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推进城郊村失地农民市民化
东宝区“经营城郊、兴工强区”自2001年实施以来,依托城郊村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全力以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郊村经济飞速发展,城郊村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用地逐步扩大,致使部分农民失去作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笔者围绕子陵铺镇新桥村,就城郊村城市化、失地农民向市民转化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推进城
郊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必然性
以区委、区政府确定的26个城郊村之一子陵铺镇新桥村为例,子陵铺镇新桥村位于荆门城区北郊,属城市总体规划区。全村总人口2950人,总户数971户,地域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30亩。区位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焦枝铁路、长荆铁路、207国道、襄荆高速公路纵横境内。辖区内石膏矿产资源富集、人文底蕴丰厚。工业基础比较坚实,为子陵铺镇工业大村,全村现有企业近20家,从事个体经营达100多户农户。2004年以来,随着该村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大型建设项目增加(2005年以来有6个引资项目,如玖源精钙、凯龙纳米、荆铸水暖等),长荆铁路、襄荆高速公路等相继建成通车,共占用耕地400多亩,比二轮承包面积减少21,大约100户农户近300人轮为无地农民,占总户数的10,如果按照此发展速度(不考城市扩充)进行不完全测算,5年后将会有350户农户近1050人轮为无地农民,占总户数的38。加之在区委、区政府的争取下,市委、市政府将子陵铺镇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区和荆门市整体编制的建材工业园区,并写入了市十一五规划,有可能失地农民会更多。为解决城郊村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加快失地农民奔小康的步伐,让失地农民安居乐业,确保社会稳定。为此,推进城郊村城市化、失地农民市民化势在必行。
二、推进城郊村失地农民市民化几处瓶颈
(一)劳动就业难问题:
1、就业竞争激烈,由于“城中村”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相应对劳动条件、报酬的要求较高,而目前,嘉善县有10万余来自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劳动力,这些外来民工对工资要求低,能吃苦耐劳,深受企业主的欢迎,他们在为本地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一定压力。
2、劳动技能、素质较低。惠民镇土地被征用的1036名女性劳动力中,有90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低导致劳动技能低,他们很难进入较高的产业层次,很难成为日益发展的新兴产业的合格员工。从目前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中、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将越来越困难。
3、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渠道单一。农村承包制实施以来,农民习惯劳作时间自由支配,与现代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作息不相适应,对工作的工种既要求适合自己低素质的实际,又怕吃苦丢面子。就业目光大多停留在工勤杂员等清闲岗位,对进一步学习技能招考就业没有信心和兴趣。失地群众对生活出路的后顾之忧普遍存在,已就业的怕下岗,工作无着落的等政府能给予就业安置。
(二)社会保障难问题: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险及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制度差别很大,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残缺不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占失地农民总数的三分之一,即使在这三分之一里,他们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也得不到充分保障,居民、农民两种制度的对接难,是阻碍农民市民化的根本问题。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多数农民缺乏投资理财意识,对土地征用补偿费如何用于养老、医疗保障缺乏长远的考虑,大多会在几年内很快用完,今后的生活没有了着落,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隐患,而且,许多失地妇女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就业的风险很大。
(三)居住方式变换难问题:农民在农村无偿占有宅基地,并可自行建房,获取房租收入,使得失地农民不愿农转非,这是其市民化的一大障碍。农民在集体土地上建造住房免交各种费用,在城乡结合部,农民纷纷建了新房,而且面积很大,除了自己一家人住外,多余的住房都出租,每月收益少则几百元,多达几千元,成为“城中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农居点既不利于城市建设,影响城市景观和品位,而且不利于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小农意识和落后的生活、社会活动方式,阻碍农民再就业、再提高积极性,不利于农民的市民化。
联单
三、推进城郊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对策
从目前的城市化趋势来看,整体考虑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已是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我县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立足于超前思考,立足于系统设计,立足于城市居民的标准,以促进失地农民与现代城市社会的文化融合,加快其市民化进程为目标导向,坚持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积极推进城郊农村特别是“城中村”的土地国有化、户口非农化、资产股份化、居住公寓化、保障社会化、管理社区化进程,促进其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型态等的加速转变,最终实现完全的市民化。
(一)以改变集中建房模
式为重点,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创新,促进失地农民居住方式的转变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虽然其自身不能在地区间流动,但其使用权的可流动性对依附于其上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的不规范,特别是依附于基本土地制度之上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则是农民转变成为市民的制度障碍。要完善货币化、市场化的征地安置制度,逐步建立起“
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的三位一体新模式,实行土地征用与劳动力安置、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同步进行。一是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状况,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标准。政府要通过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适当降低税、费,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比例,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使农民得到的土地补偿费用能基本解决养老保险所需的费用,并通过以土地换社保的办法,将土地补偿费和劳动力安置费优先用于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实现社会保障对土地保障的有效替代。二是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实行统一征地,全面推行土地“片区综合价”。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按地段、地类等将城市土地划分成若干个区片,每一区片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基准地价,在统一征地时,实行统一的补偿标准。三是要加快“城中村”农民建房制度的配套改革。要以“城中村”连片改造和建设村民公寓为契机,按城市功能分区要求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将城市整体规划与村一级管理体制协调起来,打破行政村的界线,采取组团式集中连片与局部分散相结合的空间可持续发展模式,逐步将“城中村”失地转居人员混杂安置在城市居民小区内,形成在地域上相对集中、新转居人员与老市民混居的具有规模效益的功能小区。彻底打破集中联建排屋、村民集中安置的旧模式。而且要强化经济利益杠杆的调节和引导作用,鼓励失地农民选择城市公寓,加快市民化。
