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目前我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精选]

时间:2019-05-13 14:3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谈目前我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谈目前我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精选]》。

第一篇:谈谈目前我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精选]

谈谈目前我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按照失业产生的原因,失业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三种类型:

一、摩擦性失业:劳动市场经常性变化带来的失业。这种结构性失业很普遍。

二、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

三、周期性失业:经济周期性波动产生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与市场机制无关,在劳动市场供求平衡的情况下,两种类型失业人口依然存在,因而两者称为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与市场机制有关,是劳动市场供求失衡的产物。

每个国家的失业状况都要具体分析,对中国而言,由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现行的体制,失业尤为严重,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中国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和周期性的失业特点,其中结构性失业越来越突出。此外,还存在着工资失业、季节性失业、隐蔽性失业等。

面对着每年几千万人的就业大潮,我国的失业及就业问题就表现的尤为重要,我们也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和改善这个问题。

【关键词】失业 就业问题 对策

一、我国的就业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最新人口普查达到13亿多,劳动力总数近8亿。据统计,每年有五六百万人就业大军,如果包括毕业生和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就有几千万人面临就业①。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就业队伍,自然会出现相当多的难以就业人口;同时我国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新增劳动力大大超过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吧,从而不可能短期内为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

二、失业的结构类型与原因:

(一)、结构性失业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结构性失业占了失业比重很大一部分。由于我国正在对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做重大调整,极力推动第三产业的比重,及对老工业基地和重工业领域的完善与调整,但劳动力结构调整没能跟得上步伐,现有劳动力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从而造成劳动市场的结构特征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吻合,一方面是无人干,另一方面是有活无人干。经济结构总是处于不停地变动之中,因而结构性失业在我国必将长期存在。

(二)、季节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业类型。由于行业自身的特点,它的生产和消费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从事该行业生产的劳动力就业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影响,而且,现在看来,这些行业受季节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这种因季节的影响而导致的失业就叫季节性失业。最典型的莫过于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流通、加工企业等。这种失业现象,有些经济学家把它叫做隐性失业显性化,目前,季节性失业成为失业现象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工资性失业

国家对最低工资(月最低工资不能少于800元②)的界定限制了工资的下降,企业为盈利不得不放弃一些富余劳动力,从而出现失业。这部分失业人口大多文化素质低下,没有什么技术技能,所占比例也比较小。

(四)、大学生失业

在失业大潮中,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过度扩招。

教育化改革无度扩大,表面是把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成了普及

教育,其实是大量掺水,数量普增而质量却逐年下降。大部分大学生在学校也是虚度光阴,混个文凭,根本没有学到实质性内容。

2、教育课程滞后。

3、学生自身心高气傲。导致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4、受大环境影响,企业需求不足,不能提供更多的岗位。

① 以上数据来自于百度文库。

② 劳动就业法对最低工资的界定。

虽然我国就业率还是居高不下,但是近年来,在国家和相关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劳动就业也取得了一些改善,主要表现在:劳动就业规模逐年扩大,城乡就业人数大量增加,城镇失业率保持着较低水平,就业结构有所改善,劳动效率进一步提高。不过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扩大就业仍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解决这个问题还任重而道远。

三、就业对策:

根据失业原因及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我粗略探讨一下我国目前的就业对策:

(一)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

把充分就业作为自己的优先选择目标是一种胆大的尝试和挑战。一般说来,国家一直把经济增长作为优先发展战略目标。但是,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也不是发展的终极目的,而只能是一种手段,就业和共同富裕才是经济政策的目的,经济增长要能够促进就业增长。目前我国已经采取“十项政策”重点解决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二)鼓励创业,这既可以解决个人就业问题,还可以带动就业。

主要表现为鼓励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于我国来说,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解决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和其他失业人员就业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加速经济转型和升级换代的速度,大力发挥第三产业的主渠道作用。

据统计,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约为70%③左右。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约为40%④左右,而我国目前不足30%⑤。差距较大,很显然,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很大。

