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一、2006年第三产业运行情况
2006年,贵阳市第三产业总体上继续保持了持续、平稳的发展势头,完成投资282.17亿元,增长19.9%。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73.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拉动经济增长6.22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33%。在第三产业的七大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33.15亿元,同比增长11.6%;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49.72亿元,同比增长11.7%;住宿和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2.64亿元,同比增长8.7%;金融业完成增加值35.18亿元,同比增长11.0%;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21.10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47.52亿元,同比增长16.7%;非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73.92亿元,同比增长16.7%;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1%。
(一)第三产业仍是吸纳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
2006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36922人,同比增长5.9%,占全市就业和再就业总数的76.1%,同比下降2%,但仍是三次产业中吸纳新增就业人数最多和比重最大的产业。在第三产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人数中,下岗失业人员为5827人,城镇其他失业人员为22750人。按行业分类,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仍然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第三产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增加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人数增长较快
随着“多彩贵州风”、“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活动的举行,以及贵阳市在“2006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评选中荣获“中国避暑之都”美誉,同时旅游部门还在广州、重庆和港、澳、台以及日韩、欧美等地开展了一系列旅游促销活动,来筑游客大幅增加。2006年新开园营业的贵阳森林野生动物园,“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期间就接待省内外游客6万余人,最多的一天达到8000人以上。全年贵阳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844.75万人次,同比上升26.99%,旅游收入达81.43亿元,同比上升39.43%;接待海外游客89168人次,同比上升44.98%,旅游创汇3904.16万美元,同比上升57.41%。旅游总收入达84.54亿元,同比上升40.01%。
2006年是国家旅游局推广的“乡村旅游年”,贵阳市的乡村旅游也呈现出兴旺景象,仅经市、区(县、市)旅游部门授牌的乡村旅游区(点)已达300多个,春节和“五·一”两个黄金周接待旅游者均在30万人次左右,“十·一”黄金周更是达到50万人次,收入近1600万元。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还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
为优化资源,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按照规划先行原则,编制完成了《贵阳市红色旅游规划》、《贵阳市乡村旅游规划》、《乌当区温泉旅游发展规划》和《青岩古镇保护与发展城市设计》。此外,《开阳清龙河流域乡村旅游区规划》、《白云区大林乡村旅游区规划》、《贵阳市乌当区情人谷——阿栗杨梅园规划》、《贵阳市小河区金山生态农业观光园二期规划》及《贵阳市息烽县鹿窝乡规划》等景区规划也正在编制中。
(三)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城乡消费品市场呈快速增长态势
2006年,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在全市的试点企业增加到5家,经验收合格的农家店121个(其中乡级店23个、村级店98个),占验收总数的90.3%。浙江商城一期工程、富源·美家居装饰材料市场、苏宁电器喷水池店、北京华联贵山店、星力百货超市富源店、国美电器白云店、智诚百货大楼陆续开业。西南国际家居装饰博览城目前在进行水、电、气、通讯等附属工程的施工;“金阳商贸走廊”建设有新的进展,大西南五金交易城基本完工,华通汽车城新建项目完工,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2006年十件实事中“在两城区
建设2个规范的绿色农贸市场”工作进展顺利,完成3个市场的建设,其中中天花园生鲜市场成为贵州省首家国家级绿色市场,成为全国通过绿色市场认证的81家市场之一。贵阳五里冲蔬菜水果中心批发市场和三桥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改扩建工程国债项目通过了省发改委组织的综合验收,谷丰粮油食品批发市场改扩建工程国债项目信息系统已经进行试运行。此外,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被纳入商务部2006年“双百市场工程”规划支持名单。这些项目的建设,将丰富贵阳市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2006年,贵阳市消费品市场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96亿元,同比增长15.00%。其中,县及县以下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0亿元,同比增长16.79%,较城市高1.96个百分点,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0.14个百分点。
(四)金融业运行平稳,各项存贷款总量持续增长,保险业稳步发展
2006年,贵阳市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总量持续增长,但占全省的比重连续两年略有下降。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94.17亿元,比年初新增233.88亿元,同比多增54.7亿元,其中储蓄存款、财政性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分别比年初增加84.48亿元、82.41亿元,成为拉动存款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02.85亿元,比年初新增164.61亿元,增长15.9%,其中基建贷款新增123.16亿元,增长26.1%,同比多增55.36亿元,是拉动贷款总量上升的主要因素。
保险业方面。贵阳地区保费收入呈快速增长势头,共实现保费收入19.61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12.58亿元,同比增长36.29%;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7.03亿元,同比增长13.72%。
(五)房地产业运行态势总体良好,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增长,商品房价格趋于稳定
2006年,全市房地产完成投资108.54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26.3%,房地产投资的带动作用依然显著。全市土地出让面积大幅增长,出让面积达499.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7.2%,其中金阳、乌当土地出让面积增长最快,仅金阳土地出让量就达到295.94万平方米,占全市的59.2%,乌当土地出让量为60.93万平方米,占全市的12.2%,形成了以金阳、乌当、云岩、南明、小河等为多中心的区域并进态势。商品房销售量扭转了2005年的下降态势,开始出现增长。全市商品房批准预售面积353.2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9%,其中住宅24364套,同比下降11.8%,住宅面积296.0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5%。但商品房销售面积为302.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6%,其中住宅23577套,同比增长2.1%,住宅面积281.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存量房交易面积97.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商品房滞销(指一年以上未销售商品房)面积42.5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1.9%。
