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醉在四月的书香里
醉在四月的书香里
国土院旅游091李素文
夏初的季节,阳光开始以斑驳的姿态洒落在阳台上,湿润的空气,手舞足蹈地小因子,四月的空气密度被湿润的小气泡填满。午后,手捧一杯清茶,背对着阳光,翻看手中书卷,看文字在阳光中跳跃,感受着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一席关于我们的话语,一些关于我们的心情,闻着茶香,醉在四月的书香里。
在文字中穿梭,看亲情如灯,感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爱情怀,体会着“父爱如山”的伟大与无私。品人生似茶,上下沉浮的茶叶,飘忽不定人生。尽情的绽放,蓄积沉淀的力量,溢出的茶香,人生的辉煌。悟青春如花,如花的季节,如花的青春,澎湃的青春激情,不败的青春信念,青春如花般娇艳。一幕幕无声的电影在书中上演,一段段真切的情感在文字中流泻。感受书香,醉在四月。
透过文字的窗口,聆听由远及近的马蹄声,看那等在季节里的女子,在牵挂中等待了又等待。每一次的马蹄声都写满了希望,却又以失望告终,心慌乱地扬起却又重重地摔落。一句我哒哒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写出了女主人公所有的失落。憔悴的脸,失望的神态,落魄的心,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在岁月的流逝中萎蔫,在失落的等待中枯死,让人同情,叫人惋惜。
这是一种怎样的煎熬,这是一种怎样的等待,这是一种这样的思念。思念如雨,数不清,数不清的是思念的愁绪;思念是风,看不清,看不清的是思念的轨迹;思念似云,吹不开,吹不开的是思念的浓云。捧起手中的茶,吹起一丝茶香,渴望沁人心脾的茶香能化开女主人公眉宇间的愁云,荡去心头的愁绪,祈祷着这个美丽的错误不再是一个错误,而是幻化成一场美好的相聚。
他们说:“如果你在她的笔下流下了属于自己的泪水,那一定是她的笔下写出了你的悲欢!”“我手写我心”,作者笔下的情感不正是我们每个人情感的流露吗?写字,写的不是文字,不是故事,而是一个人的情感,一个人的成长。无论是朴实无华,还是辞藻华丽,因为有了感情做铺垫,便有了异常的温度。
在夏初的四月,在清闲午后,在落日黄昏,捧起手中的清茶,看着书中美丽的方块字,夹杂着书页上的油墨清香,在文字中徜徉,在故事里流泪,在书香里陶醉,或许,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感觉。
第二篇:淡淡书香惹人醉
淡淡书香惹人醉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喜欢网络冲浪的我,尽管平时看的书不多,但在闲暇的时候我会去找寻书柜里的书籍,温习那曾经的岁月与感动。书丛中散发的香味,能激发我的遐想,让我陶醉,让我痴迷。
夜幕降临的时候,泡一壶香茶,和着轻慢的音乐,品尝着书中的幽幽挚情与玄妙哲理,那份怡然,那份宁静,那份恰意,难于言喻。难怪古人常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喜欢书,从阅读中可以获得许多教益和启示。心灵的震撼,哲性的闪光,思想的火花,想象的驰骋都让人感受到莫大的愉悦和满足。
或沏一杯香茶,于庄子品茗论道;或花间置酒,与李白邀酒明月;亦或做聊斋奇女子,追求惊天动地、凄美浪漫的美好情感;徜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行
走在戴望舒的雨巷中,与徐志摩再别康桥......足不出户,小小方寸识古今,字里行间看世界。
喜欢书,它是我最真诚的朋友,在身边默默相伴,安静地道来许多许多,把身边的世界拓展。睿智、幽默、沉着、活泼„„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性格,尽情的演绎人间种种。
婉约,如深山的溪流,涓涓流淌。豪放,如草原的骏马,奔腾跳跃,激荡起生命原始的活力;真实质朴,如生活的纷繁多姿,写尽柴米油盐酱醋茶„„读书足以怡情,读书足以博彩,读书足以长才,读书足以超俗;读书能让心灵美容,能使人气宇轩昂,能品出人生深奥。
拥着书香,我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我生于纯真、热情的气质。拥着书香,我变得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我生于刚毅、坚定的气质。拥着书香,我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我生于深沉、进取的气质.容颜会老去,时装会过时,金钱易失去,唯有读书能永远赋予人聪明与才智。
淡淡书香惹人醉,教我温婉与娴雅。
第三篇:我在书香里等你
我在书香里等你们
——让“书香充满校园”演讲稿
安塞县第一小学
王小艳
