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失业青年就业意向及工作对策的研究
失业青年就业意向及工作对策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对浦东新区失业青年的抽样调查研究表明,这些青年自谋职业能力较弱,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在就业方面给予进一步的关注和支持,否则这一特殊群体有可能发展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并成为明天的“4050”。研究认为,职业能力低是造成他们失业的根本原因,应该将培养职业素质作为就业指导的 核心内容,进一步完完善政府、社会组织的就业政策保障与就业指导与培训。
关键词
失业青年 就业指导 职业素质 职业培训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社区青年的就业问题正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因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战略重组衍生的4050人员就业由于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再就业工程的稳步推进,正逐步得以缓解,与此同时,失业青年人数却在增长。虽然,高校扩招措施的推出,可以在短期内部分地缓解青年就业的压力,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长趋缓、面对入世的冲击和海内外人口的导入以及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适时调整就业政策,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青年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应当看到,青年失业不仅关联着青年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解决好失业青年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引导低学历、低劳动技能、低职业素质失业青年的就业与个人发展,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提高生存能力,乃是青年组织的重要职责。一方面,可以为青年的就业和今后生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又为浦东新一轮开发开放提供丰富的青年人力资源,不断为浦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生机。
(二)研究目的浦东新区团委青少年事务署在入户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浦东新区这一特殊群体就业意向,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以期在政策制定上更准确,在培养机制上有创新,在操作实施上见成效。通过定量研究,在摸清浦东新区失业青年底数、分布的基础上,对失业青年的职业潜质、就业意向作科学分析和评估,并据此提出促进青年就业的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小组焦点访谈、座谈会、个案分析方法。抽样调查对象主要为目前失业失学在家的青年,年龄为16-25周岁。共调查1000人,有效样本557人。在样本点的选择和调查对象的家庭背景选择上,注意了以城区为主,城乡结合,兼顾一般与特定社区的原则和各种典型家庭。整体样本有代表性。抽样方法为分层随机抽样。本次调查共发放10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557份。个案进行访谈的内容主要为本人的性格特点、就业优势与劣势、就业经历和体会、希望得到的帮助等。研究中,还组织召开由失业青年、用人单位和劳动力市场、人才交流中心、职介所等各方参与的座谈会。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浦东新区失业青年的基本现状
1、失业青年群体的基本特点
目前,浦东新区共有16-25周岁的社区青年(失学、失业、失管青年)11343人,占全区16-25周岁户籍青年人数的5.8%。其学历构成分别为:高中56.1%,初中30.5%,大专8.1%。失业青年群体整体上表现出渴望工作、奋发上进的人生态度,但也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主要为:低学历、低专业技能、低职业素质;未来生活和工作缺乏明确目标和信心;活压力大、自卑,心理受挫能力差;我约束能力、责任感不能适应上海社会发展岗位要求;会适应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现代竞争意识比较欠缺。;际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差。;活缺乏规律,余暇生活主要以享受型娱乐为主;部分表现出反道德、反社会倾向;业有明显依赖性、自找出路能力差等。这些不足,对他们再就业和个人发展构成严重障碍。
2、失业青年的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
失业青年生活没有规律,部分以时尚娱乐为主。看休闲杂志、卡通漫画、上网和朋友聊天是他们主要闲暇生活内容。他们父母主要为初中和高中学历,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产业工人、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办事人员或职员、农业劳动者,多数为低收入家庭。(见表1家庭背景分布:父母学历情况,表2—家庭背景分布:父母职业情况)。这样的家庭背景,对子女的就业理想、就业态度和工作成就感都有明显影响。
表1—家庭背景分布:父母学历情况
总计男女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父母
学历水
平父初中32458.1 20360.8 12154.3
高中13323.97221.66127.4小学407.2257.5156.7
母初中33560.1 20260.513259.2
高中10719.26519.54218.8
小学7112.74413.22712.表2—家庭背景分布:父母职业情况
总计男女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父母职业父产业工人21238.113038.98236.8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6912.44613.82310.3办事人员或职员5910.63410.22511.2母产业工人17831.911233.56629.6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9216.55616.83616.1农业劳动者5910.6339.92611.7
(二)失业青年的就业态度和就业情况
1、就业态度与目前状况
失业青年中有过工作经历的占58.1%,没有过工作经历的占31.8%。有46%的失业青年在家休息,有17%的青年没有寻找工作的强烈意愿。失业前他们主要的职业是:商业服务性行业员工、办事人员或职员、产业工人三种职业,占49.6%。他们希望从事的最理想的三种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或职员、私营企业主。期望收入平均为638元,理想收入平均为1285元,对工作要求主要是:收入有保证,要能学到一技之长,今后工作稳定,有个人发展空间。有部分把收入和工作环境作为选择条件。他们寻找职业的渠道主要靠亲戚朋友和职业介绍所、人才市场。
2、对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期望
失业青年希望政府提供的主要支持是:直接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支持。其具体是: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提供充分的培训机会和信息来源;提供充分的扶持政策。这表明一方面他们迫切希望工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作为弱势群体,无力改变自身现状,在就业观念上他们对政府、社会和家庭有很强的依赖性。失业青年对提供求职信息有较高期望。尽管现在人才信息量很大,但是,针对社区失业青年的就业信息还是比较少,他们表示希望能够有一个比较权威可靠的就业信息发布机构和载体。因目前,招聘他们这一层次的就业者的用人单位,在具体劳动保障、工资待遇上存在一些欠公平的现象。他们希望得到的求职信息,希望了解用人单位介绍和待遇的信息明显占据第一位。
3、对造成失业自身原因的评价
失业青年认为他们失业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文凭、缺少职业技能,促进青年充分就业的措施和政策还有待完善、缺少求职信息沟通、缺少和人沟通的技巧、缺少专业特长。在他们看来,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没有文凭,占50%,其次是缺少能力,占8%。这反映了他们对自身素质的认识不足、对当前上海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单位的素质要求的了解不够。因此,影响了他们对学历水平提高的片面理解,导致了他们的职业选择时定位的偏差。调查同时发现,社会对弱势群体或个人缺少辅助和关怀并不是求职过程中的最大限制,他们并没有受到社会和政府歧视的感受。应该说浦东新区政府和社会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是有成效的。
4、所受就业培训及就业期望
调查表明,参加就业学习与培训,提高学历水平,掌握一技之长,是社区失业青年就业,保证今后工作稳定,求得自我发展的主要选择。期望达到的学历水平是大专。在接受过的职业培训中,电脑编程排在第一位,占14.8%,厨艺为第二位,占11.4%。希 望 接受的培 训中,IT业排第一位,占30.8%,外语类排第二位,占20.9%。这表明失业青年接受的培训与希望培训的专业和希望从事的工作有一定偏差,他们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需求有差距。关于就业选择,22.4%的失业青年表示,目前只要找到工作就会去做,先不考虑工作好坏、收入多少。36.1%的失业青年表示,主要看工作能不能学到一技之长,对今后稳定就业有无帮助,其次,收入也要适当考虑。27.0%表示,工作环境要好一点。15.5% 表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青年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职业适应能力低是失业的根本原因
