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泰卦论文
泰卦论文系别:艺术设计系 班级:2010070206 姓名:杨阳 学号:106070230156 指导老师:庞彦林
摘要:易经六十四卦第十一卦是泰卦。《泰卦》象征通达:这时弱小者离去,强大者到来,吉祥,亨通。《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象辞》说:《泰卦》的卦象为乾(天)下坤(地)上,地气上升,乾气下降,为地气居于乾气之上之表象,阴阳二气一升一降,互相交合,顺畅通达; 关键词:易经泰卦
正文:
泰卦。由小而大,由微而盛,吉利,亨通。泰,卦名。本卦是异卦相叠(乾下坤上)。本卦上卦为坤,为地,地属阴气;下卦为乾,为天,天为阳气。阴气凝重而下沉,阳气清明而上升,阴阳交感,万物纷纭,所以卦名曰泰。泰,通泰。
泰的解释;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变者泰(通)。
“泰”,通畅、平安的意思,这是泰卦总体形势的特征。《序卦传》说:“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泰卦紧接着履卦发展而来。履卦的卦象上天下泽,乾阳在上,兑阴在下,象征辨别上下之分的等级秩序,所以说“履者礼也”,履卦的总体形势就是遵守这种等级秩序的规定,循礼而行。泰卦的卦象与履卦恰恰相反,乾阳在下,坤阴在上,看来是颠倒了上下之分的等级秩序,违背了循礼而行的原则,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表面形式上的颠倒违背,才使得总体形势通畅平安,形成“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和谐。所谓“履而泰,然后安”,“而”是连词,一方面表示由履而泰是一种前
后相因自然而然的生成系列,同时也表示此二者虽然看起来相反而实际上却是互相依赖,互相促成。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内阳外阴,内健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天地交,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谊,以左右民。顺从天地之大来,而小往,事业开始形成规模,步入稳步发展时期,来而不往非礼也,此时要顺天时、地利之大来之势,用小往凝聚人心之和,特别要注意刚柔并济、阴阳相和、动静相宜,更要做到外柔内刚,即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外圆内方,对外圆通,对内按规则、规矩办事。利用天地交、阴阳和、万物通的风调雨顺的大好形势,上下团结一心,团结志同道合的君子,疏远小人,方可接天地之道,成就当世伟业,更要站在大局利益上,为员工、为大众、为社会着想,肩负起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曾仕强《易经的奥秘》
第二篇:试谈《易经》的泰卦和否卦
说说“泰然”
泰然,泰的样子。泰的样子是怎么样的?一言难尽。不过一说到泰,我们都知道此中有好的意境,如:持盈保泰、国泰民安、泰然自若等。几个月前电视旅游台开播《泰学》。泰亦成学说,我收看了这节目。原来是曾仕强教授以他的方式、借用生活事例解读《老子》和《易经》的一些卦。《易经》中有“泰卦”,但《老子》与《泰学》有关系吗?虽曾教授对此未作细说,但我理解是有的。老子的道,无为而治,治而安,安的环境是泰,安泰;另,不通不为道,道亦通泰。
“一阴一阳之谓道”。泰在《易》为卦,上坤下乾。坤为老阴,乾为老阳,阴阳重叠。外表中虚而柔顺,内里刚正而有底气。看其卦身,既有安的形,又有通的象,而这形象里更包含着道的理。有一定《易经》常识的人都知其然,但明其所以,须放下现有的观念,回到朴素的自然思维。
昔圣人观天察地,类物比拟;通过象数的变化,发现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轨迹,并以简易的符号推演验算,总结出一套动态的预测方式,以利生产实践。然而,术从于道,道在阴阳不测,不测之测——有本事的人在其或然性中窥视天机,顺势作事而为天下共主。远古的伏羲、神农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的经验哲学在用 中不断完善,还薪火相传地留与后世。我们今天学习《易经》也该从感性到理性,如果总以物理性的科学头脑来分析,恐怕会离经背道„„
道见于有,始于无。在我国的民间相传中,宇宙源起混沌的状态。有位叫盘古氏的神人在此应运而生,他觉得这样的环境难以生存,于是用自己与生俱来的玉斧,劈开这个处境。一分为二,只见清气上升,浊气下坠,逐渐形成天地两端„„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坠为地,天是阳,地属阴;不了解这些,是无法领略《易经》的智慧。我们都是聪明人不必追究有没有盘古氏这个神人,大可将他理解为宇宙本然的力量。朋友,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类比,而不是现代概念上的逻辑。
为了解题,描述“泰”的状况,我设计了个横幅并请彭程万老先生用手书的金文展现出来。