书是人们的良师益友,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成才”,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自从我踏上“三尽讲台”,渐渐理解这些名言真正的含义。因此,我渐渐地开始学读书。几年来,读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快乐,在读书中我不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在书的世界里,居住着贵族,也居住着庶民,即有善良,也有恶棍。这就要我们在读书时擦亮双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要读书,读益书,读好书。
与书为伍,我感慨一滴水就是一片海,与书为伍,我惊叹整个世界就是一本书;与书为伍,我顿悟我们的教学一门艺术,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因此,我决定努力做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我知道要达到此境界首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培根说的好:“知识就是力量。”我们的王金玲校长文文而雅,有眼前直下三千字,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豪情!她的领导风采因读书而变得游刃有余,她的每次讲话,因博览群书而是那样的精彩纷呈!幽默诙谐的语言,信手拈来的人生哲理,因品读好书而来;与下级妙趣横生的交流,和谐轻松的领导风格,因读书深思而来。受她人格魅力的熏陶,我立志以书为伴,想让我的孩子和学生与我一起爱上读书,因此我要做到在书香里等他们。
三六班的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在那个阳光为万物披衣的清晨,你们背着书包,走进了明媚的校园。从翻开书本的第一页起,你们是否看到万紫千红的春天。而我早已做好准备,就静静坐在这美景里等你们。
孩子们,为了等你们,无数个美丽的黄昏,我品味着李白的浪漫,苏轼的豪放;感受着冰心的博爱,朱自清的深情。在书中,秦汉的冷月,明清的悲歌,世事沧桑,尽展眼前;一个个温馨的夜晚,我满怀期待与大教育家孔子相约,与闻名遐迩的歌德谈心。我多么期望我平庸的生命会因读书而精彩,因精彩而深深被你们喜欢。
刚入学的你们,年纪还小,认识的字也不多,所以就我从色彩鲜艳,故事情节单一却饱满的绘本故事入手,让你们能喜欢书,与书交上好朋友。所以,我们建立了班级图书角,那里除了有同学的书,学校的书,还有老师为你们添置的书。每个周我都挤出更多的时间和你们一起分享这些故事。
就这样,一页一页的翻阅,每个字都是润物无声的殷殷细语,在你们耳畔轻轻诉说。读《爷爷一定有办法》,让你们学会了遇到麻烦,也像那位慈祥的老人一样微笑着解决。读绘本《我爸爸》让你们感受到有着超强能力,无所不能而又温柔可爱的爸爸,从而受到他人格魅力的熏陶。多少个风雪呼啸的日子,我们就在书的火炉里彼此温暖,就这样,我也在这过程中,洗尽急躁的脾气慢慢成长。
为了给你们营造更好的读书环境,为了让你们的父母更支持你们读书,我耐心的与你们的父母沟通。你们都有了自己的小书橱,放上自己最珍爱的图书,就像有了一座巨大的宝库。
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我为你们推荐的书籍,也由绘本变成了厚厚的小说,内容由清新变得沉重。我们曾在曹文轩别样的风土人情里洒泪,油麻地里的《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感人心魄。我们也曾在沈石溪的动物森林里冒险,我们曾在孙幼军的《小猪唏哩呼噜》和《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里感受到无限快乐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儿童文学并不都是轻松、明快的,就连安徒生的童话,也充满着悲剧。其实,我刻意在这里等你们,等这苦难净化你们的心灵,让你懂得,这世间还有冷风凄雨,需要大家雪中送炭,雨中撑伞。
这也恰是书的魅力所在,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就算有时伤了心肺,却如醍醐灌顶甘之如饴。就这样,作家周锐、秦文君、孙幼军等,都渐渐地变成了你们的朋友,是你们围在我身边说不完的话题,在他们充满魔力的笔下,书成了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每当听到教室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当看到孩子们凝神静气畅游书海时,我总会心潮腾涌感到自豪,又不免暗自提醒,我也该去读书了。读书虽然改变不了我们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我们人生的深度。
老师们,同学们!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内需,让求知不断地丰盈我们自己;漫漫人生路,让书香充满我们的整个生命吧!
