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发展调查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课程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学院(部):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专业:材料类
学号 :***04066
学生姓名 :周勣王旭
选课班级:单周 302-2107 指导老师:孙锡平
成绩:
1109404077周勣
1109404066王旭
苏州发展调查报告
苏州东邻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背靠无锡,隔湖遥望常州;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南临浙江,与嘉兴接壤,所辖太湖水面紧邻湖州,东距上海市区81千米。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上海的咽喉,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
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从古至今繁荣发达、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经济,被誉为“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名。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而有“东方威尼斯”、“东方水都(东方水城)”之称。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
作为一个GDP高于南京的新时代的都市,我们小组在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搜寻资料以及访问之后对苏州市的发展与未来的希望做了此份调查报告。
(1)2011年中国城市GDP排行(前十)
1、上海市 14900.93亿元 增长8.2%(沪)
2、北京市 11865.9亿元 增长10.1%(京)
3、广州市 9112.76亿元 增长11.5%(广东1)
4、深圳市 8201.24亿元 增长10.5%(广东2)
5、天津市 7500.8亿元 增长16.5%(津)
6、苏州市 7400亿元 增长11%(江苏1)
7、重庆市 6527亿元 增长14.9%(渝)
8、杭州市 5098.66亿元 增长10%(浙江1)
9、无锡市 5000亿元 增长11.5%(江苏2)
10、青岛市 4900亿元 增长11%(山东1)
苏州在此列表中得到了第六名的好成绩,在靠近上海且土地相对廉价的优势上,苏州人均收入以及GDP总值始终保持一个上升趋势,超越了无锡市以及直辖市重庆。网上的各种言论均对苏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好的展望,非常多的网友对苏州经济的告诉发展进行了赞扬的评价。
目前苏州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江苏第一大港、中国大陆第九大港——苏州港,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交通运输十分便利。以经济总量计算,苏州现在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中国大陆排名第五的城市,位列全国地级市之首。昔日的人间天堂将成为更加繁荣昌盛的人间新天堂。
(2)建国后的苏州市
在政权更迭时,苏州发电厂、电信、工厂,学校等重要设施,在中共地下组织团结各界人民保护下,均完整无损。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后,即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苏州地委、苏州专员公署、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政府。在党的领导下,苏州人民艰苦创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较大的挫折,但总体上苏州在曲折中稳步前进,为后来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1949至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整肃和安定社会秩序,开展剿匪、反霸、禁毒(鸦片)、取缔妓院,涤荡旧社会的污泥浊水的同时,人民政府接管了旧政府办的银行、邮电、铁路等部门,将苏州面粉厂等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营工厂,并创办、改造、组建了一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和商业批发公司,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1950年春节后开市的“红盘”交易,政府调集供应大量粮食、布匹等,对沪宁一线包括苏州哄抬物价的投机资本,给予毁灭性打击。之后,全国实行统一财政、稳定金融措施,治愈了抗日战争以来物价暴涨不已的痼疾,进入全国物价稳定的新时期。1951年起,在郊区进行土地改革,土改完成后,全郊区地主占私有土地从解放前夕的48.7%变为0.26%,贫、雇、中、下农所占私有土地从24.45%变为87.57%,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经政府扶持,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同时,通过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处理了少数不法资本家,团结教育了大多数私营工商业者。经过引导、扶持和必要的斗争,全市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年底,全市生产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7958万元上升到9655万元,增长了21.32%,社会气象也为之一新。
1953到1957年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一时期,是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规定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同时也规定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1956年,郊区农业全部实现合作化。同年1月,对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进入高潮。1月16日,全市私营工业企业全部申请公私合营。1月17日,市委宣布批准全市私营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到1957年,全市工业企业包括新建企业和手工业合作社(组)达到646家,其中国营和公私合营188家,集体456家,私营2家。国营和公私合营企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78.54%,比1952年上升61.02个百分点。为改变分散、弱小、技术落后、工序不配套的状况,还进行了工业企业的调整、合并、改组,形成了由电力、建材、机械、化工、轻工、纺织(含丝绸)和食品等门类组成的新格局。经过改造和调整,企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1957年与1952年相比,第一产业增长22.1%,第二产业增长57.8%,第三产业增长11%。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不仅为以后苏州经济的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苏州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58到1965年为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0年,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追求高速度,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导致经济生活全面紧张,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从1960年开始,又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进入三年困难时期。1963年全市社会总产值比1958年下跌了18个百分点。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以后,苏州全市上下团结一致,认真执行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着手从农业政策、工业指标、生产布局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调整,逐步克服困难,扭转被动局面,国民经济的发展开始转入正常的轨道。调整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高达16%。到196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5.7亿元(1980年不变价),比1957年增长78.8%。三年“大跃进”,总的来说是得不偿失。但是在调整中,一些有发展前途的新生长点得到了保留,后来发展为机械制造、冶金、电子、化工等一批新的产业群。
