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乡一体发展的启示

时间:2019-05-15 02:44: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州城乡一体发展的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州城乡一体发展的启示》。

第一篇:苏州城乡一体发展的启示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一)从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省苏州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推进力度加大。市和所属市(县)区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形成了整体推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改革思路拓展。在中央精神指引下,紧密结合苏州实际,在科学规划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整和提高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开拓。

三是典型亮点涌现。形成了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58个,其中30个新农村建设典范;启动了14个万亩以上、64个千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整体开发太湖、尚湖、昆承湖等近20个生态绿(湿)地;选择确定23个镇(片区)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导区。示范引导作用日益明显。

四是政策效应显现。去年全市财政支农投入38.6亿元,比上年增长29.5%,今年仍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市已有4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保,累计100多万农村非农就业劳力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形成国险、省险、市险、地险四级农业保险体系,累计投保农户94万多户次;农业担保和农村小额贷款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担保金额27亿元,17家小额贷款公司获得批准;富民强村活力增强,全市农村集体总资产达636亿元,村级总收入48亿元,村均收入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去年达11789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主要依靠增收长效机制的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达30.5%。

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了全市经济整体前进步伐。去年苏州全市GDP达6701亿元,地方一般性财政收入668.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5%和23.5%,走在全国同级城市的前茅。今年上半年抗击金融风暴,仍取得较好成绩,GDP3560亿元,财政收入376.7亿元,同比增长10.3 %和7.8%。在最近发布的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县(市)中,苏州占据了一半,所属5个县级市全部名列其中。

笔者此次调查,跑遍了苏州的7个县级市、区,采访了从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到种粮、养殖大户的数十位各级干部和农民,看到的是一二三产业新一轮发展的蓬勃兴旺景象,听到的是各级干部科学、踏实的谋划和措施,受益农民感激共产党和发家致富打算的心声。那种城乡同步、干群同心搞改革促发展的氛围,在城乡一体化的平台上得到了新的升华。从中深深感受到党中央科学发展观以及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决策的正确。

(二)苏州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苏州紧紧抓住农村改革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率先实现了“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90年代开始,苏州紧紧抓住国家沿海地区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率先实现了“内转外”的历史性跨越,加快了城市化国际化步伐;进入新世纪,苏州紧紧抓住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性决策的机遇,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并于2005年底率先完成省定小康的指标任务后,进一步推进第二个率先,开始了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的历史性跨越,加快了现代化步伐。

至此,苏州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变,不仅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城乡面貌也由过去破旧的老苏州,变为交通便捷、居住宽敞、环境秀美、教卫发达、购物方便的充满现代化气息、城市化率达65%的新苏州。2005年,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93元,超过了1000美元。在这同时,苏州从改革开放的1978年至2005年止,累计上交国家财政达2516.7亿元,在国内同级城市中屈指可数。

苏州人民为此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巨大代价。进而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主要为土地资源紧缺,环境容量不足,按常住人口计算农民人均只有半亩地;外来人口剧增,达到了每平方公里超过2000人的罕见密度;农户居住仍显分散,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化水平不够;农民增收幅度不大,大大低于经济增长幅度;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品的覆盖面还不广泛等等。

2006年2月以来,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决策。遵照中央精神,结合苏州实际,苏州市委找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正确途径: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富民强村,发展现代农业,到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始了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苏州的率先之举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批准其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并对其试点方案作了具体批复。苏州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当前保增长、促转型、谋发展的实际行动,以率先改革推动率先发展,抢抓战略机遇,谋求新的跨越,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开局。

(三)苏州正在进行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实践,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探索。

注重更新理念,进行资产资本运作,建立长效富民强村机制体制。苏州的干部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集体经济的强盛,关系到基层政权的稳固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他们从乡镇企业转制后不久,就着手抓好新一轮集体经济发展,这主要是探索“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发展模式,总结推广由该市吴中区农村率先创办的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及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市委、市政府逐步制订和完善相关条例和支持政策,促使“三大合作组织”以燎原之势迅猛发展,成为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一大亮点。截止2008年底,全市“三大合作组织”已达2512家,持股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0%。全市农村集体总资产达636亿元,村级年总收入达48亿元,村均收入339万元,84.5%的村超过100万元。

令人可喜的是,目前这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正由镇级政府进行科学组合协调,优化资源配置,严格管理监督,培育人才队伍,强化市场化操作,实行资产资本运作,组织引导参与城市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增强其“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使苏州新型集体经济的量和质均有了很大提高。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形成和壮大,促进了农民与集体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构筑,也从物质基础和组织保障等方面,促进更多的农民走创业之路,从而有效地增加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体制。近年来,苏州农民收入的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以务农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以及政策转移性收入基本稳定,略有增长。而财产投资性收入占比直线上升,由2004年的3.5﹪增加到2007年的28﹪,2008年的30.5﹪,今年预计可达35﹪。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2010年的目标是两个40%和两个10%,即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投资性收入都为40%,家庭经营性收入和政策转移性收入各为10%,绝对数超过人均1.3万元,其中主要靠以新型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

