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妇联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职能经验交流
妇联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职能经验交流
近年来,区妇联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妇联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围绕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在加强基础工作的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服务职能,维护了广大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妇女的能力和作用,为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
献。
一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拓展工作阵地
为切实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妇干的作用,区妇联从实际出发,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不断拓展工作网络和工作领域。
一是完善社区妇联组织机构。目前,全区7个街道,38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建立了妇联组织,为开展妇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组织社区妇联干部进行全面系统培训。培训内容有妇联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方法以及两纲知识,同时邀请区法院法官进行妇女维权知识讲座。通过学习培训,使不少刚上任的新妇联干部提高了认识,增长了见识,掌握了方法。
三是积极组织妇女干部参加各种培训班。组织社区妇联主席和乡镇村妇干参加由市妇联举办的妇联创新工作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为妇女儿童服务的本领。组织部分农村妇联干部参加市妇联举办的农村女致富能手培训班,进行为其两天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妇女权益保障法、农村现状分析及一些法律法规,增强了农村妇联干部的能力。
今年上半年,区妇联大力表彰了2007年度基层妇联信息工作先进单位,激发妇联干部的创造力和获利,提升了妇联工作水平。
二创新工作机制,开展特色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发挥妇联组织的积极作用
品牌就是形象,特色就是优势。在全区开展创建示范活动中,区妇联创新工作机制,结合妇联本身工作实际,努力把具有妇联工作特色的内容融入全区创建示范工作之中,创建了12个各具特色的示范社区,推动了和谐社区环境的形成。
一:积极创建示范社区。区妇联结合社区各自特点,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首批被命名的示范社区有:#社区为“平安家庭”示范社区、#社区为“妇女健康教育”示范社区、¥社区为“无家暴”示范社区、&社区为“无毒”示范社区、!社区为“学习型”示范社区、@社区为“妇女创业”社区。
二:在示范社区开展创新服务。区妇联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上述社区各自的特点,突出服务职能,把社区里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紧紧抓在手里,放在心上,在社区开展各具特色的创新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目前,区已经成立12个示范社区,每个社区都开展特色服务。如@社区开展的“无毒社区”,成立了社区妇联禁毒小组和禁毒志愿者队伍,通过组织女性课堂各类毒品知识讲座、座谈会、禁毒知识有奖问答等方式,把相关禁毒知识传播到每一个家庭。三:积极发挥示范社区的示范效应。在创建示范社区活动中,区妇联组织加大宣传力度,使社区群众了解创建示范社区的意义以及吸引群众主动参与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在示范社区正式命名后,其良好效应立即显现,社区的风气明显改善。其他社区纷纷争创示范社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持续开展。
三:扎实开展工作,增强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和服务职能。
一:推动帮助社区下岗妇女再就业和创业,为下岗妇女撑起一片天空。
区妇联围绕市妇联下达的工作任务,把带领下岗失业妇女创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经过区妇联的积极协调,在区委的大力支持下,在@街道和区行政执法局的通力协助下,区“天桥织女”服务点正式上路营业。在华盛街路上,专门开辟织补衣服一条街,划定12个标准摊位,并帮“织女”们统一制作了标有“天桥织女”字样的活动平台。下岗女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每人每天可挣30-50元,区妇联帮她们打出“天桥织女”品牌后,顾客明显增多,生意非常红火。“织女”们说,这真感谢区妇联,还是妇联娘家人为我们着想啊!