1966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破坏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场内乱。同全国一样,苏州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政治**的严重影响,国民经济遭受到很大的损害。1967年,造反派组织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夺权,苏州城区发生了大规模武斗,很多工厂停工、商店关门,交通中断,社会秩序遭到极大的破坏,生产水平下降,当年全市生产总值比1966年下降了29.4%。到,1975年,苏州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7.48亿元(1980年不变价),比1965年增长84.75%,其中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33.33亿元、14.15亿元,分别比1965年增长158.37%、10.55%。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全市上下致力于恢复与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整个国民经济开始步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
改革开放后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乡镇工业的大发展为起点的。早在50年代后期,苏州一些乡村就曾倡风气之先,因陋就简,在全国带头创办社队工业。此后虽几经挫折,但到70年代后期,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1978年社队两级集体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35亿元,年产值9.92亿元,占农村工农业总产值的37.76%。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肯定了社队企业的重要作用,为社队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后历经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在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市场的同时,又紧紧抓住当时上海等大中城市正在实施的加工工业转移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走向城市,走向军工企业,走向工业原材料产地,与城市国有企业、军工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各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至1985年,全市乡村企业已与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各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建成各种联合企业2000多家,引进了大量资金、技术、装备、产品和人才,其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加强。1985年,全市共有乡村工业企业13208家,比1978年增长6.7%,固定资产原值21.94亿元,工业总产值88.01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6.5倍和8.8倍,并涌现出21个亿元乡(镇)和181家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乡镇骨干企业,形成了一个以乡村集体经济为主、以中小型企业和加工工业为主,依托城市发展自己同时又为城市大工业配套服务的工业群体。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集体经济的重要依托,转移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共同富裕的重要依靠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盾,而且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了全市经济的飞速发展。1985年,乡镇工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5%,成为苏州经济的“半壁江山”。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978至198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由65.60亿元猛增至215.08亿元,在全国仅次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
(3)苏州市容的变化
苏州古城像一枚浮游在河上的紫菱,似乎随时都会融化:“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你会融在俞玖林、沈丰英的昆曲唱腔里;或仅仅是一盏莲蓬,一尺绣窗的风景,一样叫人自在飞花。
苏州新城环金鸡湖而建,景观大开大阖,可望见落日和天际线;同样是水,却完全突破了苏州老城水巷阡陌的小景。湖畔的苏州新地标科文中心俗称小鸟巢,夜景光影翩跹,已成姑苏景观新时尚。
在苏州本地的老人眼中,苏州的变化已经不止于用沧海桑田来形容了,80年代,90年代,21世纪,每一个十年都是苏州发展的一个新纪元。上图图是1986年的凤凰街与带城桥弄。
再来看看现在的凤凰街。
听老人说,旧苏州普通人家一般只有1~3间简陋的小屋,经济萧条。有那么加起来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屋的人,一般都是富有人家。30年后,简陋的平房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凹凸不平的泥浆路变成了一条条笔直平坦的水泥公路;街上也不再是人烟稀少,在苏州的中心,新建了步行街,那儿繁华热闹,街上的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此外,苏州也重新修建了许多古典园林,比如说:怡园、沧浪亭等等。这一切,使苏州焕然一新,繁华美丽。三十年来,苏州经过了多少艰苦历程,经过了多少风险考验,随着改革开放,依然不断的前进着,发展着,奋斗着,为着祖国的强盛兴旺。
(4)关于苏州交通
最近的苏州市中在道路改道与地铁的建设,这在我印象中是非常深刻的,虽然不是一个苏州人,但是苏州交通的前景以及沧桑的变化深刻烙印在我们这些苏大学子心中。
如果形象的比喻,老苏州城象什么呢?有人说,它像一只螃蟹。八座城门通向城外的八条街,那是八只蟹脚,城西的虎丘山和狮子山是两只蟹钳,松鹤楼内的马蹄泉是蟹嘴,而这只大蟹的脐就是牛角浜的七星泉。相传,蟹一爬就会发生战争,于是古人早就废塞了匠门和蛇门。直到1928年,国民革命军进入苏州,废塞的城门才被重新打开。苏州的水,也是这个城市的文脉。从空中俯瞰城市,古城是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新城区则是路河交错的套棋盘格局。新城区满足了今天的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老城区保留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不变。如此规划,使古老与现代相得益彰。