(二)以提高素质和技能为重点,加快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创新,促进失地农民的就业农民的市民化重要前提是农民就业的市场化、非农化和充分化,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市民化进程的重要保证。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一是要引导和教育失地农民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能、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新意识,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二是要加快经济发展,多渠道、多形式扩大就业需求。三是建设以县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乡镇服务站为网点的就业服务网络。四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三)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创新,促进失地农民的身份转变随着户口政策的逐步改革和调整,户口政策已基本没有门槛,农转非已没有什么政策障碍。但还没有完全将利益要素与户口剥离,仍然把子女入学、就业、社会保障等利益与户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不加以剥离,户籍制度改革就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要取消附属在户口上的各种利益,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达到户籍与各种福利待遇完全脱节,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达到凭身份证“一证走天下”的目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仅仅作为职业划分的依据,不再具有利益分配的功能。
(四)以“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为原则,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创新,促进失地农民养老方式的社会化城郊失地转居的农民已经是城市新居民,应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但马上为他们建立完全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一定的难度。现实的做法是,设计一个与城市居民相对接近、便于今后与城镇社保体系相衔接的操作方案,先养老保险,后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应采取个人责任和社会互济相结合的办法。在制定基本目标时应考虑四个因素:一是保障水平要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大多数失地农民的养老需求;二是保障机制应有利于激励经济的增长,特别是要鼓励他们劳动就业;三是必须考虑制度上的平衡性、稳定性和开放性,能够适应城市化加快推进的需要,并有利于与城镇社保体系相对接;四是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各种具体制度都应符合实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尽可能便于管理和操作。现阶段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交费标准和享受标准,应以“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为原则,养老保险金的来源也应以个人为主,政府和集体支持为辅。村民个人应将劳力安置补偿费全额用于养老保险费,村集体土地补偿费和集体资产应首先用于村民的养老保险,政府也要从当期或延期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按一定比例划入社保基金,或是财政补贴一部分。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失地农民参加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等其它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提高其保障水平。
(五)加快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促进其由封闭的农村模式向开放的城市模式转变在加快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革除农民对集体经济组织的依赖性,淡化乃至彻底消除农民对传统的“村”概念,除了改变以村为单位集中居住外,还必须加快集体资产管理的股份制改革,割断其与集体或与村联系的“尾巴”。一是要加强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加快股份制改革。村集体资产特别是历年土地征用的补偿费要单独建帐、专款专用,优先用于办理村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对于土地已基本征完或全部征完的“城中村”,在撤村建居时,要按村集体资产的多少进行分类改革:资产总量大、集体企业多、收入较稳定的村,要进行股份制改革,量化到人;总量不大、又无企业,主要依靠货币资金,收入不稳定的村,可进行资产托管、入股投资,量化到人,或直接分给个人;资产较少的村,除优先用于为村民办理养老保险外,全部分到个人。要加强对股份制改革后的集体资产的管理,集体资产主要投资于风险小、收入回报稳定的第三产业为主,其收入除用于发展再生产外,应主要用于社区公益事业建设和股民福利事业建设,提高股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二是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除在撤村建居时部分资产用于扶持新建立的社区管理需要转变为社区资产外,因村集体已经解体,不能再设立集体股。股份合作社成立后,要允许其成为法人实体,并给予一定年限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税收、信贷和工商登记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以稳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收入来源,提高失地农转非人员的生活保障。三是加快股权流转,进一步完善股份制模式。要明确社区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的地位,制定规范的章程范本,确定合理的股权量化比例及配股政策,使每一个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在资产评估、法人登记、股权设置、股东权利与义务、收益分配办法、股权转让等方面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六)以城乡文化融合为目标,加快社区管理制度改革和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管理由农村范式向城市范式转变农民失去土地依附,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实现了身份上的转型,但在市民化过程中,更需要尽快实现社会关系的转型——即农村村落的行政村管理向城市社区的居委会管理转变,文化的转型——即从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转变。一是要加快撤村建居。对土地已被基本征完或将要被征完的“城中村”,要加快撤村建居。对居住集中、符合建立社区条件的村,要成建制地转为社区居委会;对居住分散的村,要就近并入社区居委会。社区的日常管理应按照城市社区的规范和要求进行。二是要加强现代城市文化建设。“城中村”农民转居后,促进农民与市民的文化交流,加快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
第二篇:浅谈推进城郊村失地农民市民化
浅谈推进城郊村失地农民市民化
