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三五期间残疾人工作发展研究
十三五期间残疾人工作发展研究
十三五期间残疾人工作发展研究
民生保,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和谐生。残疾人事业是“惠民生、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的社会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县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以残疾人民生工程为载体,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全县残疾人事业全面健康发展,残疾人生存状况持续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残疾人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全社会扶残助残氛围日益浓厚,谱写了一曲民生保障的和谐乐章。今年1月1日零时起,我们开展了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工作,为残疾人事业“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提供依据。
一、**县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
(一)**县残疾人基本情况。截止到**年12月31日,我县共有各类持证残疾人8040人,平均每5户中就有一个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中视力残疾683人,占我县残疾人总数8.5%;听力残疾261人,占3.2%;言语残疾72人,占0.9%;智力残疾591人,占7.4%;肢体残疾5608人,占69.8%;精神残疾384人,占4.5%,多重残疾441人,占5.5%。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能力,属一级重度残疾人占全部残疾人的8.8 %;丧失大部分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属二级残疾的占16.2%;有一定劳动能力,可以就业的,属三、四级或聋哑残疾的占75 %。
(二)**县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我县以“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根据省、市残联“十项助残工程”所确定的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维权、组织建设等工作目标,努力为残疾人创造“平等·参与·共享”的条件。以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为重点,不断改善残疾人基本生活,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的能力,真正代表、维护、实现好广大残疾人的切身利益。“十二五”期间全县20112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其中,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1055例,实现“白内障无障碍县”,安装假肢98例,聋儿语训35人,发放轮椅、拐杖等辅助用具600余件。安排100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扶持25名残疾人自主创业,城乡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了85%,为1300余名残疾人进行了职业培训,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对46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学生及残疾家庭子女进行资助,金额共计11.4万元。为全县9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对180户重度残疾人给予居家托养,为246名肢体残疾人发放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城镇和农村残疾人全部纳入医保范围。享受农村低保的残疾人参加新农合免交个人缴纳部分,享受城镇低保的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医保费免交个人部分。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意识不断增强,接待残疾人来电来访700余次,来信20余次,提供法律援助9次,残疾人满意率为100%。全县9个乡镇都设立乡镇残联、康复指导站,312个行政村全部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设立康复点,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县残疾人工作服务网络。
二、残疾人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纵向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县残疾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残疾人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横向看,由于残疾人自身条件的限制,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不足,造成我县残疾人工作依然滞后于社会的总体发展,广大残疾人依然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经过调研分析,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问题与不足可以概括为“六个仍然”和“六个需要”。
(一)残疾人工作人员扶助意识、理论水平仍然薄弱,需要加强思想学习。残疾人社会工作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作为指导,人道主义理论、以人为本、增能理论、正常化理论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内涵,我们应该注重学习与积累,以新形势下**县残疾人生活就业状况与残联救助工程为实践载体,发展理论抽象思维能力。
(二)残疾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程度仍然不高,需要发展职业化道路。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残联都在搞加强基层工作队伍职业化建设,作为基层残疾人工作的主要力量,残疾人专职委员不论是工作层面和范畴,还是服务内涵和属性,都属于社会工作者范畴,我县应该积极自省自身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水平。专业的指导,专业的科学方法有利于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我们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残疾人专职委员很明显知识水平不够,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三)残疾人工作人员反思能力仍然很弱,需要提高救助工程中建立长效机制的反思能力。近些年,我县开展了一系列的残疾人救助工程,只有认真反思工程项目的程序、环节、理念支持等才能锻炼出建立工程长效机制的反思能力。而我们的工作人员恰恰缺乏这种思考,工作盲目,思维系统混乱不能很好的为残疾人群体服务。
