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湘潭市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调研
湘潭市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调研
2008/12/30
岳塘区发展改革统计局 何志军
社区服务业是指在政府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以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以基层社区为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兴办的以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为服务对象的服务业。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社区服务业应归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
社区服务业分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两大业态,其中公益性服务包括社会福利服务、社会救助服务、老年服务、就业服务、社区治安法律服务、文化科教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经营性服务包括便民利民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家政服务、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越来越重要,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发展社区服务业对提高居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社区服务业的现状
目前,我市共有社区202个,雨湖区76个,岳塘区76个,高新区9个,湘潭县17个,湘乡市19个,韶山市5个。2001年,我市出台《关于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决定》以来,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提高居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书院路街道、东坪街道、中山路街道、中洲路街道等10个街道获湖南省和谐社区先进单位,木屐塘社区、唐兴街社区等26个社区获全省和谐示范社区,霞光社区多次获得省文明示范社区等荣誉,并获得全国先进文化社区、全国商业示范社区等光荣称号,飞喜家政服务公司、诚信家政服务公司、娟娟家政、梦圆家政、南盘岭社区老年陪护中心、天友餐具消毒中心等品牌社区服务业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1、社区服务的组织体系基本建立
各社区普遍建立了以党支部为领导层、居民代表会议为决策层、社区居委会为执行层的组织体系,为居民服务、社区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基本形成了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共同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业发展的局面。
2、社区服务的基础条件大为改善
2001年,我市城区有50%的社区办公用房不足50平方米,各社区经费3000元/年,社区设施极为简陋。近年来,政府把改善社区基础设施作为重点,逐年加大对社区的投入,到2007年,各社区的经费达到5万元/年,2003年-2007年全市共投入财政资金4227万元,新建办公用房16120平方米,改扩建近30000平方米,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平均达到220平方米,所有社区都建立了社区服务站(中心),大多数社区安装了空调,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建立了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老年活动室),部分社区建立了卫生医疗服务中心、市民学校、棋牌室、门球场、乒乓球室、文体活动广场,配备了室外健身器材。
3、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和优化
我市现有748名居委会委员,其中女性561人,中共党员467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02人,平均年龄39岁,社区服务人数大幅增加,社区服务人员平均年龄降低,人员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
4、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全市街道办事处建立社区服务中心42个,社区服务站202个,建立和完善“星光”老年服务设施150个,全市社区服务网点3730个,社区专业服务队748个,社区志愿者服务队317个,社区服务从业人员10319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136人。服务项目从最初的十几项发展到近300项,从原来单一分散的福利型、公益型服务发展成为餐饮、托幼、养老、残疾人服务、卫生计生服务、咨询、优抚、社会治安维稳、居民生活、心理健康和疾病康复服务、文化、娱乐、体育服务等系列化服务体系,并逐步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牛头岭社区基本上实现了“办事不出社区”的目标,霞光社区建立了“小病在社区、大病有医保、康复回社区”的卫生服务体系。
二、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社区服务业在边起步、边规范的过程中,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沿海发达地区和长沙株洲而言,仍存在投入不足、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市场发育不健全、服务企业规模偏小、服务档次偏低、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没有突破福利和公益服务的范围,对于拉动社会需求、扩大就业规模、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社区服务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全市有广场街道、平政路街道、中洲路街道、岳塘街道建立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通过整合社区服务功能,优化社区服务资源配置,社区服务阵地由室内转向窗口平台,实现了靠前服务、便民服务、快捷服务;南盘岭社区服务实现了“走出去的战略”,其家政服务覆盖了全市主干道沿线社区,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牛头岭社区服务中心走“以项目融资的路子”,形成了市场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服务格局,其物业管理服务覆盖社区并向周边辐射,该社区除房产外,现有服务设施43万元,并有一定的积蓄,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大部分社区办公服务场地不足,社区经费仅能勉强维持发工资和日常传统服务项目开支。个别社区经费方面甚至存在寅吃卯粮、借新还旧的现象,工作方面仅能应付,社区服务业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全市社区服务业经营网点虽然不少,但管理和服务规范、上规模上档次、具有品牌效应的极少,而且大多经营业态雷同,设施设备陈旧,不少社区服务网点与居民住宅设置在一起,破坏了居民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新型高档住宅小区的服务网点多数由开发商主导,网点少,租金贵,商家不愿意在初始期进入经营。
总体来看,我市社会救助服务、就业服务、社会治安法律服务、计生服务等公益性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而经营性服务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和无序发展状态,没有行业管理制度,也没有行业标准规范。
2、社区服务业发展资金不足。
首先是财政投入相对不足。我市2001年财政投入每个社区的经费为3000元,2007年为5万元。据了解,长沙市天心区2007年投入每个社区的经费为22万元。其次是社区工作者薪酬偏低,我市2007年社区工作者月工资标准为600元,2008年正研究调整为社区书记主任月工资标准900元,副主任850元,委员、低保员、社保员800元,考核奖平均150元/人月,工资奖金合计平均约1000元/人月;长沙市天心区2007年工资标准1100元/人月,2008年7月起实行主任基础工资1600元/人月,副主任1500元/人月,委员1400元/人月,绩效工资为基础工资的30%,工资奖金合计平均约1950元/人月。第三是企事单位、集体经济、民营企业以及其它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投入社区服务业极少,这是目前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3、社区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我市平均社区用房220平方米,离省定标准300平方米尚有一定差距,社区用房在150平方米以下的有35家,还有15家是借用。全部社区用房中,有80%以上没有办理房屋产权证。社区内文化、体育、环境卫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特别是一些老社区,公共绿地较少,存在小街小巷道路不畅、路灯不亮、下水道堵塞、垃圾站设置太少的现象。
而与之相对照的是长沙市从2006年起,将359个社区分阶段纳入标准化建设范围,按照精品社区、达标社区和一般社区三个层次推进。选择重点社区由市、区两级财政各安排100万元建设和谐文明社区。全市所有社区有六室:办公室、党建活动室、警务室、计生服务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娱乐室,有三站:社区服务站、医疗服务站、保障服务站,大部分社区有室外健身场、市民学校、雷锋超市、文化长廊和一站式服务中心。长沙市建立了500所特色市民学校,每所市民学校有场地、有教材、有专职教师、有教学计划,课程的开设由社区居民作主。
4、社区服务功能错位,行政化倾向严重。
一是社区事务性工作多,走街串巷为居民服务的精力少。随着政府部门工作的下移,社区成了一级小政府,社区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多,再加上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创建,还要应付一些上级部门的检查、达标验收,留给社区工作者了解社情民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导致社区服务的基本职责履行不够,社区功能错位,一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社区层面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是社区自我管理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社区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管理权,其财务账由街道代管,其经费使用由街道审批,财政拨付社区的资金存在被截留现象,市、区拨付社区的5万元工作经费部分没有足额落实到社区。
三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精神没有得到完整贯彻。社区工作任务增加了,经费开支增大了,而相应的人员和经费往往到位不够。
5、社区服务业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目前,社区中介组织可以分为四类:活动类、维权类、服务类、救助类。我市的社区中介组织一是发展不平衡,二是种类不健全。其中活动类社区中介组织,如舞蹈队、书画协会、腰鼓队等较多,但权益类、服务类和救助类社区中介组织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特别是服务类中介组织还没有发挥吸收社会资金投入、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和推进社区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产业化程度还很低。
6、社区服务业龙头和品牌较少,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明显。
全市有影响的社区服务龙头企业和品牌服务较少,市、区、街三级社区服务中心龙头和区域龙头作用体现不明显,社区服务的产业化依然任重道远。
如规模较大的南盘岭老年陪护中心,2007年营业额约40万元,梦圆家政服务2007年营业额约20万元,比长沙社区服务龙头企业相差甚远;我市起步较早的品牌家政服务企业娟娟家政主要服务项目包括家庭服务钟点工、保姆、陪护、护理、家教、家电维修、办公楼和旅社保洁、建筑物外墙清洗等,其最兴旺的2005年营业额40多万元,从业人员达278人,到2007年营业额约为15万元,从业人员锐减至40多人。
总体来看,我市经营性社区服务业发展属起步阶段,个别的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沿海发达地区和长沙相比,从业人员素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服务业企业规模不大,总体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