如今大兴建设地铁,我想在不远的今日,在一个美丽的地面下面,还会出现一条条快速高效的铁道,这会使市民们的生活变得愈加方便与美好。
(4)总结
通过搜集资料与实地勘察,我们对老苏州与新苏州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老苏州依旧具有他独特的美丽与动人之处,在老苏州的基础上,新苏州的发展更让人可喜,以前当想到苏州城时总会想到“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姑苏城外海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样的诗句,但是时间过了这么久,这样奇妙的依然可以在如今的苏州市中体会到。园区的经济蓬勃发展,我仿佛看到了下一个上海的辉煌,轨道交通的精妙勾画,会让来往苏州市里面的人们变得更加快捷与方便。当看着一幅幅未能在这里呈现出来的对比照片时,心里有说不出来的一种喜悦与惊喜。我们通过这次调查实践,在对苏州加深印象的基础上,也体会到了其中的不易与艰辛,但也在之间找到了快乐,融洽了关系。我们去品尝了苏州特有的红白汤奥灶面,津津豆腐干一些有名的小吃,那种味道仍记忆犹新。总之,这次调查活动对我们是受益匪浅,期望苏州的未来会更加美丽与繁重。
第二篇:苏州工业园区发展
园区办公楼市场发展因素分析
(一)园区开发建设重心转向湖东
1、园区行政中心迁至湖东
行政中心的东移表明了政府大力开发湖东的信心和决心,除了建屋企业天地这个首个启用的商务楼外,行政中心内,园区管委会所在的现代大厦在2005年年底投入使用,园区公安、检察院、法院办公楼在2005年第四季度投入使用。此外,人力市场、房产市场所在的市场大厦建设进展顺利,在2006年投入使用。
园区湖西地区已初步建成,园区的开发建设重心向湖东转移。高建筑标准的国际甲级写字楼的启用,带领苏州城市迈入了东进时代。随着园区行政中心的东迁和商业的逐步繁荣,未来湖东地区将发展成一个以服务业为龙头、多元产业结构共同发展的新兴区域。
园区金鸡湖东商圈人气渐旺、磁力凸显,在大型社区、邻里中心、主题餐厅等相继建成、开放后,2005年7月,湖东首座高科技智能商务楼宇――建屋企业天地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首批入驻的10家中外企业包括中国银行、东芝电器、太保财险、安华物流等。这个位于园区湖东行政中心的商务楼与其他大型商业设施一起构成了湖东多元化的超级商办区,也为湖东的商贸商务发展增添了新的砝码。“建成苏州CBD”是园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该区在金鸡湖湖西、湖东3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了1000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重点发展金融、证券、中介机构、地区销售总部、商务楼、宾馆、大型百货超市等商业形态。
湖东商务区的规划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高档商业购物中心、百货商场、时尚精品、星级宾馆和大型餐饮为主的商业街区、文化产业街区和国际会展街区。其中现代广场、金鸡湖广场等大型商业设施目前已初具形态,首个落户现代广场的主题餐厅墨西哥餐厅已顺利开张,金鸡湖商业广场在迎来了韩国休闲娱乐城后又将有日本最大的百货公司“三越百货”、全国知名家居企业“百强家居”等加盟。
2、湖东九龙仓成苏城新地标
市规划建设一直走在全市前列的苏州工业园区又有率先之举:2008年起园区中新合作区内
精装修商品房比例不低于50%,其中高层、超高层商品住宅原则上全部要精装修。园区此举意在推行绿色建材和绿色装修,进一步减少建筑垃圾和噪音污染。
轨道交通1号线园区段建设紧锣密鼓地启动,同时园区还将同步推进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开发工程。而最近刚更名为金鸡湖大道的原机场路和星港街也将实施拓宽改造。为了加速园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区内外路桥对接工程包括园区与昆山道路对接工程、港田路跨青秋浦大桥建设工程也将于今年开建。
园区CBD即苏州CBD,为了将这重要的城市标志性地域尽早展现风貌,2008年园区CBD的建设步伐也前所未有地加快了,共有二十大“商贸工程”建设围绕CBD展开。这二十大“商贸工程”均为园区CBD已拍卖地块建设工程,位于湖西的有润华环球大厦、恒宇国际中心、、康都商业大厦、尼盛万丽综合楼、海天广场、天翔国际大厦、佳敏综合大楼、东方之门等工程。位于湖东的则有九龙仓超高层建筑、新鸿基商业大厦、晋合洲际酒店、晋合凯悦酒店、晋合酒店公寓、乐嘉实业、兄弟综合大楼、宜必思酒店、迈锦酒店、招商银行大厦、东吴农村商业银行大楼以及望湖角四季酒店工程。其中湖西的东方之门将成为未来园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而湖东的九龙仓超高层建筑预计建筑高度420米,总高度可能突破450米,将成为苏城第一高楼。
3、湖东商办楼定位长三角
一条观前街,已经无法承载现代新苏州对于大型购物中心的日益急迫需要。然而,受观前的辐射,石路、南门商圈也不具备成为与观前分庭抗礼的第二大商圈。而园区作为城市副中心,缺乏综合性购物中心,精品百货的空缺,致使园区中高端客源外流。苏州园区,非常适合长三角地区高级员工的工作与居住,但是没有与其相匹配的商业配套,会阻碍其发展。
《苏州市市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明确提出:“古城内不再新建、改建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有关人士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政府有意引导购物中心布局避开居民住宅区和交通负荷太大的地区,向都市圈层人口密度不高、但日后交通条件会较好的园区分布的意向。园区湖东距苏州主城区较远,在传统观前商圈的覆盖范围之外,居住人口消费能力较高;拥有成为精品百货商圈的条件。
园区商业总体规划能够满足的消费人口规模是100万人。因此,园区商业将不仅用于满足苏州本地的消费市场,更意图借助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的拉动,吸引周边城市的高端消费群体。园区之于苏州,好比沙田之于香港;苏州之于上海,又好比深圳之于香港。一个城市的商业辐射与它的经济辐射能力和文化旅游辐射能力都有关系。而苏州兼具了两者。苏州轻轨的开工和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将长三角城市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围绕休闲度假而展开的一系列消费行为将成为苏州园区的又一大命题。李公堤二、三期的建设、阳澄食街、月光码头等项目的启动,将日益完善苏州工业园区的度假休闲娱乐等延伸商业服务。按照园区商业的布局规划,园区将出城市生活最美的风景线,这一魅力足以吸引全苏州乃至长三角的目光。
面对园区湖东商务楼宇的热租、面对国际科技园等众多外包服务载体的日趋成熟,站在制造业高地上的园区人看清了未来发展的全新定位:“世界工厂”要变身为“世界办公室”,而从工厂到办公室,改变不仅仅体现在蓝领变白领。
(二)湖东商办楼开发得政府支持
《苏州市总体规划(2004-2020)纲要》明确指出,园区与昆山上海连片发展,设苏州东部新城,将建设苏州市现代化新中心城区和苏州中央商务区。截止2007年6月,苏州工业园区吸引了包括66家世界500强跨国企业在内的外商投资企业2600多家,成为中国发展的奇迹园区。与此同时,园区正在进行从工业园区向人居天堂的转型。根据发展规划,园区规划居住人口为60万人,其中湖西10万,湖东50万。中国一线品牌开发企业在此云集,连续3年区域住宅成交总量遥遥领先,园区毫无争议地成为苏州未来居住的新版图。有居住就有消费,有人气便有商业。苏州与上海相比,一直以来商业地产的比重相对偏低,与苏州在长三角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园区也呈现有居住而无商业的现状。这让众多资本看到了机会,闻风而动了。
2007年4月,苏州市政府宣布,将在两年内投入28亿元发展工业园区的商业地产项目。以苏州工业园区环金鸡湖商圈开发为核心,未来环金鸡湖3平方公里区域将成为整个苏州的中央商务区。
(三)实力开发商逐鹿商办楼市场
直属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圆融集团担负着园区主要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建设的任务,该公司未来两年将有60万平方米商业地产的开发规模,涵盖了商务办公、购物、娱乐、餐饮、健身、休闲等多种业态,时代广场将是园区最为重要的标志性商业项目。
