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考察报告

时间:2019-05-14 04:0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乡一体考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乡一体考察报告》。

第一篇:城乡一体考察报告

七台河市城乡一体化考察报告

(2009年4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七台河市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按照市委常委会议的决定,3月8日至17日,我市组织了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团长,市农委与各区、县、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农委主任参加的七台河市党政学习考察团,共计18人,专程赴辽宁省铁岭市的调兵山市、河北省唐山市的迁安市、山东省莱芜市、河南省焦作市、鹤壁市等五市学习考察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考察活动历时10天,行程6500多公里。在全国人代会结束的当天,市委书记杜吉明同志专程从北京赶赴河南,亲自参加了在焦作、鹤壁两市的学习考察活动。

这次考察选择的五个市的城市类型与我市相近,其中铁岭市下辖的调兵山市属煤炭资源型城市,是辽宁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唐山市是河北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其下辖的迁安市也是资源型城市;莱芜市是远近闻名的“绿色钢城”,是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焦作市是国家确定的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市;鹤壁市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河南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这些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对我市来说很有针对性和可借鉴性,既值得学,也能够学为所用。考察团一行受到了各地的 1 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各地真心诚意、毫无保留地向我们传授好经验、好做法。全体成员一路不辞辛苦、早起晚睡,深入到这五个市的乡镇、村屯、社区、农业龙头企业、工业园区、开发区等18个考察点,学习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农业产业化布局、农村新型能源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居住社区化、环境治理生态化、农民市民化、农村社会事业和民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考察了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城乡绿化工作。每到一地,大家都仔细看、认真听、随手记,并与当地领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热情交流、虚心请教。一路上的所看、所听,让考察团成员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大家一致感到得到了启发,学到了真经,也受到了触动,都有了坐不住、吃不下、睡不着的压力感和紧迫感。

一、“五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铁岭市下辖的调兵山市成立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和10个专项工作组,具体负责城乡一体化的组织实施和推进;莱芜市在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8个专项推进组的基础上,还制定了17个方面的配套政策;鹤壁市从制度创新入手,出台了户籍、教育、就业、社保等10个方面的12项配套政策,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二是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建设。鹤壁市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十一五规划》,并邀请国内研究城乡一体化方面的3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实地指导,召开了城乡一体化高层咨询论证会征求意见;唐山市在编制了《2008年-2020年唐山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所有的县(市、区)、90%的镇和30%的村也完成了城乡一体化规划。最近,该市还组织了300名规划师深入到100多个村帮助指导制定村屯规划;唐山市下辖的迁安市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的现代化规划展馆用了三分之一的面积专门展示城乡一体化规划;莱芜市在出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的基础上,还制定了12个方面的专项规划,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三是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村改居”步伐。调兵山市以开发区建设和沉陷区治理为契机,采取在原来农民宅基地上统一新建小产权房的办法,加快了“城中村”改造步伐。目前,兀术街村、调兵山村的760户农民已经搬入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农民新村,住上了干净舒适的楼房。焦作市龙源镇西石寺村引进中建七局到该村投资,建设了集中住宅小区。政府将这块地价的80%返还给该村,平均给每户购房群众补贴5万元,既解决了“城中村”群众不能划宅基地的问题,又为该村增加了集体积累。迁安市木厂口镇的松汀村和护国村,群众居住分散,周边都是大企业,生态环境较差。迁安市采取土地流转、集中联建的模式,将两个村合并,异地建设了松护新村。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搬进了规划合理、配 3 套齐全的楼房社区,还为迁钢等重点企业腾出建设用地3000亩,取得了节约土地、整合资源、改善环境、发展经济的综合效益。迁安市马兰庄镇启动了马兰社区建设,整体搬迁了地处矿区的7个村1792户居民,建筑了46万平方米、生态宜居、节能环保的花园式社区,腾出了大片工业建设用地,实现了搬出科学、搬出发展、搬出幸福的目标。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一是加快土地流转,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莱芜市农业龙头企业万兴果菜公司通过“农户分别和村集体签合同,村集体再和公司签合同”的模式,连片承租了4个村800多户农民的2500亩土地,建设了标准化的生姜种植基地。转租土地的农民大部分又到公司务工,每亩可获得600元的转租收入和1500元的工资收入,收益是原来的4倍多;村集体每亩可获得100元的组织服务费;企业建成生产基地后,产品达到欧盟GAP标准,成为全国生姜出口第一大户,真正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三方共赢。焦作市白庄村地理位臵优越,引进了一批大企业落户该村,大部分农民都到企业务工或发展服务业,2008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4.2亿元。针对土地少、劳动力不足的实际,该村实行了土地整体流转,由村集体出面将所有土地划为大块、整块实行公开招标出租给种植大户,村集体帮助他们规划种植、结构调整,全村农业效益比流转前高出了20倍。鹤壁市淇县裕丰果业有限公司采取土地租赁、入股的方式,吸纳了3个村67户的1000亩土地,公司对这些土地进行科学规划、优化重组、集中开 4 发,建成了农林牧相结合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然后再分块租赁给农户经营,由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对产供销进行统一管理和产品最低保护价收购,实现了农户和企业的双赢。

二是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兵山市自2003年以来累计投资11.4亿元建设了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先后引进了中国大唐、中国国电、江苏雨润等大企业投资大项目。通过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全市6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一半以上。莱芜市出台了促进“飞地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不适宜发展工业的乡镇到市里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凡是异地建设项目的,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至少拿出60%归引进方。目前全市各乡镇引建到工业园区的“飞地”项目164个,工业项目入园率达到80%。该市的泰钢集团坚持走以企带村、村企融合发展的路子,整合周边10个村1.4万多人,组建了7个实业公司,2008年实现产值1.6亿元,集中安臵了4800名适龄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唐山市把畜牧水产养殖业培育成农业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了61%。其下辖的迁安市实施了“122”富民工程,着力培育建设100个特色种植专业村、200个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专业村、200个第三产业专业村,市里还选聘100名优秀党员干部到班子较弱、经济欠发达的村担任第一书记,鼓 5 励市直农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带领和指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调兵山市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建成了东北地区最大的PIC种猪养殖场,做强做大了14户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了以鸡、鹅、猪、牛为主的精品畜牧业发展。鹤壁市依托农业和畜牧业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工业,2008年食品工业产值一举突破100亿元,成为该市的第一大产业,农民收入也连续5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三)统筹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一是统筹城乡教育事业。调兵山市自2005年以来累计投资1.59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辽宁省第一个实行学校办学费用“市统筹”政策,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入学保障机制。该市结合教育布局,大力实施“村小转移”工程,将23所农村小学全部并入城镇中心小学,取消了“村小”办学形式,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了与城镇学生一样的教育资源,在城乡教育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迁安市在河北省率先实行了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两免一补”政策,从2008年起又实行了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所需资金全部由市财政承担。

二是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唐山市建立了“新农合管理信息平台”,全市16家市级定点医院与各县(市、区)新农合管理中心全部联网,实现了农民进城就医报销无障碍。莱芜市积极促进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全市19家乡镇卫生院全部与城市医院建立了托管、合作关系,仅2008年城市医院累计为乡镇卫生院配臵大型医疗设备50多台(套),6 常用医疗设备1030件(套),派出专业技术人员130多人,农民不出乡镇就能享受到城市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此基础上,全市88%的村级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领办,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药品统一配送,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了整体提高。另外,莱芜市和鹤壁市都把农民参加新农合的医疗费报销标准提高到最高3万元,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乡镇卫生院的药局窗口买了药,在旁边的窗口就可以直接报销。

三是统筹城乡文化事业。调兵山市累计投资450万元,加快镇(街)、村(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图书室和健身网络建设,社区、村文化站(室)普及率达到100%,社区、村健身器材普及率分别达到90%、70%,农村信息化建设普及率达到了100%,农民开始利用网络及时获取农业生产知识和农村文化信息。鹤壁市注重乡风文明建设,农村街路两边的墙体上都绘制了旨在劝人从善、遵纪守法、敬老爱幼、互帮互助、互谅互让、融洽和谐的宣传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明和乡土文化。

(四)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是坚持人财物向农村倾斜,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兵山市坚持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信体系,推进了基础设施城乡共享和有效利用。该市在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2008年又实现了屯屯通油路,村村通公交车。唐山市累计投资34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村村建 7 有村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和文体活动场所,村村通油路、通客运,其下辖的迁安市还实现了农村主次街道全部硬化,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100%。

二是以加强新民居建设为载体,大力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唐山市总结推广了多种建设农村新民居的模式。包括一个红色坡屋顶、一堵保温隔热墙、一套太阳能采暖供水设施、一个农家吊炕、一个沼气卫厕、一个节能灶的旧居改造“六个一”模式;服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整合村庄需要,将几个村由原址迁出合并建设新民居的异地搬迁集约建设模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建设的生态节能环保宜居模式;在翻新住房比例较高的村庄,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新民居的就地改造整体新建模式;在主导特色产业发展较快的村,把原有村庄划分为生活、生产等功能区的产业带动功能分区模式,等等。其下辖的迁安市更是把新民居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出台了具体的鼓励扶持政策。对建设两层以上住宅楼的,政府每户补助5000元,对建设户用沼气池的每个池补助500元,对建设节能吊炕的每铺补助400元,充分调动了农民建设新民居的积极性。

