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安新区“十三五”时期人口发展研究
摘 要 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基础。只有在充分了解现实人口情况、科学预见未来人口的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和战略,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而建设和谐社会。贵安新区作为西部国家级新区,是推进国土梯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路子,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从人口的机械变动方面看区域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变化主要受内部推力和外部拉力的作用。区域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现状对区域人口流出与流入产生有重大影响,把区域人口自然变动与区域机械变动综合考虑,最终做出科学的区域人口预测。本文运用年龄移算法,在“六普”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对贵安新区“十三五”的人口发展做出预测。
关键词 贵安新区 人口预测 十三五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235
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和安顺市结合部,区域范围涉及贵阳、安顺两市所辖4县(市、区)20个乡镇,规划控制面积1795平方公里。贵安新区是黔中经济区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地势相对平坦,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潜力巨大,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实力。贵安新区是黔中经济区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地势相对平坦,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潜力巨大,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实力。将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
以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关部门人口数据,分析采用人口年龄移算法、数学模型法等在对规划区人口自然增长、适龄劳动人口、老年人口、少年人口和育龄妇女等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贵安新区发展规划及相关规划对贵安新区2020年及2030年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对人口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可以预见性的了解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口发展的基础信息。同时人口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制定社会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政策的依据。对贵安新区“十三五”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贵安新区人口变化的规律,发现“十三五”人口变化的趋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贵安新区制定“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推动贵安新区建设高端服务与创新发展试验基地、国家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国家重点科教基地、国际休闲度假和避暑养生基地、国家重要的民族文化发展特色基地,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有重要意义。
一、贵安新区“十三五”人口预测概况
人口预测就是根据现有的人口状况并考虑影响人口发展的各种因素,按照科学的方法,测算在未来某个时间的人口规模、水平和趋势。年龄移算也是arima模型的一种实际应用,arima模型全称为“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时间序列下人口数量的变化的一项综合分析技术。因为全面二孩的放开必然会引起出生水平的变化,同时对于相应的妇幼保健等社会保障体系也提出相应的高要求。本文以人口的自然变动为对象,在贵安新区2010年六普常住人口数据基础上对未来十年的人口数据进行预测,通过excel表格统计,预测内容包括未来十年的出生人口、分性别分年龄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分性别预期寿命等数据。
(一)数据来源
本文预测数据来源于贵阳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安顺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贵阳市花溪区统计年鉴等。用“六普“数据资料作为预测的基础资料,准确性较高,数据比较详实,可以保证人口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二)贵安新区人口预测方法
针对贵安新区的人口预测,采取年龄移算法。年龄移算法是指以各个年龄组的实际人口数为基数,按照一定的存活率进行逐年递推来预测人口的方法。
预测期内各年的0岁组人数采用分年龄生育率预测法,其模型为:
预测某年出生人数=
由于贵安新区的统计资料中缺少详尽的分年龄人口资料,采取分年龄段人口移算――“五年递推”。分年龄段人口移算的模型为:
(t+5)年(x+5)岁的人数=t年x岁的人数??t年x岁的存活率^5,即:
预测期内各年的0岁组人数采用分年龄生育率预测法,其模型为:
预测某年出生人数=
(三)预测条件假设
本次预测按照今后人口发展战略的基本情况、政策调整、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等因素,采用高总和生育率方案对2010-2030年贵安新区人口情况进行预测。
1.高总和生育率的假设。2010-2030年总和生育率为2.1。
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死亡率设定。假设2010-2013年平均预期寿命和死亡率都按照“六普”的水平来进行预测。
3.出生性别比的设定。随着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出生性别比总体上会回复到一个正常的稳定状态。本次人口预测采用“六普”的出生性别比,保证本次人口预测偏差过多。
二、贵安新区“十三五”人口预测结果分析
(一)贵安新区人口总数变化
由于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动、经济的高速增长,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贵安新区政府政策较宽松,所以将tfr动态预测结果作为年龄结构预测的基础。预测期内各年的0岁组人数预测采用总和生育率上升到2.1的方案,即总和生育率(tfr)从2010年的1.9上升到2.1,预测结果见表1。表1 贵安新区“十三五”人口预测变化情况
按照现有资料和方法进行预测,在总和生育率大幅上升的情况下,贵安新区的人口有了显著的增长。2015年人口数为81.6614万,2020年人口数为81.6602万人,可以看到总人口数的基本平稳;到2025年,总的人口数达到91.4095万人,2030年回落到97.4728万人。
在预测期内,贵安新区人口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总人口的数量较现在大幅增加;分性别来看,男性人口变动情况较大,女性人口则基本保持平稳。将tfr动态预测法结果作为年龄结构预测的基础。
(二)育龄妇女变化情况
2015年至2030年,育龄妇女的人数总数分别为188974、180836、170531、167174人。具体预测数据见表2。
表2 贵安新区“十三五”育龄妇女人数变化情况
从预测结果来看,育龄妇女的总数则呈现下降趋势,而下降的趋势再逐渐变缓。
(三)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
基于人口年龄移算的预测,我们将15-64岁划为适龄劳动人口,其预测结构变化分别见表3。
从以上可以看出,“十三五”人口结构有以下特点:
