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一体格局推进的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中国城镇化的瓶颈制约;总结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可以成为启动农村市场乃至扩大整个国内需求的切入点、农村内需不足的制约、没有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富裕,我国的城镇化就会遭遇极大的困难、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实际提供就业岗位将稳定在1000万人左右并呈递减趋势、城镇发展需要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城镇化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前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启动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乡村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城镇建设加快进程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我国的城镇化率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相比要低10个百分点,与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比要低约20个百分点。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主要是城镇实力的竞争。城镇化水平越高,经济效益就越高,资源利用效率也越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增长的龙头。
(二)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城镇化,可从导致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失调的根源和内因入手,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人口、经济活动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达到“解放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农村城镇化可以打破原有城乡隔绝的格局,使农民既发生职业转换,也实现地域转移,农村由封闭走向开放,成为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和观念、激发农民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塑造一代新农民的“催化剂”。城镇文明影响、改造、带动农村文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提高农民素质。而农村生态进入城镇,也可以有效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加快城镇化发展水平可以成为启动农村市场乃至扩大整个国内需求的切入点。当前国内需求不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农民消费观念落后,使农村市场增长缓慢。据统计,2006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6.85万亿元,但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只有2.39万亿元,仅占全国的34.9%。8亿多农民实现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由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的35%降到90年代以来的20%,农民人均消费额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左右。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可以把农村的潜在消费转变为现实的有效需求,成为扩大国内需求的关键。
二、中国城镇化的瓶颈制约
(一)农村内需不足的制约我国13亿人口中,9亿农村人口处于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半自给状态,城市贫困阶层维持在温饱阶段,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崇使富裕阶层消费均崇尚国外名牌,导致财富外流和国内市场萎缩,“大中国、小市场”问题愈益严重。因此,没有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富裕,我国的城镇化就会遭遇极大的困难,大国经济发展不能长期依赖外需拉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国内经济学家和一些“三农”问题专家纷纷在第一时间发表意见,提出用新农村建设作为克服当前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的突破口。我对此实在不敢苟同。由农村承载缓解“通缩”、启动消费和需求的重任,不仅仅是农村不可承受之重,也是在向农村转嫁城镇化风险。事实上,最近20年来的小城镇建设和村镇建设基本依赖农民自主投入,“三农问题短腿在农村”的问题被历史地凸现出来。没有农村基础设施的进步,就不可能有农业的发展并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拉动内需,保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二)劳动力就业的制约从2006年至2015年,我国城镇每年自身新增劳动力550万人,2005年新增大学生为338万人,国有和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后再就业劳动力为450万人,加上往年积累的失业劳动力,城镇每年需解决就业的劳动力达2400万人。根据我国经济每年约9%的增长速度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实际提供就业岗位将稳定在1000万人左右并呈递减趋势。有学者提出1%的转移指标,也就是每年转移1000万农村人口,就目前就业状况看值得商榷。还有学者提出通过制造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也是有失偏颇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异军突起,近1.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暂时有了就业机会。60~70%的制造企业产品出路依靠出口,外贸依存度多年维持在近70%的高端,贸易顺差连年快速增加,引发发达国家联合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低端产品的需求约束越来越严厉。因此,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农村实际需转移的就业人口间的供求距离越来越大,大量农村人口往何处去将是一个长期问题。
三、总结
小城镇发展需要按照综合协调、政策集成的要求,整合规划、建设、国土、农业、交通、水利、扶贫、卫生等各部门的资源,把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农房规划、生态农业以及扶贫等职能工作加以统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镇发展,坚定不移地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从中央到地方把小城镇发展全面纳入支持“三农”的各类规划、计划,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繁荣小城镇经济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
当前,特别应当重视小城镇发展的有关政策研究,加快小城镇发展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健全城乡资源良性互动的市场体系,促进小城镇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爽,姚士谋,等。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思考[J]经济地理,1999
[2]宋俊岭,黄序。中国城镇化知识15讲[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3]胡顺延,周明祖,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第二篇:发展生态产业 推进城乡一体
发展生态产业 推进城乡一体
中共郧县城关镇党委书记 郝天斌
2001年郧县乡镇合并,原大堰乡整体并入城关镇,大堰似乎实现了由“乡”到“城”的转变。事实如何呢?用老百姓的话说“换汤不换药”。城与乡的区别并没有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而有所改变,反而更加凸显出来,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区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对比中更加显眼:城区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工业、商业为主,而农村片区地处边、远、山、贫困地区,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区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周到,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出行难就医难入学难;城区逐渐成为工、商、住、旅的集聚区,农村却因打工经济变成 “386199”(妇女、儿童、老人的代称)部队的驻地;城区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地区也是不争的事实。十几年以来,城关镇也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这种城乡差距却始终存在,而且有加大的迹象。
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调水在即,作为核心水源地、国家限制功能开发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已经成为城关镇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对于城关镇来说,以大规模的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破解二元经济结构难题走城乡共同繁荣之路显然又是行不通的。
