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研一体促城乡教育深度融合
教研一体促城乡教育深度融合■山东省胶南市教学研究室 王明昌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9-5-15)发表日期:2009年5月19日
如何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是当前全社会对教育关注的焦点。上至国务院下至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城乡教育的一体化进程,促进教育公平。要想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是关键。而要想提高村小的教学质量,除了要在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之外,还需要教研部门采取得力措施,下大力气提高农村学校的教研水平。近年来,我市教研部门经过积极探索,构建起了城乡一体化的小学教研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教育质量的优质、均衡发展。建立三级教研共同体,抓好四支队伍
有效教研离不开专业化的引领。
首先,我们建立了三级教研共同体,即由市学科教研员引领兼职教研员组成“市级教研共同体”,由学科兼职教研员引领各片区业务干部和骨干教师组成“城乡教研共同体”,由镇中心小学业务干部引领全体学科教师组成“校本教研共同体”。
“市级教研共同体”主要进行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教材培训,开展教学调研,针对全市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举行专题研讨活动,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城乡教研共同体”在市教研室指导下主要开展片区内的培训和校际研讨活动,及时传达市教研会议精神、推广先进教学模式和优秀教学方法,推进片区内学科教研的均衡发展。“校本教研共同体”在市教研室和兼职教研员的指导下,开展基于本镇实际的集体备课等校本研究活动,促进中心小学和村级小学的均衡发展。
三级教研共同体的建立,让全市学科教研由“一人”引领,即学科教研员引领转变为由“一个团队”共同引领,让学校教研由原来的“一校一研”转变为“区域共研”、合作共赢,由原来的“一课(题)一研”转变为“一课(题)共研”、多元同构。这一举措不但搭建了全市小学高效教研的一体化平台,更充分发挥了各级教研团队的智慧,让所有成员在彼此交流和探索中,建立共同的教研生活,在相互学习中相互启发、在共同研究中共同提高。其次,我们还着力抓好四支队伍,即教研员、兼职教研员、业务干部和骨干教师队伍。抓好第一支队伍,落实教研员学科负责制,实行教研员联系校制度。我们要求教研员深入基层参加学校的集体备课和片区教研活动,进行现场研讨、指导,完善学科教研模式,探索总结和推广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抓好第二支队伍,加强对兼职教研员的培训。每学期组织2-3次学习、研讨活动,提高兼职教研员的理论水平和独立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强化对兼职教研员的管理和考核,激励督促兼职教研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联片教研取得实效。抓好第三支队伍,定期组织农村小学业务干部进行培训,开展基本功比赛,为他们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拓宽他们的研究视野和工作思路,提高他们参与和指导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能力。抓好第四支队伍,实行教研员“1+1”制度,每位教研员每学年确定一名学科教师为培养对象,制订详尽的培养规划。实行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带骨干教师制度。通过名优教师送课下乡、城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交流活动,逐步建立起了一支覆盖全市各级小学的骨干队伍,促进教研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一体化。落实五项制度,强化教研精细化管理
困扰村小发展的症结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城乡学校的差距不断拉大?笔者认为,在硬件建设逐步均衡的情况下,困扰村小发展的症结在于农村学校的管理制度。我们从教师的教学常规、学生的学习常规以及教师的备课制度、教研制度、开放制度等五项制度入手,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发挥名校、名师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互动,共同发展。我们协助农村学校建立了符合各校实际的《一日教学常规》和《一周教学常规》,规范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批改、辅导、教研、实验、考试、质量分析等常规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使常规教学做到有章可循,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高效化的轨道。同时,我们还从抓学生学习常规管理入手,对学生的学习计划、总结、预习、听课、笔记、作业、练习、复习和课外阅读等各环节提出具体规范要求,加大学习指导力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在开发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以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从课改伊始就实行“全市大集备”制度,在市教研室的统一指导下,实施“一课两备(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两评(自评与互评)、两反思(得与失)”和“二次备课”的制度。落实备课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统一教学案、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重难点、统一练习题、统一单元测试,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发挥集体智慧,实行同学科教师教学资源“三公开”--课后反思笔记公开、教学参考资料公开、教学案公开制度。学校业务干部参与和指导集体备课的全过程,优化备课方式,提高备课效率。另外,我们对学科备课组还进行了捆绑式评价,引导教师形成工作合力,坚持集体创优,确保备课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和学校业务干部的服务、指导和研究职能,我们要求兼职教研员和学校业务干部联系教育教学实际,从教师身边的问题出发,开展以问题解决为方向的专题研究。同时,我们还坚持典型学校和名师教研活动向全市开放制度,教研室每学年组织指导相关学校和教师举行1-2次教学开放活动;坚持中心小学教研活动和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向村小开放制度,中心小学每学期至少向村小开放一次,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要随时对村小的同年级教师开放,有效地保证和促进了区域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构架教研互动体系,促进城乡教研深度融合要实现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就必须建立教研一体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其规范化、科学化、持久化开展。为此,我们在县域范围内有相近办学特色、有共同研究课题的学校之间构架了“校际教学研联合体”或“校际课题协作体”,在全市形成了以学校特色共建、学科同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校或学科多向联合的教研互动体系,实现了课题集中攻关、城乡教师互动参与、教学资源和成果共享,提高教学研究的水平,加快了教科研成果的转化。