1.“十三五”贵安新区仍处于“人口红利”期。虽然,从2015年到2030年,劳动适龄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变动极小。15-59岁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从2015年的58.11%下降至54.51%,人数减少3.6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从2015年63.77%下降至61.47%,人数减少2.3个百分点。说明“十三五”贵安新区仍处于较好的“人口红利”期。
表3 贵安新区人口结构、总抚养比变化预测
2.“十三五”总抚养比回升,人口老龄化加快。贵安新区在经历“十二五”总抚养比下降,老龄化加快后,“十三五”进入了总抚养比上升,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从预测可以看出,到203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7.39%,总抚养比为83.46%;同时,到203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20.44%,总抚养比62.69%。说明贵安新区在“十三五”期间将面临巨大的社会抚养抚养压力。“十三五”少儿抚养比的回升、老年抚养比的持续上升,常住人口总量的增长,将给贵安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3.贵安新区男女性别比例偏高。按目前的数据来看,人口出生性别比是一个重要的衡量男女两性人口是否均衡的标志。国际上一般以每出生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生育史说明,在不进行人为控制的情况下,人口统计学上,性别比一般正常范围则在102至107之间,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字,背后则可能隐藏了环境、社会、医疗等因素。
根据现有数据表明,贵安新区总人口性别比是105.6,分区域来看,花溪区性别比较为平衡,而西秀区、平坝县和红枫湖镇都偏高,分别为104.5、107.5、104.8,总的来说,各区域内性别比趋于正常。
有数据表明,到2020年,中国的性别比例或将严重失衡,这个问题是极需关注和引起计生部门注意的,虽然贵安新区就六普数据统计来说,男女性别比例趋于平衡,但是由于贵安新区是2012年才由国务院发文,制定将贵安新区定位为“国家级发展新区”,其间新区内部地域规划几经调整,将安顺市及贵阳市花溪区和清镇市的20个乡镇整合,成立贵安新区,所以2010年的普查资料也很难说明贵安新区的实际情况,所以,在新区未来的发展中,还是要密切关注新区内部实际的人口性别比例,确保新区人口性别比均衡发展。
三、贵安新区“十三五”人口发展的主要挑战
(一)人口总数增长缓慢,流入人口数量将增大
按照《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年)》,到2020年,贵安新区城镇人口将达90万人,2030年达200万人。但是按照目前预测的结果,2020年人口还差8.34万人,2030年总人口差额为112.53万人。预测的结果为人口的自然增长,要达到贵安新区总体规划的目标,就要加大流入贵安新区人口的数量。从中长远来看,大量的流入人口对于贵安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资源配置构成了巨大挑战,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
(二)总抚养比回升,老龄化进程加快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十三五”是清镇市人口红利的有利时期,同时是人口老龄化加快的时期。清镇市在经济还不发达、在少儿抚养比、总抚养比回升,将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影响。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对老年人口的抚养支出负担将越来越沉重,对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压力加大,并影响到社会代际关系的和谐,给社会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加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将使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同时,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对投资、储蓄、生产、消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经济社会发展,对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社会发展会带来一系列影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充分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力聚集
根据贵安新区人口规划,贵安新区在产业融合发展上,着重打造新区核心职能集聚区,即新区东部连接贵阳中心城区形成以城市功能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人才聚集为主的成片开发区域。主要包括以清镇城区为核心的清镇产业新城、以湖潮为核心的贵安生态新城、以马场为核心的马场科技新城、以花溪、党武为核心的花溪大学城和以石板为核心的天河潭新城。根据“六普”数据和“十三五”预测,这五个核心区的总人口与规划人口相差很大,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数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很难达到规划目标。
(四)人口流动加快,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带来新挑战
经济新常态下,人口流动迁移规模将持续增长,劳动力转移仍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人口流动和家庭结构变化给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带来挑战。流动人口和留守人口对流入、流出地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需求不断增长,流动人口家庭面临家庭不稳定、亲情缺失、子女监护和老年照料缺位等问题;新生代流动人口处于婚恋育儿和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融入城市愿望更加迫切;部分低学历、低收入群体失业风险显现,面临生存发展和社会融入的双重困境。
第二篇:贵州省贵安新区简介
贵安新区简介
一、地理区位
贵安新区地处黔中经济区核心区、贵阳市与安顺市相连的中心地带,规划面积1795平方公里(其中直管区470平方公里),涉及贵阳市花溪区、清镇市和安顺市平坝县、西秀区的20个乡镇,现状人口73万人。
交通区位优越。贵安新区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包昆通道纵轴南部,北接成渝都市群,南望东盟自由贸易区,处于西南出海大通道的中间位置,是连接大西南与泛珠三角的枢纽区域。境内沪昆铁路、沪昆高铁、厦蓉高速、贵广高速等快速通道横贯全境,使整个西南地区进入贵安新区辐射半径,三小时通达贵州周边省会,六小时抵达出海港口;东西两侧分别有龙洞堡国际机场和黄果树支线机场,使贵安新区成为连接南亚、南亚和长三角、京津冀之间的重要航空枢纽。
生态环境良好。贵安新区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200米;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年平均气温12.8—16.2℃。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地势平坦,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湿地面积占24%,地表河流域面积占80%,自然风景区面积占24%,森林覆盖率达42%。温和湿润的气候、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洁净的水资源,稳定的地质结构,使贵安新区具备了发展健康产业和大数据产业的天然优势。
旅游资源丰富。贵安新区及周边地区自然和人文资源富集,地处世界级的黄金旅游带,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1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使贵安新区具有打造贵州旅游集散中心的突出优势。
二、设立背景及目标定位
