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女工党员难的原因与对策

时间:2019-05-13 14:5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女工党员难的原因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女工党员难的原因与对策》。

第一篇: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女工党员难的原因与对策

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女工党员难的原因与对策

做好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女工党员发展工作,是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掌握当前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女工党员发展现状,我们对辖区内非公有制企业进行了专门调研,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和认真分析,发现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存在女工党员发展难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全区情况

据统计,全区现有非公有制企业368家,共有职工5296人,其中女工2225人,女工党员262人,占女工总数(以下简称占比)的11.8%。女工的文化结构:初中文化1560人,占比70.1%;高中(中专)文化454人,占比20.4%;大专以上(含大专)文化211人,占比9.5%。女工的年龄结构:23岁以下1015人,占比12.3%,24-29岁611人,占比27.5 %,30岁以上599人,占比26.9%;全区近三年发展女工党员情况:2003年共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员30人,其中发展女工党员6人,占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总数(以下简称占比)的20%;2004年共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员26人,其中发展女工党员4人,占比15.4%;2005年共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员25人,其中发展女工党员6人,占比24%。

(二)问卷调查情况(见表

1、表2)

表1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抽样人数:100人)

项目

分类类 别人 数所占比例

年龄

结构23岁以下(含23岁)4949% 24-29岁2626% 30岁以上(含30岁)2525% 文化

结构初 中7171%

高 中(中专)2020%

大专以上(含大专)88%

政治

面貌党员(含预备党员)33%

团 员5555%

群 众4242%

表2问卷调查结果情况(抽样人数:100人)

问 题选择项所占比例

你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61%

没考虑过31%

不愿意8%

你认为加入中国共

产党有什么好处?可以参加组织生活,为党做事,是很光荣的77%可以得到重用,能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10%

没有什么好处,除了多交点党费13%

你认为你们企业党组织对发展女工党员持什么态度?非常重视,积极引导75%重视程度一般,持无所谓的态度7%

不重视18%

家庭与工作你更注重哪一个?更注重家庭32.6% 更注重工作22% 两者同等重要45.4% 你认为外界对你入党会持什么态度?比较认可62%

无所谓32%

会笑话自己6%

通过对你身边党员的观察,你认为当前党员作用发挥得如何?发挥很好83%和普通职工没有什么区别,除了交党费能看出他(她)是个党员13%有的还不如一般职工4%

二、发展女工党员难的原因

第一,党的知识匮乏而“不知”入党。从调查情况来看,几家女工相对集中的非公有制企业,70%的女工为初中文化,她们多来自附近乡镇的农村,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之间,其中20岁左右的约占50%。多数女工初中毕业后,经过短期培训就直接进入生产一线从事简单的技术劳动。加之多数企业实行计件工资,为了获取更多的报酬,她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和学习技术上,学习党的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座谈中发现有些女工对于党的知识基本一无所知,对于为什么要入党也不知所以。在对“你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问题的问卷调查中,由于缺乏对党的知识的了解,31%的女工选择“从未考虑过”。第二,传统的家庭观念而“不愿”入党。尽管现在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但是由于基层非公有制企业中部分女工文化素质较低,思想相对守旧,传统的以家庭为轴心的“男尊女从”的封建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在对“家庭与工作你更注重哪一个”问题的调查中,32.6%的女工选择“更注重家庭”。在这一观念的支配下,许多女工把所从事的职业作为维持生计的一种手段,对于入党这一更高层次的追求就缺乏一种精神动力,自然就会产生不愿入党的心理。

第三,自卑的心理状态而“不敢”入党。座谈中我们发现,多数女工把入党看作是一件比较神圣的事情,认为党组织的“门槛”很高,而自身偏低的文化素质使其对入党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心理。在一家纺织企业同一名女工座谈时,她说:“俺初中毕业,入党根本就不够格。”正是这种自卑的心理,使部分女工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与党组织的差距很大,进而产生“不敢”入党的思想情结。

第四,偏颇的社会认识而“误解”入党。虽然现代文明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是在基层社会的部分人中仍然存在着一种错误认识,总是把入党与“提干”、“重用”相提并论。正是在这种荒谬逻辑的作祟下,少数女工也把入党与“女强人”、“女干部”紧密联系,加之辨别能力的缺乏,致使其对入党问题产生一定的误解。在对“你认为外界对你入党会持什么态度”问题的调查中,6%的女工选择“会笑话自己”。