在调查座谈中,我们感到,他们普遍缺乏社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一些人因时间观念、纪律观念、责任感、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基本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而被辞退。这种素质特点决定了一些青年即使提高了学历、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仍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强调对他们学历水平的提高和职业培训,必须建立在职业适应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否则,仍然难以改变他们就业能力脆弱的现状。
2、社区环境、家庭影响、学校教育是三个重要影响因素
他们中的许多家庭同样处于较低的社会阶层,他们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对失业青年的人生观、生活方式、人格特点、事业心有明显不良影响。他们缺乏家庭真正关心和爱护,单亲家庭、家庭不和睦、父母不良生活方式与青年失业有很大的相关。老城区、棚户区失业青年占的比例高,反映了社区社会阶层对他们成长的显著影响。失业青年的学校生活很多都表现出学业不良,是在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历程中度过的,这种影响直接延续到他们就业的精神状态和发展潜能。
3.政府要着力提高失业青年的就业竞争能力
在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对劳动密集型就业总量的需求必然还会进一步萎缩,尽管政府会像抓4050就业工程那样,增加适合低学历、低职业技能青年的就业岗位,但总体需求不会有明显增加。在就业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就业指导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在就业竞争中提高自身竞争素质,提高工作和发展能力,否则,政府将面临要把他们“抱到老、保护到老”的就业压力。
4.失业青年自身的努力不足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力主体自身的努力程度,外部提供的就业环境只是给这种努力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调查发现,部分失业青年没有坚定的生活和工作目标,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自信和奋斗的精神;部分失业青年在生活方式上追求的是享受生活、享受青春的人生准则;部分失业青年对工作的要求是工作环境好、收入好、不苦不累。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即使政府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对他们的支持必须建立在互动的状态下,加强良好的就业观教育和引导,才能收到实效。
5、某些行业用人单位可能存在用工制度不公现象
服务行业是失业青年就业的主要岗位,但失业青年对这一行业没有选择热情。主要原因是抱怨学不到一技之长、不能保证今后工作稳定、工作时间长、待遇低。调查结果还表明,服务行业的某些用人单位可能在待遇、劳动保障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
6、部分失业青年对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缺乏了解
在调查中部分失业青年反映,居委、街道和有关经办部门审核享受失业社会保障政策的对象条件缺少透明度;部分失业青年本身对失业社会保障政策了解不够,存在与居委、街道和有关经办部门产生矛盾、纠纷的现象,并迁怒于政府。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努力增强失业青年就业、发展的竞争能力
提高失业青年综合素质是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这应该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失业青年进行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内容、方法上要做到科学、有效,建议借鉴国外成功潜能心理学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技巧,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游戏活动等形式,使失业青年在训练中,通过感受体验,获得社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的认知,由认知进一步达到综合素质的行为矫正或养成。通过综合素质的训练,强化失业青少年就业竞争意识和能力。
(二)切实帮助失业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失业青年的就业观念、就业选择定位与现实就业需求出现偏差,这是造成他们就业困难的主要障碍之一,应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就业指导志愿者等方式帮助失业青年树立准确、客观、清晰、具体的就业态度和就业选择定位,帮助他们制定具体可行的就业与个人发展的努力目标。
(三)建议成立失业青年联谊性团体
建议由失业青年组成松散型、民间性质的联谊团体,通过联谊性质的自主活动,使失业青年坚定对未来生活、工作的信心,交流就业经验,宣传党和政府有关失业青年的政策和关怀等。
(四)建议选择200-300名失业青年进行跟踪就业指导
建议在浦东新区选择200-300名失业青年,对其人生观、生活方式、就业态度、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就业选择、初期就业等进行跟踪就业指导。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动态跟踪分析、指导和服务。
(五)建议对服务行业青年就业劳动保障状况进行监测
建议对服务行业用人单位在用工过程中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政策等方面状况进行监测,特别是对其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和加班补贴等方面是否符合国家和上海市以及服务行业的有关劳动法规,为失业青年积极就业提供保障。
(六)建议建立社区青年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建议制定职业培训教育质量评估指标,并建立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定期评估职业培训单位的教育质量,并评定信誉等级。对达不到信誉等级的教育单位,采取措施,以保证失业青年职业培训的质量。
(七)建议进一步规范职业中介机构的经营活动
针对调查中反映的某些职业中介机构,有以牟利为目的的经营行为进行调查,并进一步制定规范上海市职业中介机构的经营活动的有效管理和监督机制,为失业青年就业途径提供良好的保障。
(八)建议政府形成促进青年就业的新机制
政府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对失业青年实行保护性就业;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在网上发布培训项目,由社会培训机构进行网上投标,中标者实施培训,政府出资购买培训成果;进一步扩大青年职业见习计划的覆盖面,逐步放大青年职业见习基地的总量,由政府给予见习单位一定的补偿,对见习青年给予生活费补贴并提供见习期间的综合保险;尝试由政府出面购买职业介绍代理人的职介成果、专业机构的服务、创业建议和创业计划,不断拓宽政府购买的范围和品种,逐步走出一条促进青年就业的社会化运作的新路子。
第二篇:青年失业状况及就业对策的研究
青年失业状况及就业对策的研究
内容摘要
本课题对闵行区150名16—25岁失业青年的基本状况的调查表明,本区失业群体中青年占据很大比例,失业青年又以单一化和初级化为主要特征。影响青少年就业的主观因素包括就业价值观念、自我价值的评估、人力资本等;客观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结合实际情况,建议政府加大培育社会服务机构,鼓励青年自主创业,在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中增加就业求职的内容,同时正确引导青年把握劳动力市场趋势,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服务。
关键词
失业青年 群体状况 就业政策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就业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青年失业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就闵行区而言,青年失业问题近年来也逐渐凸显,近年来在我区登记失业的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所占比例一直居高不下:1999年为82.25 %,2000年为87.25 %,2001年为80.47%,显然青年失业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去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据一些专家学者预测,在加入“WTO”的最初几年我国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为准确把握本区失业青年状况,研究具体的工作对策,我们组织了这次针对16--25岁具有本市户籍的失业青少年展开调研,内容包括职业技能、学历等状况。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具体为结合团市委的社区青少年状况问卷调查,从中随机抽取150份样本。还采用资料分析和文献回顾等方法,参考了区劳动局提供的就业数据和相关情况等基本资料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跨国比较资料和文件及其他个别国家资料,了解就业政策的成效与差异。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闵行区失业青年群体状况
