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劳务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应予以重视大全
劳务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应予以重视
张文学
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发展农村支柱产业的支撑点,也是优化农村劳力资源配置的着力点。劳务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近几年农业生产收入比较效益较低,部分农户弃耕外出打工而荒芜了土地。二是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给赡养老人和培养孩子带来不便,对孩子的成长尤其不利。三是外出打工导致流动人口增多,在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增加了难度。四是有些农民盲目外出,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合适工作,导致空囊而归,即没种好田又没挣到钱,得不偿失。五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不利于农村支柱产业的发展,如烟叶作为山区农村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外出打工人员增多,给烟叶产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不利因素。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当前农村劳务输出的实情,基层对加快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快土地资源流转进程,促进农村大量劳力从土地上解脱出来。要采取拍卖、租赁、转包、返租倒包、托管等多种流转形式,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使农村大部分劳力脱离农业生产,或外出打工,或进城务工经商,减少农业劳力,增加非农业劳力。二是实施两个工程,促进打工经济快速发展。一方面实施外出打工人员“回归工程”,就是要求在外打工多年、积有一定资金的人员回乡创实业、办企业,开发山区资源,带动当地群众共同致富。一方面实施打工人员“带动工程”,要求常年在外打工人员承揽工程、承包企业、兴办实业,当“小老板”、“二老板”以至“大老板”,带领家乡劳力外出打工,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三是优化打工环境,提供配套服务。要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农村劳力和单位干部职工外出打工的优惠政策及激励措施。要在土地转包、户籍管理、入学入托、干部职工留职停薪、办理有关外出证件等方面放宽政策,提供优质服务,以此把农村劳力资源盘活,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四是成立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广辟转移就业途径。成立劳动管理服务所和职业介绍所,为劳务输出提供中介、配套服务。重点是广泛宣传、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走上创业之路。对农民工进行法律和相关知识培训,让农民工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基本权利和正当利益,让农民工知道外出务工需要办理哪些证件,注意哪些事项,以免盲目外出而走弯路,真正为农民架金桥,帮农民奔富路。五是要建立健全外出务工人员信息档案,掌握他们的去向、工种、收入状况等基本情况,并加强联系,建立外出务工人员信息档案,了解他们基本情况及从业愿望,以便有的放矢地提供配套服务。六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就地转移农村劳力。农民外出打工千山万水,长途跋涉,会承受远离亲朋、背井离乡带来的生活与心理上的种种困苦和负担。因此,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富余劳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南漳县长坪镇政府)
第二篇:重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问题
重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问题
摘要: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密切相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经济建设所处的软环境问题解决好,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本文集中回答了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内涵、影响软环境的因素及其对策。
关键词:经济发展 软环境 建设
1软环境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结果
从概念上说,经济发展软环境主要是指经济发展中不具有物质形态的非经济因素,它包括思想与观念、政治与文化、法律与政策、体制与机制、管理与服务等内容。它与交通、资源、通信等硬件条件,构成经济发展整体要素,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快慢程度。其内涵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营造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是环境营造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软环境。我们说政府职能转变是软环境,主要是指政府的透明程度、办事效率、工作机制和廉洁状况。这就要求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要自觉地把权力转化为责任,把管理转化为服务。
1.2经济发展软环境是机关公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一般说来,软环境建设上的问题,往往出现在那些与基层、与企业、与群众、与投资者经常打交道的公职人员身上。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说公职人员的服务质量是软环境,主要是指公职人员的服务态度、责任意识、自身能力和工作作风。这就要求每个公职人员要人人成为环境,真心实意地为服务对象着想,为服务对象负责。