泰——天地一体,阴阳合德;小往大来,厚积薄发。有人问我“为什么天在地之下反而是泰,以常识来说、天是在地之上的哦?”我答“这正是《易》之奥妙!”朋友,读《易》要有广阔的襟怀,还须明白《易经》是一本活的书,学《易》用 《易》亦当是活的,如跑马射箭,“中的”却是在运动中完成。话又说回来,为何天会在地之下?此中有两重意义。首先天与地并不存在什么对立统一关系,而是天包涵地,地只是天中的一分子。二是以地观天,天动地亦动,日中而昃,日薄西山;天黑、最安静的时侯,地的另一头又已天亮。天地的情势是会变的,否极泰来,泰尽亦会否至。
《易经》的泰卦,天在地之下,清气上升;地在天之上,浊气下坠。两者感应交合,故曰天地一体。阴阳合德:其德指“道”的作用显现,所谓“冲气以为和”。小往大来:此话出自泰卦的卦辞,话中的含义——地对于天来讲是小,天对于地来讲是大。天的清气上升是往,地的浊气下坠是来;天地一往一来,是阴阳的动变。厚积薄发:地属阴,地在天面前是被动的,只能努力积存天的阳气,补充好自身的体能,然后慢慢的,轻微的散发。
以上说的只是对泰卦卦象的一些基本认识,但如果能透切了解其象中之数,数中之理,不但对养生有好处,而且让自己妥当地做人做事都会有帮助。
我们不妨想一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常说“路通财通”,这并非平白无故的。历史到了这关口,自然发展的需要,《易经》的泰卦就出现了。泰,上坤下乾;坤的外形四通八达,但内里是乾,有无穷的能量支持。势成这样,绝非人的意志!
朋友,“泰”的样子见在适当的时机,这时机的来临不会是一下了的。大地(坤)阴极而生变,阳气始聚,一阳生而为“复”;阳气渐升,二阳起而见“临”;继续向上,才是“三阳开泰”。“泰”之后就是“壮”,“壮”看似是好事,但“物壮则老”,“壮”是衰 败的开始。“壮”再上前便为“夬”,“ 夬”是缺,断裂的意思,朝着“否”的方向。
„„„„„„„
泰卦的状况确是比较好,不但阴阳和合,相互感应,而且时间空间都恰到好处,阴爻阳爻不是得位就是得中。因而我们向往“国泰民安”是正道,愿意“持盈保泰”也合理,能够“处之泰然”更没有问题。但怎样向“泰”保“泰”处“泰”呢?这不妨参考古人总结的经验。比如圣人管理国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不乱来,不乱说,顺自然之势。泰卦的乾象亦君,坤象亦民;君之精气朝民,民心向君,是谓泰然。《尚书》云: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身为国家领导人,放下自己,联系民众,不凌驾民众之上,才会国泰民安。我们普通人又怎样才可以近泰得泰?接物之道,坤象小人,乾象君子。所谓“外小人内君子”或“先小人后君子”。小人计较利害得失,出来做事又怎能不计较利害得失呢?但内里、后着,应是君子、有股正气。养生方面,强阳必先养阴。要使白天龙精虎猛,晚上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身体上凉下热,头脑冷静,脚板暖热亦在泰之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一动,气运全身。我们中国人很多都晓得保养双脚,习惯睡前用热水泡脚,现在还有沐足的行业。睡的方位也讲究,一般来说比较适宜头向北脚朝南。因为南方主火,热;北方主水,凉。这虽非绝对,却也不无道理。健身方面,跑步无须展现竞技的状态„„慢跑、脚根着地,扯动周 身神经,热气上传,头脑不存意识,收住欲望,湿气自然被运化。其它的运动也一样,外方内圆,切实做好该做的动作,不用想什么,自然上下交感,气息流通。再深层次就是致虚守静的气功,这里不作细说。
泰的状况,都在安稳通畅的意义里;泰中的细节,有渐行渐进的过程。泰的环境下,参照《周易·泰卦》的爻辞,看我们能领悟到些什么?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初到泰境,首爻阳居阳位又有外卦的**呼应,故言“拔”(阳向上)。“ 拔茅茹,以其汇,征吉”;拔茅草如果茎根连片起,此际进取会有好处。这是比喻的说法,意指逢时而作,有利无害。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继续前行,但阳立阴位。“包荒”:包,包容;荒,亦灾亦垢。“用冯河”:徒步过河。泰之前,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此刻正是百废俱兴,要有山藏海纳的情怀。“不遐遗”,外不忘远方的亲友(**);“朋亡”,内不结党营私;“得尚于中行”,以中正之道行事。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接连三阳,刚之又刚。路不平,处处有起伏;在艰难的历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便没有危险。无须疑虑,解决到食饭问题就自然有福报。
“**: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阳转阴,升转降,即由进取转向保守。虽不真的很富有,但 知足常乐。这样,周围的人不但不提防你,还会信任你。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周易》的卦辞、爻辞俱周人笔记,这里“帝乙归妹”说到周朝祖先曾娶商王妹妹的故事。从爻象看,阴居尊位向下,而得在臣位向上的九二的接应。这种做法是福而且大吉大利!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原本是普通老百姓(小人),却幸运地到达了事业的顶点,应该回归淡静,向下寻求有力的支持。惟其如此才事顺心安。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合。贞吝。” 至阴而损,城墙倒塌在洼沟,不要张扬动用军队。阴爻处阴位,又有下卦的九三配合,城邑会自然而然地让人修好。不过事至此,局面已不安稳。