“三大合作组织”诞生地之一的吴中区木渎镇,在新一轮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提出“打破村与村地域格局求发展”,“镇村联动求发展”的思路,对规划、资源、资金、招商、宣传、管理等六方面实行全镇统筹,规划建设中心城区、休闲旅游、特色工业三大板块,其中包括五大商圈、五大市场,使该镇所辖十个村(社区)的19家社区、物业股份合作社和1家镇级惠民股份合作总社有序参与新一轮城市化、工业化及新农村建设,并向全社会招聘高级专业人员参与招商、营销和管理。目前各商圈、市场兴旺发达,村级二产三产用房招商率近100%,特色工业集聚区企业有效地进行结构调整,50%以上实现了升级换代,汽车零配件及用品、节能环保、精密机械等特色产业群初步形成。全镇新型集体净资产超过20亿元,去年村级收入1.02亿元,村均超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92元,其中财产投资性收入超40%。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4.1亿元,人均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他们满怀信心在2-3年内使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村级收入达到2亿元,农民从合作社分红户均1万元,另外拆迁户每户还可从惠民合作总社分红2万元。

注重科学定位,完善保护、支持制度,促进现代农业实现新的跨越。坚持把农业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的有机结合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定位,把优质粮油、蔬菜花卉、特种水产、生态林地为主导的“四个百万亩”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落到实处,发挥农业保供增收、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等综合效益,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具体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加快土地股份合作改革,推行政府帮扶政策,着力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张家港市从2006年开始由市镇两级财政对种植水稻100亩以上,蔬菜3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给予奖励,对流出土地使用权的农户每亩每年补贴300元,该政策一定10年,短短三年流出土地形成规模经营15万亩,累计达22万亩。苏州7个县级市、区都实行了程度不同的补贴政策,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超过10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近40%,力争到2012年基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象抓工业园区一样,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着力提高高效设施农业水平。去年,市县两级财政29.3亿元支农投入中,70%投向高效设施农业,建成了县级市、区有万亩以上、镇有千亩以上、村有百亩以上三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其中有张家港市常阴沙3.8万亩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南丰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凤凰万亩水蜜桃示范基地,常熟市坞丘1.5万亩有机稻米生产基地、董浜万亩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太仓市陆渡浏河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金仓湖旅游休闲基地,昆山市巴城万亩葡萄示范基地、吴中区临湖2.3万亩太湖特种水产内塘养殖基地,相城区荷塘月色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等。各类规划科学、规模连片、特色明显、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组织化、机械化、产业化、设施化、科技化程度高的设施农业面积已达28.5万亩,农民从高效设施农业上可得三笔收入:土地流转金、打工薪金和股金分红。平均在每亩5000元以上,最高的超过1.2万元。还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基地130多个,年经营收入超过10亿元,带动农村就业2万多人。

三是强化现代科技提升作用,积极培育优质农副产品品牌,着力提高土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合作,招商科技项目、招聘科技人才等举措,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先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张家港三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农大的一位博士创办的,生产标准近乎苛刻的优质菊花、百合花出口日本,每亩达到10万元以上的效益。吴江众诚鸭业由当地农民企业家引进英国优良种禽,生产的苗鸭占领了全国七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常熟田娘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则由年逾花甲、痴心农业数十年的老支部书记创办,流转了2700亩地,招聘了一位农业推广硕士生当总经理,引进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创办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厂,开发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大米。最高等级的网栽技术,让水稻在“大蚊帐”内生长,防止虫害,杜绝农药,施用有机肥,以此生产的田娘牌配方有机大米成为苏州的名牌产品,每公斤售价40元,供不应求。他们每年还收集8万吨畜禽粪便及2万亩秸杆,生产的有机肥料除了自用,还供应其所在的坞丘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并有效地改良了长期使用化肥而板结的土壤。赢得了可贵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到目前为止,苏州共创建中国名牌农产品10个,省级名牌农产品19个,市级名牌农产品145个,省以上著名商标17个,无公害生产基地超过222万亩,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达1295只。确保到2010年全市地产农产品全面无公害化。农业科技在为农民增收、确保食品安全、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等方面的贡献份额迅速提高。

四是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全市组建了一大批种子种苗、机插育秧、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产业服务。同时组织培育了一大批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业经纪人队伍等,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目前苏州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全市优质水稻、专用小麦、双低油菜、特色蔬菜、时令瓜果等主要农作物,以及特种水产、优质畜禽等养殖业的优良品种分别达到90%和70%以上,做到产销两旺。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21家,市级73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44亿元,拉长了产业链,提升了农业附加值。

