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保障

时间:2019-05-13 15:1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保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保障》。

第一篇: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保障

摘要受教育权作为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受到国家和法律的保障,并对于民族的团结、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到经济、地理、宗教、历史等因素的制约,受教育权不能充分实现。因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项措施以充分保障其受教育权。

[关键词]西北少数民族妇女 受教育权

公民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应享有的文化教育权利之一。这种权利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被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而纳入宪法的规定,并受到宪法的保障。受教育权(right to education),既接受教育的权利。其基本涵义就是,公民作为权利主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所具有的接受教育的能力、资格、机会和条件①。受教育权是少数民族妇女应当享有的重要权利,其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一、西北少数民族妇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的法律依据

受教育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将其纳入宪法,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其平等实现。《教育法》第10条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法》第37条分别规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义务教育法》第12条规定:“国家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予以补助。”国家对妇女的受教育权,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妇女特别重视。我国《教育法》第36条规定:“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设专章对女性文化教育权作专门的规定,该法第14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第17条第3款规定:“政府、社会、学校应针对适龄儿童少年就入学存在的实际困难,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受完当地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从以上法律条文可以看出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受教育权的平等仅仅是受教育机会的平等,而不是受教育程度的平等。

二、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实现的意义

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不仅对妇女自身、家庭,而且对民族团结、国家的繁荣有重大的意义。

妇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是妇女自身价值实现的基础,也是妇女行使自身权利的前提。在我国尤其是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妇女的地位很低,这与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妇女自身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程度的教育,宪法中规定妇女享有多种公民的政治权利,如信息自由、表达自由、集会与结社自由、投票权和被选举权,这些权利的实现以最低限度的教育程度为前提,其中包括一定的识字率。同样道理,许多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如选择工作的权利、同工同酬的权利、组织工会的权利、参与文化教育的权利、根据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等②,只有在在妇女接受了最低的教育之后,这些权利才能实现。

妇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对家庭和谐有重大的意义,家庭暴力,虐待妇女,从中折射出妇女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地位的不平等,经济的不平等造就了事实上的不平等。而要消除差异,家庭和谐,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对妇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政治问题。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繁荣。而民族的生存乃至发展,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借鉴。文化的传承和吸收都离不开教育。西北少数民族比其他少数民族信息更闭塞,经济更落后更需要吸收先进的文化,因此保障西北少数民族妇女的受教育权,其意义就显得更加深远而重大了。

三、西北少数民族妇女教育现状分析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既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同时又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当然,这一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西部经济的制约造成的,经济制约教育,教育有反过来影响经济。充分认识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对促进西北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国家对教育投入少,导致低质量的教育供给,从而影响妇女受教育权的实现。经过多年的改革,“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加强学校自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基础教育管理新体制已日趋完善,其积极作用也日益突出,尤其对发达地区的教育更为显著。但这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分散为主的管理体制,会因地区之间各地区经济不平衡,导致全国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西北少数民族来说,更是如此。③

近年来中央也意识到体制的弊端,对西部地区加大了教育投入,但与先导性、基础性的地位相比,仍显不足。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投入占

到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0%,而中国只有3.41%。

除了中央投入以外,地方投入也严重不足,国家政策明确规定教育公用经费必须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省级教育支出应占财政支出的15%,州级教育支出应占财政支出的20%,县级教育支出要占财政支出的35%。但是事实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几个地区能够真正

保证按照这样的比例投资教育事业。

更令人忧心的是,一方面各地对教育投入不足,一方面对教育资金进行挤占、挪用、截留的现象屡见不鲜。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转移支付的65%以上应用于教育,但是海原县政府只把转移支付的30%用到了教育上,而且这30%的资金还没有用于教育投入,全用到了教师工资。④

(二)女童教育出现“三地一高”。既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在校学生中所占比率低,辍学率高。青海省的适龄儿童入学率81.48%,牧区仅为36.40%,而青海省循化县女童入学率仅仅为30%⑤。由于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观念、家长受教育水平、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西北贫困女童往往不能上学或中途辍学。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地广人稀,少数民族又大多生活在偏远、贫困、交通不便、信息封闭的农村。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没有固定的住所。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尤其是女孩子的安全考虑,宁愿辍学在家,也不愿让其上学。有些家庭离学校太远,而在这些地方上学仅靠步行,没有交通工具,根本就没法上学。

在许多家长心里姑娘都是别人家的人,“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由于受这些愚昧、腐朽的观念影响,一部分父母不愿承担让女儿接受正规教育的义务,加上一些地方有女子早婚的习俗,以及一些教规的影响,使妇女受教育权受到践踏。在农村,由于家庭贫困,教育成本对家庭来说仍是一项艰难的开支。如果把女儿送到学校读书,那么这个家庭就将失去女儿通过劳动、工作而增加的收入。如果温饱不成问题,可以负担起女童教育费用的家庭,只要家长把受教育的成本和受教育的效益进行比较权衡后,仍可能选择使女童打工,或在家帮助父母作家务。当家庭困难或需要帮助是家长也首先考虑的也是让女孩辍学。

(三)妇女文盲率高。由于受到历史、社会、尤其是经济的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妇女文盲率特别高,按照人口普查,东乡族自治县有 21 个乡,全都是东乡族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才只有 1.01 年。东乡族的文盲率超过 70%,妇女超过 90%⑥。

中国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国家,“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延绵了几千年,虽然大多数人不再支持“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但是与传统相联系的国民心态却没有实现彻底的改变。因此在人们的思想深处还或多或少的潜藏着一些封建残余。因此社会公认的妇女角色就是家庭主妇,生儿育女。从而大多数的家长不主张女孩念书,更不要说接受高等教育了。

社会上许多单位招聘人员时,拒绝招聘女大学生。而第三产业以及加工等行业可以吸收一般或文化程度较低的女性就业,不需要女大学生,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成了就业的牺牲品,人们包括妇女自身都认为妇女不需更多更高层次的教育。

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少数民族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我国各少数民族大多信教,甚至全民族信教,宗教深刻影响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心理,也影响着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比如,藏传佛教文化的教育价值观是“舍宗教无教育,舍寺院无学校,舍喇嘛和尚无教师”,在其观念的影响下,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在藏族社会经久不衰,并形成了与现代学校教育争夺教育资源的局面。⑦