面对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生态保护首当其冲、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行不通等诸多难题,城关镇发展镇域经济、促进社会各项事业进步,必须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探索改革创新的锐气,立足镇情,针对性的破解难题,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难题,关键在于促进农民增收。这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农民增收问题发出了“一号文件”,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重点发展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关系密切的项目,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设施等。
要保一江清水向北流,城关镇的发展必须立足库区实际,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走绿色发展、绿色繁荣之路,把生态建设与保护落实到规划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充分彰显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自然生态的特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城关镇为郧县的中心,是十堰市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率先实现城镇化是城关镇的重要职责,也是大势所趋。于是,三个问题在破解中得到了三个关键词:农民增收、生态产业、城镇化。思路越来越清晰。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提出“实施城乡一体化,努力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美丽中国”;十堰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十堰市生态滨江新区”的战略;随着郧县沧浪洲大桥的开工建设,301省道的改造升级,特别是连接城区的沿江大道建设,给城关镇农村片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子胥湖城乡统筹试验区作为全国城乡一体、社会转型和全面小康的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十堰生态滨江新区的延伸和支持,应运而生。
2012年1月,城关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十堰市润景园林有限公司生态园林项目落户城关镇堰河村,投资5000余万元,初步建成生态园林基地。经过初步发展,先后得到郧县、十堰党委政府以及各及有关部门认可,随后决定将子胥湖项目融入“十堰生态滨江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面积覆盖,大手笔规划,大力度支持,大幅度保障,大步子推进。随后注册成立湖北子胥湖集团,2013年初由郧县县政府在北京与湖北子胥湖集团正式鉴定协议,建设子胥湖城乡统筹试验区,首期开工涉及生态、民生的十大项目,自此掀起了以城关镇农村片区为主战场的建设新篇章。
子胥湖总体规划面积涉及12个行政村、60平方公里。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试验区,以城乡统筹、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子胥文化、新农庄、宜人宜居六大主题发力,努力打造全国城乡一体、社会转型、全民小康示范区。
试验区在政府主导下,企业投资,政企共建,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绿色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生态环保为统领,借子胥文化发力,全面绿化整治,构筑田园都市;以建设宜人宜居生态区、城乡统筹示范区、绿色产业聚集区、转型发展试验区为目标,计划用八年时间打造生态滨江之城、田园森林都市。
在子胥湖城乡统筹项目区域内,实行种植、养殖、加工、旅游服务等多业并举,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农民在生态建设、营运中受益,农村适龄劳动力实现100%就业。城关镇在发展中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化,逐步实现城乡一体。
子胥湖城乡统筹试验区主打生态牌。着眼挖掘农耕资源、春秋文化和山水人文优势,着力打造生态有机农业、滨水园林湿地景观和田园森林都市为主的园林花卉、观光度假、生态文化、文体娱乐及旅游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区位、人文、地理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着力打造生态产业。这里与郧县主城区唇齿相依,与十堰生态滨江新区隔江相望,滨临汉江,依山傍水,交通便捷,山环水绕,环境怡人,各种资源并存。乡村田园风光旖旎,民风淳朴;子胥文化悠久而厚重,梨花寨、茶马古道遗迹保留完整,文化底蕴丰厚。因而核心区以旅游、服务等基础建设为主,发展涵盖六个村,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子胥湖环湖路、游客服务中心、游艇码头、风情小镇、养老养生公寓、水上乐园、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山地主题公园、田园森林都市等项目。沿301省道、312省道沿线发展园林、果木、苗木、花卉产业和生态保护、农耕体验、果茶采摘、旅游产业开发,辐射带动沿线九个村。
试验区以保护性开发为主。通过全面绿化整治的举措,试验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植被覆盖率(草坪、森林)达到100%,无裸露土层,完全改变水土流失的现状,根绝水土流失。
试验区没有工业污染。工业以农产品加工、包装为主,不制造“三废”。准备建设的茶叶加工、茶饮料加工、果脯加工、果饮料加工等农业产业化企业,没有排放;生活污水实行雨污分排,生活污水通过污水收集管网集中到城区污水处理站,完全杜绝向汉江直接排放。
在项目区内,只要愿意,所有农户土地、房屋可以流转、出让、出租给公司;凡是有劳动能力的农民都可以在果园、茶园、创意农业园、花卉基地、苗圃基地、公园公司等从事环卫、除草、种植、养殖、加工、物业等各项劳务和管理工作;居民集中安置进小区住高楼,五配套(水、电、路、通讯、健身娱乐)、五化(硬化、净化、美化、亮化、绿化)设施统一建设,广场、卫生室、幼儿园等公共服务机构和城镇化基础设施设施集中规划,农村居民生产方式、收入方式、生活方式逐步发生转变,文明素质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通过政企共建、土地流转入股、开放股权引资等方式,农村片区的村民变成股民,村委会变成公司,调动村民全员参与新农村的建设与管理,使农民成为实验区的参与者、支持者、建设者、发展者。农民离土不离乡,既实现了农村人口转移,又有效破解了“三农”发展难题,为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探索出一条好路子。
按照三年显雏形,五年见成效的规划要求,经过五至八年开发,子胥湖将成为鄂西北最大生态园林氧吧、十堰生态滨江旅游胜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示范区,成为中国汉江河畔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探索中前进,在破解难题中积累经验。只有深刻理会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百姓的事放在心间,把发展当做第一要务,弘扬担当精神,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抢抓发展机遇,办法就总比困难多。
第三篇:城乡一体考察报告
七台河市城乡一体化考察报告
(2009年4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七台河市委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意见》,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按照市委常委会议的决定,3月8日至17日,我市组织了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团长,市农委与各区、县、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农委主任参加的七台河市党政学习考察团,共计18人,专程赴辽宁省铁岭市的调兵山市、河北省唐山市的迁安市、山东省莱芜市、河南省焦作市、鹤壁市等五市学习考察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考察活动历时10天,行程6500多公里。在全国人代会结束的当天,市委书记杜吉明同志专程从北京赶赴河南,亲自参加了在焦作、鹤壁两市的学习考察活动。
这次考察选择的五个市的城市类型与我市相近,其中铁岭市下辖的调兵山市属煤炭资源型城市,是辽宁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唐山市是河北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其下辖的迁安市也是资源型城市;莱芜市是远近闻名的“绿色钢城”,是山东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焦作市是国家确定的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市;鹤壁市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河南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这些地方的好经验、好做法对我市来说很有针对性和可借鉴性,既值得学,也能够学为所用。考察团一行受到了各地的 1 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各地真心诚意、毫无保留地向我们传授好经验、好做法。全体成员一路不辞辛苦、早起晚睡,深入到这五个市的乡镇、村屯、社区、农业龙头企业、工业园区、开发区等18个考察点,学习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农业产业化布局、农村新型能源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居住社区化、环境治理生态化、农民市民化、农村社会事业和民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同时也考察了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城乡绿化工作。每到一地,大家都仔细看、认真听、随手记,并与当地领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热情交流、虚心请教。一路上的所看、所听,让考察团成员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大家一致感到得到了启发,学到了真经,也受到了触动,都有了坐不住、吃不下、睡不着的压力感和紧迫感。
