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

时间:2019-05-13 14:3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

第一篇:浅谈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程、每年会在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为4000万的基础上再加250万以上形成大批的“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失地农民。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费缺乏对他们的长远考虑、征地速度超过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缺乏就业机会、失地农民素质不能适用币场化就业的趋势等原因,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是失地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石。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三农”问题依然是本年政府工作中的重点,把“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反映了本届政府求真务实的作风和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以人为本,“三农”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农民安定了,社会都会安定,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而失地农民是既有别于一般有土地保障的农民,又不同于城镇居民的边缘群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程,每年还要征250-300万亩耕地,每年要在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的基础上再加250万以上形成大批的“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失地农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次性征地补偿费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短暂的改善,但令人堪忧的是,他们的未来养老问题如何解决?因此,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是失地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体系的必要性

在20世纪80年代、1992年前后和2003年前后,我国先后兴起了三波被称之为“新圈地运动”的土地征用浪潮,截止2003底,全国的开发区占有地约3.54万平方公里,已超过现有城市建设用地的总量。在征地的过程中,政府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督者和利益分享者,漠视了失地农民的土地收益权,剥夺了失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严重挫伤了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威严和信任。因此,相当数量的失地农民面庙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同时也给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带来严重的阻碍,有学者认为,失地农民问题甚至比前几年的“下岗”问题更为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已危及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其原因在于:

(一)一次性发放补偿安置费,让其自谋职业,对失地农民的未来出路缺乏长远考虑。土地是我国广大农民的基本保障,相对于城市失业人口而言,它是就业保障,相对于农民工来说,它又起着失业保障的作用。土地被征用后,补偿费用的不合理使农民获得的土地补偿费用不足以维持其长远的生活保障、尤其是他们现期消费的短期化行为,导致货币补偿起不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二)征地速度超过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失地农民缺乏就业机会。征地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必然产物、也是让更多农民离开土地,实现劳动力快速转移的途径,让他们在城市非农业部门获得就业机会,使农民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带来的利益成果。但是政府和上地开发商为了各自的利益,政府可以从土地拍卖中可获得巨额利润、而开发商可以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到土地,抑或自己投资开发建厂,抑或以高价出让给投资者。但是、据统计,2003年底,占耕地面积有43%被闲置,这部分根本未给农民带来任何收益、不能提供就业机会、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又失业、不断扩大了城乡差距。

(三)失地农民素质不能适用市场化就业的趋势,造成农民结构性失业,随后变成长期失业。征地后,在政府安置中,失地农民被安排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政府没有在了解充分信息的情况下开设的培训项目和市场就业需求相背离,再加上委托人(政府)和代理人(培训机构)之间存在博弈关系,缺乏政府的监督,培训的质量不高。再

者,失地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有限,不能适应市场化的要求。这两方面的因素叠加起来,就出现了大批地“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的失地农民。

(四)现代家庭养老模式正趋于弱化。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l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来算的话,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进人了老龄社会,加上我国人口老龄社会的特点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中国一直有由家庭养老或者个人养老的历史传统习惯。自从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农村家庭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农村独生子女幅度增加,“四二一”家庭结构正在逐步形成,即各自父母四人、夫妻双方、一个小孩的结构。此外,随着大批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空巢家庭”。随着价值观念的变化,婚后与父母分家另过,赡养父母的意识不如以前,失地农民缺少年轻一代的赡养,家庭的保障功能被弱化。

二、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的机制创新

从公正、公平的角度将失地农民纳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权利往往被国家以各种名义剥夺,例如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其适应的范围只是城镇居民。失地农民现在既不享有土地赋予的保障、也不享有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从失地到就业这段过渡时间内大多数农民处于失业状态、生活陷人困境。因此,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他们目前的生活状况,让他们平稳地过渡到就业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稳定社会和推动经济的发展,它与未来的养老保障体系起到前后相呼应的作用。