注重优化配置,集约节约土地资源,健全规范农村土地保护制度。在新一轮的跨越中,苏州总结前两轮跨越的经验教训,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同时,努力探索改革新途,大力挖掘资源潜力,珍惜稀缺资源,开展“造地”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采取统筹安排城乡土地资源,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坚定不移推行“三个集中”:引导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的落户条件,鼓励农户将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促进农民带股、带保、带房进城镇,实现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换。

据初步测算,如将散布在工业规划区以外的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或“退二还一”全市可新增用地10多万亩;如将现有农业用地集中整理,可增加耕地15万亩左右;如将农民居住点从目前的2.1万多个,按照新农村科学布局调整到2500多个,可增加用地48万亩。仅此三项就可以置换出70多万亩发展用地。对置换形成的增量土地,空间可用于“三化”,收益在保证依法交纳国家的同时,保证“三农”的合理权益,探索建立宅基地置换机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机制,使农民在土地增值中获得长期收益。从根本上保护了苏州尚存的宝贵的土地资源。

张家港市永联村是国土资源部批准的苏州最早实行住宅置换的点,2006年开始先后投入10亿多元兴建了占地800亩、高标准、现代化的“钢村嘉园”,可容纳全村3300户居民入住,还建有小学、幼儿园、医院、商业街、农贸市场、休闲公园等配套设施。10200名村民享受了高标准的社会保障,还从土地流转(每亩1200元)、100%参加工业、农业公司工作获取工资,以及创业收入,去年人均纯收入16280元,过上了富裕舒适的生活。村集体利用置换出来的1500亩宅基地和流转、整理的成片土地,兴办了苗木公司和其它村办企业,去年销售收入310亿元,实现利税18.8亿元,获得30多项省和国家级荣誉。

常熟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连片土地,就是著名的“波司登”公司所在的康博村投入1.2亿元建成连体别墅式的康博新村置换出来,以及村民将土地流转出来的。“波司登”则容纳了全村所有富裕劳力,当然,他们也享受高标准的社会保障。

昆山市花桥社区则利用毗邻上海的地理优势,抓住省批花桥经济开发区的机遇,建立公平合理的动迁补偿和优惠安置机制,引导农民以宅基地、住房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高标准建成180万平方米的四个大型社区,动迁农户6000多户,占75%。并实施“村级动迁补偿资金集中投入,村级预留地集中使用”的工程,先由政府出资统一建设创业基地、工业园服务中心等载体项目,总投资1.7亿元,统一经营,再量化到各村、到农户,5702户农民享受股权,集体资产、农民收入连年2位数增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814元,随着花桥经济开发区的日趋兴旺,农民较大幅度增收的长效机制也越发显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城乡一体的现代化也将率先实现。这些先行典型的经验正在苏州23个试点先导区全面推开,推动了苏州新一轮的跨越。

注重统筹兼顾,实行放权让利,力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跨上新的台阶。一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准,统筹推进城乡道路、水利、电力、电信、环保、公共、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苏州农村已基本实现供水、供电、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村村通公路,各镇15分钟内上高速,除了早已镇镇通长途汽车外,相当部分镇村还通了公交,昆山市则率先全部镇村通公交。

二是健全城乡统筹就业创业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服务共享,创业机会平等。通过免费培训,免费职业中介,以及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农民灵活就业,增加农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有效举措,基本上保证了农村富裕劳力的就业,累计达157万人。

三是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苏州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低保政策。通过几年努力,把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和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保体系,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向居民医疗保险过渡,并建立实施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是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深化公共事业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这中间苏州在拆迁户新村和部分有条件的村内兴建了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现代化社区服务中心,使村(区)里的农民进入社区就能得到教育、文化、娱乐、医疗、金融、社保、体育锻炼、邮政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享有与市民同等待遇。目前这一中心的普及率达88%,成为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平台和又一亮点。

苏州市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能做到国内领先的如此水平,是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放权让利,每年拿出数十亿真金白银反哺“三农”,真正贯彻落实了中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精神,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注重标本兼治,健全补偿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纳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的又一个特色。他们认识到这是贯彻落实中央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进步文明、还“人间天堂”美誉的应有之举。

一是全面推进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标本兼治,把治理太湖作为重中之重,全面理顺水系网络,切实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营造“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四位一体新格局。去年三级政府拨巨款赔偿渔民,拆除太湖围网养殖面积16万亩,并进行了综合治理,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治理任务。到“十一五”期末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区达到95%,建制镇达到85%,农村达到40%。

二是进一步推动城乡生态绿化建设,统筹兼顾绿化的生态功能、产业功能和文化功能。按照“四沿两点一区”(沿路、沿水、沿村、沿城镇,农家庭院和企业厂区,千亩以上生态片林示范区)的思路,构建起路连林隔、林水一体、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城乡一体生态绿化新格局,优化现代宜居环境,体现江南田园风光,彰显苏州水乡特色。目前,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为21.8%,2010年达到23%。

三是健全农村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和制止环境污染。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加强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由市供销社牵头,联合省供销社、苏州国发集团合资的苏州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已开始运作,市和各县级市、区组建市场主体和运作机构,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

