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西部生态城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苏州西部生态城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张延2012.2
一. 综述
西部生态城是集旅游休闲、健康健身、文化创意、民间工艺及高品质居住、办公于一体的低碳生态山水城。它位于苏州高新区230省道以西,南至光福边界,西北至太湖水域包括东渚镇、通安镇部分和镇湖街道。是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的先导区,其规划面积达42平方公里,总投资将超过250亿。而西部生态城旅游度假区正是位于其内,东至镇湖东渚边界、太湖大道、秀岸村及新桥村、环湖路,南至光福边界、太湖水域,西北均至太湖水域。是规划面积为19平方公里的世界级旅游渡假区。本文根据度假区旅游产业的条件对西部生态城旅游产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加快其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
二. 基础设施条件
于2010年全面通车的太湖大道,把太湖和市区连成了一体,仅仅15分钟的路程,使太湖“近在咫尺”。而25公里的太湖大坝,把太湖的美诠释得更加全面。它与太湖大道一横一纵,令西部生态城的交通更加便捷。在此基础上高新区应该加快推进道路建设,如太湖大道两边、环游湖路等主次干道建设,形成较完整的道路骨架体系。
在西部生态城旅游渡假区附近有新区二水厂,且正在规划建设一座11万伏变电站,移动、联通、电信网络已全面覆盖。相关的水、电、气、电信等管线设施配套及水系规划正在全面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旅游度假区的硬件基础将更加完善。
在旅游度假区内的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及邮政快递寥寥无几,给旅游渡假区的档次提升造成了障碍,望能够全面引进金融服务机构如中国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东南亚发展银行及各种保险证券公司等。
旅游渡假区内的法律会所和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也是薄弱的一环,若能成立专门的投资中心不仅会对旅游渡假区带来机会与发展,也会增加度假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 地域发展条件
西部生态城旅游渡假区承接着太湖的地理优势。水产:太湖三白——太湖银鱼、太湖白鱼、太湖白虾,梅鲚鱼、太湖蟹、太湖湖鳗、红条鱼、塘鲤鱼;莼菜、菱、莲藕等等。周边又有各色农庄,农家乐是度假区不可缺少的组成因素。农庄里有果树,各种季节都有时令水果令旅客即可饱尝其新鲜又可自己动手体验农家之乐。而其特色的水果销量也是相当可观,白玉枇杷、杨梅、翠冠梨、石榴、柑橘等都是太湖地域有名的产品。这让想体验农家乐的旅客感受到了真实、生态和休闲。
但在西部生态城旅游度假区内四星级以上的酒店确不多,在日渐庞大的旅客阵容和多样化的消费层次中会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所以建造四星以及五星酒店是必要的投资和发展。从发展及收益的角度来说,可以先建造两座四星级酒店来接待旅客,既保证了旅客的住宿,又可作为向五星级酒店的跳板。建议四星级酒店
建造靠近太湖湿地公园和绣品街那些人流量较高的地方;而五星级酒店则建于太湖边,这样不仅能够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也留给了其附属高档产业足够的空间,如高尔夫球场、游艇俱乐部等等。
太湖边应该配套建造一些用于出租的别墅,其区别于商业别墅,提供给中长期居住度假的旅客,此举有助于西部生态城旅游渡假区产业链的升级和多极化发展。
在西部生态城旅游度假区里的最著名的两个景区莫过于太湖湿地公园和绣品街。太湖湿地公园是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个性独具的原始文化休闲景区,汇集了生态环境、度假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现已完成的一期工程面积为2.3平方公里。而将在其中建造的中国太湖博物馆更是邀请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担当总设计师,使得太湖湿地公园聚焦了社会各界的目光。有效的增加了西部生态城旅游渡假区的影响力和国际威望。利用这一点更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其知名度,为日后的持续性发展打下基础。
东渚镇的绣品街和中国刺绣艺术馆无疑是西部生态城旅游渡假区的另一块招牌,其所代表的刺绣文化和传承价值正在不断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客。畅销的单面绣、双面绣,独具匠心的红木雕刻,玉石雕刻和工艺精良、典雅大方的檀香扇均是有价值、有潜力、独一无二的旅游附属品。如若能够适当的让旅客参与到刺绣的制作中,可以是设计刺绣图案,也可以是自己动手一试刺绣,势必能够增加旅客对产品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增加产品销量,也使其成为度假区的特色
万佛寺,这是个不能忽略的因素,寺庙能够绑定很大一批常客。所以适当的翻修寺庙,合理规划寺庙周围小铺,增加停车位,都能增加旅客的满意度。
四. 人文创造条件
吃是度假区永恒的主题,而在西部生态城旅游渡假区中缺少一个吃的集结区,不如在人口流动频繁处或人口密集处,如镇河镇上建造一条美食街,以太湖佳肴为主,各地美食为辅形成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饮食文化街。
休闲也是度假区不变的因素,随着车辆的普及和交通的发展自驾游也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在太湖大坝边增加茶社,露天桌椅,小觑后即可缓解旅途的疲劳又能欣赏太湖美景。适当的烧烤平台更能让游人流连忘返。
度假区中的小山上能够开辟出露营区域,也能够得到年轻人的青睐,伴随着周边能够增加露营产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水就有舟,一个帆船俱乐部也许比周围的游艇更受欢迎。可以是单人运动的帆船也可以是古色古香的木帆船,生态、低碳有时比烧着汽油更吸引人。
五. 对旅游业得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重视环境保护,希望建立专门的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管理部门,监测,保
持太湖的水质安全,监督度假区各旅游单位遵循太湖水质保护和林木管理相关规定,使西部生态城旅游度假区能达到真正的生态旅游。
2.开发建设和宣传同时进行,考虑到人们一般的就近心态,加大力度在江浙
沪地区宣传,国际上适当的在东南亚地区多做宣传,特别是日本、香港、台湾等地区。
3.开发过程中务必不要被眼前利益诱惑,把生态旅游度假区变成成片的房地
产开发区,遵从规划,放长线钓大鱼。
第二篇:生态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调查报告(范文)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宏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形成政府、科技界、农民、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格局。目前,尽管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不少地区也形成了一些自发的生态农业协会等组织,但由于目前的生态农业社会参与机制缺节断链,或参与机制很不完善,导致生态农业建设一头热一头冷,无法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主要表现在:生态农业宣传不到位,没有得到农民和消费者的的认可;地方领导认识上的差异,或者是热心政绩工程,主抓领导换人后出现生态农业建设不连续;没有充分调动科研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农业科技人员没有投入生态农业一线建设,无法实现农业生产和高科学技术的正真结合,生态农业生产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扶持机制,从事生态农业的企业少。以上问题导致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在旧水平上徘徊不前,无法产生飞跃。
这些问题需要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不断摸索生态农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带动生态农业技术的创新,使生态农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薄弱环节 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目前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函待解决。主要表现在: C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薄弱。农业生产具有外部性,生态农业的正外部效应往往被忽视。常规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口益严重,化肥农药的过量投入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生态农业尽管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但是目前来看,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一般不如常规集约化农业,导致生态农业的生产者积极性不足。同时由于生态农产品的认证与监管体系不健全,各个级别的生态农产品标准也不统一,导致消费者无从识别生态农产品与常规农产品的区别,难以刺激生态农产品的有效需求。