2012年,国发2号文件提出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随后国务院批复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黔中经济区最富活力的增长极。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设立贵安新区,提出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批复的《贵安新区总体方案》赋予了五大战略定位,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创新发展试验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幸福宜居、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山水田园生态城市。贵州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加快建设贵安新区,提出要“一年有框架、两年有效果、三年有形象、五年大发展”,努力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贵州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全国极具特色的一流城市新区。
三、总体规划简况
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以“生态文明引领、核心板块支撑、快速交通连接、特色小镇彰显、美丽乡村辉映”为布局原则,形成“一核两区”空间格局。“一核”,即核心职能集聚区(贵安生态新城、马场科技新城、天河潭新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两区”,即特色职能引领区(平坝新城、乐平产业功能区、蔡官产业功能区)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屯堡村寨群落、手工艺遗产群落、水脉林盘群落、滨湖湿地群落)。规划了八大产业园区和综合保税区,重点打造大数据、高端电子信息制造、高端特色装备制造、高端文化旅游养生、高端服务业等现代产业集群。
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对外交通、道路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慢行与旅游交通四大交通系统,形成“一环四线”铁路网、“两横两纵一射”高速公路网、“三横四纵”骨架道路网、核心区“两横两纵”城市轨道网并与贵阳中心城区轨道线网一体化衔接。
生态绿地系统。构建了“五区为底,八廊通联”的生态绿地系统和“一湖五库四河多点”的区域水系湿地网络,规划了5个生态保护区、8个绿廊以及97个不同类型和层级的公园、防护绿地、绿化广场等。
城市特色风貌。贵安新区定位为山水风光之城、文化多元之城、生态智慧之城,规划形成生态都市风貌区、现代产业风貌区、湖光山色风貌区、屯堡田园风貌区四大风貌分区。
四、组织架构
决策层。贵安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决定贵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统筹协调解决贵安新区规划建设中 的重大问题和其他重要事项;组长由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担任,副组长由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省委副书记李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谌贻琴,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副省长、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秦如培担任。
管理层。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是省委、省政府派出的正厅级机构和贵安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行使市一级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职权,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统筹协调贵安新区规划、开发、建设工作,统筹政策制定、产业布局、对外宣传推介;组织、领导贵安新区直管区经济发展、开发建设,全面管理贵安新区直管区各项社会事务。
开发运作层。贵安新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属省大一型国有企业,承担贵安新区直管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土地一级开发、房地产开发以及基础产业融资、投资、建设和资本运作等工作。
五、开发建设情况
贵安新区2012年11月底正式启动建设,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开发建设各项工作起步迅速、开局良好。高效扁平化管理体制初步建立。组建了11个“大部门制”内设机构,探索实施雇员制,实施了投融资、开放型经济、人才科技、财税金融、招商引资、生态文明、行政管理等一系列改革,纳入政务服务大厅的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到69项,全面推行企业注册“零成本”、“零首付”等19条商事登记改革措施,打造“审批少、成本低、机制活、效率高、服务优”的一流投资发展环境。规
划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按照“规划树”理念,同步开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片区控规编制,目前高起点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和20余个专项规划。规划中注重统筹规模与品质的关系,在空间上采取“组团式布局、弹性结构控制”的原则,在开发建设上采取低冲击开发模式,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格局。同时,新区与总体规划编制单位中规院建立了现场项目组和协同工作机制,实施规划与建设同步管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总长220公里的“八横四纵”骨干路网2014年将全部建成通车(其中黔中大道一期已于2013年6月建成通车),同步推进一批市政配套、产业园区、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平台迅速搭建。规划建设32平方公里电子信息产业园、22平方公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在建厂房31万平方米,配套综合体15万平方米。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云计算中心等一批引领性标志性产业项目落户新区,今年将投产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截止目前,与美国、瑞士、台湾、香港等国内外一批知名企业签订重大招商项目合同投资总额1000余亿元。大学城建设进展较快。围绕建成“人才高地、科创基地、生态园地”,按照“优化一期、提速二期、启动三期”的工作思路,推进一期5所高校4.4万学生顺利入驻,开工建设二期3所高校和一批景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的生态文明国际研究院落户大学城,引进总投资450亿元的三个配套综合体,其中大智汇综合体已开工建
设。城乡统筹初见成效。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见及配套政策,推进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投融资、土地产权、社会化组织六大平台建设,以及城乡规划、基础设施、户籍管理、社会管理四个一体化。2013年基本建成13个美丽乡村和开工建设2个精品旅游景区及5个贵安小镇,将在三年全部建设完成美丽乡村,打造“城市中的田园”和“田园中的城市”。
2014年,贵安新区将按照“坚持规划引领、坚持开放带动、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产城一体、坚持山地特色、坚持生态优先、坚持保护文化”的发展思路,突出抓好基础设施、招商引资“两大关键”,着力加快产业园区、生态新城、开放平台、生态环境、安置小区、美丽乡村“六大建设”,组织实施“百项工程”,全面提速新区建设发展。
六、投资发展优势