我们还建立了中心小学与村级小学一体化管理机制,统筹安排师资,统一下发各项教学教研常规和制度,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安排课程表和各科集体备课时间,统一教研要求和活动时间,统一评价考核制度,实现了村级小学与中心小学教研的深度融合。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和公共邮箱,建立教学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加大教学教研信息交流量,及时发布最前沿的教学教研信息,上传优秀的集体备课成果、教学设计、课件等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提供的优质资源和研究平台得到了充分利用,网上学科教研群十分活跃,网上交流和研讨得到了加强,实现了城乡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了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 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多年来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经验告诉我们: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若不紧紧抓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这个中心,是不会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二)“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
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国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与任务,都是按照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提出的。除“宽带网络校校通”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班通”强调的是数字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他们提出了以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种形式推进“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网络服务空间与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个网络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 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网络为载体,着重探索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
第三篇:城乡融合
2012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城乡融合
2012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将于3月11日进行,2012年浙江公务员考试将在3月3日举行,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4月21日举行,今年多省公务员考试呈现提前趋势,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的专家们提醒广大参加省考的考生,要提前做好准备,特别是对当下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时评,广大考生应多积累,方能在考场上下笔有神。
【背景链接】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推进城乡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户籍附带福利,这是中国式户籍制度最为特别之处。各地政府之所以要求农民用土地交换户籍,是因为当地政府认定,农民户籍转成市民户籍之后,就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品。然而,政府让农民拿土地来交换户籍、交换户籍背后的福利,是不公平的。按照现代国家的宪法原则———平等原则,农村居民作为公民,本来就应当享受与同一区域内城市居民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让农民用其手里唯一的财产———土地———来交易,在把农民转成城镇户籍的时候,也把他们转成无财产者。这种交换显然是不合适的。农民是因为权利遭到限制、福利遭到剥夺而让城镇户籍形成溢价的,让农民拿土地再来购买各种权利和福利,这不是在矫正先前的不正义,而是在进行第二次剥夺,制造第二次不正义。
【热点时评】
中国改革、发展到现在,设立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符合改革的大方向,十分必要。
一是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的需要。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没有根本性破除,所以应该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同时把改革放到统筹城乡的视角来考虑还没有过。二元结构的改革涉及到调整城乡利益,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很多。有鉴于此,要改革,又很复杂,所以应该先在局部地区探索,积累经验。
二是探索建立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体制障碍,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目标、方向和重点,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索。
三是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的需要。中西部地区很难完全按照东部地区依靠外需来带动经济增长的的发展模式,在内外需失衡、消费投资失衡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应走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可以具体的从五个方面推动工作的开展。
一要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建立城乡一体、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编制程序和管理体制。
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
三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
四要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
五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规范的社会救济制度。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全市统筹。把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并统一发放标准。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会逐步加快。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适应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的格局、规模、速度和城市功能、水准和质量,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最症结的问题,就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那些长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并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