组织管理中政府行为较浓,群众主动性不足,企业参与薄弱。纵观中国生态农业二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其成功经验主要来自中国政府的大规模推动,主要做法是在全国设立生态农业示范县,在示范县设立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户,各级政府把设计生态农业示范点作为政绩工程,很少考虑农业生产者的意愿,政府干预色彩浓厚,经常导致生态农业的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相脱节,许多在政府扶持下成长起来的示范点在政府扶持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和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背景下,渐趋于没落。
生态试点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中国农业生态建设重建轻管现象严
重,各级政府只重视申报和建立生态农业示范点,关心的是产中环节,管理模式以行政干预为主,很少关注产前农资供应和产后的销售渠道,使得生态农业的产业组织难以融入区域乃至区际市场交易大循环,难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其市场价值。
投入动力源不足,缺乏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广泛参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以政府推动为主,但国家投放的资金很少,一个生态示范县的国家资金一般少于3万元,大部分建设项目由国家、省、县和农户共同承担,但实际上省县二级的配套资金经常不到位,资金的不足使得示范点示范片的管理者只能虚报建设规模,重点建设样板工程以供验收。企业以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主要投资于生产标准化程度和市场价值较高的农产品,生态农业由于生产工序比较复杂,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工厂化生产,使得龙头企业在没有政府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一般不愿意进入。
市场机制培育不足,信息体系薄弱,绿色消费体系远未形成。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农产品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生态农业建设二十多年还利用市场机制来推动其自组织发展,生态农产品无法实现优质优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信息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改观,农业生产者的科技与市场信息渠道依然很少。
第三篇: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地处“两山一湖”核心地带,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又是--文化核心区域,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进一步厘清思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我县专门组织力量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外部条件和机遇
(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地处--脚下,得“两山一湖”之灵气,吸--州文化之精髓,犹如镶嵌在--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境内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0%;物产丰富,素有“--州粮仓”之称,--、茶叶、山珍,品质上乘,远近闻名。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县、中国--之乡、中国十佳休闲养生旅游县、中国最具投资开发价值旅游县等称号。
(二)良好的交通区位。205国道、323省道、217省道穿境而过,--高速铁路即将建成通车,扬绩高速公路--连接线、--高速公路已列入“--”规划。205国道--段改造完工,--隧道建成通车,323线一级公路改造篁新段开工建设。在“--”期间内,--将有一条高速铁路运行,至少一条高速公路在建,国道、省道、县道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全县路网趋于完善。加上--高铁的开工建设,--对外交通进一步畅通,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后花园。--、九华山、太平湖、西递、宏村等著名景区近在咫尺,一小时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景色美不胜收。
(三)较好的政策措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融入--圈,打响--牌,做好--文章”的旅游发展思路,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全县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以“发展特色旅游,突出生态休闲,打造旅游强县”为目标,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修编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东线生态旅游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县创建全国自驾游示范县规划》,出台了《--县加快发展旅游业优惠政策》,建立了旅游项目库,积极推进旅游业增点扩面,上档升级,文化旅游发展氛围渐浓,生态环境日趋优化,已经成为潜在的最佳投资旅游目的地。
(四)逐步彰显的特色。近年来,我县围绕“--派文化的核心区”的打造,深入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加大了历史文物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建立了--革命历史纪念馆,江村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有了长足发展;围绕“中国--主产区”建设,制定了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目前已形成以--为中心,辐射--、皖西、浙西,赣东等地山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围绕“--旅游的中心区”打造--东线旅游走廊,编制了--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项目,该项目已列入----省省政府861重点项目。
(五)良好的政策机遇。2014年初,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被列入--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为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近年来,我县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文件,在土地、税收、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旅游地接、宣传营销等方面给予文化旅游产业大力扶持。同时,从2014年起,每年--排500万元专项资金,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对照“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三大战略定位,我县文化旅游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目前,我县只开发了“--一日游、二日游、自驾游”等几款旅游产品,全部以观光产品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观光休闲产品、度假产品、专项产品、特种产品等成龙配套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机整合,一些旅游项目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市场差异性不够,社会关注度不高,与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如:2013年,我县全年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绩溪县全年旅游接待量4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泾县全年接待游客49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二是旅游业发展要素及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为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交通、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景区等要素行业仍十分薄弱,如我县酒店三星(含准三星)仅三家,四星、五星在建各一家,a级景区少,4a景区仅江村一家;旅行社只有三、四家,等等,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产业素质提高。由于交通、土地等要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缺少牵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项目推进不力,建设进度慢。环境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加强矿山管理、古民居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不尽人意。
