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区奶业扶持政策调研材料
一、全区奶业生产情况
1、全区奶牛养殖和奶站基本情况
**区现有两家乳制品加工企业,分别是****乳业公司和****乳业公司。**乳业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牧草种植、奶牛饲养、乳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乳品企业,是**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建有奶牛养殖基地,现存栏奶牛258头。**乳业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乳制品
加工企业,公司未养殖奶牛,目前专门从事乳饮品生产,未加工生鲜牛奶。
**区现有奶站一个,位于**乳业兴桥奶牛基地,是此次全区奶站清理整顿唯一对象。奶站由**乳业公司投资建设,专门从事奶牛基地奶农鲜奶收购,未向外地收奶。奶站设有机械挤奶台。奶站目前每日收购鲜奶量在3.5吨左右,生鲜牛奶由**乳业公司按每公斤2.8元统一收购,奶农按月和**乳业公司结算奶款。
2、奶牛养殖效益情况
根据我们开展对奶农养殖效益情况调查,目前我区奶农奶牛养殖处于保本自由微利状态。以**公司奶牛养殖大户胡红卫为例,据测算,一头产奶奶牛平均每天消耗精饲料 7.5公斤(2.4元/公斤)、啤酒糟10公斤(0.26元/公斤)、白酒糟2.5公斤(0.6元/公斤)、鲜草20公斤(0.14元/公斤)、豆渣5公斤(0.2元/公斤)、糖糟7.5公斤(0.4元/公斤),加上一头奶牛每天分摊的水电费0.3元、防疫费(含兽药、治疗)1元、人工工资3元、牛舍租金0.2元,每头生产奶牛一天开支大约在33.4元左右。按正常生产奶牛每天产奶17.5公斤(收购价2.8元/公斤),一天产奶收入 49元。收入与开支相抵一头生产奶牛一天收入 15.6元左右。除去停产奶牛和后备奶牛及犊牛饲养开支,基本上处于保本微利状态。如果一旦遇到奶牛死亡或其它非正常因素影响,还可能出现亏损情况。胡红卫还属养殖大户,一般小规模养殖户效益可能更差。现在出现“养殖场(大户)勉强维持,中等养殖户卖牛养牛,养殖小户不打算养牛”现象。
3、全区奶业监管工作情况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了**区奶站专项整治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彭学凯任组长,区政府副区长廖东生任副组长,区农业局、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区卫生局、区技术质量监督局、区公安局、区工商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农业局,具体牵头全区奶站专项整治日常工作。为确保专项整治工作的扎实开展,区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区奶站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集中一个月时间对全区奶站进行专项整治。区农业部门也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区农业局生鲜牛奶质量专项检查工作小组,下发了《关于加强生鲜牛奶生产和质量安全的紧急通知》。
(2)认真落实各项监管措施。一是切实加强了对奶站的督促检查。市区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奶站监管工作十分重视,市政府左继生副市长、省畜牧兽医局裘大堂调研员、省动物卫生监督所杨松琴所长、市农业局龙洋副局长等领导亲自到奶站检查指导工作。区农业部门为把好生鲜牛奶质量源头关,从9月23日起在奶站派驻了监管人员,公布了奶站监督举报电话。10月14日,区农业、工商、卫生、质监、药监五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按照专项整治方案的要求,从奶站设立布局与设施、环境卫生、挤奶与贮奶设备、工作人员、记录与质量控制、购销合同、规章制度等七个方面对奶站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组通过检查认为**公司奶站基本上符合省奶站专项整治方案中提出的条件。对于奶站未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已责成**乳业公司办理。二是加大了对生鲜牛奶和奶牛自配饲料的抽检力度。9月18日,区农业局配合市畜牧兽医局和省饲料兽药监察所到兴桥**奶牛基地饲料加工厂随机抽样1份饲料送检。9月19日,区农业局会同市畜牧兽医局到兴桥**奶牛基地的奶站随机抽鲜奶1份,还随机抽选奶牛当场挤鲜奶抽样1份,送省有关部门检测。9月23日,区农业局到**公司抽取了2份奶牛自配饲料送检。上述样品均未检出含三聚氰胺成份。三是开展了对奶牛健康状况的检查。区农业部门派出技术对**公司奶牛基地奶牛进行了全面检查,结合秋季动物集中免疫开展口蹄疫强制免疫,10月24日,对**乳业公司奶牛基地开展奶牛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全面监测。四是开展奶牛养殖小区备案和奶牛养殖档案工作。根据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开展奶牛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和建立奶牛养殖档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区农业局组织区畜牧兽医局和兴桥畜牧兽医站人员对**乳业公司兴桥奶牛基地进行了现场检查,现已完成登记备案工作。奶牛基地奶牛已全部佩挂上二维码耳标。奶牛基地三户奶牛养殖户所有奶牛已全部建立了养殖档案,区农业局要求**乳业公司按省畜牧兽医局制定的奶牛养殖场(小区)养殖档案样式要求建立健全奶牛基地档案,目前档案正在建立完善。
(3)加大宣传力度。区农业部门印制了500份有关三聚氰胺宣传资料进行发放
并派出人员还深入奶牛养殖户和乳品加工企业和奶农、企业负责人进行宣传,发放省畜牧局统一制定的《**省奶牛饲养管理规程》和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并对全区奶业生产进行了专题调研。区农业部门及时收集掌握奶站生产动态,建立了每日信息报送制度,将每日奶站生产情况报省、市、区有关部门。
二、全区鲜奶监督检测体系现状