这中间他们抓住了两个关键之举,一是切实建立健全补偿机制。对面广量大的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建造生态湿地、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发展保护林业等,政府均有奖励、优惠等补偿机制。二是科学治理保护,做到标本兼治。体现在不搞表面文章,更不搞形象花架子工程,结合苏州实际,抓住源头,标本兼治。比如各地的湿地生态园,都 是充分利用建高速公路挖废地块、低洼地,以及被盲目围垦的太湖、阳澄湖、昆承湖、尚湖、汾湖、漕湖的退田还湖的地块,有效地减少和保护了耕地资源,并延请国内外著名生态景观保护设计专家规划设计,一个个都成为现代苏州的生机勃勃的“肾”与“肺”,姑苏水乡的新景观。以上各项均采取多元化投入,资本资产运作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化操作,这也是科学治理保护的一个方面。

(四)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从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观点上,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苏州市遵循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至理名言,率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面对经济社会等方面诸多的新矛盾,苏州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中,仍然坚持发展这个中心,而这个“发展”是实行结构性调整、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发展,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是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协调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抓好三个文明的发展。一句话,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抓好发展。因而苏州在第三次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跨越得更稳健有力,他们积极有力地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地引进外资外智,卓有成效地拉长农业这条“短腿”,踏踏实实地落实城乡统筹的规划、措施,使苏州新一轮的发展步伐更稳健有力而硕果累累。昆山市玉山镇则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跃上了“华夏第一镇”的宝座。他们以相邻的国家级昆山经济开发区为追赶目标,创建昆山高新区,基本形成精密机械、可再生能源、光电、数字装备、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已被国家科技部通过国家级开发区的验收。去年全镇GDP达31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1.2亿元,今年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玉山镇和木渎镇就是苏州农村发展的缩影。

从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观点上,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举措。改革开放使苏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一轮跨越中,苏州仍然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这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得到城乡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而才出现了“三大合作组织”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创新改革,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民权益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创新改革,“新型社区活动中心”这一农民享受市民待遇平台的创新改革,土地合理流转、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改革,实行宅基地置换、强化耕地及撤并乡镇所在地的整治而“造地”的创新改革,以政策补偿和市场化运作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创新改革,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公共品覆盖农村的种种改革等等,都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由衷拥护和支持,改善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深刻认识提高执政能力的观点上,坚持加强党的领导这个核心。提高执政能力首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笔者在采访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和具体分管的市委副书记徐建明时,他们都从理论的高度和联系苏州实际以及体制机制的深度,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们认为,率先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是苏州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选择,如不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就是贻误战机,对党和国家、对600万苏州人民尤其是380万农民的渎职,今后的改革成本将高得多,于国于民都不利。笔者在随后对所属各市区局镇村领导的采访中也领略到他们深刻认识的影响。这是苏州市坚定不移落实中央精神,自觉迅速抓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源头。

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今天,提高执政能力,还应要有较高的、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懂得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新的管理知识。苏州市的各级领导显现了这方面的能力,因而才能不失时机地抓住各种机遇,与时俱进地做出科学决策,娴熟地进行资本资产运作,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特色产业板块。

在抓好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的这个重大跨越中,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应包括对“三农”有很深的感情,对“三农”工作熟悉,有经验有思路。王荣是南农大农经专业的博导,曾担任南农大副校长、无锡市市长和市委书记,对农业经济管理有很深的造诣,对苏南模式的内涵充分理解。2006年他就对一位著名的农经专家也是他的挚友说:我们都是学农的,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他的决心体现在这两年多的实践中。市长阎立2004年由省信息产业厅厅长调至苏州工作已有近5年时间,从以电子信息专家的眼光看苏州农村,到融入苏南模式,成为苏南模式的积极实践者,因而对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由衷支持,全力推进。市委市政府分管农村工作的徐建明副书记、周玉龙副市长都担任过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委书记、地级市委常委,徐建明还调任过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省国信集团董事长、常州市市长,是苏南模式的实践者。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的设计方案,组织设置、政策制订,改革新举措等具体细致的工作,都是在他们具体指导下有条不紊地推进。所属7个市(县)区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100%都是农村乡镇领导或有过农业、农村工作历练的。因此,他们对中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理解深,贯彻雷厉风行,工作得心应手并富有创新。这是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开局良好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从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的观点上,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思维。中国特色的一个重要内涵是13亿人口和人均土地资源少;中国特色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人多地少达到中国极致的苏州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发展乡镇工业、建设小城镇、创建开发区等创新之举,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之路,被学术界誉为苏南模式。“政府推动”和“共同富裕”的是苏南模式的核心和精华,发展小城镇是苏南模式走中国特色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之路的一大创新。苏州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中,从苏州的实际出发,继续发展和创新苏南模式,把改革、发展、创新、走市场经济之路、政府引导推动、走共同富裕道路等苏南模式的内涵,创新发展到新的水平,他们把镇和社区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对小城镇建设的新的拓展。