三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行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县旅游队伍人才匮乏,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绝大部分干部群众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浅层开发上,说到开发历史遗迹就要重新恢复古建筑,谈到挖掘文化内涵就想到建庙,讲到搞休闲旅游就想建人造景点,缺乏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不能很好的挖掘、整合和盘活全县的旅游资源。同时,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文化旅游产业在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上都缺乏相应的人才,行业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目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同时也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我县必须遵循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觉传承,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一)着力整合旅游要素。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把我县主要景区景点串珠成线。立足--的资源秉赋、人文特色和区位特点,做好--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题科学规划和>策划,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做强做大旅游地产,最大限度地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二)着力打造精品景区。--生态风景区、--溪国家森林公园、--山生态休闲度假区、仙人谷风景区、王祯农庄、--产业园、--公园等生态休闲、康体养生旅游项目,打造休闲养生目的地,实现回归自然休闲游。依托中国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江村,建设江村、黄高峰、--农民暴动旧址、--岭新四军遗址等点面结合的旅游项目,打造革命教育基地,实现红色教育洗礼游。依托明清古建筑众多,保存较为完整的优势,建设一批以江村古建筑群、朱旺村古村落、--文庙为代表的--派特色明显的旅游项目。打造名人故里、千年古村品牌,实现地方文化欣赏游。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景区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景区环境质量,提高景区管理服务水平,规范景区商品交易秩序,力争建成一批创意新颖、特色鲜明、景物造型美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和艺术观赏性的旅游精品景区。精心>策划
特色旅游线路,逐步形成“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我县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着力夯实旅游基础。一是要加快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大景区的交通便利性。二是要加快生态建设,把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引导沿线农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果树、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此形成绿色风景带和绿色观光带。
三是要加快文明城镇建设,强化城镇卫生秩序、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管理,加强城镇居民文明素质和行为习惯教育,提升--对外整体形象。完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强化旅游功能。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点和民俗风情点。四是要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在县城和重点镇发展建设旅游商品购物网点,用我县独具特色的--、茶叶、山野菜等土特产品以及奇石、盆景等工艺品吸引游客扩大消费。
(四)不断强化资金投入。一是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必须在战略上坚持政府主导,在投入上坚持政府引导。近年来,我县每年都--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宣传促销等专项活动,对于引导和激发社会各方投资旅游建设的积极性有一定成效。二是要积极争取项目性投入。把旅游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作为对上争资立项的重要内容,精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立项目库,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争能从旅游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城镇建设等各个方面争取项目资金投入旅游建设。三是大力开展市场化运作。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股份制改造、出售、拍卖、承包、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使我县景区景点的建设规模、景点品位和配套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
(五)不断强化宣传促销。2008年以来,--县先后荣获“中国--之乡”、“中国--产品交易中心”以及“中国宣砚之乡”等称号,我县要充分利用好这几张国字号名片,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广泛采取文化旅游节、推介会以及媒体报道等形式,加强文化旅游对外宣传,建立政府整体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市场营销结合的文化旅游宣传促销体系,着力扩大--文化旅游对外影响力。精心制作文化旅游宣传片和宣传画册,建立文化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推介及旅游节庆活动。加大网络宣传,与国内知名网络媒体建立文化旅游宣传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充分调动和发挥旅行社在旅游营销中的积极性和市场主体作用,鼓励其拓展旅游客源地市场,大力开展地接业务,为--旅游增添人气。
(六)不断强化发展合力。一要明确县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各部门职责。文化旅游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只有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才能保证快速推进。要把目标任务细化到项,分解到目,明确到各职能部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要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建立健全文化旅游的政策保障、经营支持以及激励政策,动员和引导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社会力量,共创--旅游辉煌。三要加快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旅游院校、酒店管理集团、旅游营销>策划机构和旅行社的高层次人才,鼓励旅游行业培育和引进旅游项目>策划、产品开发、电子商务、资本运作、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改善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实施旅游行业人才培训工程,加强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农家乐、旅行社等从业人员培训,支持旅游企业与旅游院校开展合作,培养人才,推动形成若干人才开发体系比较完善、企业文化特色鲜明和持续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习型、创新型旅游企业。)
第四篇:城村旅游调查报告
武夷山城村聚落考察报告
(武夷学院旅游系 景区开发与管理班 林伟 2008-9-20)
引言
旅游,即旅行、浏览之义,是现代高质量生活的体现。旅游业,则是一项新兴的外向型经济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旅游业越来越成为人们格外青睐的消费形式,它以其极大的产业带动性,成为群众致富的好项目,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武夷山作为世界旅游人文自然双遗产地,近年来旅游产业也是越搞越火,06年,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8.2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000.86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0.08%、23.20%,结束了武夷山市接待境外总人数下降和徘徊不前局面,出现恢复增长的势头,接待国内游客424.64万人次,首次突破400万人次,比增17.9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6.29亿元人民币,比增20.76%。其中多日游游客301.57万人次,一日游游客123.07万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8.34%和17.11%。(以上数据源于武夷山06、07 市场分析报告)
但这种游客迅速的增长并不是武夷山全部景区游客的增长,近年来武夷山一些有特色的、文化底蕴很深的景区景点却慢慢被人淡忘,游客冷清,面临着关门倒闭的风险。针对这种现象,本次我们系的专家学者及师生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讨论设想解决方案!