二: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
留守、流动儿童是新形势下出现的弱势群体。这些儿童由于缺少父爱母爱,得不到家庭及时正确的指导教育,导致大多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沟通、自卑、自闭、有的生活困难,对学习和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帮助这一弱势群体的儿童,今年区妇联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把救助留守、流动儿童纳入全年工作的总体目标,从组织机制到任务分解,一起布置,一起检查验收。通过调查摸底,掌握情况。经调查,目前全区共有流动儿童941人,留守儿童494人,全登记在册,建立了台帐,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开展了为流动、留守儿童送温暖活动。“六一”儿童节前夕区妇儿工委组织了一些爱心大使、深入农村看
望留守儿童,送去了5000多元的生活学习用品,还表演了节目,使他们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为满足留守儿童求知欲望,区妇联还在各社区建起儿童图书阅览室,共存图书200多册,每年为900多人次流动儿童免费提供阅读服务。区教育局设立流动儿童学校,使流动儿童一样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区卫生部门主动为流动(留守)儿童做好免疫接种服务工作;区民政局、工会、团委积极为流动特困儿童献爱心、送温暖。在省、市召开的流动儿童工作会议上,区关爱流动儿童工作得到很好评价。燕山乡有近百名失学儿童,区妇联及时组织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以及有关部门共同捐资12400元,帮助这些儿童重返课堂。
三:挖掘先进典型,大力弘扬道德新风尚,扩大妇联组织的影响力。
一:积极弘扬全国到道德模范李玉兰的先进事迹。我市杰出的妇女代表李玉兰因长期从事慈善视野而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和全国百名优秀母亲称号,为了让她的事迹感动更多的人,同时也是为了大力弘扬文明新凤,在省文明办的安排下,李玉兰与其他5位先进人物一起历时16天,在全省10个文明城市进行巡回报告,李玉兰克勤克俭、扶贫济困、爱心助学、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和感人事迹感动了各文明城市的广大市民,他们纷纷表示,要向道德模范学习,努力创建和谐社会。今年8月8日,李玉兰代表蚌埠、代表安徽走进鸟巢,观看奥运会开幕式。为了弘扬奥运精神,区妇联举办6场“与李玉兰共享奥运荣耀报告会”,受教育人数达5000余人。在李玉兰精神的鼓舞下,区15中学率先成立了李玉兰爱心书屋,特邀李玉兰奶奶位学校名誉辅导员,未成年人教育添砖加瓦。
此前,为了大力弘扬李玉兰的精神,区妇联参与完成了《平凡的人,博大的爱》的光盘制作、出版了《大爱无痕》书籍,使她的事迹更加家喻户晓。二:开展各种评选工作,挖掘先进典型。2007年,为了弘扬传统美德,扩大妇联影响,区妇联召开了庆三八共创和谐表彰大会,会上对10户好婆婆、10户好媳妇、10户平安家庭、10户和谐家庭和21名优秀妇干进行表彰。由市妇联举办的“优秀母亲”和好军嫂表彰,区共有30位妇女代表获奖、她们是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代表,是“孝敬父母、教育子女的代表”,在创建和谐社区中构建和谐蚌山中创造了新业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通过@和好婆婆、好媳妇等榜样的带动@区形成了一股尊老爱幼、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浓厚氛围。在弘扬道德新风尚的过程中,区妇联组织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几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区妇联及社区妇联的不懈努力,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后创建的一系列示范社区开始发挥出效应,整个社会的风气明显改善,妇女权益得到积极保护、妇女下岗再就业和创业工作进展顺利,流动、留守儿童享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妇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也显著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二篇:强化社区职能-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社区职能创新工作机制
全面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
记屯字镇街道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创建示范工作
今年以来,屯字镇社区以“抓典型建机制”活动为契机,以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核心,以构建流动人口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为要求,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做为提升社区计生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逐步健全协作机制,强化管理职能,拓展服务领域,努力构建管理一体化格局。我们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工作理念,扎实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示范化社区创建活动,全力打造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平台。