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促进就业工作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3 16:2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三五”时期促进就业工作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三五”时期促进就业工作对策研究》。

第一篇:“十三五”时期促进就业工作对策研究

“十三五”时期促进就业工作对策研究

一、“十三五”期间就业形势基本判断

“十三五”期间将是江左经济总量上台阶、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逐步显成效的时期,就业工作将呈现以下特点:

——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增加。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的工业平台将陆续进入“产出期”,用工需求随之大量增加。本地可供劳动力将无法满足需求。

——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信息化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普及将对劳动者文化和技能素质提出新要求,劳动者培训的内容、方式等都将会有新的变化。

——本地一般居民就业压力趋缓。生态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的增速、农村土地和山林流转将为城市居民和农民就业带来更多机会。

——外来务工者仍将是本地就业的主力军。在企业就业的主体将是外来务工者,来源地将更广,务工者年龄、知识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年轻化(80后、90后)、知识化务工者占比将明显提高。

——劳动者就业服务要求将提高。新生代劳动者将更加重视工作环境的舒适化、人性化,并将政府能否提供信息化、专业化、个性化 1 的就业服务作为就业者选择就业地的重要因素,政府就业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特殊困难群体就业仍需援助。零就业家庭人员、困难家庭人员、“4050”人员、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状况会有所改善,但仍是就业者中的弱势群体,需要继续加大援助力度。

——经济波动的影响仍可能存在。经济的短期波动仍有可能发生,仍会造成就业波动性,稳定就业队伍压力仍不小。

二、对策研究

(一)围绕供需关系关注四个问题

1.着力巩固扩大就业市场。就业市场既要保存量更要扩增量。保存量就是要使已有的就业岗位稳定不减少,已实现就业者持续就业不失业或少失业;扩增量就是要不断开辟新的更多的劳动岗位,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

(1)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保增长就是保就业。要保持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一要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正确处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关系。竭尽全力、持之以恒地建好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科技城)、江左高新技术产业园、经济开发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引擎和龙头作用。要以各类国家和省级基地、试点、示范建设为载体,加大传统产业的研发投入、研发人才培养力度,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 争力。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十三五”期间,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社区服务业,包括教育、医疗、家政、体育、健身、心理咨询等;农村的重点是农资、农业技术中介服务、农产品销售中介、农家乐特色旅游业;工业平台的重点是生产性服务业,招商过程中既要招引生产性企业又要招引服务性企业,避免结构失衡导致的配套不足从而降低持续发展能力。

(2)加快中西部发展。目前江左市就业市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玲珑、锦城、青山、高虹、太湖源等乡镇(街道),这些地方发展较快,企业较多,集聚了60%以上的就业人口,包括大量外地农民工。虽然仍有较大就业空间,但终究有极限。而中西部的於潜、昌化等地,则存在“空岗”情况。同时对于这些地方的劳动力而言,到东部地区就业成本相对较高、与外来农民工竞争激烈。要通过扩权强镇和出台扶持政策,配强这些地区的领导力量(有能力、有权力、有待遇),加快“工业西进”步伐,促进这些地区加快发展,特别是增强两个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活力、集聚与辐射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大力培育发展“小经济”。“小经济”是指以中小企业、个体经营为主的经济部门。各国经济发展表明,“小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的开业率越高,就越能扩大就业规模。因此,对中小企业要像对待农民一样“多予、少取、放活”,不断优化扶持政策,营造鼓励、支持、引导其持续健康发展的环境。对那些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发展潜力大、吸纳就业人数多强的企业,要善于发现,并整合各类资源持续、有计划地引导和培育,帮助其做精做专做强。(4)加快建设劳动力“两个市场”。一是网上市场。即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在各级劳动保障组织逐步健全后,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实现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村与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点与市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全面互动,进而与杭州市、省级劳动力市场对接。具体而言,可建立劳动力市场主站并与党员远程教育网、农业信息网、农民信箱实施整合,由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人员和驻村(社区)大学生具体负责将求职用工信息上传至市劳动力市场主站,由主站编辑发布,使所有求职者都能方便地获取这些信息。另一个是实体市场。顺应新一轮机构改革趋势,实现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合二为一”,建设符合实际需求、统一开放、设施现代、常态管理的人力资源市场,实施对失业人员免费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信息查询、用人登记等就业专门化服务,同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地组织举办人力资源招聘会,增强市场输出就业、引进就业的双重功能。从民间市场来讲,要大力培育发展社会职业介绍机构,通过政策予以规范和扶持,使其成为官方市场的必要补充。

(5)坚持招商引资与招商引岗相结合。对于符合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项目要优先招引,对促进就业贡献大的企业要予以奖励。在加强工业招商引资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农业精深加工项目的招引和服务业项目招引,为农民季节性打工创造岗位。

