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第三产业发展思路定
汇 报 提 纲
旗人民政府副旗长常晓东
(2011年11月)
一、2011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科技(地震)工作。加强科技培训和实验示范力度,举办培训班3100多期,培训农民7.6万人次。以旗农牧业科技示范园为载体,开展了玉米、葵花、谷子的品种对比科技试验示范及6个试验点的沙质土壤改良剂实验工作。开通了奈曼旗科技网站,实现了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指导仁创集团申报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通过科技部备案审核。扎实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地震应急演练,提高了全民应急避险能力。严格执行国家在建项目抗震设防标准,对全旗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进行严格审批,做好地质安全性评价工作。
(二)商务(粮食)工作。农村消费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新改建“万村千乡市场”农家店190家。家电、摩托车、建材下乡各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家电下乡”销售产品27121台(件),销售额 0.7亿元,均列全市第二位;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40万元。开展再生资源网点备案登记,备案企业53家。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旗具有出口业绩的企业达到18家,累计完成出口额57.28万美元。严厉打击私屠乱宰和不合格肉制品上市销售行为,生猪定点屠宰率实现100%。酒类流通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完成旗内酒类经营业户备案摸底工作,全旗新增酒类备案登记1358户。加强成品
1油市场管理,强化市场调度,确保市场供应,截至目前,全旗共销售汽油19166吨,柴油42666吨。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管理,全旗秋粮收购秩序平稳,入库粮食1.8万吨。
(三)供销工作。开通“奈曼供销合作网”,更新发布农产品生产、销售等信息70余条,新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172个,规范专业合作社12个,其中鑫泉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进“新网工程”建设步伐。投资600万元注册成立盛谷沃农业有限公司,向自治区供销社申报了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沙地经济研发中心、西瓜及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粮食购销中心四个项目。充分发挥奈曼旗沙地西瓜行业协会的作用。全旗新发展西瓜专业合作社3个,总数达到35个,入会会员800余人,辐射带动农户26000多户,初步形成了“客商+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有力地推动了西瓜产业的发展。
(四)第三产业工作。以重点项目为抓手,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培育重点产业,第三产业取得新进展。截至目前,全旗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7.4亿元,增长23%。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4亿元,增长17.6%。深入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沙日浩来蒙东果菜批发市场、东明西瓜交易市场完成整体规划及部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新镇成品杂粮交易市场、义隆永杂粮收购市场完成项目前期规划。加快物流体系建设进度。华明物流园区新增投资1.8亿元,建设完成3万平方米信息产业创业园主体工程及1500延长米的管网铺设。白音他拉物流园区和黄花塔拉物流园区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地震)工作。一是科技经费投入相对不足,与国家规定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相对滞后。
(二)商务(粮食)工作。一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存在审批管理脱节现象,影响了惠民便民作用的发挥。二是受经费、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三)供销工作。一是“新网工程”建设资金不足,网络建设空白现象突出。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覆盖面窄、合作层次不高,带动力和影响力不足。三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训体制不完善。
(四)第三产业工作。一是项目总体进展缓慢。受业主自身筹资能力不强和土地征用等因素制约,部分项目停滞不前,绝大部分未能完成投资计划。二是三产总量小、层次低,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仍处起步阶段。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与国家、自治区及周边地区相比,我旗的措施、鼓励的程度、扶持的力度有待加强。
三、2012年工作思路及安排
(一)科技(地震)工作。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落实科技富民强县检查验收工作,督促项目建设单位按计划完成年度任务目标;加大科技普及推广力度,全年科技培训8万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2000人;做好沙质土壤改良剂的扩点试验示范和测土配方施肥玉米高产攻关实验成果推广,扩大应用面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
转化利用,指导企业争取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入落实科技进步和特殊贡献奖励制度,组织开展旗级科技进步奖评选活动;扎实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提升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做好各项建筑工程的地震安全评价工作。
(二)商务(粮食)工作。具体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惠农工程的建设。全面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连锁农家店升级改造任务,实现行政村农家店覆盖率100%。
二是努力推进外贸工作。把外贸工作作为2012年商务
工作的重点,加强与市商检局的沟通协调,扩大对外贸易的范围和领域,实现对外贸易新突破。
三是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商务执法工作,特别是涉及食品安全领域的畜禽、酒类、蔬菜等市场的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肉、用菜、用酒安全;健全成品油市场管理制度,维护市场稳定。
四是做好粮食调研工作,及时掌握粮食购销信息,为旗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粮食储备任务。
(三)供销工作。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制订全旗供销系统建设规划。实施奈曼旗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奈曼旗沙地经济研发中心、奈曼旗西瓜及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奈曼旗粮食购销中心四个项目,以项目为依托,搭建农副产品、日用品等消费品交易平台。
二是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采取村级两委、农村养殖大户、营销大户、科技致富能手自发兴办、龙
头企业创办、农民经纪人联办等形式,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抓好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2010年全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发展到240个,农民经纪人发展到230人,社员(会员)发展到6300人,规范的农合组织达到60个。
三是继续做好推进西瓜产业工作。依托沙地化经济研发中心,逐步建立西瓜新品种培育、选育、工厂化育秧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一体的西瓜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西瓜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西瓜生产规模化,增强瓜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积极开展西瓜产品宣传推介,争取西瓜原产地认证和供港澳西瓜认证,打造“曼沙”品牌。