三是积极开展乡村环境整治,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莱芜市针对过去农村垃圾处理难问题,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配套联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建立了“村收集、镇清运、市区集中处理”的工作机制。各村按照每300人配备一名的标准配备了保洁员,各乡镇通过招投标方式选定了29家垃圾清运公司,市、区两级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进 8 行补助,使所有农村已经像城市一样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莱芜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五)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城f$Z7E6SnUc%乡公共管理一体化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农民市民化的进程。莱芜市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划分,按照有无承包地进行划分,建立了按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同时加快推进附加在户籍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相关政策的配套衔接。例如:户籍制度改革后,凡有承包土地的,其承包权按照原来农业户口政策办理;保持了计划生育政策、奖励政策和法律责任的连续性;在就业方面实行城乡相同政策、同等服务;有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抚恤优待、退伍军人安臵按照改革前农村居民有关政策执行,无地居民按照改革前城镇居民有关政策执行。他们还配合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有地居民以宅基地臵换城镇住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臵换无地居民社会保险,加快了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把一些乡镇变成街道,把村屯合并建设成为社区,有的地方还实行街道管理村屯或乡镇管理社区的新型管理体制。唐山市在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明确规定凡是在唐山有合法固定住所或有相对稳定就业渠道的农民工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均可在唐山落户,保障新进城落户的居民与原城市居民的平等权利和义务,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鹤壁市在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划分的基础上,正在制定出台附加在户口 9 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总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民利为先,原来的城镇政策对群众有利就执行城镇政策,原来的农村政策对群众有利就执行农村政策。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一体化健康、协调、有序推进。2006年以来,调兵山市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通过财政列支和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从土地补偿费、安臵补助费中村集体收入部分筹集等办法,解决了3346名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其中2512人已经领取了每月610元的养老金。他们探索了把农民土地作价,一亩地换取1-2个养老保险指标的“土地换保险”的新路子,成功解决了工业园区和百米生态观光大道的征地问题。他们还专门出台了失地农民再就业政策,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适龄失地农民就业率已经达到95%以上。唐山市将劳动保障部门分散设臵的就业服务机构统一整合为就业服务局,在117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站,构筑了市、县、乡、村“三级管理、四级服务、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和人力资源网络,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万人次。鹤壁市探索建立了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长效救助机制,整合民政、劳动、工会等20多个部门的救助职能,对不同原因的致贫对象实施动态管理下的分类救助,确保所有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救助,该市被确定为全国城乡救助体系建设示范市。莱芜市积极统筹城乡就业,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行动,出台了“一元钱注册企业”、为群众提供免费创业就业培训等扶持政策。他们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10 将50岁以上的农民全部纳入农村养老保险,65岁以上的参保对象每人每月可领取40元的养老金。

三是加强农村民主管理,突出了农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作用。焦作市白庄村结合本村实际总结推行了民主管理“四议两公示”工作法。即: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决策,先由村党总支提议,之后交付“两委会”合议,再交党员大会审议,最后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决议。决议形成后,向村民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实施结果也向村民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由于加强了民主管理,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使这个村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由穷到富、由乱到治的巨大转变。

二、“五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给我们的启示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明确思路,规划先行

思路和规划是建设的先导,只有做到思路清晰、科学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才能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向前推进。这次所考察的五个市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个关乎长远、指导未来五到十年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不仅城乡建设整治有规划,城乡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也都有规划。他们不惜重金聘请国家重点院校或者是国家专业设计部门来做规划。唐山市聘请中央党校4名博士生导师和3名副教授、2名博士后编制了全市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规划。其下辖的迁安市委托北京大学编制了《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鹤壁市一个乡镇的规划是请中山大学做的,规划科学,思路超前,做到了几十年不落后。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发展经济,壮大实力

城乡一体化惠及千家万户,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是很难推进的。从考察的五个市看,2008年人均GDP都在2万元以上,其中调兵山市3.2万元,莱芜市3.6万元,焦作市2.9万元,鹤壁市2.4万元,迁安市则高达7万元,五市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加速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迁安市扣庄乡寺后村把粉丝加工作为主导产业,全村拥有粉丝加工企业32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60元。该村村庄规划布局合理,工业区、农业区、生活区相对集中,互不干扰,新民居建设成为全市典型,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焦作市西滑封村拥有村办企业集团--焦作市黄河集团公司,公司现有斯美特食品公司等数家企业。在集团公司的产业拉动下,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了1万元。该村先后兴建了6栋6层住宅楼和2栋16层农民公寓楼,楼内配有双电梯、中央空调,户户通液化气、有线电视、互联网、电话、暖气,村内建有液化气站、农民公园、医院、文化中心、学校等,为群众提供了全方位、城市化的服务。从这些地方的发展实践看,只有经济实力强大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才会搞得有声有色。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强化保障,加大投入

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诸多矛盾,单靠农村、农民自己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各级财政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这次考察的五个市都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以富民惠民为核 12 心,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凡是该给的、能给的都尽量给农民,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真正得到实惠。例如,迁安市2008年全口径财政收入为71.2亿元,在“三农”工作、城乡一体化方面就投入了13亿元,特别是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每年拿出2个亿,相当于给每个农村人口补贴1000元的纯收入。调兵山市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8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亿元,他们舍得在改善城乡环境上投入,已经先后投入5300万元用于城乡环境整治。投资近8000万元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已经投入运营两年,实现了城乡污水的统一净化处理,投资6000万元的垃圾处理厂建设工程也已启动,年底就可以实现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这个市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全国卫生先进城市。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特别是农村土地流转、“城中村”综合改造、失地农民安臵、户籍制度改革等问题,都需要在政策上给予指导和支持。这次考察的五个市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有的还突破了上级政策,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调兵山市在加快土地流转和失地农民安臵问题上,大胆突破“农民不能办理城镇养老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费不能一次性缴付”等政策,走出了“土地换保险”的新路子。莱芜市在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时对全市土地进行了修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 13 需要,在保持基本农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把城市周边大量土地都划为建设用地,把远离城市、不适合建设的土地划为基本农田,很好地解决了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瓶颈问题。他们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为了发展、为了群众利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推进城乡一体化,其根本目的是使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农民受益。只有政府参与和主导,才能有效协调并解决好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才能建立起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和投融资平台。在依靠政府主导推动的同时,还要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化运作方法,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解决政府投资不足的问题。迁安市在治理滦河生态防洪工程时,由政府投资20亿元建设了集生态防洪、城市建设、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黄台湖风景区,建成后将景区内的人工岛向社会公开出售,获得资金60多亿元,为推进该市滦河两岸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河南、河北两省的耕地都十分紧张,但在城乡绿化工作上却很有气魄。焦作市修武县建设了长达23公里的位马路绿色通道工程,单侧造林宽度达20余米,栽了7-9行树。在解决造林用地的问题上,焦作和迁安两个市都采取了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政府从农民手中把地租过来,请造林公司来植树,三年保成活后政府再付造林费,政府租地一租八年,树成材后伐树卖钱,再启动下一轮植树,政府不但有了收益,还形成了绿化造林的良性循环。

(六)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这次考察的五个市市情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和方法也不同,共同的是他们都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特别是始终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收到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效。另外,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提高、逐步完善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结合实际,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想,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迁安市针对农民的腰包鼓了,对居住、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的实际,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加强新民居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方面。2007年、2008年该市在这两方面分别投入8亿元和13亿元。莱芜市针对土地较少,土质不适宜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的实际,把扶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投入到当地的龙头企业,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民发展生姜、大蒜等特色种植,使这笔资金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七)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突出主体,尊重民意

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利益主体和实践主体是农民。只有依靠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唱主角,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必须转变服务和管理方法,不可急功近利,追求政绩;必须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需要,对农民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和 15 生活方式进行科学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农民的创造潜能,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焦作市白庄村在建设农民住宅新区的问题上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在村党总支耐心的组织、引导下,全村农民群众讨论了整整两年,最后由全体村民投票决定实施整体搬迁建设。迁安市木厂口镇松护新村在建设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怎么拆、怎么建、新村在哪选址、新楼建成什么标准等都由村民说了算,整个拆迁建设过程中这个村没有出现一起群众上访。

三、关于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十天的学习考察,我们学到了先进的经验,也看到了与这些先进地市的差距。我们建议认真学习借鉴五市的先进经验,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力度。

(一)加大对上汇报争取力度,争取省里将我市确定为省级试点市。这次考察的五个市大部分都是省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点市,各省对试点城市在领导、政策、投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倾斜,而且试点市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方式方法等方面也有更大的空间。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上汇报争取力度,向省委、省政府汇报我市在加快城乡一体化方面的基础和优势,表明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决心和信心,争取省里将我市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

(二)提高城乡一体化规划水平,尽快完善配套政策体系。要把全市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聘请有资质的国内专家学者,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时坚持条块结合,农委、建设、规划、国土、公安、交通、劳动、发改、财政、招商、水务、文化、卫生、教育、体育、计生、科技、环保等部门要制定城乡一体化专项规划,出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配套政策,各区、县、场要加快完成本辖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规划建设要延伸覆盖到乡镇和村屯。

(三)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区县两级财政要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入,重点要解决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事关全局性的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确保对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四)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合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思路,区分精品农业和特色农业两大板块,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建成有七台河特色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要积极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与基地建立紧密型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要充分利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政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要优先解决好煤炭采空区村屯饮水安全问题,年底实现村村通公路,村内主要街道基本实现硬化。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入学保障机制,重点改善偏远乡村办学条件,实施“村小合并转移”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探索乡镇卫生院由市、县、区医院托管的模式,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对象保障范围,逐步统一城乡低保标准。要完善救济救助制度,尽快实现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

(六)拓宽农民工转移渠道,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工作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确保他们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益。

(七)进一步提高城乡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在全市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同时加快推进附加在户籍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相关政策的配套衔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制度。学习18 借鉴焦作市白庄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大力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改革创新。

(八)加快“城中村”综合改造和土地流转步伐。市、区分别成立城中村改造专门组织机构,本着“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一村一案”,综合开发,建管兼顾,借鉴外地建设“小产权房”和建设新民居的经验,尽快完成2个城中村改造试点工作。要利用好土地修编这个契机,尽最大可能增加城乡建设和绿化用地,为将来发展留够空间。要借鉴外地土地流转的好经验、好做法,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城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开展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整村流转的试点工作。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子。全市要成立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中村改造、土地经营权流转、户籍制度改革等9个方面的专项推进组,构建覆盖全市、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组织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各区县都要成立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市、区县、乡镇三级主要领导抓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局面。