随着房地产新政策各项措施的逐步实施,贵阳市房地产市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商品住房供应套型比上年有所偏小在批准预售的商品住房中,住房供应套型主要集中在90~144平方米之间,占54.4%。价位结构方面,目前贵阳市商品住房销售均价2130元/平方米,在批准预售的商品住房中,供应价位主要在2000.4000元/平方米之间,占47.5%。购买者地域方面,外来购房者一直是支撑贵阳市住房消费的重要群体,在2006年的商品住房销售中,本省其他地区和外省市的购房者约占50%。
(六)新兴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1.信息服务业方面。全市IP城域骨干网已建成,光纤接入网在市中心区已基本到位,固定电话普及率达57.6部/百人,上网人数比例达8%(市区近20%),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1%,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6.5%;以2网、4库、12个业务系统为主框架的电子政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市政府门户网站“贵阳市人民政府网”栏目、网页、信息量和访问人数大幅增加,政府上网工程已基本完成,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区、市、县政府分别采取直接建站和虚拟网站方式已全部实现上网。“贵阳市人民政府宏观决策网”为进驻金阳的35个部门构筑了统一的办公系统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与此同时,贵阳微软技术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贵阳软件园二期建成,贵阳数字证书认证中心成立,这些都将为贵阳市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推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贵阳市还将在企业技术改造资金中,每年安排企业信息化专项资金1000万元,并逐年递增20%,专项用于支持贵阳市优势产业、强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2.社区服务业方面。一是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和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目前,贵阳社会办福利机构和“老年星光之家”已达104家,其中得到国家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的贵阳市夕阳红老年公寓已经建设完成,目前已入住四十多位老人。二是在中心区积极进行社区商业试点工作,全市有社区餐饮网点3767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764个,家政服务中心276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设施671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132个,让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一些便利的商业服务。在国家商务部2006年1月评选出的第一批59家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中,云岩区宅吉路街道办事处的盐务社区和南明区二戈寨街道办事处的白马井巷社区两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七)居民即期消费心理增强
从居民收入及消费情况看,城市居民消费提速,居民即期消费心理增强。2006年贵阳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808.03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50%,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幅度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7个百分点,增幅差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63个百分点。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1%,比上年同期上升1.1个百分点。在8大类消费性支出中,除医疗保健类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类比上年分别下降19.79%、1.04%外,其余6类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二、2007年第三产业发展展望
(一)继续推进市场建设
2007年的市场建设将以结构布局调整和市场升级为重点,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促进市场向现代化、高档次方向发展。重点是积极推进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和“双百市场工程”项目,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大大型农产品批发、农资、建材等各专业市场建设,从而形成我市专业市场布局更合理、规模上水平、竞争力更强的发展新格局。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一是加快以二戈寨为主体,以火车站、改貌和龙洞堡机场为功能补充的物流园区以及阳关物流中心、扎佐物流中心、西南物流中心的建设步伐。二是完善物流交通运输体系。三是培育和扶持重点物流企业的发展。四是结合国家和省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精神,研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
(三)继续发展房地产业
继续发展房地产业,特别是金阳新区及乌当、花溪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切实加强税收、信贷、规划及土地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着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供应,切实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四)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在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的同时,抓好各旅游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省、市风景名胜区评定工作。要抓住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安排贵州省旅游项目的政府信用额度15亿元贷款的机遇,积极组织一批符合申报条件的旅游项目争取早日得到贷款。
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建设专业的旅游商品市场。大力开发和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增强创汇能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突破传统旅游商品的思路,重视纪念性商品和旅游日用消费的生产。鼓励设计新颖而又符合不同消费者口味的商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购物需求。形成数个全国知名旅游商品品牌。
(五)加快培育生产型服务业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生产型服务业已成为新的服务需求,一是优先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行业。二是构筑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公共运输网络建设。三是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技术协会、销售协会等农业中介组织的纽带作用,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业服务业,推进农业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着力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农技推广、农业机械、农产品市场和农业信息服务,在资金、信息技术、销售上为农业发展提供各类服务。
(六)科学调整服务业发展布局
科学调整服务业发展布局,加快推进服务领域改革,着力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推进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
(七)千方百计增加投入,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发展服务业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外商资本参与发展;二是配合国家和省对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的使用,落实和增加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充分发挥其引导带动作用,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服务业。
