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共5篇)

时间:2019-05-13 15:1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第一篇: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1990年,江泽民同志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8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了《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重要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社会权利和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做出的科学分析和概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内容是:妇女被压迫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社会现象;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还包括:无产阶级妇女运动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开展妇女运动,必须建立妇女组织,妇女组织是无产阶级政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必须充分发挥妇女组织的作用,关心和培养妇女干部,才能将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推向一个新阶段。

四有新人

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1980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人民日报》1982年5月4日发表的社论《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中把邓小平的题词延伸为“培养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强健体魄的新一代。这不仅是学校和共青团的责任,而且要靠所有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1985年,全国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从此,做“四有”新人的口号和以此为主题的活动(如1985年“祖国在我们心中,做四有新人”、1991年“学雷锋精神,做四有新人”)在全国各行各业展开。

“四自”精神教育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是全国妇联原主席陈慕华同志在1988年9月召开的中国妇女第六次代表大会闭幕

式上向全国妇女发出的号召。自尊:希望女性尊重自己的人格、国格,珍视并维护女性作为国家主 人的尊严与价值,不要自轻自贱;自信:希望女性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信念,坚信自身的力量、潜能和优势,不要妄自菲薄;自立:希望女性具有独立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与本领,能独立于社会、自立于人群,反对依附和盲目顺从;自强:激励女性艰苦奋斗、拼搏进取、奋发有为,对国家、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全国妇联将时代精神融入“四自”教育之中,丰 富“四自”精神内涵。树立女性的自尊意识,就是要正视自身的价值,保持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尊严,不为金钱和权利所诱惑,增强女性的自信心,就是要克服自卑依赖心理,注意发挥自身优势,勇于表现和施展才能,要进一步培养女性的自立能力,不断

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发展的主动权,保持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培养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要进一步倡导女性的自强品

格,提高文化素质,强化创新意识,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敢于应对各种挑战,塑造新世纪新女性奋发图强、开拓创 新、建功成才的崭新形象。

三义三观三德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第二篇:乡镇妇女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乡镇妇女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县卫生局、县人民政府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入持久的开展广大妇女预防控制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抵制艾滋病的能力,建立健康行为,全面落实艾滋病行为干预。我镇开展了农村妇女“面对面”宣传、安全套推广和孕妇艾滋病检测工作。我镇利用“三查”为契机,以普及预防艾滋病防治知识为主,进一步加强育龄妇女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突出预防艾滋病经性接触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我镇全体干部职工,村三职干部两级人大代表、妇女干部和育龄妇女到我镇参加了“面对面”活动,镇长参与传达了县艾滋病防治文件的精神,要求本次面对面活动必须坚持“宣教为主,预防为先”的原则,结合农村实际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总结了我镇防艾工作的一些成效,我镇的领导小组各成员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以禁毒防艾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各村委会张贴标语、宣传图画,展开入户宣传,对育龄妇女进行宣传教育。会上,谭镇长宣讲了面对面宣传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各级部门关于防治艾滋病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领导工作、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防治体系,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疫情监测,积极开展危险行为干预措施,加强感染者和患者的管理,遏制我村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

本次活动,我镇全体干部职工、村组干部以及育龄妇女都积极参与并签字,他们都表示对本次培训学习的感触很多,艾滋病防治的知识更加深入人心。今后,我镇会继续加强农村防艾工作的组织领导,抓好宣传教育工作、努力完善艾滋病预防与卫生工作、计划生育日常工作结合的长效机制、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完善和加强多部门协调机制。努力探索和实践农村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协调、汲取经验,整合农村健康卫生知识宣传教育资源,加强多部门合作与联合行动,利用好宣传栏文化室,动员农村业余文艺队参与到防艾宣传活动中来,形成全民动员的防治环境,把防治艾滋病工作做得很好。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课程论文

姓 名:穆瑞卿

学 号:S14040334 指导教师:王力年 教授 专 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 院:电子信息工程

2015年5月12号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中国化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通过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理论精髓的提炼,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发展