2.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要逐步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和培训体制,增强就业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一要依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为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 础。二要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市级层面,加强人事、劳动、工商、税务、司法、科技等部门,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汽车、餐饮、旅游、商贸等产业组织,党校、技校、职校等培训机构的整体联动,形成大就业、大培训的工作格局。特别是部门和群团组织的培训要计划统一编制、师资与经费统筹安排、培训效果统一考核。乡镇(街道)层面,要切实办好成人学校,通过柔性流动机制解决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三要创新培训方式。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设计灵活多样、形象生动的培训形式。鼓励企业与高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订单培训。四是要转变培训导向。对培训工作的考核、宣传要从侧重培训过程转为侧重通过培训实现就业的结果,推广培训就业典型、表彰先进。

3.着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需要企业、劳动者、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从政府来讲,重点是三方面工作:一是引导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完善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特别是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要化大力气推广。同时广泛开展创建劳动保障诚信企业活动,逐步建成涵盖全市所有用人单位的诚信网络。二是建立健全矛盾疏导和应急预警机制。在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协调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咨询、重大劳资纠纷调解和报告制度,加快建立科学的预警信息接收、分析处理、决策反馈、高效运行等机制。三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在队伍建设上,完善以专职监察员为主体,协管员、劳动关系调解员、信息员为补充的人员网络。在监 察地域上,全面建成覆盖全市的网格化管理网络,不断强化管理功能。在监察措施上,坚持把日常监察巡查与专项整治行动、举报投诉督查、书面审查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重点时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场所实施全年不间断的循环监察,督促用工单位严格落实工资支付、欠薪保障、社会保险等劳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

4.着力破解企业“招工难”。从对企业的调查情况分析,我市企业“招工难”主要原因是三个方面:劳动力资源供应不足;企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企业薪酬等福利机制不够灵活。可以采取的对策有:一是企业及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合力加大劳动力组织力度。增加举办或组织参加市内外招聘活动的场次仅是权宜之计,长远看要与更多西部劳务输出省份有关地区的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合作设立人力资源组织机构(如劳动力分市场)、建立信息互通渠道,第一时间双向发布劳动力供需信息,并实现对接。二是企业要加强研发,提高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降低劳动用工量。三是企业要不断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灵活的福利机制,不断提高福利待遇、改善就业环境。包括增加工资、认真落实《劳动法》、与政府部门一起帮助外地农民工解决居住、就学等困难等。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创新创业、团结协作、爱企爱岗为核心思想的企业文化建设与提高福利待遇一起可有效保持企业用工长期稳定。

(二)围绕就业服务突出三大重点

1.服务困难群体就业。帮助零就业家庭人员、困难家庭人员、6 “4050”人员、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实现就业是政府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可采取措施有:一是开发或直接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对乡镇(街道)机关、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的勤杂、协管岗位用工情况进行清理,腾岗给就业困难人员,形成这些岗位优先招收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的机制。整合财政资金为困难群体购买或补贴保安、保洁、保绿等岗位。二是对吸收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实行就业补贴。三是指定机构为困难群体提供免费转岗培训和各种就业服务。四是通过政府援助下的劳动力退出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即在自愿前提下,由政府补贴企业或劳动者来鼓励一部分劳动者(特别是重复就业者)退出或部分退出市场,从而既增加就业岗位,又减少劳动力供给,缓解就业压力。

2.服务农民工就业。农民工既包括江左市转移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就业难点在用工信息缺乏、工作技能缺乏、法律知识缺乏。解决用工信息缺乏问题,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应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为主要方向,即通过大力改善农村生态、人居环境,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途径,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一产转向或兼营二产、三产。另一方面要通过健全劳动力信息网络来帮助农民工掌握更多的就业信息。解决工作技能缺乏问题,要通过在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来实现,制订政策鼓励用工单位培训农民工。着重是要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实施好“培 训券”制度。解决法律知识缺乏问题,要加强各级劳动保障组织、工会组织、法律援助机构建设,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十三五”期间,还要投入更多精力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服务,逐步实现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市就业人员“同城待遇”。

3.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2005-2008年江左市生源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均增长24%,2009年江左籍生源毕业生近3700人。造成江左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最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岗位——真正需要大学生的岗位不够多;二是经验——大学生缺乏适应岗位所需的工作经验;三是自身——部分大学生怕吃苦,挑地域,有业不就。解决岗位问题,远期看是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促进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近期看要通过开发岗位来最大限度地加以解决。例如,选拔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到成长性企业工作,财政给予企业经费补助,管理期满后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的优先享受人才培养、评选奖励、经费资(补)助等相关政策等。解决经验不足问题要建立完善具有政策支持的大学生见(实)习制度,每年新开发一批见(实)业岗位;还可通过企业、院校定向培养实现直接就业;同时引导用工单位将人才使用与培养、储备结合起来。解决自身问题要通过宣传和教育,强化大学生确立敢于吃苦,从基层做起,“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通过政策激励大学生到江左市中西部、到相对偏远地区就业;引导用工单位采取诸如在中心城镇、大城市设立办事处,加强研发、销售队伍建设等措施适应大学生对工作环境的需求。

(三)围绕科学发展强化创业个导向。鼓励有能力的人创业,扶 持创业者创成业,帮助创业者创大业,这既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扩大就业需求的根本方法。