第二篇: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一、2007年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2007年,我市第三产业总体上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完成投资342.61亿元,同比增长21.1%,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8.47%;完成增加值326.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高于全市GDP增幅0.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6.84%,三次产业结构为6.47:46.69:46.84,初步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服务业增加值仅比二产增加值多1.03亿元,还未明显领先第二产业。
在第三产业的七大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36.62亿元,同比增长6.8%;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58.44亿元,同比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完成增加值14.08亿元,同比增长8.4%;金融业完成增加值39.08亿元,同比增长9.4%;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24.01亿元,同比增长7.8%;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8.15亿元,同比增长19.9%;非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95.8亿元,同比增长26.5%。
(一)第三产业仍是吸纳就业再就业的主要渠道
2007年,我市开展了“春风行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就业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和首届创业项目洽谈推介会,就业再就业人数有所上升,全市共实现就业和再就业48866人,同比增长1%。其中服务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39061人,占全市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总数的79.9%,同比增长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总数的33.2%,城镇其他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占三产就业总数的66.8%。按行业划分,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22.5%;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数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24.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30.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11.4%;其他行业占服务业就业人数的11.4%。
(二)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人数增长较快
随着“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等系列节庆活动的举行,以及在国内外开展一系列旅游促销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贵阳“避暑之都、森林之城、魅力贵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力地促进了贵阳旅游发展。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314.1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5.44%,旅游收入达120.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36%;接待海外游客120879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5.56%,旅游创汇5872.28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41%。旅游总收入达125.28亿元,同比增长48.19%。其中接待乡村旅游游客763万人次,占总接待人数的32.8%。
旅游项目进展情况良好。青岩古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并试运行,二期前期工作也已开始。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乌江景区息烽县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贵阳森林野生动物园二期、贵阳大地之舞艺术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较好。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小碧乡的多彩贵州城项目已于今年4月27日经省发改委立项,占地面积2022亩,一期预计投资30亿元人民币,现已列入《贵州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2007年全省旅游业发展要办的主要实事》。
(三)城乡消费品市场呈快速增长态势,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2007年,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39亿元,同比增长18.91%,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9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完成255.74亿元,同比增长19.25%;县完成12.12亿元,同比增长18.35%;县以下完成11.53亿元,同比增长12.38%。从居民消费情况看,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首次突破万元,达10182.77元,同比增长15.6%,比去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1.7个百分点。在调查的城市居民8类消费性支出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0.7%外,其余7类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交通和通信类增长增幅较大,达40.3%。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全市零售业完成193.85亿元,同比增长19.09%,比批发业高9.04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1.13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8%,同比增长21.69%,比批发业高6.44
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内需的主要力量。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450个农家店建设任务,其中160个通过了验收;南明春梅酿造有限公司获得“双百市场工程”95万元补助资金。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成18个,到位补助资金407万元。金阳商贸走廊中的西南五金机电专业市场和鼎益不锈钢铝合金批发市场已营业、30万平方米的西南国际家居装饰博览城、1万平方米的南明区花卉和旅游商品市场、5万平方米的乌当区新天玉龙花卉市场、国美家电客车站点、苏宁电器浙江商城店和湘雅店等一批专业市场、连锁店相继建成开业。
(四)金融业运行平稳,各项存贷款总量持续增长,保险业快速增长
2007年,贵阳市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总量持续增长,增量回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67.5亿元,比年初新增173.3亿元,同比少增60.6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保持增长,余额614.2亿元,比年初增加32.0亿元,同比少增52.5亿元,增量明显回落,主要原因是今年股市升温分流了储蓄存款。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84.5亿元,比年初新增181.6亿元,增长15.1%。其中中长期贷款持续增长,余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037.2亿元,比年初增加185.3亿元,同比多增28.9亿元,成为拉动新增贷款的主要因素;短期贷款比年初减少14.1亿元。累计现金收入3216.0亿元,累计现金支出3161.2亿元,两者轧差,净回笼现金54.7亿元,同比多回笼6.1亿元。