目前,我区还没有专门鲜奶监督检测机构。**公司生产的液态奶全部送市质检部门进行三聚氰胺检测。区农业部门在奶站设立了鲜奶收购监督员,只能防止奶农在挤奶和交奶环节监督防止向生鲜牛奶中添加违禁物质。**公司在奶站设立了品控员,对奶农每批生鲜牛奶交售时进行现场品质检测。为了加强对三聚氰胺的检测能力,**乳业公司购置了检测试剂和有关检测设备,对收购的鲜奶进行检测。目前还处于调试阶段。10月18日,区农业局和**乳业公司还派出三名技术人员参加了省畜牧兽医局举办的三聚氰胺检测培训班。区农业局依托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立的兽医实验室配备了酶标仪、电子天平、高速离心机等检测设备。但目前还不能开展三聚氰胺的检测。
三、关于扶持发展奶业的建议
1、落实扶持奶牛养殖政策。目前我区已开展了奶牛良种补贴和奶牛保险工作,全区奶农已享受到了国家扶持政策。但是像一些地方出台的奶牛饲养补贴和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贴还未落实到位。对奶农的养殖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建议国家出台统一的政策,象能繁母猪饲养补贴一样,对所有奶牛养殖户进行补贴。积极推行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建设一批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鼓励奶农进入标准化养殖小区生产,实行统一饲养、统一管理,避免在养殖环节出现问题。对于新建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标准化奶站国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2、积极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是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乳业发展这个关键的转型期,无论从补贴政策、媒体宣传都应该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经营氛围,这是保障奶业稳步长远发展的一剂良药。鼓励乳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奶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3、鼓励组建奶农合作社。随着奶牛生产规模化的扩展,奶农的组织化程度和技术、资金密集程度将不断提升,奶牛养殖抵抗多种风险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强,奶农在奶产业链中的经济实力和地位也将随之提升,因此组建奶农合作社的是形势所趋。应当因势利导,在自愿基础上,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分散的奶农组建奶农合作社,维护奶农的利益。
4、建立生鲜牛奶价格浮动机制。目前,现有的牛奶收购价格与鲜奶生产成本的上涨不相匹配,奶产业链中的利润分配不甚协调,合理的原料奶收购价格浮动机制还未完善。因此,建立原料奶收购价格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奶农养牛的积极性,给农民带来实惠,而且有利于保障奶源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增强奶业发展的信心。建议相关部门共同协调,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决策,合理测算奶价适宜波动幅度,尽快制定生鲜奶收购价格联动机制,以确保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5、提高奶牛养殖水平。一是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实行“集中饲养,统一服务、统一防疫、统一饲料配方、统一机器挤奶、统一牛奶销售,粪尿集中堆放处理”。二是优化高产奶牛品种率,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推广力度。三是加强疫病防控,确保奶业健康发展。结合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强化基层畜牧兽医站的工作职能,充分调动村级动物防治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强疫病监控,确保奶牛布氏、结核病免疫密度100%。从源头控制疫病的发生,确保奶业平稳健康发展。
6、加强基层鲜奶监督检测体系建设。目前各地尤其是县级以下对生鲜牛奶监督检测体系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检测设备缺乏、技术人员水平不足、经费无保障等方面。建议国家加大对基层生鲜奶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力度,确保基层监督检测工作能正常开展。
第二篇:XX区奶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XX奶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XX畜牧局关于对全市奶业生产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通知精神,我局紧急部署,立即行动,对全区奶业生产情况按照通知要求立即进行了调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基本情况
通过摸底调查,我区奶牛饲养主要分布在中华路办事处和宝莲寺镇8个行政村,15个奶牛养殖场。饲养奶牛共178头,其中产奶牛106头,日产鲜牛奶2440公斤。调查城区“奶吧”3家,分别为XX海平鲜奶店、XX传知鲜奶屋、XX合其客鲜奶吧。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1、我区的现有的奶牛养殖起步较早,多以家庭式散养式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生产相对落后,从事人员学历低、年龄较大,技术比较薄弱,基本上没有生产记录,生鲜乳的质量难以保证。
2、靠近城区的中华路办事处奶牛养殖户,销售方式已散奶销售为主,销售对象为周边城镇居民,而远离城区的宝莲寺镇奶牛养殖户销售牛奶,主要贩卖到辖区内富强乳品厂生鲜乳收购站,销售的鲜奶由收购站进行检测、加工销售,符合生鲜乳的管理要求。