1.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扶持政策要成为就业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根据创业形势的发展,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不断改进扶持内容,突出扶持重点,逐步从“扶上马”到“送一程”,实现创业扶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有效衔接,形成一整套扶持创业的政策体系。

2.设立创业服务中心。该中心可设在行政服务中心或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集中为新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和政策法律咨询、审批手续办理、创业培训等“保姆式”以致个性化的服务,并与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创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等配套形成服务网络,提高创业成功率。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市创业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创业服务站、村(社区)创业服务室三级创业服务体系。

3.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孵化基地等平台,探索实践“一园多点”的模式,建立大学生(留学生)创业园,加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园内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各类扶持资金申请、企业登记注册以及商务、融资等方面服务,吸引和集聚浙江林学院等大学生创业项目在创业园内孵化和成长。

4.健全资金扶持机制。多渠道实施创业资金扶持。一是完善创业小额贷款扶持政策。主要是为创业者提供贷款贴息补助,实施规费、税收减免等。二是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化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三是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政府注资为主,适当吸纳民间资本共同组建。对进入科技孵化器、创业基地、创业园的创业项目实施评估,优质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四是建立、引进风险投资机构。鼓励民营资本组建江左本地的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同时积极引进外地风险投资公司在临设立分支机构,为本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5.营造创业创新氛围。持续开展“人才兴市宣传月”、“就业创业服务月”等活动,大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措施。设立政府创业创新奖,加强对成功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的评选、表彰与奖励、宣传,形成全社会尊重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2017年《“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全文解读

2017年《“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全文解读

国务院《“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6日对外公布,提出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加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能力、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匹配能力、强化劳动者素质提升能力建设。

【“十三五”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促进就业的目标:“十三五”时期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创业环境显著改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约1.7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5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重达到32%。

【支持发展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就业模式】营造有利于共享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完善风险控制、信用体系、质量安全、社会保障等政策法规,促进社会资源通过共享实现高效充分利用。

【鼓励发展家庭手工业】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民生刚性需求大、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轻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创造更多居家灵活就业机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门槛低的家政护理等生活性服务业。

【不断强化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支持劳动者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实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政策,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

【实施重点地区促进就业专项行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就业行动、资源枯竭城市和独立工矿区促进就业行动、产业衰退地区促进就业行动、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促进就业行动、困难地区就业援助行动。

【鼓励科技、教育、文化等专业人才成为创业引领者】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成为创业生力军。研究实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启动支持计划。大力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引导城镇失业人员等其他各类人员以创业促就业。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实施创业培训计划】开发针对不同创业群体、不同阶段创业活动的创业培训项目。试点推广“慕课”等“互联网+”创业培训新模式。加强远程公益创业培训。研究探索通过“创业券”“创新券”等方式提供创业培训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组织开发新领域、新业态的创业培训课程并实施创业培训。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实施重点人群就业促进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规模。做好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工作。通过就业带动促进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

【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继续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依托优势基础学科建设国家青年英才培训基地。加快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统筹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各类人才培养。

【建立全国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报告制度】推动职业院校、本科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全流程协同育人。落实学校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支持职业院校、本科高校自主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制定实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有利于校企人员双向交流的人事管理政策,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

【完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多次选择、多种路径的终身学习机会。鼓励高等学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支持社会成员通过直接升学、先就业再升学、边就业边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发展。加快构建全程化、模块化、多元化的终身学习成果评价体系。

【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培训急需紧缺人才。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组织实施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职工、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等重大专项培训计划。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谋划好新时期促进就业工作,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带动就业增收。有关部门将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监测,适时组织规划实施中期和终期评估。

第三篇: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镇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朱 云 峰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源。推进“全民创业”是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致富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更是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的重要举措。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和课题组深入到丹阳市云阳镇、界牌镇,京口区健康路街道和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市技师学院等院校,召开各类座谈会8场次,并结合全局系统开展的“深入千家走访,结对百人创业”主题实践活动,开展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创业促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广泛听取大专院校学生、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创业意愿和创业需求,多方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在分析现状、查找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创业促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市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各级劳动 1

保障部门也不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努力优化创业环境,改进创业服务,积极引导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1、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着力提高创业促就业的贡献率。据统计,2006年——2008年,全市三年累计扶持城乡劳动者实现创业1.23万人,累计带动就业5.24万人,创业促进就业的倍率达1:4.3。截止2008年末,全市从业人员总数165.39万人,比上年净增8万人,其中私个经济从业人员净增近7万人,占到净增人数的87.5%。特别是在2008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2万人中,由创业带动新增就业近1.6万人,创业对新增城镇就业的贡献率为25.8%。今年1—3月份,全市扶持成功创业1272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69万人,其中创业带动新增就业4600人,创业贡献率达27.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2、着力培育创业主体,不断提高创业型就业比重。据工商部门统计,近年来全市私个经济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3.1%,截止2008年末达56.32万人。今年3月末,全市私营企业2.6万户,从业人员43.33万人,同比分别增长7.86%和4.59%;个体工商户8.7万户,从业人员14.13万人,分别同比增长 2