一、“五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铁岭市下辖的调兵山市成立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和10个专项工作组,具体负责城乡一体化的组织实施和推进;莱芜市在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8个专项推进组的基础上,还制定了17个方面的配套政策;鹤壁市从制度创新入手,出台了户籍、教育、就业、社保等10个方面的12项配套政策,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二是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建设。鹤壁市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城乡一体化十一五规划》,并邀请国内研究城乡一体化方面的3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进行实地指导,召开了城乡一体化高层咨询论证会征求意见;唐山市在编制了《2008年-2020年唐山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所有的县(市、区)、90%的镇和30%的村也完成了城乡一体化规划。最近,该市还组织了300名规划师深入到100多个村帮助指导制定村屯规划;唐山市下辖的迁安市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的现代化规划展馆用了三分之一的面积专门展示城乡一体化规划;莱芜市在出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的基础上,还制定了12个方面的专项规划,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三是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村改居”步伐。调兵山市以开发区建设和沉陷区治理为契机,采取在原来农民宅基地上统一新建小产权房的办法,加快了“城中村”改造步伐。目前,兀术街村、调兵山村的760户农民已经搬入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农民新村,住上了干净舒适的楼房。焦作市龙源镇西石寺村引进中建七局到该村投资,建设了集中住宅小区。政府将这块地价的80%返还给该村,平均给每户购房群众补贴5万元,既解决了“城中村”群众不能划宅基地的问题,又为该村增加了集体积累。迁安市木厂口镇的松汀村和护国村,群众居住分散,周边都是大企业,生态环境较差。迁安市采取土地流转、集中联建的模式,将两个村合并,异地建设了松护新村。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搬进了规划合理、配 3 套齐全的楼房社区,还为迁钢等重点企业腾出建设用地3000亩,取得了节约土地、整合资源、改善环境、发展经济的综合效益。迁安市马兰庄镇启动了马兰社区建设,整体搬迁了地处矿区的7个村1792户居民,建筑了46万平方米、生态宜居、节能环保的花园式社区,腾出了大片工业建设用地,实现了搬出科学、搬出发展、搬出幸福的目标。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一是加快土地流转,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莱芜市农业龙头企业万兴果菜公司通过“农户分别和村集体签合同,村集体再和公司签合同”的模式,连片承租了4个村800多户农民的2500亩土地,建设了标准化的生姜种植基地。转租土地的农民大部分又到公司务工,每亩可获得600元的转租收入和1500元的工资收入,收益是原来的4倍多;村集体每亩可获得100元的组织服务费;企业建成生产基地后,产品达到欧盟GAP标准,成为全国生姜出口第一大户,真正实现了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三方共赢。焦作市白庄村地理位臵优越,引进了一批大企业落户该村,大部分农民都到企业务工或发展服务业,2008年全村生产总值达到4.2亿元。针对土地少、劳动力不足的实际,该村实行了土地整体流转,由村集体出面将所有土地划为大块、整块实行公开招标出租给种植大户,村集体帮助他们规划种植、结构调整,全村农业效益比流转前高出了20倍。鹤壁市淇县裕丰果业有限公司采取土地租赁、入股的方式,吸纳了3个村67户的1000亩土地,公司对这些土地进行科学规划、优化重组、集中开 4 发,建成了农林牧相结合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然后再分块租赁给农户经营,由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对产供销进行统一管理和产品最低保护价收购,实现了农户和企业的双赢。
二是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兵山市自2003年以来累计投资11.4亿元建设了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先后引进了中国大唐、中国国电、江苏雨润等大企业投资大项目。通过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全市6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一半以上。莱芜市出台了促进“飞地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不适宜发展工业的乡镇到市里统一规划的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凡是异地建设项目的,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至少拿出60%归引进方。目前全市各乡镇引建到工业园区的“飞地”项目164个,工业项目入园率达到80%。该市的泰钢集团坚持走以企带村、村企融合发展的路子,整合周边10个村1.4万多人,组建了7个实业公司,2008年实现产值1.6亿元,集中安臵了4800名适龄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唐山市把畜牧水产养殖业培育成农业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了61%。其下辖的迁安市实施了“122”富民工程,着力培育建设100个特色种植专业村、200个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专业村、200个第三产业专业村,市里还选聘100名优秀党员干部到班子较弱、经济欠发达的村担任第一书记,鼓 5 励市直农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带领和指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调兵山市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建成了东北地区最大的PIC种猪养殖场,做强做大了14户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了以鸡、鹅、猪、牛为主的精品畜牧业发展。鹤壁市依托农业和畜牧业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工业,2008年食品工业产值一举突破100亿元,成为该市的第一大产业,农民收入也连续5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三)统筹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一是统筹城乡教育事业。调兵山市自2005年以来累计投资1.59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辽宁省第一个实行学校办学费用“市统筹”政策,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入学保障机制。该市结合教育布局,大力实施“村小转移”工程,将23所农村小学全部并入城镇中心小学,取消了“村小”办学形式,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了与城镇学生一样的教育资源,在城乡教育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迁安市在河北省率先实行了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两免一补”政策,从2008年起又实行了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所需资金全部由市财政承担。
二是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唐山市建立了“新农合管理信息平台”,全市16家市级定点医院与各县(市、区)新农合管理中心全部联网,实现了农民进城就医报销无障碍。莱芜市积极促进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全市19家乡镇卫生院全部与城市医院建立了托管、合作关系,仅2008年城市医院累计为乡镇卫生院配臵大型医疗设备50多台(套),6 常用医疗设备1030件(套),派出专业技术人员130多人,农民不出乡镇就能享受到城市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此基础上,全市88%的村级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领办,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药品统一配送,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了整体提高。另外,莱芜市和鹤壁市都把农民参加新农合的医疗费报销标准提高到最高3万元,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乡镇卫生院的药局窗口买了药,在旁边的窗口就可以直接报销。
三是统筹城乡文化事业。调兵山市累计投资450万元,加快镇(街)、村(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图书室和健身网络建设,社区、村文化站(室)普及率达到100%,社区、村健身器材普及率分别达到90%、70%,农村信息化建设普及率达到了100%,农民开始利用网络及时获取农业生产知识和农村文化信息。鹤壁市注重乡风文明建设,农村街路两边的墙体上都绘制了旨在劝人从善、遵纪守法、敬老爱幼、互帮互助、互谅互让、融洽和谐的宣传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明和乡土文化。
