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市省教育强县市复查自评工作实施意见(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13:0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奉化市省教育强县市复查自评工作实施意见(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奉化市省教育强县市复查自评工作实施意见(最终版)》。

第一篇:奉化市省教育强县市复查自评工作实施意见(最终版)

奉化市省教育强县市复查自评

工作实施意见

为切实做好“浙江省教育强县”复查自评工作,保证各项指标达到“浙江省教育强县评定操作标准”要求,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对我市“教育强县”的复查验评,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奉化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我市教育整体水平再上台阶。

二、主要任务

(一)成立奉化市省教育强县(市)复查自评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教育、财政、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及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加强对自评整改工作的领导与协调,及时召开有关会议,研究解决自评整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确保自评整改工作顺利进行。

(二)广泛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确保复查自评工作顺利开展,推进我市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保证全市基础教育的稳定和发展。积极实施《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发展义务教育等实施意见的通知》(市委办〔2008〕61号)、《奉化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立农村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有效保障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认真自查,突出整改。市教育局、各相关部门及各中小学校要对照指标,认真自查,找出差距,积极整改。自查过程中各相关部门要及时联系,加强沟通,互相配合,确保整改实效。

(五)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装备,优化教育设施和手段。配足音、体、美、劳、卫教学设备和图书,使之达

到省定标准。继续加强现代化教育信息的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六)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完成奉港中学整体搬迁,积极筹建新奉港中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提高办学效益。在此基础上,积极实施“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七)加强学前教育,发展幼教事业。进一步落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发展义务教育等实施意见的通知》(市委办〔2008〕61号)精神,加强对全市幼儿园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及时研究和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加强乡镇幼儿园建设,提高农村幼教水平。探索和启动学前教育托幼一体化工作。

(八)认真落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发展义务教育等实施意见的通知》(市委办〔2008〕61号)精神,抓好成人教育,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加强成教与普教、职教的沟通衔接,进一步拓宽办学路子,结合全市三大战略工程,积极做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为农村转产转业提供知识、技术支持,提高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镇、街道及相关部门要把省教育强县(市)复查过程作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教育发展水平的过程。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高度、从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奉化的要求出发,充分认识教育强县(市)复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复查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努力形成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全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

(二)明确职责,强化督查。市委、市政府已把教育强县(市)复查的工作职责分解到各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并将此列入2008年各镇(街道)经济社会目标责任年度考核内容。为此,各镇、街道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制,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真抓实干,抓出实效。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教育强县(市)复查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其他相关部门要按市政府制定的工作任务要求,切实负起责任,密切配合,认真细致做好相关工作。市教育强县(市)复查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全市的复查迎检工作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

(三)齐心协力,狠抓落实。省教育强县(市)复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各地、各部门要充分重视此项工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工

作计划,认真做好省教育强县(市)复查的各项准备工作。教育、发展改革、财政、宣传、政法、公安、人事、劳动保障、国土资源、建设、规划、农林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加强配合,确保省教育强县(市)复查工作顺利通过。

四、复查迎评步骤安排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7月至8月

主要工作为:

1.成立省教育强县(市)复查自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2.召开复查自评工作会议,宣传发动,统一认识,并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3.对照指标,分析情况,明确重点,制订省教育强县(市)复查自评工作实施意见。

(二)第二阶段(自查整改阶段):2008年9月至10月

主要工作为:

1.明确落实省教育强县(市)复查操作内容和要求及任务分解。

2.各镇、街道和相关部门自查整改。

3.认真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保证达到指标要求。

4.在各有关部门自查自评基础上,进行汇总,形成自评报告。向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复查验评的申请。

(三)第三阶段(迎接检查阶段):2008年11月至12月

主要工作为:

1.完善各种资料、表册、档案材料。

2.对各镇、街道自查迎评工作进行督查。

3.针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继续做好整改工作。

4.做好迎接省教育强县(市)复查验评的有关准备和组织工作。

第二篇: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

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

教育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工程。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使教育更好、更快地适应**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自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的通知》以来,我市经过全面发动,全力以赴,扎实工作,使全市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于XX年3月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评估验收,使**跻身于省教育强市的行列。通过省委、省政府教育强县命名两年多来,我市立足于新的起点,以更高更严的要求对照《XX年**省教育强县评定操作标准》寻找差距,分析原因,落实措施,努力整改,不仅使原来基本达标的两项指标达到评定标准,而且使已经通过验收的23项指标的达标水平又在原来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概况

**地处**省中部,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现行政区域划分为10个镇,4个街道,总人口503万,是闻名全国的百工之乡

五金之都

。XX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1.72亿元,财政总收入28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995元,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连续5年名列全国百强县。

经过多年的调整、改革和发展,全市现有普通高中8所,职业高中4所,初中18所,小学63所,特教学校2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电大**学院1所。全市在校生高中15118人,初中22478人,小学50095人。学前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现有幼儿园167所,在园幼儿27131人。教师队伍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逐年提高,现全市在职教职工5176人。

通过教育强市评估验收,标志着我市教育事业已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成功创建教育强市而满足,而是以此作为发展优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新契机,再一次将创建更高水平的教育强市作为奋斗目标和不懈的追求,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全市工作重点,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倾力打造和谐教育,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使教育发展内涵更为丰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誉度不断上升。

二、在巩固创强成果的基础上创优

咬定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抓整改

通过教育强市验收后,市委市政府在肯定我市教育创强成绩的同时,更多地看到了差距和存在的不足。为确保整改提高目标实现,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创建领导班子不散,工作力度不减,做到整改单位、内容、责任、期限四落实,全力以赴确保整改到位并全面创优。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教育创强时的职责分工,确立专人负责,使教育创强整改的后续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地开展。评估验收时认定为基本达标的两项指标,达标难度大:

一是投入资金多,二是政策性强,三是涉及面广。

为此,我市再次明确了政府在建设教育强市中的主体地位,落实教育部门具体抓,各有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从而形成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共兴教育大业的局面。市政府将整改指标及要求分解到有关镇、街道和学校,镇、街道各自按照职能与学校共同制订行动方案,全市再一次掀起创建高潮。规划、设计、国土、财政、环保、公安、安监、城管、金融等部门多次联合办公,集中解决了规划设计、用地审批、环保评估、消防设施、资金投放等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联合承诺建立教育强市工作绿色通道,只要符合政策的事随到随办,不拖后腿。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听取有关部门的整改汇报,检查整改进度,评估整改质量。《**日报》、**电视台经常刊出宣传教育的专栏、播出教育强市再创优的专题。在教育内部,教育局每年都把整改提高列为重点工作,每学期组织专项检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以再创优再提高为目标,把创优与打造和谐教育,促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相结合;把创优与提高办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创优与促进师德教风转变,优化教师队伍相结合;把创优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校品位相结合;使全市学校通过整改提高再上新的台阶。

第三篇: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

教育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工程。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使教育更好、更快地适应**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自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的通知》(省委办[1998]47号)以来,我市经过全面发动,全力以赴,扎实工作,使全市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于XX年3月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评估验收,使**跻身于省教育强市的行列。通过省委、省政府教育强县命名(浙委[XX]4号)两年多来,我市立足于新的起点,以更高更严的要求对照《XX年**省教育强县评定操作标准》寻找差距,分析原因,落实措施,努力整改,不仅使原来基本达标的两项指标达到评定标准,而且使已经通过验收的23项指标的达标水平又在原来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概况

**地处**省中部,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现行政区域划分为10个镇,4个街道,总人口56.03万,是闻名全国的“百工之乡”和“五金之都”。XX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1.72亿元,财政总收入26.8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995 元,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连续5年名列全国百强县(市)。