(四)残疾人服务文体宣传工作仍然不到位,需要加大力度开拓多元化宣传手段。我县开展了很多残疾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时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较高的知晓率,容易造成一定的误解,项目开始工程及结束阶段宣传不到位,不利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宣传职责不明确,在宣传工作上往往忽视其重要性,且宣传工作比较琐碎,需要耐心与细心。因此责任明确非常重要。
(五)残疾人事业资金仍然不足,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尽管残联征收社会保障金,残联的工作项目多,服务范围广,办公设施及康复设施都需要很多资金,维护残疾人的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开拓多重资金渠道是当前我们的重要任务。资金充足了,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指标才可能更上一个台阶。
(六)农村残疾人生活仍然困难,需要提高基层工作水平。从调查我们发现农村残疾人工作仍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农村残疾人户数、人数占很大的比例。本身农村就比城镇发展滞后,信息闭塞,再加之残疾人自身条件限制,就更造成融入社会困难,脱贫难,返贫易,结果农村未就业的绝对人数巨大。这些充分表明,当前农村残疾人工作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需要迫切提高农村残疾人生活质量。
三、促进我县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思考
残疾人事业发展包涵三大相互联系的主体:残疾人工作人员、残疾人服务活动及残疾人群体。上面总结的“六个仍然”和“六个需要”也是围绕这三大主体展开的调查思考,从中可以看出,残疾人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思想意识、专业化程度及反思能力;残疾人文体宣传服务、资金投入服务;以及各类残疾人群体生活就业状况都对残疾人事业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为此,下面继续围绕这三大主体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抓好残疾人工作者思想理论水平学习工作,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发展残疾人事业需要理论上的指导,以人道主义、正常化及增能等理论为基础才能做好工作,残疾人弱势群体不仅需要正常化的生存环境、生活及工作能力上的增强以及人道主义关怀,残联工作更应该保障他们缺失的权利,残疾人工作者应该有这个觉悟与意识帮助残疾人补偿他们应有的权利,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基础是社会对残疾人缺陷负有的责任,应该具有使残疾人群体恢复的功能,使其融入与适应社会生活。经常性开展理论思想学习培训班,提高工作者的思想觉悟与理论思维能力。
(二)抓好残疾人工作者的反思能力训练,更好地开展残疾人工程的长效机制工作。残疾人工程的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系统思考,全面部署,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反思能力,做好项目开展的各项工作,同时注意环节的连接与程序的连续性,做好档案管理,积极开展工程讨论与思考活动,不断锻炼他们的反思、思考能力。
(三)加大宣传文体工作力度,扩大残联工作透明度。
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残疾人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潜能。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培养优秀特殊艺术人才。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增强体质、康复身心。广泛宣传扶残助残先进典型和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楷模,感召全县人民奋发图强、创业致富、奉献社会、促进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荐本地区、本单位有关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的优秀新闻作品参加评选。继续积极开办残疾人专题栏目,广泛开展残疾人事业宣传,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残疾人,营造良好的社会扶残助残氛围。结合残疾人重大节日,进行多角度、大规模宣传。进一步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人体育人才的培养,适应新的残疾人体育运动竞赛规则,不断提高竞技水平,为我县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加强对残疾人特艺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组织选拔优秀节目和作品参加省、市残疾人文艺汇演。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加强残疾人事业宣传。利用网站倾听残疾人心声,及时了解残疾人困苦,回答残疾人提出的疑问,解决残疾人最关心的问题。搞好宣传措施:
1、及时宣传与实施项目紧密结合。把握好残疾人实施项目的进程,制作具体规划,做好宣传文体工作。
2、发展多样化宣传手段。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宣传残疾人服务项目,发挥宣传画、宣传单、知识手册、宣传栏、广播、电视与报纸等宣传手段的作用,更好的为残疾人服务。
3、设立专人宣传服务,明确责任。实行宣传问责制,设立专人负责,同时做好协调工作。