三、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社会将对社区服务业发展壮大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培育发展社区服务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前景。
1、居民收入的提高将带动社区服务业需求。
近年来,我市城市居民收入逐年增长,“十五“期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12.3%,2007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42元。居民收入的增加为社区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收入群体对社区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并形成一定的消费规模;同时,随着思想观念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中低收入群体对社区服务的消费需求也逐步增加,市场前景看好。
2、社会人口趋向老龄化将带动社区服务业需求。
我市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户均人口减少。我市一代户、二代户越来越多,“空巢”家庭现象日益突出。由于家庭结构小型化,削弱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更多的老年人必然要求社会化的服务来保障其生活所需,建立以社区居家养老和居家护理为主、养老院为辅的新型社区服务模式,将是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3、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将带动社区服务业需求。随着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信息咨询产业逐渐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文化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促使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生活方式趋向多样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花钱买服务的观念逐渐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人们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旅游健身、休闲娱乐等,社区家政服务、便民服务及保健服务等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
同时,由于住宅的小区化和私有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将离不开专业化的社区物业管理服务。
4、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将带动社区服务业的需求。
5、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将带动社区服务业的需求。
四、发展湘潭市社区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发展湘潭市社区服务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要实现湘潭市社区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健全法律法规,理顺社区管理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年颁布以来,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区服务业的产业化、市场化方面,《组织法》对社区的定位和管理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深化。另外,《组织法》的第十七条关于社区经费来源方面,没有对目前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等收费项目提供法律依据,社区建设和服务业发展受到制约。
按照该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对居委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委会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开展工作
⑴建议市人大组织开展调研,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条款细化和深化的修改建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社区管理体制,二是社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⑵建议市人大组织开展对湘潭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执行情况的检查并监督实施。政府要全面清理各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的文件,不相适应的一律废止,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全面落实社区居民自治的各项措施,健全完善《社区自治章程》。
目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理顺管理体制。社区的人事权经费权、财产权应由街道移交社区,减少各类检查、评比、考核,促进社区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和社区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2、制定并实施《湘潭市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开创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新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等十四部委1993年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民政部于2007年发布了《“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建议按照以上2个规范性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并参考东部沿海城市经验和作法,制定《湘潭市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对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发展方向和保障措施予以细化和深化,提高可操作性。
以《杭州市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为例,在主要任务方面严格区分了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的分类指导意见,公益性服务分6类,经营性服务分4类,并分别细化其发展规划,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特征比较明显,其保障措施有8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3、加大对社区服务业的扶持力度,规范对社区服务业的管理。
⑴制定社区建设标准,指明社区服务发展方向。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07年发布的《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湘潭市城市社区建设标准》。加强对社区服务业的宏观指导,规范社区建设标准,明确社区服务业发展方向,推动社区服务向高标准规范化方向发展。建议按精品社区、达标社区和一般社区分别制定标准,标准的设置分组织管理、政策扶持和资金筹集、服务内容、设施建设、服务队伍、效益等几个方面,指标设置要淡化定性指标,突出定量指标,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硬性指标,提高可操作性。
⑵明确各类建设主体的责任,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政府投入应成为社区公共服务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社区工作经费、社区工作者薪酬、社区办公用房、社区服务用房、社区基础设施和其它服务设施均应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逐年增长,同时加大对经营性社区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制定奖励和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社区服务业,促进社区服务业快速发展。
⑶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素质。建议按社区专职管理人员、兼职人员、志愿者队伍和市场化服务专业人员分类,分别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和服务技能标准,把好准入关,做好社区专职管理人员的选任、招聘和培训工作,加强对市场化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上岗培训,坚持执证上岗制度。
⑷出台《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改善社区服务业发展软环境。
据了解,杭州市对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扶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社区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规定社区配套服务用房按每户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集中设置,严格执行开发商按要求建设配套公建设施的制度,同时建立其他公益性服务项目建设的财政补偿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经营性服务的扶持力度,制定具体的税费减免标准,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并符合有关条件的,可凭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和《杭州市就业援助证》,到就业管理服务机构一次性领取3000元的就业援助补助费;三是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对社区公益性项目的补助和其它项目的扶持及奖励,并制定《杭州市社区服务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社区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来源及用途使用原则,具体的公益性项目、经营性项目优惠和补助标准、审批拨付程序、管理和监督进行了专门的规范。
⑸制定社区服务行业标准,促进社区服务业良性发展。对社区服务业进行规范化管理,使之符合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促进社区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关于社区服务业行业,全国还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据对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沈阳、宁波、合肥、西安、广州、济南、乌鲁木齐、太原、青岛等17个城市各自的标准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北京《家政服务通用要求》对家政公司营业面积、服务监控、注册资本、顾主投诉、专职人员等方面进行了统一规范;上海《家政中介和服务规范》对执证从业、证件管理、服务员和用户双方的权益保障机制、服务企业硬件设施、培训机制、服务档次、服务价格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济南《家政服务标准》则对服务人员基本条件、行为准则、仪态仪表、待人接物要求和常规家政技术准则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乌鲁木齐《家政服务等级标准》则对各类服务按质量评定等级,规定了按等级收费的具体要求;深圳则主要对服务合同进行了规范,对双方权利、义务提出了具体要求;青岛《家政服务规范》就规范的定义、组织机构、从业人员、服务质量、质量责任、监督管理六个方面作了释义和规定,其中对服务企业和服务员双方的权利义务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4、培育一批社区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品牌社区,带动湘潭市社区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要在目前已有的品牌社区和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区服务龙头企业中选择重点扶持对象,充分利用现有政策,争取中央和省有关资金支持,加大投入,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典型,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促进湘潭市社区服务业快速发展。