(四)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是坚持人财物向农村倾斜,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兵山市坚持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信体系,推进了基础设施城乡共享和有效利用。该市在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2008年又实现了屯屯通油路,村村通公交车。唐山市累计投资34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村村建 7 有村民服务中心、卫生室和文体活动场所,村村通油路、通客运,其下辖的迁安市还实现了农村主次街道全部硬化,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100%。
二是以加强新民居建设为载体,大力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唐山市总结推广了多种建设农村新民居的模式。包括一个红色坡屋顶、一堵保温隔热墙、一套太阳能采暖供水设施、一个农家吊炕、一个沼气卫厕、一个节能灶的旧居改造“六个一”模式;服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整合村庄需要,将几个村由原址迁出合并建设新民居的异地搬迁集约建设模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建设的生态节能环保宜居模式;在翻新住房比例较高的村庄,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新民居的就地改造整体新建模式;在主导特色产业发展较快的村,把原有村庄划分为生活、生产等功能区的产业带动功能分区模式,等等。其下辖的迁安市更是把新民居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出台了具体的鼓励扶持政策。对建设两层以上住宅楼的,政府每户补助5000元,对建设户用沼气池的每个池补助500元,对建设节能吊炕的每铺补助400元,充分调动了农民建设新民居的积极性。
三是积极开展乡村环境整治,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莱芜市针对过去农村垃圾处理难问题,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配套联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建立了“村收集、镇清运、市区集中处理”的工作机制。各村按照每300人配备一名的标准配备了保洁员,各乡镇通过招投标方式选定了29家垃圾清运公司,市、区两级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进 8 行补助,使所有农村已经像城市一样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莱芜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五)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城f$Z7E6SnUc%乡公共管理一体化
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农民市民化的进程。莱芜市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划分,按照有无承包地进行划分,建立了按居住地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同时加快推进附加在户籍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相关政策的配套衔接。例如:户籍制度改革后,凡有承包土地的,其承包权按照原来农业户口政策办理;保持了计划生育政策、奖励政策和法律责任的连续性;在就业方面实行城乡相同政策、同等服务;有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抚恤优待、退伍军人安臵按照改革前农村居民有关政策执行,无地居民按照改革前城镇居民有关政策执行。他们还配合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有地居民以宅基地臵换城镇住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臵换无地居民社会保险,加快了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把一些乡镇变成街道,把村屯合并建设成为社区,有的地方还实行街道管理村屯或乡镇管理社区的新型管理体制。唐山市在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明确规定凡是在唐山有合法固定住所或有相对稳定就业渠道的农民工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均可在唐山落户,保障新进城落户的居民与原城市居民的平等权利和义务,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鹤壁市在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划分的基础上,正在制定出台附加在户口 9 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总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民利为先,原来的城镇政策对群众有利就执行城镇政策,原来的农村政策对群众有利就执行农村政策。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城乡一体化健康、协调、有序推进。2006年以来,调兵山市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通过财政列支和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从土地补偿费、安臵补助费中村集体收入部分筹集等办法,解决了3346名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其中2512人已经领取了每月610元的养老金。他们探索了把农民土地作价,一亩地换取1-2个养老保险指标的“土地换保险”的新路子,成功解决了工业园区和百米生态观光大道的征地问题。他们还专门出台了失地农民再就业政策,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适龄失地农民就业率已经达到95%以上。唐山市将劳动保障部门分散设臵的就业服务机构统一整合为就业服务局,在117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站,构筑了市、县、乡、村“三级管理、四级服务、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和人力资源网络,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万人次。鹤壁市探索建立了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长效救助机制,整合民政、劳动、工会等20多个部门的救助职能,对不同原因的致贫对象实施动态管理下的分类救助,确保所有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救助,该市被确定为全国城乡救助体系建设示范市。莱芜市积极统筹城乡就业,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行动,出台了“一元钱注册企业”、为群众提供免费创业就业培训等扶持政策。他们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10 将50岁以上的农民全部纳入农村养老保险,65岁以上的参保对象每人每月可领取40元的养老金。
三是加强农村民主管理,突出了农民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作用。焦作市白庄村结合本村实际总结推行了民主管理“四议两公示”工作法。即: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决策,先由村党总支提议,之后交付“两委会”合议,再交党员大会审议,最后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决议。决议形成后,向村民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实施结果也向村民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由于加强了民主管理,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使这个村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由穷到富、由乱到治的巨大转变。
二、“五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给我们的启示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明确思路,规划先行
思路和规划是建设的先导,只有做到思路清晰、科学规划,城乡一体化建设才能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向前推进。这次所考察的五个市的共同特点是,都有一个关乎长远、指导未来五到十年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不仅城乡建设整治有规划,城乡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也都有规划。他们不惜重金聘请国家重点院校或者是国家专业设计部门来做规划。唐山市聘请中央党校4名博士生导师和3名副教授、2名博士后编制了全市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规划。其下辖的迁安市委托北京大学编制了《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鹤壁市一个乡镇的规划是请中山大学做的,规划科学,思路超前,做到了几十年不落后。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发展经济,壮大实力