(四)加大资金投资力度,扩大残疾人福利服务覆盖面。联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我县残疾人工作众多项目与工程的实施都需要资金流通运转,物质投入是必要的,合理配置资金资源是我县残联的重要工作,残疾人工作者应该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想法设法达成残疾人群体的愿望,真诚为他们服务。发展残疾人事业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老龄协会等社会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支持残疾人工作,维护残疾职工、残疾青年、残疾妇女、残疾儿童和残疾老人的合法权益。红十字会、爱心协会等慈善团体要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企事业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适当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重点做好残疾老人和残疾儿童的福利服务。做好社会捐赠,支持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五)认真落实涉及残疾人的优惠政策,搞好农村残疾人服务。早在2008年,中央、省、市就已经相继制定了关于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我们残联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把农村残疾人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调动工作人员做好农村调查工作,认真汇总信息,分析调查资料,发现寻找与科学发展观不符合、不适应的突出问题,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构建适应科学发展的残疾人发展机制与体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把残疾人群体看做特殊群体,充分尊重他们的生活、教育、就业权利,发挥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作用,更好的为残疾人服务。
总之,我县的残疾人事业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及时的调研与分析是必要的,全面贯彻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重视民生工程的精神,认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调查与分析,及时总结梳理残疾人事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应对,不断反思,构建符合十八大精神,共创“中国梦”要求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机制。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美好“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全面落实“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速度,促进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二篇:临洮县“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实施方案
临洮县“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实施方案
(2016年—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5‟80号)和《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定政发„2015‟107号)精神,保障和改善全县残疾人民生,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推进全县残疾人小康进程,特制定临洮县“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实施方案。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县、乡镇残联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县残疾人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体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为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年来,先后为235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其中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1785例,假肢安装87例,精神病防治482人;辅助器具供应总数达2900多件,其中捐赠轮椅1442辆、发放拐杖760副、手杖700支、助听器30只;全县有3571名符合条件的城乡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1026名残疾人享受五保供养待遇,5000多名残疾人得到临时救济;共为2.52万名城乡贫困残疾人代缴医疗保险参保金212万元;为1.1万名农村贫困残疾人代缴养老保险参保金110.62万元;为1359名肢体残疾人发放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资金35.33万元;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1110户,改善了近12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居住条件;对62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为7271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640.7万元;为3800名特困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456万元;10000名贫困残疾人得到了社会帮扶,8000名残疾人实现了脱贫;在组织输送50余名残疾人参加省上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班的同时,积极采取集中培训的形式,五年共完成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5000人次,有1300多名城乡残疾人实现就业;五年共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878.28万元;为残疾人创业贷款贴息29.61万元;为186名残疾学生资助资金10.62万元,特教学校的建成,为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有37名残疾学生被高校录取接受高等教育;元旦、春节来临之际,共为1300名城乡贫困残疾人发放慰问金58万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县残疾人事业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残疾人事业基础薄弱,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相对滞后;二是残疾人应享有的各项优惠政策未完全落实,总体生活状况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三是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残疾人康复训练处于探索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培养及特教工作跟不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及残疾人就业难度大等方面;四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现有的集中托养服务机构满足不了残疾人的托养服务需求,残疾人大病救助等特殊需求得不到帮