3.61%和5.68%。两类经济组织分别以1.62和16.67的乘数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创业型就业比重逐年提高。2006-2008年全社会从业人数及私个经济就业人数 8165.39157.00153.186 私个从业人数456.3249.6948.37全社会从业人数2 0200620072008

3、建立创业激励机制,着力完善创业扶持政策。2002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全省建立了创业贷款、创业奖励和创业实物补贴等创业扶持创业政策,对自主创业人员给予2-5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对大龄失业职工自主创业给予1000至2000元奖励,对就业困难群体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1000元创业实物补贴。此后,又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明确了创业培训、创业贷款、创业基地、创业补贴等15条优惠政策。今年,又新增了20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将贷款对象扩大到城乡所有劳动者,并设立10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据统计,2003—2008年,通过政策激励,实现创业的人数达2万多人,带动就业达4万多人。

4、扩大创业培训范围,着力提升创业成功率。坚持把创 3

业培训作为扶持创业的关键环节,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创新培训机制、推广创业培训模式,有效提高了创业培训的质量和实效。将免费培训范围从最初的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等人员,创业培训领域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培训对象由城镇失业人员向城乡所有劳动者拓展,培训内容由知识型培养向能力塑造型培养转变。据统计,2006年—2008年参加创业培训的人数分别为1769人、2400人和5995人,年均增长62% 左右;培训后创业率分别为60%、65%、70%,三年累计有6857人通过培训实现成功创业。

5、拓展创业载体,着力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近年来,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规范创业服务标准,加强创业指导、强化创业培训、落实创业政策,全方位提供创业服务。成立创业者协会和创业者联谊会,组织开展创业服务进社区、进乡镇、进校园“三进”活动,将创业服务重心下移,提高了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充分利用区域和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创业示范园、示范街、示范村建设和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帮扶安臵点建设,积极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业载体,4

努力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京口区分别建立了“第一楼街”创业园、“滨江创业示范街”和35个创业帮扶安臵点,吸纳创业200多人;润州区七里甸街道投资1050万元,建立创业一条街,吸纳创业100多人;新区丁卯街道建立了5.5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作为创业孵化基地。

二、我市创业促进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我市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创业观念落后、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氛围不浓、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突出表现为:

1、缺乏统一的组织引导体系。许多先进地区的创业工作实践表明:只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引导,才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推进创业工作,浓厚创业氛围,激发创业热情。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全民创业上动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创业的工作格局还未真正形成,部分基层组织对推动全民创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普遍存在“一般要求多,分类引导少;大会讲得多,实地引导少”的问题。具体来讲:一是组织领导有待加强。目前我市各级已经建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但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区域间创业工作开展不够平衡。二是资源要素有待整合。在推进全民创业上,全市劳动保障、人事、工商、税务、财政、经贸、农林、教育等部门的资源要素整合还不够到位,部门间合力 5

推进创业的工作空间还比较大。三是创业组织层次不高。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引导,我市民众创业还停在自发式、家族式的创业阶段,创业相对比较零星和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特色创业产业集群和创业链。

2、缺乏积极的自主创业观念。从全市创业氛围上来看,镇江总体上全民自主创业的观念落后,创业动力不足,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热情不高。普遍存在打工者多、创业者少。有些人虽有创业的欲望,但缺乏创业的勇气,创业激情不高,不想、不愿去艰苦创业,存在 “怕”的心态、“难”的情绪、“守”的观念。据我们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三类重点人群的创业意愿调查:目前我市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51%、29%和4%。另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市与其他周边城市相比,总体创业指数(万人拥有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还不高,全市平均创业指数大致在350左右,而民众创业氛围较浓的地区,如丹阳市界牌镇、新桥镇等,平均创业指数也仅为450左右。相对于全民创业较好的温州、台州等浙江城市,全市平均创业指数相差200个点以上,即使创业最好的界牌等地创业指数也相差100个点以上。

3、缺乏活跃的创业要素。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推进创业促进就业上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发挥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等原因,部分城乡劳动者对创业的政策还不够了解,扶持政策落实效果不太明显。调查表明,目前我市只有五成以上的城乡劳动 6

者了解和掌握相关创业政策。在成功创业人员中,只有50%的人享受到税收减免,70%的人享受到各项收费减免,27%的人员享受到创业场地扶持。因此造成我市各项创业要素还不够活跃,创业者普遍存在“三缺”现象。一是缺资金。目前大多数下岗失业人员仅靠下岗补贴、失业保险金或打临工来维持生活,保障生活都有一定的困难,筹措创业资金就更难,而一些高校毕业生更是白手起家、空手创业,资金更为缺乏。由于资金的原因,许多有创业愿望的人被挡在创业大门之外。二是缺技术。相当一部分城乡劳动者对市场经济和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多、不深,对市场把握不准。而作为我们推进全民创业的重要主体之一的高校毕业生,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普遍缺乏相应的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和创业能力,迫切需要各高校开设创业课程,加强创业教育。三是缺项目。部分城乡劳动者虽有创业的冲动和愿望,但找不到合适的创办项目,对一些创业项目也把握不准,以至有钱不敢投,投了收不回,迫切需要创业指导。