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规划上融合,构筑城乡发展一体化蓝图。按照 “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格局。
建设上融合,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共用。着眼于节约成本、促进融合,在加快城乡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城镇和农村的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实现城镇建设与新民居建设的资源共享。
产业上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农产品加工方向转变、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思路,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公共服务上融合,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眼于逐步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各种福利保障,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城镇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第四篇:城乡一体考察报告
七台河市城乡一体化考察报告
(2009年4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七台河市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按照市委常委会议的决定,3月8日至17日,我市组织了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团长,市农委与各区、县、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农委主任参加的七台河市党政学习考察团,共计18人,专程赴辽宁省铁岭市的调兵山市、河北省唐山市的迁安市、山东省莱芜市、河南省焦作市、鹤壁市等五市学习考察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考察活动历时10天,行程6500多公里。在全国人代会结束的当天,市委书记杜吉明同志专程从北京赶赴河南,亲自参加了在焦作、鹤壁两市的学习考察活动。
这次考察选择的五个市的城市类型与我市相近,其中铁岭市下辖的调兵山市属煤炭资源型城市,是辽宁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唐山市是河北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其下辖的迁安市也是资源型城市;莱芜市是远近闻名的“绿色钢城”,是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焦作市是国家确定的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市;鹤壁市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河南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这些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对我市来说很有针对性和可借鉴性,既值得学,也能够学为所用。考察团一行受到了各地的 1 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各地真心诚意、毫无保留地向我们传授好经验、好做法。全体成员一路不辞辛苦、早起晚睡,深入到这五个市的乡镇、村屯、社区、农业龙头企业、工业园区、开发区等18个考察点,学习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农业产业化布局、农村新型能源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居住社区化、环境治理生态化、农民市民化、农村社会事业和民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考察了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城乡绿化工作。每到一地,大家都仔细看、认真听、随手记,并与当地领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热情交流、虚心请教。一路上的所看、所听,让考察团成员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大家一致感到得到了启发,学到了真经,也受到了触动,都有了坐不住、吃不下、睡不着的压力感和紧迫感。
一、“五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铁岭市下辖的调兵山市成立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和10个专项工作组,具体负责城乡一体化的组织实施和推进;莱芜市在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8个专项推进组的基础上,还制定了17个方面的配套政策;鹤壁市从制度创新入手,出台了户籍、教育、就业、社保等10个方面的12项配套政策,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二是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建设。鹤壁市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十一五规划》,并邀请国内研究城乡一体化方面的3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实地指导,召开了城乡一体化高层咨询论证会征求意见;唐山市在编制了《2008年-2020年唐山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所有的县(市、区)、90%的镇和30%的村也完成了城乡一体化规划。最近,该市还组织了300名规划师深入到100多个村帮助指导制定村屯规划;唐山市下辖的迁安市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的现代化规划展馆用了三分之一的面积专门展示城乡一体化规划;莱芜市在出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的基础上,还制定了12个方面的专项规划,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三是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村改居”步伐。调兵山市以开发区建设和沉陷区治理为契机,采取在原来农民宅基地上统一新建小产权房的办法,加快了“城中村”改造步伐。目前,兀术街村、调兵山村的760户农民已经搬入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农民新村,住上了干净舒适的楼房。焦作市龙源镇西石寺村引进中建七局到该村投资,建设了集中住宅小区。政府将这块地价的80%返还给该村,平均给每户购房群众补贴5万元,既解决了“城中村”群众不能划宅基地的问题,又为该村增加了集体积累。迁安市木厂口镇的松汀村和护国村,群众居住分散,周边都是大企业,生态环境较差。迁安市采取土地流转、集中联建的模式,将两个村合并,异地建设了松护新村。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搬进了规划合理、配 3 套齐全的楼房社区,还为迁钢等重点企业腾出建设用地3000亩,取得了节约土地、整合资源、改善环境、发展经济的综合效益。迁安市马兰庄镇启动了马兰社区建设,整体搬迁了地处矿区的7个村1792户居民,建筑了46万平方米、生态宜居、节能环保的花园式社区,腾出了大片工业建设用地,实现了搬出科学、搬出发展、搬出幸福的目标。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一是加快土地流转,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莱芜市农业龙头企业万兴果菜公司通过“农户分别和村集体签合同,村集体再和公司签合同”的模式,连片承租了4个村800多户农民的2500亩土地,建设了标准化的生姜种植基地。转租土地的农民大部分又到公司务工,每亩可获得600元的转租收入和1500元的工资收入,收益是原来的4倍多;村集体每亩可获得100元的组织服务费;企业建成生产基地后,产品达到欧盟GAP标准,成为全国生姜出口第一大户,真正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三方共赢。焦作市白庄村地理位臵优越,引进了一批大企业落户该村,大部分农民都到企业务工或发展服务业,2008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4.2亿元。针对土地少、劳动力不足的实际,该村实行了土地整体流转,由村集体出面将所有土地划为大块、整块实行公开招标出租给种植大户,村集体帮助他们规划种植、结构调整,全村农业效益比流转前高出了20倍。鹤壁市淇县裕丰果业有限公司采取土地租赁、入股的方式,吸纳了3个村67户的1000亩土地,公司对这些土地进行科学规划、优化重组、集中开 4 发,建成了农林牧相结合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然后再分块租赁给农户经营,由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对产供销进行统一管理和产品最低保护价收购,实现了农户和企业的双赢。