第二篇:嘉兴市城乡公交一体

嘉兴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初探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要求实行“五个统筹”重大决定中,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新时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扭转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金钥匙”。在这个大背景下,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二元分割的客运市场如何发展,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官,已成为道路运输业内人土的关注焦点,也是摆在各级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的新课题。浙江省嘉兴市朝着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方向,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成功。

一、嘉兴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运作模式

简单地说,城乡公交一体化就是改革现有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元分割的局面,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达到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协调发展过程。嘉兴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运作模式是坚定六个原则,实施六个统一,构筑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乡镇—行政村的三级公交网络,建立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客运公交网络新机制,达到村村通公交目标.1、坚定六个原则

①坚定统一协调原则。就是要树立“大交通、大公交”的理念,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充分发挥公交资源网络化优势,全市公交一体化工作由交通部门统一协调、监督、指导。

②坚定公交优先原则。就是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把公共交通的建设、管理放在优先位置上,给予政策、资金、土地、技术的多方扶持,使公交能以畅通的道路、良好的车况、纵横密集的线网站点,为公众出行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服务。

③坚定有序推进原则。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必须妥善解决好原有经营车主问题,对原有车主应根据线路经营年限,按自愿原则,通过收购、股份制等进行改造,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社会稳定。

④坚定便民利民原则。就是要简化汽车客运站站务操作手续,开通公交专用通道,实行旅客上车买票,也可视城市交通及道路状况在汽车站外始发。对始发站、线路走向、停靠站点设置要尽量考虑方便群众、“零距离”换乘。

⑤坚定划区经营原则。为确保村村通公交,综合考虑道路走向、规模经营的需求、冷热线路搭配等因素,将企业的经营范围由原先的线路划定改为区域划定,实现以热线补冷线,解决支线旅客出行难问题。

⑥坚定集约化经营原则。公交运营企业应是权责明确、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紧密型经济实体,其线路和车辆必须实行集约化经营、员工化管理,不得采取挂靠、承包等方式经营。

2、实施六个统一

①统一公交管理体制。由市交通部门统一负责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及行业管理。

②统—公交发展规划。以建设城乡公交一体化为目标,由交通主管部门制定公交发展规划。③统一公交资源配置。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或特许经营两种方式统一配置公交线路资源。

④统一公交税费政策。对公交车辆和单位按统一的政策征收税费,并取消车站站务费。

⑤统—公交运价标准。统一执行新定的城乡公交运价。

⑥统一服务标准。按“五定、四统一、两保”(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票价、定站点,统一排班、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统一票价,保零距离换乘、保安全有序运行)的要求规范运行。

二、嘉兴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政策措施

打破城乡客运二元格局,建立城乡公交一体的客运管理模式,关键在于突破政策“瓶颈”,拆除现行政策条条框框樊篱,建立符合城乡公交发展的新政策。嘉兴市在城乡公交一体化中根据“公交优先”和“城乡一体化”两个原则,主要制定了以下公交政策。

1、优惠交通规费

农村客运市场存在的高风险、高成本现象一直困扰着高密度、高服务质量的城乡公交发展。为鼓励和扶持农村客运班车进行城乡公交化改造,运管部门突破原有政策的限制,出台了具有全市指导性的公路规费征收意见,给予一级城乡公交线路(中心城市至副中心城市)的车辆公路养路费和客运附加费按1/2征收,二级城乡公交线路(中心城市到镇)的车辆公路养路费和客运附加费减免1/3;三级城乡公交线路(镇到村)的车辆全免养路费和客运附加费的车辆规费征收优惠政策。以19座公交车为例,新的全市城乡公交车辆规费标准平均下降了1271元,下降幅度达68.55%。同时还以公交车辆总数10%免交规费的机动运力配发给公交企业,这些为降低票价及老百姓实惠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经营者进行公交化改造的积极性。

2、改革站务操作,取消站务费

为改进城乡公交经营模式,按照公交运营模式,减少排队、买票、候车、检票、上车等繁琐站务手续,全市在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对城乡公交车辆实行站务操作改革,或建设了与城市公交相衔接的公交总站,进行站外始发,或车站开通城乡公交绿色通道,汽车站不售票,乘客上车买票,大大简化了站务操作,并规避了原短途客运班车票价中不合理的站务费,降低票价核算成本,让利于百姓。同时对部分城市站点停靠实现了城乡资源共享,城中和农村公交更好地方便了老百姓进城返乡。

3、改革城乡公交造价

本着运价与价值基本相适应和体现公共服务的原则,按婶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在征求各运营企业的基础上,嘉兴市出台《关于改革城乡公交客运票价的通知》,实行新的城乡公交票价政策,取消了原不合理附加部分,大大降低了班车票价。具体标准为:普通客车基本运价为每人公里0.12元,空调客车基本运价为每人公里0.16元,以元进档,按站收费,普通客车起步基价1元,空调客车起步基价2元。通过测算,城乡公交线路票价比原有农村客运班线平均每票下降了1.67元,得到了农村百姓的热烈欢迎。

4、出台城乡公交车辆乘员核定标准

根据有关规定,城乡公交车辆乘员的核定按城市公交客车核定载客人数核定。考虑城市道路与公路的设计区别,目前,嘉兴市内公交车辆按0.125平方米/人核定,城乡公交车辆按0.15平方米/人核定,基本做到了城乡客运一体,较好解决了客流高峰运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了企业改造的积极性。

5、推出解决原经营者和车辆的处理办法

根据农村客运市场现状,为确保原经营者平稳过渡,保持社会稳定,嘉兴因地制宜,对原经营者和车辆推出了三种处理办法,一是继续经营模式,根据《浙江省道路旅客运输经营权有期限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精神,对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方式,重新取得经营资格的原经营者和车辆,可继续在原线路上按班车运行要求与公交同线运行,实现优胜劣汰,二是股份制改造模式,由原经营者按《公司法》自行协商组建紧密型的股份制企业,三是公司收购模式,由改造主体全额出资收购原经营者经营权,原经营者退出客运市场,原从业人员优先录用。

6、建立城乡客运站场建设机制,完善公交站场基础设施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点。近期计划建成市区城乡公交枢纽站、准四级站、港湾式停靠站、沿途简易(招呼)站、终点站回车场等五类站场。二是明确建设主体和资金筹措渠道。公交站场是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嘉兴市已明确由按市、区两级财政补助建成,市级财政资金由出租车经营权招标拍卖所得款中列支。三是新建(改建)公路必须将公交站场建设纳入工程规划设计之中,建设资金列入工程建设资金计划,做到公交站场与公路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同步验收,以满足农村广大群众出行需要。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对原有农村客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客运市场的弊端,整合了客运资源,优化了运力结构,规范了经营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而且打破了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局面,为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践效果

1、初步理顺管理体制,实现城市资源共享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公交由建设部门管理,经过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已将城市公交初步纳入交通行业管理,部分城市道路及站点已向农村公交开放,更方便农村百姓进城。

2、优化市场主体和运力结构

一是经过运力置换,收购、股份制改造等形式,4个企业已退出客运市场,组织形式上彻底改变了原有承包或挂靠的经营方式,走上了集约化经营模式,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二是经营方式吸取城市公交车优点,实施公交化运营,即车辆循环,旅客上车买票,途中设置站点,到站停靠,上下客站点之间不停靠的运营方式,原有农村客运市场出现的“三客”问题已基本解决,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三是车型结构得到调整,目前321辆城乡公交中,空调车116辆,公交车型149辆,占到厂46%,乘车环境明显改善。

3、实行区域经营,提高农村班线通达率

在全市58条城乡公交线路、321辆城乡公交车中,——级城乡公交线路3条,投入60辆空调公交车,二级城乡公交线路有40条、221辆车,三级城乡公交线路15条、40辆车,通达34个乡镇、371个行政村。通过城乡公交化改造,全市新通达17个行政村,班车(公交)通达率达到80%,大大提高了嘉兴市公交通村率,解决了原来农村客运班车运营的弊端。一是通过划片经营,经营企业可以灵活安排线路走向和车辆数量,合理安排班次,实现网络化经营,提高车辆使用率,降低运营成本;二是通过划片经营,可以把热线的经济效益弥补冷线,解决客运企业不愿经营冷线的矛盾;三是农村班车通达率可实行包干制,实现村村通公交;四是划片经营彻底解决了—条线多家公司经营的局面,增减运力或调整车型容易。

4、城乡公交票价政策,老百姓受到实惠

新出台的运价标准,取消了原不合理附加部分,大大降低了班车票价,得到了农村百姓的热烈欢迎。

5、开通城乡公交,综合效应显著

一是重新赢得了市场份额,据统计,客运量回升20%左右;二是长期困扰行业管理部门的农村“黑车”这一毒瘤被根除;三是由于公交竞争力提高,出租车回程拉客现象消失了,农村客运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四是得到了乡(镇)政府的支持,愿意无偿提供土地作停车场,给老百姓办实事。

四、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几点体会

嘉兴城乡公交一体化在城市公共交通和城乡公路客运管理体制上、思想观念上、经营模式和行业管理政策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主要突出了体制、观念、政策、运行机制四个创新:

——在体制创新上,实行城市公交和城乡客运一家管理,概念上总称城乡公交、税费上政策趋同,资源上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实行城乡资源共享。城乡始发站场、城市线路走向、上下客停靠点等切实体现公共交通优先理念。