第四篇:醉在周庄的月光里抒情散文
九十年代初的一个中秋节,应儿童文学作家袁大令的邀请,我从上海乘车到达昆山车站,然后转车赴周庄,这是我赶上开往周庄的最后一班车。到达周庄大桥附近,天已微暗。
周庄地处上海青浦淀山湖西侧的环湖中,是一个小岛上的近千年的古镇。面积虽然不大,但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独特的湖上风景。文友大令从小出身在古镇,古镇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他童年、少年、中年、老年的足迹。他不仅是一位质朴的优秀辅导员和孩子王,更是一位致力于文学创作的高产者。他爱着古镇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认识他是幸运,熟悉他是幸福和快乐。
在我们交往的通信中,他常常向我介绍家乡古镇的风貌,他对古镇的明月有着特别的情缘,他说家住在湖畔,赏月是近水楼台,周庄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景致,还常以月抒怀。在他给我的信中,常常夹着他创作的明月诗初稿。如:《举起酒杯》就很有情趣:“举起的酒杯,闪亮一个圆湖,摇曵着明晃晃的月亮,一个捧在手里,一个浮在水中。酒杯中的月亮,亲热地捉着迷藏……““月亮摇进了渔家的窗,一盏是船灯,一个是月亮,摇醉了蚬湖,摇乐了鱼的网箱……等等,充满着浓浓的水乡情结。在他寄给我的许多诗篇里,字里行间透着他对家乡的爱和对朋友们的思念。为了寻找写诗的素材,为了探寻诗的灵感,我知道他踏遍了周庄的每一处河滩,每一处林地,每一条渔船,留下了他专心创作的足迹和身影。面对灿灿灯火,遥对一轮明月,他常常会挥笔至深夜,从心田里流淌出爱的情缘,诗的骄傲。他传奇般的经历,在通信中我对他有了足够的了解,成为了我寻访他的力源。
当明月从新建好的周庄大桥东方升起的时候,大令已挥手站在大桥还没填满坡土的石块上。我们握手相拥时,他的第一句话就开心地说:“今天你来这里真有福气,瞧,这周庄十五的月亮会让你陶醉。”说着,我们牵手走上了新建的周庄大桥。
站在大桥中间,蚬湖就在我们的脚下,蚬湖中浮着月亮,一个黄澄澄的有点像是奶黄色的大圆球,在水波影影绰绰的闪烁中游荡着。桥下不远有几艘小渔船,亮着微弱的渔灯,船旁的湖水中布满了弯弯曲曲的栏鱼网,那些似在浮动的竹竿在月光下泛着点点黑色的碎影,它们似乎想圈住月亮,然而,却又反被月亮把它们圈在了一起,走不出月亮涂抹的荧光。小船在水中划出一道立体的影子,和着月光倒映在澄碧的湖水中,充满诗的灵气。
看到这湖中的月亮,真像喝了美酒似的,醉了我的心。在这大桥上望月出,怎么看都会觉得月亮在变幻着,怎么想就觉得会是怎么的美,这里没有大海的喧闹,但有着湖的碧波荡漾和静美,看了诗意顿生。大令见我沉醉,笑得朗声:“在周庄,观月的佳景多着哩,今夜让你好好醉醉。”听了他的话,我怎不欣慰?