1、青年劳动力失业情况严重
截至2001年12月,闵行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共13662人,35岁以下青年达10994人,占80.47%。其中,16岁至25岁青年5623人,占41.16%;26岁至35岁青年5371人,占39.31%。对于25岁以下的失业青年来说,在学历方面,超过85%的失业青年具有相当于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但在技能方面明显偏低,无技能证书超过25%,有技能证书者也多为初级与上岗证书,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证书者不超过20%。且这些失业青年大多缺乏工作经验,工作经历简单甚至没有任何工作经验。
2、失业青年以三校生为主
调研发现,在整个失业青年群体中,三校生(中专、职校、技校)占了相当的部分(59.4%),其余大部分为初、高中学历。小学文凭只占一小部分。而三校生从学校毕业,手中持有的大部分为初级证书,少部分优秀的学生由学校组织继续学习直至拿到中级或高级证书。从劳动部门的数据显示,有70%左右的16---25岁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学历为中专、技校、职校及以下。受过中等教育或具有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失业青年是这个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
3、失业青年技能单一化、初级化
调查发现,每位调查者都具有一种技能,如电脑收银、电脑初级、商业销售等。但我们没有做进一步的调查,持有中级和高级资格证书的占到多少比例。但结合参考上一问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失业青年技能的单一化和初级化,是闵行青年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之一。
4、就业、就学心态比较消极
调研显示,60%的失业青年是在主动提升自身的学历水平和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而其余40%则没有进一步地工作和学习,选择了在家休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消极心态。
但如果单单归结为他们的主观因素未免很不全面。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失业青年,他们认为: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无法从更多渠道获得劳动力市场的及时动态,社会上对失业青年的歧视和偏见也是他们无法凭自身去克服和消除的。
5、男性青年对自我的评价优于女性
回答“最符合您身体状况”问题时,有61.9%的被访者认为自我“比较健康”,而其余30.1%的认为自己“非常健康”。交叉分析发现,男性选择“非常健康”的百分比之女性选择“非常健康”的高出甚多。可以看出:男性青年对自我的评价要优于女性,也可以理解为:他们面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素质男性要强于女性。
(二)失业原因和和诱因分析
1、失业青少年缺乏强烈的就业意愿,就业观念不够成熟
我们向区职业介绍中心工作的同志了解情况时得知,有不少父母是替子女咨询劳动信息和办理劳动手册的,而子女不是在家中休息,就是在外闲逛、游玩。这样的情况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当然,这与失业青年屡次就业碰壁、丧失求职信心有关,但主要还是自身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其中懒散、不求上进是主要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失业青年自我价值的评估不切乎实际----自我的期望价值偏离自我实际价值。“高不成,低不就”的主要表现就是“有岗无人”与“有人无岗”。许多低工资的岗位(如车工、钳工)虽然招聘数量不少,但很少或没有人去应聘,而工资中等偏上的岗位招聘情况却相反。所以成年人相对于青少年失业率低得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工作有更强烈的愿望和需求,对稳定的生活的更充满期望。
2、失业青少年缺乏必需的人力资本
传统的人力资本定义是指人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有用的和有价值的知识、技能。以上分析结论得出:失业青少年无论在学历、技能(参照以上失业青少年的学历构成、技能水平)上还是在工作经验上(不愿参加工作)都是薄弱的和缺乏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是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因素。
3、就业政策措施的宣传不能有效覆盖
在我们的个案调查和平时交谈中发现,失业青少年及其父母对于一些劳动就业政策和措施不甚了解。在我们所举办的免费培训计划报名过程中,有不少青少年连“政府补贴培训计划”都知之甚少,这不失为政策宣传工作的一大失误。以举办的“免费培训计划”为例,仅一个镇,截止到现在就有200多人参加报名。另据我们了解,在职业介绍中心的报名业务却经常处于“吃不饱”状态。
4、存在自愿失业等其他情况
当然,我们并不能排除部分青少年宁愿闲暇在家也不愿工作的情况。他们认为:闲暇比工作对自己更有益处。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样一个例子:家中房屋(农田)因房地产开发或市政工程项目拆迁,补偿两套商品房(按照原先住宅面积核算)。一套用来居住,另一套则出租。每月租金600---1000元左右,加上每人每月的最低生活保障线280元,即使一家三口都没有工作,也可以维持中等的生活水平。象这样的家庭,如果其中一个人去工作,他的所得对原先家庭收入来说产生不了多大的收入效应。这样的例子在城乡结合地区、房地产开发密集区域尤为突出。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归咎于失业青少年个人的疏懒等主观因素,他们所共同面对的困难,是遭到单靠个人力量所无法控制的因素。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系统性排斥,使他们只能在低保障、社会地位低微和缺乏发展机会的工种之间选择。对部分学历程度较低的青年来说,甚至因心灰意冷而放弃就业。社会歧视更越发把他们推向劳动力市场的边缘。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帮助青年转变就业观念
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和促使失业青年转变就业观念。根据我们的调查,本地失业青年就业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就业观念的不成熟。怕脏、怕累、不愿做自认为没面子的工作、不敢做风险大的工作,更不敢自己创业。我们认为失业青少年寻找和变更工作的历程,对于他们发现自己的技能特长、了解工作到底就业是怎么回事都是必要的。要想办法促使青年正视和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现实变化,走出消极、依赖、保守的人生状态,奋发进取、自强自立。动员下岗青年、失业青年、大中专毕业生不等不靠,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从打工做起,从“小生意”干起,逐步积累,向着当“老板”的目标努力,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经营者。
(二)不断提升失业青年人力资本
1、提升学历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的失业青少年都是受过中等教育或具有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引导他们跨入更深层次的高等教育和获得中高级资格证书是提升他们人力资本的必然选择。要结合现行的有“成人高考“、“自考”、“夜大”等形式,在失业青少年中开展学历升级计划,把具有中专、职校、技校学历的青少年提升到具有社会需要的高等学历层次。在此过程中,一是考虑到家庭负担的承受压力,二是要进一步激励青少年再学习的热情,我们建议对失业青少年予以学费减免措施。
2、提高技能
从国外经验来看,丹麦自一九九六年起规定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下,缺乏正规学历资格而又失业超过六个月的青年,有权接受为期十八个月的教育课程、职业学校或训练中心的培训计划,并为青年提供职业指导和各种求职活动,在此期间青年获得金额相当于失业给付一半的生活津贴。上海在实施类似的 “培训见习补贴计划”时,我们建议要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督,形成监督制约和评估机制。一是监督企业需求岗位与青年实际上岗的符合情况。二是防止出现企业为获得政府补贴,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而招收失业青年见习的情况,以免产生失业青年只得到一些技术含量低、临时性的工作岗位不良后果,对青年发展不甚有利。三是在失业青年职业见习的同时,注重维护青年的合法权利,对企业要有完备的评估机制,消除企业对接受补贴青年群体的歧视和偏见。
(三)加强学校职业教育
要尽可能的在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增加求职方面内容,同时,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国外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高中阶段增加与职业相关的实用科目和活动的数目的选择,以照顾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或者在学校的一般课程中引入基本通用职业技能的教授。国外一些国家在中等教育中增加就业培训的内容,以及注意革新中等专业学校课程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阶段偏重升学而忽略了包括就业技能在内的素质教育内容,使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常常“眼高手低”,由于所学知识和技术与劳动力市场需要严重脱节,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感到举步唯艰,越来越多的中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因此,要在中学教育中增加就业或职业教育内容已是刻不容缓。