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网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年初以来,镇党委、政府把流动人口示范化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屯字镇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示范化社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协调派出所、工商所等镇直部门及时介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由分管领导总体负责,计生干部具体落实,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计生干部全力抓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机制,落实人员。社区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办公室,配备专职流动人口计生专干,负责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采取“化块服务,分片管理”工作措施,确定了流动人口协管员6名,负责流动人口联系协管工作。全镇流入人口全部实行微机管理,在此基础上,新建了婚育节育情况事务公开栏,全面启用了全员流动人口个案信息
管理平台。目前,对流入我镇的45名流动人口全部实现了建档立卡管理,并能通过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GPL系统)进行协查和信息共享。三是健全机构,完善网络。为了全面发挥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能,我们成立了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及时对流动人口维权工作进行协调,确保流入我镇的人身权利得到全面保障。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随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重心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本,寓管理与服务之中,不断强化优质服务,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的人性化管理。一是明确属地化管理。我们对流入人口全面落实免费提供避孕药具服务,邀请上级计生部门免费开展生殖健康检查、免费办理和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让广大的流入人口在异地也能充分享受到与常住人口同等的市民化、人性化服务。一年来,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环、检26人次,环、检率达到了93℅,避孕药具免费发放40多人次,发放率达到了90℅以上。二是实行流入人口“六个清”。全面准确掌握流入人口的身份、家庭、户籍地、婚育状况、生育和节育情况。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所需,为其尽可能地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目前,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建档率达到100%,出生政策符合率达到100℅,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达到了85℅以上。三是做到流出人口“十个一”。我们对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坚持做到在流出前做一次环孕情和妇科病检查,免费培训一次,免费办理一本《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发放一个个信封,签订一份计划生育合同,建立一份计划生育档案,约定一个联系方式,委托一个
联系人,留一个详细通信地址,每月寄一份环孕情服务单。目前,全镇外流人口90℅以上的都保持着固定的联系,外出后定期寄回一份环孕情检查证明,实现了流出人口的有效管理和一站式服务。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办证登记率达到了90℅以上。四是充分发挥计生协会职能作用。我们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协会会员联系制度,要求有能力的会员每人联系一个留守家庭,定期组织人员走访返乡流动人口和流入人口家庭,给他们提供就业服务信息,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解除了流出人口的后顾之忧。五是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我们落实了有奖举报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和举报电话,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生育、节育及权益侵害情况。一年来无群众来电、来函和投诉,无恶性案件发生。六是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强化对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主要依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阵地(婚育学校)进行宣传,婚育学校配有电视、VCD、宣传品、图书等必要的宣传工具和资料,基本能满足流动人口了解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信息咨询、预防性病、艾滋病等需求,确保服务优质、管理规范。年内,发放《流动人口宣传资料》600多份,围裙、手提袋、门帘2000多个,举办大型宣传活动,才与人数达到1000多人。通过大力宣传,使大部分流动人口都能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能够积极配合支持计生工作。