第三产业,可分为传统服务行业和新兴服务行业。传统服务行业包括商业、饮食、托幼、修理、搬运、家政服务、家庭手工业、金融、保险、邮政、医疗、保健、运输等。新兴服务业包括信息收集、咨询、广告、技术服务等,现在又把文化教育、卫生、科研及新闻工作等归入此类。特别是旅游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它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非常强,并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大有潜力可为。

(四)人们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主择业意识。

包括大学生,下岗人员,失业人员。要学会放低姿态,行行出状元。行业没有贵贱,只有适不适合。

(五)改革教育体制,使当前的教育体制真正适合国情,能促进更多的人就业。现阶段需要更多的是适应社会发展水平的人才,是技术型人才,而不是没技术,知识性又不强的虚空人才。所以我们还是要大力关注职业教育。③数据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

④同上

⑤同上

注释:

杂志类:

刘博.理论建设.合肥(出版地):2003年,06期(期数):P42~44.著作类:

无。

班级:国贸091日期:2011/5/23

第二篇:浅谈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

浅谈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

【摘要】我国失业人口激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大量失业问题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在我国,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大,近年来劳动力增长快,待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原来靠牺牲效率而处于隐蔽状态的失业,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成为公开的失业。就业和再就业是近年来我国的一个工作重点,虽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就业工作十分重视,并探索出许多有益的经验,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并没有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日渐突出。如何解决中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是目前比较重要的一个经济问题。

【关键词】劳动力 失业 就业 政策

一、就业与失业的基本概念

就业与失业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通常用失业状况来反映一国的就业状况。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衡量一个经济中失业状况(就业状况)的基本指标是失业率。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全部劳动力的比率。

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由于劳动力流动和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而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失业,这部分失业被称为自然失业。自然失业主要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前者是由劳动力的正常流动所引起的,后者是由经济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自然失业人口在全部劳动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在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由于总需求的周期性变动,还会带来周期性失业,没有周期性失业,仅存在自然失业,即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就业状态被称为充分就业状态,如果实际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则意味着过度就业;如果实际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则意味着就业不足。

二、中国失业与就业现状分析

《中国日报》今年八月二十二日报道,中国的就业状况依然严峻,今年将有1200万人面对失业问题。政府指出,去年全球经济放缓重击中国出口,工厂破产及临时停产状态,致使3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政府官员声称,政府有信心把城市地区的失业率控制在4.5%一下,中国城市地区今年首两季的失业率为

4.3%。

今年1至10月,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24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0万人的102%。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45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500万人的9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9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100万人的129%。截止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三、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的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可以从人口变化、技术变革、体制转轨等多个角度来解释。

(1)劳动力供求矛盾造成的失业。人口基数大,新增劳动力多是我国的基本国庆。从劳动力供给来看,虽然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但由于人口惯性作用,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态势仍很难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则进一步加大了城镇的就业压力。从劳动力需求情况看,急事未来我国经济保持目前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有降低的趋势,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是有限的。可见,在目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劳动力总量供求矛盾仍会十分突出,这是我国就业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2)技术变革导致结构性失业。在信息产业革命的过程中,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农业和制造业中的纺织、轻工、钢铁、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并且,由于传统产业内部在信息产业革命的影响下的迅速技术变革,使其一方面,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需求总量减少,另一方面,其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对简单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对斤呢个型的劳动力的需求量增加。这种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宏观和微观的结构变化,必然会导致短缺或过剩并存的现象,即导致结构性失业。应当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低端制造业为主体,其对劳动力的斤呢个要求增加,以为着对中等层次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对高层次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则相对有限,而我国目前高校扩招过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结果造成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而技能型劳动力短缺的现象。

(3)体制转轨导致的失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以低工资和高就业为特征的福利型就业制度,造成许多单位人浮于事,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低下。经济体制转轨要求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然会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从而会使原来隐性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失业人口变为显性失业人口。同时,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非国有制经济由于其经营机制的灵活性,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致使许多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或退出市场,也导致了原来国有企业职工的失业。与其它类型的失业相比较,这雷转轨性失业具有事业前后对比反差大、心理承受能力差、人口集中程度高、政治诉求力强等特点,使我国当前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4)农业过剩人口的流动。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中,农业过剩劳动力的流动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少,大量流入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农业人口的流动,一方面会同原来的城市人口直接竞争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农业人口的流入使非国有企业可以雇佣到廉价的劳动力,使其产品更有竞争力,导致国有企业生产规模缩小,从而加剧了城市的失业问题。