2007年6年,新加坡仁恒置地集团以21.63亿巨资拿下园区双湖版块的37.5万方商业地块。10月12日,第一太平戴维斯物业顾问促成韩国SK证券以6.7亿元人民币收购时代广场两栋写字楼。而2006年年底,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在以与苏州本土企业美田房地产、今日置业合资的方式获得园区24号地块。该地块将成为仅次于湖东时代广场的园区第二大商业广场。各路资本在苏州新旧商业布局的切换中寻找机会,认定园区无疑是蛰伏过久的“商业富矿”。
(四)借机轻轨建设向地下要资源
轨道交通工程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已经开工的轨道交通一号线将穿越苏州市核心CBD——金鸡湖东西两岸中央商务区,借着轻轨站点建设的契机,工业园区已规划并将着手建设城市发展地下空间。昨日下午,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徐国平向记者透露,园区将与一号线站点同步建设6万平方米的公共地下空间,而在未来,以园区CBD为中心,公共地下空间将达到35万平方米,同时将与区域内几乎所有高楼的地下室打通。地下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尚属起步阶段,苏州城市发展向地下要资源无疑走在了前面。园区打造的公共地下空间未来将具备三大功能:其一,将轨道交通与周边商贸等三产紧密联系起来;其二,形成以轻轨站点为核心的地下商业业态;其三,为形成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提供空间,其中包括了大型的地下停车场。
轨道交通一号线由东向西在地下穿越工业园区腹地,共设9站,其中有7个站点在CBD区域内,分别是星明街站、星海街站、星港街站、会展中心站、华池街站、星湖街站和南施街站。在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之初,园区规划部门就提出了与CBD区域公共地下空间相协调的设想,一号线园区区域内的两处车辆调度点也为此移至CBD区域内。结合一号线站点施工,园区首期建设的6万平方米公共地下空间将分别位于湖西的星海街至星都街之间,湖东的华池街至星湖街之间。这两处都是CBD的核心区域,两处地块上在建及即将建设的高层建筑密集,其中包括了东方之门、九龙仓等数幢标志性的超高建筑。打造出的地下空间将把轨道交通站点与这些高层建筑的地下室相互连通,形成有机的地下整体。在未来,甚至市民坐轻轨至星港街站可以不出地面由地下空间来到金鸡湖畔。
借机轻轨站点建设,打造地下发展空间实为一种有效的办法。面积3平方公里的园区CBD,规划建设30多幢超高层建筑,高楼总建筑面积达1千万平方米。同时,35万平方米的地下公共空间将打通绝大多数的高层建筑地下空间,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空间资源。
第三篇: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变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变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苏州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丝绸、刺绣之乡”等的美誉,在人们的映像中苏州就是这样一个有山有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人文古城。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保护古城、发展新区”的城市规划下,依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成为中国保护得最好的古城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苏州重视创新发展,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现代化。
苏州变大了。今天的苏州,拿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来形容已不准确,寒山寺早已到了姑苏城内。过去,来过苏州的人都感觉苏州很小,幽幽古韵的小桥流水,小巧玲珑的园林亭台。可是现在的苏州已不仅仅是一个小园林城市。
白天,当你登上苏州工业园区的国际大厦,远处,古城区粉墙黛瓦,苏州园林绕梁千年的曼妙余音似乎仍然听得见;近处,金鸡湖湖光潋滟,楼宇鳞次栉比,现代化的大企业错落有致。看苏州的市容,会勾起你联翩的怀想。
苏州变强了。谁能想到,过去被称为“上海后花园”的苏州,今天已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根据党的十六大,苏州提出了“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率先”目标。敢提出“两个率先”的目标,是因为苏州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年,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已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比如,苏州直接利用外资居全国大中城市的首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列第2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列第3位,外贸出口额列第4位,GDP列第5位,财政收入列第6位。2004年,苏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50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进出口总额1032亿美元,其中出口507.7亿美元。此外,苏州所辖的5个县级市均居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列。2004年,苏州入围“中国十大最具活力城市”,并获大奖。
一、“开发区经济”引领经济国际化迈向新高地
回望16年前的金鸡湖,围绕在渔歌水声中旧时光影依历历在目。娄葑镇的茭白、芡实清香满面,唯亭的阳澄湖大闸蟹唇齿余香,胜浦的水乡服饰也是韵味无穷„„传统产业与悠久文化却掩饰不了在蓬勃市场经济大潮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水平的落差;传统农村、农业与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让昔日园区所在地的很多农民依然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地带。
1994年,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一声号角,将园区的农村和农民彻底“唤醒”,园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烈序曲也是自此拉开„„16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乡镇工业企业向工业区集中,优化工业布局,加强招商引资,全面提升工业集中区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农村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保持30%左右的增幅。园区不断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内资外资双向互动,在提升农村经济实力的同时,为更多失地农民等提供上岗就业、发展创业的机会。2008年,园区农村新增注册内资完成211亿元,其中民营企业注册资本101亿元,累计注册资本达397亿元,户均注册资金365万元,列全省首位。
苏州工业园区各镇村(社区)级经济实力也是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8年底,村(社区)级集体资产达22.3亿元,村(社区)级总收入达22686万元,村(社区)均412万元。实现2000万元以上收入的村19个,实现1000万元以上收入的村19个。全区55个村(社区)全部完成了股份合作社改革,成立了5家富民公司、1家大闸蟹专业合作社。开发区在十多年建设发展中总结出的“昆山之路”、“亲商理念”等宝贵精神财富更是苏州城市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倡导实践“绿色GDP”
“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苏州提出和实施的是这样的发展口号。
苏州是一座美丽的水城。今天来苏州旅游的人发现,苏州的水越来越清了,臭水沟几乎见不到了。这得益于苏州下大力气的治水工程。近几年,苏州耗资3.5亿元专门修筑起一条18公里长的全封闭清水通道——西塘河,每天有200万立方米的长江水引入古城,还投入10亿元为该市2万多条、总长约2万公里的河道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肠清胃”。