3、对于近年来,城区发展一种新型销售模式--“奶吧”,通过对鲜奶进行初级加工,进
行直接销售。调查中,发现多数奶吧鲜牛奶都来至于正规的生鲜乳收购站,每天收取的鲜奶都能加工完,不存在存放鲜奶行为,但是也发现“奶吧”并没有和收购站签订购销协议,对来源没有合法保证。
对于当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全国范围内成立很多奶站,实行奶牛统一管理。我区的散养户也相继加入了当地的奶牛小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一些问题,我区的奶牛饲养户先后退出了养殖小区。养殖户解释:由于养殖小区,实行统一供料、供草,生产的生鲜乳统一销售,养殖户对提供的饲草饲料价格不能自主,感觉价格偏高;销售的鲜乳监测过于苛刻、收割的价格也偏低;账目结清不及时,造成养殖户没有资金来源、收入没有保障。从而造成我区散奶销售增多,增加监管工作难度。
2、由于散奶销售网点不受监督部门监督及检测,原奶安全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使食品安全存在极大的潜在隐患;由于从业人员不具备食品销售资格,会存在疾病传播隐患;生牛奶必须具备冷藏设施,牛奶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变质,有可能出现大面积食品中毒。
3、“奶吧”的监管责任不明,存在多头管理,出现问题后,容易发生推诿扯皮。
三、工作措施
一是认真履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对奶畜规模养殖场(户)、生鲜乳收购站、运输车辆的监管覆盖率达100%,做
到监管责任到人,监管任务到人,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努力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
二是开展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全区生鲜乳生产、销售情况,为履行监管职能奠定基础。
三是加强养殖档案管理,督促奶畜养殖场(户)建立健全并做好生鲜乳生产过程的各项记录,做到来源清晰、采购有把关、使用有记录,全面实现生鲜乳质量安全可追溯。
四是加强对生鲜乳生产、收购和运输等环节的日常监管,对奶畜养殖场户、对生鲜乳收购站收购许可证、运输准运证、生鲜乳交割单、生鲜乳收购记录、检测记录、销售记录、奶畜养殖环节投入品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努力做到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销售等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建立起生鲜乳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五是加大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坚决取缔不合格奶站,严厉打击非法收购运输“黑窝点”以及在奶畜饲养过程中违法添加违禁添加物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生鲜乳质量安全。
六是加强宣传,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加强对奶畜养殖场户、生鲜乳收购站生产经营者进行生鲜乳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进一步提升奶畜科学饲养管理水平,提高奶农生鲜乳质量安全意识。
七是建立生鲜乳质量安全事故处置预案机制,发生生鲜乳质量安全事故时,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及时报告,及时处置。
四、建议
1、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奶牛养殖效益和原奶质量。有关部门不但对奶农进行奶牛养殖饲养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品种改良技术等进行培训,增加平均单产量,提高养殖效益,还要对如何生产出合格奶、高质量奶、不含任何添加物的奶进行培训。如针对当前因抗生素拒收鲜奶量较大的问题,组织质量监督、科研院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让奶农、奶站掌握抗生素的相关知识,确保生产高质量牛奶。同时把好饲料市场准入关,加强对饲料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管理,确保奶牛饲料安全。
2、要建立政府、乳品加工企业、技术监督、卫生、食品安全等部门的联合协调机制,对奶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
3、建议对市区出现的散奶销售情况应当给予制止取缔,同时希望消费者提高警惕,拒绝散装奶。
4、对现有的散养户鼓励加入当地的奶站养殖小区,进行统一监管,统一销售,并且希望国家出台一些生鲜乳收购补贴政策,并能将补贴资金落实到养殖户手中。
第三篇:关于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发改委 上传日期:2012/9/29 阅读次数:306
一、奶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促进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优化奶牛区域布局,在不断创新经营方式的基础上,奶业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全市奶业总体上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势头。据统计,2011年底呼和浩特市奶牛存栏70万头。全市奶牛养殖优势区域集中在土左旗、和林县、托克托县和赛罕区,四大旗县区奶牛存栏头数达65.7万头,占全市奶牛存栏的93.9%。其中土左旗24.8万头,和林县14.4万头,托克托县10.5万头,赛罕区16万头。全市规模化奶牛牧场达359个,其中百头牧场271个,千头牧场84个,万头牧场4个。其中乳品加工企业投资建设的牧场25个(伊利公司建设的17个,蒙牛公司投资建设的7个,奈伦公司1个)。牧场龙头企业务12个(其中圣牧高科4个,奶联社4个,赛科星1个,犇腾牧业3个)。私人建设牧场321个。全市奶牛规模化饲养程度达67.1%。据统计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38元,其中来自乳业的纯收入达到4115元,占41%。