走过大桥,沿一条大道进入九百多年的古镇,便又看到了另一种美丽。此时,月亮已经升上树梢,像一个银球落在周庄的水塔翘檐上。抬头前望,月下的周庄像被似涂了一层淡淡的银子似的,树上、古色古香的屋檐上,陈旧的木窗上,像是铺了一层淡淡的霜雪。往里走,各种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在模糊中犹如一幅黑白相间、疏密有间的水墨画,散发着古镇神秘幽深的气息,如一位魔术大师用精湛的艺术在周庄的小街和小桥镀上了银子,有了一种画家画不出的神秘的立体感。
石头铺就的中市小街是周庄最热闹的中心地,是充满纯古的最有诗意的地方。小街上有庙堂、道馆、桥楼、柳亚子迷楼等各种明清时期的建筑。小街的楼大多木板和砖结构,两旁房屋遥对,檐口一伞之距。檐下透着老式的电灯光,脚下的石板路上,是从檐口漏下的月光,晃动着碎银似的光亮,银暗交织显得有些神秘和朦胧,石板隆起的地方,像是泻了银子似的亮。抬头望,透亮的银灿灿的月光洒进小巷的每一扇窗户,增添了碎银般的色彩。开夜市的一些小店门口,坐满了品月饼喝茶的男女老少。那些操着不同口音的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都是从报纸看到介绍慕名而来。他们的小桌上,放着啤酒、月饼、水果等,在异乡的周庄过着属于他们快乐的中秋,围绕着月亮的话题,笑声不绝。
大令把我当成贵客,陪我走进他己联系好的沈厅。他开心地说:“这厅的主人叫沈万三,是明代的大富豪,他的选址周庄,是因为周庄的地形像聚宝盆,地理风水天人合一。他是财主,明南京的城墙大多有他的银子建造……”他滔滔不绝帮我介绍。“今天我已和管理员商量好到沈厅,我们一边赏月,一边品酒……。”他说话总是带着情趣。
沈厅是临近十字河的一幢古建筑群,走进铜环的木门,前屋、天井、串楼,里屋、外屋林林总总数十间。虽然夜间,梁上雕花和刻录的大字在灯下随处可见。月光涂抹在屋顶上,泻落在天井的一片青砖石上,这富豪人家的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性,这天井可避风雨,可坐看天空,是赏月的好地方。
我和大令在天井对桌而坐,这里赏月,似乎月光特别的亮。大令早已准备好的月饼、水果和老酒已放在了小圆桌上。这时,一轮圆月升上屋顶的斜角,挂在天井的斜口,泛着银白。抬头望月,只见圆月像个银球,似乎是刚刚从湖里里捞出来的一样,圆月旁边上好像还有被湖水洗过的痕迹,亮得迷人。
天井里有口小井,就在我们赏月的旁边,相传已有百年历史。井中碧水盈影,斜照的月亮落到井里,在幽静中更显美丽。上有月亮,井有月亮,对望,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大令诗兴大发,一边和我举杯相碰,一边摇头晃脑地脱口诵诗:“沈厅上空月一轮,跳入古井也生辉。夜间不知天有黑,杯中月亮不愿走……”“好诗!”我连连称赞。是的,在沈厅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环境中赏月,真的让人沉醉其中了。大令告诉我:天上无云,深湛万里,像这样的夜里看美丽的月亮,身在周庄几十年了也没看到过几次,是眼福,是幸运。我们边看月边喝酒,边品月饼边抒情。赞美月亮的小诗从口中一泻而出,酒兴来了不管诗念得如何,只求心意纯真,只要快乐就好,是感受诗中有月,月中有诗的无限畅想,感受到了当一次诗人的无限乐趣。
沈厅赏月,别致幽静,真的浮想联翩。记得自从认识月亮和爱上写作以来,我曾到过许多赏月的名胜佳地。八十年代末在扬州的何园赏月,是被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杨州”的诗句迷住而赶去的。后来写了《何园赏月》,在报上发表后,吸引了众多文友和游客驱车前往。又后来,去过新疆的喀纳斯湖畔观月,在月牙湾看到了明月与月牙湾碧水一起流淌相融的奇景,看到了月光下当年成吉思汗杀敌留下的闪着荧光的脚印;在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印月;在山东长岛的黄海和渤海交汇处赏月,看到海浪相吻托明月的景观;在苏州的西山太湖、在墩煌的凤鸣山的月牙泉……在追寻明月的过程中,我观赏了许多美丽的明月,了解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到过许多观月的胜地,留下了一处处难以忘怀的赏月美景。
然而这美那美,身在周庄观月,我又感受到了另一种纯美,这是一种质朴中带着纯净的美、一种粗犷中带着和谐的美、一种深沉中带着情感的美、一种幽雅中带着宁静的美。笑声中,我们品着口中的月饼,享受着江南古镇别样的甜蜜。月亮越升越高,约一个多小时,月亮又躲到屋顶一侧去了,几只不知名的野鸟突然飞到天井上空,在盘旋了一会儿后,然后轻悠地飞走,它们也是在欣赏?或者在追赶明月吗?看了使人遐想万千。
月亮越升越高,越来越明亮。当我们走出沈厅时都已微醉,向南步行五十公尺,便是大令笔下推荐的南湖月。大令告诉我:南湖也是周庄赏月的一个绝色去处。著名的南湖秋月就是周庄旧有“八景”之一的亮点。相传当年沈万三也常常来到这里赏月品茶;当年著名的南社文人,在柳亚子先生的带领下,来到南湖赏月,留下了许多赏月的故事……