1.3经济发展软环境是社会诚信程度。在现实社会中,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选择,往往看重的是你这里能否有良好的社会诚信度,其投资的回报率能否有效的实现。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说社会诚信程度是软环境,主要是指政府要讲诚信,企业要讲诚信,公民要讲诚信,投资者也要讲诚信。事实上,最讲诚信的地方,就是对外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1.4经济发展软环境是浓厚的文化氛围。地域文化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代文明的创造。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并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象征。大概说来,投资环境好的地方,都是文化氛围浓的地方。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说文化氛围是软环境,主要是指这个地方有没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有没有特色明显的文化产业,有没有知名的文化品牌,有没有活跃的群众文化活动。如果有了这些,就能构成强大的文化支撑,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奠定定基础。
1.5经济发展软环境是社会治安的实际状况。其实,社会治安实际状况如何,对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试想,哪个投资者愿意把资金投放到一个不但回报不安全,甚至连人身安全都不能保障的地方去?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说社会治安状况是软环境,主要是指那里的治安、刑事案件的发生程度、黑恶势力的存在程度要低,社会稳定和环境的净化程度要高,为投资者的全力营造一个“安全、赚钱、舒心”的环境。
2干扰和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分析
2.1政府职能错位的影响。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的职能还没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而很好地转变过来,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应由市场运作的事情,使政府应有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这不但制约了经济发展软环境,而且也降低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2.2经济管理部门违规操作的影响。本来,经济管理部门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应是“纳税人”的“保姆”,但是,有些经济管理部门过分看重于手中的权力,在实施管理过程中,乱检查、乱收费、乱推派,甚至不顾企业和投资者的实际情况,随意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影响了企业和投资者的正常生产和经营,这不但伤害了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而且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2.3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的影响。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是执法部门的重要职责,执法人员是代表国家行使执法权,是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者和“保护神”。然而,有些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不能秉公办事,而是以情代法,甚至把执法权力变成为部门、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使社会正义受到侵害。
2.4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不高的影响。服务行业是直接为企业、为投资者提供服务产品的部门,这些部门,特别是那些服务“窗口”的服务质量的高低,对经济发展软环境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从目前来看,有些服务部门,缺少“亲商”理念,对服务对象不但态度生硬,而且办事效率低下,给人一种“出了这个门就不想再进”的感觉。这样的服务环境,能引来大项目吗?能招来大客商吗?能实现大发展吗?能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吗?
2.5社会舆论“杂音:”太大的影响。作为一个社会来说,一点舆论“杂音”没有是不现实的,但是,“杂音”过大就会引偏舆论导向,自己把自己的环境搞坏了。像那些无中生有的“告状风”、小题大做的新闻炒作风、茶余饭后的怪话议论风等,都在潜移默化地消磨人们的斗志,恶化人们的情贯,使人“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干不好更不是”。试想,这样的环境怎么能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又怎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呢?
3建设一个健康良好的软环境应当采取的基本对策
3.1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是由过去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一是要在理念上转变,即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为我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服务。二是要在方针上转变,即要坚持非歧视性原则,公平地对待企业和公民,保护和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三是要在宗旨上转变,即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宗旨,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公共服务上来。四是要在机制上转变,即要坚持公开透明的运行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2要规范行政行为。从身边发生的一些破坏软环境的案件来看,大都是由于行政行为不规范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把规范的重点放在经济管理部门、执法执纪部门和各服务“窗口”,特别是要放在与企业、与群众、与投资者有直接管理关系的公职人员身上,使其既不能不作为,又不能乱作为。一是要进一步清理审批项目,缩小审批范围。二是要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降低投资运行成本。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四是要进一步约束公职人员的管理行为,执法行为和服务行为,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五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干扰、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案件查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强烈的软环境建设意识。