四、保障妇女受教育权的几项措施

(一)中央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并改善教育的投资结构,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国家财政支持

对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保障离不开教育资金的注入,教育资金的注入,其主要主体应该是政府。但是政府在教育投入分担的比例上不尽合理。我国各级政府间应承担的教育投入的责任模糊,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而县乡两级政府财力薄弱,却主要承担对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⑧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教育投资的主体主要有政府来投资。而且根据中国的国情,主要应有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中央在进行财政拨款时,必须注意投资结构的合理,增加对初等、中等、职业教育的比重,并制定长期的投入计划,在必要的时候通过立法使这些财政制度和计划上升为法律,因为与政策相比,法律具有稳定性、普遍性、操作性强等特点。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提供物质保障,从而为西北经济的发展提供持久的活力。

各级政府也不要完全依靠政府,应当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上,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充分认识民族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行使自治权,多渠道、多方位筹集民族教育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保障妇女的受教育权。

(二)采取特殊的措施,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妇女入学

民族妇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经济的、教育的原因,有民族的、宗教的、社会的原因,要赶上先进民族的发展水平,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靠一般的办法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制定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为了尽快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发展少数民族妇女教育,地方政府应根据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特殊措施。

1、大力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保障妇女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把宣传和严格执法结合起来。还可利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学校六一儿童节、毕业典礼等庆典活动宣传女童教育的意义,使群众逐步明白制穷先治愚的道理,促使形成妇女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

2、建立寄宿制学校。在县城建立寄宿制民族中学,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民族中心小学和教学点。尤其要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民族地区建立寄宿制学校,这样既可以避免家长对子女的安全的顾虑,又解决了路远而不能上学的难题。

3、在办学形式上,采用正规化与非正规化相结合的办法,支持就近上学的原则,办好简易小学,搞好复式教学。可办全日制,也可办半日制,还可办早、午、晚班。也可根据当地农(牧)间隙办农(牧)闲小学办。在学籍管理上和教学要求上,对他们可采取一些宽松的政策,不搞“一刀切”,允许随到随教,带弟妹上学,允许农忙时在家庭适当参加一些辅助劳动。在教学内容上,保证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特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山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引进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相关的实用技术知识,渗透科学种田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如种植养殖、刺绣、纺织缝纫、烹调,是他们能学会用,心灵手巧,自立自强,具备一定的家庭生活和劳动致富的能力。

(三)健全和完善民族教育体制,为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取得保障提供制度支持

权利的实现不仅需要物质保障,还有赖于制度性保障,权利主体在任何状况下,都能找到接近权利并与权利相结合的具体制度,权利的实现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因此制定一部少数民族教育基本法——《少数民族教育法》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要对妇女的受教育权的保护进行专门规定,明确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对妇女受教育权的权利和义务。教育行政执法机关必须依法办事,落实法定的职责、义务。非教育法授权,教育行政机关不能剥夺相对人的权利,也不能为相对人设定义务。依法行政还应符合法定程序。否则会因程序违法而导致无效,对违法行为严厉惩处。⑨

(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男女受教育权的平等

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妇女受教育权实现的重大意义,今天的女童是未来的母亲,“教育一个男人,受教育的只是一个人;教育一个女人,受教育的是一代人。”如果今天女童不可能享有与男童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将来的女性也就不可能获得较好的社会角色的资源,不能充分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潜能,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育上,我们就会比其他国家晚一步,因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母亲对孩子的一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在就业方面,社会应吸收更多的女性就业,尤其是女大学生。国家可以对吸收女性就业的企业和单位实行一些政策倾斜,如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等措施。

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使得教育事业从未像今天这样与国家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法律为少数民族妇女提供了应当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的实然权利是国家、社会、家庭、包括妇女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对妇女团结,民族繁荣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等:《教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2国际人权法教程项目组:《国际人权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刘尧:《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2003年版。

○4○5○6顾玲 张目 黄会清:《同享明媚阳光党关注贫困农村义务教育》,《党建》,2005年第5期。

○7陈海松 黄玉兰:《论少数民族平等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版。

○8刘尧:《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2003年3月。

○9潘高峰:《试论我国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及其保障》,《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7月。

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保障

第二篇:借鉴域外先进经验 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

摘要:申素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

摘要: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担任中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法学会常务理事,多次受邀参加国家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2008年,参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教育法制建设”部分的起草。在采访中,申教授表示,教育是关乎个体生存的基本权利,国家有义务和责任保障所有公民的受教育权,残疾人的受教育权也应得到平等保护;发达国家除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入学“零拒绝”政策外,通过立法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我们应转变理念,深化对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受教育平等权的认识,细化残疾人高等教育招录工作的法律规定,重视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补偿,加强程序立法并充分实现其权利救济。

关键词:残疾人;受教育权;教育法律体系

一、尊重和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世界教育信息》:尊重与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残疾人受教育权?

申素平:残疾人接受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民主国家,所有公民在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国家对于每位公民负有“生存照顾”的义务。教育是关系到个体生存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有义务和责任保障所有公民的受教育权,而残疾人作为公民中的一部分,其受教育权也应受到平等保护。

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同其他受教育者一样,享有宪法和教育法规定的受教育权。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个适龄残疾儿童和少年都应当接受免费的教育;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因残疾而被拒绝入学。二是由于残疾人身心方面存在障碍,是受教育者中的弱势群体,因此需要国家为其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援助,具体包括在学校创设无障碍环境,使残疾学生平等地享受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对残疾学生设计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方式,提供能使他们获得最大收益的、最为适合的教育。此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教育费用和其他服务措施上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世界教育信息》:发达国家残疾人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普遍实施“零拒绝”政策,该政策的核心内容与原则是什么?