第五,缺位的党建工作而“影响”入党。应该说,多数非公有制企业比较重视党建工作,党组织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少数非公有制企业在党建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业主认识不到位,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认为党建工作会影响时间,牵扯精力。问卷调查显示,7%的女工认为企业党组织对发展女工党员重视程度一般,持无所谓的态度;二是党组织教育引导不到位,不能找准党组织在企业中功能和定位,缺乏对女工的思想教育引导机制;三是身边党员示范作用不到位,受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理想信念动摇,党员形象不突出。问卷调查也显示,有13%的女工认为企业党员和普通职工没有什么区别,除了交党费能看出他(她)是个党员,4%的女工认为有的党员还不如一般职工。

三、几点对策

第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从思想上引导。企业党组织要把女工教育培训作为一项经常

性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是鼓励女工在业余时间,通过自学、函授、夜大等形式,参加“证书”培训,提高文化素质;二是与妇联、团委等组织联合,加强现代文明观念的培训,破除“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从”等陈腐观念;三是加强党的知识培训,使广大女工充分了解党史党情,增强入党的内在动力。上级党委也要加强对企业主的教育培训,在提高他们认知能力的同时,使其在思想上重视发展女工党员工作,实践中支持发展女工党员工作。

第二,加大组织活动力度,从行为上推动。党组织要找准自己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本着“业余、分散、灵活”的原则,开展“党员先锋岗”、“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帮带”等主题活动,使党员形象“亮”起来,党员的“荣誉感”展现出来,从而吸引广大女工自觉向党组织靠拢。

第三,加大关心扶持力度,从政策上倾斜。业务部门党委要加大对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指导力度,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企业传达贯彻的同时,在发展党员的政策上适当倾斜,把生产一线上的优秀的年轻女工作为优先发展对象。企业党组织要做好女工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在党员活动中充分吸纳她们参加,增强女工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组织的认同感。

第四,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从环境上优化。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依托各类媒体,加强对基层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公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摒弃“官本位”的封建意识,让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对入党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为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女工党员营造良好氛围。

第二篇:证人出庭难的原因与对策

证人出庭难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

在诉讼过程中能否伸张正义、维持公平公正、保证当事人利益取决于能否胜诉,而诉讼的过程也是证明的过程,证据是诉讼证明的核心,证人证言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证据类型。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证人出庭作证率极低,出庭作证难问题十分严重,阻碍了诉讼程序的正常开展,违背了司法公正实现目标,并且导致了越来越多证人仿效不愿出庭作证的恶性循环。针对我国司法过程中出现的证人出庭难问题,本文将进行原因分析,深挖我国历史沉积的对包括抵制证人出庭在内的“拒讼”的错误观点、探讨不完善的证人经济补偿和人身等方面的保护机制等。同时结合国外相对先进的立法及较成熟的制度提出改进我国证人出庭难问题的对策,如增加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的证人的惩罚制度、保障证人的人身安全等。

关键词: 证人出庭证据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要证明自己提出的主张,需要向法院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即证据,这些证据可以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几种形式。1证据在法庭上出示,不仅能够帮助当事人主张自己的权利和观点,也同时是法官认定事实、排出疑点、分析案情并最终做出裁决的重要依据。而证人证言作为证据中的一种,因其具有直观、形象、易于答疑解惑、对案件能生动描述等优点而在证据中显得尤为重要。证人证言的内容与案件事实的一部分或全部相联系,往往能证明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中的部分或全部内容。而这些联系通过证人的表述就能传达到法官印象中,从而取得其他证据无法比拟的证明效果。证人证言是“活”的证据,在质证过程中,法庭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案情,证人提出的证言还有可能反应案件的有关证据线索,为司法人员进一步收集调查证据提供帮助。但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证人出庭难现象均普遍存在,无论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还是行政案件,证人出庭率极低,绝大多数案件没有证人出庭,这样就使法庭的质证这一重要的诉讼对抗式证明过程作用急剧降低,为法官明辨是非、公正决断带来了困难。再完美的司法制度如果缺少了过程中的实质证明阶段那么到头来也是徒劳,所以针对我国证人出庭难问题进行源头分析、制度分析、具体个案分析等深入探讨才能解决我国诉讼程序上出庭难的瓶颈,才能为推动我国司法制度法制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一、证人出庭难原因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对证人出庭难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历史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以及我国的现实国情、社会舆论、法律制度以及个人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

