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型期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研究
转型期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研究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团委内容摘要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的变革和转型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在转型期表现出了新的情况和新的特点。现有的道德教育方式、方法能否满足和适应这种新情况新特点,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实状况及道德教育的环境日益复杂,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为此,只有针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特点,反思当前的教育方法得失,扬长避短并积极探索新方法,才能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状况 道德教育
领导点评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如果不能加以有效教育和引导,就有可能造成各种消极、落后和错误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而且直接影响到新世纪中国的面貌和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加以研究的新课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团委通过调查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对当前教育方式进行认真反思,这是一项有着重大实践意义的研究。相信只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认真研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积极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规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一定能收到实效。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机关党委副书记、党群工作部主任 张志伟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教育和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人才的质量,而且对国家、民族的现在和未来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个性、道德品质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现有的道德教育方式、方法能否与之相适应将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由此,道德教育不仅要掌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还需要反思当前的教育方法得失,扬长避短并积极探索新方法,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随机采访等实证研究方法。问卷调研的主要对象是大学本科生和部分硕士研究生。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回收率91%。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处理,主要统计手段是频次分析。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大学生普遍关注社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
1、热爱祖国当代大学生富于爱国热情,在回答“如果祖国被外敌侵略而发生战争,你是否报名参军”,94.8%的大学生表示会参军,这其中表示“主动报名参军”的大学生占32.5%,表示“被征就参军” 的大学生占61.8%,而认为“太危险,尽量逃避参军”的只占5.2%。
2、积极学习政治理论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党的指导方针、思想路线的学习意愿较高。回答“对于学校开展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活动,你的态度是什么”,80.6%的大学生表示积极,选择“不太积极”的占11.5%,“不积极”的只占7.9%。
3、关注社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当代大学生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社会、关心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并有自己的看法。在回答“你认为我国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时,作出选择最多的三项依次为:惩治腐败(46.6%),就业(18.8%),诚信(14.1%)。问及对国际、国内大事的态度时,43.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关心,经常通过报刊、电视等了解”,50.8%表示“偶尔看看报刊、电视了解”,只有5.8%的大学生表示“不关心”。
4、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公德心较强。回答“当您在公共汽车上看见老弱病残和儿童没有座位,而自己有座位时,您通常是如何做的”,74.3%的大学生会“主动让座”,“任何情况下都不让座”的只占6.3%。在回答“上学路上,遇到一位盲人想过马路,这时已经临近上课时间,你会怎么做?”61.3%的大学生选择“把他送过马路,再去上学”,“怕迟到,决定以后再帮助”的占23.4%,“装着没看见”的只占14.1%。问及“上学途中遇红灯,此时恰无来往车辆,这时你会怎么做”,72.8%的大学生会“等待绿灯亮时再通过”,只有9.9%的人选择“看到没有警察便快速通过”。
(二)大学生具有较务实的价值观,但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1、具有比较务实的价值观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使得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追求自身价值,体现个人奋斗,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标准。58.6%的大学生认为努力学习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承认”。98.4%的大学生认为诚实守信是重要的。67.5%大学生不同意“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艰苦奋斗的提法已经过时了”。在回答“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时,选择最多的前两项是“人格是否高尚”(57.1%),“对社会贡献的大小”(35.6%)。在关于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方面,55%的大学生选择“公私兼顾”,9.4%的人选择“宁可牺牲集体利益,也要维护个人利益”。
2、自我中心倾向明显有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不免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在回答“您所信奉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时,选择最多的前两项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的评论”(50.8%),“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25.1%)。这一点也体现在他们的幸福观上,“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被认为是人生幸福的最大首选(39.3%),有知心朋友(33.5%)被列为第二。而为社会做贡献仅为15.2%,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只有5.2%。
(三)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道德本身的知易行难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付诸到道德实践中,调查显示,59.7%的大学生认为因见义勇为而负伤牺牲的人是值得敬佩的,但不会效仿他们。而问及“如果用非正当手段能解决你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你会采用吗”,51.8%的大学生选择“肯定会”和“可能会”,24.1%的人选择“说不清”。
(四)道德修养水平与知识水平存在差距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落后于知识水平的提高。其中,63.4%的大学生认为有差距,29.3%的人则认为有很大的差距,仅仅有6.3%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差距。
(五)多元化因素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各异
1、学校的道德教育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调查中发现,在学校教育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最大的几项活动依次是:社会实践活动(41.4%)、先进人物的事迹(37.7%)、老师的言传身教(33.5%)、有关讲座(33.5%)和各科教学渗透(22.5%)。而对现行的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思想政治课,50.3%的大学生对上思想政治课兴趣一般,35.1%的大学生则表示没有兴趣。同时,在回答“您认为对个人思想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只有8.4%的被调查者选择学校,而选择家庭环境和社会观念的分别为48.2%和31.4%。
2、家庭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起了较好的影响调查显示,“家庭环境”(48.2%)被认为是对个人思想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75.4%的大学生认为父母的言行对自己的思想品德正面影响多于负面影响,这一影响体现在79.1%的大学生准确知道父母的生日。只有4.7%的大学生认为负面影响多过正面影响。
3、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网络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个案访谈和随机采访中,所有被访大学生均表示上过因特网。在回答“当您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反动的宣传文章或讨论时,您一般是怎样”,26.2%的大学生认为“好奇,进去看看”,17.8%的大学生选择“奇闻共赏,并主动到相关网上了解信息”。
4、传统道德影响力优势明显在回答“您觉得目前在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哪些因素更重要”,传统儒家伦理道德列第一位,占48.2%,而党的思想教育为29.3%,这也反映出我们传统道德的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
5、社会环境尚待净化很多被访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与社会因素息息相关,社会风气不好的话,大学生很难有很高的道德水平。问卷中“您认为在当前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排在前两位的选择是“社会上拜金主义严重”(38.2%),“社会风气不正,腐败现象严重”(36.1%)。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继续加强传统道德教育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是我国的生命之魂,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用现代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教育大学生外,加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必不可少,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准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内省、慎独”的修身方法等等,完全可以在今天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发挥作用。
(二)改进现行的课堂教学,各科教学交互渗透加强对大学生道德品质能力的培养,不只是思想政治课、大学生道德修养课的任务,也是其他各种学科所面临的课题。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各种教学活动中,发掘各门学科专业知识内在的思想意识,这对于形成学生科学的认识和评价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道德实践能力要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行动、“三下乡”服务,社区援助等,在各项社会实践中,使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社会,加深理解所学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内化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并且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高校应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认识,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充分运用网络传播迅速、开放等优越条件,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进网络,使他们对待网络文化有正确而清醒的思考和判断,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由于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隐匿性特点,网上反映的思想会更加真实,高校可以通过校园网快速而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五)道德教育应体现层次性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要分层有序,提出不同的教育重点和目标要求,使每个大学生能够从不同起点提升自己道德水平。一方面,必须倡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导向,它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另一方面,还应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水平出发,坚持不懈进行基础道德教育,防止道德教育空洞化,稳步推进大学生道德水平。
(六)开展开放性教育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走出校园,高校、家庭与社会应该相互协调,共同教育,使社会参与德育,德育走进社会,大学生能够接触多种教育因素、力量和氛围,这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提高起着直接的渗透和助动作用。
(矫海霞)
第二篇:有关转型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的探析中英文对照
有关转型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的探析中英文
对照