苏州的“政府推动”,并非政府包办,而是在正确领会贯彻中央精神中,紧密结合苏州实际,尊重农民和基层的首创精神,总结提高后的推动。比如吴中区木渎镇、胥口镇、东山镇创建了“三大合作组织”,市委主要领导立即蹲点调研,总结推广,在这次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中又不断完善、提高,成为苏州新一轮跨越中的一大亮点,其它诸多创新改革之举也都是这样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地成为全市的财富。新千年以来,苏州市委把“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作为苏州的“三大法宝”,不断发扬光大,就是苏州市从苏州实际出发,创建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之路的生动体现。

第二篇:苏州城乡一体发展新蓝图关键词点击

苏州城乡一体发展新蓝图关键词点击

发布者:xum 发布日期:2013-4-3 点击数:159

昨天召开的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大会,总结了近年来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三个集中”、“三大合作”、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指标数据令人鼓舞。

会议还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到2015年,农民集中居住率达6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2.8万元,力争3万元;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9%以上„„”这些数字,勾画出了苏州城乡一体发展的美好蓝图。

【关键词】“三个集中”

【现状】

我市基本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四规融合”机制,镇村布局规划不断完善。坚持统筹联动、优化布局,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目前,苏州全市90%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有88%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有48%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近四年来,全市累计建成农民集中居住房9137万平方米,累计有136万农民实现了居住地转移和身份转变。

【目标】

“三个集中”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村庄环境管理实现常态化,城乡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到2015年,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要超过90%,工业企业集中度要超过95%,农民集中居住率要达63%。

【关键词】“三大合作”

【现状】

苏州大力发展以股份合作为主的新型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年年有分红”的强村富民之路。目前,全市各类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达3928家,合作联社、集团公司104家,持股农户比例达96%。农村集体总资产突破1200亿元,村均收入582万元,222个村收入超千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0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去

年达19396元,位居全国20个主要城市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1.93∶1,为全国最小地区之一。

【目标】

到2015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要突破1800亿元,力争2000亿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超750万元,力争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8万元,力争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1之内。

【关键词】 现代农业

【现状】

苏州坚持“四化同步”,现代农业步伐明显加快。积极落实“四个百万亩”产业布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化、合作化、农场化建设,连续三年在全省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监测中名列首位。截至目前,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26个、千亩以上80个,总面积71万亩,其中国家级园区5家、省级8家。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高标准农田比重超65%、高效设施农(渔)业比重达16.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目标】

“四个百万亩”全面落实,建设万亩园区,扶持千亩农场,培育百亩专业大户。到2015年,全市要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4个,新增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载体10万平方米。全市农业增加值要超210亿元,高标准农田占比达75%,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面积100万亩以上,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占比超50%。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现状】

大力推进“绿色苏州”建设工程,全市林地绿地面积203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27.7%。我市率先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和耕地保护机制,出台水稻田永久保护政策,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湿地地方立法工作,建成9个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大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七浦塘拓浚整治、走马塘拓浚延伸、东太湖综合整治、城乡黑臭河道整治等重点水利工程全面推进。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在全省率先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累计建成10个国家级、526个省级生态村。

【目标】

到2015年,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9%以上,新建一批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村庄环境管理实现常态化。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一般地区达到70%

以上,太湖保护区达到90%。农村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达标率达95%。镇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关键词】 公共服务

【现状】

我市加快“三大并轨”,公共服务均等水平显著提升。城乡低保、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面并轨,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政策,90%以上的农民实现稳定非农就业。统筹推进城乡道路、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乡优质社会事业资源,所有行政村全面建成“八位一体”的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城乡一体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目标】

到2015年,苏州要总体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的就业社保机制进一步巩固,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卫生、计生、文化、体育、生态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社会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持续取得新进展。

(来源:苏州日报,记者:陆晓华)

第三篇:城乡一体和谐发展

城乡一体和谐发展

楚天舒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连续剧《外来妹》曾轰动大江南北,打工妹们面对巨大的城乡差别,发自内心地呼唤:“一样的天,一样的路,一样的脸,一样的生活”。党中央顺应历史潮流,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决策。湖北有67%的人口在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广大农民兄弟姐妹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城市与乡村是两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区域,但两者又相互依存和影响。由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中国的城乡关系形成了特殊的二元结构,并已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突出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才能有效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发展。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三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和出路也在农村。国际经验表明,当城市化水平处在50%左右时,是推动城乡融合的最佳时期。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均接近50%,正是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改善城乡关系的最佳时期。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只有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跳出传统的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式,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融合、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市场互动、人力互促,才能实现城市和乡村全面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十一五”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为建设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打下了良好基础。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等城乡一体化试验,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示范。“十二五”时期我省要实现“弯道超越”,推进跨越式发展,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添新的发展动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无疑具有强大的拉动投资、刺激消费的功能,是加快湖北发展最有效、最现实的推进动力。据测算,新农村建设投资按每村1000万元计算,全省2.6万个村需要投入2600亿元。2009年,全省农村消费品市场占全省比重30.4%,仍还处于较低水平,如果达到城镇消费水平,将新增3000多亿元的消费能力。广大农村地区目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但这也正是全省发展的潜力所在、空间依托所在。