5、加快湘潭市社区服务业网络和信息化建设。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按照统筹规划、实用高效的原则,采取热线电话、因特网网站、社区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构建社区信息服务网络,推动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社区服务信息化发展格局。逐步建设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络,使其具备行政管理、信息采集发布、便民利民服务等功能,并提供法律、气象、医疗、教育培训、旅游、家政、娱乐等方面的服务。推进政府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和社会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形成社保、医疗、就业指导和生活救助等专项网络服务平台。加大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社区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设施、设备、资源开展综合性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社区安保电子监控系统、电子阅览室、信息亭、信息服务自助终端等设施建设。要立足经济实用,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发展实用高效的社区信息服务,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并在全市范围内培育一批“社区信息化示范社区”。逐步统一社区信息服务电话号码,统筹利用号码资源,实现社区服务联动机制,方便居民使用。重点组织政务信息、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会保障、失业救助、民政优抚等政府服务信息的利用;结合电子商务发展,推进法律服务、家政、物业、商品配送、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
据了解,青岛市政务信息网、“杭州社区网”和“天津8890家庭服务网”、“上海962200社区服务热线”等办得较有特色,社区服务功能发挥较充分。
6、建立以“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社区服务业考核评价体系。
积极探索反映我市社区服务业设施建设、服务管理、社区就业、居民需求、满意程度等内容的信息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建设途径,逐步建立社区服务业的统计和考核制度,形成较为科学的监测和评估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业重要项目数据库,特别是居民满意度数据库,实现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为社区服务、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工作目标。在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较为完备的基础上,加强经营性统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促进社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第二篇:某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共**市(地、州、盟)**县(市、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服务业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加快服务业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县(市、区)始终坚持将服务业发展列为全区经济工作的第一重点,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突破口,以片区规划为引领,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服务业发展呈现了总量大、速度快、质量好的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县(市、区)服务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和诸多问题。为此,笔者对**县(市、区)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加快**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县(市、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以来,全区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7.6%,高于GDP 3.4个百分点,2011年达到200.49亿元,是2007年的1.94倍;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2.6:42.7:54.7,优化调整为2011年的2.3:37.7:6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7.65亿元,是2007年的3.9倍,年均增长19.7%。
(二)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产业贡献稳步加大。服务业
—1—
素质稳步提升,逐步成为全区财税增长的重要支撑。2011年,全区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76%,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3%,拉动经济增长7.7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旅游业、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商贸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演变,从低端向高端挺进,从生活性向生产性拓展的良好态势。建成运营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2011年,全区旅游人数达到91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8.62亿元,门票收入2.65亿元。引进兴业银行、太平洋证券等23家金融保险企业,金融保险企业纳税年均增长25%以上;泰山物流园区、昌运物流园区建成运营,引进了长城五金机电商城、金龙冷链物流等龙头企业;宝龙五星级大酒店、银座商城岱宗店、大润发商业中心等项目建成运营;规划建设了新城国际、天龙大厦、国华商务中心等一批高端商务项目。
(四)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项目带动投资、投资拉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初步形成,服务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08年以来,组织实施过亿元服务业项目172个,完成投入502.7亿元。泰山方特欢乐世界、宝龙城市广场等大项目建成开业,宝盛广场、名嘉城市广场、瑞奥不夜城、蓝海国际大饭店等有影响的大项目快速推进,为服务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五)争先进位成效显著,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县(市、区)的文化旅游休闲园区、物流园区、商贸园区被列为全省重点服务业园区;自2008年起,**县(市、区)连续四年夺得**市(地、州、盟)服务业考核第一名,2010年被评为“全省服务业发展先进区”,2011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并先后荣获“中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山东县域旅游十强”和全省唯一的“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等称号。
(六)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环境持续优化。2008年以来,逐步健全完善了区领导挂帅的服务业指挥部工作推进机制,对服务业全覆盖、坐标式的强力领导格局初步形成。先后编制了《**县(市、区)2009-2012年服务业发展规划》、《**县(市、区)服务业片区规划》,服务业规划体系初步建立;相继开展了服务业发展年、提升年和跨越年活动,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全力打造“现代旅游、现代商贸、现代商务”三大经济高地,大力实施“23458”工程,全力打造“两园、三区、四带、五市场、八个城市综合体”,推动服务业项目连片开发、组团建设、集聚发展。
二、**县(市、区)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受制约因素较多。作为市中区,**县(市、区)受区位影响较大,土地等资源短缺,发展空间不足,部分项目难以落地;经济外向度不高,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利用外资趋缓;受房地产调控和货币政策影响,企业融资难度大,项目
—3—
招商和建设推进难度加大,影响了服务业发展速度。
(二)产业结构亟需优化。服务业偏低问题仍很突出,全区规模大、档次高、持续税收贡献能力强的服务业企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还很少,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物流、金融、旅游、文化科技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尤其是创意、商务和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房地产业占比过高,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大,产业结构急需大幅调整。
(三)有带动力的大项目匮乏。缺少像方特欢乐世界这样具有震撼力、有持续带动力的大项目,投资过20亿元的大项目偏少。
(四)政策扶持力度需要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尽快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尽快成规模、见成效。
(五)服务业人才呈现结构性短缺。高端服务业人才紧缺,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非常少,影响了全区服务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步伐。
三、**县(市、区)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服务业规划编制实施。编制并实施好服务业发展规划,对于服务业整合资源、集聚空间、突破限制具有重大意义。要根据城市规划、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以及区“十二五”规划、服务业片区规划,尽快高标准编制并实施《**县(市、区)2012年-2015年服务业发展规
—4—
划》和《**县(市、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指导服务业科学、有序发展,引领服务业项目组团式开发建设,用科学布局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同时,加快编制实施《泰山碧霞湖省级旅游度假区规划》,促进旅游业升级提档。
(二)加快结构调整,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以实施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围绕“23458”工程,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产业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着力打造**大街金融带,大力引进民营银行和股份制金融机构,引导兴业银行、齐鲁证券公司、长安财险等金融保险机构扩大网点布局,弥补泰城金融业发展短板。现代物流业,依托**物流园区、银桥物流、金龙物流等大型物流企业,加快**物流园区和昌运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商务服务业,以东、中、西三大商务区为载体,重点培育总部经济、会计律师、工程咨询、项目策划、人员培训、劳务派遣、广告会展等行业。信息服务业,依托天龙大厦,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创意产业,依托**科技文化产业园,引进和培植一批动漫设计、文化创意等大型文化企业,加快**科技动漫城项目建设。