经过多年的调整、改革和发展,全市现有普通高中8所(其中综合高中2所),职业高中4所,初中18所,小学63所,特教学校2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电大**学院1所。全市在校生高中15118人,初中22478人,小学50095人。学前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现有幼儿园167所,在园幼儿27131人。教师队伍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逐年提高,现全市在职教职工5176人。

通过教育强市评估验收,标志着我市教育事业已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成功创建教育强市而满足,而是以此作为发展优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新契机,再一次将创建更高水平的教育强市作为奋斗目标和不懈的追求,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全市工作重点,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倾力打造和谐教育,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使教育发展内涵更为丰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誉度不断上升。

二、在巩固创强成果的基础上创优

(一)咬定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抓整改

通过教育强市验收后,市委市政府在肯定我市教育创强成绩的同时,更多地看到了差距和存在的不足。为确保整改提高目标实现,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创建领导班子不散,工作力度不减,做到整改单位、内容、责任、期限四落实,全力以赴确保整改到位并全面创优。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教育创强时的职责分工,确立专人负责,使教育创强整改的后续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地开展。评估验收时认定为基本达标的两项指标(即第7条:“初中、小学达到省标准化学校要求的比例不低于85%,各类学校中有一定数量的省示范性学校”,第14条“学校生均用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专用多功能教室、体育场地、教学仪器、音体美劳卫器材、电教设备、图书和计算机配备达到国家或省定标准”),达标难度大:一是投入资金多,二是政策性强,三是涉及面广。为此,我市再次明确了政府在建设教育强市中的主体地位,落实教育部门具体抓,各有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从而形成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共兴教育大业的局面。市政府将整改指标及要求分解到有关镇、街道和学校,镇、街道各自按照职能与学校共同制订行动方案,全市再一次掀起创建高潮。规划、设计、国土、财政、环保、公安、安监、城管、金融等部门多次联合办公,集中解决了规划设计、用地审批、环保评估、消防设施、资金投放等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联合承诺建立教育强市工作绿色通道,只要符合政策的事随到随办,不拖后腿。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听取有关部门的整改汇报,检查整改进度,评估整改质量。《**日报》、**电视台经常刊出宣传教育的专栏、播出教育强市再创优的专题。在教育内部,教育局每年都把整改提高列为重点工作,每学期组织专项检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以再创优再提高为目标,把创优与打造和谐教育,促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相结合;把创优与提高办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创优与促进师德教风转变,优化教师队伍相结合;把创优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校品位相结合;使全市学校通过整改提高再上新的台阶。

(二)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机制促提升

教育投入是社会公益性投入,只有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经费才有保障。《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XX]43号)下达后,我市按照通知中规定的“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下发了《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永政[XX]4号)的文件,对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和运行作出了明确规定,使“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

公共财政挑起教育投入的大梁。保障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为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撑。(一)市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XX年,我市财政经常性收入65280万元,比上年增长19.08%;当年市财政教育拨款35620万元,增长20.33%。XX年,我市财政经常性收入73363万元,比上年增长17.23%;当年市财政教育拨款42552.7万元,增长19.46%。(二)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小学XX年2478.02元,XX年3058.14元,XX年3833.56元;初中XX年3577.57元,XX年6279.64元,XX年7519.02元。(三)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小学XX年250.30元,XX年338.36元,XX年383.17元;初中XX年294.40元,XX年470.55元,XX年474.06元。(四)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XX年占2.1541%,XX年占2.2365%。(五)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提高。我市XX年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30.29%,XX年为30.84%,XX年为30.96%。(六)XX年我市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639.99元,人均教育经费987.40元。XX年,我市总人口56.03万人,预算内教育经费44144万元,人均787.86元;教育经费总支出57150万元,人均1019.99元。两项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七)三项经费落实情况好。教职工工资(包括县级及以上政府出台的政策性补贴等)全额纳入市财政预算,做到通过市(县)财政足额统一发放到教师本人。“一公三保”等与本市公务员同等待遇,实际收入水平高于本市公务员。XX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教师实行同城同待遇政策,年终奖金纳入市财政预算。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教励优秀教师到山区(老区)学校任教,市政府出台政策(永政办抄〔XX〕54号文件),从XX年1月1日起,对在山区(老区)学校任教的教职工任教期间实行每人每月200元奖励。前不久省政府出台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津贴(每月60-400元不等)正在得到落实。生均公用经费由市财政列入预算,XX年小学、初中分别为371元和429元,均超过省定标准。学校改造与建设资金由市(县)统筹落实:XX年为10286万元(其中市财政经费9334万元),XX年为16587万元(其中市财政经费12576万元)。(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杂费、课本费全部减免。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批转**市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免除杂费实施办法的通知》(永政办发[XX]124号),使义务教育学生杂费全免工作顺利实施。从XX年起,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全部免除。市政府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中央专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库[XX]23号)和《关于农村义务教育中央专项资金动态监控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库[XX]58号)规定的精神,迅速制定实施方案,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真正实枣子免费教育,11年上学期市财政支付义务教育学生教科书资金达824万元。

社会资金发挥积极作用。**民营经济活跃,吸引民间资金投资教育,用社会资金回报社会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助推教育发展的有效举措。近年来,我市由企业或个人出资金举办的明珠学校、古丽中学、丽州中学、龙川学校,不但有规模而且上等级;学前教育则基本上由社会团体或个人出资举办。

强化监管,保证投入发挥效益。近三年,我市学校建设项目多、投资大,为了使投入的资金安全运行,让有限的钱用到好处,用到实处,市教育局先后下发了《**市学校建设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永教计[XX]7号);《**市中小学零星工程管理及资金管理试行办法》(永教计[XX]36号);《**市学校物品采购管理试行办法》(永教计[XX]20号)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工程管理,使学校的工程承包、物资采购等日趋科学规范,从而确保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了政府投入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根据永教计[XX]3号《**市教育局关于下发<**市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规划》的通知精神,XX年以来,全市共有42 所学校63个项目的食宿工程进行建设,截至2011年8月底,全市所有学校的食宿工程均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新楼、岩后、八字墙等山区学校的孩子也和城镇学校的孩子们一样可以在宽敞明亮的食堂餐厅就餐,在舒适整洁的宿舍里寄宿。全市新增学校建筑面积64856平方米,工程总投资7000多万元,近4万学生直接受益。城市化加快了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步伐,使城镇学校的学生急剧增加,我市把解决城镇学校新建、扩建、改建列为市重点工程,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近两年内先后完成了**二中、市教师进修学校、局属部门综合办公楼,古山小学、溪岸初中的新建和象珠小学、前仓小学、大徐小学,胡库小学等 14 所中小学的改(扩)建工程。人民小学、永二中附小、特殊教育学校、实验幼儿园、永五中的新建工程正在建设中。

(三)加快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力促城乡教育均衡

加快布局调整步伐,加速教育资源整合。整合教育资源,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的举措之一。XX年,我市比较顺利地完成了21世纪第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使小学、初中的校均规模分别达到579人和984人。紧接着在XX年上半年,我市又制订了《XX-2011年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根据新的规划,到2011年,我市的小学将调整为55所,初中将调整为17所,另设普通高中5所、综合高中2所,职业高中3所。为使此规划早日实施到位,有关镇、街道、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到XX年底,我市有小学63所,比XX年减少8所,校均规模为756人,比XX年增加177人,初中18所,比XX年减少1所,校均规模为1124人,比XX年增加140人,中小学校均规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 三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资源统筹配置的力度。一是对撤并的10所学校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根据需要统一调配。如古山镇的金川小学撤并后,其学生并入古山小学,而金川小学的图书、仪器、计算机等则配置到资源相对缺乏的世雅小学,使世雅小学达到办学水平等级评估aa级标准。石柱高中撤并后,其校舍分别划给石柱初中和石柱小学,使这两所学校很快达到了省一类标准化学校的标准。二是市财政重点投入学校的网络多媒体建设,使全市中小学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公文传输、信息报送、教育资源检索实现网络共享。三是加快设备更新换代步伐,对不适应的计算机、语音设备、实验器材及时予以更换;四是资金支持力度加大,XX年以后凡列入教育技术