二是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兵山市自2003年以来累计投资11.4亿元建设了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先后引进了中国大唐、中国国电、江苏雨润等大企业投资大项目。通过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全市6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一半以上。莱芜市出台了促进“飞地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不适宜发展工业的乡镇到市里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凡是异地建设项目的,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至少拿出60%归引进方。目前全市各乡镇引建到工业园区的“飞地”项目164个,工业项目入园率达到80%。该市的泰钢集团坚持走以企带村、村企融合发展的路子,整合周边10个村1.4万多人,组建了7个实业公司,2008年实现产值1.6亿元,集中安臵了4800名适龄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唐山市把畜牧水产养殖业培育成农业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了61%。其下辖的迁安市实施了“122”富民工程,着力培育建设100个特色种植专业村、200个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专业村、200个第三产业专业村,市里还选聘100名优秀党员干部到班子较弱、经济欠发达的村担任第一书记,鼓 5 励市直农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带领和指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调兵山市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建成了东北地区最大的PIC种猪养殖场,做强做大了14户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了以鸡、鹅、猪、牛为主的精品畜牧业发展。鹤壁市依托农业和畜牧业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工业,2008年食品工业产值一举突破100亿元,成为该市的第一大产业,农民收入也连续5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三)统筹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一是统筹城乡教育事业。调兵山市自2005年以来累计投资1.59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辽宁省第一个实行学校办学费用“市统筹”政策,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入学保障机制。该市结合教育布局,大力实施“村小转移”工程,将23所农村小学全部并入城镇中心小学,取消了“村小”办学形式,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了与城镇学生一样的教育资源,在城乡教育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迁安市在河北省率先实行了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两免一补”政策,从2008年起又实行了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所需资金全部由市财政承担。
二是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唐山市建立了“新农合管理信息平台”,全市16家市级定点医院与各县(市、区)新农合管理中心全部联网,实现了农民进城就医报销无障碍。莱芜市积极促进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全市19家乡镇卫生院全部与城市医院建立了托管、合作关系,仅2008年城市医院累计为乡镇卫生院配臵大型医疗设备50多台(套),6 常用医疗设备1030件(套),派出专业技术人员130多人,农民不出乡镇就能享受到城市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此基础上,全市88%的村级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领办,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药品统一配送,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了整体提高。另外,莱芜市和鹤壁市都把农民参加新农合的医疗费报销标准提高到最高3万元,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乡镇卫生院的药局窗口买了药,在旁边的窗口就可以直接报销。
三是统筹城乡文化事业。调兵山市累计投资450万元,加快镇(街)、村(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图书室和健身网络建设,社区、村文化站(室)普及率达到100%,社区、村健身器材普及率分别达到90%、70%,农村信息化建设普及率达到了100%,农民开始利用网络及时获取农业生产知识和农村文化信息。鹤壁市注重乡风文明建设,农村街路两边的墙体上都绘制了旨在劝人从善、遵纪守法、敬老爱幼、互帮互助、互谅互让、融洽和谐的宣传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明和乡土文化。
(四)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是坚持人财物向农村倾斜,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兵山市坚持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信体系,推进了基础设施城乡共享和有效利用。该市在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2008年又实现了屯屯通油路,村村通公交车。唐山市累计投资34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村村建 7 有村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和文体活动场所,村村通油路、通客运,其下辖的迁安市还实现了农村主次街道全部硬化,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100%。