Thinking about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analysis.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转型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心理并不成熟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念、道德责任、理想信念等方面出现了某种偏差,应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Transition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has many negative influence, psychology is not mature students in values, ethical responsibility and ideal faith appeared some deviation,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人们的行为模式、心里结构、价值体系也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网络的广泛运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原有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尊老爱幼、自强不息等为内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逐渐模糊甚至消失瓦解。转型期对社会的影响是普遍的,同样对大学生产生影响。面临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涌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衡现象,甚至有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特殊群体,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力量之源,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3000多万,这一庞大群体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复兴。
Currently China is in the special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with rapid growth of economy,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society as a whole, cultural forms, values and so on all has profound changes, people's behavior pattern, structure, value system is in obvious changes in the in the mind.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ly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Internet is widely used, various cultural exchange collision, the original ideological belief and values by the unprecedented impact, with honest and trustworthy, warm, aged respected, constantly striving for content of traditional virt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gradually blurred and even disappear.Social impact of transition is common, the same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Facing an influx of western culture and values, ideological and moral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appeared different degree of unbalance phenomenon, even some students' world outlook, the outlook on life, values deviation.College students as a special social members of the group, is the power of implementation,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lying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force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ccording to statistics,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has reached more than 3000, this vast group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status, concerns national future and national Renaissance.http://www.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First,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倾向增加
(a)the value orientation diversified, utilitarian tendency to increase
价值观念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意识形态,今天大学生的整个成长期正处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必然会受到各种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转型期的社会是具有冲突性的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促进的一面,目前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具有勇于创新,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但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社会对各种事物的道德评价不再单一和绝对,使得心理并不成熟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困惑明显增多。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学习欲望强烈,学习主动性增加,但在学习的目的性上也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功利主义色彩。一些学生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忽视思想道德修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只是应付了事,只求成绩合格和拿到学分。同时,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特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使不少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和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的“四重四轻”的消极价值观。部分学生在政治价值取向上主要以自我发展为视点,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有39%的学生党员承认申请入党的动机是“为了个人就业的需要”,入党的目的是实现个人的利益和要求。这部分学生只是在行动上向党组织靠拢,但思想上并未入党,功利倾向较为明显。
Values as part of the superstructure,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economic ideology,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out the growth period is in rapid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rket economy, is bound to be affected by various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s.Society was having conflict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one sid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of the young stud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dition overall is healthy and positive, they have innov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 individual value.But also can produce negative influence, because the social moral evaluation to the all kinds of things are no longer single and absolute, that psychology is not mature on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ntradiction and confusion.Strengthen students' sense of competition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their learning desire strong, learning initiative, but also presents some degree on learning the purpose of utilitarian color.Some student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learning, ignor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http://www.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political theory class is often just collapses, qualified for performance and get credits.At the same time, the spontaneous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ests of the market economy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xchange of negative aspects, makes a lot of young students' life value orientation have appeared in the “utilitarian”, “pluralism”, the tendency of light and heavy money affordable ideal pursue national collective interests and personal interests light, heavy knowledge to light the moral quality, heavy light the arduous struggle the luxury of four light “" four negative values.Some students in the political value orientation on the main viewpoint of self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39% of the student party members admit that apply to the motivation of the party is ”to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employment“, to join the party i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ersonal interests and requirements.This part of the students just in action to the party organization, but the thought did not join the party, the utilitarian tendency is more obvious.(二)道德自觉性降低
(2)moral self-consciousness
在道德情操上,部分大学生道德判断力缺乏,道德认识错位,特别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网络时代不期而至,它就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大量丰富信息的同时,我们传统的思想道德观也受到严重挑战。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道德思想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重要时期,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内容的庞杂,容易使学生对不利于思想道德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兼收并蓄,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造成较大冲击,认识和判断能力本来就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失去自我约束,道德自觉性降低。网络的不易监督性,使得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严重下降,比如有学生就认为在虚拟的网络做什么都可以无所顾忌,在网上聊天时撒谎是正常的,黑客攻击他人网络也没有什么不道德,甚至对所谓技术高超的黑客佩服不已,认为其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等等。还有一些大学生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就业失信,都反映了对自身道德要求的降低。
On the moral sentiment, par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moral judgment, moral awareness, especial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ition, the network era enters the room, just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 it brings a lot of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our traditional thought moral values have also been severe challenges.University stage is a college student's moral thought from heteronomy to autonomy into an important period, network's openness and numerous information contents, easy to make the student to go against the healthy growth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indecency eclectic, this will cause serious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cognition and judgment was not mature students easily lose self-discipline, the moral consciousness.Network supervision and not easily, making college students self-discipline serious decline, such as the students think in a virtual network to do what all want, lying is normal when chatting online, network hacker attacks others also does not have any unethical, even the so-called skilled hackers to admire, i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so on.Homework plagiarism, there are some college students cheating in the exam, obtain employment faithless, reflects the decrease of its own moral requirements.(三)理想信念模糊
http://www.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3)the ideal faith is fuzzy