(三)加大招商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围绕“23458”工程的实施,狠抓服务业重点项目策划和招商引资工作,全力推进东方龙谷文化产业园、宝盛广场、名嘉广场、长城五金机电商城等一批投资过20亿元的大项目建设。依托资源、区位、—5—
产业优势,按照规划布局,聘请高层次专家,精心策划一批立意高、投资大、关联度强的服务业大项目,实现服务业招商引资的大突破。紧密结合旧村改造和综合整治,积极开展区域连片开发试点,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村庄改造腾空的存量土地,拓展和提升服务业发展空间。围绕旅游、商业、住宿餐饮、金融、物流、文化动漫创意、商务服务业和服务外包等重点行业、领域,努力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服务业大公司、大集团。挖掘各类资源,创办一批具有**县(市、区)域特色、民俗风情、文化品位的重大活动,提升全区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
(四)做好**文章,加快旅游业发展。要深化“**旅游”内涵,打造“**服务”品牌,推动全区旅游业发展由项目建设向建设、管理并重转变,健全旅游业规划、开发、建设、营销、考核机制,形成“登**、游**、住**、赏兰花、探漂流”的旅游新格局。要完善旅游配套服务,重点推进“六个一批”项目建设,提升一批A级景区,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完善泰山方特欢乐世界、泰山花样年华景区,提高景区效益;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运营喀斯特地貌游乐园;高起点打造碧霞湖周边休闲度假观光片区等项目。建设一批星级酒店,加快推进蓝海、蓬达、泰豪、志高、宝盛、名嘉等五星级酒店和雅诗阁等一批四星级酒店建设。运作一批精品购物街区,加快建设泰豪旅游文化商品城、银座奥特莱斯等精品购物街区,不断提升档次水平。规范一批特色餐饮街区,加快名嘉名吃城建设,规范提升宝龙美食街、老县衙等特色餐饮街区,积极创建国家
—6—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区。打造一批旅游娱乐项目,精心打造瑞奥娱乐城、名嘉电玩城、金逸影城等一批旅游娱乐项目。营销一批精品线路游,推出**县(市、区)两日游套票,着力打造**县(市、区)“一日游”、“两日游”旅游线路,留住更多的游客,延长来泰时间。
(五)出台扶持政策,健全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要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深入服务业一线,搞好调查研究,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政策,从市场准入、费用减免、财政金融、土地供应、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优惠,引导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大服务企业对上争取资金的力度,研究国家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选准突破口,策划筛选一批符合国家支持政策的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管好用活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积极争取和安排好服务业引导资金项目,增强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资金参与,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广开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多渠道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积极组织服务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洽谈对接,加大金融机构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股票上市、项目融资、股权置换等方式,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对一产和二产分离出的销售、研发、物流、餐饮、培训等三产业务单独核算或成立相对独立子公司的,给于资金、费用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加快一产和二产的三产化进程,迅速壮大服务业发展主体。
—7—
按照“项目化、指标化、责任化”要求,明确规划实施的目标任务,定期检查督导,各级联动,形成合力,促进全区服务业大发展。
(六)强化人才培育,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实施人才培育战略,建立健全服务业人才培养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人才培养措施,分层次、多渠道地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与有关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联系,更新培训理念,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院设立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抓好服务业在职人员的培训,积极引导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积极举办金融、物流、会展、中介等各类服务业人才培训班。依托服务业重大项目,积极吸收服务业人才参与全区重大经济社会活动,努力在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培养和集聚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搭建各类网络纳才、人才品牌、发展创业等平台和载体,鼓励和支持服务业人才开展各种形式的联谊和交流活动,加强人才之间的横向联系。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评价机制,改善用人环境,强化智力支撑。
—8—
第三篇:安仁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安仁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内容提要】安仁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贫困县,又是一个即将跨入老龄化的县市区。该县近几年来尽管养老服务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数量、规模、从业人员的素质等各个方面都难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政府必须认真面对,积极探索科学的养老服务路子,以实现社会稳定,促进县域和谐。
【关键词】 养老服务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9亿,占总人口的11%以上。安仁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为6.67%,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据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关于‚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的规定,该县即将跨入老龄化地区的行列,是典型的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未富先老‛县市区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一家一户、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多样化的老年人口养老需求。如何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切实解决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问题,是关系到全县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近些年来,该县养老服务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为贯彻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省老龄委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精神,近几年来,该县按照‚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加快养老服务业社会化发展‛ 的总体思路,围绕着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形式多样化、运营机制市场化、服务管理规范化的目标,扎实推进发展养老服务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财政投入逐年增加,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加快养老服务业纳入了工作议程,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将加快养老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06年,县政府转发了省发改委、省老龄委《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到2010年,要基本形成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异地互动养老、综合型养老与专业型养老相结合、城乡统筹协调的养老服务产业体系。在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此举为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证。二是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老年福利服务体系。2006年及2007年,全县财政转移支付五保供养金为76万元/年,比2005年增加了近10万元。为城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的老年人和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供养标准也不断提高。2006年,全县五保供养标准统一确定为分散供养人平796元/年;到了2007年,又提高到人平840元/年的标准。三是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推进乡镇敬老院的建设,促进农村五保供养事业的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将敬老院改扩建工作列为了2007年的8件实事之一,继续充实和完善公办养老设施,重点办好农村‚五保‛人员和城镇‚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人员集中供养的敬老院和示范性、窗口性社会福利机构,到2007 年底,共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0所,总占地面积47.6亩,投入改造资金31.44万元。改扩建后的敬老院生活用品齐全,院内有食堂、卫生间、浴室等基本配套设施,有猪栏、鱼塘、果园、菜园等生产基地,并配有文体娱乐设施。2008年,正在建设两所敬老院。
(二)养老院所大幅增加,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随着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多元化养老院的发展,该县养老院所大幅增加,接待能力不断提高。据民政部门统计,到2007年底,全县共有城市社会福利院1所,农村敬老院10所,集中供(收)养老人300多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8‰左右。养老院所比2006年增长20%,是2000年的3倍强。接待能力比2006年增长25%,是2000年的近4倍。
(三)从业人员增加,管理更趋规范
2007年底,安仁县11所养老院(福利院),有从业人员33人,比2006年增长31.6%,是2000年的3倍。院内管理人员都有较明确的分工,尽管还没有专业人员进入养老院(福利院),但该县利用有限的资金,在保证养老院(福利院)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对从业人员进行了职业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素质,更好地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由于安仁的养老院(福利院)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该县各乡镇养老院(福利院)采取医疗协议的方式,与本乡镇医院签订医疗协议,由医院对生病老人进行成本价检查和治疗。
二、主要问题