东宝区“经营城郊、兴工强区”自2001年实施以来,依托城郊村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全力以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郊村经济飞速发展,城郊村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用地逐步扩大,致使部分农民失去作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笔者围绕子陵铺镇新桥村,就城郊村城市化、失地农民向
市民转化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推进城郊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必然性
以区委、区政府确定的26个城郊村之一子陵铺镇新桥村为例,子陵铺镇新桥村位于荆门城区北郊,属城市总体规划区。全村总人口2950人,总户数971户,地域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30亩。区位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焦枝铁路、长荆铁路、207国道、襄荆高速公路纵横境内。辖区内石膏矿产资源富集、人文底蕴丰厚。工业基础比较坚实,为子陵铺镇工业大村,全村现有企业近20家,从事个体经营达100多户农户。2004年以来,随着该村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大型建设项目增加(2005年以来有6个引资项目,如玖源精钙、凯龙纳米、荆铸水暖等),长荆铁路、襄荆高速公路等相继建成通车,共占用耕地400多亩,比二轮承包面积减少21,大约100户农户近300人轮为无地农民,占总户数的10,如果按照此发展速度(不考城市扩充)进行不完全测算,5年后将会有350户农户近1050人轮为无地农民,占总户数的38。加之在区委、区政府的争取下,市委、市政府将子陵铺镇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区和荆门市整体编制的建材工业园区,并写入了市十一五规划,有可能失地农民会更多。为解决城郊村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加快失地农民奔小康的步伐,让失地农民安居乐业,确保社会稳定。为此,推进城郊村城市化、失地农民市民化势在必行。
二、推进城郊村失地农民市民化几处瓶颈
(一)劳动就业难问题:
1、就业竞争激烈,由于“城中村”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相应对劳动条件、报酬的要求较高,而目前,嘉善县有10万余来自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的劳动力,这些外来民工对工资要求低,能吃苦耐劳,深受企业主的欢迎,他们在为本地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一定压力。
2、劳动技能、素质较低。惠民镇土地被征用的1036名女性劳动力中,有90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低导致劳动技能低,他们很难进入较高的产业层次,很难成为日益发展的新兴产业的合格员工。从目前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中、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将越来越困难。
3、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渠道单一。农村承包制实施以来,农民习惯劳作时间自由支配,与现代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作息不相适应,对工作的工种既要求适合自己低素质的实际,又怕吃苦丢面子。就业目光大多停留在工勤杂员等清闲岗位,对进一步学习技能招考就业没有信心和兴趣。失地群众对生活出路的后顾之忧普遍存在,已就业的怕下岗,工作无着落的等政府能给予就业安置。
(二)社会保障难问题: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险及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制度差别很大,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残缺不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占失地农民总数的三分之一,即使在这三分之一里,他们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也得不到充分保障,居民、农民两种制度的对接难,是阻碍农民市民化的根本问题。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多数农民缺乏投资理财意识,对土地征用补偿费如何用于养老、医疗保障缺乏长远的考虑,大多会在几年内很快用完,今后的生活没有了着落,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隐患,而且,许多失地妇女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就业的风险很大。
(三)居住方式变换难问题:农民在农村无偿占有宅基地,并可自行建房,获取房租收入,使得失地农民不愿农转非,这是其市民化的一大障碍。农民在集体土地上建造住房免交各种费用,在城乡结合部,农民纷纷建了新房,而且面积很大,除了自己一家人住外,多余的住房都出租,每月收益少则几百元,多达几千元,成为“城中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农居点既不利于城市建设,影响城市景观和品位,而且不利于农民转变传统观念、小农意识和落后的生活、社会活动方式,阻碍农民再就业、再提高积极性,不利于农民的市民化。
联单
三、推进城郊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对策
从目前的城市化趋势来看,整体考虑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已是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我县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立足于超前思考,立足于系统设计,立足于城市居民的标准,以促进失地农民与现代城市社会的文化融合,加快其市民化进程为目标导向,坚持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积极推进城郊农村特别是“城中村”的土地国有化、户口非农化、资产股份化、居住公寓化、保障社会化、管理社区化进程,促进其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型态等的加速转变,最终实现完全
第三篇: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不能把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先决条件,更不能强制性要求农民退地。
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韩俊
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农民工产生和发展壮大改变了我国经济社会基本格局,构成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动力。
大量的进城农民工虽然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但却没有享受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就是要把尽可能多的符合落户条件的流动人口逐步转为流入地居民,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
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而且,今后20年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预计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在54%左右,2020年将达到59%左右,2030年将达到66%左右。这意味着,从2011至2030年的20年间,我国将新增城镇人口3亿左右。
农民工融入城市六难
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我国将进城就业、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主体是农民工)计入城镇常住人口。按照这一口径计算,目前,不到4个城镇常住人口中就有1个是外来流动人口。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农民工进城就业。外出农民工中,在直辖市就业的占8.8%,省会城市就业的占19.4%,地级市就业的占34.8%,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的合计占到63%。农民工在流入地居住趋于长期化,在目前城市的就业时间平均为5.3年,超过5年的占到了40%,超过10年的约占20%(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年调查数据)。“移民”倾向渐趋明显,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事实“移民”。
