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失地妇女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4:3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京郊失地妇女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京郊失地妇女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

第一篇:京郊失地妇女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

京郊失地妇女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

市妇联课题组

为了更好地了解京郊失地妇女的现状特征、失地成因、存在问题以及再就业心态等,以期提出解决失地妇女再就业问题的具体对策,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北京市妇女联合会组织并实施了对京郊失地妇女的抽样调查。本次调研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个案调查等方法,共发放问卷28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72份,回收率为99%,现综合分析如下。

一、失地妇女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本次调查涉及13个区县的42个乡镇,调查范围为16-54岁的失地妇女,以10岁为一年龄组,其中,16-24岁200人,占7%;25-34岁649人,占23%;35-44岁1106人,占41%;45-54岁817人,占29%。

调查对象的教育程度。具有小学文化的276人,占10%;初中文化的1520人,占54%;高中及中专的797人,占29%;大专及以上的179人,占7%。

调查对象的家庭人口。从家庭户规模上看,3人户占49%,其次为4人户和5人户,分别约占25%和20%,2人户和1人户分别约占6%和0.36%。

从以上调查对象分析来看,失地妇女的年龄偏高,文化素质低。在失地妇女中,35-44岁的中青年妇女占多数,受教育程度有一半以上是初中文化,而且存在着年龄越高受教育水平越低的状况,10%小学文化的妇女主要集中在35-54岁后两个年龄组。

二、农民失地的具体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1、失地前后土地面积变动状况

被调查的失地妇女中,880人完全失去土地。拥有一亩以上土地的人数在征地后大幅减少,而拥有3亩以上的人数仅为26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从0.92亩减至0.57亩,其中粮田由人均0.71亩减至0.4亩,菜地由0.12亩减至0.06亩,果林用地也相应减少。

2、土地征用方式及用途

从调查结果来看,共征地2446.37亩,土地征用方式以国家征用为主,占42.33%,乡镇收回的占31.93%,出租的占25.74%。

从用途看:国家征用土地主要用以修路(31.6%)和房地产开发,而乡镇征地则多以其他非农用地方式使用,分别为37.13%和66.63%。在三种不同的征地方式条件下,用以房地产开发的面积都占相当大的份额,分别为31.35%、31.35%和21.6%。

3、失地前后妇女收入变动

在调查中,失地后增收的人数占12.67%,而减收和持平的人数分别占43.63%和43.7%。从人均收入上来看,征地对于务农女劳动力来说并没有增加收益。

4、失地者从政府所获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

乡镇政府在征地后以户为单位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其中没有得到补偿的有107户,分期补偿的有564户,一次性补偿的有1046户。从一次性补偿来看,其中补偿在千元以下的有314户,占合计的30%,1-5千元的有262户,占25%,5千-1万元的有454户,占44%,1万元以上的有16户,占1%。

政府提供给失地女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有18%的妇女没有受到任何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有16%的妇女受到了两项以上的保险,有66%的妇女享有一项保险。从不同的险种来看,参加了医疗保险的妇女最多,占62%。

5、失地未就业妇女主要生活来源及家庭生活状况

主要生活来源仅有一项的占总数的53%;有第二项的占总数的27%;有第三项的占总数的16%。在失地未就业妇女中,收入来源主要是:靠丈夫供养、政府救济、亲友资助、家庭服务、个体办工商、家庭养殖、借贷以及其他一些非固定收入。无论有几项收入来源,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妇女以丈夫供养为主。

小结:

第一,京郊农民的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已不断减少,相当一部分人已完全失去土地,从土地的人均占有面积来看,有76%的失地妇女只有一亩以下的土地。粮田和菜地等基本用地人均占有面积更是大幅度减少,大部分失地妇女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

第二,城市化建设用地是征地的主要原因。在土地的征用方式上国家征用占近一半,在使用上有相当一部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修路,绿化等。但应注意保护优良农田及生态环境平衡发展。

第三,在征地发生后,政府给予的经济补偿及社会保障较低。以户为单位,一次性补偿在千元以下和5000-10000元的户数居多,以我们抽样调查的平均户规模2.58人,人均失地0.35亩来计算,那么人均每亩补偿则非常低。另外,社会保障没有得到普及,大多数只有医疗保险一项,养老保险、生活救济等比例极低,难以解决失地的后顾之忧。从失地妇女来看,未就业者大都依靠丈夫供养,有68%的家庭有失业的劳动力,家庭生活状况堪忧。

三、当前失地妇女再就业心态

在所调查的失地妇女中,表示愿意再就业的占96%。从原因上来看,因为想增加收入愿意再就业的占有再就业意愿妇女的76%;因为家务事多不愿意再就业的占不愿再就业妇女的52.3%,不愿意再就业的妇女中45-54岁的中年妇女占一半以上。

1、愿意再就业的失地妇女的人均土地及纯收入情况

愿意再就业的妇女中没有土地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4.6%,有一亩以上的仅占12.7%;收入方面来看,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被调查人数的47.44%,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的仅有5.57%。

2、愿意再就业的失地妇女的求职心态

(1)愿意再就业妇女的择业意向

愿意选择就业行业的占总数的94%,其中有62.62%的失地妇女选择了商业服务业;21.64%的失地妇女选择了工业;有15.74%的妇女仍选择农业;相应的在选择职业方面,选择第一职业是商业工作人员的有26.06%,选择服务人员的为21.75%。

(2)选择企业性质和用工形式意向

从选择的企业性质来看,选择了公有制企业的占全部被调查妇女的53%,选择去私人企业的占8%;从用工形式上看,希望是合同工的占70%,约有20%选择临时工。

(3)从选择就业地区意向

选择本乡镇村就业的占52%,选择本区县就业的占31%,选择在本市工作占17%。从年龄看,选择本乡镇、本区县工作的妇女多发生在后两个年龄组,16-34岁年龄组选择本市工作的较多。

(4)期望的工资收入

受教育程度和期望月收入呈正相关的关系。学历越高希望的月收入就越高。占42%的失地妇女选择500元左右的月收入,占41.6%的失地妇女选择千元左右的月收入。

小结:

首先,大部分失地未就业妇女有再就业意愿,希望增加收入。年龄越高学历越低的妇女越倾向于不选择就业,这与她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年龄和学历劣势有关。

其次,在选择再就业时,失地妇女就业观念较保守,但已开始趋向转变。多数妇女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如希望到公有制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妇女期望成为商业服务业的工作人员。这种观念的转变也反映了失地妇女再就业的迫切心情。多数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所增强,如对于社会保障各项福利的期望等。

最后,失地妇女的就业期望值偏高。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妇女不希望离开本乡镇村,只想就近择业,同时月工资收入又期望要到千元左右。这对于刚刚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农村地

区有一定难度。

四、失地妇女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以及诉求社会帮助的建议

1、失地妇女对于提高自身素质的设想

调查显示,大多数妇女认为提高素质是为了有助于自己就业,因此必须学习文化知识。从期望达到的文化程度来看:期望能够高中或中专毕业占53%;期望大专毕业占29%;期望初中毕业占12%;期望大本毕业占6%。年龄偏低的女性期望取得的学历越高。

失地妇女对于通过业务培训取得技能证书方面,也存在差异。被调查人数的70%希望取得求职上岗证书,其中高年龄组妇女更多的是期望获得求职上岗证书,而低年龄组的妇女则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技能,包括电脑、外语,甚至有10%的人希望取得中级职称。

在学费来源方面,收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45.67%的人期望免费获取学习经历,其中有60.51%的妇女收入在3000元以下;也有43.25%的妇女认为可以自费。

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占65.2%的人选择业余学习,占9%的人选择全日制,可见更多的失地妇女期望在业余时间来提高自身素质,但却不愿意牺牲大量的工作时间。