互动相融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在坚持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不变的基础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政策限制,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共享现代文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推进鄂州等7个市(县、区)的城乡一体化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系,长期目标则是最终实现城乡关系的融合和协调发展。这个时期要特别完成好“三个突破”、“四个提升”和“五个建立”的重要任务。

在改革创新上取得“三个突破”。首先要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上取得突破。在继续 1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快推进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逐步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待遇,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壁垒,使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拥有一致的社会身份和平等的社会地位。其次要在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状况上取得突破。长期以来,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瓶颈”。这也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难点。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调整公共支出政策,在资源配置上着力向农村倾斜,大力改变农村社会事业的落后状况,逐步形成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要在扭转城乡差距扩大趋势上取得突破。全面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推动基础设施更高水平延伸农村,使公共财政更宽领域辐射农村,公共服务更大范围覆盖农村。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条件、环境和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距显著缩小。

在发展水平上实现“四个提升”。首先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基地规模化、农民组织化和生产标准化。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其次是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园区为载体,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和镇域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农村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构建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科技为支撑的农村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县域经济总量和质量,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三是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着力由偏重数量增加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转变,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明和谐、城镇布局科学、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四是提升农民非农化水平。一方面,进一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已经进城的农民工市民化,享受与市民一样的待遇,成为稳定的非农人口;另一方面,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提高非农就业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

在统筹发展上建立“五个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协调的空间布局体系。按照“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和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要求,从战略高度描绘远景发展蓝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突破时空、地域和产业限制,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来谋划布局;在宏观大局中把握好局部发展的各种优势和特色,较好地兼顾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树立全域湖北的理念,统筹城乡规划,构建区域协调、城乡一体、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空间布局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互动的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推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引导城市产业向农村辐射,完善城乡产业链,形成城乡产业互动互促的格局。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本建立城乡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按照“通江达海”的要求,加强城乡交通网络建设。着力建设好以武汉为中心、通达各市州的城际铁路和运输网络,加快形成以城区为中心的区域交通“1小时经济圈”。加强城乡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城镇供电、给排水、供气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推进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户籍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劳动力在城际间、城乡间流动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绿色通道。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制度,全面启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完善城乡一体的“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

一体发展的基本路径

从湖北实际出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集中”发展为突破口,以缩小差距为着力点,以“三个延伸”为重要抓手,以“三个统一”为主攻方向,以提高“三化”水平为主要目标,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构建城乡联动发展、城乡和谐融合、城乡共享现代文明的一体化新型社会形态,到2015年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走具有湖北特色的城乡一体化路子。以统筹城乡规划为先导,探索一条全域规划的路子。推动城乡一体化,首先要做到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按照城镇群发展格局,多中心布局结构,进行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农村社区(中心村)五个层级的规划,形成有机的体系。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探索一条多元化增收的路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需要不断开辟增收渠道,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增收;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发展劳务经济增收;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提高组织化水平增收;及时兑现惠农补贴,通过落实惠农政策增收。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为关键,探索一条产业联动发展的路子。城乡协调的基础是产业联动,城乡一体的核心是产业互动,城乡统筹的关键是产业带动。着眼于形成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推进城乡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探索一条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路子。把村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统筹谋划,优先考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广辟建设资金来源,加快农村及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快路网、电网、供排水网、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和供气等向农村延伸、覆盖,让城乡居民逐步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

以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化为重点,探索一条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子。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公共服务一体化,在于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应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投入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面,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卫生和大病救助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完善城镇社保制度,把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保范围;建立健全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探索一条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路子。加快小城镇、中心村和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载体,实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立足省情、县情和镇情,选择一批重点镇和特色镇,以特色产业、特色市场、特色服务业为依托,重点予以培育,提升其吸纳人口,整合、协调、衔接城乡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提升其承接、承载和辐射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公共产品的能力。以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和收益权为重点,探索一条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子。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经营体制,着眼于农村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切实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允许其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改革土地征、占用制度,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提高公益用地补偿标准,建立经营性土地市场引入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土地级差收入。

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为突破口,探索一条深化户籍制度配套改革的路子。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到城镇安居乐业。在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的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向城镇转移,改革户口迁移审批制度,简化户口审批手续。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让进城务工人员在劳动