3.3要提高服务水平。要建设好经济发展软环境,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提高政府及其公职人
员的服务水平,力争在“依法服务、诚信服务、创新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人性化服务”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一是要变一变感情。要在思想上树立“亲商”理念,在感情上贴近企业、贴近投资者,在工作上要善待企业,善待投资者,将其视为自己的服务“上帝”。二是要变一变位置。在服务过程中,要善于换位思考,也就是说,假如你是企业,你是投资者,你希望怎样为你服务?如果我们都能这样来考虑问题,相信一定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获得截然不同的结果。三是要变一变角度。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有些做法,或者企业和投资者的某些要求,和现行的某些政策规定的符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按照有利于企业、有利于投资者的原则来调整一下角度,既要体现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服务,又不硬碰“高压线”。
3.4要健全监督机制。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监督。从目前来看,这方面的监督还不健全。因此,一是各级人大、政协要把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作为视察、调研的重点,不断拓宽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的渠道。二是党委组织部门要把软环境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之中,切实加强考核监督。三是企业、投资者以及广大群众也要参与到软环境建设中来,组织开展好评议工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四是社会各界要密切关注软环境建设工作,多提批评意见。新闻媒体也要充分发挥其宣传与监督作用。
第三篇:劳务分包存在的问题
劳务分包存在的问题
一、从发展的形势看,劳务分包是行业分工细致化、专业化的必然结果,是市场发展的合理趋势。然而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劳务分包企业的管理混乱
一是“包工头”挂靠分包。包工头自带队伍进行承包的状况,在我国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很多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如混凝土浇筑等,为个人承包或挂靠的“包工头”承担。而以“包工头”为中心的劳动组织是非正式,其技术能力弱,法律意识淡薄,很多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很难起到管理和约束的作用,使得总承包商对工程的控制力大大减弱。
在建筑工程实践中,总承包商往往在施工现场只派很少的管理人员,以包代管,使得总承包商对分包商的依赖性太强。有些“包工头”抓住建筑公司这一弱点,提高待遇要求,从而导致了直接费用的增加。承包商为节约成本费用,或选择更低价的包工队伍,或压缩其他方面的成本,致使建筑安装工程各种隐患不断。
二是“清包工”劳务承包模式。现在一些施工单位较普遍的采用的“清包工”劳务承包模式,即以成建制的外部劳务队伍,按照“包工不包料”的承包方式进行劳务分包,而承包商负责组织管理,对建设单位负全责,对所承包的工程承担全部经济法律责任。这种模式中,承包商尽管都有长期合作的劳务队伍,以降低经营上的风险,但这种方式仍有不足:外部劳务队伍的素质不稳定,承包商制定的技术方案和措施得不到良好的贯彻,技术装配水平不能得到提高。管理上容易造成重用轻管、一包了之的粗放经营现象,缺乏过程监控,技术交底流于形式。由于利润有限,外部劳务队伍为谋取利益偷工减料现象较为普遍,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④外部劳务队伍的管理水平较差,劳务培训不足,而且成建制的劳务企业用工成本较高。因此,在实际分包过程中,很容易形成无资质劳务企业或“包工头”带队伍承包现象。
(2)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
建筑工程承包中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他不仅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还在一些地区引发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造成农民工工资拖欠的情况,既有承包商的原因,也有劳务分包商的原因,但集中反映的任然是劳务分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安全管理责任不清
目前,很多建筑工程项目部队劳务分包的管理方式比较简单,委托任务时,有的只与劳务分包队伍达成口头协议,即便签订了书面合同,其责任和义务约定也不明确,合同只流于形式。有关安全管理内容、范围、责任和管理方式等细节更是难以涉及,这样不但造成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混乱,而且在出现安全事故时,还难以对责任进行界定。
(4)劳务费用纠纷不断
劳务费用纠纷是目前建筑行业一个突出的问题,他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质量、进度、造价和安全等。劳务费用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只有口头协议,或签了劳务合同但合同不完善;劳务服务水平差,给委托方造成质量、进度、造价和安全的损失,委托方拒绝付款;委托以各种借口不付或拖延付劳务费;④建设单位因自身资金周转为题,延缓或不支付工程款给承包商等。劳务纠纷不仅影响建筑工程目标的实现,还极易造成群体事件。