从土地换社保的角度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养老保障。以个人缴费为主、政府和集体为补充的缴费原则、以低门槛进人、低标准享受为原则、参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新人”办法进行,其基础养老金标准应全省统一,个人帐户养老金可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人水平确定不同标准。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即是用土地换社保政府征用土地后,除了给村集体土地补偿款(由村集体作为主体按照比例分配给村民)外,把原本直接支付给农民的安置费用于替失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不足部分由财政补贴。失地农民到“退休年龄”(男60岁,女55岁)后,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以土地换保障”是指从土地征用款中确定一定数额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首先,土地征用款是农民失去土地后维持可持续生计的惟一资本,政府利用它积极引导失地农民投资于养老保障,是维护他们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其次,只有切实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才能降低企业吸纳失地农民的成本,增强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拓展空间,进而形成“以土地换保障,以保障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良性循环;第三、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虽然会增加城市用地成本,但与政府向社会高价出售的土地相比,相距甚远。

整个制度设计呈现的特点是分年龄、多层次、全覆盖。如杭州市江干区规定对征地时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失地农民,实行一次性货币安置对征地时在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能满15年的、给予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能满15年的,参加杭州市政府规定的“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简称“双低”)基本养老保险;对征地时年龄在50一60周岁的妇女、又不符合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双低”基本养老保险的,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对征地时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补助制度。

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社区养老院”模式的养老保障。现在就生活方式而言,养老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社会人口普查表明,我国仅有20老人生活在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98%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家庭。从这个数字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的老人要靠子女实行居家养老。然而,“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照顾自己的能力逐渐减弱,再加上心灵上的孤独感,不能真做到“安度晚年”。土地承载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一旦土地被征用,他们的养老保障便成了的后顾之忧。这时政府有责任照顾这些老人,组织下岗女工或失业妇女,进行家政培训,建立社区养老院,老人们在社区有小孩的打闹声、年青人的嘻笑声,还有精心的服务中享乐中安度晚年。这样既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也能促进妇女就业。

从多次的角度出发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商业寿险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一项重要内容。有条件的家庭为了退休后能够得到更高的养老金,可以自愿购买商业寿险。当然,不可否认传统的家庭养老等观念总体上制约了农民的寿险需求,为此,宣传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和保险公司都要加大力度,使保险宣传深人失地农村,使失地农民充分了解保险的意义和功能,增强保险意识,更新他们养老、健康观念。

三、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的筹措

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从三个方面一是应当归农民所得的征地补偿费,提高补偿标准及规范分配比例,是确保基金来源的前提条件。二是政府的财政拔款。政府从土地转让中取得了巨额的增值收益,理应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提供支持。如浙江省某村的土地,政府拍卖价为100万/亩,农民得到的补偿费用只有2.5万/亩,政府从中获得的收益可见一斑。无论从公正的角度还是从责任的角度出发,政府都应该为失地农民缴纳养老保障基金。另外,土地开发商从土地中获得的丰厚利润,还可考虑对房地产等非公共需要的用地单位,收取适当的附加费用,并加人保障基金内。三是土地收益价。广东的“南海模式”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使农民变为股民,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变为股份分红权,促进了农民非农化和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同时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收益权,保障了基金的来源。

总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推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是推动建立“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如何解决广大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说还是一个未解的重大课题,还需要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

本文章由内蒙古牛皮癣医院http:///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第二篇:试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试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作者:纪世雄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2期

[摘要]在当今社会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吸引各方关注的社会问题,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变得十分迫切。在当前农村社保尚未立法的情况下,应当尽快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纳入到社会保障的体系中去,实现城镇与农村社会保障的衔接,更加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22-01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显得十分紧迫。

一、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对失地农民权益的有效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对土地享有使用权、土地承包权等多项权利,但是在土地征用和土地使用权转换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却受到严重的侵犯,土地补偿费和土地的安置补助费标准过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规定:土地补偿费和土地的安置补助费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30倍,这样的标准由于没有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市场的供求关系,导致补偿标准过低,很多农民虽然拿到了这部分补偿费,但由于农民没有其他的技能,在以后就业和子女教育以及长期的发展方面,就显得明显不足,在补偿费用完之后,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显著下降,陷入困境。因此,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是对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