二、奶源基地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中小户和散户后续发展乏力。现阶段,我市50头以下的奶牛养殖场(户)存栏占全市的 50%。这些场户大部分是在前期政府鼓励扶持而自有资金不足,靠银行贷款和民间高利借贷发展起的,牛源主要是2003年和2004年奶牛养殖高峰时期购进,奶牛头均价格一般在15000元以上。由于一次性投资过大,大多超出了自揣承受能力。目前这些养殖户遇到饲草、劳动力、水电价格等成本不断上涨,鲜奶收购价格长期低位徘徊的压力,微薄的收入在支付完养殖成本和高额的借贷利息外,基本处于保本和亏损状态,由于近二十年来养殖户逐渐积累的固定资产总量较大,而在集体土地上形成的固定资产无法抵押、转让,转营其它行业困难,大多处于“骑虎难下”的尴尬状态,普遍反映有一种“上贼船”感觉,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的养殖信心,奶牛改良为肉牛、出卖奶牛、杀奶牛现象频出,极有可能会大量退出奶牛养殖业,进而影响我市奶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健全。奶牛养殖与加工环节缺乏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养殖户与加工企业利益分配不均衡,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不透明,价格偏低。主产区生鲜乳散户收购价格2.8元/公斤,小区3.0元/公斤,牧场平均3.5-3.8元/公斤。目前我市牛奶平均收购价格在全国七个主产省区倒数第一,特别是散户养殖集中挤奶奶价过低,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精养细养的积极性。从6月份全市生鲜乳收购站监测运行情况看,生鲜乳收购站同1月份相比减少 30个。这些收购站奶源大部分来自于散养户,收购站的关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散户逐步退出的实际情况。三是规模养殖缺乏资金投入。目前,建设一个百头规模养殖场至少需要投入300万元以上。而国家在扶持自治区模养殖场建设方面资金每年只有7000万元,而且只能用于现有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改扩建上,资金总量偏小,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金融部门对奶农贷款额度偏小,不开展信用贷款业务,抵押贷款条件苛刻,周期短,利息高,由于规模养殖建设贷款金匮乏,我区百以上规模养殖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全百分点。四是乳品企业奶源基地建设滞后。“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品加工企业对奶源基地建设投入不够,重市场营销、轻奶源基地建设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目前,全市大型乳品加工企业自建牧场只有7 个,奶牛存栏仅 2.8万头。其中伊利集团自建牧场6 个,存栏目1.8 万头;蒙牛集团自建牧场 1 个,存栏1 万头。远远没有达到自治区要求的新建乳制品加工项目已有原料数量(自建牧场或投资参股小区)不低于加工规模的30%,扩建项目已有原料数量不低于原料加工能力的75%的要求。五是相关政策得不到切实落实。2009年自治区制定《内蒙古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自治区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于奶牛标准化规
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利用四年时间在33个荷斯坦奶牛存栏2万以上旗县,改扩建标准化养殖场2000个,但是由于此项专项资金至今未能落实,2000个建设任务完成仅达28.6%。
三、关于几个重点问题的相关分析
1、关于中小户和散户发展定位问题。十五年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市场对鲜奶的需求量快速增加,加之伊利、蒙牛等乳品加工企业的强带动,主产区农牧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奶牛养殖一度成为农牧民致富的重要途经。为加强我市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养殖户收入,保障市场供应,各级政府曾一度强力推动奶牛养殖,中小户和散户发展迅速。经过艰难曲折的发展,在政府规模化推动,合作组织逐步成熟,乳品质量安全引导等综合因素作用下,中小户和散户正逐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中小户和散户仍然是保障市场奶源供应的主力军,但目前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难,鼓励合作组织发展是解决瓶颈的有效途径,政府应积极推广奶联社等新型合作模式,积极引导养殖合作组织发展,整合一批有养殖前景的中小规模养殖户,建立养殖合作社,细化股权结构,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及管理制度了,细化组织分工,同时借助国家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建设项目,尽快研究制订政策措施,推动养殖结构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这样可以有效遏制养殖滑坡势头,使养殖户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资产得保值增值,保障我市奶源的有效供应。