虽然该县养老服务业在十五期间有较大发展,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全县养老院的发展仍然存在数量少、底子薄、从业人员 素质低、经费短缺、功能单
一、认识不足、管理缺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养老院所少,集中供养率低
到2007年底,全县共有养老机构11所,集中供养老人300多人,集中供养老人与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的比例为6.27‰,大部分五保老人还是分散供养,自费寄养工作尚未开始。城市养老工作更是滞后,该县福利院只收养自费老人11名,仅占城市老年人口的0.4‰。
(二)经费严重不足,供养标准偏低
目前,该县用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投入较少,导致城市养老机构经费有很大缺口。而农村,按照上级规定,五保对象供养经费来源有:省、市、县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农村五保户供养的资金;农业税中用于村级支出的资金;乡镇财政预算安排资金和乡镇其他收入。然而,由于农业税已取消,乡镇基本上是赤字财政,连保正常运转都非常困难,根本无钱安排养老院经费,也难以将农村养老机构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收入来源只能依靠入住五保户的低保收入和困难补助,以及下拨的维修费用,缺口要靠民政部门增加经费来维持平衡。而敬老院自身的果园、菜园等经营收入也仅仅维持自给。这就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五保‛户的衣、食、住、医、葬等基本需要。个别地方甚至还要挤占或挪用五保供养经费,严重影响了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由于经费缺口较大,工作人员的工资也没法保证,其中津补贴这块需要院里自己创收来发放。目前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最高标准是840元/人〃年,集中供养的标准也不过是2760元/人〃年,仍低于城乡人均生活水平,基本生活都比较艰难。此外,目前,五保 对象尽管纳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的范围,但这两种救助制度起点高,且报销有限度。五保对象患病住院无论是起付线以下部分还是超过报销额度以外的部分都无力承担,五保对象难以真正享受到这些救助政策,老人生病基本上都是所在敬老院掏钱,这无疑给经费不足的敬老院造成沉重负担。
(三)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生活待遇较差
安仁县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严重缺乏,受过专门训练的养老服务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从而严重影响了该县养老服务工作的质量和作为被服务对象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县11所名养养老院(福利院)的33名服务人员,全部都是高中以下学历,没有一个正规医护专业人员,没有一名专业营养师。养老院从业人员与在院老人的数量比,从200年的1:5上升到2007年的1:10,平均每个从业人员的工作量接近以前的2倍。2007年,从业人员月人均劳动报酬只有300多元,不足该县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半。由于服侍老人的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差,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盟,无法形成稳定的管理服务队伍。目前养老院的从业人员多为下岗失业人员或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基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只能应付一般的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无法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层次老人的需要。
(四)社会关注不够,观念亟待转变
一方面,传统的养老院和福利院是封闭的运作模式,人们很难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中转变过来,不少人仍然认为福利事业是政府和单位的事,甚至对从事养老服务业工作的人采取歧视态度,对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漠不关心。因此,现阶段的慈善行为大多都不是自发性的,而是由政府倡导、单位监督实施的, 这就导致了目前民众慈善行为的强制性和形式的单一化。另一方面,部分城乡居民特别是上了年岁的老年人,对养老院和福利院认识不足,认为老人到‚两院‛养老,是大逆不道、有违传统的事情,除非是孤寡老人,否则都应在家里安度晚年,老人入院往往是无奈的选择。
(五)发展缺乏指导,行业管理缺位
目前,养老服务业的建立和运作不很规范,基本上处于自由放任状态,行业指导、监督管理以及行业自律等方面非常欠缺,没有制定具体的行业行为标准,也没有制订具体的收费标准,导致收费标准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因国家没有颁布行业服务标准,对服务的监管和纠纷的处理也很不规范。在行业管理上,工作机构处于多头管理,老龄委作为老年服务工作的协调部门,分别由民政局、政府办、老干局多家单位管理和指导,但工作人员都只2人左右,无法更好地处理老龄服务工作。
三、对策建议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健全适应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政策的落实,要切实做好工作,解决相关相关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认识
要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办法,大力宣传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 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支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一迫切需要;充分认识到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需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认真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保持家庭关系稳定和睦,促进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和谐相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对促进相关行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全体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意义,真正关心、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强引导,确保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政府要在制定规划、推动立法、完善政策、营造环境、培育市场、示范引导、加强监管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一是要尽快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准入制度。按照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坚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保障其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在城乡规划和建设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合理布局的原则,将社会福利院、敬老院、托老所(养老院)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养老机构建设优先纳入规划,落实建设用地或提供相应的场所。
三是职能部门要各尽其责,加强引导、监督和管理。如民政部门可以通过制定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等措施,规范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物价部门可以制定收费项目、收费标准,解决乱收费、高收费等现象。四是要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线,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方向,因地制宜,整体推进,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迅速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如按照就近、便捷的原则,在社区建设完善老年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向老年人提供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并不断丰富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居家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三)分类指导,健全社会养老服务功能
要公平对待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为其平等竞争创造条件。对民办机构,要抓紧已出台优惠政策的落实,重点帮助解决养老服务机构征地难、融资难等实际问题。要探索金融机构支持民间养老机构发展的途径;根据需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及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补助、贷款贴息和低收入困难老年人养老补贴等。同时,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投入养老服务业,并在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优惠,不断壮大民办养老产业规模,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对于公办养老机构,政府要把养老服务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加大公共财政对养老福利事业的投入,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特别是要将养老基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和使用。此外,要设立专项资金,在一些社会养老服务空白的贫困乡镇和民间机构不发达的地区,重点建设一批爱心护理院,专门为生活困难、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服务,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政府要保证公办老年福利院合理的费用支出,引导其面向贫困老年 群体提供服务,保障这些老年人的权益,解决不能由市场手段解决的问题,为民办机构发展腾出更多的空间。
(四)完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
在完善管理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健全和完善福利院的管理制度。从以前的‚人盯人‛的管理模式转移到‚制度管人、管事‛。二是要建立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这支队伍不仅有完善、科学的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而且热爱老龄工作事业,安心本职,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人格魅力。三是要注意激励机制的运用。由管理者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并确保实施,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四是要加强教育和宣传,消除员工思想意识中对福利事业的偏见,使其个人目标与福利事业目标逐步融合。
在提高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上,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与多种方法,加快培养养老服务管理、老年医学及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农村基层相关卫生护理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二是要推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对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在岗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持证上岗,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三是大力提倡社会互助。要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规范志愿者培训,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和普通居民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