四、失业对中国的影响

(一)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失业使一部分劳动力资源闲置影响了社会总供给;另一个是使失业者收入减少进而降低了其他劳动者收入预期影响了社会总需求。中国经济的骤然下降,令中央决策层先于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就已打响了经济增长8%的保卫战,这个保卫战不得不打,因为这只不过是失业率绑架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失业率是中国经济增长率屁股下烧红的铁板,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率保证不下滑的促推压力。

(二)失业与社会稳定

(1)失业对失业者生活的影响

失业意味着劳动者失去工作并且没有相应收入。对劳动者来说,失业使他们包括他们的家庭生活困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者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他们被看作是宝贵的劳动力资源,深受政府的珍视,同时,政府也在想方设法推动失业者的再就业。但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失业者不可能实现完全保障。

(2)失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第一,失业可能引起失业者与社会发生一定的冲突。失业使失业者在生活和心理上受到的挫折,极有可能转变为对社会秩序的扰乱。

第二,下岗职工大规模增加又引起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上升。国有企业职工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直接受益者,他们曾端着铁饭碗,并无失业之忧。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为提高竞争力,不得已将职工下岗分流。这种变化使劳动争议日趋突出。

第三,我国失业对社会秩序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没有形成尖锐的矛盾。失业给失业者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只是暂时的,是可以在经济发展和政府努力下逐步解决的。

(三)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经改造的菲利普斯曲线就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下降。

失业对社会消费的影响,集中表现在生活消费的降低和消费结构的失衡。失业使失业者及其家庭的收入减少,进而使他们的消费水平降低。随着失业人口增加,这部分消费的降低会造成社会社会消费不足。另外,失业或失业人口增加,会在社会上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为明显的是对人们消费心理的打击。据资料显示,1997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减收面达39%,比1996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1998年由于失业人数的剧增,失业面得扩大,减收面达40%以上。

五、我国目前的就业政策选择及改革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竞争、自主择业的市场机制就业方式。最突出的标志是提出“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形成了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机制。这种就业机制,比起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的就业机制来,更加灵活,更能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

目前,我国的就业服务体系从无到有,正在逐步完善。现在有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四项主要内容。职业介绍包括求职登记、企业用工调查与登记、劳务市场信息收集、就业与用工的指导与咨询、就业预测预报;就业训练包括新生劳动力的岗前培训,如职业高中、中专学校、技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还有面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主要是各种技能培训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文化和科技知识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地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还有面向长期失业者、大龄妇女和残疾人等开展的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包括失业救济、失业医疗补助、失业职工管理以及对失业职工的再就业给予帮助;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即在国家资金、税收、就业政策支持和主办单位扶持下,举办各类生产经营性企业,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用以直接安置失业人员。实践证明,这些就业服务体系的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提高我国就业率,保证一些人的工资收入,巩固安定团结的局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政府还应该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的就业政策。对于城市新增劳动力主要为其提供职业介绍、就业训练等项服务,指导其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对于下岗职工主要通过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来保障其基本生活,通过下岗再就业培训,指导和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是在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在搞好种植业的同时,发展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副加值,扩大经营领域,以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发展小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吸纳

农村剩余劳动力。四是引导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按需有序地就业,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对于特殊就业群体,要采取不同的促进就业措施。首先是妇女就业,依据有关法规保证妇女就业权利,促进妇女实现充分就业。与此同时,社会各界要努力加强妇女的职业技能训练,开发和扩大适合妇女就业的领域和行业,实行更加灵活的就业形式,为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其次是残疾人的就业,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鼓励自谋职业的方针。福利企业是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形式,政府应继续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福利企业,以吸纳更多的残疾人就业。