Abstract China's Marx's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collective wisdo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to Hu Jintao, as the core of the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ir respective historical background, Marx's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hina, resulting in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ought, is in the same line,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It is based on th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mmary,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abstract, Hu Jint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ought theory, and ultimately the formation of Marx's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Key words:Chinese Marx's ;vie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development

目录:

引言....................................................................................................1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1 1.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1 2.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的?....................................................1 3.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思想?................................................2 4.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认识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的?........................................................2 5.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3 6.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4 7.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技术异化的?............................................................................4 8.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的?........................................................5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5 1.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的功能的?................................................................5 2.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战略的?....................................................................6 3.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技术人才思想是怎样的?................................................................6 4.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7 5.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创新的?....................................................................7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体会........................................8 参考文献............................................................................................9

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对科学技术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在当今社会是理论和现实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恰恰回答了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由马克思、恩格斯在 19 世纪创立,列宁、斯大林在 20世纪上半叶,结合苏维埃俄国、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既坚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同时又对其有所创新、发展。围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本论文重点强调科学技术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的有关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

在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简单阐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观。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文化的真正内容是形成人的关系、力量、能力和需要的全部总和的发展。文化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实现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境界。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马克思的文化观:(1)实践观:生活、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同样也是我们理解文化问题的出发点。这里的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劳动;文化的本质就在于通过实践活动对环境的改造提升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价值,是人作为历史主体的扩大再生产。(2)历史观:一定的思想体系(从而文化)密切联系于其所处时代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现实社会矛盾。(3)辩证法:科学技术与社会、与文化是相互作用的整体;科学与人文的分化、对抗及其克服,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在他们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自然科学每前进一步,就是为人的解放做一份准备,也是一场“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首先体现在人的生产劳动实践中。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是基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践过程来考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化问题的,他们的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

2.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的?

1、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矛盾原理。要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解决。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当前的矛盾仍然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之间的矛盾。所以,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坚持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3、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思想,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方面面的精华之处的集合体,所以每一个原理都在科学发展观中有所体现。

3.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思想?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根据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明确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构成的,而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又在其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的是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发展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深刻分析现代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作用,又推进了这一思想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仅从质的方面肯定了科学技术在本质上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从量的方面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诸多要素中的“第一”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旨在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高智能要素,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要素之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第一位的推动作用,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现代化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则是实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其一,中国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必须要有大发展.而这种大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发燕尾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农业的科学化.其二,现代工业实际上是由新兴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行业,“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只有运用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工业的现代化.其三,现代战争是由新兴科技武装起来的立体式战争,武器装备、后勤供应、部队组成、战斗部署和指挥等,都要采用先进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以及由此而创造的技术手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没有国防的现代化.总之“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反映了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悄然兴起.新的科学技术广泛而深入地改变着当代劳动的条件、性质和内容,改变着生产力的结构,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今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作用,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是生产力,从军事角度来讲是威慑力,从政治角度来讲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讲是推动力.因此,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4.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认识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的?

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根据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明确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构成的,而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又在其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指的是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发展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深刻分析现代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作用,又推进了这一思想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不仅从质的方面肯定了科学技术在本质上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从量的方面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诸多要素中的“第一”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旨在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高智能要素,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要素之中,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第一位的推动作用,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现代化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则是实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其一,中国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必须要有大发展.而这种大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发燕尾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农业的科学化.其二,现代工业实际上是由新兴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行业,“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只有运用科学技术,才能实现工业的现代化.其三,现代战争是由新兴科技武装起来的立体式战争,武器装备、后勤供应、部队组成、战斗部署和指挥等,都要采用先进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以及由此而创造的技术手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没有国防的现代化.总之“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反映了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20世纪50年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悄然兴起.新的科学技术广泛而深入地改变着当代劳动的条件、性质和内容,改变着生产力的结构,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今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作用,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是生产力,从军事角度来讲是威慑力,从政治角度来讲是影响力,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讲是推动力.因此,科技尤其是高科技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5.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