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对重度和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救治救助,使5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免费服药治疗、100名重度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住院治疗。到2020年达到社区康复示范县标准,帮助3000名残疾人得到就近就便的康复服务。
(二)完善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机制。按照《残疾人辅助器具机构建设规范》,全面提升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站的服务功能;实施贫困残疾儿童辅助器具适配抢救性康复项目、“长江新里程计划”、“七彩梦行动计划”项目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全面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组织供应辅助器具3000件以上。对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开展辅助器具适配,完成假肢装配100例,配发轮椅1500辆、拐杖1000副、手杖1000支;为75名低视力患者配发助视器;辅助器具供应达3000件以上。
(三)加大残疾人扶贫开发力度。紧盯持续增加贫困残疾人收入这一核心任务,以到2020年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将贫困残疾人作为重点扶持群体纳入县、乡镇政府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优先帮扶。在完成10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为残疾人创业贷款贴息50万元和发放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35万元的基础上,认真实施《甘肃省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完善贫困残疾人“建档立卡”工作机制,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优先享受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及惠农政策,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加大残疾人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万户助残扶贫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助残
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六)全面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按规定提高保障标准,家庭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对符合城市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优先安排廉租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在实施农村建房项目中优先安排残疾人家庭并适当提高建房补助标准。为一、二级重度残疾人代缴养老保险参保金175万元、代缴医疗保险参保金450万元。将残疾人普遍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全面落实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政策,完成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万人次,1.5万人次困难残疾人得到生活补贴;持续开展元旦、春节前慰问贫困残疾人活动,对1500名城乡贫困残疾人通过慰问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四、项目支撑
“十三五”期间,全县共谋划残疾人事业项目三大类,即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项目、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项目和社区康复服务站建设项目,计划投资达到1780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领导体制,建立健全“人大检查、政协视察”的支持机制,巩固强化“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残疾人工作任务具体、责任明确、措施到位、落实有力;要紧紧围绕中心大局、抢抓各种发展机遇,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不
在“十三五”中期和末期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和信息公开,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实施方案是全县残疾人事业未来五年繁荣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县残疾人工作者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十三五残疾人工作纪实总结汇报
十三五残疾人工作纪实总结汇报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历年来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残疾人事业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优先纳入党委政府决策重点,不断强化残疾人事业保障机制,坚持用政策为残疾人办实事,用项目为残疾人做好事,用智慧为残疾人解难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残疾人事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残疾人工作得到了中央、省市的充分肯定,连续X次被国务院残工委表彰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先后被中国残联、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特奥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政府残工委表彰为“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省残联表彰为“全省先进残联组织”,市政府残工委表彰为“先进残疾人组织”。
组织保障到位,残疾人工作基础不断夯实。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研究残疾人工作X多次,为县、镇、村三级组织机构设置、专职理事长配备、专职委员待遇落实等提供了制度保障,基层残联组织建设相关经验被中国残联在全国印发推广,先后多次在全国、全省会议上介绍残疾人组织建设经验。