第四篇:服务业发展对策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所有行业的总称,在国际上通称为服务业。当今世界经济,服务业已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主导着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经济要加快完成“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实现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把服务业打造成为推进我县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
一、我县服务业发展状况
1、服务业有稳定发展,对经济贡献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变化巨大,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总量持续攀升。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5.0亿元,其中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9.2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比2001年的13.3亿元扩大了2.9倍,年均增长17.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1%,比2001年的40.8%提高了5.3个百分点。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受宏观因素影响,我县经济运行难中求进,经济总体上有所回落,而三次产业中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下降较少,服务业增加值一直保持着12-13个百分点的增长,高于GDp增速,是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前三季度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2.3亿,占GDp比重48.6%。服务业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10月份,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30556万元,同比增长27.9%,占国税地税税收总和的32.1%。其中,服务业地方税收25417万元,同比增长36.66%,占地税税收的57.2%。
2、服务业各行业竞相发展,业态具备一定规模。
(1)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旅游产业推进年活动,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旅游要素市场,强化宣传促销工作,大力拓展客源市场,旅游业发展上了一个台阶,门票收入重新位居全市第一。今年1-10月份,接待游客达457万人次,同比增7%;门票收入达3374万元,同比增8%;旅游总收入14亿元,同比增3.7%。
(2)商业零售贸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有了一定的发展。宾馆、赤城宾馆、扬帆美食等酒店宾馆档次不断提高,特色餐饮、农家乐发展势头较好。1-10月份,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亿元,增长19.6%,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销售总额3.8亿元,增长16.1%。
(3)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伴随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多处优美住宅小区陆续建成,市民居住环境极大改善。2001年以来房地产开发累计建成商品房7026套,面积111.8万平方米,房地产业有了长足发展。
(4)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产品极大丰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至10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0.9亿元,增长9.9%;存款余额93.5亿元,增长29.2%,比去年同期提高15.2个百分点。
(5)交通运输稳步增长,现代物流业有了初步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交通运输完成客运量865万人,同比增长5.5%,客运周转量66148万人,同比增长3.8%;全县货运量425万吨,同比增长5.9%,货运周转量40375万吨,同比增长4.2%。以天啸物流为代表的综合性物流业有了初步发展。
(6)电信业发展迅速,现代通讯普及率高。2012年全县实现邮电业务总量66549万元,是2001年的3.9倍,年均增长25.3%;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等已十分普及,2012年底全县互联网用户数27641户,每百户家庭拥有固定电话67.1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45.1只。
二、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服务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已与二产不相上下,但产业层次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使服务业发展缺乏后劲。当前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1、产业层次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我县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已经降到9%以下,二、三产业正处于基本相持阶段,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服务业发展还不充分,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业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上,以商贸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为主,占服务业增加值达35%以上,非营利性服务业又占近三成。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十分薄弱。
2、企业规模小,经营主体低小散。我县服务业以个体经营居多,07年底服务业单位和个体户数近2万家,是制造业单位和个体户数的6倍多,但上规模的服务企业、专业市场、大商场、大卖场等较少,0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与星级住宿餐饮企业仅30家。
3、旅游业不强,未能发挥龙头带动效应。我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具有比较优势,但旅游业还未得到长足发展,旅游对整个服务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5.4%。旅游业尚不能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对住宿、餐饮、购物等带动效应不明显。
4、缺乏项目支撑,发展尚待蓄力。我县在物流、商贸、连锁、市场、会展等领域的大型服务业项目十分匮乏,宾馆、餐饮等项目规模也算不上很大。同时服务业引进外来资金也比较困难,历年招商引资的项目,绝大多数是工业和农业项目,服务业项目很少。服务业投资除去房地产投资外,经营性服务业项目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很低,一般都在20%以下,发展后劲不足,尚有待蓄力。
三、明年服务业发展思路
明年我县服务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建设‘三个’战略、全面改善民生”的总体要求,加快我县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培育市场发展、扩大消费拉动、发展农业服务业、各业齐动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服务业打造成为推进我县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
1、要素互补,做大做强旅游经济。一是深入实施“旅游强县”战略,整合旅游资源,理顺管理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引入市场机制,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统一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改造和提高旅游相关行业,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吃、住、行、购、娱五大配套要素,与旅游实现互推互补。引导宾馆酒店、餐饮娱乐业走本土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的路线,倡导商务、旅游兼容的商旅文化。三是在各行业之间建立利益机制,实现串联抱团,形成联合体,特别是旅行社要与景区、酒店、宾馆、超市、娱乐场所等各行业之间建立起互利合作机制,用经济利益激励导游扮演好导吃、导住、导购、导娱的角色,千方百计让游客游览景区后留下来、住下来,进入吃、住、购、娱等各个产业链条,改变“游在、吃住在周边”的窘状,实现山旅游从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变。四是积极寻找承接点,承接特定经济形势的辐射,如三门核电项目、中石油大石化项目两个巨人级大项目的实施,对周边区域的旅游、消费等具有强烈的辐射拉动作用。要加强领导,建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人员,明确承接的目标任务,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享超大项目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大蛋糕效应。
2、因势利导,培育市场发展。结合实际,立足本地,因势利导培育市场发展。一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利用“中国过滤布名城”、“中国汽车用品生产基地”和“中国()胶带工业城”三块“国字号”招牌,加强对平桥过滤布、坦头汽车用品、洪三橡胶制品市场的引导和培育,促进支柱产业与市场互动发展。二是规范发展农贸市场,加强马路市场整治,因地制宜,疏导结合,划块定点,搭建平台,使马路市场进场进巷进屋。鼓励发展蔬菜超市、蔬菜厅店等现代化蔬菜商业网点,与农贸市场互为补充。三是以梨园小商品市场的成功改建为范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全县各类市场如二桥的家具市场和福溪路建材、工人东路小吃、赤城路宾馆、环城东路五金等特色街进行改造升级,使之上规模、提档次、创品牌。四是创建条件,鼓励有一定条件、有民间投资主体的特色市场建设,如石梁老厂区拟建的大卖场市场、圣达药业坡塘老厂区拟建的建材市场等。
3、提升商贸业,扩大消费拉动。一是改造传统商贸业,以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逐步推进对城区零售商业结构、设施和功能的引导和调整,构建大型超市、购物中心、家居中心、便利店、专卖店等现代零售业态体系。二是推进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建设。积极实施《县商贸流通发展规划》,推动商业街、特色街、步行街、旅游购物街建设,改造提升重点商业圈,着力培育城市中央商务区、休闲区,以商促旅,以游促商,商旅结合。
4、服务三农,发展农业服务业。一是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深化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以技术推广为主的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服务能力,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二是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创新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畅通流通渠道,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三是发展农村商业服务,在全面实现连锁超市、放心店城乡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连锁超市便民店向农村行政村延伸。培育发展农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规范经营,提升质量,满足广大农民生产、消费需要。四是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交通、通讯、广播电视、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