三、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一是落实以房管人制度。年初以来,按照县计生局“以房管人”工作要求,社区抽调人员组成工作小组,以行业为单位进行地毯式清理清查。我们协同公安、工商等部门,从街道个体门店入手,做到社区不漏小组、小组不漏住户、住户不漏房客,共清理验证40人,签
订以房管人合同38份,对未办证的下发催办通知书,验证率达到了100℅。二是充分发挥PADIS系统作用。我们狠抓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利用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在流出地和流入地管理服务互动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数据交换质量,做好即时监控管理工作。三是建立健全统计信息工作制度。目前,全镇基本上实现了“实时采集、动态监测、综合分析、科学决策”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新机制。四是落实流动人口“月访视、季清查”制度。每月由计生专干对社区的流动人口进行一次入户核查摸底,对人员变更情况及时进行统计上报,对在入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同时协调派出所、出租户主进行集中解决。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基本上摸清了流动人口基数,掌握了流入和流出人口变动情况,也为外地计生部门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全面的提高了流动人口管理水平。
通过实践,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靠实人员责任,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强服务,才能有效的提升流动人口管理水平;只有不断地完善网络,拓展领域,才能夯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础;只有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才能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更规范。
第三篇:创新机制强化服务
创新机制强化服务
以扶贫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畜牧水产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局始终坚持把扶贫帮困作为统筹农业农村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造强势“湘北门户”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提高贫困群众收入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扶贫建设工作,有力的支持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几年来,我局以长塘镇柳厂、石田、柘屋、新生、石田以及白羊田镇汤港等村为重点帮扶村,开展扶贫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七年来,共投入扶贫资金和物质80多万元,争取各种项目15个,为扶贫点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35期,发放养殖技术资料4万多份,使扶贫村人均年收入提高近2000多元。成功为100多户困难群众实现脱贫。
一、提高认识抓扶贫,强化领导
我局党组始终坚持把扶贫帮困工作做为一项艰巨而长期的政治任务来看待。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扶贫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局党组一班人每年到现场办公6次,并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会做群众工作的同志任驻村扶贫工作干部。二是制定方案。结合扶贫点的实际情况,协助当地政府制订建设扶贫工作规划,并把扶贫工作纳入局目标考核体系,为扶贫工作的运行畅通夯实了基础。三是明确责任。扶贫工作小组抓调控,统筹规划;村为主体,具体实施。每年初制定扶贫规划,具体做好哪几件事,并逐一落实,年终考核验收,这样对扶贫村的工作促进很大,各项工作进展快,并且各项工作都落到了实处。几年来,扶贫工作小组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想方设法、倾尽所能,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不但促进了问题的尽快解决,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四是狠抓落实。我局扶贫工作小组坚持发展村级经济与扶贫开发、扶贫与扶知、扶技术为主,并送去畜禽和水产苗种解决实际困难,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整体规划,分批实施,整村推进。
二、围绕项目抓扶贫,务求实效