2、关于生鲜乳收购价格形成机制问题。农业生产是我国基础性产业,保障市场的有效供应,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农业生产效益受到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是一个弱势产业。奶业生产具有农牧生产的一般特性外,养殖户同乳品加工企业且有天然的联系,双方如何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平衡好养殖户和加工企业的利益,是保障我市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行重要前提。当前养殖环节市场化、乳品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市场化,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购销双方主体地位平等,买卖价格公平合理。但目前我市生鲜乳交售环节并不具备市场化的基本要求。一是主体地位不平等。养殖户的鲜奶必须要交售乳品加工企业,加工企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养殖户处于弱势地位,市场经济规律是参与主体必须逐利才能获得利益最大化和有效生存,弱肉强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性。二是价格不公平。影响鲜乳价格两个方面是供求关系和产品质量,养殖户提供初级产品,乳品加工企业生产成品向市场销售,供求关系是由企业的销售业绩决定的,所以鲜乳的整体收购量是企业决定的,而养殖户无从知晓,这就出现了销售旺季企业抢奶源,淡季设定技术质量壁垒少收拒收鲜乳现象时有发生。国家制定了《生鲜乳收购质量标准》,这是一个基本的质量合格标准,目前我市出现了加工企业对散户、小区、规模养殖场交售鲜奶制订不同歧视性价格的严重违背价值规律的怪现象,虽然企业在基础价上也设立乳蛋白、乳脂率、干物质含量、菌落总数等价格浮动指标,但质量检测由企业进行,指标是企业单方向养殖户说明,诚信度透明度很难公正判断,养殖户的利益无法保障。我市曾试行由奶业协会、乳品加工企业、养殖户参与的生鲜乳收购定价机制,但目前没有能力有效开展。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生鲜乳定价机制是保障我市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定价机制没有政府的介入,无法公正开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定价机制,即可以有效维护养殖户的利益,增加养殖者信心,扩大生产,增加投入,也可以规范加工企业的自律行为,有效承担行业发展责任。自治区应积极探索由政府主导的生鲜乳收购定价机制,研究分析企业和养殖户成本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科学合理制定动态强制收购保护价,从制度上保障我市奶业健康发展。
3、国家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资金投向问题。“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普遍认为,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乳品加式企业自建奶源泉基地不足,小规模养殖企业过多,一些养殖企业诚信度差,乳品质量监管难度大,大型龙头加工企业违法成本高,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国家鼓励乳品企业自建,参股或收购养殖企业成为自己的企业,每年国家在安排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资金时向乳品企业倾斜,2012年国家向乳品企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好的,但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目前伊利、蒙牛两大乳品企业自建了一些牧场,养殖规模和养殖水平较高,投资力度大,但这些牧场仅是一些示范性牧场,主要用于广告宣传和旅游参观,运行成本较高,奶量供应只占其加工能力的很少部分,加工企业的关注点是加工和市场销售,没有充裕资金建牧场,也不可能雇佣大量人员参与养殖管理。近年来,伊利、蒙牛上报的改扩建项目直报自治区,下达投资计划后,盟市旗县发展和农牧部门不知情且不愿意监管,企业拨付资金不及时,企业要求养殖先建后补,不安安排配套资金,只是以借款形式替代资金配套,并要求养殖企业按期偿还,或从交奶款中逐步扣除,因此加重民改扩建养殖企业的负担,乳品企业仍没有资金投入,企业实质上在行使政府职能,企业甚至以上报项目和能否按期拨付资金来要挟养殖企业。乳品企业的所谓自建行为得不到发改、农牧、财政和纪检部门的监管,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情况的发生与项目管理要求相悖。乳品加工企业的精力是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营销,让其大量参与养殖环节不符合乳品行业的产业分工,其资金、技术以及管理也难以保障,支持乳品企业自建奶源基地实质上是一个“伪命题”。
四、几点建议
我市稳定乳都位置,加快建设奶业强市,要以稳定奶牛头数、提高奶牛单产水平、稳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切实提升质量安全和促进奶牛养殖户增收为目标,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建议充分发挥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力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奶牛养殖方式的转变;二是建议自治区奶牛改扩建项目应重点用于扶持加快奶农合作社为主的规模化发展上,只有目前奶牛存栏一半以上散养户实现规模化,才能实现我市整体规模化,也能保持奶牛头数的稳定发展。三是进一步引导支持乳品加工企业适当自建、收购或参股建设奶牛养殖场,加强项目审核工作,将资金真正安排到乳品加工企业有出资行为并建立紧密供销关系的养殖场。通过资金扶持、加工企业投资,加快引导奶牛入园、奶农入社,形成以奶农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在政府主导下,规范乳品加工企业与奶农合作协调定价行为,鼓励加工企业采取订单收购方式与奶农合作社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保持产业的稳定发展。四是加快建立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建立奶牛青绿饲料生产基地,示范推广全株玉米青贮,鼓励发展专业性青贮生产经营企业和大户,为奶牛养殖提供充足的青绿饲料资源。