在这我想对武夷山成村的考察做个汇报及个人的一些想法、建议。城村位于武夷山南麓,距武夷山失去38公里,与著名的闽越王城遗址比邻。成村的最初形成,当与汉武帝灭闽越国有关。闽越国被灭之后,闽越人被迁到江淮地区。大致与隋唐时期,部分闽越后人因思念故土,逐率族人迁回故里,繁衍生息,正当是成村之始。现在成村内的村民以赵、林、李三姓为主,他们的祖先都是中原认,或因避战乱或因远征蛮夷闽地而迁来此居住。据资料考证,成村前余年的历史,大致始建于宋
元,繁荣于明清。
驱车前往,我们大概八点抵达闽越王城门口,在参观完后闽越王城后,大概十点左右我们转到了成村,在周老师等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一个表演的大厅,在这里周老师,朱老师分别对成村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及看法,后来给我们请来了这个景区的经理及副经理给我们做详细的讲解与导游
一、村落布局
城村坐北朝南,总面积48公顷。崇阳溪环村,由西向东,再向南流去。村民分别从四座大门出入,每座大门都有门楼,设瞭望孔,具有重要的军事的功能。村内四条主要街道,成井字形,一卵石铺路面。街巷两旁分设完善的排水系统。村内街巷分叉处多设风雨亭,是村民的休息的场所,又是调节矛盾,解决矛盾的议事亭。
二、建筑风格
城村最为典型的建筑当属明清时期的木石结构建筑,村内现在约百余幢,以赵、林、李三家宗祠的规模最大,气势恢宏。在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上,城村民居明显融入了许多儒家思想,这当与武夷山地区深厚的儒家文化积淀有关。这里的建筑风格大部分与之前去过的下梅村、五夫镇的建筑风格差不多,但这里的建筑似乎建筑的规模等都比较大,排污等系统较完善,街道干净整洁,宗祠分布错落有致,更有村落的气氛。
三、雕刻艺术
城村的雕刻一砖雕为主,同时也有一些石刻和木雕。雕刻部分多为建筑的构件以门楼和窗棂上最为多见。砖雕的画面生动活泼,大部分选用民间喜爱的吉祥物,珍禽瑞兽,历史典故,传统戏文来构图。据周老师的介绍这里面的雕刻包括浮雕、透雕、线刻等手法的加工制作,内容十分丰富。
四、祠堂
祠堂是宗教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宗法观念的集中体现。宗教就是专门祭祀祖宗的场所。在全村大大小小的祠堂中,规模最大气势最恢宏的当属赵、林、李三姓祠堂。现在村中也以赵、林、李三姓的族人最多。每年清明节,三族都会在各自的祠堂举行盛大的集会,这时连远
在外地打工的族人也赶回来祭祀祖。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村认走出了武夷山区。虽然每年一次的大祭还在延续,但宗族观念已经在逐渐淡化。村中已经打破了原来的宗族聚居的格局,宗族之间的隔膜也正在逐渐的人为的消失。随着武夷山地区经济的兴起,三姓祠堂除了继承但其在家族祭祀中的古老使命,也真成为城村开发旅游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姓祠堂已经分别被人承包,成为游人进餐、休息的好去处。而且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林氏的祠堂承包者居然是赵姓的族人,这在城村家族发展史上是一种值得人们深思的现象。
五、风俗习惯
武夷山位于闽北内陆,城村在武夷山的环抱之中,属于典型的内陆山村。武夷山区的居民百姓共尊彭祖为武夷山神,城村居民居然也不例外。但在城村的村口我们发现了一座马祖庙。至今香火不断。可见马祖的信奉在城村是根深蒂固。马祖本为东南沿海渔民信奉的女神,出海捕鱼前,渔民们会纷纷到妈祖庙区祭拜保佑。但是在城村这样一个山村中马祖的信奉又是怎样兴起的呢?如果对武夷山的地理形势加以分析就不难的出答案。武夷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不平,陆路交通十分不方便。而山区之内盛产岩茶。若依靠陆路将岩茶运出,将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于是水路交通变便成了当地居民的必然选择。明清以来大量的茶叶就是用竹排等水上交通工具,从东溪等水路运送出去,汇运崇阳溪,然后再过崇阳溪与闽江相通,出福州入海。马祖信仰正是随着内陆水运的兴起而由东南沿海逐渐传入闽北山区的。
在城村人目中,马祖已不仅仅是在护卫船工、渔民,已经成为保护神。这种现象不仅在城村有,也多可见妈祖庙。由此可见,马祖的影响在武夷山的影响之广,可以说有谁能通到的地方就有马祖。
六、经济方式
武夷山盛产岩茶,武夷山人自古以来就有种茶、品茶的习俗。而且有有许多茶农就是靠贩卖茶叶为生的。随着武夷山区经营规模的不断壮大,茶叶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已经成立几个规模的茶叶公司,茶园大部分都被承包了,小作坊方式的茶叶加工不再是茶民的主要收入。于是部
分农民就转向种植利润更高的作物。如在城村周围平坦的土地上,已经种植起大面积的烟叶。加工烟叶的小作坊在村中也随处可见,据村民介绍,大概种植二道三亩的烟叶就需要一个烤烟房。劳动力基本上靠家里人,而不要雇工。一般来来说一家有二至三个烤烟房一年下来就有可观的收入。近年来由于当地旅游的开发,经济的作物的种植,许多原来在外地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乡。
总结
通过本次的考察使我对村的地理环境、村落布局,风俗习惯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针对目这里旅游相对冷落现状分析有了很大的帮助。
这次的考察把两年来学到的理论运用实际的实践中,使我们对于景点的认识、开发、规划等的认识的更多、记得更深。在这次的实践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我们的个人能力还是有很多很多的不足。如,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同学对房屋的结构认识不清,不能辨别房屋模式;对人文资源认识浅薄;在实践后讨论中我们对景点的规划、开发,只凭个人的想法,没有从专业大局的角度及当地的人文地理相结合发表建议,等。
相信的在今后的考察中我们更努力更专业的完成任务。
致谢语
在此我借机会给我们带队的老师们游讲解的各位工作人员致谢了。在你们的带领下我们认识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也再次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您们辛苦了!城村汉城遗址景区介绍
南平
城村汉城遗址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西南1公里,是目前我国南方地区发现年代较早、规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汉城遗址座落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上,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城的东、西、北三面,崇溪环绕,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城墙沿山势夯土建筑,残高4-8米,东西城垣共保留3处豁口通道,为当年的城门。城外有护城壕。经
发掘,城内分布着殿宇、楼阙、营房住宅、冶铁、制陶和墓葬等遗址多处。中央高台上的宫殿遗址一组包括大门、庭院、主殿、侧殿、厢房、回廊、天井、水井和排水管道等。建筑物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布局严谨,与当时平原地区的城市布局截然不同,是江南独树一帜的“干栏式建筑”。古城排水系统,利用自然山坡、沟谷建成,实行雨水、污水分流,规划十分合理自然,令人称奇。此外,古城遗址内还出士数4万余件铜器、铁器、陶器等文物,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城村汉城是当年闽越王余善的行宫;有的则推测是汉武帝平定闽越后设立的一个军事城堡。究竟谁是谁非,它是怎样兴起衰落的,还有待考证。
城村汉城遗址点评
第五篇:2019年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2019年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范文汇编
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等特点。本文将介绍2016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
2016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1)
县位于云南省南部,XX市北部,国土面积5312平方公里,辖2镇13乡、163个村委会、5个社区,共有人口3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居住着哈尼、彝、拉祜、瑶、布朗等25个民族,其中哈尼族人口22万余人,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人均占有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墨江历史上曾名恭顺、他郎,作为云南历史上茶马贸易、饮马成炊的通关要隘,商贸极盛之地,墨江文化积淀极其丰富,自1984年发现马肺桥贝币,到近年来发现的新抚崖画群以及文武、碧溪新石器时代石器采集点推断,墨江人类活动的历史约有2000余年。绚丽多彩的哈尼族文化、北回归线文化和双胞胎文化交相辉映,使墨江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条件。近年来,为把墨江建设成为旅游者的乐园、投资者的天堂,在拉动墨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各方构建一个共赢的交流平台,让全国了解墨江,让世界了解墨江。墨江县委、政府着力打造墨江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亮丽名片,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强势培育推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就墨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如下:
一、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现状
(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情况。
县城建有文化馆、图书馆,文化馆业务用房915平方米,达省三级馆标准,内设群文辅导组、调研编辑组、美术、书法、摄影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节庆管理服务中心5个组室。图书馆馆舍面积1200平方米,藏书总量达7万余册,达国家三级馆标准,内设办公室、采编室、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放映室(报告厅)、地方文献(资料)室等8个部室。乡镇建有集图书阅览、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培训、党员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站15个、农民网络培训学校4个、农家书屋168个、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场地100块、科技文化活动室263个。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基本健全。