人生的理想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动力,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没有正确理想的人,不会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大学生受大量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思想上疏离理想信念,政治信仰迷茫,缺乏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只关心个人利益,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出现了政治理想模糊的令人堪忧的倾向。部分学生重视物质利益,淡化理想信念;重视个人理想,忽视社会责任;重视生活理想,忽视道德理想。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淡化,对能否继续坚持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共同富裕等等问题表示出一种担忧和怀疑。有人甚至认为,管它什么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只要能挣到钱就是好主义,理想信念淡薄。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The ideal of life is the power of a person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decid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 person.Without correct ideal of the people, there would be no higher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the ideal fai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main content.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some college students by the influx of a variety of cultural thoughts and values, the influence of alienation ideal faith in the thoughts, political belief confusion, lack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ly care about personal interest, regards the realization of personal value, the political ideal of fuzzy worrying tendencies.Students attach importance to material benefits, ideal and faith;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personal ideal, ignor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deal of life, ignoring moral ideal.Think the market economy is market economy, there is n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the capitalist market? Dhi, consciousness of socialism and communism, to can continue to insist on socialism,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etc problem expressed a fear and doubt.Someone even think that, whatever that socialism with capitalism, as long as can make money is good, the ideal faith is weak.Second,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a)play a role of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不断完善思想道德课程建设,改进、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大学生平等交换思想观念。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内容紧扣时代,及时把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带进课堂,锻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并正确引导大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看待,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大学生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
http://www.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准确把握和分析社会现象。另外,还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做到知行合一,通过真正接触社会,促使学生对现实的问题进行更多理性的思考,从而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要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整理出核心价值观,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从而切实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set up the correct world outlook, th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e important way,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urse construction, improvement, innov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non-computer majors, the educational way of education, create an equal communication atmosphere in class, to respect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equal exchange of ideas.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make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researched, and in a timely manner to the heat problem in today's society,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new situation, new problem is brought into the classroom, exercise the student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looking at it, and correctly guide students to use their brain to think, analysis, think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enable students to accurately in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nvironment and analysis of social phenomena.In addition,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exercise, achieve unity, through real social contact, encourage students to more rational thinking, real problem to consciously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Facing the impact of diversified values, to guide students to sort out the core values in multiple options, timely solve student's thought, to strengthen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方针,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同样受转型期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内环境,要通过各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如实施文明大学生、文明班集体、文明宿舍等工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和鼓舞全体大学生,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加强学生的文明养成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记录每位学生诚信状况,直接与学生评奖评优就业等挂钩,使学生不断积累守信记录,加强自我约束,塑造良好道德形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演讲、辩论、征文等比赛,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升个人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同时,通过学生社团、校刊、黑板报、广播、网络等的宣传,注重挖掘学校内在精神,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培养学生发展健康的心理情绪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positive and healthy campu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Schools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moral education first, khalid 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create a good campus environment.Also affect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environment in colleges and
http://www.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universities,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to form a relatively closed environment, through various forms to create a good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 to carry out rich and colorful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such as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lass of civilization, civilization civilization dormitory and other projects,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typical demonstration drive and inspire all the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students' moral cultivation, strengthening students' civilization to develop education;Establish students credit archives, record the situation of trust for each student, directly linked to student awards recommendation employment etc.,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accumulate and trustworthy record, strengthen self-discipline, shaping a good moral image;Organizing students to carry out various kinds of speech, debate and essay contest, causes the student to improve personal qualities in the hands-on, edify students' sentiment, improve the students' moral level in an all-round way.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student community, the school magazine, blackboard newspaper, radio, network and other propaganda, pay attention to mining school inner spirit, further strengthen the guide function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form a positive atmosphere in the students, develop students to develop a healthy psychological mood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help them form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三)推进理想信念教育
(3)promote the ideal faith education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立身做人的根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积极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把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改变过去理想信念教育的“空、远、大”现象,从近期的、现阶段的具体目标出发,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在遭遇学业障碍、竞争失败、恋爱受挫时,能克服不良情绪,适应环境变化,优化心理品质,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要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理想信念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人文教育对理想信念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应把科学精神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而不断提升理想信念的水平。要根据当今大学生的情感特点和接受能力,宣传焦裕禄、孔繁森以及大学生身边的关于理想信念的典型事例,将长征精神、雷锋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汇入课堂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Ideal and faith is the root of one's world outlook, the outlook on life, values, is the spiritual pillar and foun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be the fundamental.”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on furthe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opinions of the stressed:“ the ideal faith education as the core, to set up the correct world outlook, th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education.”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ideal faith educat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combining individual ideal and social ideal education and change the past of the ideal faith education “empty, not so big,” phenomenon, starting from the recent, at this stage, specific objectives,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ciousness.