科学技术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如此关注和重视,是由于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系统知识,还在于它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还说,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邓小平根据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特征,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论述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基本观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或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凭借着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人们不仅能认识自然状态下显露的事实,也能认识超出感官功能的微生物、基本粒子、红外线等;不仅能捕捉、搜寻到现象,也能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认识当下的现有事物,也能追溯过去和预测未来.第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一方面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通过物化为新的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技能,通过扩大劳动对象;开辟新的产业部门来实现其生产力功能.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还渗透到生产力的非实体要素(如生产管理、决策、教育等)当中,通过加强这些要素的功能,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功能.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改变整个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及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新水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推动社会革命或社会改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力上,也体现在它的革命的精神力量上.6.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

科学技术源起于人的求知欲望和追求自由之心。人类借助知识尽可能地摆脱自然界的束缚,去创造物质富裕的生活以及适宜的环境;去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自由。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并不与人文对立,相反是内在地蕴含着人文精神的。“科学与人文的对立”是近代以来的事。一方面,在近代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机械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人看作是机器;工业革命则在实践上把人变为机器,社会也是按照工业模式组织起来的。因而,这种“科学文化”就具有了一种机械文化或“物的文化”的性质。另一方面,近代科学技术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及其大工业出现的,并且被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这里,人的生活意义与价值被遮蔽、贬斥和扭曲了。由此便引发出人文主义的激烈对抗。然而自19世纪起,占主流地位的人文主义却是这样一种思潮:它一方面确实继承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又是以对科学和工业排斥的面目出现的,因而不仅是抽象的、片面的,而且是怀旧的乃至悲观主义的。19世纪浪漫派的文学作品中大量反映的是对以往田园生活的眷恋,担忧人和自然的关系受到威胁、商业化和工业化社会摧毁人的价值。而在20世纪,一些哲学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尽管已较为深刻地触及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但仍然站在科学的对立面批判科学;尤其是这些批判大都缺乏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例如海德格尔就是这样。在他们的作品中看不到克服对立的的前景,只能回复到田园牧歌式的“原初状态”。因而,这里所谓的“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处于自然状态的人的对立。不能不说,当前很多的“科学还是人文”之争都多多少少带有这种片面性的痕迹。

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体,或者说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体。一般说来,所谓“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按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而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把人的价值看作是最高价值,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历史规律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另一方面又把这种规律性、必然性看作是人类自觉的活动,始终不渝地把论证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理论任务,致力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这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他们并非抽象地谈论人的自由和解放,而是将其建立在现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

7.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论述技术异化的?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8.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的?

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是无数科学研究工作者所形成的共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反映了所有科学研究领域普遍的规律.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普遍法则,科学研究也受其指导,在实践中发现矛盾(问题),然后提出新理论解决矛盾,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新的研究,又发现新的矛盾,如此科学便在发现矛盾与解决矛盾中发展.而辩证法便是指导人们在论证与分析中发现矛盾,以求得真理.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在科学理论中这种思想是随处可见的.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核心,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做出了总结,阐述,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这些方法正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同时使用归纳与演绎两种方法,先由归纳法得出一定结论,再通过演绎法加以证明,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通过对前人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得出,再由演绎验证成立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思想,也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准则.在科学研究中一定要忠于事实,不能想当然,无论结果多么出乎意料或是与过去的思维、观念相冲突.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2000多年中无人提出反对意见,直到伽里略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后,人们才识破了这个谬论,难道2000多年中真的没有人发现吗?不是,只是人们发现不对后,又想当然的自我否定了,与真理擦肩而过.而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发现又恰恰相反,正是违反常规思维模式,忠于事实才得出的.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研究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二、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的功能的?