充分利用中低产地、退耕地等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苜蓿草等高产优质牧草种植。在有条件的旗县发展人工饲草地。建议自治区配合国家即将启动的“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配套一部分资金,加快建立奶牛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减少进口依赖,降低成本,保障饲草料提高牛奶质量,提升奶业整体素质。五是建议落实自治区《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奶价协商定价机制,进一步推动奶牛养殖者、生鲜乳收购站与乳品加工企业协商定价机制,以质论价,切实维护奶牛养殖者的利益。六是建议自治区落实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资金,加快推进奶牛规模养殖进程。建设资金在重点扶持33个 存栏 2 万头以上旗县区同时,应兼顾非主产区投入,提高非主产区规模化程度。七是加大生鲜乳抽检力度。目前仅仅依靠农业部每年一次的抽检,对有效保证生鲜乳质量安全还远远不够。建议安排质量安全检测经费,加大对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特别是运输车辆的抽检频次,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最后一公理”不出问题。八是建议进一步清理整顿小型乳品加工企业,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建议自治区推动伊利、蒙牛等大型加工企业进驻,推动这些地区奶业发展
第四篇:2015年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2015年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2015年04月02日
为提高我国奶业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实施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从2012年起,农业部和财政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片区建设以3000亩为一个单元,一次性补贴180万元(每亩600元),重点用于推行苜蓿良种化、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和加强苜蓿质量管理等方面,2015年将继续实施“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2012-2015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25亿元建设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其中:
3亿元: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
2亿元:生产、收获和加工机械补贴
0.25亿元:良种补贴
确定补贴标准:600元/亩,3000亩起享受补贴,补贴方式:先建后补,立项后,预先补助50%;验收合格,再补50%。验收不合格,追回预先补助50%,或限期整改后安排剩余50%。补助内容:
苜蓿良种化:推广使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标准化生产:推广应用苜蓿种子丸化包衣、根瘤菌接种、地膜精量穴播、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集成技术。重点推广应用刈割收获、压扁、田间快速脱水、茎叶同步干燥、收割机械组装配套、田间快速打包、高密度草捆加工等关键设备和技术。完善苜蓿生产技术规程,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培训。
改善生产条件:改造中低产田,改良土地、修建排碱渠和灌溉设施,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和灌溉条件;修建仓储设施,配置和扩容储草棚、堆储场、青贮窖、农机库等。
提升质量水平:配备检测设备,对苜蓿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等关键指标进行检测,保证苜蓿草产品质量。实施范围:
苜蓿优势产区和奶牛主产区 重点在东北、华北、西北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天津、陕西、甘肃、宁夏、新疆10个省(区、市)扶持对象:
(1)农民饲草专业生产合作社(优先扶持)成立1年以上,章程规范,管理完善,独立银行账户和会计账簿,实行独立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2)饲草生产加工企业
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有生产加工经验,具有A级(含)以上资信等级(未申请过贷款的企业除外),优先考虑与大型奶牛养殖企业有苜蓿草产品供求关系的企业。
(3)奶牛养殖企业(场)存栏300头以上。申报基本条件
(1)集中连片,面积3000亩以上,适宜苜蓿种植;
(2)提供土地使用权证明文件或土地租赁合同(7年以上);
(3)优先考虑具备水源、配套电力等种植灌溉基本条件的单位。项目实施和管理
(一)实施方式
1、四到省——目标到省、任务到省、责任到省、资金到省
2、四严格、两公示:
严格立项,各省畜牧(奶业)主管部门成立专家组,制定标准,筛选承担单位,并公示不少于7天(第一次公示)。
严格验收,省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专家现场评审验收,并公示不少于7天(第二次公示),无异议后,最终确定补助的示范片区。农业部将会同财政部抽验。
严格绩效,各省要加强检查,确保质量。农业部会同财政部监督检查,优秀的给予表扬,增加任务;成绩差的通报批评,核减任务。
严格档案,建立完善的监测和档案管理制度,对苜蓿产量、质量、饲喂奶牛效果、生鲜乳品质进行跟踪监测,建立工作信息档案。
(二)保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