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第四篇:发展生态产业 推进城乡一体

发展生态产业 推进城乡一体

中共郧县城关镇党委书记 郝天斌

2001年郧县乡镇合并,原大堰乡整体并入城关镇,大堰似乎实现了由“乡”到“城”的转变。事实如何呢?用老百姓的话说“换汤不换药”。城与乡的区别并没有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而有所改变,反而更加凸显出来,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区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对比中更加显眼:城区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工业、商业为主,而农村片区地处边、远、山、贫困地区,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区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周到,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出行难就医难入学难;城区逐渐成为工、商、住、旅的集聚区,农村却因打工经济变成 “386199”(妇女、儿童、老人的代称)部队的驻地;城区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地区也是不争的事实。十几年以来,城关镇也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这种城乡差距却始终存在,而且有加大的迹象。

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调水在即,作为核心水源地、国家限制功能开发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已经成为城关镇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对于城关镇来说,以大规模的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破解二元经济结构难题走城乡共同繁荣之路显然又是行不通的。

面对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生态保护首当其冲、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行不通等诸多难题,城关镇发展镇域经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进步,必须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探索改革创新的锐气,立足镇情,针对性的破解难题,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难题,关键在于促进农民增收。这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问题发出了“一号文件”,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重点发展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关系密切的项目,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设施等。

要保一江清水向北流,城关镇的发展必须立足库区实际,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走绿色发展、绿色繁荣之路,把生态建设与保护落实到规划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充分彰显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自然生态的特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城关镇为郧县的中心,是十堰市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率先实现城镇化是城关镇的重要职责,也是大势所趋。于是,三个问题在破解中得到了三个关键词:农民增收、生态产业、城镇化。思路越来越清晰。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提出“实施城乡一体化,努力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美丽中国”;十堰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十堰市生态滨江新区”的战略;随着郧县沧浪洲大桥的开工建设,301省道的改造升级,特别是连接城区的沿江大道建设,给城关镇农村片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子胥湖城乡统筹试验区作为全国城乡一体、社会转型和全面小康的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十堰生态滨江新区的延伸和支持,应运而生。

2012年1月,城关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十堰市润景园林有限公司生态园林项目落户城关镇堰河村,投资5000余万元,初步建成生态园林基地。经过初步发展,先后得到郧县、十堰党委政府以及各及有关部门认可,随后决定将子胥湖项目融入“十堰生态滨江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面积覆盖,大手笔规划,大力度支持,大幅度保障,大步子推进。随后注册成立湖北子胥湖集团,2013年初由郧县县政府在北京与湖北子胥湖集团正式鉴定协议,建设子胥湖城乡统筹试验区,首期开工涉及生态、民生的十大项目,自此掀起了以城关镇农村片区为主战场的建设新篇章。

子胥湖总体规划面积涉及12个行政村、60平方公里。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试验区,以城乡统筹、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子胥文化、新农庄、宜人宜居六大主题发力,努力打造全国城乡一体、社会转型、全民小康示范区。

试验区在政府主导下,企业投资,政企共建,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生态环保为统领,借子胥文化发力,全面绿化整治,构筑田园都市;以建设宜人宜居生态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绿色产业聚集区、转型发展试验区为目标,计划用八年时间打造生态滨江之城、田园森林都市。

在子胥湖城乡统筹项目区域内,实行种植、养殖、加工、旅游服务等多业并举,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农民在生态建设、营运中受益,农村适龄劳动力实现100%就业。城关镇在发展中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化,逐步实现城乡一体。

子胥湖城乡统筹试验区主打生态牌。着眼挖掘农耕资源、春秋文化和山水人文优势,着力打造生态有机农业、滨水园林湿地景观和田园森林都市为主的园林花卉、观光度假、生态文化、文体娱乐及旅游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区位、人文、地理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着力打造生态产业。这里与郧县主城区唇齿相依,与十堰生态滨江新区隔江相望,滨临汉江,依山傍水,交通便捷,山环水绕,环境怡人,各种资源并存。乡村田园风光旖旎,民风淳朴;子胥文化悠久而厚重,梨花寨、茶马古道遗迹保留完整,文化底蕴丰厚。因而核心区以旅游、服务等基础建设为主,发展涵盖六个村,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子胥湖环湖路、游客服务中心、游艇码头、风情小镇、养老养生公寓、水上乐园、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山地主题公园、田园森林都市等项目。沿301省道、312省道沿线发展园林、果木、苗木、花卉产业和生态保护、农耕体验、果茶采摘、旅游产业开发,辐射带动沿线九个村。

试验区以保护性开发为主。通过全面绿化整治的举措,试验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植被覆盖率(草坪、森林)达到100%,无裸露土层,完全改变水土流失的现状,根绝水土流失。

试验区没有工业污染。工业以农产品加工、包装为主,不制造“三废”。准备建设的茶叶加工、茶饮料加工、果脯加工、果饮料加工等农业产业化企业,没有排放;生活污水实行雨污分排,生活污水通过污水收集管网集中到城区污水处理站,完全杜绝向汉江直接排放。