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http://www.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to shape healthy personality, in case of any academic obstacles, competition failed, love is thwarted, can overcome the bad feelings, to adapt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optimiz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make them set up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life.Must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humanities education, the ideal faith is always based on certain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of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school should combine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making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manistic spirit,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social lif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ideal and faith.According to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cept ability, promote JiaoYuLu, kong fansen and around college students about the typical case of ideal and faith, the long march spirit, the spirit of lei feng, flood relief spirit of national spirit and times spirit into the classroom education, guide the students set up the correct ideal faith, sets up the firm the lofty ideal of communism and struggle fo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http://www.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大学生道德教育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社会关于大学生道德缺失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主要归结为评价标准的滞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社会大环境和个人素质等几个方面。根据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重要性,从社会、学校及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提出建议,形成合力,协同努力、配合育人,共同筑起道德的铜墙铁壁,从而唤起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重塑我中华民族的良好道德形象。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探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凸现。在这个深刻变化的时代,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受到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多元文化、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道德水平出现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和谐的现象,诸如,有些大学生在家是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坐享其成,在学校也是很孤傲,没有涵养,同学之间关系冷淡、僵化,常常因一些小事争吵不休,互不相让,有时大打出手,甚至走向极端、闹出严重后果、触犯法律[1]……。
众多媒体更是推波助澜,严肃批评抨击了80后一代,认为这是一个理想信念不足,爱情观轻率,诚信缺失,好逸恶劳铺张浪费、道德观念淡化的一代。在众多媒体的曝光下,当代大学生俨然已经成为桀骜不驯的叛逆者,更有媒体以“马家爵事件”进一步衍射理想信念不足、心理素质脆弱,以个例未婚先育的女大学生严厉抨击当代大学生爱情观轻率、贞操观淡化,以助学贷款还款率低、毕业生就业违约率高等现象渲染了诚信缺失。是媒体言过其实还是我们的大学生真的出了问题,其实关于道德的进步与滑坡,很多时代的很多人都有过争论,差不多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感觉自己处于一个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时代,当然现在的大学生身上确实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比如说诚信问题等,但这并不单是中国的问题,日本、美国的情况也类似,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据16号文件指示和要求,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该怎么做呢。
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评价标准滞后于道德水平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判断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学生道德是发展了,还是倒退了,首先就必须弄清楚评价标准是什么,评价标准不同判断的结果就不一样,现在来看,目前我们不自觉使用的两个评价标准可能已经不适合当代的大学生了。
其一是已经过时的标准,即用旧时代的标准来衡量现代的大学生,国家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道德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的变革,用过去的标准来要求现代的人,不论对那个人群来说,都是有问题的,比如说节俭问题,“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标准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确实需要改进,节俭是很重要的,但随着时代的不同我们就不能像过去那样来要求现在的学生了。再比如说现在比较敏感的恋爱问题、贞操观问题,其实潜意识里,很多人还是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当代的大学生的,70-80年代的人们,在他们那个时候恋爱本身就是不好的,自然就转入地下,而21世纪的大学生,受到西方爱情观的冲击,尤其是性解放、性自由主义的影响,他们的恋爱观、贞操观已经发生了变化,你还用已经被修正的标准去评价判断当代大学生,结果就是你会发现现在的大学生身上到处都是问题。
第二个就是用理想化、浪漫化的标准去评价衡量当代大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理想,每个社会也有它的道德理想,目前来看,大学生这个群体仍就是中国社会的精英群体,社会对他们具有更高的期待,这是正常的,但是道德理想和道德期待是一个主观的东西,过高的,过浪漫的理想作为人生的追求是没问题的,但是作为一个普遍的评价标准就有问题了,就像现在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给孩子造成了巨大压力,压抑了孩子的积极性,出现了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也一样,我们的整个社会像一个大家长,对他们过高期待反而使道德教育显得虚伪,显得假太空。[2]
2市场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是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道德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关系,市场经济强调物质需求方面的多一些,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非常突出的,比如说没理想、没追求、功利化、利己主义,这些在西方国家也是一样,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是“配套”的,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就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利润的最大化,从消极的方面来说,个人主义走向极端所导致的利己主义的东西就会增多,因为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物质化的社会,物质化的社会往往是越来越俗气,无论你怎么评价,很多时候整个社会大众的美丑观和审美趣味都在降低。
3社会大环境影响是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间接原因
社会没有理由一味地指责大学生,今天他们的行为,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也是现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受害者。现在的社会上不讲信用的人、铺张浪费的人、投机取巧的人比比皆是,社会成员普遍缺乏理想信念、缺乏责任感。为官的虚报政绩,结果反而官越做越大,为商的制假卖假,反而发了大财等等。这些“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叫大学生们作何感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大学,耳濡目染慢慢随波逐流了。
4学校有效教育缺失是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直接原因
教育体制的缺陷和教育者的失误对大学生的道德缺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几十年来教育体制一直是应试教育,它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心理和思想道德教育,缺乏一种文理兼备的教育观、人的全面发展观。一般来说教育的投入主要放在硬件上,而缺少对人文教育的过问,忽视了道德建设。殊不知拥有过硬的道德素质,对一个大学生的成才起着决定性作用[2]。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坏了,这个人的本事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所以高等院校在向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良好的道德素质的修养,并且呼吁全社会也要更多地认可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技能。
其次,大学德育工作机制存在着缺陷,大学德育工作被机械地分解为相对独立的模块,“两课”教师集中于社科部或马列部,而设有的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如班主任、辅导员又归属于各个院系。“两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课后却缺乏与学生的深入交流而未能对学生更进一步的教育指导,因此难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思想困惑;作为院系的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又由于理论知识不足,自身素养的缺乏,加之工作琐碎、繁杂,也只能顾及学生的日常管理,从而以“堵”代“疏”,视德育任务为对违反纪律的大学生以惩处。加之教学、管理各块之间相对独立相对封闭,缺乏交流与协调,导致德育工作的失效。
第三,由于受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影响,道德教育演化同其他教育一样,成为了一种知识教育、认知教育,视德育智育化,把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的等同于道德知识的掌握,以机械的限制性的管理、处罚替代德育。全然忽视大学生日常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忽视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导致道德规范难于有效的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信念,致使德育停留在他律的层面。
另外我认为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这一问题也是值得商榷的。
5个人基本素养降低是造成道德缺失的主观原因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仍然是主流,只不过是少数学生的道德败坏行为影响了校风、学风,从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近年来的高校扩招,让许多人圆了大学梦,但是招进来的学生只凭分数,道德水平却参差不齐,甚至一部分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存在缺陷。
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个人主义的影响,集体主义观念很薄弱,自我约束能力很差,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集体、国家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集体主义荣誉感,认为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或为“家长争面子”,很少有人会将自己的命运前途与国家的未来联系起来,这些人多时主观上认识不够深入,学校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时间长了,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于是出现了一些“道德残疾”的大学生。
此外还有媒体方面的原因,媒体把某些问题凸现出来是有功的,但从评价的角度讲是相当不全面、不理性的,媒体喜欢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新闻,一方面他是事实,另一方面他的取样是特别少、不足以代表全面的,所以有时他会误导整个社会。
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措施探讨
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及家庭个人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形成合力,协同努力、配合育人,共同筑起道德的铜墙铁壁,从而唤起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重塑我中华民族的良好道德形象。
1强化道德意识,净化学生心灵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上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外部反映,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增强自身抵抗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德育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德育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辅,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通过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自觉克服不良思想和行为,并主动接受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形式。在德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认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接受教育的过程,既是运用理论知