5、各业齐动,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着力培育现代物流、房地产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为服务业及区域的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服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发展和提升便利店、家政、邮政、托幼、养老、医疗、教育、文娱、维修、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三是培育商务服务业发展,扶持法律咨询、工程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管理咨询、品牌营销、广告会展、知识产权代理等行业的发展。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措施
1、组织保障,合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服务业发展机制。一是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加快服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来抓,促进服务业与一、二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干部服务业工作水平。二是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服务业办公室制订工作要点,提出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加强服务业发展的统筹和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负起推进服务业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责任,各司其职,各负责任,加强协作和配合。三是健全乡镇、街道服务业发展组织体系,各乡镇、街道要落实分管领导,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作为服务业经济重点区域,三个街道和平桥镇增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落实编制人员,明确工作职责,专职负责服务业工作。四是扶持服务业各种行业建立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信息,监督自律和平衡协调方面的作用,形成政府、协会、企业间科学分工、良性合作的服务业管理和服务体制。
2、深化改革,推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一是整合旅游资源,将全县的风景名胜资源统一归口管理。要重点解决国清寺游离于旅游未能纳进我县大旅游体系的问题,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各界人士协调,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全力以赴,切实推动全县旅游资源的整合。二是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是综合性的产业,可赋予旅游委更大的管理职能。将旅游局的行业管理、景区的监察保护职能并入旅游委,县风景旅游局保留牌子,以便向上对口。旅游委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对全县风景旅游业的宏观管理,对方方面面的关系进行协调。三是创新旅游经营机制,实行企业化运作。实施旅游资源整合,组建山旅游集团公司,将所有的景区以国有资产划归山旅游集团公司,以市场化来推进景区的开发、建设,统一经营全县各大景区,统一品牌、统一策划、统一宣传、统一促销等,树立统码一旅游形象,促进全县旅游的持续、合力发展。
3、政策扶持,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一是根据今年国务院省政府新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1〕1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1〕55号),服务业办公室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制订符合我县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着力推进县域服务业发展。二是加强政策落实,根据国务院、省及我县的服务业政策,对已明确的政策抓好落实,如服务业用地保障、放宽市场准入、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服务业用水用电价格与工业并轨等,服务业办公室加强对各职能部门抓政策落实的协调。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投入,用于加强对服务业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扶持,加快服务业重点企业、项目、品牌的培育和推进。
4、项目拉动,提升服务业发展后劲。实施项目推进,是扩大规模最为有效的办法,有了项目,发展就有了载体,增长就有了支撑,工作就有了抓手。一是加强项目储备,超前规划,精心包装项目,完善前期工作,建立和充实服务业项目库。二是创新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出一批有特色的旅游、商贸、现代物流、市场等项目,争取服务业利用外资有所突破。我县可以包装、实施的大项目不少,有些项目相对已比较成熟,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比如对建设山旅游集散中心、坦头汽车用品市场、恐龙主题公园等都有较为一致的思想认识,应作为全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精心包装,明确政策,主动出击。三是建立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狠抓项目开工建设,使项目早落地,早出形象和效益。认真抓好一批具有带动影响作用,典型示范意义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如修禅寺修复工程、桐柏宫复建工程、轩辕祠建设工程、山旅游集散中心项目、石梁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和石梁宾馆工程建设、赤城宾馆二期工程、九遮景区开发、天啸物流中心项目、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
第五篇:浅析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0912130211 国贸0902魏琪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金融服务贸易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血脉,它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更主要的是挑战。是各种社会资源以货币形式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领域,甚至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服务业获得了长足进步,金融资产总量快速增长,金融服务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与此同时,已基本形成了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以信托、银行、保险、证券为四大支柱、以其他非银行金融业为补充的金融服务业体系。对于转轨时期的我国经济来说,金融资产快速增加且大大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其意义非同小可,而在刚刚过去的十年中,一个顺应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的初步建成,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对微观经济活动,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数,对策
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一)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各类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主体的比较健全和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到2001年底,全部金融机构(含证券、保险公司)总资产已达21.8万亿元,其中存款货币银行总资产14.1万亿元,所占比例64.7%
l.银行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
1997年以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强化统一法人制度,撤并分支机构,精简人员。为更好地支持广大中小企业,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中国还陆续增设和重组了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整顿规范的基础上,将2200多家城市信用社组建成109家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深化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了3家农村商业银行,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及其县市联社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2.证券类金融机构在规范中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证券类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管理逐步规范。到2001年底,中国共有证券公司109家,证券投资基金51家,基金的发行总规模804.23亿元,基金资产总值804亿元。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证券类金融机构发
展空间广阔。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和发挥证券类金融机构的功能,大力发展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增加新的基金品种,扩大业务范围。
3.保险机构体系不断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险业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完成了财产险、人寿险和再保险业务的分离,各类保险机构进一步健全。到2001年底,中国已有国有独资保险公司5家、股份制保险公司15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9家和外国保险分公司13家;同时成立了一批保险经纪、保险代理和保险公估等保险中介机构。随着社会保障体制的变革,保险需求的范围和规模将不断扩大,商业保险的作用将逐步增强,各类保险机构将进一步加快发展。
(二)建立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的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国的金融市场在不断探索中发展。目前,一个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宏观金融间接调控方式的逐步建立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在以后的10年里,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式,即通过控制贷款规模来控制货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一传统做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金融机构多元化的发展,国家银行贷款规模控制覆盖的范围逐步缩小;二是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1993年以来外汇占款大量增加,货币供应渠道发生变化,国家银行贷款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贡献率下降。