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应当是: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建立起根据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需求、社会提供服务的新格局,实现充分就业和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协调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关系,实现就业的可持续增长。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量增加对基础设施和重点领域的财政投资,降低银行利率,扩大需求,带动社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通过经济增长,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据有关专家预测,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提供80万个工作岗位,通过发展经济来提高就业率,这是减少失业、增加就业的根本途径。

二是积极发展中小企业,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鼓励发展私营经济,目前,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失业者要转变就业观念,不仅要在国有企业工作,也要干个体,也要到私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就业,还要通过自谋职业等方式实现充分就业。政府要投入资金,给予政策支持,多方向培育就业的增长点,发挥政府在职工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把职业培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劳动者终身学习提供条件。大力发展普通教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扩大高等教育模式,适当推迟就业年龄;改革教育结构和培训制度,使教育制度与就业政策紧密结合,实现就业前培训制度,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的,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基础就业前都能接受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为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产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针对企业下岗职工开铲不同形式的再就业培训。

四是培育和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共就业服务,逐步建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向求职者发布用工信息,对未来劳动力市场进行预测,引导求职者及时调整职业取向。改进对求职者的职业指导,使求职者尽快走向工作岗位。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发展就业服务,动员全社会的资源促进就业。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建立安全网。确立以养老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三条线”保障制度,同时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向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各种形式的扶持性就业,使各类困难群体都能得到相应的基本生活保障。

六是积极妥善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6%,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的40%。因此,今后要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要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要扩大大、中城市规模,以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扎,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和开发就业,积极推动中小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地区分割,以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

七是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就业安置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妇联、残联、新闻媒体、社会培训机构和青年组织等的作用,应继续各负其责,创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就业的良好局面。

总之,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从而也就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因此,全社会要重视就业问题,要关心下岗失业人员,要千方百计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对本单位的下岗失业人员,切不可一推了之,不管不顾,这样会使他们失去信心,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晓民《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页

[2]白永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6-198页

[3]张秀英《当代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82-185页

[4] 潘石 《通货控制论》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第三篇: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经济论文

中国失业与就业问题

【摘要】我国失业人口激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大量失业问题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在我国,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大,近年来劳动力增长快,待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原来靠牺牲效率而处于隐蔽状态的失业,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成为公开的失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并没有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日渐突出。如何解决中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是目前比较重要的一个经济问题。

【关键词】劳动力失业就业

一、什么是失业者,失业率?

失业者包括能够工作且在之前4周内努力找工作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还包括被解雇正在等待重新被招回工作岗位的人。

失业率是指劳动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

二、失业的类型

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一)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二)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三)周期性失业是指失业量围绕自然失业率逐年波动,它与经

济活动的短期上升与下降密切相关。

三、失业的影响

①失业使劳动力资源闲置,减少了社会总供给,而家庭收入的减少,使得家庭减少了购买,使社会总需求也减少。另外家庭购买的减少使得GDP也减少,使国家经济停滞甚至衰退。

②失业使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闲散人员,易产生社会动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四、为解决就业难,减少失业而提出的一些建议

①政府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运用经济手段控制减少人口大幅流动,构建多样经营模式,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口。

②政府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拓宽就业渠道。

③通过公共培训计划使处于衰落行业的工人易于转移到增长行业中,并帮助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众脱贫。

④发布并普及失业与就业的相关信息,使人民能快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从而做出正确选择。

⑤完善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机制,要求高校除了提供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使大学生逐步与社会接轨,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⑥宣扬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减少目前社会上“高不成低不就”和“有的岗位缺人却没人应征而有的岗位则应征者过多”的现象,减少失业者,降低失业率。

⑦采取多途径找工作法,在当今信息社会,找工作的途径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人才市场和中介,而已扩展至网络求职等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3]乔榛《中国失业引论》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175页

[4]张抗私 《就业问题: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16页

[5]杨宜勇等 《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第4页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浅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浅论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扩招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 改革 创业 创业教育

正文: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空间迅速的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

一、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

1.都是扩招惹的祸。

2007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是495万,而今年,即2008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559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2006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达到21%,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6%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所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据教育部对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

66.67%,只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但广大学生及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就是“精英”,一定的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毕业生及家长过分在意单位的规模性质、地理位置、起点待遇等。