科学是系统地、成功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存在及规律的知识与方法.现代技术是建立于科学基础之上,为实现人的一定目的而形成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技能、设施与方法.所以现代科学技术就是系统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与方法。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和创新与国家政治、经济及民众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社会中所起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邓小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民族.从燧人取火的传说到四大发明的贡献,从“两弹一星”的问世到神舟六号飞天的壮举,我们民族创新的脚步,从来都不曾停歇.创新为我们带来了骄傲与荣光;每一项创新都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坚韧探索,都提升着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从本质上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正是因为创新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2.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战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进行了正确的判断,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和毛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党的八大通过的决议指出:“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在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二,毛提出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大量突出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三,毛在正确分析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确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大致时间。从1955年3月到1956年9月,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分别在多个重要场合谈到:中国是一个情况复杂、国民经济十分落后的大国,要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50年到100年的时光。

3.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技术人才思想是怎样的?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了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命题,成为邓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核心。

(二)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邓指出:“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他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提出“把尽快地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邓认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发展高科技的指导方针,形成了高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

(五)进行科技体制改革——邓为我国的科技改革原则、内容及任务指明了方向。他指出“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六)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邓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国要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际交流,吸收先进成果,追踪科学技术前沿,填补科学技术空白。

4.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5.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创新的?

科学是系统地、成功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存在及规律的知识与方法.现代技术是建立于科学基础之上,为实现人的一定目的而形成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技能、设施与方法.所以现代科学技术就是系统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与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和创新与国家政治、经济及民众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社会中所起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重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邓小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是不断的发展的,当某一时代的科学技术,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时,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创新.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和独有品格.依靠创新,人类摆脱了史前的愚昧时代,迈进文明的门槛;依靠创新,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当今世界,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成为民族兴旺的助推器.自主创新,要求我们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对于灌溉所来说,不断创新,事关全局,任重道远.要牢牢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把创新和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创新中追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创新,这样的创新才有时代价值,才有光明的前景.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体会

在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那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表现。在邓小平同志提出之前,中国在科学技术上虽然有所进步,但是在经历了大跃进等活动后,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科学技术都是处于一个止步不前、岌岌可危的状态。而在这个时候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立了科学技术在我国的最高地位,把知识分子的地位从地底泥平反成了工人阶级。它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纵观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科技兴国是我国的必由之路。还记得小的时候学历史,非常喜欢看清朝之前的历史。那是因为以前的科学技术虽然发展的比较缓慢,但总体上是不断交流和提高的,而且我们的科学技术比其他国家的要高超,使得我国处于领先的地位。而清朝则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但是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跟不上其他国家的脚步,就容易挨打。而在晚清和民国时期,虽然大家都意识到这一点,然后提出“洋为中用”、“西体中用”等说法,但由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在他人手中,而他们非常清楚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就等于掌握了世界,所以我们学到的科学技术就只有普及的或者是落后的。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让我国重新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找到了我国发展的根本方向。现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首先,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据统计,我国现阶段高新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是传统工业人均产值的5到10倍,是手工业的50到100倍。其次,当代产品中的科技含量高度密集,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商业价值。从以前的出口初级产品为主,浪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变为现在的出口农产品、工业制成品为主,将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其中科学技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和人才。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使其成为我们的武器。