设备配置的农村中小学,其所需经费全部由市财政负担。五是市政府[XX]46号、[XX]35号、[2011]52号文件对市重点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农村初中就读的学生上重点中学的政策更优惠,使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安心农村初中就读。六是从城区学校选派年轻干部、教学骨干、优秀班主任到山区、老区、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这项工作已连续坚持4年,60多名城区学校教师在十几所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开展传、帮、带,有效地促进了这些学校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水平、教师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城区学校则主动与这些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大司巷小学、民主小学、人民小学、解放小学、高镇小学等学校每年都挤出一定的资金和物资支援结对学校的建设。

(四)打造公平教育环境,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近年来,我市围绕创建更高水平的教育强市,在推进教育公平,力促教育均衡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各类教育发展更加协调,更具特色。一是义务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更加巩固。我市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多年来都已处在较高的水平,其中,小学普级率100%,初中99.99%,初升高比例97.17%。在高度普及的基础上,我市优先发展义务教育的重点是不断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年来,我市减轻群众负担的重点对象是贫困家庭的子女、下岗职工子女、三残儿童少年、外来建设者子女,既保证让他们依法上学,又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给他们以关爱。通过“希望工程”、“春蕾行动”、“关工委助学行动”、团市委“青年志愿者助学活动”、慈善总会慈善救助等群众性活动,使全市1000多名在校受到不同程度的救助,三残儿童入学率100%;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义务教育中小学学生免除杂费实施办法的通知》(永政办发[XX]124号)精神,在全市中小学生免除杂费后,我们仍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对生活困难学生群体的帮助上。三年来,全市共有20492名学生享受教育券资助,金额达592.9695万元;有62857名学生享受营养餐工程的补贴,资助金额达62.85万元。对符合省市有关规定的外来建设者子女,我市一律给予他们与本市学生的同等待遇,借读费、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全部免除。今年8月,我市被授予省规范收费示范县称号。二是学前教育管理更规范,整体水平在提升。我市的学前三年教育已基本上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和镇(街道)中心幼儿园为骨干,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办园格局。学前三年教育在基本普及的基础上狠抓管理的规范和整体水平的提升。①抓督查,以督查、评价为抓手,促进学前教育逐步走向规范;②抓评估,以上等级幼儿园评估为载体,促进学前教育机构自我加压,不断提升;③抓培训,通过园长上岗培训,幼师学历培训等促进学前教育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市电视台连续举办了3届的“阳光灿烂六月天”大型文艺晚会,受到社会高度好评;市广电局、教育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健康宝贝秀”比赛已连续举办了三年,并连续三年在省广播电视节目评选中获奖,成了**电视台的品牌栏目。今年“迎奥运,健康宝贝趣味运动会”更是精彩纷呈,全市5000多名幼儿报名参赛,盛况空前。三是高中段教育质量、办学特色齐头共进。经过几轮的教育布局调整,我市高中段教育的整体格局已定。作为五金制造业基地,我市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批技术工人,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对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提高又非常迫切。为此我市以永一中、市职技校、市综合高中为龙头,实施高质量、有特色的高中段教育提升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市职业技术学校“坚持立足**经济,放眼职教世界,打造全国先进的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方向,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以培养五金机电人才为主的国家级重点职校、全国数控专业技能型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全国创建绿化学校先进单位、**省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该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突出的教学成果先后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教育部长周济、省委书记赵洪祝的高度赞扬;全国政协等300多个国内外考察团先后来校考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50多家新闻单位陆续前来采访、报道。学校先后荣获**省综合实训基地评估第一名,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评估第二名,金华市职教师生技能比武团体总分第一名,省政府连续三届授予该校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和省先进集体;校长华康清被授予“省功勋教师”荣誉称号。为使更多的学生报考职业技术学校,我市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加大了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扶持力度,两年共发放学生补助金 486.508万元,并向701名学生发放了70.1万奖学金。四是民办教育在更高的层面上得到发展。我市的民办学校通过多年的滚动发展,由创办之初注重量的扩张向追求高质量、有特色转变。截至XX年底,全市民办小学在校生2464人,占5%,民办初中在校生2602人,占12.3%,民办高中在校生5005人,占41%。民办教育良好的发展态势正成为我市教育新的增长点,明珠学校、古丽中学分别跨进了省二级和三级重点中学行列。五是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切实抓好成人教育。**市是**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试点县市,XX年因试点成绩优异获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一等奖。三年来,我市不断推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转型学艺,通过镇、街道成技校、专业培训机构、社区学校等渠道培训,共有63385名农村劳动力通过一门或者几门专业技能培训,有17150人获得了国家颁发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参加这些培训的农民所需培训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市财政三年累计投入成教经费1500万元。初、高中学生是社会劳动力的有生力量,我市的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从XX年开始启动,每年安排500人参训,每人的培训费用在1000元左右,培训经费30%省拨,市财政负担70%。

(五)不断完善多元机制,致力发展优质教育

一是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更加落实。先后出台了永政发[XX]45号《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从政策层面上进一步明确了市人民政府对全市义务教育所担负的主要责任,镇、街道继续承担义务教育相应的办学责任,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义务教育实施中力所能及的作用,使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和优化,运行更为顺畅。二是教育内部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全市中小学都设独立法人资格单位,减少中间环节,使原来由中心小学管理若干所一般完小的弊端得到较好地解决。三是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为更好地推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镇、街道党委政府创建示范学校和教育强镇,市委、市政府对通过评估考核的省市示范学校、省市教育强镇,省市教育技术实验达标学校和省市绿色学校、省市各种等级的标准化学校分别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同时把创建绩效列入市委市政府对镇(街道)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内容和市教育局对所属学校领导的政绩考核内容。这些举措大大激发了镇(街道)党委政府和学校创优的积极性。到XX年底,我市共有省级教育强镇13个,占镇(街道)总数的92.9%,省标准化学校39所(2011年再增6所),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63所。中学省示范幼儿园2所,省示范小学7所,省示范初中11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所,省级中职示范专业基地4个,金华市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3所,规范收费单位34个,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省市级绿色学校3所,正在申评的省级绿色学校的2所,金华市级绿色学校9所,正在申报金华市级绿色学校的3所。四是社会助教奖学机制逐步形成。天行集团设立的奖教奖学基金(每年10万元)已连续发放了4年;王力集团重奖高考学子,旅美华人设立的楼彦直奖学金、市人民教育基金会奖学、助学基金等都对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六)实施优师强教战略,促进区域教育不断增“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教育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市以率先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培养、培训和引进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坚持不懈地抓师德师风建设。师德是当好教师的必备条件。大力弘扬敬业爱生的师德风尚,激励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奖惩机制,使广大教师以德立教,终身乐教这是我市近年来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着力点之一。为此,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中小学教师个人带生(家教)行为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优秀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有效地规范了教师的职业行为,加强了师德建设,优化了教师成长的环境。