大量农民工在城镇享受公共服务水平低,在城镇落户门槛高,难以融入城市,这也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为农民工子女提供的教育服务不足。在学前教育方面,农民工随迁幼儿大多数进入的还是条件较差的民办幼儿园。在义务教育方面,20%以上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在高中教育方面,大量从小生在城市并在城市接受了完整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希望在当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但是,由于高考实行户籍所在地报名制度,考生要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并参加高考,这就使得跨省的农民工子女不得不在中考或高考前选择回到流出地省份就读,影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益。
二是农民工看病难问题突出。由于新农合的报销限制、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不高,以及农民工自身经济状况等原因,广大农民工难以获得城市正规医院的医疗服务,患病后自我医疗的比例高。农民工主要从事于低薪、高危岗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复杂,职业安全防护差,罹患职业病的人数不断增加,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近年来农民工职业病发病人数高达总发病人数的80%以上,农民工群体性职业病事件不断出现。
三是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比例低。农民工除参加工伤保险比率略高外,参加其余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比率均未超过30%。农民工参保率难以实质性提高,主要原因是农民工社会保险缴费水平相对于其收入较高。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由于收入来源不稳定,水平较低,在负担自身开支和养家费用后,再缴纳社会保险费有一定困难。同时,由于农民工流动性相对较大,城乡社会保险间跨制度转移办法尚未出台,影响了农民工参保积极性。个别企业为减少成本,违反《社会保险法》,不给农民工参保或以派遣用工的形式逃避参保义务。
四是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严重缺乏。政府对农民工文化生活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经费少。企业没有把文化服务当作农民工的重要权益,对文化生活关注少,对文化设施投入很少。多数农民工文化生活贫乏,缺少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方式。
五是农民工住房保障程度低。大部分地区未将农民工作为住房保障对象,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基本上不对外来农民工开放,也缺乏针对农民工特点的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政策,农民工住房保障水平较低,公积金缴存率也很低。农民工住房支付能力弱,在城镇居住条件低劣,很大一部分农民工仍居住在陋屋(地下室、棚户区、工棚等),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六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难。一些地方的户籍改革主要是针对本辖区的非农户口,但对跨行政区的流动人口户籍基本没有放开。还有一些地方的户籍制度改革没有触及到嵌入其中的福利制度,或者设置的门槛较高,农民工难以跨越。引导农民工到中小城市、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不够有力,农民工进城落户进展总体缓慢。(本文来源:人民网)
新生代农民工已“非农化”
我们最近在20多个城市开展的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比例高达85%,“亦工亦农”正在成为历史;八成农民工即便不放开户口也将长期留在城镇,他们进城的选择与户籍制度是否改变无关;外出农民工希望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定居的占53.2%,希望在县城或小城镇定居的占37.9%,愿意回农村定居的仅占8.9%。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实现永久性转移,是城镇化的重要目标。
亿万农民工是成为一个总体稳定的群体,还是演变为一个流动不定的群体;是成为一个良性发展的群体,还是演变为一个出路狭窄的群体;是成为一个共享发展成果的群体,还是演变为一个缺乏关爱、逐步被边缘化的群体,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管理能力的重大挑战。必须顺应亿万农民工的意愿,让绝大多数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稳定下来,推进农民工群体融入社会,促进社会融合。
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意义在于:
第一,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一支稳定的熟练产业工人队伍。“招工难”和“就业难”常态化并可能长期化的趋势,要求改革现行人口管理政策,稳定流动人口。
第二,城市对流动人口长期“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不利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将人口红利留在城市,阻碍农业规模化,加剧农村老龄化,难以消除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将流动人口稳定下来。
第三,流动人口不稳定下来,不但难以消除城乡差距,还会带来城市内部的分化和对立,形成“双二元”体制。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扎实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合理稳定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以扩大就业为前提。根据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把提升农村劳动力技能作为关键,把改善劳资关系作为重点。
一是继续把扩大农民非农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二是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健全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技术熟练型农民工的比重,以技能促就业。完善培训补贴管理办法,实现培训资金的统筹使用。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降低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费用。三是建立劳动力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促进和谐劳资关系。继续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合理加薪,保证农民工生活水平的改善。消除城乡劳动者就业的身份差异,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发挥工会维权作用,加快建设企业劳资对话机制,建立规范合理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确保农民工收入与企业效益联动。
其次,逐步实现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必须以农民工整体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确保农民工及其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