1、历史和社会原因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可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着历史沉淀的道德教化和社会道德观念,一般人们在没有法律规定强制要求或者禁止的情况下,就会遵循大众和社会的历史观点行事,以求得心理安宁和避免社会压力打乱日常生活。我国自古信奉儒家教育理念,信奉“和为贵”“息事宁人”等观念,自古对诉讼、打官司、上法庭等事持抵触、不合作态度,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自古称专职打官司的“律师”为“讼棍”,并且在语言上也是极力希望与律师撇清关系、不要沾染是非的原因。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对于现代的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心理层面的,所以当代的人们也是具有很强的“畏讼”心理,进而造成人们普遍不愿参与和法庭有关的事情包括出庭作证。

根据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可知,我国普通大众之间是靠熟人关系网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与其周围的人之间都是彼此相互熟悉的关系,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里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试想如果现在要求其中一个人站出来到法庭上指证关系网中另一个人,他十有八九是不会去的,因为他不得不考虑他在法庭出庭作证后整个周边社会关系对其造成的舆论压力以及其自身的心理压力。正如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她虽然最后告赢了官司,为姐姐讨回了公道,但是她失去了自己最爱的男人,经历了社会舆论的极大压力,这对她一生来说影响是极大的。所以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们不处于特殊情况下是不会指认社会关系网中某人犯罪的。

2、司法制度的原因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公诉人辩护人应当向法庭出示物证,让当事人辩认,对未到庭的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和其他作为证据的文书,应当当庭宣读。审判人员应当听取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证据规定》相关条文也规定,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词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这样规定本来是为了保证法律制度的严密性,考虑到证人可能因为不可抗力等原因无法到庭作证所设的保底条款,而现在却演变成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借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第123条规定:“被害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经人民法院传唤或者通知未到庭,22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页。

不影响开庭审判的,人民法院可以开庭审理。”这条规定强调了证人不出庭作证法官照样可以审判案件,从制度上为证人不出庭开出了“绿色通道”,使得证人出庭与否对案件审理作用微乎其微。

作为司法机关,实际工作中也会因为案件繁多、工作量大而不愿为个别案件拖延太长时间,司法效率也是评判公平公正的标准,正所谓“迟到的正义是非正义”,所以司法机关就希望提高侦查、审判等程序效率,由此带来的只能是对证人出庭率的进一步放松和降低。

3、证人方面的原因

我国诉讼法规定公民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为什么大家不愿出庭作证,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有几条共有的原因归结如下:

(1)人身安全的担忧。这应该是绝大多数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由于没有法律制度和具体的保护措施,很多证人都是害怕遭到打击报复而不敢出庭作证。有的案件的证人在未决定是否作证前就已经受到相关人员的威胁、恐吓,或者迫于对方势力强大等压力也不敢出庭作证。

(2)经济方面的担忧。目前我国针对证人出庭相关的经济补助方面法律并不健全,证人可能为了出庭会自己付出很多经济支出。同时,由于案件从立案到侦查以及审判等阶段都需要证人进行作证,势必会影响到证人的正常工作、生活,这方面的损失也无法得到补偿,所以综合考虑证人出庭在经济上是存在利益损失的。

(3)其他原因。证人通常都是平常的普通人,其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对法律较漠视,不知道自己有义务作证,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引导下通常是不愿做证人的,往往自己知道案情也说不知道。而且有些证人对法院十分抵触,也不敢跟法院有任何牵扯,还有些证人害怕自己到法庭上说不好会出丑或者会追究自己的责任而不愿出庭作证。

二、证人出庭难的对策

1、惩罚机制

证人无正当合法理由,拒不出庭作证的,应当受到法律相应的惩罚。对于不同的案件和情节严重不同,采取不同惩罚措施,如罚款、强制教育、拘留等。国外对证人不出庭也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如德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了应传不到的后果:证人经依法传唤而不到场的,应当承担因此而造成的费用,同时科处程序罚款,不能缴纳罚款时易科程序拘留。证人及时说明应传不到的正当理由的,不承担费用和程序罚款。证人没有及33 汪来超、三往:《证人出庭率为何只有1%?》,人民网人民视点,北京2011年3月17日讯。