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师强教战略。为进一步优化我市中小学师资队伍,促进区域教育不断增“强”,我市从XX年就开始实施优师强教战略:一是先后出台了《**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市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三年培训计划》、《关于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方案》、《**市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校本训练考核办法》等文件,对教师培训的目标和任务、形式和内容、考核和奖惩以及经费保障等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二是精心组织,认真实施。①培训好骨干,挑选好带头人。XX年起我市先后选派4名初中教师、4名小学教师、1名初中校长和1名小学校长参加省级培训;选拔48名初中教师、54名小学教师先后到金华市培训。市教师进修学校还从有关学校选拔了教学技能全面、专业知识扎实和理论水平较高的25名教师组成教师培训讲师团。②分层次培训。XX年以来,全市共举办中小学教师科研骨干培训班、青年教师提高班8期,参训人员335人,选送省市培训21人;名师、名校长培训、心理辅导教师高级培训、校长、教导主任上岗培训等11期,参训人员1766人;骨干教师培训和名师、名校长培训的经费近三年累计投入115.6万元。③全员培训。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三年来,全市初中、小学教师共3025人分阶段参加素质提升工程学习培训。广大教师通过《师德与教师职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等课程的培训学习,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省、市培训统考和过程考核,第一次参训的625人,四科平均合格率为99.88%,第二批972人,四科平均合格率为100%,第三批1457人,合格率为100%。市财政为全市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额拨款,投入资金301.992万元。为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我市委托国家行政学院对全市初中、小学的校长进行专业培训,使校长管理学校的能力大大提高。实施优师强教战略,使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01%,高标率为70.58%,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87%,高标率为60.39%。普高教师学历合格率94.61%,职高教师学历合格率92.88%。名师、名校长增量迅速,胡君亮、林爱娟、蒋巧君三位老师于XX年7月成为第九届省特级教师。

认真把好入口关,择优引进专业人才。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是中小学师资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我市严把新教师招聘关,严格用人标准,坚持择优录用,通过利用媒体发布消息、公开考试范围、严密组织考试等程序,三年来累计招聘新教师400余名。XX年我市为解决部分农村小学尤其是山区学校师资匮乏问题,专门下达了招工指标,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25名,定向分配到农村(主要是山区)学校,并规定在服务期内不得调离,从而有效地缓解了部分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的矛盾。市政府还出台特殊政策,为学校解决特需师资难题。市职技校根据专业设置要求面向全国招聘汽车、数控、机电等专业课教师;永一中、永二中等校则面向市外择优招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骨干教师。优惠的政策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三年来累计引进教师30余名。

(七)实施科研兴教战略,努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我市的教育科研工作以“强化意识,规范管理,提高素质,突出重点”为指导,力求在实用性、前瞻性、创新性上下功夫。市政府每年拨款20万元设立教育科研专项经费,出台《**市教育科研“十五”规划》、《**市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办法》,从抓骨干、培训带头人入手,使学校有科研骨干、学科有科研带头人。自XX年以来,我市先后举办了6期教育科研培训班,10多位省教科院、浙师大、金华市教科所的专家、教授和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来永授课,使全市521名教育科研骨干教师不定期接受专家的培训和指导。市教科所还紧密配合金华市教科所“教育科研精品工程”的实施,每年选取有较高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课题,重点投入、重点指导,使这些课题很好地起到引领、辐射、示范的作用。在教育科研管理、成果鉴定、应用推广等方面,我市则以较为科学的评定考核标准,客观、公正、全面地进行量化考核,使教科研工作既有理论探索价值,又有实际应用意义。我市的教育科研管理办法已在金华市推广应用。

XX年,民主小学被评为**省XX-XX年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人民小学、大司巷小学、市职技校、解放小学、民主小学等5所学校被评为金华市“科研兴校”示范学校;大司巷小学被评为金华市第四届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市全面推进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金华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和金华市第二届创新成果奖。《区域性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获金华市首届德育成果精品奖;《面向新课改的培训者先行发展研究》获**省优秀科研成果奖。《**市全面推进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金华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和金华市第二届创新成果奖。《区域性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获金华市首届德育成果精品奖;《面向新课改的培训者先行发展研究》获**省优秀科研成果奖。《**市全面推进心理辅导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金华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和金华市第二届创新成果奖。《区域性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获金华市首届德育成果精品奖;《面向新课改的培训者先行发展研究》获**省优秀科研成果奖。朱振飞等三位老师被评为**省XX-XX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徐俊英等5位老师被评为金华市第四届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三年来我市在金华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中成绩显著,其中XX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9个;XX一等奖4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16个;XX一等奖2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1个。获奖质量和数量均列金华市前茅。

截至2011年8月底,全市正在开展研究的课题共有332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6个,金华市级85个,**市级219个。

(八)注重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首位。

学校德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有鉴于此,市政府专门下文成立**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以便统筹协调。XX年6月永委办[XX]59号《关于转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件实事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协调党、政、工、青、妇、公安、司法、文化、体育、科协、教育等部门共同开展军校共建、警校共建、厂校共建,各方联动,共同参与。市关工委、团市委、镇、街道、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小组、学校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全市上下形成浓郁的德育氛围,使德育的路越走越宽,内涵越来越丰富,育人环境越来越优化。

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是学校。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市学校做好德育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活动感知、专项训练深化等途径,使学校德育工作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市职技校开职教先河,实行职校生学分制,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表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根据相关标准量化评分,达到规定的学分,学生即可毕业。学分制的实施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受到社会的好评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全市中小学普遍为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袋。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真正体现了德育为首,全面发展。**中学的科技活动周、实验学校的艺术教育周、方岩初中、桥下初中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师生广泛参与,家长涌跃参加,内容与时俱进和活动的前后相承为特点,既打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又为师生搭建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平台。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我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师生员工紧急行动,积极主动地捐款捐物,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全市学校共捐善款531.26万元。可谓患难见真情,关键时刻因势利导,学校德育工作实效凸显。高镇小学不仅其开展的“唱响新童谣”活动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表彰,而且其师生创作合编的《**新童谣》还公开出版面向全国发行;华溪、南溪流域的学校开展的爱我母亲河、城区学校学生认养公共绿地等活动都是我市学校积极开展德育工作、努力践行道德规范的实际行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都紧紧抓住时代的主旋律,结合学生实际,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不断拓宽德育渠道,探索德育工作新机制,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使全市学校的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卓有成效。

三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省、市、县有关单位命名的文明单位52个,巾帼立功示范岗14个;省、市、县表彰的教师120人次。

2、抓住课改契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使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落到实处,我市专门成立全市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监测机构,定期开展三项教学常规、阳光体育活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专项检查,通过检查对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市先后在实验学校、大司小学举办校本课程开发培训暨校本课程教研现场会,通过试点学校的成果展示,教育专家的点评辅导,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全市现已有50多所中小学开发了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市教研室主编的地方课程已经陆续投入使用。大司小学和市机关幼儿园分别被评为**省第三批和第二批校本教研示范校(园),**四中被评为金华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第一批先进集体。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市教育局以“立足实践,讲求实效,致力创新,和谐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开发智力、培养兴趣、挖掘潜能、发展个性、锻炼能力、激励创新”为目标,以“接触、贴近、体验、感悟”为方式创立“**市中小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活动基地开设工程技术、金工、木工、陶艺、雕刻等20个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室,全市的初中学生和小学四-六年级的学生每学期都能在实践基地集中活动一周。

3、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XX年10月,**市成立“**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统一管理、协调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指导性文件19个,使全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步一步走向规范,走向成熟。到2011年7月底,全市有省级上岗证书的心理辅导员612人,居全省之首。24所学校心理辅导室已成为上等级心理辅导室;大司巷小学心理辅导室被评为省一级心理辅导站;6项课题获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出版了《心灵阳光》、《心灵对话》、《学校发展性辅导》等专著,地方校本课程《心理健康与人生规划》开始在全市中小学使用;我市还成功承办**省第七届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中国教育报》以《心理辅导: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为题专门报道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4、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育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学校个性化的具体体现。我市的特色学校建设遵从“夯实基础,发展个性”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办好特色学校的特色之路。**一中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二中的“人文教育”、明珠学校的“潜能开发”、荷园中学的“美术教育”、高镇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及**中学、**三中的“社团活动”等特色教育项目,都已持续多年,且初显成效。**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学校根据孩子们不同的残疾障碍开设课程、培养特长,使孩子们在无声世界里体现到美妙的生活,在生活的逆境中扬起走向光明的风帆。该校“面向全体,五育并进;针对个体,突出一育”的教改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4月,该校在金华市聋人运动员选拨赛上获得男子篮球冠军;同时乒乓球、羽毛球男女乙组的第一名均被该校包揽,还有8名同学进入前五名。在省第二届聋人运动会上,该校乒乓球队勇夺女乙团体冠军、女乙双打冠军,女乙单打冠军;羽毛球队喜获女甲团体冠军,女甲双打冠军和女甲单打冠军。参赛运动员不畏强手,奋勇拼搏,喜获乒、羽团体总分全省第一,金牌数全省第一,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被命名为**省教育科研200强学校的人民小学从优化管理入手,创新教科研工作机制,努力打造特色名校,大司巷小学重视基地建设,全面普及与重点培训相结合,学校乒乓球队11年获金华市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团体金奖。为把全市特色学校建设引向深入,我市将对前两年已命名的特色学校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推广先进,使特色更突出,以便使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得到发展。