(二)文化市场发展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188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14家,电子游艺场所1家、音响制品零售出租11家(县城6家、乡镇5家)、报刊经营单位6家、印刷经营单位23家(县城15家、乡镇8家)、网吧14家(县城10家、乡镇4家)、其他经营场所119家(棋牌室和台球室),2015年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营业额700万元,缴税150万元,解决就业近200余人,文化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始建于1993年,总投资约5000万元。是集天文、地理、气候、植物等科普知识和园林艺术、民族文化、观赏旅游为一体的地理标志实体,是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属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墨江国际双胞文化园。核心区建设用地95亩,以展示双胞文化和生殖文化为主体,主要由大门入口广场、双胞文化长廊、儿童游乐场、双胞井文化广场、阳文化广场、阴文化广场、求子殿、景观配套设施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组成。预计投资2100余万元,目前已投入1548万元,完成了一期工程。墨江国际双胞第一镇。项目依托北回归线文化、双胞胎文化和哈尼民族风情,包括五星级酒店、生活居住区、综合娱乐区、双胞商业街、美食街、旅游购物城,以喝阴阳水、吃阴阳饭、睡阴阳床、生双胞胎为卖点,打造特色鲜明的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于一身的精品旅游区。由金成集团云南汇达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预计总投资7.5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1.5亿元。旅游购物城。购物城是墨江国际双胞第一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面积10亩,由茶叶区、珠宝区、土特产区、餐厅区、停车场等组成,其中停车场可以同时容纳30辆以上旅游大巴车。目前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于今年4月26日试营业。碧溪古镇。距县城9公里,核心区面积10.37公顷,现有居民246户890人,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古镇以十字为街道,分为四个城区,曾建有城墙,有东、西、南、北四门,呈十字形结构。镇内民居以四合院为主,有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三房一照壁、跑马转角楼以及一颗印等,雕花刻镂,造型庄重优美,并把防水、防旱、防盗的科学理念设计其中。2015年至2015年先后投入400多万元资金对古镇进行保护性修复,2015年李秀山、李光保、何延年、庾家故居等四家大院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墨江文庙。始建于公元1821年(清朝道光元年),距今已有191年,占地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59.09平方米,1994年县委、政府全面修复文庙,历过十年的维修,于2015年4月全面完成修复。墨江文庙是滇南规模最宏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处于昆曼国际大通道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墨江县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
(四)旅游设施配套情况。
住宿及餐饮情况。目前,全县共有不同档次的大小宾馆189家,其中星级酒店7家,可同时接纳近4775人住宿;乡村农家乐200余户(含双龙和碧溪),可以品尝到独具特色的风味佳肴,有紫米宴、全笋宴、百花宴等营养丰富的宴席,有哈尼特色烧烤、凉拌等特色小吃,有水酥、泡皮、麻脆等传统菜肴,大量过境旅游团队进入墨江消费,其中碧溪丰盛园旅游接待餐厅,平均每日接待600人左右的游客就餐,最高接待日达40辆旅游车1600余人。旅游商品开发情况。根据游客喜好,以突出地方特色为重点,充分挖掘开发民间文艺、工艺产品等特色旅游纪念品,部分旅游纪念品已登记注册商标,并委托商家进行设计、制作和销售。目前,已形成以购物城为龙头,县城土特产店、工艺品加工店相互补充的销售网络。有多种旅游商品如双胞水、双胞玉、黑古陶等上市,其中双胞水已形成每小时生产48吨水的能力,其产品远销上海、珠海等省市。
二、文化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一)哈尼文化资源。
墨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全县民族众多,主体民族突出,哈尼族12个支系中,居住在墨江的就有9个支系,占总人口的62%,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人传承着数量浩瀚、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服饰、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享有哈尼之乡的美名;全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哈尼族民间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市级名录24项、县级名录29项,储备名录10项;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市级文化传承人11人;编制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墨江县民间故事》,《墨江县舞蹈集成》、《阿墨江增刊》(歌曲)、《双胞迷城:墨江》、《哈尼文化丛书》(6本)、《墨江古籍普查名录》等书籍。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玛箐格卡呃呐玛坡》、《阿迷车》等大批哈尼族民族民间原生态歌曲,以阿迷车为主线,独立创作、编排了反映哈尼族迁徙史和发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诗《阿迷车》,不断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民间资源。
(二)北回归线文化资源。
北回归线穿城而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北回归线穿过的县城。城内建有设计新颖、气势壮观、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融天文、地理、科普、园林、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北回归线标志园,北回归线把县城一分为二,县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回归线文化,更使墨江的自然、气候、生物、人文变得多姿多彩,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北回归线文化在这里集中展示,故有回归之城的美称。
(三)双胞文化资源。
神秘的北回归线穿境而过,不仅集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而且演变出很多奇特的现象,双胞胎现象就是墨江特有的一道景观,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1000多对双胞胎,仅县城周边北回归线沿线就有600多对,城内建有全球唯一的国际双胞文化园、国际双胞第一镇。近年来,随着县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胞文化,连续八年举办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双胞胎相约墨江聚会狂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素有双胞之家的美誉。
(四)其他人文自然资源。
境内还有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思茅、普洱通往昆明的茶马古道驿站之一金马通关,是西南物资交流的重要商道,被誉为官商大道,也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还有亚州最大的哈尼特色生态烧烤城双龙烧烤城,领袖毛泽东、朱德题词的昆洛路上的历史名桥忠爱桥,距今约2015年的新抚岩画,体验淘金乐趣的哈尼山寨癸能淘金村等;连片近万亩、数量达6万余株的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植物桫椤林;有千年杜鹃的忠爱桥大峡谷自然景观,绵延的哀牢山脉和纵横交错的三江五河,以及水电开发形成的库区高峡平湖、观峡云海,形成了绮丽迷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
三、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情况
(一)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哈尼民风民俗为看点、双胞胎为卖点,自2015年起以节庆品牌为依托,连续成功举办八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充分展示了墨江独特魅力,打造了墨江文化旅游品牌,2015年被人民网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节庆品牌。2005至2015年一至八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共有5640余对双胞胎参与节庆活动,旅游综合收入达10261.71万元。2015年第八届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共接待游客15.5万人次,同比增长13 %,接待自驾车7140辆,星级酒店平均日床位出租率达99.2%,旅游综合收入2322.9万元,同比增长13.1%,招商引资协议签约68.66亿元,有效提升了文化产品附加值,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推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不断发展。
(二)宣传推介不断深入,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