识解决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是通过解决思想问题进行自我教育过程,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从外界获取知识、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其自身的深刻认识。作为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实现由“被动教育”到“主动教育”的转变,还要教会其自我教育的方法,如内省法、慎独法、自我分析法等,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德育的目标[3]。
此外德育教育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自身和谐全面展。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不断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他们和谐健康发展,成为和谐社会的真正有用人才。
2加强道德建设,健全道德体系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六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随着贯彻落实《纲要》的不断深入,正确的道德观念在人们心中越来越牢固,人们充分认识到,每个公民既是道德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也是道德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在自觉参与中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了居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文内涵,使老有所养、失有所助、贫有所帮、灾有所救,公民道德建设让整个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园,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逐步在形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互交融,产生了强大力量,正不断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向前发展。
面向未来,公民道德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有德则安,循德则兴。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充分发挥道德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各种社会评价机制十分重要,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评价体系,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而作为社会缩影的学校也就不可能“出污泥而不染”,只有加强社会道德法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踢开德育的绊脚石,才能使德育工作有本可宣。
3强化学校职能,开展道德教育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面对高校德育现状,面对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探寻、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德育所要面对的对象是一个整个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所以我们要掌握德育原则,即必须遵循德育发展的自身规律,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同时德育工作在复杂的社会中面临复杂的问题和对象,必须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如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做到既要解疑释惑,又要凝聚人心,既要理直气壮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和风细雨、恰如其分地分析是非曲直,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可以说目前的德育教育是有缺点的,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已经形成了强制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即教师上课就是教,学生学,然而对于思想道德这样一个特殊的课程,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可能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所以我们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创新德育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忽视主体需要、轻视人文关怀、注重教条灌输的经验型、工具型、单项式的德育模式,以实现高校德育模式的现代化。使高校德育凸显主体精神,回归生活世界,强化隐性德育的渗透功能,提升大学生的品格高校德育。4构建德育环境,营造文明氛围
道不可以坐论,德不可以空谈。德育工作的关键是践行,重点应放在知行统一上。德育环境包括两个层面:即学校的内环境和社会的外环境。学校的内环境指学校内部的班级、同辈群体、课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社会的外环境指学校外部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大众传媒以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等。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环境内部的各要素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重要的是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减少磨擦,构筑新型的德育环境,形成社会化和开放性的道德教育体系。重视和加强显性的道德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潜在道德教育作用。重视学校各科正式课程教育的德育功能,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时,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关
注不良事件的背景,如谁的观点、什么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教育学生永葆民族文化的精华,坚守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御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3]。
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内外部生活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为此,我们必须占领宣传教育主阵地,在电视、广播台、新闻报纸,互联网上大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传播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精神,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定大局的间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评;其次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利用一切手段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再次可以在学校、社区设立心里救助站或心理咨询中心,使每一个心里不畅快的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个倾诉的地方和倾诉的对象,通过心理咨询和救助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德育教育[4]。最后必须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励志青春主题报告会,网络道德问题辩论,重大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等,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来感召他们。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整个社会最有活力最有生气的力量,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当代大学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能很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反之,如果让少数大学生的错误思想蔓延、任其发展,忽略德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德育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和重要性,认真努力地探索、研究、加强、改进、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研究报告
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朱蕴丽
摘要:生态道德教育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对自然、对生态、对环境追求一种和谐相处的认同或认知教育。当前加强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为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有序地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教育中去,鼓励大学生做生态道德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实施生态教育工程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生态道德;环境道德;大学教育;科学发展观 基金项目:该课题为江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为“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06YB185。
课题主持人朱蕴丽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课题组成员由卢忠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吕昕阳(南昌航空学院副教授)、江天桥(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肖小丽(南昌高专副教授)等人组成。经过一年多来的研究,业已完成预期的各项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其题为《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的论文发表在2007年第11期《江西社会科学》,且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复印。
现就该课题的有关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献综述
对生态、对环境恶化的焦虑和担忧已经引起世人的瞩目,且这类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早已引起了相当的重视,但目前国内对大学生的 1
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有一种观点总是错误地认为大学生只要通过大学四、五年系统地学习,可能水到渠成地或天然地形成对生态道德的认知或认同,自发地会形成一种生态道德的理性自觉。实则不然,现在大学里普遍出现的种种蔑视生态、忽悠环境和浪费能源的奢侈现象是比比皆是,有的还是触目惊心,生态道德并没有在大学生的心目中自觉地“生根开花”,生态道德教育也未真正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是一鳞片爪,就是有,也只是零星散见在有关报刊杂志点评式的小论文或随笔类的小文章当中,系统性、宏观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的论著不多。当然,值得庆贺的是,目前经中央审定的新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中也涉及到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这说明在世界范围内和全社会都在倡导科学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GDP的大趋势下,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已势在必行,且已引起中央高层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了。
就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具体文献来说,目前我们学术界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国内研究很难见到比较深入系统的相关论述,大多以短篇论文的形式或者散见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态思想的研究中,如何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生态道德和如何去构建生态文化却是凤毛麟角。具有代表性的参考论文和论著有:
从国外的情况看,我们主要参考的文献有美国女作家莱切尔·卡逊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问世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 2
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停止沙城农药厂的DDT生产开始的,而后全面禁止了DDT的生产和使用。
美国经济学家麦多斯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一书中提出的。该书认为,在以往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个系统就会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提出如果实际上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不发生重大变化,由于粮食短缺,资源耗竭,污染严重,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等因素的变化,人类社会将要发生非常突然的和无法控制的崩溃,这无疑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第一声警钟,从而掀起了世界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热潮。
《只有一个地球》(中译本,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6年版)的副标题是“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这是一本讨论全球环境问题的著作。该书是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杜博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M.斯特朗委托,为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供的背景材料,材料由40个国家提供,并在58个国家152名专家组成的通信顾问委员会协助下完成的。全书从整个地球的发展前景出发,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同角度,评述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重点提醒人类的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呼吁人类要懂得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提出了生态伦理方面的意蕴。
从国内研究的状况看,为了解决生态环境恶化和人类共同面临的气候变暖问题,涉及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文献,我们主要参考有:陶 3
良虎主编的《中国的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第八章的“倡导低碳生活与文化”中,阐明了低碳文化主张重新恢复和实现生物圈的碳平衡,从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专门阐述了低碳文化的内涵与本质,设计了低碳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这极大地丰富了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是社会进步的文化标杆,反过来也有利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本课题的研究也有启迪意义。