申素平:所谓“零拒绝”,最早是根据美国1975年《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中“州政府及地方学区要向所有残疾儿童提供教育”的规定而得出的。根据该原则,每一个残疾儿童都不得被拒绝于学校教育之外,尽管教育资源很有限,但残疾儿童的教育却不能因为经费的限制而终止或减少其服务内容。“零拒绝”政策保证每一个残疾儿童都不会被排斥在公共教育体系之外,且其受教育权不受侵犯。但是,在此原则确立后,还是有一些身体残疾程度较重,被校方或地方学区认为已不具备教育价值的儿童被学校拒绝入学。因此,在实践中,对于“零拒绝”政策是否包含所有儿童,所有儿童的“所有”(all)指的是不是“每一个”(any),学校是否可根据儿童残疾的程度将某些儿童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89年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在“蒂莫西案”(timothy v.rochester school district,1989)中裁定,“零拒绝”政策的受教育对象指的是所有人,并且强调法律规定的受教育机会并不是在儿童有学习能力时才有效。

二、保障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国经验值得借鉴

《世界教育信息》:国外对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受教育机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有哪些具体做法?

申素平:通过立法推进和实施残疾人高等教育,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共识与经验。美国是对残疾人教育立法较多的国家,其主要特色在于通过联邦立法帮助各州解决在实施残疾人教育方面所面临的经费不足和意愿不强烈的问题。在其通过的大量有关残疾人教育的立法中,1973年颁布的《康复法》第504节条款确立了保护残疾人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权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必须录取“有残疾的合格个人”。后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相关判例中将“有残疾的合格个人”界定为“虽有残疾但能满足所有教育要求的人”。英国2001年颁布《特殊教育需要与障碍法》,首次明确高等教育提供机构须保证不因学生的障碍或相关理由而对其歧视、不当对待或不为其提供合理的调整措施。澳大利亚分别于1992年与2005年颁布《残疾歧视法》和《残疾歧视法教育标准》,规定基于残疾的歧视是不合法的,高等教育机构要保证残疾人的高等教育权利,提供就读机会及支持服务。爱尔兰则出台系列法律,包括《大学法》(1997年)、《教育法》(1998年)、《资格法》(1999年)和《平等地位法》(2000年)等,支持其高等教育扩充,为过去被忽略的障碍人群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1]。总体而言,国外立法的重点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残疾人参加入学考试及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充分的便利条件。丹麦规定残疾学生可以申请免除某些科目的考试、延长准备或考试时间,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磁带或盲文,视力残疾儿童可以申请回避涉及地图或图片的试题等,以保障残疾学生和其他学生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残疾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为完成其学业有权要求所在院系提供必要的特殊教育支持。为他们提供这种补偿性措施是其所在院系应承担的职责,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对学校物理环境的改善,现代翻译设备、录音教材和其他新技术的利用等[2]。韩国通过提供辅助人员和延长考试时间的方式来维护残疾考生的受教育机会平等权。2004年,韩国教育部为保证31名患痉挛性麻痹的学生顺利参加大学学力考试,组织了大约80名来自特殊教育学校的考试辅助人员(其中包括45名督学)对这些考生提供帮助。在考试的中间休息时间,残疾学生可以将他们画好记号的纸交给这些辅助人员,而后者将按照纸上的记号为他们填写试卷。残疾考生考试的时间比正常考生长20分钟,但每次中间休息时间短10分钟。对于那些有严重残疾的考生,辅助人员会把试题念给他们听,并将他们的答案填到试卷上。[3] 其次,在录取工作中引入对残疾人的补偿措施。一些国家引入了某种程度的补偿措施来增加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以补偿残疾人在高等教育入学中的弱势地位,具体形成了配额法和加分法两种方式。前者是在每年的录取名额中预留或单独增加部分名额给残疾学生,专门用于保障残疾人的高等教育入学;后者主要是通过加分或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加权计算成绩,增加残疾考生达到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可能性。例如,西班牙1992年的皇家法令要求各大学将一年级新生招生名额中的3%留给残疾学生,包括非听力损伤或言语损伤的其他类型残疾学生[4]。1996年,美国加州为保障残疾人的高等教育机会平等权,在以特殊才能合格性决定标准录取的新生中预留2%的名额录取包括残疾人和退伍军人在内的由于特殊情况未能达到其他录取标准的学生。1995年,韩国政府制定的残疾青年大学录取特别制度允许大学录取一些定员外的残疾学生,扩大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最后,对高等学校招收残疾学生进行补助。一些国家对高等学校录取残疾学生实施奖励,提供专门的经费支持和政策鼓励。例如,丹麦政府规定学校在向残疾人提供入学特别支持时,可以向丹麦国家教育助学及贷款事务所寻求经济援助。意大利的做法是每所大学的校长任命一位教授负责接待残疾学生,大学向残疾学生提供全部必需的教学设备,并在住宿安排方面给予帮助;对残疾学生的照顾实行一对一的安排,由该残疾学生同班的其他学生承担;残疾学生的专业分布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如就读于科学、文学、法律以及社会学等院系。

三、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立法,保障其平等受教育权

《世界教育信息》:国外有关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立法已经将关注重心转移到弹性的、可调整的考试形式,以及政府的条件保障、激励和补偿措施方面,提高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立法,您有何看法或建议?

申素平:总体来说,我国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法律规定较少,其中一些规定原则性又较强,缺乏立法或司法的解释以及相关案例的积累,导致其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不强,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首先,转变理念,深化对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教育平等权的认识。当前,首要转变轻视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观念和立法理念。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第3条规定:“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虽然提到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但该条例全文仅有第29条涉及高等教育:“普通高级中等学校、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从具体条文分布可以看出,残疾人高等教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同时,社会上普遍存在“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有什么用”的质疑,过于注重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人才的功能而忽视了其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进而在效率优先的思维框架下忽视了作为残疾人基本权利的受教育平等权的实现。

再次,突出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补偿。残疾人身体上的劣势对其实现受教育权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在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的时候有必要消除残疾人因身体劣势所面临的负面结果,根据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受教育机会平等权的内容,侧重对残疾人的补偿。可以参考我国现有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探讨对残疾人高等教育实施补偿措施的可行性,通过在高等教育录取名额中预留或额外增加部分名额,为残疾人考试分数的计算单独设定一定的计算公式或直接根据残疾程度进行相应的加分等措施,弥补残疾人在与健全人的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同时,加强对高等学校招收残疾学生的激励和奖励。中央和地方政府应通过经费支持帮助高校落实《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提高残疾大学生生均经费补助标准以及拨付专项经费用于残疾人招录工作,提升高等学校招收残疾考生的意愿和主动性。