这是目前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2.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对策思考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

(2)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3)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给

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涉及到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高校、社会、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参考书目:

1胡解旺.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4,(2)2 王承绪,徐辉.中英高等教育学校讨论会论文集[C].杭州;杭州人学出版社.1993,20~23田丽娟.试析人才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J].唐都学刊.2001,(5):20~24 4 刘常云.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8):58~60

史丽丽.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点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6 ,

第五篇:浅谈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与对策

浅谈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与对策

江 沛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十一五”期间,预计我国每年新增被征地农民300万。目前失地农民已达到4000多万。平均每年还将增加被征地农民大约265万人。有关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增加至1.1亿,暴露出来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也还是一个政治问题。

一、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一)失地农民就业责任分担机制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之处主要反映在占地与解决就业的相互关系上。当前,大部分地方都选择货币安置为主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这种方式因方法简单,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欢迎,但是,这种政府出钱一次性买断的“强制购买”,不负责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把农民“一脚踢开”,造成农民的极大不满。同时,又由于现在占地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国家占地,也有地方占地;既有本村建设占地,也有外来商业、企业占地。但在再就业问题上,把失业矛盾的焦点、解决就业的能力、实现就业的压力都集中在村里。失地农民的就业责任无人分担,违背了“谁占地谁承担农民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则。

(二)就业渠道少,质量不高、就业缺乏稳定性。农民失去

土地后,许多地方对失地农民没有统一的安置政策,政府除对少数失地劳动力安置就业外,对其余的大部分失地农民一般都采用一次性货币补偿,把这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推向市场,让其自谋生路。部分做小生意,部分外出打工,主要从事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和技能要求低的工作,如打零工、清洁卫生、保安等。所从事的职业质量不高且缺乏稳定性,随时有失业的危险。而获得就业安置的人员,由于自身文化程度比较低,在企业减员增效的时期往往成为第一批下岗者。

(三)失地农民劳动技能偏低,结构性失业严重。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发展需要技能型、知识型人才,而失地农民劳动力素质不高,其不断提升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可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增加了失地农民就业的难度。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企业招不到想要的员工,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这种双方用工不匹配的情况是就产生了所谓的“结构性失业”。

(四)失地农民对目前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较低。由于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滞后、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缺陷、征地过程存在暗箱操作和违规行为、补偿标准低、补偿费用分配机制不规范,以及征地后安置工作不到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等原因,使大多数失地农民对当前的生活状况不满意。他们失去了作为生产资料和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生活保障——土地后,却享受不到与市民一样的待遇,生活得不到保障,就业没有着落,容易产生被政府抛弃的不满情绪。

二、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对策

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征地制度存在缺陷和社会保障制度缺位方面、也有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认识不到位,政策未给予足够支持方面,失地农民自身素质不高、技能低下、观念陈旧、依赖性强,就业预期高也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有企业招工门槛抬高,对劳动力吸收乏力等原因。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设计合理的补偿机制。征地补偿金作为农民失地后原有资产置换的费用,在解决失地农民生活燃眉之急和重建新的生计系统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是落实可持续生计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合理的补偿机制应以提高或恢复失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目标。这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征地补偿费即便不能做到对失地损失的“全额赔偿”,至少应保证及时足额支付置换农民原有资产的费用。基于现行法律规定的征地补偿费严重偏低的实际,未来的征地补偿标准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即土地的潜在收益和利用价值,土地对农民承担的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和土地市场的供需状况。其次,置换资产最多只能使失地农户保持和以前一样的发展速度,而不能弥补由此损失的时间,“迎头赶上”。要想真正实现加速发展,就必须在此之外,还向失地农民提供以发展为目的的投资。