我局扶贫工作小组深入调研,详细了解和掌握村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结合村里的实际,狠抓项目建设。一是利用科技下乡,扶贫到户。充分发挥畜牧水产局业务技术职能优势,为贫困群众提供养殖技术,帮助贫困户掌握养殖技术早日脱贫。去年,我局共组织8批次12堂养殖技术培训课,发放技术资料3500多份,同时为扶贫点送去优质鸡鸭苗30000羽、鱼苗3500斤、饲料6吨。鸡、鸭苗入户后,扶贫干部逐一上门指导饲养管理,并手把手的教会他们畜禽免疫接种技术,帮助贫困户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注射技能。全年40户贫困户走出生活困境。二是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去年我局多次与相关部门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共计20万余元。2011年,解决了白羊田镇汤港村渠道改造、村组闭路电视到户,并对原村部进行了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为长塘镇石田村修复水毁工程20多处,修建桥梁一座,新建通组公路3.5公里。国家养殖业惠农项目下达后,我局根据扶贫村的实际情况,重点给予倾斜,使贫困群众能第一时间得到实惠。同时,发动局系统干部职工为两个扶贫村捐资捐物,共捐资金3万元。三是帮贫助困,安抚群众心理。每年我局都安排专人收集扶贫点需要帮扶群众的家庭情况,建立急需扶持的特困户档案,并且分析致贫原因,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局业务职能优势,实施扶贫措施,抚慰贫困户心理,进一步保障社会大局稳定。2011年,我局为对口扶贫点长塘镇石田村、白羊田汤港村投入扶贫资金15.65万元,鸡鸭苗3万羽,鱼苗3吨,饲料6吨,对两个扶贫村49户困难群众进行了慰问,送去慰问金3万多元,并解决了最急切的生活所需,去年两个扶贫村共修建垃圾池36个,开展大规模清洁家园行动6次。
三、着力发展抓扶贫,标本兼治
一是解放思想强素质,实施科教扶贫。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针对贫困户存在的“等、靠、要”、守土安贫和悲观失望等思想观念,我们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艰苦创业”活动,与群众面对面地谈心,分析贫困原因,寻找致富门路,宣讲新观念、新思路,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二是组织贫困农民进行谈心交流。请种田大户、养殖大户、外出务工人员,介绍致富经验和创业历程,使贫困户开阔视野,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和脱贫信心,激活他们的内在动力。
总之,七年多来,我局一直致力于扶贫村在自我发展、人均
收入、村容村貌、群众的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社会扶贫工作是一篇大文章,社会各界力量是一支大队伍,虽然我们在扶贫建设方面收到了实效,但是任务仍然艰巨,面对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力争来年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业绩。
二〇一二年五月七日
第四篇:法院强化职能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法院强化职能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围绕“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工作指导思想,区院在认真分析民情、了解民需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落实司法为民宗旨的措施和方法,初步走出了一条推进司法大众化、平民化、让司法权惠及百姓的法庭建设之路。通过开展以司法亲民、安民、利民、便民为主题的系列惠民活动,把惠民行动落到了实处,进而促进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一、分析民情,转变理念,确立司法亲民的法庭工作定位作为法庭执法环境的农村社会,除了要求法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审判技能外,最需要的是法官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司法能力。针对这一民情,区法院认识到法庭的工作定位不是追求司法贵族化,是应该自觉担负起司法大众化、平民化的职责,让法律走近百姓,让百姓了解法律、信仰法律。
一是注重实务培训,以体恤民情的执法者形象亲民。理论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对法庭干警进行民俗实务培训,邀请人民陪审员或者司法调解员集中讲授当地的民俗风情、村规民约、约定俗成等社会常识,以此丰富审判员的社会经验和知识,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增加了百姓对法官的亲近感、信任度。
二是加强作风建设,以公正高效文明的司法行为亲民。以案件质量检查、审执情况通报、案件审限督办等措施,促进公正实现;以文明用语和行为规范等制度,使干警从小事抓起,从细处做起,规范好自己的言行,树立起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的良好形象。据统计,自20xx年以来,法庭的案件发改率由9.6%下降到7.8%,案件当庭宣判率达到72.2%。法庭裁判文书的当庭送达率为86.5%。
三是以本土化的司法方式亲民。在适用程序上,以简易为主,能一次性开庭结案的决不让当事人跑第二次。在审判形式上,以“坐堂问案”与“巡回审理”相结合,有重点地开展“法庭下乡”活动,集中体现“两便”原则,真正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执结一案,稳定一方的目的。在结案方式上,坚持以调解为主,加强对当事人的教育疏导,及时化解矛盾,防止因民事纠纷形成的对抗,激化矛盾,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在裁判文书上,追求通俗化,加强说理性,使法律文书成为普法的讲解书。
二、关注民生,强化职能,发挥司法安民的前沿阵地作用我们教育法庭干警牢记“民事案件无小事”的原则,把每一起案件都当作是解决百姓生计的大事对待,用真情关注民生,通过处理纠纷案件,让每一个案件的当事人,不仅在诉讼过程中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同时也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在“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上的本质特征,感受到人民司法的温暖。