通过与云南电视台《旅游新时空》栏目长期合作,建立双胞之家网站等,充分利用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营造文化旅游宣传声势;通过参加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文化旅游宣传周、旅游景区(线路)推介会、旅游洽谈会和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黄金周等方式,进行多方位多渠道宣传墨江文化旅游产品,推介墨江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墨江国际双胞文化园、墨江国际双胞第一镇、旅游购物城、碧溪古镇等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日趋成熟,哈尼文化展示中心、新抚岩画旅游风景区、北回归线植物园、泗南江万亩桫椤林、忠爱桥大峡谷、墨江金矿-联珠风力电场工业旅游园区、中坤项目集团房车营地和古村落开发选址等后续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县文化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旅游商贸营销不断成熟、综合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文化旅游消费不断增长,各项文化旅游综合指标明显增长,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0%,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1%,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5年墨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已纳入云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当中,作为全省30个文化旅游试点县之一和XX市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并列入全省旅游线路统筹的昆曼国际旅游精品线路中的旅游重要节点和发展区域。
(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文化旅游市场业态基本形成
2015年7月引进云南湄公河投资公司经营管理,将投入1.5亿元,改造提升北回归线标志园为aaaa旅游景区。目前,公司已完成投入430万元对部分基础设施进行修缮和配备景区电瓶车,投入200余万元完成对主标馆4d影院的改造,其它相关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双胞文化园于2015年6月正式开园,引进云南汇达置业有限公司在墨江设立双胞文化园有限公司经营管理。碧溪小镇引进香港城市经营研究院组建东方小镇投资发展(中国)有限公司,规划投资运营。项目规划面积2.16平方公里,概算投资5.8亿元,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规划把碧溪古镇打造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球首家以绘本为主题的国际性教育小镇。引进康辉旅游公司经营旅游购物城,把墨江列入昆曼旅游线路上游客休息、观光、购物的重要节点,每天进入购物城的游客在800人左右,对墨江旅游业发展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5年10月黄金周期间每天有25辆以上旅游大巴车进入,最高峰时达到36辆旅游大巴车,1300余人进入购物城。另外,在原有手工哈尼服饰作坊的基础上,引进云南民族空间民族工艺美术品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进驻墨江,开发具有墨江特色的旅游商品。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旅游市场业态基本形成。
四、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墨江县城内无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基础设施设薄弱,旅游景区景点小而散,体量小,配套设施设备不到位。全县无供演出的剧场或影剧院,文化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明显不足,资源优势未转化为产品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整合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区)建设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制约,导致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定程度影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
(二)资金投入不足,文化旅游市场活力未显现
从墨江目前的情况来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财政支持,尽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做了不少工作,但从总体上看,在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中还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整个文化旅游市场发展仍处于粗放的状态,导致文化旅游设施总量不足,规模偏小,缺乏能够举办不同类型文艺活动,同时又具有商贸等多功能的复合性文化场所。对文化产品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规划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队伍营销推介
目前墨江县虽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但完整的、系统的、连贯的产业规划体系还是不健全。尤其是对文化旅游产业这一领域墨江县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探索。受旅游市场初创、培训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对民族民间艺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引进工作力度不够,从而缺乏高素质的市场营销策划人员、演艺人员、导游人员及宾馆酒店专业管理人员、服务人员。
五、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
针对存在的问题墨江县要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品牌名优、设施先进的文化大县,真正实现文化活县的目标,就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发展,像抓工业建设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墨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目前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我省来看,云南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云南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逆势而上,强劲增长的势头。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云南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文化产业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道路,创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应尽快转变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充分利用墨江县富集的文化资源,打好民族特色品牌,抓住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机遇,围绕昆曼国际大通道和泛亚铁路建设的有利时机,要按照统一规划,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重组和深度开发力度,进一步做好三张名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原则,理清思路搞好规划,突出重点上项目,制定措施抓落实,营造氛围促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全县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
(二)挖掘资源,寻求优势,高层次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继续围绕哈尼文化、回归文化、双胞文化三张名片,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旅游节点和中转站。整合地方民俗文化遗迹旅游资源。积极推进墨江碧溪国际绘本教育小镇建设,全力打造中国墨江国际双胞第一镇和双胞主题园建设。结合中国墨江国际双胞第一镇建设,抓好城郊及乡村民俗旅游规划。突出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继续开发双胞系列、回归文化系列、哈尼文化系列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积极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类文化旅游节会,与各地旅行社建立广泛的业务联系,扩大接团量,使墨江成为哈尼文化、双胞文化、回归文化旅游线中的唯一站点。不断拓展旅游宣传渠道,继续办好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实现节庆品牌化。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宣传册等媒体,通过参加国际旅游交易会、旅游景区(线路)推介会、旅游洽谈会等方式,多方位多渠道宣传墨江文化旅游产品,推介墨江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
(三)加大投资,夯实基础,为产业建设提供保证