——在思想观念创新上,树立一城一交,“大交通、大公交”的理念。同时,城市公共交通作为政府的公共资源,应按市场化运作理念,适度开放公交市场、合理配置资源。

——在政策创新上,贯彻好上级法律、法规,开拓思路、用好政策,冲破行业壁垒,让城乡公交政策一体化,这是前提条件。牌证政策、规费征收政策、税收政策、公共资源共享政策等都要突破部门规定,服务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在运行机制创新上,坚持公司“集约化经营、员工化管理”的公车公营模式,切实

第三篇:城乡一体和谐发展

城乡一体和谐发展

楚天舒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连续剧《外来妹》曾轰动大江南北,打工妹们面对巨大的城乡差别,发自内心地呼唤:“一样的天,一样的路,一样的脸,一样的生活”。党中央顺应历史潮流,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决策。湖北有67%的人口在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广大农民兄弟姐妹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城市与乡村是两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区域,但两者又相互依存和影响。由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中国的城乡关系形成了特殊的二元结构,并已成为影响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突出因素。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才能有效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发展。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三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和出路也在农村。国际经验表明,当城市化水平处在50%左右时,是推动城乡融合的最佳时期。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均接近50%,正是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改善城乡关系的最佳时期。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只有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跳出传统的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式,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融合、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市场互动、人力互促,才能实现城市和乡村全面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十一五”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为建设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打下了良好基础。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等城乡一体化试验,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示范。“十二五”时期我省要实现“弯道超越”,推进跨越式发展,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添新的发展动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无疑具有强大的拉动投资、刺激消费的功能,是加快湖北发展最有效、最现实的推进动力。据测算,新农村建设投资按每村1000万元计算,全省2.6万个村需要投入2600亿元。2009年,全省农村消费品市场占全省比重30.4%,仍还处于较低水平,如果达到城镇消费水平,将新增3000多亿元的消费能力。广大农村地区目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但这也正是全省发展的潜力所在、空间依托所在。

互动相融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在坚持农村双层经营体制不变的基础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政策限制,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共享现代文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推进鄂州等7个市(县、区)的城乡一体化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系,长期目标则是最终实现城乡关系的融合和协调发展。这个时期要特别完成好“三个突破”、“四个提升”和“五个建立”的重要任务。

在改革创新上取得“三个突破”。首先要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上取得突破。在继续 1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快推进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改革,逐步消除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待遇,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壁垒,使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拥有一致的社会身份和平等的社会地位。其次要在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状况上取得突破。长期以来,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瓶颈”。这也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难点。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调整公共支出政策,在资源配置上着力向农村倾斜,大力改变农村社会事业的落后状况,逐步形成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要在扭转城乡差距扩大趋势上取得突破。全面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推动基础设施更高水平延伸农村,使公共财政更宽领域辐射农村,公共服务更大范围覆盖农村。城乡居民在生产生活条件、环境和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距显著缩小。

在发展水平上实现“四个提升”。首先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基地规模化、农民组织化和生产标准化。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其次是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园区为载体,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和镇域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农村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构建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科技为支撑的农村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县域经济总量和质量,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三是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着力由偏重数量增加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转变,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明和谐、城镇布局科学、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四是提升农民非农化水平。一方面,进一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已经进城的农民工市民化,享受与市民一样的待遇,成为稳定的非农人口;另一方面,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提高非农就业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

在统筹发展上建立“五个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协调的空间布局体系。按照“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和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要求,从战略高度描绘远景发展蓝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突破时空、地域和产业限制,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来谋划布局;在宏观大局中把握好局部发展的各种优势和特色,较好地兼顾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树立全域湖北的理念,统筹城乡规划,构建区域协调、城乡一体、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空间布局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互动的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推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引导城市产业向农村辐射,完善城乡产业链,形成城乡产业互动互促的格局。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本建立城乡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按照“通江达海”的要求,加强城乡交通网络建设。着力建设好以武汉为中心、通达各市州的城际铁路和运输网络,加快形成以城区为中心的区域交通“1小时经济圈”。加强城乡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城镇供电、给排水、供气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推进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户籍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劳动力在城际间、城乡间流动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绿色通道。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制度,全面启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完善城乡一体的“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

一体发展的基本路径

从湖北实际出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集中”发展为突破口,以缩小差距为着力点,以“三个延伸”为重要抓手,以“三个统一”为主攻方向,以提高“三化”水平为主要目标,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构建城乡联动发展、城乡和谐融合、城乡共享现代文明的一体化新型社会形态,到2015年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走具有湖北特色的城乡一体化路子。以统筹城乡规划为先导,探索一条全域规划的路子。推动城乡一体化,首先要做到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按照城镇群发展格局,多中心布局结构,进行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农村社区(中心村)五个层级的规划,形成有机的体系。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探索一条多元化增收的路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需要不断开辟增收渠道,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增收;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发展劳务经济增收;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提高组织化水平增收;及时兑现惠农补贴,通过落实惠农政策增收。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为关键,探索一条产业联动发展的路子。城乡协调的基础是产业联动,城乡一体的核心是产业互动,城乡统筹的关键是产业带动。着眼于形成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推进城乡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探索一条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路子。把村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统筹谋划,优先考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广辟建设资金来源,加快农村及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加快路网、电网、供排水网、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和供气等向农村延伸、覆盖,让城乡居民逐步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

以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化为重点,探索一条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子。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公共服务一体化,在于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应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投入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面,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卫生和大病救助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完善城镇社保制度,把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保范围;建立健全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探索一条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路子。加快小城镇、中心村和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载体,实现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立足省情、县情和镇情,选择一批重点镇和特色镇,以特色产业、特色市场、特色服务业为依托,重点予以培育,提升其吸纳人口,整合、协调、衔接城乡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提升其承接、承载和辐射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公共产品的能力。以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和收益权为重点,探索一条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子。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经营体制,着眼于农村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切实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允许其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改革土地征、占用制度,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提高公益用地补偿标准,建立经营性土地市场引入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土地级差收入。

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为突破口,探索一条深化户籍制度配套改革的路子。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到城镇安居乐业。在中小城市和中心镇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的职业或合法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向城镇转移,改革户口迁移审批制度,简化户口审批手续。加快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让进城务工人员在劳动

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第四篇: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实施意见

中共安达市委 安达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实施意见

(2009年2月1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绥化市委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构建具有安达特色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推进经济社会更大更好更快发展,确保提前实现市六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制定2009——2011年我市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全面把握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主导思想

1、坚持正确导向不偏离。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

2、坚持既定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一切为了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切为了群众得到更多更大实惠”的执政理念,继续把市六次党代会提出的“二三四三”战略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并根据形势需要,对其不断丰富完善,赋予新内涵,走好特有区位强安、主导产业立市、油气开发壮财、仓储物流兴业、全民创业富民发展之路。

3、坚持项目建设不放松。继续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市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压倒一切、决定一切的重中之重,作为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重大举措,以项目大开发推动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以项目大开发推动经济总量的大扩张,以项目大开发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4、坚持推进改革不滞后。坚持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作 1

为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全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难题,以果敢坚决的态度和力度扫清发展障碍,探索完善新的机制体制,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坚持求真务实不清谈。牢固树立“发展取决于实干,进步归根于实干,威信来源于实干”的工作导向,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想大局、谋大事、创大业,讲实话、办实事、重实效,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二、科学确定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目标任务

1、明确城乡发展定位跻升目标。具体要打造“牛城五市”,打造“牛城”,就是放大“中国奶牛之乡”的品牌效应,努力创建大庆经济区最具竞争实力的城市、全省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的城市。打造“五市”,就是不断赋予牛城新内涵,即以融入大庆经济区为载体,以建成服务大庆、服务油田生产生活基地为目标,打造大庆卫星市;以采掘、开发和利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依托,以建成石化产业配套承接基地为目标,打造油气化工市;以绿色无公害乳制品生产加工为手段,以建成绿色乳业之都为目标,打造全国知名乳品市;以储运战略物资、粮食、建材、危爆品为特色,以建成公铁物流基地为目标,打造中国北方仓储物流市;以保护开发草原和湿地资源、开发风电能源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手段,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为目标,打造北国特色生态市。

2、明确综合实力增长攀升目标。继续巩固三个“百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和全省“十强”成果,确保主要指标快速增长,确保发展位次不断前移,确保提前实现六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一个“财力殷实、人民富庶,社会和谐、全面进步”的新安达。2011年预期目标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2亿元,年均增长23.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6000元,年均增长23%;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4.8亿 2

元,年均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22.7%;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00元,年均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00元,年均增长11%。

3、明确主导产业集聚扩升目标。在进一步推进原有“三大产业”的基础上,加快产业论证和定位,进一步加快发展优势和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快培育重点和新兴产业,进一步抓好产业集聚和规模扩升,构建具有安达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11年,把油气化工、乳肉食品打造成2个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产业,把风电能源、仓储物流打造成2个产值50亿元以上的产业,把建筑建材、机械制造打造成2个产值30亿元以上的产业,把饲草饲料、绿色蔬菜、生化制药、纸塑包装、旅游打造成5个产值20亿元以上的产业。以上述产业集聚扩升目标为基础,经过3—5年的努力,最终建成支撑安达更大更好更快发展的产值规模500亿元产业发展框架。

4、明确民生工程质效提升目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到2011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8%,城镇医保扩面和新农合均达到100%,城镇养老保险扩面达到90%。提高城乡居民就业创业水平,到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教育水平,到2011年,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全民文化教育水平大幅提升。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3年内,公路通乡、通村、通屯率均实现100%;新建城区道路9.07万平方米,铺装巷道30.3万延长米,城区所有道路实现硬化;农村泥草房、城区棚户区改造达到上级要求标准;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全面完成引嫩入安工程;建沼气池6000个,启动集中供热工程和引气入城工程;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城区实现污水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城乡全部开通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50%。