2007年贵阳市保费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实现24.04亿元,同比增长22.56%,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85个百分点,对全省保费增量贡献率达到45%,成为拉动全省保险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人身险业务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速放缓,实现保费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22.65%,比去年同期下降3.65个百分点;财产险增幅上升,实现保费收入8.61亿元,同比增长22.47%,比去年同期增幅高出8.68个百分点。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6.71亿元,同比增长33.75%。新进入贵阳的大地保险、国寿财险、泰康人寿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9亿元。
(五)房地产业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07年,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投资结构基本合理,商品房供需持续走强,供需总量基本平衡,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保持协调,房地产市场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全市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35.41亿元,同比增长25.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78.72亿元,同比增长46%,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58.1%,住宅投资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房地产项目规模化、品质化趋势日益明显。总建筑面积在30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有24个,其中100万平方米以上的超级大盘就有8个。全市房地产项目新开工面积580.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1%,其中住宅面积484.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5%;竣工面积230.9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3%,其中住宅面积184.5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5%。商品房销售面积(指商品房销售合同登记面积)486.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0.9%,其中住宅面积455.1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1.7%。商品房空置面积进一步减少,全市商品房一年以上空置面积23.26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1.3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7.58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9.1万平方米。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完成开发投资27.06亿元,同比增长33.8%,开工面积12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9%,竣工面积100.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1%,批准预售面积131.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7.2%,销售面积119.3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4.9%。外来购房(指除贵阳市辖区以外的人士所购商品房,即省内其他地区和外省、市及境外人士所购商品房)比例进一步增大,达52%,较去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存量房登记交易面积85.7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1%,其中存量住房面积72.6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存量房交易均价240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7.3%,其中存量住房交易均价2000元/平方米,同比增长12.4%。
(六)社区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继2006年云岩区宅吉路街道办事处的盐务社区和南明区二戈寨街道办事处的白马井巷社区两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今年3月南明区兴隆街社区和小河区兴隆城市花园社区也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目前,全市427个社区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82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65个,商业网点13270个,卫生服务中心216个,老年星光之家75个,“爱心超市”49家,老年公寓18家,志愿者队伍693支。
二、2008年第三产业发展展望
(一)制定服务业发展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
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贵州省2007年服务业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7〕33号)和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围绕全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巩固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力争尽快形成稳定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在广泛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市情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编制完成服务业发展规划、发展指南,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作为贵阳市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科学调整服务业发展布局,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努力把贵阳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城市。
(二)发挥优势,明确服务业发展重点,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结构
1、大力发展旅游业。围绕“中国避暑之都”、“温泉之城”城市品牌,整合宣传、旅游、文化资源,努力把“贵阳避暑季”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整合宣传、旅游、文化资源,努力把“贵阳避暑季”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投入。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以生态旅游为重点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和打造青岩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区、开阳南江峡谷喀斯特生态旅游区、息烽乌江峡红色旅游区、修文阳明文化生态旅游区、乌当温泉度假旅游中心区、南明河城市风光旅游带和观山公园。把贵阳建设成为集文化、商务、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全省旅游服务中心和面向国内外尤其是东亚、东南亚的旅游目的地。
2、大力发展物流业。抢抓贵广高速铁路、蓉厦高速公路和贵阳城市经济圈建设和发展的机遇,尽快出台《贵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在生产和消费各环节的物流需求市场,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市场空间。推进道路货物运输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解决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积极引导运输、仓储、配送企业联合开展物流业服务,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拓展第三方物流新兴业务的范围,提高物流业社会化程度,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积极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加快二戈寨物流园区和西南物流中心、阳关物流园区、扎佐物流园区等一批物流中心建设。