总之,尽管许多妇女期望提高自身素质,获得更高的学历以及相应的技能证书,但对于不同的失地妇女而言,学费的来源以及学习的方式则有很大的差异。许多妇女尽管有学习的愿望,但因为自身及家庭的限制不能够真正走进课堂,真正花费时间和金钱来实现愿望。

2、失地妇女诉求政府及社会的建议

对政府决策的建议。各年龄组对于政府方面建议最多的是安排农转非工作,可见就业仍是摆在失地妇女面前一道最大的难题之一。在25-44岁年龄组,有相当一部分妇女有着自主创业意识,期望使用补偿金来自行创业。

对租地单位的政策建议。有55%的人希望用招工指标置换租地,有45%的人期望租地单位与乡政府合办企业吸收失地妇女就业。

对各级妇联组织的建议。有77%的人希望妇联组织能够举荐失地妇女到各行业服务部门就业,另有18%的人希望妇联组织能够安排失地妇女从事家政服务。这两方面建议尤以35-54岁两个年龄组的妇女所占比例较大。

总之,大多数失地妇女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就业,其中尤以年龄在35岁以上的失地妇女的需求最为强烈。在对于政府及社会的诉求方面,大多数失地妇女希望能够将征地与就业挂钩,在失去土地的同时能获得相应的就业岗位。

五、总结及建议

1、当前京郊失地妇女存在的几点问题

首先,城市化水平提高使郊区妇女的就业状况发生很大变化,农业不再是主业。使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郊区妇女、尤其是中年妇女在就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而法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性别歧视又加重了这一趋势。其结果之一是部分妇女的贫困化。这在无业的失地妇女以及一些单身母亲中显得尤为明显。

其次,观念较保守,一时难以适应新的就业环境要求。一是依赖性较强,自主创业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失地妇女普遍依赖性较强,缺乏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及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就业期望值较高,不能切合自身实际。失地妇女普遍都不考虑自身素质和技能实际,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且离家近的工作,不愿外出就业。

再次,自身文化素质、工作技能低,就业信息不畅通。40岁以上的妇女情况更加严重,这些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一技之长,学习能力弱,加之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家务负担较重,因此年龄和技术已成为就业的最大制约因素。另外,急需有关部门有组织的对于失地妇女进行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活动。

最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征地补偿有限,给失地妇女带来了生活风险。从调查结果来看,一部分失地妇女未能享有任何的社会保障,大部分失地妇女仅享有一项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未能做到普及。另外,在政府征地后,给予的补偿十分有限,同时对于失地后的就业投入少,因此在补偿款花光后很有可能陷入贫困状态。

2、政策建议

(1)政府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充分考虑土地升值对于农民的级差利益,土地从耕地变成价值更高的城市用地后,农民应该能分享土地升值所产生的利益,比如可以以入股的方式参与这个过程。在保障了整个失地农民群体的利益后,才能使弱势中的弱势——失地妇女享有更多的保障。

(2)各级政府应根据各区县的相对优势发展其优势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加快城市化、工业化步伐,为失地妇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要多开发公益性服务岗位,发展个体经营,争取后勤服务岗位和援助性岗位,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把服务领域做大做宽。

(3)提高妇女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要根据失地妇女讲实际的特点,以就业培训为目标,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提高培训质量和实效。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技术技能基础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周期的培训。对年龄较轻、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可组织职业培训,培训的时间可长些;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无技术基础的,可组织一些家政服务、编织、护理、餐饮、服装等方面简单的培训,培训时间可短些;对那些开过小商店、小饭店、小服装店有一定基础和创业愿望的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和非正规就业组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经营管理能力培训。要加强对培训的有关优惠政策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4)加强就业引导,帮助妇女转变择业观念。要督促企业必须使用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使“先培训后上岗”成为惯例,成为共识。克服政府要实现充分就业,就是让人人就业,就是统包统配的错误观念,提供的就业岗位都应向广大妇女公开,实行竞争上岗,让那些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实现就业,逐步克服依赖思想,形成靠市场机制实现就业的意识。

(5)要积极促进郊区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郊区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势在必行。加强农村劳动服务组织建设,逐步完善区县、乡镇、村三级服务体系。做好失地妇女求职登记信息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给妇女提供一定的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就业指导甚至组织劳务输出等。

(6)鼓励妇女自主创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通过小额贷款,资源享有、税收优惠等对策,鼓励和扶植妇女自主创业,走劳动联合、资本联合的就业之路,不但自己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为更多的妇女提供就业岗位。

(7)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支持网络。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应注重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衔接和统一。应按照加快农民市民化这一目标导向,从实际出发,设计一个相对接近的、也便于今后与城镇社保体系相衔接的、能按社会保障制度基本运行规律运作的方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失地妇女的社会保障工作,可先办理养老保险,后办理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社会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中的大病统筹部分可设计为统一运行,实行“有差别的统一”。

(课题组成员:杨秀珍王淑存周静)

第二篇:失海失地妇女调研

河西新城建设中失地妇女就业问题思考和对策

南京市建邺区兴隆街道妇联 夏玉玲

2010-06-1

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河西新城的开发和建设,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大批妇女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形成了比较庞大的妇女失业队伍,妇女就业、再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再就业问题,是失地妇女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各级组织和政府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求。做好失地妇女的就业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应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一、河西新城征地拆迁失地妇女就业现状及其主要原因

河西拆迁、新城建设过程,是妇女失地后一切生活重新调整的过程,也是他们思想观念、生活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失地妇女的就业问题很难一步到位。2001年的奥体中心建设以及以后的新城区建设,河西大面积征地拆迁,仅兴隆地区5个行政村被征集体土地就近万亩,失地农民达2万多人,其中妇女近5000人。据调查统计,失去土地后,40%的妇女就业和社会保障无着落,60%的妇女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就业难成为失地妇女非常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受到外来务工人员竞岗的冲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南京有几百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以“肯吃苦、低报酬、低待遇、好管理”的优势与当地农民竞争就业岗位。如兴隆地区河北村大小企业共有100多家,吸纳了40岁左右的外来民工近5000多人,而进企业务工的当地农民却只占很小的比例,当地失地妇女则少之又少。二是思想观念转变不及时。不少失地妇女自主性差,依赖性强,竞争意识薄弱,怕风险,缺乏闯劲,习惯于等待政府为他们介绍岗位、安排工作;爱“面子”,怕吃苦,对一些工资、待遇低的工作和脏活累活不愿干;对投资大、有风险的创业工作不敢干。三是文化水平低,大多没有技能特长。在急需解决就业问题的失地妇女中,学历大多集中在高中、职高层面上,初中毕业也占相当比例,而且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无一定的技能、特长,很难在激烈的、有一定要求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和企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失地妇女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

二、河西新城征地拆迁失地妇女就业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

失去土地的农民,由于种种原因,再就业十分困难,而能进入低保的农民仅占总人口的3%。据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在搬进楼房后,收入减少了60%以上,日常开支增加20%以上,如遇到重病则致贫致穷,生活拮据。近年来,因失地致贫而上访事件剧增,仅2007年,兴隆街道接待来访困难群众245人,其中妇女147人,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1、就业机会不均等引发的矛盾。农民,特别是妇女,在失去了集就业、养老、最低生活保障为一体的土地后,不能与城里人一样获得就业机会,还要为再就业和改变生活方式而付出大量的成本,使得不少失地妇女产生了不满情绪和逆反心理,对政府的不信任度和不满意度在增加,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2、因失地致贫而引发的矛盾。在河西新城刚开始开发时期,不少妇女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带头拆迁,但由于当时的补偿标准较低,不少家庭买了房子后就所剩无几,由于缺乏必要的就业竞争能力,失去土地后就失业,生活困难,于是她们认为是政府的拆迁导致了自己的贫困,进而不断上访,要求政府补偿她们,这不仅影响了政府正常的工作,也影响了社会稳定。