朋友,还在泰卦,到了上六已有乱象,小心!不要以为泰是永远的。《易经》的卦是动态的,我们人的命运也非固定,一念之差,不得了„„居于泰,不能念念在泰;以为安安乐乐,可以大享其福,其实这已向着否的方向运行!从自身修养的角度说,老子早就提醒过我们“去甚、去奢、去泰”,极端、奢望、安逸的心态都要不得。
否极泰来 上文探讨过“泰”,这里接着谈“否”。人人都会说“否极泰来”,有谁知“泰”常在“否”之前?不少人的事业到了顶峰、光芒万丈时候却是危机四伏,一不小心就跌落深渊„„乐极生悲啊,“极”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序,“泰”是第十一卦,“否”是第十二卦。可以说“泰”到“否”眨眼之间,“否”到“泰”有个漫长的过程。因而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来”。传统的家教训有云:“学坏一朝易,学好半生难!”我们的文化惯将“泰”喻作好的情景,“否”喻作坏的状况。“否”,怎样的坏?此中有诸多形容词,如:糟糕,郁闷、晦气,湿滞,文塞,行不通等等。要了解“否”,还是先察看《易》里否卦的象为妥。天地否 否卦上乾下坤,刚好与泰卦反过来。若以固定的眼光看现象,天在地之上、地在天之下再也合理不过。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宇宙万物的动变消长又怎会局限在人的一定视线呢?白天会转向黑夜,少为人子,及壮亦为人父。不识动变之理,只相信眼见为实,喜欢以主观心意判定事物;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如此姿态,是谓文塞,文塞亦为“否”之态势!否卦的象,老阳盖着老阴。看卦由下而上,下卦“坤”中虚内直,却被上卦“乾”的三个阳爻挡塞住出路。行不通,人情绪化的东西便被牵引,于是有郁闷,晦气,湿滞,糟糕,没有一口好吃等等反应。
《周易》否卦的卦辞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违背实际需要的象;“否之匪人”,违背人性的意思(匪=非)。君子的原意指管理国家或协助管理国家的人;当时的君子不是一般人,更不是低层的民众。“不利君子贞”:“否”的环境下,君子按原先的那一套治理国家没有好处,因为“否”的特点是“大往小来”。否卦天在上还向上升是谓“大往”,地在下仍然下坠阴湿之气是谓“小来”。两者背道而驰,没有交感,人不通情,物不通气。《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恶劣的环境,君子要识得收心养性,不贪求利禄功名才避开灾祸。
《易》讲意象,取象在预测的应用中很有弹性。《周易》是周朝用的《易》,我们参照《周易》来学《易》,应该明白卦辞、爻辞所说的君子小人只是代表两种倾向。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识字有文化、有话语权、而且可以讨论问题的都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因此我们现代人解读《易经》不要钻牛角尖,也无须情感用事。卦是物形势成的符号,要察看卦中的变数,当以平静的心态并联系实际来推演„„
否卦的形势阳散阴聚,是乱的象。从社会角度而言,乱世之时,小人得志!六七十年代我们中国大陆有过一场“文化大革命”,对此,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忆犹新——下级批斗上级,儿子检举老子,为了路线问题、夫妻反目„„粗通文字的到大学当校长,有领导才能或专业知识的被下放劳动。这种时候,就算你是君子又能怎样?形势比人强呀!一意图强、积极投身到运动中去的,最后也留下了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相反,不跟着闹事,被骂作落后份子的,在沉静中休养生息。机会一来,就从容地展现出他们的精气神。
否卦给我们的启示,天下乱,自己不可跟着乱;火热的环境、火热的气候,自己更要收敛积德做好手上的事。处世:外刚内柔,会伤人而自身又没有做人的宗旨;外君子内小人,表面正派而内里算计别人。这些作为都是行不通的,行不通就是“否”。
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时我们的运情也会遇到阻滞,进又不能、退又不是,就是圣人孔子也有过“君子固穷”之说。在困境、在穷途,有人变本加厉地与自然抗争,有人因绝望而放弃,也有沉沦颓废自怨自艾。如孔子说的“小人斯滥矣”,这些人已在乱境还以意气来用事。只有修养到家、看得透事物本来面目的,才能淡定自如地应对“否”的局面。传说曾有位大人物问卦得“否”,他竟然高兴起来,“我最艰难的境况也不碍如是„„”助手们都疑惑,但后来的事实——他的事业从此步步向前,蒸蒸日上。投资股票的高手都清楚,股市下跌到真正的底部就会迎来一波行情。其实又有什么事情的走势不是这样呢!
“否极泰来”这句话是可以拿来劝慰别人或安定自己,就象唐朝韦庄在《湘中作》的诗说:“否极泰来终可待”。但可待不可求呀!“否”要到“极”才反转,未到“极”,“否”之还“否”。我们炒股,在下跌趋势线中亏了些钱就卖出止损,这本是明智之举。只是过了不久还是心有不甘,想抄底挽回损失,于是运用种种技术手段作细致的分析,把握好时机杀入„„没想到股市总是不合“常理”,触底了,反弹如急风骤雨,正要加仓又银河落九天。每况愈下,多次止损,到了真正形成底部,手上的保证金已剩无几,新的行情到来之前,却有不少人早被淘汰出局了!朋友,在“否”的情势下,底在哪?说不清,过后才知道!前景不明攻不如守,顺其自然的意思是做合理事,不想入非非,该干嘛干嘛。
