暗淡无光,甚至会出现被大学生村官取而代之的情况。因此,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和官职,为了自己私的利益他们不重用大学生村官,也不下放权利给他们,只让他们做一些日常事务如:整理资料,写报告,收发信件等等。在实际工作中不给大学生村官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出一种被冷落的困境之中,让他们感觉报效无门。

3.2.8“大学生村官”待遇过低,不利于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理论:每个人都是经济型的动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都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最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需求,大学生村官也如此,但是实际上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能否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现今大学生村官的工资为一次性工资:每年15000元,每个月均为1250元,扣除保险等费用实际到手的工资约1000元,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津贴,根据目前的物价农村的每个家庭的每个月的生活费也将近一千元,而大学生村官什么都需要自理,这样的收入能否满足他忙的实际需求:基本生活费,通讯费,交通费,医疗费等?这样的待遇怎能让大学生村官全心投入到工作中,怎能让大学生村官有长远的发展?

4.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建立长效机制的建议及对策

4.1强化制度与政策创新“大学生村官”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制度创新,需要突破政策和法律上的障碍,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形成机制、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从制度上创造条件。政策的规范与创新是保证政策的稳定性,有效性和持续性的最基本条件,也是体现政策权威性的重要标志。首先,明确政策的合法性,完善村民自治法,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为村官职业化消除政策和法律上的障碍。其次,明确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基本运行模式,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4.2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派机制

选派“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关键一环。完善选派机制,首先要保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为农村选出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要增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公开选拔流程和结果。其次,要结合本地农村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派大学生村官,以此也可明确大学生村官在未来的农村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4.3健全大学生村官培训体系

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大学生村官素质的提高需要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建立全方位的培训机制。具体来说,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第二,定期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深入地了解农村。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通过知识讲座、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业务素质。第二,注重对大学生村官的引导。要让大学生村官认识到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到农村要踏踏实实做事,谦虚学习。

4.4完善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和考核

成立专门负责大学生村官管理的机构,完善大学生村官日常管理和考核,协调大学生村官与其所在地的各级政府,村干部以及农民之间的关系,打造大学生村官与外界沟通的平台,使之成为大学生村官的,娘家”,从多方面,多层次,宽领域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政策性和法制性服务。在保障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监督与考核,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4.5增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激励力度

借助市场经济等手段,通过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为大学生村官创造体现自身价值和实现理想的发展空间。第一,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在财政允许的范围内,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相当,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水平。第二,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待遇。按照合法程序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各级人民代表或乡镇一级的团委干部,积极探索从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公务员的有效途径。

4.6拓宽大学生村官退出渠道

退出机制关系到大学生村官的未来出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持久性,稳定性。政府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明确退出渠道,避免盲目地承诺难以实现的优惠条件。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积极探索从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提拔乡镇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大学生村官。第二,为退出者提供其他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岗位。比如,支教,支农等岗位。第三,愿意自主择业者,支付其一定数额的过渡金。

4.7强化配套政策

构筑政策合力政策组合的优化程度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政策的绩效。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第一,出台配套政策,加大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村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县直局委帮扶和联系的“三帮一联,制度,为大学生村干部创造一个创业的良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实行资金和技术上的倾斜。第二,出台优惠政策,解决大学生村官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4.8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政府应该通过各种媒介加大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大学生村官,了解大学生村官,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在农村同样能够大有作为,激励更多人才转变就业和创业观念,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农村。同时,尤其应该加大对在校大学生的宣传力度,他们是大学生村官的最直接来源,对他们的宣传既是前期的一种熏陶和教育,也能激励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加入到大学生村官的队伍中来。应在高校大力宣传有关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使大学生树立到基层工作光荣的观念;应加强大学生村官与在校大学生之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1]薛新生 选派“大学生村官”的做法和启示

[2]张瑶祥 对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思考 [3]鉴学伟 成效收益视角解读大学生村官现象 [4]周玮 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实践中的对策研究 [5]杨用成 鹤壁市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

下载大学生犯罪之我见(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犯罪之我见(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恋爱”之我见[定稿]

    每当我们走在校园里,视线常常会被一对对比肩的情侣所吸引。爱情,成了大学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恋爱中的“爱”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会认为爱情是负担;也有人认为爱情......

    大学生社会公德之我见

    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必然反映。在共同的生活当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希望,希望以社会的力量和公众的名义制定人们的行为规则,以保障公共秩序协......

    大学生社团之我见

    校导网“大学生社团之我见”投稿文章大学生社团之我见郭后民2013.3.5吟竹诗含翠,画梅笔带香。书画协会,因名见之为一个致力于书画教学研习和交流创作的学生艺术社,翰墨轩书画协......

    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

    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什么是人才,能够充斥整个社会建设,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做为人才的一个大型培训基地——大学,存在着许多或者称之为包容了许多各式各......

    大学生入伍之我见

    大学生入伍之我见 在当今社会,涌现出一股股参军热,大学生也成为军队中格外引人注目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大学一年级的一名女学生,虽然自身条件对于参军是不可能的,但作为九零......

    大学生同居之我见(精选)

    大学生同居之我见大学生同居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对于同居的评判,众说纷纭,这也是源于时代、人们的生活风尚以及个人社会经历及个人道德价值观的不同。这就像年过花甲、接受......

    大学生创业之我见

    大学生创业之我见 大一上学期学习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这门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堂课,却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加深了我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解,改变了我最初对这门课的理解。 创业教......

    大学生安全意识之我见

    其实安全所包括的方面很多,现在我们重点谈下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包括 1人身安全(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2财产安全(关于财产安全我们408寝室就很有经验,因为我们寝室除了王才奇之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