3、由于历史及传统观念的影响,造成了男女在就业方面的不平等,使得失地妇女在就业上屡屡遭遇挫折,生活状况大不如前,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衡,进而迁怒于政府。

4、随着近几年房价的快速增长,政府征地拆迁成本在增加,拆迁政策也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这种征地拆迁不同时段政策的不一致,也导致了部分妇女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对解决河西新城征地拆迁失地妇女就业问题的思考

农民(包括妇女)有秩序地从农村走向城市,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加速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农民(包括妇女)离开土地,他们(她们)有理由要求和城里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和社会保障来支持未来的生活。

1、充分认识失地妇女就业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妇女科学、合理地离开土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不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符合多数妇女的要求。城市化不是造就大批妇女失地失业,而是应更有利于她们富裕;不是扩大社会不公,而是应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失地妇女就业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就业指导,让更多的失地妇女和城里人一样,走上就业岗位,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根据失地妇女的需求、承受能力和目前条件,按分类分层保障原则,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要在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尽快把失地妇女的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基本社保项目建立起来,保证失地妇女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劳动安全等方面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并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使被征地妇女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并入城乡一体化的轨道。

3、积极支持鼓励被征地妇女自主择业、自主创业。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失地年女创业工作的领导和鼓励,优化政策环境,将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工作与促进失地妇女再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以“充分发挥百所妇女学校的作用,开展千名女能手创业大比武,做好万名女农民素质培训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活动,为广大失地妇女同胞就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4、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失地妇女就业竞争能力。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把劳动保障、农业、水利、科技、建设、社会团体等有关部门和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被征地妇女的就业竞争能力。

5、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强街道、村劳动保障管理,做好失地妇女转移就业工作。街道的就业服务重在及时、准确地提供岗位供求信息,降低失地妇女就业成本。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多渠道收集企业用工信息,按期举办劳动力就业洽谈会,促使失地妇女有秩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

四、对解决河西新城征地拆迁失地妇女就业问题的建议

1、加强对失地妇女就业、择业观教育,提高再就业的积级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业、择业观教育内容要贴近实际、逐步深入。要开展理想、信念、观念更新教育,帮助她们认清当前就业现状和形势,帮助她们消除对再就业的恐惧、担忧、消极等不正常心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在就业教育对象上要有分类有突破。在教育方式上,要选择广泛教育、直面教育等多形式的结合。如在实践中开展的“一帮一”结对子、“与创业者座谈”等教育形式,往往能引起失地失地妇女的共鸣,收效较好,受到欢迎。同时,要积极营造关心失地妇女再就业氛围,引导全社会来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部分难就业群体及弱势群体,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就业能力,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援助,帮助她们度过暂时的难关。

2、加大对失地妇女技术、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她们就业的稳定性。失地妇女第一次就业,定位较准确的,就业状态相对稳定。通过技术、技能培训,加强职业新起点的入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就业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业热情。

3、强化就业的信息网络,壮大就业工作者服务队伍。就业信息网络在收集发布用工、培训信息及再就业人员统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建设。就业工作者服务队伍在实施再就业工作中能很好地发挥管理、引导、示范等作用,因此,在实践中,要注意把再就业、创业的典型吸收到服务队伍中来。

4、建立“征用”和“安置”并举机制,尽量缩短就业时间差。从土地被征用至找到工作,这里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如果这个时间差过长就会损害被征失地妇女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要建立市场化的征地安置机制,在安置征地劳动力中确立“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的三位一体新模式,实现征地和劳动力“安置”的同步进行。主要是通过创办劳动管理中心,进行技能培训和介绍就业服务,逐步实现农村劳动力市场化,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吸纳被征失地妇女的良好局面,使她们在土地被征用后,就会有多个就业的选择机会,缩短等待时间。

5、制定政策调控体系,创造被征失地妇女的就业环境。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积极鼓励征地用地企业适当优先安排一定比例的征地失地妇女。对达不到规定比例的,企业应向主管部门缴纳缺额人员的安置补偿金。同时,对被征失地妇女劳动力,要及时发放《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让她们尽早进入城市就业市场,与城市再就业青年享受同等待遇。政府部门还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当地企业招收农村劳动力。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切实为她们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缓解失地妇女就业难的问题。

6、大力发展服务业,广辟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增加妇女就业机会。农村城市化为村级服务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农村要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服务业、兴办市场,创办经济实体,投建商贸大楼、标准厂房、停车场、加油站等,增

加村级集体收入,还可通过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提供生产经营上的专业服务和社区的配套服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三产服务项目。村级服务业的发展既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壮大,也为失地妇女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因此,政府要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村集体创办三产服务项目。相信通过各级政府的努力,河西新城失地妇女就业问题将得到明显的改善。

第三篇:关于京郊休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京郊休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

1信息来源:河北省旅游政务网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并把其作为全省第三产业和旅游业的重点,加快发展。为摸清北京休闲旅游发展状况和有效借鉴其成功的发展经验,制定提出我省休闲旅游发展战略和举措,按照省政府领导要求,省旅游局吕力副巡视员带领规划、法规两处于9月8日至12日赴北京专题就京郊休闲旅游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组先后与北京市旅游局以及昌平、怀柔、平谷等区旅游局进行座谈,并实地考察了部分休闲旅游景区,同时在河北驻京旅游咨询中心召集北京部分自驾车俱乐部和旅游媒体负责人就河北休闲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座谈和研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京郊休闲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北京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大自然孕育了北京郊区风光旖旎的秀山丽水。近年来,北京郊区县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带动,坚持多方参与、规范管理的原则,大力开发建设以乡村民俗、会议会展、温泉养生和自然生态等为主题的多类型休闲旅游产品,京郊休闲旅游业迅速崛起。2007年房山、通州、顺义、门头沟、昌平、大兴、怀柔、平谷、密云、延庆等10个郊区县共接待游客667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亿元,分别占北京全市的45%和5%。

一是注重规划引导。北京先后制定实施了《“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及会展业发展规划》和《郊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在完善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休闲度假、现代娱乐、商务和会展旅游产品,把北京郊区建设成为本市居民和周边地区度假者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发展双休日旅游和黄金周旅游的重要基地,成为连接周边热点旅游区点的重要通道。北京郊区旅游,近十年年来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已经构筑了“城市—郊区—乡村—田野”的休闲空间体系和“观光、休闲、参与、体验”的内容与特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北京郊区旅游正在向“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方向发展。目前,北京正全力抓好沟带区规划编制实施工作,每条沟带长度至少是50公里,或者面积是200平方公里。去年已完成13条沟带的规划,今年又打造13条沟带区,2009年再打造十几条沟带的规划,通过三年努力完成30多条沟带产品布局。

二是注重管理创新。北京市先后颁布实施了《北京郊区民俗旅游村(户)标准》和《乡村民俗旅游村(户)等级划分与评定》、《住宿业服务质量与评定》、《旅游景区服务质量标准》等地方标准,同时在全市各区县都建设了统一标识、统一管理和运营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乡村旅游是京郊休闲旅游的主体,北京提出要加快乡村旅游升级步伐,实现由农家乐向乡村旅游、由乡村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北京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比如,在过去农家乐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乡村旅游,提出了乡村酒店、休闲农庄、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生态渔村、国际驿站、采摘篱园、山水人家等8种新型旅游业态。目前,这八个业态已形成标准,使乡村旅游在品牌提升、质量提升、档次提升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今年,北京还拿出30个市级民俗村请专业机构、专家进行创意策划,主要体现一村一品。北京还尝试采用管理顾问模式通过酒店管理公司管理市级民俗村,第一实现规模经营,第二实现品牌集约化。主要选择了三种模式,即整体开发模式、委托经营模式和管理顾问模式。今年上半年,北京选择三家民俗村进行试点,下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全面推广。