4、缺乏配套的创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有了较大改善,但还缺乏更为健全完善的创业配套服务体系。一是缺乏推进全民创业的部门联动服务机制,对创业促进就业工作认识还不够统一,甚至有的还认为推进创业促进就业是劳动保障部门的事,对开展人性化创业服务往往是喊在嘴上、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一个多部门联动,推动创业的服务体系。二是社会中介服务还不发达。在对一些个私经济组织调查中发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遍反映,在 7

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难、项目选择难、场地落实难等问题,而自身又难以化解和解决,非常希望有相应的社会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帮助解决,而目前我市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三是创业公共服务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市各级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个相互贯通的“四级”创业平台服务体系,为城乡创业人员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咨询、创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三、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推动全民创业是实现镇江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坚持把以创业带动就业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突出重要位臵,努力在思想观念上,解决民众想创业、敢创业的问题;在服务环境上,解决促创业、助创业的问题;在组织引导上,解决民众能创业、创成业的问题,引导和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一)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把创业促就业的力量“统”起来。浙江等地全民创业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和高涨的创业热情,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是核心,全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是关键。要切实加强对创业促就业 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推进全民创业的工作台新格局。一是建立统一的创业促就业组织领导体系。建议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创业促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劳动保障、人事、经贸、财政、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积极参与。各辖市区和各乡镇(街道)党政组织,成立相应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强化创业促就业 8 的部门联动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抓创业、促就业的工作责任。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牵头抓总;经贸和劳动保障部门具体做好牵头、协调、推进工作;人事、农林等部门做好大学生、农民等人群创业推动和服务工作;财政部门加大创业引导资金投入力度;工商、税务等部门切实落实各项税费减免和场地扶持政策;银行加大创业贷款发放力度,做好各项创业融资服务;高校和各技职校加强创业教育,开设创业课程,建立创业实训基地,积极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环境;其他各部门和社会团体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做好创业推动和服务工作。三是完善创业促就业的目标考核体系。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召开创业就业工作会议,明确各级各部门推进创业促就业的工作目标任务,把提高创业初始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等列入重要的考核内容,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同时,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及时跟踪各级各部门创业工作开展情况;建立创业促就业工作协调例会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四是全面开展结对帮扶创业实践活动。当前,市劳动保障局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开展了“深入千家走访,结对百人创业”主题实践活动,重点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等三类重点人群,开展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创业场地、创业贷款、创业政策、创业开办等帮扶措施。实践活动中,我们深感,要在全市真正兴起浓厚的创业氛围,必须要协调动员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议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像抓结对帮扶脱贫工作一样,9

抓好结对帮扶创业工作,把结对帮扶创业任务落实到全市各级、各部门,推动全民创业、实现创业促就业。

(二)完善政策体系,努力让创业促进就业的机制“活”起来。进一步完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政府对创业工作的投入力度,将创业扶持资金纳入各级财政的预算,并逐年增加创业扶持资金。一是建立城乡互通的创业贴息贷款政策。进一步扩大贴息贷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将贴息贷款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农民进城创业的,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大中专毕业生和城镇各类劳动者从事涉农项目创业的,也可以申请农民创业担保贷款,实现政府创业贴息贷款“全民化”。同时进一步扩大贷款银行机构数量,增加创业担保贷款资金,适度提高银行担保贷款利率,对所有创业贷款给予全额贴息。二是进一步完善创业奖励政策。提高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奖励标准,对大龄失业人员,统一给予2000元的创业奖励,对其中就业困难群体再给予1000元的创业实物补贴;对初始创业的大中专技职毕业生,给予1000元创业奖励;对进入见习基地实习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费补贴。进一步扩大创业奖励范围,对每招用5名以上就业困难人员的各类企业,给予企业2000元奖励。对高新技术等企业引进高校毕业生,一次性给予企业和大学生个人3000元和1000元补贴。对进入政府设立的孵化基地创业的,给予适当租金补贴。三是完善和落实创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推进城镇创业扶持政策向大学生延伸,向农村劳动者拓展。对参加创业培训合格的高校 10

毕业生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凭证享受税费减免政策。对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办企业的,在土地使用、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并享受与招商引资企业同等待遇;开办个体工商户的,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四是对初始创业者给予劳动保障政策扶持。对初始创业的城乡劳动者,给予社保补贴,允许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各类开办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

(三)着力培育创业主体,努力让创业带动就业的人群“多”起来。一是鼓励干部带头创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开展创业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创业资助补贴。允许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采取保留工龄或提前退休的办法,开展自主创业。二是积极扶持重点人群创业。重点加大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技职校毕业生三类人群的创业扶持力度。将扶持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扩大到高校和技职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实行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政策、创业融资、创业培训、创业场地、创业指导、创业服务等方面的扶持。三是积极培育创业经济人队伍。采取“公司+农户”或“公司+家庭”的形式,大力发展我市“创业经济人队伍”,积极发动千家万户开展自主创业。大力发展适合千家万户的创业项目,把小生产、小加工引入居民家庭,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创业型城市建设,不断拓展创业空间,大力发展创业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社区,11