5、实施阳光体育工程,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精神,我市从XX年开始,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深入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市里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教育、体育、团市委一把手任副组长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中小学以体育励志运动为主体的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带领、帮助和鼓励学生全员参与,积极参与,逐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各校对每天1小时的学生体育活动精心策划,统筹安排,制订实施方案,确保计划、内容、时间、场所、指导老师“五落实”。去年3月27日,市教育局、体育局、团市委在市体育馆举行“迎奥运倒计时500天暨**市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城区中小学师生代表千余人参加主会场的启动仪式,全市所有中小学设启动仪式分会场,全市近10万中小学生共同见证启动仪式,全市上下进一步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我们的学校由此显得更加充满生机,我们的学生也由此变得更加朝气蓬勃。

6、创建平安校园,保障素质教育实施

以平安**创建为载体,加大平安校园建设力度。一是全市所有学校配备综治副校长;二是有关职能部门每学期都要组织校园周边环境联合整治;三是加强平安校园考核评估;四是司法部门开展送法律进校园活动;五是公安机关加大涉校案件查处力度,有警必接、有案必查;六是学校内部强化平安校园建设意识,安全工作领导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种安全制度齐全,预防处置突发事件预案翔实;七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指导功能和监管功能,卫生监督、疾控中心、公安消防、安全监督等部门每学期都要开展专项督查。

增加投入,硬件优化保平安。XX年上半年有关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全市学校开展教学场所、师生宿舍、餐厅的消防通道、应急灯、灭火器等进行专项检查,缺、损的一律按设置标准重新配置,所需经费由市财政负担;XX年全市学校开展重点部位电子监控设施专项检查,其防盗设施和监控装置的投入统一由财政买单;XX年我市在桥下镇、西溪镇中小学开展学生上学放学公交车接送试点,一年的试运行、学生方便、学校放心、家庭称心,市财政先期划拨试点经费85万元。全市全面实行学生接送公交化后的经费也将由市财政划拨。XX年全市所有学校都通过市“平安校园”的考核验收,**省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考核验收时,我市以较高的分数通过考评。

三、自查自评达标情况

对照《XX年**省教育强市评定操作标准》和评估验收组的整改意见,我们再

次进行了全面认真地自查,我们认为,我市XX年已经通过评估的的23条项指标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被认定为基本达标的指标(第7项和第14项)通过整改也已经达标。(自查自评达标情况说明附后)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未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今后在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二)学前三年教育,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管理有待于优化,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今后拟加大投入,重点建一批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示范幼儿园以发挥其引领、提升的功能,使我市学前三年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30余万外来民工在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数万外来民工子女的上学给**的教育带来一定的压力,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镇(街、区),外地学生的急剧增加,无序流动以及学业基础不一等,使当地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较大的影响,如何合理疏导,规范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深入探索。

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基本目标和重要手段,是综合国力的第一支柱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一直受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省教育强市复评必将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市委、市政府将一以贯之的坚持科教兴市的战略不动摇,继续做好硬件强、软件优、质量高的文章,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四篇: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

教育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工程。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使教育更好、更快地适应**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自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的通知》(省委办[1998]47号)以来,我市经过全面发动,全力以赴,扎实工作,使全市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于XX年3月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评估验收,使**跻身于省教育强市的行列。通过省委、省政府教育强县命名(浙委[XX]4号)两年多来,我市立足于新的起点,以更高更严的要求对照《XX年**省教育强县评定操作标准》寻找差距,分析原因,落实措施,努力整改,不仅使原来基本达标的两项指标达到评定标准,而且使已经通过验收的23项指标的达标水平又在原来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概况

**地处**省中部,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现行政区域划分为10个镇,4个街道,总人口56.03万,是闻名全国的“百工之乡”和“五金之都”。XX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1.72亿元,财政总收入26.8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995 元,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连续5年名列全国百强县(市)。

经过多年的调整、改革和发展,全市现有普通高中8所(其中综合高中2所),职业高中4所,初中18所,小学63所,特教学校2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电大**学院1所。全市在校生高中15118人,初中22478人,小学50095人。学前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现有幼儿园167所,在园幼儿27131人。教师队伍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逐年提高,现全市在职教职工5176人。

通过教育强市评估验收,标志着我市教育事业已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成功创建教育强市而满足,而是以此作为发展优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新契机,再一次将创建更高水平的教育强市作为奋斗目标和不懈的追求,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全市工作重点,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倾力打造和谐教育,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使教育发展内涵更为丰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誉度不断上升。

二、在巩固创强成果的基础上创优

(一)咬定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抓整改

通过教育强市验收后,市委市政府在肯定我市教育创强成绩的同时,更多地看到了差距和存在的不足。为确保整改提高目标实现,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创建领导班子不散,工作力度不减,做到整改单位、内容、责任、期限四落实,全力以赴确保整改到位并全面创优。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教育创强时的职责分工,确立专人负责,使教育创强整改的后续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地开展。评估验收时认定为基本达标的两项指标(即第7条:“初中、小学达到省标准化学校要求的比例不低于85%,各类学校中有一定数量的省示范性学校”,第14条“学校生均用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专用多功能教室、体育场地、教学仪器、音体美劳卫器材、电教设备、图书和计算机配备达到国家或省定标准”),达标难度大:一是投入资金多,二是政策性强,三是涉及面广。为此,我市再次明确了政府在建设教育强市中的主体地位,落实教育部门具体抓,各有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从而形成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共兴教育大业的局面。市政府将整改指标及要求分解到有关镇、街道和学校,镇、街道各自按照职能与学校共同制订行动方案,全市再一次掀起创建高潮。规划、设计、国土、财政、环保、公安、安监、城管、金融等部门多次联合办公,集中解决了规划设计、用地审批、环保评估、消防设施、资金投放等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联合承诺建立教育强市工作绿色通道,只要符合政策的事随到随办,不拖后腿。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听取有关部门的整改汇报,检查整改进度,评估整改质量。《**日报》、**电视台经常刊出宣传教育的专栏、播出教育强市再创优的专题。在教育内部,教育局每年都把整改提高列为重点工作,每学期组织专项检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以再创优再提高为目标,把创优与打造和谐教育,促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相结合;把创优与提高办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创优与促进师德教风转变,优化教师队伍相结合;把创优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校品位相结合;使全市学校通过整改提高再上新的台阶。

(二)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机制促提升

教育投入是社会公益性投入,只有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经费才有保障。《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XX]43号)下达后,我市按照通知中规定的“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下发了《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永政[XX]4号)的文件,对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和运行作出了明确规定,使“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