三是注重文化挖掘。北京提出旅游的核心内容是文化,今后旅游业发展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文化上,只有文化才具备发展的潜力,只有文化才具备发展的动力。北京在推动旅游文化建设上,主要做到两个支撑,一个是智力支撑,就是通过挖掘、收集、整理、筛选,进行创意、策划、整合、修饰,把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推到旅游消费者面前;另一个是科技支撑,就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的想象力,提升游客的参与度,使游客得到深度体验和深度感悟,使文化融入游客的体验与感悟之中。比如,北京在许多旅游度假设施的策划设计中,有机地把皇家建筑风格以及四合院民居等结构布局融入其中。北京昌平的九华山庄、朝阳区的蟹岛度假中心既有高档次的星级楼房,也有普通民居风格的四合院落,还有体现皇家气概的王府大院,身处其中,既是生活的享受,也是精神的体验。怀柔桥梓镇挖掘引用《尚书大传》里以“桥梓”比喻父子的概念,延伸出桥梓代表的就是和谐,桥梓镇就是一个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充分协调,适合人类修身养性的好地方,用这样的理念来宣传桥梓整体形象。同时,北京也把文化建设体现在旅游宣传之中,形成了北京风情舞动世界、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等三大旅游品牌,打造了梨园剧场、北京之夜、功夫传奇、金面王朝等旅游演艺项目,影响不断扩大,有力地宣传了北京旅游,提升了北京旅游形象。

四是注重环境打造。北京非常重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景区及旅游道路环境建设,提出“环境是资源、环境是形象、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核心竞争力”,下大力改善旅游环境。仅去年,市政府就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完成60个主要景区1.4万块多语种说明牌、标识牌,近150块道路指示牌的建设,在35个重点景区设置多语种导游机8000多台;19家景区新增停车位5600个,完成改造和建设双语标识牌5500块。通过多年发展,北京郊区旅游建设管理,特别是旅游的服务设施大为改进,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好,可以说到处都是风景,到处都是景点,某一条溪流、某一片森林,都能见到很多游客在游览、郊游、喝茶或聊天。今年北京市旅游局有一个比较大的举动,印制了80万册京郊旅游手册,免费向市民发放,在北京各个旅游咨询点,市民朋友凭身份证都可以领到这个册子。郊区旅游手册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京郊旅游的精品线路以及一系列到郊区、到野外、到自然去体会、感受休闲旅游的一系列产品,非常齐全。北京还组织开展了郊区旅游进社区活动,使城乡旅游者互相结对子,今年共有13个开展乡村旅游的区县和城八区结对子,实现了城乡旅游互动。加强政策支持,也是北京优化环境的重要内容。北京昌平区每年都对重点旅游企业实行税金返还,去年仅九华山庄一家就返还税金600多万元。

二、北京旅游客源市场发展分析

在与北京市及部分区县旅游局座谈时,我们了解到北京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第一产业5%,第二产业大概是25%,第三产业70%。北京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发展服务业正在成为北京的主导方向。旅游在北京的产业结构里占了10%左右,基本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8%)的一倍。特别是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的周边休闲旅游始终保持着一个较好、较快的增长势头。

在调研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北京旅游客源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一是北京经济实力雄厚,市民购买力强劲,人均消费水平较高,消费增速位于京、津、沪、穗、渝五城市之首。北京市民完全具备了旅游消费的经济实力,旅游消费已经成为继住房、汽车、通讯消费之后个人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北京拥有一个庞大的流动人口旅游市场。除北京市民外,北京每年都有几百万以读书、出差、探亲等多种形式构成的流动人口,并且都有在京出游的愿望。三是北京学生客源潜力巨大。北京有70多所高校、2000多所中小学校、1400多所幼儿园,在校生达200余万人。学生群体旅游意识强烈,尤其是大学生和留学生在周末出游率很高,而中小学生在寒暑假也是出游的重要群体。四是北京拥有众多国家机关、经济团体、国际机构,还拥有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尤其是许多跨国企业在京也都设有办事处和经济研发、管理机构。这些都孕育着旅游业的重大商机。五是北京拥有500多家大型旅行社,这些旅行社是组织接待外地旅游团的重要单位,也是组织部分散客在北京旅游的主要力量。六是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巨大。目前,北京机动车已达350万辆,平均每5名城市居民就拥有1辆机动车,私家车所占比例超过80%。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长,自驾车旅游已成为北京市民出游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中短途旅游。唐楷市场调查公司开展的“北京市民五一出游意愿”专项调查表明,有超过一半(56.9%)的北京市民选择自助游或者自驾车游。

根据绿维创景所作的北京休闲市场调查显示,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度假,近1/3的市民愿意在双休日到郊区旅游,其中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有超过2/3的城市家庭每年都进行郊游,其中30%每年郊游3次以上。在北京市区的调查中,32.6% 的被访者每周或经常到郊区旅游,而在怀柔各景区所做的调查中,44%的被访者回答经常到郊区旅游。该调查显示,北京市民郊区出游行为有以下特征:

一是最喜欢去或旅游次数最多的区域,在北京的8个远郊区和2个县中,首位是怀柔,占37.4%;其次为密云,占20.7%,两者之和占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进一步对怀柔最大旅游特色的调查中,被访者中选择自然生态的最多,占59.3%,选长城的18.3%,选水资源的15.1%,选宗教文化的3.3%,选重大节庆活动的1.2%,选其他的2.8%。可以看出人们多数喜欢怀柔,而喜欢怀柔的原因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态。

二是让游客最满意或最具吸引力的因素,37.4%的被访者回答是景点本身的吸引力,23.1%的被访者回答是个人偏好,21.4%的被访者回答时间更好安排,12.3%的被访者回答费用更便宜。说明景点本身的吸引力在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方面有着最重要的影响力,其次为个人偏好和时间的适宜性。旅游地的吸引力和个人爱好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对旅游的态度更偏向于一种经历的品质,一种个性的选择,而非廉价的消遣。

三是每次京郊旅游的平均花费,300—500元的消费人数最多,占到42.2%,其次为100—300元,占26.2%,500—1000元占21.2%,1000元以上占5.8%,100元以下占4.6%。

四是对于京郊旅游车程选择,回答1—2小时的人最多,占 57.2%,其次为半小时到1小时,占18.7%,2—3小时占17.1%,3小时以上占4.9%,半小时内占2.1%。北京市民大多接受1到2个小时的车程,能够离开日常居住地而又不会因长距离行程而感到疲倦或耽误游览休闲。

五是在出游方式上,选择和朋友一起出游的人数最多,占48.5%;选择和家人一起出游的其次,占42.3%;选择单独出游以及和同事一起出游的分别占4.6%和4.5%。从年龄特征上看,年轻人更喜欢和朋友一起出游,年长者更喜欢和家人一起出游。

六是对选择旅游景点时最看重的因素,被访者中57.5%的人回答自然风景,13.0%的人回答交通便利,9.4%的人回答服务态度,7.9%的人回答文化氛围,5.2%的人回答娱乐设施,3.9%的人回答价格,3.1%的人回答接待设施。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然风景,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希望远离城市喧嚣,更加偏爱和渴望亲近的还是自然山水;交通排在第二,说明人们对出游距离和出游的便利性比较在意;服务态度排第三说明北京市民对旅游地的旅游从业者素质有所要求。

七是北京市民更喜欢的旅游项目类型,对休闲度假类项目持肯定态度的人数比例最高,达78%;接下来分别是生态环境类48.3%,文化古迹类17.4%,探险拓展类14.0%,农业观光类13.8%,娱乐项目类13.4%,体育竞技类8.6%,节庆活动类5.5%,旅游房地产类2.1%,会议会展类2.0%。可见,休闲度假类旅游项目最受北京市民青睐。