农财两部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农业部奶办承担,各省也要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畜牧主管部门承担。
2、加强监督检查
专项管理,保证措施到位;加强资金管理,严禁违规使用和套取补贴资金,加强检查和指导。
3、加强技术服务
各省成立专家组,成立专家包片、挂钩指导服务制度,将专家和项目创建任务挂钩。专家进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开展技术指导,解决关键技术和问题,组织培训与技术交流,提高技术支撑水平。
4、加强宣传报道
宣传报道项目成效和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扩大影响。示范片区考核标准
1、土地集中连片——3000亩以上,适合种植。
2、单产水平提高
单产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10%以上,旱作≥400公斤,灌溉≥800公斤,鲜干草折算比例4 ﹕1。
3、苜蓿质量水平提高
国家标准2级以上,CP ≥18%,ADF ≤35%,NDF ≤45%,RFV ≥125%。
4、草畜结合紧密
和奶牛养殖场(小区)签订供销合同,每个单元片区为1500头以上奶牛提供优质饲草。
5、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带动当地苜蓿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民增收致富。
6、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提高
标准饲养条件下,乳蛋白≥3.0%,乳脂肪≥3.5%。
7、档案管理完善
建立一套工作档案,一块标牌,一张标示图、一套技术手册。检查验收:验收评分表
1、选址和建设(15分)土地选择、基础设施建设。
2、田间管理(15分)示范区标示、品种选择、施肥、农药、新型技术应用。
3、设施设备(10分)苜蓿种植、刈割、压扁、搂草、拾捡等机械设备。
4、收获与加工(20分)
5、生产水平和质量(20分)生产水平、草畜配套建设、示范带动作用、生鲜乳质量。
6、苜蓿标准化生产科技推广和培训(10分)
7、档案管理(10分)
第五篇:产业化经营扶持政策调研报告
一、关于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定位
1.你县(区)近年来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基本情况、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
县近年来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上力度较大,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其做大做强,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恩达和科龙),省级龙头企业5家,他们成为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一定作用。
2.新形势下,如何重新认识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在整个农业综合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实现小规模经营农户同大市场的对接,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全面推进农业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告诉农民种什么。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规避市场风险,而且可以解决农民普遍不知道该种什么的问题,使他们能够比较放心地进行调整。二是可以使农产品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发展农业产业化,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三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龙头企业(合作社)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仅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而且有利于引进和吸收消化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促进提高农产品质量,把农业增长方式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帮助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就是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就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农民增收致富,对整个农业综合开发进程具有重要带动作用。
3.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如何与土地治理项目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有利于农村土地进一步流转集中利用,有利于提高土地经营效益,有利于土地的统一规划利用、统一治理,便于土地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土地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可以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土地的利用,提高产业化经营效益。因此,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二、关于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方式与对象
4.怎么看待产业化经营项目现行的两种扶持方式?如何完善、充实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方式?