解决对策:劳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不足是现在劳务分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尝试解决。
一、对于分包企业的管理:
1、采用直管劳务模式:在实际施工中,劳务分包商的工作任务多以分项工程为基础划分的,他与其他参与者的工作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重叠交叉。因此在安全管理上不可能绝对独立,这就加大了安全管理和安全责任划分的难度。
需要总承包商一方面要对各个分包商作业范围内的安全措施进行检查、监督;另一方面将每一项工作的安全管理纳入到整个工地的安全管理中。承包商应该整体负责整个工地的安全管理和协调,确保整个工地现场的安全、可靠地作业状态中,保证整个施工现场的安全。劳务分包商应负责自身作业范围内的安全施工措施的实施。换而言之,分包商应对其工作范围内的所有雇用员工安全负责。
第四篇:乡镇劳务工作存在问题 (本站推荐)
乡镇劳务工作存在问题
临泉县是我省著名的人口大县,有160万之众,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国家级贫困县,乡镇劳务工作存在问题。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其它地方无与伦比的。对该县劳务输出工作进行剖析,应该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据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需要,对临泉县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以该县为例,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供决策机关参考。
一、临泉县劳务大军遍布全国
临泉县劳务输出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有组织的劳务输出起步于1992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立足实际,把农村人力资源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把简单的劳动力转移作为一种劳务经济来培育,把组织劳务输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得到迅猛发展。截止今年2月底,全县在县外务工人员达49万人;务工人员遍布东北、华东、华南、新疆、京津和胶东半岛,主要从事建筑、电子、机械、服装、食品、家政服务等职业。可以说,临泉县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县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二、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尽管临泉县劳务输出给全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一些现实问题严重阻碍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发展。
(一)组织化程度低,发展不平衡。临泉县劳务输出从总体看来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大部分农民工都是靠自发输出。据了解,目前仅有老集、杨桥两个乡镇劳务输出已经形成规模,开通了稳固而畅通的输出渠道,仅占该乡镇数的10%。多数乡镇的劳务输出工作刚刚起步,缺乏对劳动力资源的总体规划,缺乏必要的组织引导和服务。
(二)劳动力素质低的状况尚未改变。近年来,用工企业对务工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初中及无技术的没人要,有职业技能的供不应求。从最近县劳动保障局对一些乡镇农民素质的调查结果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6—35周岁劳动力资源的89%。说明了该县劳动力资源素质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
(三)用工信息发布不及时,劳动力信息网络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市场运作机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该县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用工信息收集、筛癣发布、招聘不及时,用人单位和劳动力组织不到位,致使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成效不够显著。
(四)少数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现象普遍存在,如用工单位随意加大劳动强度、超时加班加点、拖欠克扣务工人员工资、工伤事故频发、不执行劳动合同、不按时交纳社会保险费等。
三、措施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为,要保持劳务输出发展的后劲,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加快贫困县脱贫步伐,必须要有新的更加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工作总结《乡镇劳务工作存在问题》。
(一)精心打造临泉劳务输出品牌。当前全国各地都重视搞好劳务输出工作,因此我县劳务输出工作要想再上台阶,必须全力打造劳务品牌,对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和法制培训,全面提高民工素质,这是当前搞好劳务输出的首要任务。
(二)加大组织引导力度,实现劳务输出产业的规模化。加强对劳务输出产业的组织化领导,使各级政府认识到发展劳务经济是脱贫致富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绩政工程,是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建立专门的中介组织或劳务输出协会,确定劳务输出信息员。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做好劳务输出输入的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搞好务工人员的储备。及时掌握用工信息,迅速及时有组织地集合本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给输入用人单位。