在项目区内,只要愿意,所有农户土地、房屋可以流转、出让、出租给公司;凡是有劳动能力的农民都可以在果园、茶园、创意农业园、花卉基地、苗圃基地、公园公司等从事环卫、除草、种植、养殖、加工、物业等各项劳务和管理工作;居民集中安置进小区住高楼,五配套(水、电、路、通讯、健身娱乐)、五化(硬化、净化、美化、亮化、绿化)设施统一建设,广场、卫生室、幼儿园等公共服务机构和城镇化基础设施设施集中规划,农村居民生产方式、收入方式、生活方式逐步发生转变,文明素质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通过政企共建、土地流转入股、开放股权引资等方式,农村片区的村民变成股民,村委会变成公司,调动村民全员参与新农村的建设与管理,使农民成为实验区的参与者、支持者、建设者、发展者。农民离土不离乡,既实现了农村人口转移,又有效破解了“三农”发展难题,为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探索出一条好路子。

按照三年显雏形,五年见成效的规划要求,经过五至八年开发,子胥湖将成为鄂西北最大生态园林氧吧、十堰生态滨江旅游胜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示范区,成为中国汉江河畔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探索中前进,在破解难题中积累经验。只有深刻理会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百姓的事放在心间,把发展当做第一要务,弘扬担当精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抢抓发展机遇,办法就总比困难多。

第五篇:黄州区城乡文化交融一体发展

平台共建 资源共享 互动共乐

黄州区城乡文化交融一体发展

本报讯11月5日晚,黄州火车站开发区单家堑社区40的农民陈海涛来到社区图书室,打开一台电脑,不一会儿便自个儿笑了起来。

“就要立冬了。冬天里采取哪些饲养方法,我养的那60多头猪才不生病、长得快呢?上网一看,方法真多。”陈海涛跟图书室管理员说。

像陈海涛一样,每到晚上或节假日,黄州区城乡许多居民或到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看书、上网,或一堆一伙,你健身,他唱歌,我跳交谊舞。从团黄路到黄上路,从黄堵公路到沿江公路,歌队延绵十里不绝,舞姿翩跹四季不断。

2007年以来,黄州区构建起以经济建设为龙头,以先进文化为主线,专业业余共为一体,城乡文化相互映照,全民共同参与的大文化格局。全区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多元投入、政策保障、考核评价、奖励激励”等五个机制,从“功能布局、设施建设、活动载体、产业发展、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实行城乡统筹,形成了文化基础设施遍及城乡、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互补、城乡群众共享文化成果的发展态势。

围绕发展规划一体化,黄州区构建城乡文化互动体系。区委、区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提出“城乡文化互动助推文化和谐”战略,立足区域优势,围绕东坡、农民画、红色旅游等特色文化,确定了以城区为中心,沿黄上、团黄两线南北对应为两翼,9个乡镇街道为纽带,138个村(社区)、6个旅游名胜区为载体的文化互动工程建设总体框架。围绕设施建设一体化,黄州区搭建城乡文化互动平台。“十一五”以来,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间资本进入,市场化运作”模式,累计投入2900万元,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文化设施三覆盖”:全区96个村、42个社区全部建成达标的“农家书屋”和“社区图书室”;以区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为枢纽,建成辐射全区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室的文化设备,由区文化局统一配送。围绕文化活动一体化,黄州区推进城乡文化互动融合。本着“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全民参与”的原则,做好“城市文化下乡”和“乡村文化进城”两大文章。近3年,仅城乡互动的“大家乐”文艺展演就举行了67场,演出节目1200多个,参加演出的3000多人,观众多达20多万人。“下乡”和“进城”,推动了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节日文化、民俗文化蓬勃发展。迄今有4个社区分别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社区,2个社区获省级“文明社区”称号。

下载苏州城乡一体发展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州城乡一体发展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考察报告

    七台河市城乡一体化考察报告 (2009年4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七台河市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按照市委常委会议的决定,3......

    统筹城乡人才开发 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统筹城乡人才开发 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翠屏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局长、徐明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翠屏区作为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实施意见

    中共安达市委 安达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实施意见 (2009年2月1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绥化市委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构建具......

    嘉兴市城乡公交一体

    嘉兴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初探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要求实行“五个统筹”重大决定中,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新时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扭转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金......

    《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答案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思考》专题三 《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集 单选题: 1.“核心区”的要素和产业为什么扩散? 正确答案是:(D) A 自我调节的结果 B 自我优......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苏州经验(xiexiebang推荐)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苏州经验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按照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着力形成城乡产业分工合理、生产......

    加快“四化”统筹,推进绥化市城乡一体发展(精选5篇)

    加快“四化”统筹,推进绥化市城乡一体发展 2013年3月15日上午,绥化市召开整乡(镇)推进城镇化暨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要求,深入研究部署整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江北区城中村改造“换挡提速”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大全)

    江北实施城中村改造“换挡提速”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江北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在市建设部门的指导下,采取“一体建设、一步到位、完善四项机制、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