时说明理由的,经查明证人对延迟说明理由没有过错的,不征收费用和科处程序罚款。日本《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条第二款、《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百八十条等规定了对证人不出庭的拘留处罚。这些强制性的法律规定从制度层面保障了证人出庭义务的履行,罚则条款又从反面促进了证人出庭率的提高。但是,笔者认为制定证人强制出庭法律也要分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不同类型,对于民事诉讼法的民事纠纷就宜采用罚款等较轻的处罚措施,而对于社会影响重大、危害严重的刑事案件,证人不出庭作证后果恶劣,此时采取拘留等较重的处罚措施也是对法律公正的维护。

2、保护措施

保证证人出庭首先必须保证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包括出庭前、出庭后;证人及其家属;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等几个主要方面。只有采取系统性的保护措施才能减少证人被打击报复的可能性,切实保护证人及其家属安全,保障其安全出庭的同时真正做到维护法律的尊严。具体做法,笔者建议可以采取诸如立案后建立有效保护机制,保证证人身份关系、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严格保密;证人公开出庭后,必要时(重大疑难案件等)安排专门公安人员保护其个人及家庭人员人身安全等措施来做好具体的安全保卫工作;如果因为出庭而致使证人遭到打击报复,查证核实后应对打击报复者给予相应的刑事追究以保证证人利益,并营造鼓励出庭的法律机制。

3、经济补偿

如前文所述,证人出庭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得不到经济支持和补偿。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只有法律一纸条文很难要求没有任何法律关系的人放下自己的日常工作,自己掏腰包来一次又一次的为案件提供证词奔波、花费,同时案件从立案、侦查、审理等各个阶段的时间延续较长且分管部门较多,其中涉及证人提供证词、接受询问等的次数也较多,势必会造成需要证人频繁作证及接受询问。但是应由谁来支付这笔费用呢?笔者认为应分不同类型的案件而进行不同的处理: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产生的经济支出应首先由涉案当事人双方各自支付,最终案件终结后由败诉方承担相关费用。而在刑事诉讼中,可以考虑由法院代表国家来支付此笔费用,因为刑事案件关系社会治安安定,往往案件是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的,所以主持公道、维持社会稳定需要国家提供保障和支持。

4、宣传教育

对全民进行法律知识的普法教育,尤其是证人出庭义务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大家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法律给予的出庭作证的义务,不能怀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思想,44 何家弘、张卫平主编《外国证据法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同时大家生活在社会网络关系中,都有可能会需要别人为自己出庭作证,这是一种相互的帮助,也是对法律的维护,对社会稳定和谐的支持。对于因出庭可能导致的个人方面的原因,可以通过媒体等途径进行说服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观念,克服心理上的困扰,使大家真正意识到出庭作证就是维护法律正义,就是保护我们每个人的权利,逐渐改变大家厌诉和厌证的心理,引导大众为国家法制建设贡献自己力量。

第三篇:农村看电影难原因及对策

论文提要 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必须理顺行业管理渠道,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建立适应农村电影市场要求的运营新机制,优化整合农村放映队伍,完善农村电影放映网络,使电影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电影历来是农民群众最喜爱的一种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以其直观、视觉冲击力强而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在计划经济时代,电影作为大众化的娱乐活动曾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能享受一款丰盛的“电影大餐”是广大农民的所期所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诸多原因,一个时期以来,电影逐步淡出了市场。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电影虽然在农村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但不少地区特别是贫困边远的山区农民,多年看不上一场电影的现象仍然存在。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看电影难问题,省、市多次组织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为解决农民看电影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造成农民看电影难有以下主要原因:

一、新兴娱乐业的冲击

随着 VCD、网吧、歌舞厅等娱乐设施的出现,特别是有线电视网络的开通普及,给电影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苏北很多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意识淡薄,公益电影无钱支付放映费用,造成农村电影市场严重萎缩。2003年9月份,笔者配合县计生部门在欢墩镇石门头村搞宣教活动,观众近千人,好多孩子围着放映机询问:“这是什么?”当得知是放电影的机器时很是好奇。经了解,该村已有10余年没放过一场电影,十二、三岁以下的青少年根本就没看过电影,特别是映后观众却不肯离场,当加映了一部故事片后,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足以说明电影并不是走到了尽头,而是在农村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