政策优势突出。贵安新区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国家级新区,国家赋予了金融、财税、投资、土地、人才、科技等一系列先行先试特殊政策,贵州省委、省政府近期将专门出台支持贵安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和贵安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政策洼地”效应凸显,必将全面激发发展动力活力。同时,贵安新区实行两级扁平化管理模式和大部门制,行政审批事项全国最少,政务服务高效便捷,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全程代办等措施,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提速70%以上。
产业优势明显。依托资源禀赋、后发优势和中国通信三大
运营商云计算中心、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等引领性项目,贵安新区将重点打造“大数据、电子制造、休闲旅游”三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产业,“会展、文化创意、高端装备”三大在国内有影响的产业,“金融、物流、总部经济”三大在区域内有影响的产业。同时,坚持产业融合、产城一体发展,实现现代产业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
要素成本较低。贵州是劳务输出大省,贵安新区劳务成本低,为入驻企业打造产业链、区域性销售渠道和开拓原材料市场等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贵州电力资源丰富,是“西电东送”的起源,工业用电平均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地区,同时贵安新区拥有电力直供先行先试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低价稳定的电力保障。贵安新区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享有特殊政策,在开发低丘缓坡、土地占补平衡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土地开发成本较低。
城市建设标准高。贵安新区是“一张白纸”,开发建设从一开始就坚持高端切入、高位推进、高质发展,坚持走组团式、点状式发展的山地特色城镇化道路和“产业生态化、生活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构建“三生融合”的城市空间,建成由山川、湖泊、绿廊与城镇串成的“山水之都、田园之城”,打造诗意般栖居的“东方瑞士”。同时,高标准推进城市功能建设,引进建设一批国内外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一流服务设施,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成全国一流的集工作、生活、休闲于一体的高端化国际化新城。
第三篇:贵安新区工作情况汇报
贵安新区简介
一、贵安新区基本情况
(一)地理区位。贵安新区位于黔中经济区核心区、贵阳市和安顺市相连的中心地带,规划面积1795平方公里(其中直管区470平方公里),涉及贵阳和安顺两市的21个乡镇(现状人口73万人),交通区位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22处,具有发展健康产业的天然优势。
(二)目标定位。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批复设立贵安新区,要求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2014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贵州贵安新区总体方案》,明确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创新发展试验区、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五大战略定位,并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幸福宜居、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山水田园生态城市。总书记视察贵安新区时
强调,“新区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不能降格以求。要发挥贵安新区在黔中城市群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使新区既成为经济新高地,又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李克强总理在视察贵安新区时指出,“贵安新区预示着贵州的未来。不远的将来,这里一定会是一座超乎想象的现代化园林城市。要把贵安新区建设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示范区和现代化新兴城市”。贵州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推进贵安新区建设,提出努力打造成贵州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全国极具特色的一流城市新区。
(三)规划简况。贵安新区总体规划在空间结构上,按照“生态文明引领、核心板块支撑、快速交通连接、特色小镇彰显、美丽乡村辉映”的布局原则,规划为“一核两区”三大功能板块。“一核”,即核心职能集聚区,包括贵安生态新城、马场科技新城、天河潭新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两区”,即特色职能引领区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分别为平坝新城、乐平产业功能区、蔡官产业功能区和屯堡村寨群落、手工艺遗产群落、水脉林盘群落、滨湖湿地群落。在综合交通系统上,规划对外交通、道路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慢行与旅游交通四大交通系统,形成“一环四线”铁路网、“两横两纵一射”高速公路网、“三横四纵”骨架道路网、核心区“两横两纵”城市轨道网并与贵阳中心城区轨道线网一体化衔接。在生态绿地系统上,构建了“五区为底、八廊通联、山城相嵌、景观通贯”的生态绿地系统,规划了5个生态保护区、8个绿廊以及94个各类公园。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上,根据各流域片区的自然特征、发展模式和水环境保护要求,规划提出分区水污染控制策略与综合治理措施,并构建了“一湖五库四河多点”的区域水系湿地网络,促进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景观建设有机结合。在城市特色风貌上,将新区定位为山水风光之城、文化多元之城、生态智慧之城。结合城市建设、产业布局、文化底蕴、山水格局、生态基底等要素在新区总体层面形成生态都市风貌区、现代产业风貌区、湖光山色风貌区、屯堡田园风貌区四大风貌分区。
二、贵安新区发展理念
树立城市发展新理念,率先探索山水城融合、产城景互动、文化特风貌新、生态美百姓富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建成诗意般栖居的“东方瑞士”。
(一)在规划理念上,建设“感性的自然、理性的城市”。感性的自然,就是坚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山地特色和传承历史文脉,采用组团式空间布局,城市建设围着山转、跟着水走、显山露水,不“摊大饼”,只“蒸小笼”,推进产城融合、景城融合、文城融合,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理性的城市,就是坚持精心谋划、精细开发、精明增长,创新发展模式,追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城市便利性与宜居性的最佳平衡点,追求城市面积、容积率与人口规模的最优比例,努力打造城市精明增长新样本。
(二)在发展理念上,突出以特色打造城市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以优良生态增强新区竞争力。贵安新区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依山傍水,山苍木秀,水活石润,同时生态环境高度敏感。开发建设中,我们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探索建立最安全的生态制度,构筑最可靠的生态屏障,发展最绿色的生态产业,弘扬最低碳的生态文化,精心打造由山川、湖泊、绿廊与城镇组成的现代山水田园生态城市,绘就“一城山水全城景、百湖千塘串珍珠”的诗意画卷。以特色文化增强新区竞争力。充分保护和发掘新区600年屯堡文化等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打造一批彰显悠久文化的古云盘、古村寨、古街道、古城镇和地标建筑,同时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努力打造历史