3、大力发展会展业和金融业。以“贵阳避暑季”品牌为突破口,推进品牌塑造和市场开发;通过体制创新和招商引资,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会展机构合作,尽快建成贵阳会展中心,以交通运输、通讯、旅游、餐饮、住宿业为支撑,以广告、印刷、装修、布展、翻译企业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完整、坚实的会展业产业链,使贵阳成为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大型展会的举办地,实现展会专业化、运作市场化、服务规范化。
大力发展金融业。制定引进金融机构和高级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服务功能。在2008年上半年前组建完成市金融工作协调办公室。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推进贵阳商业银行上市,组建贵阳农村合作银行。
4、继续发展房地产业。一是大力推进 “住有所居”行动计划的实施。着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供应,切实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二是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开展“两限房”试点项目建设,建立起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和商品房等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同时加强对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研究,以满足不同层次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三是继续加大力度清理整顿闲置土地,加强对开发项目规划的许可监管。四是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
认真组织筛选服务业项目,力争得到国家和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支持,并发挥我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作用,带动各类社会资金投资我市服务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促进我市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第三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全面深入了解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推动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根据上级安排,对大桥区第三产业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问题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XX区XX镇是XX县第二大集镇,依托天然的地理优势,在原XXX单位、XXX等企业的带动下,XX区人口比较密集,商贩云集。第三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三产业发展,吸纳社会就业的作用明显
进年来,从过去以分散的小规模零售业为主,转变为中型超市与小规模零售共存的格局。餐厅、宾馆、歌厅等服务行业的壮大也为我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统计,我区有3200余人从事第三产业工作。第三产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增加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城乡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的出台,大大的促进了农村消费市场流通。去年我区社会消费品总额突破以往最高水平。
3、房地产业稳步发展
2011年,全区房地产开发项目比往年有所增加,完成了一批优质的房地产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
今年来,我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高,政府对第三产业的推动和引导力度相对第二产业显得不足,产业发展仍欠缺整体规划和政策支持,处于发展阶段,存在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的现象。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商贸流通、饮食服务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旅游、物流、房地产、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相对落后,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3、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区由于地理因素,铅锌镇的第三产业相比发箐、江西街等乡镇相对发展情况要好,需要统筹安排扶持第三产业相对落后的乡镇。
三、关于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1、根据产业结构、资源分布、发展定位编制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编制和实施行业发展规划,明确总体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促进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
2、加强领导协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优化第三产业发展环境
区乡领导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完善和发挥第三产业发展领导协调机制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各职能部门尤其第三产业的行业主管部门要
加强沟通协调,提高行政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加强对主管行业发展的研究,切实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加强对我区现有第三产业的管理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市场建设力度
要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当做一项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市场建设要以结构布局调整和市场升级为重点,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促进市场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4、加快培育生产型服务业,增加投入,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发展第三产业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开发建设,并且鼓励更多民间资本投向第三产业。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xx市中医药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市2017中医药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市人民政府:
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兴医兴药并举,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协同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强化相关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坚持一二三产联动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思路,以医疗服务、中药产业、健康服务为主线,以建设中医药强市(县)为目标,有力的推动了我市中医药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市中医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推动了我市中医药大市向中医药强市快速发展。
一、中医医疗服务进一步加强