促进全民创业向产业化发展。四是积极引导二次创业。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工程,着力推动个体工商户升级创办私营企业,激励私营企业进入规模以上行列,优先安排财政资金扶持、优先安排公益服务、优先列入融资服务重点;引导本地成长性强的企业进入规模以上行列;加快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鼓励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外向开拓,做大做强。

(四)强化创业培训,努力让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强”起来。坚持量质并重,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健全培训体系,提高创业培训合格率、成功创业率和稳定经营率,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机制。一是强化基地建设,健全培训体系。在进一步加强现有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基础上,重点认定一批县级、乡镇(街道)级创业培训基地,形成覆盖城乡的创业培训体系。加快建立创业培训服务专门组织,定期组织创业培训教师开展研讨交流、观摩教学等活动,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二是拓展培训内涵,提高培训质量。大力推广使用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模式,加快本土化进程,采用案例剖析、企业家现身说法、创业实训等方式,切实提高创业培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拓展创业培训内涵,对已开业的创业者,继续提供IYB(改善你的企业)、EYB(扩大你的企业)培训。三是创新培训形式,提升培训效果。在做好城乡劳动者创业培训的同时,积极开展送培训进院校活动,为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积极 12

实施技职校毕业生特别创业教育计划,充分发挥技职校学生技术专长,开展创业教育,增设创业培训课程,加强创业引导,建立学校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提高创业能力,力争通过努力,使我市技师学院毕业生创业率达10%以上。

(五)强化创业服务,努力让创业促进就业的环境“优”起来。进一步完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全市创业环境充分发掘广大民众的创业潜能。一是积极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建立推进创业型城市组织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把全员创业活动指数、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创业活动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创业环境满意度等,作为创建创业型城市的主要标准,努力在全市营造各级党委政府抓创业、社会组织支持创业、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创业的良好环境。二是建立四级创业服务平台。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增设街道(乡镇)创业服务所和社区(村)创业服务站,免费为城乡创业人员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咨询、创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三是加强创业示范点建设。在全市各辖市区大力推进创业示范点建设,在全市着力打造一批创业示范园、创业示范街、创业示范村,形成市区有创业园、街道有创业街、社区有创业基地的创业孵化新格局。

(六)浓厚创业氛围,努力让创业带动就业的热情“高”起来。加大创业宣传,营造舆论氛围,树立创业典型,努力激发广大民众的创业热情。一是积极塑造创业典型。每年总 13

结和推出一批各类成功创业典型,着力培育百名创业典型,扶持千名劳动者成功创业,带动万人以上就业。开展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并给予政府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二是加大舆论宣传。通过各种媒体,运用各种形式,采取各种手段,大张旗鼓地开展创业宣传。开设镇江创业网站,作为宣传创业、引导创业的重要信息载体。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创业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创业者最光荣、纳税人最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三是积极打造镇江创业文化。塑造全新的创业文化,形成具有镇江特色的创业文化,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增强全社会的创业动力,使创业真正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为。14

第四篇:余姚市就业促进工作现状与对策2013

余姚市就业促进工作现状与对策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魏利民

就业为民生之本,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就业工作,营造平等就业坏境,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当前政府肩负的重要任务。2008年《就业促进法》实施以来,我市的就业促进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但是由于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相加人口总量较大,劳动力总量压力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就业促进工作仍然任务繁重,现将就业促进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上级关于促进就业的有关政策意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市场就业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充分就业市、创业型城市的创建以及城乡居民乐业增收计划,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就业扩大和社会稳定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城乡居民就业形势保持平稳。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有效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对企业招用本地劳动力的激励政策,如一年内累计招用本地劳动力10人以上的企业,可享受1-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本地劳动力,给予贷款贴息支持;鼓励企业招用本地高校毕业生,招用山区青年就业,视情给予相关用工补贴。二是加强对劳动者就业、创业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素质。近三年来,共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40615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8172人,农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307人,务工岗位技能培训27259人,预备劳动力培训877人。另外,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3735人,再就业创业培训3773人,培训外来务工人员29008人。

(二)创业型城市创建成效显著。2010年以来,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本地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措施。一是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拓展创业思路。二是建立创业抚育基地,为自主创业人员提供见习机会,积累成功经验。三是落实小额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解决创业者的融资难题。四是强化创业服务,降低创业门槛、实行税收优惠、给予创业场租补贴,进一步减轻创业压力。截至2012年底,我市新增创业实体30059家,带动就业20.7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率为1:5.2,创业活跃度指数25.5,创业对就业贡献率达32%。