三、对河北休闲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有关机构开展的游客最不满意因素调查显示,管理水平差为22.5%,排第一,接下来依次是旅游接待19.2%,交通16.8%,景点品位与特色15.0%,人才匮乏14.0%,生态环境脆弱10.0%,其他2.5%。管理差通常表现为景点的秩序混乱,各种拉客宰客现象;旅游接待差主要是在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上的缺陷;交通主要是景点离城区的距离以及景点的可进入性;景点品位与特色主要是景点自身的开发规划和吸引力;人才匮乏是缺少旅游专业人士从事旅游开发和管理工作;生态环境脆弱是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不足。我们考察组在与北京自驾车俱乐部座谈征求对河北休闲旅游发展的意见时,他们也提出河北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差、服务不到位、建设标准不规范、市场秩序有些乱,他们过去在白洋淀遇到“黑导”,令人反感,还有就是信息不对称、宣传不够,像北京周边易水湖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俱乐部不知道。这些问题,需要在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建设中高度注意并积极抓紧改进和完善。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发展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更加充满信心,但也深感到京郊旅游对河北环京津旅游的挑战,对此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

一是创新发展思路。一要错位发展。针对北京没有海洋和草原的资源类型短缺特点,以及在北京发展受到限制的现代旅游项目,坚持与北京实现错位发展,在我省加快建设海滨海岛、森林草原度假设施以及滑雪、狩猎、赛车等时尚休闲项目。据国内最大的生活搜索引擎爱帮网的监控数据,今年南北戴河仍是最受北京市民关注的旅游胜地,其访问量比起去年有小幅增长,约为12%。二要衔接发展。针对北京区域休闲资源单

一、不配套的特点,坚持与北京实现衔接发展,重点在我省与北京毗邻地区,特别是共享山水资源等旅游节点地区,发展比较优势休闲项目,互相补充、相互配合、互相联动,实现北京旅游到我省的有效延伸,形成与北京旅游的一体化格局。三要超前发展。针对北京休闲资源供给相对有限而休闲需求快速增长的特点,发挥我省森林绿地广阔、资源类型齐全、民俗风情多彩的优势,坚持与北京实现超越发展,他无我有、他有我优,重点在我省发展乡村民俗、会议会展、体育健身、养生休疗等专项旅游。

二是创新营销方式。要选准市场目标群,针对不同市场制定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比如,面向自驾车旅游,需要加快建立完善自驾车野外露营基地、停车场、交通路标等自驾车旅游必需的硬件设施,推出适合自驾车旅游精品线路,还要加强与各大汽车俱乐部沟通合作,加大在自驾车俱乐部网站、北京广播交通台等媒体的宣传。面向北京普通市民群体,需要推动河北旅游宣传进入各社区网站,直接面对市民开展入社区、入户宣传。面向学生、国内外驻京机构等单位群体,需要推出拓展、登山、郊游等更多适合群体性的运动型旅游项目,并通过结对子、建立定点基地以及适当的折扣政策,来推动形成较为固定的客源渠道。唐楷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表明,北京市民了解旅游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搜索(37.9%)和朋友介绍(36.6%),所以要特别注重网络宣传和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要加快建立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专题网页或网站,推出环京津休闲旅游目的地地理信息系统,同时要通过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促进游客返程后的正面宣传,以带来更多潜在游客。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北京平谷雕窝村的金河农家院主要就是靠信誉吸引回头客、靠老客户的口碑宣传带来新客户,一年内一个小小的农家院仅烤羊就销售800多只。

三是加大规划的落实力度。《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提出了河北休闲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建设重点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宣传手段创新和主要的推动举措,全面、准确地落实好规划,对于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至关重要。一要分清层次、突出重点,研究制定全省休闲旅游发展分阶段、分地区的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方案。要遴选重点,找准发展成本最低、效益最明显的关键部位,近期最需要把我省与北京相邻的具有共享旅游资源的节点地区(如,野三坡—十渡等)首先发展起来,实现北京旅游向我省的延伸和拓展。对已初具规模、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要提档升级,不断挖掘内涵,使其成为休闲旅游带的增长极,辐射带动并形成聚集效应。二要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旅游交通。需要与交通部门加强沟通,抓紧制定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交通专项规划(包括道路和公共交通线路)。同时,全省要在文明村镇建设、扶贫开发、农业发展等事业中,充分考虑休闲旅游重点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三要加强休闲旅游发展的管理和服务,实现从行业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研究制定政策,鼓励休闲旅游发展较发达城镇,特别是四大休闲旅游城市和19个特色县(市),创建国家级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家级旅游强县。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形成包括餐饮、娱乐、购物、住宿、交通、游览等领域的服务标准化体系,并制定和推行休闲旅游绿色标准体系。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京郊和我省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休闲旅游的发展,需要坚持市场化原则,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以及对地方和企业发展休闲旅游的激励措施。我省需要加快研究制定促进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的优惠措施,在土地、税收、金融、基础设施、规划引导等多个方面加大扶持。可借鉴北京的相关经验,制定和实施税收返还、土地租用等政策,将财政资金支持,变补助为奖励。同时,在建设中要突出重点,建议全省遴选10个基础较好、条件具备的区域核心休闲旅游项目,集中力量加大支持,3年内在全省打造10个全国性的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政府需要策划组织系列休闲旅游活动,营造河北休闲旅游大省的氛围。建议在推动实施“环京津休闲旅游周”的同时,组织举办系列休闲旅游论坛,围绕海滨海岛、森林草原、冰雪温泉、狩猎、马术等不同休闲业态,每年开展主题休闲旅游研讨,培育和形成河北休闲旅游品牌。

第四篇:榆林市玉米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调研报告

榆林市玉米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榆林市玉米产业调研组

榆林发展玉米产业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资源。一是适宜玉米种植土地面积大,包括川、水、滩、旱不同立地类型在内的200多万亩农耕地,适宜种植各种、中、高产玉米品种,种植面积有保证;二是全市常年玉米总产为50万吨左右,在粮食生产中占据半壁江山,玉米生产的丰欠,决定了全市粮食生产的总量;三是日照高、温差大、气候干燥,有利于玉米生长营养积累,产品质量好、经济价值高;四是全市农技部门经过多年玉米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总结出不同品种、立体条件、栽培方法等8个玉米高产技术规程,有力地促进了玉米生产的发展;五是玉米产业化链条初步形成,全市以玉米为主原料的饲料加工企业星罗密布,杂交玉米制种产业化已具规模,成为全国、省内外知名的制种基地。基于上述因素,玉米种植已是我市种粮农民的重要收入,玉米产业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经济发展总体思路中的重要举措,做大做强玉米产业必将带动我市农村经济跨上一个新的快车道。

为了摸清全市玉米产业化现状,进一步提高我市玉米产业化发展水平。调研组通过认真讨论制定了调研计划,确定本调研目的是针对全市玉米生产现状,经济效益及流通、消费、加工情况的系统性调研,分析论证存在问题,提出榆林玉米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具体对策。在调研中调研组成员深入我市玉米主产区的榆阳、定边、靖边、子洲、绥德、神木等六县(区),采用抽样选点现场调查和室内座谈相结合的办法,按照玉米生产水平和区域分布实地走访玉米种植户,考察田间玉米收获情况。对玉米商品流通和消费及加工情况,主要通过所在县区农业,商贸、加工企业了解掌握。此外,结合调研,对全市今后玉米产业化发展的思路、目标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全市玉米种植区域范围扩大,面积增加。

近十年来,随着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特别是地膜覆盖技术在玉米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市玉米生产上实现了两大突破,即一是: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全市玉米种植区域范围已由主产的川水地区扩大到北部风沙滩区及定靖高寒塬区因无霜期短玉米难成熟地区。目前玉米种植区域范围已涵盖全市12个县区的东西南北川水、山旱坝、风沙草滩、旱涧旱滩广大区域。二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已连续多年突破100万亩大关,据统计2005年为142万亩,2006年已达147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16.9%,已在全市粮食安全生产中占具相当重要的位置。