二是以加强新民居建设为载体,大力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唐山市总结推广了多种建设农村新民居的模式。包括一个红色坡屋顶、一堵保温隔热墙、一套太阳能采暖供水设施、一个农家吊炕、一个沼气卫厕、一个节能灶的旧居改造“六个一”模式;服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整合村庄需要,将几个村由原址迁出合并建设新民居的异地搬迁集约建设模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建设的生态节能环保宜居模式;在翻新住房比例较高的村庄,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新民居的就地改造整体新建模式;在主导特色产业发展较快的村,把原有村庄划分为生活、生产等功能区的产业带动功能分区模式,等等。其下辖的迁安市更是把新民居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出台了具体的鼓励扶持政策。对建设两层以上住宅楼的,政府每户补助5000元,对建设户用沼气池的每个池补助500元,对建设节能吊炕的每铺补助400元,充分调动了农民建设新民居的积极性。
三是积极开展乡村环境整治,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莱芜市针对过去农村垃圾处理难问题,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配套联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建立了“村收集、镇清运、市区集中处理”的工作机制。各村按照每300人配备一名的标准配备了保洁员,各乡镇通过招投标方式选定了29家垃圾清运公司,市、区两级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进 8 行补助,使所有农村已经像城市一样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莱芜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五)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城f$Z7E6SnUc%乡公共管理一体化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农民市民化的进程。莱芜市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划分,按照有无承包地进行划分,建立了按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同时加快推进附加在户籍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相关政策的配套衔接。例如:户籍制度改革后,凡有承包土地的,其承包权按照原来农业户口政策办理;保持了计划生育政策、奖励政策和法律责任的连续性;在就业方面实行城乡相同政策、同等服务;有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抚恤优待、退伍军人安臵按照改革前农村居民有关政策执行,无地居民按照改革前城镇居民有关政策执行。他们还配合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有地居民以宅基地臵换城镇住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臵换无地居民社会保险,加快了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把一些乡镇变成街道,把村屯合并建设成为社区,有的地方还实行街道管理村屯或乡镇管理社区的新型管理体制。唐山市在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明确规定凡是在唐山有合法固定住所或有相对稳定就业渠道的农民工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均可在唐山落户,保障新进城落户的居民与原城市居民的平等权利和义务,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鹤壁市在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划分的基础上,正在制定出台附加在户口 9 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总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民利为先,原来的城镇政策对群众有利就执行城镇政策,原来的农村政策对群众有利就执行农村政策。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一体化健康、协调、有序推进。2006年以来,调兵山市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通过财政列支和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从土地补偿费、安臵补助费中村集体收入部分筹集等办法,解决了3346名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其中2512人已经领取了每月610元的养老金。他们探索了把农民土地作价,一亩地换取1-2个养老保险指标的“土地换保险”的新路子,成功解决了工业园区和百米生态观光大道的征地问题。他们还专门出台了失地农民再就业政策,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适龄失地农民就业率已经达到95%以上。唐山市将劳动保障部门分散设臵的就业服务机构统一整合为就业服务局,在117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站,构筑了市、县、乡、村“三级管理、四级服务、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和人力资源网络,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万人次。鹤壁市探索建立了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长效救助机制,整合民政、劳动、工会等20多个部门的救助职能,对不同原因的致贫对象实施动态管理下的分类救助,确保所有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救助,该市被确定为全国城乡救助体系建设示范市。莱芜市积极统筹城乡就业,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行动,出台了“一元钱注册企业”、为群众提供免费创业就业培训等扶持政策。他们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10 将50岁以上的农民全部纳入农村养老保险,65岁以上的参保对象每人每月可领取40元的养老金。
三是加强农村民主管理,突出了农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作用。焦作市白庄村结合本村实际总结推行了民主管理“四议两公示”工作法。即: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决策,先由村党总支提议,之后交付“两委会”合议,再交党员大会审议,最后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决议。决议形成后,向村民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实施结果也向村民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由于加强了民主管理,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使这个村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由穷到富、由乱到治的巨大转变。
二、“五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给我们的启示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明确思路,规划先行