制定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普惠性幼儿园为主”的政策。对生活困难农民工家庭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坚持“两为主”和“一视同仁”政策,全面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同等条件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大力推进“两个全部纳入”政策:将包含农民工子女在内的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农民工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合理规划中小学布局,均衡配置教学资源;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发展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畴,按照学校实际接收人数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将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禁止一切针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歧视行为,切实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平等享受国家各项免费和补助政策,促进农民工子女融入学校和城市。鼓励和支持流入地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农民工子女义务后教育衔接上进行探索。
保障农民工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推广在农民工聚居地指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经验,方便农民工在城务工期间就近就医和及时补偿。逐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鼓励医疗机构采用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减轻农民工的医药费用负担。落实输入地属地化管理责任,按照体现公平、优先照顾的原则,将农民工纳入当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根据实有人口或服务人口配置当地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经费,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三是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定居。逐步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是缩小城镇居住贫富差距、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要积极推进覆盖农民工的城镇保障性住房体制改革。
四是建立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继续完善农民工参加各类社会保险项目的办法,切实提高农民工参保比例和保障程度。尽快实现工伤保险对农民工全覆盖。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鼓励常年外出稳定就业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季节性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主。尽快建立覆盖全省的新农合结算体系,试点建立省际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制度协议的多种模式。提高养老保险对农民工的覆盖面。
农民工养老保险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具备市民化条件的农民工,应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第二类是常年外出就业,但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可探索建立“低费率(或低费基)、广覆盖、可转移”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实行个人账户为主、社会统筹为辅的储蓄积累制模式,适当降低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实行低门槛进入、低标准享受。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缴费基数和费率,增加缴费中计入社会统筹账户的比例,达到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完全接轨。第三类是季节性或间歇性在城镇务工“亦工亦农”的农民工,主要应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为农民工建立临时性、应急性的社会救济,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探索打通城保和农保的有效管理措施,建立将城镇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外来农民工逐步纳入同一体系的城乡一体的社保体系,让农民工能够根据经济条件和流动状况,灵活选择险种和缴费水平,真正享受到社会保障的安全网作用。
五是推进农民工参加城市社区选举,行使民主权利。健全农民工依法参加城市社区民主选举和管理的办法,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逐步增加农民工在流入省市党代会、人代会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名额,推动农民工参政议政。六是完善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土地权利实现机制,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权益。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依法保障的宅基地用益物权,是农民的财产权利,即使农民工进城定居,也不能强行要求农民放弃。农民进城落户定居后,是否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要强调“自觉自愿”,不能把“双放弃”(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先决条件,更不能强制性要求农民退地。适应农民工进城落户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宅基地、农房和集体资产股权更大的处置权。农民可以在自愿基础上探索多种形式转让土地、宅基地、农房和集体资产股权等。
七是以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为重点,增强城镇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安排土地利用计划要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建设用地,主要在县域内用于产业集聚发展,方便农民就近转移就业。继续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推动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下放管理权限,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
八是进一步明确户籍制度改革方向,逐步突破以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综观各地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方式是,以农民工退出宅基地、承包地等集体成员权益为前提条件,让他们获得城市户口,进而全面获得城市福利和保障;另一种方式是,逐步增加和不断完善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不断降低城镇户籍的福利含量,逐步让户口与福利脱钩。
不把获得城市户口与放弃农村土地权利挂钩,逐步消除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之间的不平等待遇和差距,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突破以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将户籍与福利脱钩,这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所在。一是要全面实施融居住登记和就业、社保、租房、教育、计生等多种服务管理功能于一体的居住证制度,实行省级行政区域内“一证通”。居住证实行免费办理。办理居住证者,在子女就学、社会保障、技能培训、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方面享有与当地人口同等的权利。二是分类调整户口迁移政策,逐步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居住地有序落户。以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条件,全面放开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的落户限制。进一步放宽中等城市户口迁移政策。完善落实大城市现行户口迁移政策,按照权利义务对等、梯度赋予权利的原则,以社保缴费年限和连续居住年限为条件,逐步赋予农民工与当地人口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子女高考资格、社区选举、在当地落户等权利。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再与户口性质挂钩。□