X年,圆满完成基层残联组织建设专项改革试点任务,专门协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残疾改革“专兼挂”人员配备、村民小组(居民小组)兼职联络员选配到位,全县形成以县残联为主导、镇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协为基础、社组助残小组和志愿者队伍为延伸的残疾人组织机构和服务网络,实现了基层残疾人组织机构从无到有、从疏到密,运行方式由随意性转向制度化,由粗放式变为精准型的蝶变,真正让残疾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最底端,使每一位残疾人都享受到了组织带来的关爱。
全县村残协专职委员年误工补助提高到元,村残协专职委员优先兼任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和优先享受临时救助政策,X名村残协专职委员兼任村农家书屋管理员,X名村残协专职委员享受到X-X元不等的临时救助,极大地调动了基层残疾人工作者服务残疾人的工作热情。
政策保障有力,残疾人事业持续快速发展。X县从关心残疾人生活、保障残疾人民生出发,相继出台了《X县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实施方案》《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先后承担开展了全国残疾预防综合试验区、全省残联组织建设专项改革试点县、第三代残疾人证(智能化)换发试点县、全市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及全县“小微权力”清单化管理试点等X项国家及省市县试点创建工作,为形成更加完善的残疾人普惠加特惠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扶残助残扎实,残疾人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上门评残、辅具送家、常态入户、最多跑一次等优质的服务,如同春风化雨持续沐浴着X县X多名残疾人。完善的社会保障,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X周岁以上一级残疾老人和X周岁以上特困残疾老人全部享有生活补助,考入高等院校的残疾学生全部享有不低于X元的助学补助。先后举办“集善工程”助行、助听及“爱心助残”辅助器具、服装发放等大规模、广覆盖的捐赠活动场次,为全县贫困残疾人捐赠发放了价值余万元的电动轮椅、助听器、普通轮椅、盲杖、护理床等辅助器具及衣物、洗涤用品和营养品,有效改善了残疾人生活状况。
聚焦脱贫攻坚,残疾人小康进程稳步推进。近年来,X县充分发挥残疾人基层组织优势,组织各镇残联、村(社区)残协深入调查、精准掌握残疾人贫困户个案情况、脱贫需求和扶贫重点,为精准实施残疾人造血扶贫、保障兜底奠定坚实基础。在制定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托养服务、助盲就业脱贫等方面助残惠残福利制度、完善残疾人兜底保障的特惠政策体系的基础上,X县各级残联组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千方百计为残疾人寻找致富项目、拓宽扶贫渠道,创造性地开展“造血式”扶贫,并根据全县产业发展实际,组织残疾人参加畜禽养殖、温室蔬菜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利用甘肃自强农林生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枣乡巧手残疾人文化产业创意示范园等残疾人扶贫就业示范基地,吸收更多残疾人就业。全县城乡共安置残疾人就业、从业人(次),其中按比例安置人,涌现出X等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商贸流通等方面残疾人创业典型人。
康复服务精准,残疾人个性需求不断满足。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的社会化康复体系,已经建立并逐渐完善。充分挖掘县残疾人康复中心专业康复资源,在全市开设了首个残疾人心理咨询室、治疗室、多感官训练室,配套各类训练设备余件(套),实现了残疾人康复工作各领域同步协调发展。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机构正式获准成立,并核定了相应编制。实现残疾人康复服务“四免两覆盖”,即残疾人白内障复明手术全免费、残疾儿童接受康复训练全免费、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全免费、疑似残疾人接受残疾评定全免费、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全覆盖、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全覆盖。在县残疾人康复中心的辐射、示范、带动下,全县各镇卫生院残疾人康复服务站覆盖率达X%,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服务点覆盖率达X%以上,康复指导员培训合格率达X%,残疾人及其亲友康复服务满意率达X%以上。构建了完善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满足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特殊服务需求,融入社会资本建成的集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技能培训、文体娱乐、休闲农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县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正常运行。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新建项目即将投入运行。
统筹兼顾发展,残疾人特教文体同频共振。残疾人事业全面充分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X县始终将特殊教育纳入规划、统筹安排、重点倾斜,不断加大特殊教育资金投入。通过县长教育基金、国家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等,为贫困失学和面临辍学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资金保障;积极实施“扶残助学春雨行动”,先后资助名贫困残疾儿童少年完成学业,全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X%以上。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儿童特殊教育体系初具雏形。“牵着蜗牛去散步”、“与爱同行·相伴成长”等残疾人活动社会反响强烈。残疾人体育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省第四届特奥会我县名残疾人运动员获得的佳绩。省第十届残运会名残疾健儿取得好成绩,带动辐射残疾人运动广泛开展。
让残疾人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是X县残疾人工作不懈的追求。近年来,残疾人维权工作服务形式不断创新、服务渠道不断拓宽、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成立残疾人法律救助服务站,聘请法律顾问,及时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城区新建道路全部铺设盲道,新建无障碍公厕座,道路沿线各路口均进行了缘石坡道处理;余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了室外坡道、卫生间改造等家庭无障碍设施建设,近三年,累计为名贫困残疾人发放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万元。