《周易·否卦》的爻辞有教我们怎样度过“否”的日子。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享。”
初临“否”,不如人意的事十之八九,守着生存的根本(生命)是会吉祥而且合时宜。(拔茅茹,以其汇。汇,连成一片。泰卦初九 “以其汇”,这里亦“以其汇”;前者三阳随上,此指三阴同行)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享。”
“否”的第二层,“包承”,是负责任地承担,为什么说“小人吉,大人否享”?社会的分工不同,小人是普通人,他们对局 部的问题,细小的事负责任地承担是恰当的。但大人(在领导岗位的)在乱世之中要负责任地承担很不切合实际,故“否享”,“否享”就是通达不了。
“六三:包羞。”
第三爻深入到最坏、最闭塞的境地,说什么承担、负责都是废话,想人为地改变什么更会自取其辱。《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刚转出绝处,能不死就没有问题,与难友结伴同行会有好处、会有福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脱离灾患,有全局观念的人景气有吉祥之象。未死、死不去,以其自然的求生本能拯救了自己。(系于包桑,比喻受到危及生命的冲击,抱着桑木才免于不幸。)术数上的原因,《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九五至尊,阳居阳位且得中,又有六二支持。再看互卦风山渐,有好事近的信息。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倾否”,“否”要反转了。“否”到了极限,闭塞就要被打开;打开就通,就见到光明。“喜”是在克服困难后而得到的。
第三篇:傅佩荣 《解读易经》11-泰卦
11、泰卦(下乾上坤,地天泰,四、五、上为阴)
【11.1】
泰。小往大来,吉亨。
【白话】
泰卦。小的前往,大的来到,吉祥通达。
【解读】
泰卦是下乾上坤,亦即“地天泰”。《序卦》说:“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按礼仪去行动,就可以通达,并且平安。 爻由下向上为“往”,由上向下为“来”。泰卦乾下坤上,表示阳爻都来到下卦,而阴爻都前往上卦,阳大阴小,正是小往而大来。得到多而失去少,吉祥而通达。
阴爻与阳爻有些常用的对比词:阴爻为小,为小人,为臣,为女性等。阳爻为大,为君子,为君,为男性等。不过,两者相需相成,否则无法成卦,也无法写象宇宙与人声的复杂变化。
【11.2】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白话】
《彖传》说:泰卦,小的前往,大的来到,吉祥通达。意思就是天地二气互相交流,使得万物通顺畅达;上位者与下位者彼此来往,使得心意相同。阳刚居内而阴柔处外,内在刚健而外在柔顺,进用君子而疏远小人。君子的作风在成长,小人的作风在消退。
【解读】
有往来才有变化,“小往大来”,所以“吉亨”。泰卦乾下坤上,乾为天,坤为地;天本在上而地本在下,现在天来到地之下,是为二气交感流动,万物自然生气蓬勃。比拟于人事,则是上位者来到下位者之下,顺应民情,“其志同也”。 接着三句谈到内外,可知下卦为内,上卦为外。乾为阳,为健,为君子;坤为阴,为顺,为小人。这是外柔内刚之象,既有原则又能顺应。
爻的运动由下往上,乾卦三阳爻在下,自然往上发展(君子道长),坤卦三阴爻在上,已经前无去路(小人逍遥)。
【11.3】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白话】
《象传》说:天地二气互相交流,这就是泰卦。君王由此领悟,要根据天地运行的法则来设计制度,配合天地运行的条件来助成效益,借此引导百姓。
【解读】
泰卦的取象是天气与地气的交往。以“后”称君王,是由阴爻六五居于地位。 “财成”即“裁成”,依循自然界的法则来制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如农业社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辅相”则有参赞化育之意。“左右”是指君王对百姓的带领、辅助与影响。
【11.4】
初九。拔茅茹,以其夤(汇),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白话】
初九。拔取茅草,根茎连着同类,向前推进而吉祥。
《象传》说:拔取茅草,向前推进而吉祥,是因为心意是要向外发展。
【解读】
初九居下卦乾的起步位置,乾有上进的动性,初九有九二、九三为同类,一起努力,所以“征吉”。 “茅”是菅草;“茹”为根茎相连的样子;“汇”是类。拔取这种茅草,会连带拉出许多细的根茎。初九的行动有九二、九三配合,相连而进。
整个乾卦(在内)要向坤卦(在外)推进,初九又有**正应,为阴阳相引之象,所以“志在外”。
【11.5】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白话】
九二。包容广阔,徒步过河,不因遥远而有所遗漏,失去朋党,守中而受到推崇。
《象传》说:包容广阔,守中而行受到推崇,是因为光明远大。
【解读】
乾卦阳刚健行,向上发展,九二居其中,最足以代表。 “中行”之德有四:
一、“包荒”,九二有六五正应,要从下乾到上坤,无异于涵盖天下,包容广阔,这是有仁德;
二、“用冯河”,“冯”是“凭”,直接徒步过河,这是勇敢果决的行动;
三、“不暇遗”,“暇”是远,再远再小的事都不会错过,这是有智能;