绿化,苏州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在古城区,他们采取见缝插针、拆房补绿的方法,植草种树。2003年,苏州出台了一则地方法规,推出了“城市绿线”,规定“绿线”内每一块土地都不得随意改作他用,不得随意开发建设,只能用于绿化。目前100多个小公园星罗棋布于古城区的各个角落。在高新区和工业园区,浩荡的绿色环抱着园区,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
环境是资源,也是资本,改善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增强竞争力——这一观念在苏州已经深入人心。这一观念的背后,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解。
虽然苏州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工业化,但苏州考核干部并不都看工业经济指标,还要考核环境保护、空气与水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比如,苏州把“绿色GDP”、“人文GDP”都列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苏州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有高速增长的经济指标,也有“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评定的“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透过这些称号,苏州老百姓感受到的是环境的优美,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注重提高百姓生活质量
近期一项调查表明,2009年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69元,比上年增长了10%,总量、增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量比全国平均值高7816元,比全省平均值高4965元;增幅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354元,增长10.8%。
1、工资性收入仍占了大头收入不平衡呈缓解趋势。
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多元化,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趋于下降。但从这份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体,占比达67.1%,不过已呈下降趋势;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达20.7%,近几年逐步上升;伴随着政府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非经营性收入大幅增加,在总收入中占比均达到了6%。
从去年我市农民纯收入增长的情况来分析,家庭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增幅都超过了工资性收入。不过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工资性收入达到了8704元,较上年增长8.9%。同时,苏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农村家庭小工厂、农家乐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家庭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由此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2009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2681元,增长10.7%。
2、首饰消费支出涨46.6%每百户购买汽车3.3辆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苏州农村居民生活消费能力逐步增强,生活质量逐步提升。据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354元,比上年增长10.8%。
2009年,农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1499元,同比增长15.7%。特别是受国家对汽车消费的引导性政策影响,每百户购买家用汽车3.3辆,比上年增加了2辆;人均购买交通工具支出752元,同比增长46.5%;百户家庭手机拥有量230部,较上年增加13部。同时,我市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消费不断提升,2009年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1696元,同比增长16.7%。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民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享受,农民旅游消费232元,同比增长19.4%;休闲娱乐消费122元,同比增长32.6%。
3、健康也更加为农民所关注。
2009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491元,同比增长13.2%。其中,保健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 24.4%,医疗费同比增长14.0%,看病问题仍然是农民关注的热点。此外,农民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211元,同比增长了24%,其中用于购买首饰的消费支出同比增长46.6%。
让普通百姓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苏州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这一信念,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改善人民的生活,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而努力前进着。
第四篇:事故调查报告-苏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附件
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在建桥墩“3•17”
坍塌事故调查报告
2016年3月17日凌晨2时左右,在长江澄通河段(张家港市境内),由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的沪通铁路长江大桥29#主墩沉井持续吸泥下沉至-102m标高时,沉井内突发大规模涌砂涌水,导致沉井靠江心侧井壁突然坍塌,造成2人死亡,4人失踪。
事故发生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国务院国资委、江苏省政府、中国铁路总公司、苏州市政府等单位领导分别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全力搜救失踪人员,迅速查明事故原因,确保类似事故不再发生。江苏省安监局、苏州市安监局、公安局、交通局负责人,张家港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等都在接报后的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指导协调事故救援和善后工作。