同时,在爱耳日、助残日、残疾预防日期间,通过设立宣传咨询台、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挂历、折页及宣传单、开展义诊服务等形式积极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在全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中,我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及名工作人员分别荣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X荣获全省自强模范称号。
第四篇:“十三五”配电网规划与发展思考研究
“十三五”配电网规划与发展思考研究
摘要:配电网是国家电力系统重要部分之一,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是保障电力系统“落得下、用得上”的最重要一个阶段,对建设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配电网发展状况,结合“十三五”提出的相关展望与意见,总结出我国配电网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提出解决介意与措施,使电力系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关键词:十三五;配电网;电力保障;发展规划
0 引言
配电网是国家电力系统关键部分之一,直接面向广大群众,是保障电力系统“落得下、用得上”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建设民生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经过“十二五”的规划建设与系统改造,配电网在电网结构、满足用户用电能力、对用户供电的安全可靠性等基础方面得到了质的提升,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为建设更加安全可靠的配电网结构,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必须加快提升配电网得结构化系统化的改进安,最终提高配电网满足社会的需要,顺利完成配电网 在“十三五”进程中的作用。配电网现存问题
1.1有关部门对配电网现状不了解 配电网现状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及相关存在问题的分析调查是编制配电网规划的基础和依据,正确把握现实情况电网数据以及比较差的阶段等问题才可以针对性的有效的提出电网网架的搭建与改造措施。各基层配电网规划编制单位对现状及历史基础数据的管理有待提高,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成因理解存在偏差,数据统计口径有一些偏差,不可以真实的反映出配电网现状有的一系列问题。
1.2 配电网终端预估不正确
对规划期进行负荷预测是编制配电网规划的主要依据,是配电网规划报告的关键部分内容,其结果直接关系到配电网建设规模和时间进度。配电网规划报告的负荷预测应对各高压配电网变电站供电分区内的负荷进行预测,对规划期内的大用户等点负荷进行明确统计,因此得到打算区内负荷提前猜出答案,并检验输电网负荷提前猜出答案。编制的配电网规划报告并对合理安全地进行安全用电电压用电预测,预测过程要严格把关,严格遵守相关部门的执法与要求,并对上级电网的负荷预测提出相应建议。
1.3 各级别配电网建设级别不合理
配电网规划过程中应实现各电压层级的协调发展,避免出现由于下级电网规模限制对上级电网电能无法配出的问题。部分区域对中低压配电网的计划搭建重视不足,本应通过中压配电网的合理规划建设来解决的问题都希望依赖新增高压配电网规模和布点来解决,增加大量电网无效投资的同时造成高压配网设备利用率偏低。同时中压配电网新建规模相对高压配电网规模过小,导致部分高压配电网变电站电能不能有效配出。
1.4 配电网规划项目时间进度不规范
配电网规划应该通过合理的项目进度安排实现与上级电网规划有效衔接,并符合项目实际工程进度及企业投资能力的要求,合理满足用电需求。有一些单位配电网计划项目进程有极其不合理的安排,有项目鳞集于短期内投产的一些问题,没能够思量工程建设能力的问题,计划的可操作性不强。地区对配电网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
2.1 加强配电网基础建设
地区配电网具有信息量大,数据化丰富,更新速度快,管理比较困难,最终影响配电网规划作用,公司结合地区配电网规划设计和发展诊断分析需要,加强开展基本数据规划管理任务。(1)组织科研院所与高校共同开展研究制定实施可行的档案管理与大数据信息化库。(2)建立地区配电网规划数据管理机制,横向上由各级发展部门牵头,与运检、调度、营销、基建等专业密切配合,实现数据实时监测;纵向上由公司发展策划部统筹,对各地区数据进行把关,确保数据质量。(3)提前开展计划地区配电网结构诊断分析与应用,结合相关地区配电网往年用电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计策与应对措施,改进对应规划系统,而且融入国家电网具体用电系统与改进国网标准,使得用电的可靠度,可靠性能够实现提高,对用户提交满意答卷。
2.2合理制定地区配电网规划指导政策方针
结合本地区近几年用电情况及预测未来用电状况,系统学习与研究我国的相关政策如《地区配电网供电分区及建设标准指导意见》、《地区配电网目标网架建设指导意见》及《配电自动化建设指导意见》等城市配电网规划纲领性文件及指导方针,统一地区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切实落实全全周期生命预测与管理理念,在提升地区配电网规划引领作用的同时,强化规划政策标准的约束作用。
2.3 提升专业队伍的专业素质 采取多种可行性措施,着力提升配电网计划职员专业常识的能力。①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多邀请国内外相关技术专家进行相关交流并提出宝贵意见,并了解各地供电公司规划成果,同时要组织业务骨干到发达国家等地区进行学习与交流,深入了解人家长处,积极改革本地区落后的方法与方案。②结合地区配电网发展诊断和规划滚动调整进展,分阶段组织集中工作,由省经研院进行业务指导,为各地市地区配电网规划人员提供业务交流平台。③借鉴技术交流工作思路,选拔技术精英到上级规划院进行专业学习与培训。
2.4 加强创新驱动战略手段 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解决新常态新世纪下,尤其是落后偏远地区配电网规划工作新难题。(1)在 2013~2020年地区配电网规划滚动调整工作中,规划对全省用电区域进行合理分区,并明确各类型用电区域的建设标准和目标网架结构,突出本地区对配电网规划建设重点,落实地区配电网计划精细化管理要求。(2)创造性提出“有效投资机制”,结合近些年我国各类用电项目工程投资情况、用电规模与建设范围,对供电分区结果进行结果标准对比,确保安排正确的合理性。(3)重点运用现有比较成熟的GIS智能系统,进行开展供电分区制、项目选址选线公平制、及评审工作的正确性。
2.5积极探索规划设计新思路
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满足新形势下地区配电网发展需求。①进行220kv下降10kv供电方式研究,破解城市中心负荷密集区站址、路径资源紧张难题。②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组织省经研院及设计单位,开展县乡村地区配电网多结构性的典型设计,选取县乡域和中心城乡村,尤其是城中村改造进行规划管理,构建区域目标网架结构并实现更加性价比的优惠用电方案,为很好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地区配电网搭建供应有建设性的意见。