思路和规划是建设的先导,只有做到思路清晰、科学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才能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向前推进。这次所考察的五个市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个关乎长远、指导未来五到十年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不仅城乡建设整治有规划,城乡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也都有规划。他们不惜重金聘请国家重点院校或者是国家专业设计部门来做规划。唐山市聘请中央党校4名博士生导师和3名副教授、2名博士后编制了全市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规划。其下辖的迁安市委托北京大学编制了《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鹤壁市一个乡镇的规划是请中山大学做的,规划科学,思路超前,做到了几十年不落后。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发展经济,壮大实力
城乡一体化惠及千家万户,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是很难推进的。从考察的五个市看,2008年人均GDP都在2万元以上,其中调兵山市3.2万元,莱芜市3.6万元,焦作市2.9万元,鹤壁市2.4万元,迁安市则高达7万元,五市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加速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迁安市扣庄乡寺后村把粉丝加工作为主导产业,全村拥有粉丝加工企业32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60元。该村村庄规划布局合理,工业区、农业区、生活区相对集中,互不干扰,新民居建设成为全市典型,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焦作市西滑封村拥有村办企业集团--焦作市黄河集团公司,公司现有斯美特食品公司等数家企业。在集团公司的产业拉动下,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了1万元。该村先后兴建了6栋6层住宅楼和2栋16层农民公寓楼,楼内配有双电梯、中央空调,户户通液化气、有线电视、互联网、电话、暖气,村内建有液化气站、农民公园、医院、文化中心、学校等,为群众提供了全方位、城市化的服务。从这些地方的发展实践看,只有经济实力强大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才会搞得有声有色。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强化保障,加大投入
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诸多矛盾,单靠农村、农民自己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各级财政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这次考察的五个市都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以富民惠民为核 12 心,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凡是该给的、能给的都尽量给农民,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真正得到实惠。例如,迁安市2008年全口径财政收入为71.2亿元,在“三农”工作、城乡一体化方面就投入了13亿元,特别是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每年拿出2个亿,相当于给每个农村人口补贴1000元的纯收入。调兵山市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8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亿元,他们舍得在改善城乡环境上投入,已经先后投入5300万元用于城乡环境整治。投资近8000万元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已经投入运营两年,实现了城乡污水的统一净化处理,投资6000万元的垃圾处理厂建设工程也已启动,年底就可以实现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这个市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全国卫生先进城市。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特别是农村土地流转、“城中村”综合改造、失地农民安臵、户籍制度改革等问题,都需要在政策上给予指导和支持。这次考察的五个市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有的还突破了上级政策,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调兵山市在加快土地流转和失地农民安臵问题上,大胆突破“农民不能办理城镇养老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费不能一次性缴付”等政策,走出了“土地换保险”的新路子。莱芜市在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时对全市土地进行了修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 13 需要,在保持基本农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把城市周边大量土地都划为建设用地,把远离城市、不适合建设的土地划为基本农田,很好地解决了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瓶颈问题。他们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为了发展、为了群众利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推进城乡一体化,其根本目的是使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农民受益。只有政府参与和主导,才能有效协调并解决好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才能建立起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和投融资平台。在依靠政府主导推动的同时,还要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化运作方法,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解决政府投资不足的问题。迁安市在治理滦河生态防洪工程时,由政府投资20亿元建设了集生态防洪、城市建设、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黄台湖风景区,建成后将景区内的人工岛向社会公开出售,获得资金60多亿元,为推进该市滦河两岸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河南、河北两省的耕地都十分紧张,但在城乡绿化工作上却很有气魄。焦作市修武县建设了长达23公里的位马路绿色通道工程,单侧造林宽度达20余米,栽了7-9行树。在解决造林用地的问题上,焦作和迁安两个市都采取了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政府从农民手中把地租过来,请造林公司来植树,三年保成活后政府再付造林费,政府租地一租八年,树成材后伐树卖钱,再启动下一轮植树,政府不但有了收益,还形成了绿化造林的良性循环。