公共财政挑起教育投入的大梁。保障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为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撑。(一)市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XX年,我市财政经常性收入65280万元,比上年增长19.08%;当年市财政教育拨款35620万元,增长20.33%。XX年,我市财政经常性收入73363万元,比上年增长17.23%;当年市财政教育拨款42552.7万元,增长19.46%。(二)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小学XX年2478.02元,XX年3058.14元,XX年3833.56元;初中XX年3577.57元,XX年6279.64元,XX年7519.02元。(三)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小学XX年250.30元,XX年338.36元,XX年383.17元;初中XX年294.40元,XX年470.55元,XX年474.06元。(四)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XX年占2.1541%,XX年占2.2365%。(五)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提高。我市XX年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30.29%,XX年为30.84%,XX年为30.96%。(六)XX年我市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639.99元,人均教育经费987.40元。XX年,我市总人口56.03万人,预算内教育经费44144万元,人均787.86元;教育经费总支出57150万元,人均1019.99元。两项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七)三项经费落实情况好。教职工工资(包括县级及以上政府出台的政策性补贴等)全额纳入市财政预算,做到通过市(县)财政足额统一发放到教师本人。“一公三保”等与本市公务员同等待遇,实际收入水平高于本市公务员。XX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教师实行同城同待遇政策,年终奖金纳入市财政预算。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教励优秀教师到山区(老区)学校任教,市政府出台政策(永政办抄〔XX〕54号文件),从XX年1月1日起,对在山区(老区)学校任教的教职工任教期间实行每人每月200元奖励。前不久省政府出台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津贴(每月60-400元不等)正在得到落实。生均公用经费由市财政列入预算,XX年小学、初中分别为371元和429元,均超过省定标准。学校改造与建设资金由市(县)统筹落实:XX年为10286万元(其中市财政经费9334万元),XX年为16587万元(其中市财政经费12576万元)。(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杂费、课本费全部减免。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批转**市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免除杂费实施办法的通知》(永政办发[XX]124号),使义务教育学生杂费全免工作顺利实施。从XX年起,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全部免除。市政府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中央专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库[XX]23号)和《关于农村义务教育中央专项资金动态监控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库[XX]58号)规定的精神,迅速制定实施方案,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真正实枣子免费教育,11年上学期市财政支付义务教育学生教科书资金达824万元。

三、自查自评达标情况

对照《XX年**省教育强市评定操作标准》和评估验收组的整改意见,我们再

次进行了全面认真地自查,我们认为,我市XX年已经通过评估的的23条项指标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被认定为基本达标的指标(第7项和第14项)通过整改也已经达标。(自查自评达标情况说明附后)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一)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未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今后在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二)学前三年教育,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管理有待于优化,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今后拟加大投入,重点建一批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示范幼儿园以发挥其引领、提升的功能,使我市学前三年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30余万外来民工在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数万外来民工子女的上学给**的教育带来一定的压力,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镇(街、区),外地学生的急剧增加,无序流动以及学业基础不一等,使当地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较大的影响,如何合理疏导,规范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深入探索。

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基本目标和重要手段,是综合国力的第一支柱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一直受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省教育强市复评必将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市委、市政府将一以贯之的坚持科教兴市的战略不动摇,继续做好硬件强、软件优、质量高的文章,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五篇:关于省教育强市复查工作的自查自评报告

关于省教育强市复查工作的自查自评报告

江山市人民政府 2008年10月

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于2006年6月21日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教育强市”荣誉称号。两年来,我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突出教育全面提升、城乡统筹、素质教育为重点,认真对照省“教育强市”评估组反馈的意见和整改要求,及时制订创强后教育发展五年规划,切实做到“创强”机构不散,思想不松,步子不停,投入不减,新举措不断,持之以恒的巩固和发展“创强”成果,使全市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更上一个新台阶,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我市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江山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全市区域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辖13镇6乡2个街道,总人口58万。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106.8亿元,财政总收入9.0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19元,是全省25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

全市现有普通中学25所(其中普高5所,初中2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所,小学50所,幼儿园182所,电大和进修学校各1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1所。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园)生93518名,在职教职工5329人。两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优质 1

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有省级教育强乡镇19个,占乡镇总数的90%,新增6个;衢州市名校10所,新增6所;新增省级及以上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16所;省标准化学校39所,新增20所;全国重点职校2所,新增1所。今年,我市被授予“浙江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称号。

二、“创强”以来的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继续加大投入,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先后制订《江山市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江山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完善“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市、乡镇(街道)、村三级办学职责,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1.切实做到“三个增长、两个提高”。我市按照“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要求,调整经费的支出结构,使财政拨款首先保证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支出的需要。一是实现了“三个增长”:2007年,市教育财政拨款为31451.1万元,比上年增长35.3%,高于2007年市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17.6个百分点(2007年市财政经常性收入为5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7%);2007年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4266.09万元,比2006年的3179.82万元,增长了34.16%;2007年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377.43元,比2006年的207.09元,增长了82.25%,教师工资也得到增长。二是实现了“两个提高”:2007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31451.1万元,占财政总支出90500万元的比例是34.75%,比2006年的32.61%提高了2.54%;2007年财政性教育 2

投入32451.1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068000万元的比例是3.04%,比2006年的2.79%提高了0.25%。另外还有效化解义务教育学校债务1300万元,占义务教育学校总债务55.3%,其余债务2009年将全部化解。

2.切实保障“三项经费”全面落实。一是逐年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2006、2007年,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从2005年的159.18元提高到527.81元和584.24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从2005年的267.15元提高到694.96元和1115.87元。2008年,培智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1000元,“特教”教师津贴按照上级有关要求提高到30%。二是努力保障教师待遇。从2007年开始,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年终增收节支奖、每月“同城同待遇”等政策性待遇,全部纳入财政保障体系;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逐年提高,计划到2010年达到规定的缴纳比例(12%),与公务员持平。三是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950万元,专项用于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维修和改造,为中小学的校舍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3.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创建教育强乡镇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实施办法,出台相关奖励政策,积极开展建设与评定活动,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教育装备水平得到不断改善。两年来,投入资金22173万元,新建校舍面积20.02万平方米。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自创建教育强市以来,我市共投入1500多万元用于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其中新增计算机1128台,新增多媒体教室81个,至2007年,全市学校拥有电脑6729台,计算机房99个,多媒体教室222个,生机比从2005年的13.5: 3

1提高到10.7:1,中心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同时在网络建设方面,全市学校基本建立校园网络并与中心网站宽带联通,城区学校和高中学校相继建立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并进行远程教育。

4.积极拓宽教育投入渠道。通过提高民办“教育券”额度、实行师资支持、“以奖代补”等举措,为民办学校发展创设良好政策环境。2007年,投资600多万元的恒泰幼儿园落成并招生;今年9月,投资3000万元,占地48亩,办学规模36个班的民办江山文溪实验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另外,江山外国语学校二期工程现已全面完成。为进一步营造全社会支持教育事业的浓厚氛围,我市在教育布局调整、学校食宿改造及平安校园建设等项目中,涉及的资金、土地、政策以及审批手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我市大部分乡镇均建立为学校办实事的工作机制,为教育事业发展出资出力。如:贺村镇近三年出资近400万元征用土地105亩,用于小学和初中的扩建;淤头镇出资160多万元,征地50亩,用于中心小学的整体迁建;石门初中扩建的20多亩土地,新塘边中小学扩建的30亩土地全部由镇政府负责提供。

(二)坚持教育全面提升,全力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两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眼于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全市各类教育整体水平和全面综合实力的提升,基本形成了体系完善、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特色明显的基础教育体系。

1.幼儿教育发展有了新突破。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实现创建省教育强市目标后,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4