四、“朋亡”,“朋”是朋友,引申为朋党,为政最怕结党营私,以致无法守中而行。 能做到以上四点,自然光明而远大。
【11.6】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白话】
九三。没有只平坦而不倾斜的,没有只前往而不返回的。在艰难中正固,没有灾难。不必担忧,保持诚信,在食物上有福可享。
《象传》说:没有只前往而不返回的,是因为它处在天地交接之处。
【解读】
九三在上下二卦之间,下乾上坤的平衡,会因为阳动阴静而产生变化。有平陡往复,原是自然界的常态。九三在动荡之际,只要正固其原则,就可以“无咎”。不必忧虑(恤),它的诚信(孚)来自阳爻刚位,又有上六正应。 “于食有福”是指面临三个阴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依卦象而言,九三在互兑(九二、九三、**)之中,兑为口,上临坤卦,坤为众,合而引申之,为可食之物众多。
【11.7】
**。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白话】
**。轻松而不靠财富就得到邻居支持,由于诚信而不加戒备。
《象传》说:轻松而不靠财富,是因为都失去了实质;由于诚信而不加戒备,是因为内心愿意如此。
【解读】
**面对三个阳爻的推进,首当其冲而立足不稳,所以说它“翩翩”(轻飘状),引申为轻松不费力,亦即不靠财富,就得到“邻”(指六
五、上六)的支持,因为这三个阴爻皆虚而不室(阳为实,阴为虚)。 **的“孚”,来自阴爻柔位以及下有初九正应。**“不戒”,因为六
五、上六都愿意配合。
【11.8】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白话】
六五。帝乙嫁来妹妹,以此得福最为吉祥。
《象传》说:以此得福最为吉祥,是因为居中而实现自己的愿望。
【解读】
帝乙归妹:周朝祖先曾娶过商王妹妹,有一种说法是帝乙是商纣王的父亲,他把妹妹嫁给周王季(季历),生下周文王。爻辞的背景,是帝王之女嫁诸侯,也应按照礼制规定,顺从其夫。六五与九二正应,阴居帝位而顺下阳,两者皆居中,可以“行愿”。 可参考归妹卦(第五十四卦,初、二、四为阳),下兑上震,兑为少女,震为长男。泰卦的六五在互震(九三、**、六五),其下则面临互兑(九二、九三、**),亦有归妹之象。
【11.9】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白话】
上六。城墙倒塌在壕沟里,不要出动军队。从乡邑传来命令,正固将有困难。
《象传》说:城墙倒塌在壕沟里,因为命令已经乱了。
【解读】
泰卦走到最后又要变化了。“隍”是护城河,最初掘壕沟时,堆其土为墙,现在墙倒,土又回到壕沟,正是物极必反。“勿用师”,因为大势所趋无法抵抗。“自邑告命”是说本来从京城向乡邑发令,现在情势点到了。如果坚持不变,将遭到困难。 “其命乱也”,原来自上向下发令,现在则是由下向上告命,因为乾卦向坤卦推进,而上六也将由上消退。
第四篇:汉泰论文
汉、泰两种语言的定语与状语的对比研究综述
冯燕栖
(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2011101808)
摘要:汉语和泰语都属于汉藏语系,从语言形态来看,都属于孤立语,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汉语和泰语的定语、状语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本文对我国近十几年来对汉泰定语和状语的对比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概述。阐述了汉泰定语和状语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回顾了汉泰定语和状语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讨论了汉泰定语和状语对比研究的目的和作用,论述了汉泰定语和状语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字:汉泰语言;定语状语;性质范围;目的作用;理论方法
一、汉、泰两种语言的定语与状语的对比研究的性质和范围
语言的对比研究又称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或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1]对比分析不同于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是历时性研究,它要追溯语言之间的谱系关系,对比分析是共时性研究,它要揭示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尤其是分歧性。但是为了说明问题,对比分析有时也不能不谈词源和语言的某些历史演变”[2]。