加大对文化旅游业的投入力度。要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县财政每年要增加投入,用于扶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立足区位优势,选择具有墨江地方特色的适合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地方,鼓励农民参与和发展具有哈尼民居特点、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专业村。加快推进哈尼文化展示中心及体育公园等基础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立标志性文化设施。同时加快推进新抚岩画旅游风景区、北回归线植物园、泗南江万亩桫椤林、忠爱桥大峡谷、墨江金矿-联珠风力电场工业旅游园区、房车营地和古村落开发选址等景区景点建设,不断夯实旅游基础设施。推行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支持个人、社会及各种经济成分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投资经营,不断强化市场融资功能。建立激励机制,对全县文化旅游工作出现的新事物、好做法、新经验,及时总结、宣传、推广,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有效开拓墨江旅游市场。
(四)创新文化服务、引导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作为文化旅游产业链的终端,既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又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要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场服务水平,让消费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接受文化旅游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媒体传播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民间工艺业等文化产业,建成门类齐全,运转有力的文化体系,同时建立多元的投入体制,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重点培育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长效运行机制及市场化运作机制,深入挖掘、整理以阿迷车、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为主线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创作出更多的文艺精品,加以打造、提升,充分利用。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造舒适的文化休闲与消费平台,有效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习惯,自己花钱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五)抓好结合,推动文化和旅游业良性互动发展
按照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服务的要求,积极抓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缺乏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是没有吸引力与生命力的,文化含量的增加是旅游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要紧紧抓住墨江县底蕴厚重独特的哈尼文化这个根本,加强哈尼文化研究与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结合,把哈尼族建筑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人绝技等按市场化手段物化出来,融入项目开发建设之中,突出比较优势,不断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含量,逐渐形成产业链,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有效提升优秀哈尼族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走出一条符合墨江县实际的特色之路、创新之路、发展之路。
(六)积极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要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在景区景点的建设上,要着力在特色和精品上下功夫,按照龙头景区景点带动其他景区景点的思路,突出开发好以双胞文化为核心的双胞园景区和以哈尼文化为核心癸能哈尼山寨景区建设,大力推动中国墨江国际双胞第一镇、碧溪古镇庾恩旸故居,还有将在近期内逐步实施建设的癸能哈尼淘金山寨乡村以及金马通关、羊神庙大山等景点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针对墨江县旅游景点小而散的特点,只有通过景点串珠,打造旅游线路,实行一票制等措施,才能使这些小而散的景区景点的旅游价值得实现。要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精心打造几条旅游线路,将中心城区的回归文化、双胞文化、哈尼文化、太阳文化等旅游资源与县城周边的生态旅游、特色旅游等资源整合起来。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墨江县文化底蕴深厚,但又缺乏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项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优势没有转化为旅游优势。因此,要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上做文章,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在旅游纪念品开发、历史故事再现,歌舞晚会的打造、娱乐项目的开发等方面,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都大有可为。
2016文化旅游产业调查报告(2)
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现代服务业,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地处两山一湖核心地带,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又是--文化核心区域,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进一步厘清思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我县专门组织力量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外部条件和机遇
(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地处--脚下,得两山一湖之灵气,吸--州文化之精髓,犹如镶嵌在--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境内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0%;物产丰富,素有--州粮仓之称,--、茶叶、山珍,品质上乘,远近闻名。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生态示范建设试点县、中国--之乡、中国十佳休闲养生旅游县、中国最具投资开发价值旅游县等称号。
(二)良好的交通区位。205国道、323省道、217省道穿境而过,--高速铁路即将建成通车,扬绩高速公路--连接线、--高速公路已列入--规划。205国道--段改造完工,--隧道建成通车,323线一级公路改造篁新段开工建设。在--期间内,--将有一条高速铁路运行,至少一条高速公路在建,国道、省道、县道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全县路网趋于完善。加上--高铁的开工建设,--对外交通进一步畅通,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后花园。--、九华山、太平湖、西递、宏村等著名景区近在咫尺,一小时内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景色美不胜收。
(三)较好的政策措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融入--圈,打响--牌,做好--文章的旅游发展思路,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全县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以发展特色旅游,突出生态休闲,打造旅游强县为目标,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区域特色,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修编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东线生态旅游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县创建全国自驾游示范县规划》,出台了《--县加快发展旅游业优惠政策》,建立了旅游项目库,积极推进旅游业增点扩面,上档升级,文化旅游发展氛围渐浓,生态环境日趋优化,已经成为潜在的最佳投资旅游目的地。
(四)逐步彰显的特色。近年来,我县围绕--派文化的核心区的打造,深入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加大了历史文物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建立了--革命历史纪念馆,江村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有了长足发展;围绕中国--主产区建设,制定了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目前已形成以--为中心,辐射--、皖西、浙西,赣东等地山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围绕--旅游的中心区打造--东线旅游走廊,编制了--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项目,该项目已列入----省省政府861重点项目。