根据《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493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苏州市政府成立了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在建桥墩“3•17”坍塌事故调查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组,名单见附件一)。事故调查组由苏州市安监局副局长王竟任组长,苏州市和张家港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并邀请检察院派员参加。事故调查组聘请5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事故成因进行技术分析。专家组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巡视员、教授级高工钟建驰任组长,冯兆祥、周新亚、薛照钧、缪林昌为成员。事故调查组本着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开展了事故调查,形成事故调查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工程概况
沪通铁路长江大桥位于长江澄通河段,江阴长江大桥下游45km,苏通长江大桥上游40km。北岸为南通市,南岸为张家港市。大桥为沪通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锡通高速公路合建,按四线铁路、六车道公路共通道建设,全长11076.262m。其中公铁合建段长度6993.062m,单建铁路长度4083.2m,主航道桥采用双塔斜拉桥布置,主桥孔跨布置(140+462+1092+462+140)m。工程立项批文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新建上海至南通铁路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发改交运〔2008〕481号)。合同工期:2014年3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共54个月。合同价款:75.18亿元。
大桥29#墩采用倒圆角的矩形沉井基础,沉井井身顶面平面尺寸为86.9m×58.7m。倒圆半径为7.45m,沉井平面布置为24个12.8m×12.8m井孔,沉井总高115m(其中底节钢
沉井高56m,钢筋混凝土沉井高59m)。沉井吸泥下沉与接高交替进行,沉井下沉采取空气吸泥机吸泥下沉。沉井设计终沉底标高为-107.0m,事发时已下沉至-102.5m。
(二)参建单位情况
1.建设单位: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沪通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住所: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姚港路12号,代表人:孔文亚,经费来源:资本金及银行贷款,项目总投资:150.02亿元。
2.勘察设计单位: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12月31日成立,注册地址:武汉市汉阳区汉阳大道34号,法定代表人:张敏,技术负责人:高宗余,营业执照注册号:***,公司业务范围为:铁道行业(桥梁工程)专业甲级;公路行业(特大桥梁)专业甲级;公路行业(公路)专业乙级;市政行业(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城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工程)专业甲级。可从事资质证书许可范围内相应的建设工程总承包业务以及项目管理和相关的技术与管理服务。
3.施工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4月26日成立(前身为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创建于1958年3月)。注册地址:武汉市汉阳区汉阳大道38号;法定代表人:刘自明;营业执照注册号:***。资质等级:公
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桥梁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隧道工程专业承包壹级、铁路铺轨架梁工程专业承包壹级、港口与海岸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安全生产许可证》证书编号:(鄂)JZ安许证字[2005]000263;有效期至2016年11月28日。2014年3月,成立中铁大桥局沪通长江大桥项目经理部(非独立法人);项目经理:高振东。
4.劳务分包单位:台州方园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2003年11月05日成立,注册地址: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北洋镇北洋街,法定代表人:牟宣庭,营业执照注册号:***,资质等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地基基础工程专业承包叁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叁级,《安全生产许可证》证书编号:(浙)JZ安许证字[2005]098415-4/2,有效期至2017年04月29日。项目施工负责人为牟宣星。
5.监理单位:铁科院(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为铁道科学研究院下属国营企业,成立于1998年11月30日,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其他),住所: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2号,法定代表人:侯庆华。公司持有住建部监理甲级资质证书,证书编号:E111007909-4/1,资质等级:房
屋建筑工程监理甲级、公路工程监理甲级、航天航空工程(民用机场工程除外)甲级、铁路工程监理甲级;持有交通部公路工程甲级资质证书,证书编号:交监公甲第295-2007号,资质等级:承担全国范围内一、二、三类公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项目的监理业务;持有交通部特殊独立大桥专项,证书编号:交监公桥第054-2007号,资质等级:承担全国范围内特殊独立大桥项目的监理业务。公司派驻施工现场项目总监为戴福忠,事发标段监理小组负责人为蒋永升。
二、事故发生经过和救援情况
(一)事故发生经过
3月16日18时,沪通长江大桥HTQ-2标项目部安排白班与夜班进行交接班。根据当时的泥面数据和沉井姿态,技术部安排夜班对J3-
2、J4-
1、J4-
2、J4-
3、J4-4五个井孔吸泥;3月16日晚23时左右,J3-
2、J4-
1、J4-4停止吸泥,J4-
2、J4-3继续吸泥作业。3月17日凌晨2时左右,井孔水面突然迅速上涌,水位急剧上涨至距离沉井顶面2.6m(事后测量标高:+10.307m)处,井孔内外水头差达10.547m(潮汐表显示沉井外侧水面标高-0.24m),北侧井壁瞬间坍塌,连同附着在北侧井壁内的三台塔吊坠入江中。经事后清点,3名在北侧井壁作业的人员及3名塔吊司机失踪。
事发时,正在进行吸泥下沉作业,主要工作内容为吸泥、5 拆装吸泥机等。当时,现场人员有:生产经理1人、技术人员2人、塔吊司机6人、作业人员52人,其中:李松松、张豪仁、李伟林分别在沉井北侧三台塔吊上作业,平一枫带领庞代华、张万雄在沉井北侧井壁顶面进行泥面标高测量。
(二)事故救援情况
1.事故发生后,沪通长江大桥HTQ-2标项目部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当即组织人员和设备进行现场救援,同时按程序向项目监理、建设单位、属地政府主管部门及上级部门报告事故信息。为避免事故扩大,项目部组织人员撤离,封锁事故现场,全力展开搜救工作。3月17日凌晨4时40分,搜寻到落水者庞代华,已死亡; 4月8日,在施工水域搜寻发现李伟林遗体;其余4人失踪。
2.接到事故报告后,国务院国资委安全处、江苏省安监局、苏州市安监局、张家港市政府、张家港市安监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等单位有关领导立即赶到现场,了解事故情况并指导抢险救援工作。张家港海事局、南通海事局、常熟海事局,长航公安局苏州分局、南通分局及张家港第六人民医院等单位参与搜救。海事部门共出动各类船舶498艘次,出动人员1698人次。
3.中国中铁领导、中铁大桥局及中铁大桥局四公司主要领导都在第一时间赶赴工地,指挥、部署抢险搜救工作。
沪通长江大桥HTQ-2标项目部积极组织协调拖轮、警戒船、海事巡逻艇、抛锚艇、打捞船、浮吊等各类船舶16艘,组织轻潜、重潜18名潜水员展开搜救工作,参加搜救人员共达165人。同时,加固沉井上龙门吊机,打捞倒塌落水吊机,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该事故造成2人死亡,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约2119.93万元。
死者:庞代华,男,49岁,身份证号:***299,户籍:湖北省松滋市老城镇芦尾村十组,工人。