城乡一体化惠及千家万户,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是很难推进的。从考察的五个市看,2008年人均GDP都在2万元以上,其中调兵山市3.2万元,莱芜市3.6万元,焦作市2.9万元,鹤壁市2.4万元,迁安市则高达7万元,五市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加速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迁安市扣庄乡寺后村把粉丝加工作为主导产业,全村拥有粉丝加工企业32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60元。该村村庄规划布局合理,工业区、农业区、生活区相对集中,互不干扰,新民居建设成为全市典型,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焦作市西滑封村拥有村办企业集团--焦作市黄河集团公司,公司现有斯美特食品公司等数家企业。在集团公司的产业拉动下,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了1万元。该村先后兴建了6栋6层住宅楼和2栋16层农民公寓楼,楼内配有双电梯、中央空调,户户通液化气、有线电视、互联网、电话、暖气,村内建有液化气站、农民公园、医院、文化中心、学校等,为群众提供了全方位、城市化的服务。从这些地方的发展实践看,只有经济实力强大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才会搞得有声有色。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强化保障,加大投入
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诸多矛盾,单靠农村、农民自己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各级财政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这次考察的五个市都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以富民惠民为核 12 心,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凡是该给的、能给的都尽量给农民,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真正得到实惠。例如,迁安市2008年全口径财政收入为71.2亿元,在“三农”工作、城乡一体化方面就投入了13亿元,特别是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每年拿出2个亿,相当于给每个农村人口补贴1000元的纯收入。调兵山市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8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亿元,他们舍得在改善城乡环境上投入,已经先后投入5300万元用于城乡环境整治。投资近8000万元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已经投入运营两年,实现了城乡污水的统一净化处理,投资6000万元的垃圾处理厂建设工程也已启动,年底就可以实现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这个市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全国卫生先进城市。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成型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特别是农村土地流转、“城中村”综合改造、失地农民安臵、户籍制度改革等问题,都需要在政策上给予指导和支持。这次考察的五个市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有的还突破了上级政策,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调兵山市在加快土地流转和失地农民安臵问题上,大胆突破“农民不能办理城镇养老保险”和“城镇养老保险费不能一次性缴付”等政策,走出了“土地换保险”的新路子。莱芜市在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时对全市土地进行了修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 13 需要,在保持基本农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把城市周边大量土地都划为建设用地,把远离城市、不适合建设的土地划为基本农田,很好地解决了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瓶颈问题。他们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为了发展、为了群众利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推进城乡一体化,其根本目的是使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农民受益。只有政府参与和主导,才能有效协调并解决好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才能建立起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和投融资平台。在依靠政府主导推动的同时,还要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化运作方法,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解决政府投资不足的问题。迁安市在治理滦河生态防洪工程时,由政府投资20亿元建设了集生态防洪、城市建设、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黄台湖风景区,建成后将景区内的人工岛向社会公开出售,获得资金60多亿元,为推进该市滦河两岸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河南、河北两省的耕地都十分紧张,但在城乡绿化工作上却很有气魄。焦作市修武县建设了长达23公里的位马路绿色通道工程,单侧造林宽度达20余米,栽了7-9行树。在解决造林用地的问题上,焦作和迁安两个市都采取了市场化运作的办法,政府从农民手中把地租过来,请造林公司来植树,三年保成活后政府再付造林费,政府租地一租八年,树成材后伐树卖钱,再启动下一轮植树,政府不但有了收益,还形成了绿化造林的良性循环。
(六)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这次考察的五个市市情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和方法也不同,共同的是他们都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特别是始终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收到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效。另外,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提高、逐步完善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结合实际,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想,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迁安市针对农民的腰包鼓了,对居住、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的实际,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加强新民居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方面。2007年、2008年该市在这两方面分别投入8亿元和13亿元。莱芜市针对土地较少,土质不适宜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的实际,把扶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投入到当地的龙头企业,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农民发展生姜、大蒜等特色种植,使这笔资金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七)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突出主体,尊重民意
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利益主体和实践主体是农民。只有依靠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唱主角,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必须转变服务和管理方法,不可急功近利,追求政绩;必须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需要,对农民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和 15 生活方式进行科学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农民的创造潜能,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焦作市白庄村在建设农民住宅新区的问题上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在村党总支耐心的组织、引导下,全村农民群众讨论了整整两年,最后由全体村民投票决定实施整体搬迁建设。迁安市木厂口镇松护新村在建设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怎么拆、怎么建、新村在哪选址、新楼建成什么标准等都由村民说了算,整个拆迁建设过程中这个村没有出现一起群众上访。
三、关于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十天的学习考察,我们学到了先进的经验,也看到了与这些先进地市的差距。我们建议认真学习借鉴五市的先进经验,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力度。
(一)加大对上汇报争取力度,争取省里将我市确定为省级试点市。这次考察的五个市大部分都是省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点市,各省对试点城市在领导、政策、投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倾斜,而且试点市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方式方法等方面也有更大的空间。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上汇报争取力度,向省委、省政府汇报我市在加快城乡一体化方面的基础和优势,表明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决心和信心,争取省里将我市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