(三)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一是扩大企业社保补贴对象,对企业新招用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给予每人每月400元的社保补贴。二是把超过法定劳动年龄10年内的人员纳入就业帮扶对象,在部分乡镇探索建立了镇、村两级劳务合作服务站,推荐超龄人员从事农事劳动、产品来料加工、家政服务等工作。三是设立工疗车间,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目前全市已建立4家,帮助250名残疾人就业和康复治疗,社会效果良好。

(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基层劳动保障服务队伍不断加强,建立了一支基层专职劳动协理员队伍,配备到村(社区)。二是打造基层劳动保障一站式服务,把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纵向落实到乡镇街道以及村(社区),大大方便了办事群众,可以便捷地享受就业指导、求职登记等服务。三是就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强化,实现了宁波、余姚、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四级联网。2012年通过网上信息平台,共发布用工岗位信息165268条,求职人员登记54987人,推荐就业50141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虽然目前我市的就业形势总体比较稳定,但受全球经济增长疲软、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影响,就业形势处于动态变化中,将在今后给 我市就业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一是部分企业发生经营困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企业减员现象,吸纳就业能力减弱。二是受到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性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关停并转,产生的失业人员需分流再就业。三是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新增大量失地农村劳动力。部分城郊村居民得到征地拆迁补偿后,不愿意再就业,依靠房租或补偿款维持生活,从长远来看这部分人也将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出现“招工难”,另一方面求职者由于要求过高或者缺乏适应岗位的能力,大叹“就业难”,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市场供求错位。从供给方面看,存在“三多三少”的特点,高校毕业生多,高端人才少;普通劳动力多,中高级技工少;想坐办公室的多,愿意下车间的少。从需求方面看,企业用工最需要的是高端管理人才和中高级技工。近年来,我市职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火爆,技工人才供不应求,与普通求职者就业难形成了鲜明对比。二是就业心态有所变化,当前“80、90后”已成就业主力军,这一群体择业时不再单一地注重工资待遇,是否体面、轻松,发展前景如何等,都是影响其选择的重要因素。同时,部分求职者对自己的定位过高,不愿去一线劳动岗位。工资待遇不高、工 4 作清闲的 “白领”岗位应聘者众多,而工资待遇较高、相对辛苦的“蓝领”岗位却无人问津。

(三)高校毕业生“隐性失业”依然存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当前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并不严重,但“隐性失业”现象较为突出。有的虽已就业,但由于专业不对口、薪资和发展前途达不到心理预期等原因,就业状态很不稳定;有的在家待业或准备各种考试,成为“考公族”、“考研族”;也有少数既不上学也不找工作的,在家“啃老”的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大学生普遍存在求高求好的心态,对自己的定位出现偏差,心理预期超出市场实际。二是返姚本地大学生大多为普通院校毕业,学历在本科及以下,就业竞争力不具优势。三是我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白领”岗位严重不足。

(四)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依然较弱。一是随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企业对中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4050”人群为主的就业困难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技能缺乏或单一,实现正规再就业的难度较大。二是企业招用本地劳动力补贴奖励政策的管理不够完善,存在个别企业钻政策空子的现象,有的为骗取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采取残疾人只挂名、不上岗等手段弄虚作假,却未给予实际安臵。三是乡镇、街道对公益性岗位的管理不够规范,监督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存在公益性岗位管理不公平的现象。

(五)就业服务工作依然不全。一是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高。存在培训与就业联系不紧密,培训目标与实际效果脱节的现象,一些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意愿不高,而是村(社区)为完成上级培训指标搞“拉郎配”。二是基层就业服务机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村(社区)的劳动协理员工资待遇远低于其他同岗位人员,且日常工作任务繁重,导致人员流动频繁,给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建议与对策

(一)在转型发展中提高就业的“质”与“量”。随着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深入,对就业产生的“阵痛”将会不断凸显,今后一段时间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府应当积极贯彻就业优先战略,把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先目标,为劳动者创造更加稳定、更加体面、更高收入的就业岗位。一是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尤其要重视中小型企业发展,加大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深化创业型城市建设,积极引导扶持各类创业实体,以创业带动就业。二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要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牢牢关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改升级;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 重,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挖掘第一产业潜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加快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行业精英来姚创业,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大量适合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

(二)切实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一是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就业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就业价值观宣传力度,消除就业误区,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二是做好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制度,完善各项就业援助政策,鼓励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形成援助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临时工作人员时要以一定比例优先招用就业困难人员。要减轻企业负担,贯彻落实好企业安臵困难人员就业的奖励优惠政策。加强与社会组织、与企业的合作,做好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三是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要坚持城乡统筹,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支持返村创业。

(三)进一步加快创业型城市建设。一是加快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实现由雇佣就业向注重自主创业转变。积极开展各类创业培训,强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传播创业文化,树立创业典型,努力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就业的良好环境。二是着力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简化创业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审批程序,降低注册门槛,完善包括财税金融支持、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在内的促进创业政策体系,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创业存活率。三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鼓励扶持农村劳动力就地创业。重点扶持发展本地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以及农家乐旅游项目,就近、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四)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和培训。一是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政府资源投入力度,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要加快建立具有我市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根据职业学校专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支持各校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突出学校品牌和特色,形成各职业学校之间“业有专攻、优势互补”的格局,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需求。二是要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尽快将职业培训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政府、企业、劳动 者三方参与的职业培训机制,优化培训项目和内容,强化培训与就业对接,力争培训一人,上岗一人。此外,要注重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培训。