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城市。以独特建筑增强新区竞争力。充分利用好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做好民族元素的现代表达,精心编制实施新区建筑风貌导则,突出“现代本土、多元融合、清新亮丽、生态智慧”和“绿水、青山、红瓦、白墙、披檐、收颈、竖窗、通廊”的独特建筑风貌,建成一批文化内涵深厚、反映城市精神、体现未来追求的经典建筑。以创新驱动增强新区竞争力。用全球视野谋划创新战略、配置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合作,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大数据、节能环保、生态文明等方面科技创新和成果就地转化与示范,打造“科技绿谷”。高起点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打造一流智慧城市。以高端产业增强新区竞争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张扬特色,找准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绿色经济,重点发展大数据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医药、文化旅游等优势新兴产业,努力打造新体制、高科技、开放型的新兴产业聚集区,走出一条环境友好、集约高效的绿色山地经济模式后发赶超之路。以扩大开放增强新区竞争力。围绕推进
产业国际化、资本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贸易国际化,当前重点加快综保区、东盟教育交流活动周永久会址、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做好国外产业的引进和培育,深度融入区域高层次产业链分工合作,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以一流的创业环境增强新区竞争力。既一手抓招大引强,也一手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大学生创业和全民创业为重点,努力营造充满机会、开放包容、服务完善的一流创业环境。同时,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新区改革发展,营造公平正义的一流法治环境,使之成为新区最核心、最显著、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三)在开发理念上,遵循“五先五后”科学化人性化建设时序。“先规划、后建设”,即坚持规划先行,精益求精超前做好各类规划和城市设计,以规划统筹各类项目建设,确保开发建设质量和效益。“先环境、后开发”,即优先推进生态环境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可靠生态安全屏障和优美人居环境的同时,力求土地综合效益最大化。“先安置、后拆迁”,即对整体搬迁型村寨,率先建设一期可安置5万人的12个新型生态智慧社区建设,同时还修建了临时过渡安置房,确保群众在征拆中安居乐业。“先储备、后出让”,即依托
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率先推进农用地转用分离试验,已收储土地2万亩,今年收储土地完成3万亩以上,确保新区建设发展项目需要。“先地下、后地上”,即优先实施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市政配套项目,已建成城市主要路网,同步建设包括中水回用的市政综合管网等市政配套项目,即将开工建设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重大项目。
三、贵安新区建设主要进展
贵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拥有国家和省赋予的一系列特殊支持政策。同时,新区是在“一张白纸”上建设城市新区,可以描绘出最新最美图画。立足后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推进贵安新区规划建设,努力在全国新区建设中探新路、作示范。
(一)在规划设计上先行示范。坚持“规划树”理念,按照“建设一流新区必须有一流规划指引”的要求,委托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单位高起点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和26个专项规划,同步启动42个规划编制,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引领、核心板块支撑、快速交通连接、特色小镇彰显、美丽乡村辉映”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同时,探索“多规融合”,建立规划与建设同步管控机制,确保“一张蓝图引领发展”。
(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先行示范。总投资400余亿元、总长330公里的城市主要路网基本建成,均高标准建设了绿化景观带和绿道系统;贵安高铁枢纽站明年6月建成投运。以国内一流标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互联网交换中心,实施公共免费WIFI等项目。可供核心区90万人饮用的小寨水厂建成后可同时提供直饮水。北师大贵安附校、同济贵安医院、同仁贵安医院、英国IHG国际医院等国内外一流教育医疗项目加快推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智能化新城。
(三)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先行示范。重点推进大数据信息产业率先发展,加快11平方公里的“贵安云谷”大数据基地建设,富士康第四代绿色产业园项目一期及世界上第一条纳米触控屏生产线已建成投产,三大运营商云计算基地、浪潮大数据创新中心、象网汽配电子商务、北斗导航平台等一批重大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并与贵阳市一同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西部国际智能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中节能环保产业园、泰豪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新医药产业园、国际健康城、世界民族民俗博览城、东盟风情小镇、瑞士风情小镇等项目将陆续建成投运。同时,坚持产业发
展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产业服务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同步建设,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同步打造,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绿水青山是城市最大的财富,也是人民群众最大的福利。新区率先全面推进低冲击开发模式,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按照国内最高标准基本建成五个污水处理厂,关闭了21家砂石厂和仅有的2家煤矿,大力实施“十河百湖千塘”等重大生态环境工程,与清华大学、英国建筑研究院合作建设的国内首家生态文明创新园开工建设,发起成立了“国家级新区绿色发展联盟”,探索建立新区开发生态植被占补平衡等制度机制。尤其重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率先建设“全国首个规划建设运营管理考核一体化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全国首个建设前后径流量不增加的国家级示范区、全国首个制定城市开发径流排放管理和收费制度的国家级示范区”,打造国家新型海绵城市建设新样本。
(五)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先行示范。坚持安民富民乐民先行,高起点统筹城乡发展,率先实施高中三年免费教育、探索设立帮助农民理财的集合资金信托
计划等创新措施,对自然村寨按整体搬迁、保留提升、分散整合三类推进建设,探索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市民化的新模式。对整体搬迁型探索“一建二转三保四有”的安置模式,“一建”,即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新型社区;“二转”,即安置房转商品房,农民转市民;“三保”,即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四有”,即有房产收入、有经营收入、有工资收入、有理财收入。对保留提升型率先开展国家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就地进行改造提升,配套建设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已建成13个美丽乡村。对分散整合型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对农民居住分散的村寨进行集中优化整合提升,打造特色小镇。