(四)第三产业工作。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带动第三产业整体上水平,力争将第三产业打造成我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重点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是加大鼓励扶持力度,推动第三产业加速发展。近两年来,国家、自治区加大了第三产业的鼓励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措施,经过多年积蓄我旗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和时机已基本成熟,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下大力量、加大力度鼓励和扶持,通过出台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针对性地鼓励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人力和资本投入服务领域,壮大第三产业总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拉动第三产业提质升级。继续实施重点项目推动战略,明年初步确定重点推进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物流三大产业9个重点项目(通辽盛世典当行、白音他拉综合交易市场、华明物流园区、白音他拉物流园区、蒙东果蔬批发市场、东明西瓜交易市场、新镇成品杂粮交易市场、帝华绿色生态农业园、进前佳超市),其中新建2个,续建7个。对于这些重点项目,落实项目建设业主,并且安排包联领导和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加大跟踪服务力度,确保项目建设进度。现代物流业。编制完成奈曼旗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重点做好华明物流园区信息产业创业园的启动运营工作,推进白音他拉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建设。商贸流通业。抓住自治区供销社扶持我旗农村网络建设的契机,加快西瓜交易、果蔬批发等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在完成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完成配套功能区,力争当年使用。推进天平商贸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体系建设,确保配送中心年内投入运营。推进帝华绿色生态农业园基础及相关配套建设。新兴服务业。注册成立通辽盛世典当行,开展不动产抵押业务和鉴定评估咨询服务。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发展1-2家面向机关单位和一般居民家庭及个人的家政、保洁服务机构。
第二篇: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思路
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思路
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思路
“十五”期间,我区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三产强区”战略,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累计实现三产增加值24亿元,占GDP的比重87.3,累计实现税收3.07亿元,约占全区税收总额的85,在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区将紧紧围绕“三产强区”目标,继续强化第三产业优势,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三产和发展新兴三产并举,加快资源整合,完善商业布局,优化三产结构,提高整体素质与综合效益。重点发展商贸流通、餐饮娱乐、房地产等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物流配送、信息、咨询、评估、旅游等新兴三产,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
1、全力促进商贸发展。坚持把商贸流通业作为全区三产发展的重要支柱,按照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的方向和“发展大商业、建设大市场、加速大流通”的思路,以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实现城市商业中心建设、特色街打造和专业批发市场发展的新突破。
一是建设“一主二副”。充分挖掘老城区商业中心的潜力,以淮河路商业街提档升级和建设“皖北第一街”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淮河路商圈的龙头地位,积极谋划淮河路商业街的规划和建设,推进二马路地块的综合开发,同时鼓励和扶持百大、百惠、新世纪广场等现有商业骨干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自身改造提升,优化业态,壮大规模,做大做强,全力打造淮河路核心商圈;加快推进朝阳路和宏业村两个商业副中心建设,形成“主副呼应,东西互补,整体推进,点线面全面发展”的商业格局。
二是做大做强商贸项目。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好重点三产项目的选择、储备、和包装等前期工作,加强与国内知名流通企业的合作。抓好已签约或在建重点商贸项目的建设落实和跟踪服务工作。
三是抓好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光彩大市场二期建设,强化二马路、太平街市场管理,引导三大市场错位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功能。引导南山文化市场、仿古玉器市场等特色商业街发展,鼓励、引导知名企业设立品牌产品专卖店、连锁店,发展独具特色的精品、名品商业街,逐步提升品牌效应,形成特色示范街。
四是规范发展社区商业。积极开展社区商业示范工作,鼓励发展连锁化、品牌化经营争创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五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繁荣原产地物流客体,提高物流主体实力为重点,推进姜桥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全方位服务促进我区物流企业群的形成,增强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层次的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与区域经济具有联动作用的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中介咨询业和社区服务业,不断增强全区服务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综合商务经济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落户我区,让区域性企业集团把结算中心、产研中心、营销中心和物流中心放在我区。
3、发展提升餐饮娱乐业。以大众化经营为重点,发展各具特色、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餐饮业。积极引导餐饮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餐饮企业通过采用现代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升档次,扩大规模。积极创造条件,吸引鼓励国内外知名餐饮连锁企业落户我区。充分挖掘培育特色餐饮,发展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品牌餐饮,积极引导本地“龙虾美食”产业化经营,促进餐饮业良性发展。适度建设休闲娱乐场所。在建成蚌埠大厦、裕华大厦、新世纪广场等休闲娱乐场所的基础上,选址适度建设一批集餐饮、娱乐、健身、文化休闲于一体的中高档消费场所,鼓励和扶持形式新颖、各具特色的休闲娱乐企业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全区娱乐业的结构和品位。
4、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坚持“整体开发,配套建设,持续发展”的方针,进一步明确我区房地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使房地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重点发展商业地产。以“定单地产”为主要形式,加大市场、商场、休闲娱乐场所、商务公寓、写字楼等商业地产的开发建设力度,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均衡发展住宅房产。按照供需平衡原则,以整体开发为主要形式,适度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配套齐全,高、中、低档兼有的住宅小区,以满足城乡居民的住房需求。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要求,扩大房地产物业管理覆盖面,完善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鼓励采取新技术、新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物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传统住宅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物业管理转变。
5、培育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区域旅游资源,走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开拓、旅游项目建设并举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重点发展城郊型观光农业、梅花山休闲度假基地和孙家圩子渡江战役总前委原址等区域特色旅游项目;结合我市实施跨河发展战略和二马路整体区域开发,利用淮河堤坝适时开发淮河河滨休闲旅游;进一步开发仿
古玉器、青铜器等旅游产品,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深入开发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产品。着力加强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宣传与推介力度,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