熊焰的《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出版)这本书的核心逻辑在于: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到了尽头,比如美国式的高消耗、高耗能的模式,以及中国的“两低两高”模式等(低技术、低劳动力、高成本、高污染和高耗能),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该调整了,再不调整就可能耗尽我们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环境空间,它是不可持续的一个模式。此外,认为通过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会有应对这些问题的办法存在,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一定会产生积极效应,人类共同拯救地球的行动一定会开花结果。这也是这本书希望向读者传达的一个生态思想。
蒋兆雷、程平《恩格斯的“生态警告”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理论与改革》2009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的后半部分提出著名的“生态警告”。即“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作者从劳动的视角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人类改造自然的两个基本条件,即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的一体性和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制度,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生态环境、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崛起具有生态道德的意蕴。
刘本炬在《论实践生态主义》一书中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当之无愧的最早的生态哲学家。该书从二个方面肯定了恩格斯 的生态 4
思想:一是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了新的历史观之后,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基本思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实践辩证关系进行了研究,抓住了生态哲学的根本。二是认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深刻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并对人类盲目征服自然提出了警告,这些思想都与生态哲学、生态道德、生态文化都密切的关联性。
总之,不论是国外的生态学者,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以及国内从事生态环境研究的学者,就生态伦理、生态道德教育来说,如何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方面系统论述的文章或论著还真不多,更没有达到理论化、系统化的梳理和阐述,因此,有待于我们生态理论界进一步从生态理论研究和生态教学实践两个方面去创新去探索。
二、研究假设
据英国《每日邮报》、《每日快报》、《泰晤士报》、路透社2006年11月29日报道,富有争议的英国著名科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教授28日在伦敦化学工程师协会进行演讲时,对全球变暖问题发出了惊人的警告:拉夫洛克宣称,随着地球温度继续升高,到下个世纪,地球上至少90%的人类都将死亡,幸存的人类最多不会超过5亿人。甚至拉夫洛克还敦促科学家要将“全球变暖”的术语改为“全球变热”,因为“全球变暖”听起来太温和。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作为一位著名科学家能作出这样的判断,至少这是有一定的理论论据的,不是信口开河毫无依据的揣测。因此,我们这个课题也是基于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和从本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考量的,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的不和谐最终 5
要波及社会)的问题,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共同面临的和需要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而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就显得更为紧张、更为厚重和更为急迫。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但绝不是资源大国、生态大国,人均资源极其匮乏和对外依存度高是我们的国情,因此可以说,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仅仅是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扩张或泛化开来的切入点,更重要的是希冀通过这个切入点的教育引发开来,引起起全社会、全体国民的警觉,从而对整个社会所有成员产生一种生态道德的洗礼教育。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道德,通俗地说应当是对待生态环境的一种文明尺度或文明准则。而生态道德意识,就是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一种悲天悯人、苍生大爱的情怀,一种对待生态脆弱的焦虑和忧患意识。生态道德教育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追求对自然、对生态、对环境的一种和谐相处的认同或认知教育。生态文明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比物质文明更高层次的文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不光要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培养他们的正确伦理道德、社会公德,更应该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等关系上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环境道德意识。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领域,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成为生态型的复合性人才,当他们一走向社会就能意识和正视目前世界普遍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不均衡的突出矛盾,自觉地为解决或缓解这一矛盾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这也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题中之义。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也是当前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需要。6
我们认为本课题主要特色就在于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着重从科学发展观、资源压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考量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寻找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大学生可以从生态道德教育当中感受到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使大学生从周围和身边种种生态道德缺失的现象中去认同和感知这种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道德规范教育,这也是一项能够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的非常鲜活的内容。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假设主要依托于五个方面内容。主要是: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和理论的引领;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思想的支撑;三是中华几千年优秀生态道德文化的内在呼唤;四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现实启迪;五是人类对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与社会综合因素忧患意识的考量。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已涉及到的生态道德教育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梳理、归纳和综述,从整体上阐述了对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本课题对有关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整理、甄别和筛选,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整体把握。具体来说主要是:
(一)理论上我们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和系统科学研究等方法。课题组成立以来,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工作。截止到2007年4月,我们认真研读《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有关生态道德方面的教学内容,科学确定生态道德教育所要
达到的教学目标,充分占有现有的有关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论述和文献,了解生态道德教育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还从《人民日报》、《环球资讯》、《经济日报》、《江西日报》、《人民网》、《中国环境资源网》、《中国环境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林业报》、《中国绿色时报》等报刊、网站中阅读、收集或下载了许多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涉及环境、生态方面的资料和数据。此外我们还掌握了有关《生态道德教育读本》、陶良虎主编的《中国的低碳经济》、陈寿朋教授撰写的题为《生态道德建设浅议》、熊焰的《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增长的极限》等论著论文和《环境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并正在着手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分类、鉴别、消化吸纳,初步拟写出了课题研究的进程和大致方向。
(二)实践中综合运用了观察研究、案例讨论、定量定性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缺失方面存在的问题。至2007年7月,课题组成员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校园中生态道德缺失的各种现象,从中探寻出其原因所在,拟写出一个论文的大致提纲,期间经过多次座谈讨论、分析、梳理和修改提纲,经碰撞产生了许多新观点新思维,文章数易其稿,最终得出了加强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观点并进行整合应用,产生适合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道德意识培育的理论思维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向学术刊物投稿,得以在《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以《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为题予以公开发表,该论文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四、研究内容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过去,人们往往以为只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就可以无休止地,自然界似乎是难以穷尽的百宝库,现在猛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原来自然界也是相当脆弱的。若无休止地发展下去,人类欲求的无限性必然与自然供给人类欲求的稀缺性产生极大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必然打破发展与生态、科技与生态、消费与生态、人口与生态之间的平衡。人类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平衡发展,特别是与自然“众生”的和谐发展几乎关系到生态安全与人类本身的存亡,自然生态的兴衰似乎决定着其他一切文明的兴衰。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但以人为本在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是有前提条件的,作为后于自然的人类毕竟是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族群的发展最终必须依赖于自然、依赖于生态、依赖于环境,实际上科学发展观除了强调社会意义的以人为本的同时,已经蕴含了以自然为本、以生态为本和以环境为本的内容,加强这方面的生态道德教育,最终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缓解资源压力的必然选择。由于我们以往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缺失,总认为地球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或聚宝盘,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似乎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一切问题。随着资源短缺的压力增大,人们猛然回头,原来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也是一把利弊摇摆的双刃剑,地球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资源库或聚宝盘,也像生命体自身一样脆弱和有局限。现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毫无节制地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直接恶果是生态链的失衡、生物多样性的毁灭和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如果人类不幡然悔悟,那将无异于“自掘坟墓”。如果再不遏制这种现象,保持生态的基本平衡,任其下去就会把我们这个生态脆弱、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推向绝境。
(三)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几乎已经发展到不是共生就是共灭的态势。自然界的每一生物链、每一物种都有各司其职的明确职能,生物链的完整和物种的多样性才能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平衡。作为自然界重要部分的人类,从来就离不开自然界的庇护,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无不每时每刻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进行交换,自然生态的和谐必然促进人类自身的和谐,自然生态的恶化也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的恶化。事实上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一样,也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生命线。生态道德教育目的就在于唤起人们养护生态、善待生命、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良知良觉,这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特别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科学发展之路,最终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和延续的需要。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整个地球生物圈是生命的母系统,人类只不过是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有母系统整体延生下去了,子系统才有持续延生的可能。现在看来没有任何技术可以替代母系统或逆转这种母子关系,如果某个强势物种为了满足自己单个物种的利益,而大规模地灭绝其他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严重耗减,使生物调控生态系统的能力严重削弱,那么生态系统早晚就会发生突变使得原有生物难以生存,这个强势物种也就随之不可逆地要走向绝境。因此作为强势的自然之子的人类,不仅需要一个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更需要一个持续稳定能不断满足人类需求的自然环境,翘望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不可逆的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的运用和阐发,体现了在发展问题上的长远眼光和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崇高追求,是遵循发展的代际公平关系原则的必由之路。