三、全力落实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推进措施

1、加快融入大庆经济区。按照“加快融入大庆经济区”三年规划,突出重点,稳步实施,积极融入,努力把安达建设成为大庆卫星市和油田服务区。力求在交通路网建设上实现突破。研究同城路、同城车、同城交通管制政策,尽快开工建设万宝山至大庆乙烯之间公路,适时拓宽安萨路,局部开通安达与大庆之间的公交车,争取与大庆环城公路网实现配套衔接。抓住大庆规划建设轻轨交通网的有利契机,加快高层对接,力争把我市纳入一体规划建设或为将来并网预留空间。力求在油气化工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进一步密切油地合作关系,力争在大庆30万吨聚丙烯、120万吨柴油加氢等项目改扩建过程中,抢上一批配套化工项目;深度开发天然气下游产品,抢上天然气化工项目,尽快把油气化工打造成安达百亿产业。力求在大庆生产生活服务上实现突破。抓住大庆建设百亿元以上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有利契机,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企业整合、改造升级,加快我市油田装备制造企业进入油田机械采购网,积极打造油田装备制造业承接基地;抓住大庆投资百亿元建设全国重点城市的机遇,加快建设满足大庆建筑市场需求的建材集散基地;根据大庆发展替代产业的客观实际,加快建设与大庆替代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技术工人输出基地;立足自身特有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建设满足服务大庆生产生活的物流仓储配送基地;适应大庆人饮食结构改变和追求新奇特品种的心理,加快建成满足大庆需要的无公害杂粮和绿色蔬菜供应基地。力求在能源开发利用上实现突破。加大与大庆有关燃气公司的联系对接力度,力争启动引气入城工程;加大与大庆瑞好公司合作力度,推动风电能源及相关配套产业开发建设。力求在湿地开发治理上实现突破。研究安达市境内与大庆密切相关的湿地共用共享机制,解决八里泡、青肯泡排污区的共同利用与污水无害化处理问题。共同开发湿地旅游资源,形成大庆——安达的整体旅游带。同时,加快促进其他领域合作进程,实现两地三方共同发展。

2、加快项目开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储备工程。建立涵盖经济、社 4

会、民生等各个领域,有力支撑油气化工、乳肉食品、仓储物流等各产业发展的市乡(部门)两级项目库,每年库存项目总量不低于500个,其中超千万元以上的项目要保持400个以上,超5000万元项目要保持80个以上,超亿元以上的项目要保持20个以上。大力实施项目扩群工程。围绕产业发展,抓住扩大内需契机,充分利用融入大庆经济区和安达开发区平台,鼓励全民创业,全面争取资金,全力抢上项目,加快形成以油气化工、乳肉食品、仓储物流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项目群,以房地产开发、商贸、广告、保险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项目群,以道路、给排水、农田水利、农业机械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群,以植树绿化、草原改良、节能减排为重点的生态建设项目群,以棚户区改造、泥草房改造、“三供两治”(供水、供气、供热、污水治理、垃圾治理)为重点的民生工程项目群。3年内,全市全民创业项目要达到3000个以上,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至少达到30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至少达到100个,亿元以上项目至少达到30个,5亿元以上项目至少达到10个。大力实施项目达产达效工程。加快项目审批和立项,强化项目服务和管理,全面提高新上项目和在建项目的建设速度,推动更多的项目投产达效,不断壮大市域经济实力。到2011年,全市培植以龙新MMA、贝因美奶粉、亚泰水泥、瑞好风电等为代表的利税超亿元项目至少达到10个,利税超5000万元项目至少达到12个,利税超千万元项目至少达到50个。

3、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安达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细部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完善综合开发区、石油化工区和精细化工区等区块内部各具体功能区详细规划,切实增强园区项目摆放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融入渠道,加快园区“五通一平”及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到2011年,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力争达到15平方公里。强势推进招商引项。抓紧研究制定共建共享机制,以位于万宝山的精细化工园区与大庆高新区兴化园区共建精细化工合作区为突破,拓展与大庆合作共建园区 5

空间,加快引进石化产业项目和精细化工项目;以商会为纽带,重点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港台等区域合作,采取整体招商、委托招商或捆绑开发等方式,营建专业化园区、区域性园区和国际性园区;以利益为牵动,参照分税制原理,推进与周边市县合作,加快项目引进。2011年,入区企业总数要达到120个,实现产值150亿元,实现税收7亿元。强化入区企业管理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环节和审批手续,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打造服务企业绿色通道。研究制定入区企业管理办法,严格落实《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

4、加快农区工业化进程。①依托农牧资源,以贝因美为龙头,做大做强伊利、红星、澳佳、伊康、宜鼎等企业,大力发展乳肉食品工业,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100亿元,其中贝因美婴童奶粉项目要实现产值70亿元。②依托油气资源,以龙新公司为龙头,做大做强豪运精细化工、中宇化工等企业,大力发展油气化工工业,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100亿元。③依托风能资源,以大庆瑞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风电项目为牵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工业,力争3年内风电项目建成投产,2011年实现产值50亿元,5年内能源工业实现产值100亿元。④依托哈大齐市场需求,以亚泰公司为龙头,做大做强群鑫等企业,大力发展建筑建材工业,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30亿元。⑤依托现有机械工业基础,以天圜乳机厂为龙头,做大做强乾翰机械、劳力机械等企业,大力发展机械制造工业,三年内建成食品机械、油田机械和风电机械装备基地,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30亿元。⑥依托畜牧资源,以迪龙制药为龙头,做大做强鑫威格、维安泰等企业,大力发展生化制药工业,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⑦依托羊草、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和畜牧业发达优势,引导域内外资本投入饲草生产,做大做强现有饲料企业,大力发展饲草饲料工业,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⑧依托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优势,开发系列果蔬产品加工项目,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工业,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⑨依托乳品、水泥等工业制成品总量大的优势,加快引 6

进配套包装项目,大力发展纸塑包装工业,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⑩依托境内湿地、草原等北方特色资源,深入挖掘中东铁路修建、大庆油田会战历史,加入大庆旅游带,大力发展旅游业,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经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到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500亿元。

5、加快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支持“三农”各项政策,从我市“三农”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农业持续增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稳定增收,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坚持以发展壮大乳肉食品加工企业为牵动,以打造绿色安全奶源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畜牧经济。2011年,力争奶牛存栏达到20万头,鲜奶总产52万吨,肉牛出栏10万头,生猪出栏100万头,绿色乳都初具雏形。以“三区”(高产攻关区、围井经济区、标准示范区)为牵动,以农业开发项目为载体,以中低产田改造为基础,以科技推广为保障,建立起粮食生产稳定增长长效机制。2011年,粮食总产实现20亿斤。以加快土地流转为牵动,以组建农民股份公司为主体,促进土地集约经营,大力发展合作经济。2011年,农民股份公司发展到800家,实现集约化经营土地达20万亩。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人力资本运营公司和培训基地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外出创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2011年,全市内转外输劳动力10万人,劳务收入实现5.5亿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利建设工程,强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塘坝建设、干渠清淤和农田机电井建设。2011年,全面完成干渠清淤工程,机电井达到6000眼,农田小井1.3万眼。实施农机建设工程,以标准化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牵动,着重发展大型、多功能农业机械,推动农机装备结构升级,重点提高机械整地、机械收获水平。2011年,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个,农机总动力达到32万千瓦。改善农村环境。搞好村庄规划。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中心村,整合多屯村,7

撤销偏小村,引导农民向中心村、中心城镇集聚。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道路等设施建设,2011年,道路全部实现硬化。加大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研究制定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后管护机制。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大幅度提升新型清洁能源入户率。分层次、分批次推进泥草房改造,加强绿化、美化、亮化建设。2011年,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泥草房改造完成上级规定任务。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坚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强农家书屋、农民休闲广场建设。引导和鼓励城市部门支援农村,开展理论政策进农村、图书报刊送农村、文化工作者到农村活动,不断提升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6、加快现代物流崛起。以现代物流为方向,以公铁物流为手段,以仓储物流为基础,尽快把物流产业扶强扶壮。抓规划论证。围绕发展建材、乳品和化工专业物流以及仓储物流、蔬菜配送物流、农业物流,加强论证,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抓扩群整合。重点培育壮大现有物流企业,吸引、整合、组建一批满足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物流企业集团;辟建专门仓储物流区域,着重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入市场空间大、有实力的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产业提档升级,扩群增效。2011年,物流企业达到210家,营运收入实现50亿元,税收实现2.9亿元。抓平台建设。加强物流产业规范管理,成立物流管理服务中心,畅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以优质高效规范服务吸引物流企业向安达集聚。抓人才引进。重点引进物流策划、企业管理、市场开发高级人才,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为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抓重点线路打通。坚持公路和铁路并重,畅通与沿海城市、大中城市的物流路线,开辟发达城市物流市场。鼓励物流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配套开发。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大力发展装卸、机械修理、信息中介、金融、保险等物流配套产业,实现一业兴百业旺。

7、加快城市经营速度。做好城镇功能化定位。深入推进“东移北扩”城市发展战略,加强城乡整体布局规划,着力打造“一核四点”城镇建 8

设新格局。“一核四点”指以市区为核心,以任民镇、升平镇、万宝山镇、卧里屯乡四个中心城镇为辐射区。细化市区各功能区划分,加快打通两路(南环路、北引路),建设三区(城市新区、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区、工业物流区),实现三连(北引路、南环路、明沈路),形成西部为工业物流区,东部为新城区,中部为生活服务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城镇配套化建设。结合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和“三供两治”工程建设,引进现代房地产开发理念,注重城市景观的整体效果,新建的每个小区、每幢建筑都要与街区功能、建筑风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继续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强城市道路、供水、排水、环卫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施城镇精细化管理。探索在重点管区、办公城区、公益景区、商贸街区、开发小区、共建场区等功能区实行多元化、差异化、市场化管理模式。推动城镇产业化经营。成立安达市城市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集中净地挂牌出让,推动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实现以地生财,解决城建资金不足难题;采用市场化手段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主城区保洁权出售等为内容的新的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步伐,形成长效机制。