南湖岸上,有许多来自各地的游客正在赏月,还有人弹着吉他唱着歌的,湖畔的草地被踏出一道黑色的路,在月光下似泼过墨似的。那些轻悠的歌大多和月紧连一起,给南湖的月夜带来了一份愉悦。
迎着微风,我们坐在堤边的石块上,任微风轻拂,虽醉意微微,诗兴仍是不减。南湖比蚬湖大,它伸延前方,连着不远的淀山湖。湖面宽阔呈圆弧形,像一面银亮亮的镜子耀在眼前。天上月亮高悬,湖面上是一片银油油黄澄澄的景色,一个银月亮浮在水中,那风景如大令口中诵的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美了一湖。
瞧,月亮倒映在湖中,忽然又像个发光的圆球,在水的波纹里浮游着。湖里有几条点灯的捉蟹船驶过,犁开了月亮,掠起了一丛丛晶莹的水花,碎珠似的亮。忽然,月亮又慢慢在水波中融合相吻,经过这样的一涌一吻,水面平静下来了,月亮又合二为一,圆圆的,天然的靓和美丽,这自然的景观,分分合合,充满着生活的哲理。“酒杯里浸着一个月亮,南湖上浮着一个月亮……啊,我心中的月亮,唤醒明晨的太阳,染红明晨的渔港……”大令又诗兴大发。在南湖赏月,赏到了又一道优雅美景。
夜间十二点左右,大令又陪我从南湖返回。沿河边的石街,踏着月色来到了著名的双桥,周庄人称之为钥匙桥。钥匙桥走进了万国邮政,在邮票“故乡的回忆”中闪靓而出,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江南水乡的周庄,这两座姐妹桥,从此光彩照人。明月下的石桥,镀满了银光,它们遥对着石桥边的小楼,在静谧中携手守护在河道上。晚归的游客顶着月亮,享受着另一种“故乡的回忆”。橹声伊呀,桥洞里有船娘和小姑摇着橹桨,缓缓穿过桥洞,摇碎了一河银波,那是去南湖的捕虾船…
我们站在石桥上,只见屋檐下的电灯光和月光相融在一块,被摇碎的月亮在一瞬间,似有数百个月亮在脚下的十字河中晃动着,紧接着又慢慢地开始在碧水中合拢。当月亮稍西斜的时候,我忽然看到垂直交叉于双桥的河面上,闪烁着两个圆圆的月亮,它们像一对姐妹在水中喜戏游泳,又似在水中荡着秋千。虽然时间没几分钟,但看得真真切切。
看到这一切,我和大令情不自禁地拍手称快。“这真是上天给安排的奇景,一辈子只看到这一次。”大令快乐得像个小孩子似的,嘴里哼着诗圣李白的明月诗,他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我庆幸没有白来周庄,无限情缘一起奔涌。触景生情,诵起了自编的诗:“这酒杯里的月亮,怎么一不小心,掉在了双桥下,变成了两个活的精灵,结伴游回了天堂……”诗情画意顿时融合在一起,大令听了鼓掌。我的心里,顿时又盛满了周庄的月亮。
酒意浓浓,诗意浓浓,散步在周庄的小巷,只觉得整个小镇已完全浸在一片银亮亮的世界中。再无睡意了,干脆走进大令居住在十字河旁的小楼,坐在窗口,请大令泡一杯绿茶,打开小楼窗口,品茶望月。凉风习习,窗外传来隔河农田传来的纺织娘和摇纱郎的歌声,传来了小街石缝里蟋蟀的乐声,天空中不时划过雁队,传来翅膀的回声,远处还有断断续续的夜鸟叫声传来。这小镇的夜,是有特色的夜,各种不同色彩的回响,把农韵、水韵、月韵、镇韵四韵相互组合亲吻,构成一道充满情感的、幽雅的、有诗意的、水墨图画般的江南独特的夜周庄!
窗外有银月,楼下就是十字河,这就是诗意多彩的生活,我同时也为大令能生活在这块宝地叫好,思绪又一次沉浸在银亮亮的月色中。这一夜,我有生以来真正的被似水如银的月色沉醉,被周庄的夜色和美景陶醉,没有睡意,一直坐在窗口,直到明月西下,淹没在十字河远处的丰秋田野……
是的,美本是天然的,但也是需要人们去追求的、创造的,因为追求美的人的心灵总是像月光一样的美。大令是这样,这个古镇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我也是这样。啊!周庄的中秋之夜,是银子铺成的夜,是一幅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的夜!
第五篇:洋溢在书香的日子里
洋溢在书香的日子
读书,才能找到教育的美丽
教师做久了,在工作中已经找不到兴趣,找不到意义了。面对不想做又必须做的工作,只有简单地应付。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一个个跳动的生命,有时显得那样的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剩下的只是职业的责任和养家糊口的需要,对教育中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反映已显得有些迟钝了。行走在教育生活中,对工作是被动而非主动,逐渐丧失了对教育的热忱和爱好之心。这时的工作是一种苦役,是一种督促和驱使,让人感到厌恶,更谈不上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平日的闲暇多以找朋友聊天和打牌为主,生活越来越多地被懒惰占据了。
但是,为什么处在同样的教育环境中,有的人能从教育中感受到快乐,成为名师,成为教育专家,而有的人只能成为勉强胜任的教书匠,沦为教育的工具,教育的奴隶。这时的我们不禁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审视自己的懒惰,反思自己对工作的厌倦,对工作的缺乏热情。我们甚至可以畅想:假如拥有一颗善于发现教育美丽的心灵,自己的教育生活也许就不再是枯燥无味、自我重复。