(六)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上先行示范。围绕建成“人才高地、科创基地、生态园地”目标,推进大学城建设初具规模,同步探索科教协同创新,加快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获国家批准建设,北京大学贵安生态文明研究院、微软IT学院落户新区,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启动建设,发起设立了1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和4.5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引进了100亿元的赛
伯乐投资基金,推进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三链融合”,加速向创业城、科技城转变。同时,探索与国际化标准接轨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特聘专家”制度,搭建广泛的海内外引才渠道,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
(七)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先行示范。重点推进四方面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建立两级扁平化管理体制和大部门制,年内争取设立行政审批局、综合执法局、市场监管局;率先在全省晒出“权力清单”和实施19条商事登记改革措施,行政审批事项从700多项精简到149项,开通了新区、乡镇和村三级联网的网上办事大厅,在全国行政审批最少、手续最简。开发模式改革,以“去政府融资平台化、去园区行政化、去投资债务化”为重点,大力探索创新企业化、市场化融资开发模式,改变过去以负债性融资为主要来源的债务性投资模式,大力推广以各类基金直接投资、PPP模式等为主的债权性投资模式,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年内力争组建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各类基金,同时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园区运营管理改革,按照“政府授权、企业管理”的原则,探索设立了3个企业化园区管委会,与园区管理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开展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发展,打造现代化、市场化运作管理的新型产业园区。对外开
放改革,加快上海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在新区落地,争取放宽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试点;贵安综合保税区年底建成封关运行,逐步创造向自贸区发展过渡的条件,打造生态型、升级版综保区。中国—东盟教育活动周永久会址开工建设,争取设立中非合作论坛永久会址。与浦东新区共建西部绿色金融港。
第四篇:贵安新区总体规划方案
贵安新区总体规划方案》形成http://.cn12-04-15 08:43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金黔在线讯 4月13日,记者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举行的“加快贵安新区建设银证座谈会”上获悉,《贵安新区总体规划方案》已经形成。
据悉,根据《规划方案》,贵安新区涉及贵阳市金阳新区、花溪区、清镇市的8个乡镇和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14个乡镇,共计22个乡镇,约2000平方公里的空间范围,规划约400万人口规模和50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
从总体布局上看,贵安新区将重点打造两湖国际生态文化功能区、天河潭-党武科技创新商务新城、马场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区、平坝-邢江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天龙-旧州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双堡特色资源深加工和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等六大功能区,并构建串珠状的生态城镇带,形成天河潭新城“一主”,百花湖、高峰、邢江、旧州“四副”,北部生态文化特色发展带、中部城镇综合服务带及南部新兴产业发展带“三带”和主副中心周边的功能增长极“多极”的空间形态。
围绕“3区1中心2基地”的格局,贵安新区具有形成整合西南、面向国际的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包容性发展”示范区、国家高端科研与国际交往创新区、区域性金融商贸物流交易中心、国家重要的特色装备制造基地、区域性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基地的战略职能。
据介绍,贵安新区的相关规划在编制过程中,总体思路是优先编制综合交通规划。《贵安新区总体规划方案》也本着打破地域的和短期的局限,着眼于贵安新区整体、长远的发展来对路网进行布局。
据悉,省政府将确定以贵安新区总体规划方案作为附件,将请示国家批准设立
贵安新区,作为国家层面的新区,请示即将上报国务院。
在座谈会上,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透露,住房城乡建设厅将下拨或者直接安排资金,尤其是路网建设的贴息补助资金,重点倾向贵安新区。从今年起2年内,该厅将安排安顺市5000万元路网贴息补助资金。
第五篇:“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摘 要:“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持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预测表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及比例将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将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快速提高,总人口将在2026年左右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将面临人口结构失衡、劳动力供给下降、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城镇化转型等多方面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尽快全面放开二孩生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等。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经济发展方式;养老服务;新型城镇化
作者简介:张车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 100028)
林 宝,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028)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人口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变量”,不仅会影响到“十三五”时期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了对“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状况有更深入的把握,本研究将分四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分析“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形势,第二部分分析中国人口发展的长期趋势,第三部分探讨“十三五”时期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第四部分为对策和建议。