8、加快城乡财源建设步伐。通过油地合作、招商引资、强壮产业、对上争取、全民创业,不断拓宽财政增收渠道,改善财源结构,促进财政实力持续增强。抓好资源型财源。努力扩大油田产能,保持大庆油田公司安达分公司、庆新公司稳产增收。依法有序开发土地,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交易制度,提高土地的财政收益率。加快闲置资产盘活,推动资产变财力。抓好实体财源。不断推进乳肉食品、仓储物流、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绿色食品、油气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强化内涵挖潜和技术改造,做大做强龙新、贝因美、亚泰、安瑞佳、迪龙等龙头企业,巩固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盈利创税能力。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形成结构合理的实体财源。9

抓好后续财源。加快培育风电能源、天然气开发利用、纸塑包装、旅游等新兴产业,积蓄发展后劲,保障财源健康稳定发展。抓好政策财源。紧紧抓住国家鼓励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机遇,争取政策资金、专项补贴、试验试点,以获得国家的财力支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力争实现14.8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实现11.8亿元,乡镇财政收入实现3亿元。

9、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强化基础建设。重点采取新建、房产置换、闲置资产利用等方式,整合辖区相近、居民认同感较高的社区办公场所和活动场所,规划建设2-3个集大型居民活动中心、社区居委会集中办公、街道办事处办公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独立运行办公,分别行使职能。未纳入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区居委会按照绥化市标准,建设集社区居委会办公、居民活动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站。健全投入机制。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对上争取、福彩体彩公益金提取、开发小区预留、驻区单位赞助、部门进社区提供经费、党费倾斜、社会捐赠等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2011年,全部解决街道社区自有办公、活动用房问题。明确社区职能。按照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原则,确定社区服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综合治理和综合管理五项基本职责。围绕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加快开通“民情在线”系统,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加强规范管理。街道社区工作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民政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实行党政部门职能进社区准入机制,按照“费随事转、事随人转、权随责转”的原则,理顺部门和社区的工作关系。提高社区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对业绩突出的社区书记、主任提拔为副科级干部使用。综合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按照对岗不对人的原则,适时调整社区干部工资待遇,逐步办理养老、医疗保险,激发社区干部责任心和事业心。任民镇社区参照城市社区建设思路进行同步规划建设。

10、加快全民创业步伐。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开展全民创业。鼓励、支持企业和城乡群众,依托乳肉食品、油气化工、机械装备、仓储物流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通过延长产业上下游链条开办中小企业,发展配套服务业。围绕发展商饮服务业开展全民创业。以融入大庆经济区和小城镇、中心村屯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大庆的辐射和带动,鼓励城乡群众错位发展与大庆生活配套的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餐饮、娱乐休闲产业。围绕城乡建设开展全民创业。支持各类创业主体参与城市环卫保洁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以及参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建设与运营,参与生态开发和综合治理。以社区建设为平台,在健全社区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功能方面,注重撬动民间资本,拓展创业渠道。

四、着力解决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现实问题

1、深入推进计划发展目标调整改革。立足长远,科学论证,调整完善安达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定位定向目标,合理确定安达在全国、全省的发展位置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到在宏观上、整体上把好舵、举好旗;立足实际,科学分析,调整提升安达经济社会发展的性增长增幅指标,做到具体指标与跨指标的有机结合、统筹兼顾;立足需要,科学谋划,调整确定安达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性重大重点项目,做到在微观上、实践上可操作、有支撑。

2、深入推进产业惠民政策调整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制定完善与产业集聚扩升格局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加快做大主导产业,扶强新兴产业,培育后续产业,促进各产业竞相发展、联动发展;制定完善与扩大内需、招商引资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在全员招商、合作招商、园区招商等方面出台更详细、更具体的政策措施,以引进更多的新产业、大项目、好企业;制定完善与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配套政策,营造鼓励民间投资、支持群众创业的有利环境,从而促进创业,拉 11

动就业,推动发展;制定完善与民生建设、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配套政策,畅通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民生建设,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制定完善与加快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促进土地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加快土地的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步伐。

3、深入推进机构设置调整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适时实行机构调整改革。合并一批机构,即按照职能归口管理的原则,将职能相近的机构合并为一个机构;撤销一批机构,即将原来设置前提已不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再需要的机构辙销;强化一批机构,即将职能设置科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需要机构的职能、级别、编制、内设机构、经费等方面进一步扩充和加强;成立一批机构,即根据主导产业发展、城市管理服务、加强社区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等特殊需要,分别设置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清理一批临时机构,即将某些不能发挥实质作用的各类领导小组、各类临时办公室进行清理。

4、深入推进土地开发利用调整改革。制定我市土地开发利用近期、中期、远期规划,科学确定全市耕地、草原、林地、湖泊、水库、农村居住区、城镇居住区、工业区、公路、铁路、水渠等功能区划分,严格按规划确定的功能区进行各项基本建设。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红线”以内的基本农田不得转为非农用地。实施最灵活的土地利用政策,“红线”以外的耕地,在占补平衡的前提下,研究探索转为非农用地的机制;对城区周边和靠近大庆草原的重度盐碱地,争取增加审批额度,使我市未来发展始终有足够大的空间和潜力;允许外商以租地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搞好工业项目、商贸流通项目开发建设;实施积极、稳妥、易为群众接受的城市拆迁方式,不断为加快老城区改造、发展仓储物流供应需要的土地。

5、深入推进财政投入机制调整改革。进一步调整财政投入的领域、方向和重点,真正发挥财政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重要作用。加大财政对产业的投入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素质升级。加大财政对项目开 12

发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项目开发建设不断提质增效,形成财政扶持项目、项目壮大财力的良性循环。加大财政对基层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适合基层组织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促进基层健康发展和发挥作用。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财政对民生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和提高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同时,加快探索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建设和发展的机制体制,逐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向城乡延伸服务触角,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经济社会建设,为城乡改革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五、切实强化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提高领导力。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城乡一体发展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特别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充分体现城乡一体发展的战略思想。打破四个班子的界限,积极探索市级领导按照产业分工的新机制。坚持遵循有利于城乡一体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的总原则,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配齐配强班子,选优选强一把手。同时,积极支持人大、政协履行依法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建言献策作用。

2、强化部门效能,提高执行力。按照城乡一体发展的新要求,重点解决好部门职能缺失、行政不作为、办公效率低下等问题,进一步整合管理资源、优化行政要素、规范部门行为、改善运行方式,建立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强化责任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全面增强部门的执行力、公信力和创造力。

3、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战斗力。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开放式”党建统领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基层 13

组织设置形式,提高村干部政治、经济待遇,积极探索基层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和拓展基层组织服务经济、服务群众的功能。着力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干部述职、民主评议、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等基层民主制度,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监督、惩治相结合,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服务中心、支持发展、维护大局作用。

4、强化人才开发,提高支撑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改进人才工作方法。研究制定人才开发总体规划和行业、产业人才规划,大力实施高层次研发人才培养工程、公共事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党员干部“先锋工程”、企业家队伍建设工程。积极探索人才协作机制和合作方式,采取建立人才流动站等市场化手段引进高级CI策划、农技推广和项目开发建设等方面人才,建立完善人才开发政策体系。推进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各类人才认定标准,完善技术职称评审办法,为城乡一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5、强化环境建设,提高软实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策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稳定性,防止政出多门、政令抵触。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培育拓展信用中介市场,不断完善企业信用体系。深度挖掘牛城历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开发独具牛文化魅力的餐饮文化和特色旅游产业,完善具有牛文化特色的城市建筑风格和城市载体功能。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全力抓好环境、卫生、治安等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宣传推介宜居宜业、和谐安定的牛城新形象。

第五篇:苏州城乡一体发展的启示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一)从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省苏州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推进力度加大。市和所属市(县)区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形成了整体推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改革思路拓展。在中央精神指引下,紧密结合苏州实际,在科学规划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整和提高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开拓。

三是典型亮点涌现。形成了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58个,其中30个新农村建设典范;启动了14个万亩以上、64个千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整体开发太湖、尚湖、昆承湖等近20个生态绿(湿)地;选择确定23个镇(片区)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导区。示范引导作用日益明显。

四是政策效应显现。去年全市财政支农投入38.6亿元,比上年增长29.5%,今年仍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市已有40多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保,累计100多万农村非农就业劳力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形成国险、省险、市险、地险四级农业保险体系,累计投保农户94万多户次;农业担保和农村小额贷款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担保金额27亿元,17家小额贷款公司获得批准;富民强村活力增强,全市农村集体总资产达636亿元,村级总收入48亿元,村均收入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去年达11789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主要依靠增收长效机制的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达30.5%。

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了全市经济整体前进步伐。去年苏州全市GDP达6701亿元,地方一般性财政收入668.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5%和23.5%,走在全国同级城市的前茅。今年上半年抗击金融风暴,仍取得较好成绩,GDP3560亿元,财政收入376.7亿元,同比增长10.3 %和7.8%。在最近发布的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县(市)中,苏州占据了一半,所属5个县级市全部名列其中。

笔者此次调查,跑遍了苏州的7个县级市、区,采访了从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到种粮、养殖大户的数十位各级干部和农民,看到的是一二三产业新一轮发展的蓬勃兴旺景象,听到的是各级干部科学、踏实的谋划和措施,受益农民感激共产党和发家致富打算的心声。那种城乡同步、干群同心搞改革促发展的氛围,在城乡一体化的平台上得到了新的升华。从中深深感受到党中央科学发展观以及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决策的正确。