汉、泰两种语言的定语与状语的对比研究是对比语言学的一个方面,对它们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共时研究、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解释汉泰两种语言在定语和状语方面的异同,是它的主要内容,它的研究在汉泰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中占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作为汉语、泰语中语法的根本性差异,它们在定语和状语上对比研究对于促进汉泰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从宏观语言学和微观语言学上区分,汉、泰两种语言的定语与状语的对比研究属于微观的部分,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在对汉泰两种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句子、段落、语篇和语法等的对比研究里,所以,汉、泰两种语言的定语与状语的对比研究通过对汉语与泰语定语和状语的对比分析、汉语和泰语定语的标记形式比较等内容属于语法的对比研究。
二、汉、泰两种语言的定语与状语的对比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国内对于汉、泰两种语言的定语与状语的对比研究不够广泛,没有与之相关的书籍出版,我能检索到的都是一些相关的硕士论文,而且篇目不多。像北京大学硕士张美珍的《汉、泰语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位置次序对比研究》(1991)她认为两种语言中能够做状语的成分基本相同,但泰语状语的排列比汉语更复杂,泰语中大部分状语位于中心语后,部分状语位于中心语前,另外还有部分状语既可位于中心语前,也可位于中心语后。
北京语言学院硕士石彩虹的《现代汉泰状语比较》(1992),她把汉、泰语充当状语的成分分类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对结构助词“de”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她的重点在于汉、泰语单项和多项状语的位置顺序的比较,认为汉语状语的位置固定,泰语状语的位置灵活。
云南师范大学硕士陈京苗的《汉、泰语状语对比研究》(2005),她从汉、泰语中从这三方面进行对比:充当状语的成分、状语的类型和状语语序,指出汉、泰语状语的语序基本相反,对比分析了泰国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的 7 种状语语序偏误,并分析了偏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尉腊·暾盖的《泰国学生汉语多项状语习得过程考察》(2006)他讨论了初、中、高三种不同水平的泰国学生对不同类型多项状语的习得情况。他的研究表明,状语的“项数”决定习得者学习的难易度,状语的项数越多,习得者学习的难度就越大。
厦门大学硕士王素华的《汉语与泰语定语、状语语序的比较研究》(2008),对汉泰定语和状语与中心语的构成、定语和状语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定语标志“的”的用法、多项定语和状语的顺序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汉、泰定语和状语语序的语序基本一致,但状语的位置比较灵活,变化比较大,并指出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定语和状语时出现的4种偏误及原因,提出了相对应的教学政策。
华侨大学硕士邓世文的《汉泰两种语言的定语与状语比较研究》(2011)内容与王素华的大体相似,在此不做分析。
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尹正莉的《汉泰语状语语序的比较研究及泰国学生习得状语的偏误分析》(201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泰语状语的标志词、泰语多项状语内部的排列顺序进行深入探讨,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指出泰国学生习得汉语多项状语的偏误类型及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政策。
郑州大学硕士马竞的《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定语和状语的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2012)。张美珍的研究从理论上对汉语和泰语的状语做了对比,没有分析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状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陈京苗分析了泰语单项状语的位置,但没有详细研究哪些副词在中心语的哪个位置;王素华指出了汉语状语的标志词使用情况,但对于与之相对应的泰语状语的标志词没有详细探讨;陈京苗、尉腊·暾盖、王素华的研究中都谈到了多项状语的顺序问题,但他们只是引用了张美珍和石彩虹两位前人总结的的规律,并没有详细探讨泰语多项状语内部的排列顺序,而且,他们的研究都谈到了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状语时出现的偏误,但只是列出了习得者在学习副词、时间词、形容词和介词短语做状语时出现的状语后置现象,并没有总结具体的偏误类型,也没有分析具体的偏误句子;尹正莉则在总结前人规律的基础上,对以上漏洞进行了深入研究,她深入研究了汉泰语状语标志词的使用对比情况、详细探讨泰语多项状语内部的排列顺序、总结具体的偏误类型并通过相对应的句子说明,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去罗列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多项状语的偏误类型和原因,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教学政策。