三年来,共有效防止民间涉法矛盾激化142件,避免民转刑案件15件。切实做好涉农案件的执行工作,为促进文明乡风营造良好氛围。20xx年以来,四处法庭共执行各类民事案件3164件,占全院执行案件的35.5%,尤其是加大了对侵犯土地承包经营权、伪劣农用物资损害赔偿、农副产品购销欠款、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树立了法制权威,有效地发挥了人民法庭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重要作用。
20xx年以来,四处法庭共妥善处理各类民事案件6398件,上诉216件,二审改发16件,且无一起矛盾激化、群体性上访以及越级上访事件,并创下了各法庭平均调解率75%、个人最高调解率90.4%的新纪录,形成了案件调解多、判决少,服判息诉多、上诉少,二审维持多、发改少,自觉履行多、强制执行少的良好局面。
三、适应民需,延伸服务,追求司法利民的综合社会效应针对法庭面向社会最基层的特点,我们更多考虑的不是法庭要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是社会需要法庭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建立多元化调解网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三年来,四处法庭共指导基层调解组织成功调解相邻关系、婚姻家庭、赡、抚养以及损害赔偿纠纷等575件。今年7月,我院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授予“全国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创新工作方式,提供便民服务。一是就地开庭审理,以送法下乡便民。仅今年就在工业集中发展区、风景旅游区、部分乡镇社区及其他农村地区开展就地开庭活动共15次。二是建立绿色通道,以方便立案便民。完善网上立案、电话预约立案、双休日立案等有效措施,加快案件周转速度,无特殊情况的均做到当天立案当天移送。三是实行首问负责制,以周到服务便民。对当事人初到法院或法庭咨询或起诉的,第一接待人不分庭室,热情接待,将有起诉要求的当事人给予立案指导。四是开展公开承诺,以实际行动便民。8月中旬开展便民举措大型公开承诺活动,将法院工作置于全区人民的监督与评议之中。并邀请县级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座谈征求意见、建议共8次。
开展法律救助。一是以帮困扶贫利民。与镇村结成帮扶对象,在诉讼费降低,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出资2万元改善村民的通行、饮水和村委会办公条件,并积极为该村脱贫致出谋划策、探
近年来,围绕“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工作指导思想,区院在认真分析民情、了解民需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落实司法为民宗旨的措施和方法,初步走出了一条推进司法大众化、平民化、让司法权惠及百姓的法庭建设之路。通过开展以司法亲民、安民、利民、便民为主题的系列惠民活动,把惠民行动落到了实处,进而促进了辖区的和谐稳定。
一、分析民情,转变理念,确立司法亲民的法庭工作定位作为法庭执法环境的农村社会,除了要求法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审判技能外,最需要的是法官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司法能力。针对这一民情,区法院认识到法庭的工作定位不是追求司法贵族化,是应该自觉担负起司法大众化、平民化的职责,让法律走近百姓,让百姓了解法律、信仰法律。
一是注重实务培训,以体恤民情的执法者形象亲民。理论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对法庭干警进行民俗实务培训,邀请人民陪审员或者司法调解员集中讲授当地的民俗风情、村规民约、约定俗成等社会常识,以此丰富审判员的社会经验和知识,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增加了百姓对法官的亲近感、信任度。
二是加强作风建设,以公正高效文明的司法行为亲民。以案件质量检查、审执情况通报、案件审限督办等措施,促进公正实现;以文明用语和行为规范等制度,使干警从小事抓起,从细处做起,规范好自己的言行,树立起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的良好形象。据统计,自20xx年以来,法庭的案件发改率由9.6%下降到7.8%,案件当庭宣判率达到72.2%。法庭裁判文书的当庭送达率为86.5%。
三是以本土化的司法方式亲民。在适用程序上,以简易为主,能一次性开庭结案的决不让当事人跑第二次。在审判形式上,以“坐堂问案”与“巡回审理”相结合,有重点地开展“法庭下乡”活动,集中体现“两便”原则,真正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执结一案,稳定一方的目的。在结案方式上,坚持以调解为主,加强对当事人的教育疏导,及时化解矛盾,防止因民事纠纷形成的对抗,激化矛盾,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在裁判文书上,追求通俗化,加强说理性,使法律文书成为普法的讲解书。
二、关注民生,强化职能,发挥司法安民的前沿阵地作用我们教育法庭干警牢记“民事案件无小事”的原则,把每一起案件都当作是解决百姓生计的大事对待,用真情关注民生,通过处理纠纷案件,让每一个案件的当事人,不仅在诉讼过程中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同时也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在“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上的本质特征,感受到人民司法的温暖。
三年来,共有效防止民间涉法矛盾激化142件,避免民转刑案件15件。切实做好涉农案件的执行工作,为促进文明乡风营造良好氛围。20xx年以来,四处法庭共执行各类民事案件3164件,占全院执行案件的35.5%,尤其是加大了对侵犯土地承包经营权、伪劣农用物资损害赔偿、农副产品购销欠款、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树立了法制权威,有效地发挥了人民法庭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重要作用。