死者:李伟林,男,22岁,身份证号:***811,户籍: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滩桥镇太山村八组,塔吊司机。
失踪者:张万雄,男,48岁,身份证号:***252,户籍:湖北省松滋市老城镇大堰头村七组,工人。
失踪者:平一枫,男,24岁,身份证号:***275,户籍: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新生东路96号,工人。
失踪者:李松松,男,31岁,身份证
号:***81X,户籍:江苏省邳州市碾庄镇桑元村8组383号,塔吊司机。
失踪者:张豪仁,男,22岁,身份证号:5***266057,户籍:四川省达县万家镇五洞村13组,塔吊司机。
四、调查取证情况
(一)合同签订情况
1.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于2014年3月24日与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沪通长江大桥建设工程HTQ-2标段施工总价承包合同》。合同价款7517891457元。施工工期:1645天。
2.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于2014年3月24日与铁科院(北京)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铁武汉大桥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沪通长江大桥建设工程HTQJL-2标段施工监理合同》。合同价款65661530元。服务期限:60月。
3.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沪通长江大桥HTQ-2标项目经理部于2015年9月30日与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签订《经济承包责任书》,责任书编号:承包第【2015】02号,承包价款367692万元。承包范围:以主航道桥28#墩-29#墩跨中分界,除29#墩钢沉井制造、浮运、定位下沉、井壁混凝土灌注外南侧(张家港侧)上下部结构、桥面系及
附属工程、大小临工程全部施工任务(含南引桥铁路单建段下部结构部分)。
(二)沪通长江大桥施工安全管理情况 1.参建单位安全管理情况
(1)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有沪通长江大桥HTQ-2标工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中铁大桥局副总经理、中铁大桥局沪通长江大桥HTQ-2标项目经理高振东担任。同时,各项目分部针对各自的特点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公司建立安全管理保证体系,项目部、项目分部、架子队三级组织机构对项目施行分级管理;制订《重大危险源辨识登记、公示与监管制度》、《大型机械设备管理办法》、《隐患排查》等33个管理制度以及专项应急预案21个。公司建立有月度大检查和专项检查、隐患排查制度,开展定期与不定期检查,针对存在的隐患问题,进行闭环管理;建立准入制度,规范协力队伍选用,并对协力队伍人员安全培训和安全技术交底;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登记、公示与监管制度》要求,每月月底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登记、公示、监管。
(2)沪通长江大桥铁科院中铁大桥监理联合体监理项目部设置2个监理组、1个试验室、1个测量组和1个专家组,采用直线职能制,实行监理项目部--监理组二级管理模式。监理项目部组建了安全检查组,由安全监理负责人、安全监
理工程师和施工监理负责日常检查制度的落实,实施具体的监理检查工作;监理项目部制定有监理工地例会制度、月检制度、巡检制度和专项检查制度四项安全监理制度,明确从总监到监理员所有监理人员的岗位安全责任;编制了《沪通长江大桥沉井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安全监理实施细则》、《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理实施细则》等共25份监理实施细则。
(3)沪通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的质量安全部负责大桥建设日常安全质量管理工作,配备人员5人,设部长1人,副部长1人,专业工程师3人。开工建设以来,指挥部先后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工程质量管理办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等13项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以及第三方检测单位的质量安全管理责任。指挥部对质量安全的监管主要采取日常抽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自开工以来,指挥部共组织专项检查29次,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采取会议通报、下发书面整改通知书要求责任单位立即整改、限期整改并书面回复等方式,指导督促整改工作。对重要问题的整改情况,指挥部派人现场复查确认。
2.监管部门安全监管情况
中国铁路总公司于2014年5月19日批复沪通长江大桥开工报告,同意开工建设。根据铁路建设程序,大桥建设指挥部向上海铁路局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申请办理了监督手续。
2015年,根据国家铁路局要求, 上海铁路局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向上海铁路监管局移交监督资料,上海铁路监管局开始履行监管职能。
2014年5月6日,沪通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向上海铁路局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报送递交了沪通长江大桥工程的了质量监督申报资料,上海铁路局工程质量监督站于2014年5月13日发出沪通长江大桥质量安全监督通知书,并于2014年5月14日,在沪通长江大桥建设指挥部组织召开了沪通长江大桥工程首次监督会议,形成首次监督会议纪要(铁质安监督上海站〔2014〕121号),决定对沪通长江大桥开展质量安全监督工作。
2015年5月13日,根据《国家铁路局关于做好铁路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铁工程监函〔2014〕156)号)要求,上海铁路局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将沪通长江大桥的监督工作移交给上海铁路监督管理局。
自2014年5月14日起,上海铁路局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对沪通长江大桥工程开展监督检查。2014年,监督检查9次,提出各类问题192个。2015年5月13日之后,上海铁路监管局监督检查12次,提出各类问题238个;2016年至事故发生,共监督检查4次,对原材料抽检3次,提出各类问题75个。监督检查完毕,上海铁路局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站和上海铁路监管局均向建设指挥部下发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通知书。
五、事故原因分析
沪通铁路长江大桥29#主墩沉井在下沉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不可预见的涌砂涌水导致北侧井壁瞬间坍塌,连同附着在北侧井壁内的三台塔吊坠入江中,3名在北侧井壁作业的人员及3名塔吊司机坠入水中。
1.地质条件复杂,具有形成流砂的土层条件。根据工程地质勘探报告揭示的情况来看,刃脚至-102m标高时,土层由④4层进入⑤2层和⑤3层。④4为密实的粗砂,其厚度起伏变化较大,局部陡倾,该砂层的力学强度指标较好,地基承载力550kPa;⑤3细砂层,总体厚度较大,但夹有⑤2的粉砂层、⑤3-1粗砂层和⑤3-2砾砂层,⑤3-1粗砂层和⑤2粉砂层在空间呈透镜状分布,⑤2的粉砂层的承载力为200kPa,⑤3细砂层的承载力为300kPa,明显低于④4层。29号墩沉井刃脚在-102m标高深度处同时出现有④4粗砂层、⑤3细砂层和⑤2粉砂层。29号墩位置处地质条件远比28号墩的地质条件复杂,28号墩最后一段沉井(最终刃脚标高-97m)全部落在④4粗砂层中。地勘报告的地震波勘探资料揭示29号墩位处有物探异常,推测为砂层中夹有薄层粘土层。⑤3细砂层和⑤2粉砂层含有细颗粒的比例较高,粒径
小于0.25mm的细颗粒成分比例超过80%,这两层土的不均匀系数均小于5,极易形成流砂,施工也极易出现翻砂。