自从市教育局和学校倡导教师读书以来,我读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等十多本教育专著,做了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让我感动,感动的是:“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而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读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让我激动,激动的是:“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彼、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读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让我感叹,感叹的是“现实存在的教育与理想意义的教育差距竟如此大!”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让我醒悟,醒悟的是:“难怪我们现实的教育在学生成长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通过读书,终于让我明白: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这种规范、狭隘、重复、忙碌的生活状态,要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使教师对教育永远充满一种吸引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读书会让我们教师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领略教育的真谛;读书会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教师,历来被人称为知识分子。读书,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内涵、素养品质的提升。教师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教师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让自己丰富起来、深刻起来、精神起来。
当前,教师最大的悲哀就是其自身的价值要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决定、为考而教。学生学不好、考不好,我们教师也就常常埋怨学生不喜欢读书,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读书?根本原因应该从教师自身多找找。试想:现在许多教师不读书或者只读教学参考书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学生多读书呢?学生要通过读书来获取精神食粮,积累知识,教师作为教学的领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就更需要通过广博、独立的阅读来获得专业的发展、自己的提升、精神家园的营造。
常常听到教师抱怨:“想读书啊,但哪里有时间呀!起得比公鸡还早,睡得比老鼠还晚,一天到晚忙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想说读书不容易啊!”读书成了教师“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这些也许是实情,但对于一个勤奋读书的人来说,不管多忙,只要有一个平静适宜的心情,总是可以为自己找回一个读书的时间的。没时间与其说是教师不读书的原因,不如说是教师不读书的借口。曾国藩曾说过:“苟能发愤读书,则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均无不可读书。苟不能发愤读书,则家塾亦不能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教师丢下教本在办公室可以读书,劳累一天后躺在床上可以读书`````只要不把读书看得过于隆重,只要不把自己当作特殊身份的读书人,大概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进入读书之佳境。好的读书态度,是把读书看成寻常事,如同柴米油盐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再说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要干的事很多,仅仅一个“忙”字来推卸读书,似乎说不过去。可见读书不读书,尽管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愿不愿意读书。其实,教师比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更有条件读书。