一、“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形势{1}
1.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历史低位,生育率接近超低状态
“十二五”头三年中国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截至2013年底,中国总人口达到了13.61亿,较2010年增加了约2 000万人,年均增长约660万人。“十二五”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延续了“十一五”末期以来处于历史低位的趋势,保持在5‰以下。“十二五”时期的出生人口规模缓慢回升,出生人口规模重新回到了1 600万以上,并表现出逐渐上升之势。
中国人口保持低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转变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状态。自20世纪90年代初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以来,中国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总和生育率仅为1.18。虽然这一数字有可能低估中国实际的生育水平,但中国真实生育水平已经很低则是一个学术界公认的判断。有研究认为1996~2003年总和生育率为1.4左右;最近几年略有回升,大概也只有1.5左右的水平{2}。我们以人口预测方法,根据2011~2013年的人口数、出生人口数和生育模式可以推算出,2011~2013年总和生育率约为1.47~1.48。2014年,放开实施 “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后,普遍预期人口出生率、出生人数和总和生育率都有显著回升,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申请“单独二孩”数量明显低于预期,回升幅度均十分有限。根据人口预测方法进行模拟,可以推算出2014年的总和生育率约为1.50。由于2014年3月以后怀孕的妇女预计将陆续在2015年开始生育,而各地区“单独二孩”政策基本上是在3月份以后逐渐放开的,因此2015年单独生育二孩的夫妇将会多于2014年。总体上,2015年的出生人口数、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虽然会在2014年的基础上有所回升,但根据现在的情况推测,总和生育率估计将不会出现大幅上升,生育率将持续保持在接近超低生育水平状态。
2.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总抚养比开始上升
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是“十二五”时期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中国人口发展出现了少儿人口比例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双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局面。0~14岁少儿人口比例延续了前期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16.6%下降至2013年的16.4%,但下降速度有所放缓;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0年达到74.5%的高峰基础上开始下降,2013年下降至73.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则从2010年的8.9%上升至2013年的9.7%。根据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少儿人口比例将趋于稳定,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则将继续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则将持续上升,到“十二五”时期末,预计将达到10.5%左右。
与各年龄段人口比例变化相联系,“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总抚养比(0~14岁人口与65岁以上人口之和/15~64岁人口)出现了上升,即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负担开始加重。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由于少儿抚养比趋于稳定,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总抚养比开始从2010年的历史低位开始攀升。2011~2013年,少儿抚养比稳定在22.1%~22.2%,老年抚养比则从12.3%上升到13.1%,总抚养比也随之从34.4%上升至35.3%。
3.流动人口规模继续扩大,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流动规模继续扩大。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普查时人户分离人口达到2.61亿,其中流动人口为2.21亿。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流动人口继续上升,2013年流动人口达到了2.45亿,年均增加约800万人。如果按照“十二五”前三年平均增长规模推算,到“十二五”期末,流动人口将超过2.6亿。
农民工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监测结果,2013年外出农民工达到了1.66亿人,其中举家外出农民工数量达到了3 525万人。进入“十二五”时期以后,外出农民工规模虽然仍保持扩张态势,但增速明显减缓。2010年,外出农民工增速达到了5.52%,随后逐年下降,到2013年仅为1.68%;与此同时,举家外出农民工的增速却从2010年的3.54%上升至2013年的4.44%,举家外出农民工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比例从2010年的20.03%上升至2013年的21.22%,农民工举家外出的趋势逐渐加强。{3}
由于大规模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民工从农村向城镇的流动,“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快速提高。自2000年以来,中国城镇化率几乎成直线上升,“十二五”时期依然延续了这一趋势,年均提高约1.3个百分点,到2013年已经达到53.73%。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与人口流动密切相关。根据统计局监测结果,外出农民工几乎100%流向城镇,人口流动实际上是人口城镇化过程。2013年,跨省流动的外出农民工流入城镇的比例是99.1%,省内流动的外出农民工流入城镇的比例是100%,其中,跨省流动农民工主要流入大中城市,省内流动农民工主要流入小城镇。{4}
对于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如果带来生育水平的反弹,则应该被视为正面和积极的信号,因为放开生育政策的目的正是希望生育率回升,如果不能回升,则意味着不符合政策的初衷,同时也意味着陷入了低生育率水平“陷阱”。很多人担心放开生育会带来生育堆积其实是一种并不完全正确的思维。全面放开二孩生育,不仅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有利于家庭和谐稳定,更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这实际上已经是当前最大的民生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越早越好,早放开,早收益;而越晚放开越不利,后果也越严重。
2.经济转型与人力资源开发并举,化解劳动力供需矛盾