(四)金融法制化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的金融法律框架基本形成。银行及其相关法规已经逐步完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相继颁布实施,奠定了中国金融法律体系的框架。此后又出台了《担保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最近又完善了《合同法》。从法律上确定和巩固了中国在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已积累的有益经验,从而标志着中国金融事业已经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我国金融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
由于起步较晚,以及外来干涉、国家变革等原因,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其内部行业结构及区域发展不均衡。截至2003年,我国金融服务业所占GDP比重为4.14%,还不及某些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的一半,由于投入不够,我国金融服务业在体制、技术、服务质量、监管等方面与发
达国家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持续低速度,使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乏力。
金融服务业内部,银行业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其他相关行业的比重相对偏低;金融服务业的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发展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2.国内金融服务业相关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缺失
在金融服务行业人才管理的问题上,一方面,为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及行业开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为员工支付的报酬低于国内许多较高收益行业的水平,在同行业的比较中也大大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另一方面,较低的职工薪酬和人力资本投入使得内资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收益率差别越来越大,导致大量人才资源向外资金融机构流动,加剧金融人才及劳动力资源的缺失。
3.我国金融服务业监管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滞后
我国的法律在金融方面的监管力度还很低下,我国金融立法比较滞后,专业法律层次低,法规操作性较差,实践过程中还常存在不能严格执行的问题。监管方面我国主要依赖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三会”机制,而在社会监管方面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4.我国金融机构对外合作能力低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海外业务开展程度很低,除中国银行以外,其他银行的海外业务拓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外资银行在综合化的经营模式下,通过大规模的并购和重组已将其分支遍布到全球。国内银行的业务开展主要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而国外银行已将业务重点放在金融衍生工具上,常常通过金融创新获取利润和规避风险。
三、影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金融服务业在我国起步晚,底子薄。我国金融服务业真正意义上的起步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经历了很长的恢复阶段。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大致可以1995 年作为分界点,1995 年之前是金融服务业恢复形成阶段,1995 之后则进入逐渐完善和不断深化时期。有关数据显示②,从金融服务贸易增长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1989 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到1989年金融服务业对GDP的贡献最高,达到了7.3 % ,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总增加值的比重也高达25.9 %。这表明金融服务业这一新兴产业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高速增长。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对GDP 的贡献基本保持在6 %左右。这只是说相对于自身而言,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服务业无论是在效率上还是在竞争力上都有着巨大的差距。
2、金融服务贸易与国际贸易发展不同步,金融服务贸易相对落后,并且金融业与服务业耦合度低。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 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57.48 亿美元,世界排名第22 位,而且其中主要出口收入为国际运输、港口服务以及旅游收入,金融服务贸易所占份额很小。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层次偏低,服务贸易落后,造成金融业与服务业耦合度较低。
3、金融业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专业人才匮乏。我国金融业长期以来是粗放型的竞争方式,在经营过程中往往热衷于揽储蓄、扩网点等,在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途径选择上,没有着重于服务效率的提高和服务项目的开拓。形成这种模式的原因既有发展观念的局限,也有人才缺乏的局限。特别是要开展对外金融服务贸易,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我国对外投资起步晚,起点低,较高外语水平与较强专业技能同时具备的人才十分紧缺,已成为我国开展金融服务贸易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4、我国金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金融业创新除了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外,还体现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在当今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下,新产品的开发成为提高金融业市场竞争力的动力。我国金融业信息技术相对于国外比较落后,在研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也不及国外的大金融机构,虽然近些年我国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将处于劣势。
四、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对策
(一)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
随着中国加入WTO,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开放金融业,实施自由化战略是大势所趋。目前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离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业尚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金融服务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方针,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一方面,坚持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把握好金融业进一步开放的时机、力度和节奏。制定和完善对外资金融企业市场准入和监管的法律法规,完善审慎监管,促进中外资金融企业公平竞争;另一方面,着力优化金融业对外开放结构,支持外资金融企业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设立机构、开展金融服务,积极引进有助于扩大消费、为中小企业和“三农”等提供特色服务的外资金融企业。
(二)加快“走出去”战略,拓展金融服务贸易空间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美一些大金融企业纷纷破产倒闭,金融服务贸易市场暂时处于疲软。我国金融企业要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大规模走出国门,大力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增强我国金融业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为我国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服务市场争取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加快走出去的速度和规模,快速、深层次占领国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一是加快收购海外金融企业。这样,既可以解决机构网点业务员工的“本土化”,也可以扩大当地业务,同时还可以定期派出员工去进行实习和培训;二是有针对性地投资参股跨国公司以及当地的金融企业。这样,可以建立海外机构的稳定客户群,把金融服务贸易业做大做强。
(三)大力培养金融高级人才,发挥人力资本优势
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本质上就是金融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端国际化金融人才的竞争。在人才吸纳上,抓住全球金融危机创造的人才相对过剩的机遇,在欧美金融企业大量裁减人员之际,及时吸纳其中的优秀高端人才,快速弥补我国高端人才不足,提高金融贸易竞争力。同时高度重视吸纳我国自己培养的高端人才,建立金融服务贸易人才库。在人才的培养上,第一,建立金融教育培养基地,加强复合型高端金融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鼓励大专院校开展与金融服务贸易相关的学历教育,鼓励大学和各类职业学校设立新兴交叉学科,培养不同层次、既懂金融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又具备外语能力的金融及国际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建立金融服务贸易培训平台,鼓励社会各界培训机构开展金融服务贸易职业培训。第二,利用海外机构地处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在国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员工培训基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第三,壮大金融服务贸易研究专家学者队伍,组建高级金融贸易专家智囊库。
(四)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创建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是提升我国金融业国际地位的良策。首先,创建离岸金融市场能够吸引大批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为我国国内金融企业的海外竞争创造锻炼机会,从而尽早实现我国金融企业的跨国经营。其次,大量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必定带来最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国内金融机构因而可以学习和借鉴。同时,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还能扩大我国对外资的利用,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外国客商提供更加便利的贸易融资,便利进出口,从而实现金融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陈琳、熊正德、刘小佳.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J].金融经济,2007,(12).[2]戴超平.国际服务贸易概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3] 王勇.着力推进金融服务贸易发展[J].国际贸易,2008,(06):48.[4] 罗春燕.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08,(01):47.[5]张维.金融服务贸易与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