2.沉井超深导致井内外存在较大的土压力差。由于沉井内外土层标高有60余米的落差,形成较大的土压力差。沉井的刃脚高度通常较小,不同于基坑工程,基坑施工周边排桩设有一定的插入深度控制压力平衡和水力梯度,而沉井刃脚施工过程中埋深较浅,在控制压力平衡和水力梯度方面作用较弱,一旦平衡打破,其底部的细砂层极易涌入沉井内部,形成翻砂。
3.难以预见因素导致突发事件。29号墩地质条件复杂,沉井施工作业面积巨大,施工当日刃脚底平面标高约-102m,同一标高出现承载能力差异较大的土层,密实的④4粗砂层起伏变化,⑤3细砂层和⑤2粉砂层细颗粒丰富,不同层位土层的交界面出现局部陡倾,沉井深度超过100m,沉井内外土压力差大,大直径420mm吸泥机不停吸泥,当大直径的吸泥机将④4粗砂层吸穿后,又难以及时发现沉井标高已进入⑤3细砂层和⑤2粉砂层,粗砂层与粉细砂交界面吸泥后可能形成通道,细颗粒土借势形成流砂,诸多因素联合作用打破了原有的应力平衡,导致涌砂涌水突发事件。
4.沉井内水位突升导致江心侧井壁坍塌。沉井外的水和砂瞬间涌入井内,井内水位突涌上升,高出井外水位10.5m,13 在高水压的异常工况下,沉井结构承受异常荷载,导致江心侧井壁撕裂坍塌。
六、事故性质
事故调查组经调查取证和现场勘察,结合专家组意见,认定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在建桥墩“3•17”坍塌事故是一起沉井在下沉施工过程中,现有技术手段难以及时发现超100米水深的地质变化,而发生的一起难以预见的非责任事故。
七、相关处理建议和整改要求
(一)虽然这是一起沉井在下沉施工过程中,由于现有技术条件所限,发生的难以预见的非责任事故,但造成了2人死亡、4人失踪的严重后果,按照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施工单位也要承担事故的领导责任。
1.中铁大桥局四公司副总经理陈建新,作为公司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对此次事故负有领导责任,建议对陈建新同志诫勉谈话,并按照公司期薪制考核文件对其经济处罚。
2.中铁大桥局四公司沪通长江大桥项目部项目经理程方宏,作为项目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项目安全生产全面负责,建议给予程方宏同志行政警告处分,并按照公司期薪制考核文件对其经济处罚。
(二)建设单位要组织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工程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相关单位,认真开展安全生产警示教育,14 进一步提高各参与建设单位的安全生产意识。
(三)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要进一步加强对超大超深沉井基础的研究。一是对潜在未知的风险深入研究。在深水和复杂地质下下沉超大超深沉井与普通沉井在下沉过程中有较大差异,面临的风险会更大,需提高对项目安全风险的认识。二是开发和研究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取代传统的吸泥机下沉工艺;引进和开发主动下沉工艺工法,充分考虑在复杂地质下下沉超大超深沉井会遇到的各种障碍及不利因素。三是对深水、超大、超埋置深度基础的复杂地质勘测,需扩大勘测范围,以准确掌握地质情况。有必要开发新的触探设备,以适应超水深超埋置深度的深层地质勘察。
附件:1.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在建桥墩“3•17”坍塌事故调查组成员名单
2.新建铁路上海至南通铁路长江大桥29号墩沉井事故调查技术报告
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在建桥墩“3•17”
坍塌事故调查组 2016年4月11日
第五篇:苏州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关于现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存在问题的剖析
1。就业形势
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 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 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一)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竞争。(二)人才市场更加偏重“好”专业。所谓的“好”专业或“热”专业,是指当前就业市场较紧缺的专业。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重要因素之一即大学所学专业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一些名牌学校不合适市场专业学生就业不理想。用人单位在看重“专业”同时,还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三)海外归来学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冲击加剧。
2。调查结果表现出的问题。
一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调查问卷的问题2。3。7。9。题。例如第九问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时,你会做何选择”中有41。6%的人选择了B选项,大学生也在逐步的变得成熟和理性。
二 就业取向: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首选经济发达地区,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在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时密切相关的。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的选择方位较之其他地区多,这也成为就业者选择的原因。但也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三 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报导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同时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3。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自身对策。
A。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B。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C。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D。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E。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4。个人访谈:对于现代大学生就业你有什么看法?(类似看法的不再列出)
甲同学:我认为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最为重要,现在有很多现象表现出大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时候,与自己的专业并不对口,但是在工作几个月后甚至一两个月就完全适应的自己的工作,甚至没多久便升职。这很能说明的是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自身标准的调整时很重要的。
乙同学:我觉得吧,大学生么可以先就业再择业,现在的就业形势是很困难,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找到符合自己意愿的职业,我们可以先积累经验,边工作边找自己喜欢的职业,等找到了可以再跳槽。
丙同学:大学生目前要做的是先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行行出状元,只要学精,学透就不怕找不到好工作。
丁同学:我觉得大学生就业的话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工作,如果找到一份工作待遇不是很高但很符合自己胃口的话我觉得应该能去尝试一下,人活着也不是只为了赚钱而工作,自己的理想、兴趣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