第三篇:第三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推动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根据上级安排,对大桥区第三产业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问题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XX区XX镇是XX县第二大集镇,依托天然的地理优势,在原XXX单位、XXX等企业的带动下,XX区人口比较密集,商贩云集。第三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三产业发展,吸纳社会就业的作用明显
进年来,从过去以分散的小规模零售业为主,转变为中型超市与小规模零售共存的格局。餐厅、宾馆、歌厅等服务行业的壮大也为我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统计,我区有3200余人从事第三产业工作。第三产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增加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城乡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的出台,大大的促进了农村消费市场流通。去年我区社会消费品总额突破以往最高水平。
3、房地产业稳步发展
2011年,全区房地产开发项目比往年有所增加,完成了一批优质的房地产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
今年来,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高,政府对第三产业的推动和引导力度相对第二产业显得不足,产业发展仍欠缺整体规划和政策支持,处于发展阶段,存在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的现象。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商贸流通、饮食服务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旅游、物流、房地产、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相对落后,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3、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区由于地理因素,铅锌镇的第三产业相比发箐、江西街等乡镇相对发展情况要好,需要统筹安排扶持第三产业相对落后的乡镇。
三、关于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1、根据产业结构、资源分布、发展定位编制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编制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明确总体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促进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
2、加强领导协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优化第三产业发展环境
区乡领导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完善和发挥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协调机制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各职能部门尤其第三产业的行业主管部门要
加强沟通协调,提高行政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加强对主管行业发展的研究,切实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加强对我区现有第三产业的管理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市场建设力度
要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当做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市场建设要以结构布局调整和市场升级为重点,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促进市场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4、加快培育生产型服务业,增加投入,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发展第三产业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开发建设,并且鼓励更多民间资本投向第三产业。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一、2007年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2007年,我市第三产业总体上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完成投资342.61亿元,同比增长21.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8.47%;完成增加值326.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高于全市GDP增幅0.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6.84%,三次产业结构为6.47:46.69:46.84,初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服务业增加值仅比二产增加值多1.03亿元,还未明显领先第二产业。
在第三产业的七大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36.62亿元,同比增长6.8%;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58.44亿元,同比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4.08亿元,同比增长8.4%;金融业完成增加值39.08亿元,同比增长9.4%;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24.01亿元,同比增长7.8%;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8.15亿元,同比增长19.9%;非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5.8亿元,同比增长26.5%。
(一)第三产业仍是吸纳就业再就业的主要渠道
2007年,我市开展了“春风行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就业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和首届创业项目洽谈推介会,就业再就业人数有所上升,全市共实现就业和再就业48866人,同比增长1%。其中服务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39061人,占全市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总数的79.9%,同比增长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总数的33.2%,城镇其他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占三产就业总数的66.8%。按行业划分,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22.5%;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24.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30.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11.4%;其他行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11.4%。
(二)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人数增长较快
随着“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等系列节庆活动的举行,以及在国内外开展一系列旅游促销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贵阳“避暑之都、森林之城、魅力贵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力地促进了贵阳旅游发展。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314.1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5.44%,旅游收入达120.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36%;接待海外游客120879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5.56%,旅游创汇5872.28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41%。旅游总收入达125.28亿元,同比增长48.19%。其中接待乡村旅游游客763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数的32.8%。
旅游项目进展情况良好。青岩古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并试运行,二期前期工作也已开始。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乌江景区息烽县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贵阳森林野生动物园二期、贵阳大地之舞艺术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较好。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小碧乡的多彩贵州城项目已于今年4月27日经省发改委立项,占地面积2022亩,一期预计投资30亿元人民币,现已列入《贵州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2007年全省旅游业发展要办的主要实事》。