20xx年以来,四处法庭共妥善处理各类民事案件6398件,上诉216件,二审改发16件,且无一起矛盾激化、群体性上访以及越级上访事件,并创下了各法庭平均调解率75%、个人最高调解率90.4%的新纪录,形成了案件调解多、判决少,服判息诉多、上诉少,二审维持多、发改少,自觉履行多、强制执行少的良好局面。
三、适应民需,延伸服务,追求司法利民的综合社会效应针对法庭面向社会最基层的特点,我们更多考虑的不是法庭要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是社会需要法庭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建立多元化调解网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三年来,四处法庭共指导基层调解组织成功调解相邻关系、婚姻家庭、赡、抚养以及损害赔偿纠纷等575件。今年7月,我院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授予“全国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创新工作方式,提供便民服务。一是就地开庭审理,以送法下乡便民。仅今年就在工业集中发展区、风景旅游区、部分乡镇社区及其他农村地区开展就地开庭活动共15次。二是建立绿色通道,以方便立案便民。完善网上立案、电话预约立案、双休日立案等有效措施,加快案件周转速度,无特殊情况的均做到当天立案当天移送。三是实行首问负责制,以周到服务便民。对当事人初到法院或法庭咨询或起诉的,第一接待人不分庭室,热情接待,将有起诉要求的当事人给予立案指导。四是开展公开承诺,以实际行动便民。8月中旬开展便民举措大型公开承诺活动,将法院工作置于全区人民的监督与评议之中。并邀请县级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座谈征求意见、建议共8次。
开展法律救助。一是以帮困扶贫利民。与镇村结成帮扶对象,在诉讼费降低,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出资2万元改善村民的通行、饮水和村委会办公条件,并积极为该村脱贫致出谋划策、探
索村企联合发展的路子,法庭干警先后数次与无纺布厂、村委会负责人到荣成浔山渔业公司、好当家集团实地考察,为村企联合提供法律论证。二是以法律维权利民。成立“维护农民工权益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开展维护农民工权益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共受理农民工案件56件,涉及农民工100多人,涉案标的144.3万元,追讨欠薪120余万元。实行减免缓,加强司法救助工作,完善减、免、缓诉讼费制度。今年上半年共为困难群众减免缓诉讼费13万余元。近年来,区法院的法庭工作也得到了上级机关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其中田村法庭曾先后两次被省高院授予“全省先进法庭”、全省优秀法庭荣誉称号、多次被市中院荣记集体三等功;法庭被市政法委授予“公正司法树形象先进法庭”荣誉称号。在全省法庭系统开展的争创“五化”法庭活动中,四处法庭全部顺利达标,分别被授予“五化”法庭的荣誉称号;法庭工作的全面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全院整体工作上档次,上水平
第五篇: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素质提升(干部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素质提升
扎实推进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湖口县纪委、监察局加强干部队伍管理主要做法
近年来,湖口县纪委、监察局按照中央和省、市纪委关于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把促进纪检监察干部的成长进步和全面发展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手抓业务,一手抓队伍”,创新工作机制,优化内部结构,强化监督管理,不断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力地促进了反腐倡廉工作。
一、深化学习锻炼,努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综合素质 我县把加强学习培训作为提高纪检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纪检监察干部综合能力的基础工作来抓,完善学习制度,开展主题活动,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1、完善学习制度。一是开展主题活动。每年初确定一
活动主题,制定实施方案,强化组织领导,在系统内深入开展学习交流,提升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如去年围绕干部作风建设组织开展了“强学习、转作风、促保障”主题活动,收到较好效果。二是创新学习形式。建立学习日制度,集中时间开展政治理论和法律法规等知识学习,提高干部思想修养。开设“业务知识大讲堂”和“学习大讨论”活动,充实学习内容,组织机关业务骨干和邀请财政、审计、国土和规划建设等业务职能部门业务骨干进行授课辅导,开展业务讨 1
论交流,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三是开展活动交流。组织机关干部职工调查研究、外出、访问等活动,学习借鉴先进县区、单位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推动工作开展。
2、开展业务培训。一是举办业务培训班。每年纪委全
会召开后,迅速举办业务培训班,组织纪检监察干部集中学习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委局机关领导、机关科室负责人进行业务授课,提升基层纪检监察干部业务熟知水平。二是开展上挂锻炼活动。对新充实的纪检监察干部,组织到县纪委机关进行挂职锻炼,参与案件查办等工作,熟悉工作业务,提升工作能力。三是参加上级调训。积极选派新进系统的干部参加上级机关业务调训,提升履行纪检监察工作素质。