二、国家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政策在地方得不到贯彻落实

1998年国家出台预收放映服务费政策,省政府苏政发[98]22号、连政发[98]40号、赣政发[98]22号文件中明确规定的“农村电影放映实行有偿服务”,在确保农村人均每年看12场电影的前提下,按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收取有偿服务费。刚开始实施又因经济体制改革,赣榆县减负领导小组将电影有偿服务费列为乱收费而被停收,农民用“两个鸡蛋”看一年电影的希望化为泡影。

其实,多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农村电影是公益性的,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加科学知识、增强思想素质的一项重大工程。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国家制定了很多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的政策和方案,但迟迟得不到具体的落实,这不能不说地方政府没有责任。

三、行业管理上下错位,上级业务部门失去管理职能

电影业上层属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管理,省以下属文化厅、局管理,双方形成了都想管但都管不好的状况。矛盾焦点在于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性,且没有一条完整的承上启下通道,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也就是说广电总局制定的政策方案,文化职能部门能否顺理成章的贯彻下去,如此的管理模式是制约农村电影市场的发展关键所在,这就等于一个媳妇两个婆婆,很难达成共识。

电影行业块块管理关系相当密切,影片的组织、宣传、发行、放映一环套一环。如今,城市条件优越的影院大多实行了院线制,而作为贫困的苏北农村来说条件、环境、资金三不占,现实后果是:连云港市灌云、灌南两县农村电影市场基本瘫痪,东海县电影公司因经济萧条仅留几人坚守岗位,工作难以开展。目前仅有赣榆县电影公司在利用“爱教放映”、“影企联姻”等放映活动艰难度日。行业管理错位,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失去职能,也是造成农民看电影难的因素之一。

四、农村集镇影院挪作它用,适合农民口味的娱乐片少,科教片科技含量不高

笔者在近几年的农村电影调研中,了解到赣榆县107万人口约90% 的观众没有看到过进口和国产大片,对“大片”的概念很模糊,这就需要地方政府重视集镇影院的建设工作。

据了解:全县18个镇几乎所有的电影队办公场所被镇政府挪作它用,原有的集镇影剧院、剧场16家,现只剩三家。墩尚影剧院卖给个体户开办了加工厂;城南影剧院卖给了盐务局作为盐库;九里影剧院05年底也被镇政府卖给了个人;海头、殷庄、夹山影剧院移交给了镇中心小学,有的已改造成饭堂;赣马、厉庄、城头、班庄、黑林、宋庄会堂被拆除;金山会堂改成超市……。现剩沙河、土城、罗阳三家剧场也因年久失修,门窗破旧,体无完肤,而无法正常开展放映工作。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并不需要将影剧院拍卖、电影队存放设备的办公场所挪用,就能将当地的经济抓上去,关键的是没有重视基层的文化工作,并且没有将农民迫切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放在一定的位置。

目前,反映农村生活题材适合农民观看的影片较少且质量也不高。我国城乡差别还是较大,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城乡观众胃口也有很大的差别。进口大片、国产大片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难得一见,其原因是:影片发行部门主要考虑经济效益,新片在城市上映一段时间后,16MM 拷贝才能在农村发行,但数量有限,片租也较高,贫困的农村地区根本无能力购置或租用,适合农村使用的科教片也较少,不同程度上存在技术落后的现象,科技含量不高,种类少,可选性低,很多地区仍在放映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科教片,这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更可悲的是落后的技术有时会误导农民,给农民带来重大的损失。

解决农民看电影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农村电影市场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政府资金的扶持

“2131工程”暨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是具有公益性的政府行为,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党和政府为切实落实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解决农民看电影难而实施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使广大农民群众和电影工作者看到了农村电影的希望。

近日,省政府为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对贫困地区每个行政村每月放一场电影(每场电影省财政补贴80元)。虽然这项工作已有起色,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资金不足的困难。

目前,赣榆县农村电影队现有的28台(套)F16-4型流动放映设备大多产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溴钨灯放映机占总数的80%,难以保证放映质量。淘汰陈旧老化放映设备,配备高亮度的16MM 氙灯流动放映机、数字放映机及配置小型流动放映车辆已是不争的事实,亟待于市、县二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补助政策,以此弥补省放映补贴的不足,共同担负农民看电影费用,否则仅靠省政府的补助很难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