现行的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两种方式为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两者相辅相成,贷款贴息应理解为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项目的一种不同方式,是项目先建后补的一种财政补助扶持方式。
两种方式基本解决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融资难和能融资但难以承受融资成本的问题。目前已较为完善,不需其它扶持方式。
5.如何理解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财政资金能否扶持民营龙头企业?扶持民营龙头企业应具备哪些条件?
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以“订单”、“统购统销”、合作等为纽带将企业与农民联接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增加了农民的直接收入,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间接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带动农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扶持龙头企业、壮大龙头企业,就必将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扶持了龙头企业,也就是扶持了农民。
财政资金可以扶持民营企业。
扶持龙头企业具备条件应包括:有固定经营场所和长期性的生产用地;有规范的管理制度、盈余分配模式、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良好的产品质量把控制度;切实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在当地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等。
6.如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具备哪些条件。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单可以采用资金扶持,也可以采用技术扶持和销售市场渠道扶持等多种扶持方式。
扶持合作社具应备条件包括:有固定经营场所和长期性的生产用地;有规范的管理制度、盈余分配模式和良好的产品质量把控制度;切实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农民社员所占比重较大且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等。
三、关于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几个比例
7.产业化经营项目占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资金的比例应如何确定为宜?
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部分,搞好了产业化经营就盘活了农业综合开发整盘旗,可以带动农业综合开发的各方面提升。因此根据重要性原则和辐射带动能力来看,产业化经营项目应占中央财政资金50%左右。
8.是否需要确定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类项目的投入比例?如需确定,两类项目的投入比例能否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可以不确定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类项目的投入比例。因为贷款贴息是解决产业化经营已建项目融资成本压力问题,财政补助是解决新建或扩建项目融资难问题。无论是已建项目还是新建、扩建项目,只要做好了都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都有利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9.财政补助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比例应如何确定?
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因此不需确定比例。
四、关于贷款贴息项目问题
10.目前你县(区)扶持贷款贴息项目的基本做法、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
我县贷款贴息项目主要扶持一些种植和加工大米、苎麻、生猪等传统特色产业,有利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
11.贷款贴息项目有无保留必要?如有必要,能否全部用于固定资产贷款贴息,不再对流动资金贷款予以贴息?
有保留的必要,因为贷款贴息是解决产业化经营已建项目融资成本压力问题,有利于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更强的生命力。
不能全部用于固定资产贷款。因为农业产业,相对来说经营周期较长,占用流动资金较多。流动资金不足同样会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带来一定的打击,损失甚至终于固定资产建设方面。鉴于,农业项目经营周期较长,占用流动资金较多的情况,建议保留流动资金贷款贴息。
五、关于财政补助项目问题
12.财政补助项目如何做到集中资金、重点扶持优势主导产业,实现扶优、扶强、扶大?单个项目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规模应如何确定?
每个县都应选择几个优势产业,在相同的情况下优先扶持种植和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而实现扶优、扶强、扶大。
单个项目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规模应根据项目规模、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等情况确定,一般应在100万元以内。
13.单个项目补助资金规模提高后,能否将提高规模的一部分通过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龙头企业中持股方式对企业职工或合作社成员分红?分红的比例及年限如何确定?
财政补助项目补助资金不应分红,而是用于增强企业或合作社的生产后劲。
14.如何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扶持专业合作社的补助资金用途有哪些?
目前对合作社的单个项目资金扶持比例较低,可以适当提高资金规模,按照新增项目的经济规模(销售、效益)及新上项目带动农民就业人数共同致富情况,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项目考评,好中选优,小中选大,确定以奖代补的合作社或者项目进行扶持。
资金用途应扩大,除用于田间设施和生产设备外,也可以用于销售渠道建立、技术引进和技术培训等方面。
六、扶持产业化经营的其它相关政策建议
1、产业化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有机结合。
2、加大“以奖代补”扶持方式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