(三)城乡消费品市场呈快速增长态势,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2007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39亿元,同比增长18.9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9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完成255.74亿元,同比增长19.25%;县完成12.12亿元,同比增长18.35%;县以下完成11.53亿元,同比增长12.38%。从居民消费情况看,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首次突破万元,达10182.77元,同比增长15.6%,比去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1.7个百分点。在调查的城市居民8类消费性支出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0.7%外,其余7类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交通和通信类增长增幅较大,达40.3%。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市零售业完成193.85亿元,同比增长19.09%,比批发业高9.04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1.13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8%,同比增长21.69%,比批发业高6.44
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内需的主要力量。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450个农家店建设任务,其中160个通过了验收;南明春梅酿造有限公司获得“双百市场工程”95万元补助资金。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成18个,到位补助资金407万元。金阳商贸走廊中的西南五金机电专业市场和鼎益不锈钢铝合金批发市场已营业、30万平方米的西南国际家居装饰博览城、1万平方米的南明区花卉和旅游商品市场、5万平方米的乌当区新天玉龙花卉市场、国美家电客车站点、苏宁电器浙江商城店和湘雅店等一批专业市场、连锁店相继建成开业。
(四)金融业运行平稳,各项存贷款总量持续增长,保险业快速增长
2007年,贵阳市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总量持续增长,增量回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67.5亿元,比年初新增173.3亿元,同比少增60.6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保持增长,余额614.2亿元,比年初增加32.0亿元,同比少增52.5亿元,增量明显回落,主要原因是今年股市升温分流了储蓄存款。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84.5亿元,比年初新增181.6亿元,增长15.1%。其中中长期贷款持续增长,余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037.2亿元,比年初增加185.3亿元,同比多增28.9亿元,成为拉动新增贷款的主要因素;短期贷款比年初减少14.1亿元。累计现金收入3216.0亿元,累计现金支出3161.2亿元,两者轧差,净回笼现金54.7亿元,同比多回笼6.1亿元。
2007年贵阳市保费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实现24.04亿元,同比增长22.56%,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85个百分点,对全省保费增量贡献率达到45%,成为拉动全省保险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人身险业务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速放缓,实现保费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22.65%,比去年同期下降3.65个百分点;财产险增幅上升,实现保费收入8.61亿元,同比增长22.47%,比去年同期增幅高出8.68个百分点。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6.71亿元,同比增长33.75%。新进入贵阳的大地保险、国寿财险、泰康人寿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9亿元。
(五)房地产业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07年,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投资结构基本合理,商品房供需持续走强,供需总量基本平衡,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保持协调,房地产市场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全市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35.41亿元,同比增长25.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78.72亿元,同比增长46%,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58.1%,住宅投资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房地产项目规模化、品质化趋势日益明显。总建筑面积在30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有24个,其中100万平方米以上的超级大盘就有8个。全市房地产项目新开工面积580.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1%,其中住宅面积484.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5%;竣工面积230.9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3%,其中住宅面积184.5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5%。商品房销售面积(指商品房销售合同登记面积)486.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0.9%,其中住宅面积455.1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1.7%。商品房空置面积进一步减少,全市商品房一年以上空置面积23.2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1.3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7.58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9.1万平方米。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完成开发投资27.06亿元,同比增长33.8%,开工面积12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9%,竣工面积100.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1%,批准预售面积131.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7.2%,销售面积119.3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4.9%。外来购房(指除贵阳市辖区以外的人士所购商品房,即省内其他地区和外省、市及境外人士所购商品房)比例进一步增大,达52%,较去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存量房登记交易面积85.7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1%,其中存量住房面积72.6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存量房交易均价240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7.3%,其中存量住房交易均价200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2.4%。
(六)社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继2006年云岩区宅吉路街道办事处的盐务社区和南明区二戈寨街道办事处的白马井巷社区两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今年3月南明区兴隆街社区和小河区兴隆城市花园社区也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目前,全市427个社区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82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65个,商业网点13270个,卫生服务中心216个,老年星光之家75个,“爱心超市”49家,老年公寓18家,志愿者队伍693支。
二、2008年第三产业发展展望
(一)制定服务业发展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