(二)苏州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苏州紧紧抓住农村改革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率先实现了“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90年代开始,苏州紧紧抓住国家沿海地区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率先实现了“内转外”的历史性跨越,加快了城市化国际化步伐;进入新世纪,苏州紧紧抓住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性决策的机遇,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并于2005年底率先完成省定小康的指标任务后,进一步推进第二个率先,开始了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的历史性跨越,加快了现代化步伐。

至此,苏州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变,不仅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城乡面貌也由过去破旧的老苏州,变为交通便捷、居住宽敞、环境秀美、教卫发达、购物方便的充满现代化气息、城市化率达65%的新苏州。2005年,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93元,超过了1000美元。在这同时,苏州从改革开放的1978年至2005年止,累计上交国家财政达2516.7亿元,在国内同级城市中屈指可数。

苏州人民为此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巨大代价。进而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主要为土地资源紧缺,环境容量不足,按常住人口计算农民人均只有半亩地;外来人口剧增,达到了每平方公里超过2000人的罕见密度;农户居住仍显分散,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化水平不够;农民增收幅度不大,大大低于经济增长幅度;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品的覆盖面还不广泛等等。

2006年2月以来,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决策。遵照中央精神,结合苏州实际,苏州市委找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正确途径: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富民强村,发展现代农业,到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始了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苏州的率先之举得到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批准其作为江苏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并对其试点方案作了具体批复。苏州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当前保增长、促转型、谋发展的实际行动,以率先改革推动率先发展,抢抓战略机遇,谋求新的跨越,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开局。

(三)苏州正在进行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实践,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探索。

注重更新理念,进行资产资本运作,建立长效富民强村机制体制。苏州的干部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集体经济的强盛,关系到基层政权的稳固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他们从乡镇企业转制后不久,就着手抓好新一轮集体经济发展,这主要是探索“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发展模式,总结推广由该市吴中区农村率先创办的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及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市委、市政府逐步制订和完善相关条例和支持政策,促使“三大合作组织”以燎原之势迅猛发展,成为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一大亮点。截止2008年底,全市“三大合作组织”已达2512家,持股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0%。全市农村集体总资产达636亿元,村级年总收入达48亿元,村均收入339万元,84.5%的村超过100万元。

令人可喜的是,目前这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正由镇级政府进行科学组合协调,优化资源配置,严格管理监督,培育人才队伍,强化市场化操作,实行资产资本运作,组织引导参与城市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增强其“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使苏州新型集体经济的量和质均有了很大提高。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形成和壮大,促进了农民与集体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构筑,也从物质基础和组织保障等方面,促进更多的农民走创业之路,从而有效地增加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体制。近年来,苏州农民收入的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以务农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以及政策转移性收入基本稳定,略有增长。而财产投资性收入占比直线上升,由2004年的3.5﹪增加到2007年的28﹪,2008年的30.5﹪,今年预计可达35﹪。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2010年的目标是两个40%和两个10%,即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投资性收入都为40%,家庭经营性收入和政策转移性收入各为10%,绝对数超过人均1.3万元,其中主要靠以新型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

“三大合作组织”诞生地之一的吴中区木渎镇,在新一轮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提出“打破村与村地域格局求发展”,“镇村联动求发展”的思路,对规划、资源、资金、招商、宣传、管理等六方面实行全镇统筹,规划建设中心城区、休闲旅游、特色工业三大板块,其中包括五大商圈、五大市场,使该镇所辖十个村(社区)的19家社区、物业股份合作社和1家镇级惠民股份合作总社有序参与新一轮城市化、工业化及新农村建设,并向全社会招聘高级专业人员参与招商、营销和管理。目前各商圈、市场兴旺发达,村级二产三产用房招商率近100%,特色工业集聚区企业有效地进行结构调整,50%以上实现了升级换代,汽车零配件及用品、节能环保、精密机械等特色产业群初步形成。全镇新型集体净资产超过20亿元,去年村级收入1.02亿元,村均超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92元,其中财产投资性收入超40%。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4.1亿元,人均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他们满怀信心在2-3年内使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村级收入达到2亿元,农民从合作社分红户均1万元,另外拆迁户每户还可从惠民合作总社分红2万元。

注重科学定位,完善保护、支持制度,促进现代农业实现新的跨越。坚持把农业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的有机结合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定位,把优质粮油、蔬菜花卉、特种水产、生态林地为主导的“四个百万亩”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落到实处,发挥农业保供增收、生态保护、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等综合效益,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具体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加快土地股份合作改革,推行政府帮扶政策,着力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张家港市从2006年开始由市镇两级财政对种植水稻100亩以上,蔬菜3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给予奖励,对流出土地使用权的农户每亩每年补贴300元,该政策一定10年,短短三年流出土地形成规模经营15万亩,累计达22万亩。苏州7个县级市、区都实行了程度不同的补贴政策,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超过10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近40%,力争到2012年基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象抓工业园区一样,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着力提高高效设施农业水平。去年,市县两级财政29.3亿元支农投入中,70%投向高效设施农业,建成了县级市、区有万亩以上、镇有千亩以上、村有百亩以上三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其中有张家港市常阴沙3.8万亩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南丰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凤凰万亩水蜜桃示范基地,常熟市坞丘1.5万亩有机稻米生产基地、董浜万亩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太仓市陆渡浏河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金仓湖旅游休闲基地,昆山市巴城万亩葡萄示范基地、吴中区临湖2.3万亩太湖特种水产内塘养殖基地,相城区荷塘月色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等。各类规划科学、规模连片、特色明显、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组织化、机械化、产业化、设施化、科技化程度高的设施农业面积已达28.5万亩,农民从高效设施农业上可得三笔收入:土地流转金、打工薪金和股金分红。平均在每亩5000元以上,最高的超过1.2万元。还建成休闲观光农业基地130多个,年经营收入超过10亿元,带动农村就业2万多人。

三是强化现代科技提升作用,积极培育优质农副产品品牌,着力提高土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合作,招商科技项目、招聘科技人才等举措,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先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张家港三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国农大的一位博士创办的,生产标准近乎苛刻的优质菊花、百合花出口日本,每亩达到10万元以上的效益。吴江众诚鸭业由当地农民企业家引进英国优良种禽,生产的苗鸭占领了全国七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常熟田娘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则由年逾花甲、痴心农业数十年的老支部书记创办,流转了2700亩地,招聘了一位农业推广硕士生当总经理,引进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创办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厂,开发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大米。最高等级的网栽技术,让水稻在“大蚊帐”内生长,防止虫害,杜绝农药,施用有机肥,以此生产的田娘牌配方有机大米成为苏州的名牌产品,每公斤售价40元,供不应求。他们每年还收集8万吨畜禽粪便及2万亩秸杆,生产的有机肥料除了自用,还供应其所在的坞丘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并有效地改良了长期使用化肥而板结的土壤。赢得了可贵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到目前为止,苏州共创建中国名牌农产品10个,省级名牌农产品19个,市级名牌农产品145个,省以上著名商标17个,无公害生产基地超过222万亩,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达1295只。确保到2010年全市地产农产品全面无公害化。农业科技在为农民增收、确保食品安全、改良土壤、保护生态等方面的贡献份额迅速提高。

四是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全市组建了一大批种子种苗、机插育秧、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产业服务。同时组织培育了一大批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业经纪人队伍等,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目前苏州全市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全市优质水稻、专用小麦、双低油菜、特色蔬菜、时令瓜果等主要农作物,以及特种水产、优质畜禽等养殖业的优良品种分别达到90%和70%以上,做到产销两旺。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21家,市级73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44亿元,拉长了产业链,提升了农业附加值。

注重优化配置,集约节约土地资源,健全规范农村土地保护制度。在新一轮的跨越中,苏州总结前两轮跨越的经验教训,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同时,努力探索改革新途,大力挖掘资源潜力,珍惜稀缺资源,开展“造地”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采取统筹安排城乡土地资源,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坚定不移推行“三个集中”:引导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的落户条件,鼓励农户将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促进农民带股、带保、带房进城镇,实现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换。

据初步测算,如将散布在工业规划区以外的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或“退二还一”全市可新增用地10多万亩;如将现有农业用地集中整理,可增加耕地15万亩左右;如将农民居住点从目前的2.1万多个,按照新农村科学布局调整到2500多个,可增加用地48万亩。仅此三项就可以置换出70多万亩发展用地。对置换形成的增量土地,空间可用于“三化”,收益在保证依法交纳国家的同时,保证“三农”的合理权益,探索建立宅基地置换机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机制,使农民在土地增值中获得长期收益。从根本上保护了苏州尚存的宝贵的土地资源。

张家港市永联村是国土资源部批准的苏州最早实行住宅置换的点,2006年开始先后投入10亿多元兴建了占地800亩、高标准、现代化的“钢村嘉园”,可容纳全村3300户居民入住,还建有小学、幼儿园、医院、商业街、农贸市场、休闲公园等配套设施。10200名村民享受了高标准的社会保障,还从土地流转(每亩1200元)、100%参加工业、农业公司工作获取工资,以及创业收入,去年人均纯收入16280元,过上了富裕舒适的生活。村集体利用置换出来的1500亩宅基地和流转、整理的成片土地,兴办了苗木公司和其它村办企业,去年销售收入310亿元,实现利税18.8亿元,获得30多项省和国家级荣誉。

常熟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连片土地,就是著名的“波司登”公司所在的康博村投入1.2亿元建成连体别墅式的康博新村置换出来,以及村民将土地流转出来的。“波司登”则容纳了全村所有富裕劳力,当然,他们也享受高标准的社会保障。