三、汉、泰两种语言的定语与状语的对比研究的目的和作用
从语言的对比研究上说,汉、泰两种语言的定语与状语的对比研究的目的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现代汉语的研究
我国对语言现象的研究起步相对西方国家要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要形成全面系统的语言学理论还要深化自身的研究。通过对汉、泰两种语言的定语与状语的比较分析,有利于我国建立自身完善的语法体系。
(二)促进泰语的研究
泰国对于汉泰两种语言定语和状语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与汉语的定语和状语相比较研究有助于泰语补充完善自身的语法体系起到促进作用。
(三)促进双语词典的编纂
学习语言不可或缺的工具是词典,一本高质量的词典必然以语言对比研究的成果为依据。通过对比研究找出两种语言的本质异同,弄清楚两种语言对应的词形和意义,有利于目的语的分类、意义的解释等。
(四)促进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随着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发展、每年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中泰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国内掀起了“泰疯”,泰国也出现了“汉语热”现象,学习汉语的泰国人和学习泰语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汉语与泰语之间的对比研究有利于帮助理解两国语言的异同,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提高目的语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增强对目的语语序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正确习得第二语言的正确表述形式。
四、汉、泰两种语言的定语与状语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语言的对比研究在一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保证它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汉、泰两种语言的定语与状语对比研究中常用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三种:对比语言学、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法。
(一)对比语言学理论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他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些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3] 汉、泰两种语言的定语与状语对比研究就是在对比语言学的指导下分析两种语言的异同,并把对比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有助于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识母语和目的语的具体特点,还可以帮助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避开母语的负迁移,更好地习得目的语。
(二)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L.Selinker)在1969年提出,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中介语假说。它主要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他认为中介语的产生是由五个因素造成的:①语言迁移;②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③语言训练造成的迁移;④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⑤交际策略。论文中分析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目的语定语和状语过程中的中介语语料,是中介语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一种具体应用。
(三)偏误分析法