(二)提高城乡一体化规划水平,尽快完善配套政策体系。要把全市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聘请有资质的国内专家学者,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时坚持条块结合,农委、建设、规划、国土、公安、交通、劳动、发改、财政、招商、水务、文化、卫生、教育、体育、计生、科技、环保等部门要制定城乡一体化专项规划,出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配套政策,各区、县、场要加快完成本辖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规划建设要延伸覆盖到乡镇和村屯。
(三)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区县两级财政要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入,重点要解决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事关全局性的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确保对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四)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合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思路,区分精品农业和特色农业两大板块,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建成有七台河特色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要积极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与基地建立紧密型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要充分利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政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要优先解决好煤炭采空区村屯饮水安全问题,年底实现村村通公路,村内主要街道基本实现硬化。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入学保障机制,重点改善偏远乡村办学条件,实施“村小合并转移”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探索乡镇卫生院由市、县、区医院托管的模式,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对象保障范围,逐步统一城乡低保标准。要完善救济救助制度,尽快实现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
(六)拓宽农民工转移渠道,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工作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确保他们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益。
(七)进一步提高城乡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在全市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同时加快推进附加在户籍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相关政策的配套衔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制度。学习18 借鉴焦作市白庄村“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大力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改革创新。
(八)加快“城中村”综合改造和土地流转步伐。市、区分别成立城中村改造专门组织机构,本着“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一村一案”,综合开发,建管兼顾,借鉴外地建设“小产权房”和建设新民居的经验,尽快完成2个城中村改造试点工作。要利用好土地修编这个契机,尽最大可能增加城乡建设和绿化用地,为将来发展留够空间。要借鉴外地土地流转的好经验、好做法,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城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开展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整村流转的试点工作。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子。全市要成立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中村改造、土地经营权流转、户籍制度改革等9个方面的专项推进组,构建覆盖全市、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组织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各区县都要成立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市、区县、乡镇三级主要领导抓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局面。
第四篇:构筑“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临县所有问题的关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立足于38万贫困人口、53万农业人口的县情基础,紧紧围绕扶贫开发、稳定脱贫这个主题,狠抓基本条件的改变,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产业的培育,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全县经济建设取得较大成效,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取得了全县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脱贫奔小康迈进的新成就。
一是县域经济总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3年,全县GDp完成4.67亿元,比1999年增长19.2%;财政总收入4708元,比1999年增长113.2%;农民人均纯收入629元比1999年增长164.3%。今年1-9月份,全县GDp完成3.2亿元,财政总收入5328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3%和60.43%。全年预计GDp可达到6.3亿元,财政总收入60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元大关。从这些数据看,近年来,我县经济在连续几年受灾的困难情况下,保持了稳定增长,特别是反映经济实力的财政收入2002年突破3000万元,2003年突破4000万元,2004年可突破6000万元,三年翻一番,县域经济总量与几年前相比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是煤焦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开始显现。全县原煤产量由60万吨上升到200万吨,上缴税金由不到200万元,上升到1000多万元。县财政收入(含费收入)的1/3来自煤焦行业。煤炭资源整合初见成效,采煤方法改革扎实推进,大型煤矿和技政项目上马开工,1000万吨煤炭支撑临县的格局初具雏型。
三是农民稳定脱贫的基础明显增强。尽管我县连续几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农民收入出现反复,但农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生活、生产水平稳定上升。同时,农民收入中纯种植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劳务、副业、养殖业在农民收入中比重明显上升,多元化增收的格局开始形成,农民稳定脱贫的基础明显增强。
四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吃水难、用电难的问题基本解决,电视、电话大面积普及,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县,与外界的沟通联系明显加强。同时,中卫铁路、歧道220千伏变电站、岢大线一级公路改建等骨干项目将先后上马,我县基础设施、发展环境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是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产比例下降,二产比例提升,煤焦、电化、建材、包装、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开始形成;农业基地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步伐加快;邮电通讯、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旅游开发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失衡的现象进一步好转,工业支撑县域经济全局的地位开始形成。
六是能源产业开发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发达地区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能源产业转移,全球对煤、电、油能源需求更加突出。未来十多年内,我县丰富的煤、铝、钾、陶土、煤层气等矿产资源还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投资开发,一些新的大型骨干项目还将上马,临县将建设成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是不争的事实。
七是独特的区位优势更加显现。国家统筹东西协调发展,而我县地处晋陕峡谷,承东启西,随着中卫铁路的建设,碛口水电站立项,沿黄旅游区开发,矿产资源项目上马,岢大线、太佳线改造,我县独特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将成为东部地区的能源基地,西部地区的后勤基地,覆盖晋陕蒙的旅游基地。