面对可能出现的全局性劳动力短缺局面,必须从供需两方面入手,实现动态平衡。从需求方面,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从供给方面则必须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尤其要开发大量低龄老年人力资源。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后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十三五”期间面对将出现的全局性劳动力短缺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在劳动力短缺日益明显、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必须发生深刻的变革,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需要从要素积累的增长模式转向以改善经济效率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14}。从劳动力投入的角度来说,经济增长要更多依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非依靠更多的劳动力投入。为此,一方面必须继续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制度障碍,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从教育和培训两个环节实现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更好结合,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中国目前存在大量低龄退休人员,开发其潜力是今后的主要方向。鉴于我国退休年龄规定始于几十年前,已经显得过低,建议“十三五”期间开始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为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制度性安排。我们建议按照并轨先行、渐进实施和弹性机制的原则逐步延迟退休年龄。具体建议为:首先,实现养老金制度并轨,将退休年龄归为两类:职工养老保险领取年龄和居民养老保险的领取年龄。其次,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改革方案分两步走。第一步:2017年完成养老金制度并轨时,取消女干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区别,将职工养老保险的女性退休年龄统一规定为55岁。第二步:从2018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同时达到65岁。再次,居民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从2033年开始每3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完成。同时在退休年龄改革中引入弹性机制,可考虑以法定退休年龄为基准,规定人们可提前或延迟5年退休,但养老金待遇与退休年龄挂钩。测算表明,延迟退休年龄可有效改善城镇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增加城镇适龄(退休年龄以下)劳动年龄人口,延缓其比重下降趋势{15}。
3.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十三五”期间养老服务需求将快速增长,必须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在于分清政府、社会和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和作用。尽管在各种政策文件中均提出要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进展仍然不尽如人意。当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推动不力;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严重滞后,无法对居家养老形成有效支撑;养老机构功能紊乱,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机构养老的补充作用{16}。
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主体的积极性,共同承担养老责任,逐渐形成以老年人为中心的由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其他社会成员和组织等组成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到位、养老服务和产品充足、老年人选择空间充分”的养老服务目标。在此体系中,老年人处于一个由多个同心圆组成的体系之中:最中心是老年人,外围第一层是老年人的家庭成员、第二层是社区、第三层是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包括养老机构。老年人可以向任何一层寻求养老服务,但最终向哪一层寻求服务,将取决于老年人的选择。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中,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是关系整个养老体系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要实现这一点,必须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鼓励家庭成员承担养老服务责任,构筑养老服务的第一道防线;建设覆盖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调整公办养老机构功能,合理引导民营养老机构发展,形成多层次的养老机构{17}。
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建设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只有一个欣欣向荣的养老服务业,才有可能向老年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真正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为此必须加强各项任务的落实,如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等。特别应该注意各项任务的分解和考核,要将各项任务加以具体落实,制定实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提出的投融资、土地、税费、补贴、人才培养等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落实,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4.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十三五”时期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具体落实和执行期,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各项具体目标和部署的实现期和完成期,该规划是否能真正落实和实施,完全取决于“十三五”期间的实施情况。因此,“十三五”期间必须进一步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各项规划目标的实现,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一方面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提供是以往城市快速发展的主要策略,在新型城镇化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是最基本的要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并就子女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条件及住房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应该说,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化过程中迫切需要实现均等化的领域,也是制约其是否能够真正融入城镇、实现市民化的关键,应该对各项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时间表及相关责任进行明确,避免有些地方政府回避相关责任,久拖不办,影响城镇化进程和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时,考虑到当前大量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居住,存量巨大,“十三五”时期是农民工市民化需求巨大,相应的公共成本也快速增长,应该对此有提前准备,建立相应的成本分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