偏误分析是直接研究学习者本身的语言系统,重视对学习者产生的语言运用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并在中介语理论的影响下,突破了对比分析只强调第一语言干扰的局限。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目的语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偏误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偏误分析是研究中介语的重要手段。
五、结语
汉、泰两种语言都缺乏形态变化,都通过词序和虚词的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但严格说来,泰语分属于侗傣语族,因此,两种语言的语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定语与状语的语序差异是这两种语言最明显的差异之一。我国在汉、泰两种语言的定语与状语对比研究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我国在此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例如:汉泰定语和状语的对比研究不够深入、对泰语定语和状语的研究不够严密等。为了推动当代语言学的研究发展,我们就要深入地分析汉语的特征,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汉、泰两种语言对比分析更全面、细致。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的定义与分类[A].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王宗炎.广州外语科研界剪影[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3]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3).[4]张美珍.汉、泰语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位置次序对比研究[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1.[5] 石彩虹.现代汉泰状语比较[D].北京语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92. [6]陈京苗.汉泰状语对比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 尉腊·暾盖.泰国学生汉语多项状语习得过程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 王素华.汉语与泰语定语、状语语序的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邓世文.汉泰两种语言的定语与状语比较研究[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尹正莉.汉泰语状语语序的比较研究及泰国学生习得状语的偏误分析[D].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马竞.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定语和状语的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五篇:序卦传全文
序
卦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物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终遯,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伤于外者必反于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决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易传》中说明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篇名。提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在宗教迷信的体系中透露出关于万物起源的朴素的唯物观点。提出“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未济”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即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还提出“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已益”等等,初步臆测到事物向反面转化的道理。【转】孔子学《易经》心得之《序卦传》全文整理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序卦传》作为孔子所撰的《易传》“十翼”之一,是对《周易》六十四卦的推衍关系的总括。它依据卦名的含义,把《周易》六十四卦看作是一个或相因、或相反的因果联系序列而加以诠释。今天整理的是原文原版的《易传》之《序卦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