昆山市花桥社区则利用毗邻上海的地理优势,抓住省批花桥经济开发区的机遇,建立公平合理的动迁补偿和优惠安置机制,引导农民以宅基地、住房使用权置换城镇住房,高标准建成180万平方米的四个大型社区,动迁农户6000多户,占75%。并实施“村级动迁补偿资金集中投入,村级预留地集中使用”的工程,先由政府出资统一建设创业基地、工业园服务中心等载体项目,总投资1.7亿元,统一经营,再量化到各村、到农户,5702户农民享受股权,集体资产、农民收入连年2位数增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814元,随着花桥经济开发区的日趋兴旺,农民较大幅度增收的长效机制也越发显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城乡一体的现代化也将率先实现。这些先行典型的经验正在苏州23个试点先导区全面推开,推动了苏州新一轮的跨越。

注重统筹兼顾,实行放权让利,力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跨上新的台阶。一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准,统筹推进城乡道路、水利、电力、电信、环保、公共、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苏州农村已基本实现供水、供电、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村村通公路,各镇15分钟内上高速,除了早已镇镇通长途汽车外,相当部分镇村还通了公交,昆山市则率先全部镇村通公交。

二是健全城乡统筹就业创业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服务共享,创业机会平等。通过免费培训,免费职业中介,以及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农民灵活就业,增加农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有效举措,基本上保证了农村富裕劳力的就业,累计达157万人。

三是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苏州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低保政策。通过几年努力,把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和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保体系,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向居民医疗保险过渡,并建立实施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是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深化公共事业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这中间苏州在拆迁户新村和部分有条件的村内兴建了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现代化社区服务中心,使村(区)里的农民进入社区就能得到教育、文化、娱乐、医疗、金融、社保、体育锻炼、邮政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享有与市民同等待遇。目前这一中心的普及率达88%,成为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平台和又一亮点。

苏州市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能做到国内领先的如此水平,是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放权让利,每年拿出数十亿真金白银反哺“三农”,真正贯彻落实了中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精神,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注重标本兼治,健全补偿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纳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的又一个特色。他们认识到这是贯彻落实中央构建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进步文明、还“人间天堂”美誉的应有之举。

一是全面推进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坚持标本兼治,把治理太湖作为重中之重,全面理顺水系网络,切实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营造“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四位一体新格局。去年三级政府拨巨款赔偿渔民,拆除太湖围网养殖面积16万亩,并进行了综合治理,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治理任务。到“十一五”期末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区达到95%,建制镇达到85%,农村达到40%。

二是进一步推动城乡生态绿化建设,统筹兼顾绿化的生态功能、产业功能和文化功能。按照“四沿两点一区”(沿路、沿水、沿村、沿城镇,农家庭院和企业厂区,千亩以上生态片林示范区)的思路,构建起路连林隔、林水一体、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城乡一体生态绿化新格局,优化现代宜居环境,体现江南田园风光,彰显苏州水乡特色。目前,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为21.8%,2010年达到23%。

三是健全农村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和制止环境污染。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加强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由市供销社牵头,联合省供销社、苏州国发集团合资的苏州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已开始运作,市和各县级市、区组建市场主体和运作机构,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

这中间他们抓住了两个关键之举,一是切实建立健全补偿机制。对面广量大的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建造生态湿地、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发展保护林业等,政府均有奖励、优惠等补偿机制。二是科学治理保护,做到标本兼治。体现在不搞表面文章,更不搞形象花架子工程,结合苏州实际,抓住源头,标本兼治。比如各地的湿地生态园,都 是充分利用建高速公路挖废地块、低洼地,以及被盲目围垦的太湖、阳澄湖、昆承湖、尚湖、汾湖、漕湖的退田还湖的地块,有效地减少和保护了耕地资源,并延请国内外著名生态景观保护设计专家规划设计,一个个都成为现代苏州的生机勃勃的“肾”与“肺”,姑苏水乡的新景观。以上各项均采取多元化投入,资本资产运作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化操作,这也是科学治理保护的一个方面。

(四)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从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观点上,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苏州市遵循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至理名言,率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业绩。面对经济社会等方面诸多的新矛盾,苏州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中,仍然坚持发展这个中心,而这个“发展”是实行结构性调整、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发展,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是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协调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抓好三个文明的发展。一句话,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抓好发展。因而苏州在第三次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跨越得更稳健有力,他们积极有力地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地引进外资外智,卓有成效地拉长农业这条“短腿”,踏踏实实地落实城乡统筹的规划、措施,使苏州新一轮的发展步伐更稳健有力而硕果累累。昆山市玉山镇则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跃上了“华夏第一镇”的宝座。他们以相邻的国家级昆山经济开发区为追赶目标,创建昆山高新区,基本形成精密机械、可再生能源、光电、数字装备、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已被国家科技部通过国家级开发区的验收。去年全镇GDP达318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1.2亿元,今年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玉山镇和木渎镇就是苏州农村发展的缩影。

从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观点上,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举措。改革开放使苏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一轮跨越中,苏州仍然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这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得到城乡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而才出现了“三大合作组织”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创新改革,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民权益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创新改革,“新型社区活动中心”这一农民享受市民待遇平台的创新改革,土地合理流转、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改革,实行宅基地置换、强化耕地及撤并乡镇所在地的整治而“造地”的创新改革,以政策补偿和市场化运作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创新改革,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公共品覆盖农村的种种改革等等,都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由衷拥护和支持,改善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深刻认识提高执政能力的观点上,坚持加强党的领导这个核心。提高执政能力首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笔者在采访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和具体分管的市委副书记徐建明时,他们都从理论的高度和联系苏州实际以及体制机制的深度,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们认为,率先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是苏州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选择,如不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就是贻误战机,对党和国家、对600万苏州人民尤其是380万农民的渎职,今后的改革成本将高得多,于国于民都不利。笔者在随后对所属各市区局镇村领导的采访中也领略到他们深刻认识的影响。这是苏州市坚定不移落实中央精神,自觉迅速抓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源头。

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今天,提高执政能力,还应要有较高的、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懂得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新的管理知识。苏州市的各级领导显现了这方面的能力,因而才能不失时机地抓住各种机遇,与时俱进地做出科学决策,娴熟地进行资本资产运作,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特色产业板块。

在抓好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的这个重大跨越中,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应包括对“三农”有很深的感情,对“三农”工作熟悉,有经验有思路。王荣是南农大农经专业的博导,曾担任南农大副校长、无锡市市长和市委书记,对农业经济管理有很深的造诣,对苏南模式的内涵充分理解。2006年他就对一位著名的农经专家也是他的挚友说:我们都是学农的,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他的决心体现在这两年多的实践中。市长阎立2004年由省信息产业厅厅长调至苏州工作已有近5年时间,从以电子信息专家的眼光看苏州农村,到融入苏南模式,成为苏南模式的积极实践者,因而对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由衷支持,全力推进。市委市政府分管农村工作的徐建明副书记、周玉龙副市长都担任过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委书记、地级市委常委,徐建明还调任过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省国信集团董事长、常州市市长,是苏南模式的实践者。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的设计方案,组织设置、政策制订,改革新举措等具体细致的工作,都是在他们具体指导下有条不紊地推进。所属7个市(县)区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100%都是农村乡镇领导或有过农业、农村工作历练的。因此,他们对中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理解深,贯彻雷厉风行,工作得心应手并富有创新。这是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开局良好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从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的观点上,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思维。中国特色的一个重要内涵是13亿人口和人均土地资源少;中国特色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人多地少达到中国极致的苏州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发展乡镇工业、建设小城镇、创建开发区等创新之举,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之路,被学术界誉为苏南模式。“政府推动”和“共同富裕”的是苏南模式的核心和精华,发展小城镇是苏南模式走中国特色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之路的一大创新。苏州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中,从苏州的实际出发,继续发展和创新苏南模式,把改革、发展、创新、走市场经济之路、政府引导推动、走共同富裕道路等苏南模式的内涵,创新发展到新的水平,他们把镇和社区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对小城镇建设的新的拓展。

苏州的“政府推动”,并非政府包办,而是在正确领会贯彻中央精神中,紧密结合苏州实际,尊重农民和基层的首创精神,总结提高后的推动。比如吴中区木渎镇、胥口镇、东山镇创建了“三大合作组织”,市委主要领导立即蹲点调研,总结推广,在这次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中又不断完善、提高,成为苏州新一轮跨越中的一大亮点,其它诸多创新改革之举也都是这样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地成为全市的财富。新千年以来,苏州市委把“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作为苏州的“三大法宝”,不断发扬光大,就是苏州市从苏州实际出发,创建中国特色城乡一体化之路的生动体现。

下载城乡一体考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乡一体考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坚持城乡一体 促进教育公平

    坚持城乡一体 促进教育公平-----青岛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来源:胶南市教育体育局 发表时间:2008-8-12 16:26:50 3.不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我们紧紧抓住制约教育发......

    浅议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浅议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这是党顺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

    发展生态产业 推进城乡一体

    发展生态产业 推进城乡一体 中共郧县城关镇党委书记 郝天斌 2001年郧县乡镇合并,原大堰乡整体并入城关镇,大堰似乎实现了由“乡”到“城”的转变。事实如何呢?用老百姓的话说“......

    黄州区城乡文化交融一体发展

    平台共建 资源共享 互动共乐黄州区城乡文化交融一体发展本报讯11月5日晚,黄州火车站开发区单家堑社区40的农民陈海涛来到社区图书室,打开一台电脑,不一会儿便自个儿笑了起来。......

    城乡一体格局推进的论文(五篇模版)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中国城镇化的瓶颈制约;总结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加快城镇化发......

    改造50重点村城乡一体启程

    改造50重点村城乡一体启程 http://www.xiexiebang.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前街1号百灵大厦《京华时报》机动部 邮编:100028 分享: 2010年8月3日,几名唐家岭村村民在挑选安......

    关于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问题初探

    关于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问题初探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乡发展日益融合,联系日益紧密。这种变化反映......

    统筹城乡人才开发 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统筹城乡人才开发 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翠屏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局长、徐明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翠屏区作为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