基于以上分析,目前,临县已经不同于5年前、10年前贫困的临县。尽管我们还很落后,但是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正向稳定脱贫和小康生活迈进;财政收入徘回不前的现状根本改变,稳定增收向亿元目标冲刺;经济总量目前还比较小,但是,霍州煤电300万吨、美锦集团300万吨煤炭项目已开工建设,太钢600万吨焦煤项目已达成协议,一批骨干项目将上马开工是不争的事实。全县经济总量、经济实力在短期内将跃上一个新台阶。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临县已进入总体解决温饱迈向稳定脱贫奔小康的新的历史阶段。仍沿用10年前、5年前围绕扶贫、解决温饱的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已经不能解决今天,更不可能解决明天临县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临县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思想理论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经不能适应并阻滞了当前临县生产力的发展。临县已经到了提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的伟大的变革时期。这就是突破原来以农本的决策体制,确立工业立县的发展战略,按照三步走要求,在未来15年内,到2020年把临县建设成为以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做支撑的晋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全国黄河风情、黄土文化旅游风景名胜区。
第一步,到2007年本届政府任期届满,现已立项的项目全部上马,部分项目投产达效,煤、焦、电主导产业形成,全县经济总量比2004年翻一番,GDp达到14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步,到2010年,骨干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原煤、焦炭、发电、水泥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分别突破1000万吨、500万吨、3亿千瓦时和30万吨,全县经济在2007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多,GDp达到3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元,达到现在中阳、离石、汾阳等中等县市的水平,全县总体达小康,迈入全省经济50强县。
第三步,到2020年,全县中卫铁路、碛口水电站建成投运,以煤为龙头的精煤、煤焦、煤电、煤化、建材、铝钾等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形成,第二产业比例上升到80%,三次产业协调蓬勃发展,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发挥支撑作用,30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规模和功能基本形成。全县经济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两番,GDp突破百亿大关,争取达到12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争取达到12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全县迈入宽裕型小康社会,全省经济10强县。
从有38万贫困人口的国定贫困大县向30万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变,从一个有50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县向年产上千万吨原煤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转变,临县迎来千载难逢的工业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是临县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深刻的变革,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这场变革要求我们各级各部门、广大党员干部思想观念、执政能力、工作水平等也要有深刻的变革。这就是我们要真正做到思想上大解放,思路上大调整,工作上大突破,确立大经济观、大环境观、大文化观、大城镇观、大开放观、大改革观、大稳定观、大发展观,以大手笔描绘未来15年临县发展的宏伟蓝图,并举全县之力去实现。
根据全县区位特点、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紧紧围绕临县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把全县划分成三个大的功能性区域。一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演变的要求,突出二次产业的发展,使临县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使煤焦资源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支撑。重点以林家坪、招贤、湍水头、三交(包括车赶、木瓜坪)为主建设工矿开发区,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二是要统筹区域发展,把发展重点倾向贫困人口集中的西部地区,大力实施西部开发战略。重点以沿黄公路为主线,建设以碛口为龙头、白云山为龙尾,沿黄河北至八堡旅游开发区;三是要利用湫川的区位优势和较好的历史基础条件,发挥城市聚集人力资源、多功能服务以及辐射带动的效应,建设以县城为龙头的三(交)城(庄)商贸开发区。实施沿黄河开发与沿湫水河开发的“两河开发”战略,形成“一体两翼”、壮大主体、丰满两翼的经济发展格局。坚持以“一体”为强大的体能支持,给予“两翼”活力,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以“两翼”为动力,带动“一体”的发展状大,使临县成为工业强县,构建起临县腾飞的新格局。依托大规划、大城镇、大开放、大改革、大移民、大项目、大市场,实现大发展的目标。在沿“两河”20%的国土面积内聚集60%的人口,创造80%的财富。
(1)一体:加快工矿区建设。一是要咬住“上大项目、大上项目”不动摇,争取全县的煤炭项目尽快上马建设。坚持政策围着项目走、服务转着项目做,组织经贸、计划、国土、煤炭、民营、银行等部门,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际,研究国家的宏观政策、土地、信贷政策,全力帮助企业“跑部前进”向上争取项目立项、土地审批,以及其它手续的办理。各乡镇要组织精兵强将,重点开展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政策,临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机遇,群众脱贫致富的机遇和希望,以及市场经济的知识,深入宣传到户,教育到人,打实经济发展较好的群众基础。二是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业产链条。要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一批焦煤、电力、化工等大型企业,延伸煤炭产业链,争取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社会效益。争取5年内形成1000万吨优质焦煤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上缴税金5亿元;争取10年内生产能力翻1番,工业总产值和上缴税金翻1番,将临县建成“中华煤都”。
(2)两翼:一是抓紧制定沿黄河旅游开发规划。临县西临黄河,中通湫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吕梁山脉耸立于举世文明的黄土高原,滚滚黄河九曲十八弯在临县境内长达100多公里,是在钢筋水泥的喧闹城市居住腻了的城市人,追求淡泊宁静、享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苍茫厚重的好去处。碛口古镇以及周边辐射的西湾、李家山、寨则山、孙家沟、白家山特色建筑,商家店铺,货栈客栈,门楼牌匾,古渡遗址,连绵起伏的黄土丘陵,简直是一座“价值连城的汉墓”。以集黄河文化、黄土高原文化、晋商文化为主体的集考古、艺术采风、建筑美学、民俗文化、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天然博物馆和旅游胜地,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完全可以借助申请“双遗产”的机遇,把平遥古城为龙头的晋商文化旅游热延伸到临县。临县有山有水,山水相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要养好一方人。过去天下黄河富宁夏,天下黄河富河套,现在要让天下黄河富临县。我们既要吃山,也要吃水,吃出一个健康长寿新临县。
要抓紧制定沿黄旅游综合开发规划。以碛口为龙头,白龙山为龙尾,以打通沿黄公路为契机,全面制定水上开发、陆路开发和沿黄枣园开发的总体规划。围绕晋陕峡谷、天然浮雕的水上观光、黄河漂流、水上游乐、特色养殖,利
/>-->第五篇:构建“四位一体”工作格局
构建“四位一体”工作格局 扎实推进示范村创建活动
在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中,我市着力健全组织网络、强化制度约束、创新活动载体、推行服务代理,构建起了组织、制度、载体、服务“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有力地推动了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健全组织网络,夯实创建基础
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乡镇是基础,村级是主体。为有效解决镇村纪检监察干部力量配备不足、专职不专用的问题,确保创建活动有人管、有人干、能干好,我市重点抓了镇村纪检监察干部的配备和素质提升工作。
一是充实乡镇纪检监察力量,做到有人管事。为了加强乡镇纪检监察力量,我市严格考察程序,把思想政治素质好、热爱纪检工作、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干部选配到乡镇纪检干部的岗位上来,全市20个乡镇全部配备了专、兼职纪委副书记和专职纪检干事,共新增配乡镇纪检干部43名。莱城区各乡镇纪委副书记都由乡镇后备干部担任,并经区委直接任命,保证了纪检干部的整体素质,树立了纪检干部的权威。同时,乡镇(街道)纪委书记原则上不再承担与纪检监察无关的工作,确保了纪检干部专职专用、主业主抓。