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学历,教学经验很丰富,常常满足于现状吃老本。加上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考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还得占主导地位。评价一名教师是不是优秀教师,看的也还是他所教的学生能不能考出好成绩来。”甚至有的教师还认为:“在应试教育下,教师关键在‘教’,与自身读不读书,知识渊博与否没有必然联系,‘博士研究生’教不了小学生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经典例子’。乍一听,还似乎理直气壮,殊不知,这是教师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书的浮躁病。做一名合格的教师离不开读书这剂“保鲜剂”,储备的知识才不变质;离不开读书这个“加油站”,拥有的知识才少损耗;离不开读书这份“催化剂”,沿用的观念才不老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可能比其它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更需要不断读书。
有人说:读历史可以使自己聪慧,读诗歌可以使自己灵秀,读数学可以使自己精细,读自然可以使自己深沉,读伦理可以使自己庄重,读逻辑和修辞可以使自己善辩。作为教师,可以放弃平时休闲的时间去读读教育经典,去结识思想的伟人、结交理论的巨人、寻觅行动的大师。“经典”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淘洗和考验,是给我们滋养和启迪最多的作品。它包含着人类社会各个时代所积淀下来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无法替代的教育价值。读这样的书,可以“以一当十”、“事半功倍”。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说过:“一不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象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我在不断的阅读与思考中,调整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重塑自己积极的教育生活。“假如每天你能有15分钟的读书时间,一年之后你就可以感觉到它的结果。”我在读书中,与大师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发现教育生活是一个个细小的片段、细节组成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和片段都意味着一个教育时机。如果我们教师敏锐地抓住这样的教育时机,就可以充分体现自己对学生行为的关注,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机智。在对学生这种细小行为的关注中,教师感觉到自己很重要。教师的职业魅力就会从这里体现出来,会从对教育细枝末节的关注中体现出来,会从对师生间发生的细微生活片段的反思中体现出来。这时,在你的心中定会升腾起立志做一名研究型教师的渴望,感到教育的财富就蕴藏在自己的教育生活里,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幸福敢,实现自己教育生活的增值,这就是教师的美丽,教育的真谛。
如果一位教师能把“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思想理念植于心田,活到老,学到老,养成良好的、持久的读书习惯,那么他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智慧迸发,情怀豁达。他的精神生活会天天充满阳光,并让其学生受益终生。
读书,我们才能找到教育的美丽,感到前进的道路没有坦途,只要拥有理想,激情还没有泯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教育、爱上教学、爱上孩子,那时候,身为人师的幸福将荡漾在眼眸中,充盈在每时每刻的行动里,会尽享在风浪中扬帆前行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