(五)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培育健全人格或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善的和更加理性的教育,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寻求自心的和谐、自身与他人的和谐、自身与社会的和谐,更要求寻求自心、自身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不仅要求关爱自身、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更要求关爱自然、关爱环境、关爱任何生命、关爱整个生物界“众生”,真正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把自己煅造和培育成一种阳光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六)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托主要有: 1.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和理论的引领。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作出过精辟阐述,并且提醒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一论述把人、社会、自然统一起来,说明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自然的支撑,而人也对社会和自然负有重大使命。”这也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动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思想的支撑。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思想的前出,在当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认为构建生态和谐和自然和谐是第一位,这也是前提条件。特别当前,我们正全力以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我们更加应该在大学校园里大力推进生态道德建设,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促使大学生能自觉地以高尚、文明的道德情操去对待大自然、对待山川大地、对待各类生物,真正实现人与
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友好相处、全面和谐发展。
3.中华几千年优秀人文文化的内在呼唤。可以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主张。从道教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外师造化,无为而为,遵循自然法则;到佛教“众生平等”,不戕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风火而生住者和“六道众生”,也就是不杀害一切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下游、洞里钻的物命,且还要“普度”这些“众生”,甚至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强调人类要做大自然的朋友,要善待环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儒家也是这样,《礼记》中说得好:爱草木,惜砍伐,早春抓起,不可懈怠。
4.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现实启迪。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当代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对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采取急功近利式的掠夺性开发,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那么留给子孙后代的只能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生态危机的“因果报应”不仅会出现“现世报”,更会产生“后世报”的隔代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而生的,它在空间上要求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五大要素的协调发展,在时间上要求既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理论确认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强调实现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体现了面向未来的价值观展望。
5.人类对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与社会综合因素忧患意识的考量。最近“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摄氏度。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 12
拔。„„科学家们估计,每天都有若干个物种消失,再由于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个物种,往往会引起与之相关的更多物种的消亡。人类如不尽快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地球上近1/4的物种在未来50年内将可能遭受灭绝之灾。生物多样性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大生物圈系统,倘若它的平衡被严重打破,人类恐怕就难逃与恐龙一样的厄运了。”[5]可见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忧患,不是哪个地区哪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必须携手去应对的问题。无论人类多么聪明多么智慧,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只能改变自然浅层的演化形式而已,实际上人类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然生态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破坏,如果再不顺应自然规律,人类将无异于自掘坟墓,自然的反作用已经或正在不断地造成人类生存的危机,甚至可能毁灭人类。所以,人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呵护自然、化育自然,这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必须遵循的法则。
五、研究结论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产生宏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潜效应。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恶化的压力也必然随之增大,人与社会、人与环境或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和谐研究已成为现阶段学术界的一大发展趋势,而现今大学校园的部分大学生中的确也存在生活奢侈、能源浪费和不爱护生态环境等生态道德意识缺失的现象,为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既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基于长远发展的考量;既有宏观的潜移默化的社会效应,更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经济效益。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加深对生物多样性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解,从而树立大学生正确和科学的消费意识、节能意识与和谐意
识,促使大学生养成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进而使之走向社会成为生态道德的先行者、宣传者、播种者,真正示范开来以期达到全社会都觉悟起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依生存的家园的目的。鉴于此,这就可以起到宏观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也是推动当前绿色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因为生态道德教育问题既涉及到人口与资源问题、经济问题,又涉及到社会问题、生态伦理问题,而且还是政治问题、国际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可持续生态发展理论确认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强调实现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体现了面向未来的价值观展望;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延续的一种现实焦虑和一种超前的理性思考,能够有效地降低人类未来走向可能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各种灾难或风险;也是全人类共同携手应对可能出现的“温室效应”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是比物质文明更高层次的文明,生态道德又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本课题把生态道德教育问题放在比较大的背景下加以剖析和思考,以大视野、大境界来研究生态道德或生态伦理问题,使研究出来的理论成果具有道德的影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不断推动生态道德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学府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生态伦理道德尽快融入到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中去,强化生态建设的实践意义和实际功用,是目前全社会提倡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GDP的重要的教育载体。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具有现实的和实践的生态教育的指导意义。本课题研究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了新的理念,特别是提出了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中去寻找生态教育的理论支撑,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题中
之义。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又要正视目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各种不均衡的矛盾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特别提出的具体应对策略是:一是要尽快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二是鼓励大学生做生态道德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三是要在校园里营造和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四是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校园生态教育的实效性。五是各级政府和社会要为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提供便利。
(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意义。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求我们从已有的、现成的生态建设理论中去寻找、去吸纳和去领会,更要求从我们的祖先早就存有的不少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有些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点去采撷、去挖掘和去筛选,从而使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鲜活、更灵验和更切合实际。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在倡导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进程中对当代大学生必须灌输或加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第五篇: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研究
【摘 要】军事社会道德教育活动,是职业道德范畴,也是军人道德人格形成和完善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现状研究分析,提出和剖析了军人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尝试性给出了解决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并对培养适应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有较高道德素养的新型军事人才做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军事社会 道德教育 现状对策
多元境遇背景下的军事社会道德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发挥道德教育的引导认知和调教作用并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军人确立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自觉遵守道德原则规范,正确调节军人与社会、国家之间关系,成为合格军事人才意义重大。
一、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现状
1.以青年军人为对象。军事社会道德教育以军人为教育主体。军人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主要是军事活动,其最高形式是战争,军人应该具有高度的整体意识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和牺牲精神。