(六)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这次考察的五个市市情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和方法也不同,共同的是他们都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特别是始终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收到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效。另外,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提高、逐步完善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结合实际,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想,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迁安市针对农民的腰包鼓了,对居住、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的实际,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加强新民居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方面。2007年、2008年该市在这两方面分别投入8亿元和13亿元。莱芜市针对土地较少,土质不适宜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的实际,把扶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投入到当地的龙头企业,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民发展生姜、大蒜等特色种植,使这笔资金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七)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突出主体,尊重民意
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利益主体和实践主体是农民。只有依靠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唱主角,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必须转变服务和管理方法,不可急功近利,追求政绩;必须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需要,对农民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和 15 生活方式进行科学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农民的创造潜能,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焦作市白庄村在建设农民住宅新区的问题上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在村党总支耐心的组织、引导下,全村农民群众讨论了整整两年,最后由全体村民投票决定实施整体搬迁建设。迁安市木厂口镇松护新村在建设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怎么拆、怎么建、新村在哪选址、新楼建成什么标准等都由村民说了算,整个拆迁建设过程中这个村没有出现一起群众上访。
三、关于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十天的学习考察,我们学到了先进的经验,也看到了与这些先进地市的差距。我们建议认真学习借鉴五市的先进经验,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力度。
(一)加大对上汇报争取力度,争取省里将我市确定为省级试点市。这次考察的五个市大部分都是省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点市,各省对试点城市在领导、政策、投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倾斜,而且试点市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方式方法等方面也有更大的空间。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上汇报争取力度,向省委、省政府汇报我市在加快城乡一体化方面的基础和优势,表明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决心和信心,争取省里将我市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
(二)提高城乡一体化规划水平,尽快完善配套政策体系。要把全市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聘请有资质的国内专家学者,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时坚持条块结合,农委、建设、规划、国土、公安、交通、劳动、发改、财政、招商、水务、文化、卫生、教育、体育、计生、科技、环保等部门要制定城乡一体化专项规划,出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配套政策,各区、县、场要加快完成本辖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规划建设要延伸覆盖到乡镇和村屯。
(三)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区县两级财政要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入,重点要解决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事关全局性的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确保对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四)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合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思路,区分精品农业和特色农业两大板块,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建成有七台河特色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要积极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与基地建立紧密型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要充分利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政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要优先解决好煤炭采空区村屯饮水安全问题,年底实现村村通公路,村内主要街道基本实现硬化。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入学保障机制,重点改善偏远乡村办学条件,实施“村小合并转移”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探索乡镇卫生院由市、县、区医院托管的模式,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对象保障范围,逐步统一城乡低保标准。要完善救济救助制度,尽快实现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
(六)拓宽农民工转移渠道,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工作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确保他们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益。
(七)进一步提高城乡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在全市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同时加快推进附加在户籍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相关政策的配套衔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制度。学习18 借鉴焦作市白庄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大力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改革创新。