最后,加强程序立法并充分实现权利救济。合理正当的程序是对残疾人的受教育权进行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重要依据,只有严格规范残疾人高等教育各个环节的程序性规定,才能使残疾人明确自己享有的具体权利,确知自己的权利如何受到侵犯,也才能在权利受到侵犯后按照明确的途径和程序去加以维护。这些具体的程序性规定不仅包括在招生、考试、录取阶段残疾人所拥有的权利,可以获得支持的种类、范围,服务提供主体,还应包括在教育机会平等权受损后,残疾人寻求权利救济的途径、程序。加强程序立法是我国教育立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对于相对弱势的残疾人来说,程序的透明、公正更为必要和迫切。只有不断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招录工作中的程序性规定,才能充分发挥现有权利救济制度的功能,畅通教育申诉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的联系,有效提升现有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救济水平。

《世界教育信息》:作为教育法领域的专业学者,请谈一下您心中的“中国教育梦”。

申素平:残疾人作为公民根据宪法和法律应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一个残疾人,无论其残疾类型还是残疾程度如何,都有权接受与其能力相应的教育。实现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是国家必须保障的责任。从权利本位出发进行教育立法和相关政策制定,不断确认、保障和实现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公民的受教育权,应成为我国教育立法的目的与中心内容。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为我国教育奠定规范的法律框架基础是教育法学者的“中国教育梦”。

第三篇:受教育权教案

《受教育权》教学设计

平桥区王岗乡中心小学——李正艳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进一步了解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九年义务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明确自己在受教育方面应尽的义务。能力方面:

增强在受教育方面的权利观念和意识,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增强学生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观念,自觉地接受和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识受教育是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人才的重要手段。形成和强化学生珍惜受教育机会的愿望和情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从国家法律的角度对受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并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利的能力和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珍惜受教育的机会。难点:九年义务教育

【教学过程】

一、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课前调查:说一说:我为什么要学习?

1、导入:古稀老人上大学

2001年教育部作出规定,进一步放宽参加高考的条件,取消年龄和婚否的限制。结果当年全国就出现25岁以上的考生16265人,最大的73岁,实际录取25岁以上学生1924人,其中50岁以上的2人。据《南京晨报》报道,2002年全国年龄最大的考生、73岁的汪侠老人9月9日开始上学了,汪侠高考成绩为213分,被南京医科大学录取为旁听生,与该校临床医学5年制的新生一起上课。

各抒己见:汪侠老人为什么要参加高考,重回课堂?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小结:无论公民的性别、民族、种族、社会身份等是否相同,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只有不断地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使自己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自学与探究:(1)、什么是受教育权?(2)、为什么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的义务?

3、七嘴八舌:联系我们所学的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历史、音乐„„)说一说掌握知识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小结:要让短暂的生命发光、有尊严、有意义地度过一生,必须接受教育。

4、我来判案:“父亲不让女读书,少女与父对公堂” 江西于都县银坑镇一名十三岁的农村女孩因父亲剥夺了其受教育权而走上法庭,要求恢复其受教育权,继续完成学业。

这位女孩叫谢友兰,2001年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顺利升入初中。可是,她的父亲谢明军却要求女儿辍学在家务农。谢友兰自小就渴望长大后上大学,父亲的偏见让她很伤心。为了读书,她请外婆、表哥等亲戚说情,可固执的父亲就是不答应。小友兰急中生智找到了村里的干部,但是,当村干部找到谢明军劝说他让谢友兰读书时,谢明军却说:“孩子上不上学,是我家的私事,别人管不着。”最后,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谢友兰将其父亲告上了法庭。于都县法院受理后,一审判决谢明军立即恢复谢友兰的受教育权,有义务让谢友兰完成学业,并对谢明军作出教育批评,要求他当庭向女儿道歉。

小组讨论与交流:

(1)孩子上不上学只是个人的私事吗?

(2)如果是孩子自己不想上学,她就可以不上学吗?

小结: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一种机会和一项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包括自己的家长。同时,接受义务教育也是公民的一项法定义务,必须履行。

二、接受教育有保障

1、自学与探究:(1)、什么是义务教育?年限是多少?答: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年限:九年(2)、我国的义务教育有哪些特征?答:九年义务教育的特征:①免费性 免除我们的学费(这是国家对我们青少年的关怀),但仍需交必要的书杂费(为什么不能免收一切学习费用?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材料研读:《浙江省统计局关于2003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据抽样调查,2003年末浙江省全省常住人口4679.6万人。浙江省全省小学在校学生340.29万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8.49%、99.85%,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初中招生60.72万人;初中毕业升高中段的比例84.6%,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九年义务教育是普及性的教育)

②普及性: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学校、每个地区都要普及义务教育,无一例外。

还有其他特征,如强制性:是法定制度,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全社会必须遵守。(3)、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怎样保障的?答:法律保障、资金(物质)保障、师资保障

2、献计献策:

妈妈因与爸爸赌气而离家,不知去向。爸爸又常常出去**而不做工养家,也不管小芳的生活。新学期要开学了,小芳向爸爸要书本费,爸爸不但不给,还训斥她:“义务教育不是不收费吗?怎么又要我给钱!上学要花钱,就别上了,你也不小了,就去打份工,挣钱养家吧。” 问:小芳的爸爸这样说对吗,为什么?

如果你是小芳,为了争取读书的机会,应该怎样说服自己的爸爸? 活动步骤:(1)找两个学生表演,关键在小芳与爸爸的对话上。

(2)将学生分成两个组,一组讨论小芳爸爸的一言一行,是否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一组讨论小芳应该怎样为自己争取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起来发言,然后同学之间再作补充。(活动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及应如何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三、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1、小小游戏:

(老师手上握有长短不一的两支粉笔,请同学抽取一支,如能抽到长的,本学期公民常识总评成绩就100分,抽到短的,就0分)你觉得这个游戏规则如何?(不公平)

2、引入真实故事:“一根稻草,两种命运”

那一年,肖琴五年级,妹妹肖燕云二年级。要开学了,两个土家族小姑娘却在妈妈手里攥着的两根稻草前呆住了——“家里只供得起你们中的一个上学,这两根草一长一短,抽到长的去上学,短的留在家里做事„„”