二是设立村级纪检员和监察员,做到有人干事。我市在各村党支部设立了纪检员,在村委会设立了监察员。纪检员和监察员代表党员和群众行使监督职能,直接对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接受乡镇纪委和村党组织的双重领导。全市共增配专职纪检员和监察员1580名。为使他们说话有底气,我们赋予其6项权力,即对村“两委”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村务公开、工程建设、干部履职等情况的监督权;对村级事务、财务及资金、资产、资源等的审核权;对村务活动和事关群众利益事项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对有疑义的村务活动要求解释的质询权;对村务活动中违法、违纪、违规和不合理事项的否决权;对违纪违规和不称职的村干部,向村民代表会议或上级组织提出罢免的建议权等。乡镇纪委定期与各村纪检监察员联系,每季度召开一次纪检监察员会议,收集党风廉政信息和热点、难点问题线索,研究解决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各区都制定了考核细则。雪野旅游区规定,年终考核合格的纪检监察员可领取600元补贴。村纪检员、监察员有权有责,充分发挥了党务、村务公开的“监督员”,服务农村发展的“护航员”,维护农村稳定的“协调员”和廉情预报“信息员”的作用,有效地杜绝了腐败问题的发生。今年以来,全市反映农村基层干部的信访件比去年同期下降8.5%。
三是着力提高乡镇、村纪检干部履职能力,做到能干成事。采取举办培训班、召开经验交流会、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等措施,加强对农村纪检干部的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提升水平。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对1623名乡镇(街道)、村级新任纪检监察干部普遍培训一遍。通过多种渠道的培养和锻炼,农村纪检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为做好基层纪检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强化制度约束,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制度的落实,是推动示范村创建活动不断上水平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制度约束。
一是健全廉政教育制度,筑牢农村党员干部思想道德防线。村干部官虽小,但和农民群众接触最多,他们廉洁与否,直接体现着党在基层的形象。为此,我们加大了对基层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力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对镇村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的实施意见》,将廉政教育纳入基层惩防体系建设和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培训规划,通过在市、区建立教育培训基地,下发廉政教育读本,纪检干部授课辅导,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观看《儿行千里》廉政剧目,发送廉政短信等形式,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力度,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明显增强。
二是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农村党员干部的行为。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对镇村干部管理和监督的规定》,建立了农村干部廉政谈话、廉政承诺、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个人相关事项报告等制度,健全完善了“乡财乡用区管”、“村财村用乡管”的农村财务“双代管”、村级“零招待”、村干部待遇公开等制度,加强了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规范了农村党员干部的行为。同时,对违反规定的农村党员干部,加大了查处力度,今年以来,重点围绕扩内需保增长工程建设项目,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农村土地征用、宅基地审批、房屋拆迁中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等方面查办案件45起,仅莱城区就查办了28起,处理农村党员干部32人。
三是实行调度督查制度,全面掌握创建活动进展情况。年初,以市“两办”文件形式对各成员单位所承担的任务进行了再明确,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日常工作中,我们实行“周调度、旬督查、月通报、半年考核、年终奖惩”制度,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指导。对创建工作进展情况通过《莱芜纪检监察》进行通报,对创建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进行宣传推广。截止目前,全市各级通过调度、督查,收集整理各类意见、建议136条,向基层反馈指导性意见80余条,促进了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创新活动载体,增强创建活力
为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我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在全市镇村推进“两公开、三监督”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年初以市委、市政府两办文件形式进行了印发,把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和村务公开,强化群众监督、党员监督、上级监督(两公开、三监督),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
围绕“两公开”,我们一是对党务和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方法、步骤、群众反馈意见的处理,公开栏的规格标准、记录档案的管理等都作了统一的规定,印制了15万册《服务手册》发放到村民家中。二是确定每月15日为党务公开日,16日为政务、村务公开日。每到党务和政务、村务公开日,各乡镇都抽调人员对公开情况进行检查并拍照存档,对不按时公开、公开内容不真实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群众提出的咨询、批评进行打击报复的,进行严肃处理。三是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及时调整公开内容。如国家实行扩内需保增长政策以来,我们及时将国家扩内需项目调整为公开内容,并要求对扩内需项目必须实行六步公开,即:公开项目建设规模、投资额度等情况,公开各项审批手续办理情况,公开工程招投标情况,公开建设进度、施工监理情况,公开资金拨付和管理使用情况,公开举报电话和受理方式。通过公开,确保了我市涉农扩内需项目全部规范高效运行。
围绕“三监督”,我们把管好钱、权和事作为重点,制定完善了财务管理会签制、农村土地矿产资源开发承发包规定、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相关制度,健全了村民理事会、民主监督听证会等民主管理组织,认真受理党员、群众的意见和信访举报,开展对涉农政策落实情况等的专项监督检查,组织辖区内的“两代表一委员”对村干部进行综合评判,使村干部全方位接受群众、党员和上级监督。
开展“两公开、三监督”活动,充分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使村干部“零距离”接受村民的质询和评议,增强了村干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强化了他们依纪履职的意识。颜庄镇南下冶村支部书记闫加群不无感慨地说:“以前想干什么、怎么干,自己说了算。实行„两公开、三监督‟后,想干什么要公开,干得怎么样要接受监督,不提高水平、不洁身自好,真胜任不了现在的工作了。”
四、推行服务代理,深化创建效果
在开展示范村创建活动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开展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在强化农村党员干部公正、廉洁意识的基础上,大力倡树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深化了创建活动的效果。
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就是在市、区、镇、村四级普遍以无偿代理的形式,让群众“只跑一趟路、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就把事办成”,由原来的“干部动嘴、群众跑腿”变成 “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工作中,一是建立代理网络。全市各乡镇普遍建立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各村按“八有”(有办公室、代办人员、标识牌、工作制度、明白纸、工作流程图、咨询电话、办事台帐及档案)标准,建立了村级代办点,在全市形成了以市区行政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为民服务中心为主体,村居代办点为基础的横到边、纵到底的为民服务网络。村级代办员全部由村干部兼任,无偿为群众服务。二是完善运行机制。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共计165项全部列入代理范围,按照“一室受理、全程代办、内部运作、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严格“受理、承办、回复”程序,健全了投诉举报、经费保障等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运行机制。三是加强监督约束。把服务代理纳入各级各部门实绩考核内容,加强了对村级代理员的考核奖励。各区将市区两级发放村级干部工作补贴的30%作为绩效工资,考核不合格的不予发放。钢城区艾山街道设立专项基金,每月将各村的代理件数、户均代理率、办结率、群众满意率进行量化考核,对考核前5名和后3名的村进行重奖重罚。今年以来,全市已为农民群众代办各类事项近5万件,基层群众普遍比较满意。
我市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上级领导和基层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地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开拓创新,推动我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创建活动再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