(四)提高就业政策宣传覆盖面
一要发挥“就业信息员”效用,通过“就业信息员”发布各种政府就业政策、招工动态、信息等。二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改进培训项目如中式餐饮、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政府要将培训和市场需求牢牢结合,实时掌握劳动力市场动态,并与相关部门积极联系,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课程,缩小企业需求与劳动供给之间的落差。三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机制。在个别访谈中我们发现,一些青年并不知晓在我们看来最基本的应知晓的就业政策,这不失为信息不对称的显现。政府应不断拓宽信息渠道,运用现代技术,主动地、创造性地提供各项信息服务,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包括劳动力就业政策的信息发布和反馈机制。
(五)实施青少年促进就业“补贴计划”
这类措施的主旨是增加青年劳动力对雇主的吸引力,推动企业为青年创造就业机会。国外的主要方法有向雇佣青年的企业提供一段时期的财政补贴。例如法国政府曾规定雇佣二十五岁以下缺乏学历资格的青年人的雇主,可获得长达一年半的社会保障供款减免的优惠。瑞典政府亦向雇佣十八至二十四岁的青年和其他长期失业者的雇主提供首六个月内工资成本一半的补贴。但这些措施实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首先,部分雇主以“短期雇佣---解雇---再短期雇佣”方式意图获得持续财政补贴的好处,结果青年只得到临时性工作岗位,更无法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其次,补贴措施往往有更大的替代效应,部分企业甚至索性把不获政府补贴的员工以青年取代。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政府着手启动促进就业“补贴计划“的前提是要努力研究并消除政策所带来负效应。政府在实行这项政策之前,可以与企业签定合同约定在一定时期内(2年或3年)不允许解雇对象,否则论违约处理。同时,政府的监管部门要加强中期、后期的监督和事后的评估。
(六)鼓励自主创业
在部分国家如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地方,近年一项减缓青年失业的尝试是支援年轻人自雇或开办小业务,方法包括向青年提供小额贷款、开业资金和税务减免等优惠,为其提供创业技巧的训练课程。本地区的创业培训计划也相类似。有不少优惠扶持条件,如一次性领取尚未领完的失业保险金、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收、开业可获小额低息贷款等等。我们认为,这样的创业计划有助于推动青年自力更生,又能鼓励青年发挥创意和发掘商机,激发青年的工作欲望,并能大幅减少政府开支,促进资源的最有效运用。我们建议建立“闵行青年创业资金”,实行类似于“风险基金”的管理方式,每年资助一些失业青年自己创业,从小生意,小买卖起步,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在提供就业资金方面,要鼓励非正规劳动组织加入,为创业人员提供低息贷款。同时要加大创业计划宣传力度,完善对开业失败之后的健全的保障机制,对广大开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七)培育社会服务机构
建议组织和培训长期失业青年,为社区提供所需的服务,创造合理的职位。例如:废物回收、家居维修、托儿照顾等,以满足社区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比如划出更多的自由商贸区;向有意创业者,开辟更多的信息渠道和技术培训、创业贷款等服务。
(八)合理利用外来资源
解决青年失业问题与解决其它社会经济问题一样,离不开跨地区、跨国界的合作和一致努力。现在,包括联合国系统在内,国际社会、中国政府和上海市政府为青年就业或人力资源开发项目设计了许多支持项目或帮助措施。这些项目或措施是共有、共享的资源,我们应努力寻找与利用这些资源,促进我区青年就业项目的开发和实施。
(九)注重保障青年发展的基本权利
青年就业不因只局限在就业率的高低上,对很多有需要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青年来说,只能找到低级职位是导致贫穷和负面的自我评价的主因。明显地,对青年来说就业问题并不只在于如何打破有“工作----有工作经验----有工作“的恶性循环,更在于如何在有限的职业结构的实践自我和发展志向。青年就业政策应更积极地去保障青年获得合理的工作条件、在职培训和持续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促进所有青年职志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农村青年就业和失业状况的研究(范文模版)
农村青年就业和失业状况的研究
内容摘要
作为新时期团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创新,开展农村青年就业援助行动对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结合2001年以来奉贤团区委开展的青年就业援助行动形成了本研究报告,主要分四部分:一是当前农村青年的就业和失业现状;二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四是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和设想。
关键词
青年 失业 择业观 教育培训 就业援助行动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当前,农业是一项弱势行业,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发展和完善,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农村青年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已上升为党和政府、社会、家长都非常关心亟待解决的一个焦点问题。如何转移农村劳动力,使广大农民增收增效,尽快富裕起来是摆在我区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件大事。区委、区政府根据我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的目标。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党政中心工作,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切实履行服务青年的职责。
2001年以来,为开展青年就业援助行动,奉贤团区委已对本区的失业青年进行了摸底建档。近期结合团市委的社区青少年普查工作,重新对我区16至25周岁,长期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也没有进一步求学的青年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方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并辅以一系列座谈会和个别访谈。深入基层,倾听青年的呼声,所得数据资料具有广泛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实际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9份,有效回收率为89.5%。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奉贤农村青年的基本现状
1、学历普遍较低
受调查的青年中,男性占58.1%,女性占41.9%。从学历来看,4.6%的人为小学学历,初中学历占55.3%,高中及三校(中专、职校、技校)占38.5%,大专及以上学历很少,不到2%。
2、技能匮乏,缺乏锻炼
在被问及“通过以前的学习,您掌握了哪些技能时”,28%的青年认为自己目前尚无一技之长,18.5%的青年会简单的机械加工(车、钳等),厨艺、汽车维修及电器维修等技能各占10%左右,相当少的人掌握两种以上技能。而且大多数青年由于没有工作,缺乏实践的机会,当初掌握的技能有些已生疏了。
3、缺乏危机意识
调查发现,农村青年平常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43.9%的青年长期在家休息,靠父母供养;25.4%的青年从事一些临时性工作;只有12.4%的青年在积极充电学习,为今后的人生之路早做准备(见表3)。由此可见,大部分青年对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认识不足,竞争意识淡薄,危机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4、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当前,农村青年闲散在家的主要原因是失业。失业的责任并不全在他们本身,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遵纪守法的青年。但是如果长期闲散在家,容易养成懒散的习惯,降低辨别是非的能力,如再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就容易接触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东西,误入歧途,可能成为犯罪的后备军。
(二)农村青年失业的主要原因
造成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在被问及“为什么现在没有工作”时,60.6%的青年回答是因为中学毕业后,没能找到工作,一直呆在家里;13.8%的青年是因为单位效益不好而遭裁员;13.3%的青年是因为与原先单位的劳动合同到期后,没有续签;也有10.7%的青年是因为自己暂时不想工作。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1、客观方面