结果,妹妹抓了长的去上学,并经过勤苦学习,进入了大学。而成绩一向优异的姐姐肖琴只能辍学回家,从此放牛打草,当了农民。劳作一天之后,坐在门口横生的老树旁,内向的肖琴偶尔会目光空茫„„

燕云哭着说:“等将来毕业后,我一定要让姐姐的小孩上一个很好很好的学校,不让这种悲剧重演„„”而肖琴想得比较多的是怎样多赚一点钱,帮妹妹读完大学。她说:如果有可能,最想成为一名老师,可以帮助一些没有条件的孩子读书。(活动目的:感受没有书读的孩子对上学的渴望和期盼,引导学生更珍惜国家赋予我们的受教育的权利。)

3、人生AB剧:苏明娟的今昔对比。

1991年,《中国青年报》记者曾拍下苏明娟求学的照片,作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照。苏明娟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和渴望求学的目光,打动过无数热心希望工程事业的人的心。

现在的苏明娟过得好吗? 十多年年间,苏明娟和所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她接受希望工程的捐助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并被评为希望工程的“全国希望之星”、“爱心助学金”项目的形象大使。2002年7月,苏明娟参加了高考,被安徽大学录取。今年已被安徽一家银行录用。

如果苏明娟最终没有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现在她又会过得如何?

4、比一比:与没有书读的孩子做比较,找找我们的优势和差距。(1)请列举校园里存在的一些厌学现象。

(如上课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破坏课堂纪律、旷课逃课等。)(2)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危害?作为同龄人,你准备怎样规劝他们?

5、课后思考:你在履行受教育义务时,做得怎样?今后该怎么做?(1)、我们要学会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2)、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第四篇:7.1受教育权

第七单元(7.1)《维护受教育权》同步检测

(开卷测试,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国家从1985起对西藏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三包”(包吃、包穿、包学费)政策,并逐年提高“三包”经费标准。2007年,西藏教育投入是1978年教育投入的200多倍,国家的巨额资金投入,为西藏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资金支持。据此回答1—3题。

1.从西藏的发展来说,受教育是西藏农牧民子女应尽的()

A.一项基本义务B.一项个人自由C.一项兴趣爱好D.一项基本权利

2.逐年提高“三包”经费标准等举措保障了西藏农牧民子女的()

A.被抚养权B.人格尊严权C.受教育权D.生命健康权

3.西藏农牧民子女接受教育,从权利和义务关系上看()

A.只是公民的基本权利B.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C.只是公民的基本义务D.既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不是公民的义务

4.浙江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开始建立义务教育经费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每年由省教育厅、省统计局、省财政厅联合向社会发布全省义务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公告。这一制度的执行有利于()

A.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

B.学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C.学生监督学校收费情况

D.杜绝教育领域内的腐败问题

5.右边漫画《搭建》()

A.反映出发展教育的巨大作用

B.表明我国教育极度发达

C.体现了家庭、社会和学校对教育的共同关心

D.表明义务教育的发展已无后顾之忧

2006年,我国西部农村首先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7年春天,这项改革推行到全国农村;同年秋季,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免交学杂费的同时,还免收教科书费。2008年春天,16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进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试点。到了秋季,所有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至此我国形成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普惠制。据此回答6—8题。

6.我国当前仍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

A.八年B.九年C.十二年D.十年

7.材料主要反映出的我国义务教育的特征是()

A.无偿性B.固定性C.免费性D.普及性

8.据你所知,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应该是()

A.个人负担B.家庭提供C.社会集资D.国家财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中国青年权益状况报告》。报告称,改革开放30年来,为了完善教育体制,使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国家颁布和修订了一系列和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广泛地涉及到青年受教育权益的保护,为广大青少年受教育权益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据此回答

9—10题。

9.为青年受教育权提供坚实法律保障的专门法律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

10.为广大青少年受教育权益的实现,除有法律保障外,还应有()

①物质保障②师资保障③制度保障④家庭保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11.窑主黑心肝,童年当壮年,榨取血和汗,生活好糜烂。窑主大量招用在义务教育学龄期的童工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

C.严重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违法行为

D.扩大就业、发展生产的合法行为

1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俊彦表示,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基本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所以贫困家庭学生就应该()

①遵守学校纪律,珍惜学习时间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③争取考上名校,出人头地④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专心学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观察漫画《中学生留怪异发型 被校方严惩拒之

门外》,回答14-15题。

13.该校把这些学生拒之门外的行为()

A.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留怪异发型

B.是违法行为,侵犯了他们的受教育权

C.是正确的,因为他们肯定不是好学生

D.是正确的,因为他们有错在先

14.这些学生留怪异发型,是的表现。

()

A.没有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B.缺少学校保护

C.正确行使他们的自由和权利D.缺少家庭保护

二、简答题(共20分)

15.【情景对话】

下面是几位同学在一次课间休息时的对话:

甲:“我们班的陶奇不爱学习,上课总是说话,下课有时还打架,我们都不喜欢他。” 乙:“是呀,有一次,陶奇借了我的东西不还,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性格很怪。” 丙:“陶奇上课不认真,成绩也很差,老拖班级的平均分,反正他自己也不愿意学,学校干脆开除他算了。”

你认为陶奇该不该被开除?为什么?(8分)

16.【知识回顾】

2008年12月21日至22日,教育部2009工作会议在京举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强调2009年要重点抓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着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贯彻和实施好《教育督导条例》。

(1)材料中提到的“义务教育”的概念是什么?(4分)

(2)我国目前义务教育包括哪两个阶段?(4分)

(3)我国义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4分)

三、材料分析题(共16分)

17.【用知识成就理想】

2008年12月29日,四川地震极重灾区的北川县桂溪中学师生喜获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胡锦涛给北川中学生回信:胡锦涛在信中说:“八班的全体同学,你们好!你们给我的信和贺卡,我都仔细看了。今天下午(指十二月二十七日)我来到你们学校,听到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看到同学们的灿烂笑脸,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灾区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经历了这场历史罕见的特大地震灾害后,同学们都长大了、懂事了。我为你们的进步感到高兴。”

“你们原来的教学楼在地震中毁坏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新教学楼正拔地而起。希望你们把党和人民的关爱变成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用知识成就理想,用美德塑造人生,长大以后更好地建设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衷心祝愿你们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茁壮成长。胡锦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这封回信里我们体会到,同学们享受到了怎样的权利,履行了什么义务?请从材料里找出例证。(8分)