二、建立适应农村电影市场要求的运营新机制,优化整合农村放映队伍,完善农村电影队建制

县级建立农村电影放映管理中心,隶属于县文化局。机构精简,人员择优录用,采取竞争、聘用上岗相结合。管理人员要求政治素质高,业务技能强,并且一专多能,主要负责农村电影市场的组织落实、市场运作、工作协调等工作。下辖若干个农村流动放映队,原则留用现有的农村放映人员,他们从事农村放映工作多年,经验丰富、业务技能较高,均持有文化主管部门考核颁发的放映合格证,对个别电影队不健全的镇,可以调整有放映资质的人员补充。对上岗的放映员实行报批制,经镇政府研究同意,报县文化主管部门备案。统一协调、统一安排,统一管理,使农村电影市场进入有序的良性经营渠道。

三、完善管理机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农村电影放映管理中心负责制定全县农村放映工作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及实施方案。政府安排资金监管部门负责农村放映经费的监管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调配好各镇放映队伍。县放映管理中心与镇村签订放映计划,安排好放映时间、场次、计划表。建立映后回执单制度,由村、镇负责人签字盖章,报上级主管、资金监管、县放映管理中心各一份,实行月报账制。放映管理中心定期到各村、镇检查放映工作情况,严格规章制度,对违规违纪人员严肃处理。

四、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影企联姻活动

开展政策法规电影宣传月放映,在强化法制的今天,利用电影这一媒体进行“法制、安全、环保、质量”等宣传很有必要。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开展主题活动,让政府部门赞助放映经费,既起到了宣传效果,又达到了教育作用,农民群众乐意接受。

影企联姻是企业与市场沟通的很好通道,电影幻灯广告覆盖范围大、观众面广。通过影企联姻与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搭建树企业形象、宣传企业产品的平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只有让企业从中感受到利用电影媒体提高他们的知名度,他们才会不断的投入资金支持电影。影企联姻是企业回报社会、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看电影难问题,也达到了企业自身的宣传。

农村电影是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家、省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农村文化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随着江苏省文化厅、财政厅开展的“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的轰轰烈烈开展,农村电影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必将得到全面解决,农村电影前景广阔,农村电影工作者大有可为,有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农村电影必将重振雄伟,再现辉煌。

第四篇: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一方面,大学生不能总是盯着“热门”职业。随着社会的变迁,旧的行业在不断消失,新的行业也不断产生。过去被人视为“低贱”的工作,反而更能锻炼人的本领,发挥个人的潜力。另一方面,树立多元化就业观,不能等到毕业时才决定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有的学生只是在找不到工作后才想到去考研,或是考研失败后转而去找工作,这些都是漫无目标的行为。只有早做准备,在大学期间才能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才能够在毕业时不会感到迷茫。要强化机遇意识,牢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大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根本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毕业时就业核心力低,不能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应成为十字型人才,“竖”代表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大学毕业生强化创业意识。大学生应努力培养创业意识,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改善目前就业难的局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减轻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大学生创业不但可以改善毕业生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可以为社会上其他的待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的理想境界。然而创业带动就业需要来自社会、高校、学生个人几方面的努力才能完成。社会应该给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制度;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个人应该具有勇于拼搏、大胆创新的精神。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乡镇依法行政难的原因及对策

乡镇依法行政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依法行政是我国进行法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单位,乡镇行政直接体现着依法行政的效果和程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目前,我国乡镇的行政执法水平虽然较之过去有较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法治意识淡薄、法律体制不完备、监管制约不力、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应加强法律宣传,提高法治意识;加强立法质量,完善法律体制;加强监管制约,明确行政责任;加强知识培训,提高个人素质;加强经济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关键词] 依法行政 政府 农村

-0

(三)浮夸造假

一是仍然热衷于搞创优、升级、达标等活动。有的部门不顾乡镇财力和承受能力,强求乡镇搞工程、上项目,不适当地干预乡镇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要乡镇这方面投入不少于多少,那方面投入不低于什么比例。二是有的地方对乡镇干部的政绩考核只看表面数字,不看投资和发展环境的改变状况,只看上了多少工程项目,不看债务的增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比方说计划生育工作,这些年越来越多农民愿意少生,超生的农民少了,按说乡镇的计划生育工作应该好做,但是,现在上面的考核却越来越繁琐,把考核指标分为人口指标和工作指标。