一是由于广大农村青年学历较低、技能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需要,与企业的用工条件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由于我区的整体经济较之其他兄弟区县还有一定的差距,区内企业数量不多,大部分规模不大,难以消化本区大量的劳动力;三是大量外地劳工的涌入,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民工能吃苦,工资便宜,便于管理等优势促使企业的天平倾向他们;四是部分企业用工制度的不规范让求职青年屡次上当,感到迷茫,不知该如何选择企业。
2、主观方面
一是部分青年就业心态不端正,眼高手低,依赖心理较强,不愿到外面闯荡,有一种浮躁及永不满足的心理,由此造成了失业、工作、再失业、再工作的循环,跳跃性相对较大,往往一年内要换好几个工作;二是父母对子女的就业态度影响了部分青年的观念,父母们都希望子女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每月能有一定的收入,既能减轻家庭负担,又使自己放心,但同时他们普遍对子女宠爱有加,缺乏一种关心和引导孩子求学或就业的正确途径。
(三)有关的工作措施
针对奉贤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相当突出的情况,奉贤团区委从维护奉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战略高度出发,本着服务基层、服务青年的宗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01年开始创造性地开展了青年就业援助行动,真正帮助青年成长成才,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1、争取党政支持,建立工作机制
青年就业援助行动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从根本上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2001年1月,在原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团县委、县劳动局、县人事局等10个相关部委办和职能部门召开了社会无业青年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会议,成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并专门下发了奉团联[2001]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奉贤县社会无业青年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各成员单位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联席会议办公室下设在团委。各镇随即也相应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党政领导挂帅、团组织牵头、各部门分工协作的良好工作氛围。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各自的工作进展情况,对如何进一步深入地开展此项工作群策群力。2001年7月,经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下发了《关于下达2001青年净增就业岗位争取指标的通知》和《关于对2001在社会无业青年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各镇领导小组实施奖励的通知》,对各镇领导小组下达了任务和指标。2001年底,进行了考核评比,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进行了奖励。逐步建立起了联席会议、定期交流、检查考核、评比奖励等一整套制度规范。
2、针对青年需求,创新工作方法
首先,调查摸底,建立档案。2001年初,团区委向各镇团委下发了由上海市职业介绍中心统一印制的“求职登记表”,开展摸底建档工作。全区共有6000多名失业青年分别到各级团组织进行了求职登记。
其次,宣传教育,转变观念。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广大农村青年就业心态不端正,挑挑拣拣,希望工作一步到位的现象较为普遍。团组织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使其具备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创业意识,由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择业观教育活动,强调“四个注重”:一是注重教育对象的广泛性。针对部分家长缺乏引导子女就业正确方法的现象,团区委联合区文明办、奉贤报社举办了“现代青年择业观大讨论”征文活动,旨在青年中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倡导艰苦创业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征文获奖稿件在《奉贤报》等媒体上刊登,起到了更大范围的教育作用。同时,抓源头,对即将毕业的三校生进行就业指导,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念。二是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性。邀请创业典型现身说法,团区委特邀上海三明食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文明为我区200多名青年代表上了生动的一课,他就青年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畅谈了自身创业的经历和体会,以生动的事实教育青年。三是注重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全区各基层团组织针对择业观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工作。如,柘林镇团委结合青年招聘会,邀请镇工业园区的企业老总为失业青年作择业观的专题讲座,解答择业问题上的困惑;光明镇团委组织失业青年代表赴外区企业参观,现场召开座谈会,互相交流感受体会;平安镇团委举行座谈会,邀请镇劳务所所长为失业青年分析就业形势,解析就业政策,已就业的3名青年代表介绍了各自的求职经历和感受等。四是注重教育阵地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共青团的组织网络优势,最大范围的宣传确立正确择业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至2002年7月底,全区各级团组织共开展择业观教育6000多人次。
第三,加强培训,提升技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深化,劳动力供求在数量上的矛盾将日益减缓,而在素质结构上的矛盾将日渐突出。广大农村青年学历较低、技能较差将成为他们实现就业的主要障碍。团区委依托上海市免费培训学校奉贤分校,在区劳动局的大力支持下,以有证培训为重点,开设了计算机调试维修、维修电工、电工电子工等专业的培训,已有150多名失业青年享受了免费培训,经考核获得由市劳动局统一颁发的技能证书,为上岗就业做好了准备。两年来各镇团委也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失业青年进行各类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举办实用技术、岗位技能等各类中短期培训13300多人次。
最后,畅通渠道,推荐就业。团区委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创造条件,积极推荐失业青年上岗,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聘请青年就业经纪人。团区委主动出击,聘请具有良好素质的职介工作人员作为团区委的青年就业经纪人。主要负责捕捉区内外企业的用工信息,查找已建档失业青年的信息,组织符合用工条件的青年集中前往用工单位进行面试,并传授必要的面试技能。二是举行大规模的就业招聘会。2001年9月,团区委和奉浦劳务所共同主办了“先锋高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现场招工会,250名农村女青年参加了面试,最后有80多人实现就业。10月,团区委、区总工会等5家单位联合举行了一次劳务洽谈会,有20多家用工单位设摊招聘,共计200多人当场与用工单位达成了劳动意向。2002年5月,团区委、区人事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区人才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了“让青年走向成功”首届奉贤青年就业招聘会,40多家用工单位推出1500多个岗位设摊招聘,4000多名青年前来咨询求职。同时,还向青年发放了“青年就业服务卡”仪式,持卡人可享受每月18日免费入场参加区人才交流中心招聘会,应聘成功优先办理相关劳动手续等一系列优厚条件。至2002年7月,团区委累计推荐1000多人次参加区内外40多家企业的用工面试,实现就业370多人。三是立足基层,扎实推进青年就业援助行动。如,奉城镇团委联合镇职介所,聘用1名退休教师与区内外用工单位接洽中介,推荐本镇及相邻乡镇的青年上岗;胡桥镇团委主动出击,邀请市区一些用工单位到镇里进行用工面试,还专门为青年讲授面试技巧;南桥镇团委建立“上海青年人才交流中心——社区青年择业指导服务站”等。截止2002年7月,各镇团委累计提供就业信息10000多人次,实现就业4400多人次。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和整合社会资源
最大限度地整合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资源,借助他们各自的工作优势,为青年就业援助行动的进一步深化拓展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同时,进一步细化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