(2)为了完成胡锦涛总书记的“用知识成就理想”的嘱托,同学们需要怎么做?(8分)

四、活动探究题(共22分)

18.【关注义务教育发展】

2008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做了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执法检查发现一些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中小学校舍和日常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等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报告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要依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学校安全建设。

某乡镇学校八年级(1)班同学准备就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宣传活动,以推动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如果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请你参加进来完成下列活动。

(1)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4分)

(2)请你为本次宣传活动设计三种活动形式。(3分)

(3)请你以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为主题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书。(8分)

(4)在宣传活动中该班了解到:偶尔有社会青年来学校寻衅滋事,个别校舍还存在安全隐患,学校食堂卫生有时不过关等情况。针对上述问题,请你向学校或有关部门提几条合理化建议。(7分)

山东 高成祥(参考答案见下期第四版)第33期第七单元(7.1)《维护受教育权》同步检测参考答案

一、1.A2.C3.B4.A5.C6.B7.C8.D9.D10.A11.C 12.A13.B

14.A

二、15.陶奇不该被开除。凡是作为我国公民的适龄儿童和少年,无一例外都能获得接受从小学到初中教育的机会。任何个人和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适龄儿童及少年入学就读,剥夺他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陶奇所在学校如果随意开除了他,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是违法的。

16.(1)义务教育是指“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2)我国的义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小学)和初级中等教育(初中)两个阶段,时间跨度共九年。(3)我国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普及性的特征。

三、17.(1)享受了受教育的权利。“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新教学楼正拔地而起”。“ 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履行了受教育的义务。”、“我来到你们学校,听到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2)同学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自觉接受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不中途辍学;自觉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学习,在学业上不断进步,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四、18.(1)贯彻义务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等等。(2)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3)注意倡议书的格式;倡议的内容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4)建议:加大教育投入,对破坏义务教育的行为要依法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等。(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第五篇:西北少数民族及宗教信仰

西北少数民族概况

西北地区通常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五省区,总面积3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在这片广袤辽阔的土地上,自古就有中华民族的众多成员,生息繁衍成长发展。今天西北地区的民族除汉族外还有回族东乡保安,萨拉,土族,裕固,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族,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俄罗斯,蒙古,藏族,满族,达斡尔等十八个少数民族。

西北地区民族人口,多寡不等,2000年统计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有回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三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以上一百万以下的有东乡族柯尔克孜族土族和锡伯族四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以上十万以下的有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保安族,裕固族六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以下的有塔塔尔族。从分布地域上看,相对集中分布于新疆维族和甘宁青为主两大地区,新疆为主要聚居区的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你甘宁青三省为主要聚居区的民族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

西北少数民族居住的生态环境 新疆地区的生态环境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为邻。新疆深居亚欧内陆,西跨塘庙高原,北有阿尔泰山,南有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天山横贯中部,南北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两大盆地。南部塔里木盆地面积约81万平方公里,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则是一块块大小不等的绿洲,这里终年干旱少雨,但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上的条条河流却从四周涌向盆地,汇成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她奔腾东流,与开都河,孔雀河等河流一起,灌溉着盆地边缘的绿洲农田,为该地区发展农业提供这么优越的条件。北部的准噶尔盆地,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历来是游牧民族活动的重要场所。

地理和生态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新疆各民族的传统经济。新疆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有,维吾尔族,锡伯族。南疆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区。新疆地区也许牧业经济为主的民族主要有哈萨克,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族,其中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和伊犁盆地,但是部分哈萨克族也兼事农业。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分别居住在新疆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和天山西部与帕米尔高原交界的山地草原地带。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因人口较少居住又相对分散,其中有较多的人居住在城市,所以从事商业者较多。

西北少数民族的语言情况

汉藏、阿尔泰、印欧语系的各语族、语支。

回族:大杂居小聚居,居住在哪个汉语方言区就操哪种汉族语言,也使用少数民族语言。

东乡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土族: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新文字正在推广。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裕固族:东部裕固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西部裕固语,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汉语。

撒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借用汉语文字书面交际。维吾尔族: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过突厥文、回鹘文,现在使用老维吾尔文。哈萨克族: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柯尔克孜族: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孜别克族: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塔塔尔族: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锡伯族: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塔吉克族:印欧语系。俄罗斯族:印欧语系。

西北民族的宗教信仰

西北民族地区有多种宗教信仰,其中信仰人数最多的是伊斯兰教,其他的还有喇嘛教、东正教、以及萨满教等原始信仰与崇拜。

1、伊斯兰教: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柯尔克孜、保安、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

2、喇嘛教:土族、裕固族、锡伯族、蒙古族。

3、萨满教等原始宗教

在锡伯族、裕固族、土族、哈萨克族中比较突出。锡伯族在接受喇嘛教的同时,仍保留着原始的萨满教信仰和祖先崇拜。

西北民族的族源问题(见笔记)

1、东乡族、撒拉族、土族 东乡族:一般认为主要归于元代色目人与蒙古人的融合,西征的一支军队屯居河州东乡,与蒙古、汉、藏等民族融合,元明之际形成。

保安族:13世纪随西征军东来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初在同仁一带游牧,后逐渐土、汉、回等民族,元明之际形成。

撒拉族:来源于中亚撒马尔罕地区西突厥五古斯部落的一支—撒鲁尔人。循化。元明之际形成。

以上三个民族居住在甘青一带河州,都以农耕为主,畜牧业也有相当比重。明初实行土司制度,后清朝逐步改土归流,先后进入地主封建制的发展阶段。

土族:吐谷浑与蒙古族驻军,后明朝政府迁入大批汉族,并融合了少量的藏族、维吾尔族,元明形成。元明时代,经济已经转变为农耕为主,兼事畜牧,元朝,册封土官,1931年,才废除。

2、维吾尔族(p561明清时期的维吾尔社会政局)

3、撒里畏兀儿—裕固族(见撒里畏兀儿名词解释)