3、强化实践锻炼。一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下农村、送清风”为民实践和县纪委常委挂点联系企业帮扶等主题活动,面对面帮助群众、企业解决困难,促进干部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二是积极参与中心工作。正确处理业务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积极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参与到违章建筑清理、“创卫”、征地拆迁、计划生育等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在一线锻炼干部、树立形象。
二、创新运行机制,提升纪检监察干部履职水平
创新运行机制,理顺工作关系是加强纪检监察系统科学运行管理的关键。去年来,我县着力围绕理顺纪工委监察分局与县纪委监察局、县纪委内设部门、县直部门单位党政组织、县直部门单位内设纪检监察组织等四个关系不断健全制
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1、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在机关内部建立了县纪委常委会领导下,副书记牵头负责,机关各室和各纪工委监察分局分工负责、协同作战的运行管理机制,制定了《湖口县纪委监察局机关各室、各纪工委监察分局运行管理办法》,实行机关各室和各纪工委监察分局捆绑联系、分工负责的运行机制,初步细化了纪工委监察分局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促进了各室、各纪工委监察分局协调运转。
2、强化对外联系制度。创建了直接指导、监督与间接指导、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建立了信访办案、工作报告、列席会议、工作回访、重点巡查等六项工作制度,明确纪工委监察分局与县直部门单位党政组织既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又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加强了机关与县直单位部门的联系。
3、建立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开展监督检查。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组织开展巡查、督查活动,实行跟踪管理,做到每月有督查、半年有小结、全年有评比。并将检查结果进行通报,作为年终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工作汇报制度。半召开一次乡镇纪委书记座谈会,由乡镇纪委书记向县纪委常委会述职,听取情况汇报,促进工作开展。三是强化工作调度。每季度召开调度会,针对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加强调度,促进工作均衡开展。
三、严格队伍管理,激发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活力
为进一步带好队伍,我们从优化结构入手,着力抓好干部的引进、交流、选拔和培养工作。
1、优化选人用人机制。一是严把“入口”,积极选拔一批。严格干部准入制度,“公推公选”配备了6名纪工委书记。建立并落实了干部交流制度规定。去年县纪委机关(含纪工委监察分局,下同)提拔或重用纪检监察干部13人,交流出去4人,交流进来7人。今年县乡纪委换届,县纪委班子成员与乡镇纪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比上届分别下降2.1岁和2.8岁,初步形成了老、中、青结合,较为合理的梯队型队伍结构。二是畅通“出口”,加快流动一批。针对长期以来纪检监察干部交流相对较慢的实际,积极争取县委支持,加大干部的使用和交流力度。去年,先后交流出去4人,其中两人担任单位负责人。三是建立后备干部贮备制度。每年从乡镇和县直部门纪检监察干部和新录用公务员中选择一批干部进行跟班锻炼,建立纪检监察后备干部库,根据工作需要适时调入使用,从根本上解决纪检监察干部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问题。目前有4名干部在纪委机关跟班锻炼,通过后备干部储备途径调入县纪委工作6人。
2、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一是科学量化考核方案。每年初根据工作实际,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二是严格落实责任。按照“工作目标化”的原则,制定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将县纪委全会确定的工作目标,细化量化分解,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定工作
推进时间表,做到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身上有责任。三是严格兑现奖惩。每年年终对各单位进行目标考核考评,对考核优秀的给予表彰激励。建立约谈制度,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由县纪委书记进行约谈,督促工作开展。
3、严格队伍管理。我县把制度建设作为强化内部监督、规范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制定了《机关工作和学习制度》、《公务接待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保密制度》、《车辆使用管理制度》等20多项内部管理制度,严格对干部的日常管理。为规范纪检监察干部行为,制定了《纪检监察“三个不准”》,切实加强对纪检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有效防止了执纪权力的滥用,在全县纪检机关形成了靠制度管人、依程序办事、按规矩运作的良好氛围,使机关内部建设和各项工作初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012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