第二、引导和帮助失地农户积累资产。资产的社会福利效用是显而易见的:有了资产,人们可以从长计议,追求长期目标。更为重要的,积累资产本身对穷人的心理促进、意识提升以及行为方式的改变等具有巨大的潜在作用。事实也表明,土地、房屋、集体经济等资产收益,在预防失地农民贫困和减少家庭不安全感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进而言之,引导和帮助失地农民积累资产,既是改善他们生计的一种速效、实惠、一举多得的好办法,也是帮助他们规避各种生活风险的重要的安全网之一。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和政策工具来实现上述目标呢?可行之策有两条:一是抓好失地农民的住宅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部门与建设单位在设计建造失地农民的住宅时,既要考虑确保他们乐有所居,也要方便他们能从房屋资产中形成长效受益机制。二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必须由国家征用的公益性建设用地,可以在规划区内征用土地中留出一定数量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经营。对于那些土地征用量大,土地征用补偿费较多的行政村,政府应积极倡导社区股份合作制的改革,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第三、促进失地农民生产性就业。对于失去物质性和生产性资产的农民而言,就业收入构成了大多数生存策略的核心内容。因此,为失地农民提供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是实现“可持续生计”目标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以下3个方面有助于促进失地农民稳定就业:一是提高就业能力。通俗地说,就业能力是指获得工作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如前所述,失地农民的智力含量、质量水平或专业级别均难于适应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变化,政府向他们提供就业服务、就业培训、制定一些有利于保持工作的补贴显得尤为紧要。二是广开就业渠道。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在此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政府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就业安置办法,即把就地安置、招工安

置、投资入股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和失地农民自谋职业等安置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消除就业障碍。社会各界要像关心城镇下岗职工那样关心支持失地农民的就业与再就业,逐步清除各种不利于统筹城乡就业的制度和文化因素。其中关键的一步是,应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第四、建立普惠的社会保障机制。在现有体制下,农民失地犹如经历一次经济和生活上的剧烈地震。无论征地补偿机制多么完善,不可避免会有部分失地农民或家庭沦于贫困的世界。切实保护这些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既是社会公正的体现,也是政府职责所在。为此,在土地征用过程中,为失地农民建立普惠的社会保障机制极为必要。实际上,如果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就不需要那么多详细复杂的、针对具体项目的补偿。换句话说,如果把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前置条件,不仅有助于预防失地农民陷入贫困风险,也有利于国家必要的征地工作高效健康运行。普惠的社会保障机制要可持续,必须基于3个前提:一是将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为征地的前置条件;二是为失地农民设立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宜直接与现行城镇的类似制度衔接。三是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专项基金。其中政府的必要投入至关重要。

第五、开展定单培训和意向培训的就业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定单培训即针对用工企业所需用工条件,对征地农民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培训后由企业负责安置就业。意向培训即根据农民的技能需求和就业愿望有选择地组织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培训后组织参加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培训应惠

及所有失地农民,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文化层次和企业用工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实实在在帮助失地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杜绝培训走过场。培训的效果由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评定,并作为衡量劳动部门工作人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第六、鼓励企业优先解决本地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针对失地农民流动性较差的现状,地方政府必须和征地单位加以协调,优先解决本地失地农民就业问题。首先从本地区企业抓起,最大限度的将一些技能、学历要求较低的非熟练工种优先安排给当地失地农民。如果单纯的行政措施难以解决问题,还必须以税收、用地、水电交通等优惠措施,激励和引导本地企业解决本地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

总之,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和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公平正义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问题。政府应当重新审视并完善现行征地的法律、法规、政策,在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及保障问题,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下载谈谈目前我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谈目前我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就业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就我们参加高考的经验就可以发现现在参加高考的大军正在增加,相应的大学毕业生也是在不断的增加,每年面对如此多的就业大学生,造成就业岗......

    失业农民就业问题浅析(xiexiebang推荐)

    分类号:××× U D C:D10621-×××-(2007) ××××-0 密 级:公 开 编 号:××××××××××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学位论文 失业农民就业问题分析 论文作者姓名: 陈练练 申请学......

    对经济学失业理论与我国就业问题探讨

    对经济学失业理论与我国就业问题探讨【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 客户; 关系管理【论文摘要】:实现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动力供求......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 摘要: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在地区间的结构分布、高校专业设置与......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进行概括: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结构性差距太大;大学生毕业生待遇过低,......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的探讨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学生:李子珍指导老师:尹利民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在不断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流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山东科技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选修课)结课论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刘文超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不断凸显就业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