二、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由于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也形成了社会保障上的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城镇享受的是高补贴、高就业的政策,享受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同时还有各种补贴包括粮食、住房等方面。在保障水平上,城市地区明显比农村地区高很多,而在土地被征用之后,仅仅依靠土地被征用的补偿费用明显不够。而且农村地区的以群众互助和国家救济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水平相对较低,很难维持失地农民正常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户籍的原因他们又无法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保待遇,造成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无法得到保障。而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就可以弥补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对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保障。

三、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明确提出,解决农民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而“城乡统筹”是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空间,为农民增收开拓新途径。在当前具体情况下,一部分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变成了新的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仅仅凭借原来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这就使失地农民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土地对于农民不仅仅具有生产、生活资料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社会保障的功能。因此,政府部门在征占农民土地之后,不仅要对农民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还应当考虑到社会保障的问题,这也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四、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必要措施

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市化的进程,是当今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失地农民也是如此。但是,社会是进步的,经济是发展的,更不应该使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这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理应合理安置,这也正体现出了社会公平与公正,而不应该使其沦为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导致其合法权益屡受侵犯。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予以解决。

而最好的解决办法无疑是尽快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立法的方式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让更多的人享受完善的社会保障,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总而言之,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十分必要。虽然在全国的一些省份地区已经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了各种探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了很多标志性的试点,比如上海、广东、浙江等,但是由于地区间的差异性,全国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还未出现,还需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顺喜.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J].河南社会科学,2007.[2]李亚华.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几点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4(3):71-76.[3]王克强.从地产对农民的生活保障效用谈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的紧迫性[J].社会科学研究,2000(2):94-97.

第三篇: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体系

1、从2011年起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一缴费、统一经办、统一待遇。

2、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后,在迁出地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在单位就业的随同单位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可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或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享受相应的待遇。在迁出地已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可由个人按规定选择参加迁入地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具体衔接办法如下:

①、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向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时,转移个人账户存储额,可以由个人选择补缴费的办法或折算的办法进行衔接。

选择补缴费办法的,由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同期各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缴费基数和比例,计算出应缴的养老保险费(含利息),由个人据实补缴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含利息)和转移的各对应个人账户存储额的差额。补缴后,原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计算为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

选择折算办法的,从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

第四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推荐)

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各类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归并,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商业保险机构代办。加快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

【标准表述】

关键词:全覆盖

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这一目标振奋人

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表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能够在今年全面实现养老全覆盖的目标,并且提前8年完成任务,十分不容易,这显示了中央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加快民生建设的决心。

关键词:均衡化

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去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加1680元,有5700多万人从中受益。国家已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在实现了基本养老全覆盖的目标后,政府未来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到如何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养老保障均衡化上来。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完成养老全覆盖的任务后,如何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向平衡不同群

体间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问题,成为我国养老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他指出,应加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让同等学力、同等资历的企业人员能够享受到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相同的养老待遇。此外,还应该逐步缩小社会保障的地区差距,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让不同地区居民享受到同等的社会保障水平。

关键词:增来源

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突破口就是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金全民共享机制,将国家资源和国有资本产生的收益用于增加社保基金。

宋晓梧介绍说,我国目前社保基金管理总体情况不错,每年平均实现了9%以上的收益。但也应看到,目前社会整体资金面比较

紧张,很多企业面临融资难,一方面是大量资金躺在社保账户里,一方面是大量企业需要发展资金。应打通瓶颈,在实现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社保基金首要的目标是安全,养老金是大多数人的养命钱,因此对于养老金入市必须慎之又慎。我国当前资本市场还在健全过程中,波动风险相对较大,需要慎重对待养老金入市问题。在当前情况下,可以考虑划定一个比例,比如20%以下的养老金用于股市投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健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加大投资比例,既满足社会融资需求,又能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

第五篇:构建以人为本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

构建以人为本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

内容摘要:在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失地农民利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补偿、就业、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