(八)加快“城中村”综合改造和土地流转步伐。市、区分别成立城中村改造专门组织机构,本着“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一村一案”,综合开发,建管兼顾,借鉴外地建设“小产权房”和建设新民居的经验,尽快完成2个城中村改造试点工作。要利用好土地修编这个契机,尽最大可能增加城乡建设和绿化用地,为将来发展留够空间。要借鉴外地土地流转的好经验、好做法,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城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开展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整村流转的试点工作。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子。全市要成立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中村改造、土地经营权流转、户籍制度改革等9个方面的专项推进组,构建覆盖全市、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组织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各区县都要成立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市、区县、乡镇三级主要领导抓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局面。
第五篇:坚持城乡一体 促进教育公平
坚持城乡一体 促进教育公平-----青岛市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来源:胶南市教育体育局 发表时间:2008-8-12 16:26:50
3.不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我们紧紧抓住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在均衡资源、优化队伍上做文章,按照重点巩固、培养、扶持农村教师队伍的指导思想,为着力解决农村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老龄化和实施素质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制定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干部道德作风建设规范》,完善干部岗位责任目标考核评价体系,统筹城乡教育干部管理和培训;04年市委组织部、人事局、教体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城区(镇区)与农村学校干部教师挂职支教与学习的意见》,市人事局、教体局先后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教育后备干部挂职锻炼的工作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2006年干部教师挂职(锻炼)支教与学习工作的意见》和《2007年干部教师挂职(锻炼)支教与学习工作意见》,创设并长期坚持城区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城乡教师挂职支教与学习制度、优秀教师巡回教学制度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四项制度”;认真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名师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提升、教师成长、教师读书和班主任全员培训等“六项工程”;大力推行“城乡互动、区片联动、校际合作”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研模式和村级小学与镇中心小学捆绑考核的评价方式,建立了一系列城乡学校共同发展的机制。近年来,公开考选、交流226名教育干部,公开选拔446名教育后备干部;新考录433名教师安排到西部乡镇学校任教,先后有512名教师参与下乡支教和进城学习;全市有青岛市及以上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等达919人,占全市专任教师的12.1%。目前,全市城乡学校优秀干部、骨干教师群体发展壮大,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学校管理水平、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3.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尽优化,学科性缺编比较突出。按照省目前执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呈现了教师编制总量超编,学科性缺编,年龄结构不均衡的总体特点。除市直小学编制结构比较合理外,市直初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镇(处、区)初中以青年教师为主,断层现象突出;全市农村小学“民转公”教师约占专任教师的1/3,他们起始学历低、知识结构单
一、年龄老化,导致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不高、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学科性缺编,影响了地方与校本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和音体美课程等课程开设和教学质量。以校为本
注重学校特色建设
强化基础
大力推进均衡发展
邯郸市丛台区人民政府
二、注重人才交流,努力缩小校际师资差距
在推进物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同时,我区还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校长交流、教师交流、机关干部交流,通过交流努力缩小校际间的师资力量差距,均衡人力资源配置,探索出了人才流动的有效途径。
一是推进校长交流。制定出台了《丛台区中小学校长管理办法》,对校长在一所学校的最高任职年限和岗位交流办法做出了明确规定。2004以来,先后对沁河小学、滏东小学、回车巷小学、十里铺小学、南苏曹小学、柳林桥小学等一批薄弱学校的校长进行了交流调整,将懂科研、善管理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学校担任领导职务,通过交流调整,这些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明显变化,各项工作有了新气象。
二是推进机关干部交流。2006年年初,我区教育部门从机关选派了20余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到薄弱学校进行为期两年的挂职锻炼,他们当中既有全区教育科研的带头人,也有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还有艺术教育的专家,都是薄弱学校急需的人才,到学校后这些干部充分发扬机关务实奋进的工作作风,帮助学校解决了一系列难题,成为了薄弱学校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是推进教师交流。制定出台了丛台区教师岗位交流和支教的各项制度,大力推进强弱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每学期都安排一定比例的名校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安排薄弱学校的教师到名校挂职锻炼,2005年以来,先后有45名省、市级骨干教师、名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支教,63名薄弱学校的教师到名校挂职锻炼,有力推动了强弱校际间的师资资源融合。同时,还开展了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跨学校的“一帮一”“结对子”等活动,为200余名省、市骨干教师和年经教师结成了师徒帮扶对子;我区教研室还为每个薄弱学校选派了1-2名市、区教育专家,常驻薄弱学校,帮助薄弱学校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科研水平、增强发展后劲。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薄弱学校的师资素质,为薄弱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很多薄弱学校的教师也能在省、市讲课比赛中获奖,极大地增强了薄弱学校教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