2.6 加强地区配电网协调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全面覆盖的战略战策,将用户接入和生产技改工程全部纳入地区配电网规划,统筹考虑用户接入与地区配电网规划、电力设施布局。在各类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四个统一”原则,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在供电区域划分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可靠性需求,制定差异化建设原则和发展重点,促进现状电网向远景目标网架平稳过渡。“十三五”配电网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在新常态下的发展环境下,“十三五” 配电网发展使供电安全可靠性得到提升,努力做到发展理念的提高,满足社会进步及工业化发展的计策要求,顺应城镇化进步和工业结构化协调进步,努力完善分布电源电桩的使用率与资源高渗透率及多元化结构,一定坚定内部配电与外部用电、内部资料与用户用电相和谐进步。
3.1 新型城镇化对配电网的影响与要求 3.1.1 城乡二元结构对配电网的影响
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意见:(1)农业人口加快向城镇迁移;(2)使得中小城市更快的进步,重点放在小城镇发展上;(3)进行绿色能源的发展,使都会的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很好的进行;(4)使得城乡发展差距大大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迅速发展。新式城镇化会很好的拉动内需,会推进电力需求持续稳定增加,而且将使得电力需求呈现新特点,使城乡二元结构差距明显市与农村电力需求差距缩小。在此基础上,新型城乡二元结构对配电网提出更加具体的智能化、多样化和协同化的新要求。
一方面要加强和推进新能源建设与投资建设和智能电网工程建设与投资,支持发展分布式新能源的接入,推动更加智能电网的有效发展机制,推进居民和大中型及小型企业用电发电的智能监控与管理;另一方面配电网计划必须与都会计划同步推进,一起和谐进步,同时配电网一定要和水路气等别的基础设施和谐进步,形成共建共享格式。
3.2 如何应对分布式电源布置、多元样性负荷用电的接入
3.2.1 分布式电源布置、多样性的用电负荷负荷接入对配电网的影响 分布式电源布置并网对电网基本不会产生影响;但高渗透率下,各种分布式电源出力的波动性会给电力系统带来较大的影响。(1)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配电网由原先的单电源网络变为多电源网络,使得原先呈单一方向流动的潮流具有一定的随机性。(2)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电流保护、距离保护、重合闸配合等均带来影响,使一些保护失去范围、灵敏度或配合失效。(3)分布式电源的启动、停运、输出变化与自然条件、用户需求、政策法规、电力市场等众多因素有关,易导致其功率输出波动,进而造成明显的电压波动。
设备设施、建设标准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的接入已初具规模,其对配电网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快速充电的影响,快速充电负荷具有冲击性,在渗透率较大时会拉大典型区域的负荷峰谷差,如图a, b所示。且快充专用供电设备利用率偏低,负荷的短时波动性增强,相关变压器和配电线路的最大负载率有所增加。
a)充电负荷5%渗透率
b)充电负荷20%渗透率
3.2.2 服务分布式电源发展,主动适应多元化负荷接入需求
在“十三五”期间,要按照“支持、欢迎、服务”的原则,做好配电网规划与分布式电源规划的有效衔接,主动引导设备研制,重点推广分布式电源并网双向保护装置、协调控制器、能量管理平台等并网设备及系统新技术,促进协调发展,积极服务分布式电源项目健康发展。在配电网规划中,要深入研究多元化负荷的接入模式,满足终端用户的多元化需求,通过资源共享,构建综合型配电网能效管理平台,实现多元化负荷一体化管理。尤其是要深入研究电动汽车的充电特性与接入模式,合理确定各类充换电设施的供电方式、接线模式、负荷等级、典型配置、电能质量要求和无功配置等,借鉴变电站规划,对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的选址、进行规划布置,引导电动汽车合理有序充电。3.2.3 建设智能配电网为智慧城市营造良好环境 “十三五”时期,配电网成长一定要加速管理准确供能、电力要求侧打点、电网自由接入、多电源互动以及分散储能等问题,极大程度的对电力终端用户做出很好的服务。一方面,开展“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等电能替换重点模范项目,提高电能在都会能源损耗中的地位,加强都会绿色建设与用电同步进步;另一方面加快研发与建设城市智能电厂与智能配电结构的重点项目的日程提升,实现城市供电主要电力设施智能化,实现城市电网全覆盖实现无一处黑暗,实现电费计数制,光明制。结语
配电网作为国家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配电网规划是国家未来用电计划的指南针和具体实施战略。我国自从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居民用户对电的需求更是一日都不可缺。建立科学规范的配电网规划管理模式是解决当前配电网运行中的一系列问题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完善相关配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基础数据管理、健全规划编制组织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配电网规划人才队伍建设,为配电网的发展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用电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使得电网企业的社会对位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振亚.中国电力与能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2] 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滚动规划(2013-2020 年)[R].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2.[3]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4] 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农村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 [R].2014.[5] 马丽,张建华,刘念等.城市配电网规划方案的多阶段综合评估方法[J].中国电力,2013,46(11):150-154.
[6] 高军彦,麻秀范.计及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扩展规划[J].中国电力,2010,43(2):39-43.