关键词:失地农民 补偿 就业 社会保障

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的重要性

保障失地农民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题中应有之义。立足我国国情,深刻认识失地农民问题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对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民是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受益者。积极发展小城镇,使农民“离土不离乡”,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主要形式。农民应该从城镇化建设中受益。其次,城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经济腹地,城镇化建设推动着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保障失地农民利益,调动他们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次,保障失地农民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充分认识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性,特别是保障失地农民利益,关注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社会保障等民计民生问题,直接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前失地农民安置方式及其弊端

当前我国各地现行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主要有:货币安置、征地费入股安置、保险基金安置、留地安置、调地安置、低保安置等,其中货币安置方式所占的比重在85%以上。现行失地农民安置方式存在的主要弊端如下:

安置方式单一。目前,各地对失地农民普遍采取的是一次性货币安置的方式,即失地农民在一次性全额领取安置补助费后,自主择业,自行解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待遇。货币安置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农民心理上容易接受。一个明显的缺陷是不利于失地农民尤其是大龄失地农民的就业。

失地又失业问题严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失地无业问题较为严重。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三类群体:其一是大龄失地农民。这部分人多以农业生产为主,现在没有了田地,由于年龄、文化、体力、技能等限制,转业十分困难。其二是失地前完全依赖土地为生的纯农民。对于他们来说,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其三是生活在远郊和偏远地区的失地农民。相对于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这部分人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性要小;隐性失业现象极为普遍。调查显示,2005年底河南省被调查的7.2万劳动年龄段征地农转非人员中,已获得就业安置的2.65万人,仅占36.8%,其余的都是自谋出路;就业转失业比例过高。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和企业的转制、兼并和倒闭,过去已实现“招工安置”或“就业安置”的失地农民,大多被裁减或失业回村。.安置不当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土地被征用后收入减少的农户,大多是传统农业地区的纯农业户。他们除了农业生产活动外,基本没有其它的生产经营活动,耕地减少后收入自然也随着下降。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低。在自谋职业的失地农民中,自己缴费参加养老保险的尚不到1/3,而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

构建我国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

(一)构建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

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构建补偿、就业、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即: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提高补偿标准,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就业优先”原则,改变传统安置方式,按照“市场引导就业、培训促进就业、社会帮助就业、政府扶持就业、个人自主择业”的思路,加大组织领导、宣传引导和就业服务力度,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以“土地换保障”为原则,以被征地所承载农民安置的实际社会成本为依据,构建政府主导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成果的长效运行机制,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构建补偿、就业、社会保障充分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

1.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给予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贯彻落实《土地法》,严格控制农用土地被征用。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途管制。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对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将城市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统一起来,在空间上更有效地保护农田,并且更合理地使用城市土地。

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改革征地制度。集体所有的土地在法律上应与国有土地产权地位平等。必须完善有关法律,确保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完整性和与国有土地产权的平等性。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核资折股,量化到农民个人,组建村级股份合作社,让每一个村民拥有一份相应的股权;保证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动用征地权。土地出售的价格和相关赔偿条款也必须经由双方当事人之间协商达成,政府不能利用国家或政府的强制力专门为一般营利企业去取得土地,政府只有为“公共目的”才动用强制性的征地权;创新土地出让金制度,遏制政府滥用征地权力。土地出让金的获取应恢复其地租的经济学本质,即地方政府可以出卖土地,但出让土地的收益按该土地使用总的期限分期获取。这样既可以从经济上约束政府征地的冲动,又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该土地的开发和建设成本,有利于土地的健康开发和更加合理地拉动经济的发展;给予农民公平的补偿。我国是按征用土地的原用途进行补偿,以征地前耕地若干年的产值为标准,征地补偿费明显偏低。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应当包括对生产资料的补偿和对生活保障的补偿;完善征地程序,保证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土地权利人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在明晰产权、强化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土地市场进行交易,做到“两种产权、一个市场”,统一管理,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样用途、同等价格、同等收益的目标。允许和鼓励农民以租赁、参股等办法、参与土地收益的二次分配,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

2.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就业保障是失地农民最有效的保障方式。坚持把就业放在首位,实行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政府应制定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以就业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凡是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均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享受就业培训、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改变先培训、后就业的模式,采取先就业、后培训。由企业与学校或培训机构签定培训用工协议,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共同负担,农民经培训后应聘上岗;运用社会保障政策调节和缓解就业压力。在促进就业的前提下,辅之以必要的社会保障手段,遵循“以土地换保障”的原则,帮助失地农民中年龄较大、文化较低的就业特困群体,解除他们的后