(二)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农村青年的流动性相对较大,这就给我们及时掌握他们的数量、了解他们的动态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调查摸底的工作量较大,时间周期较长,所得的数据相对滞后;定期开展又缺少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为适应形势发展,进一步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将对失业青年重新摸底建档,并逐步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计划筹建区、镇两级信息管理系统,并在条件许可时实现联网,建立内部局域网络,实行动态管理。
(三)扩大免费有证培训范围
全方位提升我区农村青年的素质,重点强化劳动技能。由于免费有证培训的对象目前还仅限于城镇户口的失业青年,而我们广大迫切需要培训的农村青年却苦于求学无门,结果往往造成我们的资源浪费。要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培训费用可由市、区、镇等相关职能部门及青年个人共同负担。
(四)多方合作抓好源头管理
主动配合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等部门,共同来认真研究和谨慎处理青少年学生的辍学问题,保护青少年的受教育权,从源头上防止青少年过早踏入社会,切实保护他们健康成长。组织用工单位直接到各级成人学校举行招聘面试会,进行双向选择,尽可能提高“三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第四篇:农村青年就业和失业状况的研究
内容摘要
作为新时期团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创新,开展农村青年就业援助行动对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结合2001年以来奉贤团区委开展的青年就业援助行动形成了本研究报告,主要分四部分:一是当前农村青年的就业和失业现状;二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四是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和设想。关键词
青年 失业 择业观 教育培训 就业援助行动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当前,农业是一项弱势行业,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发展和完善,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农村青年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已上升为党和政府、社会、家长都非常关心亟待解决的一个焦点问题。如何转移农村劳动力,使广大农民增收增效,尽快富裕起来是摆在我区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件大事。区委、区政府根据我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的目标。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党政中心工作,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切实履行服务青年的职责。
2001年以来,为开展青年就业援助行动,奉贤团区委已对本区的失业青年进行了摸底建档。近期结合团市委的社区青少年普查工作,重新对我区16至25周岁,长期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也没有进一步求学的青年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方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并辅以一系列座谈会和个别访谈。深入基层,倾听青年的呼声,所得数据资料具有广泛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实际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9份,有效回收率为89.5%。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奉贤农村青年的基本现状
1、学历普遍较低
受调查的青年中,男性占58.1%,女性占41.9%。从学历来看,4.6%的人为小学学历,初中学历占55.3%,高中及三校(中专、职校、技校)占38.5%,大专及以上学历很少,不到2%。
2、技能匮乏,缺乏锻炼 在被问及“通过以前的学习,您掌握了哪些技能时”,28%的青年认为自己目前尚无一技之长,18.5%的青年会简单的机械加工(车、钳等),厨艺、汽车维修及电器维修等技能各占10%左右,相当少的人掌握两种以上技能。而且大多数青年由于没有工作,缺乏实践的机会,当初掌握的技能有些已生疏了。
3、缺乏危机意识 调查发现,农村青年平常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43.9%的青年长期在家休息,靠父母供养;25.4%的青年从事一些临时性工作;只有12.4%的青年在积极充电学习,为今后的人生之路早做准备(见表3)。由此可见,大部分青年对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认识不足,竞争意识淡薄,危机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4、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当前,农村青年闲散在家的主要原因是失业。失业的责任并不全在他们本身,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遵纪守法的青年。但是如果长期闲散在家,容易养成懒散的习惯,降低辨别是非的能力,如再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就容易接触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东西,误入歧途,可能成为犯罪的后备军。
(二)农村青年失业的主要原因
造成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在被问及“为什么现在没有工作”时,60.6%的青年回答是因为中学毕业后,没能找到工作,一直呆在家里;13.8%的青年是因为单位效益不好而遭裁员;13.3%的青年是因为与原先单位的劳动合同到期后,没有续签;也有10.7%的青年是因为自己暂时不想工作。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1、客观方面
一是由于广大农村青年学历较低、技能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需要,与企业的用工条件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由于我区的整体经济较之其他兄弟区县还有一定的差距,区内企业数量不多,大部分规模不大,难以消化本区大量的劳动力;三是大量外地劳工的涌入,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民工能吃苦,工资便宜,便于管理等优势促使企业的天平倾向他们;四是部分企业用工制度的不规范让求职青年屡次上当,感到迷茫,不知该如何选择企业。
2、主观方面
一是部分青年就业心态不端正,眼高手低,依赖心理较强,不愿到外面闯荡,有一种浮躁及永不满足的心理,由此造成了失业、工作、再失业、再工作的循环,跳跃性相对较大,往往一年内要换好几个工作;二是父母对子女的就业态度影响了部分青年的观念,父母们都希望子女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每月能有一定的收入,既能减轻家庭负担,又使自己放心,但同时他们普遍对子女宠爱有加,缺乏一种关心和引导孩子求学或就业的正确途径。
(三)有关的工作措施
针对奉贤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相当突出的情况,奉贤团区委从维护奉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战略高度出发,本着服务基层、服务青年的宗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01年开始创造性地开展了青年就业援助行动,真正帮助青年成长成才,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1、争取党政支持,建立工作机制
青年就业援助行动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从根本上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2001年1月,在原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团县委、县劳动局、县人事局等10个相关部委办和职能部门召开了社会无业青年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会议,成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并专门下发了奉团联[2001]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奉贤县社会无业青年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各成员单位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联席会议办公室下设在团委。各镇随即也相应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党政领导挂帅、团组织牵头、各部门分工协作的良好工作氛围。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各自的工作进展情况,对如何进一步深入地开展此项工作群策群力。2001年7月,经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下发了《关于下达2001青年净增就业岗位争取指标的通知》和《关于对2001在社会无业青年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各镇领导小组实施奖励的通知》,对各镇领导小组下达了任务和指标。2001年底,进行了考核评比,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进行了奖励。逐步建立起了联席会议、定期交流、检查考核、评比奖励等一整套制度规范。
2、针对青年需求,创新工作方法