4、哈萨克:可以追溯到乌孙。等

回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全国2000多个县、市,比较集中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其次是甘肃、青海、云南、河南、河北、山东及3个直辖市,在全国的城市几乎都有其聚居区。现有860万人口。13世纪初,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到中国,成为元代“色目人”中的主要成份,“回回”一词由民族他称而发展为自称。另有一批被称为“蕃客”的回回,是在唐初就来到中国经商的穆斯林的后裔,在与汉、蒙古、维吾尔等族的长期交往中,发展形成了我国的回族。回族以汉语文作为自己的民族共同语文。伊斯兰文化在回族的社会生活中影响很大,表现出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广泛密切交融。农村中的回回往往自成村落,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与手工业;城市中亦往往集中在某一街区,形成小社区。多从事商业与手工业。我国历史上回族在革命斗争和文化科学方面都有伟大贡献。

维吾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天山以南为主。人口有720多万(1990年)。“维吾尔”是民族自称,意为“团结”、“联合”。其族源可远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的“丁零”。丁零被作为“铁勒”、“铁历”、“赤勒”、“敕勒”之后,铁勒是西突厥汗国的一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的先世。公元7世纪铁勒中的几部组成“回纥”部落联盟,怀仁可汗与唐朝交好。9世纪以后,在西域定居的回鹘人与周围古代民族融合,逐渐形成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对开发、保卫、建设西北边疆有伟大贡献,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品享誉国内外。以农业为主,擅长植棉与园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本民族文字,有新老两种,老维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新文字是拉丁化的。信奉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海西。人口有110多万(1990年)。其先民是公元前2世纪就生活在新疆北部和伊犁河流域的乌孙部落联盟,经2000多年的发展,至15世纪末形成哈萨克族。“哈萨克”意为“脱离者”、“避难者”,或“勇敢的自由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解放后政府又为其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除少数定居从事农业经济外,大部分以畜牧业为主。信奉伊斯兰教,但由于牧业经济的影响,清真寺与经文学校都较少。热情好客,吃苦耐劳,体魄强健,性格豪放,能歌善舞。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发达。

蒙古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新、辽、吉、黑、青、甘、宁、冀、豫、川、滇、京等省(区)。人口4806849人(1990年)。“蒙古”为本民族自称,最初只是蒙古语族诸部中一个部的名称,系唐朝时代“室韦”的一支。《旧唐书》称“蒙兀室韦”。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7世纪向西迁移游牧,逐渐与突厥语族部落融合,分衍出孛儿只斤、泰赤乌、扎只刺、兀良哈等部落。12世纪初,组成以成吉思汗为首的“合木黑蒙古”联盟。随着力量的壮大,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先后击败塔塔尔、蔑儿乞等部落,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统一后的蒙古族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驰骋亚欧,开辟了东西交通,建立了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国四大汗国;南下占据中原,征服大理、吐蕃,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元帝国,奠定了中国版图。蒙古族大多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现通用13世纪时创制、后经多次改革的蒙古文,俗称“旧蒙文”。早期信奉萨满教,元代后多改信喇嘛教中的黄教(即格鲁派)。1947年5月1日在内蒙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有“游牧民族”之称。解放后,主要从事畜牧业,部分人则半农半牧或从事农业。能歌善舞,精于骑射。传统居住形式为蒙古包,现很少见。多食牛羊肉、奶制品和炒米,喜喝奶茶。

东乡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有37万多人口(1990年)。关于东乡族的历史来源,缺乏直接完整的史料文献,可以肯定的是与13世纪元代在西北地区的军屯活动有关。在东乡地区屯兵收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与当地回、汉、蒙古、藏等民族经元、明两代的长期融合,逐渐形成了东乡族。过去该民族自称为“撒尔塔”,源于蒙古语“黄色的”,反映了东乡人眼睛与头发的颜色特征。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语言中蒙古语词汇占60%左右,汉语借词较多。现在兼通汉语,使用汉文的人很多。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信仰伊斯兰教,教派较多。解放前被称为“东乡回”或“蒙古回回”,与以上有关文化特点相联。1951年被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以其主要居住地东乡命名。

土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海东地区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及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海和甘肃的另外一些县亦有散居者。现有19万多人(1990年)。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体,先后吸收了部分羌、藏、蒙古、汉等民族成分发展形成了独立民族。自公元初至元朝统一中国,“吐谷浑”一名在世籍中并不鲜见。元代汉文史籍中,始把“吐浑”记为“土人”。其族源与蒙古族最为密切,所以民族自称中过去曾有“蒙古尔”、“蒙古尔孔”等。元、明时已留驻或迁徙到今西宁、互助一带。早期从事畜牧业,主要养羊,今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副。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通用汉文。主要信仰藏传佛教。民间文艺以唱“花儿”民歌影响最大。妇女的刺绣女红独具艺术风采。

锡伯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伊宁市、乌鲁木齐市和东北三省。人口为17万多人(1990年)。祖居地在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是最初的摇篮,后迁至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从事渔猎生活。多数人自以为是“鲜卑”人后裔,清初被编入八旗。1764年清政府从盛京(今沈阳)征调1016人,连同家属3000余人开赴新疆屯戍,形成分居东北与西北的状况。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民族文字。以农业为主业,农闲时喜欢捕鱼打猎。信仰多神,也有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的。多射箭能手,为国家队输送过不少优秀射箭运动员。锡伯族善于学习,有不少翻译人才,享“翻译民族”美誉。

柯尔克孜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西部地区,以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最集中。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克苏、喀什和黑龙江富裕县亦有少数分布。现有人口14万多人(1990年)。“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关于其含义,有“40个部落”、“40个姑娘”和“草原上的人”等解释。历史悠久,公元前3世纪,史书就记载他们生活在叶尼塞河流域,是匈奴的部属。唐代和元代是柯尔克孜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与中央政府和中原地区交往密切。元亡后,迁到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地区荒僻的深山中,发展变得缓慢。主要经营畜牧业生产,兼营农业和畜产品加工。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民族文字。部分地区通用维吾尔语文和哈萨克语文。著名史诗《玛纳斯》具有世界影响。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民间工艺美术以刺绣与编织最著名。热情好客,讲究礼节。

撒拉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现有8.7万多人(1990年)。其先民是元代从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辗转迁徙至青海来的,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无文字,多用汉文,有部分人懂藏语。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园艺发达,盛产梨、杏、葡萄、枣、核桃、花椒等,循化地区有“瓜果之乡”的美誉,尤以鸡蛋皮核桃著名。信奉伊斯兰教,解放前教派较多。民间文学发达。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儿等民间曲调十分优美动听。