(五)求稳怕事抬头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增多,信访事件不断。部分乡镇领导求稳怕事,惧怕群众上访,对法律明确规定的工作不敢依法处理,能拖则拖,以求表面的稳定,造成违法者得利,遵纪守法者吃亏的现象,影响依法行政。去年有一个乡镇,由于种子市场放开,经国家专业部门审定的种子和没有审定的种子,一涌而上,使农民无法辨别真伪,加之因广告导致假种子泛滥,使该镇去年粮食平均减产估计超过三成以上,亩平减收280元左右。其中有一个村1200亩田,有80%的田块购买了不抗倒伏的假中稻种子,在去年秋季的一场大风后,亩平减产400斤,减收300元。最严重者减产超过500斤以上,农民大呼上当。另外,由于缺乏乡镇政府的价格监督,农药、化肥、机柴油、农用机械等价格成倍上涨,几乎全部冲抵了国家农业税收减免和粮食直补给农民所带来的好处。其实,此时的乡镇政府不是不愿协调而是不敢协调,否则会被扣上违法行政的帽子。

二、乡镇依法行政难原因探析

乡镇依法行政难的表面下有其深刻的原因,我们只有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解决乡镇依法行政难的问题。

(一)法治意识淡薄

法治意识普遍低下是当前实现依法行政的最大障碍,这不仅指政府机关自身,也包括公众在内。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有两干多年的封建历史,缺乏民主传统和法制传统。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法律作为镇压百姓的工具,帝王的意志即是法律,这种权大于法的人治传统思想影响至深。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强调个人权威,轻视法律权威,造成行政权力的行使所受的牵制甚少,与依法行政观念相反。

基层政权由于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权力的魔云笼罩时久。官大一级压死人,谁职位高、谁嘴巴大、谁说了算已习以为常,民主的气氛、法治的气氛微薄。少数基层领导把投诉告状的百姓视为刁民,把依法行政仅作为口头标签,依权行政盛行不衰。

(二)法律体制不完备

任免权不在司法机关手中。同级党政部门对司法机关的制约能力很强,难以保证司法独立。特别是在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目标的大环境下,司法让位于行政变成了社会可以接受的现象。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狭小,很多种类的行政行为不受司法监督的制约,如抽象行政行为。不少地方,法院不愿受理民告官的案件,即使行政相对方赢得了判决,判决的执行也是异常困难的。司法检察在多数情况下,流于形式。

(三)监管制约不力

实践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表明了行政权力监督乏力和监督体系存在缺陷。这其中既有立法方面的原因,有监督机制上的原因,也与公众的监督意识有关。

在乡镇政府,司法上有司法所,政法上有综合治理小组,这无疑是必要的。但作为基层法治重点的镇级依法行政工作却没有相应的工作机构并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部分乡镇依法行政监督工作悬空,不少乡镇缺少法制机构,有的甚至连法制员也没配备。这样,执法监督无硬性机构:文件审核无法制人员把关(一般是秘书起草,领导签发);行政复议群众无从知晓。

(四)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依法行政并不是法律本身自发起作用,而是要通过执法人员来维持。依法行政的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行政人员的素质,包括思想觉悟水平、法律知识水平和处理实务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乡镇基层干部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有长足进步。但也应看到,我国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不高,尤其是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低下,他们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执法必备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知识的培养,不能达到依法行政的要求。

首先是缺乏民主法制意识。有些乡镇干部“官本位”意识强烈,听不进群众意见,靠简单命令办事,粗暴对待群众;有些乡镇干部对于国家法规政策,断章取义,以利益作为执行与否的标准;还有些基层干部,直接向人民群众索要钱物,不给好处不给办事。

其次是对事业心、责任心不够。在对待上级与群众的关系中,一方是唯唯诺诺,另一方是冰冰冷冷。基层干部与百姓的感情越来越疏远,这种感情上的隔阂消磨了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有些干部官僚习气严重,动嘴多于动手,空话多于实干,对群众利益置若罔闻。

基层执法人员素质偏低,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冲击有关,也与干部录用考核机制相关。

三、乡镇依法行政难的对策

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找出了造成乡镇依法行政难的原因,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提出对策。