第四篇:承德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及对策思路
承德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及对策思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村分散的劳作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适时提出城镇化的战略。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种社会现象,那就是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现象。这种现象,改变了传统观念对农民的认知水平。在市民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承德农村中,城镇化建设起步是比较早的。本文着眼于对承德失地农民的现状进行阐述,以期对农民市民化提出有益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失地农民市民化;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9.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126-01
前言:在我国,农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位置。城镇化进程需要失地农民向市民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经济条件、身份转型、意识形态、社会保障的改变等相关方面的问题。任何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能影响市民化的发展,从而影响城镇化战略健康有序的发展。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对农民市民化的问题重视起来。
一、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相关概念简述
农民市民化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独有概念,城镇化简单说来,就是农民生活由农村特色向城镇特色转移,这种转移包括空间位移和生活方式转移以及熟识、观念等的转化,还包括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业的流动。市民化,市民是与农民相对的一个概念。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民由农村转入城市,并且在各方面接受城市的现代文化和经济生活的元素,并通过长期的磨合和实践,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市民化通常包含着两层的含义,一是角色定位的转变,二是角色定位转变的同时,农民通过适应性的努力和外部因素的作用成为具备城市特征的合格市民。失地农民,所谓的失地农民从本质意义上说还是农民的范畴,只是在前面所加的这个定语,决定了它成为独立于农民和市民之外的特殊群体。失地农民有两个特征,一是具备农村户籍,二是所使用的土地因为国家的需要而被征用,从而丧失了对土地的使用权。
二、承德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现状
研究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现状,离不开对问题的基础性分析,离不开抽象问题具体化研究。本着就近原则本文笔者对承德地区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过程进行了访问式调查。通过对土地补偿、就业、社会保障、观念等问题的渗透式了解大体把握了承德地区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和相关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1.失地农民的经济条件状况简述
承德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较早,到目前为止很多农民在城市环境或者类城市环境中生活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的历史变迁中,很多农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甚至还有“市民化”的农民对当前经济条件表达了自己不满,描述说甚至还不如再回到以前。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主要受征地补偿、就业、社会保障三方面的制约。通过走访,很多农民反映置地补偿的费用较低,而且到位不及时。而在拆迁过程中,这部分征地补偿不能即时应用,很多农民必须为此付出额外的成本。就业条件,承德是我国闻名的避暑圣地,造就了承德地区的旅游胜地的地位。然而失地农民职业定位却很不稳定,职业虚化造成了很多农民虽在城市中生活却独立于城市职业体系之外。很多农民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干一天撑死,明天闲一天愁死。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社会保障功能的不健全也造成了承德失地农民的经济窘境。“农转非”后的农民失去了土地保障,社会保障成为他们维系生活的最后一道屏障,而在城市中生活的农民却不具备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福利和权利。
2.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现状概述
在我国每个人都有身份证,身份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但身份这个词却有很复杂的社会因素。身份有时候更象征着社会位置的认可和承认。承德地区的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可曲折而多桀。户籍身份与所得到的权益不匹配,是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最大的问题。其次,权益的差异造成了很多农民对户籍身份的排斥和抵触。另外城乡生活的各种文化因素严格来说确实是不同的,巨大差异性文化特征,造成了市民化的农民与城市文化契合度极低。城镇化速度的推进,拉近了城乡的距离,但某种意义上市民化的进程却远远的脱节于城镇化。这种差异性是很多农民难以接受的。
三、承德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瓶颈分析及相关对策。
农民的市民化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时间,在他们身上已经有了一些市民的影子。然而总体上来说,城市中的农民市民化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如经济条件不足,身份认同障碍观念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让他们一直处于一种非市民非农民的尴尬境地。根据前文对市民化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市民化的瓶颈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或者缺失,导致了失地农民的经济条件的下降
2.农村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造成了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中的错位
3.社会责任的缺失和原市民对失地农民低包容度造成失地农民难以契合进城市生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市民化的对策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首先要建立土地征用的补偿制度,耕者已经失其田了,失田的前提就应该建立在原有权益得到保障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土地流转的程序要进一步科学化合法化。流转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耕地的使用情况,还要考虑农民进城生活的成本。另外对于不法的土地流转要在法律层面进行界定,并加强打击力度。其次,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的生活铺好路。第三,要出台行之有效的就业制度,职业的转换是农民角色转换的最重要的一环,只要职业稳定了、城市化了,经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才能真正的城市化、市民化。第四对失地农民的文化、理念的现代性教育,从失地农民自身的角度,来改变影响市民化的心理和观念。第五,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对失地农民生活的影响,从生活细节上关心失地农民,帮助失地农民,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的进程。