二、玉米产量稳定,质优价高增产增效显著。

我市属春玉米优生区,日照高、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有利于玉米作物营养积累,病虫害不易发生,玉米颗粒饱满,皮薄粉细,产品质量好,经济价值高。据调查统计2005年全市玉米平均亩产量353.9公斤,总产量50.78万吨,占粮食总产量47.9%,总产值5.84亿元,总收入

5.1亿元。其中商品量22.92万吨,调出量17.7万吨,消费量21.15万吨。2006年全市玉米平均亩产量345公斤,总产量52.59万吨,总产值 6.27亿元,总收入5.13亿元。其中商品量13.93万吨,调出量15.54万吨,消费量18.45万吨。目前价格也呈上升趋势,以2005年和2006年相比较,已由每公斤1元,上升到每公斤1.2元。调查组所到之处,农民群众普遍反映,种植玉米

产量稳定,风险较小,玉米质优价高,增产增效显著,是种植户的重要收入来源。

三、玉米种植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逐年提高。

近年来,由于全市各级党政部门确立了矿产资源富市、特色农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增加了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特别是地膜玉米种植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据调查2005年省市由于玉米生产科技投入专项资金为667.08万元,地膜覆盖面积70.61万亩。2006年省市用于玉米生产科技投入专项资金756.7万元,地膜覆盖面积84.37万亩。此外,玉米丰产配套技术的应用推广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一,新品种更新速度加快,且趋合理化。据调查目前我市玉米新品种已达到三、五年更新一次,已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南部川水地区以登海9号,沈单10号、丹玉13号为主,山旱坝地以中单2号、丹玉13号为主,北部风沙滩区以登海11号、沈单16号、三北6号、哲单7号为主,定靖高寒塬区以科海8号,四单79号、登海9号、哲单7号为主,旱滩旱涧地以中单2号,哲单7号、陕单911为主。其二,耕作技术。玉米主产区榆阳、靖边、定边等县区已实现耕翻机械化、点种机具化、种植规模化。玉米种植密度已由2000-3000株/亩,提高到3500-4500株/亩。并配套日趋完善的催芽早播、宽行密株、宽窄行栽培、立体栽培等技术。其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市自1997年开始,实施玉米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工程,以氮磷配合,吨产田模式应用推广。2005年玉米测土施肥面积为16.5万亩,2006年达25.72万亩。其四,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我市玉米病虫害以地下害虫、玉米螟、玉米红蜘蛛、玉米大小斑病、玉米黑粉病为主。多年来,由于全市农技植保部门大力推广应用抗病玉米新品种及高效低毒低成本化学和生物农药防治,大大压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程度。目前,因地下害虫造成的玉米缺苗断垅现象已少见,其它病虫害的损失率已降至3-5%以下。其五,地膜玉米科技含量逐年提高。地膜覆盖方式已由玉米起高垅覆膜改进为旱滩地平覆膜、下湿盐碱地低垄覆膜、旱坝旱涧地单双沟宽行密株及滩、塬区较大面积的机械覆膜。地膜玉米种植已步入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玉米种植的科技投入和科技含量达到历史以来新水平。

四、玉米产业链条初步形成规模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的重视下,全市玉米产业链条已初具规模,其主要体现在玉米生产推动了畜牧业产业化,玉米生产带动了农村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发展,玉米制种业促进了玉米产业化发展。同时玉米生产也为农产品流通及相关行业增添了活力,延长了产业链条。

1、玉米生产推动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在我市北部风沙滩区玉米主产区,采取种植业协调养殖业同步发展,以种植玉米推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用养殖业来推动玉米种植业上新台阶的大量事例表明,这是玉米产业做大做强的一条必经之路。据调查,榆阳马合镇即是玉米产业“一乡一业”的典型。马合镇现有全镇农耕地3万亩,近三年来每年玉米播种面积已稳定在2万亩左右,占农耕地的67%,全镇人均种植玉米面积2亩,其中地膜玉米占70%以上,全镇种植玉米农户覆盖率95%以上,玉米平均亩产已稳定在800公斤左右,以2005年为实例,马合全镇种植玉米19980亩,人均1.9亩,平均亩产800公斤,总产1.6万吨。全镇人均养猪15头,年均出栏10头;人均养羊6只,出栏2只。据调查地膜玉米每亩投入成本包括地膜、化肥、种子、农药、水费等300元,平均亩产值800元,亩纯收入500元。全镇人均纯收入在种植玉米上为950元,在养殖业上为2480元(其中养猪2000元,养羊480元),以养殖业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归于玉米种植,即是玉米产业推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合计为2190元。2005年全镇人均纯收入为3080元,玉米产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该镇马合村,有农户315户,1476人,劳动力900个,农耕地4500亩,其中种植玉米3500亩,全村年出栏猪1.2万头,出栏羊2700只,该村2005年实现人均纯收入3200元。玉米既是粮食作物,又是饲料作物。玉米大量种植使养殖业空间迅速提升,猪羊牛养殖业的飞速发展,有机肥料源源不断。在风沙滩区大量施用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不断增加,质地不断改善,地下水资源也随之充沛,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致使我市北部风沙滩区玉米主产区成为全市的粮仓,也同时推动该区域的畜牧产业化进程。

2、玉米生产带动了农村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市玉米主产区各县、乡镇、村,以加工玉米为主的农户小型饲料加工厂处处可见。小型饲料加工厂投资小,成本低,收益好。现仍以一户一台饲料粉碎机为主,操作工艺简单,随用随加工,并配入混料,增加了养殖业科技含量。据调查统计截止2006年全市有中型饲料加工厂10个,固定资产2715万元,产品类型包括颗粒型、粉型,生产与混合料等产品,年加工能力117550吨,加工量为86712吨,加工玉米量30192吨,产品销售量81309吨,销售收入20644万元,利润总额2310万元,从业人员达338个,销售范围除本市外,已涉及宁夏、甘肃、青海、山西、内蒙和延安等省区。

据调查我市绥德天鹏畜禽(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通过十多年创业打拼,已发展成一家集种禽推广,饲料生产、兽药销售、禽蛋运销、技术服务,科技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农牧集团企业。公司现有资产1000多万元,年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拥有员工160多名,是陕北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已拥有天鹏和世纪金鹏两品牌,生产鸡、猪、牛、羊、鱼、兔六大系列,四十多个品种的混料、浓缩料,全价料、颗粒料,其产品畅销省内外,并连续几年销售突破1.8万吨,跻身于全省同行业十强。此外,定边县饲料公司,榆阳区农丰股份有限公司,民利饲料厂等以加工玉米饲料为主的中型企业,其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当地玉米生产的带动和支撑。

3、玉米制种业促进了全市玉米产业的发展。我市广阔的土地资源,充足的光照,天然的隔离屏障,齐全的排灌设施,加之病虫害少,储藏条件好的自然条件,使我市成为全国、全省优良的玉米制种基地。据统计,2005年全市玉米制种基地面积为3.698万亩,平均亩产400公斤,亩产值995.8元,亩投入183.3元,亩收入812.5元,品种包括:澄海系列、丹玉

13、中单2号、户单4号、沈单

10、苏玉系列、K系列。2006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4.488万亩,亩产量387公斤,亩投入214.3元,亩收入753.9元。除为全市提供充足、保质,高效的玉米良种外,销售区域已遍及东北、华北、西北等十多个省市。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榆阳、靖边等县区的农业支柱产业,也促进了当地玉米产业的发展。

此外,目前全市已有90多个玉米经销商把产品销往四川、宁夏、广东等省区,商品率逐年提高,玉米生产为农产品流通和相关的运输,集贸等行业注入活力。

五、玉米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研组全体成员认为,目前在我市玉米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玉米产品价格低迷,生产资料上涨成本加大。据调查,今年玉米每公斤价格为1.2元,较前两年的1元略有所上升。但是,玉米种植投资成本较大,特别是玉米种植大户普遍反映种粮种玉米不合算,不如外出打工挣钱。生产资料成本较前两年相比上涨幅度较大,如地膜由每公斤8元上升至13元,涨幅为62.5%,碳铵由每袋22元上升至26元,涨幅为18.2%,农药种子也只涨不降,加大了玉米生产成本。