首先,调查摸底,建立档案。2001年初,团区委向各镇团委下发了由上海市职业介绍中心统一印制的“求职登记表”,开展摸底建档工作。全区共有6000多名失业青年分别到各级团组织进行了求职登记。
第三,加强培训,提升技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深化,劳动力供求在数量上的矛盾将日益减缓,而在素质结构上的矛盾将日渐突出。广大农村青年学历较低、技能较差将成为他们实现就业的主要障碍。团区委依托上海市免费培训学校奉贤分校,在区劳动局的大力支持下,以有证培训为重点,开设了计算机调试维修、维修电工、电工电子工等专业的培训,已有150多名失业青年享受了免费培训,经考核获得由市劳动局统一颁发的技能证书,为上岗就业做好了准备。两年来各镇团委也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失业青年进行各类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举办实用技术、岗位技能等各类中短期培训13300多人次。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二)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农村青年的流动性相对较大,这就给我们及时掌握他们的数量、了解他们的动态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调查摸底的工作量较大,时间周期较长,所得的数据相对滞后;定期开展又缺少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为适应形势发展,进一步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将对失业青年重新摸底建档,并逐步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计划筹建区、镇两级信息管理系统,并在条件许可时实现联网,建立内部局域网络,实行动态管理。
(三)扩大免费有证培训范围
第五篇:中心城区失业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
中心城区失业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
内容摘要
青年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区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引导失业青年就业创业已经成为我区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本课题通过对我区失业青年现状的具体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青年失业人员的基本状况,并在全面分析目前由青年失业带来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我区失业青年呈低龄化趋势,提出了对失业青年人群的具体工作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
中心城区 失业青年 就业 创业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我国加入WTO后,上海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上海将面临新一轮更深层次的劳动力调整,青年失业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上海从1996年开始实施再就业工程以来,各项就业援助政策的对象都是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过程中,从传统产业中分流出来的大龄失业人员,即“4050”。而对青年失业群体的关注程度并不够,最近由于青年失业人员比例的骤升,政府为促进青年就业出台了相关的援助措施。面对日益严峻的青年失业问题,团组织应当从最广大青年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关心关注失业青年的同时,认真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有效作为,配合政府开展积极的就业援助行动,不断促进青年就业。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区青年失业人员的基本状况,更有针对、有实效地实施对失业青年人群的重点帮助,我们实施了本课题调研。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团区委向区内9个街道及区职业介绍所发放了《黄浦区失业青年目前状况抽样调查问卷》,共计回收有效问卷581份。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黄浦区青年失业人员的总体现状
1、群体规模
我区登记失业人员中的青年失业状况如表。
年份200020012002年上半年
失业人数(人)***
青年失业人数(人)839967016128
青年失业所占比例67.6%52.7%47.8%
2、年龄结构
调查显示我区失业青年呈低龄化状态,16—25岁这一年龄阶段占整个失业青年人群的58.3%。另外,26—30岁占2.9%,31—35岁占8.8%。
3、学历结构
青年失业人员中文化程度相当于高中阶段的占59%,其中中专、职校、技校的比例为接受调查总人数的46.5%,大专10.7%,本科及以上1.4%。
4、家庭结构
在接受调查的青年失业人员中,已婚者为208人,其中有28.7%的夫妇双方均为失业青年,50.3%的家庭为三口之家。
5、经济保障
69.4%的青年失业人员目前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11.2%享受“低保”、失保金,7.7%靠亲戚接济,仅6.5%在从事各类经济活动。大部分青年失业人员从未缴纳过社会保障金(占45.1%)或因经济原因暂停缴付(30.1%)。
6、技能培训
调查显示,有32%的失业青年从未参加过培训,参加过培训,并有上岗证的占总调查人数的39.8%,在这些人员中,有34.6%的青年拥有两个或以上上岗证。有初、中、高级技术职称的青年失业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13.8%、8.1%、0.5%,而具有电脑初级及英语级别证书的人员比例分别为25%和9%。在培训内容上,青年失业人员对岗位操作技能的培训需求较多(占51.3%),而对外语和计算机也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7、工作经历
缺乏工作经历已经成为青年人员就业的绊脚石(占15.7%),更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处于工作不稳定状态,就职二次以上(占47.2%)。青年失业人员普遍认为学历低、无技能、无工作经历是造成求职失败的主要原因,而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无社会关系、用人单位不缴四金的现象也成为阻碍就业的客观原因。在青年失业人员所使用过的求职途径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亲戚朋友介绍、职业介绍中心、大众媒体。
8、就业期望
大部分青年失业人员表现出了较强的就业愿望,65.7%表示非常愿意就业;其他19.4%表示要薪水待遇到心理价位,16.5%表示要符合个人发展要求,11.7%表示如专业对口,可以考虑就业;4.3%暂时无就业愿望。失业青年对工资的期望值普遍集中在800-1000元(占66.8%),期望工资在1000元以上的占13.9%,而对工资无要求的仅占8.6%。
9、创业愿望
青年失业人员中认为创业困难太多,可能性不大的占到了总人数的47%,而认同有技能或经济实力,可以创业的人员比例分别为15.8%和7.2%,另有30%的青年对创业不置可否。失业青年普遍认为,缺少资金、技术、政策及创业信息渠道是青年自主创业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对我区失业青年状况的基本分析
1、青年失业人员就业意识堪忧
调查结果显示,我区失业青年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而独生子女所占比例颇高,养尊处优的家庭条件致使相当一部分失业青年追求理想、舒适的工作、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的失业青年表达了对就业的强烈愿望,但其中47.7%的失业青年表示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考虑就业,更有59.5%的失业人员工资要求超过1000元。一方面,失业青年对就业抱有强烈的愿望,另一方面,他们对工作及收入又有较高的期望值,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失业青年捕捉不住现有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政府提供最低程度的就业保障带来了难度。
2、部分青年失业人员心理呈亚健康
由于部分失业青年对自身不切实际的定位,对市场竞争就业又没有准确的心理准备,往往表现出迷惘困惑、盲目自信、悲观失望、偏激怨屈等情绪。一部分“毕业即失业”的应届毕业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对就业紧迫感及对家庭的责任感意识淡薄,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盲目的自信和乐观。一部分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下岗的青工,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畏难情绪,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等机遇、靠政府、要待遇”的心态。更有一些失业青年片面地认为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那一部分人,由此对社会产生了不满及厌世情绪。这种由失业引发的心理障碍如得不到及时地疏导,极易走向极端,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损害。
3、学历低、无专业技能、职业经历和敬业精神成为求职“瓶颈”