四、结束语
城镇化是我国向现代化进军的必经之路,失地农民的市民化也是农村工作中的重点。我们应该正视市民化中出现的问题,抛弃畏难情绪和应付心理,将失地农民的相关工作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国家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党国英.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现状思考[J].中国土地,2005(2):47.[2]李斌,段兰英.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身份认同[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10(2):9.[3]刘先莉,蒋志强,张雪梅,刘志强.失地农民市民化中角色转换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8).作者简介:高丽君(1979-02),女,汉族,河北承德,研究生,讲师,经济管理。
第五篇:**村“星级化”创建推进情况
西庆村“星级化”创建推进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战斗堡垒作用,根据县、乡党委规范基层党组织和星级化创建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工作要求,西庆村党总支按照村级组织星级化创建工作计划的要求对照星级评定标准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领导核心星
村党总支班子健全,搭配适当,由工作队队长任西庆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成员坚强有力、分工合理、团结和谐。在村第一书记的领导下,能够带领团结村委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具备了较强的政治素质、管理能力、致富技能和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村党组织核心作用发挥好,党组织活动正常,按规定开展“三会一课”。按照行政村1:3比例,我村共有3名后备干部,培养书记后备力量1名,副职后备力量2名;共有2名到村工作大学生,新招聘1名大学生,为政府购买岗。发展党员工作规范,党员年龄、文化结构不断优化。按照“20
3”党员发展要求,目前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16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人,发展对象5人,预备党员4人。在培养工作中坚持党组织书记、委员必须联系培养2-3名入党积极分子,做到坚持政治标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二)先锋模范星
村“两委”班子高度重视,在第一书记领导下,精心组织安排部署,扎实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依托现有村级阵地,构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综合平台,全面提升农村党组织服务群众、为民办事的能力。
一是围绕总目标,强化学习。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各项方针政策和县、乡党委维护社会稳定措施要求,打好维稳“组合拳”,村党组织班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完成上级工作任务不打折扣,除规定的宣讲内容外,根据工作实际选取村干部和党员急需的内容进行培训学习重点对十九大精神、新《党章》、《条例》、《准则》的学习。全面落实了每周的农牧民夜校,内容包括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及惠民工程、充分应用远程教育播放党员、干部、群众急需的知识。开展各类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的主题会议,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以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二是贯彻总目标,强化作风建设。
班子成员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抵制“四风四气”,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带头勤劳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修订完善各类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重点强化对“三会一课”制度的坚持。严格落实村干部小微权利清单,对照5大类44项权力清单逐项分析,履行,并适时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上进行述职,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问询。三是落实总目标,强化党员队伍建设。
党员、村干部能够在关键时刻发声亮剑,村干部、党员队伍中无违反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现象,坚决与“三股势力”作斗争。无职党员设岗定责面在80%以上,并能履职尽责,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明显。强化对党员八项权利、八项义务的教育学习,严格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意识。组织党员积极参加村级组织生活,对不积极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完成组织分配工作的党员及时进行谈话提醒,对情节严重的党员进行组织处理。严格落实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根据党员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党员自行认领岗位和组织分配岗位相结合的原则,签订“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承诺书”;对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由各村党支部结合其实际情况定岗定责。同时,无职党员定期对工作履职情况向党组织汇报,及时反映发现的各类信息。四是充分发挥“四老人员”的传帮带、宣传教育群众和模范带头作用。
宣传发动身边的人积极参与村上各项活动及村级事务管理。发挥“四老人员”丰富、先进的工作经验,向党员干部树楷模、立标杆,带动年轻干部做好村级事务。利用“四老人员”政治立场坚定、熟悉社区民情、群众基础好、威信高等优势,发挥“四老”人员信息员的作用,积极组织“四老人员”参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工作中去。结合“四老人员”地熟、人清、眼广等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四老”人员监督作用,对村上各项事务进行监督,提高基层组织服务能力。落实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制定并落实党员管理办法和不合格党员处置办法。组织党员群众全员发声亮剑、坚决同“三股势力”作斗争,表明立场和态度。(三)民族团结星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主题活动,以“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为重点,在村民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各民族“结对子、交朋友、认亲戚”活动,在驻村单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牵头下,在西庆村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同时对村上团结关爱人员及其亲属,按照分类定等情况做到见面、见思想,不断提升对教育培训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生产、生活上给予物质、资金的帮助,逢年过节到家中进行慰问。目前西庆村民族团结工作成效明显,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