2、加工技术落后,玉米产品附加值低。全市的玉米饲料加工企业虽初具规模,但加工设施

简陋落后,一机一厂现象普遍存在。玉米深加工技术仍是空白,玉米产品附加值低。

3、玉米品种多乱杂现象仍需改进,农民自发盲目引种时有发生。目前全市玉米品种区域分布虽日趋科学合量,但一些玉米产区仍存在着主次不分(主栽品种和搭配品种结构不合理)和品种多,相应的栽培技术不配套等现象。农民自发的引种,具有一定盲目性,也造成因品种不对路,高产不稳产的后果。

4、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种植大户劳动强度大。除耕翻机械和部分滩区点种采用人工滚简点籽机和畜力覆膜机外,玉米田管、收获,脱粒等工序仍是人工作业,特别是十亩以上玉米种植大户均反映种玉米劳动强度大,迫切需解决玉米生产上的机械化作业问题。

5、玉米产业科技创新差,新技术覆盖率低。据有关资料介绍,全国常年玉米播种面积为4亿亩,为第二大作物,平均亩产350公斤,吉林省为全国玉米第一大省,其玉米总产量占全国1/7,商品量占全国1/4,库存量占全国50%,前三年该省半干旱地区玉米平均亩产已达450公斤,拟提高至550公斤。我市玉米平均亩产接近全国玉米平均亩产水平,但距吉林省玉米单产相差100公斤。调研组认为我市玉米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潜力巨大。玉米单产水平和栽培加工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包括新品种应用、地膜覆盖、立体栽培、玉米连茬丰产等技术覆盖率低,需下大功夫推进。

六、玉米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对策和建议。

大力发展玉米产业对全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调研、探讨提出今后玉米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对策如下:

1、思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引进玉米新品种、高新栽培技术和深加工技术为重点,稳定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玉米单产和产品综合利用能力,充分发挥玉米产业在全市粮食生产中半壁江山的地位。

2、目标。通过科技创新,力争三年内赶超吉林省玉米平均单产450公斤水平,扶持玉米产业龙头企业,增加玉米产品附加值,实现玉米产业化新突破。

3、对策和建议。

(1)建议玉米主产区各县、乡镇加大新兴玉米产业扶持力度,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倾斜,将种植玉米补贴增至10-20元/亩。并对购买玉米新品种和农机具给以财政补贴。

(2)加大玉米生产科技创新投入,建议设立市县级合办的万亩玉米吨粮田示范区,辐射带动玉米全市单产水平上新台阶。

(3)积极支持玉米主产区筹建玉米农民协会,做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实现玉米生产、销售流通渠道畅通。

(4)扶持玉米饲料加工龙头企业,协调种、养殖业均衡发展,规范农村中小型饲料加工厂生产,提高加工企业科技含量。

(5)组织外出考察调研,引进玉米深加工技术,改变玉米传统粮食作物地位,加快玉米向工业原料转化步伐,实现玉米粮饲兼用一体化生产。

第五篇:华西村现状及发展调研报告

华西村未来发展之路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调研报告

李其

摘要: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在过去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走于时代的前列。在今天,面对挑战与机遇,华西人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带着疑问走访过华西村后,我得出结论,华西人正尝试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我尝试总结了华西成功的经验,也发现华西主要在环境保护、商业发展和农民的经济金融知识普及上存有一些问题,并且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就是切实做好环保、努力发展现代商业、大力普及相关知识。

关键词:华西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商业普及经济金融知识

进入21世纪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日益提高,而就在国家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际,地处江南的一个村庄却早已远远走在了全国农村的前面。这个人称“天下第一村”的富饶村庄,就是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本次调研,我们走进华西村,观察华西村的现状,了解它的发展期望。

一、调研基本情况

2008年8月12日,我和另外一名调研组成员来到了闻名已久的华西村。我们走访了一户农家,体会到华西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参观了华西工业园,综合化的集团行政楼和现代化的厂房都显示出华西强大的经济实力。

带着这些震撼,我们联系了华西村的一位党委副书记,他向我们讲述了华西村的发展和远景规划。现在的华西已经形成了钢铁、建筑、纺织、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并以工业为龙头,其中钢铁产业更是占到了60%,带动全村和周边地区快速发展。

华西村取得的成就的确让人叹为观止。然而,在新一代领导人吴协恩的蓝图中,华西并不满于现状,还在谋求突破。

首先是工业。重工业在给华西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在国家倡导绿色GDP的今天,华西人也在考虑他们的环境问题。书记介绍说,将来要把华西的工业做整体迁移,并且逐步降低工业在华西经济中的比重。

其次,华西准备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涉足金融业,进行资本运作,以钱赚钱。在房地产方面,为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华西将不再大量建设别墅式的住房,转而向高层公寓发展,同时也吸纳更多外来资本投资华西。

在商业方面,我们发现华西村的商业并不发达,与其整体经济环境不太协调。在与书记的对话中,我们也提到了这一点。书记表示今后将会建设一条商 业街,引进国内外名牌产品,把它作为华西旅游环境的一部分。可以想见,华西的发展之路会愈加长远。

____________________

1.李其,男,(1989-),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ACCA专业学生。

二、调研分析

经过对华西村的走访参观和与书记的对话,我们调研组得出了一些结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华西成功的一些原因

华西的成功,离不开集体经济的强大动力。而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是集体经济最可靠的发动机。华西就有这样一个以吴仁宝为核心的强大集体。是他开辟了集体经济的新天地,而农田的集中承包模式使得大多数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吴仁宝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过人的胆识,华西的第一家小五金厂开辟了苏南乡镇企业的风气之先。他更是一位公而忘私的好干部,全村人民的希望寄予了他,他没有辜负这种期望,他的团队也没有任何为己谋私的行为。所以,有了一心为民的干部,才有华西今日的辉煌;有了相信干部的群众,才有齐心协力创造出的华西。Uked

华西的成功,另一个因素在于吴老书记时时事事超越时代的理念和行动。比如不走土地包产到户之路而集约化承包给少部分人,又比如率先建设村办企业,以工业带动华西发展,还比如建立完善的村民保障机制。总而言之,华西的过去离不开吴仁宝老书记。反观今日的华西,掌门已然更替。我们也曾担心,吴协恩能否延续华西的辉煌?然而此行非虚,在调查问卷中,我们看到村民100%的信任和满意;也从书记口中得知了一些华西的规划和远景,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新华西。新掌门并没有墨守陈规,坐吃山空。取而代之的是契合时代特点的崭新的发展理念,华西人的实干一定会使华西的明天更美好。

2、华西现有的一些问题

1)、污染问题

吴老书记提出过华西村“环境公园化”的构想,对此,我们提出环保的问题。

华西的重工业在过去数十年里一直是其龙头产业,在工业区我们也看到巨大的烟囱喷出浓重的烟雾。工业和村民的水电气也是自给自足的。电厂的废水废气,煤气厂的废渣等如何处理,对搬迁后的工业区有什么规划,这是华西人应当考虑的问题。

除去工业,华西人的生活也在产生着大量污染。华西村的户均汽车占有量接近1,这已经超过了许多城市的水平。如此多的汽车,在过去或许是富裕的象征,但在资源紧张的今天,因大量使用汽车而带来的资源消耗、废气排放等环境问题应当引起华西人的重视

2)、商业问题

在华西走访,我们惊讶的发现,偌大的华西竟然没有一家大型超市或是商场,这与吴老书记提出的华西村“生活现代化”的目标极不相称。我们了解到,华西现有的小店铺式的商业规模只能满足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购买大宗商品必须进城。尽管对于户户有车的华西人来说,距离不是问题,但是华西村民们有极强的购买力,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也带来极大的零售商业机遇,这是其它农村乡镇无法比拟的。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华西的商业面貌将会有巨大的改观,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新时期华西经济的更快增长。