(五)良好的政策机遇。2014年初,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被列入--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为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近年来,我县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等文件,在土地、税收、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旅游地接、宣传营销等方面给予文化旅游产业大力扶持。同时,从2014年起,每年--排500万元专项资金,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对照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三大战略定位,我县文化旅游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目前,我县只开发了--一日游、二日游、自驾游等几款旅游产品,全部以观光产品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观光休闲产品、度假产品、专项产品、特种产品等成龙配套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机整合,一些旅游项目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市场差异性不够,社会关注度不高,与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如:2013年,我县全年接待游客10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亿元;绩溪县全年旅游接待量4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亿元;泾县全年接待游客49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二是旅游业发展要素及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为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交通、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景区等要素行业仍十分薄弱,如我县酒店三星(含准三星)仅三家,四星、五星在建各一家,a级景区少,4a景区仅江村一家;旅行社只有三、四家,等等,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产业素质提高。由于交通、土地等要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缺少牵动性的大项目、好项目;项目推进不力,建设进度慢。环境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加强矿山管理、古民居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工作不尽人意。
三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行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县旅游队伍人才匮乏,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绝大部分干部群众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浅层开发上,说到开发历史遗迹就要重新恢复古建筑,谈到挖掘文化内涵就想到建庙,讲到搞休闲旅游就想建人造景点,缺乏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不能很好的挖掘、整合和盘活全县的旅游资源。同时,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文化旅游产业在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上都缺乏相应的人才,行业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目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同时也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我县必须遵循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觉传承,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一)着力整合旅游要素。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把我县主要景区景点串珠成线。立足--的资源秉赋、人文特色和区位特点,做好--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题科学规划和策划
,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做强做大旅游地产,最大限度地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二)着力打造精品景区。--生态风景区、--溪国家森林公园、--山生态休闲度假区、仙人谷风景区、王祯农庄、--产业园、--公园等生态休闲、康体养生旅游项目,打造休闲养生目的地,实现回归自然休闲游。依托中国红色旅游经典线路江村,建设江村、黄高峰、--农民暴动旧址、--岭新四军遗址等点面结合的旅游项目,打造革命教育基地,实现红色教育洗礼游。依托明清古建筑众多,保存较为完整的优势,建设一批以江村古建筑群、朱旺村古村落、--文庙为代表的--派特色明显的旅游项目。打造名人故里、千年古村品牌,实现地方文化欣赏游。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景区基础配套设施,改善景区环境质量,提高景区管理服务水平,规范景区商品交易秩序,力争建成一批创意新颖、特色鲜明、景物造型美观、人与自然高度融合、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和艺术观赏性的旅游精品景区。精心策划 特色旅游线路,逐步形成特色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我县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着力夯实旅游基础。一是要加快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大景区的交通便利性。二是要加快生态建设,把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引导沿线农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果树、茶叶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此形成绿色风景带和绿色观光带。
三是要加快文明城镇建设,强化城镇卫生秩序、经营秩序和交通秩序管理,加强城镇居民文明素质和行为习惯教育,提升--对外整体形象。完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强化旅游功能。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优势,着力打造特色旅游点和民俗风情点。四是要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在县城和重点镇发展建设旅游商品购物网点,用我县独具特色的--、茶叶、山野菜等土特产品以及奇石、盆景等工艺品吸引游客扩大消费。
(四)不断强化资金投入。一是要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必须在战略上坚持政府主导,在投入上坚持政府引导。近年来,我县每年都--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宣传促销等专项活动,对于引导和激发社会各方投资旅游建设的积极性有一定成效。二是要积极争取项目性投入。把旅游政策、项目、资金的争取作为对上争资立项的重要内容,精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建立项目库,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争能从旅游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城镇建设等各个方面争取项目资金投入旅游建设。三是大力开展市场化运作。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股份制改造、出售、拍卖、承包、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使我县景区景点的建设规模、景点品位和配套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
(五)不断强化宣传促销。2008年以来,--县先后荣获中国--之乡、中国--产品交易中心以及中国宣砚之乡等称号,我县要充分利用好这几张国字号名片,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广泛采取文化旅游节、推介会以及媒体报道等形式,加强文化旅游对外宣传,建立政府整体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市场营销结合的文化旅游宣传促销体系,着力扩大--文化旅游对外影响力。精心制作文化旅游宣传片和宣传画册,建立文化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推介及旅游节庆活动。加大网络宣传,与国内知名网络媒体建立文化旅游宣传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充分调动和发挥旅行社在旅游营销中的积极性和市场主体作用,鼓励其拓展旅游客源地市场,大力开展地接业务,为--旅游增添人气。
(六)不断强化发展合力。一要明确县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各部门职责。文化旅游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只有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才能保证快速推进。要把目标任务细化到项,分解到目,明确到各职能部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要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建立健全文化旅游的政策保障、经营支持以及激励政策,动员和引导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社会力量,共创--旅游辉煌。三要加快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旅游院校、酒店管理集团、旅游营销策划机构和旅行社的高层次人才,鼓励旅游行业培育和引进旅游项目策划、产品开发、电子商务、资本运作、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人才,改善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实施旅游行业人才培训工程,加强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农家乐、旅行社等从业人员培训,支持旅游企业与旅游院校开展合作,培养人才,推动形成若干人才开发体系比较完善、企业文化特色鲜明和持续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习型、创新型旅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