(四)和谐稳定星
严格落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面落实区、州、县、乡党委有关维护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警务室民警等“三位一体”和流动人口管理“369”、“123”工作机制,充分宣传、发动群众参与群防群控,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村级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对本村的刑满释放人员、信访人员、收教人员及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严格落实“轨迹化”管控。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创建平安家庭。开展“去极端化”宣讲活动,积极推进“去极端化”,“三股势力”的渗透。组建村级应急分队。广泛发动群众,依托群防群治力量,建立了由村干部、村党员、联户长、村民组成的20人村级应急分队。村文化室安装了防爬刺、11路监控设备、门禁系统等,做到了人防、技防、物防全部到位。为广泛发动群众,构建群防群治体系。在村醒目处设立了检举奖励办法的大宣传牌1个,结合走访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向村民宣传吉木萨尔县检举奖励办法和扫黑除恶工作,并发放宣传单共计1000余份,设立扫黑除恶举报箱1个,将检举奖励办法录制成音利用乡村大喇叭进行广泛宣传。通过落实总目标,西庆村党组织对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认识到位,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广大党员群众对“三期叠加”维稳形势、“维稳不分南北疆、不分重点非重点地区”、“没有与稳定无关的地区、没有与稳定无关的部门、没有与稳定无关的人”以及反分裂斗争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的理解深刻,维稳措施落实到位,本村没有出现任何影响稳定的事件。
(五)增收致富星
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组织开展农牧民夜校学习,结合本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对农牧民进行学习培训。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利用整村土地流转增收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开展“三资清理”工作,清理陈年旧账。通过和绿鑫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庆欣养殖合作社)合作,以入股的形式投入企业,年底进行分红,目前已入股20万元,每年为集体增加4万元的收入,初步解决村集体无钱办事的问题、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2020年5月22日收壮大集体资金利息14万元。
(六)能力提升星
加强村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村干部业务素质。村干部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班子成员中45岁以下村干部有2名,均达到初中以上学历,有1名大专文化程度的村干部。认真组织实施村干部素质工程,落实村干部分级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培训和请进来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远程教育与学用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实现村干部培训全覆盖。截至目前,我村有1名村干部参加了昌吉州在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举办的培训。重视党员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双培双带”能力,90%以上的党员掌握1-2门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党员致富能手达到90%以上。党员科技示范户占党员的70%以上,生产经营能手占到了70%。
(七)管理民主星
制定并落实村党组织、村委会、“两委”正职、副职工作职责和“小微权力清单”,建立重大事项联席会议制度、村民代表和村民表决制度。村级党务、村务公开和“四议两公开”等村级民主制度,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等配套制度,凡村内重大事项都要经过村民代表或村民大会表决通过,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成立村民理财小组和村民议事会并发挥好作用,认真抓好理财、用财和财务监督制度建设,落实好“村财乡管”的规定,严格开支审批程序。2020年重点开展了以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为抓手,制定实行了村干部勤政廉政十条规范及村级财务“十个不签字”制度,整理了村干部关于基层党建、社会事务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权利清单5大类44条,同时针对小微权力梳理出风险点和控制点,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村干部轮流值班,实现全天候服务,最大限度方便群众。通过实行小微权力清单,明确了村干部的职权范围,约束了村干部的行为,强化了监督约束机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规范了阳光村务,做到了让村干部清清白白,让村民明明白白。
(八)村容整洁星
对村委会办公场所和群众活动场所进行硬化、亮化,各功能室配套设施健全,发挥作用好。定期组织党员、积极分子、十户长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对居住区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在居民点增设垃圾箱,改善居住环境。已完成4个村民小组居民点的道路硬化、4个村民小组共安装了25盏路灯亮化工程,方便村民出行。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以项目为支撑,积极申报各类项目、改善村整体面貌。四户地村民小组向县农业农村局申请了30个小垃圾箱,已安置完毕,有效改善垃圾乱堆现象。
(九)村风文明星
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村民爱国、守法、诚信、明礼。按照“文明村”创建标准,积极组织开展“十星文明户”、“好媳妇”、“助人为乐”、“孝敬老人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扩大创建工作覆盖面和知晓率,形成全员参与格局;加大对村民爱国、守法、诚信、明礼宣传教育,做到有宣传、有版面。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并在文化室外进行公示,树立节俭新风,婚丧嫁娶不盲目攀比,杜绝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农牧民夜校,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积极推广新品种,提高生产科技含量。结合不同的节点,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20场次。.(十)清正廉洁星
建立健全各类监督机制,确保村务财务公开透明。每季度按时公布财务公开,规范公开内容、提高公开透明度,重点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财务收支情况、村干部工资发放情况以及各种债权债务情况等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每季度组织开展1次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为确保村干部行使权力的公正性,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梳理了村干部小微权利清单5大类44条。公开内容上,做到村级权力清单内容、规章制度、运行程序、运行过程、运行结果“五公开”,先后公开村集体大额资金使用、土地流转、低保户评选等村级重大事项5次,接受群众监督,让村干部清清白白,村民明明白白。扎实开展村干部涉农惠民事项、执行政治纪律、廉洁纪律情况申报清核工作,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了我村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
庆阳湖乡西庆村党总支
2020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