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贵州省2007年服务业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7〕33号)和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围绕全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巩固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力争尽快形成稳定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在广泛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市情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编制完成服务业发展规划、发展指南,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作为贵阳市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科学调整服务业发展布局,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努力把贵阳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城市。
(二)发挥优势,明确服务业发展重点,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结构
1、大力发展旅游业。围绕“中国避暑之都”、“温泉之城”城市品牌,整合宣传、旅游、文化资源,努力把“贵阳避暑季”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整合宣传、旅游、文化资源,努力把“贵阳避暑季”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投入。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以生态旅游为重点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和打造青岩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区、开阳南江峡谷喀斯特生态旅游区、息烽乌江峡红色旅游区、修文阳明文化生态旅游区、乌当温泉度假旅游中心区、南明河城市风光旅游带和观山公园。把贵阳建设成为集文化、商务、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全省旅游服务中心和面向国内外尤其是东亚、东南亚的旅游目的地。
2、大力发展物流业。抢抓贵广高速铁路、蓉厦高速公路和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和发展的机遇,尽快出台《贵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在生产和消费各环节的物流需求市场,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市场空间。推进道路货物运输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解决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积极引导运输、仓储、配送企业联合开展物流业服务,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拓展第三方物流新兴业务的范围,提高物流业社会化程度,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积极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加快二戈寨物流园区和西南物流中心、阳关物流园区、扎佐物流园区等一批物流中心建设。
3、大力发展会展业和金融业。以“贵阳避暑季”品牌为突破口,推进品牌塑造和市场开发;通过体制创新和招商引资,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会展机构合作,尽快建成贵阳会展中心,以交通运输、通讯、旅游、餐饮、住宿业为支撑,以广告、印刷、装修、布展、翻译企业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完整、坚实的会展业产业链,使贵阳成为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大型展会的举办地,实现展会专业化、运作市场化、服务规范化。
大力发展金融业。制定引进金融机构和高级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服务功能。在2008年上半年前组建完成市金融工作协调办公室。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推进贵阳商业银行上市,组建贵阳农村合作银行。
4、继续发展房地产业。一是大力推进 “住有所居”行动计划的实施。着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供应,切实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二是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开展“两限房”试点项目建设,建立起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和商品房等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同时加强对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研究,以满足不同层次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三是继续加大力度清理整顿闲置土地,加强对开发项目规划的许可监管。四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
认真组织筛选服务业项目,力争得到国家和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支持,并发挥我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作用,带动各类社会资金投资我市服务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促进我市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亦称服务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又是促进市场经济发育、优化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配置、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及去年中共中央关于“十五”国民经济发展的建议,再次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指明了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道路。深刻认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抓住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机遇,对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深圳华强北商圈LED广告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看好。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
“九五”期间,党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也提出了《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等,要求在继续发展批发零售贸易业和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等新兴产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健全资产评估、业务代理、行业协调等中介服务;改革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等等。各级地方政府,据此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第三产业的计划、方针、政策,使我国第三产业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更多产业专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与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九五”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国有企业改革,使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大批富余劳动力。加上人口自然增长使新的劳动力不断增加,“九五”期间前四年全国从业人员共增加2639万人,第三产业吸收了其中的81%共增加2136万人,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为顺利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做出了贡献。
“九五”期间, 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和住房消费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和落实,我国住房旧体制基本被打破,住宅建设尤其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商品房个人消费不断扩大,有力的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本文只是依照个人的见解有感而发。有关于或类似第三产业的一些内容,如广大读者有什么不满之处,还请见谅。如想了解更多广告资讯,广播专题的材料信息,请资讯广告买卖网了解查询!
以上来自广告买卖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