我市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并在2012年成功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17年,我市有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687个,其中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455所,其中:综合医院11所,专科医院3所,中医医院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所,乡镇(中心)卫生院40所,村卫生站393所,全市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的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538个。
(一)中医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我市不断深入推动***市中医医联体建设,中医药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点结合中医治未病模式,从治疗向保健防病转变,提升服务能力,把握目标方向,立足全人群,以人为本,提供全程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了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不断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应急救治能力;加强市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实现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优势互补、功能协同。大力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促进中西医相互补充,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不断提高民族医药服务能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公立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重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药传承
我市按照《***市引进和培养人才实施办法(修订)》要求,近年来持续不断地向我市中医药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并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在职中医药人员每年进行继续教育,使得中医药专业知识更加精进,有更好的诊疗技术服务群众。积极开展“西学中”培训,扩大了中医药的服务率。以市中医医院为牵头单位,加强中医药文献整理和研究,挖掘、整理、研究古今川派中医药名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特色诊疗技术,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并在全市推广。开展民族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挖掘、整理、研究和提高,不断推进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拔尖中医药骨干人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各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带徒授业,加强中医临床特色疗法、绝招绝技的传承,充分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传承创新作用。2017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市名中医”评选,评选出10名***市级名中医。
(三)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
加快我市中医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健康***》、“中医健康大讲堂巡讲”形象建设和内涵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医药宣讲人才,开展中医药健康科普活动、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中医药法》贯彻学习活动,开展中医药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推动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祛病延年为主题的健身培训、咨询等服务项目。普及和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等)、导引等传统运动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2017年由市中医医院承办了我市首届“膏方节”,让群众更加了解中医药,医院研发的补气养血膏、滋源益肾定喘膏等膏方以及“降压茶、调脂茶”等临方制剂更是走进了寻常人的家中,充分发挥中医药“已病防变,未病先防”的作用。
(四)切实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继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中医药多领域科学研究,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研究,加强药膳食疗标准与应用研究、药食同源川产道地和特色药材的研究开发,加强中药饮片特别是道地药材附子的研究创新,并强化中医药服务质量监管,开展联合攻关,多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市中医医院申报的“损伤淤血证四诊客观资料与证本质相关性研究”、“中药口服联合保留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中晚期临床研究”;第二人民医院“四位一体医养结合模式探索”,第四人民医院“火针治疗顽固性关节痛临床应用”;市人民医院“补肾益肠直肠滴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锦衣临床疗效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二是先后组织中坝附子、鑫临附子实施的“川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及技术体系建设研究”、“无胆高效低毒道地***附子饮片的开发”、“一种附子产品及其保鲜方法专利组合”等科技项目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编印了《附子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获授权专利6项;“中药炮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从壹原草石斛基地建设开始,多次深入调研石斛产业发展,组织战旗壹原草、南兆生物科技公司实施“铁皮石斛组培育苗项目”、“铁皮石斛高效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科技计划项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引进海南投资者入股石斛产业,将战旗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石斛产业发展基地。
二、中医药健康服务不断加强
(一)推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业发展 以市中医医院为主体,构建“治未病”新业态,制定和完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类规范和标准,建立了我市“治未病”服务技术中心,负责承担区域内“治未病”服务的提供、推广、培训等任务。各综合医院及乡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设置了“治未病”室,促进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运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服务,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和相应的中医药健康指导;为0-6岁儿童、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孕产妇提供中医健康保健服务,并纳入公共卫生和中医工作绩效考核。支持发展社会办养生保健机构,由市中医医院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合作。
(二)促进中医药养老服务业和中医药康复服务业发展