3)、经济金融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有对华西村民普及经济金融知识的必要。华西村实行集体经济形式,企业的经济决策应当由村民集体进行。然而此举颇不切实

际,原因之一就是许多村民并不具备足够的经济知识。因此实际上企业的决策在企业内部完成,定期在村民大会上进行公布和征求村民的意见。但村民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企业决策,能否给出恰当的建议,甚至能否给出建议,实在值得思考。

三、思考建议

1、污染问题

针对污染问题,工业整体搬迁可以解决现有的部分问题。整体搬迁后,现有的工业污染源不再存在,经过有意识的不断治理,华西的环境会有所改善。然而这并非根治之举,被搬迁的城市仍然会受到污染的困扰,华西人做事,不应该“损人利己”。同时,作为中国先进乡村的代表,面对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华西可以做出榜样。同时采用新技术,新原料,从达标向减排少排,甚至不排进军。华西完全可以在环保方面一如既往的走在全国前列,这既是对老传统的延续,也是新时代的新突破。

对于汽车造成的污染,首先,在村政府方面,改变以汽车作为奖励或福利的做法。其次,对于有多辆汽车的家庭,应进行宣传,鼓励少用或只用一辆汽车;已有汽车的家庭,鼓励其不再购买更多汽车。对于在节能方面有突出成绩的个人或集体予以表彰、奖励,推动全民的节能热情。中国不少人暴发户式的、用高档汽车作为富裕标志的做法已然逆世界潮流而动,华西若又能以高过世人的眼光看问题,进行思考,必然再将推动华西发展。

2、商业建设问题

考虑到华西村民庞大的购买力,建设大型超市和商场是完全可行的。据我们调查的数据可知,大部分村民每年所剩余的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实际数字应远远超过2万,村民的购买力条件满足。其次,在村民的生活保障上,每年村政府都会统一采购、分配农副食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村民支出,村民有闲钱进行消费。再次,现在村民购物,基本上要驱车到镇上或市区,在村中建立购物中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的使用,减少污染。最后,如果由华西集团自行投资建设商场,不仅在商品质量上可以给予村民保证,同时以需求拉动消费,商业将成为华西经济新的增长点。

华西有足够的客观条件支持它的商业发展。论及其村民的主观想法,我们分析,华西人已然步入富裕的阶层,而人在满足其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后,必然有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以城市为例,繁华的大中型城市都有繁荣的消费品市场,而市场则建立在买方和卖方供需两旺的基础上。反观华西,供需双方都有充分的条件,而且如果决策者不局限于仅给本村村民提供服务的话,华西的商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华西的规划中,有一座72层高,按八星级标准建造的商住两用楼。可以想见,一旦建成,该楼将成为华西的一大新亮点。这不仅会吸引企业和个人的入住,也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如果以该楼为中心,在其周围营造一个高级的购物环境,那么不仅华西村人可以解决消费问题,甚至可以吸引周边人群前来购物。届时,华西的经济格局将得到全新的颠覆,“华西”这一个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将被极大提升。

3、经济金融知识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九成村民在闲暇时间会学习知识,说明村民学习的主观意愿是有的,这就为开展专项学习奠定了群众基础。其次,调查也显示,在当今社会理财投资的浪潮中,仍有一成左右村民未曾听说过股票、基金,也有相当数量的村民没有听说过商业保险。这与我之前所说的村民对集体企业经济决策的监督问题一起构成了组织学习的必要性条件。

另一个必要性在于,华西村规划中的经济转型之路将由重工业向金融业倾斜,这不仅使得华西有大量引进专业金融人才的需求,还可以借此机会鼓励村民支持自己的金融公司,为群众创造新的财富。在鼓励投资的过程中也需要向他们补充一定的相关知识。

既然存在必要性,我们就再探讨一下可行性问题。除了少数专业种粮户外,绝大部分华西村民是企业职工,因此他们有一定的业余时间,学习时间能得到保证。其次是设施。华西村建有自己的学校,据了解规模不小,可以容纳村民分批进行学习培训。鉴于村民都有电视和电脑,村政府可以使用更先进的电教方式,更灵活的普及经济知识。为了激发村民的学习热情,村政府也可以对学习的先进个人或集体进行表彰和奖励。

组织学习的好处就是,村民能够及时了解更多的经济知识,帮助自己在现代化的投资活动中取得利益,减少风险;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参与到集体的经济建设活动中来,为华西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四、农户家庭实例

我们很遗憾的没有拜访到农户本人,所以从收集到的调查问卷中,我挑选一份作为例子加以公布。

该户共有7口人,户主已婚,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女主人在当地乡镇企业上班,男主人不详。该户一年拿到手的收入约3到4万,消费一半,剩余一半。该户家中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还包括小汽车一辆。女主人认为自家生活有了极大改善,十分幸福。每年该户用于子女上学的费用占总支出的5%,总收入的10%。该户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和汽车保险,每年花费3700元左右,也购买了一些股票和基金作为闲钱投资。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华西村民的生活是幸福的。不进行农业生产,没有农村的各种税收负担,除供一双子女上学外还有闲钱做一些投资,因此可以知道全家一年没有在生活资料上花费很多,医疗等支出也不是很多,由此推断华西村政府给予村民的种种福利落到了实处,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这样的生活在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是不敢想象的。即使在国家大力关注“三农”问题的今天,大部分农民从各种税费的减免中已然得到了实惠,但要使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仍旧任重道远。可见,华西“天下第一村”名至实归。

从女主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20年前,她家以种田为生;10年前,她家开始从乡镇企业的工作中获得收入;现在,她家已完全脱离土地,纯凭工资收入进行生产生活。我们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家逐渐远离土地直至完全不依靠土地取得收入,而生活却逐渐富裕直至今日幸福的状态。土地这一中国农民曾经赖以生存的基础,如今在华西退到了次要的位置,农户们不依靠土地反而得到了更好的生活。华西的做法显然卓有成效,通过土地的集约化统一经营解放了劳动力,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这一做法值得借鉴,相信来华西学习参观的农村基层领导者们,通过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也能创造自己的“华西化”之路。

五、总结

本次华西村之行虽然略显匆忙,但我们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华西极高的发展程度。而这一切,与几十年来华西领导人坚持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利、坚持创新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分不开;也与华西人民相信集体,相信领导,始终支持集体决策分不开。老一代领导退居二线,同时也把华西的历史结束在了过去的世纪里;而我相信,只要新的华西领导集体能够坚持华西发展的优良传统,华西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婉芳:《对发展农村零售商业的思考》,《商场现代化》 2007年5Z期

下载京郊失地妇女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京郊失地妇女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郊区居民失地现状调研报告

    按照街道党委、办事处的要求,深入到我帮包的XX居,针对郊区居民失地现状,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深入调研过程中,为切实掌......

    古丈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5篇范文

    古丈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 园艺园林学院 学生:*** 每年我们园艺院都会安排学生到古丈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今年也不例外,我们来到了古丈县对该县茶产业现状进......

    湘潭市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调研

    湘潭市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调研 2008/12/30 岳塘区发展改革统计局 何志军 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以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扩大就业、保持社......

    关于安全生产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

    安全生产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确保经济效益、政治稳定和职工群众身心健康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我市的安全生产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我国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

    基层妇女创业发展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妇女的失业率也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对于基层渔农村妇女而言,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渔农村40、50的妇女......

    社团现状及未来发展调研报告★

    社 团 现 状 及 未 来 发 展调 研 报 告 社 团 名 称:__ 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 学 院 班 别:联 系 电 话: 1 2 社团概况 一、内部建设情况: (一)内部情况 1. 魔术社成立于2011年9月初,是兴趣爱好......

    全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