2.以核心价值为根本。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指在长期的军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适应统治阶级、政党的根本要求的,决定并反映军人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道德观念。我军的性质、宗旨和使命,决定和要求军事社会必须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进行道德教育。一是进行“忠诚于党”,明确“扛枪为谁”的军魂教育。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必须坚持政治坚定与道德纯洁统一、铸牢军魂与塑造灵魂结合,引导军人奋力实现强军梦的追求,锤炼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品格,为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贡献力量。二是进行“热爱人民”,明确“奉献为谁”的宗旨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宗旨。“热爱人民”是我军官兵与人民群众价值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军事社会道德教育效果的外在表现和度量。树立“热爱人民” 明确“为谁奉献”对于强化军人精神支柱,解决“为谁服务、如何服务”意义重大,必须使军人牢固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乐于牺牲奉献的价值观。三是进行“报效国家”,明确“当兵为啥”的责任教育。要教育引导军人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确立对国家政权、主权、国家的利益和兴衰的强烈责任意识,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为国家利益贡献力量的内在动力。四是进行“献身使命”,明确“当兵干啥”的使命教育。军队与使命共生,军人与使命同在。要教育引导军人牢固树立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的核心理念。明确新时代的军人 不仅要练技术、练战术、练组织、练指挥、练思想、练作风,还要学习和掌握高新科技知识,做到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才能适应当今新的军事革命和未来战争的需要。五是要进行“崇尚荣誉”,明确“追求什么”的气节教育。崇尚荣誉是我军高尚境界的鲜明标志,也是军人牺牲奉献的精神动力。军人作为军事社会的主体,树立崇尚荣誉理念,自觉将追求个人荣誉和维护国家、军队、集体的荣誉统一起来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在思想上树立其正确的苦乐观,使广大青年官兵完善内心信念,增强为国家、为社会献身的荣誉感、幸福感。
3.信仰道德为最高层次。军事社会的道德教育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基本道德品质、公民道德、政治道德品质、“信仰道德”教育。前两个层次是基础道德教育,政治道德和信仰教育为高层次道德教育。一是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是军人对军队和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以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就是要引导军人建立一切言论、行动都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道德认同,以集体利益为基础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的价值实现感,以及个人的、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要服从集体的、长远的、全局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价值服从感。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感具有深刻的道德性质。爱国主义是我人履行职能和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支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强调民族的自豪感、荣誉感,也要强调责任感、危机感。使他们把对中华民族和祖国深厚的爱和对国家的兴衰强烈的责任意识上升为政治思想觉悟和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行为,为捍卫国家利益和主权不受侵犯做出自己贡献。三是民主法制教育。要教育引导军人养成遵纪守法,热爱人民、尊重人民政府的正确态度和自觉纪律养成。军事人员自觉的纪律教育和养成,是他们成为一名合格军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要使他们懂得,这种纪律不仅在于服从,更在于遵守纪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四是信仰道德教育。这种以建立终极价值体系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由于军人的个体差异,为此,主要应实施生活、事业(职业)、社会理想等三方面的信仰道德教育。从而使他们完全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内化机制并转化为具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能力。
二、军事社会道德建设的问题及成因
(一)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如今的战士大多在18-22岁之间,都是从学校大门走进军营大门的青年,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少部分人在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实践人民军队宗旨要求方面存有问题,需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个人利益误区。大多数军人努力学习、提升自我、报效祖国的意识强烈,还有少部分军人还存在个人利益至上和物质利益观念第一的意识。一是看重眼前利益。军校学员不交学费,毕业组织统一分配,既能实现大学梦又可以实现军人梦,优厚的待遇和就业零负担成为这部分人的真正动机。二是为二次就业做准备。当今社会就业压力极大,部分城市入伍的军人,想利用参军的机会曲线就业,退伍后可找到理想的工作。部分农村入伍的军人想在部队学得一技之长,以提升就业竞争能力,为复员退伍做铺垫。三是计较个人得失。还有部分军人因追求个人利益,进而产生了患得患失,唯利是图的倾向。
2.民主法纪误区。一是政治民主意识迷茫。过分追求个性自由,把政治民主简单理解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主义无政府倾向。二是是非界限模糊。个别军人把 “金钱和关系”看成是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关键,把部队纪律当作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紧箍咒”。三是民主意识淡漠。办事主观臆断,听不得批评意见,对反对意见耿耿于怀。3.成长进步误区。一是重社会关系,轻军事技术。少数人企图以国家优惠安置政策为跳板,以实现个人奋斗和“好就业”、“就好业”的目标。二是人在岗位,心不敬业。少数军人觉得军队单调乏味,得过且过。三是贪图享受,不愿吃苦。少数军人鲜于吃苦耐劳,与“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相距甚远。
4.教育模式陈旧。政治道德教育是军队传统道德的继承。这种以被教育者必须接受特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灌输”为主的模式,以“填鸭式”培养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等五种革命精神的做法过于陈旧,难于抵御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冲击,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更使“我讲你听”、“灌输式”教育模式更显得苍白无力。
(二)问题的成因
1.社会环境复杂。军事社会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发酵,也必然对军事社会道德教育产生干扰和影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受市场经济思潮的挤压,部分官兵滋生了对物质、金钱的追求,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的思想与日俱增,严重地动摇了我军的价值取向,涣散了军队内部关系,损害了官兵之间的友爱、信任和团结,削弱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成长过程缺陷。大部分青年军人是独生子女,他们衣食无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曾体会过艰苦和贫穷,对今天的幸福生活需要艰苦奋斗去争取存有疑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我军优良传统知之甚少,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存在偏差。普遍缺乏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缺乏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对于继承我军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意识淡化,自身意志品格薄弱,不愿艰苦奋斗、懒于勤俭节约。过分依赖父母家庭,看重物质实惠,缺乏客观公正。这些都对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教育机制缺位。军事社会道德教育机制缺位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灌输”式为主,政工引导为辅的道德教育模式单一。二是内容不丰富,体系不完善。以政治道德为主的军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不够深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片面性;三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究竟要培育什么、如何培育、谁来培育等德育实现途径和措施缺乏研究。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尽快完善军事社会道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并贯穿于各项实践教学环节,用制度机制保障道德教育提高实际效果。
三、加强改进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对策
军事社会道德教育应当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更新方法,适应社会发展和军人个性化发展,适时调整更新,构建适应军队建设和军人成长需要的自组织保障机制。
(一)构建科学理论引导机制
理论教育是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大多数军人在入伍、入学时,对军事社会了解很少,需要基本的政治素质系统教育,使其从理论上明确军队的性质、军人的使命、军人的职责,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道德教育要在依托理论教育方式、全方位互动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理论引导机制,为军人“解惑释疑”。一是要注重道德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做到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系统全面和重点突出的统一。二是要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军人参与道德教育实践的积极性。科学运用引导启发式调动军人道德教育实践的主体意识,引发他们积极思考,努力使教师的解释、分析和推论成为军人接受、分析与推演的同步过程。三是要注重发挥语言艺术的感染作用。教育者要注意语言艺术的亲和力、感染力,要清晰、准确、形象生动,还要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训练提高军人的道德思维能力,以高水平的道德知识解释和实际案例推论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二)构建社会家庭立体培育机制
军事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开放体系和“慢时变”过程。为此,必须创新教育手段,整合军队、社会、家庭多方德育资源,构建军队、社会、家庭三位一体道德培育机制,强化军事社会的道德建设。
1.整合社会德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整合普通高校道德教育资源,辅助开展德育教育。军事社会与地方普通高校一样,都是以青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作为教育目标的。可以在学习借鉴普通高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军队实际的教育手段,通过有效整合地方高校道德教育资源,开拓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的思维和视野,提高道德培育水平。
2.整合德育基地有效做法,提高军人知识内化水平。选择和建设德育教育实践基地,整合军队道德实践基地有效做法,让军人与地方德育教育工作者亲密接触,座谈交流,共同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使道德教育贴近军人实际,促进其道德知识的内化、转化质量和速度。
3.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巩固道德教育成果。以军人的家庭为切入点,运用家庭的亲情感染,辅助校开展道德教育,能有效拓展和巩固道德教育成果。青年战士大多在父母的羽翼下呵护成长,对家庭和亲人的依赖性强,缺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此,要针对军人的现实表现开展与家庭协调沟通,共同开展对战士或年轻干部的道德教育,使其懂得献身国防是父母的自豪,爱军习武、履行使命是家庭的光荣,通过家庭和军队的共同引导、协调共育,树立军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构建军人道德实践教学机制
道德教育只有紧密联系实际,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必须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夯实军人的道德根基,检验其道德水平高低。
1.适时运用有利时机,磨练军人道德意志。长期的和平环境军人道德教育缺少实践检验。因此,应该适时运用各种重大任务的有利时机开展以道德实践为主的教育活动,历练军人道德意志,用实践标准对道德教育进行检验。如驻训拉练、抢险救灾、重大庆典的安全保卫等,由此激发军人的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和敢打必胜的信心。
2.优化军营文化环境,创设全员育人机制。良好的军营文化环境和道德氛围,是促进军人接受道德感染、熏陶的首要条件。一是开展积极向上的基层文化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如文艺晚会、文学欣赏、影视评论等陶冶军人的道德情操,凝聚军心,激励斗志。二是定期播放爱国主义题材影片,用形象直观的艺术表现感染和激发军人爱国热情,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增强对军队和军人的认识,塑造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三是运用新闻媒体等教育平台。利用军队内部新闻媒体使军人了解军政信息,通过开通视频讲座、专题资源分享等组织军人进行交流。四是美化军营文化环境营造浓厚教育氛围。整洁的军营环境、浓厚的道德培育氛围能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先进道德教育。
(四)构建道德教育效果监督检查机制
军人良好道德的形成,既要靠自身道德养成,还要依靠有效的监督检查。一是建立道德教育成果监督检查机制。通过各种规范、纪律、制度、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来体现监督和约束,将军人的道德面貌、行为规范细化为衡量道德教育效果的具体标准。二是建立良好道德习惯养成机制。要求和促进广大青年军人切实践履《军人道德规范》,坚持从小处入手,将自觉性与强制性、自律性与他律性结合起来,点滴养成自觉遵守道德的良好职业习惯。三是要建立符合军事社会道德教育特点的评估督导体系机制。评估道德教育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重点要检查领导是否履行道德教育决策和指导职责,是否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评估德育对象。应该根据当代军人的个性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采取动态和静态、定性定量、全面考评与重点考评、教员(指导员)考评与战士自评相结合的办法,实施评估并把道德教育贯穿始终。评估德育教师队伍。军队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在整个德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他们的自身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能力高低优劣,直接影响着军人道德教育质量和效果。评估德教育内容模式方法。通过对内容方法评估,肯定成绩、明确方向、找到问题改进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渗透力。评估道德教育环境建设。主要是对军营文化建设成果和教风、学风以及官兵人际交往心理环境的评估,检查是否定期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道德教育中表现最活跃、最有教育力量等等能够促进道德教育的内容。
总之,军事社会如何加强对道德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当前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将军事社会道德教育当作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攻克,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修正教育目标、调整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不断提高军事社会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