造成青年失业的原因很多,除了客观上劳动力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外,学历低、无技能、无工作经历也是造成青年失业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青年人职业意识的不成熟,造成了部分失业人员的不充分就业状态。虽然相对于大龄人员青年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他们往往拈轻怕重,对岗位不珍惜、对工作不敬业,盲目炒老板的“鱿鱼”,就业周期短成为青年就业的通病,不少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员容易找到工作,但没多久又重回失业行列。由于经验的积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于频繁地更换工作,所谓的工作经历对其再就业的帮助也大打折扣。
4、低龄化、高学历失业问题日益显现
目前,低龄化、高学历失业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客观上,由于79年返城运动直接引发了我国的一次生育高峰,98年,中国的大学不得不大幅扩招造成了近年来高学历青年人才失业或不能充分就业,此外面对WTO和城市化进程,优秀青年外来人才大量涌入本市,使一些本应属于本地青年的就业机会流向了外来青年。而上海的城市地位决定了本市青年除了出国,极少愿意外出闯荡,这些原因使近年来高学历青年失业问题加剧。仅我区的调查显示,大专及以上学历失业青年就占到了12.1%,与以往几年的数据比较有了大幅增加。相对于“4050”而言,低龄化、高学历的发展趋势所造成的社会浪费更大。
5、劳动力市场运行有待进一步规范
近几年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应运而生且迅猛发展,这些企业正处在原始资本积累初期,往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意无意地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调查显示,我区失业青年由于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或不缴四金而造成的被动失业分别占了25.5%和22.5%,有45.1%的青年从未缴纳过社会保障金,没有享受过最低程度的劳动保障。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市场上,青年求职人员与用人单位并不平等,一些青年为了尽快就业,选择了不签劳动合同或不缴四金的用人单位,而一旦发生劳资纠纷,取证难、诉讼成本高等使青年劳动者的个人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
6、失业青年创业意识不强
根据调查显示,“单位就业”的观念在青年失业人员的意识中仍然较为强烈。仅有23%的失业人员表达了自己创业或合伙创业的愿望。创业意识不强,固然是由于传统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造成了劳动者缺乏冒险精神和独立创新意识。但同时客观上由于缺少资金、技术、政策及创业信息渠道也是制约青年自主创业的主要政策瓶颈。
7、失业青年缺乏就业成本优势
近几年来本市在加快下岗职工分流的过程中,较多的采用了协议保留社会保障关系这一政策,用人单位录用协保人员可不必再承担社会保险成本,相对而言,也就是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同时,上海目前有10万左右的“4050”失业人口,上百万的本地离土农民劳力,再加上每年涌入上海的280万左右的外来打工者,他们绝大多数能够接受相对较低的工资收入,使上海本地青年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单就用工成本而言,几乎毫无竞争优势。
8、青年失业引发相关社会问题
青年失业不仅会带来人力资源的折旧和浪费,更突出的问题是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影响。心理学理论认为,16-21岁的青少年,具有不安、冲动、矛盾、求刺激、被暗示性大、性的关心及冲动增强等特殊心理,但其人格尚未完全成熟,缺乏自制及判断力,极易出于冲动行为而踏入法网;根据对我区失业青年年龄结构的分析,16—21岁者占30%左右,在市场竞争就业过程中,由于客观出路广阔而主观条件不足的矛盾情境,他们难免会出现心理上的迷惘与困惑,甚至产生越轨行为。而对于另一部分有家庭负担的大龄失业人员,青年的长期失业更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影响。
9、失业青年优势弱化成为将来的弱势群体
虽然相对于其他失业人员而言,失业青年存在着学历和年龄上的优势,但是随着失业时间的推移,青年失业人员的年龄、学历优势将逐步失去。在失业期间,失业人员知识技能的不断折旧使择业竞争力呈逐步下降趋势,从而带来新的失业,即长期失业,同时,由于长期失业将使失业人员就业信心减弱,表现对劳动力市场竞争性就业的畏惧,就业主动性削弱,造成“失业再生失业”的恶性循环。此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今后的新成长劳动力将具有更高的学历,据有关部门估计,“十五”期间,上海新生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将从现在的12年上升到14年,当前的青年失业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这些失业青年在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就业的弱势群体。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
目前,在失业青年中还存在着强调专业对口、轻视中小企业等现象,这就需要切实加强对失业青年的正确的职业观念的教育,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认清形势,树立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心理,转变就业观念。目前,由于社会职业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动,职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对于部分已失业的青年的职业指导培训又缺乏延续性。因此,我们建议职业指导工作在向大中专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延伸的同时,向社区延伸,通过开设社区职业指导站,针对不同的失业青年群体,我们还应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帮助失业青年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择业方向,树立凭素质就业,靠竞争上岗的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和转岗的适应力。
(二)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
上海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有高学历,又有中高级职业技能的劳动者。根据调查显示,在我区失业青年人群中,仅有8.6%的青年拥有中高级技术职称,51.3%的失业青年表达了对岗位操作技能培训的需求。目前,劳动部门已制订了职工培训、持证上岗、职业资格证书等制度。共青团组织既要积极向失业青年宣传现有的培训政策,提供培训信息,引导和组织青年参加劳动技能培训,还要注重培训与市场的结合、培训与就业的结合,兴办或与劳动部门联办劳动技能培训班,如目前已实施的青年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班等,切实提升青年劳动者的素质。此外,还可整合现有的社会各方资源,积极开拓培训基地,为失业或即将就业的青年提供职业见习培训的机会。
(三)鼓励青年创业,开发就业岗位
21世纪是创业的世纪,帮助失业人员创业并吸纳更多的失业人员,是解决城市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青年人具有年轻、观念新、接受能强、可塑性强、敢拼敢闯等优势,具备良好的自主创业的先决条件,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为青年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发展契机,让有资本、有能耐的人有机会、有条件创业,从而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针对青年创业意识不强的情况,我们应加大青年再就业典型的宣传,用典型的生动事例带动更多的失业青年转变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年创业的舆论氛围。对有创业意向的青年,我们应进行分类指导,积极为创业青年出点子、寻找合作伙伴,还可通过动员青年企业家带领更多青年共同创业。针对资金困难,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向有关部门进行呼吁,为建立青年就业专项资金谏言献策。
(四)建立青年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青年人的择业途径较为单一,53.2%的青年通过亲友介绍就业。由此,共青团组织可在其中拾遗补缺,利用广泛联系青年的优势配合政府建立建全青年就业服务网络。通过服务网络向青年宣传政府的就业政策,介绍产业发展政策和调整方向;接受青年的就业自我推销,积极向有需求量企业推荐;为青年提供就业信息,充分就业介绍和参谋;为有需要的青年提供就业方面的法律咨询和援助,依法维护青年正当合法的就业权利和劳动保护。
(五)建立青年心理咨询热线或辅导站
在关注青年就业的同时更要关注青年的成长。一些刚离开校门即面对失业这一人生道路上重大挫折的青年,心理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一些曾经为企业奉献过青春如今已是家庭经济支柱的青年,失业带来的挫折、失落和窘迫更是不言而喻。我们呼吁在政府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多关心失业青年生存状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共青团组织更应密切联系这一部分人群,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热线或辅导站,倾听他们的呼声,用“人情化”的沟通,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重建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