顾之忧。

努力提高失地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提高失地农民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是最终解决就业问题的出发点。各地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建立健全培训体系,以失地农民的需要为出发点,运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全面提高失地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使之逐步树立竞争意识,使培训与就业活动紧密联系,做到有的放矢。

构建有效、畅通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各级政府和社会要多方采取措施,增加投入,加强一体化的城乡劳动力市场软、硬件建设,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其具体的组织形式就是大力发展失地农民就业中介组织,避免失地农民就业信息不灵、盲目性大、影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现象。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立创业服务中心,并与当地培训、企业咨询机构、行业协会等建立密切的联系,鼓励失地农民走自主创业之路,为失地农民创业提供有利环境。

(三)构建政府主导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政府主导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合理设计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精心构筑运行平台,积极引导企业、个人、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参与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安全网。

1.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应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机制,同时充分调动其他社会资源作为有益的补充。征地中土地补偿安置费以及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有关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提供法律上的依据;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设计必须考虑基金投资运营问题,确保未来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可以交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并引入竞争机制来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必须汲取经验教训,加强基金的监管。首先需要尽快建立健全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监管。其次,必须依法赋予监督主体的监管职责。目前,可以县级为单位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待条件成熟时,在全国联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促进基金更好地保值增值。

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内容。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是社会弱势群体,享有最低生活保障是他们作为国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必须重视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建立。对年满十六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各地可参照本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由政府统一制定缴费标准以及最低生活补偿标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由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两部分组成,个人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补偿费、增值费和集体资金,地方政府根据集体经济实力确定集体与个人的出资比例;社会统筹部分由政府按照最低缴费标准的百分比给予专项财政补贴。超过劳动年龄和丧失劳动力 的人,在一次性交足保险金后,可以直接享受养老保险;在劳动年龄内的失地农民,没有就业之前,由地方政府安排一定年限的就业过渡金,征地补偿费出一部分,集体和政府按一定比例出大部分;就业后转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其个人帐户资金按实际转移,交费年限既可按比例折算,也可以补足差额后按实计算;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实行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相结合,鼓励个人购买基本医疗保险,凡是个人购买基本医疗保险的均享受统筹基金。个人帐户部分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享受的额度按照不同的等级交纳。

参考文献:

1.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思想[J].中国农村观察,2003

2.陶菁.构建失地农民社会综合保障体系的思考[J].求实,2005

下载浅谈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体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如何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质量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的内容: 1、企业安全生产目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落实 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落实 3、驾驶员管理 4、车辆管理 5、......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张云梅《新疆经济报(汉)》2006.08.20千百年来,我国农民一直沿袭着 “土地和家庭”的保障模式,农民的生、老、病、死完全依赖于自身及家庭。但是随着我国......

    建立安全生产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

    建立安全生产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 安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将无形的思想政治工作溶入到有形的研发、营销、生产等工作之中,对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了解感想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了解感想 武东 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院名)10级(年级)旅本一班(专业班级)20104141061(学号) 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标志着新型农村......

    央行养老保障体系发展趋势与对策

    养老保险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在劳动者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并离开工作岗位之后,对他们提供维持基本生活资料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也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

    纳古养老保障体系运行状况调查报告

    纳古镇养老保障体系运行状况调查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对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纳古镇的养老状况分别从企业职工养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农民养老和非农个体......

    如何建立流程运行的保障体系学习心得(本站推荐)

    如何建立流程运行的保障体系学习心得 1. 从课程中你学习到了什么?请至少阐述三点? 1.流程运行保障体系有三大基石。管理岗位AB角机制,督察检查机制,文字传达机制。 2.流程运行保......

    建立公交司机心理保障体系(五篇模版)

    为公交驾驶员做好心理按摩 城市公共交通是关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在公交事业不断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公交驾驶员的心理问题也渐次出现,甚至触及公共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