为中医药养老服务和康复服务提供政策支持,推广中医药与养老产业、中医康复服务融合发展,推动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将中医药服务纳入我市医养结合发展工作规划,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制定中医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支持市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和老年病房建设,开展专病研究,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建立医养结合协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开办中医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康复医院、康养机构。支持***市骨科医院康复分院设置中医药科室,加强中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完善了市中医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康复机构的帮扶和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提升社区中医康复服务能力。
(三)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
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建设,支持含增镇旅游度假康养小镇、大康镇百合国际博览园、吴家后山辛夷花、义新栀子花、青莲镇大唐牡丹园内芍药养生健康旅游基地的建设和打造,推进药旅融合
(四)发展中医药相关支撑产业
在市中医医院推广使用医疗机构院内制剂,以中医经典名方、名老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验方为基础,研发了以“补气养血膏”、“滋源益肾定喘膏”等膏方以及“降压茶、调脂茶”等临方制剂22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首先,要强化中医药第三产业发展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医药第三产业发展推进体制机制,要高度重视,压紧发展责任,明确发展任务目标和职责,确保中医药第三产业发展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其次,要进一步摸底调研,摸清我市中医药第三产业家底;再次,要进一步完善我市中医药第三产业规划,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开展药旅产业建设,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中医药第三产业的发展。
***市中药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 2018年3月20日
第五篇: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工商局《关于转发〈工商局办公室关于报送第三产业发展有关情况的通知〉的通知》要求,我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组织落实调研工作,于2008年11月11日制定了科学可行的调研方案,组织骨干力量通过查阅历年统计报表和登记信息、电话联系相关部门采集数据、上门走访第三产业经营者进行调查了解情况等多种方式,开展了第三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我区市的中心城区,濒临北部湾,交通便捷,资源丰富,是广西既沿海又沿边的县级区,全国最大的金花茶保护基地,南珠主产地之一,中国八角之乡、肉桂之乡,总人口约XX万人。2007年进入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大好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区第三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总量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形成了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邮政电信业等为支柱,居民服务、房地产、中介服务和娱乐业等行业竞相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格局,对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发展总量不断增大,规模不断扩大。如培育出百家惠、大三联等一批上规模的超市,XX有限公司等一批边贸公司茁壮成长,极大促进边境贸易,2007年边境贸易成交额就达到XX亿元,边贸税收XX万元,占全区入财政收的XX%。截止2008年9月底,我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共XX户,注册资金XX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3%;从事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XX户,注册资金XX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12%。随着总量的增长,第三产业对我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如江山半岛、高林瑶寨九龙潭漂流等特色旅游业加快发展,预计全年接待游客XX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XX万元。截止2008年9月份我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户数占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总户数的45%,比上年同期的40%多出5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户数占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总户数的46%,比上年同期的42%多出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推进我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我区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
(三)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吸纳了大批外来务工者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截止2008年9月份我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XX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XX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8%和13%。
二、第三产业发展趋势
可以预见,今后几年我区第三产业总量将会不断增大,规模和实力继续壮大,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主要原因是:
(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我区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增长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一方面是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财富的积累,消费结构逐渐向享受型、休闲型过渡,人们对服务产品的质量、层次、范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导致消费、服务产品市场需求膨胀。另一方面是随着工业逐渐向产业高端化发展,行业分工与市场行为逐渐频繁,对技术、商务和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加剧。
(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体制和舆论环境越来越好。目前正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大好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市已纳入南北钦防城市群发展框架,我区也明确了“以第三产业为中心,打造沿边沿海经济发展牌子”的第三产业发展思路,把“三产强区”作为基本发展战略之一,全区上下对发展第三产业具有广泛的共识。
(三)城市扩张增容为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消费支撑和空间支撑。根据市规划,市中心城区的“南移”,将进一步拓宽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我区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为进一步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良好条件。另外旧城拆迁改造、对违章违规建筑进行规范和拆迁,都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目前城区面积已发展到XX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近XX万人。