(五)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和管理。一是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建设,探索和改进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强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遏制和打击非法中介,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要加强对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奖励补贴政策的管理和审核,力求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三是尽快提高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的工资待遇,增强队伍稳定性,更好地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

第五篇:十三五”残疾人就业形势及对策自测

十三五”残疾人就业形势及对策自测

单选题(共 5 题,每题 6 分).不考虑我国的残疾标准因素,目前我国残疾人43.2%就业率处于世界什么水平()A.领先 B.中等偏上 C.中等偏下 D.落后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暂无.《关于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意见》明确要求每一个市辖区都要至少建有()个辅助性就业机构。A.4 B.3 C.2 D.1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暂无.我国《残疾人就业条例》颁布时间()A.2007年 B.2008年 C.2009年 D.2010年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暂无.2007年《残疾人就业条例》关于残疾人就业的定义是指符合()有就业要求的残疾人从事的报酬的劳动 A.法定结婚年龄 B.法定就业年龄

C.法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D.法定生育年龄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暂无.“十三五”残疾人就业任务目标,正确的是()。A.城镇新增就业50万

B.为100万农村残疾人免费提供使用技术培训,实现就业增收

C.让所有残疾人普通获得就业服务 D.让所有残疾人至少学会一项工作技能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暂无

多选题(共 5 题,每题 8 分)1.如何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 A.比对数据,准确找出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 B.实施“十大”重点扶贫行动 C.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D.帮助转移就业 E.精准识别,精准施策 参考答案 :ABCDE 答案解析: 暂无.影响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因素有()A.国家总体就业形势 B.残疾类别和程度 C.就业政策和就业环境

D.就业服务情况和社会保障水平E.社会主义制度 参考答案 :ABCD 答案解析: 暂无.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措施有()A.全面推开辅助性就业

B.完善法律规定,保障残疾人劳动权利 C.依法推进按比例就业 D.稳定集中就业

E.扶持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参考答案 :ABCDE 答案解析: 暂无.以下有利于促进稳定集中就业的措施有()A.落实增值税优惠政策

B.参照社会福利机构享受有关收费优惠 C.制定实施政府优先采购办法 D.培育品牌,扶持龙头企业

E.鼓励盲人按摩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参考答案 :ABCDE 答案解析: 暂无.我国残疾人就业形势严峻表现在()A.残疾人就业水平总体不高 B.残疾人就业质量总体不高 C.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稳定性差 D.集中就业整体下滑 E.按比例就业进展缓慢 参考答案 :ABCDE 答案解析: 暂无

判断题(共 5 题,每题 6 分).“十三五”残疾人就业任务目标之一是为100万农村残疾人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实现就业增收 对

错 参考答案 :错误 答案解析: 暂无.大力发展盲人按摩业可以有效促进残疾人就业 对

错 参考答案 :正确 答案解析: 暂无.《残疾人就业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建立了依法推进残疾人就业的制度框架 对

错 参考答案 :正确 答案解析: 暂无.我国辅助性就业已经发展很好 对

错 参考答案 :错误 答案解析: 暂无.依法推进按比例就业,不需要建立按比例就业公示制度 对

错 参考答案 :错误 答案解析: 暂无

下载“十三五”时期促进就业工作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三五”时期促进就业工作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三五”残疾人就业形势及对策自测题

    “十三五”残疾人就业形势及对策自测题 第1题 不考虑我国的残疾标准因素,目前我国残疾人43.2%就业率处于世界什么水平() A.领先 B.中等偏上 C.中等偏下 D.落后 标准答案:B 第......

    促进灵活就业的对策

    尽管我国的灵活就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法 律和政策不配套,管理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 个时期,亟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t.;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当......

    贵安新区“十三五”时期人口发展研究

    摘 要 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础。只有在充分了解现实人口情况、科学预见未来人口的基础上......

    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

    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了解,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需要各类高级的专家......

    促进就业创业工作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团总支 促进就业创业工作 一、就业见习的目的 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是当前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而我校校团委就业见习......

    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十三五”期间及2020年工作总结和“十四五”时期工作思路及2021年工作打算

    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十三五”期间及2020年工作总结和“十四五”时期工作思路及2021年工作打算“十三五”期间,我单位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解放思想、精心谋划、真抓实干,创......

    促进基层国税工作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促进基层国税工作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来源:湖北国税 作者:胡玉珊 日期:2010-01-26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国税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当前......

    失业青年就业意向及工作对策的研究

    失业青年就业意向及工作对策的研究内容摘要本课题对浦东新区失业青年的抽样调查研究表明,这些青年自谋职业能力较弱,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在就业方面给予进一步的关注和支持,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