因此,我觉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进了中国总体的发展。虽然在很多方面我们仍然在学习当中,甚至出现了类似融合日法德技术的中国高铁的事件,但这些不正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更远的风景”的境界么?只不过在时间和效率上有一定的问题而已。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凡事不能急功近利,关于人民的事情还是要以人为本,科学技术也需要长期的实验去验证其安全性和实用性才能广泛应用于公共事业,造福人群。科学技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将会是我们未来重要的研究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人则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3)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②社会关系实践。是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精神文化创造实践。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①二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的实践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形态、结构乃至其规律的作用方式,但它不可能消除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相反,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世界之中。②二者的区别在于,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人类世界则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所改造过的自然;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③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生产实践不仅使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入其中,从而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使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人们在从事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又具有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其次,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自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和消失;二是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出现生态失衡、全球危机。总之,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分化世界,不断使世界二重化,又不断统一世界的活动。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的生产力观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这里我想谈一下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是新全球化时代的“后发现代化”,尚未走完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路程,因而它的发展必然关涉到西方国家原初的经典现代性模式的参照系问题。从现代化的发展史来看,现代性生成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现实诉求。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社会的物质生产系统的扩张和升级,早发国家现代性生成的动力是创新性地采取了市场和资本这一扩张发展型经济体制。市场和资本体系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但这种经典现代性模式具有“物”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深刻的悖论性质,造成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无家可归的命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它既带来了人类生产力与人类社会的巨大历史进步,又带来了经济危机与生态灾难;既带来了理性秩序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带来了非理性的拜金主义和唯GDP发展观的混乱与疯癫;既带来了人类个性的自由与张扬,又带来了社会理性机器对人的支配;既带来了货币与法律程序上的人人平等,又带来了两极分化;既带来了人类主义的觉醒,又带来了民族矛盾与冲突,如此等等。现代性的利与弊、善与恶如影随形”。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正是在对这种资本现代性“无情地批判”基础上展现的。但这种批判是历史的和辩证的,他即充分肯定了资本现代性的“伟大文明的作用”,又揭示了其种种异化和弊端,并构建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现代性。

因此,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生产力观,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可以对当前关于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是否创造财富的问题提供一点思考。马克思早先确实认为, 人们直接性的生产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不断发明更新, 直接性的生产性劳动者将会越来越少。在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已经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总和。如果从马、恩实践的生产力观出发,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如下思考: 首先, 人们直接性的生产劳动, 仅仅是社会总体实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第三产业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和直接性劳动生产者的劳动能力一样, 都体现的是人们的一种实践能力或生产力。所以, 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既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就应该承认其在财富创造中的应有地位。其次, 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对于提高直接性生产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生产力), 无疑有着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实践能力本身既体现的是一种生产力, 而他们的劳动又能促进社会总体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 他们的劳动也应该被视为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

二、有利于正确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首先,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根据马、恩实践的生产力观, 生产力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体现, 而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精神风貌和创新能力等等, 都是影响人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其次, 必须不断推动制度创新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前所述, 人们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发挥状况, 依赖于社会制度对个人力量的有效组织。通观历史, 社会组织的成功和失败正是社会兴衰的根本原因。为了提高人们在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等实践领域的积极性, 国家必须提供适当的制度环境和一套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 我们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依据他们现实实践的需要而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以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才能高效健康的进行下去。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主体变革客体,使主体和客体不断统一的活动,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统一性是指矛盾对立双方有互相转化的趋势,可以合为一体,或者说可以和谐化。同一性是指两个事物本来就是一样的,可以看做同一种事物,或者具有一致性。统一的反面是对立,同一的反面是不同,是多样性。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但是涉及到矛盾同一性的时候最好还是用同一。

下载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五观总结

    托里二中马克思主义“五观” 教育活动总结 我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活动,是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党的十九大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由学校直接负......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指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精髓和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作的深入而独特的阐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粮食观问卷调查表

    乡镇:村:时间:一、资本情况 1、您的年龄 (1)30岁以下,(2)30-50岁,(3)50岁以上 2、您的性别 (1)男,(2)女 二、政策法规 3、您对《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粮食法规、规章有所了解吗? (1)了解(2)知道,但......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学院:XXXXX 专业:XXXXX 学号:XXX 名字:XXX 马克思已经逝世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以来,他的形象似乎一直在变。在第二国际宣传影响下的马克思,是《资本论》的作者,是......

    钱学森马克思主义学习观

    《钱学森书信》1―10卷出版问世了。《书信》内涵十分丰富,从科学思想到科学精神,从人生哲理到人品风范,一位大科学家的内心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作为本书的编者,我想谈谈自己学习《......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观 说到马克思主义,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从初中开始一直到现在研究生,每学期都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而且都是必修课,在高考,考研中,马克思主义都是必须要考的......

    马克思主义观调查分析

    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作业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 调查分析 学生:陈彦里 学号:2010065160 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单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范文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以下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项?(A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具有时代意义、与时俱进的) 2.1842年马克思所写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