三、第三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我区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比重小,所以其发展状况与广西甚至是全市的平均水平相比,无论从总量和内部结构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缓慢,传统三产行业所占比重过高。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占整个三产的比重过高,餐饮、洗浴、宾馆等服务业供过于求,而发展潜力大的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发展不足,家政服务、信息咨询等居民服务业还处于低级阶段,拉动我区经济的作用很小。
(二)经营实力相对不强。我区从事第三产业上规模的企业经营实力普遍较弱。即使是2008年新办的三产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也都存在规模较小、经营单
一、家族式管理比例大,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的经营和现代化管理的情况,如区内至今没有一家投资规模较大的、竞争力较强的服务类企业。
(三)商业集群中心尚未形成,商业发展的特色聚集效应不明显。还没有形成像XX市步行街、五象广场那样规模的商业集聚中心。区内具有经营特色的街区较少,除人民路(商业一条街)
和群兴路(步行街)初具规模外,其他街道经营状态比较混杂,整体竞争力弱,辐射力小,有待发展提高。
(四)上规模的专业市场缺乏。市场是商贸流通业领域中集聚效应最强的因素,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庞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决定了其产业带动的巨大效应,甚至还会与第一、二产业形成良性互动。但我区的大西南建材批发市场、木材市场、黄泥沟废旧物资市场、木头滩粮食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均是规模小,管理落后的市场,很难起到带动效应。
(五)新城区发展缓慢。从南北大道到市政府一带的医疗、基础教育、生活配套服务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城区的人气和繁荣,进而制约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如许多外来投资者到我区投资置业,但却苦于找不到店面,出现“有市无铺”的现象。
(六)第三产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资本市场和人才资源市场支撑。我区金融业与人才服务业还处于传统发展阶段,与外部资本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与外部人才市场的联系更是少之又少。四、三产经营者对工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走访,对我们工商部门的监管、登记等工作得到大多数三产经营者的肯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中更是有目共睹,特别是在行政效能建设中,窗口部门的服务质量更是上了新的一层台阶,工商系统在全市行风评议中排名第三。但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一是希望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个体、企业注册登记上更便捷,办照能够再提速。二是在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措施上有所突破,如允许不涉及前置审批项目的经营者进行一定时间的试业经营。三是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经营的查处打击力度,对违法经营者进行警示教育,维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促进公平竞争。四是加强对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理论执法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型工商的良好形象。
五、工商部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从发展现状看,我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广西和全市的平均水平,要改变这种状况,跟上发展步伐,应该在加强第一、二产业发展的同时,突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一、二、三产业比例结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使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容纳社会劳动力的主要行业,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而我们工商部门作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和管理者,更应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我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由于种种原因,滞后就必须要加快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发达地市发展第三产业的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积极参与招商引资。要加快发展,只有依靠投资拉动,用项目带动经济。当前,各级工商部门制定一套完善的招商引资政策和激励机制,如指定招商引资责任人,落实具体招商引资任务,狠抓贯彻落实。近年来我们工商部门组团及组织企业参加南博会、西洽会等工作,均取得了很好的招商引资效应。
(三)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将是第三产业经济的主体,应根据本地实际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当着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来抓,一是做好每年的私营经济宣传月活动,努力创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二是切实加大执法维权力度保护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三是积极引导非公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创办第三产业,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放宽市场准入,落实优惠政策。在贯彻落实好各级政府有关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工商管部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新措施、新办法和优惠政策。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享受更优惠政策。坚持“非禁即准、非限即许”的原则,向非公资本全面开放,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努力促进三产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组织协调,搭建服务帮扶平台。引导建立第三产业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三产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提高产业的聚集效应,搭建“职能部门——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服务帮扶平台。如我区的网吧就是通过网吧协会的协调,解决了恶性竞争的行业问题,使网吧行业的竞争有序地健康发展。
(六)是强化效能建设,服务第三产业。进一步加强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树立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良好形象,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紧紧围绕“高效服务”这个主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实现办照再提速。
(七)强化信用体系建设,突出信用监管。第三产业是一种典型的信用经济,特别是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今年来消费者对批零、物流、快递等服务业投诉上升,可见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做支撑,企业将寸步难行。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工商部门的作用首当其冲,我们要充分利用工商网络,加快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突出信用监管,以信用助推发展。
(八)加强管理,为三产发展保驾护航。依托
12315平台,建立起 “打假维权”的网络,发挥行政监管职能,进一步加大力度,规范市场主体,打击无照经营活动,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开展了“红盾护农”活动、食品安全、商标专用权保护、打击虚假违法广告等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地规范经营行为,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