塔吉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数散居于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人口有3.3万多人(1990年)。“塔吉克”是民族自称,意为“王冠”。早在公元前若干世纪,就已活动在新疆南部的许多地区,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操伊朗语的部落,是塔吉克的先民。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塔吉克的地方政权及先民,与中原王朝及称雄一时的周围政权都有较多交往。清代沿用元朝的名称,称其为“色勒库尔”,建置色勒库尔回庄,归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管辖。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多数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曾使用波斯文,现改用维吾尔文。高山游牧型经济,以牧业为主,农耕为辅,有“马上民族”之称。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玛仪派,教徒不封斋,不朝觐,除老年人每天在家做两次礼拜外,一般人只有节日礼拜活动。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敬重老人,民风淳朴。

乌孜别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喀什、乌鲁木齐、莎车、叶城等地。人口有1.4万多(1990年)。其先民可以追溯到中亚古代的粟特人、花拉子模人、大夏人、大宛人等。族名产生于13世纪。当时蒙古人建立的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公元1312-1341年),统一了分散在中亚的各个部落,其汗国被称为乌孜别克汗国,其国人被称为“乌孜别克人”。14世纪以后,部分乌孜别克商人沿“丝绸之路”到中国内地经商,有些人逐渐在新疆的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18世纪中叶,迁入新疆的人数大增,直到20世纪初,仍不断有人迁入。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民族文字。大多数人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少数人从事牧业,兼营农业。妇女尤擅刺绣,在新疆久负盛名。信奉伊斯兰教,建有较大的清真寺,有些寺内附设经文学校。

俄罗斯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现有人口1.3万多(1990年)。俄罗斯人是东斯拉夫人的一个分支,直接祖先是古代分布于罗斯河流域(今乌克兰的基辅地区)的罗斯部落。9世纪时以基辅为中心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时解体分裂为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部落。13世纪末14世纪初,莫斯科公国崛起,到16世纪末,开始向多民族国家发展,逐渐成为俄罗斯帝国。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反动统治。我国的俄罗斯族是自18世纪末由沙俄迁入的。19世纪末和十月革命前后由西伯利亚等地涌入我国的更多。新中国成立后,确认我国境内的俄罗斯族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使用的是俄文。俄罗斯族人民勤劳勇敢,豪爽热情。经济从业较复杂,有修理业、运输业、手工业、农业、园艺、饲养家畜和养蜂等。生活习俗与独联体的俄罗斯人相似。有部分人信奉东正教。

裕固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地区。现有人口1.2万多人。其祖先可追溯到古代的回纥(详见该条),公元4世纪末见于史书。公元840年,回纥汗国在天灾和外敌的夹击下崩溃,部众分几支向西、向南迁徙,到达河西走廊甘州的一支被称为“甘州回纥”。他们是裕固族的直系祖先。至895年占领甘州城,建立独立的政权,控制整个河西走廊地区,维持政权100多年。1028年,甘州回纥政权在西夏的进攻下崩溃,其中一支退至敦煌以南,柴达木盆地以北,西到罗布泊、若羌一带,自称“撒里畏兀尔”。在元代被列为色目人之一种,与蒙古人接触很多,并接受藏传佛教。至明代东迁到河西走廊,逐渐形成单一民族。西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文。河西走廊中部和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以畜牧业为主,黄泥堡的以农耕为主。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喇嘛教黄教。

保安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大墩、高李、甘梅3个村庄。现有1.2万多人。是由元代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军屯垦牧,与周围的回、藏、土、汉各族人民交往融合而成的兄弟民族。明万历年间在同仁县境内设置了保安营,筑建了保安城,隶属河州卫。清同治初年,由于不堪当地喇嘛教隆务寺封建领主的欺压,而辗转迁至今居地。他们聚居的地方仍像在同仁一样,被称为“保安三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多通汉语文。主营农业,兼营畜牧业、手工业和副业。腰刀“保安刀”是驰名国内外的精美工艺品,具有实用、装饰和收藏价值。信奉伊斯兰教。社会习俗与周围的回、东乡、撒拉族相似。

塔塔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新疆伊宁、塔城、阿勒泰、昌吉、乌鲁木齐等地。人口为4873人(1990年)。史书上曾有“达怛”、“达达”、“达靼”等不同译名,“鞑靼”一名最早见于唐代。15世纪时,塔塔尔人是喀山汗国的主要居民,16世纪归并入俄罗斯。19世纪时,部分塔塔尔人陆续迁入我国新疆。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民族文字,但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现通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信奉伊斯兰教。民间音乐舞蹈在群众中广为流行,能歌善舞是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一个特色。

下载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保障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保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维护受教育权》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了解公民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九年义务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明确自己的教育义务。 能力目标: 加强权利和教育意识的概念,保持他们的受教育......

    侵犯受教育权 案例分析

    侵犯受教育权甲就读于北京某大学,2006年甲母曾与学校教务的人员吵过架,学校即将甲退学,而2006年学校的退学公告里并没有甲的名字。找到学校后,校方称在2月份有相关的公告,但未出......

    受教育权的法律体系研究

    受教育权的法律体系研究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教育权实质上有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有必要以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公民的受教育权,总述它的法律体系。首先,要考虑受教育权的概......

    《维护受教育权》教案2

    《维护受教育权》教案2 www.5y kj.co m《维护受教育权》教案 第二课时 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九年义务教育的具体内容......

    高校学生受教育权被侵犯的常见类型及如何保障高校学生受教育权问题

    作业4:简述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受教育权被侵犯的常见类型,并就如何保障高校学生受教育权问题进行阐述。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应该说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其基本内涵应当是指高校学生有......

    西北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培训中心办公室

    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 简 报 第87期 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办公室编 2011年7月31日 工作动态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学办孙琦主任来我校考察调研 ※ 内蒙古师范大学......

    关于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问题 俗话说得好,孩子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爱孩子、教育孩子是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一位孩子都......

    维护受教育权教学反思(5篇材料)

    《维护受教育权》教学反思维护受教育权是八年级政治课本中关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当中重要的一课,但是本课内容相对枯燥,老师说教成分较多,为了能配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