(三)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提高输出务工人员素质。要在劳务输出人地劳动力需求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外出务工人员政治、文化、技能状况,采取农民夜校与职业技校合作和中介劳务机构与学校合作等形式,把任务落实到户,明确到人。大力实施国家六部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行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把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走“培训+输出”的路子。立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依托劳动力市场,开拓走出一条培训、考核、发证、输出、就业,以输出带动培训,以培训促进输出的新路子。
(四)建立劳动力资源、劳务信息数据库。将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年龄及技术特长进行全面统计,按照年龄、知识结构、技能档次,求职意向进行登记造册,分类型实行网络操作,统一管理,分批培训。
(五)加强劳务输出网络建设,发展和规范劳务输出中介机构。按照“加强县一级,完善乡镇一级,健全管区、村一级”的要求,真正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对乡镇一级要在财力、物力、人力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县劳动保障部门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工作指导与服务,实现县乡劳务信息资源共享。
(六)在全县后进村开展“一户一就业”活动,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针对贫困、失地农民家庭开展“一户一就业”活动,实现技能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增收脱贫一户的目标。
(七)大力实施温暖工程。一是在县一级开展劳务输出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并纳入年终综合考评内容。二是开展先进培训机构评选活动,根据培训机构的培训数量、质量、有组织输出务工人员等情况,从中评选先进培训机构。三是开展“打工状元”评选活动。从务工一年以上的务工人员中采取公开推选,民-主投票的办法评眩同时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制成专题电视片进行宣传。四是定期召开外出务工人员座谈会,对打工新星进行免费培训。对有组织的务工人员外出务工召开欢送大会,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和返乡创业人员春节慰问活动。
第五篇: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安徽省民族工作条例》第三章明确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第十七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税收、信贷、行政事业收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一)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企业;
(二)少数民族职工占职工总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企业;
(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兴办的企业。按照这项规定,我市共有x家企业享有以上政策扶持。分别是现将xx市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总的来看,我市民族发展经济,总注册资金1.2亿。自有资金4600万。年产值1.7个亿,年利润1290万,年税金590万。解决就业人数近600人。其中少数民族群众达到100多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以民族聚居村为中心分布。六个企业,有四个建在民族村。一个距民族村只有几公里,还有个企业在xx。
二是产业分布。3家是以光电、电线、电缆为主的企业。1家以民族特需商品服装为主业。1家是化工企业。1家是木业。
三是企业主大都是少数民族,或者是与少数民族群众有亲缘关系的群众。xx老板是回乡创业的招商引资企业,以前在xx发展,为了支援家乡的经济发展,回乡建立了光电公司,也是我市民族企业中的佼佼者。
四是企业都是正处于发展初步阶段。少数民族企业大都建立于2000年后,基本处于发展阶段。规模最大的是xx光电公司,注册资本1.05亿,年产值7000多万,税金300万。其它企业规模注册资本都在500万左右。
二、服务情况
一是帮助营造氛围。近年来,在市委统战部门和民委的努力下,我市对民族工作比较重视,对民族企业主也在参政议政等方面注意倾听他们的声音。几届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的作用。去年,市民委还帮助xx公司成功申报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扩大企业的影响,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帮助申报有关项目。每年帮助民族村申报项目,近两年都得到了xx市的大力支持。帮助xx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国家十二五规划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
三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帮助xx服饰有限公司和金融部门联系,办理民族特需商品贷款贴息补助,为企业节省30万元。帮助xx和xx镇协调征地事宜,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已经征了30亩地。
三、存在问题
一是从宏观上看,我市的少数民族企业主要是工业和轻工业为主,但上级民委扶持较多的种养殖企业上偏少。
二是从政策层面看,《安徽省民族工作条例》虽明确规定享有政府和部门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但省民委没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少数民族企业能够享有的政策也只是停留在精神层面,难以落到实处。
二是由于大多民族企业分布在民族村,通往xx的xx桥xx段因为限宽,导致对企业销售存在制约因素。
三是多数少数民族企业,存在资金困难问题。有的是因本身资金不足,有的是因周转不畅。
四是个别企业因为当地工业园区建设放缓。不能及时搬迁扩建厂房,影响企业扩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