执法方面,首先要强化行政责任问题。行政责任就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对自己所做出的行政活动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以此防止行政人员滥用权力。要明确各个机关部门的行政职权范围,尽量减少权力重叠交叉的现象;在授予行政机关权利的同时,必须明确相应的责任,权利和责任必须一致,不允许只有权力没有责任的行政行为;行政人员一旦违法,就从法律规范转化为实际状态,承担撤销、赔偿等责任。

其次要开展政务公开活动。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将政务公开有助于行政机关自己监督。乡镇要加强工作透明度,做到工作程序、工作措施、工作效果及时公示,财务定时公开,使各项工作“阳光作业”,真正把行政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进一步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3.司法方面

司法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司法独立建设。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各职能部门要减少对司法的干预。司法机关自身应该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垂直领导,自我决定人事任免。有了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就容易得到保障。

在行政诉讼上,要扩大法院受理的范围,允许对乡镇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同时,乡镇政府要重视公民在遭受行政不法侵害时的控告、检举和反映的问题,要允许他们申诉,鼓励他们申诉,以此作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途径,并积极贯彻《国家赔偿法》。

(三)加强监管制约,明确行政责任

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力必然会滥用,甚至导致腐败。要通过扎扎实实的监督机制来策动镇级政府干部依法行政。其策动措施有三种可究:一是制度公开。即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违法追究制、投诉举报制。这些制度不仅要打印成文、张贴上墙,还要通过广播、电视、板报方式向社会、向群众公开,让工作范围内的社会全员都能依法监督乡镇干部,同时也达到了依法行政的宣传效果。二是考核评测。要实施依法行政考核制,将乡镇干部的依法行政情况纳入考核内容中,由县法制办进行调查考评,使基层干部视依法行政为己任。三是内外监督。要建立乡镇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依法行政监督机制。在乡镇政府内部,由法制员会同司法所组成系统内的监督小组;在乡镇政府系统外,由乡镇政府聘请社会各界相关同志为镇依法行政监督员,每年给镇干部和执法人员评议一次,并按评分标准给予测评,供年终县法制部门考评作参考。运用以上措施,启动内外监督机制,使之起到鞭策、推动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自觉依法行政的目的。

“只要启动了权力,就应当预设其责任”。⑤乡镇干部作为政府行政行为的直接实施者,如果不依法行政,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依法行政如果没有严格的政府责任制度作保障,就只能是行政机关的一时激情而难以持久。此外,政府的责任制度还应当切实可行,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效用。乡镇干部责任机制是整个政府的责任制度最基础的环节,必须设计得科学合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

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依托本地优势行业,促动农民走出土地;大力拓展招商引资视野,使农民通过参与市场经济而增强市场观念和法律意识。总之,对乡镇而言,内部的法制机构建设和外部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农民的走出田地闯市场参与竞争,才是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强劲动力。

乡镇作为最基层的政权单位,依法行政可谓任重而道远,既要靠全体执法人员转变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也要靠全体公民树立主人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参政议政,更要从制度上着手,建立、健全法律制度,逐步推动依法行政工作。但是,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乡镇政府依法行政难的问题必然会得到解决。

①袁曙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P8-9 宋功德.行政法的均衡之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P89-90 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P117 余晓青.依法行政与公共服务型乡镇的构建.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P21 肖玉梅,魏晓巍.依法行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行政与法.2006年第1期.P37

下载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女工党员难的原因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女工党员难的原因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用人制度环境下,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

    中层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

    中层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提要:干部交流作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平稳建设发展,但在党政干部的交流工作日趋完善,走上良性循环......

    浅论个体工商户建账难的原因及对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质量,规范个体工商户账簿设置和使用管理,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我国个体经济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

    浅论个体工商户建账难的原因及对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个体工商户税收征管质量,规范个体工商户账簿设置和使用管理,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我国个体经济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城市进驻的加快,进城务工者已成为社会“流动”的主力军,这些进城务工者们在城市里用汗水打造天地的同时,也试图为他们的......

    浅谈林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的原因与对策[范文]

    浅谈林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的原因与对策 浅谈林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的原因与对策 铁力林业局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毗邻铁力市,是个典型的北方木材生产基地。随着林区经济逐步摆......

    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职业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等是其......

    残疾人当公务员难的原因及对策

    残疾人当公务员难的原因及对策 四川达州市残联 廖小云 就业,不仅关系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生活,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稳定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