得到明显提高,但幼儿教育相对滞后,大力发展幼儿教育成为我市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一是研究制订政策性文件。年内,我市将制定《江山市域幼儿园空间布局专项规划》及《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意见,为健全我市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空间布局和落实各级各部门职责作出明确要求。二是加强幼教管理队伍建设。教育局配备专职幼教干部,在双塔、虎山、贺村等重点乡镇设立专职幼教管理人员,充实幼教管理队伍,加强了对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指导。三是认真开展重新审核工作。紧紧抓住省教育厅对幼儿园重新审核的契机,严格执行审批程序,通过“提升一批、整改一批、停办一批”的办法,进一步提高我市幼儿教育整体水平。目前,全市有省一级幼儿园2所,省二级幼儿园9所,省三级幼儿园18所,19个乡镇全部建成中心幼儿园,建成率达100%。

2.义务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坚持把“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工程,认真贯彻执行《浙江省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及实施办法》,努力做到“四高四化”,即普及程度高、师资合格率高、经费投入高、教育质量高,以及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和办学特色多样化。一是不断加大扶困助学力度。近两年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8万人次,资助面达24%,资助金额达1100万元;实施“爱心营养餐”工程,累计有4.5万多人次的学生享受此项惠民政策,投入资金达450多万元;2006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实施免收学杂费政策,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3304.22万元;2008年开始,每年为城乡 5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课本费1500多万元。二是着力增强学校安全保障能力。全市54家校园商店、202个学校食堂、128辆幼儿园接送车、33台锅炉、1座电梯、5家医务室、75口农村中小学深水井、651幢校舍、28个综治室,全部纳入安全监管范畴;2007年,出台《江山市中小学生接送车管理实施意见》,投入资金96万元,开通接送车线路124条,每周接送学生2700多人,农村、山区学生周末乘车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启动放心肉统一配送工程,在城区中小学、规模较大幼儿园等13所学校开展试点;出台“警务进校园”方案,政府每年补助24万元,在江山中专等6所规模较大学校成立校园警务室,并逐步向更多学校延伸;初中以上学校综治室创建率100%。三是切实关心残疾少年儿童教育。按照“盲教育以省办为主、聋教育以市办为主、弱智教育以县办为主”的原则,我市采取随班就读、举办培智学校等途径,保证残疾儿童少年同步接受15年教育。2007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阶段入学率、巩固率99.9%;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9%以上。

3.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拓展。两年来,我市坚持“注重内涵、规模适度、做强做优”原则,大力拓展优质高中资源,逐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一是初升高比例逐年提高。2007年,全市6433名初中毕业生,6170人升入高中段学校,初升高比例达95.91%,比2005年提高了5.29个百分点,其中进入普通高中3084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3086人,普职比保持1:1。二是学校品位不断提升。5所普通高中,有3所学校是省重点中学,其中省一级重点1所,二级重点2所,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全部 6

为国家级重点职校。三是教育质量稳中有升。近三年高考上重点线人数稳定在400人左右,学生参加全国和省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近300人。

4.职业教育服务经济水平明显提高。两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新增国家级重点职校1所、省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在周边县市乃至全省均有一定比较优势,普职招生比连续7年保持1:1水平,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98%以上。当前,我市职教发展重点是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做文章。一是专业与产业对接更加紧密。以我市“4+x”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基础,机电技术、电工电子、消防工程、农经管理、蜂学等骨干专业建设得到加强,其中,水泥工艺、消防工程、蜂学等专业均是为对接我市特色产业而设置的专业;二是校企合作不断深化。职校与江化公司、虎山集团等近20家较大规模企业,分别签订了中长期校企合作协议,学生有计划到企业实习,部分学生毕业后成了企业职工;三是跨区域合作办学力度加大。自2004年我市在江山中专创办“云南少数民族班”以来,与云南、江西、福建、内蒙古等地的合作办学途径不断拓宽。每年职校外地学生稳定在1600人左右,约占在校生的20%,这些外地学生,毕业后留江就业率约30%,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市企业用工紧缺的矛盾。

5.成人教育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一是乡镇成校建设不断加强。全市21所乡镇成校中,有省一级成校3所,省示范性成校3所,占衢州地区示范性成校的60%;双塔、虎山中心成校分别与丽水学院、台州学院合作,成立“江山函授站”;双塔中心成 7

校获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贺村镇成校的成教论文《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在教育部职成教司与中国农村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2007年,全市成校自行或参与组织开展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385期31701人,其中劳务技能培训198期18475人,发放合格证书18259人,合格率98.8%,培训后转移就业人数15232人,转移就业率82.4%。二是社区教育不断推进。我市把社区教育纳入政府的重要工作,建立了市、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配备多名专职干部,健全教育机制,社区教育步入规模化、制度化的轨道,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

6.高等教育有了新的提升。2006年12月,江山电大工作站成功升格为电大江山分校,开设本、专科专业27个,顺利通过了“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学校现有在读生1864名,为广播电视大学全国统一考试四星级考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积极向农村和非公有制企业延伸,2008年,全市高等教育自考总报考3221课次,毕业人数116人,其中专科毕业61人,本科毕业55人,报考总人数和毕业生人数为衢州地区各县(市、区)之最。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剑桥少儿英语等级考试等非学历教育取得较快发展,全年参加非学历教育考试达4018人次,多项工作多次被评为全国和省先进。

(三)坚持城乡教育统筹,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近两年,我市以新一轮布局调整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城乡 8

教育统筹力度,增加对农村教育投入,加快标准化学校步伐,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整合人力资源,促进师资合理有序交流;实施学校结对帮扶,扶持薄弱学校,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

1.科学合理调整校网布局。出台《江山市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07-2020年)》和《江山市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校产处置意见》,启动全市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为加快新规划方案落实,我市在原有教育经费保持不变的基础上,2007、2008两年增加投入8000万元,启动“123工程”,即迁建学校1所:江山八中;新建学校2所:城北中学和城南中学;扩建学校3所:江山二中、实验小学和滨江中学。据统计,两年来,全市学校基建总投资22173万元,新增校舍建筑面积20.02万平方米;撤并中小学校20所,其中撤并小学14所,撤并初中2所,普通高中从原来的6所减少到5所。到2010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调整到59所,其中小学45所、初中14所。

2.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我市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坚持科学规划、合理改造,政策优惠、监管严格的原则。到2007年底,“食宿改造”工程提前实现100%项目竣工目标,全市实际完成“食宿改造”项目62个,建筑面积7.82万平方米,总投资5989万元,极大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吃住条件,得到了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肯定,并作为先进典型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宣传报道。

3.分步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根据省教育厅关于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检查评定办法,我市精心制定和认真实施全市标准化学 9

校建设规划,出台奖励政策,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建设标准化学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我市做到把标准化学校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及食宿改造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互动共进。2008年,我市已通过评估的标准化学校39所,比2005年强市评估时的19所多了20所。到2010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将达到60所,占总校数的87%。

4.深入开展创建教育强镇(乡)活动。我市以巩固深化教育强镇(乡)创建工作为抓手,落实乡镇(街道)的教育职责,发展区域优质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近两年,全市新增省教育强乡镇6个(含今年已通过省教育强乡镇认定性评估的3个乡镇),全市教育强乡镇数达到19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90%。

5.大力推进城乡教育结对帮扶。按照地域相连、人缘相近、层次合理、专业对口、学科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通过开展教育帮扶、加强师资培训、实施招生改革等多项举措,切实加快农村教育发展。2007年,按照“城区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一对一帮扶思路,启动第二轮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参与学校从原来的4对8所扩大到现在的14对28所。同时,加强与德清县的对接,扎实推进与德清县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有15对学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另外,还常规性的组织“名师”、“教坛新秀”、“十佳班主任”等,到农村学校开展“送教、支教”、巡回教学展示、典型事迹报告等活动;分三批对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的2356名教师,每人进行144学时的素质提升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