第五篇:“十三五”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
“十三五”加快金融服务业
发展问题研究
金融服务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脉,是各种社会资源的货币形式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领域,因此,大力发展金融业对于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增长,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建设和谐秀美富裕文明智慧幸福的新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肇源县金融机构相对齐全,截止201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共有8家,分别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县龙江银行、新站龙江银行、邮储银行,哈尔滨银行。营业网点有37处,县城19处,农村18处。农民自助服务终端42处。非金融机构有127家,分别是小额贷款公司3家,典当行1家,非融资性担保公司6家,投资咨询公司115家,民间借贷服务中心1家,农业物权融资公司1家。
(二)金融业务规模不断壮大。2014年末,肇源县各项存款余额68.3亿元,比2010年末增长25.2亿元,增长58.5%;各项贷款余额36.4亿元,比2010末增长14亿元,增长62.5%。金融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逐年增大,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三)金融改革创新稳步推进。2014年组建成立了东北
三省首家民间借贷服务中心,于2014年5月11日正式开业运营,中心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借贷自愿、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开展工作,主要以小微企业和“三农”客户为主体,撮合供求双方达成资金借贷交易,并对达成交易的民间借贷进行备案登记。截止2014年末,累计登记业务465笔,总登记金融1.3亿元,其中借入登记216笔,累计金额达7858.5万元,借出登记249笔,累计金额达4749万元,成交131笔,累计金额达1264万元,成交月利率在15‰—20‰之间;2014年组建成立了肇源县物权融资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由省金融办2014年4月8日批准,采取政府引导、民营企业注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农村物权保证贷款工作。2014年10月,物权融资公司已同信用社和邮储银行签订了“土地流转保证贷款业务合作协议”。截止2014年末,农业银行向农民发放土地流转贷款2800万元。
二、金融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机制不完善。金融机构的设立和管理由国家银监局负责,非金融机构的设立与管理政出多门,有的由发改局批,有的由服务局批,有的由金融办批,还有的由工商局批,导致融资服务监督管理混杂。不同部门的职责职能都不相同,监督管理主体责任也不一样,把控金融风险分散、难度加大。
(二)缺乏健全的社会征信体系。从全县范围看,由于
缺乏可操作性的社会信用评价制度、评价机制,非金融机构未纳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造成小微企业、农户建档工作量多、涉及面广、流程繁琐。从而影响到小微企业、农户的信用评价和授信工作。信息不对称、信用信息缺失现象也普遍存在。
(三)金融产品和服务载体不足。目前,民间借贷服务中心仅办理城镇房产、车辆、工资卡等抵押贷款业务,单笔借贷资金最高限额50万元,金融产品创新少,难以形成资金合力。农业物权融资平台也只开展土地流转抵押业务,林权、草原经营权、农机具所有权、水域养殖权、房屋所有权还没有开展。同时,平台内外部的服务载体还不够完善。如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没有信用担保机构,农业物权融资还缺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等,这些都制约了众多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
三、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政策扶持,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深入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金融保险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黑政发„2014‟30号,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支持作用,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县域金融业的发展。
(二)调整优化信贷结构,转变银行业发展方式。促进银行业机构不断开拓信贷服务领域,增加有效信贷投放,稳步扩张全方位支持经济发展。鼓励和引导银行业机
构通过争取总行支持、引入异地资金、盘活存量资金等方式,有效增加资金供给,实现信贷投入较快增长。对规模大、实力强、前景好的企业或政府主导的大型基础设施重要建设项目,推动和协调银行机构到总行申办直接贷款。保证“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信贷资金的合理需求,增加资金管理灵活性,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好金融配置资源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重点加强对社会民生、全民创业、个人消费、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改善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
(三)加强金融配套设施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全县金融信息联系机制,在工商、税务、公安等政府机关、金融监管部门和各金融机构之间搭建渠道通畅、传递高效的金融信息网络,促进信息共享,逐步完善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完善信用评级,形成信用约束机制,提高信贷风险控制水平,争取在“十三五”期间投放一部分信用借款,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效性,创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
(四)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探索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担保市场,建立主要服务农村地区的担保机构。重点扶
持和发展农民互助性质的担保组织,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担保物范围,提高担保服务质量,切实发挥担保的功能,对于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用于贷款担保,解决担保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