(四)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我市是省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县,多年来坚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全面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创建省“教育强市”以来,我市提出“创特”新目标,落实有效举措,今年又被省教育厅列为“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10个试点单位之一。有效地促进了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全员培训,不断构建和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一是抓教师培训。每年都围绕一个主题编写一本师德学习集,抓好师德培训;举办全市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分批前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名校进行为期10天理论学习和体验式实践培训;评出首届中小学名师14名,中小学骨干教师51名,并进行表彰奖励。二抓制度改革。完善教职工聘任制、人事代理制、全员合同制,全面实施校长任期考核制、轮岗交流制,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试行教师业务素质考试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抓资源共享。出台《江山市中小学名师管理细则》,通过名师课堂拍摄、师徒结对、送教下乡、巡回教学等措施,充分利用和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14名首届江山市中小学名师分别与42名教师结对。四抓教师交流。适时调整教师调配政策,完善进城选调、乡镇学校间流动等制度,建立城乡教师互派机制,促进教师合理有序流动。五抓学历进修。大力提倡和鼓励广大教师在职学历进修,不断提高教师文化素质。2007年,小学、初中专任教师高学历比例分别为72.58%、72.94%。2007年有4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荣誉,其中,11

范东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姜育兰被评为“感动浙江十大乡村教师”,新增省特级教师2名,衢州市名校长3人,衢州市名师9人。六抓教育科研。2007全市教师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442篇,其中省级以上392篇;省级以上获奖论文67篇,衢州市级立项课题57项,省级11项,获得衢州市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57项。

2.有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一是增强课程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开足开齐课程,要求任何学校和教师不得擅自更改课程计划。二是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达标活动”,出台了校长兼课听课制度,重点关注和提高教师课堂效率。三是切实开展“减负”工作。与各校鉴定了“减负”工作责任书,统一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息时间表》,扎实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在学生在校时间活动总量、课外作业量、教辅资料征订等方面都重新作了具体规定,严格保证学生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四是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全市中小学推行等级评价制度和素质报告单制度,初中毕业生实行综合素质测试。义务教育阶段招生严格执行就近免试入学,省一级重点中学招生计划数50%以上的录取名额合理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我市课程改革成果在衢州市荣获一等奖,滨江高中被列为全省30所课程改革样本学校之一,有17个教研组被评为衢州市先进教研组。今年,我市被省教育厅列为“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10个试点单位之一。

3.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一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2

全面发展”的理念。学校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为突破口,注重提高德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胆开展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的改革创新。二是创设德育新平台。创设社区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实施净化文化市场联合行动,拍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片等,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环境。三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全市学校广泛开展了以“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读书征文和演讲、童谣说唱比赛;以“感受新变化迎接十七大”为主题的民族精神月主题教育和红色经典进校园、少儿儒家经典诵读等活动,努力构建人文和谐校园。

4.积极推进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一是制定下发《江山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试行)》和《江山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围绕教育品牌、教育特色抓发展,探索教育本质内涵和发展规律,打造教育“品牌”和教育“特色”。全市已完成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发展性现状督导评估,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以上所有学校都已制定好学校三年特色发展规划。二是开展星级学校、等级幼儿园、示范学校、“六大校园”、绿色学校等评估活动,引导鼓励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三是完善督导通报制度,定期开展督导活动,分编印《江山教育督导公报》。职教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级重点职校的评估验收,滨江中学、实验中学顺利通过省二级重点中学的评估验收,新增省级教育强乡镇6个,衢州市名校6所。

5.教育质量管理成效明显。建立全市教育质量抽测体系,13

重视后20%学生的学业指导。多次召开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会议,积极抓好各阶段教育质量工作。近两年,高考成绩稳步提升,上重点人数均保持在400人左右,2007年理科数学和理科综合的平均分均超过全省平均分,学生参加全国和省各类学科竞赛有近300人获奖。

三、复查达标情况说明

1.25项教育强县评定操作标准达标情况

2005年创强时,25项教育强县评定操作标准中有23项达标,其中第7项(初中、小学达到省标准化学校要求的比例不低于85%;各类学校中有一定数量的省示范性学校)和第9项(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人均教育经费水平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基本达标。今年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重新对照25项教育强县评定操作标准,逐条进行认真客观的自查自评,认为25项指标中24项达标,1项(第9项)仍为基本达标。其中第7项我们认为通过两年的整改现已达标,现有被省评估认定的标准化学校39所,今年已上报待评定的有9所,2009年再上报12所,到2010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将达到60所,占总校数的87%,达到省教育厅新规定,到2010年省标准化学校达到85%的要求。第9项仍为基本达标,是因为我市属欠发达地区,这两年虽然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投入也很大,但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人均教育经费离全省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2.教育强市评估验收反馈的意见、建议整改情况 2005年教育强市验收以后,评估组《关于对江山市进行省教育强市评估验收的报告》中提出的三点整改要求:一是加大教 14

育投入;二是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三是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根据上级评估意见,我市积极开展了认真的整改。制定了《江山市教育事业五年发展规划》,出台了《江山市学校布局调整专项规划(2006-2020年)》和《关于全市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校产处置意见》等一系列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的文件。(具体看自查自评报告的前面部分)

一是教育投入方面。近两年,是我市教育投入增长幅度较大的两年,教育经费切实达到“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切实落实“三项经费”。

二是统筹各类教育发展方面。突出做强做优职业教育和补长幼儿教育“短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三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方面。重在推进城区学校“扩容提升”工程,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不断提高优质高中教育覆盖率。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市自创建浙江省教育强市以来,教育综合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促进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任务艰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2.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保障的加强、师资素质的提升等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

3.幼儿教育特别是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相对滞后,保教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全市有幼儿园接送车120多辆,接送车 15

管理难度较大,安全隐患较多。

今后,我市将以本次教育强市复查为契机,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本级政府的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完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投入机制,严格按照法定要求,调整经费支出结构,使财政拨款首先保证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支出的需要。加快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

2.以新课程改革为抓手,围绕“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力争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再创江山教育新辉煌”这一总体目标,坚持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发展理念,全面创设“均衡、协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努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研究型”的教育队伍,特别是名师名校长的建设,全面提升我市教育的整体水平,实现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教育目标和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提升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下载奉化市省教育强县市复查自评工作实施意见(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奉化市省教育强县市复查自评工作实施意见(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自评报告

    文 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全力创建教育强市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XX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自评报告XX市人民政府XX古称香山,自南宋绍兴 22年 (公元 1152年 )建立......

    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和省实施意见自查自评报告

    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和省实施意见自查自评报告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和省、市分工方案实施情况自评工作的通知》精神,中心党组高度重视,围绕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干部教育......

    在创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会上的致辞

    在创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会上的致辞2008年6月26日尊敬的谢组长、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高兴地迎来了广东省教育强镇专家组的督导验收,这是xxx教育发展史上......

    中学课程实施工作自评报告

    课程实施水平评价工作 自评报告为迎接省教育厅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的,根据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指示精神,我校认真学习评价方案,依据《评价方案》对学校进行自查现将自......

    市教育局领导在教育强镇自评报告会上的讲话

    市教育局领导在**县**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会上的讲话各位专家、同志们:大家好!在此我谨代表**市教育局,对莅临我市**县**镇评估验收“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各位专家......

    关于完善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工作的实施意见(模版)

    关于完善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工作的实施意见 信访事项复查复核是《信访条例》确定的一项基本工作制度,是维护信访人合法权益的程序保障。为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工作,根据......

    关于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复查阶段工作的实施意见[最终定稿]

    人口普查登记复查工作是整个普查的基础环节,也是关键环节。普查登记复查质量直接影响到编码、光电扫描录入和数据处理。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复查工作细则》的规定......

    马家镇人民政府关于创建教育强镇工作的自查自评报告

    马家镇人民政府 关于创建教育强镇工作的自查自评报告 淳化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2007年以来,镇党委,镇政府始终坚持“教育奠基、科教兴马”的战略目标,按照县政府安排,积极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